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本预算论文

资本预算论文

时间:2022-03-21 16:37:16

资本预算论文

第1篇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产生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列在一起。无疑,这种做法是无法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分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必然会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来切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进而确保国有资本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开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一种监督、管理、运作的重要手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日显突出。事实上它有着公共财政预算不能替代的功能、特点和作用,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出安排也以追求经济效益和资本金绩效为目的,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的内容。

时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日趋深入的今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将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得到真正体现。在市场经济当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不能参与市场的运作行为,更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因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增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能力。

第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体现国家凭借所有者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共收支与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混为一体,行政管理者分配职能取代国有资产所有者分配职能的有效办法,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立将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对社会经济的宏观控制力,进而推动社会资本的有序发展,共同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国有资产管理部I,]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有资本的利润分配,将收益用于重点项目、重点目标和重点行业的再投资,可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流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本经营的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成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及其权属企业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和产权运作所产生的收益,主要包括:(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2)公司制企业中按国有资本出资比例计算分享的税后利润,包括股息、红利和其他形式收入;(3)国有独资企业产权转让收入;(4)公司制企业国有股权转让收入;(5)国家以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国有经济资源作价投入形成国有资本的转让收入;(6)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获得的其他收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主要包括:(1)向企业投资或转增资本支出,包括新设企业投资、国有独资企业增加资本金、股份有限公司扩股、配股及有限责任公司增资等;(2)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监管费用支出,包括为组织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实施所发生的费用,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费用,委派产(股)权代表、监事、财务总监、审计的费用等;(3)其他支出。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收支有度。国有资本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实事求是、稳妥可靠,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国有资本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运作、主次分明、留有后备。

2.综合平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支出必须做到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金,又不超前分配和超额使用资金。

3.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安排国有资本预算支出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主导产业的投资应优先安排。

4.效益原则。国有资本预算支出应该用于有效投资,确保资本投入的效益,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由预算说明书和预算收支表两部分组成:

1.预算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算编制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其权属企业)基本概况:(2)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及增减变化情况说明;(3)预算收支安排情况,包括收支规模、安排依据、计划年度内收支与报告年度比较的增减情况和原因说明,(4)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准备采取的措施等。

2.预算收支表。(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明细表;(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明细表;(3)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明细表,(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及决算明细表有关项目说明: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净收入、营业外净收入等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强,且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收益,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鉴于国有资本编制初创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目前暂时列在预算收入项目之中;②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其项目下所列示的主要是资本经营类收益;③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其所含内容为涉及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各种收入,此类收入成因复杂,在实际编制当中应考虑具体情况;计算准确后填列;④其他收入,其填列范围应包括以上收入项目之外的所有国有资本经营、运作收入;⑤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以及“所得税”项目均为经营性指标,同样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支出,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亦因目前的特殊情况,暂时列在预算支出项目之中;⑥补充资料,主要体现各资产管理和运营单位的有关辅助资料,应结合各预算编制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说明。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主体。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编制单位,负责编制汇总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是次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负责制定本级次的预算、组织预算收入的收缴和支出的管理,完成预算目标。从目前看各级政府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批主体,经过审批由本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执行,并下达给下一级单位具体实施。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级次。

各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级次是随着管理模式和改革进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的,归结起来主要的级次和模式有三种:

1.三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级次要按照其管理模式进行三级编制,即权属企业编制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编制二级并汇总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2.二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进行二级编制,即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编制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3.一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营运机构。这一模式下耍直接编制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时间和程序。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决算年度同会计年度一致,白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预算编制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年)和决算(当年)编制任务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于每年年末向各下级单位进行布置,各下级编制单位于次年初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送下年度预算草案和上年度决算报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预算草案并汇编出总预算,报同级政府审批后实施;同时审核各下级单位的决算草案并汇编出总决算,报同级政府批准。

(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执行。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下级编制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和考核。预算支出按预算确定的用途、范围及用款进度由各级次编制单位自主决定,并于每一会计年度的中期和终期向上一级编制单位报告其所运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年度内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增加预算支出的,由各级编制单位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上一级编制单位审批后进行调整,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确立,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条件日趋成熟。经过一段时间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在增强了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受改革大环境的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重叠,一时难以完全分离开来,无法作为独立的预算来运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进行规范、全面、准确的编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中是实行预算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对预算编制产生不同的影响,与财政预算比起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面对的是企业和市场,由于企业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预算和决算有可能产生较大差距;由于市场的原因,预算没有完成,政府部门在进行审批时,对此类行为如何认定、评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期待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解决。

1.研究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努力解决“相互重叠”问题,尽快确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地位。

2.研究制定符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会计政策。真实、完整地反映国有资本总量、分布及其运营状况和收益情况,并于年度终了及时、准确地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表,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汇总。

第2篇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120-05

1993年,我国学术界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认为国家财政预算应分为公共财政的政府经费预算与国有资产财政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确立了包含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复式预算制度。自此,学术界开始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深入研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

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探讨的实质是对国有资产分布范围和结构层次的理解。学术界主要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竞争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是否纳入预算范围进行研究。赵白羽、焦建国等认为,应将资源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预算。丛树海认为,预算范围只能包括竞争性国有资产。邓子基、陈少晖和陈怀海根据国有资本的性质,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界定为自然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领域经营性企业的国有资产。吴祥云认为,除来自企业的国有资本收入外,资源性国有资产收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收入及各专项基金收入,包括从企业征收用于特定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收入均应纳入预算范围。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

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预算编制的主体应是财政部门。陈怀海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政府预算的完整性,预算的唯一主体应是财政部。隋军等认为,国资委是特设机构,不是政府部门,不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能否单独编制预算未有定论,所以应以财政部门为主编制,国资部门只编制部门预算。邓子基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不能脱离国家财政预算部门,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主体应是财政部门,并要与公共预算一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执行。

2.预算编制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张伟、吴涓等认为,国资委是中央政府的特设机构,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所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负责编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编制单位,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是次一级国有资产的编制主体。郭宝林认为,国资委是以人的身份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理应是编制的主体。“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课题组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及中央与地方采用的国资委——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国有企业实践模式,认为国资委应是预算编制主体。

3.由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编制。文宗瑜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财政部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国资委对企业信息了解得更为全面,所以两部门分工合作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互利的做法。刘俊华认为应实行双主体编制模式,并在编制方式上实行“统分结合”。毛专通过分析两部门各自的优势,认为财政部门负责宏观层面的预算编制工作,如保证三种预算的统一与平衡等;国资委负责微观层面的预算编制工作,如确定预算收入的总量等。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有三层次说和两层次说。

1.三层次说。陈少晖、廖添土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应与现行国有资产运营体制形成的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国有企业三层次管理体系相适应。赖永添、吴子云认为,第一层次应由财政部门编制,政府通过对国有资本进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来实现国有资本收益的计划安排;第二层次应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如国资委编制,主要是对国有资本的行业格局、结构调整和保值增值进行规划和安排;第三层次应是国有企业自身的财务预算,它对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和取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拨款产生影响,并且是前两层预算编制的依据。

2.两层次说。李晓丹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应采用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二级预算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资委不仅是监督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宏观调控主体,主要负责所辖国有企业的经营预算组织管理工作;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预算的微观运作主体,负责编制本机构的经营预算。李燕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应采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编制中央与地方预算的做法,然后由国资委汇总完成总的编制。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预算层次上没有必要采取统一模式,而是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编制层次。如,张伟、吴涓等认为,根据中央与地方面临的情况不同,可在以下三种方式中选择: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所属国有企业;二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所属国有企业;三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营运机构直接编制一级预算。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性质

目前,学术界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与政府公共预算的关系是独立的还是附属的。

一些学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是相互独立的。吴炳贵、李燕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行使的职能范畴不同,公共预算行使的是社会管理职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使出资人的职能,前者是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后者是为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因此,应将二者区分开,不能混淆。欧阳淞认为强调两种预算的区别,是为了将两种不同的预算纳入不同的管理框架下;如果混淆两者,可能造成两种预算资金相互挤占,影响各自功能的发挥。陈金祥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同于现存体制下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资本所有者职能合二为一的预算,而是将两者严格区分的新型政府预算。

一些学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是附属的关系。吴祥云、文宗瑜等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衍生手段难以独立发挥作用。在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关系时,要始终以构建公共财政预算为主导的独立与统一相结合的政府预算体系为目标,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附加预算。这既有利于维护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又能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是:徐曙娜认为,国有企业是政府投资的,政府用公共资产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那么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应归全民所有,纳入政府公共预算体系内。因为国有资本是反映需要特殊管理的政府基金的预算,一种基金一张预算表,单独核算,自求平衡,因此建议改为国有资本经营基金预算,与其他政府特种基金预算统一归在政府公共预算中。张馨认为,国有经济利润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但国企利润又包含政府性收益和市场性收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收益应纳入不同的政府预算当中:政府性收益应纳入公共预算,市场性收益则应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五)国有资本收益征缴标准

学术界一致认为应继续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征缴比例,但应提到多高,分歧较大。

贾康认为,按照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在30%~40%之间,英国盈利较好的企业上缴比例达70%~80%,我国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偏低。汪平等通过对法国、新西兰、德国、挪威等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国企在上缴红利方面均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

文宗瑜认为,国企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如果大幅度提高,会对其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和一些特殊的社会职能有一定影响,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因此,不宜过高、过快上调征缴比例。陈华、施琳琳认为,不能对所有国企制定统一的征缴标准,应根据国家在企业中所占的股份来制定不同的征缴比例。赵尔军在考察了上海、深圳等五省市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得出,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征缴比例。

一些学者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估算出国有资本征缴的比例。汪平、李光贵通过构建国企可持续分红比例估算模型,选取2002~2006年沪深A股第一类中央企业控制的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出国有企业的最低分红比例为42.94%。纠匡贤明、梅东海通过明确国企分红的“锚”,测算国企分红应达到的总量规模,再倒推出合理的分红比例,得出分红比例应在25%~35%之间。夏敏通过建立博弈模型,以中国石化公司为例,推导出资源性国企的红利上缴比例过低,认为应界定在28%左右。

(六)国有资本收益支出安排

国有资本收益尽管每年都在增加,但基本上又以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国有企业。这种“体制内循环”引起了学术界对国有资本支出安排和结构的关注。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强调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主张资本收益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再投资与扩大再生产;二是强调支出应投向民生领域,让民众切实分享国有资本收益。

欧阳淞认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进行投资的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邓子基认为,在编制预算支出时应优先安排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和主导产业,努力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陈少强把国有资本收益支出分为三类:一是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三是用于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在保证这三大支出的基础上,适当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履行各种社会责任等。

文宗瑜认为,与国有资本收益的资本性支出相比,社会性支出更能体现国有资本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有资产本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中优先安排社会性支出,是向社会公众传递民生政策的信号,有利于改善民生。陈少晖、朱珍等认为,国有资本收益应考虑向民生领域倾斜,弥补政府公共福利性支出的缺口,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消费结构,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让红利惠及民生,最主要的是向民生中的教育领域倾斜,这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从而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林裕宏建议,通过完善分红制度、优化治理结构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来促使国企红利分配以民生为导向。

二、怎样认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的不同观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之所以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因其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及所担负的经济、社会功能和公有产权结构,与其他资本相比必然存在一些特殊性;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阻碍。因此,学术界必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许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进而提出许多不同意见。

第一,国有资本预算范围应仅限于各类工商企业中经营性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单位中转为经营性用途的国有资产和投入生产流通的资源性国有资产。

第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与层次的一些观点表面上体现为宏观调控与资本保值增值间的不同,深层次则涉及到部门利益问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的确定应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局出发,撇开部门利益,协调好宏观调控与保值增值间的矛盾。基于此,无论是从两部门各自的优势出发还是从国家行政规定出发,财政部门应是编制预算的主体,国资部门是经营预算单位。对编制层次而言,中央与地方可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编制层次,没有必要形成统一。

第三,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的研究,一种观点主要是依据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资本出资人职能应当分离的理论;另一种观点更多的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认为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更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工作,将两种预算相混合无法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和监督国有资本运营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两种预算的衔接并非是要合并,而是要通过稳定、透明、合理的资金流动,解决前两种预算之间的衔接,继而构建起相互关联的完整预算体系。

第四,国有资本收益征缴比例的多少既是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解决的难点。国家虽然制定了三类征收比例,但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以及比例是否合理等问题,相关部门都没有作出合理解释。只是在讨论中可以得到的共识是,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还存在提升空间,但提升的幅度不宜过大,要依据企业性质、盈利状况、承担的社会功能等因素量力而行。

第五,在支出导向方面,应从国有资本性质来进行研究。国有资本本质上是全民所有,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全体国民作为国有资本的终极所有者,按照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民理应直接或间接获得国企的利润回报。但近年来,国有资本收益平均上缴数额不足企业利润的5%,并且绝大部分上缴的资金又以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国企,只有少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全民作为股东的利益很难体现。因此,在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要调整资本收益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方面的倾斜。

三、研究展望

学者们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同的意见,未来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以法律为依据,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应符合法定程序。但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定不够具体,很多问题都不能从法律层面得到支持,因此有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问题

财政部门现有的绩效评价主要是针对公共财政预算展开的,并且有一套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存在较大差异,这套理论不一定适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特别是在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面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践中,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一直没有明确,导致中央国资监管机构对地方国资监管机构随意干预,既影响地方国资监管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积极性。尽管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分级所有”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理论,但在实际中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论证。

总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国企改革的方方面面,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等重要问题。在这个大环境下思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会使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深A和透彻,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叶振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J].财经研究,1993(3):25-31.

[2]赵白羽.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设想[J].财经问题研究,1995(12):53-58.

[3]焦建国.国有资本预算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29-34.

[4]丛树海.中国预算体制重构: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邓子基,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8]陈怀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财政制度约束[J].当代经济研究,2005(5):67-69.

[7][26]吴祥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的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5(55).48.

[9]隋军,卓祖航.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J].发展研究,2005(6):11-14.

[10][39]邓子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5(12):19-21.

[11][21]张伟,吴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与思考[J].国有资产管理,2004(11):33-36.

[12]郭宝林.构建公共财政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7(8):388.

[1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课题组.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几个主要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5(3):46-48.

[14][27]文宗瑜等.国有资本预算编制和审批[J].国有资产管理,2005(8):36-38.

[15]刘俊华.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构建[J].国有资产管理,2004(12):41-42.

[16]毛专.我国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7]陈少晖,廖添土.公共财政框架下的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8]赖永添,吴子云.如何建立中国式国资分红机制[J].中国经济周刊,2006(45):19-20.

[19]李晓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13-17.

[20][23]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1-8.

[22]吴炳贵.关于独立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我见[J].国有资产管理,2005(10):41-43.

[24][38]欧阳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家,2007(4):86-92.

[25]陈金祥.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当前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保障[J].经济管理,2007-(13):6-8.

[28]徐曙娜.我国预算体系创新研究[J].公共财政评论。2011(2):129-124.

[29]张馨.论第三财政[J].财政研究,2012(8):2-6.

[30]贾康.国企红利,近2万亿元向处去?[N].人民日报,2012-02-21.

[31]汪平,李光贵,夏晨.国外国有企业分红政策:实践总结与评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78-86.

[32]文宗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的继续深化[J].地方财政研究,2011(4):9-11.

[33]陈华,施琳琳.关于国有企业分红制度的思考[J].财务会计,2007(11):43-44.

[34]赵尔军.上海、深圳、北京、武汉、广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情况及启示[J].会计之友,2007(11):44-45.

[35]汪平,李光贵.资本成本、可持续增长与国有企业分红比例估算[J].会计研究,2009(9).58-65.

[36]匡贤明,梅东海。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国有企业合理分红比例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46-52.

[37]夏敏.基于合作博弈的国有企业分红问题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10.

[40]陈少强.合理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J].国有资产管理,2010(8):21-23.

[41]文宗瑜.从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看民生政策与民生财政[J].中国投资,2008(1):56-58.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将博弈论引入到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利用博弈论的原理构建博弈模型,利用非合作博弈模型对高校预算编制过程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预算编制的对策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预算,资源,竞争,博弈

在高校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决策中,各系部一旦占有更多的资源,将有助于其更好、更快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受此影响,相关的资金使用部门首先考虑争取更多的资金,为争抢有限的资源,会展开相互竞争的博弈,使得预算过程充满激烈的竞争。在预算总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种此消彼涨的竞争关系更加明显,本文尝试通过对这一竞争博弈分析,探索提升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可行措施。

一、博弈的基本理论

所谓博弈,即各参与人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的从各自所允许的几种选择中进行抉择并加以实施,最终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主要研究参与人在某种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在所有参与人都采取理性行为的假设下博弈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自然人或一个团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团体选择的影响,而反过也来影响其他人或其他团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简言之,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理性参与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博弈论包括参与人、信息、行动、战略、支付(效用或得益)、结果和均衡等因素。所谓的“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给定其他人所采取的战略,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战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或使交易费用最低,而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多次博弈”才能达到,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博弈论可从参与人在博弈中的行为是否具有合作性划分为合作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单位是群体,而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单位是参与博弈的各参与人。虽然他们可能合作,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合作必须符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以下将利用非合作博弈模型对高校预算编制过程分析和探讨。

二、预算编制的博弈分析

本文中,各系部为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委员会为预算的审核部门。如果将高校每个系部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加以考察,其提出的预算申请大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上年预算规模为基础,加以适度调整的拨款;二是因特殊情况申请的追加拨款。如果以Y表示第i个资金使用者在t时期的预算资金需求,则Y为前一时期(即t-1时期)实际分配的预算规模;以A表示第t期相对于前期的预算调整幅度(通常情况下A>1,即每个资金使用者的预算规模呈现渐增趋势);以B表示当期该资金使用者获得的追加拨款数额;那么单个资金使用者的预算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也就是说,资金使用者实现自身预算规模最大化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在上年预算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本年预算的增加幅度;二是在因特殊因素而可能出现预算追加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补充预算拨款。每一资金使用者都在努力证明本部门比其他部门更重要,理应获得更多的增量预算资金配给,不同资金使用者就是在这样一个基本框架下,展开彼此之间的预算竞争。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委员会以高校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而各系部以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目标的不一致造成预算委员会与系部、各系部之间相互博弈,预算额度的最终确定是博弈的结果。

(一)基本假设

在对预算编制过程进行博弈分析之前,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1:资源的稀缺性。每年年初随着财政批复预算的下达,高校可用资金量已确定,在预算资金既定的条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各系部之间在预算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使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调和,即各系部之间的预算博弈是非合作的

博弈。

假设2:博弈方决策理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无论是预算委员会还是各系部,都理性地进行决策,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作出最佳策略选择。

假设3:信息不对称。在现实决策活动中,决策方对彼此信息的掌握并不总是很充分和对称的。预算委员会根据掌握的有限信息,对各系部上报预算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各系部虽然完全了解预算的真实性,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各系部可能会隐藏真实信息,从而造成预算委员会和各系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理,各系部对预算委员会的信息也未必完全了解,各系部之间的信息也存在不对称性。

(二)以系部为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囚徒困境

在预算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些不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是彼此对立的。各系部间竞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通过代表本部门的利益集团向资源配置决策主体施加压力;也可能是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游说;还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而提高预算额度等等。这种争取超额预算资金配给的努力通常是要花费相应成本的,但力争本部门的收益大于成本是其竞争努力的基本准则。由于预算规模既定,而这种竞争是需要相应成本的,需求方之间的竞争并非是一种“零和博弈”,因为在竞争过程中会把大量的内部资源消耗在彼此竞相进行的交易之中。这一过程就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比喻的那样,在看节日游行的时候,每个人都踮起脚尖,试图使自己的视角好一些,结果大家都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同时大家的视角都没有得到改善。下面利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非合作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部门间竞争的博弈过程。

假设高校只有法律系和管理系两个系部,为争取既定的预算资金而相互竞争,每个系部都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策略选择。各系部在博弈的过程中,可采取的策略只有竞争与不竞争两种。当竞争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从理性原则出发,各系会采取不竞争的策略,否则采取竞争策略。假设在不竞争的情况下,两个系能够得到的预算额度分别为Y和Y,成本均为0;在竞争的情况下,两个部门争取到的预算额度分别为Y′和Y′,付出的成本分别为X和X。根据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原理,Y′>X,Y′>X,于是得到法律系和管理系的竞争博弈矩阵图,如图1所示。

 

 

图1系部之间的竞争博弈矩阵

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知当管理系选择不竞争策略时,由于法律系不竞争的得益Y小于竞争的得益

(Y+Y′-X)[Y-(Y+Y′-X)=X-Y′﹤0],则法律系选择竞争策略;当管理系选择竞争策略时,法律系竞争的得益(Y+Y′-Y′-X)大于不竞争的得益(Y-Y′)[(Y+Y′-Y′-X)-(Y-Y′)=Y′-X>0],因此法律系选择竞争策略。可见,无论管理系的策略是竞争还是不竞争,法律系的策略都是竞争。同理,管理系也选择竞争策略。由上述分析可知,博弈矩阵的纳什均衡为(竞争,竞争)。作为该博弈的惟一纳什均衡,是法律系和管理系理性选择的结果。然而,对于整个高校预算资金分配来说,这种纳什均衡的结果却是不利的,各系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会进行激烈的竞争,造成预算资源的损失,而且各系之间的竞争状态会使高校内部人际关系趋于紧张,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

三、完善高校预算编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力度实行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制定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提供合适的预算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全校中发扬预算管理思想,让全体员工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公正的,可实行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科学可实行是保障整个激励体系的核心,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约束硬性和工作方式的软性结合,提高职工的工作激情。

(二)严格执行与监督,实现预算与控制的有效性

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作为各责任中心的各系部要及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各种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各种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作为预算管理的制定者应该要了解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以便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

(三)要划分各系部的职能,确保职能清晰避免相互重叠

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可争取的利益空间是由于工作职能的划分模糊。有些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而有些工作则没有任何部门负责,这种混乱的工作范围划分,会使得预算的工作难以进行。工作职能的准确划分,可以减少多报和漏报可能性,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预算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保障预算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保障信息的及时畅通。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才导致双方的博弈。在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当中应该要有先进难得信息平台,提高预算管理编制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完善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工作。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基础数据收集、分类整理的管理制度。客观、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能减少预算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盲目性,使编制的预算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3 陆正华、 李其霞、 陈修德,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博弈分析>;财会通讯,理财 2008 年第 6 期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交易成本;部门预算;制度构建 论文摘要:按照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 理论 ,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属于事前交易成本。编制过程中由于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的差异及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交易成本产生。因此,应加强基础性制度构建,使财政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工作规则制度化,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激励机制。 我国 目前 正在进行的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改革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而部门预算改革在这三项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与公共财政对部门预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制预算编制参与主体的情况下,由于编制参与主体行为目标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大。 一、理论回顾 在交易成本的理论界定方面,威廉姆森论证了“契约人”人性假设与“ 经济 人”人性假设的内在联系——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在交易成本存在原因方面,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人性以及资产的专用性,同时将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 问题 ,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纠偏引起的争论不休的成本,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的成本,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1]。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一门 分析 经济组织的制度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运用来解释公共预算制度的设计(Bartle & Ma, 2001; Patashnik, 1996)。在这种分析框架中,预算被看成一种合同。实际上,四十多年前,公共预算专家瓦尔达沃斯基就已经表述了这样的观点(Wildavsky, 1964,p.2)。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预算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预算合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交易成本:形成预算合同时必须支付事前交易成本,如讨价还价费用、信息费用、决策时间和协调费用等;确保预算合同能够实施的事后交易成本[2]。本文分析的形成部门预算合同的交易成本,从其内涵来看,为威廉姆森定义中的事先的交易成本,即签订预算契约的交易成本。 在对官员行为的 研究 中,尼斯坎南认为,官员与其它所有人一样,都是效用最大化者[3]。而官员的效用最大化即预算最大化。根据缪勒的模型(1999,中译本),设预算部门通过预算获得的收益函数为: B=B(Q), B′ > 0, B″< 0 由预算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函数为: C=C(Q), C′> 0, C″< 0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预算单位官员,其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获得的预算数要能弥补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其目标函数为: Ob=B(Q)+λ[B(Q)-C(Q)] 其一阶条件产生 B′(Q)= [λ/(1+λ)]C′(Q) B(Q)=C(Q) 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数。预算资金最有效率使用的条件应为预算支出给官员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给其带来的边际成本,即:B′(Q)= C′(Q),而拉格朗日乘数λ却表明了预算支出的扩大趋势,即B′(Q) < C′(Q)。由此可知,预算单位官员不是在预算资金效率最大化的生产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追求预算最大化。 二、各参与主体之间交易成本分析 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分配预算资金。由于预算资金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作为预算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重要一层委托人[4],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编制的效率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因此,在本文中,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这一层委托—代理关系中的行为目标被设定为预算编制效率最大化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官员(即预算用款单位)“追求预算最大化”,即意味着预算单位以追求本部门预算最大化为目标。

第5篇

    一、关于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一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三是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直接与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可以说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预算内收支计划,又包括预算外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

    (一)为什么要实行部门预算

在实行部门预算之前尽管每年财政支出也有预算,但那时的财政支出预算编制是不合理的、粗糙的,如基层单位一般是“二指条”的预算表,二指条预算报表也没有有关单位的具体数字,主管部门报预算时编天书,报天文数字,预算没细化到二级单位,也没细化到具体项目,以致预算支出中经常出现上级挤下级,行政挤事业,人头费吃专款的现象。预算的计划性、预见性、连续性差,不利于全国人大对财政预算进行审查和监督。

    其次,那时财政资金支付也是不科学的,支出过程基本上是脱离财政监督的;财政部门按期将资金拨付到各主管部门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以后,即由各主管部门自行管理,对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只能依赖各部门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监督,容易造成层层克扣或截留挪用资金,甚至滋生腐败现象。

    再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由于财政资金分散支付和储存,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脱节,财政部门无法进行监督;采购过程不透明、不公开,随意性强,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综上所述,只有进行预算改革实行部门预算才能杜绝腐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及编制程序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是指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指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日常公用支部分,项目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等。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基层单位于上年7月进行专项的申报,9月基层单位编报预算建议数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即一上);由主管部门汇总各单位预算报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与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预算控制数(即一下);基层单位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单位预算报送财政部部门(即二上);财政部根据人代会批准中央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二即下)。

    二、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经过财政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虽然日趋完善,但是,实际操作中仍然存以下的问题。

    (一)预算单位不重视基础资料搜集,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部门预算的编制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学好《预算法》和有关文件,然后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各单位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表格,发放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向其讲解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地填报各种数据。要科学地编制预算,必须做到全面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情况清,心里明,编制的预算有根有据,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才能提高财【文章摘要】部门预算由政府的各个部门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

    现在部门预算正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行,本文关于部门编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部门预算;编制;问题;建议政资金效率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财务部门应根据核实无误的基础数据,填制单位基础信息表,科学确定本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基数。部门预算要建立规范的预算制度,用先进的技术和规定的程序编制,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综合性和准确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不重视基础数据的搜集,基础资料薄弱,这就造成了编制的部门预算质量不高。

    (二)预算编制数和实际发生数存在着差异,影响了预算收支的准确性因各基层单位的预算收入是根据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再考虑下年的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来测算下年的事业收入、经营收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各基层单位预算支出是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开支政策和规定,测算部门预算支出。如人员支出是按上年8月末单位在册人数来核定,而从上年9月到预算年度的12月单位职工增减变动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就影响了人员支出的准确性。

(三)行政管理手段落后,制约部门预算的编制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上级政府对于下一年的工作安排不能与下级政府沟通,使得下级政府难以提前考虑这些工作,编制相应预算;一些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不能积极主动考虑下一年的工作安排,行政管理机制和手段上的落后,制约了部门预算的编制。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四)行政事业单位过于注重既得利益,不能适应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些部门不是想本部门要干什么事,也不是想如何使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能,而是停留在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力争在上年基数上有所增长。零基预算的最大特点是不考虑基数,一切从零开始测算需求,并根据财力情况寻找最佳的需要与可能结合点。目前在部门预算编制的实际过程中单位为了考虑既得利益都采用基数加零基的方式,这样就影响了部门预算的编制。

    (五)会计制度的规定与部门预算编报的要求不相适应,为预算单位提供了会计资料不能直接地、准确地反映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的借口部门预算的编制是按照政府的要求和政府预算科目进行的,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设置,反映一个部门全部的收支状况。

    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最终是通过预算单位的基础会计资料进行记录和反映的。由于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收支科目的规定与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存在差异,以及部分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的随意性,因此使得预算单位形成的会计资料不能直接地、准确地反映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三、对编制部门预算的几点建议

为了提高编制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和质量,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体现人本理念,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人是预算的制定者、执行者,是预算工作的主体和实施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部门预算工作便无法搞好。由于预算工作与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有关,必然会触及人们的道德问题,比如,一些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在编制预算时从本位主义出发,打小算盘,做出“留有一手”的预算,违背了预算指标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可靠的要求,这种缺乏道德意识的预算必然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因此,财会人员应本着对政府负责、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单位负责、对自己职业道德负责的精神,只

有这样负责预算编制的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基础资料的搜集,编制出客观公正的高质量部门预算。

    (二)降低财务风险,严格预算支出,提高预算支出的准确性预算作为一种科学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可靠的数据基础上。财务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定要做好编制预算的准备工作,预算支出要细化到项目,如:对个人工资性支出,按照标准逐人核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分类分档按项目定额编制预算。大宗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一定要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按采购项目、数量、资金来源详细列报,并编制政府采购目录表。建设性项目和专项支出要递交支出项目申请,出具项目论证报告,准确地确定预算项目所需资金。

    财务部门应会同项目支出申请部门及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单位事业发展规划,认真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

    对政府安排的刚性支出项目必须保证,不留缺口。只有这样项目支出预算才不背离部门法定职责和重点工作计划,部门事业发展才有资金支持。

    (三)建立完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是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制度保障,各单位要在财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结合本部门实际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依据,要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实行精细化管理预算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是准确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通过基础信息数据库能核实各单位的人员性质及构成、工资状况、资产情况等基础信息。所以各单位认真完善本部门的基础信息数据,为本单位预算编制提供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

    (五)加强项专项资金分配管理

各单位要增强预算约束意识,按有关规定和要求,根据单位工作重点和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协调,提前落实项目计划。

    要进一步规范专项项目设立程序,细化专项项目预算编制。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总之,在编制部门预算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体系、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预算安排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部门预算的有效性,强化部门预算监督,提高部门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只在这样才能使部门预算内容要更加完善,方法更加先进。

第6篇

关键词:Tucson;财政透明度;财政预算

1 Tucson的财政预算透明平台与文件

Tucson财政信息主要反映在以下文件中:历年财政年度的执行与评估;财政年度的预算估计、更新和讨论;财政年度Tucson各部门预算,分别由消防、警察、公园与娱乐部门等部门提交提议,市长和理事会研究会议讨论;财政年度改善性资本项目,由市长和理事会研究会议提议;财政年度城市经理推荐预算概述,包括改善性资本项目,由市长和理事会研究会议进一步讨论;Tucson财政年度推荐预算。财政预算与审计主要监督财政活动,解决操作问题。Tucson财政预算与审计,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财政预算,协同审计,前一财年预算发展,债券状况报告,前一年度预算,总体估计收入和支出,市长和理事会,独立审计和绩效评估委员会报告。

除了国家法律和城市,政府财政官员协会(GFOA)于2012年12月提出综合金融政策,市长和理事会将采纳这些政策,用于指导总体财政规划和管理。Tucson市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培育和支持持续的财政实力和稳定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形象和信誉,确保公民、债券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对整个城市的财务状况充满信心。财政政策保护委员会的决策能力独行其是,委员会的决策不受金融问题或紧急情况的影响,其具有重要的、独立的政策行为能力。对于财务报告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文件中:全面的年度财务报告(CAFR);Tucson补充退休系统(TSRS CAFR);月度财务报告;单一的审计报告,其主要是提供财政年度联邦拨款支出情况。

2 Tucson财政预算透明特点

Tucson市财政预算与审计办公室是财政预算透明与效率的最基本保证。预算与审计办公室与市长和理事会、城市经理、市有关部门一起协调运行、监督资本预算,审查城市部门和流程来促进服务改进并解决一些操作性问题。Tucson市财政预算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调整,使得预算精准。财政预算与财务报告都受到严密的监督与审计,得到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行政机关精简,行事效率高。

2.1 网站资料详尽,维护更新及时

Tucson市财政预算与审计的资料详尽、更新及时。在网站主页的八个板块中能详细地了解Tucson财政预算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在预算主页体现Tucson市2014年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资料:这里最主要的资料是推荐预算报告,其次是2014年财政预算讨论,还有一些及时更新的关于预算讨论的PPT、PDF文件以及公共安全和公园演讲。

2.2 协同审计

Tucson市财政预算受到协同审计的监督。图1体现了Tucson财政预算与内部审计划分以及各自的资金支配情况。协同审计能快速地识别和解决财政预算等操作问题。协同审计促进关键性人员之间的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协同审计提供一个系统使部门服务交付、成本问题得到早期预警,并且跟踪重要的财务信息,改进服务交付和减少成本,确保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Tucson市协同审计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收集与筛选部门数据,利用图表分析部门服务水平;二是提供当前财政年度和以前期间财政数据,并以季节性或周期性方式提供历史数据;三是利用图表分析、监控部门服务能力趋势,如果发现有潜在的下降趋势,内部审计将标识和记录原因,并提供纠正措施,每个部门将及时回应审计建议,最后形成季度总结报告。

2.3 人员的调整体现了财政效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Tucson政府员工按照一定预算标准进行调整。2014年财政预算为4917.55,比上一年度减少20.2FTE (full-time equivalent)职位,一个FTE等于每周工作40小时或2080小时/年。Tucson市FTE在2006年达到了历史高峰6042职位,这比2014财政年度多了1124职位,而2014年财政年度职位数几乎回到了1995年的水平。衡量城市财政效率主要用每1000人口中政府员工的职位数。过去10年,每1000人中政府员工的职位数从历史高峰2006财政年度的11.2逐渐减少到2014财政年度的9.6。

2.4 Tucson税费的调整

Tucson财政收入的税、费调整是财政透明的重要体现。Tucson主要调整城市财产税,其属于主要物业税,主要用于有限资产评估,这部分收入用于一般用途;而辅助物业税用于完整的现金价值评估,这部分用于支付债券本金和利息。2014年合并后的物业税率每100美元增加0.1665美元评估费,也就是一个价值10,000美元的房屋物业税将在2014年上调16.65美元。Tucson服务性收费通常是影响多数居民使用政府服务的费用,其包括垃圾收集和处理服务费用以及水系统维持成本的服务和水系统的使用率。水的费率增加必须获得市长和理事会批准。2008年经济衰退造成了Tucson市政府职员位置下降到1995财年水平。为了保证应有的服务水平,2014年政府必须培训与提高员工一线服务能力,通过内部调整与组织效率提高,保证关键性的服务得以有效的提供。

2.5 财政的监督

Tucson财政预算得到了州与市立法委员会的监督,法律要求它必须向公民提供评论预算的机会。以社区优先和政策推动为框架,市长和理事会首先审查城市经理的推荐预算,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审查期间举行公众听证会来获得纳税人的意见,最终由市长和理事会修改预算和物业税。

公众听证会: 市长和理事会召开公众听证会,为公民提供机会表达他们对预算和房产税征收的意见。通常在每年4月下旬举行的市长和理事会会议之后,第一个公开听证会召开,主要评审推荐预算。采用初步预算之前,5月初将举行另一个研究会。采用预算之前,5月下旬将举行第二次公开听证会。5月下旬还要举行关于税收征收的公开听证,讨论初步物业税征收问题。

2.6 财政预算效率

Tucson将整个市分为八块,每个单位负责一部分资金运作,按照不同的比例支配资金,如图2所示。预算程序在可支配收入条件下,监控一年中财政资本的运营并调整预算。预算工作是按照联邦、州和地方法律来完成。内部监控主要的工作是审核、评论、成本研究、调查、特殊项目研究并对部门绩效进行衡量。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在独立的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审计人员为城市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并提高城市管理的操作性。在整个市长与理事会以及财政预算与审计部门一共设置的位置为57,其中市长与理事会一共设置了43个位置,这包括市长是7个位置,每负责片是6个位置,一共是6片。预算与内部审计一共有14个位置。2014年市长、议会和内部审计职位数57与整财年政府全部职位5000相比,仅约占1%,可见Tucson市财政运作效率很高。

3 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Tucson政府财政透明度是很高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预算制作、修订、审计体现了连续性、完全性。政府所有的活动和收支都全面、细致地体现在预算文件中,没有任何遗漏。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监督预算的执行,使公众获得信息并参与预算的制定、修改与监督。市长与理事会安排详实的预算修改与听证会时间表,审计部门一丝不苟审查监督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公众积极地参与预算修订、提出意见并得到相当程度的采纳与重视。

第三,信息的可获得性便捷、全面、系统。基本上近些年的文件资料,包括修订文件在网站上能方便地获得,不需要调查者或研究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索。另外政府尽其所能让公众读懂这些文件,并通过不同的角度体现预算,让不同专业层次的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了解、领会政府资料。

第四,政府的财政信息通过财务报告披露,通过财务报告了解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收支执行结果。网上的财务报告连续性强,更新快,每月财务报告都已经更新到最近的前一个月。

第五,政府财政信息披露的及时、连续。预算报告中,每项收支和活动都列出3年的数字:财政年度的预算数、前一年度的预算数和修订数以及再前一年的实际数。Tucson市做每两年以后的预算:根据这些年的经验,其预算基本准确可行,除了2008年以外。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的巨大下滑,2008年的Tucson市财政预算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第六,Tucson的财政预算精准,公众参与度高。预算日历详细而且通过调研与网上资料分析,财政预算的制定与讨论严格按照财政日历来执行。在每次修订与讨论中都有公众的听证,公众积极提议或者参与预算修订。在网站上每个小小的提议都能得到政府的关注。财政预算与审计步骤详实,计划表可靠,按照计划表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 JunPeng, ShulianDeng, the Study on the Market Mechanism of Fiscal Transparency: American Experience and the Reference to China [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9,(1):159-174.

[2] Alt, J.E., D.D. Lassen and S. Rose. 2006. 'The Causes of Fiscal Transparency: Evidence from the US States', IMF Staff Papers, 53, 30-57.

[3] http://cms3.Tucsonaz.gov/budget.

[4] http://Tucsonaz.gov/finance.

第7篇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价值;现状;国家财务管理;创新

一、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义和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产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制预算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在一起,混收、混支、混管,这种做法无法体现出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两类收支活动的运作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政府两种职能的逐渐分离,如何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以单独反映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状况,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再投资的有计划进行,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为了保证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受侵蚀,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以抑制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

第二,有利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通过单独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集中管理国有资产运营,尤其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与再投资活动加强管理,有助于在预算制度方面将政府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力与作为行政管理者所拥有的行政权力相分离,实现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从计划、行政管理为主向市场化运作的产权运营为主的转变。

第三,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总体运营效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设立,一方面有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国有资产经营状况的考核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发挥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第四,有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需要借助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现有国有经济按照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企业规模经济化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新增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符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同时对现有国有资产存量进行结构性调整,引导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以此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现状述评与社会反响

从近年来国有经济发展状况看,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发展已逐步走出低谷,整体实力逐年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者李松森将我国国有资产的基本状况概括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者耿建新认为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多级委托与监管主体和客体一体化的问题,因而,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国有资本多级委托链的运行就不会有效。学者王宏利认为长期以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是作为公共预算的一部分与公共预算混在一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单一的政府预算形式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学者吴树畅认为财政资金表现为一收一支,平衡使用。追求社会效益;国有资本金表现为周转循环,保值增值,追求经济效益。将两种性质不同的资金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下,势必影响各自功能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社会管理者”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以单独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学者杨华指出必须尽快建立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规范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与国有独资企业、国资参股企业、国资控股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发展。学者李丹指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产所有者履行所有者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政策工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政府授权,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专门预算的制度,是国家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者李燕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反映政府出资人以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资本性支出的预算,即是对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经营性国有资本收支活动进行价值管理和分配的工具。学者刘永泽认为国有资本预算以国有资本的宏观运营为目标,反映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代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资关系。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性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但是,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问题上仍然存在争议。主要是预算编制主体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出资人代表,是整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策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收益分配权和资产处置权,应成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学者李晓丹认为国资委是国有资本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学者吴炳贵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由国资委独立编制,和财政部门编制的公共预算一样,每年由国务院审批,并向全国人大汇报,表决通过,二者汇总,构成国家的统一预算体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编制国家预算是财政部门的职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财政部门继续充当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内的整个国家预算的编制主体。学者吴祥云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应是财政部门。另外,学者文宗瑜、刘俊华等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应遵循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则。由财政部门和国资委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各抒己见,观点不一很正常。但是,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首先要给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明确编制主体、编制范围、编制内容和监督机制。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理论依据

(一)国家财务理论

国家财务问题是郭复初教授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国家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生产经营单位所进行的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和通过产权市场优化资产结构就形成了财务活动;它也是国家双重身份和两权分离的产物。他还认为国有经济的财务活动具有三个层次,即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他在1993年出版专著《国家财务论》系统地论述了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由五个具体理论构成:一是国家财务独立论,包括国家财务存在的客观性、国家务政与财政的关系、国家的财务管理体制的独立构建等内容。其中,国家财务和国家财政关系的合理区分是国家财务独立论的核心。二是国家财务筹资论,包括国家财务投资的主体、目标、渠道、方式和风险等内容。三是国家财务投资论,包括国家投资的主体、范围、结构优化、项目评估、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投资风险的控制和考核。四是国家财务分配论,包括国家财务分配的目的、内容、特点以及收益分配的结构和模式选择。五是国家财务控制论,包括国家控制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调控的方式、重要经济参数的运用等等。在这“五论”中,最重要的是国家财务独立论,他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统管国有经济财务,国家财务活动并未独立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务活动必然从原有的财政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国家财务理论也为后来所有者财务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思想源泉。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

所有者财务理论是以现代产权理论为基础,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下法人财产概念的提出为前提,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关系。于胜道教授于1995年首先提出所有者财务问题,同时将传统的企业财务视作经营者财务。他在对所有者财务存在的客观依据及意义论述的基础上,概括了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在财务主体、目标、职能和对象上的差异。在随后的研究中又进一步确立了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理论结构。所有者财务的理论结构如下: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包括所有者财务主体、本质、目标、职能等的基础理论及资本保全、真实收益、企业价值等基本概念。二是应用理论与方法,包括资本来源理论与实务,收益获取与再投放,重大政策参与度与参与方式,企业整体价值评估理论与实务,国家财务理论与实务。其中国家财务理论与实务涉及国家财务的存在依据、国有资本运行体制建设、基层国有企业运营形式选择、国有资本权益维护与财务监督、国有资本存量调整与增量分配等内容。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属于国家财务管理范畴

财务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资金的投放与收益获取的活动。国有资本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收益。国有资本经营实际上是国家及其授权或委托的资本经营主体所进行的资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因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应属国家财务管理范畴。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为管理国有资本金而编制的预算,主要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进行计划与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因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属于国家财务管理范畴。根据国家财务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务活动与财政活动相独立的观点,属于国家财务管理范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属于国家财政活动范畴的国家财政预算是相互独立的预算体系。财务与财政性质及其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预算的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采取财政管理办法,通过财政预算中的建设性预算来反映国家对国有资本的投入计划。用财政去管理国有资本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国有资本自身运动规律,没有从价值、补偿、循环周转的角度去采取措施来搞活国有经济。我国在进行建设性投资预算中重视铺新摊子,不重视对已有项目的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财政与国家财务分流运行、分开管理的新的预算体系,以使人们按财务活动规律办事,搞活搞好国有企业。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一种国家财务预算,是国家预算的一部分,是从国家财政预算中发育和成长起来的,属于宏观经济管理范畴,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而它与国家财政预算有内在联系。首先,国家财政与国有资本经营之间存在税收缴纳关系。国有资本经营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税费支出预算是密切相关的。国有资本经营得好,国资企业上交财政的税费自然就多,反之亦然。其次,两大预算之间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预算科目接口进行连接。公共财政的资金可以作为增加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流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同样,为适应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需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部分也可依相应的规定和程序流向财政预算,充实财政预算资金。最后,国家财政预算结余还可通过有偿方式给国家财务部门使用,作为国家财务筹资预算的来源。财政预算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间通过资金的相互流动,体现政府调控国资分配结构,优化国资分配布局的目的。

五、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及实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以及企业财务预算的关系,然后以国家财务理论和所有者财务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问题。其次,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范围和内容体系。最后,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现,达到搞活国有资本,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全增值的目的。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及编制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定位问题:根据有关学者讨论的意见,定位为国有资产出资人预算制度即国家所有者财务预算制度比较合理。

编制主体: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本经营的宏观主体,也是无可争辩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国资委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样一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预算体系,而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是国有资本经营的微观基础。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来看,国资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基本流程为: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公司编制本企业的财务预算,反映企业的全面业务预算,这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数据基础和数据来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二级编制主体。负责根据下属控股企业或参股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本公司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中的分预算;中央和地方国资委作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一级编制主体,再根据所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分预算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并加以汇总,形成完整的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本经营的总预算来看,中央和地方两级国资委作为一个独立的预算主体必须以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预算为基础,分别编制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本经营总预算。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范围和内容

范围:一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主要项目,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产转让收入、融资收入、政策公共预算转入收入、其他法定收入等;二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主要项目,包括国有资本投资支出、国有资本营运支出、债务性支出、其他支出等。

内容:一是由国资委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性收支预算表。它是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过程中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支出与结余的预算报告。它所追求的是收支平衡,力求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二是财务预算报表应主要由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公司本级和所辖的参、控股企业编制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制,并上报国资委。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表,其中主表应包括诸如现金收支预算表、非现金收支预算表和国有权益变动预算表等。附表应包括补充现金流量预算表、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及利润分配预算表、投资预算表、投资收益预算表、融资预算表和管理费用预算表等。三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告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向国资委反映其本级预算收支、年度发展及营运规划的规范性文件,也可称为编制说明书。四是设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程序及方法,制定符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会计制度,真实、完整地反映国有资产总量分布及其运营和收益状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关键是编制问题,要构建科学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并能满足国家所有者财务管理需要的内容体系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机制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按照权、责、利相统一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的监管体系。同时,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控制机制和考评机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对预算执行的监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级人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这是人大凭借其执法监督权对国资委进行监管;第二层次是各级财政部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这是财政部门作为国家预算主管单位对国资委进行的监管;第三层次是各级国资委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这是国资委作为一级执行主体对预算的具体执行者——二级执行主体国有资本经营机构进行的监管。

六、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正确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关系的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预算体系,既有独立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独立的是公共预算属政府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属宏观财务预算,两者的性质有根本的区别,不能混淆。同时,国有资本金的性质决定国有资本经营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保值增值,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须根据财务运行规律,按照宏观财务预算的要求,反映国有资本的经营过程及其效果,它与公共预算追求社会效益、政府行为有截然的区别。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税收缴纳、财政补贴、转移性收支关系,而且国有资本经营绩效,必然影响公共预算收支,所以两者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公共预算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处理好同政府公共预算的衔接问题。由于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总预算的汇总编制,所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最终要由财政部门统一汇总编制纳入政府公共预算范畴。

2、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编制主体的问题

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是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机制问题的前提与基础。笔者以国家财务理论和所有者财务理论为基础,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一种国家所有者财务预算。在此基础上,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财政预算和企业财务预算的关系,明确当前要建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与财政预算平行的独立的国家财务预算体系;是以企业财务预算为基础,为所有者服务,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的预算。因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是国资委及下属国有资本营运机构。

3、加强国有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的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以国有企业财务预算为基础编制的,必须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控股、参股企业提供的经营预算数据准确、完整、可靠,从而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准确地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的财务信息,以便国家政府了解国有资本的运营情况和运营效果。

4、全面反映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问题

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面广,摊子过大,不易管理。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部纳入预算范围,以便国家全面及时掌握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国家统筹规划、全面安排,更好地经营国有资产,发挥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运营,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全和增值。

(二)创新之处

1、理论上的创新——合理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以相关财务理论为依据,从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出发,定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国家所有者财务预算。这一定位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本属性,也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和企业预算的区别与联系,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指明了方向。这是我们在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位问题上的创新。

2、制度上的创新——从管国有资产到管国有资本

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而言,体现了国家从管国有资产到管国有资本。国资委和国有资本营运机构是国有资本的产权代表,理应成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应构建三层次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在明确编制主体的基础上,界定国有资本预算范围内的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而论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包括经营性收支预算报表和财务预算报表两部分。最后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管机制。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应通过完善国家所有者预算激励约束机制和预算监督管理机制、控制机制等来实现。这是我们在研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构思上的创新。

3、预算信息质量上的创新——强调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数据质量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使用与经营单位,不是国有资产产权代表,但提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资料和原始数据,它们提供数据资料的真实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质量水平及其真实性。所以提高国有企业经营信息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必须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强化企业财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制约监管机制,保证基础信息原始数据准确完整可靠,从而保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在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信息质量上的创新。

第8篇

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间收录的1275篇预算会计学研究论文进行分类,从学科类别、作者单位、研究层次、来源期刊、基金资助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反映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预算会计学;文献计量分析;CNKI

近十几年来,由于预算会计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改革,即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预算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这些改革对于规范各级财政预算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我国财政、预算、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在近期正着力推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部门预算制度等方面,尤其是2006年2月财政部制定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一次最大的变革。这段时期关于预算会计学研究的论文也层出不穷,从研究的内容看,涉及预算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预算会计学实践研究等诸多方面。那么,预算会计学的研究现状到底如何?预算会计学的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统计信息源,对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对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评价,力求客观反映我国预算会计学研究现状,为今后国内预算会计学研究的改革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针对学科发展趋势、文献量变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等方面展开的定量分析研究。这些定量分析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与所研究的目的有密切关系的媒介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只有在这种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分析和预测到学科文献的各种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笔者对20002010年预算会计学论文进行了检索。本次检索采用主题检索的方式,以预算会计学为检索词,检索范围限定所有学科领域,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18日,一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275篇,以此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样本数据源。

(1)论文学科类别统计分析。笔者对预算会计学的学科计量是按照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得到的结果是,预算会计的论文研究学科一共涉及41个学科类别,我们把包括5篇以上论文的学科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统计的结果看,论文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涉及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度比较高的学科发表的论文数量占了绝大多数,跨学科的论文数量却很少。

(2)论文作者单位统计分析。从对的作者所在单位的计量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在不同单位研究实力的强弱情况,对今后加强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信息来源,为此,笔者对数量排前10名的单位进行了统计(见表2)。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数量前10位中,高等院校占有8席,这说明国内预算会计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研究单位力量相对薄弱。

(3)论文研究层次统计分析。论文的研究层次代表了一个学科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水平,笔者对论文的研究层次进行了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层次上关于预算会计的研究论文数量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而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上论文数量就不容乐观了,这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4)期刊分布统计分析。的期刊分布状况可以反映预算会计学研究的质量,发表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越多,就说明这个学科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我们对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进行了统计(见表4)。的期刊从数量上看还是比较多的,但核心期刊只占1/3,而一类核心期刊仅占1/10,所以,预算会计学研究的论文质量整体尚偏低。

(5)研究获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分析。基金资助的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论文,代表着某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趋势,获得基金资助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因此,各级研究人员对能否获得基金资助十分关注。是否有基金资助反映了一个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受关注的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获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共14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1.1%,其中,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最多,共有6篇,获得其他基金资助的论文相对较少,说明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受各级基金组织的关注程度不够。

二、预算会计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近十年预算会计学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对现阶段预算会计学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证明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过于狭窄,而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多多少少都和其他学科具有相关性,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借鉴其他学科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为我所用,对预算会计学研究领域的拓宽以及向更高的水平的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研究实力差距较大。高等院校与高等院校以外的科研单位研究实力不均衡,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而高等院校内部也不平衡,重点院校论文数量较多,而一些非重点院校论文数量较少,显现出明显的研究实力上的强弱不均等的现象,因此,加强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使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得到一个均衡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3)基础理论研究深入而应用研究肤浅。从论文研究层次上看,有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比较大,有关自然科学的应用研究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表明预算会计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上,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偏少,这将成为阻碍预算会计学研究的一个瓶颈。

(4)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严重不足。从期刊分布上看,核心和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严重不足,说明预算会计学的整体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

(5)研究获基金资助情况不容乐观。十年间只有14篇论文得到资助,其中只有6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说明国家各级政府基金组织对预算会计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对预算会计学研究现状的几点建议

(1)对于跨学科的论文偏少的状况,笔者建议研究人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拓宽本学科的研究领域,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使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进一步加强重点院校和各非重点院校的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共同发展。具体做法可以采取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重点院校的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在课题申报上,可以联合申报各种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非重点院校研究现状不理想的局面。当然,也要加强高等院校以外的科研单位的研究力量,使得预算会计学的研究力量分布均衡。

(3)要提高预算会计学的研究水平,必须注重实证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比如:运筹学、经济数学等研究方法。要从传统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向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转变,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用研究结果去指导工作实际。从而使得预算会计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有较大的提升。

(4)要提高预算会计学的科研层次,各级研究人员还要加强与国家各级政府、各类基金组织和各事业单位的合作,最大限度地争取科研经费,使预算会计学的研究有较充裕的研究经费的大力支持,使科研人员的各种实践调查、数据收集能有效开展,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汪丽.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对2005~2010年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

第9篇

关键词:创新模型,全过程管控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电网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如何快速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财务决算管理,实现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目标管理理论、过程管理理论为基础,搭建了目标进度曲线、目标成本曲线和目标资金曲线创新型模型,对青海20个样本工程项目进行数据测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采取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控,分解施工进度、分摊成本费用来建立成本和资金的目标曲线,这种创新型的模型有效的解决了以往青海电网公司费用预算不准确、预算滞后和资金融资不及时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青海电网公司对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和资金的管理,实现了财务的价值引领作用。

1 创新模型思路与目标

本次全过程管控的思路是以目标管理理论和过程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工程进度为抓手,以信息化方案为支撑,创新编制目标曲线模型,强化工程全过程成本精益化管理。

本次研究的目标是:(1) 提升资本性支出预算编制的精准度,为资本性支出预算精益化编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2) 通过目标曲线模型自动预测项目建设期内各月份资金支出金额,提升年度资金需求预测的精准度,为融资策略提供可靠依据;(3) 对比分析目标曲线和实际曲线的差异,强化工程项目进度、成本及资金的实时管控,着力提升全过程管控能力;(4) 总结分析项目全过程管控,为类似项目积累管理经验。

2创新模型搭建

2.1目标进度曲线模型搭建

第一步:根据工程进度横道图,确定各子项目所涉及的施工阶段,统计各阶段的开工日期和完工日期,计算各子项目阶段工期数。

第二步:根据工程进度横道图,将各子项目阶段工期数分配到对应的年月中。

第三步:按年月汇总所有子项目工期数,编制工程工期进度按年月累计分配表,计算各年各月工期累积百分比,绘制工程项目进度曲线。

2.2 目标成本曲线模型搭建

第一步:针对不同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所包含的子项目,将总投资预算按照一定规则归集到所属工程阶段。本次研究将变电工程分解为:工程前期、场平、土建、安装、调试、投运、结算、决算共阶段;线路工程分解为:工程前期、基础、组塔、架线、投运、结算、决算共七大阶段。

第二步: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制定成本分摊规则。

将工程成本分摊到工程的各个阶段是否科学是建立目标成本模型的重点。在制定分摊规则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青海省冬季停工特点、权责发生制、成本理论发生时间、历史成本发生时间段测算和成本重点管理五个方面内容。

第三步:分摊规则制定好之后,利用excle将成本分摊规则、内控系数、里程碑进度计划等进行固化,实现只需录入概算及里程碑计划模型自动编制成本预算并生成目标曲线。

2.3目标资金曲线模型搭建

第一步:依据总投资预算,整理工程项目建筑安装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其他费用中的各项明细支出;

第二步:确定各项明细支出所对应的里程碑阶段、计划合同签订时间以及计划合同完成时间等重要时间结点;

第三步:分析各省(区、市)公司历年服务类合同和物资类合同的资金支付特点,制定各明细支出资金计划的编制规则;

通过以上步骤搭建目标资金曲线模型,计算项目从工程前期至质保金支付完成全过程各年、各月的资金支付金额,绘制目标资金曲线;导入实际支付情况后,模型自动生成目标资金曲线与实际资金支付曲线对比图。

2.4试点项目目标曲线搭建

本文抽样选取了10个在建工程项目进行目标曲线绘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项目的成本曲线都呈现“板凳状”,即项目前期成本发生较少,“开工-投产”阶段成本发生比较均衡。同时单项工程资金支付目标曲线呈现出资金支付比较集中(如抽样样本资金支付集中在6-10月)的规律性,这说明在按照国网标准付款条款进行款项支付时,资金支付也呈现规律性走势。

3全过程管控创新模型应用成效

3.1提高企业对项目全过程预算管控的精准性

3.1.1加强企业项目全过程预算管控的科学性

(1) 预算分解贴合实际,预算管控更科学

内控目标确定后,目标曲线模型可以合理的分解预算,并有效地对项目全过程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资金预算进行测算,从而使年度预算与实际情况相贴合,预算管控建立在与实际结合的科学理论依据上,更具分析价值。

(2) 预算编制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企业经营更具战略性

“结合全过程工程实际建设进度分解预算”使得预算编制与经营目标、经营业绩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和优质服务指标等企业发展战略性指标实现了有机结合。同时,在预算编制中更多地考虑企业整体利益,避免部门利益和单位利益对预算编制带来的影响。

(3) 预算分解兼顾会计信息质量,财务风险防范更加有效

科学的分解全过程预算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防止部分单位通过非合规手段完成预算考核指标,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降低企业运转风险,保证企业长期稳定有效地运作。

3.1.2优化全过程管控预算编报流程

早期企业年度资本性预算编报流程由业务部门编报、财务部门审核,该流程不利于促进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也不利于提高资本性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控性。

本次研究将上述流程进行改良,改进后年度预算编制流程。

借助这种改变,促进了资本性预算编报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发挥了财务部门资源配置作用,提高了资本性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可控性,为企业进行全过程有效管控奠定了基础。

3.2为企业融资提供理论依据

借助目标资金曲线,准确预测工程各项成本资金支付情况,合理安排融资计划,能够大大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降低了财务费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本研究以 “花土沟330kV变电工程”为例,利用资金曲线模型进行测算发现,该项工程在 2014年11月资金需求较大。结合库存现金及收入预算等方面进一步分析2014年11月资金是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是否需要融资,如果需要融资资则最佳融资时间应该是2014年9月15日,即提前45天(融资周期)进行融资操作以便保证资金的充裕。

3.3实时监控工程过程,提升管理水平

利用目标曲线模型,对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目标资金和实际资金进行实时对比、图形化展示,对成本、资金进度异常及时预警,督促业务部门采取改善措施,有效提升财务部门实时反映、实时监督能力。

本文借助柱形图动态展现了实际数和计划数的差异,借助成本和资金累计曲线与实际相对比,发现该工程实际费用发生的时间与计划时间严重背离。该模型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工程全过程资金需求情况,因此通过模型分析,可以提前筹划融资计划,避免资金不足或浪费的现象,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效率,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预算偏见;文化;预算参与;预算监控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从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两方面对支出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规划与控制的一种管理行为。企业中似乎已经有了这样的金科玉律:在每个财政年度的一开始就起草一份预算,似乎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预算,公司就会面临破产[1]。然而,由于预算制度无法凭空运作,不论是在规划、编制、执行还是事后追踪考核,任一阶段都无法脱离“人”的因素。预算主体的参与、管理,以及所处的文化小环境,都将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管理问题,而是与行为层面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用一种审慎的眼光看待预算,2000年南京大学对中国企业预算管理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一方面强调预算的重要性,将此作为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在实务操作上却很少能在权限划分与制衡、跟踪调查、调整与激励方面有持续改善的积极性[2]。这是因为,预算本身存在“行为偏见”,受众多行为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理性制定。本文从主体行为角度,探讨文化和不确定性的感知如何通过改变预算决策个体的行为,最终影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一、文献探讨

1.预算行为。预算估计包含了一种锚定和调整机制。有关判断与决策的研究(Tversky and Kahneman,1974)[3]发现,人们在进行数字估计的时候,往往以一个大概的粗略估计开始(锚定),而后自我进行模拟可能的变化以最终调高或调低最初的估计(调整)。这种机制会随着时间框架而有所变化。一些研究(Einhorn and Hogarth,1986) [4]认为,整个调整过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最初估计的主观判断(如认为自己的最初估计往往是偏高的人会调低最终估计)(Wegener and Petty,1995)[5];自信程度(人们觉得自己的估计有偏的时候会加大调整力度,而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自信在起作用)(Wilson,Centerbar,and Brekke,2002)[6];认知资源的有效性(当人们的认知资源忙于应付预算伴随着的其他任务的时候,估计的调整就会被大大减弱)(Gilbert,2002)[7]。

2.预算管理。Williams(1990)[8]认为预算行为存在于以企业内部用管理会计方法构建的管理系统中,它们包括:预算的衡量与监督、预算的参与、预算沟通与预算思考能力的改变,其中与预算行为直接有关只有两个: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

预算参与:Caplan(1971)[9]认为所谓的参与式预算,就是允许负责预算执行的人参与最初的预算制定,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重提了管理学界已经被广泛讨论的有关计划工作的参与性问题,如Mayo(1945)[10]就建议高层管理者应该让实际执行决策的人拥有更大的决策能力。而Becker和Green(1962)[11]对传统预算目标遭受到部门主管抗拒的问题,建议企业高层应该给部门主管参与设定预算的机会。笔者认为提高员工对预算的参与程度正面作用在于能增加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同时改善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协调难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预算管理系统,那么预算参与很可能会削弱预算监控的效果,而对预算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预算监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利己倾向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系统,约束个人正确有效地使用权力。如果预算的目标难以达到(预算超支),可能会造成组织的无效率;但是预算标准过于宽松(预算松弛)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因而管理需要设计有一定约束压力的预算目标(Hanson,1966)[12]。Kim(1976)[13]认为,预算执行的成果反馈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引导项目人向有利于公司的目标努力,二是可以以此来激励项目人。从管理控制的角度来看,预算监控本身不应当成为管理的目的,因而管理的环境因素、管理客体的行为特征都将影响预算监控行为;而近来的研究表明,预算监控有可能会阻碍员工的创新努力。

3.不确定性感知。在行为会计的领域中,普遍采用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来代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变量。传统企业预算规划,都针对愿景,通过财务分析来确定预算安排,这仅适合于稳定的商业环境,当外在环境变得高度不确定时,这种方法就变得不再适用。在无法对环境作出准确预测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更倾向于采取悲观方法,制定更为宽松的预算;高竞争的压力,也使管理者相信组织必须采取多变的绩效评估方法,以至放松对预算的监控(Kaplan and Johnson,1987)[14]。

4.文化和预算管理。Harrison(1995)[15]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预算行为存在关联性:具有角色倾向的组织类似于官僚文化组织,由于保持理性,崇拜正当(legality)、合法(legitimacy)和负责(responsibility)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会更好执行与回应;在个人导向的文化下,权力不被鼓励,个人依据旧有经验行事,预算管理不大可能被完全接受。Goddard(1997)[16]以英国和加拿大国营公司为例,发现官僚文化的企业出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社会导向文化的企业呈现低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但是有积极意义;任务导向的企业呈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普遍程度的帮助,但是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另外,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比中低层管理者能感觉到更高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更大的帮助,发觉预算的执行是更浪费时间。

由此,可提出本文研究的假设:

H1:个体预算行为在不确定性估计、个人风格差异下存在偏差;

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

二、实验研究

为了能够更好的模拟现实中的企业预算行为,行为实验以被试进行个人的未来设定期限内的自我消费预算估计为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期限(不确定性的替代表征)、自信水平(个人风格的替代表征)下的预算行为偏差。

1.初试(Pilot Study)。为了能够更为科学的确定行为实验假设(预算是否受到时间框架和个人自信心的影响),故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大规模、低条件控制的初试。初试面向120位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要求他们估计下一月或下一年的个人总支出预算(等概率随机分配两种条件),同时要求他们在一个7级量表上对预算自信心进行打分(1-7分别从“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在处理最终结果的时候,把下一年的预算值除以12,以便能够与下一月的预算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月度预算的均值显著低于年度预算均值(Mmonth=¥534,Myear/12=¥875,F(1,118)=953,p=00)。进行年度预算的被试其自信心显著低于月度预算者(Mmonth=560,Myear=321,F(1,118)=733,p=01)。

2.方法。75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接受被试,他们被等概率随机分配到两组(月度预算和年度预算)。每位被试被要求做出两个预算估计:最初预算估计和最终调整后的预算。实验采取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设计,其中预算估计为重复测量。被试提供预算估计(下个月或者下一年)以后,被鼓励去回想当时在脑海里面出现的第一个数字。提示语为“现在请回想一下在做出这个预算估计之初,是否你还想到过另外一个数字,我们也很有兴趣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当被试在分别做出两种预算的时候,计算机软件同时记录其反应时间(Presentation软件,以提示语出现开始计时,到报出预算时按键终止);然后被试被要求评估他们在最初做出这个数字估计的时候的自信心程度,采用7级量表(从 “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最后要求被试估计在实际情况中,他们可能会超出还是少于这一预算估计,采用7级量表(从“我将花费少于预算,即预算松弛”到“我将花费超出预算,即预算超支”)。

3.结果分析。

(1)预算估计。采用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双尾交互效应(F(1,73=731,p=00)),同时发现时间框架只对最终预算有显著影响,而对最初估计没有显著影响。另外,类似于初试的结果,月度最终预算显著低于年度最终预算(Mmonth=¥631,Myear/12=¥971,F(1,73)=633,p=01)。

在年度预算下,最初预算估计显著低于最终估计(Minitial=¥854,Mfinal=¥971,F(1,73)=1131,p=00)。然而,在月度预算中,最初预算和最终预算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被试在月度预算中并没有做出显著的调整,而年度预算则相反。而且,最初预算在月度和年度之间,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反应时。2(时间框架:月度,年度)×2(反应时:最初预算反应时,最终预算反应时)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显著的双尾交互作用(F(1,74=1351,p=00))。被试在年度框架下相对最初预算,要花更长的时间在最终预算上(Mfinal=2351秒,Minitial=1736,F(1,74)=5102,p=00)。当时,在月度框架下,两者尽管有显著差异,但是差距要小很多(Mfinal=1759秒,Minitial=1541,F(1,74)=539,p=07)。

(3)自信心。两种时间框架下分别采取one-way ANOVA分析。被试对月度框架下的自信心(Mmonth=453)要高于年度框架(Myear=371)(F(1,74)=681,p=00)。结合前面的预算估计结果,可认为人们是由于对年度预算信心不足,而最终调高预算结果。对于未来是否会预算超支或者预算松弛时,年度框架下更有可能会发生超支估计(Myear=461,Mmonth=403,F(1,74)=927,p=01)。

4.讨论。本实验结果为H1提供了实验支持。由于长期时间框架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亦削弱预算制定者的自信心,这使得个体在预算估计上更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带来预算超支或者松弛。进一步研究这种偏差在企业管理层面的影响,则带来H2和H3,下面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H2 和H3。

三、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和变量关系。企业预算效果是一个综合因素,根据前面的文献分析结果,企业文化、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自变量)可通过预算参与性、预算监控制度(中介变量)来对预算的有效性(因变量)起作用(H2、H3)。

2.量表设计和测量。在“企业文化”类型上参考Wallach(1983)[17]编制的企业文化量表(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dex)。量表总共24个题目,以Likert五点量表衡量。官僚型:共有8题;创新型:共有8题;支持型:共有8题。将每一类型得分相加,如果大于其他两类,就表明有此倾向。

在“环境不确定”测量上,选取了Miles and Snow(1978)[18]所发展的量表,后来由Gordon(1984)[19]加以整理修正的感知环境不确定性量表,包括竞争者其市场活动可预测程度、客户品味与偏好变化、法律、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限制三个维度。

“预算参与”: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2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让员工参与预算的制定、管理者与员工一起讨论预算差异的原因两个维度。

“预算监控”:本文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预算差异的书面解释、执行的高层压力、高层主管会主动关心、预算绩效考核四个维度。

“预算有效性”是指预算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计划的匹配程度。本文将预算管理有效性分为预算超支和预算松弛两个子变量。预算超支直接以实际发生值高于预算额的程度来测量,采用主观感受判断,用Likert五点量表,统计结果取负值。预算松弛的测量采用Onsi(1973)[21]所发展的量表,最后数据作负向处理,以保持预算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正向性。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根据浙江省工商局2005年年检目录的5000家企业(按资产额排序,取前5000家),从中随机抽取10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得到有效回应为67家,调查问卷经过预调研和小规模访谈进行了调整。于2006年4月到2006年5月,通过邮寄和现场填写的方式,每家企业只发放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均为投资项目负责人。此次研究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0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78%。全部有效样本中,符合中小企业标准118家,大型企业67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传统企业160家,比例构成基本与浙江省总体企业结构分布一致。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企业文化、感知环境不确定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运用One-Way ANOVA分析,研究不同文化类型对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影响,发现均为显著(数据组不具有方差齐性,F值为153,p=00),观察两两比较结果,也均为显著。说明企业文化类型的差异的确会导致预算参与程度和预算监控程度的差异。

进一步进行均值检验,发现创新型文化企业其预算参与最高(M=1297),支持型文化的企业其预算监控最高(M=054)(预算参与:M官僚=-0051,M创新=1297,M支持=-0508;预算监控:M官僚=0157,M创新=-1951,M支持=0540)。

由于预算管理同时受到企业文化和感知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故而采取回归检验方法,利用0-1哑变量将企业文化转换进入多元回归方程(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均进入对预算参与的回归方程。增加行业和规模的控制作用,发现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不受影响,只是高科技行业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传统行业,中小规模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大规模企业。

总的来看,在感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的时候,企业更偏向于强的预算参与,这与Goddard(1997)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用同样的回归分析方法处理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对预算监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均进入对预算监控的回归方程,其结果与预算参与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是行业和规模对预算监控的差异要更大一些。实证结果支持了第2条假设(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2)各因素对预算效果的影响

将环境不确定性、预算参与、预算监控三者同时进入对预算超支的回归模型。发现,预算监控并不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的控制作用(分别作逐步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也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超支=0167(预算监控)+0917(预算参与)-04(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09

这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预算超支程度,而企业预算参与程度提高反而会较大的增加预算超支,没有发现企业监控制度的严格程度与预算超支之间存在必然关系。这一有趣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目前的预算监控并不能对预算超支起作用,而这种监控管理的失效,又会使得预算参与增加的结果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反而降低了预算管理的效果。结合前面的企业文化类型对预算行为的影响,也发现只有集权性的官僚文化最能平衡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之间的关系,而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都过于偏向一种行为导向(分别是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这种失衡的管理将大大制约预算管理的效果。

同样将三个影响因素同时进入对预算松弛的回归模型,发现三个变量均为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以后(分别作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松弛=-0 748(预算监控)+1090(预算参与)-255(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11

实证结果支持了第3条假设(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这表明,对环境不确定的感知会降低预算松弛程度,结合前面对预算超支的结论,可发现企业保持一种对环境不确定的敏感和焦虑,有利于预算管理,而对财务管理中未来掌控能力的过度自信,则是对预算管理有害的;企业预算参与程度同样可以增加预算松弛,而且要高于预算监控的作用。其解释类似于预算超支的影响因素,但是预算监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显然更为显著。一个最为现实的解释是,企业较能通过监控管理来使得原本松弛的预算空间得到弥补(如接近计划截止日期之前警告预算对象其预算计划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没有完成,因而强制要求在限期内增加预算使用计划),而这种努力对于即将超支的预算空间显然是无效的(尽管可以事先压缩可能超支的预算计划,但是无法改变基本使用需求和项目进展对预算资金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结论一致的提醒当今企业,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前提下,并没有一种企业文化或者预算行为直接是提升预算管理的良药。这说明Becker和Green(1962)关于预算参与以及Kim(1976)关于预算监控的结论具有片面性,而Goddard(1997)有关企业文化对预算的影响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验证。现实中,企业授予了成员过大的预算权限,以使预算参与性提高,但往往会使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或易出现严重的用途变更,这些都是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在文化和环境背景下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企业需要从企业文化、风险预测、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多管齐下,同时考虑各项要素的互相作用。

1.真正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将资本预算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专门预算,应用于企业之中,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要真正使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通过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真正建立起完整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强化对资本支出预算的业绩评价功能,确定预算松弛的可容忍范围。

2.资本预算管理不仅重在资本分配监控管理,而且重在发挥综合控制功能,同时包括了预算的参与和预算的监控。资本预算的行为管理功能说明,预算管理是一个以人为主的管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的管理会计。寻找合适的企业文化,充分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绩效考核,把资本预算管理从纯粹的财务范畴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起资本支出的责任制度,从根本上树立投资主体的效益意识,最终会对预算管理最终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3.投资类预算除提交可行性报告外,还须提供进度安排以及预计的变动等。下属单位节余资金由总部统一调配,这是一种官僚型和支持型相结合的企业文化体现,有利于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的互动。预算管理委员会则结合预算主体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行业发展前景、项目的风险等统一调配资金。这也是很好的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结合,且同时也培育了创新型和支持型企业文化。

4.预算部门改变自身职能定位。在加强管控的同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按月进行总结,进行相关提醒和指导;预算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这是加强监控的很好方法,同时审批过程有利于规范预算参与,并对环境进行合理预测。

参考文献

[1]王斌,竺素娥.论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2(5):24-28. 

[2]王允平,许美蓉.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建议[Z].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389-398.

[3]Tversky,Amos and Daniel Kahnema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85 (September),1974:1124-1131

[4]Einhorn,Hillel J. and Robin M. Hogarth.Decision Making Under Ambiguit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59 (October),No. 4,Part 2: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1986:225-250.

[5]Wegener,D. T.,& Petty,R. E. Flexible correction processes in social judgment: The role of naive theories in corrections for perceived bia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5(68):36-51.

[6]Wilson,Timothy D,David B. Centerbar,and Nancy Brekke.“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he Debiasing Problem”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85-200.

[7]Gilbert,Daniel T.Inferential Correction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67-184. [8]Williams,J. J.,N. B. Macintosh,and J. C. Moore. Budget-Related Behavior i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0(15): 221-246.

[9]Caplan,Edwin H.,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 Science[J].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Inc.,Reading Mass.,1971.

[10]Mayo,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J].Bost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45.

[11]Becker S,Green D. Budgeting and Employee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1962(10):392-402.

[12]Ermest I Hanson. The budgeting control func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6(4).

[13]Kim,D. C.. Risk Preferences in Participative Budge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6,67(6): 303-318.

[14] R.S.Kaplan&H.T.Johnson. Releva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J].Boston;HBS Press,1987.

[15]Harrision: Accounting[J].3rd cd. Prenticc Hall,Inc,1995.

[16]Goddard A,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Budget Related Behavior: A Comparative Contingency Study of three Loc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1997,32(1).

[17] Wallach,E. J. Inp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e Match[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3(2):57-66.

[18]Miles,R.E & Snow,C. Organization: new concepts for new forms[J].Research Management Review,1978,28(3):62-73.

[19]Gordon L A,Haka S,Schick A G.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of Zero-Base Budge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4(9):11-12.

第11篇

我国预算会计以其特定的内涵和特有的记帐方式,几十年来记载、计算和反映着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国家预算的周而复始和连续进行: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决算,提供了可靠依据论文联盟,成为国家预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

80年代以来,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以学校为代表的全额预算单位的资金来源,及以医院为典型的差额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要求,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来讲带有本质性,影响到传统预算会计体系的划分、会计准则以及记帐方法。因而,改革传统预算会计体制,重塑我国政府会计,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预算管理理论和预算工作实践的紧迫要求。本文在重新划分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讨论政府会计的组成、特性和核算方法的运用。

我国预算会计对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预算资金筹集、使用和结存状况的三个阶段进行记帐、算帐和报帐,以预算资金为对象。因而,凡是与预算资金分配有关的收、支及其结果,就构成了预算会计体系。具体讲是由两个部分和三个不同性质的分支组成。

两个部分是指财政总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其中,财政总会计是财政部门记录、计算、反映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和结果全面情况的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是以国家预算支出安排到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那部分资金为对象,所以是一部分预算资金支出安排使用情况的会计。两者在范围和性质上具有本质差别。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财政总会计分配资金后续核算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构成总会计分配资金后续核算其他部分的还有:(1)企业会计——对总会计分配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挖潜改造、增拨或新拨铺底流动资金等项的后续核算;(2)基本建设会计——对总会计分配资金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后续核算;(3)农业会计——对总会计分配资金用于农业事业和各种支农资金的后续核算。

所以,与企业会计、基本建设会计和农业会计相对应,仅行政事业单位划入预算会计,于逻辑上也有探讨的余地。预算会计三个不同性质的分支,是指财政会计、行政机关会计和一部分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全额预算单位会计,以及另一部分事业单位形成的差额预算单位会计。所谓全额预算单位是指没有收入的行政事业机关,及基本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数额不大的一些事业单位,如学校。因其资金需要全额或基本全额来自国家预算拨款,故称全额预算单位,其会计相应称为全额预算单位会计,或简称为全额会计。

相应地,差额预算单位是指那些有稳定、经常和较多收入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先“以收抵支”,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再由国家预算拨款补助。因这些单位的全部资金需要中仅有一部分来自国家预算拨款,即国家预算列入的只是其“支大于收”的差额预算单位,其会计称为差额预算单位会计,或简称为差额会计。

预算会计体系的这种划分方法,从当前预算资金的实际运动和今后政府功能改革的要求看,存在两个十分明显的理论缺陷和实践不符状况。

首先,预算会计的对象不清。通常认为,预算会计的对象是预算资金,因而,预算会计核算预算资金收、支、结存的全过程。但从这个意义上,如前所述,它并未涵盖预算资金用于国有企业、支农和基本建设部分。所以,其概念与内容未取得一致。另一说,认为预算会计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会计,它与企业会计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农业等形成“各持半壁江山”的局面,然而,据此划分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概念,同样缺乏理论依据。因为,饮食、服务、宾馆、旅游等行业也是非物质生产领域,但它们并不能计入预算会计范围。事实上,按这种思想划分预算会计体系的观点,更接近于“产业与非产业”——“非产业”属预算会计,或“企业与非企业”——“非企业”属预算会计的划分标准。但若以此为标准,预算会计的对象就不仅仅限于预算资金。

其次,原有的全额单位会计和差额单位会计划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难适应当前和今后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过去全额单位会计包括了全部行政机关和一部分事业单位,主要是学校。但近10年来,学校经费来源的渠道已大大增加,不再单单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实践中,学杂费收入、校办企业收入、社会

转贴于论文联盟

捐赠收入、房屋和场地出租收入,已经占学校经费特别是高等院校经费的相当大部分,国家预算拨款在许多学校已不足60%。很显然,它们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全额预算”拨款单位,而是事实上的“差额预算”补助单位。

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9年义务制教育制度,使得我国小学和中学理论上将长期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各个学校所处地区、地理位置不同,其“创收能力”就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校是全额预算拨款,还是差额预算补助,以及补助程度很难有统一标准。再从原有的差额预算单位医院看,由于药品价格和住院费标准的提高,医院收入数额大大增加,特别是一些开办了所属药品或医疗器械厂的医院,其收入可能有较大水平的提高,大大减轻了国家财政拨款的压力。实际情况是,除国家财政的定项补助外,医院某种程度上似乎已成为经济核算单位。当然,它与企业的经济核算制仍有本质的不同。

总之,原本实行的、以预算拨款程度为标准的预算管理体系及其相应的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不仅明显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交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将不利于政府职能的长期规范。

笔者主张,将我国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重新划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或简称事业会计、单位会计)两个部分。或者,更确切地讲,是用政府会计和事业会计两个概念取代预算会计概念。由此形成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及其三个组成部分:政府会计、事业会计(单位会计)、产业会计(企业会计)。其中,政府会计由财政总会计(或称预算会计)和行政机关会计(或称机关会计)组成。事业会计由原预算会计的一个部分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以区别于政府职能。

重建我国政府会计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继续沿用原有预算会计体系已不能适应单位预算改革的新情况,不利于提高预算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其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事业单位方面。因为,就原有预算会计体系看,经济活动内容变化最大,对预算管理影响最直接的,正是事业单位改革。这种变化和影响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对资金收付式记帐法、预算会计准则以及科目分类和核算过程等各个方面。事实上,在原有预算会计范围内,有的地方和单位已经在资金收付式记帐法之外,使用了借贷记帐法、反收付式记帐法等几种记帐方法,同时适论文联盟用着不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核算制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计思想,同时存在着预算内和预算外两类资金,预算外(或其他)类资金又划分为:预算外财政性资金,单位创收抵支收入,应缴预算资金,专项拨款资金,以及从预算资金中提取而形成的专用基金等等。显然,原有预算会计体系还将不利于预算外资金的改革。

第12篇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年来,本人能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局机关的学习要求,积极投身“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实践活动,深入地进行学习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预算管理工作上台阶,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组织收入和加强支出管理工作全过程。

二、踏实工作,努力完成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1、积极组织收入,强化支出管理,力争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为533202万元,截止11月底完成521489万元,为年预算的97.8,预计能够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在组织收入和确保重点支出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收支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在省下达我市全年预算收支目标后,我们立即将任务分解到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明确目标,为做好全年组织预算收支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收入预算管理,做好收入分析预测,完善增收机制,规范非税收入入库,确保全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三是多次组织召开县(市)区财政局长和预算股长座谈会,及时了解全市预算收支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县(市)区组织预算收支工作给以指导,保证全市预算收支目标的顺利完成;四是在安排年初预算时,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集中财力保证了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投资1.0042亿元,并为省政府十件实事,配套1.5亿元,确保十件实事顺利完成。五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协调预算执行局和各业务科室,及时下达各项预算指标,加快专项资金拨付进度,确保支出任务完成。

2、继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年,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关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和谐焦作建设的意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四权分离制衡的财政管理新体制,我们完成年市本级政府收支预算的编制,并和业务科室配合试编年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等政府公共预算。继续完善和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和绩效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1)、编制复式预算,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按照焦政办2007110号文件精神,我们在完成市级政府公共预算编制的同时,编制了市级政府采购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住房公积金预算和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等7个复式预算,客观、真实、全面、精细地反映了所有政府性资金的全貌和流向,初步建立起了市级复式预算体系。

(2)推行参与式预算,提高民主理财水平。按照财政项目公示管理办法、专家论证管理办法、财政预算项目听证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参与式预算改革中,我们以公开透明理财、科学民主决策为核心,对事关全局和民生的重大事项,通过单位申报、财政汇审、项目公示、网民投票、资金评审、专家论证、社会听证、接受人大公审等程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依法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

(3)实行预算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市级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市财政部门通过市政府、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财政服务大厅等场所,将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并将事关全局和民生的重大开支事项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广场、火车站、行政服务窗口等人群集散的地方设立电子屏幕,及时向社会公示,让政府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4)完善财政项目专家论证制度,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先后于4月和10月召开了两次财政投资项目专家论证会,分别就年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项目和部分涉及民生的发展项目,以及部门预算已经安排但年初预算没有具体的项目进行了专家论证。论证会议的召开,在财政政策制定中引入了公共选择程序,提高了财政预算的公众参与度,是完善我市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同时,各位论证专家的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认真研究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我市经济发展。一是针对中铝中州分公司、焦煤集团赵固煤矿税收征管等方面的系列问题,认真进行政策研究,多次向省提出调整税收征管办法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二是鉴于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市政府拟出台的《关于当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认真进行讨论修改,确保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及时到位。三是与社保科结合,认真研究省社会保障停发焦煤集团移交学校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相关政策问题,并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焦煤集团有关人员共同做好相关的恢复发放工作,经过努力于今年5月份恢复了相关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并将前4个月相应资金通过焦煤集团转拨财政专户。通过此项工作,使我市年节约资金支出141万元,并且在今后年度内一直享受此项政策。四是我们积极配合市发改委做好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执行新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时刻关注体制运行情况。一是对1999年以来财政体制方面的补助、基数等进行了认真清理,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补助基数提出了针对性的清理与合并建议,并报局领导决策。二是根据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的要求,确定了市级税源户名单,拟订并下发了相关的5部门配套文件,保证了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及时与税务部门结合,做好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相关的收入调库工作,目前此项工作仍在积极地进行中。

三、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