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0:4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选修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几种主要的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教育学论文,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探索。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核心期刊。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学论文,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环节来进行改革:
1.努力改变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教育学论文,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2.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包括声像资料和影视艺术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核心期刊。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教育学论文,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3.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目前,国摘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4.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学论文,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5.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核心期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教育学论文,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院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地方性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04):46-47.
[2]吴金铭.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8):72-73.
[3]韦静涛.论高校美术鉴赏课创新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32-133.
[4]庞侃.浅谈美术鉴赏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J].美术学刊,2011(3):62-63.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思考
如今,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目前,我校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和其他三类课程相比,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院学生而开设,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安排有计划选修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之外包容实施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所需的各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从事教育及其它工作的能力。[1]但公共选修课在开设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1.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专业课的数量与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授必修课、专业课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1.2促进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专业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完整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以往教师传统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鲜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优势和特长。
1.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专业课在数量、内容、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而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高校根据自身的资以及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最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当前公共选修课面临的问题
2.1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我校公共选修课规定开设时间为周末,每次4课时,记2学分。公共选修课选择在周末开设,很多同学周末可能有一些其他安排,在冲突中便舍弃公共选修课。同时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
2.2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与挑战,上岗与就业是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从而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2.3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和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现象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同时部分学生不顾时间和精力的可能性处处报名,经常寻找种种理由旷课,有时就只报名,等考试时直接参加考试,钻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漏洞。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考勤不严格,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
3.对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对学生的建议
(1)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并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学生必须端正选修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遍地开花”“选而不修”的现象,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更浪废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选修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就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跟平常的课同等对待。
(3)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前提下,应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进教学方式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对学校的建议
3.3.1改革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
在选课制度上,我们学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教务处应该改进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学分的念头,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在开课时间上,可以适当开放周一到周四晚上的时间开设一定的公共选修课,做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3.3.2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一部分为了拿学分,对公共选修课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程对未来成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管理上探索如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强化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是上好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环节,为促使学生按时上课,应坚持签到制度,并将出勤、上课认真做笔记、积极思索问题的同学给与鼓励(如考试时适当加分)。
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选课,并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交叉选课,另外学校教务处或相关教学单位还应公布有关选修课课程简介、教师简介、学分、考试方式等,供学生选修时参考。同时允许同一门课程几位教师同时开课,以形成竞争优胜劣汰。对于普遍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可根据选报人数,适度加开班次。
3.3.3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强化考核环节,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加强对选修课开设门类的审核,所开出的公共选修课课程每隔几年评估一次。每学期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质量进行检查,效果不好的课程应进行整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决定是否继续开设。
学生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因此,学绩考核管理成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将考试成绩与综合测试挂钩,强化公共选修课成绩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将考试成绩合格率加以必要的控制,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调动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考试应提倡灵活多样。如实践性较强的课,可要求学生交作品,理论性较强的课,要求学生写论文等方法,既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考试热情。
总之,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的方方面面,只有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抓必修课一样,抓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制度,使必修课、专业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校 公共选修课 探析
现在,各大高校都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公共选修课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1 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意义
1.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挥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公共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性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领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不断地进行交叉、渗透、融合。必修课、限选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公共选修课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限选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另一方面,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拓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限选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公共选修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
1.2 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在必修课、限选课占绝对优势的课程体制中,教师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他们需要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以往传统角色的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吸收新时代的新事物。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1.3 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由于必修课、限选课在数量、内容、范围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相对来说,公共选修课在科目设置、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高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助于高校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2 当前公共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及课程安排时间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同学们选择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不同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考查(如写论文形式)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而排斥那些需要笔试的课程。在选课过程中,很多时候因为与必修课、限选课时间相冲突而导致无法选到自己想选的公共选修课。
2.2 公共选修课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是最好的标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这样的公共选修课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实用性公共选修课成为学生们的首选,能对今后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更成为同学们争抢的热门。对此,不少大学生表示,此类课程相当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大有帮助。但还是要注重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来看,才能更加利于自己的成长及发展。此外,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实用和兴趣相结合,公共选修课才能真正脱离枯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达到实用和兴趣兼顾了。
2.3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有待于端正
虽然学生选课的动机与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基本一致,但在实际中,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课程。“专业课选逃,公共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的确存在,在所有公共选修课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旷课。而这正是“选而不修”的真实写照。根据对公共选修课的课堂观察,很多课程还存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即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看课外书,听音乐,甚至睡觉等。课程管理方、授课教师与学生同样负有责任:课程管理方对课程的宣传与介绍力度不够,学生的选课态度不够认真,而老师则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等。这与目前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的平时不考勤,最后只以一纸论文给成绩的现状相吻合。①
3 对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一些建议
3.1 对学生的建议
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纷纷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背景和公共选修课的作用,重视公共选修课,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不能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凑足学分的一种途径,而应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其次,学生必须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一方面,要端正选课态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来选课,不能为了凑学分而胡乱选,如果是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往往会出现“选而不休”的现象,这样公共选修课不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学生应该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提高自身综合修养的“大舞台”,而不应该局限于就业、考研等短期目标上,选公共选修课不应该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端正上公共选修课的态度,选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上课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不得随意旷课,要把公共选修课当必修课、限选课来对待。
再次,学生在端正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前提下,要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上课太死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参与课堂,但是老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活跃的讨论式教学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课堂气氛不仅需要老师的调动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老师更好地上好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效率有着积极作用。
3.2 对老师的建议
老师授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的该课程的质量,在公共选修课作用日益重要的今天,公共选修课授课老师的个人素质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原来对某一课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态度不端正,特别是缺乏责任心,导致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大减甚至丧失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从语言风格、课件材料和营造课堂气氛加以改进和提升,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谐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公共选修课课堂质量。
3.3 对学校的建议
首先,在选课时间上,学生上公共选修课出勤率低的原因,除了对公共选修课不感兴趣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时间有关。这固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功课缓冲时间和老师的课堂备课时间,但更多的学生希望公共选修课时间尽量安排在周一到周日晚上,特别是周六与周日的晚上,这样学生的一些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冲突可能性会大大地降低,同时也能提高上课的出勤率。
其次,对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和难度设置的建议,公共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目前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种类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当理工科学生选文科课程时,理工科学生普遍认为人文学科能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对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很有帮助。笔者认为学校应根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开公共选修课的种类,特别是适当增加一些文科类的课程,比如跟当前时代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金融、礼仪、经典影视赏析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当文科生选修理工课课程时,由于文科生缺乏一些理工科基础知识,而老师又以常规的方式讲课,使大部分文科生上课似懂非懂,严重影响了文科生的上课积极性,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和老师在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文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使文科生能学到有用的理工科知识。
再次,在选课制度上,一般民办高职院校的选课制度是:一个学生在大学三年中只需选修一到两门公共选修课,而对一次性选几门不作要求,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常常一次性选多门课,而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造成很多学生选了多门课,而又有一些学生一门课都选不上,一方面造成前者不去认真对待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又严重打击了后者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对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改进一下公共选修课制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上公共选修课,规定每个学期最多只能选修两门,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一个学生多选,打断他们凑足学分的念头,同时也兼顾其他人的选课情况,做到公共选修课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②
总之,公共选修课不是必修课、限选课的陪衬,更不是它们的附庸,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优势以及作用,是现代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高校课程体系封闭、僵化的状态,努力求变,重新构建高校课程体系,使必修课、限选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
注释
一、被调查的六所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介绍
1.陕西师范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五类,即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共187 学分。⑴通识模块。该模块又细分为三小类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有49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2%,主要课程为外语、计算机、政治、大学语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限定选修课共8 学分,公共限定选修课共4 学分。⑵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两小类。相关学科基础课共5 学分,含高等数学和考古学两门课。本学科基础课39 学分,占总学分的20.9%,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史学概论等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⑶专业课程模块。共41 学分,分为三小类。即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开设20 门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12 门,分为中国古代史系列、中国近现代史系列、世界史系列、其他系列等4 个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53 门。学校规定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2 个学分,要求每个系列都要选,并且要选修一个完整系列。至于任意选修课,学校要求学生至少修10 个学分。⑷教师教育模块。共17 学分,分为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类。必修课开设6 门课程13 个学分,限定选修开设两门课程4 个学分且必须全选。⑸实践模块。共24 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教育见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2.西南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六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自主创新学习。⑴通识教育课程。共57学分,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小类。必修课45 学分,开设课程11 门。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根据专业要求自主选择。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2 学分,全部为必修课。课程主要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⑶专业发展课程。共111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小类。其中必修课21 学分,开设课程6 门,开课时间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中西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等。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八小类。包括专门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断代史类8 学分,4 门课程;晚清史类10 学分,5 门课程;世界史类20 学分,10 门课程;区域史类6 学分,3 门课程;博物馆类12 学分,6 门课程;民族学类8 学分,4 门课程;综合类16 学分,8门课程。⑷教师教育课程。共34 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课12 学分,5 门课程。主要内容为:教育概论、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论、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等;选修课22 学分,11 门课程。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教育美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⑸实践教学环节。共20 学分,含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五项。⑹自主创新学习,不计入总学分。
3.华中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比较简洁,分为两大类。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政治、教育学等课程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历史教育学等课程。可见,该校的专业必修课实际涵盖了外校通识类、专业基础类甚至实践教学类的课程,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专业选修课大致开设有50 门,涉及面比较广泛。
4.东北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五类。即,⑴普通教育课程类,开设有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和综合知识等,学校要求学生应修44 个学分。⑵专业课程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系列课两小类。专业基础课共43 学分,专业系列课共58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应修99 学分。⑶教育理论和技能课,开设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和研究中等教育课程等,学生应修18 学分。⑷专业实践,主要形式是文物考察。⑸副修课程,开设的主要是有关学科课,共20 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5.华南师范大学。同华中师范大学一样,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⑴必修课。进一步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小类。①公共必修课。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其他公共课程;公共实践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②专业必修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共69 学分。分别是专业实践教学计16 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计39 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群计14 学分。⑵选修课。有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①专业限选课。分为历史教学方向模块和历史研究方向模块,前一模块含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等10 门课程,计28 学分;后一模块主要是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等11 门课程,计30 学分。学校要求学生选中其中一模块,修满19 学分即可。②任选课。任选课也分为两类,即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演讲学等六门课;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规定学生在任选课上必须取得16 学分。
6.江西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组成部分。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共46 学分。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小类。前一类课程共36学分,后一类课程共10 学分。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1 学分。也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类开设8 门课程,共25学分。选修类系指跨系跨专业选修6 学分。⑶专业课程,共60学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共40 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任选20学分两类。⑷集中实践环节,共23 学分,要求不少于25 周。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几所大学基本上都能立足自身实际,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显示出了亮点和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别叙述之。
1.西南大学。⑴在通识教育课程这块,比较重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为此,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 和程序设计Visual,两门课学分达8 分之多,且课时达144 个。相较其他被调查学校同类课程,无论是学分还是课时的分值都是相当高的。⑵在学科基础课程这块,基本开设的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比较独特之处。⑶在专业发展课的必修课程安排上,他们非常重视史学理论、史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多是此类课程。看得出该校在这一块比较强调对学生方法论的教育,力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发展课程的8 类选修课安排上,他们除了做到了广和博外,还兼顾了西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表现为开设了一些区域史类课程,如川渝地方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等;还开设了民族学类课程,如西南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等五门课程;以及博物馆类课程等。⑷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上,该校非常注意贴合实际,注重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培训。在必修、选修的16 门课中,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就占到了11 门之多。⑸在实践教学这块,除了正常的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以外,他们还专门在第六学期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有1 学分和18 个学时的课堂教学能力训练课。该课正好放在教学实习的前一学期,对实习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陕西师范大学。⑴在通识模块这块,和西南大学一样,该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VF 程序设计,两门课学分达7 个,课时达162 个。⑵在学科基础模块的本学科基础课这块,除了一门史学概论外,安排的都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表明该校对通史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基础地位的认识。⑶在专业课程模块的必修课安排上,他们除开设了中西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选、历史地理学等课程外,引人注目地开设了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⑷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特色是专和广的结合。必修课只安排了6 门13 学分,但选修课却达到了29门之多,学生从中选修4 学分即可。
3.华中师范大学。⑴在历史系基地班的教学中,该校压缩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 课时40学分减至450 课时25 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和专题研究课两类。他们拓展了课程内涵,注重前沿和学术特色。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导专题课、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史学论文写作、史学信息介绍等。⑵历史系师范专业的教学上,该系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科研;拓宽领域,提高技能(师范技能);形成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强中外文化史、经济史、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的开设。
4.东北师范大学。⑴在课程体系方面,在基地班的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增开相应的文史哲、文理科交叉的概论课和技能课。经过系统调整,该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与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⑵该校重视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重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教学。⑶还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如东北民族与边疆史、奉系军阀史、中俄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专门史课程。
5.江西师范大学。他们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既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兼顾课程的现实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力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在开设了本科生应掌握的一般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该校在专业选修课上动脑筋,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陶瓷史、万寿宫文化、江西地方史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考虑到中学历史课改的趋势,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了西方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问题研究、普通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应对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6.华南师范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一样,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省属师范大学。该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前提。在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他们把专业限选课分成历史教学方向和历史研究方向两个模块,规定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历史教学方向的课程主要为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设计,主要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广东地方史、客家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导科学、人生观通论、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历史研究方向的课程则以断代史、专门史等专题课为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三、启示与借鉴
1.把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几所重点师范大学身上,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努力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目的,并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大多做到了优化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纷纷压缩了通史课的学时和学分。优化基础课就是要使基础课同时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个人可持续发展、后续课程奠基、继续深造等多元目标。
2.加强选修课程的设置。进入21 世纪,随着各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在人才培养上人们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即单一的专业知识训练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开设恰当比例的选修课程是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人成材选择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高职英语;选修课建设;学生和英语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5-03
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英语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它的课程设置适应这一要求,符合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在高职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缩短理论课时”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缩短了英语必修课,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改革,各个学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来弥补基础理论教学的不足。因此,英语选修课适应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它充分发挥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奠定了基础。同时,选修课的开设对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和优化教师队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英语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首先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需要。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公共英语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门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工学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高职高专公共英语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在公外教学中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语选修课应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符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次,英语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个人兴趣和促进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和技能。由于英语选修课种类比较多,包括行业或专业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小语种类,这样能满足学生的多元的需求和兴趣。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水平又能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专业需求、心理特质、人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出发,在满足限定的基础水平的前提下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不仅语言水平获得提高,而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语言应用技能和比较宽泛的知识[1]。
第三,加强英语选修课建设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实现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面临的现状是:没完没了的重复性教学授课,已经没有了任何新意,教师严重缺少创新动力;自己的专业无法得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无法在科研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公共英语教师的职称很难评上。面对这样的现状,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建设为困境中的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打开一条路,也必然能够推动公共英语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英语选修课开设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和动机理论
语言类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其发展目标,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高职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动机理论这两大认知语言学理论。由于高职高专英语选修课的基本特征是倡导个性化学习、兴趣目标个性化发展,而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中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师的作用在于使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被逐渐接受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为设置课程、设计课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而在当代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动机理论却强调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源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2]。每一门英语选修课或能满足部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或符合他们的认知风格和兴趣爱好,或迎合部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有了源动力,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变的显著。当然,在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因此我们说动机理论也是英语选修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三、英语选修课的现状
结合胡琰[3]对现在高职高专英语选修课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现在高职高专英语选修课现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尽管大部分师生态度上都比较重视和喜欢英语选修课,认为英语选修课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英语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但由于英语选修课的开展尚在初级阶段,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选修课教材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上有的教师仍然套用必修课的方法,对学生一味的填鸭灌输知识,缺乏新意和灵活性,课程安排上比较死板,大班教学效果较差。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着“一锅端”的弊端,很难找到一种适合检验知识和能力的测试类型,能满足大班化教学以及能激发学生正面的考试后效的考核方式[3]。目前国内严重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现有水平和符合其职业需要的英语选修课教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多数教师只懂得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缺乏跨学科知识,所以选修课程多半也只是英语语言技能与文化课,缺少应用类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无法达到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目的,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更不用说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四、英语选修课对学生和公共英语教师发展的影响
1.高职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和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英语选修课由于开课门类较多,方向性较强,使学生选择的余地大,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单一孤立的英语知识系统,使之建立起一个融英语基础知识、行业英语技能、英语文化素养等多学科的综合的知识结构,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增强就业适应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对于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了解英美文化增强人文素质,也可以通过行业英语的学习增强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其专业素养;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技能课继续英语学习,提高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总而言之,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既能满足个人兴趣又能提高职业素质,必将为他们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公共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对公共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样的现状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下去的话,必将使学生对公共英语选修课失去兴趣,从而无法实现当初的既定目标,公共英语也就失去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直接威胁到公共英语教师们的生存和发展。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为了上好选修课,解决以上问题,公共英语教师必须在各个方面不断改进自己,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公共英语教师可以探索、研究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行业英语或专业英语之类的课程,一些课程还可以尝试采用双语教学。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学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公共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己开发适合的校本教材,内容上可以灵活地补充更新相关课程配套的内容,以实际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为侧重点,进行拓展模拟仿真教学。此外,上好公共英语选修课要求更多的英语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因为英语教师不但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工学结合[5]。因此公共英语教师应走出去进行业务和专业培训、进修和学术探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在校内英语教师也可以接受一些本校培训,请一些其他专业的同行进行专业知识普及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英语教师还应走出学校,到生产实践一线,学习了解一些专业实践知识,从而真正的成为双师型教师。通过这些措施再加上英语教师自己的努力和钻研,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就会有质的提高,为实现公共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设一系列选修课是目前压缩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必修课、丰富课程设置、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发展模式、改革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选修课教学的开展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为了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迈向新的目标,广大公共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钻研合适的校本教材,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双师型教师,促使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得以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可荣,龚丽英.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大学英语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6,(1):46-51.
[2]李灵芝.大学英语选修课的现状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46-49.
[3]胡琰.高职英语选修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9,(7):46-48.
[4]曹丙贵.加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镇江高专学报,2009,(2):86-88.
[论文关键词]教育功用 大学生 选修课
[论文摘 要]本文从选修课的教育功用入手,结合对大学生选修课的现状分析,探寻大学生选修课的特点以及选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希望对于改善大学生选修课现状、完善大学生选修课制度有所裨益。
如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将教育分为 “training”和“education”两个层次,强调教育应该重视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受教育者达到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作为选修课,顾明思义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就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选修制现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选修课的教育功用
选修课出现后,由于其所具备的教育功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选修课的教育功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思路,整合视域,优化知识结构
选修课具有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和全面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以外的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等不同类型和领域的课程,可以促进多领域知识的沟通、协调与融合,拓宽思路,整合视域,优化知识结构。同时,通过纵向与横向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提前做好知识储备,轻松地从一个专业转到另一个专业,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传统行业遭到淘汰、新兴行业不断崛起的状况下,正需要大家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而选修课恰巧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快速适应的能力。
2、拓展方法,训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选修课具有学习方法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学习和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要能够协调好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时间分配,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面向个人,精选内容,深化专业知识
由于专业课一般面向全体学生,主要传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有意向在该领域某方面继续深造的个人来说,可以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学习更专、更精、更深的内容,有利于个人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4、满足需求,张扬个性,培养多样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职业规划等都不尽相同,这便决定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化的需求。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能够提倡和尊重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此选修课的实施不仅能从教学内容上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同时,选修课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可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我校开设非学位选修课的特点
1、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具有广泛性
相对于必修课的专门性而言,公共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大学生,要考虑到全体大学生的共同需求。在我校,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由大学生学院不定期组织开设,内容涉及国学类、语言类、艺术类、就业指导类等,无论在涉及领域,还是面向对象上都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2、专业选修课的选择具有灵活性
除却大学生学院开设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以及各学院开设的面向部分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外,大学生还可以选择其他学院或本学院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作为自身的专业选修课。这种选择上的灵活性,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扩大了专业选修课的涉及面。 转贴于
3、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由于专业选修课具有深化专业知识的功能,其教学内容通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传授的知识更加精深。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可以使得在该领域某方面有意进一步深造的大学生习得更专、更精、更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我校大学生选修课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选修课的教育功能和学校开设选修课的特点,参照目前实施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我校大学生选修课开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公共选修课数量不足,限制了选课的实行
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学校重视不够等原因,大学生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存在数量不足、类型单一的问题,使得学生选无可选,选修课只能按照必修课来上,导致了公共选修课流为形式。同时,公共选修课时间经常无法确定,随意性强,变动性大,缺乏连贯性,而且为了避免和学生的其它课程相冲突,通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导致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真正起到全面发展学生的作用。
2、专业选修课交流不足,增加了选课的难度
各个学院开设专业选修课时,往往只是针对本学院大学生的需求,将课程圈死在学院当中,并未考虑到其他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大学生在跨学院选修课程时,往往由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上课内容与实际状况偏差等问题而不得不放弃选修。同时,由于跨学院选修课程手续复杂,门槛高,各学院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足,给选课的大学生、被选课的教师以及双方所在的学院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选课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只好选择相对较容易掌握和选择的本学院专业选修课。
3、对选修课认识不足,偏离了选课的初衷
作为学校,没有对选修课做过专门的研究和宏观的指导,缺乏科学定位,加之重视程度不高,监督力度也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不能很好地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实现选修课的教育功用。作为教师,对选修课的定位不明晰,态度不端正,将选修课当专业课进行授课,导致必修课和选修课相混淆。作为学生,对选修课的目的、功用不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加之选课时缺乏科学的指导,所以在选课时随意性较大,往往会选择学习难度不大、教师要求不严、容易通过考核的课程,并不是根据个人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考虑到大学生培养主要采用的是导师制,导师的作用便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因此可以由导师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作为导师,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可以给学生选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在选课时避免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各学院大学生辅导员也可以承担起指导学生选课的任务,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课的真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不要仅抱着完成学分的目的,积极投入到选修课的学习当中。同时,鉴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比较而言比较容易,并且学生之间的意见也比较容易被接受,所以在选课方面,可以让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对低年级的师弟师妹们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1.1研究对象
以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维普资讯、中国知网收集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1.2.2数理统计法:对一些社会体育专业开设较早的学校课程设置与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数理统计,包括公共必修、专业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等课程的统计。
1.2.3比较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和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构建科学的、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2结果与分析
2.1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1.1社会体育专业公共课设置现状分析
迄今为止,教育部还未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所以表1中所显示的教育部规定公共必修课640-800学时,是以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研制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总学时分配为参考(以下均以此为参考)[1]。对比表1中教育部规定学时与贺州学院规定学时,可看出贺州学院公共必修课学时(648)与教育部规定最低学时(640)基本持平,这是贺州学院根据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总目标和普遍要求来开设,体现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普遍性要求,重视了高校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学校的目的是在合理配置公共必修课,保证专门人才得以全面发展并为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打下宽厚基础的同时,坚持课程整体优化原则,结合社会需求,减少课程内容重复,把更多的学时分配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里,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发展。
2.1.2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数据表明贺州学院专业必修课学时大大超过《规范》的学时,超过部分主要表现在术科课程的设置上,见表3。具体课程涵盖了《规范》中建议的必修课程,如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与健康管理、体育心理学、健身体能锻炼方法,而对《规范》里的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课程,贺州学院则以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而代之。从形式上判断,丰富了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种类,也可看出这种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
2.1.3社会体育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为贺州学院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在该专业下还未设置具体的专业方向,因此也就不存在《规范》中的专业方向(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及其必修课程的设置。贺州学院在《规范》的指导下,设置了四个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即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体育产业与营销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总学时为448.具体课程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课程中一些非常实用的课程被忽视,如体育设施与管理、体育赞助、体育赛事管理、体育社团管理、大型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等;而且,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与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课程内容有重复交叉的现象,比如养生学与中医保健。有些必开的课程却未见开设,比如运动伤害的急救与防护课程对于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体育康复与保健方向和体育旅游与休闲方向都是非常需要的课程,因为三个方向都涉及运动,既然有运动,就会有伤害,有伤害必须有急救和防护。
2.1.4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设置现状分析
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拓展课程,课程选择范围较为广泛,《规范》并未做具体规定,仅列出推荐课程供各学校参考,并建议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贺州学院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任意选修课选修学分不低于13.5学分,这与《规范》中的25学分有较大差距。社会体育专业要想适应市场需要,培养目标必须多元化,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机会。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拓宽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地选修不同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鉴如此,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任意选修课仍有较大的扩容空间。在表5中还可看出一些受限于场地、师资和学生实际的术科课程,如摔跤、保龄球等也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有些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已设置,但在任意选修课中又重复设置,如体育概论和健美运动。这些课程的设置似乎有些随意,而更多贴近老百姓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一些运动项目未出现在任意选修课中。
2.1.5实践课程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体系由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组成,社会体育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优化专业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调查,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明确方向。专业见习的目的是为专业实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到实习基地或社会体育组织见习,了解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毕业实习是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毕业论文(设计)是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以往实践教学来看,已经形成了重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轻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的思维方式。从全国范围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很多未涉及对口的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岗位。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2011年新增本科专业,学生为大二和大一学生,各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各个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单位的落实将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必修课程比例合理
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以培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贺州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总共开设100门课程,其中必修课程33门,选修课程67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为1:2,必修课中专业必修课门数占必修课总门数的72.7%,公共必修课占27.3%。基础课尽量突破学科界限,扩大学科交叉和融合度,使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增设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课程,拓宽社会体育的知识面,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3]。
3.1.2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
贺州学院新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毫无经验可言,专业发展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参考本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在原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专业方向不明显,缺乏专业特色与个性。体育专业的特色是术科,但不是常规的足、蓝、排球等术科,而是全民健身中的热门和时尚项目(术科)。
3.1.3选修课门类较少
专业方向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门类与《规范》要求相去甚远,门类较少且零散,前瞻性课程缺乏,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紧迫而又实用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受限于没有适合的教师而无法开设。选修课程不足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挥,选修课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局限性。
3.2建议
关键词: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确保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顺利落实,课程设置情况科学与否十分关键。自南师大首个小学教育专业开办以来,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课程设置也基本成型[1]。但根据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结构依然亟待调整,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新时期对小学教师素质所提出的新要求[2],因此,必须结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理性地分析所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与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促进专业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制定统一的设置方案,因此,多由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自主进行课程设置。本文以某高校为例,探讨了该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校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较早,目前该专业分别了设置了文、理两个方向,其课程设置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各课程一共2499个课时,学分一共141分。此外,教育见习两周修2学分,毕业论文共5学分,实习8周修8学分。根据课程类别而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必修、选修类,专业必修类、选修类课程四种。根据总课时情况,必修类一共2035个学时,学分一共115。而选修类464个学时,一共26学分。对于公共必修类课程而言,开设英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基础四门课程。教学大纲及要求与其他专业相同,而计算机基础第1学年开设,英语、体育为第一、二学年开设,政治课前三个学年均开设;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根据学科的不同也存在差异性,文科学时1208,理科学时共1210,学分数均为68;对于公共选修课而言,必选课程包括十个,任选课不同学期可供选择的课程不同,一共180个学时,10学分;而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包括文、理、教等课程,共284个学时、16个学分。就课程内容而言,课程包括通识类、教育类、学科类三种类型。以文科课程而言,通识类课程共53个学分,如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和统一要求的选修课;而教育类共32个学分;学科类共56个学分。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课程内容结构方面实现了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实现了高教共性、师教个性、小教特性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内容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设置了中外教育史、管理学、教研方法等课程,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内容愈发充实,加上加强了教育类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现代教育知识,便于其更客观、理性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应注意的是,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很多问题: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根据所开设课程体系,必修课占绝对性地位,选修课学分仅占总学分18.6%。这表明虽然该校小教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仍很小。为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需要提供条目分明的选修课,如此方可确保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需求及兴趣研修对应课程,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通识类课程结构不科学。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该校课程结构中,虽然通识类课程比重不小,但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以外,其他均为马哲、毛概、法律等政治类课程,自然及人文科学课程未有充分体现。教育类课程缺乏应有的可行性、针对性。该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多为分科或综合程度较低的课程,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关注课程内在逻辑,不关注理论提升,导致与小学教育的具体需求不一致。实践活动不足。该校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中,未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虽然设置了教育见习、实习、论文等,但由于见习、实习时间短无法得到充分锻炼,不利于理论及时转化为实践。综合课程不完善。该校综合类课程仍然薄弱,为了顺应科技发展的要求与日趋多元化的问题,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必须增设综合类课程,如合科、融合课程等。
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结合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必须明确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体现现代化教育理念,顺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对新型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模块的科学划分
总体而言,为了完善小教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模块划分。一方面,应结合小教专业所要体现的专业共性,完善包括综合素质、通修课程在内的通识类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师教个性,设置学科及教育专业双专业教育[3]。此外,应结合小教专业所应体现的小学特性,增强实践类活动,增设一系列完善的实践类课程。具体而言:对于公共必修课程而言,应结合传统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对课时的比重、内容等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政治课时,并积极辅以丰富的隐形课程活动作为补充;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应增设专业英语,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阅读、外文资料评价等知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顺应小教专业要求。就计算机而言,应在精选内容方面增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一系列内容,提高学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施教水平。对于专业必修课程而言,为了顺应综合培养的要求,必须取消文理分科,统一进行设置,以满足综合培养与发展的需求。对于专业选修类课程而言,应在这类课程中体现文、理的差别。一方面,应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学分比重,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另一方面,对现有课程科目进行调整,将文理专业选修课进行综合整理,确保专业发展的深度。此外,对于教育类选修课程而言,必须全面体现小学教育特点。4)对于公共选修课程而言,应转变传统的封闭式情况,充分发挥综合类高校的条件,结合各学科统一进行选修课组织,增加课时、学分的比重,将传统必选类转变为任选,便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业要求。此外,需要将多个模块进行整合划分,如分为素质教育、文修类、心理类、艺术类、专业类等。
(二)确保课程的贯彻、实施
课程设计与完善后,关键是贯彻和实施,如何将课程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是重点,这也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就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而言,除了需要明确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确保课程价值的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外,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基础之上,突破传统课程实施方法,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从师技能。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课程管理水平。一方面,应注重设置专业的课程顾问,为学生的科学选课提供专业化指导。由于新课程体系提高了选修课比重,虽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很多学生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不知如何科学选课,致使课程目标、培养计划无法顺利实现。因此,需要设置课程顾问开展专业化选课指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专业层次的提升,必须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结合小教专业教学要求,掌握小学教学的要求与发展情况,加强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同时,还应聘请优秀小学教师、教研人员来校授课、讲座等,提高学生对于基础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各学科教师应注重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加以结合,积极优化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充分利用讨论式、探究式、学导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注重授“点”不授“面”,为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4]。借助于探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启发、讨论、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应注重打破高校的“墙围”,带领学生深入小学开展教学观摩、研讨,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教学能力,通过微格教学等方式开展模拟实践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将论文研究作为课程进行全面实施。通过论文的研究、撰写过程,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与精神,使其掌握科研的正确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结束语
一言以概之,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校师范体系的时间仍然很短,无论各方面都仍处于探索时期,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了解“做学问”前必须学会"做人”,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实现由“教书匠”朝着“教育学家”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卢兵,王智秋,杨圣佐.构建北京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1):392-395.
[2]戚万学,魏薇,路书红.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06):233-238.
[3]纪国和.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13,14(09):193-197,257.
关键词: 全人发展课程 公共选修课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中公共选修课承担人文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的教育任务。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情绪智商,传授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关键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态度。这种培养方式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目的高度吻合,因此探讨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我院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概述
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于2007~2008学年,开始由学生事务处负责推行,拟建立全人发展教育中心集中提供进行不同体验式活动的场所,保证全人发展课程的实施效果[1]。它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最后到“以人类为中心”,将“团队精神、解难有道、沟通无碍、学习得宜、事业形象与职业道德、表现自信、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特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为未来事业发展做好准备。
全人发展课程是必修课程,每年60课时,学生达到及格成绩方可毕业。课程教学过程运用工作坊、体育课、历奇教育营、环保与体验式学习、课外活动、职前加油站、职前特训班等极具实际操作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手段[2]。授课导师均具备有关的专业资格,有不少导师为注册社工,其他则曾修读心理学或辅导学等相关课程。考评方法包括课堂练习、小测验、日营表现、日营自我评估、活动参与及汇报等,课程成绩分不及格、及格、优秀三个等级[3]。此外,全人发展课程还与学生辅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等系统的学生工作。
二、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建设情况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其中基础能力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能力则由专业课程组成,社会能力主要由公共选修课和社团协会实践组成,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选修课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重公共选修课建设,开课时间早。
我院在2002年就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分为两个学期,学生只需要选修一门课程并合格,就可毕业。大一第二学期主要以素质课程为主,课程主要有《网络伦理与社会责任》、《投资理财》、《企业管理》等,大二第二学期主要以体育类课程为主,如《羽毛球》、《健美操》、《太极拳》、《篮球》等,每年因为不同的教师申请,课程会有所变化。2010年开始,考虑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我院将公共选修课改为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
(二)严把开课质量关。
目前,我院公选课开设的主要流程如下:首先由开课教师自愿申报,并填写《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各系(部)对开课教师资格及所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初审;统一上报到教务处后,由教务处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审核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审通过后,确定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并在网上公布。
(三)加大公选课的监管力度。
我院教务处下设督导科,专门负责督查日常教学,包括选修课的监管工作,一般每学期对教师的授课进度、教学资料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此外,每月组织班级学习委员开一次座谈会,了解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情况。
三、我院公共选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院积极探索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香港职业训练局从课程类型、对象、主要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师资、教学设施、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总体而言,与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政府大力支持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表1 我院公共选修课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比分析一览表
(一)课程资源不够丰富,课时量偏少。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我院公共选修课一直被边缘化,课程建设步伐慢于专业课。其一,开设的课程存在随意性。由于我院制定的公关选修课的开课指南,一般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领域自愿申报后再审核,容易出现课程设置不均衡,甚至某一类型课程“扎堆”开设的情况。如某一学期开设的选修课50%以上为体育类课程。其二,可供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的资源面偏窄。由于各院系的“专业”思想已根深蒂固,将主要精力和财力偏向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公选课处于边缘化状态,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很少,开设的选修课的面较窄。其三,我院的公共选修课每门30课时,学生只需选修一门课程合格即可,课时总量明显少于香港的每年60课时。
(二)学生选课缺乏指导。
目前公选课一般采取学生网上选课、自由选择、先选先得的原则,选课缺乏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学生在选课时具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部分学生选修课程只看名称,事先并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甚至请其他同学帮忙代选,或者为了一起去上课,选课时根本不考虑自己想学什么和应该学什么,跟着周围或者同宿舍的同学选课程。其二,重复选择类似课程。由于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课程开设情况不清楚,会出现选修的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相同或类似的情况。其三,选课带有功利化倾向。有些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择上存在“避重就轻”的错误思想,对“易通过”课程热情很高,如“音乐欣赏”、“太极拳”等课程,而对《投资理财》等难度稍大的课程则热情较低。
(三)师资力量单薄。
公选课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教学难度较大,要求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我院没有专门的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多数是由教师自愿担任,同时存在授课的高职称教师少、校内兼课和低职称教师多的现象,师资力量较单薄,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考评方式较单一。
在授课方式方面,虽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但公共选修课仍采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听,播放视频后讨论课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没有真正走出课堂,将课外的活动与课堂授课很好地结合起来。
公共选修课的期末考评通常采用写论文或者随堂考的方式,该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以6:4的比例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到课率和课堂表现。考核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四、我院公共选修课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接触其他专业或学科的平台,开阔视野、提升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4]。因此,我院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环境的潜移默化,培养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具备高技能素养又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一)思想上重视,丰富课程资源。
从思想上重视,将公选课的建设纳入学校教学规划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公共选修课的地位,学生需要达到及格及以上成绩方可毕业。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一是积极鼓励并支持有能力、有特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适当增加和丰富选修课资源,二是将学生课外的活动纳入公共选修课的范畴。公共选修课不仅限于传统课程,还可借鉴全人发展课程体系将人生课堂、体育课、历奇教育营、环保活动等纳入课程体系。将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兼职、各类竞赛等纳入公共选修课,作为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自觉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随时提供参加活动的证明材料以便评定成绩。
(二)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公选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其一,在公共选修课开课前一个月,通过教务处网站开辟专栏向学生公布公选课下学期拟开设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主讲教师、考核方式及要求、指导用书等情况,以供学生参考。其二,各系部可在学生选课期间安排专门指导教师,负责解答不同兴趣、特长和专业背景学生对公选课的疑问。第三,注意多方收集意见。可以将辅导员在班上收集的意见统一交教务处,或者在教务处网站上设置“公选课留言栏”,收集学生反映的信息。
(三)壮大教师队伍。
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的导师具有有关专业资格、有不少导师为注册社工的经验。其一,组建公共选修课的专业队伍。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举行公共选修课专项授课比赛,对学生反映好、专家评价高的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并给予适当的奖励,组建一支专业领域广、年龄合理的公选课师资队伍。其二,聘请行业或者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公共选修课创造条件聘请有特长的民间专家来学院开设选修课或举办专题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三,鼓励有行业资格和高职称的教师开设选修课。鼓励具有行业资格和高职称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过适当提高课酬和减少基本工作量,或者给予科研课题优先申报权的方法,调动高职称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
(四)灵活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不仅调动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工作坊教学、体验式学习、课外活动等极具实际操作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手段。如《公关礼仪》课程建立形象设计工作坊、面试礼仪工作坊、座次礼仪工作坊等,丰富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走进敬老院、举办各种比赛等课外活动,丰富公共选修课的实践活动和互动性教学手段。
公共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能仅限于课程出勤率、作业批改和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成绩应只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还应积极将工作坊表现、自我评估、社团活动总结、社会实践汇报等纳入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国庆.浅谈香港职训局互动式教学及全人发展课程[J].文学教育,2013(06):92.
[2]胡梅.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92.
[3]罗小芳,林筱颖.浅谈高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2010(10):91.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类;选修课
一、引言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公共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职场应用能力为主。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寻求其他的渠道来配合课堂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外语选修课成为高职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平台,旨在“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语言欣赏水平,扩充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具有更为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1]。同时,选修课程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挥特长,培养个性。
英语类文化课程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既有提升语言技能为主的写作或口语课程,也包含语言水平要求较高的英美诗歌欣赏或报刊选读等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需求,本文就设置原则展开讨论,以提供设计英语文化选修课的思路,从而使英语文化选修课丰富学生业余校园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人文修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赋予英语选修课长久的活力。
二、设置选修课的意义
1)英语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加强与拓展
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取决于充足的语言输入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但由于高职课程设置上公共英语课时有限,授课内容主要以培养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为主,更多的是注重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运用技能,此外,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有来自普高,也有来自职高的学生,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使得语言训练的容量和强度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不能满足一部分同学希望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需要。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等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前,必修的英语课程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基础上,开设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演讲与辩论等选修课,增强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所必需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一步丰展英语听力、口语和写作等必修课中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2]
2)选修课的语言学习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英美影视、英美歌曲等文化选修课的内容大量涉及英语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感受两种文化的差异,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高新技术在通讯领域的使用和网络的普及,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急需客观理解异国文化的引导,选修课要服务于这项迫切任务,传授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生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同时促进他们在学习英美优秀文化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见,选修课的语言学习的重点并不只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词汇、语法的知识和应用技能,而是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设置原则
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英语文化类选修课包括三部分,语言技能类,如高级听说、口译、高级阅读;语言应用类,如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写作、英语报刊选读;语言文化类,如:影视欣赏、英美文化概括、英美文学选读。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一下原则:
1)英语选修课应帮助学生提高职场适应能力
学生主动选择一门课程,除了兴趣之外,高职学生主要考虑是否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是否能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所以英语文化类选修课的设置应帮助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急需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得在校高职学生更意识到注重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开设以培养叙事能力为主的口语课和职场应用文英语写作等实用性选修课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英语选修课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选修课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可以就学生兴趣爱好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了解他们的求知需要和知识水平,掌握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的语言文化及欣赏类的课程,以供学生依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3]英美影视欣赏、英语戏剧与表演、英语歌曲欣赏、英美节日习俗等课程,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学生已意识到与其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密切相关,学有所用,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空间和选择的可能。对于来自职高进入高职的学生,语言文化类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英语学习领域,这些选修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选修内容应既经典,又与时代相结合
高职一系列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教学内容,不宜以“教”完教材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选修课时有限,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长时间学习同一课程易产生枯燥感,在考虑教情、学情等要素,教学内容更要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去除枝蔓,寻求短期内提升学生原有的英语素养,开阔其学习视角,获得最大的收益。各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必要会选择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经典或典型作品,同时也需要考虑高职学生的需求,他们更想了解英美现在人们语言中行为、饮食尤其是情感表达和思考方式的表达方式,浩如烟海的学习内容中,教师要灵活处理,密切结合热点话题的英文表达方式,让学生学到“鲜活”的语言素材,激发学生使用英语沟通的欲望,为学生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4)选修课应强调语言运用性教学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教学就要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其英语素养。课程内容专注提升学生英语素养,开阔其眼界的同时提升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理解类表达和情景模仿类运用途径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情境模仿类语言运用,主要是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情境中。通过语言运用再现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这种情境模仿可以是情境的再现,也可以是情境的再创造,可以通过剧本表演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表演前,教师引领学生认真分析体现性格特点的典型语言,要求学生在剧本中找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句子,并帮助其消化、理解新的语言知识,然后结合学生已学知识设计情节,拟定台词,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在表演中,突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要求他们尽可能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和体态语,培养学生使用外语时根据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的自觉性。
理解表达类语言运用,围绕对教学文本的深刻理解和鉴赏体验展开,通过诵读、基于文本的复述、创造性复述等口语形式将文本理解表达出来。例如英文歌曲鉴赏课程,就可以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先通过听来理解歌曲内容,辨认歌曲的节律,教师鼓励学生表达歌曲所激起的联想,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跟唱以加深对英语歌曲的类型、节奏和韵律的理解。最后,通过释义理解歌曲中的难句,并引导学生就歌曲内容进行深层理解和讨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节奏重新填词。语言运用为教学过程的主线中,选修课的教学既重视书面语言的表达,也重视口头语言的表达。
5)选修课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选修课具有课时少、信息量大、学生人数多等特点,多媒体教室可以满足开课教师的需求及学生的愿望。由于多媒体具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育技术创造出良好的英语教学和实践环境,调动学生视、听、说、手、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英语文化类选修课在高职的开设,使学生在一个更大的视野范嗣内增强语言整体感,形成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框架。通过开设英语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作者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来源]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体系构建及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YYJG098
参考文献:
[1] 贺雪娟.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语课程标准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0-02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改革的标志成果之一,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和大学生对知识需求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然而,面对公共选修课迅猛发展的局面,我们仍然可以清醒地看到,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课程知识和社会发展关联性不高、学生作业抄袭、课程内容偏于理论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结合从事本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选修课的三年多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下在该课程中实施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法,旨在为加强公选课的课程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益探索。
一、贴近社会现实,丰富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门公选课,除了涵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紧跟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技术和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环保热点问题,大幅度增加国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最新的动态与进展,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每节课引导性的部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可结合美国大使馆PM2.5事件讲授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知识;结合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讲授核污染的防治;结合“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讲授生态农业技术等。这样,不仅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一般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流于课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思考。另外,针对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习惯,提供若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网站如“生态环境网”、“低碳网”等供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齐的状况,公选课应侧重于普及知识方面,但要避免讲授的知识表面化与科普化倾向,以免挫伤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期望。
二、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讲授大气对流对污染的影响时,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带有隔板的倒置烧杯中,直接观察大气颗粒物在烧杯内的运动过程,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大量增加图片内容,每页课件均以大尺寸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图片展示,对应文字相对减少,留给充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图片信息。同时,利用课间休息给学生观看5~10分钟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对环保问题出现的根源、过程、危害等发表看法。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认识后,老师可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本理论知识内容“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选修公选课的学生作业和学校活动较多,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每次课结束后留下1道拓展题,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提问,学生共同回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前提问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专心,课后能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三、结合课外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公选课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也要与实践充分结合。公选课面向多个学院多种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对应专业实践的支撑,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偏于理论,完全没有课程内容所对应的感性体会,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仍难以真正掌握的情况。如讲授水体污染时涉及的各种水质指标是怎么测出的?城市交通中的噪音主观感觉和测定的声音分贝数之间是怎样对应的?对此,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一些污染河流和交通道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周末时间携带若干简易仪器到现场进行观察测定,这明显增强了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近年来,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一直进行着此种“微型实践”,这种实践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选修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当今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展一些公选课的“微型实践”可以达到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实现创新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过去一直采取期末论文考核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爱思考,不重视能力培养,上课不听,下课不看,有些学生在网上下载文章应付,极易出现抄袭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改中试行了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即课堂考勤(占10-20%)、随堂快速测验(占20-40%)、课程论文(40-60%)。课堂考勤采用签到和提问两种形式,签到保证课堂考勤的连续性和公正性,而点名提问可防止代签现象。随堂快速测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对当堂理论的掌握,一般放在当堂课程教学结束时,时间10分钟,题量控制在10个以内,题型由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等组成,避免学生觉得作业过多而产生抵触心理。在课程论文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半时,即鼓励学生开始写作课程论文,主题可以选择课堂上讨论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更多和外院外专业的同学交流,为课程论文寻找多方面的观点和素材。另外,提倡学生结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论文写作。课程论文一方面严格控制字数,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000字以内,其目的是防止学生东拼西凑四处抄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论文主题的选择标准,要求学生必须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小”问题,展开讨论,谈出观点。这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课程论文的质量,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查资料,动脑构思形成观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实施这些新的考核方式后,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觉得自己环保知识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公选课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除了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化及课程考核多样化等方面开展外,还需要结合学校关于公选课的管理政策,如选课人数、选课学生年级差别、开课学期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公选课的课程特点,如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应用技术类等,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公选课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全方位开展,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孔亮.高校教学改革视野下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
[2]刘文广,杨兰柱.汽车文化,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8,24(3).
[3]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21(4).
[4]郭小林.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5]韩建宏,孙珏,徐开蕾,吴文彪,黄太权,张勇.讨论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