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教学设计总结

美术教学设计总结

时间:2022-09-27 10:0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教学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教学设计总结

第1篇

小学生由于自主能力不强,在美术课学习过程中往往依赖性较强。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并详细说明了教学设计各阶段的关键工作。

关键词

翻转课堂;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由于小学生自主能力不强,依赖心理较强。在美术课上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包括教师准备工作不足、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班级里,必然存在着学生美术能力强弱不同的情况,能力强的学生需要更深的指导,而能力弱的学生则需要基础指导。但是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无力顾及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实现个性化教学与分层教学,而翻转课堂却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一、美术教学设计原则

(一)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安排,使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能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它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主。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仅仅要独立完成作业,而且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中,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掌握知识。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作用。

2.有效交流。

课堂互动交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对课堂互动交流应该有准确的定位和深入的理解,不能只着眼于交流的数量,应当重视课堂交流的质量,并根据学生的课前知识掌握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以确保课堂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3.输出结果。

教学设计中应强调“作品展示”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课堂作业的展示机会,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美术教学流程设计

(一)美术教学流程阶段划分

美术教学流程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对教师而言,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课程开发、知识传授和评价反思。对学生而言,三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任务、交流和评价。其中,教师和学生的三个阶段任务是一一对应的,且三个阶段完成之后又进入下一循环。

1.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的任务核心是“作业”。此“作业”是课前教师安排的自主学习内容,之后会在课堂用来开展活动,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设置精心准备作业,然后再围绕作业制作相应视频。每个视频针对一到两个特定的问题,供学生课前观看学习。教师应在课前将作业和导学视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完成相应要求。学生则应按教师的要求观看视频并完成作业,同时根据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总结出经验和困难,以便上课时与教师进行交流。

2.课中阶段。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在课前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向教师请教。教师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疑惑,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供学生选择探究。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深度的问题,以便尽可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式:(1)通过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协作,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拓展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并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成果展示。通过成果展示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师生相互评价,进而实现课程开发的反馈、修改和提升。同时促使学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课后如果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次观看视频,也可以向教师或是同学请教。

三、结语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所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适用于美术教学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能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李瑛洁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 互补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如今,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补性研究虽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在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因此,我选取这一课题,旨在解决如何更好地恰当有效地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

多媒体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各具有优缺点,我们试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从对象参与性方面M行分析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教师为中心,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除了练习以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

多媒体美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在指导教学的理论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多媒体课堂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自由创作需要具有人性化环境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极大地投入到美术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从对象参与性方面来说,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上的作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比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更胜一筹。

2.从教学设计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是目前的主流。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方法媒体教学缺乏,强调单向的传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多媒体美术教学设计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其不足之处。

3.从教学作用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是否完成“有意义学习”,是教学方法是否有意义的评价标准。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也就是说无论传统美术教学的“接受学习”还是现代多媒体美术教学的“发现学习”,都能实现“有意义学习”,都能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三、提出整合方法

从上述分析可见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现代的多媒体美术教学方法各具长处和短处。在此,试提出整合方法,使两种教学设计流程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1.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在分析传统的美术教学结构和多媒体美术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提出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如图一):

我们用教学实例来说明、运用以上的教学设计结构图。课题是《标志》,课题选自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美术课本。

(1)分析美术教学的目标

本课认知目标:知道标志的意义和现实作用。本课操作目标:按要求用简化方法设计4个标志。本课情感目标:通过对“符号语言”的认识,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以“标志”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2)分析小学生特征设计结构的整合方法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标志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接触,常见的如交通标志、医院的标志等,已经懂得了它们的用途。但这些都是零星的、分散的感性认识。缺乏理性的分析、指导、总结。在标志的设计技巧上,没有任何基础。对在标志设计上常用的概括性的绘画语言更是难以掌握。这也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式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是否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唯一的,教师在这时的选择是各异的。我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更好地让学生感到设计标志带来的成功感觉,我使用软件来创设学习环境,不采用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方式。至此进入图一中靠左的分支。

(4)美术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在软件第一部分“欣赏”中,我提供给学生各种标志并给每个标志配上图文解释,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①电气火车标志:电气火车标志提示有电气火车;②加油站:加油站标志设在道路旁提醒驾驶员这里有加油站;③方向标志:方向标志是专门指示方向的标志,它常和其他标志一起合用。提供给学生文字信息以概括出标志的概念:标志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符号语言”。

由于小学生更加喜欢接受让他们开心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成动画、音乐、游戏、卡通的形象、鲜艳的画面来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应,吸引他们参加美术学习,激发绘画创作思路。

2.教学目标的阐明与媒体的分析组织

在教学中各种媒体作用并不一样,各种媒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了追求优化的教学效果,应该鉴别它们的特长和专长。日本教育技术专家坂元昂教授提出了“教学媒体特性评比表”,对我们合理组织媒体教学有借鉴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过程的所有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为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误区,应该在阐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分析组织适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多媒体电脑教育综艺大观》,[美]Mike&Sandie Morrison,史福元、史亚为译。

第3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学美术教育;民间艺术;运用

一、引言

民g美术作为我国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几千年美术文化沉淀的产物,也是我国美术艺术的宝贵财富。民间美术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他们对美术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象征,代表了中华劳动人民的身份以及发展历史的见证。因此,对民间美术进行传承教育,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中结合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民间美术对中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创新、发展都受到了社会文化、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高科技电子设施的不断出现,民间深处的艺术文化越来越被忽视,很多艺术形式都面临失传的状态,比如,当今很多小学生与中学生都不知道中国美民间美术中有剪纸文化这种艺术形式。这是由于中学生还处于抽象思维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思想与思维都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因此,对传统的事物缺乏兴趣,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来对中学生开展民间美术的教学就显得十分有教育意义。现如今很多中学生都对互联网非常熟悉,每天接触很多新鲜的事物,然而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民间艺术,他们知之甚少。不仅如此,中学生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意识,这就说明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必须通过在中学教育中来进行开展。中学生通过了解、认识和学习、创造民间美术,可以帮助中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民间劳动人民所具备的艺术智、艺术理想以及艺术精神,可以让中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与艺术传承的责任感。与此同时,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教育,还可以让中学生被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所感染,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由于中学美术教育的课时有限,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将民间美术内容融入在美术课当中。同时,由于中学生对于民间美术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提前做好功课,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尤其是将学生的学情与整个教学设计相衔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了解与学习,从而对民间艺术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总之,美术教师在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由于中学美术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因此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美术与其他课程相比,需要教师准备的工作更加复杂,比如,画画的构图、色彩对比。如果教师能在课前设计中设计出画面丰富以及色彩变化多样的教学内容,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从而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能够在教学设计中达到画面多样以及色彩丰富的效果,美术教师可以巧妙的将民间美术的内容融入在教学之中,比如,通过设计专题的形式:剪纸、皮影、雕塑、刺绣、器皿、玩具、绘画等不同的专题,融入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之中,前提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与接受能力,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既要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 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景仰,又要向学生传递艺术与美的感受。

其次,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中学生对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缺乏了解,很容易对这种新鲜的事物产生偏见。为了让学生客观的认识我国民间艺术瑰宝,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用新颖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对民间美术产生兴趣,在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来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比如,在讲授剪纸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授、欣赏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剪纸的文化背景,然后下载一些经典的民间剪纸图片,最后让学生动手来做一些简单的实践练习。通过讲解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在民间所使用的场合、时间,以及它的象征意义;通过观看一些经典的剪纸图片,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到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家都来源于民间;最后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不仅可以锻炼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认识到民间美术的精神文化内涵。

最后,中学美术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民间美术的内容博大精深,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将民间美术的内容运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中学美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规律,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要得以保持,而对教学中的问题则要进行及时的改正。

第4篇

关键词 中学 美术教学 学生中心 教育理念

1中学美术教学情形分析的重要性

(1)美术教育对象从达官显贵的消遣逐步演变到社会各个阶层。在此情形之下,要求中学教师更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关注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关系。美术教学的状况分析对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也能更好满足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

(2)当前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存在失准的情况。继而引发的学生情况把握不具体,缺乏教学针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对美术学习过程的粗放式管理,不考虑美术学科的个性特征,受此影响,学生的美术情商将难以延展。

(3)实践教学,会发现在中学美术教学设计中,具体的教学活动记录以及课堂案例教学部分,相当数量的老师有敷衍的情况,缺乏阶段性的分析与总结,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不能集思广益,找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教学反思活动开展没有形成机制。

(4)针对教学相长的关系,问题会层出不穷,应转变一线美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通过对个体学生深入交换意见,获得学生的独特学习认识和体会;进行必要的学生座谈,解决共性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评比,将有助于美术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2当前美术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题

2.1教学设计方面

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在教学设计中有关教与学分析的文章数量屈指可数。2011年之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上升速度缓慢。说明一个情况就是教学设计中缺乏对教与学的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2教学案例的选择方面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在课堂目标和实际效果上教师对学生缺乏分析,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1)课前分析准备不充分。教学目标制定及教学内容选择比较感性,对学生美术功底、基础知识、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目标跨度大。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考虑不周全,对学生遇到困难会退缩而失去学习信心没有充足的准备。中学生有共性的学习情绪,不愿意在学习时间上花费太多精力,对于美术的认识尚在启蒙阶段,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较重,学生对美术素养的理解还比较浅薄,没有完备的课前分析,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中分析缺乏比较。中学生共同的学习情况之余,学习的个性化特点已经开始显现,逐步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美术又是极具个性化的学科,是自我审美观念的体现,缺乏自信,甚至不愿意别人评价自己的作品,害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立场,担心别人的嘲笑。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

(3)课后分析不及时。由于课前、课后的缺陷,学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美术教师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反馈,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没有仔细分析,难以形成针对性的解决,特别是问题学生的个案更要花费精力。

2.3教学相长的认知不足

很多人认为美术不是主科,而且课时相对较少,同时美术课不用考试形式考查,导致非艺术中学对美术课程认识不足。这些观念潜移默化传导到美术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工作的懈怠,对学生求知渴望的无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也能认识到其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的推动作用。但不代表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能自觉进行学情分析,并且坚定落实。

2.4经验式的教学分析

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经验与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美术课的教材内容相对固定,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的积累,往往容易造成凭借经验进行教学,久而久之会造成教学方法的落后,墨守成规而不敢去创新,长远看来对美术教育教学都是不利的。调查发现,美术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很多时候为了简化程序,直接将教学参考当做分析结果,极少开展对不同的授课学生与知识连接的思考。想当然为学生拟定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这势必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与个性的抹煞。

2.5中学美术教学分析的展望

本篇主要就中学美术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美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从教师角度对美术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进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反思进行了研究,旨在帮助美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始终站在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优秀美术人才的高度对待工作中的是非成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汇集。同时,美术教学过程中新鲜事物将不断涌现,要注意集体智慧的发挥。每位教师都将遇到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特定的学生,要积极转变教学风格和态度,就学生的共性及个性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开展头脑风暴,将教学分析覆盖美术教育全过程,最终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反思教学 对策 探究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一名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是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思想,有效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针对自身的工作查缺补漏,及时总结,见贤思齐,学会自我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美术教师改变自身教学行为的基本技能,是帮助教师不断取得进步,获得新能量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理性、自觉。因为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回顾,更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认识。教师自身的再评价和经验的逐步积累总结,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上实行的再备课。因为教师在对原来教学设计以及整个实施过程的再一次思考和梳理,不仅检测了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积累了教学经验。为此,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和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立性。为此,美术教师应该把教学反思当做自身教学的一种意识,用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反思教学的主要对策分析

针对美术教学工作来说,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确实需要及时反思,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然后找出短板,实现自身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反思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思方式,只要能取得进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值得提倡的。

1.及时撰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指教师在完成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对自己整个教学过程的相关实践和设计进行回顾,同时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撰写在教案上,作为自己总结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从而在完善教案的同时起到改进教学的目的。而在教学后记中,教师主要记载的内容包括:首先,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精彩片段。美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在课前的备课阶段教师已经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材处理以及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作了较为充分的设计,但所有的这些教学设计,也只有在课堂实践中、在师生互动合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精彩之处。其次,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课前教师的完美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会与原先想象的结果相差甚远。所以,教学后记就是帮助教师及时找出“病因”、“病例”的好方法,从而便于教师能“吃一堑,长一智”。最后,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闪光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展示其思维认知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见解往往又是独特的,有创设性的,所以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较有见地的看法或观点,教师也应该及时采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将学生的“高见”及时整理,也是一个促进自己教学的好方法。

2.强化合作,交流教学心得

单独一人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同时也不易看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如果和别人交流对话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对话时,自己的思维可以更为清晰,同时克服了“当局者迷”的弊端。实践证明,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往往更能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深入思考。毕竟教学不是单人活动,反思也不仅是个体单独的行为,它同样需要群体的支持。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是,同事们在办公室里闲谈时,常常会提出一些较为棘手的教学问题,或者是对新教材中某个问题存在疑惑,问题一经提出,大家就开始相互探讨,许多问题都在这样的探讨、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同样的,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每位教师每次听课后都会一起认真讨论该节课的优缺点以及得失。所以,近几年我组的教学成绩也较为突出。课后交流反思对于促进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3.重视理论研究,强化自身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学者即为研究者,已被每一位教师所深信。这也就说明,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授业者,更是一个研究者。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记录关键事件、关键信息,努力让自己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那些需要探讨、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通过自身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剖析以及整理和提炼,从而实现认识、实践、反思、再认识的过程,以便为学生探索出适宜其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此外,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所谓一周不学自己知道,一月不学同事知道,一年不学学生知道。为此读书学习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习惯。特别是教师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以及参加教学讨论会等方式,随时了解美术学科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以便真正做到能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做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而应该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王生军老师在准备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时,和其他参赛教师….样,付出了全力。对我这个市美术教研员来说,我市美术教研团队和王老师一起研磨这节课的过程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主要是围绕“如何设计才能科学而生动?”“如何能体现传统艺术课的醇厚味道?”“王老师如何展现出个人的风采?”等几个问题来进行的。

木版年画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只有把这节课设计得科学而生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传统艺术的距离。基于这样的考虑,王老师在整个团队研课的基础上.把木版年画的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他设计了“激情导入”“欣赏武强年画,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尝试印制,感受年画的独特魅力”“总结提升”这五个教学环节,以此串起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各个环节的设计既各有亮点,又各有侧重。观察上课现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而充满好奇、主动探究,时而积极思考、侃侃而谈,时而激情四溢、动手操练……学生们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对木版年画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越来越着迷,一直到最后由衷地对祖国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深深地赞叹起来。

《木版年画》这一课知识量大,若想讲好,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厚,上课时自然会沉稳自信,不怕被学生问了“不该问”的问题。为了上出民间艺术课醇厚的味道,王老师做了大量深入了解木版年画的功课。他利用节假曰,带着相机到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产地去走访调查,向民间老艺人们请教,学习刻版和印刷年画的方法和制作要领。老艺人们听说他是美术教师,要给孩子们讲木版年画,都无条件地支持他、帮助他,有的还把自己收藏的年画送给他。王老师深受感动,他说:“我越研究木版年画,就越喜欢它,越想让孩子们好好了解它。”他把自己对木版年画的热爱之情带入教学,再加上自己对木版年画的深入了解,上课时知识与情感就能够自然交融,课也就讲得沉稳厚实,让人听完课后回味再三。

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一艘设计精良的船,需要船长的高超驾驭,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王老师平时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学生上他的课时感到非常亲近。在全国赛课活动中,是一本正经、按部就班地上一节“表演课”,还是像自己平时上课一样做一次本色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忘记是在众多人的观摩下听课,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从而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风采?石家庄市推行美术教师本色教学多年,王老师自然选择了后者。所以,在讲台上,我们看到王老师潇洒自然、诙谐幽默,与学生共享美术学习的快乐。反思各种评优课中都常见的现象——教师平时上课是自己,展示课就变成了演员,学生成了尽力配合老师的观众……这其实不应该是美术教学追求的状态。

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美,王老师的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这节课的最后,如果能留出1至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就更能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了。

点评二(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河北的土老师对武强版域非常熟悉,设计这节课拥有地域优势,他把武强木版年画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明课前做了充分而具体的准备,这电是打造一节好课的前提条件。这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

基于“欣赏·评述”课型的特点,这节课的定位明确,在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制定方面,教师显得尤为慎重,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

比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中,教师强调“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木版年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而与之对应的是教学重点“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这也正是学生学完这节课时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现的“理解和感受”。

结构上的“滴水不漏”,还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本上每一个环节、每一次互动都是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的,鲜有不利于教学走向的因素。整节课教师围绕着了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即表现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以及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即制版、印刷这样一个流程来展开教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王老师在设计教学流程、设置教学重点时,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身上,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比如,在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木版年画的兴趣,他首先设置情境,布置“舞台”,并且用略显神秘的语气向学生描述学习“主题”——木版年画。在这样神秘氛围的渲染下,学生的好奇心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兴趣被激发之后,学生都很想知道老师到底卖的是什么关子,环节的开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既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又契合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又如,在欣赏武强年画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王老师把黑板上的年画分发给各个小组,请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木版年画。这样的环节设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到活动中、全面进行视觉“阅读”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亲自体验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受,另外,也可以照顾到“慢半拍”学生的心理感受,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学习任务。

再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套色印刷是什么,王老师不仅亲自进行示范,而且还分组请学生尝试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通过体验所得来的经验要大于理论学习所获得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教学设计文本没有详尽地描述学生分组印刷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只能凭想象。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短时间内的印刷尝试,目的一定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木版年画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的了解。所以,出于这一点考虑,这点微瑕应该也不算什么了。

点评三(张新江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1.可取之处

任何学段的美术课,都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这是建立在教师对学情充分把握之上的。王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清晰地表述了对五年级学生群体和教材的综合分析,尤其是教学难点很接地气,放在了解木版年画制作的具体技能上。这既是立足于对教材文本的科学分析,又是结合学生实际做出的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教学设计。导入环节的魔术情境教学法和过程中的游戏教学法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好了铺垫。

2.有待改进之处

(1)“认识贴年画的年俗意义”这个环节有些多余。因为之前的“木版年画的表现内容和美好寓意”等教学环节,已经把木版年画的内容、构图、色彩、寓意等介绍得很清楚了,大部分也都与民俗有关系,所以,没有必要再设计这个环节。

(2)整个教学设计,前半部分逻辑严密、结构清晰,但是从第三部分的技能学习开始、到学生分组练习、再到作业展示等,都过于简单。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中,王老师一共使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观看武强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视频,二是教师现场演示。这本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又涉及技能学习的核心要领。但是,这里既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解,也缺少重要步骤的提炼总结,教学重点的解决显得头重脚轻。建议教师用微视频的方式,提前把民间艺人的制作视频和教师演示的方法步骤进行视频编辑,融合到一起。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又能节约课堂时间,为学生的作业展示和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

点评四(张蕾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

笔者听过好几节不同版本的《木版年画》课,这次有幸研读了王生军老师的这一版,从中感受到他对这节课的设计之用心。对于本课的诸多优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想借此机会与同行们探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讲解构图特点过于笼统浅表

王老师通过观察、比较等教学方法总结出木版年画饱满的构图特点,是过于笼统浅表的。根据笔者的了解,木版年画的构图是非常讲究的。它的构图方式有对称式、中心构图式、展开式、散落式、阶梯式、适合形构图,等等。构图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所谓的“满”,即是利用画中“空”的形象在“满”中求变化,达到画面既饱满,又能满而不挤、空而不虚(教学设计文本中的图10、图11的构图就是“满”)的效果。所谓的“空”的构图指的是: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简明扼要,画的“满”与画外的“空”,画的“密”与画外的“疏”达到对立统一(图12至图15的构图就是“空”)。对于木版年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得更深入一些。

2.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充分

在“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环节,王老师运用了很多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给我的感觉是,教师带着学生在走。其实,教师对五年级学生可以再放手些,让学生根据目标学会自己走。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相关资料,发放有针对幽的研究问卷,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年画艺术特点中的一项,如题材、寓意、造型特点、构图、色彩等。学生在小组中有目的性地分析资料、讨论问卷,最后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出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套染的概念不清晰

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中,学生看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视频,又体验了一色一版的印制工艺,了解了分色套染的概念,但未必清楚年画中的这些颜色是如何套染在一起的。我曾听过浙江省吴兴实验中学徐军老师的《木版年画》一课,他制作了一件在空画框中用幻灯片表现套染过程的教具。每张幻灯片是一种分色,当它们逐一放入画框中,套色逐渐丰富,直至合成一张完整的套色年画。这个精巧的道具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套染的过程。如果本课也设计这样一个演示环节,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年画印制这一难点的全面理解。

点评五(阮鸿雁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近几年来,“欣赏-评述”课由最初的“不敢触碰的美丽”逐渐变得炙手可热,在各级评优课、公开课中都能见到其身影。教师们也逐渐摸索出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路子和方法。而民间美术面临的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困境也越来越受到美术教师的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王老师选择的《木版年画》一课很具上述两方面的代表性。下面谈谈笔者对本课的一些感受。

1.本课亮点

(1)目标落实到位

王老师根据学情,将知识与技能国标定位在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与制作工艺,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对木版年画的理解与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传统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热爱木版年画,激发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采用欣赏、学习、游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欣赏、评述、感受技法、课后拓展等方面都达到不同层面的目标要求。

(2)教学形式多样

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张贴的年画创设情境,加上故作神秘的语气、魔术表演般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民间艺术家的不同制作技法,调动学生的动手兴趣。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示范印制,让学生体验印制年画,了解套染的制作工艺。虽是欣赏课,但教师没有忽略技能的训练,而是抓住学生爱动手的天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欣赏与评述兼顾

本课兼顾欣赏与评述,层次清晰,有递进性。一是赏年画,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二是观工艺,探求制作年画的方法;三是试印制,对年画制作方法进行再认识。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欣赏,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到学的乐趣。

2.改进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色彩特点时,采用了游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年画,找色彩、贴色卡,从而发现年画的用色规律,较好地解决了知识难点。笔者建议这里可以插入一个色彩搭配练习,以此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情感。加上第四个环节的学生尝试印制,本课便有了两次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将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学习相结合,能使学生对我国木版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增强热爱之情。此外,在对比分析木板年画作品《门神》和《老虎》的造型特点这一环节,教师如能出示真实老虎的照片做对比,会更具直观性。

点评六(张艳红江苏省徐州市矿山路小学)

1.可取之处

(1)运用“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

该课有三个环节体现出“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第一,教师把年画分发给小组讨论、交流和总结,让学生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第二,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探索木版年画色彩运用的秘密;第三,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体验木版年画的质地。在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之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总结、思考和发现,来建构知识体系。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彰显了学生的“学为先”和教师的“教为后”的理念。这种注重学生发现过程,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课堂,才是“生本课堂”,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巧设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在教学中两次妙用游戏教学法:一是导入部分,把作品用绸布遮盖起来的悬念式游戏;二是请学生找找木版年画中的色彩秘密的参与式游戏。两处游戏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小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将游戏与教材相联系,让学生学得更“有劲”。两个游戏设计教法得当、目标明确,发挥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功能,起到了以小游戏带动大课堂的作用。

2值得商榷之处

(1)教学思路不够开阔

本课整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感很强,教师虽然在部分环节运用了“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但是总体来说,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木版年画》包含的知识很多,那么,是以赏析为主,还是以操作体验为主?知识点需要讲多少?哪一个环节需要示范?何时由学生自主体验最好?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把握。如果整堂课力求知识点面面俱到,那么饱满的教学设计反而会弱化课的开放性生成。因此,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尽兴的课堂,而不是老师满意的课堂。

(2)学情调查不够,影响了课内动态学情的生成

五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具备初步的自主先学的能力。《木版年画》的文化习俗,学生可以借助查阅书籍或网络自主先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定教。这样,不仅可减少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内容过多带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课前有准备的自主学习,可以为学生课内动态学情的发展提供空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木版年画的知识积累,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探究木版年画深度审美问题上有更大的提高。

点评七(孟庆娟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研室)

王老师能够紧紧围绕学科需要关注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木版年画作品,同时兼顾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众多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作为教研工作者,更喜欢抱着研究的态度谈自己的观点,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寻找不足,交流探讨,以趋完善。下面,笔者谈谈对本课的几点感受,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1.思考不够

本课设计的学生活动很多,但缺少一个真正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比如,在了解木版年画色彩特色的环节,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找颜色的游戏,却没有让学生思考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用这些颜色。教师直接总结答案,使得本环节的设计略显单薄。此外,教师可以加上一个课堂前测,了解学生对本课的疑问点,然后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评述和审美的能力。

2.对比不强

本课教学重点落实部分,作品选择都以教师所在的河北武强的年画作品为主,但就中国的木版年画来讲,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的年画都是非常经典的,而且艺术风格有所不同,少了这部分作品的对比欣赏,感觉对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的认识有点偏颇。在解决重点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欣赏、研究的作品中加入其他年画产地的作品,这样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使学生能深入感受和理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3.评述不足

既然是“欣赏·评述”课,就要有欣赏感知,还要有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评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写了“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评述这一方面还需加强。例如,第四环节的“师生共同欣赏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画”可以改为“用本课学习到的欣赏方法,去评述其他地域的木版年画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点评八(黄华山东省淄博市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亮点

(1)教学情境创设巧妙

王老师以“揭红绸、赏年画”活动导入课题,通过范作欣赏、佳作欣赏、情境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实物触摸、感受分享、评价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版画的深入了解,拉近了学生与这一传统艺术的距离。

(2)在引导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赏、思考、讨论、游戏、交流、探究等活动,探知木版年画的造型及色彩特点,过程推进有序,方法与策略有效生动,并通过小组探究、讨论、视频观看和动手实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3)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围绕教学目标有序推进,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2.改进建议

(1)教学重难点没有有效强化

在环节二探究“年画的内容和寓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于简单。教师应通过较为充实的范画或图片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年画文化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对其感受理解的内化生成,而不是简单地总结为“内容的多样性、美好寓意”;在探究木版年画的构图时,可以通过疏密、均衡等形式的示意简图,让学生了解其构图特点;在探究造型手法时,可以通过提炼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造型简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加以感知,以此推进学生对造型手法的认知;在感知年画色彩时,可以通过色彩拼贴等方式,让学生在知晓民间美术色彩单纯、鲜艳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民间美术传统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2)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作为“欣赏·评述”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同时,感知、理解、描述、分析美术作品。在环节四中,学生尝试印制武强年画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包括我国其他地因的木版年画艺术,并对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分类做简要介绍,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探知与了解。

(3)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对年画的感受、感知可以通过多样的表述、评价方式和探究成果展示等加以呈现,从而使评述课堂更加多彩。

(4)教学环节有待整合

环节二中,教师可以将内容、寓意和意义整合为一个板块,提高课堂教学韧度,避免探究内容繁杂、冗长。

点评九(秦绪春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外国语学校)

王老师的这堂课,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能够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清晰,富有节奏感,是…节极为成功的美术课。

1.本课亮点

(1)地方特色鲜明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民间美术的色彩、样式等与学生常见的现代样式不同,教师通过引趣、欣赏、讲解、讨论、体验等环节引领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地方特点、艺术特色、制作工艺等,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体验年画分色套染的制作工艺,散发着浓浓的地方气息。在这样“玩”的过程中去体验民间美术,使学生有了深入的体会,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圈可点。

(2)教学方法多样,手段丰富但不花哨。如在“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验,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参与课堂活动,课堂练习扎实有效;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视频展示和教师示范的设计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知识技能的坡度,层层递进,便于理解和掌握。

2有待商榷之处

(1)在讨论“年画内容中的美好寓意”时,五年级学生难以总结出准确的答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本课重点是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教师在介绍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部分下足了功夫,无论是课件展示,还是讲解分析,包括学生的思考回答都有充分的展示,对于理解木版年画的特点很有效果。但在制作工艺环节的介绍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每个小组只尝试一种颜色,课堂上应该有色彩整合的“套色”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年画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突破“认识木版年画一色一版、分色套染的工艺方法”这一难点。

(2)对于木版年画这一学习内容,从色彩感知、造型了解到内容寓意,教师都能详略得当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但对木版年画制作过程的要点解读得不够。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增加教学深度。木版年画这一民间美术包含着先辈们千百年持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都是现代人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对木版年画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造型、色彩和简单的印制上,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应给予进一步的分析和介绍。木版年画要经过构图、勾描、雕刻(包括线版和色版)、印刷(包括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过程。只有当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用敬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民间美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才会更有着力点。

点评十(朱成斌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学研究室)

从整体来看,《木版年画》一课教学目标清晰、结构严谨,知识内容的呈现循序渐进,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特别是课堂导入精彩,教师能抓住学生对事物好奇的心理,通过对罩着红绸布的木版年画及制作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用神秘的语气简要描述了木版年画的古老历史、制作方法和历史价值,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对木版年画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做了很好的介绍,体现了课堂导入的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及艺术性的要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学习木版年画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该课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在此与同仁们交流探讨。

1该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重在“赏”和“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欣赏感受。但本课教学对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欣赏存在数量不足、面上不宽、点上不深的现象。现代媒体技术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完全可以展示大最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木版年画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生有丰富的感知,才能有更多的知觉体验和理解。

2.教学内容以武强木版年画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人点,但仅仅以武强木版年画的欣赏学习作为主要内容、而将其他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画只作为简单的拓展欣赏,这与课题不符,也与知识与技能罔标中“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与制作工艺”的要求不符,有以偏概全之嫌。教师可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一条线,结合我国不同地域木版年画的欣赏、比较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不同地域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了解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

3.木版年画教学的文化内涵有待增强。“新课标”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目标中指出,要在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欣赏教学中,在关注年画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同时,要对武强木版年画中的多神崇拜、忠孝节义、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适当拓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意义。

点评十一(朱传斌上海市松江区九亭中学)

看了王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笔者感到到其文本规范详实,完整地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超,能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表达,克服异地教学由于地域差异导致的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不足。此外,教师将木版年画实物展示给学生,并介绍了年画的形式、内容和用途,既生动直观,又简洁明了,给学生以亲近感。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该课也存在几点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教师在导人环节展示的木版年画有些重复。比如,图3、图4是以童子为题材的年画,图6、图7是表现美好生活的年画,图8、图9是表现古代故事的年画。课堂一开始就展示较多的年画作品图片,小学生反而会迷失方向。建议教师只需从各个题材中精选一张。图5展示的是贴在门上的年画,教师可以将图片放大给学生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年画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欣赏到年画的内容。

其次,在“了解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与色彩的特色”环节,教师请学生研究一下木版年画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有着怎样的特点。我认为,从教学案例文本中无法看出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了木版年画的构图。一般在分析构图时,我们会联想到横构图或者竖构图等,显然王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年画的造型和色彩。

最后,笔者还有一点疑惑。王老师在导人环节说,从河北带来一种既珍贵又有特色的画—武强年画,由于武强年画是木版印刷而成,即木版年画。教学设计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武强木版年画的时候,也多次使用“木版年画”这个名称,这是否妥当?众所周知,木版年画还包括各个地方的年画,武强木版年画与木版年画并不能划等号。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应该用“武强木版年画”更为准确。

点评十二(江沙湖南省长沙市清水塘第二小学)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武强年画为切入点,分析了木版年画的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搭配和年俗意义,不但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印制技术,还介绍不同地域木版年画的鲜明特色。教师以一种“讲故事”的语言进行教学,轻松随意,思路清晰,使学生听起来不那么累。但是笔者也提出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与同仁们探讨。

1.教师在请学生探讨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时,应强调它的艺术功能:由于木版年画一般是在喜庆节日里张贴使用,因此,内容以欢乐、吉祥为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画的形式是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变化的。例如:图1《门神》,含有“御凶”的意思,既能祈求平安吉祥,也能装饰门板。

2教师在讲年画的内容与题材时,应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不同题材和内容的年画;对于个别年画的内容和题材要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而不能一味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年画取材于社会世俗生活,大都是以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等为内容。

3.对于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教师让学生直接摸木版,这非常好。但是,教师接下来应讲明各地印制木版年画的木版基本都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雕刻。木版年画的印刷方式有:①分版彩色水印;②先印人物、背景轮廓的墨线,再以人工敷彩。欣赏木版年画制作流程的视频时,教师应总结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画稿、勾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

4.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应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品所取代。我们应从传统的年画文化中汲取营养,加以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为民族文化振兴找到源头活水。

第7篇

摘 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将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作者分析了目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并梳理了其优势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架起一座通向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桥梁,同时也提出了对“非遗”美术教学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教育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恢复传统文化记忆与智慧的重要功能。非遗课程获得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要探讨“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晰将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及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判断出目前非遗美术教学存在的缺陷,才能准确找出此类课程的发展出路,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

(一)课程类型的灵活性。

非遗文化贴近传统生活和审美,积淀了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遗产包含的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术等价值,美术教育者能够有目的地提取、开发其中需要的部分。非遗文化包含的多样的价值注定了非遗题材教学具有灵活性,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重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以陕西皮影为例,授课者既可以借助皮影人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让学生通过平面化、夸张化和戏剧化的手法自己创作设计稿,上一堂设计应用课,又可以借助皮影巧妙的制作技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镂刻、敷彩、合成,亲手制作皮影形象,上一堂综合探索课。

(二)教育资源的潜在性。

教育者为了满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的非遗是一座素材宝库,可以应对多样的教学目的。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非遗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素材背后孕育着卓绝的文化思想和匠心独运的美学追求,提取其中优秀的元素,对于开发美术课程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视觉性。

非遗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视觉性。特别对于工艺性很强的非遗作品,不简单地用图片展示,而是直接将鲜活的素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将实物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接触,其生动和具有表现力的花纹很容易打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朴拙淡雅的文化韵味;怀袖雅物折扇,“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既可舞文弄墨,显露风雅,又可用于表演,展现优柔的舞姿。不同种类的扇子,或美观典雅,或清新秀丽,或温文尔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把玩和欣赏后,会生出许多疑问,这恰恰就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所在,非遗文化突出的视觉性,有助于美术学习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性。

传统美术课以纸上作图或用泥塑造为主,非遗课程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美术课堂实践内容。工艺类非遗文化都有独特巧妙的制作技艺,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正宗的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g结合部件,不用任何胶水或钉子等工具。教育者可以提供简易的模型部件,让学生进行组合和拼接,充分感受匠人高超的制作智慧,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上一堂精彩的美术实践课。非遗课程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者根据需要降低材料和技术难度,以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受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经历了持久的历史筛选和升华,折射出了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充满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魅力,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满足了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如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秦淮灯会,民众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多形式营造“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景象,寄托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是群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

非遗课程为美术教学注入了鲜活的题材和探索方向,使美术课程体系更立体,内涵更丰富,表现更多样,有助于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完整立体的文化情境。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要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并发挥这些优势,弥补传统美术课程的不足,既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又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获得艺术体验和实践能力。

二、“非遗”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非遗教学目的的确立。

谈到“非遗”,人们往往条件反射地就想到非遗保护。但是,在基础美术教育中非遗课程的开发,绝不仅仅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上考虑。诚然,中小学教育作为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教育范围最广,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非遗内容教学,是普及非遗文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美术教育者更应该从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这从中小学美术课的数量和容量上看,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非遗美术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美学素质,这是所有美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非遗文化要为美术课程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非遗美术课程只会停留在对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宣传的层面上,对中小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提高没有实质帮助。

(二)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非遗美术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导致美术教育和非遗文化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将非遗和美术课程资源画上等号,因为非遗本身是一种文化资源,两者实质上属于不同范畴,没有从属关系。要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首先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对于筛选出的非遗内容也要进行剖析,提取其中能够利用的元素,进而为美术课程服务。若缺少这些环节,美术课程就会空洞,丧失教育的针对性,美术教学就陷入无序的局面。其次,非遗融入美术课程,涉及非遗的传承问题,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就无法使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停留在欣赏和临摹照搬的阶段,学生就不会从心底热爱传统文化。

(三)“非遗”美术教学设计的革新需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内容的加入,能给美术教育者带来极大的发挥空间。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巧各异,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降低传统技法难度的基础上以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遗的人文性传授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方面的改变,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更生动的教学设计。目前非遗课程还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过于拘泥守旧,教学内容不能以知识讲述、纸上作画和普通手工为主。除了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外,教学内容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与精彩的非遗文化产生共Q。非遗美术课程的设计不能重技能轻情感,而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和感悟。

(四)作为课程资源的“非遗”的开发准备。

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教育者在选择非遗元素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时候,在准备阶段不容易得到完善的资料和参考帮助。美术教育者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和从网络与书籍查询到的资讯,导致对教所选内容没有足够的理解和研究;缺乏教研员或学者的指导,教学设计可能存在欠缺和不足。非遗美术课程范围广,类别新,教育者选择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时,很可能会发现没有前人做过这个课程或得不到有效参考,这就使课程的开发遇到一定的困难,非遗内容的精髓和细节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呈现。而对非遗的详细了解和研究,又需要相应非遗传承人的帮助,美术教育者与这些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非遗美术课程的准备就会沦为对非遗资料的整理、搜集和罗列。

三、“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才正式提出的,所以虽然历年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非遗有专门的论述,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研究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需要充分认识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对现有的非遗美术课程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已有课堂案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

(一)建立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多达1836项(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64项;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53项)。国务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非遗的研究和管理日趋完善。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美术教育者省去了很多需要自己探索的工作,可以直接在各级名录中寻找和开发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名录”。将非遗筛选进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进行调查和探讨。成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非遗首先在内容上要具有代表性,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术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但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数量有限,其中非遗课程的设置就更加受到限制,所以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次,筛选出的非遗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越低龄的学生,更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接受和学习;年龄越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较于低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太过简单的内容难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求欲望和动手操作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使非遗美术课程符合认知过程的规律,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考察所选取的非遗内容是否贴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其形式是否便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复杂的内容会使具体教学遇到阻碍。

(二)按照美术学科知识类型对非遗进行划分,建立非遗与美术课程的联系。

要让非遗充分融入美术课程,需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将非遗分解成美术学科知识要素,并用这些要素与美术课程建立起联系。美术学科知识可以说是组成美术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看,从认知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会对课程内容形成更教育学化的分解,对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非遗文化具有综合的特征,在教育者对其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划分,在教学中就很难兼顾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秦华副教授的《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美术理论、美术技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以分解成多个分支。例如美术理论可以分为美术史、美术造型原理、视觉心理学、美术批评等内容,技法又因专业技能领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识知识指关于一般认识的知识及关于自我认识的意识和知识[1]。

参照知识维度的划分,我们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进行分解如表:

除了美术学科知识外,非遗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和人文修养。非遗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大量实践操作机会,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具体美术情境中的探究可以培养人文意趣,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非遗实体教具的开发。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传统的美术课程发生巨大的变革,丰富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源因为获取和操作的便捷大量应用于美术课堂,美术教学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慢慢显现,一是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偏平面化,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能力,尤其对于非遗来说,工艺性制作很强的特点得不到足够的表现;二是多媒体信息具有现成性,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解释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会导致课堂呈图示化,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非遗实体教具拥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直观性。非遗教具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效率,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另外,非遗教具的开发有效地使教育者投入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更深刻地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对美术实体教具的开发具有多年研究经验,他提出了“组装式”美术教具的创制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开发了《怀袖雅物――折扇》、《凿枘工巧――明式家具欣赏》、《木板年画欣赏》等有深度探索的课例,取得了杰出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公开课。“组装式”美术教具是用纸、木、竹、泡沫、塑料等物质材料,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用具。其最大的特点是“活”――教具不加固定,容易拆卸,便于重组,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2]。

“组装式”美术教具为非遗教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教具制作要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徐军老师在《朱仙镇木板年画》课例中,为了解决学生对年画制作里套色印刷技艺的理解问题,运用透明硬塑料薄片,将年画里相同颜色的部分涂绘在同一张薄片上,最后几张薄片一叠加,便组合成完整的年画。

一件成功的教具不仅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能贯穿整个课堂,推动整个教学。教具的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这就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把教学意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非遗美术教具的巧妙运用弥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两者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推动着时代大跨步前进,来自现实和网络的大量视听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如今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已经远胜从前,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愈发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颠覆性的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逐步走进美术教育者的视野。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沃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并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学生专注于问题解决的主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教师提供一个简短视频供学生学习,这个视频精练了一整堂课需要教授的内容。视频播完后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适应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不需要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重复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节省了讲授知识的时间,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同学生的解疑和水平提高上,实施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尤其契合非遗美术教学的需要。非遗的特殊性让非遗美术课程适合设计成设计应用课和综合探索课,这两类课程都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正常程序的此类美术课都需要10至20分钟的时间供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除去课堂结束阶段5至10分钟教师的集中点评,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凑,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翻转课堂的出现,节省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设计和创作的阶段,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指导,课堂效益大大提升,学生作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和提高。

翻转课堂有效开展的核心和基础是课前微视频,在微视频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翻转课堂,所有课前微视频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非遗美术课程一方面发挥着传承非遗的作用,所以非遗美术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会有一定的科普性。独立性和科普性的共同作用使非遗课前微视频不仅能服务于美术教学,更能应用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将这些微视频公开于网络等信息传递途径,使其进入大众视野,将给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障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实际上不仅承担着拓宽和发展美术教育的任务,在守护本土文化的层面上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非遗美术课程体系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成熟性和普遍性还不高,基于非遗美术教学的研究需要时间论证。除了以上总结的外,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跨学科式美术教学、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的馆校结合教学等模式也是非遗课程发展和创新值得思考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大量的非遗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规律性认识,才能科学地对非遗课程资源这座“金山”进行开发,构建独特的非遗美术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秦华.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J].文教资料,2016(24).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 美术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往往无法发挥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第一、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低,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就读美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甚至对美术没有什么兴趣。学生成绩差会影响纪律和思想品德,如果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又没有目标和追求,很难⒚朗跹Ш谩5诙、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并且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美术学科难逃成为“附属品”的命运。

我国中职美术教育,在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体制机制、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整个中职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这些问题主要是:

1.1 实用性强调太重

中职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美术人才和实践人员。这既是中职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根本目标。可见,艺术性和实用性,是中职美术教育的两大基本属性。一方面,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实践性、应用性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属性。中职美术教育必须遵守“目标明确,突出技能”、“面向社会,联系实际”等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另一方面,中职美术教育也必须遵守美术学的一般规律。从根本上讲,这两个基本属性之间是不存在本质冲突的,中职美术教育的艺术性是为实用的,其实用性建立在艺术性的基础之上。

1.2 运用多媒体太突出

中职院校美术课程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中等技能的美术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可以运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简而言之,中职美术课程教学是对象,是客体,多媒体教学是手段,是方法,二者关系必须明确,不能混淆。但是,伴随多媒体教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中职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大有反宾为主的趋势。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可感性,本是为了实现中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但是现在多媒体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的过度使用,实际上起了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甚至导致了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后果,中职美术课程越来越有变为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危险倾向。

1.3 教学内容杂而乱,任务太重

1.3.1 课程种类多

在目前中职院校艺术类课程中,Corel DRAW软件、Photoshop软件、VI视觉识别设计等等,均在中职艺术类课程范畴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多媒体手段和工具过多。

1.3.2 教学量过大

以Corel DRAW为例,目前业内使用较多的9.0及以上版本的教材,大致都分为了绘图工具和绘图、使用颜色与填充对象、编辑与造型对象等十数章,涵盖线条与图形的绘制、图形的编辑、图形的轮廓与填充、对象的组织与排列、位图的操作与处理、矢量动画与网站制作等繁多的软件内容,却只有一个学期的课时量,这既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有违科学性的原则。教师为了把教材内容全部讲解完毕,经常是在赶教学进度,片面追求教学内容大而全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1 全面监督与管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学校主管美术教学的各部门领导以及负责人要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或者随时检查美术教学情况,听取任课教师的汇报和学生意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掌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工作。建立教师听课制度,充分利用教研组的优势,倡导教研组内部、不同学科之间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特别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带动美术学科教师整体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建立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体系,对美术学科教师的师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最后要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每学期开始要制定工作计划,期末时,任课教师要根据计划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向主管部门汇报本学期的教学情况,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对其工作给予评定和指导。

2.2 钻研教学大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学大纲是学校教育的纲领,是科学和经验的总结,它针对每个学科在不同的年级课程中的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基本教学原则,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总纲领。只有认真学纲、才能在明确任务、目的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知识传授的尺度,制定严谨周密的计划,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只有重视对大纲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找出一条准确可行的路线,才能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教学活动是一项严密而有序的工作,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的安排直接影响教学成果。教学设计包括导入、新授、作业及指导、总结等。教学步骤是为教学设计转变成教学行为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两者缺一不可。在实施教学步骤时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2.2.1 注重新课的导入

导入要简单切题、引人入胜,要尽量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复习入手导入新课。

2.2.2 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寻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所在

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技能,重点是以新授知识为主线,它可以通过指出、反复、肯定、巩固等方法达到重点突出,加强学生了解和认识的目的;难点是所授的关键,可以通过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直观演示、正误对比、类比推理等法则加以解决。

2.2.3 运用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精心的板书设计,板书要工整,布局合理、整体平衡、疏密有致、简练清楚;二是恰当并熟练运用教具和电教设备,如挂图、学生习作、模型、幻灯、电脑、自制教具等;三是要注重运用准确、精炼的教学术语和机变技巧,教学用语要规范、标准、精炼,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从而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3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因素互相产生影响。教学目的决定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制约着教学方法,反之教学方法又会对教学内容产生重大影响。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给学生鲜明的认识,在情境中实施教学。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讲授《色彩的三原色混合》时,首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家中的彩电是利用色光混合的原理,用红、绿、蓝三色光产生出缤纷的色彩。在调色板上也可以用少量的颜色调出万千色彩。接下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水加以混合,调配出不同的色彩,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感知,体验性学习。

3 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和谐共振的教学环境

在新n标的指导下,美术教学不再仅仅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由传统的“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把人的发展教学放在首位,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做到恬静与活跃的统一,热烈与凝重的统一,宽松与严谨的统一,造成一种参与互动、和谐共振的教学环境。

4 结论

总之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高质量毕业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和荣誉,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科研方式,提高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琴 美术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9)。

第9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有效教学 课堂常规 美术本位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在美术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花开的过程,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特别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被无限挖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如果把公开课、观摩课比作花,那是烟花,虽然灿烂,不过短暂。灿烂过后,更多的是日常的常态课,虽是清水白菜,却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更多来自常态课。如何让我们的日常美术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是从以下几点做起的:

一、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

在一些美术教师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老师在台上上课,学生在台下“说一节课”的现象。这让很多美术教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教学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什么自己精心的设计没有得到学生的欢喜?孰不知,我们的美术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设计,花很多的时间去查找资料,精心制作课件,却很少花时间去经营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也很少花时间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美术课堂形成一定的规范。在很多美术教师眼里,美术课堂是一个创意飞扬的地方,那些死板的规则都不应该进美术课堂。其实,规则和自由之间并不矛盾。就连倡导创造性的罗恩菲德也认为美术课堂应该注重常规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好习惯。

二、重视美术本位知识传达

日常美术教学是最真实的教学,它是一种慢慢滋养的过程。它慢慢滋养学生的艺术情感,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它又是最朴素与有意义的过程。它的有意义体现在对美术本位知识的传承。美术本位是艺术的载体,结合人的个性,造就了艺术的多样性。美术本位是艺术的精髓,日常平凡教学因为有它的传承才有了生命。

我在上一年级《太阳 月亮你们好》区级公开课时,要求学生准备彩笔,白纸;我自己制作了一个简单有趣的太阳变脸、变光的教具。教具的制作我花费了很多心思,思考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表现太阳的特点,最终选择了用“书”的形式来呈现,材料只用了白纸和水粉颜料,简单、易操作、有童趣,学生非常喜欢。通过教学互动,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太阳、月亮的拟人画法,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堂朴实、真实、扎实的美术课,特别是一些美术兼职教师,这堂课对她们启发很大,美术课要上出精彩也不难!

这样的教学,材料至简,但蕴含至深的美术本位知识,具有普遍的教学可操作性。而且学生会有一种轻松感,不必忐忑自己准备材料的情况,而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意识上,注意美术本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教师而言,这样的课不仅适合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能有效地传承艺术的知识、技能和情感。

三、提高教师日常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教师的基本工作就是美术教学,每一位美术老师都应该在这里好好下一番“功夫”,争取在这块主阵地“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智慧”。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要将艺术的本质融入实际的课程,体现一个教师的匠心,在设计教学时应注意各方面的实效。

更新教法。美术教师往往要教很多班级,这就意味着同一个教材要重复很多遍。这种重复如果一成不变,就会相当单调,让人乏味。变乏味为有味的办法就是“变一变,常新鲜”。坚持让自己的每一次教学都有新鲜的“血液”,让自己对于每一次的教学都充满期待,充满惊喜。自己首先被感动了,然后才能去感动学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投入到所学内容里,我们的目标也就实现了,这样的课才是扎实有效的好课。

更新教材。了解学生的想法,紧扣时代的脉搏,将现成的美术教材进行“加加减减”,融入自己和学生的想法,开发出新的课例。这些课例或许是在表现的主题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或者就是在表现的媒介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这些创新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同时,必将激发学生无穷的创意。这样,实施到我们的课堂定会是实实在在的。

四、及时反馈,总结得失

第10篇

1 电脑美术设计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一些传统的电脑美术设计及其在现代设计教学与创作没有真正落实好教学设计教学创新,都是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的状况,这是极为不科学的。我们要将传统的教学规则作为革新的样本,改变过去一些无法适应当前电脑美术设计及其在现代设计教学与创作的状况,因为在过去,人们的思想还处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中,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主动性,从而不利于电脑美术设计及其在现代设计教学与创作的发展。

当前,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电脑的作用之大,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生活等方面。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出电脑美术设计及其在现代设计教学与创作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为更新现代设计和教学创作,从而正确认识电脑在美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发现,在通过电脑美术设计教学,能够快速地提高美术设计,而且还可以在美术设计过程中,调整好色彩设计,这对于满足现代设计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不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变,还对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自己动手,活化了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成为电脑美术设计教学活动的承担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有效的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给予扭转。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一些教师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构思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是对教学态度的改变,其实,要教好一门功课,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从中找到适应电脑美术设计及其在现代设计教学与创作的新方法。我们要紧紧依靠当前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技术,通过严格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为本,从提升自身电脑软件技术操作能力开始,努力将知识传达给学生。

2 电脑美术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一些传统的美术设计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只能促进教师理念错误的出现。为了更好地将电脑美术设计及其在现代设计教学与创作做好,这不光需要教师重视电脑美术设计教学,还需要在研究和思考电脑美术设计教学方法中不断地更新。有很多的教师还处于对电脑教学的错误认识,不能灵活运用当前电脑技术来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典型事例。有很多的教师不会要求学生去钻研电脑美术设计是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他们只是一味地遵照教师的要求,逐步走进一个学习的框架,这样是严重违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针对电脑美术设计,是需要专业软件的实际操作。教师要逐步认识到学习专业的美术设计软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电脑美术设计在学校教学中地位越来越高,这是因为有了电脑美术设计的技术支持,可以大大的降低教师的教学任务,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电脑软件操作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运用好电脑美术设计来处理好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人或者物作为素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与创新的目标。我们在探索电脑美术设计在教师具体教学中作用时,可以发现这些具体的实践,都会告诉我们电脑美术设计和现代设计教学都会产生一些基本效应。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们在初步操作阶段,要以学生操作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软件操作技巧。这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学生美术设计的自主环节,还应该在于教师能够将现代设计教学从初级阶段上升到熟练阶段。

在电脑教学中,教师也懂得利用网络资源,例如采用视频教学方式。现在有很多专业的教学网站,中职教师也懂得利用这些视频教学网站,自己和学生可以一起学习,如51教学网、沪江网、大耳朵、软件自学网等,学生在家也能学习软件,不断丰富实践经历,提高实践水平。

3 电脑美术设计软件教学效果分析

电脑美术设计软件方面的创新主要是软件功能的添加,应用工具的增加等。如PhotoshopCS6中添加的3D效果处理,增加艺术作品的立体效果;3DMAX软件中为美术绘画提供了强大的材料库,学生可以用软件中的材料库进行真实模拟,无须考虑制作的误差,全心全意地投入造型设计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和渴望了解的心情进行教学,可以建立并鼓励学生保持传统的绘制能力,在上机操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探讨工作,更加灵活和熟练地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电脑软件绘制出来,实现人和电脑之间的优势互补,学生提供设计方案,电脑帮助提高设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两种语言的沟通互补。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和兴趣,对美术设计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并且电脑为设计提供更多的材料库和一些人为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教师要不断创新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校本课程;风筝制作;设计能力;制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63-02

为了让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前几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开展“体艺2+1”的工作。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并能推动我校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决定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怎样才能找到一种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载体,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既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也让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呢?

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我找到了突破口。陶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美术校本课程只有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才能乐学、好学。我把目光投向了“风筝”这个来源于生活的载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在《村居》中描述的闲情逸致,早已远离了今天的青少年。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娱乐的冲激中,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而钢筋水泥筑成的森林让人们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也使得青少年们缺乏与大自然的亲近与沟通。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家乡南通的哨口风筝也是闻名全国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载体来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乡土文化特色。同时,风筝又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如美术、体育、物理、数学、历史等,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教育载体无疑是极佳的。

据此,我制定了“筝舞蓝天,我心飞翔”的美术校本课程。通过“风筝“这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深入生活,寻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创作、热爱科学、热爱传统文化、善于动脑、巧于动手的优秀品质;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培养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人文素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将本课程分为七学时来实施:寻觅历史,走近风筝(1课时)、妙想天成——风筝的设计(1课时)、能工巧匠——风筝骨架制作(2课时)、斑斓的世界——风筝的装饰(1课时)、筝舞蓝天,我心飞翔——放风筝比赛(2课时)。

一、寻觅历史,走近风筝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我对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采访民间的风筝艺人;体验放风筝的精彩,让学生寻觅历史,走近风筝,了解风筝,从而激发学生对风筝的浓厚兴趣,并写出一个简短的调查报告。从风筝的发展史到风筝的流派,到具有南通特色的哨口风筝,再到要制作风筝所需要的各种学科的知识储备,都可以成为调查报告的内容。这一教学设计将课堂搬到了“社会”,通过实地的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而调查报告的形式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理性的文字进行总结,拓展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妙想天成——风筝的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你喜欢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对你的奇思妙想能最终飞上蓝天有信心吗?”“你能克服制作过程中所遇的任何困难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对风筝的设计制作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要做出一只富于自己个性的风筝,在放飞时吸引人们的眼球,就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强化风筝的视觉效果。然后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按照风筝的结构原理,合理地分配骨架位置,标出风筝各部位的形状及扎法,最后完成设计图纸。当图纸完成后进行展示,请同学们互相品评,推荐出最优秀作品,并能说出理由。这一学习体验强调了两点:一是对风筝各设计要素的统筹安排,二是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设计的整体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分享学习成果。

三、能工巧匠——风筝骨架制作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古语用在风筝骨架的制作上再恰当不过了,风筝骨架制作是门细致活,必须仔细、认真才能做好。所以我对本课进行了如此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忆参观风筝博物馆和采访民间风筝艺人的过程,把制作风筝骨架的步骤说一说,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得最详细完整,又条理清晰,如有不足,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其实风筝的骨架制作是较为繁杂的工程,从选材、削制、烤弯再到裱糊,最后是风筝的绑拴提线与试飞。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中我认识到:只有让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基点。有了这一基点,学生才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且在运用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灵感,享受创新带来的喜悦。学生能回忆参观和访问的过程,并用自己的的语言把风筝骨架制作描述详尽的话,已经是一次能力的历练。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点,并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能第一个又快又好的完成风筝的骨架制作,最后师生们共同评出“能工巧匠奖”,奖品是教师制作的风筝一只。在奖励情境的设置中让学生的制作热情更为高涨,学习能动性得以积极的发挥。

四、斑斓的世界——风筝的装饰

要让一只风筝展现她的美丽风姿,就要对风筝进行最后的装饰美化。风筝是一种远距离观赏的艺术品,只有鲜艳的色彩才能在蓝天上夺人眼球。在白胚风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斑斓的色彩装扮自己心中最美的风筝。这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找来几只“问题风筝”,让学生试着分析“问题风筝”“问题”何在?让他们通过比较、观察,试飞得出风筝在上色时的注意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要强出一百倍,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艺,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五、筝舞蓝天,我心飞翔——放风筝比赛

前期辛苦的设计制作,终于到了一展雄姿的时候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在比赛中一举夺魁。我设计了名为“筝舞蓝天,我心飞翔”的年级放风筝比赛。比赛设最佳创意奖、最佳高飞奖、最佳参与奖等,从设计制作、放飞高度、放飞稳定性、文明比赛等环节进行评分。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活动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所以我作了这些奖项的设计。当看到自己设计制作的风筝舞上蓝天时,学生们是兴奋的,体验到了从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的再学习,再创造。竞争激烈的风筝比赛结束了,而学生的心仿佛还留在了蓝天。

第12篇

传统的美术教学,都是属于一种模仿性的教学,老师教,学生模仿,根本谈不上去寻求“创新”,这种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是压抑着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独有的创造性的情趣怎么能发挥呢?我们的学科怎样向前发展呢?社会的进步又怎样实现呢?为了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美术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学思想是创新教学的前提

1、改变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具有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全面发展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树方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个性;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让“学、玩、创”三结合的创新学习体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有创新训练,快乐游戏中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改革美术课的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都是一张画的优劣来判断,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评价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知识的多少不成正比,并且还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综合进行:(1)美术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其内容可包括学习用品的准备情况,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2)平时成绩的评价,主要是对教材课业学习成绩的评价;(3)期末考核,此项考核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校本教材考核为主,或地方教材考核为主,老师再根据平时成绩和学生学习习惯进行综合调整,使成绩总体平衡,让学生(特别是差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综合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能力,重全面的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它注重学生的内在潜能,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具有弹性,有较大的宽容度,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避免忽视个性发展的倾向。

二、教学设计注重教材、学生、教师,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是促进课堂设计中所确认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教学设计要注重教材、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教材。对于教材的分析目的不应只是对教材本身的分析,而是要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即如何使学生获得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及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分析教材。此外,教材内容不局限于传授绘画的知识、技能和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开阔眼界,接受高层次的艺术熏陶。

2、学生。学生是主体,是富于进取精神的知识探索者。美术课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设计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充分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艺术才能、提高艺术素质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尊重学生的美感体验与情感表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自我价值。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即一个“引路人”,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切实和学生交流思想、认识,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教师要避免将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思索与理解强加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三、教学方法是开展创新教学的条件

美术课应以开放性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和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发现、认识和总结造型方法和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物质材料表达形体、质感等,摸索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取得理想的表现效果。另外,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诱导为原则。课堂上我们可以探索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