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相邻数教案

相邻数教案

时间:2022-06-18 07:0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相邻数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相邻数教案

第1篇

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教学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课件。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数数  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务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数应是多少。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数的组成,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脱离生活,学生要学会抽象地感受100以内的数,初步建立起数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个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教学主题图

1.加深理解20的多少。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大草原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哪咱们就出发吧!

(2)(出示课件)瞧,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呀! 小精灵给大家提问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羊吗?

(3)学生汇报答案。

3.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到底有多少只小羊呢?最准确的验证方法还是得一只一只地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

二、教学例1:数数量是100的物体

1.数100根小棒(或100块糖果、100本练习本等)。

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数出100颗花生等作为礼物送给“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

2.汇报数100颗花生的数法。

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又数得正确的小组,然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数法。

讲解:学生 数到三十九时,注意让学生理解三十九的下一个数是四十。然后接着数。

3.通过课件展示小精灵数100根小棒的方法,之后学生对这种数法予以评价。

4.数100根小棒。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小精灵的数法数出100根小棒。

5.引导学生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通过小精灵提出问题: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观察数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十”“百”。

6、练习、35页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摆出70、46根小棒。

边摆边思考,怎样摆才能一下子看出是70根、46跟?并说说是怎么摆的。

2. 想一想七十有____个十组成。____个一 ,四十六有____个十,____个一组成。指名学生汇报 。

3、 做一做:(出示课件:35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那三十五有____个十,____个一。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4.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四、课堂作业

1.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夹子”。

2. 估一估共多少块糖?

3、38页数数。

4、数一数、填一填

五、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

让孩子先估算再确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能让学生对100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具有随机性和生成性

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读数  写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课前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开火车数数。从15起,5个5个数到100,从48起,2个2个数到78。

 2、全班齐数数。从100倒数到78,从10起,10个10个数到100。

1、小游戏:分组抽签读数。

(1)数出尾数是0的数来。

(2)数出尾数是5的数来。

(3)数出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来。

(4)数出个位是9的数来。

“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数数,可以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还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明小朋友们对100以内数的数法掌握得很好,小朋友们真聪明!”

2、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数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纽扣图:

(1)、数一数三种颜色的纽扣分别有多少颗?

       让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表扬最快的孩子。(先圈后数)

 

(2)、学生汇报

(3)、师:这些数怎样读写呢?(学生讨论)

(4)、教师用小棒表示,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拨出40、27、33、集体订正。

师:33中的两个3意思一样吗?

(5)、学生练习写数,集体订正。

2、三种颜色的纽扣共有多少颗?

(1)、先算出总数,一百怎样写呢?

教师在计数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到9时问“再拨一个是多少?是100)一百由几个十组成?”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10个十是一百,应该这样表示?”

“   我们看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有什么特征?”(百位上只有一颗珠子,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珠子)

3、指名回答,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师板书:   百位   十位   个位  )

“谁知道这样读写100?”(注意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所以用0占位)

指名上黑板板书,要求100的读法和写法都写出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百位   十位   个位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三)练习巩固:

1、37页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37页第1、2题,指名上黑板写数,全班对答案。

3、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再独立完成39页第4题。

4、完成39 页第5-8题。

(四)、作业:40页9—12题。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用它激发学习兴趣。

 

 

 

 

 

 

 

 

 

 

掌握数数方法,数的

既快又对。

 

 

用计数器边播边问,便于孩子记忆,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10个一是一十            百位  十位  个位

10个十是一百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熟练数数的习惯,以及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1、一个数的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8,这个数是()。

2、按规律填数:

0  10  ()  30  ()  ()  ()  70  ()  ()

 100

 

二、新课讲授

1、展示数字表,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空格,并且已经按要求涂上相应的颜色。

2、通过读数字表,观察涂好颜色的数字,引导学生左右、上下、交叉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

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师指名回答)

生1:通过给十位上是3的数涂上绿色,发现每行中前9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左右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

生2:通过左右(或横着)看,发现每行中前9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左右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

生3:通过给个位上是3的数涂上黄色,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相同,上下相邻的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差1。上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

生4:通过上下(或竖着)看,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相同,上下相邻的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差1。上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

生5:通过交叉看,发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生6:通过交叉看,发现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41页做一做

4、师小结:1—100以内数的排列非常有趣,从横看、竖看、斜看都会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

 

5、学习比较大小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先读数,再写数。然后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

(3)师引导:怎样比就能很快的知道那个数大,那个数小?

方法:37的十位上是3,表示3个十,42的十位上是4,表示4个十,所以37<42。

25和23的十位上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23的个位是3,25的个位是5,所以25>23 。

(4)师生一起总结: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三、各种练习,巩固新知

(1) 42页做一做1、2题

(2)44页做一做1、2、3题

四、全课总结

如何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技巧。

 

 

 

 

 

 

 

 

 

 

 

 

 

 

 

 

 

 

 

 

通过自己的自学,既掌握比较的方法,又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百数图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比多少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

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18       26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球、兰球、黄球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读一读 。

  红球58个、兰球15个、黄球10个

  大家一起从10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0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0多得多, 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黄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兰球少一些。

   思考:红球和黄球比呢?

 2、投影出示做一做:

桃子25个      苹果30个      梨65个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画)

            38张45张90张

               

       

            32张15张56张

               

       

2、第45页”练习:

第4题。

    根据题意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区分第几和几个数,有利于学好后面的新

知识。

 

 

 

 

 

 

 

 

 

 

 

学生多说多练,有利

于知识的掌握。

 

 

 

 

 

各种形式的练习,在练习中做针对性讲解,达到巩固的目的。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5     43      多一些   多得多

     

 78     76      少一些   少得多

45     40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感受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课前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老师买了3包书,每包10本,又买了2  本,他老师们一共买了多少本书?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本中拿走2本(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本?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第4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5)烤玉米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1、4题)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2、做练习11的第2题。教师读题,学生明确要求。  :“有50个学生,3个老师。”教师提出问题:“每人一瓶矿泉水,55瓶够吗?”

(2)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要知道55瓶矿泉水够不够,要先算出什么?怎样算?

(3) 指名说自己的想法。

读懂题,再计算

3、读题计算(3、5、6、7题)。

4、先说组成再计算(8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

习新课打基础。

 

 

 

 

 

 

 

 

让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加深对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

巩固。

 

 

 

 

 

 

 

 

 

 

 

 

 

 

 

 

 

利用身边的经常发生的事作为练习,让学生 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0+2=32           2+30=32

              32-2=30           32-30=2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摆一摆、想一想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个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上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4、教师提问:

(1) 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 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 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 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

圆片数表示几个数2334455667…………三、巩固练习。

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板书设计:40+6=46

          6+40=46

课后反思:

第2篇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总 课 题

墙体

课时

课    题

砖墙细部构造

知识

目标

让学生掌握墙体的细部构造要求

 

 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墙体的细部构造要求,以及对建筑构造了解,使学生对建筑构造有一定的认知。

德育

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当下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学重点

勒脚、散水、过梁、圈梁、构造柱、变形缝的具体构造措施。

教学难点

圈梁、构造柱、变形缝构造措施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启发式

 

 

 

教 学

 

 

 

进 程

 

 

 

 

安 排

新授:墙体细部构造主要有:勒脚、散水、明沟、防潮层、窗台、过梁、圈梁、构造柱、通风道、变形缝等。

一、勒脚

(1)勒脚概念:外墙外侧与室外地面接近的部位。

(2)勒脚作用:

①保护墙脚,防止各种机械性的碰撞;

②防止地面水对墙脚的侵蚀;

③美观,对建筑物立面处理产生效果。

(3)勒脚做法:

①在勒脚部位抹灰20-30mm厚,如1:2.5水泥砂浆、水刷石、斩假石等。

②在勒脚部位镶贴块状材料。

③在勒脚部位加厚墙体厚度,在做饰面。

④用石材代替砖砌筑勒脚。

抹水泥砂浆或水刷石,或镶贴天然石材,其高度≥500㎜

二、散水和明沟

1.排水沟

又称明沟,用混凝土浇筑成宽180㎜、深150㎜的沟槽≥1%坡度。

2.散水

又称排水坡、护坡。

散水宽度≥600㎜,应此屋檐挑出的宽度大150~200㎜。

散水坡度为3%~5%。

散水每隔6~12㎜设伸缩缝,伸缩缝及散水与外墙接缝,填充热沥青。

散水用混凝土、砖、块石等材料作面层。

三、墙身水平防潮层

为了隔断毛细孔,阻止毛细水进入墙内,在勒脚部位设置连续的水平阻水层,即墙身水平防潮层。

(1)防潮层作法:

1.油毡防潮层

2.防水砂浆防潮层——掺防水剂

3.细石混凝土防潮层—细石混凝土+钢筋 阻断毛细水,防止不均匀沉降

4.防水砂浆砌砖防潮层——用防水砂浆砌三皮砖防潮。

(2)防潮层位置

①当室内地面为实铺构造时,外墙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室外地面以上,首层室内地面混凝土垫层上下表面之间,一般在室内地面以下60㎜处。当室内地面相对标高±0.000m,防潮层标高-0.06m;

②当室内为实铺构造时,内墙两侧地面有标高差时,防潮层应分别设在两侧地面以下60㎜处,还要加设垂直防潮层(靠土一侧);

③当室内地面为实铺构造内墙两侧地面等高时,应设在地面以下60㎜处;

④采用室铺式木地面时,设在室外地面以上,木搁栅垫木之下;

⑤防潮层在墙中应该连续设置。

四、窗台

窗台是窗洞下部的排水构造。

窗台在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下列事项:

1.窗台宜出挑沿,挑出为60mm;且必须做出滴水槽或鹰嘴线。

2.外窗台面应低于内窗台面。设计窗台的标高以内窗台为准,外窗台则应降低形成不小于5%的坡面。

3.在舍友暖气槽的窗台,至少应有240mm的围护墙。

五、过梁

门窗过梁是指门窗洞口上的横梁,用于支承洞口以上的砌体自重和梁、板传来的荷载,并传给门窗间墙。

(1)砖砌平拱过梁

其跨度不大于1.8m,高度小于240㎜。灰缝呈楔形上宽下窄,其宽度:底面不小于5㎜,顶面不大于15㎜,砖为学数对称中心。

(2)钢筋砖过梁

用砖平砌,并在灰缝中加适量钢筋的过梁,其跨度在2m,在第一皮砖下的砂浆层内放置钢筋,其高度不少于5皮砖,底面砂浆层厚度不小于30㎜,钢筋数量每120㎜墙厚不少于15,伸入砌体长度不小于240㎜,端部做垂直弯钩。

(3)钢筋混凝土过梁

洞口跨度大于2m,荷载较大、有较大振动等,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施工方式:现场浇灌、预制装配(多采用) 

截面形状:矩形、L型,伸入墙内长度,不小于240㎜  

梁端伸入支座长度不小于250mm。  

六、圈梁

1.概念——均匀地卧在墙体上的、闭合的带状构造措施。

2.作用——

①加强房屋整体性和空间刚度;

②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等;

③增强墙体稳定性。

3.圈梁的设置——连续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应截面的附加圈梁,圈梁在窗顶可兼作过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

4.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构造

根据材料不同,有钢筋混凝土圈梁,钢筋砖圈梁。

截面:矩形, 厚度:同墙厚≥240㎜, 高度≥120㎜

配筋:一般情况下,240mm宽时,上下各配置2根;370mm宽时,上下各配置3根,主筋可采用8-10,箍筋6,间距250-300mm。

5.圈梁中断的补救                                               

圈梁应连续、封闭并在一个水平面上。如遇特殊情况不得不被洞口中断时,应予以补救。

补救的方法:两端搭接的长度l视两圈梁的高差h而定,即l≥2h,且l≥1000mm。

七、构造柱

构造柱是从构造上起加固作用,但不承受竖向荷载的构件,因而不称它为结构柱,而称为构造柱。

(1)概念——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立柱,与墙体及圈梁紧密连接。

(2)作用——从竖向加强层与层间墙体的联接,它与圈梁共同形成空间骨架,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提高墙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并使砖墙在受震开裂后,也能裂而不倒。

(3)截面尺寸——

①截面不小于240×180㎜,一般为240×240㎜,纵筋为412。箍筋间距不大于250㎜,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

②设防烈度7度时,房屋超过6层,烈度8度时,房屋超过5层和设防烈度9度时,纵筋为414,箍筋间距不大于200㎜,房屋四角构造(上升)截面。

③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搓,并应沿墙高每隔500㎜设26拉结钢筋,并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④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沿墙高每隔500㎜配置26钢筋与承重墙或构造柱拉结,伸入墙内不小于500㎜。

八、通风道

九、变形缝

1.变形缝的作用和种类

为了防止房屋破坏,将房屋分成几个独立变形的部分,使各个部分能独立变形,互不影响,各部分之间的缝隙称为变形缝。

伸缩缝——防止因温度影响使房屋破坏的变形缝;

沉降缝——防止房屋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变形缝;

防震缝——防止因地震作用导致房屋破坏的变形缝。

1.伸缩缝——伸缩缝从基础顶面开始,将房屋上部结构分为两个温度区段,并留有一定的宽度(基础本身不分开,基础以上部分分开)。参考表3—8、表3—9

2.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基础到屋顶全部分开,当发生不同沉降时不致相互影响(基础分开,基础以上部分也分开);

沉降缝可兼作伸缩缝,其宽度一般:20~30mm

设置原则:

(1)房屋的相邻部分高差较大(相差两层以及两层以上)

(2)房屋的相邻部分结构类型不同(如砖混与框架)

(3)房屋的相邻部分荷载差异较大

(4)房屋的长度较大或平面形状复杂

(5)房屋相邻部分一侧设有地下室

(6)房屋相邻部分建造在地基上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7)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3.防震缝——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基础部分不设置,基础顶面以上全部结构设置,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

设置原则:

(1)地震设防裂度6度以下地区地震时,对房屋影响轻微可不设防;

(2)地震设防裂度6~9度地区,按一般规定设防,并设防震缝;

(3)地震设防裂度为10度地区,建筑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4)地震设防烈度8~9度地区的多层砌体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

①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②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③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教 学

第3篇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l、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2、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创设情境,诱导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凝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下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2、设计提纲,引导探究。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提纲引导学生探究。提纲可分为课前和课中两种,课前提纲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先前的独立思考,学生课上合作探究时就能提高参与度。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课前提纲可设计为(1)什么是商不变性质?(2)商为什么不变?而课中提纲可设计为:以60+20=3为例,研究8个反正例子的算式:

①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37把这些算式再分成两类;

②分别观察这两类算式的被乘数和除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第4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错误资源 有效利用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53-01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千百次试错的过程,“成功,是千百次失败的结晶”,因为在错误中蕴含着比正确更为深奥的哲理。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批评,那样只能适得其反,要学会因势利导,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待,如果把这种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并很好地利用它,成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机会,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敢于直面错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出现错误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面对,对待错误的科学态度是:敢于直面错误,不回避,找出解决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前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围绕教学设计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只有让课堂上的主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的是“只堵不疏”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提前预防,而疏于如何利用,这样,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就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惰性。教师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教师可以故意出错出丑,使学生发散思维真正释放出来,最终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来,这才真正体现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把“错误”作为探究知识内涵的起点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错误的发现、分析、改正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这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不再我们预设的空间里,此时,教师切不要马上给予否定就置之不理,或者给予纠正飞出正确的方法,要预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引领学生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在交流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合作中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

有位教师在讲授如何求取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刚提出来,马上就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经常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遵循教案继续授课,但是这位教师却让这为同学说说他的想法。他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这时教师让学生研究一下这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于是大家开始边探索边议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乘高的正确结论。虽然在课的开始,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但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不仅学生纠正了错误,同学们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错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错误”作为寻求解题多样化的素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的错误让我们教师都很茫然,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其实,只要我们深入分析去发掘背后的原因,竟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小学四年级的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有两摞同样的纸。第一摞500张,厚4.7厘米;第二摞厚7.05厘米,有多少张?”问题一出现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吴博峰同学也举起了手,他回答说:“用7.05减4.7等于2.35”,这一回答立刻引来了其他同学的疑惑,吴博峰脸一下子红了,我也很纳闷,看着他的样子,我又看了看板书,突然发现,2.35不是正好是4.7的一半吗?于是恍然大悟,故意卖关子说:“他错了吗?”同学们都不解的看着我,我又说到:“2.35表示什么呢?”“表示第二摞比第一摞多出来的厚度”。“那你们没发现2.35与4.7有什么关系?”于是大家通过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题中说是同样的纸,2.35是4.7的一半,厚度多一半,纸也就多一半。”通过大家讨论得出7.05-4.7=2.35(厘米) 500÷2=250(张) 500+250=750(张)……于是我马上接着说,如此巧妙的方法,我们是怎样获得的?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把目光集中到吴博峰身上,教室里响起了热情的掌声,博峰脸上泛起了红光,眸子闪烁着喜悦与自信。

第5篇

[关键词]实训教学 任务驱动法 分层教学法 类比法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中职校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遍及各个领域,掌握Excel的实践技能有利于更好地为中职生就业做准备,因此。提高Excel的实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多年的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总结:

1 优化实训教案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时都会备好教案,而在进行实训课教学时,往往只重视技能培养,忽视教案的重要性。其实,教案编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实训教学的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优化实训教案:(1)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设计可操作性教案;(2)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多层次教案;(3)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更新教案;(4)利用集备组的资源,相同集备组的教案互相交流。实训教案的创新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及时更新学生的反馈信息,使实训内容更完善,更实用;利用多位教师教案的交流来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和速度。

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就业的需求,安排实用性的实训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一些通过努力取得成就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力。有的学生不愿意动手操作,如要求学生进行图表编辑时,尤其女生怕误操作影响之前所做的内容,碰到较难的任务宁愿放弃,常会出现实训任务没有全部完成;有些男生嫌看实训要求麻烦,随意挑几个任务操作应付了事,这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能力,更好地为就业与创业服务。

3 巧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法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手段

3.1巧用任务驱动法

3.1.1任务驱动法设计理念

任务驱动法是指以任务为主线,结合就业岗位的需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提炼出教学知识点,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任务作为实训内容,指导并督促学生完成,从而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3.1.2任务驱动法的案例实施

下面以“图表的创建与编辑”为例,结合就业岗位的需要,设计三个小任务来阐述任务驱动法在制作与编辑图表中的运用。首先提供一份某公司上半年建筑材料销售统计表,要求学生绘制并编辑图表。

第一个任务:制作简单图表。学生按原先的分组着手制作图表,有用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教师请每组的代表来讲解本组学生制作图表的依据,并将已完成的图表展示给大家,再通过学生们的交流与讨论,有些学生提出不管用哪种类型的图表,都不能很明显地反映销售统计表里的所有数据,说明有些学生对图表的认识提高了。

教师再提出第二个任务:先分析销售统计表里的数据特点,再考虑能否用图表的组合来实现。教师适当引导他们分析现有的销售数据的特点:2月份和6月份的数值超过100万元,其余月份的数值在10万元以下,所提供的数据差距明显很大。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柱形图表的刻度适应较大数值的数据点,较小数值的数据点在图上无法直观地体现,使得整张图表的比例有些失调,能否将图表的大数据分成两段来表示?由于有个别学生提出大数据的分段,但又不知该如何分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断层图表,许多学生听到断层图觉得好奇,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给他们展示断层图的样章,并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组内讨论,尝试着完成断层图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有些组完成很好,也有些组却不知如何操作。教师请先完成好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演示制作断层图的步骤:(1)先选取所用的单元格区域,使用簇状或堆积柱形图,完成第一个图表;(2)将第一个图表复制一份,移到该图表的下方,即为第二个图表;(3)修改第一个图表的刻度范围为100~120,并设置该图表“置于顶层”;(4)修改第二个图表的刻度范围0~10,并调图表的位置与高度;再绘制2月份和6月份的柱形相连部分。

第三个任务:编辑出最美的图表。大部分学生对图形修饰操作较感兴趣,为了能使自己的图表更美观,学生们都很投入地选择各种填充效果,教师只需简单辅导,美术基础好的学生修饰的图表色彩搭配很协调,也有个别组的学生偷懒,只粗略更改字体或底纹的设置。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这三个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可从学生的参与过程、合作学习、完成作品成果等方面,先南学生自评和互评,再由教师以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为主进行整体评价,并总结图表制作中要注意的技能,如分析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正确选择数据区域、图表编辑技巧等。学生通过完成三个任务的实践,已较全面掌握图表制作及编辑方法,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还有些学生对图表很感兴趣,还想进一步研究图表,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图表,比如利用X、Y散点的类型,对数学兴趣的学生通过X、Y的坐标设计各种函数曲线图表;对喜欢下象棋的学生绘制中国象棋棋盘图表。

3.1.3任务驱动法的效果

任务驱动法改善了传统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还能挖掘优生的潜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互补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协作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程度较差或学习不自觉的学生,用任务驱动法达不到效果,笔者曾做过比较,而且女生的学习效果不如男生。

3.2巧用分层教学法

3.2.1分层教学的意义

由于现在各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经常使用电脑,但也有些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埘鼠标的操作不熟练,学生在Excel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上差别也很大,如果都按同一要求进行教学,必然会出现学生学习效果的两极分化,优生觉得课堂上的知识太简单不愿意听,差生又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影响教学质量的不均衡。为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缩短优、差生之间的差距,达到实训教学效果的提高。

3.2.2分层教学的实施

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内容,数据计算是本章的重点和基础,也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能理解与掌握。而且,教师已和学生相处一段时间,对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有所了解,鉴于这些情况,笔者对Excel的函数计算进行分层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在分层实训过程中,首先学生的具体层次只有教师知道,没对全班同学公开,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其次,所谓的分层是动态的,随时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更新学生分层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在实训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2.3分层教学的效果

采用分层教学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所造成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两极分化的局面,通过分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完成练习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让Ⅲ层的学生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

3.3巧用类比法

如在Excel软件中进行“课程表”数据录入与格式化实训时,要求学生分别在Excel和Word软件录入并按样章编辑,学生经过实训觉得Excel录入数据更快捷,对录入数据似乎有记忆功能,相同课程第二次录入时系统会自动填充。教师通过演示归纳Excel数据录入的方法还有许多:如“记录单”、填充、快速录入等,特别用Ctrl+Enter实现不相邻单元格中数据的快速录入,学生对此方法很感兴趣。也可利用“成绩表”中的数据计算,将Word与Excel软件进行对比,通过实践,学生尝试到Excel处理数据灵活好用,增强学生进一步掌握Excel软件实践技能的信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实施;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12-01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我们认为,真正的探究学习,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过度引导而使学生缺乏自主的探究则是“假探究”。我们不能把探究学习简单理解为“学生动起来”、“教师退出来”、“问题包下来”。而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的探究情况予以关注,为学生的探究困惑指点迷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贴切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质量的上升。

一、精选探究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设计的载体,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主题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而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就不适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本正确使用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我的教学实践认为,规律性较强的知识适合探究,而一般的常识性知识不宜探究;首次遇到的生疏的学习内容不适合探究,而后继内容既有知识基础,又有能力储备,可以展开探究;类比性强的知识,可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性进行类推性探究,而零散的孤立性知识不易探究,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探究教学内容。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如图1,2,3)无论沿着哪条虚线剪开,平移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找准探究学习的时机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1、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创设情境,诱导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凝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下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第7篇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如图1,2,3)无论沿着哪条虚线剪开,平移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找准探究学习的时机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l、探寻规律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创设情境,诱导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

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89—01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课堂。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着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导学新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还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从“温故”出发复习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促新,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讲授“矩形”时,教师可先出示形状可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然后调整相邻两边所夹的角度,使其成为直角,从而引出矩形的概念,继而转入对矩形的研究。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能牢牢掌握矩形的特性及其与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培养数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态度和蔼可亲,作风民主正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不惟书”、“不惟师”,勇于提问,敢于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课堂教学才会收到高效率。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断深入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已的知识结构。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拓展练习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51-01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2000多年前就已总结的这些方法,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教育智慧,其做法不正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在课堂中体现的吗?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智慧课堂,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呢?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深入生活,主动实践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打开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一股浓浓的生活味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使数学课堂既充满生活的情趣,又充满智慧的探求。如,教材“确定位置”的练习中,有一幅表示学校会议室地面的场景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场景图,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提升对“数对”的认识:(1)说位置――让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一说,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2)写数对――用数对表示出每块花色地砖的位置。(3)找规律――观察这些花色地砖的位置和数对,有什么发现?(4)搞设计――如果再添上四块花色地砖,怎样贴比较美观?借助会议室地面这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说位置、写数对、找规律、搞设计,这些实践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数对”的进一步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体验创作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情感。(5)试拓展――小明在班级的座位位置是(4,3),你能根据小明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小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吗?

这是撤去场景图后抛给学生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个同学的位置?

生:小明前面一个同学的位置是(4,2)。

师:说说“4”是怎么确定的?

生:因为他坐在小明的前面,跟小明是同一列,小明在第4列,他就在第4列,所以数对中前一个数就是“ 4”。

师:“2”又是怎么确定的?

生:他在小明的前面一行,小明在第3行,他就在第2行。那么,数对中后一个数就是“2”。

师:还能用数对表示小明身边哪些同学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学生们争先恐后说着自己的想法,愉悦的表情在他们的脸上洋溢,智慧的语言在和谐的氛围中流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新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能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将传统中封闭性、定向性的例题、习题转变成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非常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提高。

如教学《找规律》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教师挖掘了各种种类的图形排列,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合作交流,第一个层面是组内交流,第二个层面是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反思并完善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精心预设,有效生成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如果教师怕“节外生枝”,总是期望并牵引学生按自己的预设做出回答,那么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使“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和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要促使课堂充满智慧的魅力,教师就要精心预设,有效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向外拓展。

第10篇

一、教研组的地位

1、科组是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科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2、科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科教学工作,研究学科的教材教法和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并对本学科教学工作实施管理。

二、科组的组织

1、科组的设置要便于开展教学研究和进行教学业务的组织管理。中小学必须根据学校实际设置学科教研组。同科教师三人以上成立科组,不足三人的可与相近学科教师、相邻学校同科教师成立科组。教师人数较多的学科,可在科组内设立年级备课组。

2、每个科组应设组长1~2人,负责全组的工作。年级备课组也应设组长。科组长应由思想好,教学水平较高,组织能力强,善于团结同志,在教师中有一定威信的骨干教师担任。

3、科组长是开展教研组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本组教学研究活动及学科课外活动,协助学校检查和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好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团结本组教师全面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科组的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明确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3、组织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对象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认真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在个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讨论。高中每周应不少于一次集体备课。

4、经常分析本学科教师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正确处理教学中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发展能力和培养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关系。

5、组织和指导教师认真进行教学小结。搞好教学评价。

6、研究和确定有关检测的命题原则,按要求做好有关考试的命题组织和质量分析工作。

7、落实备课组、年级组以及教师个人学期或学年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开展相互听课和教学观摩活动,总结、交流和推广教学经验。

8、根据本组教师实际情况,制订教师进修的规划和措施,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知识,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关心培养青年教师,帮助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9、发动教师制作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积极使用电教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理科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指导实验室提高管理水平。

10、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与学科有关的课外活动。

11、做好资料积累工作。教研组应积累的资料包括:科组的工作计划及工作小结,各年级试题及质量分析资料,研究课教案及记录,各级教研机构下发的有关教学指导和教学要求的资料等。

四、对科组的管理

1、学校应充分发挥科组的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科组建设,每个科组必须有一位学校领导经常深入指导工作,参与教研活动,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2、学校每学年(期)都应对科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评估的标准,可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内容,结合学校实际,自行制定。

3、学校应明确科组长职责,支持科组长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有关学科教学的重大决策应听取科组长的意见。

第11篇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作者简介】 许艳,小学高级教师,湖北省优秀数学教师,湖北省第三届青研会会员,孝感市第三届骨干教师,省、市小学数学学会会员,曾主持完成省级优秀课题论文《数与代数概念教学专题性研究》,多篇论文、教案等获省市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安排“练习”这个环节,是有现实意义的。数学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巩固”,形成技能技巧,获得深层次发展的学习活动。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观念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练习设计是数学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如何设计数学练习,为学生的发展铺好路,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点滴体会。

一、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练习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力求练习的形式新颖有趣。学生只有对练习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尽量把作业的题型、格式推陈出新,以唤起学生的新奇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习题,使学生一看到这些作业就来劲,跃跃欲试,寓教于乐。

如在“数的整除复习”的练习课上,笔者曾设计这样的一个游戏:孩子们,马上你们就要毕业了,你们会想我吗?(生:想)六年的共同学习,咱们已经是好朋友了,为了方便联系,现在我把我的电话号码留给你们,你们愿意记吗?

第一位数字: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二位数字: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第三位数字: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第四位数字: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第五位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六位数字:2和3的最小公倍数;第七位数字:10以内最大的自然数;第八位数字: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第九位数字:3和15的最大公约数;第十位数字:10以内相邻两个质数的和;第十一位数字:最小奇数与10以内最大质数的差。

设计这样有趣且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数学练习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这样的练习,学生乐做、爱做。

二、突出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的题目”是尊重学生的一个具体表现。根据每天的教学情况,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等级的作业,将作业按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基础稍差的学生可选做作业A,中等学生选做作业B,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可选做作业C,即根据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从实际出发,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练习中得以提升。

如在教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四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对选做作业A学生的作业要求是:用一种方法求出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可;对选做作业B学生的作业要求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选做作业C学生的作业要求是:不仅要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还要画图表示题目的意思,并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家长或同桌听。设计这样的“练习超市”,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突出实践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教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教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钱守旺老师在执教《年、月、日》一课时,留给学生这样一道题:2008年(闰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请你在这一年中挑一个你喜欢的月份,并参考下面的资料,课下制作一个月历。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2月1日,星期五;3月1日,星期六;4月1日,星期二;5月1日,星期四;6月1日,星期日;7月1日,星期二;8月1日,星期五;9月1日,星期一;10月1日,星期三;11月1日,星期六;12月1日,星期一。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什么?我认为:教师留给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有了思考,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与探索中……这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四、突出开放性―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潜在知识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循环大课堂;导学案;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一、课题提出

鉴于目前化学课时较少,而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故提出该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目标: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探究能力,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2)内容: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基础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2、实践依据

全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许多知名学校都有现成的成功经验。

四、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用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

b)调查研究法:即对我校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

c)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根据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d)经验总结法:要求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资料,撰写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2)

(1)全体成员学习理论,收集资料,统一认识,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明确成员任务

2.实施阶段(2011.3—2011.7)

按研究目标、任务、各自进行实验,收集资料,写出中期成果,实验教案。

3.总结阶段(2011.9—2011.10)

全体成员进行总结、回顾、材料整理,写出研究论文,优秀教案,鉴定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课题组成立后,全组成员学习了大量理论书籍与相关论文、论著。课题组成员有了理论的武装,提高了认识,认识到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通过调查,了解学情,明确方向

(三)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循环大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课堂互动、探究提升” “反馈训练、体验成功” “循环课堂、再学再教”。

1、学案导学、先学后教

①提前下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②抽批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情

2、二次备课、以学定教

针对导学案中学生集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第二次备课,分析出错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注意思维的拓展和提升以及矫正练习,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3、课堂互动、探究提升

①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任务②分组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普遍暴露出的问题,老师把它们整合后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搞清到底是什么?究竟为什么?还有什么?③小组间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允许学生上台讲解或板演④归纳整合 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⑤拓展提升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易混点,形成解题规律和技巧。

4、反馈训练、体验成功 通过典例剖析和针对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与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5、循环课堂、再学再教 布置下节学习任务,循环以上四个环节。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四)教师科研能力正逐步提高

(五)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八、教学反思

(一)教师负担过重问题 教师需要提前编制好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还要抽批部分学生的导学案,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劳动强度大。

(二)学生基础差影响自主学习问题 该模式应用于复习课更好一些。

(三)合作组的合理划分问题 每个学习小组,需要按学生的性别以及学习成绩A、B、C三个档次合理搭配,便于合作与竞争。

(四)学校对教师的考评问题 评价体系要跟上,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备课组学校要给予适当奖励。

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时我们备课组编制的一个导学案供参考,涉及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整合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有关内容。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考试说明】

①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③以IA族和VII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④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⑤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结构特点:

2.画出元素周期表,标出周期序数、族序数、各分区和金属非金属的分界线,并填入前36号元素和IA、VIIA族元素符号。

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1)周期序数 ________; (2)主族序数 ________。

二.元素周期律

1、概念梳理

元素周期律:

实质:

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

对角线规则: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 同周期

(从左往右) 同主族

(从上往下)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第一电离能

电负性

金属性非金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

与氢气化合能力、置换氢的能力

【考点突破】

考点1 元素周期表

例1(江苏省海州测试)图中a、b、c、d、e为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元素除零价外,只有一种化合价

B.五种元素中,c元素的性质最稳定

C.b、d气态氢化物溶于水,溶液的酸性:b > d

D.e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不同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能生成三种盐

【变式训练1】(江苏省淮安考试)A、B、C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A、C可分别与B形成化合物X和Y,A与B的质子数之和为C的质子数,现有以下说法,其中判断正确的组合是( )

①B与C均存在同素异形体

②X的种类比Y的多

③沸点:A的氢化物小于C的氢化物

④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与A的氢化物形成三种盐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考点2 元素周期律

例2 (09海南化学卷第10题)门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但他为第四周期的三种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对它们的一些性质做了预测,X是其中的一种“类硅”元素,后来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并证实门捷列夫当时的预测相当准确。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有关X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X单质不易与水反应 B.XO2可被碳或氢还原为X

C.XCl4的沸点比SiCl4的高 D.XH4的稳定性比SiH4的高

【变式训练2】(山东理综第11题 4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考点3 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

例3(09四川理综第10题)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X、Y、Z相邻。X的核电荷数是Y是核外电子数的一半,Y与M可形成化合物M2Y。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X的氢化物>Y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

B. 简单离子的半径:M的离子>Z的离子>Y的离子>X的离子

C. YX2、M2Y都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D. 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ZO4

【变式训练3】(北京理综化学第7题)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Y Z B 氢化物的沸点:X>W

C.离子的还原性:X>W D 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反馈训练】

1.(2011江苏高考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rX>rY>rZ>rW>rQ

C.离子Y2-和Z 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2.(2011福建高考7)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B.Mg(OH)2的碱性比Be(OH)2的强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

3.(2011山东高考13)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C.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4.(2011福建高考30,13分)

氮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

回答以下问题:

(1)基态氮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