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7 14:4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民工学习需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社会的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乡镇企业就业,这部分人称之为“农民工”。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因长期缺少学习,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通过选择合适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从而探索电大开展为农民工服务的新途径,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社会调查的过程
(一)调查题目: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地点:XXXXX
(四)调查方式:个人问卷调查
(五)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调查了从农村来打工的青年。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社会调查的结果
(一)调查统计:接受调查的农民工男性60%,女性40%;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到10%;收入一般在1500到2500之间。
(二)发现的问题:他们在都年富力强,但学历相对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的基本技能相对较低,月收入也不高,家庭负担比较重,所以大多是希望能多挣点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子女就读的条件,同时希望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这一现状在农民工当中非常普遍。
(三)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
1、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是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周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2日休息日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2、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除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继续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3、制度有局限
有一些短期培训,像厨师、缝纫、车工、焊工这类专业,两三月短暂培训时间很难让农民工得以纯熟把握,而且由于教学的地点和教学道具的缺少导致农民工只有少量的操作经验,所以农民工在学习后更加难以熟练,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意参加此类培训。另一方面有的培训时间有过长,农民工也难以协调时间与工作时间。教育体制中对待农民工的培训场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央拨款给地方政府关于农民工培训学习的经费,只是把培训费往下拨付,并没有专人跟中调查培训效果或考核培训工作进展成效等。由于这一方面的监管不力,有的培训学校就会存在学时不充足、学员自动流失、冒名顶替等异常的现象。更甚者,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会钻政策的空子,挪用资金,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以谋私利的情况产生。
4、培训观念落后
在部分地方对农民工工作培训的重要性熟悉不够。往往只落实在口号上,没有实际的进行开展。而大多数农民工也没有意识到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就业培训的意识淡薄,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大多文化底子不高、学习起来费力,很多人就因为这样经常没有信心,从而半途而废。
四、社会调查的建议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没有科技进步我国是很难立足于世界之林,而科技的进步是需要靠教育,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农民工是当前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对当前农民工的政策来分析,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很多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采取一切机会去培训,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但这仅只是一少部分,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支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农民工是难以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就我国目前的国力而言,无法一下子来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无法做到来支持每一个农民工去搞创业,搞科研,但我们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为那些都为学习,需要技术的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条件和扶持政策,下面我想结合调查的情况和我国当前的实际,就如何加强农民工的学习和创业等方面提出以下观点和看法: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现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1.5万所,高等院校1100余所,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我们只要整合资源,加以利用就是农民工继续学习的非常好的载体。当前就是如何制定好政策,并给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引导这些职业技术学校加入学习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中来,如在开设班级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开设现实工作中需要的工种、课程,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解决用工单位缺人的问题,在资金支持方面可通过以政府投入的方式来解决,如职业技术学校每培训1名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多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如果充分调动了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3、教育资源实现重心下移,开设乡镇农业学校。我国的教育资源公布是及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县城,乡镇一级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大多数镇没有开设农业学校,开设了的也没有充分利用,成为一种摆设,只有把重心下移到基层,并真正组织利用好,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生源减少,很多校舍被闲置,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种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在城市,要以各街道为单位,成立农民工之家,利用社区大讲堂等形式,让农民工有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4、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政府不但要以生活上给予关照,更要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其优惠政策,鼓励其自主创业,变农民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是要落实其子女就读的政策,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地妥善解决农民工的子女就读的问题,各地也出台了有关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没有使农民工从心里上融入到城市中来。二是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城市中,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培训问题,有关培训单位每培训1名下岗职工,可以享受国家一定的补助,在一些技能培训方面,只是象征性的收点费,而农民工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另外,下岗职工创业方面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而农民工则不能享受,要充分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和参照下岗职工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力度,从而出台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在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方面,要严格按政策落实,在各省份之间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接转程序,从而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让农民工扎根在城市,安心的工作,安心为城市的发展做好服务。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的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来抓,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二)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本小组于4月20日对周小姐、王女士、江先生三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工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强,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企业当中能有更好地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调查了三名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青年。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周丽丝,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3人,她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1500—2019。周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大专学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发达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丹,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4(有子)。丹丹姐是在大酒店工作的,原来学的也是计算机管理。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电大组织的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让她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江志强,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3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30%,技术工10%,普工为60%
(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岁—50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岁—30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为的现象。
四、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强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上,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公民社会和国家福利、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13]。学者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经济收入有较为显著的影响[14,15]。有学者甚至认为,相较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更大[16]。蒋乃华等学者[17]的量化研究更是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社会资本投资工资性收益是人力资本投资工资性收益的2.5倍。钱文荣等学者[9,18,19]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促进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的形成,关系网络对农民工留城定居具有重要影响,经常与城市本地居民交往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留城定居。实际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他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20]。人力资本影响着农民工再构社会资本尤其是现代型社会资本的能力;反过来,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又影响其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力[20,21]。但是,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比人力资本还少,这使其初始社会资本对收入几乎没有影响。但叶静怡等学者[22]发现,农民工新获得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即新型社会资本对收入却有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重要性的研究较多。学术界更多的是将农民工人力资本和(或)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研究对其就业、收入、流动、职业成长、身份认同、城市融合的影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如何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但将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或)社会资本作为因变量,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本和(或)社会资本获得、存量增长的并不多。
培训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也是获得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教育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进城农民工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仍然很少,很多培训教育效果也并不理想。建筑业是吸纳农民工的主要行业之一,建设工地民工学校是设立在建设工地,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民工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的平台。杭州市建委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广建设工地民工学校,逐步探索出了“政府倡导、企业主办、工地建校、社会参与”的成熟办学模式。2007年起,中国建设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推广建筑业民工学校。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的报告,至2010年底,全国依托1.5万多所建筑业农民工业余学校,累计培训农民工400多万人次[23]。而杭州市8年累计通过民工学校培训建筑业农民工50多万人次,已经具备对办学成效进行评估的良好条件。因此,本文以杭州市建设工地民工学校为例,采用实证和量化分析方法,对其在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上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
1 相关概念及变量测量
1.1 人力资本
Shultz[1]、Laroche[24]、饶年华[25]、夏光[26]等学者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人体内的、能为其投资者现在和未来带来经济收益的所有智力、知识、技能、体能(健康)、能力、经验等资源的总和。因此,以往研究中对人力资本的测量也就主要集中在对个人的教育水平、职业经历等因素的考察之上。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与其载体——人密不可分,因此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特征可以一定程度上通过描述农民工的一般人口特征来反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王德劲[27]将人力资本的主要测算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基于成本、基于收入、基于教育指标、基于直接能力测算等方法。而预期收入法被认为是最合理的人力资本测算方法[28]。这些方法都是针对某一时点上个体人力资本的测量,而本研究关注的是个体人力资本的变化,因此并不能直接使用上述这些测量方法。考虑到本研究需要,我们对预期收入法进行了改进,通过测量个体对未来5年内收入变化幅度的预期来反映其人力资本的变化。这是因为,如果个体人力资本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较为乐观,从而发生较大变化。这里我们将预期收入增长幅度分为1至5个等级:<20%,20%~40%,41%~60%;61%~80%,>80%。
1.2 社会资本
参考程民选[29]、周长城等[30]学者的意见,本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网络关系和社会组织中并能够为利用它的主体带来收益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度量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关于个体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者多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即对以个人为中心延伸出去的网络状况进行测量[29]。林南[31]认为个体层次社会资本的度量方法基本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可以为个人所调用的资源总体的度量,二是个人在工具性行动之中所实际动用的社会资本情况。但是这种测量方法问卷都较为复杂,不太适用于文化素质水平普 遍不高的农民工。因此,本文采用较为简单的量表测量方法。量表在Collins,Clark[32]的社会资本量表基础上做了改进,共8个题项,包括内外部人际关系的数量变化、内外部关系人接触次数的变化、内外部关系人亲密程度的变化以及内外部关系人持续时间的变化。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要求被测者根据自己实际状况回答,“1”代表变化很少,依次“5”代表变化很大。
1.3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主要包括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的学习情况,包括参学次数、学校硬件满意度、学校管理满意度、授课形式满意度、参学课程内容满意程度等。所有指标都量化为1至5个等级,“1”表示很少、很不满意,依次“5”表示很多、很满意。
考虑到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在建筑行业工作年限、学历水平都是其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可能会对农民工在农民工学校学习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变化产生影响,本研究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予以控制。性别做了虚拟变量处理,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分为18~25,26~30,31~35,36~40,41~45,46~50,>51岁7个等级。学历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大专及以上5个等级。在建筑行业工作年限分为0~2,3~5,6~10,11~15,16~20,21~30,>30年7个等级。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来自杭州市10个建筑工地不同岗位的外来农民工。因为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工作大多比较辛苦劳累,且研究涉及到让他们评价由政府倡导的组织,要得到真实、完整的数据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在问卷派发的过程中进行了控制,不仅对问卷发放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而且采取一对一调查的方式,指导农民工现场完成问卷填写,以尽可能地保证数据的质量。最后共发放问卷400份,每个工地40份;回收385份,回收率96.25%,剔除缺失关键变量、填满率不足90%以及明显随意填写(量表题项都选“1”或“5”)的无效问卷后共得到321份有效问卷。被测中男性占89.8%,女性占10.2%,性别比例差异较大。但由于建筑行业的用工特殊性,这一比例基本符合建筑行业农民工总体性别比例状况。样本其他特征见表1。
本研究所有研究变量的数据都来自同一对象,严格按照Podsakoff等[33]推荐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比较容易出现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首先,在问卷正式定稿之前,举行了3次农民工座谈会,每次邀请5~7名不同文化程度、年龄、行业工作年限的农民工参与座谈,让他们试填问卷并发表意见,然后对问卷内容和题项表述进行反复修改,以便正式调查时被测能较为容易、准确地理解每个题项。其次,采用匿名方式,并通过向被测派发礼品以及承诺保密提高其参与度,以降低无响应偏差。同时,对每个问答题和选项进行解释,防止因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导致理解偏差和结果偏差。再次,为了更加切实地反映被测实际感受和行为特点,减少被测行为受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以尽可能少出现社会称许偏见效应(social-desirability bias effect),我们向被测者表示,问卷答案没有好坏优劣、正确错误之分,他们只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况填写即可。通过这些措施,本研究有效控制了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 统计分析
3.1 效度与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a一致性系数对社会资本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总体Cronbach'a一致性系数为0.905,这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问卷的测量结果可靠。并将自变量和社会资本的所有项目(共13个题项)放到一起进行探索式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80,Bartlett's Test的值为1 184,Sig值为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特征值大于1),并使用最大方差法Varimax进行正交旋转,结果显示13个题项被归类到3个因子上,它们分别是关系的数量与质量、关系的持续时间以及学校培训效果与预期一致。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721%,这说明社会资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另外,由于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的强弱能体现农民工预期收入、综合能力的高低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弱,进而体现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高低,故选择“农民工留城意愿”作为效标变量,对问卷效度作进一步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农民工留城意愿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相关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问卷效度良好。
3.2 数据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表2)可以看出,参学次数、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满意度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对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1到模型4的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代表各控制变量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2代表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各自变量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3代表各控制变量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4代表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各自变量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回归分析。经分析,模型1到模型4的回归方程容许度都大于0.671,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562,多重线性共振效应不明显。
如表3结果所示,模型2证实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次数与其人力资本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回归系数β=0.328,显著性水平P<0.01(双尾检测),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与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226和0.406,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对学校硬件和学校管理的满意度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回归模型的ANOVA分析通过了0.1%水平的高显著性检验,说明整个回归方程通过了高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为0.413,表示控制变量和农民工参与学校培训共同解释了人力资本41.3%的变异,这在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是很高的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变量的影响。表3中模型2的结果表明,学历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比较显著,回归系数β=0.112,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测),这表明在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农民工中,那些具有较高学历水平的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幅度较大。这可能源自于这些较高学历水平的农民工具有较好学习能力和较强的学习意愿。
模型4证实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次数与其社会资本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β=0.307,显著性水平P< 0.01(双尾检测),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与社会资本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096和0.152,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学校硬件和学校管理的满意度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模型的ANOVA分析通过了1%水平的高显著性检验,说明整个回归方程通过了高显著性检验。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为0.399,表示控制变量和农民工参与学校培训共同解释了人力资本39.9%的变异,也属于很高的水平。同时控制变量中行业工作年限对社会资本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β=0.127,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测)。
4 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调查发现,农民工参与农民工学校学习的次数和对授课形式和课程内容的满意度与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显著关系。这也与作者的后续调查结果相符。在后续调查中,当被问及在民工学校学习后的收获时,大多数农民工都认为自己在民工学校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质量、维权、技能、法律、文明礼仪、卫生保健、城市生活等知识。其中认为学到了安全生产知识,增强了安全意识的人最多,占95%(表4)。当被问及“在民工学校学习后你有何感受”时,61.0%的农民工感到企业很关心自己,增进了他们对企业的感情和忠诚度;50.8%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扩大了;43.3%认为提高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0.8%的人感觉到杭州市政府很关心民工,增进了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感情和归属感;36.1%感觉被尊重了;34.2%感觉自信心增强了(表5)。民工学校也促进了农民工的社会交往,40.8%的农民工认为通过参加民工学校的学习和活动促进了农民工之间的相互了解、接触,增进了友谊;39.9%认为促进了与建筑企业管理层的交流与沟通;38.9%认为促进了与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的交流与沟通,28.7%认为促进了与城市社会各界的交流与沟通(表6)。
根据被调查农民工的反馈(表4-6),民工学校在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广泛地增长了农民工的知识,提升了工作技能,并通过健康保健和安全生产知识的传授,增强了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了农民工的健康和职业安全;同时,满足了农民工进行人际交往、获得友爱和归属感等社会需要,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改变了农民工不爱学习的状况,增强了学习意识,提升了学习能力,即人力资本后续开发的能力。因此,民工学校在农民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安全健康等人力资本重要方面的提升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民工学校使农民工突破了以亲缘、地缘为主的同质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局限,重构、扩大了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和城市生活关系网络,使他们与企业管理层、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建立起了有助于他们在城市获得促进自身发展资源的、在异质性基础上的业缘关系网络,有力地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资本。民工学校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也是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全面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其路径可用图1表示。
从被调查农民工的学习收获看(表4,表6),农民工通过民工学校获得的社会资本提升相对小于人力资本的提升。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加,相比之下社会资本存量显得非常不足,且对他们来说,发展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比发展人力资本更难。而社会资本投资收益远大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因此,从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弥补农民工社会资本不足的角度讲,民工学校今后更应关注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提升农民工的社会资本。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要求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对农民工实行“先培训、后输出”,但由于农民工在外出打工前不能确定择业意向、输出地政府组织培训积极性不高且缺乏培训资金等原因,使得输出前培训很难实施,绝大多数农民工未经技能培训就外出打工。因此,由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进行岗前或在岗培训,更具有合理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建设工地民工学校是一种由农民工输入地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引导、以用工单位为实施主体、在农民工集中生产生活地建学校、依托社会力量支持办学的一种新的培训教育模式。尤其是农民工劳动时间普遍较长,把学校建在农民工工作和集中生活的地方,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工的工学矛盾,降低了学习的机会成本和交通成本,使得农民工参学变得方便和可行,提高了农民工的学习积极性。这在目前背景下,不失为推进农民工培训教育、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好模式。
5 对策与建议
继续教育论文一: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6][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关键词:网络学习;网络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信息
中图分类号:G3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32-02
部分国家已经开设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网络教育,即只通过在线学习,也能获得权威部门认可的学历和证书。新生代农民工熟悉网络,且拥有可以联网的手机。所以,网络学习应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使用及网络学习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是随着网络在中国的使用和逐步普及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对互联网非常熟悉,也热衷于使用。
1.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存在是否使用网络的数字鸿沟。对于数字鸿沟通常意义上指的是网民和非网民。其实,随着网络和网络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数字鸿沟也呈现多种表现形式:一是用户和非用户,二是新进用户和长期用户,三是互联网意识,四是基于互联网使用目的或内容方面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关注的是互联网使用目的和内容方面的差异。90%的“新生代农民工”都会上网,他们几乎每晚都会泡在工厂、工地、宿舍附近的网吧里,或是自己买的电脑前,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在5-10个小时之间。调查表明,只要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他们都能接入并使用网络。
2.聊天、娱乐和浏览新闻是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使用的主要目的。在网络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价值主要通过其使用网络的目的体现出来,即不应停留在新生代农民工是否上网层面,而是应转移到关注农民工主要在网上做什么。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最为普及的网络活动是上QQ(使用率为98.8%),随后依次是下载、收看/听网络视频或音乐(96.5%)、浏览家乡新闻(91.5%)、玩游戏(85.6%)、浏览国内时事新闻(81.4%)等。相关研究表明,情感性和娱乐化动机驱使下的网络使用既容易导致网络依赖,又不利于网络价值的充分发挥。在网络社会,信息就是最重要的资源。新生代农民工除了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和娱乐,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的虚拟实践,诸如网络学习、网络创业等。
3.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行为几乎没有。新生代农民工有学习的需求,学习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重要途径之一。相关调查揭示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和参加技能培训。其实,他们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网络部分满足。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网络学习。既有学习的需求,又有便捷的网络接人服务,但就是没有结成网络学习之果。
二、网络学习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
相关的调查和社会事实都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学习和培训的障碍分别是学习内容、工作的流动性、学习费用等。而网络学习在克服上述障碍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所以,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培训和教育中,应引导其发现并重视网络学习的价值,主动进行网络学习。
1.网络学习的广泛性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多样性相对应。网络学习的资源非常广泛,既有系统的学科教育方面的内容,如大中学的视频公开课,部分高等学校的网络课程;也有外语、法律、财经、文学类等学习网站,放眼全球,更有一对一的交互式语言学习网站。所以,不管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或者关注的内容多么狭窄,在网上总能找到相关的资源。种类繁多而且免费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大学资源都在无数学习门户网站上建立了索引和分类。
2.网络学习的超时空性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相契合。与上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挣钱养家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最主要动机是求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赚钱并不是最强烈或者唯一动机,频繁改换工作单位甚至是所在的城市是经常的事。他们的职业流动率在各个年龄段中最高。由于经常变换工作,基于物理场所的固定地点的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除了工作场所的频繁变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也不固定,节假日不能保证,休息时间与相关的学习、培训时间很难协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学习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唯一限制的是其自身,即是否愿意学习。只要想学习,只要具备网络接入条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尤其是视频公开课,比面对面的传统授课式学习还要好。可以随时开始观看,随时结束课程,而且可以反复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直到明白为止。
3.网络学习的低成本性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多都能很快找到一份工作,但是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工资收入一般不太高,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也能略有盈余。对于学习花费,他们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这方面的开支也不能太高,否则学习成本就成为他们学习的一大障碍。降低学习成本可以搭乘网络快车,因为新生代农民工都愿意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投资。只要具备了网络硬、软件,网络接入服务,网络学习的成本就非常低了,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当前,很多的学习资源都是供网民无偿使用,即便是收费内容,也非常低廉。
三、网络学习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对策探讨
网络学习能够获得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和接受,并付诸行为,还需要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采取相应对策。
1_激发网络学习的动机。尽管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已经十多年了,网民总数也已经高达4.85亿,但是在很多网民的头脑里,网络仍只是一个打发时间、娱乐的工具,而非学习、生活于期间的社会:面对这一网络认知实情,相关的继续教育部门应加强网络学习的宣传和引导,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的动机,把新生代农民工对网络的娱乐性使用引导到网络学习上来。
2.加强网络学习技能培训与指导。尽管在相关调查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会使用网络,经常上网,但进一步观察发现,真正会使用网络通过信息检索从网上获取知识的占极少数,即他们只具备比较初级的网络使用技术。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还需要加强网络使用技能的培训。如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广泛性,新生代农民工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搜索技能、信息识别技能等。因为网上的学习资源如同网上信息一样海量,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学习的是在认准自己需求的基础上凭借相关软件搜索到最优质的信息资源。
新型城镇化的转型之一就是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由以前的注重数量、规模转变为重视人的城镇化,也就是要重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而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半城镇化”的现象,即来自农村在城市务工人员只是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并未实现其身份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其中有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影响,也受农民工自身原因的影响,总之,农民工的这种“边缘人”角色是不利于城镇化建设的。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就要实现人的城镇化,而不只是城市规模、数量的扩张与增加。要想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脚步,就必须要将进城务工的2亿多农民工变为市民,这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外,提出城市经济要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物耗向集约、绿色、低碳转变的要求,这意味着要对传统的制造业进行技术革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此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要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而智慧城市的建设恰恰是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这三化融合发展,这些都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对融入城市的意愿更为强烈,希望成为市民,与市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就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可以借助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顺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健康向前发展。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较低,多数人是初中毕业,缺乏职业技能,这对于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建智慧城市都提出了挑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要求
1.新型城镇化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素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要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高物质消耗向集约、低碳转变,实质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对传统产业实行技术改造,利用新技术,使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换发活力,或者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无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都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对于本来就没有职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这无疑是对他们的巨大打击。因而,新生代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想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这是在城市立足下去的必然要求。
2.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其素质。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而智慧城市建设就很好体现了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它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据测算,一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能增加2.5倍到3倍的城市发展红利,实现4倍左右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将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由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要求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并将其应用于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智能化改造。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智慧技术同时会辐射到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带动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这些行业正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这就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未来的智慧城市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较低影响其市民化进程
1.制度的影响力在减弱。
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很多障碍,从大的方面讲,有制度,比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将人的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户型不同附上各种福利待遇,将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否与户型挂上钩。如果你拥有城市户口,你可以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果你拥有农村户口,便不能享受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户籍制度的限制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使其被人为地与城市居民划分开。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目前的这种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相挂钩的户籍制度改为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依据,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城市常住人口全覆盖,从长远来看,户籍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限制力在减弱,而在将来的某一天,户籍制度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会消失。因而,从长期看,户籍制度可不被看作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农村土地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人离开家乡去外面务工,但他所承包的土地还在,他还可以选择回家务农。农民工经常在土地收益与外出务工收益之间的比较中权衡与抉择,因而,对于他们而言,是否出去务工没有确定答案,使得他们一直处于“候鸟型”和“钟摆式”的流动状态中。但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较而言对土地较为陌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初中毕业后就到城市务工经商,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农业生产技能。因而,他们受土地制度的影响较小。
2.自身素质较低成为影响其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主要还是受到自身素质低这一因素的影响较大。尽管他们的教育程度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缺乏职业技能。在他们步入城市之后,只能选择脏、差、累、危的工作,大部分人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这些部门进入门槛低,竞争较为激烈,工资低,都是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职业。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农业收入相比,相差不大。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都进入到城市。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时候,农业收益会逐渐提高。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尽管农业收益提高了,但是他们还是不愿意从事比较苦、比较累的农业。因为相比农业生产而言,城市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建筑业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一方面,他们已经远离土地,对农业生产感到陌生,缺乏农业生产技能;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与城市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工作相比,农业生产力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仍显得比较落后,就算是农业收入高于城市工作收入,他们也不愿意呆在田地里,相比农业文明,他们更向往城市文明。但是,他们文化素质、职业素养较低,使得他们的收入很难提高,找不到一份收入高,还又体面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较低的素质难以适应城市文明,而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毕竟与农村不同,使得他们可能对于城市生活有些不适应。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就必然要求其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具备城市文明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四、对策建议
1.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评价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要完全融入城市,仅仅找到一份具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份较高收入的工作只能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一定经济基础,而不能让他们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接受城市文明。因而,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大小,对其提供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内容。在提供更高层次继续教育内容之前,需要对其城市融入程度进行动态跟踪。首先,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融入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程度进行科学评价。最后,要由政府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进行动态跟踪记录,通过信息技术将评价结果传递给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告知其融入城市程度,提醒新生代农民工在到某一融入程度时,应该接受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帮助其适应城市生活。可以将这一平台的构建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智慧城市的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将这一信息平台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自身城市融入的程度,提醒其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内容。
2.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新生代农民工步入城市,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只能从事城市中比较脏、累、差的工作,使得他们的薪酬很低。因为工资收入水平低,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生存下去。只有加大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学一技之长,找一份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为以后融入城市,打好经济基础。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也可以与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由政府替新生代农民工交学费,新生代农民工到技能培训机构免费学习,培训机构要与企业联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解除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技能,接受培训后找不到工作的忧虑。其次,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在社会上进行广泛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让社会上的慈善机构、知名人士捐资助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高质量,免费的技能培训。最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主动寻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要形成一种学习自觉,主动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技能培训与技能提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方便其找到合适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下去,也使其能够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3.建立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教育体制机制。
学历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到一定程度后要接受的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结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动态跟踪平台的新生代农民工相关城市融入程度信息,学历教育会在其城市融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启动。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工作,政府已经做了不少,但对于学历教育,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涉及的较少。学历教育应由政府带头,与各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职业院校合作,以政府与新生代农民工共同出资的方式,建设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教育体制机制。学历教育也可由政府与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教育内容包括文化课知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居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城市生活常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政府也可以尝试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大专学历免费教育的模式,让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免费的大专学历教育,也就是政府与当地的大专院校合作,一方面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学历教育。总之,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教育体制机制,为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后一阶段的继续教育做好准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较好的生活下去。最终要通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评价制度的构建、加大对其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构建学历教育体制机制,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具有较高收入,较为稳定的工作,进而为他们继续学习文化课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打好经济基础,也才能使其更好适应城市生活,最终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也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向前发展。
4.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明教育制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6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32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按其重要性、产生先后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户籍在农村的新一代进城务工就业的青年群体,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边缘化、价值取向的变化、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融入社会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等原因,造成新生代农民工中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
(一)生理需求:人们对衣、食、住、行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理需求显示,大部分人能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对245名新生代农民工年收入调查情况显示,90%以上的人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调查显示:年收入1万到1万5的占5%,1万5到2万的占3%,2万到2万5的占20%,2万5到3万的占20%,3万以上的占62%。问卷中“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度及就业前景看法”显示,大部分人对目前生活和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调查显示:持乐观态度的占60%,一般态度的占37%,悲观的占1%,盲目不清楚的占了2%。
(二)安全需求: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工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是否有“五险一金”等。从调查问卷中“您外出工作最担心的事”能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顾虑较多。调查显示:因为孩子、老人在家无人照顾的占45%,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害怕处处碰壁的占22%,考虑子女入学受影响的占10%,因为责任田无人耕种的占3%,考虑到工资的领取得不到保障的占7%,因为其他问题的占16%。
(三)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导致缺勤率高、生产率低、情绪低落、工作不积极等。在调查问卷中,“您闲暇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调查显示:业余时间读书、看报的占12%,上网玩手机的占44%,聚会,聊天的占20%,睡觉,无所事事的占24%。
“如果遇到心情不好的情况,您往往怎么解决?”通过调查显示:在解决心情不好的方法中,通过找亲人,朋友倾诉的占了15%,通过喝酒,抽烟,睡觉等方法自己独自承受的占13%,采用自认为合适的手段解决矛盾与纠纷的,占42%,借助寻求外界的帮助,如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占30%。
新生代农民工有明显的精神诉求,但因工作场地、交往人员的限制,导致在人际交往上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封闭、孤独的状态,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孤独和压抑,最终造成心理脆弱,抗压、抗挫能力不够,出现“富士康集体跳楼”等事件。
(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新生代农民工要生活,更要尊重”一文,文中“在团中央举行的‘面对面’活动中,北京市通州区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聘任教师董占翠没把‘工资低’作为发言重点,更关心的是自己三年级儿子的教育问题;徐州的苗晴提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社保问题’和‘情感归属’问题”。同时新生代农民中已有不少人意识到自己在单位的晋升机会,发展前途等问题;他们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自己在社会的存在被人尊重,希望自身能真正融入到社会。
(五)自我实现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欣然接受他人。在调查问卷中,“您希望采取以下哪一种途径致富?”通过调查显示通过自主创业的占70%,通过炒股,买彩票的占1%,打工的占28%,采取虽违反法律、法规但可以牟取暴利的方式的占1%。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调研结果看,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渴望自立、希望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希望自己能有所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家,融人城市人的生活。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
(一)生理需求作为人类最低层次需求,应最大程度的满足。从农民工自身来说,应该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寻求自身长处,扬长避短,培养工作兴趣,减少跳槽频率;作为企业,可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时间,提高福利待遇来激励员工;作为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农民工以倾斜,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提供与市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二)安全需求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而言,加强自身学习,争取和珍惜得到的培训、学习或技能操作机会;作为企业,应加强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给员工提供必要的保险等,提供员工学习、培训的机会;从政府角度来说,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实行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推行社会与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购房提供保障等。
(三)正常的社交需求可以保证农民工有足够的自信、积极的心态、充足的动力去对待身边的人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其自身来说,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素质,积极投入身边的文化娱乐活动,勇于、乐于走出去与人沟通与交往;从企业角度来说,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组织开展集体聚会、体育比赛、趣味运动等,多创造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加强文化职能,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同参加的文化娱乐、互助活动,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 农民工教育培训;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70-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涌现出来。农民工进城务工给我国城镇建设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一、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和惠州9个城市组成,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2011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43720.86亿元,城镇化水平达83.01%[1],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我国农民工主要聚集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与补偿贸易等“三来一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经济模式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和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为协调区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起,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决定在未来几年,用500亿元左右资金推动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将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低端产业转移至粤北及粤东、粤西两翼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珠三角腾出空间,吸引知识型、集约型产业进驻。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珠三角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2]。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许多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轨,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民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尽管比以往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农民工的素质与珠三角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协调,从而导致珠三角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频显“就业难”和“用工荒”。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使其转化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劳动力。
(二)有利于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空间狭小,收入不高。2009年,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与《南方都市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一次联合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就业的超过半数农民工只有初中学历,具有技校/中专学历农民工比例最高的是广州、深圳两地,分别是20.08%和22.07%;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东莞市最高,也只有16.84%;在职业方面,52.5%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民营企业,其比例占到48.7%,他们大多是技工和普工,比例分别为44.2%、16.0%;此外,34.2%的农民工从事服务业,其中66%为普通员工;80.64%的农民工没有技术等级证书;无论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民工作为管理人员的比例较低,总计只占10.3%,并且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3]。据广东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题组调查,在广东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4%,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3.2%,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者占5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2.3%”[4]。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农民工不能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多数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处在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收入普遍不高,低薪比例较大。据调查,2012年,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月薪1501~2500元的占67.9%,月薪2501~3500元的占19.1%,月薪3501~5000元的占9.3%,月薪5000元以上的占3.7%”[5]。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农民工收入增幅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远不相称,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甚大。一些农民工陷入发展诉求与自身能力素质不高的困境,对工作环境颇有微词,频换工作,对现实不满情绪不断叠加,甚至不时爆发劳资冲突。因此,加强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增加收入,改善工作条件,也有助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使他们真正能够在珠三角“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推动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高水平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而且伴随产业转型、社会管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广大农民工到珠三角务工,为该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劳动力,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是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珠三角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都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农民工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消费能力有限,向上流动的渠道狭窄。农民工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与城镇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无法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要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除了国家要完善相关政策外,还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大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让他们有条件、有能力在城镇生活和工作,实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巨大转变,真正融入城市,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当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成效
1.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指导性意见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先后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03]7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11号)等文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
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广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先后印发《广东省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督查评估办法的通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业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发放管理办法的通知》等,要求各地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促进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运用财政补贴政策,组织用人单位、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在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稳定就业,培养适用型农民工队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建立健全多层次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日益丰富
在珠江三角洲,分布着大量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许多企业充分利用此平台,与这些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合作,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另外,珠三角各地还充分利用化教育学校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也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如东莞市虎门镇工会下面开设了虎门职工学校,进行农民工培训已有20多年历史,开设有服装设计、会计电算化、报关员等专业,培训农民工约10万人次。另外,大量民营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许多地方把农民工培训和会计证、电工证等职业资格认证联系起来。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全脱产培训,也有半脱产培训和不脱产培训,既有网络教学也有教师面授指导。
珠江三角洲各地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由于珠三角制造业比较发达,各地教育培训机构开设有电子维修、物流管理、财务和审计等培训专业。另外,一些地方还围绕当地产业需要开展特色培训,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是广东省著名的家具生产、商贸中心之一,该镇开办了物流管理员、商场营业员培训班;容桂镇家电发达,城市化、商业化程度比较高,开办了冲压工、机电维修和营业员培训班等。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服务还不到位
尽管国务院和广东省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但实际情况与文件的要求落差仍较大,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和广东省有关精神,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对本辖区农民工培训缺乏整体规划,财政支持不足,指导、服务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混乱无序,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根本不具备资格和条件。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数量和规模,忽视特色和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关注社会效益。
2.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针对性、适用性不强
目前,珠三角许多培训机构培训农民工内容陈旧,深度不够,没有真正与农民工需求、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州市500多家教育培训机构中,培训内容涉及英语、小语种、财会、电脑、才艺、管理、职业资格、就业技能、考研、公务员考试等门类。仅管理类又可分为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企业战略等。这些培训内容相当丰富,但相当一部分专业对农民工来说针对性不强,而电子维修、机电维护和物流管理等适用性较强的专业又大多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教学手段陈旧单一。珠三角现有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多以短期教育、初级基本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集中在岗前培训、机械基础操作、技能熟练技巧和服务礼仪等简单技能方面,对技能有较大提升的深层次培训较少。总之,目前珠三角农民工培训重技能培训,轻素质培养;重技术操作、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提高,轻发展潜能的发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劳动纪律培训、责任意识强化,轻权利意识培养。特别是对农民工怎样融入城市关注不够,缺乏对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
3.培训费用较高,影响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
据笔者调查,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农民工大多能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己长远发展的作用,参加教育培训的意愿较强,但由于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挣钱,再加上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身心比较疲惫,业余时间有限,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农民工收入偏低,除去日常开支,再无力支付教育培训费用。许多农民工反映,目前得到政府补贴的培训机构收费较低,但多是低技术的简单培训,有一定技术含量、信誉较好的专业培训机构收费较高,难以承受。与此同时,许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经营上,缺乏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激励。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农民工不能或不愿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
三、城市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思考
(一)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理念,把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城镇化和工业化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指导和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和重点,科学规划培训机构的类型、数量和布局,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将国家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具体化,认真贯彻执行,并把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常抓不懈。要确保农民工教育培训有组织、有规划、有预算、有场地,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由教育、财政、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共同管理,资源分散,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提高教育质量。地方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以现有的培训机构为基础,打破地区、部门、学校和行业限制,在自愿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以建设一批高质量农民工培训基地为重点,构建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方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本辖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考核,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培训条件。
经费是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要把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刚性投入,并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管。与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和社团组织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工教育培训行业,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
(二)坚持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其教育需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针对我国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不足的特点,在培训中,要坚持基础性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产业化和城镇化要求,构筑符合其实际和发展要求的多元教育体系。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推动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要求广大农民工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产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城镇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必备的生活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二是择业和提升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三是思想道德、社会文明、政策法规等形势政策教育[6]。据调查,在这三个方面,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得较好,其他两个方面则严重缺失。因此,今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在技能方面除加大技能实训力度外,更要重视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性教育,引导农民工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使之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接受城市文明。此外,还要重视法律观念和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使农民工能够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在珠三角,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知识文化程度不一,对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形式也因培训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多样。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方式,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要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需求。
(三)搭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
为解决农民工工学矛盾,适应农民工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农民工图书馆和农民工图书室等,为农民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笔者认为,在信息社会时代,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大有可为。在农民工教育培训网中,地方政府可以公布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政策和具体培训安排,培训信息和社会需求状况,公布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标准,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参与培训,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和服务。地方政府可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不同要求,在农民工培训网上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培训。网络教学培训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农民工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及时与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春江,等.珠三角地区:超级城市体从梦想走进现实[N].南方日报,2012-11-12.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N].南方都市报,2009-01-09.
[3]陈志刚.珠三角农民工生存状况报告[N].南方都市报,2010-02-28.
[4][5]曾书琴,等.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2(12):28-30.
[6]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Taking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s an Example
XU Da-b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are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peasants,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but also are go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romoting their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on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are not in place, the training contents are disconnected.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 government-led, multi-party participat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rain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and build education training service platform for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urbanization
收稿日期:2013-05-0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优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3-01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十分重要的一环。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有更多的渴望。但事实上,新生代虽从小在城市生活,但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为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开展势在必行。
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但仍存在着生源不足等问题,发展并不顺畅。高职院校如能积极承担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会是一块颇具规模的生源市场。高职院校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既能帮助农民兄弟,又可以实现“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功能,取得双赢之效。
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现状
(一)参加培训比率低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阅历有限等,导致其视野较窄,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职业选择迷茫与困惑。因此,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内容和用处不了解。而且,由于工作时间和地点有较大的流动性,使他们没有固定的时间参加一些传统的、长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积极性不高
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此类企业多数对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提升要求不高,也没有激励或者补贴政策,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普遍不高,能用于教育培训方面的费用很少,这也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三)观念与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时难以分辨,会产生“浪费时间、钱财”等偏颇的认识,对职业技能教育表现出不认同。此外,新生代农民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之间的反差,加上现有高新企业和技术对农民工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要求,使他们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让他们在城市中得不到归属感,产生自卑心理。
(四)培训项目与基地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培训内容比较单一。另外,开展技能培训需要依托培训基地的建设。但一般企业不愿把自己的企业作为农民工培训的基地,这就导致了实训基地的不足或培训效果不佳。
二、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优势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
1.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
高职院校有实力雄厚的专业师资从事培训,具备较多领域的专家和“双师型”教师,能承担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且多数教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历和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对激发农民工的学习激情有更多的经验。
2.广泛的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一般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齐全的、切近市场需求的专业门类,有能力充分结合市场和农民工需求,为农民工提供广泛的专业选择机会,接受“入学――培训――就业”的一站式服务。很多高职院校还有自身的技能鉴定机构,根据培训后学员的技能掌握程度,可以发放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3.充足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拥有一定数量的实践实训基地,如校内有模拟操作平台,校外有校企合作单位等,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提供学习、实践平台。使他们可以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快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素质提升、高品质就业”的要求。
(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设备和场地等有利条件和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实行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也会高职院校提供了一定的生源和经济来源,既盘活了内部资源,又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进一步改善学历教育的师资条件。
三、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对策
(一)加强培训宣传力度,展示高职优势,更新农民工意识
信息闭塞是农民工无法正确合理地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类型的重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在招生渠道和方式上推陈出新,积极宣传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如主动出击、到新生代农民工聚集地开展集中宣传、举办各种免费职业培训讲座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高职院校的信任度和认可度,进而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争取政府支持,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是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经济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实力与条件争取政府支持,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比例。实行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制度,确保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的足额到位,并充分利用好农民工培训的每一笔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三)发挥优势,弥补不足,确立强势地位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状况,将推出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的需求紧缺的技术工种相结合,同时注重学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有统领培训项目的意识和规划。首先,需要改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时效性,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色、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如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开展“订单式”培训、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优势、短期培训班、讲座等。其次,需要充实和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需职业化,坚持实用性、见效性、针对性,以职业技能的提高为目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共筑培训平台
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发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走基层,访企业,建立合作伙伴。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林碧渝.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提升的研究――以温州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杨丽.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N].工人日报,2013-06-21.
[3]娄玉花,徐公义,王强.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7).
[4]黄娟.高职院校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
[5]马莹.关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 开辟新生代农民工高职教育新领域[J].职业时空,2014.0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补偿教育 技术认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9&ZD028)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33-04
[作者简介]陈钰(1983―),江西石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一、引 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工业化带动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工监测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即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占到58.4%。据此推算,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达到8956万。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身份,进而成为城市人。在户籍改革缓慢的背景下,继续依照户籍的属地化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统筹本地教育服务的模式将带来诸多问题。如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提升我国劳动力技能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学历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从业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同时,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特别是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新生代农民工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和6.4%,而上一代农民工中相应的比例仅为2.1%和1.4%。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而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年。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相比较全国平均和城镇新增劳动力,依然较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第一,我国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极不平衡。目前,在农村教育投入由县级政府统筹的体制条件下,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从表2可以看到,2001年至2010年,东部地区义务教育学生在校生数占全国的33%左右,但其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平均达到46%,中部地区占全国30%的学生教育经费只占20%,西部也少了5个百分点。
第二,农村地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消除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但还有很多非贫困性的辍学,尤其要引起关注,如学生厌学等等。民工打工潮波及校园,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和诱惑,从而融入了打工潮。在三年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往往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很多学生流失或辍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相对较为普遍。
2. 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不足
从表1也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只有30.4%,农民工职业技能还较低。农民工技术能力与社会技工需求形成巨大的供求矛盾。年薪10万招聘不到技工的报道经常出现于报端,如《深圳商报》2011年1月7日的报道,深圳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仅2000余人,占全市技术工人总量的0.14%。而深圳每年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人,缺口高达九成。据深圳市职业介绍中心的数据显示,仅2010年的8月,深圳技术工人岗位缺口就达8500多个。另据《青岛日报》2011年1月26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末,青岛市技术工人需求总量为60万人,缺口达17万;高级技师需求量为1.7万人,缺口1.2万;高级工需求是8.7万人,缺口5.7万。
新生代农民工没能成为我国技术工人的劳动力池的原因在于:一是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观念还未根本转变,认为读技校是没有前途、不得已的事情,造成不少年青人不愿跨入技术工人的门槛,严重制约了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企业不注重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只关注于农民工的低成本优势,而不关心技术工人的培养。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三是虽然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有很多对学习电脑、高端制造等现代新技术感兴趣,但是过高的学费让大量的农民工望而却步。
三、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补偿教育体系
面对农民工教育问题及与之相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等问题,很多机构及学者从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人们也对城乡户籍改革有很大的期望。有些地方实行了城乡统筹等方面的改革。但需要警惕的是,有的地方打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旗号,其实是看中了农村的土地,而对于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医疗问题又不愿承担责任。可见,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不是简单地换个户口簿封皮就能解决的,政府应该拿出一个科学的系统解决方案。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建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体系。
(一)流入地政府应提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补偿教育培训
由经济较发达的流入地政府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不但可以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大量急需的各行业技术工人,而且可以在提升劳动者技能的同时,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社会和谐。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收入问题。中央曾对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技能培训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如2004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及《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等。但是,这些法规所提出的措施主要还是从农村劳动力输出地着眼,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产业越繁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大,受市场需求驱动,当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就越好。农民工输出地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无法了解外地用工市场的需求特点,同时也缺乏资金和人力保障,职业教育更加薄弱。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流入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条件明显较好,而且,农民工流入地的产业升级对工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需求和市场信息优势,使他们在流入地接受技能培训是最好的选择。
(二)建立技术工种认证体系,把新生代农民工阶层转化为技术工人阶层
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分割,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阶层身份转换、融入城市体系的过程遇到很多障碍。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要首先解决已经进入产业队伍,并且脱离农业生产的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问题,使他们有机会进一步上升到中等社会阶层中来。一方面对于农民工中已经具有一定或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工给予正式的技术职称认定,另一方面,建立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行业技术等级资格认证考试,从而实现农民工自身的结构转型。使有技术的农民工进入专业技术阶层的队伍,不仅符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社会结构演变的惯例,而且,也可以大大促进农民工学习技术,参与技术评比,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在技术资格培训和考核中要选取一批有行业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师傅,充当考官,同时考试内容也应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增加实践操作活动考核在技术考级中的比重,起到切实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防止出现应试型弊病。国家应该举办各行业技术能力比赛,增强技工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操作型技术阶层的形成,进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从底层劳动者阶层向现代技术工人阶层的转变。
(三)发放教育培训券,扶助新生代农民工成人教育
应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夜大、电大等成人学校和社会各种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提升新农民工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为进一步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进展,激励外出务工人员接受培训的意愿,政府可以发放教育培训券的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补助。
培训券是国家将用于培训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培训者本人,而不是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培训者可用它支付培训费用的一种补助形式。它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他在1955年撰写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当时又称“教育凭证计划”。1980年弗里德曼又在《自由选择》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思想。他认为,学校的“国营化”、“官僚化”导致了教育制度缺乏弹性和活力,因此,主张对学校教育实行国家资助和管理的分离,并倡导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权。实行教育券制度有利于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符合他们需要的学校和教育,同时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了培训效率。近年来,有一些省份已经向外出农民工发放了培训券,但是使用范围有些限制,存在补助标准偏低,培训机构实力有限,集中培训期间没有收入等各方面的问题,国家应该跨省联合各地的资源,使培训券的使用更灵活有效,让培训与就业挂钩,增强培训的定向性和实效性。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应该实现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让教育培训券发挥最大的功效。在资源上,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和协作,强强联手,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系统培训;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新生代农民工学以致用。此外,积极开展学历和资格认证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工作,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会流动的竞争力。
(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防止农民工身份代际相传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关注。因此,在关注农民工本身受教育水平的同时,特别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2亿多进城农民工人的背后,有超过7000万的孩子。这些孩子的教育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这不仅影响到现在农民工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能力,而且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未来的整体素质。目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遭受诸多的不公平待遇,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就会存在阶层固化,发生贫困弱势阶层的代代相承的问题。根据李怀玉 (2011)的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在家乡读书,流动性大,升学难,受教育环境差,缺乏竞争力。因此,政府需要切实降低农民工子女学费收费标准,落实国务院明确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制度性缺陷导致的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贫困代际传承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R].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2011年3月11日.
[2]卢晖临. “农民工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应对[J]. 人民论坛, 2011(10), 40-41.
[3]兰玲,王世斌. 流入地农民工补偿教育:意义、重心与路径[J]. 农业经济, 2010(1), 60-62.
[4]李强. 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J]. 江苏社会科学,2010,6.
[5]康和平.新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主体及成人教育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
[6]李怀玉. 警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的贫困代际传承问题[N]. 社会科学报, 2011年10月24日.
On Educ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en Yu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248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30日
一、就业能力的含义
就业能力概念最早是在1909年由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提出,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国际劳工组织和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Forrier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Pllard和Fugate则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四个维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个人适应性和职业认同度。就业能力的含义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根据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情况,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劳动力市场取得就业岗位的能力,并且运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得岗位提升的能力。
二、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
(一)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解这些变化,课题组2015年1~2月份,在河北省保定市、石家庄市、衡水市、沧州市随机选取了20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率93%。由于本调查仅针对河北省四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结果并不能推断总体,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本次调查的男性农民工118人,比例为63.44%;女性农民工68人,比例为36.56%。按年龄分段,20岁以下的33人,比例为17.74%;21~30岁的116人,比例为62.37%;31~35岁的37人,比例为19.89%。按婚姻状况,已婚的有149人,占80.11%;未婚的有37人,占19.89%。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其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职业职位选择、职业稳定性、职业满意度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二)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根据调研结果,在被调研的186名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9人,占4.8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05人,占56.45%;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47人,占25.2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5人,占13.44%。从总体上,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有了较大提高(2013年老一代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4.1%)。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根据调研结果,在被调研的186名新生代农民工中,参加过非农技能培训的有66人,占被调查者的35.48%,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的有13人,占被调查者的6.99%,而两项均未参加过的有116人,占被调查者的比重高达63..37%。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较低,被调研者中有63人没有职业技能证书,占33.87%,拥有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的有32.80%。由此可见,无技能证书和初级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较高,拥有中级和高级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比重较低,尤其是拥有高级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是寥寥无几,被调研者中仅有14人拥有高级技能证书,仅占被调研者的7.53%。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职位选择。调查显示,被调研的186名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行业有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个体创业,从事上述行业的人数分别为:43人、50人、13人、22人、11人、19人、28人,所占比重分别为:23.12%、26.88%、6.99%、11.83%、5.91%、10.22%、15.05%。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人员数量较高,所占比重较大,这与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是相对应的,根据前面的资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因此所从事的行业多为条件艰苦、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工作。但是通过访谈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对工作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职位选择上越来越注重工作环境和收入等方面。
4、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稳定性。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经常更换工作,职业稳定性较差。根据调研结果,一年内没有换过工作的仅有35人,占被调查者的19.35%;一年之内换过一次工作的有33人,占被调研者的17.74%;而换过两次及以上工作的有118人,占被调研者的比重高达63.44%。频繁地换工作不利于农民工对于技术的掌握,因此不利于其职业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收入低、权益保障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186名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除去房租、水电暖费用和日常消费外,所剩不多,而且社会保障非常差,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分别有31人、21人、19人、12人和9人,仅占被调查者的16.67%、11.29%、10.21%、6.45%和4.84%,由于收入低、保障低,新生代农民工不愿自己掏钱去参加职业培训,因此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较低。
(二)职业期望较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度过高,被调查的186名新生代农民工中,有96人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认为目前工作收入较低;另外,有人对所从事工作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有部分人不能适应当前工作,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应付了事,不愿积极努力工作,不愿在工作中提升自己。
(三)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低。根据调查结果,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都较低,186人中有60人(占被调查者的32.26%)对就业培训、职业培训持无所谓态度,因此这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即使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另外,根据调查结果,参加过培训的70人中,有7人认为培训对自己能力提高效果非常好,有40人认为培训对自己能力提高效果好,有12人认为培训对自己能力提高效果一般,有人5人认为培训对自己能力提高效果不好,有6人认为培训对自己能力提高基本没效果,可见有32.86%的人认为培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能力较低。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低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高。
(四)培训机会少。通过访谈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所服务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愿进行培训。另外,即使有些企业提供培训其培训内容比较粗浅,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而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覆盖面非常小,只有少部分人得到培训机会,这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技能不足,就业能力较低。
(五)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窄。根据调查结果,通过亲戚朋友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分别为95人和59人,分别占被调研186人的51.08%和31.72%,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职业介绍所等获取工作分别只占4.30%、2.15%、3.76%、3.23%,通过路边广告和政府提供的信息获取工作的更少,分别占1.61%和2.15%。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信息获取渠道较窄,主要依靠人脉资源,缺乏有效的现代信息获取方式,获取信息方式较为被动,并且政府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四、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新生代农民工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端正就业态度,职业无贵贱之分,应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兴趣等条件设定职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减少对工作的不适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2、加强职业能力学习。新生代农民工年龄都不大,正是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最好的时期,应积极寻求教育、培训机会,积极参与各种职业培训项目,抓住机会努力学习,使自己拥有多种工作技能,加强对各种灵活性较强工作的适应能力的锻炼和培训,促进自身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性。
3、充分利用各种就业渠道。新生代农民工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媒体搜集各类就业信息,为自己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抓住合适的就业机会,增长自己的工作经验,从而找到更合适的职业和岗位,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二)企业角度。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民工荒”的出现,并不是企业招不到工人,而是企业招不到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人,企业为了自身企业的竞争力,不应频繁招聘、更换工人,而应该根据企业相关岗位对工人能力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对所招聘来的农民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增强员工的就业能力,保持企业的稳定性,而不是在民工荒出现时仅仅靠提供就业保障、提高招聘员工收入等条件来吸引人,维持企业正常运行。
(三)政府角度。政府应较多角度采取措施,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应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人员素质和能力,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和企业对员工的就业能力要求等设定合适的培训内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培训。政府应向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免费培训机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培训。
主要参考文献:
[1]William Henry Beveridge.Unemployment:A Problem of Industry[M].Nabu Press,2013.9.
[关键词] 建筑行业;农民工;合法权益
【中图分类号】 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18-1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中一支庞大的队伍,而且是一支能吃苦能耐劳的弱势群体。据相关调查,从事建筑的农民工可以占到农民工人数的80%,如此高的比例,使我们必须关注这些跨地区,流动性强的队伍。
一、建筑行业农民工合法权益存在的问题
广大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其实现的社会价值往往与他们自身得到的利益有着截然相反的差别,农民工待遇低,生活环境恶劣,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之艰辛,接下来我具体讲建筑行业中农民工所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不够健全。我国的母法,宪法中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和休息的权利,”《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者应每周至少休息一日,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这些只规定工作者的休息时间,但是对于农民工,尤其是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的住宿,餐饮却没有相关的规定。众所周知,建筑行业的农民工的工作量是存在严重超负荷的,为了保障建筑行业中农民工的合理休息时间,生活环境的得到改善,应作出具体相关法律规定。
(二)工伤保险入保律低,医疗保险水平低。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的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无时无刻的都处在危险中,轻者致伤,重者死亡,但是每当一起事故发生后,我们看到的情形是,建筑工人大部分连最基本的工伤保险都没有的,而拥有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仅占大约12.9,这个数字不禁让我们惊心。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城镇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但是建筑工人往往来自农村,在城市中工作的他们却得不到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因此常常不能及时治疗或是因费用过高而无力治疗,因此对其身体产生危害。
(三)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率低。据相关调查,农民工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6,《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根据农民工最紧迫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优先解决 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而在建筑业中,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也是农民工关心问题之一。
二、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到合理保护存在的原因
(一)对于农民工权益社会立法不完善。至今,我国没有一部完全意义上可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现有的法律分散,没有系统性。因为立法上的不完善,所以导致了农民工这支庞大的队伍得不到社会的相应保护,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出现了没有足够法律可依的现象。
(二)保障制度建立的资金困乏,相关企业责任心缺失。目前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但是由于投入的资金相对各种保险支出的资金缺口仍旧是弥补不了的,而建筑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利因此被侵犯。
(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由于我国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意识不强。尤其是建筑行业中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以下,加之繁重的工作,使其很难有时间再学习相关专业与法律知识,不能更好的充实自己,以至于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及时找到解决方案,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完善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关于农民工权益的相关法律。首先立法机关要完善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体系,农民工问题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只有社会各方面都重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其次要建立执法部门、监督部门都有法可依,分工明确,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
(二)建立完善起完善的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建筑企业应该树立对农民工起自觉的保护意识,把以前认为给农民工入工伤保险会增加企业的公共费用的错误观念要纠正过来,建筑行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失去农民工的支持便会失去市场与竞争力,建筑工人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那建筑企业发展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所以我们应该完善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有地方医治,可以看得起病,促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法律的保护。
(三)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与法律意识。首先由政府组建相关培训机构,为农民工学习相关行业知识提供尽可能的空间,通过学习以减少农民工在像建筑这种高危行业不必要的伤害。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关规定,向农民工开放一些职业技能学校,免费为农民工培训,并组织对其技能的相关鉴定。再次,作为企业,要落实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鼓励职工参加各项培训,做到积极宣传相关行业知识。其另外一个特点是,流动性强,大部分建筑农民工是根据工程建设的时间长短为合同周期流动的,因此农民工关于医疗保障制度要时刻关注政府政策,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合理保护。
四、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量的农民工转向城市的建设中,我们不要只享受农民工为我们带来的建设成果,我们更应该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农民工,为其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让我们的社会因此而更加和谐与美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生代农民工 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13-0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也关系到城市管理、就业稳定和社会和谐。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是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扩大办学影响力、赢得社会支持与认可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为解决新型城镇化中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贡献力量。
一 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优势
1.专业设置贴近市场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助推,高职院校不但开设与区域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还积极发展基础好、实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应用型专业。同时,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其专业设置覆盖面广,基本涵盖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等多方需求,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根据自身和新城镇发展需求选择培训专业,接受“入学―培训―就业”的一站式服务。
2.教学模式灵活开放
高职院校已形成“教、学、做”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校内实训基地规模较大,设备精良齐全,可提供多数社会机构难以承担的高、精、尖设备培训项目。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可以使学员较快理解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可使学员接触到企业工作环境,在实践中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增强岗位的适应能力。
3.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丰富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不但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实训、实习项目的指导教师,多数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同时,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岗位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二 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的构建
1.完善资金筹措机制
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资金筹措机制,保证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探索政府补贴的有效模式,使培训经费切实落实到位。用人单位应承担起培训本单位农民工的责任,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和政府职工培训补助费中按实际需要列支农民工培训经费,协助解决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资金缺口。
2.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政府要制定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法,进一步明确细化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所需资质和条件,选择一批管理规范、办学声誉好、就业服务能力强,具有培训资源条件和专业优势的高职院校作为培训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建立高职院校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研究解决培训中的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协调配合,立足职责,共同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及各项服务工作。
3.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并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对培训方案进行动态调整。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用工情况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诉求,在培训内容方面进行分类指导。一方面要做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劳务品牌;另一方面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社会知识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在培训方法上,要顺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操作示范、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培训效果。
4.强化就业服务机制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和交流合作,采用订单式、对接式培训模式,搭建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有效平台。要在校园网开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专栏,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充实信息内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同时,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用工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指导,为改进完善培训工作提供思路。此外,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广泛收集岗位信息,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
5.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政府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高职院校实行动态管理。参训人员实行实名登记,防止个别院校利用虚假农民工身份冒领、套取补贴资金。同时要完善培训考评体系,开展定期检查和教学督导,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对象就业率和满意度。考评监察情况要向高
职院校及时反馈并向社会公开,确保培训工作有序推进。高职院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其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培训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