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8 04:4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创业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

第一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培育“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造就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执业技能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充分满足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需求。

第二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鼓励发展与监督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

第三条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体制。保留少数由政府资助的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支持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场化机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省外各类机构来晋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

第四条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要积极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企业应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

第五条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业共享平台。整合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服务与需求的信息对接。

第六条加强科技中介组织的网络化建设。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等组织的联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法律、金融、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的协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与管理的综合配套服务。

第七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八条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重点,在完成科技成果的承接、引进和应用后,可以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奖励为促进该项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

第九条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决策咨询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可以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其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第十条大力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对在科技中介服务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促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操守自律制度和统计制度,鼓励建立行业联盟,扩大服务范围和影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十二条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强化各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信誉评价信息制度,促进信誉监督管理的社会化。

第2篇

为促进科技型企业与两院院士及其创新团队高效开展科技合作,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建立院士帮助企业创新创业的工作平台,拓宽企业与高端智力资源的对接渠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对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技厅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现就进一步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目标任务

企业院士工作站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合作项目为纽带,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重要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平台。从2012年起,在加强已建省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院士工作站建设计划,旨在吸引更多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服务,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开展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围绕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联合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展攻关;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企业共同开展转化和产业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与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二、进一步严格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

企业院士工作站由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申请,建设期原则上为两年。为切实增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成效,各地、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企业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标准,加大研发场所、设备和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基本保证。一要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相对集中安排面积不低于500㎡的研发场所,配置研发活动所必需的试验、检测等仪器设备。二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工作站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设站单位每年提供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用于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研发活动。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士团队每年累计进站时间不得少于200天,建站企业要按不低于1:3的比例配备企业研发人员进站协同工作,并借助院士资源培养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四要加强工作站业务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每年年初要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年度研发方向、科研项目,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五要确保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院士工作站建设期内,要充分发挥院士团队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国内外重大工程、标准制定等,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等,并努力实现每年新申请发明专利1~2项。

企业院士工作站要切实加强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制度;建立项目组织、考核、激励等内部独立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经费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进站人员名录、仪器设备清单、院士团队进站记录、年度工作计划、具体项目(课题)合同或协议、创新产出、人才培养、会议纪要、宣传资料等基础台帐。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院士工作站的管理和服务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科协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联合组建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市财政对市区企业建设的院士工作站,经考核验收合格后给予50万元建设资金补助。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标准另行制定。

县(市)、区政府科技部门要切实加强本地区拟建工作站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指导各工作站建设方案的编制;指导督促各工作站建设与运行,监督检查其建设进度、运行成效和经费使用等;负责落实各工作站建设的配套经费;对各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指导研究解决方案,并上报市科技局;负责协调各工作站设站单位与共建或合作单位的关系。县(市)、区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引导资金,并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县(市)、区科协要充分履行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院士联系服务工作职责,协助做好院士及专家团队遴选、合作方案优化、企业院士沟通协调,承担建站院士与相关企业的日常联系服务与指导管理工作。

本市各类科技型企业是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开展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的主体。院士工作站建站企业要高度重视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引进与科技合作,加大投入,努力为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物质基础。要组建院士工作站建设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院士工作站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定进站工作的研发项目,主动安排院士团队进站工作,并为其提供有效服务。要严格执行院士工作站建设方案和项目合同的规定,保障设施建设、机制建设、团队建设和创新产出的顺利实施。接受主管部门及委托中介机构的检查、监督和评估,如实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及时报告工作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妥善处理意见;积极报告总体进展、运行情况,及时报告重大突破性进展。

第3篇

一、“科技西进”基础扎实

相对主城区,西部五县(市)科技资源缺少、创新基础薄弱。但近年来,五县(市)党委政府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环境不断完善,工作呈现许多亮点。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五县(市)全部通过考核,其中富阳、桐庐、临安获考核先进;富阳、桐庐、建德、临安通过省科技强市(县)复查。主要表现在:一是拥有一批科技型企业。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有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85家(全市159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32家(全市2528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全市11家)、省级11家(全市55家)、市级35家(全市172家);雏鹰企业100家(全市678家)。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62家(全市284家)、市级134家(全市490家),浙江万马集团(临安)、新安化工集团(建德)建立了省级企业研究院。二是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全市首批5家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中有富阳光通信、建德有机胺化工。五县(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立了21家面向企业的市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全市29家),每家中心配备1-2名市级科技指导员。分水制笔、临安涂料2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三是企业科研活动活跃。近3年,五县(市)企业共承担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6项,获得市本级资助2486万元。2011年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中,五县(市)企业共承担375项(其中建德98项、临安96项、富阳74项、淳安54项、桐庐53项),占全市立项数1463项的25.63%,市本级资助4257.02万元。四是创新载体建设有突破。截止到2011年底,五县(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载体30家,引进科技人才600多人,已投入建设与研发资金2亿多元,在研项目60多项。杭州千岛湖游船艇研究院等4家被认定为杭州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青山湖科技城聚焦“研发+产业化”,成为杭州西部吸引人才、院所、企业研发总部的高地。五是知识产权工作有成效。2011年,五县(市)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7386件和5742件,占全市总量的18.06%和19.63%。知识产权(专利)试点示范企业不断增加,新安化工集团成为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有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1家,占全市22.5%;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77家,占全市24.6%。六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五县(市)创建了国家级新农村科技示范镇1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6个,市级示范镇9个、示范村22个。拥有省级农业科技企业82家,市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87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22家、市级29家。临安太湖源镇、桐庐县和富阳市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科技西进”任务明确

根据市、县(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意见精神,结合杭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知识产权和科技服务业规划,通过对五县(市)开展调研,征求县(市)对科技西进工作的建议意见,组织编制“科技西进”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科技西进的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及人、财、物等科技资源要素西进的行动计划,以指导实施“科技西进”。

指导思想是:围绕发展十大产业,树立大杭州、大科技、大协作理念,以科技政策覆盖、创新要素下移、服务体系延伸、科技创业拓展、科技“两员”服务等为抓手,以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坚持政策优化、机制创新、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充分激活城区和五县(市)协同创新的能动性,推进县(市)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三城三区”。

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通过实施“科技西进”计划,初步建立市、县(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县(市)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引领支撑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科技型企业和若干个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为县(市)发展十大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三、“科技西进”近期重点

(一)健全工作联动机制,构建县(市)创新体系

1、建立工作会商机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市、县(市)科技工作会商活动,与县(市)分管领导工作通气,明确科技西进促进十大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签订两级协同推进科技西进协议,落实相关工作计划。市、县(市)两级科技局建立项目会商制度,争取各县(市)每年有1个以上需要市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项目进入会商,以帮助解决县(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

2、建立资金联动机制。从分散支持向集中支持转变,从县(市)资金为市配套向市为县(市)配套转变。和市财政局加强沟通,统筹安排城乡区域发展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农业及社会发展科研、功能区行业研发中心等市科技专项,每年可安排资金大于3000万元。重点支持县(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十大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等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与县(市)联动实施。扩大县(市)科技部门的项目选择权,重点支持县(市)已立项、事关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市级科技经费予以配套。

3、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会同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对县(市)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对五县(市)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指导,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科技政策兑现落实。继续优化考核指标,重点体现县(市)研发强度、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科技企业、特色产业等导向性指标,运用考核结果促进工作。指导县(市)创建创新型县(市),走创新驱动的

道路。

(二)集成两级科技资源,激发县(市)创新活力

1、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营造西部创新创业氖围。每年组织科技服务西进月活动,重点开展政策宣讲、科技下乡、资本对接、专家服务、科技小分队、产学研合作等。推进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投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向县(市)延伸科技信息、专利服务、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服务。加强杭州知识市场与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结合,依托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联盟等科技中介,完善科技成果对接交易评估和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组织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赴西部县(市)开展服务,争取在县(市)建设4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子平台。和市科协合作争取在桐庐、淳安建立院士工作站、五县(市)全

覆盖。

2、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雏鹰、青蓝计划西进。引导五县(市)企业和外地高校、院所专家开展科技合作、转化科技成果;引导创投机构带项目带资本去县(市)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五县(市)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创办科技型企业。“十二五”期间,在五县(市)新增雏鹰和青蓝企业100家。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4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0家。在县(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建认定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时,主动吸收县(市)骨干企业加盟。

3、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作沿伸到西部县(市)。指导桐庐县开展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工作、富阳、临安完成省知识产权示范验收工作。鼓励五县(市)建立中国(杭州)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工作站。到“十二五”末,争取五县(市)的国家、省和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20家,有2个科技孵化器或工业功能区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工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五县(市)产业和企业的专利预警工作。

4、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抓好国家级创新类试点与基地的建设和拓展,引导五县(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科技型、创新型园区。加强富阳光通信、临安节能灯、临安电线电缆、富春江水电设备、横村针织、建德五金电器、淳安水饮料等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富阳光通信产业、建德精细化工等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指导员”、“科技小分队”制度,提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能力,加大对块状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的引导与支持。在五县(市)创建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类试点(基地)或拓展区。在五县(市)已建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引导县(市)创办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探索项目孵化地与企业承接地在一定时期内税收合理分成的机制,促进五县(市)园区承接主城区孵化器毕业企业。

第4篇

关键词: 地方综合大学 本科生科研 现状与思考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举办各类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不断提高,以Y大学为代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创活动,以此作为改善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本科生科研发展现状

(一)科研活动形式多样

1.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在Y大学,各学院都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例如每隔一年学校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外,很多工科类学院还结合自己的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举办学科创新竞赛,例如:电子设计大赛、建模大赛、力学与结构创新设计比赛等。这些活动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研究的热情。

2.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究

学校每年都会动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经过学院初审与推荐、学校评审等环节,将所有项目按照资助项目类型分为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重点资助项目、校一般资助项目和校立项不资助项目等。相比文科学院而言,工科学院历年的申报数量相对较高。

3.毕业论文(设计)活动

这是对所有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在大四学年必须参与的基础性科研活动。

4.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邀请部分本科生参与自己或者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从事一些文献搜集、实验操作等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学院为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其科研热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定期为学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活动,学生也会依托各专业协会开展基础的学术研究讨论活动等。

(二)科研保障坚实有力

首先,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活动,校、院团委负责“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各专业社团举办的学术研究论坛等活动的宣传、组织、监督与管理,而教务部门则负责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各类学术科研讲座、研究性教学或学习活动,两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保障相关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学校每年都会划拨25万元经费用于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科技发明类和自然科学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12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500元/项,哲社文学艺术类重点资助启动费为600元/项,一般资助启动费200元/项。部分工科学院对于校立项资助的项目都会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并且针对少部分学校立项不资助的项目也会给予经费支持。最后,校、院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各类活动顺利进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研究性教学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与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教育资源,改进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出台并实施了“研本1+1”引领计划,希望通过举办各类结对活动,促进研究生、本科生共同成才。为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学校2001年出台了《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对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限第一和第二作者)、发明创造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等同学给予创新成果学分奖励。对于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同学,校、院也根据获奖情况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各学院在当年综合素质测评中给予加分,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免试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对于相关的指导教师,按照具体情况计算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物质奖励。

(三)科研成果丰硕

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申报的人数与获奖数逐年递增,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的获奖比例呈递增趋势。以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为例,2012年共获得各级科创项目557项,2013年获得707项,2014年获得843项。另一方面,通过对有科研经历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参加科研活动,学生不仅能拓宽专业知识面,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比较突出的就是文献资料检索、发现分析处理问题等能力的提高。此外,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活动获得的奖励,可为学生以后的求职应聘、学习深造添砖加瓦。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本科生参与度较低

以申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情况为依据,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占本科生数的比例普遍较低,平均各院参与人数不足15%。通过对各院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1)学院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覆盖面较窄。虽然各院制定了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办法,对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同学有配套的物质、精神奖励,但是标准相对较高,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这一标准,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本科生科研活动宣传不到位。各院一般会通过班主任、学生干部会议等对校级及以上的科研活动本身进行宣传,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途径或流程,大部分学生并不知晓。(3)部分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重视。有部分教师认为,对于以后选择不读研的本科生来说,平时只需要完成学校指定的学习任务,多加强社会锻炼即可;有部分教师虽然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但他们认为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不愿意让本科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4)部分学生缺乏科研意识。虽然受访的大部分学生都肯定了本科生科研的重要性,但少部分学生依然认为科研是研究生阶段的事,本科生只需要通过各科考试,考取一些相关证书就可以了。(5)科研经费不足。随着每年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人数的增多、科研活动的多样化发展,校、院划拨的学生科研经费明显不足。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缺乏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科学实践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经调查,学生在高年级从事一些科研活动时经常因缺乏相关研究能力而引发一些问题。事实上,学生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学校的本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例如,学院未设置专门的科研类课程,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且部分专业课程开设过迟,导致部分学生在基础年级有心却无力从事从事科研活动,等高年级具有一定知识储备时却又要忙着为求职应聘做准备。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探索问题的空间,另外“一卷定成绩”的考试评价方法难以衡量学生学习的真正成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三)本科生科研管理不到位

在学校,虽然校、院团委及教务部门共同承担本科生相关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但没有统一的本科生科研组织机构。本科生科研是专业研究活动,但其管理人员多是校、院行政人员,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师参与较少。此外,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为例,其内容涉及立项审批、过程检查、结题验收、经费报销、科研评价等方面,但具体规定依然不完善。管理人员十分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申报,但对过程管理相对松散,部分工科学院对学生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仅流于形式。并且在项目完成后,校、院并没有重视一些优秀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三、完善和改进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建议

(一)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体制

各学院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如可以成立类似于“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专门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规定,多渠道筹集本科生科研经费,安排本科生的校内及校际间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组织策划各种级别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并负责检查、考核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还要完善本科生科研日常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各类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阵地的管理、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等。另外,可以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挑选适合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留英学者吴松弟在他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一书中介绍了牛津大学学院的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度相配套的是各学院的导师制。根据这一制度,每位学生(包括本科生)都有自己专业或课题方面的导师,负责专业方面的辅导。”“学生各学期的任务就是到导师那上专业指导课,一般每周一、二次。”[1]还可以建立本科生科研梯队,即在教师的带领下,不同年级、不同研究水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或者低年级的本科生与高年级的本科生组建科研队伍。

(二)健全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首先要增加本科生科研投入。必要的经费保障是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前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媒体,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的宣传工作,以争取到政府、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等方面资助。另一方面,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和资金优势,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激励制度。对本科生科研的奖励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校级与院级的。在学分奖励、物质奖励、综合素质评定等方面考核中应该降低标准,不能只是单纯地以在省级或省级上以上的科研竞赛活动中获奖作为衡量标准。此外,还要建立对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物质与奖励精神奖励并重。再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生科研评机制。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工具,如等级量表(包括数字图表或检核表的形式)、自我汇报表(或学习日志)、观察表等。最后,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氛围,为其搭建有效的科研平台,如为学生开辟专刊(论文集)或开通专门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在校刊、校报上发表文章等[2]。

(三)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为本科生开设专门的科研课程,如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科学研究方法或实验方法课程等。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状况制订适合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抓住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性思维;其次,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学术前沿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此外,还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式;最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本科生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