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00:1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主题思想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谷崎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38-02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是日本唯美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谷崎文学以丰富的内容、流畅的叙述、熟练的表达技巧,以及对官能美和日本古典美的思考和描写,获得了“大谷崎”“谷崎朝时代”等盛赞。1937年谷崎润一郎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49年以《细雪》荣获朝日文化奖。1963年《疯癫老人日记》获得每日艺术大奖,1964年被选为全美艺术院・美国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1960年和川端康成一起获得了日本最初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其五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具备了“恶魔主义”与“古典回归”的文学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就这样,谷崎文学成为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存在,研究谷崎文学对更好的理解日本近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谷崎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题思想研究
国内对谷崎润一郎的主题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其“女性崇拜”思想。比如:蔡榕滨的《娜奥密:娜拉般的勇气、子君般的宿命――析〈痴人之爱〉中的“女性崇拜”思想》和《谷崎润一郎“女性崇拜”辨析》、蔡二勤的《谷崎润一郎的“女性崇拜”思想与〈春琴抄〉》张能泉的《谷崎润一郎女性人物刻画的几个特点》等。另外,还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论述其主题思想的论文。如:陈嫣玲的《永井和风与谷崎润一郎的女性观之比较》和张锐的《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和中国人的女性崇拜》等。
2.美学理念研究
谷崎润一郎作为唯美派的代表作家,构筑了自己独特的美的世界。关于其美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唯美理念的形成和阴翳美学两个方面。首先,关于其唯美理念的形成,主要集中在和王尔德唯美理念的比较以及对其独特的唯美世界的分析上。比如:吴学平的《王尔德与谷崎润一郎》、张韵韬的《简论王尔德与谷崎润一郎小说的唯美特色》等,论述了谷崎和王尔德唯美理念的异同。此外,张能泉的《论谷崎润一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曾真的《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论》、王丽君的《试论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中的唯美主义》、齐的《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等,明确分析了谷崎的唯美主义文学创作理念。其次,在阴翳美学的研究方面,大都是以其作品《阴翳礼赞》的美学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其他作品进行解读。比如:任方圆的《谷崎文学的阴翳美学―以〈少将滋干的母亲〉为中心》、丁敏华的《谷崎润一郎小说〈春琴抄〉的阴翳之美》、谭爽、赵薇的《阴翳之恋―解读谷崎润一郎及其唯美意识》、纪录的《浅析阴翳美的形成与日本国民性的关系――以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为例》等。
3.关于谷崎润一郎和中国关系的研究
关于谷崎和中国关系的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谷崎润一郎的中国之旅以及将其和中国留日作家的比较两个方面。首先,关于其中国之旅的研究有戚江虹的《谷崎润一郎“东洋回归”之路》、孟庆枢的《谷崎润一郎与中国文学》、李雁南的《谷崎润一郎笔下的中国江南》、崔玮玮的《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文洁若的《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中国情结―兼议〈细雪〉》、张能泉的《论谷崎润一郎首次中国之行后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形象》等。
目前,日本方面关于谷崎润一郎的研究也甚嚣尘上。成立了谷崎文学研究会,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发表。日本国内关于谷崎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创作思想研究
关于谷崎创作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女性崇拜”思想的解读以及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其创作。关于“女性崇拜”的研究有:高头麻子的『女Zりの造D谷崎一郎における性装、西f保的『谷崎一郎「痴人の邸工刃陇筏づ、谷藤叶月的『られた妖D――『痴人の邸护摔撙牍绕一郎の女性Q、半藤一利的『恋文行ったり来たり谷崎一郎の「神としての女性、金子明雄的『金のかかる女たちと金をかける男たちD谷崎一郎と女性等。从精神心理角度对其创作进行分析的作品有:细江光的『谷崎一郎深婴违欹去辚氓,千叶俊二的『狐とマゾヒズム、罗胜会的『谷崎一郎――背反精神への欲望、三好昭子的『谷崎一郎の否定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xkについての分析、河野多惠子的『谷崎文学と肯定の欲望和『谷崎文学の愉しみ等。
2.创作风格研究
谷崎在其创作中先后形成了“恶魔主义”和“古典回归”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对其创作风格进行研究的著作及论文有:前田久德的『谷崎一郎物Zの生成、小田切秀雄的「『源氏物Zと谷崎一郎、长野尝一的『谷崎一郎と古典、永荣启伸的『谷崎一郎D付流する物Z、三岛佑一的『谷崎一郎と大阪等。
3.作家研究
昭和45年,伊藤整在中央公论社发表『谷崎一郎の文学一文,将谷崎润一郎评价为与西鹤、紫式部并肩的存在。这是战后对谷崎润一郎划时期的新评价。对于作家谷崎润一郎个人的研究还有以下著作及论文:小谷野敦的『谷崎一郎唬禾锰盲郡肴松、永荣启伸的『u还绕一郎、山口政幸的『谷崎一郎・人と文学、吉田精一的『文豪「谷崎一郎Du弧弧⑽哺咝抟驳摹呵嗄昶诠绕一郎和『壮年期谷崎一郎等。
4.关于谷崎润一郎和中国关系的研究
日本国内关于谷崎和中国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之旅以及和中国作品的比较两个方面。比如:西原大辅的『谷崎一郎と|方主xDD大正日本の中国幻想、阎瑜的『谷崎一郎の中国旅行と「支那趣味の涿病缓汀阂痪哦年代の日中文学者交流のル`ツを探るD田hと谷崎一郎の交流を中心に、崔海燕的『二人の南子:谷崎一郎「麒麟と林Z堂「子南子、柿木原组的『Elと谷崎一郎の周x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关于谷崎文学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主题思想、美意识、作家研究等方面。也有研究谷崎润一郎和中国关系的论文和著作,但大都集中在谷崎润一郎的两次中国之旅以及将其和中国留日作家或作品的比较两个层面。研究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成因的文章还是凤毛麟角。谷崎润一郎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汉诗造诣,两次中国之旅更是成为其从“恶魔主义”到“古典回归”的转折点。研究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成因是很有研究价值的。然而,令人高兴的是国内外学者在谷崎文学研究方面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和丰富的经验。相信在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对谷崎文学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叶渭渠.谷崎润一郎传[M].新世纪出版社,2005.
〔2〕伊藤整.谷崎一郎全集[M].中央公社,1983.
〔3〕野口武彦.谷崎一郎.[M].中央公社,1981.
〔4〕江光.谷崎一郎DD深婴违欹氓去辚氓[M].和泉院,2004.
〔5〕孟庆枢.谷崎润一郎与中国文学[J].日本学刊,1996,(3):136-145.
〔6〕李雁南.谷崎润一郎笔下的江南[J].外国语学院,2009,(2):113-117.
一、突出主题思想引领下的目标观
作为一所学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其“思想实质”,否则学校的内部力量将是“一盘散沙”,思想的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思想的建设,又重在学校文化本身的传承,这就对学校的直接责任者――校长提出了要求:应该在文化传承下确立学校发展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应该贯穿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行为的始终,并且有延续性。办学的主题思想,从大的方面讲为校本研究起了引领作用,从小的方面讲,使校本研究可以有目标可循。因此,主题思想就是一根线,让校本研究在其引领下展现“研究成果”,主题思想的确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学校多年办学成果的一个提炼,具有“承前启后”作用,它更看重的是学校在其引领下后续发展的潜力及实效。因此,主题思想的确立又可以说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是全校师生共同确立的学校“办学方向”。基层农村学校更应在寻找自身合适生存发展空间下寻找自身的主题发展思想,应立足于前期的成果与当前的现状,“我的学校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预期目标,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些都是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去论证的。因此,主题思想是校本研究的大方向,它需要在经历、寻找、论证、展现过程中来实现,一旦确立,它将成为学校的发展方向,不可随意更改。
例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情况,学生健康体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我们顺应“健康第一”的原则,提出“体育强校”目标,多年的经验积累,使我们的“体育训练”、“体育课堂”、“体育游戏”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为本地区所认可。这种快乐,这种愉悦及童真是当前的一些学科教学课堂中少见的。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更应在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上下工夫,而健全的人格培养首先应遵循其成长规律,将童年还给孩子,我们借“体育”的愉悦与兴趣成果进一步拓展延伸,提出“童趣、成长”的理念,引出“激童真童趣,享成长快乐”的主题思想,明确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所做的首先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度过,在兴趣中成长,展现他们真实的童年,这样一来,学校校本研究的方向也就明确,研究主题应运而生,使校本研究真正呈现出“树状”研究趋势。此时,主题思想便成为学校办学方向的总向标,校长的办学理念也应在其中生成,教师的校本研究也将以此为载体进行有效实施。所以,班主任的活动德育研究,学科教师的童趣教学策略研究,评价的多元评价研究等围绕“激童真童趣,享成长快乐”的主题思想铺开进行。
二、突出科学管理下的层次观
确立主题思想,就是确立了目标追求,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校本研究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所谓理论层面就是了解所确立主题的意义及与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所提倡的教育改革的相关因素及必要性,并通过寻找当前的研究现状与成果来加以论证;所谓实践层面就是这一主题思想体现在校本研究中的可操作性。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在引导教师有效参与校本研究时,最重要的便是科学管理。
校本研究的实施者是教师,最终的成果服务者也是教师,在动态的研究下,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校的教育才能得以显现。校本研究是“被取之水”又是“回流的水”,是真正使得学校发展“源头活水”,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经历了培训、理解、思考、运用等一系列环节,终于成长。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断地肯定、引导、让这“成长”成为全校研究的“内驱力”,哪怕这种“成长”是短暂的,是一时的,这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教育目标的最大肯定,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肯定。教师在校本研究中,既要经历现场的,也要经历思维的变革,成为富有真正教育思维的实施者。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教师的目标感越来越清晰,教育理念的实践感越来越强烈,使教师真正成为改革的推动者,教师的研究行为是主观的,但在经历多次“撞击”后,认识便成了客观、成了现实,这些撞击是动态及有规律可找的,它的研究不仅是埋头思考,更多是课堂中的一种不经意的现象,学生的一种学习中被忽视的现象――小课堂飞出大规律。是的,面对研究,有焦虑、有困惑、有痛苦、有快乐,心灵的释放最终换回教师对教育教学真谛的感悟。
为此,对校本研究的管理强调要“集”“引”“收”“放”。所谓“集”,就是在研究之前,就要集中论证主题思想的分解,可以从学科入手分解,可以从进度入手分解,可以从项目入手分解;所谓“引”,就是我们应该了解实际状况,因为我们都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纯粹从科研理论上加以研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确立的是常态的、草根式的科研理念,从教师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培育起步,尽量让教师从实际环境入手,立足课堂,关注教学现场,直击实践问题;所谓“收”就是收住教师的“心”,我们提倡人人参与校本研究,但并不提倡从立项开始便各搞各,我们要正视“参差不齐”的现实,成立研究共同体,采取“同一主题,多端切入,合力攻关”的方式;所谓“放”指的是开放参与的形式,主题的校本研究主要应该以听、评、看、议方式进行,使广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参与其中。实际上,教学管理者:“集”“引”“收”“放”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内化过程,使校本研究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
三、突出自我动态生成下的效率观
如果说科学管理为校本研究提供深层发展的平台,那教师的参与激情便是教育的真谛得以体现的必备条件,试想,如果教师在校本研究中都是应付对待,其主观意识根本不去思考与发现,那最终的研究便是“空中楼阁”。因此,只有在不断地生成中去激发他们的热情,那“成果”的展现也就越来越近。
比如,我校体育老师通过艰苦的训练使学校运动员在市运动会连续三年夺冠。由此,学校挖掘体育工作的深刻内涵和发展思路延伸出来的体育精神与体育课堂教学延伸出来的“快乐教学”成为了其他各科教师落实自我课堂和教育的追求。
在德育工作中,以“三名教育”为突破口,使德育不再展望。甄文华是皇小体育小将们心中的“明星”,也是激励他们加强训练,取得胜利的精神依托。我们认为,如果在德育中培养“名人”效应,必然会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依托“榜样”作用,我们开展了“说名人故事,析名人名言,赏经典名典”的“三名”教育。环境上,我们在学校的宣传廊、墙壁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班级开辟名人角,名人之屋。时时让学生在名人的环境熏陶下成长。活动上,我们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资源上,我们利用地域优势,请“地方名人”进校园,请他们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另一方面,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与地方名人联谊通信等活动。通过三名教育,德育工作实实在在地落实。学生习惯养成、思想素质、人生观世界观等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校园里的“新风新气象”随处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围绕学生想象能力所引发的兴趣,我们开设了“童话创编”。利用“童话”让低年级孩子“乐”起来,中年级孩子“活”起来,高年级孩子“想”起来,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的有效结合。“童话创编”是我校成功运作的一个课题,带动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提升,“童话创编”同时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意识,这正是我们“体育”精神中的“协作”。“童话”课题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科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研究成果被省教育学会评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在“童话”课题的带动下,体育的“以中长跑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也由实践上升到了理论总结层面,并顺利结题。学校学生在多学科的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学生习作有百余篇发表于省、市级报刊上;在省科技竞赛、省奥数竞赛、市文艺汇演、美术、书法等活动中学校二百多余人次获得一、二等奖;学校田径队在丹阳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比赛连续六次荣获团体第一名。
在校园文化上,为了与主题思想相协调,我们提出了“塑造书香校园”活动,组织开展“读好书”、“写好字”、“画好画”、“唱好歌”等活动。活动中要求教师做好环境布置、指导点拨、评价激励等工作,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另外,学校还要求教师阅读一些美学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美学大史》等,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学校在教师培训上开展了“三塔”培训,即:抓“全员”,固“塔基”;抓“骨干”,壮“塔身”;抓“名师”,塑“塔尖”。通过这样的培训,培养出了一批青年骨干群体。
在对教育理想的追寻中,教师成长着,在自我动态生成中的成长是真实的、有效的,但不能因为成果的文本化而终结校本研究,这样我们会走在“黑暗苦果”的路上,只是心灵浸润了一下,发展没有实在地提升,我们的校本研究特别是一些农村的校本研究,不是为了确立某种理论和奖励,而是真正在教育改革的大旗下,实践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路。因此。校本研究成果转化推广是必要的,它既要站在自信上,又要思考下一步的方向,使研究进一步细化,呈现动态的发展,比如我校在“童趣、成长”研究后,编写了“童话创编”的教材,上起了校本课程,丰富了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但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孩子快乐,也成长了,人格的形成还有哪些方面探索之路,我们便又开始新的研究之路。
湖北黄冈 wwwheat
4.构建修辞图式,分析篇章结构。
故事、寓言、议论文、说明文等体裁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语篇结构有两种,即线性结构和层次结构。线性结构是指文章的情节按时空顺序而展开。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们可多接触多感受,构建修辞图式,指导我们对篇章的分析,把握事件的发展方向。
例如:B卷B篇短文第61题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first thing to do in building an igloo is _________.
A. to gather a pool of water
B .to cover the ground with ice
C. to prepare a wooden base
D. to pile a large amount of snow
根据文章的修辞图式,我们借助于时间线(timeline),理顺事件的先后,表示如下:
a wooden base snow freezing an igloo piling snow moving the base
故本题答案为C“准备一个木底板”。
层次结构即主题句与支撑主题句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如:议论文的主题句常在文章开头,也可在文章中间或文章结尾。其层次结构常为总——分——总、分——总——分、分——总。 在阅读理解中,一些单词、词组或文章的标题都会暗示某个图式。如果读者能够捕捉并利用这些信息,其大脑中的相关信息就会被激活。一旦某一图式被激活,脑子里就会想到与它相关的一些知识,并由上一级图式激活下一级图式或相关图式,从而构成图式网络。在图式网络中,各图式的存在不是孤立平行的,而是交互的,它们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如:在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时,可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须构建修辞图式,预测主题,然后根据语言图式进行分析理解,运用内容图式进行验证并及时调整。另外,也可运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通过语言图式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信息,运用内容图式总结、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只有当我们脑子里构建了图式网络,在阅读理解中做到运用字、词、句理解上、下文,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词、句,并结合已有经验、知识,综合理解、优化分析,我们才能切实地提高阅读效率。
参考书目:
①Carrel,P.L.1998.“Some Causes of Text Boundness and Schema Interference in ESL
Reading”.[M]
②Rumelhart,D.E.1980.“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
③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④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⑤佘广安:“阅读的心理机制以及英语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外
语教学》,1997,12。
⑥罗蓉:“图式理论和英语阅读理解”.[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6。
附件:2001年高考英语统一试题(阅读理解题B、C、E篇短文)
B
Holidaymakers who are bored with baking beaches and overheated hotel rooms head
for a big igloo. Swedish businessman Nile Bergqvist is delighted with his new hotel,
the world''s first igloo hotel. Built in a small town in Lapland, it has been attracting
lots of visitors, but soon the fun will be over.
In two weeks'' time Bergqvist''s ice creation(作品) will be nothing more than a pool of water. “We don''t see it as a big problem,” he says. “We just look forward to replacing it.”
Bergqvist built his first igloo in 1991 for an art exhibition. It was so successful that he designed the present one, which measures roughly 200 square meters. Six workmen spent more that eight weeks piling 1,000 tons of snow onto a wooden base; when the snow froze, the base was removed. “The only wooden thing we have left in the igloo is the front door, he says.
After their stay, all visitors receive a survival certificate recording their success. With no windows, nowhere to hang clothes and temperatures below 0℃,it may seem more like a survival test than a relaxing(轻松的) hotel break. “It''s great fun,” Bergqvist explains, “as well as a good start in surrival train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igloo is beyond doubt: it is now attracting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t least800 people have stayed at the igloo this season even though there are only 10 rooms. “You can get a lot of people in,” explains Bergqvist. “The beds are three metres long, and can fit at least four at one time.”
C
Many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today are heavily polluted. Careless methods of production and lack of consumer demand for environment(环境) friendly produc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ollution problem. One result is that millions of tons of glass, plastic, and metal containers are produced, and these are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However, today,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are choosing “green” and demanding that the products they buy should be safe for the environment. Before they buy a product, they ask questions like these. “Will this shampoo damage the environment? Can this metal container be reused or can it only be used once?”
A recent study showed that two out of five adults now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a product before they buy it. This means that companies must now change the way they make and sell their product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green”, that is,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Only a few years ago, it was impossible to find green products in supermarkets, but now there are hundreds. Some supermarket products carry labels(标签) to show that the product is green. Some companies have made the manufacturing(生产) of clean and safe products their main selling point and emphasize it in their advertising. The concern for a safer and cleaner environment is making companies rethink how they do business. No longer will the public accept the old attitude of “Buy it use it, throw it away, and forget it.” The public pressure is on, and gradually business is cleaning up its act.
E
Betty and Harold have been married for years. But one thing still puzzles(困扰) old Harold. How is it that he can leave Betty and her friend Joan sitting on the sofa, talking, go out to a ball game, come back three and a half hours later, and they''re still sitting on the sofa? Talking? What in the world, Harold wonders, do they have to talk about? Betty shrugs. Talk? We''re friends.
Researching this matter called friendship, psychologist Lillian Rubin spent two years interviewing more than two hundred women and men. No matter what their age, their job, their sex, the results were completely clear: women have more friendships than men,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and the quality of those friendships is “marked and unmistakable.”
一、“抓”,即抓文章的主要内容。纵观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列举说明文说明对象、提炼议论文中心论点一直是经常出现的题目。如2007年四川成都卷的第12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007年福建福州卷的第14题:“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所以,我们在阅读选文时,首先要判断一下文章的类别。是记叙文,就要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题思想;是说明文,就抓说明对象,抓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议论文,就抓作者所论证的主要论点。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说明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议论文的论点,都会“隐藏”在文章之中,或开头、或结尾,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来,也有的需要稍稍推敲一番。当然,在有的文章中,这些内容很散,需要我们去进行概括和提炼,然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只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捕捉这些信息,就绝不会空手而归,毕竟,选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我们一旦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能完成相关的题目,还能为其他题目的解答做好准备。
二、“理”,即理文章的顺序。记叙文要理清叙述顺序,记叙文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这些顺序常在文中灵活运用,很容易就能作出准确判定。说明文则要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几种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总(概说)――分(具体)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一般都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议论文则要理清它的论证过程,看看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分析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文章总体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层进式。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考点着眼于“理”的试题有许多,如江苏盐城卷的第15题:“从整体上说,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庆卷的第19题:“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福建宁德卷的第14题:“阐述‘人的魅力’的三个层次。”如果在阅读中善于“理”,解答这样的题目就会很容易。
三、“寻”,即寻找文章表情达意、介绍事物、阐述道理的手法。对于记叙文,一要寻找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看看哪些地方是记叙,哪些地方是描写,哪些地方是抒情,哪些地方是议论;二要寻找文章的描写方式,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是浓墨重彩,还是工笔勾勒;三要寻找文章的写人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要了然于胸。
对于说明文,主要是寻找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八种:分类别,能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能使读者对文中的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能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可以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的认识;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配图表,能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引用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阅读说明文,准确地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并指明其具体的作用,是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议论文,主要是寻找论据,看看事实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又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论证方式。常见的论证方式有四种:举例论证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理论论证具有权威性,可以使论证有力;此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对比论证便于读者分清是非曲直,给人深刻印象。
在2007年的中考试题中。这方面的考题不在少数。如重庆卷的第22题:“请从选文第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浙江舟山卷的第10题:“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说说这样的说明有什么好处。”福建泉州卷的第12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四、“品”,即品味语言,包括优美的词语、精彩的片段和语言特色等。这样的题目,在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如2007年广东汕头卷的阅读题四,选的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拉车的一个片段,其中一道试题是: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品味,比如可从口语化这个角度人手,选段亲切自然,通俗易懂,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也可从情感角度人手,这段文字语言充满感情,生动形象;还可从修辞的角度人手,选段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不难看出,品味语言,重点要落在“品”字上,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发散的角度越多越好。
论文摘要:传统英语教学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基于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对此进行了尝试和总结。
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如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学习,仅仅学会了某些孤立的语法或表达,并不能真正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更不能自如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教师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创造真实的或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因而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任务后阶段是验收与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其中任务中阶段是核心,任务前阶段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任务后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归宿,是促进学习者语言内化过程的具体手段。
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One Section A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任务前阶段
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主要任务是理解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英语老师的不同之处,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文章中找出在各个阶段描写老师和“我”的关键词,体会作者在每一段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
如:
Paragraph One: Key words :difficult, rewarding (总论)
Paragraph Two: teacher: kind, patient, praise all of the students, positive
I: eagerly answer all the question, never worry about making mistake, top student (初中阶段)
Paragraph Three: teacher: different, impatient, quickly punish students, point a stick at , shout
I: lose eagerness, joy, desire(高中阶段)
Paragraph Four: teacher: patient, kind
I: feel intimidated because of the excellence of some students (大学阶段)
Paragraph Five :requirement: time, commitment, discipline
I: practice, make mistake, frustrated, feel like giving up, work hard, understand, could say, reap the benefits (在线学习阶段)
对于已经过去的初中和高中的英语学习,学生都有自己的记忆,对于在线学习,需要学生多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2.任务中阶段
有了对课文的充分了解,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从问题入手,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语言难点进行答疑( 答疑者),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和老师的方法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此,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技巧:cause and effect 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紧接着,可以对部分学生进行提问,结合他们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老师,谈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这是对在任务前阶段的深化和补充。
学生可以借助在任务前阶段所接触到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遇到表达吃力时,老师可以进行引导。提问完成后,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可以是和老师有关,也可以是和学生有关。
如:
What is an ideal English teacher ( student )?
How do you plan to spend you college life?
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题目,一定会兴趣盎然,感觉有话可说。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可派代表表达全组的思想,让全班分享各自不同的观点。
3.任务后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各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总结的第一步,小结在本课中学到的关键词和短语,给出学生在课后应当自己去独立完成的对语言知识的再次练习,如造句练习(练习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使用这些关键词和短语的能力)。
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所掌握的写作技巧并利用写作技巧完成课后的短文写作。对完成情况比较好的小组,指导其将生活中的趣事编成英语小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练习使用所学到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
一 结构方面的特点
1.记叙文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记叙文的顺序上,主要弄清文章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无插叙、补叙等。如:我在教初级中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时采用了记叙文顺序上的比较教学,让学生分析辨别这单元中的不同记叙顺序。通过比较教学,学生既明确了各篇文章所采用的不同记叙顺序:《这不是一颗流星》、《背影》用了倒叙,《散步》、《金黄的大斗笠》用了顺叙,《羚羊木雕》一文用了插叙,又理解了各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2.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
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各有不同,因此,在阅读时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小说和戏剧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结构上。因此,教学这类文章要根据情节来分析文章结构。如:在教《七根火柴》时,首先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阅读课文:小说是如何紧扣“七根火柴”的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按照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划分为几部分?通过阅读分析,学生明确了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与结局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环境恶劣,渴望有火(开端);第二部分写无名战士献出了火柴,精神伟大(发展、);第三部分写篝火燃烧,转交党证和火柴(结局)。这样,学生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分段根据,同时也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散文和抒情诗主要表现在作者感情的脉络上。认真分析并正确把握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就等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如:在学习《春》这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感情脉络,使他们懂得了本文是按“盼春——绘春——颂春”的感情脉络进行描绘的,从而为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提供了依据,明确了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同时对归纳文章主题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上述问题若能弄清楚,不但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掌握了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来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方法。
3.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说明的顺序和层次上。如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按时间发展,按空间转移,按事物变化过程,按事物内容结构,按事物特性、功用,按操作程序等等。因为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说明顺序,所以在分析说明文结构的过程中,要根据其不同说明目的和对象,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来分析。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可指导学生按空间顺序来分析文章结构,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却按时间顺序来分析结构等。如此阅读分析训练,学生不但了解了文章的基本结构,也学会了说明结构分析的方法。
二 内容方面的特点
1.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内容特点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以写人记事为主,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或对事件的解剖来进行的。如在学习《小桔灯》时,让学生带着“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表现了小姑娘的哪些性格?”的问题阅读课文。同时老师做适当的提示:分析人物主要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这样,学生不但明确了本文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类文体的阅读方法,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分析事件,主要是剖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以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如:在学习《老山界》时,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制成表格。
2.说明文的内容特点
说明文内容上的特点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有的是只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个方面,有的是综合说明其全貌,但都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如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组织学生重点分析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的。
3.议论文的内容特点
议论文的内容是以说理为主,通过各种材料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可分为论点和论据两部分。要把握议论文内容的特点就要从论点和论据两方面进行。
议论文的论点在文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学生在阅读议论文归纳论点的过程中,要明确论点的不定位性。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标题就是论点;《谈骨气》一文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论点;《想和做》的论点放在文中;《哨子》根据作者亲身经历的某种生活实例提出论点;有些论点在文章里,必须经过归纳得出。通过论点的分析归纳,把握了文章的灵魂,为进一步分析论据打下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辨别、概括归纳的能力。
" 论文关键词:阅读能力 基本技能 阅读技巧
论文摘 要: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其综合语言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是帮助学生借助阅读来理解感悟文章信息,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能够升华自己的学习感悟,从而起到提高自身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阅读文章,掌握阅读基本技能;关注课外阅读,积累阅读文化素材;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生成效果,这也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一、围绕阅读文章,掌握阅读基本技能
阅读文本是学生接受和掌握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则是学生获取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采用优化教材文本资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文本知识。 例如,在文章“I am not apatient”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就该篇文章的阅读作如下的教学安排:首先,要求学生思考:我不是一个病人,到底会是什么意思?建议学生按照Why I am not a patient and who is there alpatient?的思维进行阅读文章。其次,要求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来概括文章表达的大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篇概括理解及感悟能力。再者,教师布置一定的思考题目,像:(1)Why do I come to get some me dicine?(2)Why didn’t Billy say anything?(3)What’s the mean of “Iamnotapatien”?最后,建议学生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并运用书面表达的形式予以呈现,以此来检查他们对阅读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关注课外阅读,积累阅读文化素材 例如,在学习“Text”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文章表现的主题来了解有关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等背景知识,建议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形式来予以查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查找写作中的经典美文,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学习结果,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What do I learn from thearticle”为题目,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三、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生成效果
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一旦掌握了丰富的阅读技巧,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理解感悟的准确性。学生也因此能够适应各种文章的阅读学习。 因此,在职高英语课程的阅读教学中,从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和技能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可以这样说,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为提高他们学科综合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讲――讲透基本知识,夯实基础
高一第二学期开始训练学生写议论文。议论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零基础,所以每次作文讲评课都要讲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如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思路,分论点的提炼与表述,论据的选择与使用,立意的确立,辩证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等。但讲授理论知识时,务必要联系范例,讲透讲活。如在训练“作文如何体现现实意义”时,不能只强调写作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还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关注,这些必须讲清讲透。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进行思考,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赏――赏析优秀片段,典范引路
教师要将每次作文训练时发现的优美的片段制成课件,让学生欣赏。或抓住整段,或抓住某个句子,或抓住某个词语,谈其表达效果或作用,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该怎样选词造句,该怎样安排段落的顺序。
如《珍惜拥有》,我们赏析了以下片段:珍惜所拥有的每一次被爱的机会吧!我们是特立独行、有个性、有主见的一代人,也是被娇宠、被保护、不懂得珍惜的一代人。我们曾经无视妈妈脸颊的汗水和桌子上热腾腾的饭菜,哭闹着要去吃肯德基;我们曾经将暖和的小棉袄弃之不顾在耐克店里踱步徘徊;我们曾经用冰冷的眼神瞥一眼爸爸端来的热牛奶,没有注意它渐渐冷却。我们无情地拒绝了父母炽热的爱,回头晾了一句:“你们不爱我!”这时,若我们能想一想冷冬里穿着薄衣的乞丐正蜷缩着身子搓摩双手取暖,想一想汪曾祺对故乡的鸭蛋的渴盼,想一想非洲的孩子们过着没有温饱的日子,就会明白自己拥有多少爱。珍惜拥有的每次被爱的机会吧!
通过赏析,学生明白了“珍惜拥有”的内容应该具体到发生在身边的琐屑细微的事情,这样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他人。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达到了启发教育学生、感染熏陶学生的目的。
三、抄――抄写精美句段,精华积淀
学生写作文大都有提笔无词之感,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重积累,语言功底太差,造成遣词造句的能力没有形成。所以积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抄写就是很好的积累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语言优美的句段抄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夯实他们的语言功底,增加语言底蕴。这样,写作时就会一气呵成。
四、仿――仿写规范片段,提高能力
在赏析、抄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规范、优秀的片段,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笔者在讲论据的使用时,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不是简单的观点加材料,而是在列举材料之后要用材料证明观点。基本思路是:分论点+事例+分析说理。形式是:正面例子―反面假设―正面肯定,反面例子―正面假设―反面肯定。
如展示《小议持之以恒》的片段: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药品666据说经历了666次试验才取得成功的,故发明者命名为“666”。倘若发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在进行到665次实验的时候便退下阵来,还会有666的诞生吗?正因为他坚持到最后,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必须持之以恒。
然后让学生以“宽容”为话题、以“将相和”为论据进行片段仿写。这样,学生自然会掌握方法,思路清晰,有章可寻。
五、改――修改瑕疵习作,升格作文
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习作的修改。修改方法从形式来说,有全文的修改、片段的修改和字句的修改;从内容来说,有思想认识的提高、审题立意的改动和主题思想的升格;从选用材料及表现形式来看,有选例叙例的升格、论证说理的升格、修辞的升格等。
如讲评“责任”话题作文时,围绕怎样使用论据,进行了如下环节:
1.亮出病例
承担责任就是要恪尽职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名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了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2.分析问题
照搬《论点论据论证大全》中的材料,缺乏对事例的概括和对材料的分析论证。
3.课堂修改,同学交流,形成共识
[论文摘要]影视音乐必须与影视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形成协调共融,才能更好地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在优秀的影视剧作中,音乐总能带给我们一种如期而至的舒畅和不期而遇的惊喜。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怎样使得影视音乐应该充分体现作品的总体艺术构思。从而能够为影视剧增色添彩,而非画蛇添足。下面将从影视音乐的协调性方面作一些论述。
二、影视音乐的谐调性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20世纪20年代,随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和影视技术的进步,音乐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的关系不再是松散联盟,表现方向也不再是“各行其道”,而是与影视艺术的其他构成元素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去共同实现这一艺术形式的整体表现力。与单纯的音乐形式不同的是,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既定的艺术效果一般不可能通过单纯音乐形式那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去独立地实现。而必须通过与影视艺术整体相协调才能实现。这便是影视音乐的协调性。
三、形式上的协调性
在影视这种综合艺术中,影视音乐协调性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影视作品中画面的协调。即与视觉的共融。以达到声画并茂、水融的效果:二是与影视作品中的其他声音,包括人物的语言、以及相关的音响的协调,即与听觉的协调,以达到和谐一体、浑然天成的效果。影视音乐的各种样式,包括声乐歌曲和器乐乐曲、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歌和插曲。以及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等,都应当通过这种与画面、与人物语言和音响的协调,来服务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示、主题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去实现影视艺术的整体表现力。
比如影片《甜蜜蜜》是以邓丽君的歌曲命名而且以此歌为音乐线索贯穿始终。歌曲作为一条心理主导线索,赋予影片以意义的诠释和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复杂而巧妙的隐输。该片的主题曲与片中的画面和声音协调性上处理得非常完美。主人公李翘和黎小军合伙卖邓丽君的磁带,但在当时的香港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喜爱邓丽君的歌。因为那样就说明自己是大陆人。结果这场生意就在风雨中“泡汤”了。二人竭力叫卖,雨越下越大,影片的音响却由混杂的声音过渡到只保留邓丽君的歌声——从磁带传出,音量越来越大——动听的旋律中带着些许哀怨。音乐和画面的巧妙配台,使其它声响(叫卖声、风雨声)在淡化中细腻化了。而且产生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影片中歌曲《甜蜜蜜》第一次淡淡切入,是李坐在黎的自行车上唱出来的。伴着歌曲节奏。李的双腿前后摇摆,“音乐和画面在运动和节奏范围内部是对称的”。这是视觉节奏与音响节奏之间的一种简单明了的契合。渲染了一种微妙的情感氛围——淡淡的甜蜜。类似的还有,黎为疲惫不堪的李按摩时所唱。慢慢地他的手指的跳动也与音乐节奏相协调,而且深刻表达了人物感情心绪——沉沉的爱怜。直到结尾,李、黎邂逅于商店橱窗前,由漫步街头到四目相接,由“月亮代表我的心”到“甜蜜蜜”。歌曲以抒情绵长的旋律与镜头节奏对位配合,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情调。这部影片获得成功之后,甜蜜蜜一歌再次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离开了这种协调性,影视音乐便无法实现其对于影视艺术的表现功能,甚至失去在影视艺术中存在的意义。中外许许多多成功的影视作品,其中音乐与画面情境、音乐与人物语言及音响的结合,都是和谐而完美的,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四、内容上的协调性
所谓内容上的协调性,主要是指影视音乐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情景氛围的表现的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体现在影视音乐的创作、影视音乐的表演和影视音乐的欣赏等诸环节之中。
音乐创作是音乐活动的首要环节。但在创作要求上。影视音乐与一般音乐却有所不同。一般音乐的创作,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比较自由地去进行艺术的创造和情感的抒发。而影视音乐的创作则首先需要在准确深入地理解影视作品特定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之上,在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之下,从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更好地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出发,去进行音乐的构思与创作。影视音乐的创作必须服从于特定的影视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表现,这就必然使影视音乐呈现出内容上的协调性。比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在她创作《妈妈的吻》等许多优秀的抒情歌曲的时候,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去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当她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去创作片头歌曲、片尾歌曲和插曲的时候,她就是在反复地阅读原作,深入地领会剧情。并在充分把握作品精神气质的基础之上,调动自己的人生感受去进行创作的。而这些音乐之所以成功,首要即在于它们把作品那种特定的内容和情感表现得准确深入、酣畅淋漓。台湾流行音乐的主力制作人陈焕昌,曾为三部电影创作过电影音乐。三部电影都得到了金马奖。他在谈到电影音乐创作时曾说:“电影配乐会帮助我进入特定的思考情境。”他所说的正是影视音乐创作上的协调性。
与一般音乐一样,影视音乐当然离不开表演——演奏或演唱。与一般音乐不同的是,影视音乐的表演仍必须与影视作品特定的内容情感相协调。比如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和著名歌手毛阿敏,他们为电视剧《三国演义》所演唱的片头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和片尾歌曲《历史的天空》。那一种浑厚和深沉。那一种苍凉和悲壮。都使作品定的内容和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凸现。与音乐创作一样,音乐表演的这种内容上的协调性要求并不意味、也不可能意味是限制作曲家或歌唱家的个性风格:恰恰相反,艺术家们的个性风格正是在这种协调性的要求中才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
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观点采择可以理解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能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做出准确判断。实际上,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是个体脱离自我中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从他人的视角审视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儿童首先要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并且能把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而阅读就是培养儿童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儿童能够发现对自己和他人共同知觉到的同一事件,彼此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观点,并进一步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整合,最终形成自己较为正确的观点。如,魏剑美的《孩子与乞丐》。
周围的人都笑起来。
妈妈摸摸孩子的头,轻轻地说:“没有,孩子你是对的”。[2]
发现差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观点又应当是什么?在阅读时,因为儿童的认知水平、自我中心程度以及社会实践程度不同,对故事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了不同的观点采择。而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却要求儿童对他人观点做出准确判断,只有这样,儿童才能深刻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不同立场、不同行为和动机,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一般故事所阐述的主题思想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一致的。最终通过阅读,不仅要让儿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最主要的还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二、阅读与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
当儿童在阅读中进入故事情节时,便发生了自我投射,经历了故事中的事件过程,与故事中的角色发生了移情。这种移情不仅会加深了儿童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也让儿童认识了故事中所描述的社会。最终通过阅读和移情,儿童不仅理解了文本,更重要的是练习了解决社会性问题的技能,这种练习有助于儿童的相关社会技能向现实转换。在阅读中让儿童所获得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又进一步提高了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
阅读虽然提高了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但不同的阅读体裁 对儿童社会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加拿大一位研究者曾经对文本的体裁形式和阅读者社会能力的关系,对“书呆子”(经常读非小说类文本的人,如议论文、说明文等)和“书虫”(经常读小说类文本的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叙事性、想象性文本(如小说、戏剧、诗歌)的阅读量与移情能力呈正相关,并且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可以提高,并维持了他们的社会判断能力。而非想象性文本(议论文、说明文)的阅读量与移情能力呈负相关,并且对大量解释、说明性文本的阅读,削弱了他们的社会技能。[3]书虫在大量阅读想象性文本,尤其是具有故事情节的、生活化的小说等文体的过程中,进入故事并与故事角色发生移情,获得了大量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而喜欢阅读没有故事情节的、枯燥乏味的说明性、解释性文本的书呆子,因为这些文本的自身特点,而很难从这些文本中去模仿社会经验、习得社会技能,从而导致了社会能力的缺乏。因此,要为儿童选择恰当的阅读体裁,既可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可促进社会技能的获得。
道德发展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行为的过程。[4]儿童的道德发展往往需要借助外界事物(如生活中的权威、偶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不断学习模仿和内化,使其成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合格成员。很多学者都认为阅读对儿童道德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加工,对那些与自身道德发展相关的外在信息进行内化,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外显的道德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儿童在阅读时,尤其要选择阅读那些符合社会正面价值取向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文本,这些文本能够非常有力地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曾任美国教育部部长的William John Bennett在其著作《道德之书》(Book of Virtue(1993))中阐述了阅读美德故事对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品性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阅读励志类书籍和美德故事,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高尚典范人物在面对各种冲突和难题时所表现出的动机和志向。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儿童会有意识地去模仿典范人物的言行举止,并将内容中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水平。系列幻想小说《哈利·波特》深受儿童喜爱,故事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哈利身上所展现的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如正义、勇敢、友爱、协作等,都能使处于同一道德发展水平的儿童认可和接受。
对于社会实践机会和经验有限的儿童来说,阅读让儿童认识了世界,亲近了世界,认识了自己,而成人也不应该在指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强硬灌输某种既定思想和规范,形成某种社会行为,而应让儿童在认识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最终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3.
(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湖南 益阳 413049)
摘 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基础理论;阐释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3X(2001)06-0039-04
O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YANG Ying-ming
(English Department, Yiyang Teachers College, Yiyang 413049,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nl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without concrete methodology and it can not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to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probes into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makes convincing exposition of it by using relevance theory so that it enriches its content.
Key words: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basic theory; exposition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 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 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4、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认知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作用,各种普遍结构和特殊结构的认知图式越具体、越丰富,对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就越强,是译者形成图式文本的基础。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是个斡旋推理过程,因果链是逻辑推理的基本结构,利用已知信息,对非语言要素(如情景、文化和语用等语境)的修辞功能进行判断,产生正确的推时结论。(《英汉功能翻译》,1999)
(二)、 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概念段的主题认知法
首先,把原文文本划分成概念段,研究概念段的主题思想,找出连接标志,抓住概念段的因果链(《科技英语修辞》),把握语言的功能取向和对概念段整体内容的正确理解。
2、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探索译的规律。例如,英语陈述功能(陈述部分)总是放在句首,而汉语则置于句末。(张梅岗:《中国翻译》,1999,(5);2000,(5);《中国科技翻译》,1998,(1、4))
3、图式研究法
根据图式理论,研究和比较原语和目标语的各种结构的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例如,英语的SVO句、SvoO句、SVOC句和被动句等各种句子的结构图式。与目标语的结构图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翻译规律和方法。(张梅岗:《中国翻译》,1994,(1、5);《英汉功能翻译》1999)值得指出的是,用认知理论去研究结构图式尤为重要。请看下面两句:
(1) 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
(2) The policeman forced Mary to die.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注意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比较提问
比较提问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前后比较。比如《变色龙》一课,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首饰匠赫留金的态度前后迥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是因为众人对咬伤赫留金的小狗的主人是谁,前后的说法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刻画出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沙俄黑暗统治是如何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使学生多层次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二是参照比较,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其他材料进行比较。比如学习《天上的街市》,同时参照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诗歌中改变“牛郎织女”的故事,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表达的“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思想。三是同中求异,通过分析比较,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之处。比如《故宫博物馆》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是事物说明文,同样主要使用了空间说明的顺序,同样插入了一些叙述,但《故宫博物馆》的叙述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骄奢逸生活的批判态度,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叙述则表达的是对人民英雄的赞美之情。《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写家庭亲情的,所不同的是《背影》的作者是怀着一种歉疚来述说的,而《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则是怀着一种崇敬来写的。先找到不同,再想想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四是异中求同,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的相同之处。比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和《怀疑与学问》这两篇议论文,中心论点不同,论据不同,论述的内容也不同,但通过比较提问可以发现:这两篇文章论述的人们追求真理的方式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如何才能发展进步的观点是相同的。《春》和《济南的冬天》分别描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景色,但文章有没有相同之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相同之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能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相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
二、逆向提问
逆向提问是从课文现成结论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每一个结论都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去提问),这种提问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提问。逆向提问的开放性之一是对现成的结论提出相反的意见。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一般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如果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有学生思考后认为:鲁提辖虽有正义感,但他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他本不想打死镇关西却因感情冲动而杀死了人,镇关西作恶本应由法律来制裁,因此,课文中的鲁提辖只能是一个好汉,还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之二是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提问。在我们的教学思想中,“穷和尚”一般都意志坚韧,“富和尚”一般都怕苦怕累;“大灰狼”肯定是凶恶的,“小山羊”肯定是善良的。这种思维定势也有意无意地进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美国动画片《汤姆和杰瑞》里,汤姆是一只猫,杰瑞是一只老鼠,这两只动物之间发生了一连串有趣的故事。许多中国孩子看了以后总会问,猫是好人还是鼠是好人?因为在动画片里看不出猫和鼠的好坏,而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定势,猫肯定是好的,鼠当然是坏的。
三、想像提问
想像提问更是一种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想像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或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孔已己》一课中,造成孔已己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是封建的科举制度,如果提问:要是孔乙己没有读过书?学生们的想像非常丰富,有的说,他肯定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过着清贫的生活,因为他心地善良。有的说,他好喝懒做,应该是一个流浪汉。有的说,他可能穿着短衣站着喝酒,在酒店里嘲笑另一个穿长衣而站着喝酒的“孔已己”。有的说,他也许是丁举人的“保安”,因为他身材高大。但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夹在“长衣帮”和“短衣帮”之间,在精神上不会受到这样大的伤害。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中国读书人以及中国人民的摧残之深,危害之大。《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可先用想像提问的方式改变后面的情节,再用想像的情节与原情节作比较。可以将情节想像为:于勒发了财,成了一个有用的人,回到家乡,和菲利普一家过着快乐的日子。可以将情节想像为:菲利普夫妇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便把他接回家,大家一起过着更为艰难的日子。可以将情节想像为:于勒发了财,回到家乡,却不认哥哥一家,独自享受。以上三种情节在社会生活中并不乏其例,但这些情节所反映的主题却不能说明当时社会的本质特点,所以作者采用了原文的情节。通过假设的情节与原情节的比较,学生会明确,只有原情节才能把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展现得如此鲜明,才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
开放性的提问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但是,老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地、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在开放性的提问中,要关注社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因为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之中,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他们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关注社会,就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改变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就能语文教学活起来,在语文的作文考试时就有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宣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