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

时间:2022-05-07 08:0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文明改革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文明改革方案

第1篇

【关键词】海北林业;生态;示范州;探讨

一、算好“绿色账”,树立生态优先理念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州地处“一湖两区三河”之要,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屏障这一重大州情和生态价值。要深刻领会“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深刻内涵。要算好绿色账,打破单一的种养模式,逐步退出资源开发型工业发展,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绿色发展之路,才是符合我州实际、具有发展潜力、符合中央政策、惠及海北人民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要发挥林业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创建,力争在森林资源管护、湿地资源保护、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旅游五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闯出一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二、织好“管护网”,狠抓资源管理和综合执法

一是实施455.64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490.66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确保全州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二是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林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坚决禁止乱批滥占、先占后批、少批多占现象,森林植被恢复费收缴率达100%。三是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森林公安部门工作职责,提高执法质量,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开展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四是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健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和防治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部门间防治协作配合机制。五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全州森林草原防火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目标、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分解到人,层层签订防火责任书,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草有人守,火有人扑、责有人担。

三、布好“整治战”,优化保护区生态涵养

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管理工作的部署,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巩固祁连山这道生态屏障。积极配合完成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海北分局,理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管护站的管理,完善设施配备,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科学划分巡护责任区域。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四、念好“宣传经”,使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通过组织培训班、学习会等形式,宣传关于青海生态保护系列重要讲话、视察青海工作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及近期中央及省领导关于祁连山保护批示精神,动员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深刻领会,打好主动仗”,着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要做到层层传达,层层动员,使讲话精神家喻户晓,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不仅利国利民,而且直接关乎个人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永续利用。要大力倡导“保护生态光荣,破坏生态可耻”观念,让更多的群众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而且与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

五、做好“造林战”,让“绿色海北”名符

其实重点围绕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工作。全力做好青海湖北岸退化土地治理,强化沙区原生植物保护,完成海晏县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以刚察沙柳河湿地公园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为契机,全面开展湿地核查评估和保护工作,完成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保护奖励等补贴资金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落实湿地管护员制度;以提升城镇绿化及景观打造为重点,继续加大重点区域绿化。

六、打好“转型牌”,推动绿色经济融合发展

第2篇

云南盐价或先涨后跌 加碘政策不变

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食盐生产企业进入销售市场,批发企业可以跨区域经营等,这也意味着食盐行业产销分离的状态有望打破。

就云南而言,随着盐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短时间内可能盐价会略有波动,不过未来随着其他省份食盐品牌进入本地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后,食盐价格又会有所下跌。对于坊间流传的“部分地区选择性加碘”说法,云南省工信委相关专家解读:全民加碘食盐方案总体不会变。(5月7日《都市时报》)

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出炉 昆明排全球第3名

“第十三届(2016)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在香港向全球,在这份榜单中昆明市仍旧独领,在全球避暑百佳榜单中与去年相同继续位列第三。在“中国避暑名城65佳榜”当中,云南多达11个州市上榜,昆明居首。而在“2016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榜”当中,晋宁县则位列第一。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在气象专家的预测中,今年的夏天将会更热。在这样的预期下,去年在榜单前列的一些城市纷纷出现下滑。其中,“状元”、“探花”纷纷易主,冰岛的雷克雅未克、芬兰的赫尔辛基被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替换,昆明市依然“发挥稳健”,连续两年在榜单中蝉联第三。(5月8日《都市时报》)

昆明生态红线划定工作 2020年前完成勘界和落地

日前,云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组印发《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在一级管控区将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实行差别化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介绍,根据国家、省相关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分区管控,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是生态红线的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与保护主导生态功能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在昆明,一级管控区具体范围包括全市范围内涉及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公园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牛栏江流域水源保护核心区、滇池一级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珍稀濒危、特有和极小种群等物种分布的栖息地等。(5月8日《昆明日报》)

云南制造业前10位排名基本稳定

全省县级市场监管局局长座谈会在昆明召开。据介绍,近5年来,云南省制造业前10位排名基本稳定,烟草、能源、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占据着前5位,但其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较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云南省制造业生产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不足、品牌运营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尴尬比比皆是。(5月6日《春城晚报》)

云南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

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将实施“36313”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计划。即:从2016年开始,通过3年努力,投入600亿元,基本完成30万户、100万人和30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再通过两年巩固提升,确保搬迁新村建设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省扶贫办易地扶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贫困户而言,云南省将以户均不低于6万元的建房标准补助到户,非贫困户户均则不低于1.5万元。此外,有贷款意愿的搬迁农户可向项目承贷公司申请6万元的住房建设转贷资金,并享受100%政府贴息补助。对有意愿进入城镇、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允许其将建房补助资金和转贷资金用于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安置,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5月6日《春城晚报》)

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昆明核心作用

刚刚的《云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昆明核心作用,全力推进昆明中心城区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对此,昆明市发改委负责人分析认为,《规划纲要》更加突出了昆明市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昆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的支持力度也会更大。这有助于昆明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级上发挥其辐射力和带动力。(5月5日《昆明日报》)

云南省完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第3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局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和县十二届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牢把“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按照县委提出的“责任工作年”的工作主题和“改革创新、项目拉动、脱贫攻坚、担当尽责”的工作要求,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我县生态建设、转型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

一、深化理论武装,提高理论教育实效性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做好中省市县重要会议和重大部署宣讲,强化中心组学习的龙头作用,完善我局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制度。围绕《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做好调研,形成调研成果。组建宣讲小分队,成立专家咨询组,采取进村入户、院坝会、现场会等形式,激发林农思想动力,增强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强化信息宣传,凝聚林业发展正能量

一是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对党和国家有关林业方针、政策,上级下达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林业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创新做法、典型经验等方面,以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二是提升宣传队伍素质,加强骨干通讯员培训。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或资深记者授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加强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宣传队伍的政治水平和新闻宣传专业技能。三是要求采编、报送信息必须本着“内容全面、信息准确、语言精炼、及时有效”的原则,坚持突出林业重点工作,精心组织、严格审核,提高信息质量。四是落实好舆情“属地属事”责任原则和网络舆情首问责任制,认真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及时落实上级舆情网络宣传、舆论引导和管理要求。

三、加强文明建设,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

一是进一步加大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通过设置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画等方式进行宣传,唱响“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二是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道德讲堂,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对精神文明建设常识、道德建设、文明礼仪常识、法律知识、安全常识、党风廉政警示教育等进行学习培训。三是组织职工开展迎春节、清明扫墓、植树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建为民服务志愿队,继续开展“五帮村”、“双联”、“党员义工日”、党员慰问、学雷锋、林业科技结对帮扶57个贫困村“一村一员”等活动,把志愿服务活动与“我们的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志愿者健康成长的丰厚土壤。四是积极支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工作,积极参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参加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四、推进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化价值观

立足林业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僰·苗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森林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发挥文化引领和助推林业转型发展的作用,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助推“绿色”和森林旅游发展。推进僰王山、仙峰山、香水山森林公园和共乐王氏农庄等为载体的森林生态休闲康养旅游项目,加快方竹迷宫、森林浴场、休闲步道、健身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森林康养基地,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弘扬生态文化核心理念、助推森林旅游发展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彰显生态旅游特色。

五、加强队伍建设,树立林业新形象

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环境兴县”、“环境兴林”战略,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继续开展局班子创“四好”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强党纪法纪廉政警示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开展理论创新和业务培训,提升创新发展和基层服务能力,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争做书香干部·共建清雅”活动,努力建设一支“两高三强”的林业队伍(即:政治素质高、服务水平高、廉洁意识强、法律意识强、业务能力高),展现林业新形象,为林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第4篇

为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就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绿色草庙,不断创新林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地林木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调动广大群众和各种社会经营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力,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稳定并重,确保积极改革稳妥推进;坚持多种模式并重,确保改革符合当地实际;坚持三大效益并重,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三、总体目标

计划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政策,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确、责权划分具体、利益分配合理、流转程序规范、融资渠道通畅、监管服务到位的集体林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目标。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1、基本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和林木。

2、改革重点:将我镇集体林业用地全部改制到位,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地和林木,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将初始产权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已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明确经营管护主体的,维持原经营主体不变,完善相关流转手续。

3、利益分配。一是承包金一次性缴纳并使用仍有节余的,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承包金为分期支付的,均股落实初始产权,从下一次支付承包款的时间起,集体经济组织每次均要将承包收益70%按股分配到人,30%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二是对本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收益分成的,在收益分配时,不低于净收益的70%进行股权分配,其他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三是对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林木、林地的收益可将提取20%公积金后的剩余收益不低于70%进行股权分配,其他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四是对经济条件较好、林地面积较小且农民对林地、林木依赖性不大(由村自行确定)的村,依法通过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由村民会议授权的2/3以上村民代表(或户代表)同意,可以将林木、林地的股权统一交本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全部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

4、勘界发证。明确林地林木产权关系后,要依法进行确权勘界、登记,核(换)发林权证书,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五、工作步骤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从2014年8月份启动,至2014年10月底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改革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工作准备阶段(2014年8月)

1.成立机构。镇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林改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林改办设在镇林业站;村建立林改领导小组和林改工作班子,由书记挂帅,主任牵头,工作人员由村根据工作量确定,一般3—5人。

2.宣传发动。镇、村两级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林改工作任务。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

3.组织培训。抓领导干部特别是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解决村级领导干部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认识问题;抓各级林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林改的具体操作人员吃透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

(二)制定方案阶段(2014年9月上中旬)

1.调查摸底。主要摸清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农户数,调查本集体经济组织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分布、数量、类型、经营状况等。在明晰产权过程中,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合并的村或村民小组,明晰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林木产权时,原则上以合并前的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如果是按合并后的村或村民小组确权,需经2/3以上村民或农户同意。

2.制定方案。村制定林改方案,明确改革的范围、内容、方法以及措施。

3.张榜公示。公布林改实施方案,征求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意见。

4.召开会议。依法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由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或户代表)会议,经2/3以上成员(代表)通过实施方案后,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同时报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9月下旬—10月上旬)

1.明晰股权。填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股权登记表。

2.张榜公示。股权登记表张榜公布。

3.召开会议。召开村民会议或经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或户代表)会议进行决议。

4.确立股权。享有股权的村民签字。

5.登记发证。根据经营权落实情况,登记发放林权证。

6.建立档案。镇、村均要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

7、自查验收。各村(居委会)按照《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及目标考核办法》全面自查,自查结果由镇林改领导小组审定,合格的形成书面材料向市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市对各镇上报的所有有改革任务的村进行全覆盖检查验收。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0月中旬)

林改结束后,以市为单位,统一上报申请省、市林改办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村要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拟定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改革。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改革,形成支持改革的合力。

2、积极稳妥推进。在搞好调查摸底充分掌握本地社情、民情、林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规范操作,先易后难,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改革。

第5篇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革绩效;林业资源;资中县

收稿日期:2011-12-26

作者简介:李建芳(1968―),女,四川资中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192-02

1 资中县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概述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介绍

2008年,资中县全面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全县,是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的又一次土地集体林权到户的重大举措,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进一步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解放林业生产力,积极调动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要素三者平衡量化体系,是实现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重要目标。

1.2 资中县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实践

资中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成渝两地中段,沱江河川流而过,幅员面积1 734km2,人口132万人,是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67万hm2,活立木蓄积230万m3,森林覆盖率34.5%,辖区33个乡镇,其中重点林区乡镇10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林地4.37万hm2,分布在33个乡镇、782个村、8 243个社、25万户农户、103万人。林业在全县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涉及全县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增长。资中县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精心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全面组织实施。

1.2.1 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明确”,建立林农为主体的市场经营主体,落实林业经营者对林木的处置权,确保林地经营者的收益权,建立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权经营管理的新机制,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实现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总体目标。因此应明确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建设和谐资中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事,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全县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坚持分类指导,先试点,后展开,确保集体林权的制度改革切合实际;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享有的集体林权改革的承包经营权利;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资中县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台、宣传栏、标语、流动宣传车形式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目的、意义。全县发放公开信30万份,公告1 500份,政策问答1 500本,各种宣传标语18 800条。

1.2.2 精心组织、周密布暑、扎实推进

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小组组长,将责任制度层层落实到各级领导,并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各级干部的考核、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林业管理,推进依法治林、综合整治,妥善处理林权纠纷,调处和化解各类矛盾,营造有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骨干力量的培训学习。认真林权制度改革的骨干力量到外地考察、调研,学习外地典型经验,开展现场练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资中县共培训骨干900余人次,确保了林改的有序进行;认真组织调查研究,用心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方案和措施。根据资中县实际和外地林改经验,制定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并贯彻执行。在方案中为确保政策落实、社会稳定,明确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五不变”,即:“自留山稳定不变,责任山承包关系不变,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政策不变,谁造谁有政策不变,退耕还林政策不变”的原则;这其中值得强调的是要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必备经费。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2.1 资中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否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林农的就业和收入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否促进了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完备森林生态环境的建立和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也是衡量集体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准。

2.1.1 林业经营绩效明显提高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资中县4.37万hm2林地权属清晰,26万农户领取了《林权证》,同时林权经营者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和林业资源保护意识大为高涨。通过广泛开展《土地法》、《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增强了林农的法制观念,提高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林农的利益得到了根本保障,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林木。据林业部门统计,每年乱砍滥伐林木案件都在200起以上,通过林改,乱砍滥伐林木每年不足100起,前后对比,乱砍滥伐案件下降65%以上,下降率160%。通过林改,群众的潜在生产力得到迸发,据调查统计,在2010年冬到2011年春,全县新增造林面积0.1万hm2由于利益的牵动关系,农户大量进行补植补造,并向市场前景良好,经济效益突现的经济林、商品林发展,如巨桉、金钱桔、柠檬等。

林业投入加大,投入主体发生了变化。过去靠政府投资、财政补贴栽树变为了现在的自我投资、银行贷款栽树,据调查统计2009年林改以来至今,新造林、补植补造、换代更新各种林木品种,其林业投入达1 500万元。林地产权明晰后,群众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保护意识普遍增强,管好自己的山林,除草、施肥、防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1.2 林业产业迅速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

自改革推行以来资中县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企业增至15个,增幅为25%。其中年产5万m3木材企业1个,年产0.5万m3木材企业3个,林下养殖企业3个,松香生产企业2个(新增1个),林业产业企业6个。企业解决剩余劳动力350人,劳动力务工收入新增700多万元。由于市场经济因素,木材由过去的480元/m3增加到现在的620元/m3,增加率为30%,林地出租、转让、承包费用由林改前每亩150元上升为每亩320元,增加率为110%。2010年,全县共计采伐自留山、责任山以及农户房前屋后的零星林木18 000m3,仅此项就增加销售收入400万元。全县拥现出一批家庭联合经营实体,如资中的枇杷生产联合社、塔罗科生产联合社、柠檬生产基地等。

2.2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2.2.1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制定宏观管理及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各界支持林业的产业发展,使生态林、商品林统一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展林下套种和非木质利用,增强生态林、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

2.2.2 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做好林业人才的培养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培育的关键,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以科技开路、优质品种为本,开发出优质的林产品,才能给林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采取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示范片,建立示范点,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到林业生产经营体系中来,保证林业发展的科学性。

2.2.3 加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现代林业合作组织作用,积极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公司+农户+基地”等林业经营实体,合理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开创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多种经营,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经营,使林农安心,政府放心,建立林业资源稳定增长、林产品销售畅通的科学体系。

3 结语

在明确指导思想、坚持基本原则、实现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资中县累计完成林权确权面积4.37万hm2,其中公益林1.03万hm2,商品林3.3万hm2,确权率为100%,发放林权证26万本,发证率98%,签订家庭承包合同13万份,面积1.53万hm2,林地家庭承包到户率100%,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行以及达到的绩效为我国其他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冬亮,肖 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度实施与成效反思――以福建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3~54.

第6篇

1866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建创办求是堂艺局,次年改称船政学堂,自此也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救国图强、振兴民族、艰难前行的历史征程。船政学堂集合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部生长基因和发展元素:办学理念突破传统,趋变求新;办学机制厂校一体,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理实一体,中西融合。时至今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实践证明,船政学堂的办学实践不仅开出了近代科学技术文明之花,也结出了人才培养和实业发展之果。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传承和弘扬150年前“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核心价值,工学紧密结合的办学形式,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教育形式,人才为本、精益求精的教学理念,并秉承“趋变求新”精神,充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需要,寻求“法治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路径, 形成了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向好的良好局面。

法治化依办学,优化院校治理生态。学校紧紧抓住福建省深化职业院校“管办评分离”改革机遇,与省教育厅签署目标管理责任书,省教育主管部门充分放权、盘活资源、精准服务、望闻问切,学校明确目标、真抓实干、精准对接、全面改革。同时,以《求是堂艺局章程》为蓝本,依法制定并实施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章程》,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并推进“学校法律事务室”建设,对学校依法依章办学进行合法性审查,实现依章程规范办学。

民主化推进学校治理,激活多维办学活力。学校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实行“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明晰学校是管理主体,系部是办学主体,充分盘活办学、用人、财务等自。实施教授治学,筹备建设“教授委员会”,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的边界,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开展党委书记说发展、院长说办学、分管院长说管理、处室负责人说服务、系部主任说专业、教师说课、职工说岗位等治理活动。

人本化塑造管理理念,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出台《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目标管理责任书(2016-2018)》《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规划》等三大主体文件,探索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为基于资本为纽带的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保障,通过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换取校企合作的共赢点,大力推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学校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与考核制度,围绕重大改革项目,建立配套的监督运行机制和办法,层层传导压力,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形成长效机制。

第7篇

一、完善规划体系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重庆的“十一五”规划除规划纲要外还包括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按行政层级,包括省级规划和区县级规划。《规划纲要》是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的文件,是规划的“龙头”,既对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反映了重庆市在“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重大方向。所以要求专项规划应该以《规划纲要》为依据,对其目标任务在特定领域具体化,并落实在本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大项目及措施上。重庆市目前根据重要性和薄弱环节,一共设计了27个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作为《规划纲要》的细化着重体现在目标任务的空间布局上,需要重点解决―定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等,重庆市在“十一五”时期按照区域的分布、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性,将辖区分为主城都市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区域规划,以此探索在一个相对大的行政区范围内,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的路子。同时所辖的40个区县所编制的规划要以《规划纲要》为依据,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在个性特色上下工夫,这样在规划的层次上构建起了实施《规划纲要》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总体规划也要以《规划纲要》为基本制定依据,加强与《规划纲要》的衔接。这样就能够建立起按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之间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起全市统筹协调的规划工作机制。

二、以年度计划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计划应该是《规划纲要》分步实施的重要途径。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必须逐年实施,分步推进,要坚持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本手段。首先要做到年度计划的制定以纲要为依据,将规划的发展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体现于年度计划之中,坚持防止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脱节;重庆市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根据发展对象的不同性质,将发展目标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在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对于约束性指标应该在年度计划中重点安排。其次年度计划要回答执行规划的动态情况,运用信息反馈的原理,及时发现五年规划与现实经济运行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从而形成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的基本依据。第三是要避免年度计划成为规划的机械分解,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将规划与年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服务于纲要的目标,解决中长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要根据不同年度的实际情况,突出解决年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第四是要完善年度计划工作机制,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年度计划相比,与规划相衔接的年度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年度计划实施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年度计划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计划部门推行的计划,它是各方面实施规划的综合性年度行为,所以应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年度计划的安排,交流年度计划的实施工作,协调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问题。

三、以重大项目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与传统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推进规划的实施,所以必须树立以项目抓机遇、以项目促发展的观念,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首先是滚动完善重大项目库。重大项目应该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方向,所以重大项目库的建设实质上是一个统筹协调的问题;项目库的建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单个项目的叠加,项目库的组织实施最终应该体现规划所确定的基本方向和重大原则,所以重大项目库的建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政府有关部门和重大企业以及有关方面共同工作的结果。重庆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十五”期初以来,市政府就确立了年度实施“双百”项目的原则,即每年安排100个重大在建项目和100个重大前期工作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些项目又分解为市场主导类项目和政府投资类项目,这些项目的确立并非市发展改革委所能及,项目从提出到最终确立,都体现了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所以“十五”时期,重庆市的“双百”项目实施情况非常好,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次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着重遵循现代经济的要求。如重庆市近年来重大项目的策划中,单个类项目少了,而反映产品链关系的重大项目多了,同时也按照这一原则动态地充实、完善重大前期项目库。三是加强规划与项目的紧密结合,重大项目及其产品链的涉及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展开,充分体现“规划思想出项目、项目促规划思想”,坚持“规划管项目”的原则,市政府目前基本确认凡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优先审核和安排投资,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凡未列入规划又确实需要建设的重大项目,应先调整规划后再建设。四是规划的重大项目必须按照发展的要求形成相应的实施机制。重庆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初步确立了总投资9000亿元的500个重大项目,并考虑在“十一五”期间完成7000亿元的投资,市政府为了确保这批项目的推进,对项目实行了分类管理的原则,其中政府主导类的项目严格按照目标要求,加大对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以及政府投资主体的考核力度;而对市场主导类项目是重点考核政府服务部门的“响应率”和“办结率”,通过服务来积极引导和协调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加大对市场主导类项目的投资力度。五是政府要结合区域的特点,在创造环境和吸引投资上做文章。市政府在“十五”时期就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响亮口号,对部门在为企业服务中所出现的拖拉和敷衍问题的处理从不手软;同时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吸引更多市外投资者参与重大项目。逐渐完善市政府投资工作专题会制度,强化年度重大项目工作协调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四、优化配置资源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完成《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首先是配置资源的分类性。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又确需建设的领域(如难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基础设施),主要通过政府配置公共资源予以实施。对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要发挥好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政府引导,确保市场主体参与规划所明确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领

域的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地区政策、消费政策、投资政策等,引导资源配置方向。市政府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十一五”时期,对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重大事项,通过建立引导资金或配套资金,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其次是强化对公共资源的统筹配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政府目前还是举足轻重的投资主体,政府资源要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变历史上的分割性配置为统筹配置,从而促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重庆市在“十五”时期通过建立政府投资主体,充分发挥了政府在部分投资领域中的骨干作用,在“十一五”时期将做好市级财政性资金的统筹平衡,在编制投资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中,将其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和资金拨付,以及提供相关资源保障的重要依据,以确保财政性资金的集中使用。将做好强化建设用地的总量平衡工作,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报批,通过中长期规划进行建设用地平衡;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提高土地储备工作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加快储备用地的整治,增强对土地的统筹调控能力。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编制政府投资主体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优化资产结构,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主体资本营运评价和考核体系,使其在政府投资领域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五、统筹经济社会综合改革推动《规划纲要》实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统筹推进改革,逐步解除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约束,为《规划纲要》实施提供动力和保障。首先要在全市形成全面推进改革攻坚的合力。把改革和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依据《规划纲要》组织制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加强全市改革任务的统筹协调,强化各专项改革的相互衔接。其次要系统有序安排改革任务。注意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进行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按照“力争改革突破一批,推进一批,前期研究一批”的思路,整体滚动推进各领域改革;纲要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和部门并合理安排次序分步推进,确保任务的如期完成。三是要完善改革的工作机制,从改革的总体时序看,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阶段所要求的改革配套性更高,所以完善改革的统筹协调机制十分重要。重庆市在“十一五”时期以加强市级各部门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形式,从而完善改革的统筹协调、信息的传递整理加工;同时努力探索建立改革绩效评估机制,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正改革方案以及实施中的偏差;完善改革的决策机制,吸收各利益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改革规划和重大改革方案的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改革的程序,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借改革之名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推进改革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注意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六、强化目标责任和跟踪评估确保《规划纲要》实施

第8篇

(一)以六权确权为核心,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改革方向,镇以“六权”确权为核心,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4年,结合省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部署,镇作为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镇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全区域试点工作,并于2016年1月顺利通过全省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检查验收。目前,镇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林权调整,涉及家庭承包户数3615户、面积51350亩,林地29016亩。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完成857宗,面积99670亩。宅基地所有权完成6603宗,共计638493.21平方米的发证工作。房屋所有权确权已完成100个村民小组、16000多间房屋共81万平方米的测量工作,累计上报申请2400本,完成办证约1000本,颁发到户近500本。另外,正在加紧推进共有宗地分割工作,分批组织村组干部进行宗地分割确认,已完成15244.28亩的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工作。

确权是基础,流转是关键,增收是目的。在确好权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自发无序的农村土地流转状况,镇借鉴省内外产权流转的典型经验,逐步探索搭建规范化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农民通过统一、有序的流转平台进行财产流转交易,截止目前,平台已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17宗,累计面积5261亩。通过流转,一批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落地,云美路沿途3000多亩的十里花卉苗木生产交易长廊、桃上村金棕榈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美丹产业园等农业项目已初具规模,有效的带动了农民增收。

“六权”确权试点工作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国土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2016年1月到我镇调研考察。同时按照省农业厅的部署,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现场会拟于今年4月中下旬于我镇召开,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中。

(二)以镇级机构改革为动力,探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按照“镇的建制、城的功能、市的职能”的方向,我镇正积极探索镇级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镇级发展自,增强镇级政府治理能力。在驻镇机构管理方面,积极与市区两级编办沟通,拟将财政所、规划所、城管中队划归镇政府主管;将城管中队更名为综合执法队,增设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执法队、新型城镇化办公室,相关机构设置改革方案正在报批中。同时正在对区级下放的55项权力、市级下放的58项权力,合计113项权力进行梳理,以切实担负起市区下放权力的有关工作。

(三)以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探索激发镇级自主活力

推行计划单列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扶持计划单列镇发展。根据市委7号文的工作安排,今年3月份在镇人大十六届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2016年镇财政预算报告,有力的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充分激发了镇级自主活力,全面、有力的推动统筹城乡示范镇的各项工作开展。

二、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持续稳定提质增效

(一)狠抓重大投资项目建设

我镇按照区委提出的“六个一”工作机制的要求,全力抓好观澜湖·国瑞、墟镇污水管网二期、儒来新型农村社区、榕庄商业步行街、海科院、山湖海、裕泰龙湖湾等一批统筹城乡示范项目的配套服务落户工作。各大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调优做精现代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发展作为我镇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在今年财政预算中安排四百万作为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一是为科学推动镇特色农业发展,安排专项经费聘请专家编制镇2016年农业发展规划及“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并多次组织有关干部赴澄迈、琼海等地考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二是争取各方资金,全面实施“十个一”淮山扶持项目,即做强一个淮山协会,申报一个国家原产地商标,制定一个富锗淮山农业标准,统一一个产品包装,举办一次大型推介会,搭建一个营销平台,查明一项富硒富锗含量,扶持新种淮山一千亩,构建一条深加工产业链,创建一个富锗、富硒研究示范基地,再造一个亿的产值。三是美丹农业产业园、云美路花卉苗木长廊、金棕榈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等农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互联网、旅游、休闲等要素正逐步被引入我镇的农业开发领域,电子商务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得到培育。

(三)做大做强园区工业

围绕“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目标,依托产业园工业项目带动和美兰机场临空经济园筹建启动,积极做好产业联动、产城带动、城镇化发展联动。全力配合高新区做好横二、横四、横五路建设工作,准备开展原股份公司1631亩土地青苗等附属物赔付和清表工作,保障服务园区。

三、强化城市管理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构建宜居宜游美丽

(一)以“六大工程”整治为契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举全镇之力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六大专项整治工作。组织班子成员及相关镇村干部赴文昌、乐东、三亚等地考察城市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通过细化管理任务,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全员参与、定点定责管理等工作措施,整合城管中队、市政服务中心和环卫站职能,配合交警等多部门,整治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做好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墟镇环卫工作。

(二)以“五个片区”建设为抓手,实现文明生态村整镇创建

组织班子成员及相关镇村干部赴琼海、万宁、琼中等地考察学习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研究出台文明生态村连片创建方案,抓紧通过连片打造“五个片区”和“一个长廊”,即大后坡至坡仑村、美下村“三十六曲溪片区”、桃上村至湖汜村“环水库片区”、玉仙村至潭连村“南渡江休闲片区”、美丹村至北桥村“农业观光片区”、白水湖村至上村“环白水湖片区”以及云美路“十里花卉苗木生产交易长廊”,实现全镇文明生态村创建全覆盖,同时正在进行三十六曲溪湿地公园规划和申报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市委7号文和22号文的要求,为落实好区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我镇的实际,2016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六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全力做好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现场会准备工作,争取在两个月内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收尾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的完善和村庄建设用地的确权工作,确保在今年内全面完成“六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完成省里下达的唯一一个“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镇”的工作。

(二)做优农业,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用好用足400万元的农业发展资金,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一是全面实施“十个一”淮山扶持项目,打造淮山这一特色农业品牌。二是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保障美丹农业产业园、云美路花卉苗木长廊、金棕榈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等农业项目的用地需求,打造规模化现代农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三)服务园区,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

全力配合高新区做好横二、横四、横五路建设,完成原股份公司1631亩土地青苗等附属物赔付和清表工作,完成那英、北布188亩、园区内夹缝地75亩的征地工作。配合做好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园区。

(四)整镇创建,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在今年财政预算安排400万元进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建,连片打造“三十六曲溪片区”、“环水库片区”、“南渡江休闲片区”、“农业观光片区”和“环白水湖片区”等“五个片区”。同时完成三十六曲溪湿地公园规划和申报工作。

(五)加强整治,实现城市管理上新台阶

进一步整合职能部门的力量,抓好墟镇整治和管理,做好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等工作,构建与统筹城乡示范镇和“最美小镇”相匹配的城市综合治理体系。

(六)保障项目,汇聚人气助推镇域发展

按照区委提出的“六个一”工作机制的要求,全力抓好观澜湖·国瑞、墟镇污水管网二期、儒来新型农村社区、榕庄商业步行街、海科院、山湖海、裕泰龙湖湾等一批统筹城乡示范项目的配套服务落户工作。

第9篇

陈亚军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等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1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试点申报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上述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报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 62 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一、试点的意义和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在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资源相对稀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也少有经验可鉴,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一方面,城镇化涉及面广、牵动全局,人口管理、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等重大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形成共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深化探索。另一方面,城镇化在地域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阶段不一,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条件、发展任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的整体力量,又要善用“摸着石头过河”,激发基层的实践热情。《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央政府层面正在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着力调整优化全国城镇化发展格局。同时,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部署下,还需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围绕城镇化发展共性与差异问题,选择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城镇,开展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改革试点,走出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道路,带动全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为鼓励指导各地根据中央命题,围绕还未形成共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探索实践,2014年12月,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启动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确保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二、试点的范围和任务

在确定第一批试点地区范围时,主要考虑是以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经评审,最终从160余个申报城市(镇)中,择优选取江苏、安徽2个省和62个城市(镇)作为试点地区。从试点地区城市层级和类型看,计划单列市3个,省会城市7个,地级市(区、县)25个,县级市(区、县)25个,建制镇2个(不含县级以上试点城市的建制镇)。从试点地区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21个占34%;中部地区14个,占23%;西部地区18个,占29%,东北地区9个,占14%。同时,将启动第二批试点,试点地区将适当向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优先考虑改革意愿强、发展潜力大、改革措施实的中小城市、县、建制镇及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和国家级新区。

试点的核心任务是深化改革。对城镇化领域中一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如市民化成本分担、城镇化投融资、宅基地管理、设市模式等,优先开展针对性的试点探索,积小胜为大胜,为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凝聚共识、摸清规律、铺平道路。

主要完成以下任务:一是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二是通过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三是在坚持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四是通过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调整优化政府纵向和横向职能分工,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五是鼓励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三、试点的措施和政策

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试点的工作指导,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将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向试点地区倾斜。

今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组织14个推进新型城镇化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第二次部际联席会议,对推进试点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二是对当前及下一步推进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三是制定出台关于2015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在加快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快探索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设市模式、加快探索市县“多规合一”制度等4个方面提出支持试点的具体政策。四是联合开发银行、农发行、农业银行分别制定金融支持试点的具体意见,指导部分试点地区编制融资规划,在省级政府举债使用方向上向试点地区倾斜,允许试点县级市(区、县)所属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五是在其他各类相关试点优先考虑城镇化试点地区,在部分试点地区组织开展了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建制镇示范试点、县城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低碳城(镇)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六是向符合条件的试点地区下放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定价权,实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探索更加灵活的价格管理方式吸引社会投资。七是加强对试点督促指导,支持在浙江省嘉兴市、福建省晋江市开展试点地区经验交流,组织对试点地区进行一轮实地调研督导。

四、试点的进展和成效

各试点地区按照国家批复的试点工作方案,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具体工作,总体上试点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建机制、定方案,齐抓共管促落实。东莞市为加强试点统筹协调,建立了组织领导、部门联席会议、简报专报和工作督导等四大机制;曲靖市根据试点任务设立了专项工作组,分头推进试点工作。广州市制定的试点三年实施方案提出24项具体举措、12项扶持政策;宁波市按照试点的六大领域任务安排了27项2015年度重点推进工作,并制定了工作任务分解表;龙港镇编制了“1 +7”;试点改革方案,制定了三年工作计划和2015年实施计划;株洲市将综合试点任务细化成28项指标,建立了可供考核的指标体系。

二是推户改、强服务,有序推进市民化。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保障,也是试点的首要任务。如,武汉市建立了市民化成本动态监测制度;沪州市设立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金。每年安排资金20亿元以上;兰考县确定了成本动态调整方案,前三年以政府负担为主,后三年逐步增加企业和个人分担比重。在搞好成本分担的基础上,一些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水平,部分外来人口流入较多的地区也有积极进展。如,广州市将积分入户指标从11项减少到5项;深圳市光明新区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的公共服务已有40项;晋江市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等30项市民化待遇,办理人口达到110万人。

三是降门槛、拓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为应对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负债水平高企等问题,部分试点地区利用财政投入杠杆效应,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如,广州市与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合作设立了规模各200亿元的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一些试点地区还大力推进PPP模式,如,广州市提出的首批40个合作试点项目总投资达到2200亿元;安顺市成立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融资工作协调小组、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专项小组和PPP中心。

四是抓协调、促融合,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广州市建立了“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编制了《“三规合一”技术规定》,核对处理了城规、土规近30万个差异图斑。盘活了128平方公里存量土地资源;莆田市编制了多规融合的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以“土规”定指标、“经规”定目标、“城规”定坐标、生态建设规划定底线,实现了“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

第10篇

201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GDP同比增长7.7%,CPI上涨2.6%,新增就业1310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5.8万亿元人民币,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只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就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虽然目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是最快的。去年我国增加的GDP,已经相当于1994年GDP总量。另一方面,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角度看,也不能追求高速增长。不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确存在着一些困难,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的活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释放巨大的需求;创新驱动将大大增强发展后劲。因此,中国经济将“开局良好,前景更好”。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2013年,我国通过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2013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就是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的创新。一是确定了经济运行区间,守住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以及防通胀的上限,科学制定了与经济运行合理区间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二是保持了政策的定力,只要不突破上限,不滑出底线,总量调控的政策就不做调整,而是通过预调、微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三是更加注重强化预期管理,增强社会的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此外,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放开放到位,该管的管好管到位,激活市场和市场主体的活力。

实现201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仍然要持续创新调控的思路和方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对经济态势、形势、趋势的分析和研判,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的问题,把握基本面,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加强政策预研和政策储备,准备好政策工具箱。经济增长平稳时,多一些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经济波动时,想办法使经济保持稳定;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时,则要果断地予以调控。还要发挥好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加强财政、货币、价格、产业、土地、环保、贸易等方面政策的整合协调。

改革将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2014年,政府要力争在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30多个部门,提出了2013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包括7个方面22项改革,同时又提出了5个方面需要持续深化改革。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形成的、出台的改革方案和一些指导性文件有40多件,已经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权416项。2013年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250万户,同比增长了27.6%,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创近5年新高。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三定”方案已获批。这一方案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减少了审批权,一些很具体审批权都放掉;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宏观和综合协调的职能,意在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三定”执行过程中将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转变管理作风。

适时出台阶梯气价改革

过去一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改革、可再生能源加价和环保电价调整、铁路货运价格改革等举措。在回应“价格改革等同于涨价”的问题时,以成品油为例,自去年以来,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八涨九降七不调”,价格改革到底逢调必涨,还是有涨有落,大家可以去算算账。

2014年,在保持物价的总体稳定和保障居民基本需要的背景下,推进价格体制改革的难度非常大。不过,国家发展改革委一方面将继续放开一部分价格和收费的管理,继续完善阶梯电价、指导落实阶梯水价,适时出台阶梯气价;暂时放不开的,要加快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促进节能环保的价格政策;另一方面,要坚持保障居民的基本需要,做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及时补贴最困难的群众。此外,还要加强对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价格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

这笔钱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例不大,应主要用于调结构、补短板,而且要用在刀刃上,让它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对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分配方式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大幅压减了一般竞争性专项投资,集中了1000亿元用于加大对一些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项目的支持。

第11篇

一年来,完成市政设施维护和工程建设工作量819万元;完成路灯新建维护工作量1686万元;完成供水量2338万吨,售水量1696万吨;城区道路清扫保洁216万平方米,清运垃圾20多万吨,绿化荒山970亩,治理山体6万平方米。[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20__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㈠落实十件实事,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为落实10座公厕建设,我局克服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先后召开各类工作协调会16次,发各类简报、通报21期。截止12月上旬,10座公厕已完9座,正加紧施工1座。

为加快北京路景观游园建设,今年在邀请省内园林专家充分论证基础上向市政府作了汇报,目前正着手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路灯建设重点承担了天津路、重庆路等新建道路的安装,改造了__火车站至白浪10公里路灯,拆除了白浪路、武当路路灯并完成新装路灯40基(杆)、40盏。根据市人大、政协建议,在新疆路新装路灯10基(杆)、灯具10盏。

㈡服务南水北调,抓好环保工程

神定河污水处理厂5.5万吨坚持全天候运行,并对污水处理出口水质实行24小时监控,保证了排放水质达到要求标准。11月,二期配套管网主干管工程如期完成,东风公司各专业厂建设支管口接入工作正在进行。同时,东风公司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正在协调。

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今年认真开展了污水(垃圾)处理工作的调研和规划,就新建东部泗河污水处理厂和西部犟河污水处理厂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泗河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初步选址、《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与初审、收集系统的调查和规划以及项目建设的推介等工作,犟河污水处理厂的项目论证、调研、收集系统的调查和规划正加紧进行。根据环境保护和城区拓展需要,我市规划新建3座垃圾处理场,目前已完成初步选址。刘家沟垃圾场迁建已向省发改委申报材料。

㈢加强环境整治,推进长效管理

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了《湖北省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二是全面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9月份专门召开了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现场推进会,同时在城区签订《卫生责任书》共10000余份。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成立环卫督查专业队伍,常年上路查处乱丢乱放、乱扔乱倒等行为。四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督办,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一定改观。五是多种形式开展渣土处置管理,乱倒渣土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六是不断提高环卫清扫保洁质量,城区道路清扫合格率、清运及时率达到95以上。

㈣坚持规范管理,保障市政设施维护质量

按照建设部相关通知,今年重点对城区60座桥梁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并建立“户口卡”,对问题较重的3座公路桥梁采取了相应措施。投资3.68万元购置了条纹砖生产机,推行了新材料在市政领域的研制运用。修补沥青路面坑槽及维修路面6618m2,新铺维护人行道2.17万m2。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8以上。

城市供水综合水质合格率达到99.98,管网修漏及时率99,水质监测站设备购置到位。对城区排水设施坚持经常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了污水排放顺畅,雨后无污水外溢现象。同时,严格落实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先后为26家施工单位办理排水许可证,下达违章通知书15份。

㈤服务东风公司,不断深化政企共建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我局进一步做好服务东汽工作。针对东风公司提出的新移交的43条路方案,我们经组织多次实地查看、测算和协调,提出了“分级管理,归口移交”的方案。与此同时,对东风公司申报的绿线办理、占道破道、管线抢修等手续,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做到服务上门,优质高效,收到良好的成效。

㈥提升绿化品位,推进园林建设新发展

今年以来,园林绿化工作体现了重点突出,管理规范,严格制度,监管并举。

一是公园绿地建设管理取得新进展。人民公园组织了园前区综合改造。四方山植物园对22厂至四方山道路进行绿化美化,改善了景区环境。百二河景区进行了恢复十二生肖植物图案等改造,景观效果明显。

二是围绕道路绿化抓好重点改造。配合武当路、白浪路改造和重庆路建设,积极组织了道路绿化拆除和移植工作。同时,完成了北京北路3000m2的“群芳园”工程。

三是风景林地管理得到强化。按照“连片成块,先路边后高山”的指导思想,今春共完成义务植树19.2万余株,绿化荒山面积970亩(不含对公路沿线及小区绿化的面积),绿化山头30块,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0个。通过退耕还林专项治理,共清理开荒种菜、林间套种1040亩,退耕还林470亩。山林防火、防虫工作实行24小时防火值班制度,配合三区加强巡山护林,降低了火灾发生率。同时,城区24个松毛虫害重点部位监测点实行巡回检查,全年尚未发现大面积松毛虫情。

四是强化措施,先后督促12家重点责任单位进行山体治理,并大力推广“混凝土喷播”先进技术进行山体治理。目前,已督促完成东风大道、北京路中心血站等处治理山体共6万多m2。

五是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按照相关规定,坚持严把绿线审批关,把办理绿线与批后管理相结合,已办理绿线手续59件,规划绿地面积约13.7万m2。为加强批后管理,我们积极配合建设项目综合执法检查,共查处未办理绿线手续建设项目26项,未治理山体的建设项目56项,无渣土处置手续的建设项目16项,并分别进行了整改处理。

㈦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今年,行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一是为了摸清底数,推进改革,我局组成市政公用、环卫管理和园林绿化三个课题组,完成了“__市城区市政公用事业现状、问题和对策”、“__市环卫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和“__市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三项专题调研报告。二是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__市城区环境卫生行业体制改革方案》(送审稿)的拟定,并正在抓紧落实提高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工作。三是大胆尝试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10月份,精心组织了重庆路、天津路、武当路共65.71万m2路面清扫保洁任务的公开招标出让。同时,顺利公开竞聘市政园林设计院院长。

由于相关工作出色,20__年我局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并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初查,并被评为全市“支援抗灾救灾先进单位”、“农村帮扶工作先进单位”、“提案、建议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爱卫工作先进单位”、“城市市容和环卫治理先进单位”和“法制教育先进单位”。

二、20__年工作思路及目标

二0__年,市政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要围绕“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提升功能,构建和谐”,深入思考并解决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问题,以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市民需求为着力点,求真务实,强化措施,认真完成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项任务。

㈠服务中心任务,承担好“重点工程”。一是办好政府实事涉及本部门的项目。二是围绕服务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抓好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和刘家沟垃圾场迁建。同时,认真做好泗河污水处理厂筹建,以及新建垃圾场、渣土场的选址等工作。三是配合北京路、重庆路、浙江路等道路改造或新建,认真抓好市政、环卫、路灯和绿化配套设施建设。

㈡抓好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政维护质量。树立安全意识,突出危险地段的维护管理,组织好城区道路安全护栏建设、大岭路人行道改造、部分过渡路面改造等项目,确保人行道、桥梁、护栏等市政公用设施顺畅美观。保障城市供水,抓紧做好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启动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启动路灯自动化系统监控中心建设。

㈢加强环境治理,推进长效管理。加大工作措施,确保环卫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做好环卫清扫保洁,加强三条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后的管理。严格渣土处置管理,控制城区垃圾乱倒滥扔、建筑渣土乱抛滥撒等现象。

㈣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园林绿化品位。积极推进重点绿化工程,加快城区生态公园和北京路立交桥景观游园建设,争取鄂西北花木盆景科研展销中心建设开工,认真做好四方山植物园扩建为秦巴生态示范园相关工作。积极发展新建、改造道路的游园绿地,大力提升道路绿化、公园绿地、游园景区档次。做好城区绿地修编,加强社会绿化指导工作,进一步抓好城区义务植树、风景林地防火、防虫和山体治理,并加大对“涉绿”案件的查处力度。精心做好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迎检工作。

㈤突出工作创新,推进行业改革。围绕深化改革加强工作调研,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城区道路管理、城区山体治理、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运行机制及考核等工作重点。逐步理顺污水处理费征收渠道,继续抓好供水行业整合、项目招商引资等工作。

第12篇

电力改革是本轮改革的重要一环,与政府部门改革和垄断国企改革密切相关。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外界猜测最多的“输配分开”在本轮电力改革议题中将暂时搁置。

知情人士表示输配分开搁置的原因有二。首先,从现实情况看,输配分开很难分得开。因为从目前的配电网的电压等级来看,有些城市已经把22万伏的电路都当作配网来运行了,电压等级无法严格将输配网分割开;其次,分开之后有可能就会形成大的垄断。

“放开两头,监管中间”成为目前电力改革的主要改革思路。放开两头,即放开发电侧和售电侧的业务。而不管是发电侧,还是售电侧的放开都将呈渐进式推进。民营资本进入售电侧改革,更多将集中在增量业务里,而非存量业务。而且未来民营进入电力行业更多的要从投融资方式、经营模式,还有新业务创新方面寻找思路。

本轮电力改革的核心,仍然是电价的形成机制。如何打破目前缺乏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改变电力行业旧有计划经济的审核管理模式,从根本上确保输配电价通过独立的市场机制形成,是摆在电力改革规划者面前的最大问题。

电力改革要解决三大问题

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电力工业面临保障电力供应、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艰巨任务和重大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逐步推进市场机制建设,促进电力工业与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增强电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应该成为本阶段电力改革的核心任务。

电力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电力工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的电力供应。为此,本阶段电力改革,应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按照开放竞争环节、监管自然垄断环节的思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稳步向前推进。

总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可概括为三大问题,即电力规划管理薄弱、缺乏电力市场机制和电价改革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应该在本次电力改革中逐步得到解决。

首先,规划管理薄弱,电力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的引导。

表现在电力规划的重大问题研究、编制程序、审定及滚动修订缺乏规范化、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机制,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难以保证。项目前期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机制,电力项目良性开发秩序、市场运行机制和问责制亟待建立。

由于统一规划机制的缺失,造成电力的无序发展,如:电源与电网建设不同步、不协调;新建煤电项目与铁路运输、煤炭供应等没有协调匹配,地区性煤电运紧张问题反复出现;由于风电没有纳入电力发展统一规划,造成风电发展与电网发展不协调,使得部分地区风电装机规模大大超出电力系统合理消纳能力,弃风现象大量出现。

其次,没有建立起电力市场机制,电力资源配置基本停留在行政审批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上。离上次电力体制改革已十年有余了,尽管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但真正的市场机制并没有形成。

具体表现在电力投资项目的决策一方面不受国家规划的约束,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没有落实自主决策权,而是取决于政府主管部门的核准。电力企业自主投资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得到发挥。电力投资管理模式基本停留在行政审批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上。

由于没有市场化的机制,地方企业与央企、民企与国企、内外资企业等不同的投资主体缺乏公平的竞争平台,这在项目资源获取上表现尤为突出,给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同时由于缺少市场化机制的有效激励,企业的利润往往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削弱了发电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的动力,出现盲目的投资现象。

最后,电价改革严重滞后。

电力改革最为核心和敏感的问题就是电价问题。2003年,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方案,国务院颁布《电价改革方案》,但迄今为止未能完全贯彻执行。独立的输配电价还未形成,电价传导机制不健全,电价还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电力市场供求关系。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下,电价不仅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供求关系,甚至不能反映发电成本。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电价失真,价格无法有效向下游传导,市场难以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导致火电企业严重亏损,有些企业现金流断裂,无力组织生产。

建立电力市场机制

目前,新一轮电力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我认为新一轮电力改革应围绕建立电力市场机制而推进。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要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替代长期采用的行政审批、计划经济的配置模式。

第二,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电力企业投资自。要逐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及时把取消和下放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落实到位。目前还需核准的投资项目管理,要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机制。

第三,真正放开发电侧,实现竞价上网。需要授予发电企业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的项目建设自主决策权和自主定价权。电力是一种最典型的同质性产品,在电价市场化的情况下,低能耗电厂成本低、电价低,市场就认可;高耗能电厂成本高、电价高,市场就排斥,这样就可以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

把项目投资决策权还给企业,让电力企业真正成为电力市场的主体,即规划执行的主体、项目投资决策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第四,放开售电市场,实现竞价购电。一个独立的和非歧视性的开放电网是实现电力自由贸易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积极推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的双边交易,逐步扩大到全部用户,让用户具有自主选择权,最终实现“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其关键是废除行政垄断的电价机制。

第五,加快建立电力市场及交易机制。继续开放省级电力市场,发展区域、全国(跨区域)电力市场。建立以中长期双边交易为主、短期交易为辅的电力市场。研究并逐步建立公平竞争的发电投资准入机制。

第六,创新电力市场监管。完善电力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在发电环节强化价格、投资监管,严防价格操纵、无序投资;在电网环节强化开放监管,建立完善的成本加收益监管方式;在供电环节强化服务质量监管,确保供电服务水平。

第七,健全电力法律法规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加快完成以《电力法》为中心,包括《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建立健全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和运营的法律法规体系。另外,国家应尽快制定《规划法》,从法律层面上对规划地位加以明确。

建立健全科学的电价机制,完善发电能源价格、上网电价、销售电价之间的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发电价格形成机制;在放开售电侧市场之前,按照成本加收益原则,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加强电价监管;逐步推进销售电价结构调整,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需状况、有利于节能减排的销售电价体系,构建由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顺加的销售电价机制。

为确保新一轮电力改革的顺利实施,我认为应该从科学性、严谨性方面加强电力系统的建设。

第一,应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组织下,在国家能源战略指引下,电力企业、科研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等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统一的电力工业发展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

第二,要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确立统一有效、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确立规划的编制与组织制度。

第三,应创新电力发展规划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论证、听证、评审、公布、备案和后评估制度以及项目确定的招投标制度等。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评估和滚动调整。

第四,政府应成为规划组织实施者,同时又是服务者。优化政府宏观调控,把实施统一规划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