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十四五解读

十四五解读

时间:2022-01-28 08:4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十四五解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十四五解读

第1篇

 

一、起草背景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2021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桂政发〔2021〕6号)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制定了《河池市贯彻落实2021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就贯彻落实提出要求。

二、方案内容

河池市贯彻落实2021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包括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产业振兴三年行动、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共20项2021年主要工作、“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具体内容为:

(一)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

(二)大力推进产业振兴三年行动。

(三)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五)千方百计提振城乡消费。

(六)千方百计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增长。

(七)切实加快重大开放平台建设。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九)“十四五”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十)奋力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

(十一)奋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

(十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十三)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

(十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六)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强区。

(十七)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

(十八)着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十九)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

三、工作要求

方案明确了91个子任务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及完成时限,并就抓好贯彻落实提出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第2篇

鲁迅是一座山——一座丰碑似的山!他不高,但却让人高山仰止;他不狂,却让人灵魂悸动;他不善于教诲,却让人心悦诚服!

对于这样一种说法,熟悉近现代政治和文学史的人,我想应该不会予以否认!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鲁迅的很多作品,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社戏》《故乡》等。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那段历史要么根本就不了解,或者要么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所以对于那个时代的作品——尤其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他的作品很鲜明的打上了那个时期的烙印,又因为鲁迅先生不仅仅属于他所属的那个时代,他站的位置,他的眼光具有少有的超前性。他以他的铮铮铁骨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以他的“如匕首、如投枪”一样的犀利的笔当武器,口诛笔伐,直击敌人的心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的文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对于这样的伟大的人物写就的作品,就是让我们成年人去阅读、去理解恐怕都有难度,更何况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

所以,在教授鲁迅先生的作品前,我总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阅读、去分析、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然后怀着同样敬畏的心去备课、去构思、去讲授。或许会有人认为完全不必如此的谦恭,毕竟鲁迅也是人,而不是神,但面对鲁迅的作品,我却真的无法抛开这样的情结——这不是自命清高,而是切身的感受。

当然,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生而言,要让他们完全充分的解读鲁迅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向学生传达怎样的信息和信念以及怎样来传达这些信息和信念就成了我备课的重点。既要让学生认识到作品本身所富有的情趣或信念,又要引导他们感悟理解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的原因。比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从作品找到自己的影子”上,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体会鲁迅童年的快乐与烦恼,从而有所体悟,有所收获;在讲授《藤野先生》时,其中的一个学习目标是“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让同学们通过理解“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感悟体会自己身边的师生情谊。这样的目标设计在大家看来或许不能称其为目标,因为它太浅显、太幼稚, 这样的目标设计根本没有达到大纲和教材的要求高度。

我认为,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也因读者的不同而不同。恰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因循教材和教参,对学生作出整齐划一的指导,这在客观上显然忽视了读者的年龄差异和思维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引向了僵化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误区。既如此,对于学生有可能理解不好甚至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降低一下“门槛”,不至于使他们即使踮起脚尖甚至爬上梯子都够不到呢?!

其实,重要的不是我们非得拖着拽着甚至逼着孩子拔高,而是应该引领他们向可以拔高的方向靠拢,给他们一个方向,一个暗示,让他们自己乐意并有兴趣向这个方向努力;死拖硬拽式的拉上去的,很可能会成为机械的“木偶人”,路还是让他们自己走的好,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相信,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总有一天,他们一定会理解为什么会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的,也一定会理解鲁迅为什么会被称为“民族魂”的!

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 人格教育

一、中职生的人格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去中职学校听课、参加教研活动等,听了数次课,还参加过一些座谈,对中职生有了一些印象,现素描如下:

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大多是乖巧温顺、不拘言笑的,但是在他们温顺的心灵深处是否隐藏着一颗不愿与老师和家长交流的心呢?这些孩子对老师是很讲礼貌的,他们比普高生似乎还多了一分真诚与憨态,但是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自卑情结”?从穿着打扮来看,他们处处标新立异,要么留个“爆炸头”,要么穿着奇装异服,他们的衣服多是廉价的而少名牌,这说明他们大多来自于低收入家庭,缺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还有我们常说的“养成教育”,在这些教育缺失的背后是其内在的人格问题,是心灵的空荡和苍白。

张设字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本情况及心理感受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具有明显的弱势特征,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归因主要有三:弱势的家庭背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生选择的被动性使职业院校学生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负面的心理感受容易导致学生的人格障碍。

虽然同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但是中职生却和普高生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成绩的不同,中职学生“被动”地进入了职业学校,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和自身未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部分学生被边缘化,出于无奈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出身于弱势群体,学业中屡次受挫,在“人心不古”的社会里茫然无助,这就是我们的中职生。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如何让他们通过三年的教育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学一身过硬的本领,这是目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人格教育的解读

人格,又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意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所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而面具背后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不同流派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但在本质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概而言之,人格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人格不是先天形成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格教育,特别是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各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过人格教育思想。先秦儒家文化注重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到了近代,也很重视人格的培养,先生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教育会议上提交的论文《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虽然现代社会和以前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仍然对今天的教育有着积极意义。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立足于传统,取其精华,才不会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中职学校更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第一要务。我们说的素质教育是有层次的:元素质是内核,第二层是一般素质,第三层才是职业素质。这正如地球一样,分为地心、地幔和地壳。元素质是人的基本人格和对世界的认知态度,一般素质是人的基础能力、知识等,最外层才是适应社会角色需求的一些东西。

学生人格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精神、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文化;也是一种教育实践、一种教育实验、一种校园文化、一种教学方法,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课堂授课和学生的自我教育之间的互为优化,是管理者、教学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相交融。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挺起胸膛走路,让每一个为父亲者都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让每一个做母亲者都能在说起自己的孩子时脸上能绽放幸福的笑容。

三、中职生人格教育的实施路径

以中职学校为单元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总的来说,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具有中华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学科、活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载体,为学生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生发他们的健全文化人格。

(一)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是教育的对象,抛开了“人”这个教育对象,一切教育理念皆成空谈。“以人为本”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教育的理论根源。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管理中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格教育收到实效。

(二)建设具有中华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

如何建设具有中华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进行人格教育的关键所在。为人师者,肩负着“传道、授业和解惑”的重任,要想教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具备积极的心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华人文素养。

首先,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民族文化与精神培训班。邀请学养丰富的专家学者授课,或者将教师“送出去”进行培训,多上一些这方面的课程。

其次,在中职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减弱一些不切实用的内容,如空泛的《教育学》,将《四书》纳入进来,并将《十三经》中其他的如《易经》《礼记》《孝经》《诗经》等选讲,再辅以唐宋诗词等。

最后,可以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教研、科研课题研究。学校可以每学期初对本学期的人格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制定本学期的人格教育工作计划,针对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办法;成立学生人格教育教研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还可以开展对我市中职学校的人格教育进行专项研究,探索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争取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以学科、活动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建立全方位的人格教育阵地

中职学校具有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科课程、实践活动和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开展人格教育。首先,要发挥思想道德建设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亲情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给学生控制情绪、调节心理的具体方法。其次,要充分利用其他各学科中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要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将人格教育渗透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锻炼和熏陶。再次,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这是中职学校开展学生人格教育的优势所在。最后,可以通过校园网、博客、QQ 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四)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生发他们的健全文化人格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不同于普高教育,它摆脱了应试教育的藩篱,是更适合“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学业成绩是中职生的软肋,如果还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加技能教育,难以生发他们的健全人格,应该对中职生加强中华人文素养教育,降低部分课程的基本理论传授,强化语文学科中的古代文化教育和历史教育;以称为《四书》的《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为基础,再加上唐诗宋词。并与现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互动,形成“齐抓共管、互为优化”的局面。

对中职生进行中华人文精神教育,也许不会产生“教育改变命运”的作用,但完全可以给中职生一个健全的人格,能够让他们内心充实、精神丰富、信念执着。

【参考文献】

[1]张设字. 职业院校学生人格教育探析. 职教论坛,2012(19).

第4篇

2005 年7 月1 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正式,2008 年1 月,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到2015年7 月1 日,PMI 已走过了整整10 年,十年历程可以总结些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中国PMI 受到高度关注, 其影响力日益增强

( 一)PMI 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先行指数,50% 为枯荣线临界点,50%以下经济下行,50% 以上经济上行。十年来中国GDP 的走向与PMI 完全一致,其相关系数达到0.92。1979 年至2014 年中国GDP 年均增长为9.7%,2001 年到2014 年中国GDP 年均增长为9.8%,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快速增长。

“发展是硬道理”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就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重心是调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但仍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PMI成了大家心目中对经济发展的一个预期,既有权威性又有先导性,起着很大的心理稳定作用, 除了PMI, 目前还没有哪个指数能够替代。

(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其贡献率达到30%,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中国PMI 也就成了全球重点关注的一个指数。

( 三)PMI 是以市场中采集来的实际数据为依据,不论制造业PMI 还是非制造业PMI,中国采集的样本数在全球各个国家中是最多的。

这些数据不是个人意志或政府的需要,而是市场变化的真实反映,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加以分析,所以是客观的、真实的。

( 四)PMI 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分析GDP 的走向,股市的走向,经济结构的走向,行业的走向,就业形势的走向等等,从中找到某些规律性趋势,或发现突出性矛盾,以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从就业指数中发现,2014 年经济下行,但就业稳定,主要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结果。

二、PMI 已到了提升期, 应加强大数据分析

PMI 是从国外引进的指数,经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实际应用,现在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有更多的中国特色,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一)提升经济拐点的敏感性。PMI 的任何变化,特别是明显变化,一定隐含着某种宏观情况的变化,要善于捕捉到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尽早预防。

(二)要扩大PMI 的深度和广度。PMI 中各项指数的变化往往是某种变化的开始,如库存的变化反映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流通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原材料、备品、备件下移到物流配送中心,是因为物流外包的发展。而产成品库存上移到生产性企业,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企业成了第一发货点。又如服务业PMI 与制造业PMI 的深度关联,餐饮住宿业PMI 的提升,往往反映企业经济的活跃程度的提高。所以对PMI 中的所有指数应加大分析力度,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要有专题解读,解读的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使PMI 的声音更大一些。

( 三) 在PMI 中, 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专门分析,因为在中国,小微企业占最多数,而小微企业对经济波动的灵敏度快于大企业。

在PMI 各指标中,要分析劳动生产率与创新驱动两个要素对经济的影响。对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三者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对三大新的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从现在开始,就要实施大数据分析等等。

( 四)PMI 走过了十年,可否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或根据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对PMI 的枯荣线进行必要的微调。美国经过长期的跟踪,把PMI 的枯荣线定位为42.7%,中国是否长期保持50% 不变值得研究。

( 五)PMI 不仅可以看到宏观经济走向,也可以看到资金的流向。老百姓手中的钱更多地投向创业,还是股市、楼市,还是提高生活质量,从PMI 可以做出一些分析,引导大众消费,提高消费率。

(六)要加大对服务业PMI 的分析,因为中国的服务业处于上升期、高速发展期,包括生产业与生活业。对服务业PMI 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从中找到许多规律、新的变化与拐点,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

三、从PMI 的走向展望中国“十三五”

( 一)2014 年制造业PMI 的月平均值为50.7, 非制造业PMI 的月平均值为54.4,2015 年会基本持平。

“十三五”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垒加”时期,困难重重,要取得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也不允许。我认为,应稳定在7% 左右的增长率,低于6% 并不可取,“十三五”打扎实了,“十四五”增速会加快一点。中国近十年处于平稳发展期,因为基本面并未改变,不会大起大落。

第5篇

一、白雪飘飘何所似

《古诗十九・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样的“芙蓉”,不一样的“忧伤”。

从漂泊在外的游子、士子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夏秋之交,正是江南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风景如画。然而洛阳城,片片枫叶在点点西风吹拂下,将一片蓝天渲染得如梦似幻,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归乡的气息。不远的驿道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位面容憔悴的书生,蓬头垢面,望着漫漫归乡路,忆及江南采芙蓉的日子,缕缕愁绪涌上心头。算起来,出门也有两年多了,整日东奔西走,本指望可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到头来却功业无成,所获只是满腹的惆怅与失望。

从守在故乡闺房中的妻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怨妇思夫诗: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江水清澈,游鱼戏水,芙蓉朵朵,花香阵阵,伴随着青春靓丽的伙伴们欢悦的笑语,独有佳人怅立江畔,手持花束,惆然独望。如此美景,衬托佳人,怎不叫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对于匆匆的行路人,这是一首让人唏嘘感慨的诗:原本皆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对,可是为了求取功名,为了光耀门楣,血气方刚的他不满足于生活的衣食无忧,离开了家乡,杳无音信,只留年轻貌美的妻子在闺中怅望。江风拂面,青丝飘飘,荷叶翠翠,芙蓉朵朵,一群欢乐的少女背后,是一个怅然独立的背影。“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唉,命运为何要这样捉弄人?有情人天各一方!

鲁迅在《〈阿Q正传〉序》(俄文译本)中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西方接受美学亦有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鉴赏同一首诗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审美主体的知识积累、情感经验、审美习惯等主观条件和鉴赏思路的不同所致。再说,任何一位诗人在诗中都不可能把话说完,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留下了再创造的可能,所以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多元性。读者进入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之中时,往往习惯把内心的主观世界融入到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故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会重新创造一个艺术世界。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体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情感,去发掘诗歌的意境。每一位鉴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不同,思考不同,鉴赏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同。而联想、想象能力的丰富独到与否,是鉴赏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

二、庭院深深深几许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关于诗中“落花时节”,有下面几个层次的解读赏析。

第一层,联系上句,遇到李龟年时当是春天,当时正值江南暮春,百花开始凋谢。

第二层,联系一、二两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这里是说他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杜甫初逢李龟年之时,正值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之时。据记载,乐工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才学出众。彭年善舞,鹤年、龟年善歌。龟年特承顾遇,于东都洛阳大起第宅。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第三层,联系杜甫经历,说杜甫少年在文坛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就出入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但满怀抱负始终无法施展,而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又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少年杜甫于开元全盛日行走于“岐王宅”“崔九堂”等文人名士雅集之处,有机会欣赏李龟年的歌艺。孰料经过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后,两人各自流落江南,不期重逢。此时已经相隔数十年矣。人生际遇若此,实有无限的沧桑之感。

仅从杜李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境况凄凉,但盛唐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会无视这些呢?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着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慨叹。

第四层,综合以上理解,说这里写杜、李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

唐皇朝由开元盛世经安史之乱,到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是由盛转衰的过程。若说李龟年的经历是由盛转衰过程之小小缩影的话,则杜甫的这首诗应是此一小小缩影在文艺上的反映了。全诗仅仅28字,而且明白如话,然而它所涵盖的历史层面却充满了许许多多难以言喻的沧桑之感。诗前两句是杜甫回忆少年时的事情(当时杜甫才十五岁),最后的“又逢君”已是四十多年以后了(此时的杜甫已五十九岁,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可是作者为什么把这四十多年省略未写呢?查阅资料不难发现,这四十多年的前半段是富足荣华的大唐,而后半段是山河破碎的大唐。这一切都被诗人省略了,是诗人不忍谈,还是诗人谈了我们未知?当然是后者,细读诗歌,就不难体会到诗人用“落花时节”把富足荣华的大唐和山河破碎的大唐都融纳进去了。因此,“落花时节”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并非仅指二人相逢的时间。而“正是江南好风景”与在京都洛阳“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相应,同是好风景,只是物是人非矣。

涉浅滩者见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鉴赏无对错,深浅大不同。所以,读者对上下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以及背景信息要能充分挖掘,综合驾驭,由浅入深,以便抵达文心。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关于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赏析,可有以下几个维度。

1.语境维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形象生动而含意深刻的名句,将前两句的沉郁转而为豪放,这一句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说:“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迁的豁达襟怀。”

这种情感思维也和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类似,包含了某种理性认识,即新老交替,事物发展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江后浪推前浪。

2.背景维度

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从朗州回长安后,他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阳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从表面上看,此诗前两句写看花的盛况,并暗赞桃花之繁荣美好,后两句由物及人,关联到自己的境遇,似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其实诗人骨子里是将千树桃花当作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他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这种轻蔑和讽刺是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和他的同僚便立即受到打击和报复,再度被贬。又过了十多年,即太和二年(828年),诗人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诗人《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诗人仍用此法,表面上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和世事难料的感慨,实则仍以桃花比新贵,种桃道士则指当时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再次投以轻蔑的嘲笑。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写了这首答谢诗歌。细细品味,“万木”“千帆”“千树桃”的比喻,对象是一致的。只是在两首“桃”诗中作者多了些轻蔑和嘲笑。虽然刘禹锡骨子里流淌着傲岸、豪放、坚忍不拔的血液。但在白乐天这位老朋友面前,诗人则敞开心扉,多了些愤激和沉郁。

3.读者维度

卞孝萱、卞岐两人对此联这样赏析:“‘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境。

诗歌解读需要关注语境,“历时”语境即上下句,“共时”语境即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遭际,知道作者写作的背景,即所处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说过:“我们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要鉴赏一首诗,也应该知晓诗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因为这对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是很有帮助的。

四、标新立异二月花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从长安落第东归漫游吴越一年有余。途经建德江,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愁情若何?作者戛然而止,用一联景语留给读者体味。“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无垠,苍苍茫茫,远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夜幕降临,明月挂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的诗人是那么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明人唐汝询云“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唐诗解》卷十一)清人黄叔灿云:“‘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沈德潜也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言外之意,诗外之味,这“客愁”竟为何物?

《唐人绝句精华》云:“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唯有准确解读诗句清淡而浓厚的意象,才能感悟到诗人心间真切的情意。结合诗人身世遭遇,诗中的“天”是“蜀道之上”的青天,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树”是作者的化身,一棵“行高于众”的树,是耿介不随的树;“江”是喧闹的世道,是开元盛世,是明君,是圣主;“月”是读书人的理想,是“兼济天下”的抱负,是“端居耻圣明”的忠心。“皆著我之色彩”的意象营造出了比王维诗更多触景生情的“有我之境”。茫茫旷野,滚滚红尘,冷眼望去,蹑于高位的达官显贵要比挺拔的高大的他低矮得多;政通人和的盛世,政治清明的开元,犹如一江澄澈透明的江水,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天空,好比仕子胸中升腾的一轮红日,是读书人“入世”的美好理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江水愈澄清,那轮入世为官的“明月”就距离仕途之舟中的旅人愈近啊,所以愈加盼望江水清明。然而这江水给他带来无尽的愁苦,愈清澈愈显现实无情、诗人无依,那毕竟是镜中花、水中月啊。有矛盾,或反语,含蓄蕴藉。是遗憾,是无奈,是牢骚,是愤激,回味无穷。在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一段寻寻觅觅,几番上下求索,虽然终于发现一轮明月竟和他那么近,多少慰藉了诗人那颗愁苦的心,但是冷静之后,却是无边的感伤,无尽的失落。“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维》),满怀用世之心却欲仕不能,一腔的期盼化为两手空空。举世皆浊,入仕无门啊。这“愁”便是萦绕于怀,挥之不去的“怨怼”,便是怀才不遇后的愤世嫉俗了。据《新唐书・文艺传》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的孟浩然;有着“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这一孤高狷洁之禀性、耿介不随的孟浩然;虽然生活在沸腾的盛唐,却好像被遗弃在蓬勃向上时代气氛之外的孟浩然。愁怨积蓄日久方炽,一旦引燃,何时何地不燎原?

巴尔扎克说过:“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挥。”消解形象化的语言和象征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因此,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有时候多元之中非常态的另类式解读,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第6篇

有人曾这样说:“我睡去,感觉生命之美丽;我醒来,感觉生命之责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抓住教学活动契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经常思考身上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我们真正要发挥的是引领者的功能,有责任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与家人、同伴对话,与自己活动时的心灵对话,帮助学生将学习变成需要,为他们的成长奠基。

一、预约幸福,培养学生感悟亲情之习惯

有人说,约定是一种美丽;有人说,幸福是不好预约的,可我却曾像中国与世界在2008年相约北京奥运那样,在和我的学生们跨越2011的约定中,找到了可以体验到的幸福,那就是回家过新年时,约好过年改索要“压岁钱”为“压岁言”,并制成卡片,经心灵的过滤写下感言,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让黑板和白色磁砖变得五彩,学会诉说亲情和厚重的希望,分享幸福体验。我特意设计一则广告语:今年过节不要钱,收礼只收压岁言。

来年后一个下午的暖日,交流之中有学生说:压岁言,是卡片上的“至理名言”。 “言”与“钱”有别。“言”有对象,言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流,汲取的过程。“言”是精神,“钱”是物质,“钱”的价值有限,而“言”的意义却无限深远。压岁言,虽普通,却显悠悠亲情载卡片;虽朴实,却见字字真语表深情。朱莎创作《我是压岁言》,已将此中感触溢于言表。且不谈她的巧妙构思,也不说她语言功底扎实、描述别致,单从字里行间,我已读出了她制作卡片时对自己要求之高,读懂了她对家人满心的谢意,更感觉到“春节索要压岁言”这项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与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这远远不是语文课堂组织教学所能企及的情商教育的效果。

那融融亲情的包裹不再变得琐碎,那点点希望的话语不再变得唠叨,只因有了“压岁言”的光环,有了同学羡慕的表情,更有自己加工制作点缀的用心。当读到肖川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命的关怀与和谐发展①”,我有顿悟之感。这就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可以借助自己不同于其它学科老师的优势,和学生一同体验生命的关怀和受关怀的感受,师生、生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我的小举措不经意间成了沟通的桥梁,这不正是当下教育最迫切需要的吗?

二、积累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竞争之习惯

为多方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我班开展小组荐评美文、推举佳作,互评互赏,自成系列,引领学生对语言多锤炼、对文本细解读,对思想常洗礼,在师生对话中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为诵读积累,我曾要求学生在两个月内利用晨诵、午读、暮醒时间完成《古诗文必背》中需过关背诵40首的任务。每周一至周五个人至少需背3首,双休日2首,组员在组内过关,组长间相互检查过关,两位语文课代表把关,周一默写。每周周末以组为单位亮分考核。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背诵快慢确定进度,也可提前过关,腾出时间完成名著阅读或选读其他推荐书目。学生为争全班前8名抓紧课间点滴时间背书,组长帮助和敦促组员纠错过关,大课间时间在组长处背书声盖过了窗外的喧哗,捧书奔向组长处争背诵机会替代了室内的推搡……连平时背诵课文很难的小敏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阳尽管默写常有错字,但背不出来的现象已悄悄远离他(事后了解,他是每天回去让妈妈帮他逐句背,第二天才在组长处顺利过关的)。

回顾诵读之旅,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习小组的互动学习和相互竞争以及激励评价极大地发挥了她们的学习热情,也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此后六月,我指导自主编辑八年级段学生已有习作电子文稿,并请五位大组长分“与亲情相拥”“与自然相识”“ 与名著相伴”“与心灵对话”和“与青春合拍”五单元设计导读语,我最终统稿校勘,并撰写序言《做一枚青春的印章》:“青春世界,如果我们把它比成沙漏,你会发现美好在这里积淀,思想从这里飞扬。……告别八年级,我们用细腻缜密的针脚绣好十四五岁的花季心语,我们用略显稚嫩的笔触激昂文字,我们用炽热的心为810班,为你,为他(她),为自己做一枚青春的印章。属于我们的天空正闪亮,让我们一起向前,飞!”我们以天一学校810班为群体作者,在网络出书《青春的印章》,成为我和这帮孩子共同成长的见证。

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乐在与组员的合作交流中,乐在对美文的荐评和赏读中,更乐在探究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中。这也验证了郭思乐所发现的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他们内心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乐于求知,积极上进。当老师在学生学习状态呈现后保护了许多原本可能被奚落为差生的学生,为他们“大器晚成”保存了信心和勇气,并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差生”不差,“优生”也有了广阔的发展余地②,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捕捉感动,培养学生凝心聚力的习惯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命的关怀与和谐发展”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我们应该无比重视那些被忽略的教育细节①。”我要求自己抓住契机。某周四下午,我和邻班邵老师按事先约定请上专业裁判――袁小平老师,将还在悬念中的两班学生带到操场。其实他们(尤其是男生)驿动的心早已按捺不住,又拿不准我们会带给嗅到中考火药味的他们怎样的激动。好在我和邵老师会用镜头,更用心捕捉,留住他们这群阳光少年午后阳光下暖暖的微笑。

我们采用两班竞赛制,分四大组进行,有“赶猪跑”、“抬罗汉”、“男女拔河PK赛”、“男篮操场势拼(可不是‘世乒’)赛”。其中有一项,两班各选男女生10人重新组队,混合拔河,邵老师和我分到909和910班,师生同场竞比高下。我班葛瑞忙着捕捉我的窘相,有拔河潜能的瘦高个徐伟一马当先,给我强有力的支持,也是全队的,更是我的盾牌,因为袁小平赛前一直叮嘱:“保护好王老师,别让她摔倒。”万事俱备,只欠哨音。哨声一响,我使尽气力和身后战友拼命向后拽,尽管两边拉拉队喊声如潮,我却被前面那一个领队感动着。他离我不近,怕一旦摔倒,砸在我身上;因为他顾不得潇洒帅气的表情,手中的力量通过绳向后传递着,(事后在男篮赛中,他也是拼得最凶,投篮最猛,命中力最高,还是宽容心最大的一个男生),更因为我从他被抓拍的镜头中读出了他的全力以赴。我们略显优势,赢了。可我已不看重结果,我被他们因有老师参赛而激动、欢呼,还略显惊喜的纯真、率直感动着。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9班为男篮呐喊助威的女拉拉队,当10班势头明显盖过9班时,她们不懈怠,无须动员:“9班加油!”;当红红的2分又被叠加给10班积分榜,她们不忘分析得失:对方投篮太准!本班男将配合不紧。当失败已成定局,9班吴高杰对着积分牌坦然笑说:“比完了,我们使劲翻(记分牌)。”当体育赛事已成过去,成绩还需关注时,邵老师不忘扣题:“下次大家考好了,老师腾时间给男生练习投篮。”你听,多了不起的坦言,多有丢不掉的凝聚力!

也许花两节课(用了体育课一节,作文课一节)让大家疯,很多老师会认为初三了,这样做过于奢侈。可我觉得这是在敲醒久已尘封的心灵。而阅读了肖川教授的文字,我才知这样的做法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③。”我还希望我的学生也能从活动中捕捉到生命的感动。“我手写我心”,写作,不就是陶行知说的“生活即写作的源泉”吗?这不正是肖川教授所提倡的“生命化写作”吗?我们还要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点滴的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

教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有效引领者。尤其是语文老师,我们在语文实践类活动中培养学生诸多习惯,都源于作为教育者应承担的无比神圣的使命与责任。从教育生活点滴中,你一定记住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命的关怀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无比重视那些易被忽略的教育契机。

语文老师,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约定,夯实成长的道德基石,一同行走在求知觅德的幸福之路上!

参考资料:

[1]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

尊敬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报告如下,不到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2020年工作回顾

2020年XX镇农业农村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下,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为要求,努力打造产业强、生态美、治理优的新时代幸福农村。

一、农业产业发展兴旺

粮食生产安全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14480吨,其中水稻10433吨,小麦3116吨,玉米404吨,豆类263吨,薯类264吨,为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落实生猪政策性保险,重点安排部署了全镇养殖大户生猪恢复生产,确保生猪养殖有序开展,落实生猪养殖政策,2020年我镇共出栏生猪二千多头,能繁母猪存栏达104头。

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全镇注册有200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其中有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XX市龙头企业5家。2020年琼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XX镇首个连栋大棚4862平方,争取补贴资金约45万元。

乡村休闲旅游业蝶变发展,域内村有伴山居休闲山庄一个,村成功创建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民宿旅游扶贫项目岭里民宿一期已产生收益,二期正在建设。新建与改造旅游标识牌、旅游公厕若干,旅游线路规划完毕。

农产品安全和谐发展,XX镇农产品现有1家省级有机企业,1家省级无公害企业XX市银屏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省级无公害企业。同时完成约120个监测点的土壤取样和作物取样检测工作,完成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

乡村信息产业化稳步发展,XX镇已建立益农信息站11个,镇益农信息中心站在省益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已经注册; 2020年度报送农业物联网应用主体1家,在村建设园林式物联网+养鱼系统项目。

产业扶贫持续发展,2020年共发展特色种养到户项目申报117户,是上级下达计划117%,累计申报发放到户补贴资金18.79万元,组织100人次贫困户开展了特色种养技能培训,对全镇3个茶叶扶贫产业园和1个瓜篓子扶贫产业园棚架进行技术指导加固工程,目前长势良好。

二、农业生态呈现新貌

人居环境实现持续改善。按照人居环境“五清一改”整治内容,完成整治村庄154个,完成率100%,共清理黑臭沟塘206个,清淤水沟6500米,在关闭畜禽养殖户27户的基础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备配套率95%。指导规模户联系周边种植大户签订合同,推行粪肥施用、种养结合模式。改造门前屋后“五小园”,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进行全面整治,我镇美丽乡村中心村、中心村及中段一般自然村通过省级验收,美丽乡村示范村获得省级示范村荣誉称号。

畜禽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建立粪污消纳台账、实现干湿分离等。推进利用上级畜禽废弃物补助资金专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进一步带动资源化利用工作,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养殖户们粪污处理难题。

秸秆综合利用实现良性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秸秆禁烧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建有一网生态肥有限公司、丁岗养殖场和XX市广源园林秸秆处理服务站回收利用点。

化肥农药使用实现总量控制,全年农药总用量18.04吨,较上一年减少0.48吨,减量2.6%;当年化肥总用量943吨,较上一年减少22吨,减量2.3%,完成2个定点农户和10个采样点、5个大户的采样任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6500亩,占农作物面积的90.1%。

禁捕工作实现平稳态势,镇成立了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巡查督查机制,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建立领导干部帮扶联系机制,施行包保到人,对全镇220户域名施行帮联。准确录入退捕渔船信息系统,全部退捕渔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转产就业工作,多次组织参加退捕渔民招聘会,推荐渔民就业。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XX镇成立了5个巡查小组,并联合公安、渔政等部门打击各种偷捕行为。镇各部门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活动,以会带训,并组织人员到村实地指导开展工作。全镇拆解登记“三无”船只 艘,运销船 艘,所有补贴资金全部打卡发放到位。对户居民自用船做到统一登记,统一上牌,造册归档,落实管理责任人。

三、乡村治理改革持续有效

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利用区域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助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用好用活5个市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着力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路径。村利用扶持资金690万元入股购买标准化厂房,实现每年稳定收益。2020年各村居通过绿色长廊、生态林、公益林等实现村集体增收205.7万元,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村集体增收60.72万元。9个村(社区)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44.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50万的村居共6个,其中村、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

两个“改革”持续推进。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现已有7个村(居)委会完成三变改革,涉及农户数8572户,村集体投入资金539.375万元,其中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投入资金336.992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三变改革项目资金70.223万元。全镇9个村居按时全部完成清产核资系统录入,录入系统的数据错误率为0。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并编制成册。各村都制定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章程,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成员,建立股东清册。

从业人员素质持续提升。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磷选了9个新型经营主体和4名农机手为培训对象到上级有关部门参加集中和分期培训,所有参训人员全部合格毕业,并获得资格证书。

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XX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坚持以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促进绿色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的应用率,为促进全镇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抓好产业发展工作。扶贫产业中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到户项目,开展特色种养技能培训,全站在编人员开展入户技术指导,镇防疫站人员入户开展防疫工作;对到村的种养产业园项目开展技术指导。做好农业项目的谋划和申报工作,支持发展茶叶、设施栽培基地、绿肥示范基地、中药材基地以及农产品品牌认定、休闲农业发展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继续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

二是抓好农业生态工作。控制一级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推进绿色发展,对照上级政策利用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实现一级保护区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任务,并为2021年“零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计划在村建立千亩粮食绿色发展示范片,确定专人,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技术跟踪服务,从而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继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推进社会化服务工作,保证综合利用达95%。

三是抓好技术指导工作。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抓好技术培训和宣传服务工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广“优质稻栽培技术”“水稻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肥药双控、秸秆利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使受众掌握相应的实用技术,促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普及。开展科技入户和技企联系工作,发动技术人员参加科技入户和技企联系,深入农户企业,送技上门,送技到户,手把手结对帮扶,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20个辐射户,确保我镇在检查中名次靠前。

四是抓好农业安全工作。根据抓行业必须抓安全的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涉农领域的安全生产排查治理工作,对农业机械、涉农危化品、能源、设施农业、畜牧兽医、水产渔业等其他涉农领域开展隐患排查;对农产品农残定性检测样本不少于550个,水产110个,畜牧100个,完成上级下达的定量检测任务,确保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加强对土壤监测点的检测取样工作,包括土壤取样和产出品的取样。

五是抓好各类惠农补贴。包括农机补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秸秆综合利用补贴以及受灾补贴等工作,所有补贴按照上级文件,按时按节点落实,规范程序,一卡通发放到位。

第8篇

一、2014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命题水平排行榜

命题研究首先得看已经达到的水平。201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真可谓百花齐放,若从与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的吻合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水平排行榜(见下表):

本排行是从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分值设定等方面综合评定的。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省市命题尽管整体上略逊一筹,但也有题日命得很有水平,如呼和浩特市的“名著阅读题”,广东省的“附加题”(名著阅读)。由于排行不是目的,故只呈现前十名。

二、素养立意:中考语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意”,即主旨、宗旨,是指导具体行为方式的思想、理念。任何一种行为方式的背后都有一种理念在起作用,只是有的人能够意识到这种起作用的理念,有的人则不能。作为国家意志体现方式的中考以及高考,必须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命题,从而正确发挥评价教学、为国选才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中考、高考“命题立意”就是体现国家意志、规约考试命题方向、调控具体命题行为、确定命题框架与方式的课程理念。由于中考并不完全同于具有选拔性的高考,因此命题立意更需仔细考量。

命题立意是分层次的,高一层次的命题立意并不全盘否定低一层次的命题立意,而是涵盖了低一层次的命题立意,对其是超越而不是完全抛弃。

“意犹帅也。”有什么样的命题立意,就有什么样的考题,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才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在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的年代,尽管没有《考试大纲》,但命题立意仍然存在,其考试方式减缩为“政审”(政治审查),突出“根正苗红”,突出政治上的“可靠”。拨乱反正后,开始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学识的“可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考试大纲》的强力推动下,中高考语文命题成功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巨大转变,推动语文教学实践从静态的语言知识体系中挣脱出来,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特别是读写)能力的提高。新世纪初以来,作为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熏要组成部分的语文课程改革,革故鼎新,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新概念,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因此,“素养立意”应该是中考甚至高考命题应该具有的基本立场,或者说必须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型升级到“素养立意”。

“素养立意”是比“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更高一层的命题立意。这里的关键词是“素养”,具体来说是指“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认了“语文素养”的首要地位:“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吹尽黄沙始到金”,白1903年语文科独立设科以来,百余年的语文教学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素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语文素养”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语文素养”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比知识、能力等具有更大的涵盖力,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所需要、所积淀的素养。简单来说,语文素养就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概括而言,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七个方面: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生活体验、文化教养、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

中考语文命题“素养立意”则要求试题比较全面地体现“语文素养”的七个方面。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同,读写能力是否熟练,还考查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习惯是否良好,生活体验是否丰富,文化教养是否良好,思想品德是否道德,思维品质是否优良,审美情趣是否高尚。“素养立意”,超越了“知识立意”的“可信”、“能力立意”的“可用”,突出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呈现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特征。

三、“五要五不要”:素养立意的实际呈现

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素养相呼应,中考语文命题理念需要向“素养立意”转向。这种转向,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和试卷实际呈现上,需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1.要保持一定独立,不要简单模仿高考

中考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选拔性,但它与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考不同,更需要对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中考语文命题,要站在语言文字运用素养的高度,促使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要尊重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学习心理,调动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欲望,拓展学习空间,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命题思想独立性,不要简单模仿高考命题模式。如果通过我们的命题,让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提前进入高考状态,那是十分可悲的。前文排行中的省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不盲目跟风的思想。比如宁夏卷,就完全打破了高考试题的基本模式,全卷120分,只分为三大块:积累40分,阅读40分,作文40分。试卷结构简单明了,试题要求简单明了,删掉了全国高考试卷中雷打不动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这就能够促使日常教学走向简单明了。种种简单明了,同样体现在福建厦门市、山西省、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福建福州市、安徽省的试题中。

遗憾的是,仍然有部分省市的试题跟在高考试题后面亦步亦趋。拿起试卷粗粗一看,似乎就是高考卷:第一卷选择题,其中字音、字形、语病(或成语)分到前三题,雷打不动;第二卷主观题,分别为名句默写、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作文。当然有些省市试卷个别内容有些变化,而总体上就是这样的僵化模式。这样僵化的命题,既体现在中西部大城市试题中,如武汉、成都,也体现在东部省市试题中,如杭州。以盛产应考资料著称的湖北黄冈市试题,则几乎是全国所有试卷中字数最多,考查点也最多的;除了将诗句默写调到开头外,几乎就是一张高考卷。在这样的试题指挥下的应考操练,怎不令学生反感?

2.要重视经典积累,不要摒弃传统精华

一套好的语文试题,必须对古诗文默写给予足够的重视,设置较高的分值。优秀的古诗文是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些经典作品,就能够将我国文化中的传统精华予以传承,将传统精神予以发扬。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说,学生对诗文的朗读、背诵、默写,是对精粹语言的“整块记忆”,是“扇面式记忆”,不像记忆单个生字那样是“单砖式记忆”。这番积累之功,其功效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的传承;古诗文精粹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文字也是一种锤炼,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更具有“台阶式”的作用。

凡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好题,无不在此下足功夫,给足分值。宁夏卷16分,上海卷、山西卷15分,厦门卷13分,福州卷12分,南京卷、安徽卷、温州卷10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据笔者细致分析,命好了这个题的省市试题,在试卷整体结构上、其他题日的命制上也是精彩纷呈。如厦门卷在“语言运用”题目的命制上颇有创意,特别是其中的“综合性学习”题目,围绕闽南红砖古厝,设置三个板块――识红砖古厝之“源”、品红砖古厝之“韵”、拓红砖古厝之“用”,分别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对联内涵、拓宽生活视野的能力。

在这个题目上分值设置偏低、命题思想落后的省市试题,其他题目也常常面日呆板。如北京卷、杭州卷,此题仅设置4分,在全国是分值最低的。单说北京卷,真可谓亮点乏陈,仅就其“名著阅读”题而言,竟然蹩脚地以读连环画代替名著阅读。不是说学生不能读连环画,而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引导其读经典原著,不能用短平快的连环画式的浅阅读来代替。况且,现在的初中生,基本都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即使不读这连环画的文字,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应付没有“学习含金量”的题日“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______》”。

3.要动态考查知识,不要静态进行选择

字音、字形、词义、语病等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奠基性的重要内容,对这些内容的考查,是中考语文命题绕不过、也不应该绕过的,但对其考查的方式却值得好好探究。其基本思想是动态考查,力避设置静态的选择题。以字形为例,在古诗文默写、作文中均可进行考查,大可不必单独命题,更不宜以选择题的方式静态考查。前述命题水平较高的省市,则返璞归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南京卷,以“给加点字注音”的方式考查字音,以“根据拼音写汉字”“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的方式考查字形。宁夏卷则以“改正下面每个成语中的一个错别字”的方式考查字形。这看起来很简单,就像是平常教学中的督促检查一样,而这才更原生态,也更能够准确地检测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浙江温州卷也是根据拼音写汉字,但更有趣的是将字形考查与阅读态度、学习习惯培养结合起来:

“爱阅读”行动寄语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读书爱好的关(jiàn)_____时期,爱上阅读,就有了一个不会(kū)_____竭的快乐源泉,有了一个不会背(pàn)_____的重视朋友。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但在你们的人生(lán)_____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理想――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的读者。

对名著阅读、文学常识的考查,也要突破静态辨识的选择题模式,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浙江嘉兴卷在这方面就做得较好,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阅读积累卡包括三个要素:书名、人物、相关事件。这样的测试题,就将名著阅读、文学常识的考查与做“阅读积累卡”的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了。既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具有了动态考查的复合功能。

即使是对经典名句的默写,也要突破单一的“填空式”的静态考查。根据上句写下句或者根据下句写上句,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考查方式,可以检测学生对古诗文经典名句的记忆情况。若再往前走一步,则不仅仅考查其记忆情况,还需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状况。如:

温庭筠《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在夕阳将落实人不见归人而惆怅弱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温州卷)

当我们看到雄浑苍凉、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时,常常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吉林卷)

若再往前走一步,可以设置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根据语境填写诗句。这就不仅考查学生对经典名句的记忆、理解,还可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到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才算是完成了由记住、理解到活用的全过程。如南京卷:

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4.要撬动思想飞扬,不要关闭学生大脑

中考试题的命制,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灵气为代价,要想方设法撬动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思想高高飞扬,促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张扬。南京卷、安徽卷都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设置题目,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飞扬思想,颇见命题者功力。南京卷以班级出一期“小说天地”板报为任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以下几件事:

(1)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2)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3)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象,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话。

这三个题目,分别将对学生语句衔接、思考提问、情境想象等能力的考查巧妙地设置在“小说悦读”“小说疑读”“小说延读”栏目中。这样将学生做题的过程变成一个饶有趣味的活动过程,真可谓匠心独具。

安徽卷以开展班级诗歌朗诵活动为任务,要求学生参与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2)调皮的明明讲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两句。请根据开头的四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线上补写出两句。

(3)莉莉朗读后兴奋地说:“特别喜欢后三句。如果跌倒,我会大笑着站起来,这就是我的‘最美丽的姿势’!”请写一写,你会以一种怎样“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4)一向胆小的文文也跃跃欲试,可站在讲台上,怎么也张不开口。请你先写几句话,鼓励他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这四个题目,分别考查学生划分诗歌节奏、诗句衔接、情境想象、情境运用的能力。这些题日,都符合新课标所规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些题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促进学生思想的飞扬,还有赖于命题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考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相邻题日间的思维层次;同一题目内的思维层次。我们来看宁夏卷第6、7、8小题(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呈现要求,材料略):

6.你能从下面的这段文字中读出哪些信息?写出最特殊重要的两条。7.根据“霾”的释文,描写一个片段,要求能写出“霾”的基本特征。

8.观察右边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①说明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②为这则公益广告拟写一个标题

这三个小题就充分体现了相邻题日间的思维层次:筛选整合信息一重组呈现信息一解释提炼信息。第8小题两个要求间也体现出思维的层次:解释信息一提炼信息。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运用语言文字处理信息当是“语文素养”的题中之意。

5.要拓宽学术视野,不要裹脚停顿不前

中考命题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它需要命题者本身不断更新知识,拓宽学术视野,特别是引进学科领域的新鲜知识,促使日常教学中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的更新。我们来看南京卷: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她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

我只是选择了与别人不同的爆发点

“青春期时,我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老的人困在一个很小的身体里。我有种感觉,全人类对十几岁的人的想法和无形中加诸他身上的期望,或不让他去做的事,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韩丽珠无疑是早慧的,早在十四五岁,她就在报纸上发表绝不学生习作的短篇小说,而当我请她回想青春期的状态时,她说了以上这段话。她说,虽然当时没有跟同学聊过这些想法,但,“他们应该不会不觉得吧?”而她,是深入去想的那一个,从而有了不一样的选择,她称之为“爆发点”的处理方法――写作。

中一时,韩丽珠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集,那是有别于以往所看过的大众通俗小说的世界,“在客观事物中夹杂着心理描述,有一种很极端的语调在里面。三岛由纪夫和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作品,启发我找到心里的声音,让我知道有一些写作的可能性。”

之后,韩丽珠开始了她一个人的写作路途,作品陆续发表于《星岛日报・文艺气象》、《新报・Magpaper》等文学副刊上。期间,她参加过香港的第一个写作班,却发现自己“无法在那么系统的学习里获得太多东西,难以从别人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现在也在学校里教授写作班的韩丽珠,认为现在的学生和当时的自己没有太大差别。“人在某一个年纪,心里有很多力量要爆发出来,不过每个人的爆发点不同,有的人是画画、摄影,有的人开始注重打扮、谈恋爱,又或者打架、闹事,他们可选择的东西很多,可能性很大。但选文学是少数。少,是常态。”

过另一种写作生活

韩丽珠选择了少数。而这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并不容易。

她的第一本小说集《输水管森林》,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补助出版,首印一千本,顺利铺到书店的只有三百本,其余全部退给了她。书放在逼仄的家里,最后只好扔掉。“当时没有想到是心血,只是觉得书塞在家里好烦,早知道就不要出了。书扔了,浪费了很多纸,不是很环保。”只是这样吗?我还是怀疑。

韩丽珠说:“我觉得事件是很中立的,事件的发生是让自己认清一些事和在事件里多看到一点关于自己的东西,会去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到底是怎样的。我第一、二本书的出版过程都不是很顺利,有很多波折和困难。但我不觉得这件事是很负面的经验。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会让我自问:在写作这件事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有很多读者很重要?有一个作家的身份很重要?还是那本书卖得好,我有很高的地位,人人都尊重我?我发觉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如果有些东西写出来,不是为了发表而写,而你觉得有意思,才会一直写。”

虽然目前全职写作,但为了谋生,她也需要兼职教授写作班,以及为报刊撰写采访稿。这似乎是香港作家的生存方式:西西曾是小学老师,黄碧云的正职是律师……作家的身份犹如卧底。韩丽珠原是《明报・世纪版》的编辑,每天做着如制衣女工般的事情,“将一些新闻排版连在一起就成了报纸”,这种感觉在SARS期间显得更加强烈,“这个工作假设了做着这件事的人,应该很清楚外面发生的事,但事实上我只是坐在办公室做事”。SARS过后,她辞去了编辑的工作,那时候,一些小说的意念正好有节奏地出现在她脑海里,她觉得,它们应该变成一本书,这就是后来的《风筝家族》。

同名的单篇小说是第二十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的中篇小说首奖。当小说完成时,刚好遇上文学奖征稿,韩丽珠怀着“试一下”的心情参赛,却展开了她在台湾出版作品的历程。“那时已觉得在香港出版没什么出路,香港的大出版社不太出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心的小出版社在出,即使再出也是差不多的经验。在台湾出版会有多一点不同的人看到,我想要有新的经验。但无论是得奖,还是出版,那些都是很虚幻的东西。可以出版,甚至有很多人看,当然很好;但是不是说没什么人看的作品,没什么人重视的作品,它就不应该存在呢?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东西。”

在我面前说起这些的韩丽珠语气平淡,但我总觉得,她一定承受过压力吧,在写作与生存之间,在写作这件事的“正当性”上?她说,自己是“作者”,不是“作家”。“身处的社会环境,大家对作家的看法、对书的看法,都会影响到作家如何去看待写作这件事。在香港写作的人,第一,并不是那么备受尊敬,第二,自己也不会觉得是一件那么严重的事。写作是我花最多时间去做的事,‘作者’比较贴近我在做的事情,‘作家’似乎就超出了事情本身。”但她并不认为香港的环境不利于写作,否则如董启章,如她等作者就不会出现。她也希望为香港文学做点什么,无论是早前参与文学杂志《字花》的编辑工作、教授写作班,还是倡议成立香港文学馆,都是“基于一种责任”,“这些都会让文学有一个位置”。

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董启章说,韩丽珠让他想起卡夫卡。联合文学总编辑王聪威说,韩丽珠的小说需要读者深深地读进去才会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韩丽珠的小说是超现实的,但又很写实。小说发生的场景,在房间里,在医院中,在地窖、商场……脱不了封闭的空间,即使跑到旷野,到达孤岛,总还是在一个相对遗世独立的场域中。人物的面貌是模糊的,只能凭借着彼此的关系确认身份,母子、姐妹、夫妻、朋友、医患、观看者与被观看者……而韩丽珠笔下的人际关系却又难以定义,有一点跨界,有一点含糊。在《感冒志》中,由于流行病的发生,原本不认识的人被分配到一个“家庭”中,重新组合成父母、子女、夫妻、祖孙;新作《缝身》里,立法机构出于经济考虑,定立了《缝身法例》,成年者可进行缝身配对,连身人的工作能获得优先保障。那种关系是夫妻吗?毋宁说是被某种关系捆绑的两(多)个人,反正并不独立。

韩丽珠的小说情节跳跃,你也可以说,情节不存在,其实,有点像,梦,有些无意识,有些意味深长,迫使你不断倒回去重读,思考前后之间的联结。这是迥异于大部分华文小说的阅读经验。我问韩丽珠,为什么她的小说那么不像“故事”?

“我不是很侧重去‘讲故事’。不侧重,但我并不是觉得故事不重要。故事的定义是很宽的,未必是传统的手法可以包含。其实生活不是一个故事,生活中很少有很戏剧化的事情;或者有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处理它的态度(跟小说/戏剧)是不同的。我比较重视发掘日常生活中人们遗忘或忽略了的事,放回小说里,重新定义现实。”

小说读者总免不了想去探究作家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外籍女佣、被“展示”的偷渡者,被法例排斥的单身者,会成为她笔下的描述对象?一种对弱势的关注。韩丽珠说:“被排斥的人,不太融入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规范,是我常会留意到的人跟事。但源头我未必能清楚指出。我比较在意小事,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我都会想很久。但写的时候是很随意的,没有故意用某一个东西去象征特定的东西。”

韩丽珠引用马奎斯在《百年孤寂》后记中的说法解释自己的小说创作。“写小说就像冰山一样。其实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大部分都是下面的潜意识,弄得太清楚都是你之后强加的解释。小说很大部分容许你模糊(处理),也容许你有很多可能性。我们从小在学校里学习到一套共通的语言系统,但是自己本身有一些很独立的想法,随着那套语言的建立而流失,那些想法其实很难用我们已有的语言去表达。这些无法表达的部分就慢慢不记得了。所以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我的倾向是不太去看这些关于我的小说的评论,因为我觉得,作者就写他的小说吧,其他人怎么看,其实不需要特别去看,特别去听,特别去回应。”我看了一下访问提纲里一列有待“求证”的“看法”,说:“那看来我下面的问题可以不用问了?”她给了我一个不置可否的笑容。

穿透表象后是平静

韩丽珠说,平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自己在刷牙、行走、坐地铁等时候突然涌现的念头,待空闲时再坐下来整理,写成小说。那是一些不写下来就会忘记的意念,所以写小说对她来说是一件有价值的事。经过沉淀和转化而写成的小说,与自身有一种联结,但“那种关系很难化成语言表达,也很难向别人交代”。

生于香港,也一直生活于香港,但韩丽珠并不认为自己所写的小说仅仅在书写香港。“现在的世界,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是消除的。其实我没有一个城市和乡土的概念,其他人觉得我的小说很城市,是因为我的小说是从生活来的。而作者的责任并不是仅仅写已经发生的事、写现实中的事,而是要穿透那个表象看到更深入的事实。文学就是有这个特性,它并不是写给当时当刻某一撮人看的。如果那个作品够好,它自然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如果一个作者挖掘自己够深入,其实是通向所有人类的共通经验。”

也许,韩丽珠的小说超现实和写实的双重特质,就在于作者不断逼近真实,却又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其间充满隐喻,考验着读者的经验和解读能力。只是,不断逼近真实,会不会令自己变得不快乐?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穿透了表象,真正明白了一些很深层的东西,其实不会导致悲观。乐观和悲观其实只是一种看法,它们是同样的东西。当你明白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那个状态是超越了悲观/乐观的。以前的音乐家认为作曲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其实写作也差不多。再深入一点就是在问:怎样跟这个世界一些事实相处,也就是跟悲观和不快乐相处,到最后其实是平静。我现在尚未明白所有事情,但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一个方向。”

也许必须承认,我并没读懂韩丽珠的文字。但我明白在现实中游走时,某一刹那产生与眼前景物完全没有关联的想法,它们来自过往,它们在那一刻带你到任何地方,有些成为你看世界的一种角度,而大部分淹没于随即涌现的现实之中。而她试图抓住更多,那一些对自己意义非凡,也可能通达另一个心灵的瞬间。

而人们大多时候其实都只是穿凿附会地,误读(别人)吧,而同时又有些东西永远无从(向别人)解释。一切无从解释,只能不停记录。

她在台湾出版作品的历程。“那时已觉得在香港出版没什么出路,香港的大出版社不太出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心的小出版社在出,即使再出也是差不多的经验。在台湾出版会有多一点不同的人看到,我想要有新的经验。但无论是得奖,还是出版,那些都是很虚幻的东西。可以出版,甚至有很多人看,当然很好;但是不是说没什么人看的作品,没什么人重视的作品,它就不应该存在呢?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东西。”

在我面前说起这些的韩丽珠语气平淡,但我总觉得,她一定承受过压力吧,在写作与生存之间,在写作这件事的“正当性”上?她说,自己是“作者”,不是“作家”。“身处的社会环境,大家对作家的看法、对书的看法,都会影响到作家如何去看待写作这件事。在香港写作的人,第一,并不是那么备受尊敬,第二,自己也不会觉得是一件那么严重的事。写作是我花最多时间去做的事,‘作者’比较贴近我在做的事情,‘作家’似乎就超出了事情本身。”但她并不认为香港的环境不利于写作,否则如董启章,如她等作者就不会出现。她也希望为香港文学做点什么,无论是早前参与文学杂志《字花》的编辑工作、教授写作班,还是倡议成立香港文学馆,都是“基于一种责任”,“这些都会让文学有一个位置”。

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董启章说,韩丽珠让他想起卡夫卡。联合文学总编辑王聪威说,韩丽珠的小说需要读者深深地读进去才会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说,韩丽珠的小说是超现实的,但又很写实。

小说发生的场景,在房间里,在医院中,在地窖、商场……脱不了封闭的空间,即使跑到旷野,到达孤岛,总还是在一个相对遗世独立的场域中。人物的面貌是模糊的,只能凭借着彼此的关系确认身份,母子、姐妹、夫妻、朋友、医患、观看者与被观看者……而韩丽珠笔下的人际关系却又难以定义,有一点跨界,有一点含糊。在《感冒志》中,由于流行病的发生,原本不认识的人被分配到一个“家庭”中,重新组合成父母、子女、夫妻、祖孙;新作《缝身》里,立法机构出于经济考虑,定立了《缝身法例》,成年者可进行缝身配对,连身人的工作能获得优先保障。那种关系是夫妻吗?毋宁说是被某种关系捆绑的两(多)个人,反正并不独立。

韩丽珠的小说情节跳跃,你也可以说,情节不存在,其实,有点像,梦,有些无意识,有些意味深长,迫使你不断倒回去重读,思考前后之间的联结。这是迥异于大部分华文小说的阅读经验。我问韩丽珠,为什么她的小说那么不像“故事”?

“我不是很侧重去‘讲故事’。不侧重,但我并不是觉得故事不重要。故事的定义是很宽的,未必是传统的手法可以包含。其实生活不是一个故事,生活中很少有很戏剧化的事情;或者有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处理它的态度(跟小说/戏剧)是不同的。我比较重视发掘日常生活中人们遗忘或忽略了的事,放回小说里,重新定义现实。”

小说读者总免不了想去探究作家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外籍女佣、被“展示”的偷渡者,被法例排斥的单身者,会成为她笔下的描述对象?一种对弱势的关注。韩丽珠说:“被排斥的人,不太融入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规范,是我常会留意到的人跟事。但源头我未必能清楚指出。我比较在意小事,一些芝麻绿豆的事我都会想很久。但写的时候是很随意的,没有故意用某一个东西去象征特定的东西。”

韩丽珠引用马奎斯在《百年孤寂》后记中的说法解释自己的小说创作。“写小说就像冰山一样。其实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大部分都是下面的潜意识,弄得太清楚都是之后强加的解释。小说很大部分容许你模糊(处理),也容许你有很多可能性。我们从小在学校里学习到一套共通的语言系统,但是自己本身有一些很独立的想法,随着那套语言的建立而流失,那些想法其实很难用我们已有的语言去表达。这些无法表达的部分就慢慢不记得了。所以小说是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我的倾向是不太去看关于我的小说的评论,因为我觉得,作者就写他的小说吧,其他人怎么看,其实不需要特别去看,特别去听,特别去回应。”我看了一下访问提纲里一列有待“求证”的“看法”,说:“那看来我下面的问题可以不用问了?”她给了我一个不置可否的笑容。

穿透表象后是平静

韩丽珠说,平常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自己在刷牙、行走、坐地铁等时候突然涌现的念头,待空闲时再坐下来整理,写成小说。那是一些不写下来就会忘记的意念,所以写小说对她来说是一件有价值的事。经过沉淀和转化而写成的小说,与自身有一种联结,但“那种关系很难化成语言表达,也很难向别人交代”。

生于香港,也一直生活于香港,但韩丽珠并不认为自己所写的小说仅仅在书写香港。“现在的世界,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是消除的。其实我没有一个城市和乡土的概念,其他人觉得我的小说很城市,是因为我的小说是从生活来的。而作者的责任并不是仅仅写已经发生的事、写现实中的事,而是要穿透那个表象看到更深入的事实。文学就是有这个特性,它并不是写给当时当刻某一撮人看的。如果那个作品够好,它自然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如果一个作者挖掘自己够深入,其实是通向所有人类的共通经验。”

也许,韩丽珠的小说超现实和写实的双重特质,就在于作者不断逼近真实,却又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其间充满隐喻,考验着读者的经验和解读能力。只是,不断逼近真实,会不会令自己变得不快乐?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真的穿透了表象,真正明白了一些很深层的东西,其实不会导致悲观。乐观和悲观其实只是一种看法,它们是同样的东西。当你明白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那个状态是超越了悲观/乐观的。以前的音乐家认为作曲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其实写作也差不多。再深入一点就是在问:怎样跟这个世界一些事实相处,也就是跟悲观和不快乐相处,到最后其实是平静。我现在尚未明白所有事情,但这就是写作带给我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