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历史教学

九年级历史教学

时间:2022-06-04 07:4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历史教学

第1篇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11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第2篇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内容作了较大的删减、改动,可以说达到了比较精炼的程度。教材在学科知识的信息编排顺序上,主要是以学科的内在逻辑为线索而不是以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因此往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产生较大的差距。教材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而设计的问题也会因信息容量过大而导致学生思考时思维受阻,以致对问题产生厌倦,影响到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川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有这样一个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感受工业文明。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地处县城的学校尚且无法实施,对广大农村中学来讲,更无从谈起。因此,也就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解读情境信息

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因为历史现象的不可逆性,使学生觉得它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和解决问题。但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情境缺乏真实感或过于生硬,造成情境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服务。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时,试图让学生体会到“三角贸易”的罪恶,于是让一位同学扮演奴隶,对奴隶贩子(另一位同学扮演)进行控诉。由于学生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课前也没有条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再加上平时缺乏这方面的活动训练,结果一场控诉以哄堂大笑而结束,失去了创设情境应有的效果。

三、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认知发展空间狭隘

生活材料能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背景,可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理鳃历史现象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们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对生活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陷入生活经验的思考而影响到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较准确地观察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罪恶,理解“诞生的背景”,教师举了种种事例。但有学生提出异议,因为他们所了解到的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目中,欧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文明程度高……。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地把学生引圆”历史现场”,不强调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上半期,那么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只会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历史现象混为一谈,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正确理解诞生的背景到底怎么样。

四、将“历史课程情感教育”模式化。导致学生陷入误区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不应忽略历史思维的培养,但如果以单一的情感目标为主。就失去了历史课程的特色。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这一课时,让学生总结:从林则徐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得出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一分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而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回答“为了民族利益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果不顾学生意见,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一个打击。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一旦讲到人物、事件体现的精神,往往都是“爱国主义”,这种空洞的说教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的、多样的,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顺其自然,讲究水到渠成。

第3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探求学生能够接受和适应而且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实践,力争营造一个气氛轻松活泼的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历史课堂。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不断探讨和追寻历史教学的合理性、创新性。下面我就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感受。

一、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出主体性。而总是一成不变地泛泛而谈,不免会让初中生觉得历史课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要揣测学生的心理,不断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幅提高课堂效率。

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首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段视频导入新课,杨洪基那宽厚低沉的音律,这首歌十足的古典韵味和动感十足的画面立刻把学生带到了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在学生们的情绪完全融入了那个时代以后,我才不失时机地提问:“请你讲一讲,你都熟悉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又追问:“那你知道这些三国人物的身上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这样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在学生期待中展开本课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

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其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带动学生多角度去感受、体验,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如我在讲《》时,通过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激辩巴黎和会”的片段,给学生以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看到顾维钧讲到“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中国不能没有孔子,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稣,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时,全班学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都被顾维钧这位外交家展示出的风采和精彩演讲所折服,而这背后的原因也是这时大家的“爱国情怀”被深深地激发出来了。

三、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培养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认知和有些历史过于久远的原因,一些历史知识对他们来讲显得比较抽象、复杂。教师不容易讲清,学生听起来更不易理解。这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难点,而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纷繁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使抽象变得更加具体,从而推动其思维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如在九年级上《梦想成真的时代》这一课,讲到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克隆技术”时,因为“克隆”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为了突出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网上下载的且经过我精心编辑的《克隆是什么?》的视频。“咩、咩……”的一声克隆羊多利的叫声,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克隆世界”。随着视频的播放和学生会心的笑声,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这时我进一步提出:“你对科学界关于克隆人的讨论持什么态度?”这时学生由于有了知识铺垫,讨论得非常积极。多媒体技术在这时化繁为简,还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了能力。

四、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容量

在历史教学中,要讲清某个知识点,可能还要补充很多背景资料,但这样往往造成课上时间不够,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尤为必要。例如九年级上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涉及文艺复兴,内容丰富。我备课时花了大量精力,在网上查找了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背景资料,上课时用投影打出,还让学生欣赏了多幅世界名画,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以及西斯廷教堂的壁画等,不仅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5篇

1.抓住学科、教材的总体点,占领它的制高点。

从教材体系的高度出发把握全书的中心点、知识点。用总体点统摄全书,全面掌握所讲授学科的内容,做到成竹在胸,使总体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了总体点,就占领了整个教材的制高点,就可以做到高瞻远瞩、一览无余、顺藤摸瓜。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的一个总体点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的矛盾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另一个总体点就是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做支撑的。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就是九年级历史上册全书的制高点。抓住了总体点和制高点,就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若围绕这样的“点”研究和学习,多下工夫,把它讲透、讲活,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抓住学科、教材的诱发点,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出发,以学生的困惑点、学生的矛盾点为诱因,诱发学生学习、讨论、思考、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还要指导学生讨论、探究,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展示知识的吸引力。如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其中“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和改变”就是很好的诱发点,让学生找出每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改变和影响,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形象的语言、恰当的典故、贴切的比喻等是好的诱发点,有趣的、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也是诱发点,诱发点是展开讨论和探究的起点,有了诱因,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主动地学,积极地探究。所以,大力开发教材的诱发点,是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3.抓住学科、教材的结合点,找到最终的落脚点。

历史学科和历史教材的结合点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道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族的振兴要靠科技的进步。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强信心。这就是学习历史课的最终落脚点。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以国内、国际、历史、现实的契合点,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理论与实际的交汇点,学术界的争议点等来启发诱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这就把学习历史与指导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得以应用,也为他们的探究、讨论、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联系实际、讲练结合是教和学的出发点,以古鉴今、学以致用是学习的落脚点。

把握好这两个结合点,就能使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落到实处,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经验和现实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使学生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与喜悦,都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学习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一定会有根有据、充满生机和活力。

5.找准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知识特点,抓关键点、能力点。如九年级历史“美国内战”一课就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对林肯这个人物的评价,二是两个法令的颁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指导实践,为了让知识变成生产力,应用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工知识的能力。

抓住知识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如九年级历史“工业革命”就是一个发散点,围绕它学生可以把课本上能发散的点全找出来,同时扩展到课外,在探究学习中找出课本中与工业革命有重要联系的发散点,可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掌握。

6.抓紧学科、教材的启情点、教育点,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第6篇

今年开学后我和xx老师、xx老师共同管理九年级三班——里仁厅。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分工协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此我们三个在班级管理上不是追求一味的一致,而是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1、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论语》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许多同学在经历七八年级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之后,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到九年级之后,我们并没有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就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论语》教学。我们从班牌“里仁厅”入手,在每节班会课上都摘录一句《论语》中关于学习、做人、办事的名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不仅使大家加深了对《论语》的理解,也为搞好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我们班的郑宇威、高建业、宋婉君等同学先后接受了记者采访,面对记者他们没有丝毫的紧张,谈起对《论语》的理解,几位同学更是得心应手。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后,在校园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成绩

3、春风化细雨,关注学生的细节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这话不无道理。汪中求说:“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永远只能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首先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一个正面影响。同时,我认真观察学生的细节。学生是在细节中展示自己的,因此我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次低头,甚至是一件饰品,然后选择好的教育契机把我的感受传递给学生,有效地引领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4、圆满完成职校招生工作

2009年12月底,一年一度的职校招生工作开始了。今年丰润职教中心和唐山市机车车辆厂合并,将来要建成国内最大的动车城。我们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对学生开展大力的宣传,使学生认清了当前的形势。对于有些对上职校犹豫不决的学生,我们进行个别讲解,使他们坚定了上职校的想法。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我们态度温和,耐心讲解,使家长了解了职校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由原来不支持自己的孩子上职校转变为支持并帮助我们做其他家长的工作。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共有赵佳佳等9名同学顺利升入了职教中心,圆满的完成了职校招生工作。

二、我是这样教学的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九年级是毕业班,历史是中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1、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今年我所教的三个班的学生素质较高,作业能按时完成,但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在开学之初,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史课,本是梏燥无味的一门功课。特别是世界历史很多是需要理解而且比较难识记的,如果教学方法不当,那么,学生也只会被动地去听,不加记忆,不加思考,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根据这种情况,我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深刻钻研教材、教参外,还认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引进相关的历史典故,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历史这门学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校长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下,逐渐走进了名校的行列,各地来我校参观访问的络绎不绝。这也成了敦促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在这一学期里,我主要尝试了两种教学模式。

第7篇

【关键词】歌曲法;诗词法;谜语法;典故法;故事法;图示法;设问法;乡土法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使其精力高度集中,减轻乃至消除无兴趣的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和负担,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打好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导入的方法。

一、歌曲法

歌曲法就是由歌曲引入新课的方法。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巴黎公社》一课时,先放一段《国际歌》;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放一段《松花江上》。由此入手,引入新课。

歌曲法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

二、诗词法

此法可分为两类:

1.由学生已学过的诗词引入新课。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先集体背一首所作的《》。然后教师指出:“诗中概括了的艰难,赞扬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过,要想理解这首诗,还须学习的历史。”由此导入新课。

2.引用学生在课内没有学过的诗词。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课时,可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由诗句谈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再转入课文分析。这样也比较自然、贴切、生动。

三、谜语法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汉和匈奴的战争”时,教师先展示两条谜语:“保护庄稼”、“忽然病愈”(打中国古代名将各一人)。学生很快猜出是“卫青”、“霍去病”二人,教师趁机引入新课。猜谜语不仅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四、典故法

用典故法引入新课,较多地运用是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一文时,可由学生讲“立木赏金”的典故引入;教学“淝水之战”时,教师可从“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导入。

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故事法

用真实、生动而简短的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4课“”时,可讲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故事;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先讲“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故事,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六、图示法

图示法可分为两类:

1.利用插图引入新课。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可由学生先观察课本上“被焚烧后圆明园远瀛观和大水法的残迹图”,从讲这张图的情景入手导入新课。

2.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8课“三国鼎立”,教师可先用幻灯片展示已画好的一只三足鼎,鼎足下标有魏、蜀、吴,配有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

七、设问法

可由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它的由来。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1课“人类的起源”时,我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中国古代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有上帝造人的神话,也有人认为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又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古代罗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你们在小学学过《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的寓言,但你是否知道它出自于哪个国家、谁之手?你们都知道奥运会,但是否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里?我国亚运会开幕式的场馆可坐十万人,但你是否知道在19OO多年前的古罗马剧场可以容纳多少观众呢?”

通过寥寥数语,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八、乡土法

乡土法,就是运用乡土材料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23课“西晋和东晋”时,我介绍了谢安、谢玄等人祖籍都是我们太康县人,并引入一些谢氏的典故,以此为背景引入新课,学生倍感自豪和兴奋。

第8篇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20__年中考已经结束。回顾一年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和李红蕊老师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

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11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3、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本学期,本人任教九年级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进入九年级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九年级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临近期末,九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万丈高楼平地起。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九年级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尤其是从__年开始,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闭卷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注后进生的成长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

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九年级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年中招考试中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3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一课时,播放电影《》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4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 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 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1 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 本人在教学之余, 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

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的辅导,做好准备。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我担任了高三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并任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 ,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即学校制定的功勋目标 。对本学年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落实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学期我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点: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上课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重也不算太多。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再利用中午或晚自习时间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方式选择,无一不经过深思熟虑,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课堂的导入花一两个小时去查资料去构思。可以说,课外花在准备教材及钻研题目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用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上40分钟的课,通常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四个小时”。

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努力更新教学观念,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注意主观题的训练。每一课结束以后,把课课练落实到位;每一周结束以后,都有一个周周练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判定等级和批改分数的方法相结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落实导师制。

对我负责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来说,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新知识又接踵而至,往往令他们应接不暇。所以我尽量去了解和鼓励后进生,在课外的时间辅导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一些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就过来问我,还取了个意的名字“呼唤老师行动”。

每当看到他们拿着练习什么的来到办公室,我就特别的开心并耐心解答。在我的努力下,一些差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对历史渐渐有个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努力抓好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每次我布置好学习任务后,我都要求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尽量做好自己的练习题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开学初,同学们还没有上高三的紧张气氛,也许是暑假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有点心不在焉,教室里有一段时间总静不下来,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反复地强调,学生又逐渐学会了静下心来学习,在学习时间保持安静。

虽然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习,要理解和记忆东西太多,但是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我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科组,为了能够把科组建设的更好,为了能够让新老师更快的成长,我们历史组科组活动比较多。对于每一周一次的集体听课、评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的参加,对于集体备课活动也是积极参与。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的听备课组其它教师的课,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经统计 ,本学期我共听课至少40节 ,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

这些活动让我在上课时不断的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 ,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自我反思(不足之处)由于经验不足,在有些时候的教学活动没又能够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说联系的效果,有时候由于自习课时间太短而题量过大,有些学生为了能在下课的时候把作业交上来,就出现了“赶作业”的情况。

第9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历史插图的大量运用,包括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图、历史遗址图、历史事件情境图以及图表、漫画等,它穿越时空,生动、形象、直观地再现久远的历史,深得广大师生的钟爱和认可。梁启超先生曾讲过:“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可见,历史插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应该说历史插图在很大程度上既是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又是对文字和言语的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诠释。用好、用活历史插图,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促成课堂灵动未央的有效手段。

(一)、以图激趣,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赞可夫也曾经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萌发学习的热情,进而愿学、善学、乐学。历史是已逝的东西,脱离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实际,带给学生的是单调、枯燥与乏味,甚至是不可思议,而对感性多于理性的初中学生最好的刺激,是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所分析材料的兴趣。鉴于此,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历史插图,并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活化历史、趣化历史。无论是课堂导入,还是课堂探究;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讨论,都可以围绕历史插图设置一个个兴趣点,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我曾在七年级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与历史学习实际,从引入猜猜看入手,首先展示了几幅三国人物图片,用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继而巧妙地引入电影片段导入,用以激发学生兴趣点,那栩栩如生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情节,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以图学史,提升能力。

历史课本中的插图不仅仅是用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它也是课本重点内容的提示与体现,有着“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可以说,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一幅图就是一段历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整合并利用好历史插图进行务实、有效地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插图,不管是历史地图,还是历史文物图、历史人物图等,都隐含着具体的历史内容及信息,由此派生出很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探究问题,可以说看懂插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其次要教给学生以图学史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不同类型插图的观察学习侧重点,帮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让学生少走弯路,如讲解九年级历史上册中的“波斯帝国”、“亚历三大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知识点,教师如果不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这些帝国的兴起、形成、强盛、衰落,以动画插图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具体感知、消化、记忆,仅仅依靠教材文字叙述,学生是不可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的。又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幅历史地图。它将当时西周的分封状况,清晰地显示在图上。在地图上,小红点代表同姓封国,小圆圈代表异姓封国。重要的封国燕、齐、鲁、卫、晋、宋、楚、吴等都在地图上有标示,并且对这些分封诸侯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说明,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舜后代妫满在陈、封异姓功臣姜商于齐等。课堂上我巧用此图拓展教学,集互动与趣味于一体,让所有学生上台演示,师生一起挖掘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从方位、地域上给学生以直观感知分封概况,从国家的布局与发展巩固,让学生了解分封的原因、对象、目的,并理解如何维系这种分封制,如何评价分封制?让学生在理解西周因分封而盛,也因分封而衰的基础上,培养历史辩证史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历史课堂迭起、精彩不断,看似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竟在读图、识图、填图中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竟在轻松愉悦的读图、识图、解图中步步提升。

(三)、以图悟文,渗透德育。

历史新课标指出,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康人格,正是今天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幅幅插图承载的是一段又一段流传千古的英雄史话,彰显的是一次又一次撼天动地的无畏壮举。一幅图,一段历史,一次洗礼、一次升华。用好、用活这些插图,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产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在九年级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插图直观地感受法西斯国家德、意、日的残酷、野蛮,目睹战争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引发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心灵共鸣。同时针对现实世界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事实,几任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抹杀战争罪行的行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和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认识到国力衰弱的危害,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学生自觉地肩负起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插图就是一面放大的镜子,它震撼着学生心灵,升华着学生思想,塑造着学生的健康人格。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用好、用活历史插图,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去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历史观察、思维、归纳、评价等综合能力,并最终让学生拥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康人格,让历史课堂灵动未央。

第10篇

一、教学手段的转变多样化

今天的课堂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许多学校已实现了电教白板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科技设施,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为例,我就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同时用视频资料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以视频资料作为新课导入,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不仅直观、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教学中,我选取的是电影《凡尔登战役》片段,视频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凡尔登战役的惨烈场面,接着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主题是:看着这段视频,同学们最想说什么呢?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做了铺垫。但是,在选取视频资料时,首先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所选取的视频应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不然学生看完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最后,选取的视频资料不宜过长,不然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影响,学生完全沉浸在视频中,不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充分利用书中图片、漫画、小字部分内容的补充、数字统计等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如,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就可以利用这些手段来处理,学生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老师是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乐于动眼、动口、动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漫画和皮洛夫的那段话;接着,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最后自主学习一战的经过、结果等基本知识点。把课堂变成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此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课前的那段视频,课堂中在学习凡尔登战役时可以再次重现,从而突出重点。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第11篇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教室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教室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主动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做到有针对性。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认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主动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三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教室领导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教室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优良的学风。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末考试学生的三率情况优良。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20__—20__学年度第二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晋江市的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完美。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我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学校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教育局和学校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情景,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向45分钟要质量,使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并圆满完成。为了立足此刻,放眼未来,更好的做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景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进取参加教研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展示课,并能经常听各位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基本做到了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上讲台,以和蔼、简便、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上好每节课。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的世界历史知识。

  二、认真备好每节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并且备学生,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拟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及资料进行精心的安排,认真编写好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在每一课上课前,认真备齐相关的教学资料、地图、教具等,都做到了“有备而来”,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三、进取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升学考试时,题目灵活,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要有针对性。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点和兴趣点的问题,注重学生学科本事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本事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本事,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九年级学生比较喜爱历史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还存在着抄袭作业现象,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颇见成效。可是,由于后进生面较大,考试成绩不够梦想,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趣味的历史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忙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忙他们找出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我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提高,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构成了良好的学习世界历史之风。

  五、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景,使家长了解情景,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六、认真批改作业。九年级的历史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基础训练》。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常常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上网查阅实用性强的题目,力求每一次练习都到达目的。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认真批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景,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给予合理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景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12篇

摘 要: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授非本专业的内容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制约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影响了学生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结合教学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个人的体会,我觉得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

一、专深――精深足量学通史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从内容编排看,七年级以地理知识为主,八、九年级基本以历史为主。而在这短短的三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里,我们会接触到几百万年来的中外历史。内容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导致许多的历史知识被孤立地呈现给学生。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如果不把他们加以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会加大许多。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通读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不被教材所局限、所左右,才能尽可能地将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除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之外,许多史学大家所著的通史都是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1)钱穆先生所著的被誉为最具传统文人色彩的通史――《国史大纲》;(2)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3)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史通史》等。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外国历史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之余应该加以阅读的。只有详细了解了各种历史知识之后,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把更丰富、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广博――学科综合适多元

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则是学科知识的日益多元化,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原来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社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广泛地猎取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的教材。比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这课中,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在讲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课时,在介绍南非的区域人文特色就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如,在讲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时,就同样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宗教、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知识。这样,历史课才会变得生动、丰富、精彩。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特色,可以给学生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成就,也可以给学生分析云冈石窟大佛的艺术特点。学生也就会更加喜欢我们的课程。

《中庸・第二十章》就阐述了做学问应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第一位就是“博学”。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文学、科学、艺术等非专业知识,不断使自己的知识多层化、多元化。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授课中使不同专业的知识相互支撑、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才能在教学中具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目光,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

三、日新――与时俱进求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变化,考古也在不断推进,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极关心、了解历史与社会学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总编辑任世江先生曾经感叹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使中学历史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这样会使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传授一些过时、失实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应该多关注考古的发展。在讲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时,就可以介绍我国2016年的考古成就: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木制品。在讲述河姆渡遗址时也可以顺便介绍余杭良渚遗址近年发现的我国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000年,比大禹治水还要早。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传学生以学科核心素养之道、授学生以真实历史之业、解学生以人生成长之惑。就应该精深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广博地学习非专业的知识、时常了解W术的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