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时间:2022-07-08 13:0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食品标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食品标志

第1篇

1、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的图形来表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

2、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睸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3、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知道绿色食品是没有受到污染的食品。

2、学会在生活中安全的吃蔬菜、水果。

3、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注意收集或网上下载与"绿色食品"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的知识。

2、教师预计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教师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的方法及框架。

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什么是绿色食品"的调查及"寻找绿色食品"的活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小朋友,今天上品德课高兴吗?有位老朋友听说我们上品德课,他也很高兴,赶快乘车来了,是谁呢?(电脑显示:智慧老人图片)

智慧老人年龄大了,虽然知识渊博,但是近几年流行的"绿色食品",使智慧老人至今也不明白。

什么是绿色食品呢?(电脑显示)智慧老人想请各位"智慧星"来帮他解答,你愿意吗?

2、"绿色食品"调查汇报

"什么是绿色食品?老师布置的调查任务,你们是怎么调查的?谁愿意介绍给大家?"(重点提问有代表性的,能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资料的学生,培养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踊跃回答:

学生1:"我姥姥说没有污染的就是绿色食品"

学生2:"我妈妈帮我买了一本《绿色生活与未来》的书,书上说没有污染的、优质的、营养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学生3:"我从报纸上看到的绿色食品就是没有公害的、没有污染的。"

学生4:"我妈妈从网上查了,说绿色食品是没有污染的。"

师总结:智慧老人现在明白了。(电脑显示:绿色食品就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3、认识绿色食品标志

怎么知道它是绿色食品呢?你是怎么了解的?你认识绿色食品标志吗?"

一位"小智慧星"也去做了调查,我们看他带来的绿色食品标志和你看到的一样不一样?(电脑显示绿色食品标志,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绿色食品标志与之相比。)

"你们知道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踊跃回答)

师小结:绿色食品标志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环保。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正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小智慧星还从网上了解到绿色食品标志已经进行了注册,受到了法律保护,只有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食品才能使用,现在注册的四种形式是。(电脑相继出示几种绿色食品标志。)看到这四种里的一种,而且还带有产品编号的食品,我们都可以放心购买,大胆食用。

4、"绿色食品"展览会

你找到了哪些绿色食品?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数一数你们组找到了多少种,一会儿展览,好吗?"

(绿色食品展览会开始)

(1)每组要给其他组的小朋友讲解自己组找到的绿色食品,而且还要统计出全班共找到多少种。

(2)在这次调查、寻找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超市里的食品都有绿色食品标志吗?有标志的多,还是没有标志的多?

5、怎样安全的吃蔬菜、水果?

绿色食品无污染,多食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但现在市场上的绿色食品只是食品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食品有可能受到污染,特别是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的蔬菜和水果,更容易受到污染。我们应怎样才能保证安全的食用它们呢?

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答案很多。

6、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还想了解什么?课后兴趣相同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继续研究讨论。

附:板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以年均37%的速度递增,1999年产品总数1360个,2000年产品总数为1831个,2007年达到15238个,截止去年底,全国共有5740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15238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8300万吨,出口创汇21.4亿美元。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7.24%,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如运城市的胃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珊瑚红果业有限公司等,都是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相当一部分已成功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了绿色食品的广阔前景。

2、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完整认识,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

市场的拓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资料表明: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数量比重分别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类占59.4%、畜禽肉类占11.4%、水产类6.2%,饮品类占15.3%,其他产品占7.7%,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因此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在结构不尽合理,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由于绿色食品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知尚浅,因而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2006年某市统计局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是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其中有24.1%的人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而具有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21.9%。在买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也只有48.8%的人意识到“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而62.4%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2.2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产销脱节问题严重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未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据统计,1999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近70%分布农村,有的甚至是边远地区、交通闭塞的山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拉大,造成绿色食品供货困难,产供销脱节,导致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缺乏较强的经纪人队伍,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产品供给没有规模,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部分企业还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过分依赖政府,这些都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2.3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滞缓,市场机制不规范,影响了人们购买的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滞缓,主要表现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8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所了解,其中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但购买时必须非常方便,价格合理。当前绿色食品商业流通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绿色食品专门零售商店,其他的地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

绿色食品商标必须经过注册,才得以保护。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有的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

3、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的方式和途径

3.1 严把产品质量关,组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扩大专业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它们有共同的优势:一是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二是不断发展扩大,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向规模化经营迈进。随着我国人均收人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比90年代分别提高了19.4%,76.8%,和55.1%。但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获取暴利,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等,绿色食品质量令人担忧。因此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从事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严格检疫程序,建立市场营销网络,规范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

3.2 有组织地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应有计划、有组织,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聚集绿色食品,建立集散地;建立绿色食品专业销售网点;一定规模绿色食品的连锁店;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促进销售等特点。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设计,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好市场的各种硬件与软件。建立绿色食品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现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之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

第4篇

关键词 绿色食品;宣传推介;成效;问题;对策;甘肃庆阳

中图分类号 F426;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66-03

绿色食品是指出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技术规程、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质量安全、优质并使用专用标志的食用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1];从质量安全和优质方面来讲,它是高于无公害农产品而低于有机农产品的一种比较高端的农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把绿色食品这种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好、保护好,决定着绿色食品能否实现优质优价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十分重大[2-3]。该文简要介绍了庆阳市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及保护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取得的初步成效

1990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以来,庆阳市加快了绿色食品认证、品牌宣传推介及保护步伐,取得了一定成绩。

1.1 制订了一批绿色食品地方标准

制订绿色食品地方标准是推进农产品进行绿色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安全水平。近年来,庆阳市农牧局组织市、县农技中心、畜牧中心、农科院、质监站、瓜菜办等单位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人才,针对庆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因地制宜地制订了绿色食品地方标准23项,其中涉及瓜菜方面的生产技术规程14项、小杂粮方面的生产技术规程4项、畜牧养殖方面的生产技术规程5项,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绿色标准化生产实现了有标可依。

1.2 建成了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点及原料基地

加大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力度,严格贯标生产,目前全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苹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面积14 333.3 hm2;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点64个,种植面积31 266.7 hm2,养殖规模18.6万头,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有了一定规模。

1.3 认证了一批绿色食品品牌

把认证绿色食品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美誉度、消费者认可度、社会知名度的重要抓手,加大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目前,全市共认证绿色食品55个,有效用标19个,批准产量171 900 t;2013年新申报待批15个。绿色食品品牌逐年有所增加。

1.4 加强了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

利用送科技下乡、农业技术推广、普法宣传和举办的博览会、展示会等节会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共印发相关宣传资料逾20万份,举办培训班逾30期,宣传培训人员逾6 000人(次),组织认证企业进行产品参展超过40次,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得到步提高。

1.5 加强了绿色食品品牌保护

市、县每年都组织人员,深入有关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土特产门市,以规范用标为重点,开展绿色食品标志市场检查活动,查验标志规范用标行为逾80次,并对2家超期限用标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整顿了标志市场,绿色食品的信誉度有了一定提高。

1.6 提升了绿色食品的产品附加值

2012年,全市包括绿色食品在内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6 353万美元,连续8年名列全省第一,增加了农民收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得到初步显现。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全社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强

一是对基层部分领导层来说,对于绿色食品品牌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目前只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上去、不出事故就行,抓绿色食品认证、宣传推介和品牌保护是可做不可做的事情,无关紧要,缺乏前瞻性和长远眼光;二是对企业和合作社来说,认为认证绿色食品和不认证绿色食品一个样、深加工和不深加工一个样、贴标和不贴标一个样、推介和不推介一个样,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而且大部分目前没有实现优质优价,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申报认证和自我宣传推介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对消费者来说,大部分对于一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没有清晰的认识,仍以购买便宜农产品为主,对品牌农产品很少问津,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4]。

2.2 品牌保护还存在工作不到位的地方

绿色食品品牌保护不只是对标志的规范,还包括对生产全程的规范。从生产方面来说,有的企业和合作社在取得认证后,不注意加强内部管理和质量管理,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不能落到实处,生产记录档案制度不健全,产购销合同还没有完善规范,使绿色食品品牌质量安全和优质的体现没有可靠保障;从标志使用规范性方面来说,仍存在少数企业或合作社不使用或不规范使用标志的现象,削弱了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的效果和带来了质量追溯的难度。

2.3 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尽管庆阳市从2008年开始对认证绿色食品的企业和合作社实行连续3年的以奖代补政策,而且在2013年《创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要继续实行以奖代补,但补多少还没有进一步明确;县区级只有环县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外,其余县区均没有落实。这对于庆阳市发展起步较晚、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绿色食品企业来说,后续保留品牌并加强宣传推介品牌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3 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和保护的对策

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渗透式地进行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和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保护品牌,是提高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优质优价、保持品牌经久不衰的重要途径。对庆阳市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强品牌宣传推介

3.1.1 通过日常工作宣传。充分发挥庆阳市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大厅、“12316”服务热线和“政风行风”热线的窗口服务作用,利用“送科技下乡”、普法宣传、“双联”帮扶和日常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利时机,把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和品牌保护作为一项内容融入工作之中,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采取制作宣传板报、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挂图、悬挂宣传标语等措施,大张旗鼓地进行绿色食品品牌宣传,及时解答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和投诉举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绿色食品品牌意识。

3.1.2 通过培训和外出考察宣传。一是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宣传培训。把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和保护作为一个专题,利用市委党校每年举办的春、秋2季中青班、乡镇班、党外班和科级班4个培训班,对基层干部进行绿色食品品牌培训,开展互动讨论,深化认识,洗脑富脑,以此引起重视并狠抓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和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对各级业务干部的宣传培训。利用每年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部、省举办的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业务培训,使各级业务干部较系统地接受绿色食品品牌知识培训。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绿色食品品牌考察学习。以先进地区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和品牌推介为学习考察重点,借助正在开展的“千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活动,选取管理规范、已经认证或有认证意愿的绿色食品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培训考察活动,取经富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品牌意识。

3.1.3 通过多种媒体宣传。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为原则,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行业网站、手机等媒体以及户外广告、公共场所电子屏、公交传媒显示屏等广告平台,通过开辟专栏,制作平面、电子、音频、视频,发送手机短信等,全方位、渗透式地进行打造绿色食品品牌重要性、扶持政策、营销推介成果和成功企业发展典型等方面的知识宣传,提高全民品牌意识和健康消费意识[5]。

3.1.4 通过各种节会宣传。树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理念,积极组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各类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交易会、产品展示展销会、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中国庆阳香包节等节会,宣传推介绿色食品的优点,拉动品牌产品消费。

3.1.5 通过交通要道宣传。发挥各级政府对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职能,从辖区内逐步向辖区外延伸,在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要道沿线制作大型立柱广告牌,进行绿色食品品牌宣传,增强宣传效果。

3.1.6 通过旅游景区宣传。旅游景区是人口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是宣传推介绿色食品品牌的“信息源”。市、县应在绿色食品品牌宣传中融入地方自然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在把能够反映自然生态屏障的调令关旅游景区、台北森林自然景区,能够反映农耕文化历史的周祖陵山、潜夫山,能够反映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南小河沟、南湖公园,能够反映红色文化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曲子革命旧址纪念园、山城堡战役纪念园等旅游景区设立绿色食品广告栏,让游人了解认识并放大传播庆阳市的特色优势绿色食品品牌。

3.1.7 通过分区推介销售宣传。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实行“农超对接”,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实行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分区销售,并在销售专区标示带有认证证书复印件及产品优点介绍的内容,让消费者一看就知道绿色食品的价值,进而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打响唱亮庆阳市的绿色食品品牌,实现产品优势、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和效益最大化转变。

3.1.8 通过加贴认证标识宣传。绿色食品标志是绿色食品的身份证明,一个认证绿色食品对应一个企业信息码。推行绿色食品贴标,是消费者查询产品真伪、推介绿色食品品牌的便捷途径。市、县工作机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指导工作,引导鼓励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合作社购买标识并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粘贴标志,加强品牌宣传,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加强品牌保护

3.2.1 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保护一个品牌首先要保护品牌产品的质量,而品牌产品的质量是生产过程中打造出来的。因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以庆阳市2013年启动创建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力度,确保绿色食品品牌的质量稳定可靠。

3.2.2 加强政府依法保护。各级农牧、工商部门要联动配合,按照《商标法》和《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绿色食品掺杂使假、侵犯知识产权、冒用品牌标志、使用认证过期标志、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绿色食品品牌标志使用规范[4]。

3.2.3 加强企业自我保护。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合作社既是品牌的所有人,又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品牌能否保护好、能否有旺盛的生命力,直接关系着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合作社的利益。因此,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和合作社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对自主品牌的市场调查、跟踪监督、保护和管理,防止品牌被侵权和假冒。

3.2.4 加强消费者维权监督保护。消费者是绿色食品质量好坏的评价者和直接监督人。绿色食品质量关系着消费者的自身健康,影响着绿色食品的销售。因此,消费者要勇于进行维权监督,同时政府要设立有奖举报制度,激励消费者参与品牌打假,保证绿色食品质量稳定可靠、品牌至真至纯,确保绿色食品品牌的信誉度始终良好。

3.2.5 加强资金扶持。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和保护既是一项公共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把各级工作机构的工作经费以及对认证企业和合作社的“以奖代补”扶持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介和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6]。

4 参考文献

[1] 韩沛新.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5,8-9.

[2] 朱佳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专营市场和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3):27-30.

[3] 胡盛林.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90.

[4] 韩玉龙,李钢,夏丽梅.绿色食品品牌建设问题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37-39.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简述重庆市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川区发展绿色食品的对策建议:制定绿色食品发展激励政策;着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强调产业发展与质量品牌挂钩;健全监管制度;加快培育营销渠道;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严厉打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南川区

绿色食品是出自最佳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特定生产方式,限量使用化学物质,开展“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峻,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简述重庆市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现状

1.1农业概况

南川全区面积2602km2,境内南高北低,分为南部中山区、北部丘陵区和中部漕坝区,森林覆盖率47.4%,生态环境良好。现有耕地面积6.8万多hm2,土壤类型为黄壤土、紫色土和砂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条件基本协调同步,四季宜农,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南川区是重庆市优质粮经作物生产地,重庆市首个绿色食品大米示范基地,栽培作物近千种,饲养动物40多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生漆、蚕桑等多经作物遍布境内,猪、牛、羊、马、鸡、鸭、鱼等成群分布。

1.1.1种植业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2.67万hm2,玉米0.80万hm2,油菜0.93万hm2,薯类0.93万hm2,蔬菜1.20万hm2,茶叶0.43万hm2,水(干)果1.33万hm2,豆类、杂粮等0.33万hm2,合计8.62万hm2。

1.1.2养殖业

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水产、蜜蜂等。近年来,养殖业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全区出栏生猪70多万头、肉牛3.21万头、肉羊5.55万只、肉免1.53万只、小家禽980万只。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生猪规模化种猪场6个,二级扩繁场181个,年出栏50~1000头商品猪的养殖大户773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2个;水产品生产面积0.4万hm2;养殖蜜蜂5万多群。

1.1.3野生资源

野生资源主要有方竹笋1.47万hm2,其他竹笋1.33万hm2,中药材1.33万hm2,野菜3.33万hm2等。

1.2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南川区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含量、高残留农药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农田灌溉用水中氯化物、硫化物、汞、镉、铜、铅、砷等有害物质低于国家有害物质标准,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标准。境内无较大工业污染源,空气质量良好,具有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自2004年“山王坪牌”银杏叶茶获得第一个绿色食品认证以来,南川区绿色食品产业经过16年的发展,全区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27个,认证产品60个,产量50770t,产品涵盖稻米、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生猪等6大类,绿色食品产地面积1700hm2。优良的环境、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鲜明的品牌,南川绿色食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金佛玉翠”绿茶、金佛山野生大树茶等产品被评为重庆市优质茶,“金佛山牌”南川米在2016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中获得“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第四名。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证量小、面窄

南川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涉及稻米、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生猪等6大类,仅占全区农业资源22大类的27.3%;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小,仅占人工种植和野生资源面积16.4万hm2的0.1%;养殖业受饲料来源的限制,仅有1000头野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2续展保持率低

受生产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意识不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不足以及市场价格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南川区有效绿色食品仅有25个,占累计认证数量的41.7%;有效产量12381t,占累计认证产量的24.4%。

2.3原料因素制约

原料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养殖业方面,养殖业想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其饲料原料必须也为绿色食品。目前,国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饲料十分稀缺,大多养殖企业根本无法购买,加之绿色食品原料的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最终导致养殖业极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4政策因素制约

在大市场、大品牌的前提下,国内大多数地区制定、出台了品牌发展的激励政策,对获得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激发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而南川区尚未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2.5认证目录所限当前绿色食品认证目录尚未完善,一些物种还没被纳入认证目录,限制了这些产品的申报。

2.6消费者认识局限

由于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不力,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能清楚辨认绿色食品标志的不多,大部分消费者只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还有1/3的人从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因而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导致绿色食品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2.7绿色食品标识侵权现象频发

一些生产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忽视绿色食品商标是证明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标志,必须经过注册、认证,才得以保护,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形象。

3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绿色食品发展激励政策

政府制定、出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奖励政策,对获得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提高企业的申报积极性。

3.2着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政府要选择当地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业,扩大生产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他们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迈进,不断发展扩大,开拓国内外市场。

3.3建设绿色食品

原料基地政府主导,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积极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为养殖业、纯加工业提供绿色食品原料,推进绿色食品认证。

3.4强调产业发展与质量品牌挂钩

区县政府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农发资金使用上,要把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质量品牌建设、企业规范化生产管理结合起来,不要单纯就产业安排农发资金,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产业发展的条件,推进绿色食品认证。

3.5健全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制度,建立以可追溯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部门、企业主体的职能职责,建立日常监督、年度抽检、年度检查三位一体的监管制度,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管理和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识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使绿色食品标识真正成为消费者放心购买的依据。

3.6加快培育营销渠道

对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等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绿色专销柜和专销区,使绿色食品能够迅速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增加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引导消费者放心购买。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将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倒推产地准出,以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7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和管理部门应统一绿色食品标志图案,在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网络平台张贴明显的绿色食品标识,加强绿色食品知识宣传,要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绿色食品标志等方面,加强对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普及,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观念,使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意识深入人心,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3.8严厉打击假冒

第6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TS207.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30-05

Discussion on China's Green Food Market Cultivation and Brand Construction

DU Wei1,QIAO Chang-tao2,WU Xi-mao3

(1. Hubei Green Food Management Office, Wuhan 430070, China;2.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4, China;3. Xishui Bureau of Agriculture, Xishui 438200,Hubei, China)

Abstract: Green food was a major initiative of China in the early 1990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uthentication management. After 20 years' development, green food industry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Its production, processing, certification and related management idea got social approbation. Safe and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 had become China's public brand. However there also were some problems in green food development such as that market development was not perfect, brand influence was not strong and so on, which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food industry. Th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food market cultivation and the brand construction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nd on this basis, countermeasures that speeded up the green food market cultivation and brand 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Key words: green food; market cultivation; brand construction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环保及食品安全的关注,绿色食品需求呈递增趋势,绿色食品市场逐渐形成。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动力,也为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是促进品牌建设的基础,实施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是吸引消费者,扩大产品销售的有力手段,是增强绿色食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竞争力,开拓市场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新时期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1]。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与品牌建设现状

1.1物质基础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20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时期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报道[2],1997~2009年,我国每年认证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产品和国内年销售额逐年递增,成果喜人,见表1。

1997~2009年,我国每年认证的企业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持续增加,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 000家,并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模式,年均增长率达27%,其趋势走向见图1。

认证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不断增加,其中,2009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超过15 000个,产品年均增长率达29%。1997~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每年认证产品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增长趋势见图2。

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不断攀升,2009年超过3 000亿元,年均增长28%,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图3所示。

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全国已建成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32个,分布于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达686.7万hm2,生产总量为5 717.6万t,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80家,生产产品近200个,涵盖肥料、农药、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5大类。

1.2政策支持

2005年8月,农业部在南京召开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会后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三品”各自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中农产品精品品牌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2009年农业部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对绿色食品品牌战略的认识,提出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影响力和竞争力“两个提升”的中心任务。2010年昆明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绿色食品品牌战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用绿色食品品牌引领农业品牌化,推动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品牌影响

品牌战略的实施,推动了绿色食品进入以品牌带动发展的新时期。依托品牌,绿色食品企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绿色食品产业已聚集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0多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100多家,分别占绿色食品产业的30%和2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4家,发展绿色食品906个,分别占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8.5%和5.1%;加入WTO以后,一批绿色食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出口贸易额高速增长,出口贸易额从16.2亿美元增加到21.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5%,截至2009年已累计出口创汇150多亿美元,2009年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1997~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年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见图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绿色食品商标已实现了在香港、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扩大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境内外20多家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开设绿色食品专区、专柜等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不断推动着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6 500多个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向安全、优质方向转型和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1 290多万个农户参与了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每年直接增收6.5亿元。绿色食品监测面积由653.3万hm2扩大到

1 666.7万hm2,扩大了1.5倍之多。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2002年为94.3%,到2009年提高到98.8%,质量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逐渐提高。

2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20年来,我国绿色食品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和品牌建设情况还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认识的淡薄和产品的高价格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以及绿色文化理念宣传不够,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仅停留在这个名词的认识上,对绿色食品功能仍缺乏完整的认识,这使得绿色食品所蕴含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另外,由于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也导致了产量的下降,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运输、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标准的严格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自然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2]。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产品要高出10%~30%,甚至几倍,使得绝大多数的中低消费群体望而却步。如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认证后的冷鲜肉每千克均价比普通猪肉高2.4~3.0元。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识的淡薄以及相对较高的价格,使绿色食品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

2.2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普通农产品和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还很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占全国食品年总产量的比例还很低,其中发展速度较快的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更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2]。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农林及加工产品占63.7%,畜禽类占10.3%,水产类占4.9%,饮品类占12.2%,其他占8.9%,其中,大米占全国总产量的8.6%,小麦粉占4.3%,蔬菜占1.8%,水果占9.1%,茶叶占10.5%,消费者最为关心且市场需求较大的粮食、食用油、畜禽肉类、水产品所占的比例小,绿色食品规模化、专业化市场难以形成,也无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所带来的挑战[3,4]。

2.3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与普通食品市场相比,绿色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突出。绿色食品由于生产条件的苛刻性,造成其高品质、高价格的局面,根据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由于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绿色食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市场博弈中,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产生绿色食品生产和营销中的败德行为。一方面由于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绿色食品价格一般都高于普通食品,一些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通过粘贴绿色食品标志和采用绿色包装,改善普通食品的外观效果,过高定价,以致出现歧视定价,从而导致正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阻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绿色食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无法识别和顾及所有绿色食品真伪的情况下,利用政府对假冒绿色食品的打假行动上产生的“外部性”来“搭便车”,打着绿色食品旗号欺骗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和购买决策[5-8],不利于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和绿色品牌的建设。

2.4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不规范

由于缺乏绿色食品市场开发专项资金,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重产品开发轻品牌建设现象还很普遍,生产销售缺少有形市场载体和中间环节支撑,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建设也相对滞后,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建设和绿色中介组织亟待加强[9,10]。当前绿色食品商业流通的专业化水平仍比较低,仅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绿色食品直营店,其他地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

3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绿色消费意识

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是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和疏通绿色食品的专业流通渠道,是实现开发绿色食品价值及附加值的基础和平台。为保证绿色食品市场健康发展,品牌建设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绿色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绿色食品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产品特性和功能,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增加新的认识,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要用市场化机制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绿色食品专业展示会、博览会,搭建绿色食品宣传展示、谈洽购销的平台。绿色食品企业在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后,要及时在产品包装上正确地印制绿色食品标志,用绿色文化对企业形象进行系统设计,营造绿色理念、绿色行为和绿色视觉,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并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变潜在消费为现实消费。

3.2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

绿色食品板块基地建设是稳步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和创建绿色品牌的载体。扩大基地建设,突出标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立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继续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市县为单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首先,要优先建设一批绿色粮油、蔬菜、淡水产品和畜禽类标准化生产基地,满足人们食物结构调整对绿色粮、油、蔬菜、肉、蛋、淡水产品等的需求增长,促进绿色食品市场发育。其次,要培育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基地建设、开拓市场和品牌建设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并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以品牌、资本为手段,采取购并、重组等形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集团,使其在科技创新和市场培育中更好地发挥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基地综合效益,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3.3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

目前,不少没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许可的企业假冒绿色食品,以次充好,侵害了消费者和正规生产者的利益,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冲淡了绿色食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可度,严重阻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首先要完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严格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审批程序,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原料、基地的认证工作,加强对标志产品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工作。其次要联合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不定期进行市场抽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绿色食品和绿色标志的知名度和信誉。坚持把“质量与发展”作为工作主题,产品开发要严格执行标准,确保质量,以质量促发展。最后,要在政府加大对假冒绿色食品生产者的惩罚力度的同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第三方监督和控制对绿色食品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以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营销过程中的败德行为,营造绿色食品市场良好的经营环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建设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绿色食品市场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的基本平台,具有商品集散、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的功能。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市场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绿色食品市场培育的有效途径,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和有活力的促销机制。应重点抓好市场规划、市场建设、市场管理、资金投入等几个环节,以促进绿色食品“安家立业”。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大力扶持产业引路人、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营销能人参与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开通高效率的“绿色通道”,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培育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市场。加快发展绿色食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无公害绿色食品专业市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绿色食品直营店,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使绿色食品始终保持“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持续发展的局面。

3.5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农产品市场建设是公益性事业,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必须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作为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用地、投资、信贷、税收及用水、用电的收费标准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同时,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做法,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增加收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为绿色食品流通提供良好的场所。要切实推进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八部委针对食品种养、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食品污染等不安全因素提出的“三绿工程”(即“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实施,各级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创建出十条绿色通道、百家绿色批发市场、千家绿色零售门店、万种绿色品牌”的目标。

3.6搭建信息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绿色食品系统部门和企业,首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绿色食品生产和营销服务,加快绿色食品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统一指导下,搭建部、省、县市三级绿色食品信息平台,逐步向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生产企业延伸,完善绿色食品供求和价格等信息采集与设施,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实现绿色食品信息资源共享、绿色产品网上营销。其次要通过绿色食品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与有影响的国外认证机构进行的合作,奠定与重点贸易区域认证机构之间合作的坚实基础,为国内绿色食品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提升我国绿色认证和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影响,将我国绿色食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杜 巍,赵福兰.试论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绿色营销策略[A].湖北省农业厅人事处.湖北农业发展论坛[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83-287.

[2] 严立冬.绿色农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6-195.

[3] 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9(1):9-11.

[4] 丁乃今.对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0(7):49-52.

[5] 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9):1-5.

[6] 毛建兰.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现状的探讨[J].农技服务,2007(8):121-122.

[7] 杨 智,袁凌.绿色食品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1(9):61-64.

[8] 任运河.绿色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7(3):75-78.

第7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营销现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67-03

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在国内,对具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名称、标准及标志于1990年5月被中国农业部正式确定。

1 信阳市绿色食品营销现状

1.1 信阳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东接安徽,南临湖北,为三省通衢。2011年8月28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阳分中心”在信阳成立。

信阳有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6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固始鸡、固始云雾、商城黑猪、潢川甲鱼、信阳红。信阳市有茶场123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60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5家,拥有茶叶品牌“龙潭”、“蓝天”、“九华山”和“文新”4件中国驰名商标。河南卢氏茶叶集团等7家茶企荣获2010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信阳的其他地理标志产品还有:南湾鱼、固始鸡蛋、南湾湖虾、潢川金桂、商城茶油、大别山天香菜及其制品、信阳黑猪、光山麻鸭及鸭蛋、大别山银杏及其制品、固始皮丝、信阳板鸭、信阳板栗、中华猕猴桃、信阳银杏。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1.2 信阳市绿色食品营销模式现状

信阳市在2011年把绿色食品产业列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专项工作方案,市政府成立了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

2012年10月26日,首届大别山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在固始县开幕。此次农产品展销会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河南省扶贫办、农业厅、商务厅、工商联、信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信阳市扶贫办、固始县人民政府承办。展销会为期三天,在共近4000平方米的100多个展厅内,来自鄂豫皖3省36个县区的近百家涉农企业及商家集中展示大别山地区生产的粮油、蔬菜、水果、中药、酒水、茶叶等一千多个品种的名优特农产品,吸引了2000多名客商前往参观、采购、签约合作。(摘自信阳电视台《首届大别山绿色农产品展销会隆重开幕》)

1992年的信阳市第一届茶叶节促进了信阳经济的长足发展,从此以后,信阳市绿色食品营销的主要模式就是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展会模式。信阳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在通过“绿博会”宣传自己的同时,通过“绿博会”招商引资,融资洽谈等多项活动,推广销售自己的名优产品。

1.3 信阳市绿色食品营销成果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让信阳找到了立市之本、富民之源,信阳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地位凸显。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374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01家,食品制造业16家,饮料制造业57家,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14亿元。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7个,其他生产基地6个。先后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有8个,无公害产品27个。(摘自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信阳工业经济继续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信阳市发展近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工业位居全市七大支柱产业之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强。

2 信阳市绿色食品营销发展环境分析

2.1 信阳市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2.1.1 优质的生态环境优势

信阳市土地总面积189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4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92%。耕地面积为79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1.82%。林地面积为4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13%。信阳市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位居全河南第一位。大气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水、土、气三大主导环境因素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这为绿色食品提供了非常优良的生态环境因素。

2.1.2 丰富的旅游环境优势

信阳市古代称为申城、义阳,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拥有鸡公山、南湾湖等国家级风景区以及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会极大限度的带动信阳市的绿色食品市场,所以,结合信阳绿色食品产业和开发信阳市旅游资源,能极大限度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

2.1.3 农业基础优势

信阳市是河南省的稻米之乡,又是中国的茶都。有着传统的种、养殖习惯,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适宜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从本世纪初信阳开发建设绿色食品产业以来,信阳市已经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7个,其他生产基地6个。这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4 产业格局优势

信阳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围绕着肉、蛋、茶叶、板栗、家禽等产业化发展的,由政府扶植、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牵头,信阳市的绿色食品产业格局优势以及初步形成,搭建起了绿色食品产业平台,绿色食品企业、高校、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纽带关系,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形式越来越紧密。

2.2 信阳市发展绿色食品的劣势

第8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制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含义

权威食品理论认为,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和营养食品。[1]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等同有机食品)的概念为在生态环境质量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与前者唯一不同的是,A级绿色食品的概念为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在各类食品中,绿色食品以其固有的安全、优质、营养和生态等特质,决定了其先天的比较市场优势。由绿色食品固有的先天比较市场优势而应形成的优势市场,称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当然,先天固有比较市场优势的绿色食品,并不必然会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如果说绿色食品先天固有的比较市场优势是其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充分条件,那么科学有力的市场培育制度机制则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绿色食品优势市场贫瘠的制约因素分析

1990年我国就提出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食品,但至今仍没有形成人们普遍崇尚和优先选择消费绿色食品的优势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和制度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明显缺乏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培育制度机制。

1.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行业标准体系尚待完善

首先是缺乏专门性的绿色食品市场培育立法。我国目前还主要是依据农业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广告法等法律进行食品市场规范,明显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加之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不利于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其次是科学的绿色食品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完整形成。目前虽然了通用性准则、产品标准等70多项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及数十项地方标准,但这些标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且大多出自行政部门之手,明显缺乏行业标准的中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难于起到标准的有效规范和示范作用。[2]

2.政府规划监管机制缺失,商家质量维权意识不强

首先是缺乏专业化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纵观各种商品交易市场,唯独没有绿色食品专业交易市场。其次是农业、工商、质检、卫生、环保、食品与药品等多部门各自分管,缺乏合力,监管乏力。再次是偏重事前认证授权和事后违法查处的静态监管,而对中间动态环节忽视监管。第四是缺乏有效市场淘汰机制。对于质量下降,不再符合绿色食品法定标准的食品,没有及时逐出市场,加之绿色食品平均生产成本普遍较高,[3] 造成不公平竞争,损害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和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另外,商家在经过艰辛努力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授权后,往往赢利心切,片面追求产品数量,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维持和提高,最终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商家对自己拥有的绿色食品品牌声誉和形象保护不力,造成同类假冒绿色食品泛滥成灾,阻碍了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形成。

3.有效信息披露制度缺失,绿色食品优势无法展现

食品理论认为,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权威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的比较市场优势在于其有效的营养成分和安全的环保指标。但从我国目前对绿色食品外观包装的要求上看,虽然要求做到“四位一体”,即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绿色食品”文字、编号及防伪标签须全部体现在产品包装上,但仅此不足于让普通消费者完全明白和掌握绿色食品的优势成分和安全指标何在,因而也就难于在广大消费者心理形成首选的消费理念和意识。

4.科学引导性宣传不够,绿色消费心理难于形成

当今,食品广告铺天盖地、目不暇接,但基本上都是泛化宣传,很少从食品的营养作用机理上进行科学宣传,使消费者如雾里看花,难于形成庞大的有效消费群体。据一项消费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不到20%的消费者认为会优先选择绿色食品。[4]

三、绿色食品优势市场形成的制度机制创建

干预理论和博弈理论的实践充分证明,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是外部有效干预、内部公平有序竞争和消费者普遍接受认同选择的三方共同博弈结果。因此,良好制度机制的充分创建,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根本保障。

1.制定绿色食品专门法,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市场是源于普通市场而又高于其的科学消费市场,更是法律和标准内生作用下的法治市场。因此,尽快制定专门的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和创建权威统一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有效形成的法制保障。绿色食品专门立法应包含国家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和市场的税收、金融、物流和消费等方面的优惠内容,并充分覆盖绿色食品生产“从田野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有效形成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2.创建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建立信息充分披露制度

商品市场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各种茶叶、蔬菜、水果和鲜花等专业批发市场等。创建专业化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是形成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最佳途径。绿色食品专业市场的创建工作主要由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及行业协会等共同完成,即政府是绿色食品专业市场的规划和监管主体,应创建交易的专门场所,为各种绿色食品交易提供硬件和软件等各种基础条件,并禁止普通食品进入。有形市场形成后,由各种商家和广大消费者进行自由市场选择,真正形成绿色食品优势交易竞争格局。市场交易过程中,行业协会将起到全程动态自律监督作用。

为了充分展露绿色食品安全、环保、优质和富有营养的优势,就必须充分披露其营养成分和各项环保指标,让消费者充分知悉其比较优势,从而形成高度信赖的消费心理。针对消费者对泛滥广告信赖度大大降低的今天,绿色食品优势成分信息的充分披露,将起到最好的宣传功效,且也是科学的。绿色食品披露的信息必须是全面、充分和有效的,具体内容以强制性法律明文规定。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将直接构成商业欺诈。

3.整合行政监管体制,强化行业自律监督

首先是整合各种食品监管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和机制。其次是实行绿色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消费的全过程动态监管。第三是建立各类绿色食品行业自律组织,发挥行业监督机制优势,形成行业自律,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第四是建立绿色食品交易资格一票否决制。即凡是违反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范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绿色食品交易资格,并公开暴光,从而约束商家自觉维持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

4.大力宣传绿色食品,牢固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健康发展,关乎千家万户的饮食安全、营养和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特别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各类媒体和商家等都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宣传甚至无偿宣传绿色食品,为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健康。绿色食品首选消费心理的牢固形成,将是绿色食品优势市场真正形成的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云南行政学院法学部

参考文献:

[1]尹成勇,杨春燕.对加快发展云南绿色食品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1,(11):51-53.

[2]张秋云.绿色食品营销的战略思考[J].中国市场,2007,(14):41-42.

第9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者;成本;价格歧视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120-03

[作者简介]张秀芳(1979-),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国贸系副主任,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刘玉堂(1987-),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着绿色营销的成败。因此,中国绿色食品价格定位已成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食品的特点

(一)差异性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功能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包装、形状、品牌、专利、销售渠道、销售地点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产品的差异性对产品价格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差异就是垄断。所以,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二)替代性

由于绿色食品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食品,消费者一般会把绿色食品视作质量和档次较高的商品,然而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即使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观念,但在实际购买中往往会因为价格偏高而选择普通食品。因此,绿色食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容易被普通食品所替代。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食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我国农垦系统在考虑如何做好环保工作时,提出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并重、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的思想,提出了开发“无污染的食品”的经营策略。由于与环保有关的事物常被冠以“绿色”,因此,“绿色食品”正得其名。杨顺江等(2002)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3年为基础建设阶段;1994―1996年为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以后为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在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696个,为1997年企业总数(544个)的1415倍;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由1997年的892个,增加到2013年的19076个。同时,产地监测面积也不断增加,由1997年的03亿亩增加到2013年的26亿亩,但近两年几乎没有增加(详见表1)。

(二)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1家,占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的2260%,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4家,占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118%。此外,全国已有11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2675个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1723%、1562%,成为绿色食品新兴的发展主体。2013年绿色食品获证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达289家、1307家和1417家,规模不断壮大。

(三)品牌效益日益明显

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影响力继续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进入大型超市,走向国际市场。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全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额、出口额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10倍和3614倍(见表1)。在国内外市场,与普通产品相比,绿色食品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四)市场前景广阔

绿色食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消费非常重视。从国内食品消费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保健、营养问题越来越重视,追求“无公害”的“放心”食品。1999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三绿工程”,即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国家将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开通10条绿色通道,建设百家绿色市场,创出千种绿色食品的品牌,让绿色食品尽快走进寻常百姓家。

表11997―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情况年份企业总数①

(个)产品总数②

(个)年销售额

(亿元)出口额

(亿美元)监测面积

(亿亩)19975448922400703199861910182850903199974213533021304200096418314002005200112172400500400620021756304659784072003204740307231080820042836649686012509200536959728103016210200646151286815001961520075740152381929214232008617617512259723225200960031570731622162482010639116748282423124201166221682531352302420126862171253178284242013769619076362526026注: ①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②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13年)整理

虽然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绿色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拟从歧视策略的角度对绿色食品的价格定位问题进行研究。

三、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和环境成本因素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为保证质量,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必然加大对原料选用、农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等工艺过程的投入,而且还应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支出,如“三废”处理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所以,因使用新的绿色原料、辅料而可能增加的资源成本和在产品的生产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生产环境成本都应作为绿色食品价格的构成要素。

(二)消费者福利成本因素

由于绿色食品既具有食用安全、健康的优点,又能改善消费者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福利。所以,消费者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成本,使之成为绿色价格的组成部分。

(三)社会福利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的生产、消费和营销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效率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Tt=1βtαt-Tt=1ctαt-Tt=1Etαt>0

式中,βt―经济活动的收益;ct―非环境成本;Et―环境成本;αt―贴现因子。

从上式可以看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T时期内经济运行的收益扣除非环境成本之后至少应是正的。也就是说,在出现正值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效率。绿色食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和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企业一般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作为扩大营销的一种手段,但绿色标志的使用需要付费,同时还会产生年检、续展认证费、绿色加工、包装、标签等费用。

四、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

(一)因消费者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意支付的价格来出售每一单位绿色农产品,这是一种完全价格歧视。在这一价格歧视下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见图1),此时,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相等。

图1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的价格歧视图1中,假设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P=f(Q),则在完全价格歧视下,企业销售Q1 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Q10f(Q)dQ(1)

(1)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A的面积。在没有价格歧视的情况下,企业销售Q1 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f(Q1)Q1(2)

(2)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C的面积。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1)C(2),在图1中表现为ABC的面积。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总收益OQ1BA的面积大于不存在价格歧视时的总收益OQ1BC的面积。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每个消费者所索取的价格高到他们几乎拒绝但又不至于完全拒绝的地步,也就是说第一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出售后,生产者会对第二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继续索取尽可能高的价格。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完全价格歧视策略从那些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偏好比较强或收入比较高的买主那里获得这种消费者剩余。

(二)因市场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这种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表现在绿色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关税壁垒的存在会使得农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国内、国外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或者是销售绿色农产品的两个市场间的运费超过了市场之间的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差。如果市场价格差高于两市场间的运费,则会有运输贩卖行为,此时两市场无法处于分割状态,也就无法差别定价,只能实施统一价格。当然,如果订立了绿色农产品价格契约,并能够严格遵守,实施价格歧视策略也未尝不可。另外,两个市场上的绿色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在国外,绿色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使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更富有弹性,因此价格较低;在国内,绿色农产品竞争相对较弱,比较缺乏弹性,因此绿色农产品价格较高。

具体到绿色食品的种类,比如AA级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格,档次更高。在面向国际市场时,价格可以相对低一些,但是政府要给予支持,如在出口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而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针对上层消费者)可以实行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浮,从而使企业能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

(三)因购买数量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根据购买绿色农产品数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售价的定价方式,属于二级价格歧视策略。即对不同数量的买方,确定不同的价格,也可称为成批定价(block pricing)。由于这种价格歧视没有把价格划分得很细,故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只获得了部分消费者剩余。

当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使用这种价格歧视的时候,其收费率或价目表应适用于所有的买主。运用这种价格歧视必须是那些容易计量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稻米、面粉、食用油、谷物和蔬菜等。

五、结论

虽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主要面对垄断竞争市场,企业应根据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市场状况和购买数量,在综合考虑绿色食品价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价格歧视策略,以发展壮大我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模,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46-151

[2]王绍凤,赵国杰绿色食品的环境成本及其价格制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72,78

[3]王宁绿色农产品价格歧视策略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1):31-33

[4]杨顺江,谢振贤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张秀芳,史建民中国绿色农产品价格定位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1):48-50

第10篇

【关键词】国绿色食品 绿色营销 策略

一、绿色理念

(一)绿色食品

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有机食品消费者消费观念比较坚定,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群体会不断增加,市场也会不断扩大。有机食品是绿色食品的一种,这也就说明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前景也很广阔。绿色食品是产自环境最好的食物,是执行全程质量控制的食品,是需要依法对食品标志进行管理的食物。由于绿色食品标志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消费者都能认可具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的质量,绿色食品就有了很强的识别性。

(二)绿色营销

著名的Ken Peattie教授在《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中对绿色营销是这样定义的: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以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目前国内的各界学者大多数人认为: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作为经营哲学,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念,以消除或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中心,以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为出发点,创造和发掘市场机会,并采取适宜的营销手段获取盈利和谋求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和营销策略。

二、我国食品行业绿色营销的现状

近年来屡屡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随之而来的安全、优质、健康的绿色食品广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对于孩子的饮食,家长们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为企业施行绿色营销策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食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的重要性。根据2013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得知: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当年获证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3229家,同比增长了23.5%;当年获证的绿色食品达到7696个,同比增长了24.2%;此时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了7696家,同比增长了12.15%;绿色食品总数达到了19076个,同比增长了11.39%,创下了历史新高,食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呈现出一种上扬的趋势。

然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食品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绿色营销理念。食品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不够雄厚,没有足够的实力投资环保事业。绿色营销是一种新兴事物,它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全力支持,其中也包括政府。然而我国对这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其的监管力度不足,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也不够,导致有很多食品企业生产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欺骗消费者,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食品行业绿色营销的策略探讨

(一)绿色产品策略

企业必须依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状况来制定产品策略,然而对于食品行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来讲,绿色产品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遵循绿色生产的原则。绿色生产主要是指食品必须是从食品的设计、食品原材料的选定、食品加工、食品的包装、食品的运输、食品的储藏以及食品的销售都是绿色的。食品在研发的过程中要保证在食品所处的一系列环节中都减少对环境的伤害。

2.要遵循绿色包装的原则。绿色食品就必须采用“绿色”的包装。首先,在白色泡沫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绿色食品包装物。其次,面对资源日益枯竭的真实现状,绿色食品的包装则可以采用再生材料或可再生材料制作而成的包装;另一方面这种包装可以循环再利用,减缓了人们向大自然不断索取的步伐。最后,绿色食品的包装要适度。

3.要遵循绿色品牌的原则。我认为在树立绿色品牌之前必须要取得“绿色认证”,只有有了它,绿色食品才和一般的食品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才有了相应的宣传手段。

(二)绿色价格策略

由于绿色食品的价格中包含了环境成本、科技成本和检测费等费用,所以绿色食品较高的价格使得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望而却步。所以绿色价格策略着重降低产品价格。首先,我认为可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降低绿色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的成本;最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要利用好市场上的每一个契机。

(三)绿色渠道策略

提高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找到合适的绿色销售渠道有利于扩大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其销售数量。

1.实力强大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店、专卖店或专卖柜等。这样,统一的装修风格、统一的价格、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服务不仅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而且还能迅速地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获得品牌效应。

2.目前,互联网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进入了网络时代。实行网络营销能够使生产者及时迅速地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并组织生产,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打破了绿色食品在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为企业创造了实惠。

(四)绿色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在4P策略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来说,绿色促销策略更是尤为重要,绿色促销策略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销售利润的高低。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绿色促销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推销。在人员推销策略中,企业可以开展各种洽谈会、讲座等活动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诱导消费者产生绿色需求

2.广告。我们通过广告来对绿色产品进行定位,使绿色食品安全、优质、无污染、高营养的理念深入人心。

3.营业推广。企业可以采用打折、优惠包装、免费品尝、累计积分等方式进行营业推广。

4.公共关系。为了开展有效的绿色公关活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技巧和公共策略。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参加各种慈善事业、资助各种希望工程来向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有利于企业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谢伟彤.实施绿色营销创造市场机会[J].知识经济,2014,(2):115-116.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3]2013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2014.4.17.

第11篇

然而,这些贴着标签的食品真的是“天然”的吗?我们如何界定“天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呢?这些产品真的如宣传的那样安全吗?使用过化肥、农药就一定对食品有害吗?

下面几个食品健康方面的误解,您有吗?1.纯天然食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

专家回应:纯天然食品固然好,但其中有些成分可能对人体不利。

出于对添加剂的担心,追求所谓的纯天然成为一些人选购食品的唯一标准。“不含防腐剂”“无任何添加剂”一时成为众多厂家使用的宣传用语。然而,纯天然食品也有诸多隐患需要提防。事实上,很多国家的食品管理部门并未对“纯天然”的标识做过多的限制,也因此导致很多商家可以借此炒作产品。比如,玉米是“纯天然”的,但是其所生产的成品却是“高果糖玉米糖浆”。

食品化学分析也发现,许多纯天然食品中都含有有害物质。例如,生豆角中有溶血物质,发芽土豆中有毒素,某些鱼类中含有胺等可能导致中毒的物质等。如果对这些食品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危险。

随着农药、化肥等的广泛使用,一些地区的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已经被污染,在被污染的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植物虽然可以被称为“天然”,但却难保其纯净、安全。由此,“纯天然”并不代表绿色健康,要警惕商家“纯天然”食品的误导宣传。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介绍,纯天然食品固然好,但其中有些成分可能对人体不利,通过食品加工可以把有害物质去掉,所以加工是需要的,对这些食物资源进行一定的粗加工处理或精加工处理,使之更满足人们对品质、口味、质地的需要。

2.纯天然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专家回应:有机食品要求最高,绿色食品次之,最后是无公害食品。

在各大超市,带有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志的商品价格要比一般商品高得多。在北京的一家大型超市,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青椒每斤6.98元,普通青椒只有2.30元;同样,散装大米每斤2元多,有机大米则要6元钱。查阅相关标准可以发现,在我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需要经过严格认证的。其中,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A级是指生产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AA级也叫有机食品,除了生产环境符合标准外,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等。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按照标准来衡量三种食品,有机食品要求最高,绿色食品次之,最后是无公害食品,这些产品都会有相应的标志。

据了解,在我国有严格的食品认证体系,农业部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计划”确立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战略,这三种产品的包装上都有规范的标志、认证编号以及厂名、厂址及认证的有效期限。而目前市场上一些产品宣传的所谓“纯天然”食品则属于商家为其产品戴上的“美丽光环”。消费者在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时一定要认清标志。

3.凡是使用了农药化肥,都会有残留

专家回应:我国农药残留合格率很高,农药残留一般可以通过流水冲洗去除。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钱永忠曾表示:影响农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蔬菜中的残留农药超标,另外一个是违规使用添加剂。由此可以看出,农药残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打药的时机。据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齐红岩教授介绍,一般作物都可以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对喷施的农药进行降解,如果在采收的前一天喷药,采下来的果蔬农药残留量一定会很高,而要是采收前10天打的药,到采收时就没有那么大的农药残留了。

第12篇

福州市绿办贯彻绿色理念,采取多方举措,积极发展“三品一标”产业,坚持以“提升发展质量、提升品牌公信力”为目标,把监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筑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防火墙”,在稳定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争当福建“排头兵”

2015年,福州市“三品一标”工作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着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提升总量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全面超额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以收到证书为准),福州市累计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达238家、283个产地,产品认证达224家、393个产品,居福建省第二;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64家、产品147个,居福建省第一;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3家、产品10个(指中绿华夏);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达8个。

一张好的成绩单离不开背后的奋斗历程。福州市“三品一标”工作历经多重考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福建省农业厅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三品一标”产品的证后监管,多次作出指导,提出要求。福州市绿办按照省农业厅的指示要求,紧抓农产品质量安全跟踪工作,加强“三品一标”产品证后监管,加大认证产品监督抽查和跟踪抽检力度。根据省里部署,开展了“3・15” “三品一标”标志使用专项检查。市、县两级共出动执法人员109人次,检查了10个批发市场、14个农贸市场数量、29个超市。

福州市“三品一标”不仅收获理想“成绩单”,同时也展现了“三品一标”工作的三大特点:一是“三品”总量规模稳步扩大,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据统计,去年农业部共抽查抽检了福州市3家无公害农产品企业、10家绿色食品企业和1家有机食品企业,共计 21个产品。检查组对福州市“三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扎实有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已公布的抽检结果看,合格率达100%;二是证后监管全面加强,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去年,福州市组织9家企业参加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据统计,参展企业共签订了10个采购合同或意向协议,涉及金额2800多万元,其中6家企业的产品荣获本届博览会金奖、1家企业荣获优秀商务奖,获奖总数约占全省一半,位居全省第一;三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快速推进。去年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新增数量居全省首位。新增永泰绿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连江鲍鱼、长乐番薯已上报农业部;闽侯县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橄榄)生产基地获农业部批准授牌;永泰李果申报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获农业部批准进入一年创建期。

定下目标 打造产业“升级版”

福州市“三品一标”历经多年发展,已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产业升级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福州市绿办早在汇报2016年工作思路时,已定下目标: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8家、产品认证7家、12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家、产品8个;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产品1个,申报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个;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个。

为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福州市绿办通过抓好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的生产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体系建设。

“要把握好‘三品一标’各自的发展重点和发展规律,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从严从紧,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再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化基地,再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品牌响的标杆企业,带动福州市‘三品一标’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以引领绿色农业发展和整个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福州市绿办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要实现产业升级,还需稳步发展。

加强获证产品的证后监管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品牌公信力的有力保障。为确保“三品一标”品牌不受“污染”,福州市进一步督促各县(市)区切实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同时增强品牌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福州市还成立了福州市绿色食品协会,提高企业自律能力,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

此外,做好服务工作和品牌形象,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加强技术服务和生产指导,深入企业,为认证主体提供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和基本水平,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快“三品一标”产业发展。

建设品牌 丰富市民“菜篮子”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绿色食品虽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还有一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及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建设福州“三品一标”特色品牌,对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定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福州市绿办努力加强媒介宣传工作,开展 “三品一标”基本知识和消费常识宣传工作。同时,积极组织“三品一标”企业参加有机博览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各类展销会,展示和推介福州市“三品一标”品牌产品,扩大福州市“三品一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品一标”不是临时措施,而是长期战略。品牌是“三品一标”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打造整体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最后实现优质优价的目标,这是福州市“三品一标”品牌建设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