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

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

时间:2022-05-18 19:5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当前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情况

1.1对于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偏差。经济问题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这直接导致了国家机构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经济方面的支持远远高出了对其心理疏解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经济援助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说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础工作,是进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有效的方法。许多大学已经对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建立了一个普遍而完整的资金援助体系,结合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经济援助,确保高校能够在整个援助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思想、价值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农村贫困学生的处境十分复杂,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特殊阶段,受到工作复杂,精力有限等条件的制约,很难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物质支持上的帮助。在这种条件下,对贫困大学生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的情况频繁发生。1.2对于贫困大学生特殊性忽略。农村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独特性,其二是贫困大学生常常面临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流融合的经济困难的困境。主要来说:首先,如果不突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很难将做到区分教育方式。大学在教育农村贫困学生时应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这一群体的照顾和监督。主要原因是农村大学的贫困学生在心理和经济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生,有着明显差异。这是使得大学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教育的差异性。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特殊性考虑欠佳。第二,大学过分强调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难以表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共性。大学强调农村贫困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很难表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共性。采用特殊待遇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正性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会加剧不平等现象。因此,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大学必须保证贫困学生群体与非贫困学生群体的平等,同时为两种类型的学生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和谐的交流平台。

2高校精准扶贫优势

2.1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与模式。大学教育的精准扶贫是指,在大学扶贫工作中,深入了解扶贫、管理、培养,正确扶贫,以自我提高为主,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摆脱贫困,截断贫困一代之间的沟通[1]。适当的大学扶贫教育要求利用大学的优势和特点来确定大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扶贫责任。这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进步,技术上的创新和系统上的变革,还需要广泛的参与教育扶贫实践[2]。建立适当的扶贫新模式,其中四个主要群体(农民,企业,大学和政府)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四螺旋模型,为大学在贫困地区促进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并为农村地区的扶贫和繁荣提供有效的指导[3]。2.2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精神贫困和技术贫困等,导致农村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这是大学教育适应贫困生的合理起点。大学致力于利用科研、能力、情报和资金优势来改善教育结构,以实现部分地区的教育扶贫。实现从根本上的改变“广泛消除贫困”是“准确消除贫困”,执行负担起地区准确消除贫困时代的关键任务[4]。

3有效发挥高校精准扶贫优势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工作的途径

3.1不断完善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层面的扶持。农村贫困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特殊部分。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经济问题上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物质经济方面做好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将扩大和分散贫困农村地区大学生的资助。大学可以通过促进公共关系以各种方式资助贫困的农村学生,例如向贫困学生捐款。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外部公共关系经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分发挥社会公益在学校中的作用,并鼓励农村贫困大学生学习和思考政治教育。其次,检查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在筹集资金的与发放经济援助的过程中,大学应提高向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准确性。以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身份的认定为例,由于某些学生的动机不纯,使用虚假报告情况时有发生,从而阻碍了学校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支持。此外,某些部门中颁发的贫困证明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大学资助命令。在此为基础上,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认定制度,提高贫困大学生身份档案的可靠性。另外,大学应该专门设置资金援助业务咨询、匿名通报等热线电话,可以有助于大学整体资金援助业务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要对农村贫困大学生隐私保护工作加以重视。向贫困农村大学生提供财政援助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可以提高对贫困大学生的财政援助的说服力。但是,公示以后,一些贫困学生以后的人际关系会受到影响,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大学常常不得不指导贫困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方面,努力解决经济援助的真正含义,并改变观念。对贫困农村学生的援助措施的隐私和安全性是高校应该快着重注意的,必须确保工作内容得到保护。3.2促进培养贫困大学生开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5]。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身份的准确定位以便他们发展理论和政治教育以及学术技能的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大学通过交流支持贫困大学生,鼓励他们摆脱贫困,然后提高对思想政治文学人才的认识。其次,通过任命思想政治老师,大学可以帮助贫困农村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的对自身各个方面的了解变得更加清晰。大学需特别设有专门的学科部门,负责确定校长,教师和其他讲师的职责,并为来自贫困村庄的学生提供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对处境不利的学生进行培训,以学习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信息的能力。通过改善贫困学生的理论和政治教学方法,促进了她们对心理健康科学兴趣的形成,增加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对于处于特殊情况的大学生,大学需要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以改善其心理形象并确保其思想价值的恢复和稳定。

4总结

对于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的渠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的最高目标,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特殊大学生群体,要通过教育,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持续改进在增强他们对自我的信心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峰,王薇,刘璐.探析我国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下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2020,(4):8-10.

[2]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4,(23):43-46.

[3]程华东,刘堃.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22.

[4]李子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逻辑起点、实践困境及路径转向[J].青海民族研究,2019,(3):57-62.

第2篇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贫困生成为一个相当规模的群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在阐述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明晰了贫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旨在为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策略。

关键词: 贫困生 一般自我效能感 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印发了一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上对精准扶贫工作展开全面部署,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指出就教育工作而言,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核心,“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发现,相比普通学生,贫困生多存在人际敏感、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全面发展、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依据精准扶贫的思想,对贫困生不仅要从经济上扶持,更要从心理上帮扶,提高其自我信念体系中的核心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减少应激事件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因此,研究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

(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之后,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形式、对象、范围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界定,虽具体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一致。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1]。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可以看作一种状态。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自我效能感也可以看作一种特质,即个体应对不同的环境需求时体现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他们把这种具有相对普遍性较稳定的人格特质称为一般自我效能感。

因此,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同于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不同环境任务的主观判断,产生于活动发生之前,不同于个体的实际应对技能。“是一种个体应对不同环境时对自身能力的总体信心”。

(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能影响个体的活动选择、行为坚持、应对困难的态度、思维和情绪模式等,甚至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如研究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抑郁水平等负面情绪明显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明显正相关。王琳琳发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呈现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充满信心,能冷静、饱满地投入其中,大大降低焦虑。申正付认为: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外倾特质明显,幸福感更高。孟慧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

由此可见,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应对困难更自信,抗压能力强,心理状态更稳定。教育工作者在困生工作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

二、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数据统计和分析,综合其他相关资料信息,发现在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如下:

(一)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一般自我效能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在性别、文化、学科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在中国大学生中男生的一般自我成效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对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中,王娟发现:贫困生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远高于非贫困大学生。郑新夷认为:经济因素、性别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成效感影响显著,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都显著低于非贫困生。李D指出:贫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在贫困大学生群体中,一般自我效能感呈现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的状况。张珊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与之前研究不同,大学新生中的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普通学生,可能与其在进入大学过程中比普通同学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促进了自我效能感水平提高相关。

与此同时,朱志明相关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贫困生社会支持维度显著低于非贫困生,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遇到更多困难。在积极的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贫困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之间呈负相关,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一般而言,贫困生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相对于普通学生,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在社会支持的获取、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上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新生贫困生相比于同类群体一般自我成效感更高。

(二)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的感影响因素。

班杜拉研究成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影响[4]。下面将从这几方面分析贫困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第一,成长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个体过往的成败经验会影响自我成效感的高低。艰难的经济环境、脱贫成才的高期望、学习基础的薄弱、才艺的缺乏、社会关系的层次都极易给他们带来失败的体验,降低一般自我效能感。

第二,替代性经验。看到和自己情况相近的人接连获得成功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看到其反复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贫困生生活环境差,经济、知识薄弱,容易内向自卑,朋友圈小严重限制贫困生获取替代者资源和替代经验的能力,抑制自我成效感的形成。

第三,言语劝说。他人通过言语劝说增强个体的信心,能促使个体努力行动,提高自我成效感。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山村或低收入家庭,身边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提供有效的言语说服,在学校中作为弱势群体,缺乏老师和同学全面客观的评价,缺乏良好的群体语言环境。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的心理活动影响自我成效感的形成。贫困生长期承受生存发展的压力,自我定位不清,情绪和生理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陷入疲惫状态。

三、贫困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思考

依托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以经济援助为依托,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增加个体成功体验。

个体成功的体验直接有益于一般自我成效感的提升。大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最基本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的资助体系,充分利用奖、助、补、贷、减、免等措施,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寻求社会资助方式,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存问题。同时,改变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将学习成绩、家庭经济、上进精神等纳入评审标准,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家庭贫困,奋发向上,努力寻求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以精神援助为支撑,发挥榜样的力量,增加替代性经验。

一方面,挖掘贫困生中自强、自立、自信的真实典型,通过新媒体扩大典型事迹的影响,使贫困生从优秀同伴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实践活动,在宿舍、班级、学院、社会中营造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良好人际氛围,扩大贫困生的交际范围,增强替代性资源及成功经验的获取能力。

(三)以心灵沟通为手段,多方合作,营造良好的群体语言环境。

对于贫困生而言,面临困难时,来自家人、同学、老师的开导和支持犹如沙漠中的甘霖,黑暗中的明灯,驱赶内心的阴霾。学校可通过辅导员谈心谈话,任课老师课上交流课下交心、朋辈心理辅导、贫困生座谈会等方式,鼓励贫困生多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群体语言环境,从言语劝说中获得自信,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

(四)以目标制定为导向,学会正确归因,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

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相对擅长的领域积极展现自己,制定合理、恰当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和职业联系起来,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在不断攻克目标中获得自信。另一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改变贫困生将成功归结为外部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将失败归结为内部稳定因素(如能力)的自卑状态,引导其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周昌辉.高职高专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竞争心理特点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2]孟慧,梁巧飞,时艳阳.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01):96-99.

[3]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4):99-102.

第3篇

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云南农业大学对口帮扶楚雄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前场镇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乡镇之一,木署村98.9%人口都是彝族,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经济林果和畜牧方面的收益,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

走访帮扶村 精准把握“贫情”

全省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启动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与姚安县签订“十三五”校县合作协议,云南农大和产业研究院成立了“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干部与贫户结对帮扶,专门研究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扶持贫困户早日脱贫。

每次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领导干部精准分析每一贫困户致贫原因,研究制定每一贫困户脱贫计划,认真落实每一贫困户帮扶措施,用实际行动带动全校帮户干部真心扶贫。帮户干部入户走访时,不仅详细了解贫困的现状,养殖、种植专家们还一次次地为贫困户现场传授专业技能,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解决常见问题。截至目前,学校共派出帮扶干部202人次,走访贫困户116户,走访贫困群众449人,填写帮扶联系卡116份,提出脱贫建议465条。

选准特色产业 开展产业扶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把握“贫情”,理清需求清单的基础上,云南农大和产业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进行数据整理和精准分析,结合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挖掘当地的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制订出木署村的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方案,即发展冷凉山区生态蔬菜产业和地方优质牛羊养殖业。

在木署村扶贫点建设100亩“云南农业大学生态蔬菜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区”,展示多样化品种高原生态蔬菜园艺技术,培训木署村的贫困户种植生态蔬菜的技能,树立木署村生态蔬菜产品品牌,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达到脱贫的目的。

“生态蔬菜生产技术”将高原适应性多品种类别蔬菜农田园艺和先进灭害技术配套示范,组配最佳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药和肥料施用量减免、农田废弃物收集制度;展示灭虫灯、熏蒸器、驱避器、性诱器、粘虫卡等器械和精准机械化施用设施,显示生物农药、肥料的应用效果。同步实现推广适用种养殖技术,将贫困户培训为种养殖能手,构建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技术及配套物资协作服务体系,降低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形成生态优质蔬菜的产业链等多方面的共赢。

成立合作社 实现互助共赢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带工作组深入到木署村部署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在实地调研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后,与楚雄州政府、扶贫办、姚安县的县乡村各级负责人进行座谈,就发挥校村资源优势,建设无公害化蔬菜种植基地,成立合作社进行沟通。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联合楚雄州、县共同向上级部门申报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搭建产业发展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将木署村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联合起来组建“木署村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机制方面,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较好解决了山区空心村、贫困户面临的缺人、缺钱、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等瓶颈困难。

此外,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将产业扶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协调2014届毕业生创立的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农产品采购方,将学校挂钩扶贫村的姚安山药、天申堂萝卜、新华白芸豆等特色生态农产品作为消费商品,集中采购送到学校,直接卖给教师和学生食堂。这个模式把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脱贫链接起来,有力推动山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基地示范带动 发展生态蔬菜

蔬菜产业基地以农大蔬菜IPM种植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专家组为技术支撑,开展“云南农业大学生态蔬菜秤示范”,展示多样化品种高原生态蔬菜园艺技术,树立木署村生态蔬菜品牌,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生态蔬菜生产技术示范区,将高原适应性多品种类别蔬菜农田园艺和先进灭害技术配套示范,组配最佳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最终达到减免农药、化肥施用量和病虫害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的目的。

同时,开办蔬菜生态种植田间培训,将贫困户培训为生态蔬菜种植能手;成立蔬菜合作组织,构建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技术及配套物资协作服务坐标系 降低生产成本。农田和蔬菜产品无污染、无农药残毒,带动辐射前场镇优质蔬菜生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增长。

合作社规划建设百亩无害化蔬菜种植基地,通过逐步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农业配套设施,建成具有科研、推广、示范及产业培植等功能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一期露天栽种蔬菜10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苦苣、生菜、大白菜和青笋瓜。二期规划建设大棚20亩,主要用于蔬菜育苗,严格按照无害化蔬菜种植技术操作,发挥引导、示范、培训与教学等作用,带动农户依托基地有序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实现蔬菜产业的规模与品牌效应,让村集体经济和种植户得到发展。

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与姚安县开展校县合作挂钩扶贫以来,按照“便民修道路,发展扶产业,落实抓干部”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科技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立体扶贫工作思路,把学校农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同姚安县当地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

真情真扶贫,制订完善的脱贫规划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成立了“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根据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的实际,向姚安县选派7名厅级干部、113名处级干部,结对帮扶木署村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派6名骨干教师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了村支部第一书记。帮户干部分期分批,累计11批次深入木署村入户走访,实现了派出的帮户干部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一对一”对接,“面对面”交流,建立了联系,摸清了家底,

分类梳理贫困现状,深入分析贫困原因,研究制定贫困户精准帮扶计划,完成“一户一计划”的要求和任务,共收集到244条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和建议。组织经济管理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相关学院、部门,深入姚安县、乡镇、村组和农户实地调研,编制出前场镇木署村精准脱贫规划,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扶贫措施。

除此之外,针对木署小学存在的困难,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资助了10万元资金,帮助木署小学建盖餐厅与围墙,捐赠了120套课桌椅;向村委会资助4万元修建了厕所与洗澡间;还争取了25万元资金硬化了木署村处署地至罗家箐村庄道路。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改善了木署村的教学与生产生活质量。

多措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通过多种途径协助姚安县、乡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姚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良种推广、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木署村生态蔬菜种植、前场镇玉米节水灌溉与青贮玉米种植、木署村罗家箐进村道路硬化等工程,在前场镇建成优质大蒜、马铃薯、青花菜、山药、百合等近100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千亩连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新增土地500余亩,新建输水管线50余公里、水窖510多个;引进滇撒猪配套系、奴比黑山羊等优良种畜500余头(只)进行本地畜禽养殖品种改良。强化科技培训与教育扶贫工作,提高当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组织专家教授200余人次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科技培训班60余期,实施了“千名乡土兽医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群众8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10000份;建成优质林果推广示范样板基地近800亩,带动当地近15000亩林果的改造提升;协助争取并实施各类项目10余项,到位项目资金近400万元。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生活动,累计救助了贫困生400人次;累计捐赠电脑、教学课桌椅近200套,科普图书15000余册。

“六个一”计划 确保农民脱贫摘帽

第4篇

 一、实施范围

全县18个乡镇,主要范围在24个省级贫困村,17个县级贫困村。重点聚焦在2016年计划退出的7个省级贫困村、5个县级贫困村,计划脱贫的3507人农村贫困人口。

二、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落实干部驻村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抓严抓实扶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委〔2015〕107号)要求。定时召开定点帮扶部门联系工作座谈会,汇报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坚强经验交流沟通;积极向上争取,加强与定点联系帮扶部门的衔接沟通,力争取得定点联系部门的最大支持。

(二)开展民营企业扶贫

扎实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积极引导动员不少于10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签约结对帮扶,并从中最少选择1个村帮扶典型,进行推广宣传,营造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良好氛围。

(三)群团组织脱贫帮扶行动

1.金秋助学延伸活动。通过项目化运作,吸引广大社会力量参与金秋助学活动,计划争取惠民中心、共青团、教育、民政、总工会、红十字会、扶贫等部门资金,解决200名以上家庭困难学生入学难问题。

2.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动作用。引导每个贫困村依托本村优势建立1到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积极引进新品种,改良种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3.开展残疾人服务项目。在贫困地区组织残疾人就业服务等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

4.就业援助。积极争取资金用于贫困农民工培训,安排落实创业小额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用于有创业能力和愿望的贫困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四)社会组织扶贫推进行动

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等社会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扶贫帮扶活动,建立社会企业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情况报告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等评估指标。将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情况纳入社会组织等级考量范围。

(五)公民个人爱心扶贫行动

1.开展扶贫进校园试点活动。把扶贫纳入基本国情教育范畴,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这一核心价值观,在全县各类校园以多种形式开展扶贫宣传,培养青少年扶贫济困意识。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扶贫济困活动。

2.开展“扶贫一日行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动员爱心人士就地就近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体验活动,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扶贫意识。

(六)开展电商扶贫行动

启动实施电商扶贫试点活动,加强培育电商扶贫人员,建设线上线下特色产品馆,体验直销店,构建贫困地区产品双向流通体系。

(七)打造扶贫公益品牌

1.创新开展“10.17”扶贫日志愿活动,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捐款捐物,参与“扶贫日”活动。

2.继续推荐录入完善“**爱心扶贫网”,每个乡镇推荐不少于2户,有贫困村的乡镇不少于3户。完成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000户贫困户动态管理信息录入工作,提升网站影响力,组织社会团体定期访问网站,认捐相应贫困户。

(八)扶贫动员宣传提升活动

发挥县内主流媒体优势,及时全面报道县委、县政府和各行各业在社会扶贫方面的重要部署和具体行动,适时推出对社会扶贫工作中一些关键问题或现象问题的深入报道,形成持续社会扶贫舆论宣传的范围,开设脱贫攻坚进行时等专栏。不断发掘、推广、宣传社会扶贫典型经验。利用**州通讯社、**县之窗等媒体平台宣传社会扶贫工作;开展走进贫困地区活动,推出相关记者走进贫困村活动,深入报道社会扶贫帮扶活动。

第5篇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并要求“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高校除集中大量优秀师资和智力资源外,还拥有丰富的科技、网络和文化等资源,具有开展教育扶贫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咸宁、四川凉山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实施了“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这些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扶贫要想做得更加精准、更为有效,应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整合教育扶贫力量,形成协同攻关合力。要加强顶层设计,突破目前“碎片化”、各自作战的教育扶贫格局。及时总结各地教育扶贫的经验,加以推广和引导。做好统筹协调,充分鼓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整合人才、科技、智力、产业与信息在扶贫中的坚实作用,以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攻关。

第二,发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在当前教育扶贫中,要重点关注将优质教育资源转向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其中分散的农村教学点,通过天网(卫星)、地网(互联网)、人网(支教教师与学生)三网合一,解决偏远山区(如“悬崖村”“半山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问题,提升当地教师教学水平,形成教育扶贫的“造血机制”。建议由教育部组织,依托已有的各高校对口扶贫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集中力量,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分工合作,重点研究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协同扶贫机制,有效探索针对贫困山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不同的教育扶贫模式。

第三,采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模式,构建教育扶贫新链条。中职学校占据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县城中职学校大约有70%~8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因此中职的兴办与否对脱贫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将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扶贫扩展到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培训农村中职教师,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贫困地区学生既能享受到优质义务教育,又能进一步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为通过就业实现脱贫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互联网+”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劳动技能与整体素质。

第四,将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建议以乡村小学为依托,在其周边建设文化站点、网络中心、医疗站点,形成学校、文化中心、医疗站点一体化的乡村社区,打造r村文化高地,持续开展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科技支农、信息兴农等活动,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共同建设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的美丽乡村。

第五,着力加强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建议高校招生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学生有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鼓励优秀大学生主动到民族地区“三支一扶”;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双语建设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开发汉语和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软件,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包括学前双语教育),大力普及普通话教学。通过推进各种兴边富民工程,提升民族地区整体经济与科学文化水平。

第六,增加教育精准扶贫的财政投入,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当前,政府教育扶贫投入与贫困落后地区教育资金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建议中央、省级政府增设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改变主要依靠县级政府投入的格局,破解当前工作推进过程中资金匮乏的瓶颈。尤其要大幅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生均拨款标准,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投入。改变重城区轻农村、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砖头”轻“人头”的状况,不断完善相关配套保障,使教育扶贫取得更大实效,切实提升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原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第6篇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以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和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精准发力补短板,持续给力打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围绕全区扶贫工作“四准”要求(对象要找准、原因要查准、措施要精准、责任要定准)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和有效性,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做法与成效

(1)分类帮扶,因病因残重点抓一是落实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干部、村干部、广大党员等结对帮扶作用,以“四因”“四缺”找准贫困根源,重点以“因病因残”进行重点救助帮扶,做到分类指导、分户决策、帮扶到户、责任到人。二是实施各类救助。如医疗、企业帮扶,规范医疗救助对象和范围,重点加大对五保三无、低保对象、重度困难残疾人、困境儿童的帮扶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12家福利企业资质管理机制,安置残疾职工488人,保障残疾职工各项待遇,实现残疾职工年人均工资23908元。开展教育关爱工程,深化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学生等群众的关心照顾,坚决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2013年以来,对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金额301.98万元,减免课本作业本费金额达747.22万元。三是深化民政兜底。适当扩大低保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切实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救助兜底作用。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521户3866人,其中农村2340户3583人,共计发放低保补助金1645.8万元。重度残疾人525人,补助金额达428.5万元。(2)措施精准,低收农户全面抓一是区分对象科学扶。对全区低收入农户进行分类,除有劳动能力,且明显不符合低保的以外,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转变其观念,切实解决“等要靠”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生产,积极就业创业,依靠自身努力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二是尊重意愿按需扶。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劳动技能或者缺乏创业资金的农民,采取思想上扶志、技能上扶高、资金上扶持等针对性措施,以增强其“造血”功能。区内涉及农业方面,其中股份合作农场60家,带动低收入农户500户;家庭农场146家,带动低收入农户220户;农业龙头企业35家,带动低收入农户1650户;农民合作社120家,带动低收入农户550户;种养殖基地8个,带动45户。另外,路桥有规模上企业397家,来料加工点71个,各类中小企业、市场有10000多家,通过各类基地、场所等平台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三是抓产业帮扶。坚持特色产业发展,并号召企业家、农村专业大户、各类合作社结对低收入农户,以强扶弱,带领他们增收致富。(3)示范引领,村居建设深入抓一是开展扶贫示范村创建。以“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文化村建设、农村生态公园、农家乐特色村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推动相对薄弱村建设。按照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工作规划三落实主动开展示范村建设,配备优秀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到示范村工作,为示范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打造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培育一批特色村、专业村,使这些村都有明显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主导产业。以点带面,树立示范效应。二是结对村居发展。深化“强基惠民村村帮”活动,全区共选派79名区派农村工作指导员、10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反哺美丽乡村”和14名到村任第一书记等人员深入村居开展帮扶工作,落实帮扶措施和资金,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帮助村“两委”领导搞好村居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4)专项补助,资源整合精准抓一是坚持公开透明。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补助,采取“村级申报、乡镇预审、部门审核、对外公示、资金拨付”的管理程序。严格制度管理、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到位。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对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补助:对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年可支配常规性稳定收入在5万元以下,人口规模在1500人以下的村(居)补足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可支配常规性稳定收入在10万元以下、人口规模在1500人以上的村(居)补足10万元。三是突出整合发展。加强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实施阳光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方面部分镇村结对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大局观不强,对低收入农户认识有偏差,帮扶力度不够精准到位。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农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2)沟通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一是部门之间仍存在自成一套系统,信息共享渠道不够畅通、项目分散缺乏整合、统筹协调能力弱等现象。此外,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不够完善。二是扶贫机构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乡镇未配备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具体工作人员都存在混岗现象。(3)扶贫重点尚需更清晰精准扶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帮扶过程中部分镇(街道)未根据低收入农户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帮扶措施,扶贫到重点人群不够到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另外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政策倾斜力度不够,部门之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相关配套政策。

3.主要对策

(1)完善扶贫机制,确保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健全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出台更具倾向性的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二是加大争取力度。积极主动做好扶贫汇报工作,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从政策层面壮大村集体解决和减轻低收入农户负担。三是加强民生保障。建立健全农村孤儿、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对低收入家庭的义务教育学生实行食宿、交通资助。(2)注重沟通协调,拓宽农户致富渠道一是广宣传。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做活宣传文章,及时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让扶贫事业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二是勤沟通。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相互沟通、相互通气、相互衔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全面推进。三是促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种形式吸纳低收入农户参股入社,加快培育扶贫合作社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扶贫,鼓励农家乐经营户和服务组织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带动农产品销售。大力推进电商扶贫(邮乐网络平台),有条件村设立电商服务网点。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探索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3)落实帮扶责任,实现扶贫动态管理一是明确责任落实。牢固树立“扶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的责任意识,强调镇(街道)责任主体作用,负责抓好具体实施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强化监督指导。定期开展扶贫排查摸底工作,从底层收入最低农户逐户筛选,及时更新扶贫信息系统数据,并深入乡镇指导、检查、监督各项扶贫工作落实情况。三是坚持考核倒逼。充分体现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建立干部帮扶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月一督查、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落实督查问效制度。

作者:李天金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农村工作办公室

第7篇

2017年大学生资助中心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以资助育人、精准资助为工作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学生资助相关工作,全力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制度建设

在资助规范年活动中,对我校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一一梳理。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增补了《学生资助工作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修订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基本形成了适合学校情况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保障了我校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近几年,国家资助政策密集出台,资助政策的惠及面越来越大,资助政策的资助内容也越来越多,为了确保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大学生资助中心加大宣传力度,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多渠道进行宣传。开展暑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活动;在新生入学前随通知书给每位录取新生邮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学生资助 助你飞翔》宣传单、《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流程》宣传单;设置资助政策宣传板报、张贴相关文件;印发资助政策宣传材料、助学贷款宣传材料;建立咨询QQ群,开通了咨询热线,安排既懂政策又了解情况的专职人员值班,耐心解答。努力做到国家资助政策和贷款知识全覆盖,为精准资助工作奠定基础。

三、完成各项资助工作

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项资助评定、发放、上报工作,指导学生办理年度生源地助学贷款,具体如下:

(1)评定发放国家奖学金5人次4万元;

(2)评定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  人次85.5万元;

(3)春季发放省政府奖学金27人共  万元,秋季评定发放29人次共5.8万元;

(4)春季发放国家助学金  人次  万元,秋季评定发放  人次  万元;

(5)完成本年度入伍教育资助工作;

(6)本年度我校共258名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金额达187.66万元;

同时完成资助高职、教育扶贫等各类系统的录入、审核,以及教育厅各项材料上报工作。

四、开展各项活动,强化资助育人成果

第8篇

“一字之差,一字千钧”

《决策》:不久前,在考察安徽时专门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我省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刘永春:在考察安徽时强调,“扶贫开发关键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扶贫系统深受鼓舞和鞭策。

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精准意识、责任意识和攻坚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在求准、求实、求细、求严上狠下功夫,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策》:安徽扶贫工作在全国开展较早。纵向看,现在的脱贫攻坚跟过去的扶贫开发有何区别?

刘永春:扶贫工作过去是叫“扶贫开发”,去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改成“脱贫攻坚”,尽管是一字之差,按照的原话讲,这就是一字千钧。这个改动意义很大。

早在1981年,安徽省就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当时的重点是抓革命老区。1986年,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规模扶贫。从1994年到2000年实行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到2010年实施了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现在正在实施从2011年到2020年的第二个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

由扶贫开发改成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标志性节点。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脱贫攻坚有了时间节点。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时间、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了,这就是为什么把扶贫开发改成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共享的理念就是改革的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全体人民包括贫困人口都要共享;全面小康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小康。

《决策》:安徽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我们探索出了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刘永春:首先,安徽光伏扶贫在全国走在前面。一个贫困户建一个3000瓦的太阳能电站,一次性投入2万多元,一年就能增加3000块钱的收入。到今年年底,我省光伏扶贫贫困村能覆盖到1000多个,农户超过11万户。

光伏扶贫重点是解决“三无户”的脱贫问题。“三无户”,即无资源,在农村连土地资源、山场资源都没有的;无劳力,一个家庭因病或残疾没有劳动力的;第三个就是无稳定收入。它的优点就是精准到村、精准到户。

第二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我省2010年就开始搞“选派干部”,现在已经是第六批了,安徽有这个基础,在全国是做得比较好的。

第三就是社会扶贫,在全国有我们自己的独创做法。过去,社会扶贫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捐助的人不放心,我捐的款,给谁用,用哪去,我不知道,谁来监督?直白地说,就是社会信任度低。被捐款的人也不知道是谁捐给我的。用俗话说就是,麻杆子打狼――两怕。从2014年开始,我省创新了一个办法,叫项目认领、认捐。在网上建立扶贫项目库,贫困村需要什么项目,贫困户需要什么项目,向社会公开,捐助人自愿认领项目。扶贫办只起平台作用,项目提供出去,组织认领的人签个协议。社会扶贫的信任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冲刺阶段的重点与难点

《决策》: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安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当前,我省贫困人口和脱贫攻坚工作有哪些突出特点?

刘永春: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从难度上看,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别山片区和皖北地区,这是我省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这些地方大多资源匮乏;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57.2%、因缺劳动力致贫的占9.7%、因残致贫的占7.3%,这一部分人怎么通过帮扶实现脱贫难度很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贫困地区多是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的地区,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同时,一些地方对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如何促进群众增收,如何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酵母作用,如何整合好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力量等方面,办法还不够多,措施还不够有力,还没有完全体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扶贫开发队伍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决策》: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我省脱贫攻坚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刘永春:从组织领导层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行书记、省长双组长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建立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体系。所有贫困村都派驻工作队,乡镇设扶贫工作站,村级设扶贫专干,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

政策层面,形成了“1+20”的政策体系。“1”就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就是20个配套文件。措施体系也基本形成,全省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责任体系。各市与省里签,一层层签,一直签到村一级,也有一整套的考核办法。今年,中央又做出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在完成脱贫任务前,一律不得调整。所辖贫困县较多的市和贫困人口较多的乡镇,党政正职也要保持相对稳定,把“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作为一条纪律,切实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另外,还建立退出机制。从贫困县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脱贫退出机制。如果没有这样一套机制,将来就容易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反复强调,脱贫必须实实在在,经得起群众认可和社会公认。何为脱贫了?中央很明确,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

从全省整体布局来看,国家级贫困县有20个(含大别山片区县),省级贫困县有11个,这31个重点县占安徽贫困人口接近80%。从地市来说,安庆、六安、阜阳、亳州、宿州这五个市任务最重。

目前,各地对脱贫攻坚都比较重视,也涌现出了很多好的典型,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金寨的光伏扶贫、金融扶贫,岳西的特色产业扶贫等等。岳西可以说是村村有产业,并且它的产业都是合作户、大户、龙头企业这些主体带动。产业靠贫困户一家一户去发展很难,一家一户去发展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非常大。而依靠龙头企业、农村新型主体来带动,市场风险就可以避免,相关技术培训也能做到。像黄山、马鞍山等地,虽然扶贫任务不重,但工作做得比较精细。制定了精准扶贫“菜单”,由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

集中攻克难点和障碍

《决策》:在难啃的“硬骨头”中,特别是因病因残致贫人口脱贫难度最大。针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如何做好健康扶贫?

刘永春:现在,因病是很大的致贫、返贫原因。最近我们在反复研究健康脱贫,这方面必须拿出硬措施,不能泛泛而谈。很多贫困人口收入指标是能达到脱贫要求的,但不能只看这一个账。

比如,前不久总书记看望的一个贫困户,爷孙俩年收入是1.7万元,平均下来一人8千多,完全达到脱贫标准了。但是爷爷有慢性病,治病一年至少得3000元。孙子还在上学,一年就要1万多。这两项一去,生活就没钱了,支出远大于收入。因此,他们还是贫困人口。

如果没有“三保障”,就算收入能把生存问题解决,依然摆脱不了贫困。所以脱贫的标准是个综合指标,不能只看收入。为何过去脱了贫又返贫,不巩固呢?就是这个问题。

因学致贫,按总书记说,一定要阻断代际传递。现在教育扶贫比较完善,最难的就是健康扶贫。难点在于:一是病种太复杂;二是不同医院就诊也复杂。标准如果太高,财政承受不了;如果政策兜底含金量低了,又解决不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健康扶贫核心是重点人群、重点病种。从政策层面的设计就是要“普惠+特惠”。现在基本医疗有普惠性的政策,新农合农村全覆盖,大病保险也是城乡全覆盖,大病救助目前覆盖的不多。特惠就是要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特惠政策。现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是大病、慢性病,我们聚焦的就是这样的重点人群、重点病种。现在要出台的就是兜底保障。这四条措施能有效控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决策》:村集体经济弱,村级组织不强,可能是下一步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障碍。如何抓住村集体这个“牛鼻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

刘永春:村级经济弱、村集体组织不强是脱贫攻坚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里专门有一条,“村出列”的标准必须是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村里要把资产、资源盘活,省里现在也在研究如何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比如,帮助贫困村建光伏发电,一个60千瓦的电站,贫困村一年就可以收入6万块钱。

村支部是基层的战斗堡垒,扶贫落在村、落在户,基层组织特别重要。省里专门召开了一个农村基层组织党建会议,向3000个贫困村派出工作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好,可以教育、带领群众靠劳动创造财富,发挥造血功能,而不是“干部干、群众看”,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就得靠基层组织,所以基层组织一定要建设好。

《决策》:“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目前,战斗在扶贫第一线有村干部、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刘永春:目前,部分村干部存在能力欠缺的问题,少数村干部想干事,但不会干事。这说明我们的扶贫政策、措施还不够精准,宣传、指导还不到位,致使这一部分人不会干。一些选派干部也可能有资源错配的问题。医生去治病是一把好手,让他去耕田,怎么能行?必须要把会干事的人派到村里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班子不团结。一类是村两委不团结,一类是村干部和我们派出的工作队不团结。中国农村是人情社会,村两委都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地方,想让他摆脱人情纠葛,很难。因此,在贫困户的认定上,在安排扶贫项目资金上,很难避免一些人情关系。实际上,工作队是把村两委解脱出来了,他是派来的,没有个人利益在里面。

我们现在也在规范,村第一书记和村书记都是脱贫的第一责任人。村两委负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工作队是帮扶责任。村两委都要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作为工作队队员,都要在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决策》:现在强调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查考核。如何真正考核到实处,发挥考核这个“指挥棒”的作用?

第9篇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实现全县脱贫摘帽、贫困户脱贫退出后,努力抓好产业扶贫和兜底保障,努力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兜底户生活无忧,让各项扶贫政策精准惠及每一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推进。在工作部署上一是强化工作机制,构建责任体系。构建“镇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的分级推进机制,制定了《**镇扶贫工作分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逐级细化**名科级干部、**名责任组长,*名村两委成员、*名党小组长职责。建立了责任组指导到村,村两委帮扶到户,党小组辅助产业的工作推进制度,确保镇村两级扶贫工作有人管、有人问,全覆盖,无缝隙。另外,紧盯重点村、重点户、重点岗位、重点内容,集中力量攻坚,每周召开一次分管副职和镇直负责人参加;现场会议由镇主要领导带队,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选择一个重点样本村,采取解剖麻雀的办法,进村入户,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资料归档等工作一一对照,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查弱项,补短板。由于各级干部责任明确,主动担当,全镇扶贫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明显。二是统筹各方力量,部门联动攻坚。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对标“三个落实”,镇扶贫办统筹协调教育、人社、农业中心、村镇中心、民政等部门,形成合力,严格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强保障、补短板、增收入”,补齐“户脱贫、村出列”短板,有效增加贫困户、贫困村收入,持续攻坚。加强部门间沟通联动,共享信息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开发《**镇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将各口各部门实施的政策无缝对接,方便了基层信息采集、档卡登记。三是狠抓督导考核,严肃问效追责。建立督导、奖惩等多项工作机制,由党委书记、镇长亲自督导,“督人员、督工作、督政策、督整改”,做到真督实查,确保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

二、精准发力,强化落实,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

(一)、围绕存在问题,认真整改规范。一是认真开展“查弱项、补短板、促提升”活动,配合县指导组,认真入户,填写调查问卷,对入户指导发现的问题,立即组成研判组,和指导人员一起,逐条研判,形成问题报告,制定整改台账,能立即整改的账实不符问题,立即整改,确保问题不过夜,不能立即整改的,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限时整改,同时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召开全镇问题整改会,将督导指导问题全会通报,举一反三,确保整改效果。二是扎实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制定了《**镇“百日会战”行动方案》,排查贫困户*余户,发现各类问题*个,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实现账实相符,开发**镇扶贫政策查询系统,实现扶贫、卫生、教育、民政等扶贫相关部门数据自动对接,贫困户享受什么政策可以即时发生即时查询,确保扶贫政策查询快速、准确;在省网数据质量通报前预审核,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息采集表、明白卡等档卡资料一键生成,促进办公电子化、自动化,降低档卡管理工作量,进一步降低频繁填、改表负担。四是认真按照《濮阳县脱贫攻坚“五查五确保”工作方案》排查整改,查目标任务进度,确保减贫任务全面完成;查疫情灾情影响,确保各类损失有效弥补;查返贫致贫帮扶,确保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查短板弱项补齐,确保工作落实精准到位;查风险隐患防控,确保收官进程平稳。五是做好国扶、省扶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做好国网和省网的动态管理工作,确保户、表、机信息相符。

(二)、围绕巩固成效,抓好政策落实。根据各类贫困户情况,因户因人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确保已脱贫户稳定收入不返贫,未脱贫户政策兜底实现脱贫。一是开展排查走访活动,对两类户(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精准识别,逐户分析需求,因户谋划帮扶措施。新增脱贫监测户*户,减少脱贫监测户*户,全镇无两类户空白村,保证每户*项以上帮扶措施。二是抓好复工复产,全力消除疫情影响。采取点对点等多形式提供交通便利,实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县内区域就业**人(不包括公益岗),县外省内**人,省外**人(多部分选择江浙地区就业,多为建筑服务行业),贫困户公益岗**人。外出务工人员多数选择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家,复工复产**家,复工复产率**;规模以下企业**家(包括就业点),复工复产**家(**家因更换厂房未复工),复工复产率**。三是精准对接扶贫政策,努力做到落实政策横向到边,帮扶资金发放到底,全面夯实脱贫成效。危房改造**户,发放补贴**万元,金融扶贫签订四方协议**户,发放补贴**万元;办理保险协管员**户,发放补贴**万元;办理小额贴息贷款**户,发放贷款**万元;小额贷款贴息**户,贴息**元。健康扶贫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在每人补贴**元的基础上,又增加**元的大病保险补贴。落实大病保险**人次,补助资金**元;大病补充保险**人次,补助资金**元;医疗救助**人次,补助资金 **元。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免交押金”和“一站式”结算政策。2020年至今,先诊疗后付费 **人次,免押金**元,开展慢性病鉴定 **人,建立**个服务团队,定期入户体检身体,建立健康档案。与市人民医院合作,开通远程会诊平台。教育扶贫**人享受教育资助,共发放金额**元(濮阳县2020春季教育补贴政策,幼儿园每生700元;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非寄宿生每生950元、小学寄宿生每生1200元、初中非寄宿生1012.5元、初中寄宿生每生1325元;高中每生1800元;中职阶段每生1300元;县外就读:幼儿园每生200元;其他阶段每生300元;大学生资助每年秋季发放一次每人2000元)。社会救助。对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等重点对象,实行医疗救助全覆盖;为名低保、名五保户(其中贫困户户人)中发放救助资金万元,临时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户人万元。

(三)、围绕提质增效,强化产业带动。一是积极谋划项目,依托镇、村优势,积极谋划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扶贫项目,因村因户因人发展扶贫产业,实现镇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产业收入。如;投资**万元,建设**。二是争取上级资金,根据各村实际和谋划的项目,各相关部门积极与上级单位对接,争取实现资金到位,项目落地,产业发展。如;投资**万元,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劳动力就业如;投资**万元,建设**余人。三是大力实施消费扶贫行动,推进镇农产品上线上网注册工作,**等16类农产品上线交易。

三、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抓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与产业拓展,加速农业提质与群众增收步伐。

二是抓基础设施,优化脱贫载体。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强化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10篇

一、外出学习考察的总体感受

XX县在农业农村工作上,特别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发展理念明确,思路思维清晰,工作重点突出,重点打造了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党的建设“三位一体”的敦永线、吉新线百里示范带,同时加速推进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亩XX葡萄、一户一个鸡棚、一户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百姓致富工程,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XX镇XX村XX村:村庄打造“精”

突出了追求精致与因地制宜。该村是山区贫困村,人口仅18户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5人。在扶贫开发上,该村脱贫致富不盲目,在“精”字上下足功夫,在全村仅有耕地150亩的情况下,以通过实施村庄整治,整理出房前屋后空地80余亩,见缝插绿种植井冈蜜柚2500多株,户均4.5亩,其中5户贫困户更是户均6亩以上。

(二)XX镇XX村XX村:规模效应“显”

措施有“力”。为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县出台了贷款担保、现金奖补、贷款贴息、产业保险等“四轮驱动”产业政策,妥善解决了群众的远虑近忧。同时,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带动有“用”。该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带领村民全村发展葡萄种植1300多亩,户均种植达13亩以上。扶贫有“果”。“十一五”期间,该村有贫困户31户10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经过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目前,贫困户为6户1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29个百分点。

(三)XX镇村前村肉鸡养殖小区:模式效益“好”

该小区有两个自然村村民投资兴建,与XX温氏禽畜公司发展合作养鸡,采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破解了资金难题。采取赊销记账方式,提高鸡苗、饲料、疫苗,实现零成本养殖。破解了就业难题。每户家庭无需外出辛苦打工合作养鸡户实现户均年收入4.8万元。破解了技术难题。禽畜公司派出技术员进行养殖培训,养殖指导,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养殖风险。破解了市场难题。由禽畜公司全部收购养殖户养殖的合格肉鸡,养殖户无需跑市场。

(四)XX窖遗址保护公园:历史底蕴“厚”

先做旺人气。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镇村联动,集聚人口,加强古窑址保护,吸引市民观光。再扩大名气。大力建设XX窑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宋街等,全面打造好古窑遗址保护区。后填充底气。引进永和瓷业、香港向荣集团、书香叶等8家陶瓷艺术企业落户XX窑,发展陶瓷生产作坊10余家,下一步规划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等。

二、外出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

2015年,XX镇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部署,结合学习考察的经验和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新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沉下身子,全力以赴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抓项目争取,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与沟通,加大向上争资争项力度,围绕扶贫产业发展及群众脱贫,着力加强产业发展所需的道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成本,完善其生产生活设施。

(二)抓产业扶持,促进农民增收。抓好重点扶持,引导帮扶大墩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好绿茶生产示范基地。抓好特色扶持,引导周田、桂岭、王屋、团丰等村发展好苹果桃、火龙果、肉牛、灰鹅、猕猴桃、石参、油茶等种(养)殖业,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

(三)抓就业培训,增强致富技能。按照扶贫重“扶智”的思路,大力开展好实用技术培训、产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培训,力争培训人员达到700人次。积极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在阳光购物、东源果业、亿丰果业等企业设置贫困群众就业基地,力争解决贫困群众就业500人以上。

(四)抓移民搬迁,改善人居环境。加大移民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督促引导深山及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住户进行移民搬迁,力争全年完成394户1455人进城进园。全力打造好王屋村移民安置区,进一步完善亮化、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

(五)抓基层组织,健全各项机制。健全镇村干部考核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有经济基础的村民争做精准扶贫带头人,带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健全精准扶贫工作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自身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自查、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加快工作步伐。

三、外出学习考察的几点建议

针对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再提几点粗浅建议:

(一)要谋划好有一个详细的扶贫规划。结合XX实际,明确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不盲目追求大、洋。优化好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而不是面面俱到,什么产业都发展。

第11篇

2015年3月,根据统一部署,谭必伟、粟多庆、吴展煌、张汉勇等同志组成扶贫工作组到赖洞村开展扶贫驻村工作。赖洞村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黔东南州第一批州级同步小康创建示范单位。摆在工作组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带领村民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早日迈步小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工作组的驻村干部以入户宣传、集中学习、喇叭之音等方式,宣传“精准扶贫”“微型企业”“农业三小”“妇女小额贷款”“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让群众真正明白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早出晚归,走访村里四个片区的农户,在文化广场和农家院落举行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认真倾听群众意见。

“我家的梨子长果不多,快成熟时总是掉果。”

“我家的辣椒长得好,个大,就是难得销售出去。”

“我的大棚蔬菜水灵鲜嫩,消费者很喜欢,就是路不好,全是泥巴路,菜很难运出去销售。”

“我想搞稻田养鱼,不知道怎么养鱼才肥,养鱼过后又不知道销到哪里去。”

……

在赖洞村的田间地头、村庄院落,村民向扶贫驻村工作组反映一个个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也真切地看到了驻村干部为当地发展把脉问计、出谋划策的真诚行动。

村民张绪芳养鸡1000多只,申请微型企业没能通过,心里很郁闷。通过驻村干部的解释,张绪芳才知道,他每年的养鸡数量还达不到微型企业“蛋鸡年存栏量4000只以上、肉鸡8000只以上”的标准。听到解释后,张绪芳说:“驻村干部宣传微型企业政策后,我才知道村干部不是故意整我,是我错怪了他们。我一定继续努力,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养更多的鸡,达到微型企业标准,享受‘3个15万元’微企扶持政策。”

果农张辉坤2012年从河南引种8亩“沙澧特”梨树,2014年因为管理不当,挂果少落果多,收入菲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驻村工作组请来农技专家对他进行现场指点后,2015年梨树长势茂盛,果多个大,最大的梨子重达3.2斤,收入将超过20万元。“冬梨丰收时,驻村干部又来帮忙将果实采摘下树。”张辉坤感激地说道。

“如果不是驻村干部的帮扶,我到现在还是一个穷光蛋。”家庭困难,靠着驻村干部送的6只“造血”羊,发展到现在存栏100多只的张先聪说。

对此,赖洞村村支书陈开倩感慨颇深:“以前,赖洞村的产业一直停滞不前。现在有了驻村工作组的把脉,果蔬基地道路得到硬化,种植业发展喜人,养殖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村有专业合作社5个,微型企业10家。”

“驻村干部经常给我送粮送油,还送慰问金,我虽然老了,但吃不愁穿不愁,这都得感谢他们。”赖洞村87岁的杨满金老人和70多岁的谌珍柳老人,患有心脏病、风湿病,行动不便。看到驻村干部冒着严寒为她们送来大米和食油,老人感激不已。

第12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里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组,设置了扶贫办公室,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由分管副职具体负责统筹谋划推动全乡扶贫工作。

二是精准识别。发挥管区、村两委、党群代表、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通过精准识别,**年全乡脱贫639户1894人,剩余1140户2545人,为下步实施精准帮扶奠定基础。

三是选派驻村工作队。乡里抽调了12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与后备干部同县直单位派驻干部一起组成帮扶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帮扶,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脱离;一般村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分别帮扶。

四是摸清底子分类排队。通过入户调查,摸清摸透了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并根据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家庭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类,依照分类情况为贫困户量身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规划,真正做到村村有规划、户户有措施。

五是外出考察借鉴经验。乡政府组织动员6个重点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贫困户代表结合本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借鉴经验。我们先后组织带领何寨村干部群众到安徽砀山参观学棚油桃及梨树种植,组织其它5个村干部、工作队、贫困户代表到坝头大宋种植基地参观大棚草莓种植,激发了贫困户创业的积极性。

六是产业带动示范引领。我们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一方面进一步总结何寨村小杂果种植的成功经验,引领本村贫困群众和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目前,何寨村已引领8户贫困户发展大棚油桃24亩,引领12户贫困户新种植梨树42亩。另一方面结合禾丰集团肉鸭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养鸭小区5个,何寨村发展肉鸭养殖21户、李寨村发展肉鸭13户、司野12户、绳庄9户、其他散户18户,共计建设72座;年内养鸭小区建设任务已完成,鸭棚建设任务超额完成。

七是加大乡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今年,我们又加大对这6个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了生产路、井、电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八是入社入会资源共享。利用农村合作组织会社种养殖项目、资金,鼓励贫困户入会、入社,实现项目、资金等资源共享,通过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帮扶贫困户项目、资金或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资金参股入社利息分红的形式,使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九是严把到户增收质量关。根据贫困户申请,村里面经过民主决策,村两委、工作队审核把关后,上报乡政府,发放到户增收资金,助推贫困户产业发展。

十是精准核算收入。**年,通过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精准核算贫困户的收入,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较大幅度增长。

为了将下一步工作做得更好,现将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做如下总结:

一是贫困户发展种养殖项目,资金贷款难、借款难。例如,何寨村大棚油桃一亩需投资2万元,肉鸭养殖一个大棚除县乡政府给以协调5万元贷款和2万元补贴外,还需自己投资1万元,贫困户因民间借款难、信用贷款无资产抵押、担保、贷款难且利息高,难以承受,发展资金仍是制约贫困户脱贫的瓶颈问题。

二是个别贫困户目光短浅、存在依赖思想。个别贫困农户缺乏进取精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如,个别贫困户在发展种养殖项目上总是希望政府提供资金、技术甚至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还有的个别贫困户缺乏远见,只愿守着自己的土地,对土地流转等新的发展模式不信任、不敢尝试、不愿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