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娃娃教学设计

风娃娃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1 11:4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娃娃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娃娃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二年级;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由学习写话向学习写作过渡的重要时期。鉴于教材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练习写话的良好“材料”。教材文本提供给学生写话方面的学习提示是全面的,既有方法上的示范,又将内容上的深发点潜藏其中。因此,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有意增设随文写话的环节,引导学生依托课文学习,以模仿、续写、再生等形式,进行切实有效的写话练习,以此为学生三年级顺利迈上写作的新台阶做了稳固的铺垫。以下是笔者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罗列出的几种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一、巧借文本格式,填出精彩童诗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小诗极富想象,满溢着纯真、善良的美好心愿。就结构上而言,小诗整齐的格式简单而易于学生套用,内容开放,适合低年级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风格。以此作为模仿写话的范本,我设计了如下填空式的写话练习: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这样的填空式仿写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让学生容易在写话的过程中获得创作的成功感,同时又达到了训练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我放手让学生以更为灵活的形式“假如 ,我

。”进行再次“创作”,学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加入了自己的喜好写出了多样的“小诗”,下面是单雨恬同学的佳作: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背着书包飞向天空,

和安琪儿们一起看书嬉戏。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给月亮做十六套不同大小的衣服,

让它一年四季都那么温暖。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跟太阳一起聊天,

让它不那么寂寞。

二、巧抓文本留白处,演绎斑斓童真梦

中华文化讲求含蓄之美,古今诗画、名篇著作中留白处成了传神之笔的例子不胜枚举,留白处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空白,借此激发学生想象,进行写话练习。如,《坐井观天》一课,以小鸟“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这样的邀请为结尾,那么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跳出井口之后,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式的“续写”,学生写得轻松,写得精彩,让井底之蛙在文字架构的“大千世界”中流连忘返:“瞧,那里红艳艳的是什么?是小鸟兄弟口中的美丽的‘花仙子’吗?闻闻,呀!真香!看,那边黄澄澄的又是什么?是不是小鸟兄弟说的酸酸甜甜的果子吗?尝尝!嗯!比井里的水甜多了!小鸟兄弟可真没骗我,我得留在这里好好看看这世界啦!”有的还“异想天开”地加入了高科技手段,架起了井底世界与大千世界的通信桥梁:“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可怜我的兄弟姐妹还没开眼界呢!”青蛙苦恼地想。小鸟笑着说:“青蛙兄弟,没关系,这可不是问题。瞧,这个机器叫电脑,这个叫摄像头,把这个带回家,你就可以在家里看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了!”有的则打破常规,让井底之蛙在陌生的世界里遇到种种“磨难”,想念起自己狭小而温暖的家:躲过了蜜蜂的攻击,小鸟带着青蛙来到了树林里,碰到了蛇女士正在睡觉,青蛙好奇地走过去,摸摸蛇女士,没想到蛇女士一下子醒了,睁大了眼睛瞪着它,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青蛙吓得忙躲开。“真不好玩,这里的怪物真可怕!你瞧它们都快把我吃了!还是井里的家比较安全!和哥哥、姐姐在一起玩可比在这里好多了!小鸟兄弟,还是带我回家吧!”

抓住留白,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如同让读者按着自己的喜好、见解、生活阅历来诠释心中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笔下创作出的新奇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学生生活中那斑斓童真梦。

三、巧拨文本动情处,激荡真情留情语

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被点燃、激活。只有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交融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便是诱发学生积极表达的动力源。高明的教师善于捕捉文本中这样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用文字留下最真挚的瞬间感触。例如,《风娃娃》一课中,风娃娃的形象生动可爱,不乏善良、热心,也不少粗心、盲目。和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形象具有相似性。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经历,对低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能说出几件自己做过的透着“傻气”的“好事”。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了“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还责怪他?”的问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给风娃娃写个字条吧,帮助风娃娃解开烦恼,做个有好心,又能办好事的孩子吧!

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完成了这张字条,最多的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小大人似的语调好不可爱:

亲爱的风娃娃,我和你一样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可是因为太想做好事了,却没有动脑筋,常常好心办了坏事。我记得有一次,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想偷偷地帮妈妈整理书房给妈妈一个惊喜,结果却把爸爸的文件搞丢了。爸爸对我发火了,我觉得很委屈,就像你现在的心情一样。不过后来妈妈给我讲了其中的道理,我发现我是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我可以把“废纸”先放整齐,或者问问爸爸后再整理,丢掉不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先问问别人的需要,再去帮忙,不是更好吗?风娃娃,你说对吗?我相信只要动脑筋,以后你的好心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夸奖的。

四、巧谈诗韵意悠悠,趣说词意话绵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编排的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看得远些、听得远些、想得远些,并将之付于写话之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山行》后,我让学生仔细看文中的插图,想象自己和诗人一同游山,思考:一路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设计了如下随文写话――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写一段名为“秋日深山游”的小练笔。一些学生将本单元识字课中学习到的关于秋天的词运用到了写话中,置身诗中,把自己作为一位古代的游人,借着诗文、凭着想象把诗文想象成了一段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的“动画”:深秋时节,景色宜人,我们坐着马车,沿着弯弯的小路走进大山。这时的大山叠翠流金,远远看去,还有一丝丝的雾气,真像人间仙境。山路并不好走,马车一颠一颠地向前进,坐在里面实在不舒服,于是我们走下马车,才发现,原来在深山里还住着人家,瞧,这时的他们正在做饭呢,烟囱里冒着一阵阵白烟,砍柴声、切菜声混在一起穿入我们的耳朵,嘿,还有一位大娘在唱歌呢!转头,眼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色,像大山着了火,你猜是什么?原来是比二月花还要鲜艳的枫叶。多美的景色啊!真像一幅油画!

参考文献:

[1]陈健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行动案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2.

[2]杨南南.让我怎不喜欢“你”[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

第2篇

“动态生成”观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她提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有生成性的特征。”因此,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凸现、全面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新型学习环境,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全新活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如何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显得尤为逼切!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催化动态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好的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如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老师扮演妈妈,同学们扮演宝宝,正唱得投入时,突然一位同学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经过了解,原来这位同学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老师因势利导,加以引导,通过温馨——伤心——开心等不同情景,用中速——慢速——快速的速度变化(中强——弱——强的力度变化)和师生角色转换来演唱歌曲。同学们不仅很快把歌曲学会了,也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同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争当妈妈来关心爱护这位同学,让她重新得到母爱,通过动态生成资源深化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生成环境,尊重孩子独到的见解,关注生成,让教学变得多彩亮丽。

二、精心预设,机智生成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主宰课堂,掌握课堂前进的“方向盘”,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生成栏——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预设的方案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时,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临阵不乱,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如在教学《粉刷匠》一歌中,教师在预设教案时,通过对不同粉刷匠的弹性预设,自然达到课堂生成。课堂中学生演绎出有勤快的、偷懒的,熟练的,生疏的,慢的、快的,轻的、重的,长刷的、短刷的,高的、矮的等等不同粉刷匠,通过学生形体表演、声响模拟、歌声表达等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充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潜移默化,演绎生成

音乐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课堂上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音乐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曲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融情入理。如教学歌曲《共同拥有一个家》,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设计用配乐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歌曲的学习:“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夜晚,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大家都待在自己温暖的家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突然,路边传来一个布娃娃的哭声,她哭得那么伤心,她为什么不回家?也没有爸爸妈妈?”教师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一会儿,然后问学生:“你们遇到了布娃娃,会怎么做呢?”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出示歌词,让学生配乐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学唱,并结合我国“SOS”儿童村的故事,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一起学会一句手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扩大合作时空,创造生成机会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被用于教育、教学,教师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情景,形象展现思维的过程,还可以将无限时空引入课堂,使合作更广泛,更深刻,在合作中实现生成。如在教学歌曲《秋天多么美》时,我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到操场上去收集秋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让各小组汇报秋天的影子时,有的小组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请我给他们小组配点音乐,有的小组将收集的信息编成歌曲。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展现秋天的变化。有的小组在易拉罐中放一些沙子来表现秋风……学生以这样的形式来汇报他们各小组的信息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我被他们这样一个个富有创意的形式征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生成环境,音乐教室不是唯一的空间。扩大合作时空,创造生成机会,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多彩亮丽。

生成,让课堂变得趣味无穷,变得跌宕起伏,变得和谐灵动,更为我们展开了一片创新的天地。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它可能使音乐课堂锦上添花,亦可能只是画蛇添足,使课堂误入歧途。动态生成教学,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智慧和情趣,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顺应了学生的特性,唤起了学生的经验,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积极而有创意地投入到活动的空间。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主学习,灵气十足的课堂,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绽放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的音乐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第3篇

关键词 C语言 循环嵌套 微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icro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and Thinking in C Language Nested Loops

CHEN Lei, WEI Lin

(Jiang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dministrators, Nanchang, Jiangxi 33008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a nested loop of C language curriculum content for example, micro-lesson by watching the national college tournament winners and experts inspiration, micro undergraduate and vocational courses focused design should be different, and thus the contents of the nested loop micro-lesson curriculum design, the use of micro-less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design and content of selected micro-teaching methods to make the thinking.

Key words C language; nested loops; micro course; teaching design

1 课程背景

循环结构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之一,它和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共同作为各种复杂程序的基本构造单元。C语言的循环结构是建立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学习及初步掌握之后的教学内容,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和关键点,而循环的嵌套则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难点与核心,在课程学习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就内容而言,循环的嵌套难度高,需要教师把握分寸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选取恰当的例题渗透循环嵌套的各个知识点。

2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启示

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的作品展示中进行高级检索,课程/作品名称“C语言程序设计”,作品介绍为“循环”的作品有32个,其中获得二等奖作品1个,获得优秀奖作品2个。获得二等奖的是信息工程大学的南煜教师的作品“第五章:循环嵌套”,这个作品得到了专家的好评:以学生熟悉的钟表为例开篇,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作品以构建学生计算思维为课程教学的设计导向,按照温故知新、案例教学、逐步深入、应用拓展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声音清晰。

整个微课的教学过程如下:钟表一天的运动过程循环模拟钟表运动循环嵌套的概念循环嵌套程序设计要点示例(*号平行四边形图形输出)同类图形输出(*号正三角图形输出)触类旁通(九九乘法表的输出),南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采取了重点讲解、变形点拨的解析式教学方法,以最常见的图形输出类型问题详细讲解,并从问题的结果入手逆向反推,化静态为动态,从表象探规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准确掌握循环嵌套结构程序设计思想的精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并有效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微课视频的录制采用的是摄像机录制和屏幕录制两种方式结合完成。

这个微课作品对高职院校的C语言循环的嵌套教学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当然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教学也因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本科院校的教学侧重于突出理论教学,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扎实,注重理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往往是创新的岗位,如某行业的设计研究院、某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中心、某技术开发部等,因此在微课设计时需要将扎实的理论知识渗透到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吃透知识点,能举一反三,重点放在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上,开展研究性、探索性技术的训练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员、技术管理员或高级技工等,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应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高职教育适宜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授知识加技术技能训练并重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要将实践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要点,并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开展模仿性、合作性的技术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

3 高职C语言课程循环嵌套微课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嵌套的含义及基本结构;(2)掌握for循环嵌套的运行规律;(3)根据具体问题的分析,利用循环嵌套求解问题。

重点:掌握for循环嵌套的运行规律。

难点:归纳循环嵌套中各循环变量在运行中的变化规律。

教学活动设计:

本微课设计采用教具演示法将循环嵌套的结构进行直观演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温故知新教学法和试误教学法对for循环的运行规律进行详细讲解。

图1 俄罗斯嵌套娃娃 图2 九九乘法表

首先,展示俄罗斯嵌套娃娃实物教具(如图1),简单介绍出处,并引起学生注意如何嵌套,由此引出循环嵌套的含义及基本结构。接着借助小学生文具盒上的九九乘法表(如图2)引入打印九九乘法表任务,从结果入手,引导学生查看乘法表,从而发现并总结出乘法表行与列变化的规律。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选取乘法表中3行,分别用单层循环打印输出, 针对3个单层循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启发学生如何再用一个循环去解决类似代码的问题,将多个单层循环改造成双层循环结构。在改造过程中,采用试误教学法,将循环嵌套易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演示,如:内外层循环变量不能相同,内外循环不得交叉等,提示出错的原因并纠正错误。将单层循环改造完成后,对正确输出乘法表的代码进行讲解,用列举方式列出两个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归纳出循环嵌套中个循环变量在运行中的变化规律。最后,给出*号直角三角形及*号正三角形,进行变形点拨,布置课后任务。整个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回归小学课堂常见的教具演示法,集中高职生听课的注意力,再用耳熟能详的九九乘法表例题,从点到面,完成由多个单层循环到双重循环的改造,最后用常见*号图形的输出任务,达到教学触类旁通的效果。

4 高职院校微课设计思考

4.1 微课内容的选取

高职课程较本科课程,课程内容重在应用技术,突出实践,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内容适合作为高职课程应用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高职生专业知识接受能力有限,我们应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教学难度,帮助学生化解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并定制有实际意义的教学任务。如: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选送的《测量血压》(高职高专组决赛一等奖),教学实践性非常强,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导入如何测量血压的课程内容,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选题很合适。

4.2 微课教学方法的使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加入一些表演、游戏活动、实景拍摄,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选送的《导游讲解服务技术与实施》(高职高专组决赛一等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采用交流讨论,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 并采用“引导激发爱”快乐五环教学法,任务式驱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者。

5 结束语

2013年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将我国的微课热推向,也让许多普通的教师走出学校,脱颖而出,他们的教学风采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微课视频也让他们走上了明星的舞台,相信微课会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汪琼.微课关键在课不在微.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2013(4).

第4篇

本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我让学生写的是“下雪”,阅罢作文,我沮丧至极。失望过后,我开始了深刻的反省。我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找到了他们共同存在的两个大问题:缺少细致观察的能力,缺少感悟生活的能力,我与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后,还给予了必要的指导。第二次训练,我决定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上观察说话课。按“看雪――接雪――尝雪――玩雪”的顺序进行教学。

在野外教育的课堂中,春天,春满大地的情景;夏天火一般的颜色;秋天,秋风送爽,那丰收的景象;冬天,雪花飘飘,都激起孩子们梦幻般的遐想。因为想象,因为童话,给整个田野,大地罩上了诱人的色彩,这是展现无穷生命力的世界。那也是孩子编写童话的最生动的素材,那是思维和语言的源泉。

二、教学目的

1.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2.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书面作文打好基础。

三、教学设计

导入:对于雪花,同学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家在冬天天气寒冷时都见过雪,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少认真地关注过它,感受过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用心感受的人或事物,都是陌生的。现在让我们走出课堂,奔向大自然,和雪融入到一起吧。

孩子们看见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便欢呼着置身到那美景中。

“下雪啦!下雪啦!”“好美的雪啊!”“老师,老师,我可以和雪花一起跳舞吗?”“雪下得好大呀!”“雪花正在欢快地跳舞呢!”

孩子们还兴奋地仰起头,眨着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程老师,雪花这么美,为什么它不开得久一点呢?”

接着其他孩子又相继提出:

“雪花是谁种的呢?”

“雪花有几个花瓣呢?”

“程老师,你说天上那棵树肯定很大吧!不然树上的雪花掉不完呢?”

“雪花怎么没有香味呢?”

……

随即我让孩子们仔细地观察雪花并做雪花姑娘,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从感受雪花外在的美,在不知不觉中去体验雪花心中的美,“美”总是会激起孩子们的“爱”。他们谁也舍不得雪花落在地上一下子从我们视眼中消失掉,他们抬起头,摊开小手: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小小的雪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精灵。片刻,几乎是同时,孩子抬起头,伸开双臂,在雪中旋转着,旋转着……,瞬间孩子们俨然成了真的“雪花姑娘”了,这个美丽的,童话式的美景闪现在我眼前。孩子们也睁大了眼睛瞧着,乐了。我顺着孩子情感的脉搏,让大家一起来编“雪花姑娘”的童话。刚才观察雪花获得的直接的美的感受,对雪花姑娘的新奇、怜爱,连同编童话故事需要幻想的形式,都激起了孩子们创造的欲望。)

雪花飘飘,雪人手舞足蹈,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了。

有孩子说:“我飘起来了,我飞起来了,我要飞到雪花家里去瞧瞧。”这个开头很具情感色彩。我就顺着孩子的思绪启发:“你在雪花家里看见了什么?”

孩子想了想说:“我看见雪花妈妈正在哭呢!”

“那她为什么要哭呢?你去问问好吗?”

于是那个孩子就很有礼貌地问:雪花妈妈,你为什么哭啊?

我连忙以雪花妈妈的角色说:“我们的孩子逃跑了,我找不到他们呢!”

“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为什么要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是怎么逃跑?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我接过孩子的话茬,进一步启发。

于是有个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寒冷的深夜,雪花姑娘等妈妈睡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我想此时,孩子的脑海中随着他们的想象和语言描述,一定看到了雪花姑娘在深夜逃跑的画面。

“雪花在空中尽情地舞蹈着,它终于跳累了,轻轻地落在地上休息,可是雪花姑娘没想到自己会变成了水,那怎么办呢?”在孩子们思维呆滞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有孩子说:“我去拿一个瓶子把它装在瓶子里,夏天可以作为治菲子的天然药水。”

“老师,雪花落在我的嘴里了,凉凉的,甜甜的。”我连忙接过话茬子:“你想把它留在――”学生受到启发,说:“我想把它留在我的心中。”

风停了,雪止了。雪花姑娘为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这时,一个小女孩说:“我想和雪花姑娘玩玩,行吗?”

这个小女孩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雪的情景,我连忙说:“行啊!”

孩子玩得尽兴处,就会向我诉说:“老师,我和某某打雪球,他扔在我的身上,好像是在挠痒痒。

另一个孩子跑过来用他那双稚嫩的小手拉着我一边跑一边说:“程老师,我堆了个雪人,你快来瞧瞧。”

站在雪人面前,我乘机问:“这么漂亮的雪娃娃,你是怎么堆成的?”

“老师,我们先用雪把它堆成身子,然后用雪捏了一个尾巴,又用雪捏了一对耳朵,最后拿红线当嘴巴,用雪捏成一个小球当鼻子,用黑色的线当眼睛,堆好了,我们很开心。”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快乐 差异 自主 自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61-02

一、快乐学习――多一些惊奇,少一些刻板

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等也会得到充分地释放;反之,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受到抑制,语文学习也就失去了味道。久而久之,一迈入语文课堂,学生会产生“受苦”“受罪”的心理反射,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带来难以消除的心理障碍。

(一)以新鲜去激活

出乎学生的意料,让学生感受到新鲜,在课堂上的某一个环节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之旅中前行。新鲜、火辣、自然、贴切,是教师对教学技艺的高层次追求,再好的展现形式、组织技巧,重复多次也会不再新鲜。如变换板书,在视觉上求新求变,通过板书的字体变化、布局调整,让不同类型的课文通过板书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比如在教学古诗文类的课文时,笔者用隶书板书课题,教学轻快活泼的诗歌、童话时,笔者又会以“娃娃体”来板书课题,使学生获得多样的体验。

(二)以情绪去感染

当教师迈进课堂的一刹那,他的情绪和心态会对整个课堂气氛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做“立不起来的空麻袋”和“没人爱的旧瓷碗”(窦桂梅语),用自身的情绪魅力去感染学生,让课堂活力四射。幽默的教师受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喜欢老师的语言诙谐、逗趣,让课堂洋溢着笑声,让“苦学”变成了“乐学”。幽默并非与生俱来,我们需要认真揣摩一些大师的语言技巧,深入研究教材,将幽默与教学无缝接合,让学生在笑声中放飞心灵,提升能力。

(三)以情趣去点燃

避免教学过程的单调枯燥,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通过情趣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充足的学习动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猜谜语,如果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一两个故事或者谜语,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其变得兴致盎然起来。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猜谜语,都要求老师要进入角色,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适当的肢体语言,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二、差异学习――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抱怨

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同,个性品质、智力发展也存在差异,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享受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一)分层推进

在一节课中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综合运用过程中,注意各层次的互动,通过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促使学生共同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通过协调教学设计中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二)分类指导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注重作业的选择性和多样性,让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山奇松》一课时,笔者布置了极具发展空间的作业:

1.喜欢写作的你,模仿课文写一处让你印象深刻的景色,写出它的特点。

2.喜欢阅读的你,搜集一些关于黄山或其他描写祖国山河景物的资料,开阔眼界。

3.喜欢绘画的你,从课文中找到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个画面,把它画出来。

4.根据你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三、自主学习――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缚

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依赖性和受动性,通过学生“全频道”地参与,让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得到提升。

(一)大胆地“放”

将学习自充分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自主空间。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提倡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书籍、网络、电视等,了解课文背景,搜集相关信息;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地开展阅读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拓展,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学习结果,为学生开辟一个展示自我的新舞台。

(二)巧妙地“扶”

摈弃硬性灌输,巧妙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师生互动的过程成为一个启迪智慧、沟通心灵、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二泉映月》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当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时,他会怎样哭泣、怎样叹息、怎样倾诉,又会怎样呐喊呢?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倾听阿炳的诉说,从而感受阿炳内心的苦与悲;接着笔者播放《二泉映月》,请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在乐曲声中让学生的心灵随着阿炳的心一起跃动。

四、自觉学习――多一些严格,少一些放任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并非是一味地宠惯。学生的不思进取、松松垮垮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放任。严慈并济,对促进学生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品格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一)准备更充分

教师的课前功课做得越充分,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就会越高;越是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求越精益。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笔者通常分三个板块备课:

1.“未成曲调先有情”

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读书不觉春已深”

熟读课文,为后续文本的感悟、品评提供前提和保障,注意朗读方式多样化。

3.“涵咏工夫兴味长”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找准触发点,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引发学生迷惑的地方、勾起学生想象的地方着手,将研读引向深入。

(二)要求更细致

第6篇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如何将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将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作一简要探讨,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点点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递进循环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09-01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习科目,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从基础的拼音学习,以及生子的的掌握,逐渐的对字词、短文以及文章进行掌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知识点逐步的进行理解掌握,进而进行知识的深化以及熟练的运用。“递进循环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不断的深化所学知识,进而大大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内涵

“递进”,顾名思义是逐步推进,一层一层深入。“循环”,即为往复回旋,事物周而复始的进行运动或变化。在“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中“递进”是指以某一群文或专题技能为中心,进而不断的向前推进学习;“循环”在每一个阶段对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往复回旋复习巩固,通过不断的复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记忆及技能的掌握以及素养的提升。将“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当中,可以有效的针对小学生的习性以及特点,分年级分阶段进行逐步落实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以及运用,通过递进循环的模式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引导学生轻松、高效的进行大量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一种不断向前推进又不断往复循环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的循环运动状态,最终实现语文能力以语文素养呈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实施

1、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应用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学重点是识字 ,可以采取识读结合的方式实现识字教学的高效性,以朗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推进。将生字提出进行重点强化,从而实现高效率、大容量的教学,然后进行循环往复的复习。对生子的教学实行分步教学,首先,在句子中朗读,第二,在词语中进行朗读,第三,将生字抽出进行正音,第四、再回到词语中进行朗读,最后回到课文中进行朗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以往的字形分析,而注重点拨;没有以往传统教学中的组词扩词,而单纯的采取循环往复的熟读;生字的记忆不强迫学生堂堂清,而提倡学生在后续的不断巩固复习中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非难事,由于前期在幼儿园,以及早教阶段听过无数的故事,因此他们的理解能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文章的难度。他们这一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会借助汉字来阅读文章,并不是听不懂文章内容,因此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文章内容的分析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无趣。而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收效。教师可以讲一偏偏文章“打造”成可以吸引学生的故事。而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会出现陌生的面孔──生字,跟着老师读一读,认识一下,留个印象,明天继续读不会那么陌生了,后天再继续……如此反复几遍,当课文都滚瓜烂熟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有生字了。这样识字的好处在于学生认识记住生字的同时还理解了生字在词语句子中的意义,并知道在何种语境下使用这些生字。这相较于单纯的识字组词,更为简单有趣,易于学生接受。

2、递进循环时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肩负着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语言学习任务。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落地到实处,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的把握每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即讲课文作为语文材料进行教学,其使命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其传递信息的途径及方法,或者说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心置于语言表达及语言运用的学习中。更加注重语言表达形式以及学生的语言实践。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应理解课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以及有关语言知识和表现形式。而阅读教学只简单的注重对文本内容分析,忽略表达形式分析的教学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文章段落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当进行课外阅读时就可以从语言表达形式的角度进行阅读分析,进而将学习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身的写作中去。例如《风娃娃》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是风娃娃帮助人的故事,这其中有些办的是好事,但有些确是好心但办了坏事。文章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光凭蛮力,还要动脑子,要是情况而定讲究方法。多数的教师在这类文章的教学设计上,都是首先学习生字词之后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最终明白道理。然而却忽略了文章的表达知识。即如何讲一件事情的经过表达清楚。本文所采取的都是“看到什么,如何做,结果如何”这样的叙述方式进行表达的,并且在几件事情的介绍上方法大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遵循“整体感知重点读悟积累运用”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积累、阅读感悟、以及表达方法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对第二段进行精度感悟,了解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基于学到的表达方式进行模仿创作,将学生所积累的语言以及方法运用到时间当中,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结语:递进循环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进行分析及改进,从而使递进循环式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第7篇

刚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们都不适应。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查阅大量的资料,更要深入地挖掘教材。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文本来设计,每节课之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此,我巧设“阅读导航”,使学生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一、提示型导航,让学生有据可依

在课题实验的初期,由于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了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我通常选用提示型的阅读导航。比如在教五年级的《月光曲》一课时。我先是深入地研究了教材。此文讲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重点是兄妹二人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听到贝多芬精彩的演奏时候的联想画面。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这个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导航:

提示一:一定要认真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描绘《月光曲》内容的段落?

提示二:该曲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画出相关的词句读读品品。

思考: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对兄妹俩的情感如何变化的?

研讨:你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拓展思维: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练笔: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

这样的导航对学生有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做到了先“扶”后“放”。

二、结构型导航,巧学诗歌更高效

由于诗歌内容较短,学生容易读通。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我都是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并在学习中鼓励学生提炼出学习方法。再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自学后面的内容。因此在这种文体教学时候,我设计的导航就有所不同。比如《乡愁》的导航:

提示: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阅读诗歌三部曲: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从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揣摩朗读技巧。

2.咬文嚼字――体会诗歌语言美

边读边思考:(1)四个时间词分别代表作者的什么时期? (2)反复读叠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3)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联想画面――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诗歌中用四种事物,分别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乡愁?

想象四幅画面体会。

有了这样清晰明确的阅读导航,学生们将会在轻松的氛围下,自主感悟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同时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写作型导航,善用练笔形成能力

经过两年的课题实验,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他们基本能抓住重点,分析难点,主动学习了。这个时候我的阅读导航如果过于简单就不会有引领的作用了,甚至是流于形式了。于是我就增加阅读导航的难度。让学生独立完成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完成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还要提炼出要研讨的重点问题。甚至有的导航会根据本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有写作的要求。如:在教学《颁奖词三则》一课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导航:

1.熟练朗读颁奖词,说说颁奖词与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区别?

2.思考课文讲述的三个人物有哪些优秀的事迹?

3.学法指导:学习颁奖词你有高招吗?

4.小练笔:给身边的感动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有了这样的阅读导航,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相互学习,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分享过程,也是学习方法交流的过程,更是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

四、激励型导航,抓住心理挖掘潜能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再优秀的学生也有学习的疲劳期。所以正当我的实验初见成效的时候。备受学生喜爱的阅读导航,有时候也会遭到学生们的“冷遇”。孩子们表现的不以为然,老师提前一天布置的导航内容,第二天完成情况不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阻力。甚至有时候不得不按照另一套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后我得出了结论:学生厌烦了老套的阅读导航模式,每天都是字词的要求,阅读的训练,写作的指导等。主要是我设计导航的时候语言变化过少。于是我改变了设计阅读导航时所用的表达方式。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比如“聪明的你不妨想一想。”“我是自学小能手。”“开动脑筋”等。比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设计的导航中就有这样的内容:开动脑筋:“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还有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候为了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我设计的阅读导航中就有一点儿这样的内容:我是自学小能手:查找有关火烧云的资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上来了。而且他们的动力十足,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了。

五、趣味型导航,妙用儿童语言创设情境

这种形式的导航适用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由于孩子小,他们的识字量少,理解能力也不强。我就尽量把阅读导航的内容设计的少一些,词语生动有趣一些,多用儿童喜欢的语言来描述阅读导航的要求。如一年级下册《风》一课的阅读导航:

找风:让我们自由读课文,投入到寻找“风娃娃”的行动中吧!在诗人的眼里,风都在哪里出现了?

我是识字高手:把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圈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间互相帮助。

有了这样的阅读导航,孩子们学习兴趣更浓了,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强了,听过我课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说,我班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比同年级的学生高出很多。他们的表达真实有条理,阅读流利有感情,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的,而是真正地在互动交流。在这样的模式下,在这样的“阅读导航”的指引下,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

第8篇

课堂上,老师提了个问题,学生小手林立,还嘴里不由自主地发出“我!我!”的期盼声,小眼睛不停地盯着老师,这渴望的眼神让老师都觉得叫了这个对不起了那个。但是一旦老师叫了一个同学回答,教室里其他的同学马上会失望的放下手并开始分心做或想其他的事了,根本没有在听同学的发言。或者在课堂上,老师或同学一说到自己熟悉的问题或曾经经历过的事,没等说完,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以至于发言的人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必须等老师再三喊“安静!安静”才能静下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也将“倾听”置于“表达”之前。据有关资料表明: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所以人们的一半时间在听。因此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能力。而且我们的课堂是班级授课制,一班几十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都处与“听”状态,所以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开启思维地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真正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

1 春风化雨,引领有效倾听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领与指导作用,只有让学生有效的倾听,成为活动的主人,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与感受。

1.1 创设倾听的氛围。据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倾听文化氛围。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或者在板报栏上贴一些关于倾听的名言。如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西方名言:“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再如让学生听听优美的儿歌或者富有趣味的故事,猜猜他们感兴趣的谜语等等。

1.2 激发倾听的欲望。在课堂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发言的学生上,而往往冷落了一批正在听的学生。因此,我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注意环顾四周,随时掌握学生听的情况,对听得认真的、仔细的同学及时表扬,并因势利导,使该生成为大家的学习的楷模。如“小明听得真仔细,不但刚才听懂了同学的意思,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真棒!”“你真是拥有一双神耳朵,这么小的问题都被你听出了。”孩子向师性强,爱模仿,往往表扬一个,收益一片,他们会豁然开朗,知道上课老师也在关注认真听的同学。于是他们就会认真地听起来。

1.3 体验倾听的愉悦。“别人的肯定,是我进步的动力,别人的赞美,是我幸福的源泉”。为了让“倾听”意识在课堂上生根开花,于是我在班级板报栏上开僻了“神耳朵”这样一个栏目。让学生回忆一个星期中,听自己的发言最认真,听的最仔细,最有礼貌,并能给自己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同学,你就把他的名字写在小红花上,贴到“神耳朵”栏目里,如果能得到别人送的十朵红花的同学,就能到老师这里领取“神耳朵”荣誉证书和奖品。实践证明,人们在表扬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小学生争强好胜,有了这栏目,听的积极性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2 润物无声,发展倾听能力

2.1 听之趣。心理学分析,孩子倾听的效果是由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孩子往往以自己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己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或者是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态度等故意不听老师的话,心理学称为“选择性失聪”现象。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对倾听掌握的程度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件是可以共同给学生的,那就是激发其兴趣。有趣味性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听讲内容,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内容或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引起学生倾听的欲望。如在教学习作训练《写导游词》(语文第八册)的时候,我利用课件为学生搭界导游介绍景点的平台,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看看介绍得是否符合一幅幅真实而又美丽的画面,一句句详细的讲解,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乎耳,入于心。

2.2 听之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使学生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要比一般的听要深一层,不但要听见而且要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丹尼斯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化成意义两部分。”所以倾听是一种技能是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对学生的倾听进行训练。

训练倾听能力有广阔的天地,凡是有人说话的场合,都可以用来锻炼倾听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乐于、善于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倾听能力的意识。平时可结合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渠道,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倾听的训练。

2.2.1 口语交际训练倾听能力。

第9篇

①电子白板课件创设交互式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电子白板多种功能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不断挑战的学习情境中掌握书写和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③引进微课,发挥新技术在写字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教材分析

《菜园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的第三课。本课有九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是菜园里各种蔬菜的名称,儿歌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点。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蔬菜及蔬菜的名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观察能力。在朗读中丰富学生对蔬菜的认识,巩固生字、新词。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城市中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一些蔬菜比较陌生,虽然每天家长都会为孩子烹饪各种蔬菜, 但多数家长都是把烹饪好的菜肴摆在孩子面前,而很少让孩子比较、认识、分析蔬菜的特点,因此,学生们根本不知道在菜园中生长的蔬菜是什么样的。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尤其电子白板课件的使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4个字,认识1个笔画“卧钩”和一个偏旁“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菜园情境,读准字音,了解儿歌内容,并在游玩中自主、合作、探求知识,潜移默化地吸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识字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境与准备

课题、九种蔬菜和卡通篮子板贴,磁性田字格,SMART电子白板课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知识合理整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①激情导入,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

师:同学们,爸爸妈妈平时都带你们去哪儿玩?去过农场吗?(学生回答)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和雯雯小朋友一起到开心农场去体验生活。(学生观看丰收的视频)

②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③讲授“菜”“园”二字,介绍识字方法。

教师呈现“菜”“园”二字的部件,点击出方框形的栅栏,并利用克隆功能,直观理解“园”(如上页图1)。

④学生动手操作,区别“园、圆”(如上页图2)。

设计意图: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从认识生活入手展开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首先尊重他们的认知经验,随后在经验的空白处适时地给予填充,营造学习语言的环境,使其不知不觉理解词义。

2.汇报交流,自主识字

①出示图片,自由认读。

用课件呈现蔬菜图片,先让学生认识蔬菜,再利用消失功能使图片消失,接着出示注有拼音的蔬菜名称,引导学生认读。

②利用放大功能,指导学生对轻声等音节的读法。

③去掉拼音,学生认读词语。

利用聚光功能(如图3),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同桌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④识字,写字。

首先利用照相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萝、卜、豆、角”这几个字上,要求他们记住,并谈谈识记方法。接着,推送微课,学生观看微课学习“心”字的书写方法。最后,利用手机拍摄学生的作业,并传输至屏幕,及时反馈。

设计意图:教师事先将“心”字的书写教学拍成微课,这样既能让学生清楚直观地了解书写过程,也能解决在课堂上因教师身高等多种原因挡住学生视线的问题。另外,教师利用手机当堂拍下学生的书写作业,及时发送到计算机上给予反馈,有效地指导学生书写。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新技术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⑤展开“找图片”游戏。

先由“雯雯”(课件中的小女孩)介绍游戏规则。

师:现在我要选两位同学,我们来比比在规定的时间内谁找对的图片最多。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汉字的特点,选择识字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学习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学生是认读生字的主角。

3.自主探究,理解儿歌

①学生先观看课文范读视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②教师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挑战读、师生齐读等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效果。

③理解儿歌内容,说说蔬菜的特点。

我会连――要求学生给蔬菜涂色连线。

我会说――利用“遮幕”功能让学生观看南瓜的成长,体会“南瓜越老皮越黄”。然后将幕布拉开观看小树的成长,并用“橡皮擦”功能,呈现“小树越长越高”。最后要求学生用“越……越……”说话。

我会放――让学生动手操作,将萝卜、茄子拖动到相应的菜地,最后由农民伯伯给出正确答案,呈现整片萝卜地和茄子地。

设计意图:各环节形象再现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认知,语言能力也在认知中得到了发展。以读为依托,以识字为轴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线,将生字、新词进行整合,形成知识链,使识字教学在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中得以落实,同时,使学生在认读的过程中进一步识字,并尝试运用语言。

4.拓展练习,巩固识字

①创设情境,让学生拼读菜名。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今天晚上,开心农场的叔叔、阿姨们要请你们去“娃娃餐厅”吃饭呢!咱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吃的。(学生带着好奇心观看)

②让学生用“我喜欢吃……”的句式说话。

③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菜肴介绍给大家,同时学生上台点菜,将菜肴放到餐桌上。

设计意图:先放大菜单,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菜名,然后呈现美味的菜肴,由学生亲自拖放到餐桌上,既拓展了识字教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参与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解决问题,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特点,是一节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堂。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创设了让雯雯小朋友带我们去开心农场――天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体验生活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漂亮的菜园里;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和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熟悉本节课要学习的蔬菜名称;接着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了解蔬菜的特点;最后进行教学拓展,随雯雯进入“娃娃餐厅”,将他们先前采摘的蔬菜烹制成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并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菜肴。这样把游戏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乐学、爱学、自主地学,符合一年级语文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当然,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足,如学生认字后,在写字环节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写字部分没有更好地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规范自己的教学,打造自己的课堂特色,让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点 评

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看图归类识字课的教学设计。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其中“熟悉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单一、明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容量适中;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清晰明了;教学流程自然流畅、可操作和参与性强。

从语文教学角度而言本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关于教学内容和容量的选择。根据城市孩子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进过菜园,对各类蔬菜的认知很欠缺的情况,教者确定本节课只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到了因人施教。二是关于教法的选择。正是因为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教者抓住一年级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读儿歌更是一年级学生的最爱,让他们在兴趣和快乐中认字、识字,了解各种蔬菜的特点。同时,教者采用拆分法,教会学生认识“菜”“园”二字;采用克隆法,教会学生区别“园”“圆”二字,这更见教者设计的用心和教学的智慧。

第10篇

一位教师在执教《风筝》(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有学生对文中小兄弟的“什么也不记得”、“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提出质疑:“莫顿,亨特对自己五十七年前的事都记忆犹新,文中的小兄弟最多不过四十多岁,而且他那么喜欢风筝,自己苦心孤诣做的风筝被哥哥粗暴的撕毁,这样的事,他怎么可能全然忘却呢?”这位教师略一犹豫,果断地说:“你看前一段,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别人的故事一样’,那肯定是全然忘却了。”接着这位教师转向另一个问题,提问题的学生一脸茫然,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这位教师让学生质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对问题的解答似乎过于肤浅了。显然教师没能联系时代背景仔细阅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个连自己都没有个性化解读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学生呢?教师对教材不能深研细钻,怎么能换来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不能深研细钻,怎么能拥有学生语文学习的多姿多彩?因而教师务必要读懂、“吃透”教材,方能引来源头活水。

一、教师“吃透”教材,巧妙设置“主问题”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常识的识记等等繁琐、细碎、杂乱,知识点“沙化”严重。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因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更有必要“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如教学《理想》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有感情有节奏熟读成诵后,请学生自选诗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A:“‘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让我想到了岳飞,精忠报国却遭到秦桧的诬陷。”

生B:“诗的第五节一连串‘理想使你……’的排比句式写出了理想能使人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

生C:“唤浪子回头……’中‘唤’字用得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理想可以拯救人的灵魂、改变人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格外活跃,这时学生不只是知识点的交流,更是思想的交流。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潜移默化得到了提升。

吃透教材,巧妙设置“主问题”,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了充分的自由,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和成功感。

二、引导学生“吃透”教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给孩子一份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思考;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在“给”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闭眼听读,整体感受文章美感;然后请学生带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诵读的语气语调,并美读。

生1:“盼望着,盼望着…”应读出急切的心情。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要读出喜悦的语气。

生2:读“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语调要舒缓,读出轻柔的感觉。

生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前面读出喜悦的心情、最后一句要读得有力度)

其他学生评价,并挑战读。

我一改教师领读常规,请读得最好的同学为大家领读,学生兴趣高涨,诵读效果极佳。

在理清文章思路后,重点研读“绘春”一节,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品读,并为第3自然段拟题为“草报春”,请学生仔细品读4—7自然段,分别为各小段拟题。

生1:我拟的题目是“花争春”,文中写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2:我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时,觉得树倒更像是一个涂了口红,扑了胭脂,穿了白纱裙的美少女,所以我拟的题目是“花扮春”。

生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让我想起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似乎花儿一个个擦脂扑粉、香气怡人地迎接春的到来。因此我拟题为“花迎春”。

生5:我拟的题目是“风贺春”,看,风儿应和着鸟儿婉转的歌声和牧童的笛声,祝贺春的到来。

生6:我觉得“风悦春”挺合适,嗅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听着婉转的曲子、悦耳的笛声,哪能不让人陶醉呀。

生7:“密密地斜织着”让我不由的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无限恩泽。所以我给这段拟题为“雨润春”。

生8:“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让我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所以我拟的题目是“雨洗春”。

生9:雨走过树叶、走过小草、走过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我看雨倒更像是在寻找春天,所以我拟的题目是“雨寻春”。

生10:我拟题为“雨绣春”。雨像花针穿着细丝在密密地斜织,我认为它在绣一幅图,我似乎看到它已经绣出了青草、嫩叶和雨中撑伞的行路人。

第11篇

    一、取消部分文化课的原因分析

    从办学单位来说,有就业市场就一定要把幼师教育办下去。由于众所周之的原因,初中毕业进入到幼师或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相对较低,尤其是对于理科的学习更是感觉非常吃力。尽管教师在教学时一再降低要求,并且改革考核方式,将平时作业、出勤等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但是最终的考试及格率还是较低。笔者一直担任化学课和生物课的教学,连续五届的学生及格率不超过60%。

    我们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所掌握的理、化、生等学科的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现在让他们直接学习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就犹如让他们跳级,试一试,不行就干脆放弃了。再加上许多学生对未来职业认识的不足,觉得这些理科知识将来没什么用,学起来还费劲,还不如不学。

    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面试时除公办事业单位综合考核各项专业成绩和技能以外,一般的民办幼儿园通常都是让应聘者自弹自唱、即兴创编舞蹈、讲个故事等,更有个别幼儿园由于急缺师资只是看一下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即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幼儿园开设的特色教学多是舞蹈、美术、钢琴、英语、电脑等。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教师一般会从英语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招聘,而舞蹈、美术、钢琴的教学则直接由招聘的幼儿教师来担任。

    由此看来,用人单位看重的主要是唱歌、跳舞和画画等技能,那我们办学单位就应该投其所好,加强对学生音、体、美、舞等方面的培训,这样即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经综合考虑决定取消或删减部分文化课。

    作为幼儿园这个办学机构,到底应该对幼儿开展哪些方面的教育呢?

    二、幼儿教育的内容和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我们选择其中与理科知识有更多相关的“科学”来看,其教育要求包括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等。《纲要》中还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例如,水、空气、各色各样的食物、漂亮的蝴蝶、小小的蚂蚁以及绿叶子怎么变红了、风从哪里来、小车为什么能自己跑、为什么会有四季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其中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方面面。据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都是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的生活、运动、学习、游戏等几个板块或是主题活动中。例如,对于最常见物质“水”的认识,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观察水的三态实验,让学生知道云、雨、雪都是水的存在形态;通过日常生活中洗手、用水煮饭,以及区域活动——给植物浇水等,让学生了解水的作用并初步建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这一切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是由幼儿教师来完成的。

    如何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扮演好科学启蒙者的角色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对周围世界的广泛兴趣和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热爱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够轻松驾驭和科学指导幼儿的科学活动,才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地回答幼儿永远提不完的问题,才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但是,据有关人士的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园多数教师科学素养偏低,尤其在目前推行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有着先天的不足。这与幼师或职业中学幼师班所学课程主要为专业课、艺体课和语文、数学少数文化课有关。

    三、结论和建议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未来公民高科学素质的基础。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文化课中的理科课程既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科学素养,使之能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基础,更是其未来职业的需要。所以,作为办学单位直接取消理科课程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面对当前的生源情况,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们建议可以将现有的理、化、生课程进行整合。我们现在的物理、化学、生物课程都是分科教学,分别安排在一、二年级,一年时间讲授完毕,知识点与高中相当。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学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综合知识和面向幼儿园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教学设计能力、探究能力等相对缺乏。通过整合理科课程既可以达到减少理科教学的课时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较之以往的分科学习模式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会有较大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信息技术地位的提升,信息技术学科也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仍存在一些差异性和特殊性,如实践性强、综合性强,非考试科目等,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现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呢?下面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以及解决策略做以下阐述:

问题一:信息技术课堂易出现不可预测事件

1.断电。

包括机房内和机房外两个因素,机房外因素如停电等,为非可控因素;机房内因素如学生踢到脚下电源等,对未保存文件和提交作业的学生有一定影响。

解决策略:非可控因素很少发生,对教学影响还不是很大。对于机房内因素,可提醒学生不要踢到或拔掉电源等。

2.改变计算机设置。

学生出于好奇或“炫耀”而去改变计算机的设置,甚至将作业置于一边,结果改得乱七八糟,不仅给老师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解决策略:可以为每台计算机安装保护卡,对于卸载保护卡学生端程序的学生应进行个别教育、监督。

以上是两种典型的不可预测事件,事实上,信息技术课堂的突发事件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避免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积累经验,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冷静平和的心态看待各种突发事件,灵活解决,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问题二:纪律难控

课堂纪律问题有很多表现,典型的有:作业敷衍,玩游戏;小组“讨论”变成“聊天”;能力强的做完,无事可做,基础差的不会做,开小差,各自“笑谈风声”;起哄等等。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放松课、游戏课,不重视。

2.教学内容、练习任务无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教学内容及策略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4.玩游戏现象“传染”,影响正常教学。

解决策略:帮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意义;注重教学设计和应用策略,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合理设置小组,组内互帮互助,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监督每一位组内成员;建立适当的奖罚机制,如允许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上网阅读网站上的新闻,欣赏校园网服务器上存贮的电影、动画片,甚至可以玩一些益智游戏,弊端是为玩游戏敷衍作业,不能常用;加强对机房机器的监控措施,主机安装监控软件。

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改善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三: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大

对于本校(孤儿学校)来说,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二是学生学习态度有差异。导致以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最初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存在差异。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区,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同,且入学年龄不一,导致信息技术基础出现差异。

2.学生自身兴趣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十分好奇,兴趣浓厚,而有的则兴趣淡漠,学习态度很被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为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这种差异呢?

解决策略:第一,首先教师在心理上关注、尊重这种差异,并视之为“宝贵资源”实施教学,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因材施教,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第二,在行动上组织有效教学。课前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素材、备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课上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差异,缩小差异,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问题四:教材问题

由于各地各校的经济和硬件条件不同,教材版本也有所不同,对于本校来说,学情也相对特殊(孤儿学生),如因为无法像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样在家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所以课时相对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内容设置等就略显不合时宜了。

解决策略:教师共同努力编写校本教材。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地、与时俱进地设置教材内容。虽然开发出有质量的校本教材非常困难,但只要坚定了努力的方向,相信一定会实现。

问题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操作软件的方法,更要学会应用,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多练习、多创作,更要有较好的作品评价体系。那么应该如何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呢?

解决策略: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学生实际操作的考察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如组内互相监督),主要考察操作能力是否进步;评价作品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作品展示后大家共评,教师点评等。

建立评价体系一是可以看到学生操作能力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二是通过评价作品,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优秀作品,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因此,评价体系是信息技术学科调整、优化教学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与挑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和探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创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