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9 05:0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经济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一、引 言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7:1,1983年一度缩小到1.7:1,而后的十几年间,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经济学论文,2007年则达到3.33∶1。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使城市和农村形成强烈反差,构成了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最终会阻碍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诠释,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资源性原因(吴敬琏、温铁军、李朝林等),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源于农民增收困难,而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矛盾是人地关系矛盾,即大量的农民劳动力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二是制度性原因(陈锡文、易秋霖、吴光炳、李伯霞等),认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偏向的政策造成的,他们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村财政和税收制度分析了制度的不合理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三是市场性原因(于凤芹、彭腾等),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以及农业投资过少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四是观念性原因(吴碧君、于凤芹等),认为整体上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直接影响了科学种田经济学论文,也不利于寻找其他就业机会,导致农民整体收入增加困难,因而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这些结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甚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现象,但是,城乡收入分配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上,还是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描述和预测缺乏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没有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有充分地理解;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传导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等。本文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
二、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分析
(一)测度指标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发展类因素;二是二元化类因素。发展类因素主要包括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实力、投资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和外商投资情况等方面的指标。二元化类因素则主要包括城镇化水平、农村工业化水平、财政支出结构、城乡投资对比、农业贸易条件以及惠农政策等方面的指标。经过比较、甄选,结合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原则,最终选取15个统计指标作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体系(表1)。
表1 城乡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
影响因素
主要指标及代表符号
主要指标解释
发展因素
CPI
反映物价水平
人均GDP
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一产占GDP比重
二产占GFP比重
三产占GDP比重
财政总收入
反映经济实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反映投资发展水平
进出口占GDP比重
反映外贸依存度
实际使用外资额
反映外商投资情况
二元化影响因素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反映城镇化水平
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农村人口比重
反映农村工业化水平
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反映财政支出结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比
反映城乡投资
工农商品综合比价指数
反映农业贸易条件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农村经济管理下农业发展思考
[摘要]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还能大力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可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业发展;管理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但由于我国在农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惠农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经济、政策、计划、土地、统计、审计、生产体制、农业承包、发展、扶贫、分配、产业化、销售、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二轮土地承包、土地纠纷合同仲裁、农民负担、农业保险等诸多方面的管理。
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责
2.1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2.2农林项目管理
2.3研究指导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农业产业化
2.4各类农经统计报表的编报工作
2.5相关项目申报工作
2.6撰写农经材料和信息
2.7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对农村经济收支、农民收入以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监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2.8管理土地承包、耕地、荒山使用权流转和承包合同管理等工作2.9有关农村、农业、农民各类来信来访调处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3.1只有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保证农业的整体发展不受影响。
3.2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即是人与自然结合的过程,又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因而决定着经济管理的双重重要性。
4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的发展缺乏主动性
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导致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农村经济管理局面很难打开,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但在很多地方却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4.2农业的相关知识缺乏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农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的相关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进行。
4.3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思想保守,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观念落后,不能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
4.4农村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实施主要是由村干部负责完成,但是由于多年来农村承包土地没有合理的合同规范,而且目前农村的财务还不能做到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公开透明,导致承包租金无法及时回收,集体财产得不到保障,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
5.1宣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
现阶段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的加快实施这一任务,高质量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关部门就应该对负责各项工作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只有充分的学习才能更深入的了解。
5.2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施农村规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条的延伸,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及大型企业,建设优势产业生物链,并将其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建设的步伐。
5.3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
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他们对农村经济业务知识、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等综合业务水平的了解,完善业务范围,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金融财务管理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必须做到全面了解,才能更加有效的针对性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
5.4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作为农村比较常发生的事件之一,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拥有及时解决危机的能力,积极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不偏不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经济民主化、科学化发展的进程。
5.5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关键要素之一,只有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才能加快更新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步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6提供服务指导以及资金扶持
成立专门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积极推荐评审市、区、国家级示范社;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并给予相应奖励;对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贷款贴息等。只有加快农村发展,才能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整体团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相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从而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该站农村经济管理的步伐,快速有效的推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韩忠;探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年21期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2期
[3]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本科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摘要: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经济活动就有经济管理,目前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生产总过程的经济活动的管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生产越发展,技术越先进,管理越重要。经营管理工作搞好了,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新任务,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经济体制的变化
目前农村的经济体制由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化经济体制,替代了大锅饭式的集体化经济体制,农民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经营方针、能够处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直接挂钩,为了发展生产,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中生产关系的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2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将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这样,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就成为面向多产业的服务了。
1.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目前农村生产中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由过去的统购派购为导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生产经营方式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成为从生产到流通的再生产的全过程。
1.4农村和农民的本身条件的变化
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时期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商品生产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比较缺少商品生产知识,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传递慢,因而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主权,但应变能力差;四是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严重影响商品流通,进而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但要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这些新形势、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2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任务和方法
我们要根据客观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科学地组织社会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目前,我们就是要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努力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1切实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允许各地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自行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式,存在多元型的经济结构;二是必须搞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放手让企业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推行层层承包制和岗位经济责任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对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通过行政的、法律规定的、经济的等手段及时解决和正确引导,保证乡镇企业沿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方向健康发展。
2.2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促进产销的良性循环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农村的各经济成份之间、各产业之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也就是说,要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支持各类从事供销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有组织的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逐步在农村中形成一个以中心集镇专业市场与众多农村集市相连接的市场网络。农民可通过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市场经营,产品生产和产品价格策略以及自己产品的营销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方向,改变生产结构,使生产和需求自发地调节。互相适应。
2.3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咨询,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面前,生产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努力改进生产,取得盈利。这既给农村经济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也使每个生产者得冒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搞好经营管理咨询工作,帮助每个独立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方针、决策和计划;寻求最佳方案,搞好合同管理。同时,还要把国家计划指导的要求,对经济的客观要求的信息也传递给他们,这样就把局部的利益和全面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以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和流通获得统一,求得最佳的全面经济效益。
2.4加强经济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的激烈的竞争,每个商品生产者要求得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因为只有联合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条件都各得其所,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联合可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以便产生系统效应,起到放大生产力的作用;联合容易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和适应社会需求而组织生产,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联合可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观念,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外合作办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1.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根据波特的定义,潜在进入者是指希望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之相竞争者的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开始扩招的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个突破,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的放缓,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因此,新的进入者会与现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组织发生市场份额的竞争。
2.替代威胁
在波特看来替代威胁主要为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其他组织或者公司所生产的与现有组织或者企业生产的可以相互替代产品,从而导致与现有组织或企业形成竞争性的行为。在此,我们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之间的替代威胁界定为除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视频、境外高等教育的远程教学、国外机构在国内注册的教育培训机构等。
3.买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的模型中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为消费者、下游组织或者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来获得与其预期相应的较高的服务质量或产品,对行业中现有组织或者机构的营利产生影响的能力。在此,我们认为买方议价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或者家长期望的与交付学费相适应的服务和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等。
4.卖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卖方议价能力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为行业中的上游组织或企业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组织或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的营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卖方议价能力是中外方办学机构利用其资源优势和独特性,对教育对象收取的服务价格(即学费)和提供的教育教学以及服务质量能力。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指的是行业中现有的各组织及企业为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能力。
二、基于五力分析框架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我们来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稳定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正经历由规模的扩张向以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战略转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态度,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办学目标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同危机,如果这样,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与国内有关机构合作办学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就会形成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整体趋势来看,由于世界一流大学一直秉承历史传统和精英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在本地区进行办学,对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兴趣不大,国内的一流大学同样关注国内的优质生源,与境外的教育机构合作的兴趣也很低,因此,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合作项目为主。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审核将越来越规范,条件将越来越高,因此,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幅度不会太大。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合作项目为主,目前的竞争格局变化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坚持依法办学、突出公益性和鼓励引进优质资源等,新的具有强大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难以出现,因此,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严峻。
(二)替代威胁境外知名大学的教学视频
远程教育模式和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认证制度可能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构成替代威胁。一些国外大学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来对国内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教学,以此来减轻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有的学生在国内的大学学习的同时,通过国外的免费视频教育教学资源来接受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例如,MIT就把本校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免费共享,可以实现在家里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免费视频对学习者英语学习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学习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外培训机构在国内进行的培训对于经济要求较高,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可能付出的经济代价更大,这些形式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其替代威胁并不强。
(三)买方议价能力
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广大考生和学习者的眼球,以此来招收更多的学习者参加学习。教育消费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和改善人生的过程。在信息处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决定文化教育市场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和办学的根本所在。由于高等教育不属于完全公共产品,其消费需要学习者自己进行购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成本需要由学习者进行分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学费进行明确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有关政府定价的规定确定并公布;未经批准,不得增加项目或者提高标准。因此,对于买方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进行议价的空间可言,更多的可能是通过缴费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这就对办学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通过切实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学习者的关注,达到吸引更多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目的。在这方面,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因为拥有其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使自身具有了竞争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是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向学习者提供切合学习者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提高自身价格水平的能力。中外合作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首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选择的教育内容,聚焦于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设置的专业和项目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最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和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当今以就业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机构选择,注重双方的影响力和实力。如2006年成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名校的选择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增色不少,使得其具有更鲜明的竞争优势。最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师资选择,注重引进世界优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选聘教师,80%为外籍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引进国际优质教师资源为核心。正因为在教师引进、教育内容和合作机构的选择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做到了价值的提升,因而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五)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竞争的对手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须设立在国内,人们认为在国内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外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感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也不低,因此,家庭有条件的家长可能更多考虑送孩子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另外就是国内的一些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开设的一些专业课聘请国外著名教师用英语授课,而学费相对要低得多,因此,也会给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快,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
三、启示对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反思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环境和发展要素,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切实树立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为根本目的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不论基于何种考虑,最终都应落实到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者都应围绕质量提高,根据国际化教育的思路,在生源质量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如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高等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先进理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二)遵循共同治理的理念建构
适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律的有效的治理结构。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但同时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入了包括外方教育机构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不同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些特征。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和共赢的思路和理念,建构与之适应的共同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观与质量观
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了解、吸取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这是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外方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和质量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其国际声誉、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白酒产业经济学论文
1赤水河地域价值概况
赤水河流域气候类型
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降水量大的特点。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酿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自然景观最美、革命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长江流域唯一没有筑坝并且污染较轻的干流,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球意义,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
2.1白酒工业产值
据初步统计,贵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业有1400家,白酒产能达到40万kL,其中酱香型白酒产能约30万kL,现行白酒产量占贵州省的85%以上;现有贵州茅台酒和仁怀、习水、金沙、七星关区、赤水等白酒产业园区,培育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业经济产值达319.89亿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产业集聚区仁怀市这一比重高达65.4%,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对人均GDP的贡献
人均GDP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评价和比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2012年流域各县市统计年鉴统计(102个乡镇),流域内人均GDP为1.60万元,基本达到同期贵州省平均水平,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3.50万元)的45.7%。上游七星关、大方、金沙人均GDP为1.13万元;下游习水、赤水人均GDP仅1.09万元;中游仁怀、遵义、桐梓人均GDP达2.53万元,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作为白酒产业集聚区,中游是流域内经济发展最好区域,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异,与白酒工业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对产业结构影响
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为600.17亿元,三类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产业值。第一产业较贵州省(12.7∶40.9∶46.4)高1.5%,较全国(10.0∶46.6∶43.4)高4.2%;第二产业已超过贵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不同区域来看,流域上游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较为贫困,产业结构比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质与气候环境,白酒酿造业发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效应显著,产业结构比为6.1∶63.1∶30.8。下游区随着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比为14.8∶44.6∶40.6,但与全国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减小
赤水河流域贵州境内设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台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个水文站。根据监测数据,2009~2011年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3.7%、34.6%和37.1%。急剧减少出现在2010~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减少13.7m3/s,减少34.9%;茅台站年平均流量减少30.1m3/s,减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减少80.1m3/s,减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上游来水量在减少;但从茅台站开始水量减少幅度明显增大,茅台站到出境之间白酒工业取水对水量减少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3.2水质变差
根据赤水河干流设置的8个水质监测,采用2012年平均水质数据(由贵州省环保厅提供),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各断面水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COD值、氨氮、总磷均达到规定表水功能区划的水功能要求,但总磷存在严重超标现象,上游清水浦断面浓度最高,而随着河流流至茅台河段,总氮超标量呈减少趋势,这得益于河流自净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该河段总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时,贵州境内坡耕地比重大,垦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顺坡而下进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体大部分总氮超标。
3.3白酒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
根据全省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白酒产量要达到80万kL,赤水河流域为白酒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届时从赤水河年取水量将达3200万t,新增废水2560万t;即使污水100%达标排放,到2015年也将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将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非常惊人。到2020年,白酒产量规划达到135万kL,从赤水河年取水量为5400万t,产生废水4320万t。赤水河白酒工业生产用水高峰时间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在这3个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减少导致水环境容量急减,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质必定超标,水环境必将遭受严重污染。
4可持续发展方式与布局
4.1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间
水质水量作为赤水河白酒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白酒产量和品质的保障。应加强流域水资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数量,推行取水收费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下,划定流量安全阈值作为红线,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时段;加强白酒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规范排污口位置、数量,实行区域管理责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间权限管理与控制监管,根据不同河段水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容量、污染状况,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将其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污权空间,并分配到流域内各县(市、区),再分配到辖区各企业,形成流域整体-区域-企业一体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取水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收益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补偿。
4.2发展白酒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
赤水河流域以贵州茅台为领导品牌的优质酱香型白酒,在国内外赢得美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总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缺失白酒产区的文化,极易受突发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依托白酒工业园区、旅游园区、农业园区等工程建设,将白酒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三产业联动,以白酒产业激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白酒产业的内生循环,大幅拉动当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赋予不同白酒以鲜明的品质特色和文化个性,使白酒成为生态、文化、服务等产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4.3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构建白酒产业集群
以国酒茅台为龙头,带动习酒、金沙回沙酒、茅台迎宾酒等系列优质白酒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参股控股、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流域内白酒企业,培育一批重点品牌和核心企业,带动酱香型白酒的全面发展,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仁怀国家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习水白酒工业园等园区基础上,带动与白酒产业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物流、商贸、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强大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摘要:企业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最佳结合,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企业家精神中,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个要素最为重要。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有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工商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
[提要]工商管理是国家政府行使管理职权、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机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工商管理概念与职能作出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发挥工商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概念;职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工商管理愈发显得重要。工商管理肩负着市场监管、保护权益、健全体制等重要职责,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干预了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树立了他们良好的思想,故而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面了解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工商管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从而使工商管理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工商管理历经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在不断地优化中,被赋予了更丰厚的内涵同时肩负着更多的职能,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商管理的概念与职能具体表述如下: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工商管理是指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通过行政机构依靠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是一个体系,包括商品、生产、批发及零售等诸多要素。行政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及其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地运行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纵观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它几经波折,直至21世纪工商管理行政部门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体制,并逐渐形成了富含自身特色的文化与理念体系。新的历史时期,工商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挑战,重新审视管理对象及环境的变化,主动参与相关改革建设,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断拓宽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监管领域,包括对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的监管,有目共睹的政绩为工商管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影响了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保障了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可持续性。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
在我国的经济市场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在清晰定位工商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才能全面了解和认识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有针对地发挥这些作用。虽然经济市场在运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任由经济市场自由发展,对经济行为和现象不闻不问、放任管理。假如经济市场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那么市场经济也就难以得到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活动日渐频繁,大量外部资金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做支撑,那么我国经济就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由此说来,工商管理扮演着市场经济保护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应着眼于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上,指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扩大经济主体的受益面积,刺激他们向社会反馈更多。除此之外,工商管理还需要履行为管理市场经济提供依据的职能,避免商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迷失方向,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性。
二、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着责任,成立的初衷决定了它在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
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主体准入制度和监督制度,有效规范了市场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运行环境。工商管理能够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商标注册及使用权。商标是区分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主要标识,代表了某个商户长期积累的形象。工商管理对商标注册及使用权的保护,能够有效保护商户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就侵权行为作出处理,维护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拥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二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工商管理严厉打击了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抵制垄断或不正当竞争现象,优化了经济市场投资环境,维系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以及诚信,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和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同时,工商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还对信息传播进行了控制,整治了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净化了广告市场环境,规范了信息传播行为;三是监察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工商管理面临着重重问题和挑战,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工商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实践摸索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进而发挥强化市场监管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能够保护合法权益。
除了上文提及对商户权利的维护,工商管理还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职能部门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通过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提升自身执法力度等途径,担任好消费者保护者重要身份的同时维护了我国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工商管理的本质特征使其与消费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以关注民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强化自身的市场监督、管理、引导职能,通过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及时对消费者在商品、服务、食品等经营中的投诉进行处理,利用群众的视角完善整个监管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或公司的自律性,促进他们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维护了经济市场秩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健康与安全成为了现阶段国家经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给予了工商管理部门足够的行政权力,加强了它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了完善的市场监管、引导体系,强化了工商管理的职能,凸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管理特性,实现了工商管理与消费者管理的融合、统一,从而发挥了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三)工商管理能够健全市场体制。
工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历史的沿革不断创新与优化,能够健全市场体制,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一方面工商管理能够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工商管理对经济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有效减少了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健全的市场运营体系、监管体系、行政体系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了产业集群建设,通过价格宏观调控,促进稀缺资源集中向利用效率高的企业或机构流入,大幅提高了我国经济市场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工商管理有效传导并落实国家出台的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市场具有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却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指导和调控,只有这样,整个经济市场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若要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要经过市场进行传导和实施。工商管理始终与经济市场关联在一起,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有组织、有目的、有依据地对产品供求、服务价格等进行调节,保证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对经济的稳定、顺利运行产生了积极效益。
三、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基于对工商管理概念与职能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以下几种优化工商管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完善自身服务体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作为最直接的经济载体面临着人才、资金、税费等诸多问题,其本身的发展限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新的时期,工商管理行政部门必须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关注我国经济的动态发展变化,明确市场监管需求,重视对企业尤其是微小型企业的引导和服务,不断优化市场准入制度、简化注册程序、拓宽资金来源、升级服务项目、创新服务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转型期所面临的重重问题,扮演好企业发展助推者的角色,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工商管理要全面落实国家政府赋予的职权,大力推行行政指导,积极打造利于经济发展的柔性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有效地将发展、维权、执法与服务四项基本体系结合起来,倡导民主化、自主化、引导化管理,尽量采用软管理手段如教育、告诫、引导等实现对企业的柔性管理,辅导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他们主动约束自我市场经营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尽量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应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拓宽自己的行政管理视野,积极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事件,及时对相关管理信息进行披露,切实将管理渗透到各个行业,实现服务管理体系最优化。
(二)引导信息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俨然成为了促进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工商管理本身的管理职能为依托,对企业信用进行全面评价,指导行业协会、业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监管,打造体系化的社会监管模式,利用示范作用不断壮大企业队伍,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积极引导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将市场经济主体连成一片,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传导和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信息,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用对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税率支持,带动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树立市场经济活动各方的诚信意识,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市场监管力度,主动披露企业的相关违法行为,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公示在网络上,增强民众对工商行政执法的信任度,加大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促进我国良好的信息体系建设。信息化不仅是工商管理强化执法、优化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工商管理实现信息化,通过网络化、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转变传统单一的人工操作模式,将大大提高工商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是其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发挥的必经步骤。总之,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市场经济变化风云莫测,笔者有关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未来各界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工商管理,并将其与我国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出更多优化工商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晓波.刍议工商管理与当前经济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4.2.
[2]郑丽雅.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9.
[3]常军燕.探讨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3.23.
[4]吴秀婷.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8.
工商管理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
随着我国房产税改革方案的提出以及沪渝两市的试点情况,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工商管理对规范房地产经济发展,平衡行业内部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工商管理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针对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剖析,探究了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相关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房地产经济;内在联系;促进作用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好坏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关联,其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体现,也是市场环境的外在表征。工商管理是对各行各业的监督约束,通过明文规定对行业内的各种行为进行检查和规范。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通过工商管理加强其行业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对维持房地产经济持续发展和保证市场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特点分析
工商管理从其性质上看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但是,其和常规的职能部门又存在一定差别。工商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各行各业进行监督管理,以此确保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通过工商管理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只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不具备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的框架,市场经济只有在工商管理的范围内才能确保良性健康的发展,一旦超出工商管理的范围,就可能导致一些违背市场规律、法律法规的行为出现,最终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从实际工作看,工商管理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对于不同经济体或是不同的行业,工商管理可以采取不同措施手段展开相关工作。但是,在这高度的灵活性当中,又有一部分维护不变的核心内容,比如我国经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只有以我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不变的核心,以此构建灵活多用的工商管理工作模式,才能取得最好的工作效果。工商管理从范围上看是很大的,其不仅涵盖了各行各业,在管理形式上也可以分为有形监管和无形监管两种。有形监管就是工商部门通过既定的准则、确定的流程等展开相关工作。而无形的监管主要是凭借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等对各行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管,以此实现市场经济平稳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房地产经济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
在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下,房地产经济也表现出了强力的增长。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之后,普通居民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长,直接刺激我国房地产行业大幅进步。但是,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也表现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房地产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对应的监管制度和措施缺少,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工商管理工作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
(二)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可以实现互补互助
房地产经济想要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监管约束。同理,工商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也离不开房地产经济的支撑。房地产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其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通过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基本预测。而工商管理是保证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即工商管理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就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进步发展,而房地产经济发展进步又可以反向推动工商管理进步。所以说,房地产经济和工商管理具有互补互助的作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工商管理为房地产经济发展助力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有许多关联因素,比如市场需求、行业竞争、关联行业发展以及工商管理等。在这些众多因素中,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等都属于房地产经济的直接关联因素,而工商管理属于外部刺激因素,这两类因素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工商管理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无法全面地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起到监管作用,但是,其仍然可以通过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发挥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美国发生房地产泡沫之后,我国更应该加强工商管理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的监管作用,以便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助力。
三、工商管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加规范合理
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少不合理的行业现象,给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限制。基于此,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可以有效减少这些不合理现象。比如,拿地是房地产企业规划布局的重要环节,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某些地方,房地产企业拿地存在一些暗箱操作,或是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股不正之风,扰乱了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因此,通过工商管理的强力作用,依据各项规章制度对房地产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对其中存在的不合理操作进行严厉打击,以此逐步规范完善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
(二)维持房地产经济发展秩序
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打破原本有序的经济发展局面。加之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冲击,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发展有序局面被打破的问题,导致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出现混乱。出现混乱会导致不正当竞争加剧、消费者利益受损、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以及关联行业发展前景走弱等问题。因此,基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工商管理确保这些政策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得以落实,对恢复并维持房地产经济发展秩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工商管理的强力规范作用,还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些风险因素,确保房地产经济可以实现有序发展。
(三)有效的风险防控
风险防控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中所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如何全面完善风险防控,却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而言,风险防控的对象因素众多,各种规章制度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影响。风险防控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工商管理的重点工作,因为保证企业安全、良性的发展是工商管理的职责所在。于工商管理而言,其风险防控相关工作主要是从监督管理的层面入手,发现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因子,并及时提出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或是责令企业对存在风险因素的方面进行整改。
(四)保证消费者利益
工商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护行业的经济发展,其还需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保证。就房地产经济发展而言,消费者利益受损的事件出现频率颇高,各类新闻中均报道过相关新闻。在房地产行业中,消费者遭遇最多的问题就是房屋质量问题。相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消费者属于弱势群体,其在利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因此,通过工商管理打击房地产经济发展中侵犯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可以较大程度保证消费者利益。
(五)指引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
工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制度的反映,其可以体现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动向。不仅如此,工商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具体手段,可以从外部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通过工商管理指引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房地产经济的进步具有积极效用。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工商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在房地产经济中加强工商管理的相关工作,可以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秩序、风险防控以及消费者利益等方面都发挥出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童伶,明伟菊.探究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14(09).
[2]李国瑞.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4(08).
摘 要:运用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和描述统计学定性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影响因素,运用经济计量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统计关系;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建模,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将两者关系的研究从定量转为定性。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收入;关系。
摘要:介绍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对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起的背景作了论述,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农业发展安徽0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都市生活的狭小空间,更加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自然良性互动的诉求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而水涨船高。在这种语境下,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走入人们的视野,调剂着人们的生活。通常,旅游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内外带来压力,进而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理念。安徽在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领域是比较早的“试水”者,有着比较成熟的发展路径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对安徽模式进行科学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对当前以及今后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流趋势。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质。
1.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旅游农业是指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又被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在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一种现代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是集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式产业体系。[1]。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整合了两种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有人将生态旅游农业定义为“朝阳产业”,这种说法恰如其分。
1.2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特质:①和谐共生性。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不同要素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农业对于环境、资源以及旅游的发展起着统筹兼顾的协调作用,既遵循了农业、旅游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的协调发展。②规划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科学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及深入系统的分析预测基础上。在实际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目标区域的实际调研拟定可行性报告,最终决定项目能否如期上马。③交叉性产业。生态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兼具农业与旅游业的特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使农民同时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天然谐趣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如生态观光、乡土民情等项目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游客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外身心彻底放松的诉求,为人们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提供了一条绝佳路径。
2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趣的背景。
2.1地理优势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光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湿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为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安徽有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沿江平原农业区、皖南山地林茶粮区。这些区域特产丰富,如枇杷之乡-歙县、山核桃之乡-宁国、酥梨之乡-砀山、红茶之乡-祁门等。安徽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产,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安徽的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2.2政策扶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腾飞,成为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渠道,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嫁了农村的社会治安风险,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将农村的现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新的载体基础上的完美对接。为此2007年安徽省出台了17号文件《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确定打造旅游大省的发展思想,提出打造“三大板块”(即大皖南旅游区,泛巢湖旅游区,新皖北旅游区)和“六大区域”品牌(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休闲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亳州、凤阳、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从财力上对规划编制、景点建设、旅游接待宾馆创星、“农家乐”创星等工作进行奖补。
2.3经济能力因素。旅游活动能否长效进行下去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有着莫大的关联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旅游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性。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对于各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人们的消费收支结构中,观光旅游分量举足轻重。这种情况在我国体现的也十分明显。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旅游业,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生态旅游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不断减低充分证明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物质性消费不断走低而精神享受性消费与日俱增。绿色消费和个性消费的理念蔚然成风深入人心,而旅游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们消费理念和模式的演进成为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2.4国家“假日经济”政策的强力助推。安徽生态旅游农业能在并不很长的时期内取得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优越[2]。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从1995年5月1日国家开始推行每周5天工作制起,国家对居民假日的每一次调整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近年来,政府更是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并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的假期,使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奠定了假日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各种假日的不断增多对安徽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后会更加明显。
2.5生活压力加剧、交通布局更加合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呈现逐日向好的状态。但是,城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典型的比如“城市病”现象。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导致人们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心理承受力经受严峻考验,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渴望着走出紧张的“城堡”,呼吸到新鲜自由的空气。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旅游农业得天独厚的特性充分彰显。另外,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通信的发展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私家车的非线性增加、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给人们的旅游出行提供了便捷渠道,人们出行的灵活性相比从前更加明显。
3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客观问题。
3.1生态旅游农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冲击。
正如前文所说,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和回避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营模式的严重滞后以及经营理念上的急功近利。长期无序的粗放式经营使我们的环境千疮百孔,问题接踵而至。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差和利用限度,若过度开发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景区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的实际承载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恣意妄为;很多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兴建虽然必要,但是没有通盘考虑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侵害冲击,等等。[3]我们会看到,在很多林区,由于人们无度开荒,大量森林被砍伐,原本并不明显的水土流失问题一下子严重起来。另外,为了增加农业产出,提高产品的产量,人们在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若长期使用又不加以控制,必将对水质和土质产生恶性影响。
3.2经营粗放、设备滞后以及交通闭塞。
3.2.1经营理念存在偏差,重经济产出而忽视生态效益。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要坚持科学、合理、可控,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经营者不经论证便变更土地用途,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可能破坏土质。很多经营者对自身的定位也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研判,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说,人们在旅游消费中会制造很多垃圾,这些都要及时妥善处理,以防对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审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3.2.2经营粗放,深入开发陷入困境。
一个好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必须有着完善的配套设施,这是硬件方面的必然要求。但是,光有好的设施没有好的服务也是发展的一个误区。许多生态旅游农业区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根源就在于经营方式粗放,没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等内在价值。另外,当前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都是当时当地的人们搞起来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往往很难将其引入纵深方向,旅游开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文化附加值严重匮乏。
3.2.3交通条件落后,位置偏僻。
旅游发展,交通现行。没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旅游景点很难为人们充分接受。当前,安徽本省生态旅游农业主要布局在一些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区域,游客抵达景区以及在景区游览都十分不便。交通条件的落后和位置的偏僻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今后,安徽要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完善交通体系。
4破解方略。
4.1政府科学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总体来讲,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还处在层次比较低的起步阶段,很多东西都在探索试验过程中,经营管理和资金保障上的漏洞比较多。政府部门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上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加大经营管理者们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科学管理、创新思想的指导引导。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该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生态旅游农业在科学高效的轨道上运营。例如,在兴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筑的同时,注意保留原先的有特色的建筑群,将新的发展思路和旧的资源充分整合。在资金投入方面,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态旅游农业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4.2在可持续的轨道上良性运营。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必然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没有疑义的。在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在前期准备以及具体实施中,要注意生态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吸取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同时,完善生态旅游农业体系内部资源的配置和结构的调整,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和互补效应。在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新路。
4.3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是由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污染的预防控制等内容构成,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农业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特别注意消除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要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调整农业发展的能源结构;要加大技术研发水平,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安徽省是长江、淮河的流经之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格外重要。要坚决遏制乱砍乱伐森林资源的不良势头,通过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森林资源完好无损,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资源保护区域,深化退耕还林工作。尤其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力度,鼓励他们退耕还林,让他们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长远意义。
4.4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旅游农业的文化意蕴。
任何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必然拥有很多特色资源和优势领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区域的历史精髓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和历史厚重感。实践证明,没有文化内蕴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安徽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很多特色性的东西,这是当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灵魂。事实正是如此。置身在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区内,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油然而生,游客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心,享受大自然的静谧。水车、荷塘、犁等农耕文化的典型特征融入到景区中时,仿佛一切都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心开始沉静[5]。另外,要深入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注意保持一些古镇、地方文化、民间工艺品的原始特色,减少人为因素的濡染,提升旅游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
4.5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优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布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也是如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重要素,缺一不可。在拟定规划前要全面考察目标区域,做好可行性论证,征求各方面意见。坦率讲,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理论支撑明显不足,实践方面也是刚刚起步。成就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如方式粗放简单、利用率低等。因此,在进行旅游农业规划前要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6]。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不是单个农业经营者可以完成的,可以借助于旅行社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是促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道路。旅行社介入生态旅游农业经营之后,广大农民就不用担心由于文化水平和管理理念落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了。另外,旅行社本身的一系列优势,比如客源较多、管理理念先进、广告优势等都可以在这个领域发展重要作用。旅行社参与进来之后,旅行社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利益共同体,面临经营风险时,双方可以群策群力共同应对,减少经验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5结束语。
不可否认,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由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并不比成就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予以解答。长远来看,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然走依靠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挖掘和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语境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徐红。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问题的思考[J].合肥: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14.
[2]光善万,徐宜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动因浅析—以成都为例[J].
成都: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0):73-74.
[3]徐宜国。若尔盖草原沙化的人文因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81-12683.
[4]四川省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