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德育思想论文

传统德育思想论文

时间:2022-01-30 16:5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德育思想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德育思想论文

第1篇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把小笼中的小鸟放在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欲使德育生活化,就必须打破“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或德育资源”的观念,直面变化着的生活,积极开发和利用鲜活的德育资源。

乡土资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总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更能使德育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换,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德育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

寒假前,教师布置任务:常州正在火热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作为常州人应该也是必须了解常州历史的点点滴滴,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队、自由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活动的内容……

(一)节日风俗文化:收集、调查传统节日期间的饮食习惯、婚嫁礼节、宗祠拜祭习惯、各种娱乐形式;

(二)本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主要调查本地区古人类活动遗迹、现存祠堂、古乡镇村落、寺院、文物保护单位等内容;

(三)历史名人事迹,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

(四)对本地区姓氏文化的研究。

(五)其它自己认为可以活动的内容。

寒假后,学生成果展示:

PPT: 我所知道的圩墩遗址

手抄报——青果巷民居介绍

学生讲述恽姓由来的小故事

小品表演:我们的春节见闻

小论文: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

教师:(趁热打铁)一方面补充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必须在立足用好乡土资源的基础上,为“用”而“开”。这就要求我们挖掘课堂生成资源。

比如说:在这次活动中,有一组学生撰写了《西夏墅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小论文,虽然有些偏题,但是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在之后的一节课中,展示了学生的这篇论文,并由撰写这篇论文的同学讲解,图文并茂,真正“激”起了学生为环保而忧的“情”,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后进一步去了解本地环保现状,深层次分析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尝试制定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案。最后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交流各自成果和心得,通过学生的辩论,进一步优化方案。虽然师生花费了不少精力,学生的成果可能也显得比较幼稚,但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动手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容易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目标: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转变,从而为学生由“意”到“行”的转变奠定思想基础。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德育的实践性原则认为,德育过程不同于教学过程,德育过程是以活动和交往为基础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且以各种方式呈现: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可以是规范实用的调查报告;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实践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浓郁的乡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在品德践行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情感再次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3.构建和谐的隐蔽德育,营造全面的、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所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

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研和各类学习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动力。班级里的很多学生开始从自己周边的事做起:开空调时,尽量高开一度,随手关灯;随手关水龙头;尽量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或餐盒……

第2篇

论文摘要: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第3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网络环境正在形成,高校德育与网络的结合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对于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本文提出了几点思路:一是德育技术手段的创新,二是德育方法的创新,三是德育内容的创新,四是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的创新。

一、网络对德育工作的冲击及负面影响11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不同主体经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大,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个体化、隐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首先,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化,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其次,大学生理解信息变得更加主动。他们会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自行选择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地听从教育者的安排。21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信息,从而严重影响着德育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库,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学生身边,造成大学生身边的信息空间发生“过载”,使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难度加大。31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下降。网络信息以其广泛性、多样性、多媒体化等特点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网络,而对学校德育活动的参与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度下降。这样,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德育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使得高校德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为降低。41信息质量难以把关,德育环境受到污染。

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单一,德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管理手段来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确的观点和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担当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接受的外界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流动过程都有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比较“纯净”。计算机的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在计算机网络形成的环境中,对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对信息的过滤非常困难,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而形成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质量大幅度下降,德育空间被污染。51对网络的过分痴迷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养成。网络丰富的信息和各种新鲜刺激的娱乐手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网络上。一方面,长期的网上漫游缩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时间,影响了正常的交友活动,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活动的减少会给其道德养成造成阻碍,另一方面,由于网上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摆脱了真实的环境,人的行为缺乏了角色的约束而趋于放任,极端者利用网络高智商、高技术、难以侦破等特点进行违法甚至是犯罪活动。这些情况虽然不具有普遍性,却影响了某些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措施网络虽然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然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能采用“封杀”的办法,而应当采用疏导的方法。我们德育工作者应当占领网络这块阵地,抓住时机,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大胆创新,以网络为工具开展德育教学,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11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1)借助国内已有的知名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一些网络公司及其网站已经跻身于世界知名网站的行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借助知名网站,就是利用其知名效应,使访问者引起兴趣。特别是可以获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络和网站的“路由”。目前,我国可借助的知名网站主要有中华网、搜狐网、炎黄在线网等,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网。(2)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帮助一些德育工作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页,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热心网友进行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活动。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有时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更灵活,更容易使人感到有平等性而被接受。(3)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德育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他多媒体仿真画面,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21采取新的德育方法(1)采取“网上”聊天的方法。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式的“渗透”教育才能有效。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网上聊天这种形式开展教育,通过“闲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讲道理。(2)采取“网上”辩论的方法。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实践表明,人们总有各种成熟或不成熟,准确或不准确的观点,并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愿意别人能倾听自己的观点,注意自己的存在。

但是,生活中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场所很少,因此许多人存在这方面的心理压抑感。信息网络出现以后,开辟了“我来说两句”的场所,给人以不限时间、场合、顺序、范围、对象的说话机会。辩论的方法从表面看是一对一,实际上许多“观辩”者也是受教育者或是受影响者,不排除有时“观辩”者的思想观念转变更快更彻底。(3)采取“网上”咨询的方法。在网上开展信息咨询,如学生工作信息咨询,包括有关学生工作方面的奖励、处罚的政策规定,校内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程安排,校内热门话题,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再如网上心理咨询,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打开心扉,心中的压抑感得到释放。还可以在网上开设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单位能够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有关情况和择业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信息公布的新渠道,提高了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应聘、择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机会。可在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答”、“择业技巧与方法”等栏目,使学生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摆正自己择业的坐标,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31

增加德育内容(1)网络道德教育。由于今后的年轻人学习、工作、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因此,网络使道德教育比过去更显得重要。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方面的道德教育。校方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攻击计算机网络和发送伪造的电子邮件等行为是错误的。经过短期培训后,学生还必须参加一次以守则为内容的网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使用校园网。在我国,部分高校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了网络道德教育,开始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了“网络道德与文明”的内容,重点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规范、网络礼仪、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健康等方面的教育。(2)网络法规教育。网络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青少年好奇心强,富于挑战,在掌握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后,便将网络当做他们施展技能的天地,并依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必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法规方面的各项规定。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制订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法规。近几年更是加快了网络立法的进程,仅2000年一年就颁布了七部网络法规。作为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动态,把最新的网络法规、管理规定等及时向学生传达。

同时还要看到网络时空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律法规和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如:《宪法》第四十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国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因工作需要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网络中使用的电子邮件从本质上讲只是为了便利人们的交往提供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电子邮件的内容与账号同样受法律保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法律课教学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灌输和引导。(3)网络安全与健康教育。告诉学生在网上可能遇到的有害情况,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如: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密码,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不要回复任何粗俗、暧昧或肮脏的电子邮件;不要跟陌生人约会见面,如有必要须有朋友同行并且约会地点选在公共场所等等。针对一些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网络综合征的出现,还应开展网络健康教育,使他们明白: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使用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网络也是这样,使用网络并不是要在网上消磨时间,而恰恰是为了节省时间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4)学德教育。在网上信息非常简单、快捷,而且不用通过电视台、杂志社、报社等社会信息过滤系统,因此对学生进行学德教育,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有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与此同时,由于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比较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如网上资源搜索、下载、搜索引擎等方式,使得抄袭他人作品成为更简单的事,甚至美国波士顿大学还发现有八家网络公司在网上出售论文,即所谓的“论文工厂”,为大学生抄袭论文提供便利,因此网络环境下学德教育不能忽视。41改进德育教学评价内容及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德的状况的要求与考评的管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可否认,目前德育评价相对于学校的智育和体育的评价还依然是一个比较差、比较弱的环节。比如在评价内容上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状态,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这导致对德育对象估计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失调、对立,严重影响了德育实践的效果。再如,在评价方法上也不甚科学,如我们经常采取的评语法,即用简明的评语来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只注意定性描述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因而不够精确,对评价对象不能逐一排出先后次序,有时难以做具体的比较分析。做评语时,也容易掺杂个人偏见或主观因素。网络环境下,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在校表现,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1)把网上道德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纪的受教育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超级秘书网

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必须将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所以,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应包括网上道德水平的评价指标,如学生上网后遵守网络道德的情况,被网管处理的情况,被网友谴责的情况的记录和反映。同时,还应实施对学生自身定期上网的道德状况的评估,如破坏校园网的情况,“黑客”行为的有无,恶意造谣、诽谤同学的问题,对教师的不良人身攻击或评价等。(2)评价方法的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每个学生将本门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学习主页中还包括每个学生的学期论文,包括个人与小组对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功个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资料与信息,并综合成每一届学生集体创建的课程资源库。这种全新的学习评价与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示出每一个学习者的才华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本届同学之间直至不同届互不相识的学习者之间跨时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评价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聂北茵:《网络文化:到底怎样认识你》。[2]王叔军:《文明上网,大学生担起重任》,《人民日报》2001年2月5日。[3]李国刚:《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4]严耕,陆俊:《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5]卜卫:《生活在网络中还是在网络中生活》,《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10日。[6]杨振斌,张瑜:《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对策的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第4篇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手。是班级德育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班主任对班级德育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班风与学风,班级的班风与学风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班主任德育论文工作,不仅关系学校德育管理,对各学科教学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班主任要搞好班级德育工作,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爱心对待每名学生。以身示范

爱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能拿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能以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他们。只有用爱心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心。对于能力差、有缺点的学生不能歧视,要用爱的语言鼓励他们;用爱的渴望调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们;用一颗真心唤醒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二、发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自己树榜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待各种学生的态度、仪表、自身的能力,以及讲课时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知识面的广度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班主任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提前到校,检查出勤、卫生、督促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努力进修,积极抓好班级工作,真诚的关心学生,一视同仁,这样对以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工作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分发挥各科任教师的能动性。从各科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班主任德育要和各科任教师紧密联系。了解学生,了解教学进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只要班主任德育论文充分挖掘,是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四、充分发挥班会的主导作用。直接进行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本周按班会要求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主题班会的选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班倡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以此激励学生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事业的合格者。

五、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如今,单纯的说教已越来越不被新形势下的学生所接受。怎样才能既让学生愿意接受,又能达到教育目的呢?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就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当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不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束缚在学校中,单纯地追求教学质量。实际上,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学校应该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原则,适当地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这样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六、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接受德育

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个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个健康的道德环境。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因此,班主任德育论文要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七、小结

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顺利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接班人,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合格人才,争取让学校德育工作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德育 孝文化 感恩责任 忠诚奉献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我院从2000年开始,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一、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明显的孝感,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继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孝文化从道德伦理上,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我院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文化氛围,搭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价值评价多元化影响越来越大;学生来校前主要关注考分、升学,到校后,关注感情和就业;在升学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比较大空泛等情况,通过感恩和亲情,用传统的孝文化来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

1.挖掘孝文化的优秀传统。我院协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先后创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黄香》《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孟宗的故事》《无敌孝子剑》《中华孝文化研究》《寻根问祖》《苍歌》等作品,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载体。

2.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开展一句话、一封信、一件事生动具体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感恩。

3.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与孝感的红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走红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大悟县、应城汤池等地参观学习,在驻孝感某部军史馆、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并请现代孝子楷模黄来女、田子君等来学校与学生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

4.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谭之平带母上学,艰苦创业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成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孝子、全国道德模范等。随后,学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孝文化包含着很多具体、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的大多数是以顽强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用自己的劳动来回报自己的亲人、国家。

我院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和忠诚。

1.培养学生感悟责任,明确学习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2.树立创业尽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动,历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孝的责任。我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业尽孝的谭之平,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感动学生。动员学生将对亲人、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情转变成实际行动,组织义工社,组织学生回自己的家乡服务,通过典型的示范和实践体验,树立敬业乐业、劳动创业的精神。

3.学习训练,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不少内容对高职学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训练是单调的,这需要学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热爱专业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在我院的专业教育中,引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辈事迹,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情和意志,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4.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前辈的忠诚敬业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丰富的内容上,更多蕴涵于民族的意识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和行为中。在企业中,老一辈的工人、技术人员身上都显示着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在实践性教学中,将敬业精神和对企业忠诚的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

三、从“忠诚”到“奉献”,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继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实践“八荣八耻”。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我院坚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理想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以回报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上,强调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忠诚的爱国者;强调忠诚于事业,敬业奉献;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强调以社会进步和有利于社会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道德伦理上,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对社会的仁爱之心。

四、从理论到实践,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高职德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1.确立全面的德育目标模式。构建高职德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德育评价标准。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实践性教学社会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容,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特征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三下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向希望工程捐款、义工实践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为宗旨,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信息网络和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将德育作为首要的内容,将德育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隐形的课程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建立多主体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对象包括对学生个人、班级等团队和教师、辅导员等德育的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评价。

第6篇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2009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会议在天津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以德育课为主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内在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村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简要分析,提出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几点意见。

一、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1 德育对象成绩差,素质底。

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招生后的线下生,质量普遍比较差,生源质量差不仅体现在在校学习的成绩比普通高中学生差,更体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较低,影响了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这是目前农村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1.2 教师授课质量低。

尽管目前中职教育正得到不断重视,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但是相对应的软硬件条件却迟迟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必要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低等都影响到中职教师的授课质量,不仅学生不主动学习,部分教师也敷衍了事,不重视中职课程的教授。

1.3 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学生德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其他文化课和实践课并没有多少区别,要科学地判断学生在德育课中到底收获多少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多少,达到了怎样的教育效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依据可供参考。

二、对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建议

2.1 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中职教育机构都在加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的提高,盲目扩招和争抢生源给农村中职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在农村地区,学生和家长“闻中职招生色变”,大大影响了农村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变农村中职学校的招生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改变招生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首先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职学校招生程序的规范力度,遏制中职学校招生的乱象,提高中职学校办学门槛,制定一定的软硬件考核指标对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进行衡量,清理那些以经济利益为追逐目标的学校,还原中职教育的良好初衷。其次,中职学校招生人员资格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任何人都有机会从事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招生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是农村中职招生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部分不法人员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学生和家长,败坏中职教育的声誉,严重影响农村中职教育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招生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规范招生行为。

第三,对中职学校自身来说,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就是要制定与实施相应的中职招生规划,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在明确自身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制定相适应的招生管理办法,确保招进来的每个学生都能在优秀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学习。

2.2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上课热情。

德育课教学具有不同于中职学校其他学科的区别,其特殊性在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如何,很难通过单纯的考试来进行衡量,要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的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革德育的评价体系,应该不单纯以考卷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对中职学生和教师来说,德育课的评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已远远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进一些新的理念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德育教学评价需要对中职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行为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这并不全面;德育教学评价应该产生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德育教学评价还需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德育教学评价在对学生德育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应该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在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改革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总结德育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总结出全面的的考核方法,尽快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科学的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达成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3 改善授课方式,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授课方式一般比较落后,受制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知识单向流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德育教学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的“教与学”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习惯,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德育教学中,结合智力、非智力因素,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建议在农村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注重和完善下面几种教学形式:

首先是进行“对话教学“。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教师答疑为主,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性地提问。德育课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进行圆满解答,这同样也是教师个人提高德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还要加强课堂讨论。任课教师要做好讨论话题的调研,为课堂教学准备有实际意义的讨论题目,议题应该包含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中职学生关心的就业、工作现状等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还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因材施教。

再次要加强辩论。将辩论的教学方式引入德育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对弈中快速吸收知识。辩论不同于讨论,面不应太广,抓着某一点,深入展开,通过辩论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最后是采用小论文进行考核。采用布置论文作业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的德育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分析,通过论文最终真实地反映学习成果。论文的着眼点要注重实效性,可以考虑对国内外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帮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使德育教育更生动、直观,并且养成注重自我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4 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交流。

德育课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中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差距,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却并不比其他学生差,甚至在农村中职学校中,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这就对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德育课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德育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并不在于德育课程本身,而是注重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与学生进行课程之外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认为老师是他的朋友时,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德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强,因此,德育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切忌不分场合训斥谩骂,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要善于发现不良学生的优点,适当地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还要加强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里波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关心帮助,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化来挽救一些落后的学生。

周济说,没有爱就没有德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德育,农村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2]徐凯.新时期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3]曹秋梅.小议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换[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第7篇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凡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和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探究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把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熟悉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和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索新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摘要: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第8篇

1.1一般特征:构成复杂、年龄跨度大、面临个人问题多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应届考生思想活跃、单纯、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而在职考取者社会经历和背景复杂,思想成熟、自信自律,但也部分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将社会上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所以他们的思想和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正面或负面风气的影响。研究生年龄一般在25-40岁之间,有的已成家,入学后面临夫妻两地分居、孩子的入托、入学、抚养教育及择业问题,面临的个人问题较多。

1.2思想特征: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心理特征复杂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思想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较浓,注重自我实现;价值判断上讲求实惠,偏重功利和物质利益;独立意识较强,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比较自尊、好胜、充满自信,若缺乏正确引导,或遇到困难和挫折,可能发展为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和脱离实际的倾向。研究生社交面广、目光敏锐、富于理想,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前沿接触较多,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和心理情绪往往通过他们迅速而尖锐地反映出来。他们的思想观念开放、自主,使得他们往往采取多重选择的态度,容易导致价值观念的复杂化。当代研究生在婚姻、家庭观念上更趋向于开放性、独立性、自由性和务实性,他们力求在传统观念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其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正是德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引导的。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是做好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关键。

1.3学习特征: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学习,阶段性和专业性较强

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是在导师和导师小组的指导下完成。这是研究生区别于其他学生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由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决定的。导师的学术能力、科研水平、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其教书育人作用往往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性和专业性强,自主学习突出。研究生学习一般分为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论文撰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是在学校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集中完成,第二、三阶段则分散到各个院系和专业,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业,这两个阶段学生集中管理特别困难。很多时间研究生往往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甚至连导师也不一定了解他们的行踪。由于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性强,入学后一般按学科选修学位课程,在导师的研究领域选定科研课题,这容易将研究生限制在所学的专业范围内,完成了学位课程和科研论文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研究生德育工作要针对性地进行,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及职能管理部门对研究生德育的领导,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尊重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各院系的协调配合和研究生辅导员的辅助作用。形成全院上下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德育的整体格局,发挥集体联动力,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2.1加强统一领导

学校党委是研究生德育的领导核心,应加强校党委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集中指导。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安排好教学,适时聘请道德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及研究生作专题讲座,加强对他们政治思想和学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做好协调与联系工作,制定管理部门、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研究生之间沟通和联系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及时向相关部门及领导反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及研究生对德育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做好研究生德育考核,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工作业绩的考评,把对研究生德育的重视落实到行动上,逐步改变在评定中重业务轻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创造机会,浓厚研究生德育氛围,积极组织全校性德育活动,加强学生间、学生与导师间的接触和交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环境。

2.2重视导师主导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本文所说的“导师主导”是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德育中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重视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从伦理的角度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尊师爱生关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代际伦理关系,师生代际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靠年龄和权力优势,更主要靠责任心、义务感和师生情来维系,其中师生之间尊师爱生的友情是有效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自主性等特征,决定了导师道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和针对性,一是在第一学年学习阶段,研究生导师应建立起与学生定期联系和见面的制度,要经常召见学生,了解其学习进展和适应、人际关系发展情况,引导他们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让研究生感觉到对自己的关爱,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在第二、三学年论文写作、科研和实践阶段,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接触已经比较频繁,研究生克服了第一阶段的彷徨和紧张,与导师已经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相互比较了解,研究生导师经常关心和检查他们的论文进度、生活情况、团队合作情况,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学术道德、创新思维方式、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地对待个人名利,为其适应社会、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研究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2.3发展各级辅导

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院系的积极配合,离不开各种专兼职辅导力量。各院系要以全院系的研究生为基础,做好内部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形成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工作环境。要组建专职的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努力实现研究生德育教育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的科学化,为导师的德育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对研究生德育日常管理负责。应协助好研究生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导师做好研究生道德教育的一般性工作。要根据上级的安排,及时做好普遍性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定期联系的渠道,经常与研究生导师沟通和联系;负责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负责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建立与指导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研究生的心理疏导;要经常召集研究生见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做研究生的知心朋友;还要负责落实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和措施,协助职能部门对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技校德育课教学,形成的原因,应对的措施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技校德育课教学的教师,我时时在拷问着自己,时时在反省自己:“到底技校德育课该怎么教?”、“针对现状我们技校教师该有何为”……回头看一看我们现在的技校学生素质,很是不容乐观,“一流学生上重点高中,二流学生上普高,三流学生上技校”,这一流行在社会上的顺口溜便是明证。学生素质差是有目共睹的,课堂上一问三不知,课下一脸茫然,他们总感觉语文课没有专业课有用,他们认为是浪费时间,所以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匮乏成就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时半会是改变不了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所以我认为根本原因恐怕还是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不当,以至影响到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形成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规范化,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文化生活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务实化的特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专生,面对道德是非以及传统道德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冲突时,不能较好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使技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技校学校德育教育,与时俱进,改变单调和滞后的德育方法和内容,是摆在每位技校德育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2、学生原因

现在,技校学生思想大多是好的,是积极的,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对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年龄较小,其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吃苦耐劳,有理想目标,求知愿望迫切,自理能力较强,生活俭朴,遵纪守法。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他们一方面要求改革,渴望成才,另一方面感到不是光凭自己的劳动就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于是容易滋生失落感。

3、教师原因

主要是一部分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单调,责任心不强,不能够吸引学生。

二、应对的措施

一)、重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

德育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多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行为教学法等方法。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第10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11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医德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质量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存在着急需整合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文章结合对传统模式弊端的解析,从医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评价和育人理念等五个方面,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构提出了可行性办法,即遵循人性原则,注重人文养成。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课程设置散乱无序、教师结构缺乏权威、教学方法刻板陈旧、学生态度可有可无”。面对这一现状,医德教育作为对医学生进行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急需整合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规范教育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本文结合对传统模式弊端的解析,就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作了如下几点探讨。

1医德教育内容:从“伟大”走向“平凡”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沿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学校的职业德育中表现为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伦理道德教育,重视德性修养而忽视基础文明化育。而实际上,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化育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化育是从“做人”伊始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建立在“成人”基础上的。为此,以“如何做一名悬壶济世、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为核心的医学院的医德教育应从“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始。

医学院的医德教育可以以“生命至高无上的生命观教育,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教育,良好的礼仪教育和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学校的医德教育要优化内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标的渐进性。这就要求: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按“先成人,后成圣”的原贝Ⅱ进行安排,如:可对新生进行以中国哲学(特别要重视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儒家仁爱之心、行医家精诚之术去审视、认识、践行医疗活动,培养医德情感,增强医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育。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对其进行以医学伦理学为代表的职业伦理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一个好医生。

其次,在医学伦理学的教材问题上,鼓励结合教学医院的典型代表自编生动教材,以具体医学伦理案例的解决为教学单元,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制定医德教育目标,规定医德教育内容和范畴,以期使其教学更具可操作性、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临床,提高学校医德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完成医德教育从低层次标向高层次的过渡。

2医德教育途径:从“封闭”走向“开放”

目前的医德教育实践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这种教育模式企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规约学生的视野,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以培养其健全完善的人格。殊不知,这样做忽视了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这一基本事实。要知道,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封闭的课堂里,教师向学生传播的是理想化的教育要求和处理过的信息,而这些与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所接触到的许多医疗卫生的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反差,导致学生对学校提出的医德教育内容的信任度下降,从而造成德育的短效或不明显、不稳定。另外,医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协作以及学生的自我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能封闭性地围绕某种“正确”的规范或“理想”的价值观而运作,而应该开放性地围绕现实生活实践和理想的道德生活来构建医学生的医德生活主体。因此,围绕医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增加“四早”学习内容:即早期接触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工作环境、早期参与科研项目、早期深人专业领域。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可在社区医院早期近距离接触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工作环境以培养医德情感),设置病医生关系课程,并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这样做可使一年级学生接触病人,学习医学社会问题。当然,开放式的医德教育离不开临床带教教师和任课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以增强学生在认识工作环境过程中,面对医德困境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3医德教育方法:从“他律”走向“自律”

医学院医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一种他律型的德育模式,以德育目标的客体性、德育方式的强制性和德育过程的灌输性为表现形式。医学生普遍接受着单一化的教育要求,接受着纯医德知识的灌输,缺少医德情感的体验和医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某些医学生知行脱节、缺乏医德行为的自觉性。要知道,“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而这种忽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的学校医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缺少现实的生活意义。医德教育必须遵循人性原则,激发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即从“他律”走向“自律”。

为此,医学院的医德教育模式要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实现医德教育目标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现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医学生报考医学院的动机是看到从医社会地位高、收入可观而稳定、实惠多等优越性,学医的伦理思想准备不足,不了解从医的艰辛、劳苦,没有为病人甘于奉献或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准备。针对这一现实,医德教育应从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不要把学生视为医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德育目标定位在医学生能够在医疗实践中服从《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医疗单位岗位规则等这些客体性目标上;而应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医德教育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发展上来。

其次,要实现专业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使德育方式由强制性向民主性的转变。纯理论的医德教育本身易流于形式,甚至乏味、枯燥,而专业教育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容易使医德教育“入耳、人心、人脑”。所以,要特别重视医德教育在医学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讲解高血压脑出血时,指出病人的高颅压症状(头痛、呕吐、视水肿)、意识障碍、瞳孔变化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迅速改变时,应适时教育学生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辞辛苦,严密地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恶化,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和残存功能,争取最好的愈后;当讲解影响组织再生修复的局部因素时,可举出临床上由于手术中操作不慎把纱布、器械留在体内,导致手术切口长期不愈合,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应承受的痛苦,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引起医疗纠纷的实例。教育学生“医本治人,学而不精,精而不诚,反为天折”,适时对其进行以操作严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医德教育。

4医德教育评价:从“定量”走向“定性”

传统的医德教育主要以教师的训导和相关理论传授为主,过于强调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致使其在评价标准上常常以考分取人。然而,“书面考试可以反映一个学生有关这种精神的知识(就语词证明而言),但是一个学生可以有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然而没有(或者并不感受)这种精神本身。学习一种精神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关于这种精神的知识,有能力或者愿意说出忠于这种精神的保证,并不向我们担保这个学生已经有了(学到了)这种精神”。

定量”是手段,“定性”才是目的。在评价医德教育效果时,首先需要结合量化测评进行定性分析,以便能够客观真实地掌握医学生的医德发展状况。其次,要树立全面意识,既要检查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对其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等进行评价。第三,要树立教育改进意识,通过全面地了解医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进步,使医德教育评价有助于避免施教的盲目性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以更有利于提高学校医德教育的实效。,

5医德教育育人理念:从“经世致用”到“人文养成”

目前,医学教育过多地强调成绩、能力、效率和竞争,而忽略了医德养成,致使一些医学生缺乏责任、态度、价值、方式、情感等人文内涵。表现在:经世致用的本事不错,专业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与责任感,缺乏奉献与牺牲的高尚情怀;对医学以外的社会伦理、文化素养、职业精神等做人要务缺乏应有的重视与培养意识。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医德教育实效性降低。

人文养成就是指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精神,是一种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体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和人性的力量。二是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医德医风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医德建设,人文精神是基础;医德教育,人文养成是关键。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德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医德教育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