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1:4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自动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毕业设计;分类指导;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邓方(1981-),男,四川南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陈杰(1965-),男,福建福清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预立项项目(项目编号:0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9-03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课程体系中与科学研究结合最为紧密,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最为直接的课程,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学生可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应该为各类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方面,目前的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无疑是对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训练的良好载体。教育部于2010年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素质人才。该计划强调了各个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同时更强调了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毕业设计分类指导的成功案例,也说明现有的毕业设计体系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马上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科阶段就对创新拔尖人才进行专门培养,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彬就是其导师段广仁教授从本科阶段开始连贯培养至博士毕业。许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学生,多是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就跟着同一个导师完成学习。因此,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起点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尤为必要。
因此,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课时短,命题相对简单,选题仓促,设计与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性成果少,研究能力培养不足,各类学生一锅烩等问题。特别是对于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现有的毕业设计不能对他们的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先期培养。
一、现状分析
为更好的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了全学院1243个毕业设计题目及指导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分别对毕业设计的命题来源、题目性质和指导教师情况进行了统计。从命题情况来看,大部分题目来自科研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很少;在题目性质方面,工程设计占了总课题的53%。经分析发现,多数题目是为了完成工程中的部分简单工作,没有深入到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不能体现创新性,而体现基础研究的理论研究则只有4%,说明本科生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太多作为,多是以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毕业设计为主。而指导教师的组成中,年轻教师接近半数,这使得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经验不足,命题、指导以及学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连贯性培养中存在问题。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而毕业设计从时间安排、命题选题、指导方法、分类指导等多个方面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本科毕业设计为切入点,对现有的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教师、时间安排、指导方式、考核方式等主要要素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毕业设计命题针对性不强,命题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课程的命题与选题都是由指导教师决定。由于大部分本科生能力所限,加之毕业设计时间较短,所以多数毕业设计只能完成相对比较简单的命题,指导教师在命题时常常是为命题而命题,人为降低难度,很难真正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表1、表2、表3是近年来自动化学院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命题情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结合生产实际的题目最少;而在题目类型方面,工程设计最多,理论研究最少;在重复性方面,重复题目为18.9%。
2.现有的毕业设计时间过短,完成研究和创新的时间不够
现有毕业设计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部分学校还在该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加上毕业、考研、找工作等各类事情,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总时长平均也就不到四个月。而要在这四个月的时间中完成开题、设计、制作、实验、论文写作、答辩等一系列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以往经验和统计,30%的学生甚至不能完全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中要求的全部内容,只有10%的学生可以很好的在四个月的时间中做出较好的结果,而这类学生多数是提前参加到了课题中或是有很好的基础,而60%的学生只能基本完成命题内容。
3.现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单一,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
表4是自动化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统计情况。从指导教师的组成结构上看,人数占三分之一的年轻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是总数的一半,而博士生导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数量少于其人数的百分比。说明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力仍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4.毕业设计考核方式不利于创新性成果的出现
现有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以答辩为主,需要打破原有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和答辩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原有的考核按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进行分别考核,并制定各阶段的阶段性指标,将原有的以论文为主的考核模式向以实物、程序、科技论文、专利、竞赛结果为主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从而将原有的以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向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毕业设计模式转变。
5.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毕业分类指导的需要
目前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制定,灵活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创造力,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落后学生的能力,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体现不足。
三、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1.毕业设计时间上的改革
考虑到以往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考虑到为将来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有必要在毕业设计课程时间上进行调整。按照分类思想,将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加长优秀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从而将部分优秀学生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联合培养。
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排名年级前5%),从大三第二学期初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开题,大四一年时间完成具体设计和论文撰写,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三个学期。其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研究生用于研究的时间。二是针对成绩在前30%左右的学生,则在大四第一学期选题、开题,总毕业设计时长为两个学期。三是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选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初,开题时间为大四第一学期末,总时长为两个学期。四是针对动手能力特别强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可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选题,开题并将其毕业设计与竞赛结合,总时长为四个学期。五是针对部分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毕业设计可在大四第二学期完成,总时长为一个学期。
2.毕业设计命题模式的探索
毕业设计的命题需要在题目命题来源、命题类型、命题质量方面下功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毕业设计命题。采取命题评审制,指导教师的命题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评审,只有通过评审的题目才能用以指导本科生。
一是面向以保研学生为主体的优秀本科生。将他们作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主力,命题主要结合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值得研究的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且带有前瞻性的课题,锻炼其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开始其硕士甚至博士的培养过程,为将来培养优秀硕士和博士论准备。二是面向以工作为主的部分本科生。主要从项目中抽取部分动手和锻炼工作能力较强的题目,锻炼其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面向考研学生。对科研中的典型问题和一些相对难度较小的题目进行研究,特别注重将来其主要研究方面,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基础。四是面向打算出国深造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英文能力,可采用英文论文的方式。
3.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
本项目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分类,从而保证命题的分类效果,保证对学生指导的连贯性,保证学生课题的延续性,从而保证能对优秀本科生从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
一是实施优秀本科生导师制,并保证优秀本科生能在毕业设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基本师从一个导师,从而保证指导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实施,这类学生毕业设计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二是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后自动成为其本科导师,并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保研与考研、出国和找工作中给予具体指导。如上研究生后在同一专业,其本科导师自动成为其研究生导师,博士阶段如其导师是博导则自动成为其博士生导师。期间学生有一次机会更换导师。三是主要由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课题和经验,对于特别优秀学生应选拔博导或硕导担任其指导教师。四是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其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应进入实验室,按研究生进行管理。
4.毕业设计管理机制的改革
为适应毕业设计分类指导探索和改革的需要,必须在学校、学院和研究所层面对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校层面。允许学生按分类选择毕业课题,并在大二结束时和大三每一学期结束时统计与学生成绩排名。调整教务管理系统,允许不同分类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跨学期、跨学年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中的优秀学生应优先保证其保研资格。评选毕业设计校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2)学院层面。由辅导员、教学干事一起完成对学生的按成绩、兴趣、未来发展的毕业设计分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将本科生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本科生导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成立毕业设计课程命题评审小组,聘请专家进行评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按实际时间相符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评选毕业设计院级优秀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奖励。
(3)团队或研究所层面。给进入研究所进行长期毕业设计的学生一定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并给予其一定的物质补贴。作好国防项目的保密分解工作。帮助指导教师做好命题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4-03
在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该课程是以高等数学、大学基础英语、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传感器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仪器仪表过程控制、单片机原理等为基础的课程。《专业英语》是自动化专业的基于大学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课程,培养学生在自动化专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资料阅读和翻译能力,也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自动化专业以及相关信息专业的词汇量,提高该专业的英语文献及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锻炼学生翻译中的译文组句成文的能力[1]。科技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工作能力,并且要拥有不断跟进国际上最先进技术的能力,通过英语资料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并且能用英语与别人进行交流,因而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自动化《专业英语》的课程内容既考虑到一般科技英语的基础内容,又要重点突出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是基础英语与自动化专业的结合的课程,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运用英语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的训练内容,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既要考虑训练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原版的英文资料,并翻译成大家能理解的中文资料,又要让学生具备通过写作英文信件和报告进行交流,以及进一步发表英文文章的能力。作者教授自动化专业英语已经有四年历史,现将教授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认为,在上任何一节课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一般是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学好专业英语就是掌握技术的一门工具,也是谋求个人良好发展的奠基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自觉性。比如通过网站上工程师招聘信息中的招聘要求来说明很多行业都需要专业英语,工作中有学习最新资料和工作交流需要;研究生必备文献阅读与检索的基本能力,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以便于查询和阅读最新的国际上相关课题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且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国际会议上以及进一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展示相应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上同行的关注等,都离不开专业英语能力。
二、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掌握专业英语的翻译能力,首先要学生明确知道高水平的翻译标准是什么,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训练翻译的技能。翻译学家严复认为,高水平的翻译要达到信、达、雅[2]。“信”就是不要改变原文的意思,译文要准确;“达”即语言通顺,上下文衔接流畅;“雅”则是文字优雅,符合高水平的中文要求。但专业文献的翻译更注重表达准确和翻译内容的流畅,文字优雅方面一般不建议采用。专业英语文章中的长句很多,而且比较难,而且经常出现具有多个从句的长句,为了帮助学生长句的翻译,首先给学生讲授长句的划分方法,分清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将复杂的句子如何划分成多个简单句子。为了达到学生掌握长句的翻译技巧,每次都以一个典型的长句为例,训练学生进行翻译,让同学先进行翻译,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并且同学们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针对以上答案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们逐渐增长了长句化成短句和整体翻译的能力。
三、《专业英语》泛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文献的细读是为了对专业英语进行翻译,而时常学生为了快速获得外文方面的信息,需要对材料进行泛读,泛读能力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给学生找一些网站和英文科技期刊上很典型的文献进行快速浏览阅读,分析科技文献的主要语言特征和结构,使学生明白科技英语的主要结构是论文标题,在文献的最前面是摘要以及关键词,文献的正文开始是引言,正文后面是结论和参考文献。针对科技文献的语言特点,训练学生通过标题判断出文献的主题,以及通过摘要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并使学生使用引言获取文献的背景材料,包括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架构,快速阅读后认为该文献有价值,将对正文的科技内容进一步快速阅读,从而达到实现对文献由粗到细的全面快速阅读。
四、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英语听力
以往传统的教学都是采用板书方式,现在多媒体技术很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达到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在课堂里节省出时间用于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3]。作者经常借助PPT、音频、视频和动画让课堂变得非常活跃。例如:在网易公开课上寻找相关的专业英语的听力材料,下载下来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另外,在一些专业公司的网站上下载介绍产品的英文视频,便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地道的专业英语听力资料。还有就是通过放英语歌曲、最新的英语电台内容等教学方式,学生感觉不枯燥,听英语也不感觉累,总体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五、上课时要进行互动,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有些学生英语听力差一些,自然课程的效果会较差。《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更要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育学家法雷尔提出在课堂要采用各种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4]。往常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一般都采用询问式交流方式,学生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处于被动状态。作者认为可以采用让学生表达其自己思路的方式,老师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因而建议在课堂老师讲解时间减少一下,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上课前收集课程相关的内容,将准备的材料做成PPT,并配上英文的文字以便于介绍,学生讲解后,其他同学针对材料进行讨论[5]。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一定的主动性,通过英文的讲解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学生能熟练运用常用软件,上网查询资料以及综合表达能力也极其重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学生查找相关国外网站资料,展开课堂辩论,并介绍国内外资料的检索方法、国内自动化专业的英文文献查询方法、国外大学网站的自动化研究进展查询方法、国内外自动化专业方面的期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向学生推荐学习网站,建立QQ群,开通群空间。通过这些方法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上升了。
七、《专业英语》的科技写作训练
从《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主要是关注专业英语的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增加一定的听说时间训练,但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忽视了科技写作的培训,而科技英文写作是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的很重要的能力[6]。目前实际情况是学生普遍存在英语书写信件和邮件有困难,用英语表达专业方面的思想和工作,更感到困难。尤其是在毕业论文撰写中,英文摘要的写作需要老师反反复复地修改,才能达到基本流畅,而且基本上是中文式的专业英语写作。由于学生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在企业第一线,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要面临着科技英文报告的撰写问题。由于科技英语与一般的英文写作有差别,不论在文献的格式上、表达的语气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必须在专业英语课堂讲解专业英语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顺畅地用英文表达工作的内容和成果。鉴于此,上课时,作者经常给8~10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命题写作。刚开始一两堂课,时间到了有的同学只写了二三行字。即使写出来,语法错得离奇,拼写难以辨认,上下左右不留空格。经过练习、讲评几次,同学们慢慢习惯了,到了期末多数同学都有了明显进步。
自动化《专业英语》该门课程是以信息领域和自动化专业的知识为基础的,然而信息行业和自动化专业快速发展,如果内容不更新,学生就不能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因而需要对教材不断更新[7]。自动化《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要不断地分析问题,采取各种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热情,让学生感到学习专业英语是相当有有用的,有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作者还认为进一步组织好教学的内容也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才能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文.自动化专业英语教程(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静,郎江涛.直译与意译的比较研究――从严复“信、达、雅”的角度说起[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19(3):70-74.
[3]戴艳阳,钟晖.“专业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41-242.
[4]法雷尔.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5]郭迎庆,李稳,王利平.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9,(8):4.
[6]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51-54.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毕业设计 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进行设计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虽然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总结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就目前完成情况来看仍有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选题存在盲目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备选课题,然后由学生依据学习特长、研究兴趣以及客观条件,与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课题。但现实情况是,虽然经过三年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并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创新点,在选题时表现得非常盲目。
(二)指导角色缺失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基础理论有所掌握,但并未系统地综合运用。因此,有些学生看到课题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开始。因此,学生从方案制订、实验安排到研究内容就只能听命于教师,学生组织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并未得到改善。
(三)论文质量欠佳
由于实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考研的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考试准备中;找工作的学生为了在限定时间内找到好工作,就把写毕业论文的任务放到了从属位置;还有些已找到工作的学生,其用人单位要求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四)答辩水平不高
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有些学生回答不出与论文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即使有学生能说出有新意的观点,但却不能说清楚新在何处。
二、改革毕业设计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如何在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我们经过对近些年工作中对每个环节的不断总结,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选择能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发挥学生创新意识的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完成,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好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课题,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二)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实行联合监督指导
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科指导工作统筹协调的灵活性,优化了学科小组内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杜绝了因个别指导教师临时出差而发生其学生无教师指导的现象。实行学科指导小组后,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课题比较熟悉,对其他学生的课题也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将设计过程中萌发出的创新的火花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
(三)建立定期交流和报告制度
为降低外部因素和实验条件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在学生选题初期就明确应完成的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有较好的认识和预期设想。建立每周师生见面讨论交流的制度, 全程监控设计进度,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两周学科指导小组的教师进行一次交流,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成果验收、毕业设计答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创新性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某些概念论述进行了创新或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 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评分办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人才的要求。
(五)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科研激励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认识,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因此,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 又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学习水平;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的工作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挂钩,即如果学生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作品,那么可计入导师的科研分;再次,学报应开辟学生论文专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开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六)造就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要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开展创新意识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高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多空间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因此,全面提高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教师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拥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师才能将其所在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将新的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后,还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扎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会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小结
本文针对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展开讨论,重点讨论了本科毕业设计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并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并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志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2]范兴明,张鑫,王荣,魏德强.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12).
人才是当代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目前,软件人才需求以每年40万的规模增长,预计在2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14年将达到400万左右。软件人才在我国依旧缺乏,软件人才需求缺口大。对高校而言,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广大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1 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现状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不仅包含技能培养,还包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各高校从大一开始就开设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以及后续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然而,即使各高校设置了丰富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也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
当前软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计算机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局面的形成归因于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并未达到软件企业预期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新招聘员工中只有15%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而85%来自社会招聘,因为社会招聘人员动手能力强,入职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程序设计能力层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要胜任企业软件开发工作,至少需要100000行代码量;对于本科毕业生,至少需要有10000行代码量,而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多数学生本科4年的代码量均在1000行,有的甚至更低。
1)程序设计类课程依然重教学,轻实践。理论教学依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重点,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语法、数据结构概念、算法理论讲解,因此也使得有针对性的实践太少,基于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案例教学不足,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点和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环节枯燥,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布置3~6道作业题,学生当堂完成,然后将代码以及运行结果截图打包上传到服务器,教师一一评阅。教师给出的习题往往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无任何实际背景或故事情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
3)学生多,教师少,教师无法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在大学不断扩招的情形下,师生比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一一发现和解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学生将作业代码和运行结果截图通过FTP上传至服务器,教师查看运行结果,由于学生多,教师无法逐个查看和运行学生代码,疲于应付,因而导致实践效果差。
4)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的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平时作业和实验进行主观性评价,难以激发学生自主训练实践能力的激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编程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代码阅读量、代码编写量均得不到保证,程序设计能力自然无法提高。
为了提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文献[1]提出一种贯穿在系列课程中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强调在一系列课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系统化训练,采用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教学,贯彻落实案例驱动、强化实训等教学方法。文献[2]初步将ACM模式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题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文献[3]也提出采用ACM竞赛形式的程序设计能力层次化培养模式。这些方法都是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有益尝试。
2 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与学校、学院教学部门配合,探索并建立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如图1所示。
1)培养方法和过程。
在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中,教学活动仍然分为理论知识讲授与编程实践,但理论课不再以单纯介绍语法知识为主,而是以具体的程序案例分析为主,让学生从案例中掌握语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相关的语法知识与编程技巧。学生编写的程序代码全部通过安徽大学程序自动评判系统进行评判,学生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再局限在实践课堂内完成,令学生有了足够多的思考和动手编程时间。对于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和ACM/ICPC队员及时进行在线细致辅导。在每次作业结束后,系统公布所有学生的解题代码,以供所有学生在线查看和评价。获得优秀评价的代码将在系统上公布,以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学习优秀代码,增加代码阅读量。
2)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特点。
(1)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依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其教学与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步入程序设计的殿堂。
(2)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摒弃单纯讲授语法的课堂教学方法,改之以程序案例为中心。在课程早期,案例以语法知识为主,逐步增加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分析为中心进行语法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基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3)实践教学以问题求解为中心。在实践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故事和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求解问题过程中掌握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
(4)实践环节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编程题目。与传统实践环节不同,通过在线程序自动评判平台,学生所有的编程作业只需在教师规定的时间段内提交,学生既可以在实践课上完成,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课堂内没有完成的作业。将实践课延伸到课外的优点表现在:①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分析问题并最终通过编程解决问题;②实践题目数量适当增加,学生的代码量随之增加 ,充分的课外实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践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5)经验丰富的ACM/ICPC队员参与程序设计实践环节辅导。ACM/ICPC队员经过长期的编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编程经验,代码能力强,因此我们利用ACM/ICPC集训队的优势资源,实行“传帮带”机制,对于每个学生编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有效提高学生的编程积极性。集训队学生优秀的编程水平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其编程热情,增加其向更高编程水平迈进的动力。
(6)学生作业采用自动化评判模式。学生提交的作业通过服务器自动评判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自动评判模式对于编译错误,会直接给出编译出错位置和出错类型,方便学生自查;对于运行错误,包括结果错误和运行超时,则需要学生重新审查程序代码。服务器自动评判能够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压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此外,服务器上保留了每个学生的做题细节,包括以往的代码、做题的数量、错误类型等信息,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做题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该自动评判平台不仅支持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还支持C++、Java、VB和Pascal语言,因而吸引了省内一些初中、高中学生进入该平台进行程序设计能力实践。
(7)优秀代码展示有助于增加学生代码阅读量。学生代码量包括代码编写量和代码阅读量。代码阅读量是提高编程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通过教师评阅、学生互评等方式,可以筛选出优秀代码并加以展示。优秀代码主要指具有巧妙的算法、运行时间短、内存占用空间少、代码格式规整、符合标准编程风格的程序代码。展示优秀代码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彼此对于同一道题目的多种解决方案,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提高学生的代码阅读量。这种相互的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在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创新能力。
与传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主要依靠“教师一学生”这种二维扁平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以问题驱动为中心进行编程实践,采用机器自动评判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编程实践效果评价,在教师—ACM队员—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三维立体互动教学网络。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内实践延伸至课外,将实验室实践延伸到实验室外,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与即时反馈。
3 实施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设计,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在安徽大学自主研发的自动评判系统基础上增加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模块。自2008年以来,学生通过该自动评判平台进行程序设计实践呈逐年增多趋势,多名学生参加了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以及省级程序设计竞赛,获得各类奖励10余项,其中亚洲区邀请赛金奖2项、省级竞赛一等奖4项。实施该培养方法后,学生进行自主程序设计训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目前在校生中程序代码量已经达到10000行的有200人左右,部分毕业学生直接进入腾讯、百度等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表示满意。安徽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2008—2012年提交代码量如图2所示。
该培养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吸引了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技术。近年来,陆续有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数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的学生参与到程序设计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例如,安徽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大学物理学院一名学生经过该平台实践后,积极参与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获得2010年ACM/ICPC亚洲区竞赛铜奖并于2012年成功考取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4 结语
强调师生互动、实践反馈、学生互动足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的关键,而利用案例教学与趣味实践是重要途径。实践证明,立体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在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和算法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索更多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编程素养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一款基于Cortex-M0作为内核的音乐播放器。通过MPU6000这一6轴运动处理组件采集加速度、角速度等一些速度位置信息,利用不同方向加速度信息控制MP3音乐的切换。而音乐解码芯片采用GPDS250A解码器,CPU采用STM32F042微处理器,并且利用光敏电阻获取外界光信息,控制播放器音量的输出。
【关键词】MP3播放器 MPU6000 STM32F042 GPDS250A 光敏电阻
1 引言
经过数年的发展,MP3播放器作为一种便携的音频、视频播放设备,早已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无论国内或者国外的MP3生产公司总会在一段时间后为MP3加入一些新元素,让MP3在消费者面前,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卖点和创新的活力。
感光式三维音乐播放器正是在这种对新事物不断需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感光式三维音播放器,选择利用位置的改变以及感应光照强度(利用播放器不同的空间位置对音乐进行切换,并利用环境光照来改变音量,利用非接触的方式完成对音乐的控制),从而进行对音乐进行的切换,抛弃了一些常见播放器通过按键或触摸屏对播放器进行控制的方式。使产品操作更加人性化,同时也增强了操作时的趣味性,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娱乐体验与音乐体验。
2 硬件设计思路
此播放器由主控芯片模块、6轴传感器模块、音乐解码芯片模块、光敏电阻模块、SD卡模块、电池模块、音频输出模块、USB模块这八部分组成。
根据光强弱程度的不同,利用光敏电阻感知播放器所处环境的光强,从而控制音乐的音量以及节奏,并且利用6轴传感器,通过感知播放器的位置以及因为位置变化而引起的加速度值,来决定播放器播放音乐的顺序。
播放器采用锂电池充电,播放器内置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
播放器的音乐存储在SD卡中。
2.1 CPU模块
作为播放器的核心处理器,STM32 F0 系列 32 位闪存微控制器 (MCU) 基于 ARM Cortex?-M0 核心;为嵌入式应用特别开发的核心。 STMicroelectronics 的 STM32 ARM Cortex? M 处理器得益于 Cortex-M0 体系结构增强功能,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实时性能、低电压和低功率。 ST ARM? STM32 F0 主流系列提供 32 位性能,且特别适用于小项目或平台决策,具有易于使用功能。提供很高的代码效率,在通常8位和16位系统的存储空间上发挥了ARM内核的高性能。
2.2 音乐解码模块
播放器中的音乐解码芯片采用的是凌通公司生产的GPDS250A音乐解码芯片。其特点包括:内置外部音源通道,可调节外部音源声量;支持U盘、MMC、SD卡的播放;可直接使用5V电源,利用集成的4052可输出3.3V稳压电源,可省去外部的稳压芯片,使成本更低;支持MP3音乐格式支持USB Host 2.0Full Speed 协议;可直接播放U盘和SD卡中的MP3歌曲;体积小,可方便加装或集成到传统的有源音箱内部。
凌通芯片的2号管脚V50_REG为电池输入管脚,接电池,并通过1号管脚VREG33输出3.3V电压。24号管脚VAC_R,26号管脚VAC_L分别为右声道和左声道音频解码输出连接耳机,其中VAC_R通过8002(经过10K电阻和0.39uf电容连接8002-IN管脚)功率放大连接连接扬声器。35号管脚FB,37号管脚PWM连接反馈电路通过FB的反馈PWM输出控制信号使反馈电路稳定输出5V电压。39号管脚SDCMD,40号管脚SDCLK,41号管脚SDD0,43号管脚SDCD_INT2分别连接SD卡的CDM管脚、CLK管脚、DAT0管脚和CD管脚。47号管脚DN、48号管脚DP分别连接USB的3号管脚和2号管脚。
与其他方案相比,产品更加成熟稳定,音质好,功能全,电流功耗小。
2.3 重力感应模块
通过获取MPU-6000得到的加速度方向信息实现音乐切换的功能。MPU-6000为整合性6轴运动处理组件,该组件解决了陀螺仪与加速器时之轴间差的问题,减少了芯片的体积。MPU-6000整合了3轴陀螺仪、3轴加速器,可由第二个I2C端口与其他的加速器、磁力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的数位运动处理(DMP: Digital Motion Processor)硬件加速引擎连接,收集其他芯片数据并将所有信息汇总后通过一个主要的I2C端口向应用端输出完整的9轴融合数据。
2.4 光敏电阻模块
播放器通过光敏电阻与另一电阻组成的分压电路,他们的的输出电压便是所处环境的光强信息,利用STM32F042的模数转换器来完成输出电压的测量。每当播放器工作时都会读取环境的光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一次播放时的基准,将之后的所有光强信息与此基准进行对比,避免了在不同强度环境光下播放器音量大小不定的情况。
2.5 音频输出模块
音频输出采用的HXJ8002 是一个单通道3W、BTL 桥连接的音频功率放大器.它能够在5V工作电压,3?负载,提供THD
节省了电路板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工作在低电压条件下(2.0V-5.5V) 。HXJ8002 不需要耦合。电容,自举电容或者缓冲网络,所以它非常适用于小音量和低重量的低功耗系统中。
2.6 电源管理模块
关于电源方面,采用BQ2057电源管理芯片。该系列是美国TI公司生产的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BQ2057系列芯片适合单节(4.1V或4.2V)或双节(8.2V或8.4V)锂离子(Li-Ion)和锂聚合物(Li-polymer)电池的充电需要,利用该芯片的7号管脚CC(充电控制输出端)来控制输出的电流大小以达到控制电池充电速度的目的。
3 结束语
此产品由以上模块共同组成了一个无需按键操作的音乐播放器,改变了以往由CPU读取文件,再由解码芯片进行音频解码的形式,DS250直接从SD卡读取文件并进行解码,加快系统响应速度,使运行更灵敏、可靠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对较完美音乐质量,通过播放器的加速度控制歌曲间的切换,并利用环境光强自动改变音量。
现在的人们不仅增加了对音乐播放器的外观和音质的关注,产品多元化的功能也是主导人们进行购买的一大主要因素。三维感光播放器简便易操作,也具有时尚个性的特点。作为一款娱乐产品,通过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仅实现了运行流畅稳定、成本低廉、能耗低等优点,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好的享受娱乐体验与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1]赵亮,侯国锐.单片机C语言编程与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道德.单片机接口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周文星,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气1301学生。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毕业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其自身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1977年,专业名初始设立为电信仪表,1978年更名为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9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培养提出的要求,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相互协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掌握检测与过程控制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从事仪器与测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教育科研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硬件,完善实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于自身特点,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科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通信与网络特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学科专业,并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经过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与“网络机器人”等专业特色。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总结, 既是培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又是对培训体系效果的检验。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学生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鉴于该专业的上述培养目标和任务,其本科毕业设计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一样,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好毕设课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的能力[2][3]。
(2)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2]。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项目,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在完成毕设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硬件制作、软件编程和软硬件联调,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和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4]。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灵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的形式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最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剖析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 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学校对教育部的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文件进行宣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②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课题资料分析不够仔细深入,其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 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规模、毕业设计实验设备、经费和管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重复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建设为契机,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和学生给予资助;此外,经过创新实践项目锻炼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对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或省级课外实践创新的项目,可考虑直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并进行滚动资助。
其次,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本科毕设课题进行查新,确保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具有一定创新型和实践性,对于那些陈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初步筛选完指导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之后,由系所相关部门对拟立项的本专业毕设课题及其任务书进行汇总并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指南,应在指南中明确课题的软、硬件性质及对选题学生的基本软、硬件素质要求。学生应根据选题指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毕设题目,并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一定时间的前期准备;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应进行本专业学生的毕设开题答辩工作,对毕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力争做到毕设立题科学新颖、避免重题、学生选题恰当,拟定方案切实可行,努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
(2)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方面,首先,加强科研毕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兴能力,亦为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同自己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自己毕设题目相关的课题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其接受创实践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问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毕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次,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硬件实验设备和经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该专业的专业实践特点,在毕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团队成员至少3人以上,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将课题划分成不同的子课题,团队内不同学生根据子课题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这种团队毕业设计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内成员为完成总的毕设任务,按各自分工的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和帮助。此外,通过团队毕业设计,实验室设备、经费及其它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3)在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指导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等组织程序和进度管理。建立以检查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对于阶段性检查不合格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和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论文答辩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具体分为:非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系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对于参加系所和学院论文答辩且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推荐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论文根据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511J80,JG00511J79,JG00511J78),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TD00511JG11)
[参考文献]
[1] 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10:136-142
[2]冯旭哲, 陈建云, 明德祥.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248
…………
如今,高社生是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美国数学评论特邀评委、多家权威期刊编委。他早已明白,飞机的飞行、导弹的精准打击,都与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密切相关,而这也成了令他痴迷的科研方向。
“实在是太忙了!”采访中,高社生不断感叹。因为从事的是与国防建设、航空航天发展密切相关的导航、制导与控制研究,每年除年三十以外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他的学生一周也只有一天休息。
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颈椎、腰椎都出现了问题,但他无暇顾及。前不久,美国空天飞机再次试飞成功,这种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飞行器,最高时速3万公里,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高社生对此十分关注,他说:“这就是我们与美国的差距,而在导航、制导与控制方面,这个差距最少有二三十年。”
当下,高科技战争对飞行器提出了高精度、高可靠性、高自主性的要求,各国都在思考,怎样使导航、制导的精度更高、更准,高社生也在琢磨这个问题。近年来,他在惯性导航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包含惯导、天文、合成孔径雷达在内的组合导航系统,并入选国家“863”课题,得到了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设计了一种能够覆盖各导航子系统性能,且与单一模式兼容、具有实时性和可行性的SINS/CNS/SAR自主导航系统,建立了自主导航系统仿真实验测试平台,制定了系统性能指标及评价标准。除了技术方案先进,这一系统还具有自主性强、兼容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为解决飞行器导航定位的自主性问题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高社生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能适应复杂环境的组合导航高精度、非线性滤波算法和数据实时处理的新方法。这套算法由6种算法构成,稳定性好、计算量小、数据处理实时性强,为提高飞行器自主导航的解算精度提供了新途径。
组合导航涉及各种信息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引入另一项技术—信息融合技术。这是随着雷达信息处理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项关于如何协同利用多源信息,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认识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用高社生的话来说,信息融合就是扬长避短,实现信息的最佳利用。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以异类传感器信息融合为切入点,开展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异类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获取、数学建模与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并发展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高社生还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于高精度自主导航多源异步信息融合的随机加权数据处理新方法。这种方法利用Sage滤波的开窗平滑方法求出观测残差向量和预测残差向量的协方差阵,利用随机加权自适应因子对观测残差和预测残差进行调节,通过对状态预报向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自适应随机加权,控制预测残差对导航精度的影响,能有效提高飞行器自主导航的解算精度。
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对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专家曾说,如果没有卫星制导,美国人连一枪都没法开。直到现在,卫星导航仍是常用的导航、制导技术。但其自身存在着信号易被遮挡、干扰等弊端,再加上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各种反导、反卫星技术的不断涌现,对导航、制导技术也构成了威胁。针对我国的情况,高社生分析称:“GPS导航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手中,我们的发展必会受其制约。而北斗导航系统目前还不是很健全,在山区、城市高楼密集区、地下室等区域,信号可能会受影响。所以,我们在思考有没有办法弥补这些缺陷。”
课题组看好伪卫星。这是布设于地面上发射某种定位信号的发射器,通常发射类似GPS的信号。有资料表明,随着新的伪卫星概念的提出及其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伪卫星定位系统已在室内、地下、飞行导航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利用伪卫星和GPS组合进行定位也成为提高GPS定位精度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导航定位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伪卫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前景相当广阔。
高社生举例说:“假如北斗导航系统中某颗卫星受到干扰,可以马上发射一颗伪卫星进行弥补和组合,就算导航完全失灵,也可在一定时间内利用伪卫星独立组网定位。”目前,课题组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基艇平台的伪卫星协同作业与信息共享算法、风场实时估计与航迹误差修正方法,为解决伪卫星自主导航定位的基本理论和关键基础性技术难题、提高伪卫星自身的定位精度,进而为提高用户最终的定位精度开辟了新途径。而课题组承担的一项与此相关的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预研“十二五”项目,也有望在年底结题。
最近,高社生又开始琢磨将X射线脉冲星与北斗导航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组合导航研究。据了解,国内现在只有极少数科研机构研究X射线脉冲星导航,而将其与北斗导航进行结合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高社生希望能在此领域做出成绩,让导航、制导的精度更高,模式更丰富和完善。
细数高社生的科研成就—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课题、“863”重大科研项目子课题、省部级自然基金课题40余个,发表专业论文13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和陕西省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奖励。他直言,保持高产出率的秘诀在于“热爱专业的同时,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并保证项目完成的效率”。在导航、制导等关键领域,国外对我国一直采取技术封锁。高社生认为,赶超别人就要走自己的路。“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却借鉴不了精髓,身为中国的科研人员,要有不服输的思想和积极攻关的精神,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没有登不上的高峰。”
[论文摘 要] 教学监控能力是当代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应具有的核心素质,运用教学监控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了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结果发现: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的前期计划与准备工作较好,而教学后的调节、控制和课后反省较差,总体教学监控能力偏低;成败归因的各个因素中,努力归因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自我知觉的各个因素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如何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成为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当前的社会环境对体育专业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高等教育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研究高校体育专业教师的素质构成、促进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途径。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影响到体育专业大学生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其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已往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这方面的探索已为人们所重视,但总体说来不能使人满意。为此,本文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进行研究,试图对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借鉴。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高校教师”和“课堂教学”为关键词94年以来学术论文的全文检索,查阅了其中相关文章50余篇,并先后参考专著4部,为本文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资料。
1.2问卷调查法
1.2.1问卷的编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申继亮、辛涛1995年编制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量表(该量表共由40个项目组成,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计划与准备性、评价与反馈性、调节与控制性以及课后反省性,这四个维度及总量表的同质系数分别为0.78、0.76、0.75、0.71、0.89)、自我知觉量表(该量表共14个项目,包括成败归因、能力知觉、努力知觉等维度,同质性系数为0.77)、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分量表及总量表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84、0.74及0.77),量表均采用5分制评定,同质信度达到可接受范围。
1.2.2调查对象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河南部分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师。采用发放、委托转送、邮寄等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个别施测,征得被试本人的合作,以问卷形式作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172份,回收率为57.33%,有效问卷145份(其中男107人,女38人),回收有效率为84.30%。
1.3数理统计法将统计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调查统计结果
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由于体育专业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体育专业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我们对教学监控能力的各个因素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自我知觉、成败归因等进行了调查。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教师教育观念中的一个核心成分,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成份,所谓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一般看法和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效能感是反映教师职业特性的一个敏感指标。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自我知觉和成败归因的分值(3.12±0.95,3.51±1.33)均较高,决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计划与准备(4.37±1.26)分值最高,而调节与控制(1.56±0.89)和课后反省(1.74±0.83)很低。表明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自我知觉和成败归因是较好和积极的,前期计划与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好,而教学后的调节、控制和课后反省工作做的比较差,总体教学监控能力(2.62±0.77)偏低。
2.2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成败归因的相关关系
我们对组成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和成败归因各个因素相关关系的检验表明:学生归因、任务归因和能力归因与其教学监控能力诸方面表现出较小的相关或负相关,但这种相关或负相关不存在统计的显著性。而教学监控能力及其各个因素与努力归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2.3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自我知觉的相关关系
对组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知觉各个因素相关关系的检验表明:各个因素间均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教学监控能力与自我知觉的各个因素间、教学监控能力的各个因素与自我知觉的一般和个人教学效能感间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自我知觉的各个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转贴于
3、结论与措施
3.1结论
3.1.1大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自我知觉和成败归因是较好和积极的,前期计划与准备工作做的比较好,而教学后的调节、控制和课后反省工作做的比较差,总体教学监控能力偏低。
3.1.2在成败归因的各个因素中,努力归因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也就是说,一个把自己教学成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努力程度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水平相对较高。
3.1.3自我知觉的各个因素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均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3.2措施
3.2.1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成败进行努力归因,这种可控的归因方式会促进教师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其教学监控能力。
3.2.2通过自我、专家、学生、同行等的教学反馈,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教学监控过程是从其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评价开始的。
3.2.3提高教师对自己能力知觉水平,使教师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2.4建立严格的程序,由教师按照规定的步骤用自我指导的方法,最终形成自动化的教学监控能力。
3.2.5通过学习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的多种角色及其角色的整合及教学科研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向“教学专家型”转化。就教师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归因与观念,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归因,并聘请专家给教师具体示范,为他们树立榜样,使其从中观察学习。
3.2.6通过专家讲座、观摩课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3.2.7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实验教师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参 考 文 献
[1]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45-47.
[2]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5.2,73-75.
[3]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董奇等.自我监控与智力[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档案学硕士;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25-03
目前,我国多数档案学硕士生培养单位采取三年制或两年制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仍然以理论课为主,不仅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级人才,更加不利于学生就业。基于此,本文从就业角度审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的方向创新现有课程体系,以确保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在所需的领域一展所长。
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及专业需求
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档案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文件中心;以及档案行政机构。研究生思想已经成熟,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明确,除了个别预想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即时就业。就档案学专业硕士而言,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考取公务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将考取公务员视为最为稳妥的就业机会,公务员录取范围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工作人员均可依条件选择报考单位,对于档案专业的学生来说,可选择国家级、省级档案行政机构,各级政府机关、党政机构、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也可报考个别机构文职类公职人员。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考取相关档案管理岗位不失为上乘选择。档案管理方向公务员,除了应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必须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严守党和国家各项机密,并要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宪法》、《档案法》、《保密法》、《信息法》等涉及自身工作的法律条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档案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因此,公务礼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也是档案学专业学生必须通晓的课程。
(二)考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考试不同于公务员考试,目前尚无全国、全省、市统一招考的形式,事业单位考试由用人单位委托各省、地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所属的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报名、考试、录用等相关事宜。事业单位具备立档单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事业单位设有管理档案的组织部门或文书部门,各单位根据每年的人事需求提交用人计划,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除了报考要求硕士学历的服务机构,更多的去向选择为高校档案馆及研究机构。此类毕业生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要通晓文书学、秘书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高校档案馆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能独立承担一定量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提升高校档案馆及科研机构在档案专业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三)应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相关部门
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应聘企业的人数并不多,且基于营利的目的,企业档案人员多归办公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其他组织机构包括文件中心、数据处理部门等。对于应聘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学生而言,要全面掌握日常办公、人力资源、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潜力发挥至最高点。换言之,企业更需要年轻、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或是经验颇多、根基稳定的人员,这些硬件要求成为阻碍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谋发展的重大阻力。若想涉足企业的学生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思想,为自己规划一份长远的计划书,分阶段、分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免遭受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打击。
二、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8所大学设立了档案专业硕士点。我国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呈现区域广、院系设置多样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体系化等特点,各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虽有所不同,但均是朝着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方向发展。下表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表: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
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
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
‘
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三、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有学者明确指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方式方法,提出档案学教育应在探索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在实践中协调的原则。并指出,应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确立“以独立为本,融合为用”的专业发展思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笔者认为,根据社会需求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并非将原有课程体系,而是更好地将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就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占8-12学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提交实习报告,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实践经历,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
同时,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
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地域经济;工程实践;工创结合;研创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3-02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2012年24.2%、2013年26.9%、2014年32%、2015年34.5%;2013年“中长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本科规模相对稳定,专科规模有所增加。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居世界首位;我国大学生34%学工科,印度25%、日本20%、德国15%、英国7%、美国6%。瑞士洛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度”指标中,中国在2008年度参与55个国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所以中国是工程教育大国,而不是工程教育强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并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高校要努力培养出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辩证的处理好几个关系,并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辩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科学与工程。工程的范畴大于科学应用,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例如:第一代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没有热力学;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的时候,没有空气动力学。但是,一直以来,工程人才的培养,就是先学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应用到工程科技上。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标、社会责任和法律约束。工程成功除了需要科学与技术之外,还需要社会人文知识,依靠团队,必须与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工程师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2.以知识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导向。问题是通向真理的门径:肯下死功夫的人不难找到,但真正有批判意识的人却不多。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理论基础和学术积累,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工程教育的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注释和分类多元化的指导;更加突出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增强实践性,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恢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好传统。
3.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引导教学活动,教师负有明确责任;从“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道了什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知道会怎样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培养,实现由投入导向到课程导向,再到产出导向转变。
4.工程技术人才多样性。学校培养人才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各自的特色定位,注意工程教育“科学化”倾向,注意并非所有工科毕业生都做科学研究;学校应多层次多模式,而不是趋同化。关键在于根据自身条件和历史沿革特点,定位准确,实事求是,不搞攀比,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名牌”学科,适应工程需求。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该分层次,社会既需要能攻克高精尖技术难点的研发人才,又需要擅长各类实际操作的开发人才。
二、湖南地域经济
湖南具有特色的关键地域经济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推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将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政府、中国南车共同达成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协议。规划建设株洲市使其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并携手共创湖南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14年12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提出“一心两翼九园”的总体格局,其中,株洲动力装备产业作为两个“发展翼”之一,重点打造高端动力装备制造产业密集区,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等动力装备产业集群。近年来,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向世界展示了推动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中部崛起。
湖南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已经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带头企业,主流和附属产品品种较齐全,具有完善的产业链,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支撑实力强,其主导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现已逐步成为湖南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是国内外最大的重载交传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及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率先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全球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心。
三、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湖南工业大学是株洲市唯一的本科院校,毗邻株洲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区,株洲轨道交通核心企业均集中在株洲轨道交通科技城,直线距离小于10千米,形成“半小时工作圈”,轨道交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主阵地、平台集聚于此。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初具规模的产业群体,在科研开发、生产、自然资源和相关产业方面均具有国内领先优势,具备了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多形式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条件,并探索如下培养机制。
1.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按照创新团队流动不调动的政策,分别从企业派驻院士、教授、高工及其团队到湖南工业大学参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在资金、项目和人才队伍组建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为形成深度融合的学科方向、学术团队,并为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湖南工业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纳入各自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并分年度予以实施,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充分考虑协同中心团队凝练的结构、层次、学科、方向需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持。
对纳入创新培养团队成员,实行重点培养和系统支持,在资源利用、项目申报、研究条件、成长发展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冒尖、鼓励拔尖、鼓励创新研究和成果产出。与此同时,全面落实跨单位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采取举措鼓励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于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国家培育大学生所举行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创新比赛活动进行资源整合,完善评价制度以实现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目的,对科技创新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化。
(1)完善评价制度以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采取多种措施,以正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可以提高其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这些措施包括:为各项创新活动设定学分,并为年度创新创业项目设定经费和奖学金等,将能力突出的大学生纳入横向和纵向项目研发计划中,力争营造学生全员、全学年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
(2)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基于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化。为了实现创新成果的产品转化,制订辅助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旦成果转化成功后,政府及高校有义务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创业。
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1)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平台支持。定期与轨道交通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并提取创新需求,为大学生进行轨道交通方面的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并将毕业生至全体在校大学生纳入服务对象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一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以促进株洲区域经济发展。
(2)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资源并优化使用。与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人才的协同培养,将国家的扶持资金、政策进行归总,并与相关的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创新创业项目、各种创新创业奖励进行整合。对这些资源进行归并整理,形成有序的项目数据库,开放给对全市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群体等多种对象,形成以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
以区域经济为平台,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主线,形成校企深度联合的开放式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面向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前沿科技的人才,为本领域国内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培养一大批面向产业技术开发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自动化装备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厉骁,于国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12).
[2]郭松.地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关键词:能力培养;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0、引言
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高校大多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通常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很多高校没有采用分类、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不能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建立配套、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各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自2007年开始,根据各非计算机专业特点和需求的不同进行教学改革,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理工、文管和艺术体育三类,其中文管类包括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会计学类、公共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法学、英语等文科类专业。改革初期,我们按照文科类专业要求,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熟练操作各种常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并且掌握Intemet基本信息服务的应用为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将常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重点,但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或多或少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科类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培养其创新精神,笔者调查分析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1、调查分析
笔者分别对中国矿业大学2011级和2012级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和外文学院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对Office常用办公软件掌握程度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1)2012级新生对Office常用办公软件的掌握程度比2011级新生好,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正在逐步提高;(2)大约有半数学生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反映出Word是学生在Office常用办公软件中用得最多且最熟悉的软件;(3)大部分学生对于电子表格软件Excel和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还比较生疏,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这部分实验内容的指导;(4)还有少数学生是零基础,这部分学生往往来自较偏远的地区,在中学阶段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和环境,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着重对这部分学生强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另外,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其他常用软件的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习过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Dreamweaver和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只是接触过这些软件并不能熟练地使用它们,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这些常用软件,原因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大部分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往往只是应对考试,并没有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另外,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应用互联网的情况,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聊天和娱乐方面,并不具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会通过网络查资料,但大多只是在百度中输入简单的关键字进行搜索;仅有少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下载软件及收发电子邮件。通过实际调查分析,然后结合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实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实际掌握情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原理和操作;(2)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综合平时表现、实验作品和实验测试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操作情况,更注重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
2、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首先,文科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利用常用办公软件等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通过网络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我们从文科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出发,将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划分为计算机系统、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5大模块,见表1。
表1列出了5大知识模块及教学目标,其中,计算机系统模块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办公自动化是文科专业学生必备的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应用的3个重要领域,文科学生应该了解其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我们针对前4个知识模块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软件,掌握Interact基本信息服务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数据库应用技术模块开设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和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两门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掌握数据库相关知识和设计开发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在划分实验教学知识模块的基础上,又将各个模块的实验内容按知识水平划分为基础、提高和应用3个层次。办公自动化模块中各实验单元及知识点的层次划分见表2。
表2中办公自动化相关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提高和应用3个层次。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入学基础和知识掌握程度安排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要求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基础层次的实验内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提高层次,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而层次更高的应用层次则要求掌握了基本操作的学生提交设定主题的实验作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办公自动化模块中各实验单元及知识点的层次划分,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学到合适的知识,不会使底子薄的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也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中的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学生若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可向实验教师请教。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完全不动脑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出错就找老师,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给实验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量。为了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针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在计算机系统模块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通过在线播放硬件组装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并了解装机过程。对于各类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在线学习指导能够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安装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各类软件的安装和删除过程。另外,对于微机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我们则采用学生操作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计算机系统模块各个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方式,达到了该模块的实验教学目的。
(2)在办公自动化模块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手段,针对每一个实验单元都为学生安排一个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如用Word制作一份班级板报、用Excel制作一个记账簿、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产品宣传片等。
对于Word这一部分的基本操作,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必须掌握的操作要求融入实验作品,如在板报中要求设置页眉页脚、插入图片和艺术字、设置分栏,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创作力,又让学生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在Excel和PoWerPoint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中的要求,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操作,再设定主题并让学生提交实验作品;特别是在PPT的制作过程中,实验教师事先演示优秀PPT的制作实例,对学生制作的PPT给予指导并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完善PPT作品。通过办公自动化模块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操作的基础上达到灵活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的目的。
(3)在计算机网络模块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下载图片、音频、安装软件等,并将下载的文件通过邮箱发送给教师,让学生掌握Interact的基本使用。另外,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搜索计算机病毒和网络安全威胁方面的论文,了解如何提高因特网的访问安全,培养文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们还要求他们用FrontPage或Dreamweaver进行班级、文学、电影、风景旅游等主题网站的设计制作,掌握常用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
(4)多媒体技术模块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要求自定主题并提交一个实验作品,如用Movie Maker、绘声绘影等视频制作软件制作个人视频相册、班级活动视频、风景介绍视频,用Photoshop制作广告、招聘宣传海报等,用Flash制作以环保、安全、小故事等为主题的动画或MTV,还要求提交作品的同时提交作品的说明文档,包括作品主题、设计思想和设计心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对使用软件进行创作的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并且在完成作品后很有成就感,既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5)在数据库应用技术模块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为了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根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设计从简单的操作性实验到较为复杂的设计性实验,再到比较全面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实践技能正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另一方面采用网络互动平台,利用案例库讲解开发中小型数据库系统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系统。对于少数悟性较高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我们则组织并指导他们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需要,设计完成中小型的信息系统,如根据工商管理学专业需要开发商品销售系统,以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解决该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4、实验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实验报告和上机操作测试。其中,实验报告大多是统一的模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上机操作测试部分则由实验教师出题并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然后实验教师再逐一检查,这样费时费力且仅能反映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不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加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采用了全新的考核方式,规定实验成绩由平时表现、实验作品和上机测试3个部分组成。
(1)平时表现。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综合评定,通过实验课上的不定期点名和随机抽查学生做实验的情况给定平时成绩,既给那些认真勤奋的学生以成绩上的肯定,又约束那些不重视实验课且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学生,使学生比以往更重视实验课,能静下心来认真做实验并积极地向实验教师虚心请教。
(2)实验作品。实验教师按照各个实验单元的要求布置相应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实验教学平台提交实验作品,然后实验教师根据作品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实验作品的主题通常都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有些实验单元的主题还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多学生还在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完善自己的实验作品,既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实验作品可以让学生不仅展现自己的成果,而且能够得到优异的成绩,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3)上机测试。采用网络考试系统,测试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模块中操作系统的操作、办公自动化模块中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计算机网络模块中Intenet的基本使用以及数据库应用技术中Access和VFP两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测试前,实验教师根据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给出考试题目,并将题目添加到考试题库中,设置好评分规则,考试时随机出题,机器自动阅卷评分,使考试成绩的评定更公平合理。为了方便学生练习,我们在学期中就开放上机练习题库,每次学生做完练习,考试系统都会给出练习结果和错误提示,学生可以无限次地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考试成绩,这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改革
0 前言
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已来临。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针对突出人才创新培养、充分发挥实验室优势这点,不少高校都在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改革和创新。
当前,明确实验室的重要性,深刻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来源迫在眉睫。本文参考现状中的问题,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应注意的三个方面,给出了改革初期的一系列措施。
1 实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先于理论,是理论的来源[1]。实验往往是帮助学科生长、开辟未知领域的利器。比如,从物理学发展来看,实验结果在物理学概念的提出、物理理论规律的确立及被公认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实验物理在推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作用。
从个人发展角度看,验具有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重要性。实验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实验是一些概念和知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必经之路,是锻炼个人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室里的科研工作成就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从侧面反映了实验在个人发展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
2 实验教学面临问题
2.1 重视程度
实验的重要性和目前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成比例。在教育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虽有所转变,但还没从根本上扭转。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还需要继续提升。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的课堂授课也得到了各级专家的高频督导,但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比如:督导实验教学的专家是否了解现代实验技术的前沿,是否有过所督导学科的科学实验经历,是否亲身讲授过实验课,能否准确把握实验课的特点等等。而很多实验课只是选修课或者是占少数学分的事实,使得部分学生走向实验课不重要的误区。所以,要从根本上重视实验教学,还需要严格区分理论课套路,围绕实验课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措施。
2.2 实验室条件
实验室的良好条件是实验课高效开展的基础。实验室的环境、设计、规章制度这些方面,多数学校做得不错。环境安全环保、设计科学人性化、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能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设备陈旧、运行不稳定,后期维修和更新跟不上;仪器原理落后,工程上已经淘汰的方法仍被保留,不能与时俱进,更没有前瞻性;设备集成度过高,自动化太强,密封性太好,导致学生“一键操作”完成实验,不懂其中设计原理及实验方法,误失了探索的兴趣和途径。
2.3 队伍建设
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可间断的工作。目前,很多学校实验教学的队伍面临着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验教学特点突出,设备的突发状况、学生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同等都是实验课上考验教师掌控能力的因素。实验教师不仅能讲得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实验设备的原理和结构,还要兼顾实验方法的工程应用,最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各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一个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培养创新型的师资力量。如何留住教师、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是实验教学至关重要的课题。
3 实验室建设
3.1 建设理念
将哲学的思想融入实验室建设中来[3]。将理论和实践、理工和人文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在理念上提升了一个层次,在实践中收获综合的分析素质,打破认知的壁垒。这些年,很多学校针在实验课的单独设课、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的改编、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创新和改革。正是因为实践是成长的必需环节,所以实验室的建设一直在向着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的道路上迈进。
实验室建设理念的创新可在很多方面开展,这体现了注重实践的观念已深入实验教学。基本性实验,尤其是其中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固化和深化了书本知识。虽然滞后于科研实验,但学生由此熟悉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熟悉了常用的测量工具,基本的实验技能得到了训练,基本的实验方法也得到了体验。如果重创新,可在保留这类实验的基础上,将其数量压缩、学时压缩,再把具有设计和创新的实验项目放在后面,数量和时间上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更能符合实验初学者的认知规律。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很多新技术已经被广泛发现和运用,故一些古老的技术即便原理经典、方法巧妙,在现代化测量和工程中也已经无用武之地。作为教学研究,我们固然应知测量发展的历史,但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因为学知识是为了运用,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类实验的去留、怎么留都是以后应当探索的问题。
3.2 突出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来源,在基础性实验阶段学习实验原理和仪器的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探索问题来源、设计解决方案、总结经验教训。这些基本功得到锻炼之后,在后续的设计实验中,学生才能科学地设计实验内容和步骤、选择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再将积累的经验教训灵活运用到创新实践活动中,获得创新能力上的本质提高。可见,这一系列的训练之所以能为创新做好铺垫,教师的引导意义重大。要做好引导,就必须摒弃灌输式教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自主式、合作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方式,重视实验中方法的研究和选择。总之,创新首先从重视基础实验的教学开始,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稳固创新的根基[4]。
需要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首先,可以在教学内容和教法方法上做功课,使学生对实验感兴趣,进而激发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创新的热情。再次,可以在学分制度上突出创新,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只要学生参加创新,就给予一定的评价,从而灵活地给予相应的学分。参加创新的和没参加创新的、创新作品优秀的和创新作品一般的学生,在学分给予上有明显的区分,在侧面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最后,在所有创新的作品中,选拔优秀的作品参加全省甚至全国的创新大赛,将作品放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评比,不仅能够积累学生和老师的经验教训,还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加强创新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创新活动。
创新不仅源于实验,还源于工程和应用。学校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让学生遵循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了解生产中的原理和实际问题、 参与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借助企业大平台来培养对时间有效管理的能力、项目模块化设计的能力、思维能力等,将书本知识与现代化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3.3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主要包含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两个方面。首先,要吸引并留住人才,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政策待遇[5]。实验室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工作者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实验设备的维护、实验室安全的落实等保障性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些在科研论文、项目经费等量化性数据中都得不到相应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中有单列的政策来实施。其次,实验室教师的培训应该是有计划地、多交流性的、不间断的。科研的发展与实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创新便蕴含其中。教师队伍的发展要紧跟科技前沿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有计划地、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术交流,开展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夯实基础重实践,积极更新知识与方法,这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 初步的改革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应该不断地与现代科技前沿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高效融合,做到c时俱进、夯实基础。目前,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已在稳步实施。首先,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实验要求,在实验内容上也有所区分。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程度。教材对于不同专业层次的区分已经明显,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区分还有待发展。依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角度审视、编写新的教材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研讨式教学上做了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尝试,效果甚好。最后是鼓励学生创新,进行创新的制作,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出去,去参加全军或全省的大赛,在大赛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后续的实验技能提高做铺垫。
目前,虚拟实验的建设也在逐步实施。虚拟实验设备,有利于学生在灵活的时间和空间中接触实验,方便学生预习,也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此外,学生正在尝试进行简易实验设备的制作和利用。现有很多实验设备集成化太高,学生往往只要简单的操作,甚至是照说明按几下按键就可以轻松完成。这是现代化自动化的便利,但是对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制约性。所以,我希望探索一条轻集成化教学的道路,在实验设备的制作或拆解中完成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高度理解、深刻体验。
【参考文献】
[1]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6):1-3.
[2]《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泡”实验室造就优秀的科学家(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博文选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1-4.
[3]夏有为.实验室建设要有哲学思想――访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院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