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时间:2022-06-19 15:3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05-02

卓越工程师计划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下效果显著。建立了以工程技术发展为主体,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强化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针对当前工程行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功能性人才。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开展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的理论更加的丰富,实践操作能力更强。

一、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也在逐渐的完善应用。新工艺、新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其中PLC应用技术在专业性上更加突出,能够适应多学科的综合应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电子基础知识,保证专业理论得到丰富。学生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引导下逐渐的形成专业素质,保证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能够为生产实践奠定基础。学生在PLC应用技术课程学习上差异性较大,并且根据专业的不同在教学方式上教学计划也不会相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学习上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并且对课程教学思路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针对PLC应用技术进行实验创新活动。在满足教学计划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充实,积极组织有效的教学互动,制定全新的课程开展计划。改善教学设施,能够在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开展电路设计。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提出自己的疑问。创新应用能力在PLC应用技术的影响下持续的提升。

二、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方面较广,数字电子技术等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这些专业知识在内容上较为繁琐,缺乏必要专业知识的学生很难开展学习。这种专业学习难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能够在根本上进行知识的理解。系统的学习PLC应用技术能够使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理解,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会对理论知识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确认,能够利用技巧开展分析计算。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控课堂节奏,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

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理论学习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效果。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方式能够适应教学内容。PLC应用课程教学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水平的提升上都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提升综合能力。为今后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学生动手能力在PLC应用技术水平提升的基础上不断的得到强化,逐渐成长为具有专业复合型的综合人才。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专业实践性较强,需要实验室的专业配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传统教学条件,增强传统教学的实践性。在根本上保证学生对PLC应用技术产生兴趣。

三、开展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PLC应用技术凸显课程教学重要性

在教学内容上PLC应用技术能够更好的适应教学计划,充分的发挥教学计划的功能引导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工电子专业知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能够利用现代科技的多样性特点将更多的知识引入到课程教学中。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能够对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介绍,阐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明确电工电机专业的重要性地位。在思想上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认识。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将会启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PLC应用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使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样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保证学生的综合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板书、多媒体教学等将知识进行讲解,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使命感。责任心得到强化之后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单一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教学需求,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根本上降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PLC应用技术能够缓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关系,降低矛盾发生的几率。PLC应用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活动。积极地引入先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能够使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性了解,直观的感受到教学的兴趣。同时在教学实验的设计上采用仿真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仿真技术的应用将会使抽象的知识概念更加的直观。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学设备进行积极的调试,使教学实验效果更加的明显。诸如交流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波形的产生过程,通过虚拟实验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能够明确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传统教学在注重知识讲解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在自主设计基础上水平不断的提升,针对实验强度有计划的开展设计环节,保证学生系统设计能力与实践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四)完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上完成教学任务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在全新的教学模式基础开展教学。PLC应用技术能够不断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能够通过教学配置获取更多的实践学习。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能够更加体现不同专业学生的状况。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当的增减,保证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均衡化。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问答,这样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四、PLC应用技术教学实践的改进

PLC应用技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确认,这样才能够开展教学任务。深入理解教学大纲,不断的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新教学实践工作的影响。针对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计划的定量分析,保证学生能够明确课程概念。增加教学实践指导,技能型专业指导将会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上要布置相应的预习课程,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积极构建教学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网站的设立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与课后复习之间的承载。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更多的精力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开展教学交流,相互讨论复习教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答疑活动,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的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用全新的教学内容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学生的兴趣。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理论,缩短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将会带动理论知识的丰富。

开展课堂互动,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将不明确的地方提出来,保证学生掌握更加复杂的学习方式。能够清楚区别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学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学习方式才能够更好地进行PLC应用技术的学习。创新教学考核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水平。多元化考核方式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分析。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能够进行充分的了解。考核方式要能够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内在能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五、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开展的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强化理论对于实践的影响。PLC应用技术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能够使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升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性,保证教学成果。在教学整体上改善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进行定位研究,明确教学特点模式,优化教学考核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兴趣。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能够不断的完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建立科学的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星平.PLC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5.

第2篇

答:一节体育课两个教材内容搭配有没有过时的问题确实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搭配在当下实际教学中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节体育课只有一个项目的某项技术动作作为唯一教材内容,第二种是以两个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搭配,第三种是一个项目的技术动作搭配一般身体素质或这个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内容。出现一线教师对一节体育课教材内容搭配之疑问,应该源于传统体育课教学是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原则与当下一个教材一课到底盛行之间的现实矛盾。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对以往教学内容过多,造成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学时间限制而蜻蜓点水的现状提出质疑和改革,树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为理念,减少学习内容数量而增加单个内容学习时间为目标,于是大量出现了上述第一种体育课的形式;二是当下中小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在各类评比、展示、研讨时,往往采用一个教材内容到底或者有教材内容搭配,但基本是上述第三种搭配形式;三是2005年以后各种版本的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学校体育学”和“教材教法”两门课程中,阐述体育课内容时,大多数基本没有涉及教材搭配,而只有在示例教案时能看出课的教材内容搭配,但引用的教案中教材搭配均属于上述第一、三种;四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版发行的相关体育教学理论书籍中的观点,如2003年季浏、汪晓赞主编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课的教学案例的内容搭配都是上述第一种。

虽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对于一节体育课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要求,老师们有疑惑甚至概念模糊,很多认为不用搭配了。但“一节体育课以选择两项内容为宜”(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仍然是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流。因为无论是传统的体育课还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体育课,一节课的教材内容需要搭配是有其合理性的。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全面性的要求,现实的学校体育要实现这个要求,体育课是最主要的阵地,因此也就决定了中小学体育课采用单一的教材内容不利于实现课程性质提出的全面性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性的运动兴趣。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全面生长发育期,身体各方面的运动素质需要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同时还有年龄段跨度较大问题,各年龄段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均有区别,体育课采用单一教材内容就不利于全面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再次,不同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运动项目娱乐性强,有的就弱甚至没有,从而造成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差异,在教学中普遍表现为喜欢娱乐性强的而不喜欢弱的,因此采用单一教材内容往往会影响娱乐性弱的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

因此,我认为中小学的一节体育课教材内容两个搭配还是主流,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和具体项目特点灵活应用。我的理解是年龄越低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课时越多,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减少,增加一个教材内容一节课的课时,以便为深入学习掌握技术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可以适当增加单个教材内容课时,反之要尽可能少安排。

问:单元是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的内容穿插教学,请问哪个比较好?(浙江 胡勇)

答:随着体育课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单元,且学界对单元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如金钦昌教授认为:“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可称为单项教学工作计划。它是把每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按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安排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与学手段的计划”(199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体育教学论》中,对单元教学计划是这样界定的:“单元体育教学计划也称单项体育教学计划”,在进一步解释时:“把某个教学内容按照某种教学模式体例安排课次的教学文件”;季浏、汪晓赞教授2003年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说:“单元教学计划很显然应该是一种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潘绍伟、于可红教授2005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认为:“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顾渊彦教授在《体育教学》2006年第5期发文说:“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它是以课为基础的基本教学单位”。

以上教授们对单元的概念界定,最大的区别在于单元的内容是唯一性的还是多样化的,由此也引出了不同单元类型的认识趋势。金钦昌和毛振明两位教授认为单元的内容是单一性的某项教材或教学内容,这在以上两位教授的概念中非常明确地表述了,这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单元计划最为权威和传统的观点。而季浏、潘绍伟和顾渊彦等教授的观点表明单元的内容是一个以上,是内容的集合,是课的上位概念(因为通常课的内容是两个搭配的,所以单元内容至少有两个或以上)。顾渊彦教授还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对单元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观点,把单元分为课题单元和教材单元,教材单元又可分为单一教材单元和复合教材单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元的种类,如于可红教授提出的问题解决单元、专项技能单元、专项技能结合体能单元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单元概念和单元类型的多样化现状是这位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单元的概念界定呈现多样化的现状,同时也决定了单元类型的多样化,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单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也就是具体到某个学期时,不同单元的教学顺序以及内容如何组合是摆在一线教师操作层面的问题。以往单元的教学顺序是有学期教学计划决定的,因为某个教材内容需要多少课时教学大纲事先有规定,学期计划就是根据大纲规定按一定原则进行内容的排列。但课程改革以来重视单元研究的同时弱化了学期教学计划的强调,以至于许多老师不清楚学期教学计划为何物。同时由于新出现的单元类型基本上是多个内容为主的,这又给老师们造成了单元计划做好就可以按单元课时顺序上课的印象,因为单元的课时内容符合实际教学内容搭配的要求。

因此,单元是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的内容穿插教学,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单元做出不同处理,考虑教材内容技术难易程度、娱乐性和兼顾学习兴趣性等因素综合安排。比如耐久跑单元,这种以侧重发展身体相关素质而技术又相对简单的运动项目为教材内容的单元,适合与其它单元穿插并相对分散排列;再如,以篮球某项技术动作为教材内容编制的单元,实际教学中需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单元中安排某项战术教学时,需要连续教完,而作为技术复习尤其是后阶段的复习课时,可以适当分散,与其他单元内容特别是兴趣性比较差的搭配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课题单元、复合教材单元等新型的单元类型,也可以同篮球单元那样处理。

问: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是不是不需要了?(浙江 李荆)

答:这个问题其实与以上第二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单元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内容穿插教学,需要通过一个中间媒介实现,这个媒介在课程改革之前就是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单元计划类型的丰富,单元计划在整个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系列中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就随之改变,相应的这个媒介也发生着变化。

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其中的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教材内容课时数,按照季节、技术难易等原则分配到各次课中,而单元教学计划只是按照学期教学计划事先排定的课次顺序,详细地确定每次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实施主要环节的相应内容,并不具备决定课次教学顺序以及与什么教材内容搭配的功能。在这样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下,中小学日常体育教学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很规范、很系统的。

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计划种类发生了改变,课程标准中学期教学计划不再出现在单列的计划中,只有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各计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季浏、汪晓赞,2003年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说:“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一方面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另一方面则是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在2005年以后出版的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学校体育学》中基本也是如此。如周登嵩,《学校体育学》(简编本)认为:“单元教学计划可以看成是构成水平教学计划的分子,有许多分子组成了完整的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潘绍伟,《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认为:“单元教学计划组成了完整的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单元教学计划概念以及各类计划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单元的种类得到了极大丰富,单元教学意识不断强化。所以从课程标准按水平段划分的理念来看,学期教学计划的退出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主要表现就是单个教材内容上课日益严重,教学的随意性大大增加,可以整个学期都上学生喜爱的一个项目,结果就是由于项目的特点加上教师理念的问题使得学生身体素质不进反退,最明显的就是高中选项课。如乒乓球选项教学班,学生一年甚至两年学下来,球技学的并不咋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时各项素质呈下降的现状,尤其是耐力。

由此可见,在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系统中,有必要加强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但需要根据单元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做法。首先在制定时间顺序上要改变,变单元教学计划之前为单元教学计划之后。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后,单元教学计划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单元计划不仅要承担原来传统意义上的任务,还要在此之前先完成根据目标集合选择内容集合,也就是在单元教学计划之前内容集合细化是不足的,水平教学计划只是根据课程标准将内容分配到学期而已,而且还只是内容和课时的范围,这就无法排定课次顺序;其次是要改变学期教学计划这个名称,称之为学期课次教学进度计划,根据水平教学计划制定好所有教学内容的单元教学计划后,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合理地将一个学期的多个单元计划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实际教学形态,有利于教师日常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从而保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制定学期课次教学进度计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类型确定课时的拆分组合原则,单一教材内容单元的课时以拆分后与其他单元课时搭配为主,多教材内容单元的课时以不拆分与其他单元课时穿插搭配为主。

兼顾内容本身娱乐性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统一原则,在拆分穿插时需要考虑内容本身娱乐性倾向,侧重身体素质发展又比较枯燥的,以拆分搭配和穿插为主,反之以连续穿插为主。

第3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学日益重要。但就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部分教师作文教学的无计划性、作文训练的单一性、作文指导的片面性等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弱化,学生写作能力缺乏。在长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秉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名言,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注重课外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存在畏惧心理,除受学生本人社会经验缺乏、生活阅历不够等因素制约外,关键还是受到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冲动,使学生形成最富有创造力的心态,产生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基于此,首先要抓好课外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使二者有机结合。根据新的课程教学计划的精神,应侧重抓好“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有益的课外读物,如《少年文艺》、《演讲与口才》等。同时着力解决课外阅读的时间问题,一般是每周安排一到两个阅读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并坚持开展即时无主题演讲(如课前五分钟谈话),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演讲的命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可就自己最熟悉的内容进行演讲,从而激发学生的演说冲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由开始朗读摘抄的资料,发展到后来抽签即席演讲,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有效促成了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收到了读促说、说促写的积极效果,为写作提供了一泓“源头活水”。

二、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提升学生写作兴趣

为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做到课内作文系列化和课外练笔多样化相结合。主要方法是按新课程教学计划规定,进行不同体裁作文的训练,同时根据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在课内严格进行系列化的训练。课外练笔则以日记、周记、手抄报、黑板报、组织作文竞赛等形式进行,营造了“大作文”的教学格局,为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从课外写作中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再加上课外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配合训练,写作思路逐步明晰,写作素材随手拈来,作文水平自然稳步提高。

三、注重统一命题与自由命题写作相结合,发展学生写作兴趣

“统一命题”是指根据新课程教学计划和教材的规定,由教师出题,学生统一作文。这种作文方式表现为教师命题的范围自由度较大,学生完成作文的时间比较宽松(不强调当堂交,多在课外进行)。“自由命题”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所进行的自由课外练笔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实际操作中,可做到将“统一命题”作文与“自由命题”作文有效结合,交替进行,并建立统一命题和自由命题两种作文本,有针对性地开展批阅。对于前者,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教学计划规定的批改原则,灵活批改,集中讲评;对于后者,则要求教师定期抽查、选优、评优,多予鼓励。这样不仅增加了写作的量,而且提高了写作的质。尤其在自由命题作文时,学生感到自由,消除了紧张情绪,思想处于自在自为的良好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写作是充满信心的,学生从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发展了写作的兴趣。

四、注重教师讲评和学生批改的对位结合,巩固学生写作兴趣

统一命题作文教师可灵活批改,及时讲评。而要实现教师讲评和学生批改的对位结合,可考虑作文评改“三为主”的方法,即批改以学生为主;讲评以教师为主;对象以差生为主。可按照“印范文教符号互批改写后记总评阅”的评改过程,力求达到讲评实效。首先,教师把各种文体的批改范文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反复阅读原文,仔细揣摩批改,认真推敲眉批、总批。在此基础上,教师教给统一的批改符号,然后互相批改,并把批改完的作文交由作者本人阅毕后写出评改后记,最后交由教师总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由慢到快,由陌生到熟悉,培养了自查自纠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总评则应把重点放在差生上。差生每次作文的失败,其自尊心都要经受一定打击,长此以往将形成自卑感,乃至形成逆反心理。因此,要提高差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消除差生心理上的障碍,使之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要积极发挥成功心理学的功用,善于发现差生作文的“三点”,即进步点、成功点、闪光点,“进步点”针对全篇而言;“成功点”针对段落而言;“闪光点”针对词句而言。每次批改作文,教师从整体上发现差生本次作文比上次作文进步的地方。或某一段落写得较精彩,或某些词句有闪光之处,都要随时作好记录,讲评时给予充分肯定,使差生逐步实现写作兴趣的转变,并得到发展和巩固,从而实现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鲇市中学

第4篇

1.礼仪课程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礼仪是社会交往自然形成的行为准则,是公认的良好文明行为。提高礼仪素养对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开展礼仪课程,通过对学生文明行为方面的实践教学,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学校开展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减少社会对中职及专职学生个人素质差的负面评价,为学生打造和谐的学习及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对于学生良好未来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向着高素质的人才发展方向前进。

1.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们在生活交往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冲突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严重后果。通常面对交往中的冲突,人们采用礼仪调节与和缓人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参与礼仪实践课程,能够锻炼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培养机会。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遵守尊重宽容的原则,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2.当前存在的问题

2.1对礼仪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对于礼仪课程,不仅学校要重视,学生也要重视。在学校方面,很多中职专职学校很少开展礼仪课程,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如何使学生学会一门技术,如何使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是这些学校的工作重心。而对于学生来讲,很多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礼仪课程的学习,学好专业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好处,相比之下礼仪课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偏见,礼仪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人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2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教师力量,教育工作将得不到有效落实,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水平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来源渠道颇多,特别是在某些不发达的地区,在一些层次较低的中职学校,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更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2.3缺乏礼仪实践课程

某些学校开展礼仪课程只是应教育大纲的要求开设,大多都是空架子。学校通常的观念中,礼仪课程只需要理论教学即可。所以某些学校的礼仪课程只停留于书本的教学或加以观看影片的辅助教学手段,没有很完善地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礼仪行为需要实践的练习,才能成为人们的习惯,没有实际的运用就只是人们脑海里的理论知识,实现不了开展礼仪实践教学的目标。

3.强化礼仪课程实践教学

3.1教学计划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提升对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合理制订礼仪课程教学计划,为礼仪课程教学立下可行的目标,在建立教学大纲的条件下,明确每个教学时期的教学目标,将每个教学目标整合成专题进行。各中职学校不应忽视礼仪实践课程,规范礼仪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个别专业应视情况增大礼仪课程所占的比重。例如,在需要礼仪程度高的旅游专业中,可以将礼仪课程比重增加到40%。在增加理论课的同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3.2提高实践教师水平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时刻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要让教育目标顺利、成功地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与不断实践。教学是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离开哪一方,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开展的是两种类型不相同的教育,所以在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的配备也应该与之相对应,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在注重理论老师招聘的同时,还应兼顾专门负责实践老师的招聘,不能只图成本,让理论教师长期兼任实践课程的教学。

3.3重视实践教学过程

3.3.1体验感受

重视发挥礼仪课程中学生的自发性,重视学生对礼仪课程的自身领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增加学生礼仪理论学习时间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礼仪的训练。可为学生建立模拟环境让学生自由进行模拟,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中模拟酒店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扮演服务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演欲。部分学生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评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地方进行讲解,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指导。这样学生领悟的效果会比教师只进行理论讲授要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3.2强化操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是口头理论的教学,还应增加实际的操作。将知识的获取放入训练当中,建立不同教学时期不同的训练方案,注重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进而获取礼仪理论知识。例如在礼仪课程实践教学中,如果此堂课的目的是教给学生穿着方面的礼仪,掌握一种或者几种关于服饰礼仪的技能、技巧,例如让学生学会打领带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就不应只是对书本上的步骤加以论述,还应拿出实物领带,实际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并且给每个学生练习打领带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课程结束之后,老师可让学生自主练习,增进学生对于课堂礼仪知识的领悟程度。

3.3.3课后练习

礼仪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课堂中,学生的礼仪体验不多,需要在课后进行练习。学校对于礼仪教师的招聘要注重调节理论课老师和实践老师的比重,在课内,由理论老师教导;在课后,由实践老师进行礼仪的练习指导。学校可在校园中为学生的练习提供条件,建造各种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教师对每个礼仪专题的规划都应增加实践练习部分,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展现不熟练的地方,教师应对其纠正,鼓励学生多次练习。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认真对待每次的练习机会,不应只是应付差事,可在休息时间与同学进行模拟练习,强化礼仪实践操作。

3.3.4课后反馈

礼仪实践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自己熟练运用。在礼仪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让学生自我运用,并且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反馈。对于实践课程,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应给予采纳,对于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善,力争实现礼仪实践课程效果的最大化。课后反馈既是对以前课堂的不足进行改善,还是对将来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76-01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越来越受世人的瞩目,在这种新形势的带领下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众多境外游客中,亚洲游客人数占到了61.5%,而韩国游客人数已连续几年排在了首位,其次是日本。由此可见,外语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必然趋势。

1 无锡地区旅游业现状

无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许多景致怡人的大小园林以及大气磅礴的佛教圣地。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有,国家级AAAAA级景区有鼋头渚景区、灵山景区、无锡影视基地(三国城、唐城、水浒城),还有一些典型的江南园林,如:梅园、蠡园、寄畅园等。无锡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极具特色的,它们是被称为古运河之旅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称之为露天博物馆的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乡土特色的建筑群-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江南城市传统居家生活方式为特色的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无锡唯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古镇。这些无锡特有的景色无不让人着迷,使游客流连忘返。

据统计2011年无锡接待入境旅游者首破100万人次大关,同比增长16%,并且在锡停留平均2天以上。在众多入境旅游者中来自韩国的游客人数排在了首位。

随着无锡地区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境外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具有外语小语种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较大地影响了无锡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笔者从无锡市旅游环境的变化,从而提出旅游韩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2 探索外语课程教学改革

(1)紧跟无锡市旅游市场变化,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培养方向。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它所包含的面较广,可谓是包罗万象,因此将所有旅游方面的知识在一门课程当中全部体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一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重中之重。是侧重口语技能,还是侧重理论知识,真可谓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不管是侧重哪方面都需要做到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然后设定教学计划、目标。

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很多东西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几年都无变化,很难跟上市场的步伐,这样会阻碍信息流通,往往学生学到的都是几年前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要定期修改教学目标及计划,做到一年修改一次,努力做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旅游方面的知识。

(2)培养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大部分高职高专类学校的教师与本科类的教师一样,基本上都属于学院派的,教学经验虽丰富,缺少实际经验,传授基础知识尚可,但是类似于旅游韩语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还是需要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传授会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韩语和旅游都较精通的教师,当然如果有外籍教师的帮助是最好的。专业的教师,恰当的教学目标,两者都具备的情况下,相信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会越来越好,师生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顺利。

(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不能让这句话仅仅成为空口号,要把它落实到实处。如果光有理论知识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的话,就无法突出这门课程的专业性以及独特性,也丧失了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因此,传授知识时,我们可以打破陈规,将课堂搬到适合我们教学内容的地方(仅限无锡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室。这种上课方式相信学生会更加喜欢,对于知识的传播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料。

旅游外语课程的教材越来越多,教材体例也有多样化趋势,但是与商务外语等课程的教材相比,还是比较少,除了英语、日语,其它语种的教材就更少了。现在这些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有全国各地著名景点的介绍,也有导游与游客之间的会话,但是针对地方旅游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大多数是通过教师的实际经验以及咨询旅行社的人员获得信息,并传授于学生。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上课的时候比较乏累,连学生也无法提起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一点一点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资料,并实时更新。教学材料可以分以下几个部分:①录制视频。按照导游的线路拍摄无锡各个景区的视频。②录制音频。在录制好的视频基础上配音。③收集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可以从网上或者有导游经历的人员处获得。④整理资料。除了整理所收集的资料之外,也从以往的教学内容中整理有用的材料。

第6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PDCA循环;仓储勤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66-04

一、研究背景

“仓储勤务”课程是军械储运与弹药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传统的“仓储勤务”课程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与实作教学分开进行,理论课时比重较大,实作课时比重较小;教员讲授时间较长,学员自主学习时间较短。这就容易导致学员上课效率偏低、实践能力差,不符合军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学设计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变这一F状,应结合“仓储勤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仓储勤务”课程教学中,鼓励学员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为了解决理实一体化模式容易出现随意性的特点,可将“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控制中有效完成每个教学步骤,并通过循环不断改进和更新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激发学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1]。

二、基于PDCA循环的理实一体化模式

PDCA循环(如图1所示)又称为“戴明环”,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在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的顺序进行组织管理,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2]。PDCA循环不仅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而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工作者开始尝试在高等教育中应用PDCA循环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效果良好。

“仓储勤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知识体系复杂,原理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包括军械仓储勤务、弹药技术检查勤务、军械装备供应等多方面的内容[4]。在“仓储勤务”课程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重新整合理论和实践内容,削减其中的重复部分,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翔实精炼。同时能够使学员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实作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的主体参与度,增强学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员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5]。

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突出以学员为主体,学员的自由度更高,这就给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带来了挑战,甚至可能使课堂失去控制、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既要想方设法调动学员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控制[6]。将“PDCA”循环法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控管理,目的是使教员能够有效控制课堂,同时使学员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知识学习和实作技能训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更加明确,此外还能够防止外界因素影响教学过程,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每次“PDCA”循环在上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学活动不断进行、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新模式在“仓储勤务”课程中的应用和实现

按照“PDCA”循环可将教学过程分为备课、授课、考核讲评、总结反思四个阶段。

(一)教学计划阶段――备课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丰富了课堂授课内容,但也加大了授课难度,因此,做好备课工作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这就是“PDCA”循环中的计划阶段。理实一体化对教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员不但要具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备课过程中,教员需要从整体上分析“仓储勤务”课程的特点,对课程的理论部分和实作部分进行有效整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确设计。首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方案进行重新整理,突出理实一体化模式的特点;其次要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同时,结合部队的相关实际,丰富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此外还要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对实作训练进行提前准备等。计划阶段是“PDCA”循环的基础,全面细致地进行备课,制定理想的教学计划,可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尤为注意。

首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方案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实作训练,在实作训练中研究涉及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这就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特别注重理论讲授和实作训练的时间比例,不能顾此失彼,需要对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宏观把控。要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员因对实作训练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动力,继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教室和实验室合二为一,在同一个区域进行理论讲授和实作训练,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这就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仿真等手段运用进来,使学员能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生动形象地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进行实作训练教学时,更要采用动画模拟、模型展示、实物展示等有效手段对实作训练的全部过程进行演示,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员对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实作训练的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需要做好实作训练的准备工作,实作训练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内容很多,也很复杂。这就需要教员在备课阶段,除了要做好教学设计外,还要对实作训练所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认真准备,检查是否有故障或者损坏的地方。准备完成后,教员还需要对实作训练进行预试,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以便对整个实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把控,其别重要的环节是要做好预案。

(二)教学执行阶段――授课

执行阶段就是根据备课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这是把控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讲授有很多种方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项目教学与情境学者交互混合的模式,使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即在授课时创设相关的情境并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学员带着目标和任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解决学员学习主动性低、创新意识弱、实作能力差等问题,完全符合当前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可以将授课阶段分为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员结合专业知识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创建与部真实工作相近的学习情境,使学员能够增强对部队的了解,同时引导学员提出相关问题。

2.分析问题,明确任务

教员通过准备好的信息资源等引导学员联系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项目任务。进而教员应对完成项目任务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可以利用案例实践的形式对相关的实作技能进行传授。确定的项目任务难度要适中,同时内容要饱满,使学员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3.组织实施,解决问题

教员对项目任务进行设计并下达任务书,然后对学员进行合理分组,这就需要教员对学员的情况要十分熟悉和了解,例如,一个小组中,要分别配备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学员,同时要指定一个负责人,从而保证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合作有效,能顺利完成任务。学员分组应根据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各小组各自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且进行人员分工。最后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分工协作等方式,运用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的实施方式也有差别。例如,对于弹药堆垛等知识难度较低但涉及知识点较多的任务适用小组工作报告法;对于弹带排装等实作性较强的任务宜采用小组实操作业法;对于军械法规等技能型要求不强,但在部队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任务,可采用小组案例分析法;在介绍勤务保障需要的设施设备时,要使用许多图片、动画、视频、实物进行辅助教学时,可采用小组观察法。

(三)教学检查阶段――考核讲评

检查阶段指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检查计划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

教学计划执行效果的考核方式有很多,如通过书面测试、实作技能考核、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员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估结果,可对每位学员该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出总结评估,分析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计划方案是否合理有效。

讲评包括教员点评、小组自评和学员互评三部分,教员需要引导学员通过自评和互评,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的理解掌握,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员在讲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和实作技能要领进行再总结、再串联,对完成任务优秀的小组和学员进行表扬,肯定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弹药堆垛项目中,教员可以通过对各小组活动的现场拍摄,形象直观地进行点评;小组之间通过观察拍摄的图片及视频进行自评和互评,综合三方的评价结果,能够使学员清楚地了解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从而为下一步反思和改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处理阶段――总结反思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教员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员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结合授课内容,对此次授课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学员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要对此次循环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次“PDCA”循环的参考借鉴;另一方面,要找出此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改进方案,在下一次循环中解决和完善。

在“仓储勤务”课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用理论指导实作教学,实作带动理论教学,可以丰富授课内容,激发学员的兴趣,但同时也增加了授课难度,加大了课堂自由度,给授课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阻碍。引入“PDCA”循环法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顺序不断循环,每次循环都在上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在更高层面开始新的循环。每一次授课、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小的循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完成一次大的循环,大环套小环,每次大的教学改革都可以看作是由许多小型的“PDCA”循环组成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活动不断循环进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如图3所示)。

在“仓储勤务”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PDCA”循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员对授课内容、授课节奏、授课效果进行有效掌控,可以防止授课内容和重点、难点随着环境变化而偏离的情况发生。通过对“PDCA”循环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形成教员和学员双方相对应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能够使教员转变教学思想,实现有教而学与无教而学的结合,而且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将创新意识、军人意识和实作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创新中循环,在循环中创新,就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高丹,李国杰.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内在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82-85.

[2]张元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城市的政治经济都迫切需要复合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而艺术类设计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相对而言,它的理论部分比较少,算占比例也比较小,而它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做出好的作品,每个辅导老师必须策划和设计好每堂课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据了解,发现许多设计课程教学并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其效果不尽人意,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为了使课堂教学深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尤为重要,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培养这样的创新型人才的最有效的办法。为了解决这些艺术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本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发展而言,学习专业不够深,无法全面接受专业知识,而只停留在表面的形态设计,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规范教学环节,老师教课太过随意,无法找到侧重点,大多数存在着"备课不足,讲授过多,忽略实践,注重讲评"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的理解就受到限制,对一些概念模糊,仅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图纸上面,缺乏实践能力,只能做一些设计绘图,而不能将设计作品的材料与工艺结合起来,缺少艺术设计的实践,使设计作品没有实用价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艺术设计课程学习到实践的转换能力。

其次,教学太过重视技术方面的训练,从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去讲述知识,缺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有一些课程中也有所体现,但却不能从实际出发,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许多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都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目标,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设计构思,二是按着具体的步骤、用制定的软件工具去进行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多没有活力,一定程度上也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假想一下,一个人的思维受到限制,怎会产生惯性他又怎样去天马行空的想像,进行艺术设计。这种以着色均匀,绘图精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艺术设计训练太过死板,是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专注在设计上,而仅仅是这些表面功夫上,久而久之,这就使艺术设计失去了意义。这样长期以来,导致许多学生的学习课程成了图表设计与程式设计课程,偏科现象严重。

最后,教学模式上也存在许多问题。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一直都是教学的三大模板,但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尽管在许多方面都比较完善,设计了许多体系的的课程,却存在着缺少综合性教学等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太过乏味,缺少对学习方法、人生态度的培养,忽略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这就使学生思维受限,失去了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

三、本科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启发式教学,注重实践

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层次上。所以对学生的训练不应只停留在作业训练上,应加入一些社会活动,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有针对性的训练,才可以使学生又好又快的理解知识并学会运用。同样,也可以举行一些设计比赛,而比赛内容最好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而这些艺术设计的训练不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根据老师布置的课题和你自己的知识去创作,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所有实践都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能进行属于他们自己的创作。

(二)明确设计目的,激发设计兴趣

在研究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我们把学习的主体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有两种学习态度,一是被动,二是主动。被动者的学习,通常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概念模糊,课程作用不清楚。对于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来说,他是没有动力和积极性的,其学习只有盲目和应付。因此,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习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加设本土文化课程,创作特色设计作品

创建地方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有加设一些关于本土艺术特色的理论课程,才可以使每个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土地域文化,更好的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学院。而艺术设计离不开各种地方特色的灵感,营造学校地域性的文化氛围也需要艺术设的配合。运用地方、民族文化独有的资源进行艺术设计,使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拓展,也营造出学校重视地方文化的氛围和注重运用民族文化的学风。不仅如此,利用这些地方资源,有力的结合了地方特色,带动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鼓励创作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

第8篇

关键词:课程群;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公共部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22-02

一、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行教学计划中知识点重复现象严重

行政管理的本科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大量存在。在本校授课过程中,囿于教师学科背景和课程安排,这种重复现象尤为突出。《行政学概论》、《公共管理学》从教学内容和等多个方面都是雷同的,很多学校都只是开设一门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校的教学计划中则是将这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并在相邻的两个学期由不同的教师授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考虑到本科教学的特点,无法就某一特定现象做精准而深入的研究,故在重复讲解过程中,学生们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而事实上,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涉猎是其大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公共管理学学科特性使然,也与本校教学计划设计有一定的关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使然没有建立起公共知识平台,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共通之处,导致学科特色不突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没有形成核心理论基础,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维系,学科整合的任务尤为繁重。从上海海洋大学的个性表现来看,本专业的教师以前大多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安排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外,还要兼顾教师的学术背景。

(二)实践教学环节阙如

课程安排中没能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公共管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偏重。行政管理专业需要新的突破,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学生来说需要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学授课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上海海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授课也没有例外。大批量的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没有实践经验,更鲜有政府部门就业经历,授课思路较为老套,照本宣科居多,缺乏为学生的求职就业输送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虽然教学计划安排中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实习,但这种就业前的演练无法替代专业学习中实践课程的传授,毕竟后者是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积累。学生的就业准备如果始于大三,这已经明显滞后了。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实际,多为学生开辟实践教学内容。

二、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现实性

(一)课程群建设的经验积累

课程群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优点,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上海海洋大学也已经开启课程群建设,并由教务处投入经费支持各个学院不断探索和实践。理论基础的夯实和学校政策的支持有利于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工作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

我校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长期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相关经验。本项目群的7门课程中,1项是校级精品课程,1项是校级重点课程,都是本项目成员多年来承担的主干课程。近五年来,项目组成员对教学工作不断钻研,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每年都有教学相关成果发表,累计已达7项。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完全有能力完成此课程群的任务。

三、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梳理课程体系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将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过程,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能够较好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课程群教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为主线,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旨在构建以政府组织为行为主体,梳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衔接,研讨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改进,修改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具体方案。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以组织结构为主线进行梳理,整合与之密切相关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形成整体系列课程。公共部门管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以优质、高效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策过程。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政府组织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该门课程从行政权力、行政组织、行政领导等各个方面诠释了行政管理。以课程群建设中的7门课程中都要囊括的一个知识点,组织结构为例,行政组织是开展行政活动的基础,《公共管理学》中对于行政组织的讲解侧重于行政组织特性的阐释。

(二)整合课程内容

如果在课程群建设中,每门课程只是在各自内部小修小补,则不可能呈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原先隔离、重复甚至矛盾的内容不会改变,庞大而繁琐的框架也将照旧,无法实现课程间的协调和系统化。因此,课程群建设应以单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建设为基础,将重心放在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

单门课程传授中的知识点重复现象饱受诟病,课程群建设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课程内容,优化知识体系。以公共危机管理这一特定的知识点为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关涉到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本课程群建设中其他课程的共同知识点。在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中,传统的授课思路每门课程各行其是,依据教师选取的教材不同进行讲解。课程群建设引入以后,则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由《公共管理学》教师负责传统政府职能和政府能力等内容,再由《公共经济学》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属性予以细化,在这两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既可以从理论层面抽象出现代政府能力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公共危机等热点事件来具体阐释政府能力的加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讲授中则可以就非盈利组织的特性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等展开,最好能结合新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做热点解读。而在整个危机的周期中,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政府的政策,《公共政策学》中从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评估亦可将危机处置作为案例分析,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频率较高,在《城市管理学》中对于如何应对“城市病”,增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同样不能忽视,危机管理中社区组织无法独善其身,《社区管理学》的讲解既可以将公共危机作为现象解读,更可以把我国社区组织的行政化色彩予以延伸。以上所有关于理论建构和模型分析都要运用到管理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技术支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涉及到的电子政务等操作方法和技术流程将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措施和行为主体

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有机结合以上专业课程,使其内容互相衔接渗透,在知识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系列,从而构建一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高水平本科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建设。

(三)加强教师沟通

沟通中的两个70%问题是管理学和领导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育教学中沟通不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个院系的教师,大家很少见面,彼此缺乏交流和沟通,更不要提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构思的共同讨论。

如要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群的建设,就需要加强课程群群内、群际教师的沟通,形成一个好的教学团队。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以组织结构这个授课内容为例,在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采纳这样的思路:基于学生们前期所学的《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组织理论的一般认识和组织结构的初步了解,从共性的角度认知组织,《公共管理学》授课教师可以将行政组织的个性则在此得以淋漓精致地体现。《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技术层面)在定性认识之后,教会学生们做定量分析,从而对政策现象做深入的解读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应坚持每2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并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院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计划,制定本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每学期初还应制定本课程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及时写好课程组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需求溢出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构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3).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明确。管理学是独立学院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学科基础课,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上套用其它类型院校的做法,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计划和同一教学大纲,各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完全一致,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经管类各专业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很难满足培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另外,教学内容因主讲教师的不同而不同,讲授内容随意性很大,而且内容与其它课程衔接较差,内容重复。

.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都能听懂、看懂,但学生普遍反映的困惑在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学生不能从更深层次领会管理的本质,过多的理论学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教学方法不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软件、硬件的限制,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有的时候,辅以讨论等形式,较少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等。课堂教学以抽象理论为主,缺乏必要的启发式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4.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选用不当,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有些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过于抽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适应独立学院的实用性要求;有些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教材内容照搬照抄其它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让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不符合。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管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制定具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深入了解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此来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制定教学大纲、学时和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与本专业最密切的管理学知识。

.案例教学实行校企合作。管理学教学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课堂,不符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加以改革。案例教学是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教学案例应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取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通过直观、生动、典型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只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仍然局限在课堂上,尽管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缺少亲身体验。

管理学很多部分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没有现场直观的经验,所以有些内容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相邻,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辽化进行现场实践,对辽化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针对辽化的具体情况,在企业里进行案例教学。这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大大丰富管理学的教学内容。

3.加强教学互动,实行相互提问法。我们这里所说的互动是指狭义的互动,不包括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所设置的悬念,因此我们所说的教学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传统的提问方法是老师在正式讲授新内容之前,找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我们通过对独立学院经管类管理学的多年教学认识到,应该对经管类管理学的提问方法进行改革。首先,改变传统的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提问方法,实行相互提问法,即同时找两个学生,让学生相互提问,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当然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相互提问方法的道理在于:能够回答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提出问题,即提出问题要比回答问题的层次更高,更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对已学过内容的提问方法,要将提问延伸到讲授新内容过程中,这样能保证学生时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再次,运用抽签法,即老师在讲授课程新内容之前,将所要提问的问题写在标签上,提问时,让学生抽签,来回答问题,这样能给学生以新鲜感,而且具有随机性,考查范围比较广。我们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顺序问题,传统的提问是先将问题告诉学生,然后再提问学生,我们认为这样做,效果不明显,应该先找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再将问题告诉学生,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可以在无形中实现教学互动。

4.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我们要对管理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走访学生,了解管理学在各个专业的作用,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现状,找出哪些知识学生依据原有知识的迁移就能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必须要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才能掌握,哪些知识实用性更强。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和相应的辅导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深度拓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的瓶颈及创新模式进行探索,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能对经济学原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课程实践是培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学推导的公式,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出现听不懂,学习吃力并失去兴趣。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一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均与现实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也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要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地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较为缓慢,许多高校依然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种误区,一直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原理可以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实现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主观认识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各高校普遍存在对课程实践弱化现象,导致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相关实践课时,即便少数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西方经济学实践课时,实践课时也很少。这种主观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开展。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经难。

虽然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难以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适合西方经济学的实践软件,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缺乏实践的平台,无法实现实验室教学;其二,西方经济学多位合班课程,并且同一学期多个专业同时开课,人数之多给课程实践带来难度;其三,理论教学课时与课程实践课时冲突,难以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3、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

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论多,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其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形成优化的课程实践方案,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实践教学内容还没有细化的各章节,这给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做实践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是相辅相成。有关实践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纵观以往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现:

1、课程的认识实践。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相关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比如,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章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成本状况以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过程在课外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总结交流在课堂进行。

2、课程的调查实践。调查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规定内容,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地方GDP的构成及增长趋势、通货膨胀效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过程在课外进行,交流安排在课堂进行。

3、课程的研究性实践。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专题研究。例如,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研讨在课堂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秀芳,涂宇清,华钧,秦海英: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课程模块

随着“教高[2007]1号文件”等的出台,各高校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双语教学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同时使用汉语和外语的教学活动。我国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双语教学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得在教学理念、方式、教材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

目前,各高校对于开展双语教学的热情高涨,但多数学校的双语教学仍处于一种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的状态,因而,双语教学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比如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考核等方面存在随意性;学生外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学过程“一刀切”;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对双语教学研究不足等是目前我国高校本科课程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模块与模块式教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引进“模块”的概念,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模块教学”经验,于1993年应用于职业教育中,职业课程以“模块”设置的形式出现,关于模块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应用研究也应运而生。所谓“课程模块”指的是一门课程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学生、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将授课内容分解成许多模块,这些模块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独立开来。模块式教学是将拟讲授的内容先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模块,然后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具体反映在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上是以模块划分,而不是以章节划分。

模块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应该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任务、备课教案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模块式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章节教学,因此,没有必要重新编写模块式教学用教材。一门课程的教学,不是一本教材的教学,在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考多本教材,这一教学理念正好符合模块式教学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适度增减的要求。

二、模块式教学理念对高校本科课程双语教学的启示

1.传统的双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本科课程双语教学多为传统模式。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个教师的传统授课模式,由于教材、教师个体本身的局限性,很难各方面都兼顾好,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发挥老师的特长和优势,不能取长补短,比如有的老师科研业务能力强,学术思想活跃,而有的老师英语水平较好,英语听说能力强。双语教学对教学活动本身的要求较高,学生的期望值也较高。期望越大也许失望也越大,实则是双语教学活动没有从教师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出发。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自然对课程的双语教学肯定也不认同,他们会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自己不但不能学有所得,反而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是与教育的宗旨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情。

因为双语教学既涉及学科知识的学习又与英语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高校的本科课程双语教学就比一般的课程教学复杂许多和棘手许多。首先师资是个大问题,仅仅少部分教师能够胜任所谓的双语教学。如果双语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那么授课教师的压力就会非常大,因为对他而言备课过程很辛苦;学生也容易审美疲劳,因为一个老师的口音、发音相对是固定的,授课的仪表姿态也是习惯性的。而且如果某门课程长期由某个老师上课,一旦这个老师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能完成授课任务时,学校再找其他老师上课就变得比较麻烦。其他老师又得辛苦地备课,重复着前一位老师的准备过程,而一旦暂时找不到适合的老师授课那么对学生的影响也会很多,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将会大受影响。

2.模块式双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探讨

双语教学课程的各个授课模块可由不同的教师授课,课时数依照学科专业和课程性质而定,但比传统的课程教学总授课时数增加了大约40%,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听课内容。也就是说常规的50学时的课程按照模块式教学就大概是70学时的总授课时数。一个模块的课时一般不超过6个学时,多为4~6个。每门课程就有少则5个教师、多则十几个教师的教师阵容。教师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双语教学或中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学习、听课和参加考核。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一来似乎学校的教学工作变得复杂起来,不便于教学管理,也似乎不那么规范,然而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模块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实更便于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因为它较好地解决了双语师资缺乏、学生英语基础不一、兴趣爱好不同等问题,便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各个老师的特长和优势。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自然也提高了。模块式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每个课程模块的授课教师原则上都应是精通该模块涉及的学科内容的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每个课程模块授课时数不多,教师可以充分地准备授课内容,细心研究教学方法、不再是简单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而是将教学过程作为展示自己学术成就、科研成绩和检验教学成果的有利途径。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模块化课程教学需要,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课程模块由学生选择,教师就不会为课程安排而明争暗斗、不再为机械的年度教学业绩考核而苦恼,教学活动成为老师最喜欢的工作,而且这种工作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由于是学生有目的的选择授课教师,没被学生选上的可能是在科研业绩或教学工作中表现平平的教师,这无形中更会增加教师的压力,迫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更加积极努力,如果不这样他或她将会被淘汰,这体现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

3.模块式的课程双语教学设计

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建立一套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此支配下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应该在学科专业、教学计划、授课时数、教学大纲、教材、教学任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由于教学模块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而设置,教学内容与具体的专业和行业相关,模块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单元。作为知识单元的课程模块内容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广博性,其目的是形成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英语的技能训练可以放松。作为专题单元的模块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教无定法”、“有法可依”的原则。学校尊重模块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模块任务、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课堂讲授、情景教学、分组讨论、个体实践等,形成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适合模块式教学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研讨式教学,即针对学科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课下思考和课堂发言,让学生开动脑筋,广泛理想,互相启发,最大限度地将问题的方方面面列出来,然后总结其要点;专题式教学法,即由教师将模块内容列成几个专题予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式教学法,当学生将模块内容学完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分析,从整体和全局来把握,掌握学科知识的各个环节,并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融会贯通。

实行模块式教学,应设计出适应模块操作的评价方法,形成一套先进的成绩考核体系。每一模块学习完后的考核以形成性考核成绩进行审核和验收,包括专题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考试形式,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结语

课程模块式教学顺应了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推行的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学分制的前提是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学校允许而学生又学有能力,四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可以三年完成;500学分的修读课程的要求学生可以超额完成。学生进入大学不再是简单的交费听课,而变成一种积极的消费,这种消费不但物有所值、而且性价比非常高,物超所值。课程模块式双语教学能够兼顾教材、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局限性,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梅,高占先,姜文凤.编写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2]曾剑平,曾翔.双语教材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

[3]任永哲,徐艳花,张春梅,李淑萍,胡丽香,宋唯一.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读与写杂志,2011,8(2).

[4]李憬.模块式教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0,6(2).

[5]陈中义,姚振,周存宇.高等学校学科基础课实施模块式教学探究――以《植物学》课程教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

[6]李川,张银龙,罗红艳,陈敏.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究[J].甘肃科技,2009,25(18).

[7]权青.管理学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07,(1).

[8]郭璇,赵风英,陈水木.《有机化学》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J].江西化工,2010,(1).

[9]张远,贾忠田.“模块化+交互式”双语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第12篇

关键词: 汽车构造 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着重掌握某一领域专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它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1]。

汽车构造课程主要介绍汽车结构和构造原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是汽车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汽车总体构造、汽车底盘各总成和零部件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技术课打下基础。汽车构造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又有并重的地位和作用。汽车的种类多,技术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通过实验环节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汽车构造的认识,增强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汽车构造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理论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具有自身的特点:涉及内容广泛、信息量特别大;零部件结构复杂;各个系统工作原理差异较大[2]。鉴于这些特点,如何做好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更好地与理论教学结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将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从实验教学大纲的制订、实验室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实验室开放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精心制订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它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汽车构造的结构类型繁多,加之学时有限,故在制订教学内容时,应首先立足于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讲授基本知识,绝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应进行典型结构的实践,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仔细研究,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安排,我们围绕着底盘的总体构造及四大系统分别进行安排,三次实验分别是汽车底盘的总体构造认知、汽车传动系的构造认知、汽车转向系和制动系的构造认知实验。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地认知汽车底盘,又对每个部分的组成有了深入的认识,与理论课内容更好地融合。

二、探索实验室现场教学模式

传统的汽车构造课程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按照教材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单独安排实验时间到实验室去针对各个总成部分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式由于理论与实验在时间及空间上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一些构造很难描述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3]。

汽车构造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若对照实物讲解和演示能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理解。因此,如果将理论课与实验环节整合为同一个教学单元,由教师根据课程进度需要,在实验室灵活地安排教学,也即将理论课堂转移到实验室,实验室中既有多媒体演示,同时又能对照着实物进行理论课的讲授,使教学内容、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课堂与实验室基地相辅相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汽车构造的教学质量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4]。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上的开放,也要在内容上进行开放。这样一来,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随时进实验室参观学习,并可以向实验室老师请教。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教师自制设备的研制和其科研项目,更深入地了解该专业的知识,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实验室可以单独开辟一间供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在其实验室中进行创新实践,如进行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设计制作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飞思卡尔智能车,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通过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不仅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全面锻炼,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应高度重视各主要课程的实践环节,不断深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制定符合自身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卓丹,李春青.应用型本科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6):66-67,111.

[2]杨建军,黄海波,王永忠,李平飞.汽车构造实验教学环节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