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建设

景观建设

时间:2022-04-10 20:1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张家口;冬奥景观建设研究

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旅游和体育占有不可替代的强化作用。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张家口市的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张家口的城市建设已向国际化城市目标迈进。张家口冬奥会景观建设不仅是承办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其系统研究也为张家口的城市建设与转型提供了经验与思路。本文结合张家口的自身特点就冬奥景观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希望对冬奥会的顺利承办和张家口城市建设与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1.张家口基本自然条件

1.1张家口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张家口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北京,西连大同,北接内蒙,南靠平原。其自然风光秀美,四季分明,平均气温较低,一度达到-12℃左右,降雪量丰富,雪季时间绵长,能够满足建造滑雪场的先天条件。

(2)人文景观:张家口历史文化悠久,拥有600多年的文化历史和众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充满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大好河山,孕育悠久文化”,这既象征着张家口地区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同时也是是张家口城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

1.2张家口冬奥会景观规划设计

纵观历史,我国对于奥运会的形象设计及其研究与参加奥运会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例如北京08奥运会在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设计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张家口冬奥会城市景观建设已初具雏形,首先张家口的自然条件符合冬奥会的要求,崇礼区的大多数雪道也基本具备国际标准,只需按照要求加以深化设计和精心改造。在城市环境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展关于冬奥主题的雪雕、冰灯建筑等绿色生态设计。景观特色以白桦树最为著名,结合地形地貌利用特有的白桦树景观加以设计和利用能为冬奥会的景观设计提供一些亮点。崇礼区始终坚持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吸取经验和先进理念,以建设山水园林式宜居生态旅游城市作为目标,全面改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面貌不断发展进步,同时加大力度投资旅游、餐饮以及度假等行业,不断培养城市接待能力,大大加快了现代城市化的进程。

2.张家口冬W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开展冬奥会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体现着中国科技、经济的进步以及实力。那么,在冬奥会景观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之外,要做到科学的规划和体现特色设计,冬奥会景观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过程中的经费问题。由于此次冬奥会秉持着绿色办会的思想,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打造完美的城市景观成为了建设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二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及现有景观对城市环境进行设计改造,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三是城市环境设计如何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相互统一也是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北方属于缺水城市,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进行建设是一个难题。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景观建设的质量,还要考虑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围绕绿色奥运的核心思想,坚持生态设计、科学规划、应用科技手段打造一流的奥运城市形象。

2.2开展冬奥会景观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张家口作为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其城市建设及景观设计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研究价值。张家口属于山地城市,地理环境上坡面较大,环境复杂,降雪丰富,冬季较长。冬奥会景观建设上要紧密依托自然环境因素,打造特色城市景观,营建特色的山地建筑、路桥设计、植被景观、水系景观等,兼顾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节约预算经费的同时打造出符合奥运主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对景观建设过程和质量的监督,首先要对景观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在合理使用经费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改造城市环境。在城市建设和冬奥会筹办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首位,合理利用水源,合理增加景观设施,利用地理特点对城市景观、结构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并兼顾尊重使用者的要求。张家口冬奥景观建设是一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示范性工程,它关系到未来新型城市设计的方向,我们要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并重,重视实践成果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其社会效益的转化。

第2篇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恬暇;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而且,城市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它作为城市的客厅,可以集中体现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并能增强城市本身的内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可以促进城市的各方面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正是由于上述优点,使广场成为当前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热点。在这股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各地城市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及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各广场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城市(如大连等)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1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

注:虽然按使用功能来划分,广场有交通集散广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等多种类型,但本文着重议论的是游憩广场,也就是一般常说的“市民广场”。

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1、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2、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造成广场尺度过大的因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1、当地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谓“气派”的长官意志。2、一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科学地引导业主,而是一味地迎合业主的意见。3、地县一级城市中的地价也相对于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较低,这方面的因素也在无形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县市的广场面积达到了10hm2,还有的甚至超过了30hm2。按广场用地1m2/人的规划指标结合当地的人口来算,明显超标。再者,在城市中建广场也不宜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而应适当分散,建成一个广场系列,扩大广场的服务半径,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并且使每个广场依据其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广场更具亲和力。

需要指出的是,广场空间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如当人们走在一个狭小的仅有3?/FONT>5m的长街中,突然走入一个有20?/FONT>30m的开阔带,就有步入广场之感。如果广场实际面积并不大,却缺少可供活动的设施和休息的依靠,也会使人产生“广而无场”和“大而不当”之感;相反,在大的广场中如有详细的活动分区和相应的设施,也会使人感到很丰实[1]。

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见附图一)。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至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广场围合图解

在研究广场空间时,不妨也提一提“阴角”空间。所谓“阴角”,以容器“升”为例,是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阳角”是指其外侧凸出来的空间(见附图二)。在外部空间中,这种“阴角”空间实际是在领域上包围广场,将其包含于内侧之中。当沿着棋盘状道路布置广场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要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间。相反,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多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能为城市增添美丽而吸引人。

有的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其原因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是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手法有三种:1、向心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会使得广场的围合感及整体性都非常好。如合肥的明珠广场(见附图五)。2、轴线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多用于矩形广场,能获得一种特殊的肃穆气氛,尤其适合于政治性、集合性广场。如成都的天府广场(见附图六)。3、特殊式平面布置。在广场平面不规则的情况下,新建筑可以采用寻求以旧建筑在布局上的共性特征为媒介,借助这种“特征”与旧建筑布局“对话”的手法,使广场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秩序,以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3]。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见附图七)。

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佯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棗见附图八);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举行的赛马节)。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4]。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4大草坪的弊端

4.1可接触性不强

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喜欢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在重视观赏性的同时造成了单调和机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当前,绝大多数的广场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一片融融的绿意却将游人拒于其外,可视却不可达,不免令人索然。而且会造成广场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路面和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游人容纳量小的矛盾。国外的一些地区在处理草坪的使用与维护问题时,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这对立的二者巧妙的统一了起来。这既养护了草坪的生物机能,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这些成功的处理手法可供我们借鉴。

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除了保障公共行为的实现外,也要做好领有空间的设计。能否保障半公共行为和私密行为的实现,这既是社会对人的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设计品位高低的反映[5]。但是,在漫无遮挡的广场平面空间中,游人的私密行为又怎能得到保障?那些依依的有情人又能在哪里说悄悄话?这不禁使当前的一些广场失去了应有的人情味。所以在广场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场的空间层次、游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广场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广场的领域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有人提出“小就是美”确有道理。领域性的创造可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

4.2对不同季节处理重视程度不够

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景观特色,在广场设计时理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可是,大草坪这种单一的景观处理手法实难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相协调。在炎热的夏天,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不利的影响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所以广场设计应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及景观处理。在南方城市棗如深圳新建的一些城市广场,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一些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北方城市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冬季植被比较单一,但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广场,在冬季就举办冰雕、雪雕等展览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广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广场作为一个兼有多种功能的生活服务性场所应尽力满足游人多方面的行为需求,使游人在广场内就能得到便捷的服务。在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对重庆人民广场调查分析报告中曾体现了一些受访群众的意愿:他们希望广场应多设置美观耐用的固定长凳,设置必要数目的电话亭,设置一些挡雨设施等[6]。这反映出目前广场中存在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这样会制约广场服务功能的全方面发挥,减弱广场的舒适性及吸引力。在广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游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在不妨碍广场整体景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美观耐用的服务设施,以体现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6管理及维护水平滞后

有些广场在设计时及建成后,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乱放车辆的停车场。

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时刻监控着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对于在广场中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应严加限制。所有城市广场的建设项目应由规划主管部门独立归档,以便定期跟踪检查,对于违规行为应立即予以处罚。在另一方面,拥有大量高素质的、积极参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的使用者,也是高质量环境的重要保证。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城市建设将更富生机、更有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柯,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48,75.

[2](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44—45.

[3]梅洪元.东北地区城市广场改建中建筑创作手法与途径[J].建筑师,29.

[4]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8,1.

第3篇

1.1与地形地貌不谐有的村落建筑建设忽略了山区实际地形,一味追求平原地区村落建设的风格,结果适得其反。武陵山区地形复杂,开山劈地的行径不仅破坏了山区原有的自然生态,也破坏了山区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且易引起自然灾害。武陵山区具有特殊的地貌、地质和气候条件,若不考虑到山区实际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势必会导致大量开挖。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增加了地质上的不安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他们更愿意保守祖先留下来的资源而缺乏创新与改善。

1.2景观特色丧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而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特点必然误导农村居民及其村落的建设。加之农村民居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导致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形式泛滥,造成了武陵山区村落建筑布局和景观相当混乱,许多特有的传统村落文化日益丧失。

2武陵山区村落建筑景观特色要素分析

在考虑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基础上,融入当地自然景观,结合当地传统建筑构造特征和风格,创造充分体现地方文化和自然特色协调统一、具有持久魅力的建筑群,是建设有特色的山区居民村落建筑景观的基本要求。现从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等维度进行分析。

2.1自然要素山区村落是以大地自然形体为背景建设而成的,是大地景观空间集合体的一个人造因子。在规划选址时,处理好地理、气候、生物等因子对村庄的影响,是设计和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实现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互动转化,调节和优化山、田、水、路、渠、库、村与生态建设关系的前提。

2.1.1地形地貌属性武陵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具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山区地表起伏大,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山区村落建造应结合地形,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坚持“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建造,在起伏的地形上注重房屋底面随地形而变化,采用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力求上部空间发展,以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武陵山区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坡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其建筑群与河流山林巧妙结合、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堪称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其特殊的构造就是土家人基于地形地貌属性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2.1.2水系属性紧邻水系既能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便于交通,因此,大水系往往是人类农耕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对山区而言,那些绕村或穿村的溪流、河流,更是建筑景观的重要依托,因为山区溪、河的天生丽质能够让村落及其建筑增添风采。

2.2文化要素“土家族文化”是武陵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哺育出的独特民族文化。土家族无论是其生产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山地农业类型的物质文化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生产、生活器具的竹木化,如竹瓢、木盆、木桶、背篓、竹制凉席、雕刻;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纺织制品文化,如土家编织、土家刺绣、印染;四是健身性、娱乐性兼备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高脚马、抵杠、滚铁环、翘旱船、打陀螺、跳房子、踢毽子等。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中,有一些文化资源可以说是独有和不可替代、难以迁移的。其中有些文化传统,如风水思想、向心心理对村落建筑具有重要影响。如武陵山区传统民居大多以风水为选择建造,反映了风水选址的“前朱雀,后玄武”的基本思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合一的理想。向心心理是武陵山区居民一种关于核心场所的传统理念,山区村落建筑景观设计应遵循人们的这一心理,营造既开放而又具有向心性的聚落空间,既有向心围合态势又个性张扬的建筑个体,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2.3经济要素村落及其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舒适方便的需要,也要考虑生产。山区农民家庭一般就是一个小的生产单位,其建筑要考虑蓄养牲畜的空间。其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如猪舍、牛厩、鸡舍、羊圈与住宅相距不能太大,以便养殖和耕种,规划设计时应尊重山区人民的这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营造实用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要力求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以及牲畜生活产生的垃圾就是用于生产的一种有机肥料。因此,山区村落及其建筑要考虑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和资源循环。

3武陵山区村落及特色建筑景观建设方略

目前武陵山区的新农村建设处于启动发展阶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宜人村落居住空间,打造具有特色的村落建筑景观,应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认真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基于山区生态优化村落规划与设计武陵山区境内山峰林立,溪河纵横,溶洞广布,气候适中,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在村落规划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互动转化,调节好山、田、水、路、渠、库、村的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在村落的总平面设计中引入传统民居部落的居住空间理念,力求符合村民的生活习惯;要切实关注生态村道路设置与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引导生态、景观、物质、能量的扩散、传输和运动。在规划中尽量保留自然的景观,在住宅建设中大力提倡绿色建筑。提倡建设山区生态村,生态村建设应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环境进行统筹安排,重视生态的整体协调,创造有生命感的居住环境。应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聚居空间,创造一种高效、和谐的栖息环境,让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的保护。

3.2基于特色自然文化资源优化建筑景观设计武陵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是村落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土家族以往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每一家就是一个小的生产社会,故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既是居住场所,又是蓄养牲畜的栏厩。因此,村落建筑景观设计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其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态循环特色,又要有所创新,做到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循环,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创造与自然景观相融的建筑群落,以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传统的土家山寨的吊脚楼群与河流山林巧妙结合,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堪称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武陵山区新居民村落建筑建设中应该保留当地的传统建筑特色。如土家民居建筑外观造型上起伏多姿,轻盈而优美,特别是吊脚楼在屋檐的处理上多采用屋檐角反翘向上,谓之飞檐,给人们舒展向上的美感(图2)。土家山寨皆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土家吊脚楼不仅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家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和艺术,创造了独具个性特色的建筑形态,著名学者张良皋先生曾把土家吊脚楼誉为“世间仙居”,“中国民族建筑的奇葩”。

第4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景观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实践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体现“四美”“三宜”“两园”的目标要求,离不开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这是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是“美丽乡村”名实相符、形神俱备的关键。今年省里进一步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包括自然生态村落、古建筑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种类型)保护利用,实际上更是对乡土景观资源的聚焦、凸显。自去年以来,黄岩区以“中华橘源·山水黄岩”为主题,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更新与发展?本文试从分析黄岩乡土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后,提出若干条建设意见。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构成

“乡土”一词意为“家乡、故土”、 亦泛指“地方”。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原生态的生存艺术,如选择良好的栖居环境建造屋舍形成聚落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根据自然条件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与饲养,形成农田、果园、鱼塘等丰富的农业景观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劳作景观。

农村乡土景观主要由农村的自然景观、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人文景观等构成。黄岩区山水兼胜,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可供利用的乡土景观十分丰富。

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指人类干扰较少并基本维持自然状态的景观,主要由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要素组成。自然景观是农村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前提条件。黄岩地理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西部山区有多处幽谷飞瀑景观,环长潭湖风光旖旎,沿线村庄如散落于水墨画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村落景观

村落景观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也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宗祠寺庙、街道巷弄、井泉池塘等景观要素。

3、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类劳作在大地上留下的烙印,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性活动的景观类型,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从中观层面看,黄岩区几大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成片的农业景观。如柑橘等果树林,花开时节如香雪海,成熟季节满树金黄,极具感官冲击力。又如甘蔗、茭白、水稻等作物及各类四时蔬菜,交替在大地上绘形绘色,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

4、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为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是农村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艺术等方面。

二、目前乡土景观面临的几个不利因素

1、 农民层面。一是在房屋建造上,求“洋”求“新”,传统建筑式样无立足之地。如在装饰上大量使用罗马柱,色彩上大红大绿,建筑材料选择上,木材、石材等乡土材质普遍被钢混、砖混取而代之。二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追求城市市政效果,庭院及边角地均用水泥抹平,过度硬化,缺乏生机。村庄绿化喜欢外来树种,草坪泛滥,对乡土作物视而不见。

2、政府层面。一是新农村建设中几项工程对乡土景观造成破坏。如农房改造,出现了不少兵营式的村庄。中心村建设,强调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但也粗暴地割裂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河塘整治中将堤岸、渠道用水泥封死,了无生趣。二是理念与乡土实际脱节。如村庄建设规划照搬城市小区做法,以容积率、日照间距等概念知道农房建设,只考虑宅基地的充分利用,忽视了传统村落肌理,缺乏村庄的有机性和系统性,造成千村一面,死板僵化。

3、规划层面。一是片面追求景观化,把村庄作为旅游景点、公园来设计,设置一些与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的假大空的广场、标志等建筑。二是设计手段低劣化,如对立面改造简单采取墙面粉刷,或者硬生生地每幢房屋都加上马头墙。或者不深入村庄内部量体裁衣,而以一些照片进行PS处理,敷衍了事。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1、保护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乡土景观的基底与背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尽力维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持生态平衡。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形成特定的产业与特定的农业景观。考虑农业景观的变化,合理调整农田整体布局,使景观趋于和谐美观。在此过程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既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延续村落原有的肌理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传统村落肌理是经过悠久岁月的浸润和积淀而形成的,是对村落构成要素与整体格局的描述,是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它蕴含着丰富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乡土生活及乡村历史信息,决定着村落整体乡土风貌及特色。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延续传统村落肌理尤为重要。首先,保护村落肌理整体布局,包括村落建筑、水系、街巷、广场、绿地等肌理结构,对其进行梳理、继承,而不是简单地大拆大建、彻底翻新。其次,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和工艺,主要表现在乡土植物、乡土建筑材料和传统营造技艺等。乡土材料是构成传统村落肌理最基本的元素,不但成本低,获取方便,而且还可以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的景观。同时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民居很多方面已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造与完善。根据建筑具体情况,在不改变民居建筑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修复、改造、更新,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低碳化建设

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建设的理念

“低碳”一词进入景观设计领域是在21世纪“低碳景观”作为一个新兴的说法,也就是对可持续景观提出了更加明确和量化的发展要求,但低碳景观也不是直观的反映在降低碳排放量上面,而是对一种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形式的追求。

低碳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先进的低碳技术,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循环的一个手段,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同时在景观材料,施工建造和景观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最终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低碳发展、清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建设格局

(一)将城市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格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了自然景观的不断损毁,山脉被开凿,河流被改造,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本身变成了一个超大型能源消耗综合体。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建设格局首要任务是保持自然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应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纳入整体生态系统中,使城市变为生态系统的板块之一。此做法的意义在于使自然景观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主体,免于受工业思想指导下城市公共景观建设中对材料、能源、人力、资金等过度消耗。

(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消解公共空间景观使用壁垒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支撑。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小农意识的存在,城市中的绿地系统经常以条块分割的单位形式存在,不同大小的分散化绿地景观常被管理于各单位围墙之中,不对外界公众开放。部分城市公园采取门票收费的方式管理运营。这些城市绿地的管理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使用壁垒。市民若想享受自然景观需要外出远行,增加了城市系统的能源消耗,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增高,与城市低碳化建设相违背。因此,城市中单位和公园的绿地系统应该向公众开放,纳入城市公共景观中,使之成为市民日常

(三)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应该加强对城市湿地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城市周边的湿地系统正面临萎缩,城市碳排放造成的热岛效应加剧了湿地系统的水分蒸发,而城市扩张对地下水的过量抽取已严重威胁湿地系统的地下水补充能力。湿地系统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能有效改善调节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发展同时具备社会经济功能和生态改善功能。城市中的湿地系统能为多种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对于净化空气环境,缓解旱涝灾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低碳化建设首先需要保护湿地系统避免继续遭受人为破坏,其次应着手恢复和发展湿地系统,充分认识并利用湿地系统对城市低碳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设计方法

低碳型城市景观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并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尊重场地的属性,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实现低碳化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对于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中融入低碳理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索: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低碳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特征,设计施工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和地理结构的破坏,尤其要注意保护和继承好自然地理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独特景观。从低碳建设的理念出发,也要先根据对不同地域的分析做出最适合次独特地域的景观。例如在山地基础上进行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适宜依山随势设计登山台阶,步移景异,此种方式的景观设计既能够建设出理想的景观效果,又能节约建设成本。笔者认为,合理的节约建设开发成本,是低碳理念精神在城市建设成本控制上的应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物料要低碳化,建设理念也应低碳化,不能只追求景观展现和忽视了建设造价。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设计低碳化的景观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片森林,一条溪流,一块湿地,一片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同时它们也是一种自然生态景观,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对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设计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自然林地的保护设计。例如在城市公共景观中自然存在的水体,设计者应对其进行充分保护和利用,最佳的设计方式是使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为一体,设计者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同,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但应尽可能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达到景观预期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成本费用,还能做到城市景观与城市自然形态相得益彰。同时城市公共景观低碳化建设中,科学合理的利用风、光、水等自然资源,有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低碳化的目标。

(三)利用先进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公共景观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应用先进的低碳科技技术,例如在低碳科技下的雨水回收、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土壤保护、太阳能利用等。在城市水体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中,可采用生态驳岸、人工湿地、动植物污染处理、水体自净等技术。例如生物港野生漂浮岛是一个漂浮的栖息地,它通过组合多种经过特别挑选的植物和大面积的培养基,以及一个专门的微生物和通风系统来有效地维护水道健康。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水花园、河流、溪流或废水,以消除过剩的营养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

利用先进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公共景观能有效的节约各类能源、资源,同时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废料,为城市市民提供和谐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与自然生活环境。

四、结语

相比于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低碳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城市建设中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未来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打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者的职责所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绿色环保设计的焦点会聚焦于低碳化建设。当前,以低碳理念为主题的各类环保景观,尤其是以生态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景观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方向。以生态公园作为起点的城市低碳建设,将逐步影响到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笔者认为,只有将低碳化的理念准确理解,并在低碳化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战略格局到建设选材,直至达到设计效果的各个环节全程施行低碳化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才能取得低碳化建设的胜利,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的大背景下,实现节能减排,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冠华等.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浅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0,10.

[2] 吴叶.从低碳环保角度看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布局[J].教育观察,2010,9.

[3] 于杨.浅谈透水性铺装在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4] 王贞等.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

第6篇

景观设计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内涵和美感,生态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美学原则,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文化和美感之中,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的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还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发展的重要责任。应当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承担保护场地生态的责任,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多样绿色植物。这些绿色的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为此,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再生发展平台。

2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旅游休闲是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下的“旅游热”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原来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对景区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降低了相关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应在湿地建设中引入生态景观设计概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某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推进湿地生态建设,主要的目标是建设适宜居住、适宜从商、适宜学习和适宜旅游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建设以湖泊为中心进行景观设计,建设成规模宏大,具有鲜明的风景人文特色。在湿地建设中,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些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提供氧气,补充营养水分,还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建设和发展生态景观建设中,引入湿地建设,可使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完善整个景区的生态系统,促使景区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当地湿地景区引入生态景观设计,首先要保存好湿地地貌,使其独特优美的风光得以保留,增加连贯性的经典,多采用环保材料打造桥梁、亭台,打造良好的背景环境。充分利用湿地的旅游资源,把湿地打造成一个可供旅游、观赏、休息的好地方,给游客以惬意的享受。另外,利用湿地资源可举办各项湖泊类大型赛事活动,让游客对这个城市有深刻的影响,了解生态景观,了解湿地的作用,增强湿地旅游的品牌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还给观众一个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游客创造一个放松的休闲空间。还可以通过生态科技的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加深人们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3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条件

3.1突出旅游景区的地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处都有自身的特色景观,展现出这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一些生态景观的独特之处能够成为景区的卖点,吸引很多游客。因此,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景区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地域的特色。通过文化和自然的互动,积累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的知识和经验,凸显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体现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从一方湿地和生态景观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自然条件因素也会影响生态景观的设计,湿地建设应该结合自然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带有区域性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根据自然生态的演进程度来调整设计方案。比如,在湿地中,荷花、莲蓬、水生物、飞鸟较多,这些植物与动物有的可以食用,同时兼具观赏功能。首先要了解乡土物种的特点,乡土物种是经过植物长期的发展淘汰保留下来的,特别依赖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培育,能大大减少生态建设的投资、管理成本,促进场地环境的更新、养护,并且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在自然景观中,所创造的景观形象也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应该结合该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例如引用当地的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来增加文化底蕴。还要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将现代特色与传统文化特点结合起来,促使生态景观形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和谐。

3.2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

不同地区的湿地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都会长出水藻、芦苇、鱼虫、珍稀鸟类等。这些生物自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它以湿地为核心,其生物链群落作为一个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湿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在湿地的建设中,还需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建设功能,尽量避免人工设计,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同时,适当增加人工辅助自然生态的设计,比如修建喷泉,建设引水湖,不但能减少湿地每年的水分流失、保存水量,还能形成一道人文景观。可见,在景区生态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生物,维持生态环境的原始美。如果想要改造生态环境,必须考虑到当地自然环境的承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系统的调节作用。

3.3提高对湖泊、湿地周边景区的开发力度

在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特点不同;生态系统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其产出的物种也不同,产出能力也不同。处于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物种的产出能力自然更高,能实现湿地景区的物种丰富性,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湿地不仅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水生物种的产量,既有自然保护的作用,又有休闲观赏的功能,不妨多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从地理位置来看,很多旅游景区生存的环境都是多物种栖息的地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处于边缘地带的优势,采用保留、恢复、再生等方法,促进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3.4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周边环境的多样化,完善自然生态系统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同时,湿地人文景观不仅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主要材料。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发展生物多样性,以此为重点结合湿地建设,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物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比如,某湿地保护区内常见的水生植物多达36种,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昆虫200种,浮游动物180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结语

第7篇

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植物的配置方面来说,由于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建设的主题,其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以及功能的发挥。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时,应该以科学为依据,同时融合多种符合新农村空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新农村空间的优美园林景观艺术,保证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草皮、花卉以及各种地被植物等,由此充分发挥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凸显其观赏特性。对于植物的配置,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互相配置,可以考虑各种植物的选择、组合、色彩搭配、园林意境等。二是植物与园林景观的其它小品进行合理配置。这两个方面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数量上都应该强调主体,由此表现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特色以及风格。

2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符合一定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基于新农村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运用各种综合性的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互动性,由此满足新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需求,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打造既符合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又符合精神层面上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人性化理念是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2.2生态环保原则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在紧紧把握农村的生态性的同时,要将环保理念纳入其中,从绿色健康理念出发,建设绿色的符合新农村环境要求的园林景观空间,通过各个设计方案的不断筛选,优化和整合出一个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园林景观建设方案,将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关系规划,合理处理好经济与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素,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力求园林景观建设向着自然、生态发展。

2.3艺术化原则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在体现农村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时,应该将艺术化融合进去,体现新农村的新风貌,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农民的勤劳努力、展现新农村新风貌,可以将新农村的特色糅合进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建造,摈弃农村的各种落后观点,以“新”进行建造。让人感受到美好式新农村、创新式新农村、发展式新农村、艺术式新农村的姿态。

2.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点,其地形适合于种植,有着许多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种植以及农村的各种庭院等元素都是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尊重和体现出农村具备的原有的风貌特征,使得自然景观与建造的人工景观形成一体、和谐相生,对于农村的特色要重点予以突出,打造符合新农村建造的园林景观特色,让人一看便知某个村落的特色和韵味。这些原本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为园林景观建造节约成本,一个好的、成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不在于外表的豪华美观,而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本土气息,传递出新农村建设的风格。此外,还应该以绿地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景观的建造,考虑建造之后的使用以及维修成本,为农民创造园林景观气息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

3园林景观建设的相关设施以及小品要求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大面积植入绿化的同时,应该为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健身的场所,让他们在空闲之余可以散步、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这些健身设施都是根据人体工程学所设计,符合人的各项锻炼指标。对于相关的设施、小品等应该以符合新农村的特点为主,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设施。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取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季节性枯水以及冬季水体变化等各种因素。此外,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还必须充分注重整体性,将环境与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并且可以收集一系列有关于当地农村的各种资料,同时进行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制定景观的整体性、有机协调性。

4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步骤

4.1收集资料、实地勘测

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的时候,应该了解项目的整个概况,对于农村的当地民情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等,尤其应该熟知项目的整体概况和所实施的各项内容,收集各项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表现在对于农村的自然条件、周围环境状态等,应该按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地形图,对于所要规划的新农村区域有整体的了解,充分结合当地各项有利条件进行建设。

4.2方案构思以及修改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归纳,把当地农村的各种条件考虑在建设范围之内,应该将业主所提出的各种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入到规划图中,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然后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对于总图中的村落、庭院、山川、道路、水渠、河堰、湖面、绿地以及建筑小品等各元素要进行明确定位。各个不同步骤的做法应该保证整个规划在功能应用上趋于合理化,在构图形式上比较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保证视觉上的美观与舒适、生活上的经济与实用。在建设过程经过了初期修改之后,还应该将规划构思的草图渠道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次数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还应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整个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4.3加强施工质量和后期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如何,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具备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强的队伍,并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苗木种植处理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灵活处理的原则,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推广应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管理的环节,包括施肥、浇水、除草、修枝整形及病虫害防治等,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巩固园林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

5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景观文化  符号系统   阅听文本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物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山西现有辽、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到全国同类建筑的72.6%,有分布于全省各地的文物古迹35001)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都城118处。近年来,山西省在盘活这些宝贵的资源,变资源为旅游产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但同时也日益凸显出旅游景观与文化脱节、景观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景观设施建设的问题,重景观轻文化、有景观缺文化、好景观差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一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也还处在靠有形资源作为卖点的初级阶段,远远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关系山西历史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相关内容作一探讨。

    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当前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

    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改革开放,百业振兴。作为对传统中国人十分陌生的旅游产业也顺势而生。在这个阶段中,谁能够率先开辟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谁就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因此,这一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无我有”。只要哪个地方能拿得出像样的旅游项目,它就有竞争力。

    第二阶段是广告竞争。人们开始认识到旅游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自然或人文资源的地方纷纷将资源开发为旅游景观,没有资源的地方也想方设法开辟人造景观作为旅游之用。在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后,每个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旅游项目。为了争夺客源,各地不惜工本造势宣传,旅游市场的竞争发展为广告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有我响”。大家都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旅游产品,但是哪家的广告刺激,宣传到位,它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参与旅游而且见多识广的游客愈来愈多。以往单凭广告宣传的做法已经不足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旅游市场的竞争又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即文化竞争。这一阶段的特点同样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你响我特”。景观的独特文化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成为决定一个地方旅游产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为在景观硬件条件基本定型的情况下,谁能够在弹性空间较大的景观文化建设方面出奇创新,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防止山西旅游景观趋同化的迫切需要。

    旅游景观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没有个性特征或失去个性特征的景观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然而就山西情况看,一些旅游景观正自觉不自觉地走人趋同化甚至雷同化的误区。以民宅大院为例,仅晋中地区就有已经开放或正在开发的大院十余处。几座先行一步的大院,从宣传推介、布局陈设到经营运作几乎都一模一样,甚至每个大院都有一句共同的解说词:“皇城看故宫,民宅看x家。”这种趋同思维不仅未能扩大景观的知名度,反而让游客生出许多疑问。笔者就不止一次被外地朋友问到,你们山西这么多大院,各家都有哪些主要特色?事实上每座大院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倘若能把这些特质提炼并展示出来,将形成丰富多彩、优势互补的大院文化。目前这种只重相互模仿,不重突出特色的做法,只能使旅游景观的生路越走越窄。

    打造个性化旅游景观的关键不在硬要素而在软要素。所谓硬要素,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景观物质要件,这方面只要有实力就可以多投入多产出,你有我有全都有。所谓软要素,就是附着在景观之外,渗透于景观之中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概言之就是景观文化。景观的硬件容易被“克隆”,但好的景观文化却是不可复制的。

    经验证明,景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在文化而不在硬构件。尤其是处在同一区域同一类型的旅游景观,很难单纯依靠外部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既是旅游市场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景观群体走出趋同误区的根本出路。旅游景观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营造景观文化上下工夫。

    (三)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2004年10月,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突然发生大面积倒塌事故,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对历史遗产生存状态和经营方式的反思争鸣。从景观文化角度讲,平遥古城墙的遭遇至少带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一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当我们将其变现为文化资本时,一定要格守适可而止的原则。如果过度开发,甚至将历史遗留当做“摇钱树”,将会过早地失去我们对子孙后代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宝贵场所。二是历史遗产也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需要给以人性化的尊重和保护。否则,再有生命力的景观也会在滚滚红尘中毁灭或夭折。因此,加强景观文化建设本质上是营造有利于景观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景观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一个没有统一界定的概念,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但就其本质而言,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把人性加于自然之上,从而使自然人性化的结果。

    所谓景观文化,是指人们在与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建设;水域景观;水文化

On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landscape and water culture

Wang Yang,Li Jia-hang

(Xiuyan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resettlement office Xiuyan Liaoning 114300)

【Abstract】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contact with water to form water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in a variety of carriers, the Chinese water culture as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is extremely rich, a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excav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Chinese water cultu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water culture in the cause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ccompanied by soci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aters of space, landscape and leisure entertainment continues to increase. To improve the waters of space, landscape, and provide residents with safe, comfortable recreational space should pursue the goal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Water landscape;Water culture

1. 社会的发展与水利事业的进步

水利事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数千年来人们对水利的需求基本保持在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方面。即使如此,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人们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洪涝灾害一直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人们要求河流能够给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在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水环境,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90年代以来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水利事业的进步。在水环境的治理中,比较普遍重视生态修复,采用生态技术改善河流的水质。如湖滨带的修复、湿地净化、生物氧化塘、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分解等。在一些大城市的河道整治中,把改善城市景观作为主要的目标,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在我国的城市水利建设中已经提出了景观环境、生态修复、水文化等许多新的课题。水利建设的工作内容、基础理论、施工方法等都在不断丰富和进步,对水利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 丰富多彩的水域景观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

2.1 水域的景观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或是碧波万顷的湖泊,或是奔腾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每一个水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风貌。

2.2 过渡域的景观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平原地区多是水草茂密的湿地,大片的苇草,鸟飞鹤舞。山区大多是因为水位剧烈变动造成的坡地。

2.3 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例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长江、黄河源头的涌泉、沼泽、草原等等。

各不相同的水域、过渡域、陆域景观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域自然景观。成为祖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为世界所认知,许多自然景观由于长期人类的巧妙营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城市河流的景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要求,建设一些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河流公园,使城市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最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空间,为了便于居民欣赏水域景观,在景观建设中还需要有亲水性,即创造人与水接近的条件。

河道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可能到达的角度和位置。比如站在桥上沿水流方向所看到的景观称之为“流轴景”;站在此岸看另一岸的景观称为“对岸景”;乘船在河上由近处看到的河岸景观称为“水上景”;由空中看到的河流景观称为“俯瞰景”。好的景观设计应当使各种景观都精彩。

河流的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整体景观的和谐、景观的个性化、景观的透视效果、景观的耐看和居民的接收程度。河流景观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工程的要求,又要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来,要创立独立的河流景观设计理论。

3. 历史悠久的中国水文化

河流的景观以及河流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感官产生刺激,人们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感受和联想,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和活动都可以称为水文化。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历史水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灾害和社会变迁等,我国的水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有很多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

4. 倡导现代的水文化

现代水文化创立的基本原则是满足现代人们对水文化的基本需求、反映现代人与水的关系、体现现代科技进步。水域的严重污染,说明流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文明,缺少优秀的水文化。优秀的水文化可以促进人水关系的协调,在现代的水利建设中也应当倡导水文化,在保存历史水文化的同时,还应当将现代技术、文化、观念引进代水利建设中来,创造现代水文化。如在河岸建设高技术手段的水文化展览馆、现代雕塑、大型喷泉、水上娱乐、水幕电影、音乐广场、水上夜景游览、焰火晚会等。

5. 让祖国的江河更美丽

第10篇

【关键词】水景观设计;水量平衡;水质保障

1 引言

进入2l世纪以来,住宅小区注重于生态、人文特色建设,“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增灵”,人工湖、人工溪流、喷泉水景等各种风格的水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房价也因水而涨,但是水景观建设与运行仍面临重重问题。水景观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可归结为水景需水量较大,因水质恶化而采取的处理、清理、换水工作成本高,物业管理困难[1]。水景观存在的上述问题已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具有一定规模、耗水量较大的人造水景或人工改造的水景,进行简要的讨论。

2 问题根源与分析

经过对大量住宅小区水景观的调研分析,探究水景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一些水景观设计、建设过于盲目草率,缺乏科学分析,设计观念存在误区,最终导致设计不合理、建设运行成本高。设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2]。

2.1 设计本身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

水景观设计多是先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进行景观效果的设计,而后再由不同的设计单位配合给水排水设计、土建设计、水质保障设计等,这样的分割设计缺乏统筹考虑,使水景观的功能、造价都受到影响。例如水体的水质保障措施,很多项目是在水景观设计甚至建成之后再配置水处理设备,而没有在设计的同时考虑水质保障措施和建立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2 水体规模过大

水体规模过大是水景观建设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北方大部分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蒸发量大,庞大的水面虽然景观气势较好,但水体的蒸发损失量过大,再加上水费昂贵导致补水成本很高。水体的庞大也使水质保障难度加大,不论是水的循环还是水体清理或换水,运行费用和工作负荷都很高。

2.3 水体结构不合理

硬化的水体结构是小区水景观普遍采用的形式。为追求水景效果或贪图设计简单,很多水体构造了硬化的池底与池壁,缺乏生态功能,致使水体自净能力弱,水质难以保障,从而导致了水清无鱼-藻类疯长-水质恶化-高成本处理或补换清水的景观水恶性循环运行。据调查,一般硬化水体隔10天左右就需要清洗一次,夏季高温时换水的频率可能更快,给物业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另外大规模的硬化水体景色单调,缺乏生机,也不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4 缺乏科学的开源节流

小区水景观的供水设计多采用自来水,造成水景观运行费用高,而且一旦自来水使用受限,景观水体便成为无源之水。而一些廉价的水资源,如雨水、中水,却未能被很好地利用。

2.5 水体水质保障措施不力

在小区清洁工作保障的前提下,由于水体生态系统的缺陷使得水质仍难以维持长久。一些大规模水景观通常要设置混凝过滤等水处理构筑物。这样虽能改善水质,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也高,一些处理设备难以持续运行,长期闲置。另外当水体存在大量的藻类时,容易堵塞滤料,处理效果有限。因此配置传统的水处理设备成为小区水景观保障水质的惯用手段但无论从效果还是投资角度看,都非最佳解决方案。

3 水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水景观的设计问题涉及到多个重要环节,从大的方面讲可归结为“一点两面多环节”-首要的一点是从科学的设计理念和综合、开放的设计思路上整体把握水景观的规划,其次是从水量平衡和水质保障两方面作好水景的方案设计,而后是依靠新的技术体系对各技术环节进行合理的具体设计。

3.1 科学规划、统筹设计

生态住宅小区强调“节水、节能、节地”,水景观设计也应根据这三条原则,既要处理好景观水、给水、排水、雨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的各予系统的关系,也要妥善解决水环境与建筑、园林、道路等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结合景观效果设计目标,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最终实现以合理的投资建设环境优美、运行经济、社会效益良好的水景项目。具体设计可从水景观的水量保障与水质保障两方面着手考虑。

3.2 水体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水量平衡分析最主要目的就是合理地确定水景规模并解决水量保障问题,即对水体的输入项与输出项进行科学的全面分析。水体的水量输入项一般包括自来水或再生水补水量、收集利用的雨水径流量,水量输出量包括蒸发量、取用量以及渗漏损失量等。涉及到水体参数有水体的水面面积、有效水深和调蓄水深,汇流到水体的小区汇水面积以及径流系数,小区的补水、用水方案、水体结构及防洪能力等。

水量平衡计算需要在上述参数设定或计算的前提下,计算分析输入项与输出项及变化规律,确定水体合理的补水和防洪排涝方案,并检验参数设定的合理性,这些对于水景观设计都具有重大意义。

3.3 水体水质保障措施设计

3.3.1 加强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水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模仿天然水环境,当地下水位高或渗透陛很差时可考虑水体结构不防渗,并合理搭配水生动植物;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必须防渗时,同样可以合理地设计底层和驳岸的结构来构建水的生态系统,一般可以在防渗层之上铺设至少四十公分厚的沙土层,创造适宜水生物生存和栖息的环境。水体驳岸设计要将抗冲刷、抗风浪的能力与景观生、生态性的特点相结合,建设生态型驳岸等。有时还要结合雨水的汇集设计缓冲带或净化区。水体生态系统可选用的水生植物可大体分为三类,即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的根系置于水底淤泥,植体挺出水面,常见的有芦苇、茭白、菖蒲、灯心草、水葱、水芹等;浮水植物的植物体完全悬浮水面上或叶片悬浮在水面上,如凤眼莲、浮萍、菱、睡莲等;沉水植物完全沉没于水中,常见的有金鱼藻、苦草、菹革等。水生植物可以采用直接植于底层淤泥,或盆栽置入水体,或以生物浮岛的形式设置于水面,建议水面植物覆盖率达到30%左右。水体中可放养蚌类、鲢鳙等食藻鱼类、螺蛳、青蛙等动物,丰富生物种类,提高生物净化能力。

3.3.2 加强水的流动性避免水质恶化

正所谓流水不腐,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可以为水体充氧,破坏水中藻类的生长环境,强化水体生态功能,同时潺潺水流也自有其韵味。促进水体流动的方法有借助水泵使水体循环流动、射流泵曝气以及跌水等。

3.3.3 强化水质净化处理

常规的混凝过滤等物化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如前文所述,因此在容积率较低或有自然条件可以利用的小区,可以优先考虑人工湿地处理方式或土地快速渗滤处理方式。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对营养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设备简易、运行简单,而且比较自然,可以和小区的景观设计结合,营造良好的生态,主要缺点是占地面积大,需要根据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并随季节变化对植物和表层土壤进行必要的管理。

对一些规模较小的水体也可以采用直接加药进行净化,如南方某城市某小区的硬化水景,水生生态系统脆弱,但采用投加漂白粉的净化措施后与不投药的情况相比,换水次数每年减少3到4次,节约了运行成本。常用的水处理药剂主要有硫酸铜、漂白粉等,但需要注意控制好投加剂量,避免带来副作用。

3.3.4 外源污染控制

控制外源污染进入水体是保障水质的重要措施。控制外源污染首先要保证动植物残体、生活垃圾等不滞留在水中,要求物业管理人员做好清洁工作;再者是要做好对补水水源水质的保障设计、水体周边径流污染控制设计等。

4 水景观设计流程建议

掌握上述水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后,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流程来加以保证,避免建设赶进度或程序不当造成设计败笔。项目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资料、气象资料、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资料、市政设施资料等尽可能详细的基础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有助于按实际情况对水景观的建设规模或目标有一个合理的初步意向。

作为小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在水景观的立项阶段,开发商(可借助专家系统)应对水体的大致面积、水的生态性、经济性等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避免对“水”的盲目性导致后续设计上的败笔或此后对总规做大的调整。立项后,规划设计者在小区的总体规划中对水景进行概念规划,给出水体的类型、位置和规模等。

在水景观规划设计阶段,该阶段设计者需要对水景观概念方案进行评估和方案的细化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水量平衡分析,水景的补水、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方案设计,水景的面积、水深与防洪调蓄能力的调整,水体结构考虑,水生动植物,选择与分布等生态系统设计,污染控制措施与水质保障设计等。显然,这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并涉及到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又直接关系到水景观实施的投资、运行费用和最后效果,因此,需要认真和反复地进行方案比选和调整,力争实现最优设计方案。该项工作最好由有经验并具有多学科综合规划设计能力的设计者或公司来完成。当水景观规划设计完成之后,还应该形成水景观分项设计任务书,再由各专业设计公司分别进行实施方案或施工图设计。至此,水景观设计工作便圆满完成。

5 结语

住宅小区水景观建设是市场的需要,开发商在把握水景观建设先机的同时,也应注意科学设计、全面规划,思想先行,设计在后,依据资源循环、生态和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及相应的技术支持来保证水景观的生态效果和可持续的稳定运行,这是建设生态小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科学的设计方法与严谨的设计流程也是控制投资和保证经济实用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于一些建设项目较多的大型房地产公司,更具有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宜居城市;文化景观;扬州

Abstract: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tasks to build a livable city. Although Yangzhou government has worked hard on this in recent years, Yangzhou, as one of a few livable cities published by UN in China, in fact, is lack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basis. So Yangzhou government still has a lot of work to do to demonstrate Salter Culture and Anhui Culture, the parade activities of emperors in Qing Dynasty in Yangzhou, the culture of Yangzhou Moon and also Yangzhou’s heritage as one of the nine historic cities in Chinese history. Among all above tasks, more emphasizes are supposed to be laid on the essence of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show the city’s uniqueness.

Key words:Livable City;Culture Landscape;Yangzhou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12-40(6)

作者简介:孙天胜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1宜居城市与文化景观

“宜居城市”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出现,笔者觉得起码表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改善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2007年5月,国内首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国家建设部评审验收并在北京,使得我国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开始从零起步。那么是否可以据此认为我国就有很多宜居城市了呢?就在这次会上,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顾文选指出,目前中国尚且没有一个城市达到宜居城市水平,也没有一个机构具备评价和命名宜居城市的权威和能力,宜居城市评价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体系。笔者认为,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旨在体现一种社会大众对“宜居”的追求与渴望,其意义远在评价之上。

而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文化景观建设又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无论在什么地方,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都应将地域特色放在第一位。全球化产生了全球化的文化景观,城市作为这种全球化文化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应该在吸取、加工各种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宜居城市尤应如此。

1.1文化景观是宜居城市的鲜明要素

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环境是否优美是决定性因素。城市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与环境协调等诸多方面。在这当中,城市文化景观是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鲜明要素。

城市景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大地上的投影。城市景观表达的是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社会最精彩的瞬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更多地体现在人文、历史、精神追求等较深层次的层面。因此,充分了解本土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营造既符合全球化潮流、又具有本土自然和文化特色的景观作品,才是宜居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应发展的方向。[1]

1.2地域文化是景观环境特色营建的创作源泉

广义地讲,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这些成果和成就在历史中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地域文化是城市特色营建的重要源泉。城市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的有机体,城市的生命有赖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任何城市都是历史形成的,即使新兴城市也不会完全脱离原有村落的基础。历史发展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料,这些反映在城市结构、功能布局、居住形态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城市的景观环境设计要考虑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2]

1.3文化景观展现城市特点

文化景观是城市精神的外在体现。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大量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空间,在世界城市景观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人们通过城市的特色来了解一个城市,把握它独特的文化底蕴。特色最直接地反映在城市的景观及建筑空间之中。城市中的自然山水、道路、公园、广场、街旁绿地、建筑及小品等,以景观语言表述着自己沉淀的历史岁月、辉煌的传统文化及独特的地域风韵。[3]

2文化景观的地域特色

2.1名城从来没有相同的文化景观

我国许多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包括众多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历史古城,在城市化建设的大举扩张、整齐划一中,渐渐失去了自己原本的特色,失去了城市的“根”与“魂”。

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抄袭趋同,追求大规模建筑群和大体量建筑物,导致“千城一面”,一些历史性城市和街区,正在被庞大的新建筑群所淹没;旧城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受到伤害。

殊不知,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必将极大地威胁“文化城市”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自身特色的消失也就是必然了。

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如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城市,就必须有自己的“地标”,如北京有天安门、故宫、天坛;南京有中山陵、明城墙;杭州有六和塔、灵隐寺;上海有外滩万国建筑楼宇;天津有近代外国小楼。[4]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水土、气候、技术、经济及民间艺术的诸多差异,构成了不同地域的城市特色存在的根基。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里,不同地段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建设地段内的地形、地貌、地物、地段周围的人工或自然事物,特别是那些有一定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景观特色的营建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时要人为地强化这一特征。如同一城市的不同住区景观环境创造,就要不仅研究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当时当地的气候、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还要研究不同住区所在地段的自然特征与周围环境特点,以及居民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以设计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有不同风格的住区景观环境。[2]

传统文脉是人类在千百年的社会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任何一座宜居城市景观的设计,要想获得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景观文脉的传承,就是要促进现代城市景观文化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宜居城市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个性、延续传统的地域性特色景观。当然,与文化一样,优秀的景观设计在继承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过去的否定。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不是要无视现代文明的存在与技术的进步。

宜居城市景观设计应正确面对传统文脉的传承与扬弃,深刻体会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中优秀的景观文化予以发扬,而其糟粕则应毫不犹豫地予以剔除。这不仅意味着要探究城市历史,还意味着在传统景观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景观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城市景观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2.2文化景观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

人们对城市特色的了解,往往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字记载的各类历史典籍之中,它更具体地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自然遗产等方面。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明,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城市风貌与历史古迹。例如石头城南京,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体现在饱经沧桑的古城墙上。对南京而言,尊重历史、保护遗迹、传承景观文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保护好古城墙,使这些积淀着悠久岁月的景观要素与城市景观空间永久结合,成为城市永恒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目前南京很多古城墙(如汉中门城墙、中华门城墙、东水关城墙等)都已作为城市景观的特色要素,深深融入了城市空间之中,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城市的更新不能以破坏那些文化珍品为代价,遗存的历史建筑精品、城市景观格局对后代都是艺术“瑰宝”。宜居现代城市特色的创造与历史文化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必须充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地域景观特色、弘扬传统文化,让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动历史。[3]

历史通过文化、习俗、惯例等要素,固化成景观实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对历史予以充分尊重。历史的累积构成了当地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影响未来。历史文化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城市特色,强调保护历史文化信息,不是将城市像博物馆一样原封不动保存起来,城市的繁荣不能以牺牲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为代价。富有特色的宜居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与融合历史文化元素,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土地资源匮乏、城市超常规发展、完整的城市历史文化物质遗存已经相当有限的前提下,择取适当的历史文化题材,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以当代景观的方式来留存下部分的城市文化历史记忆,应该是我们当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5]

历史文化提升一个城市的精神品质,塑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形象,这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人们已认识到历史文化是民族之魂,城市之根,是可以物化的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绝不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精神理念的载体,容易凝聚成当代建设最大的财富,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产生文化效应,大幅度提高市民素质。

城市的发展不能割舍历史,发展不等于抛弃历史。每个有特色的城市保护都是要传承价值,讲述传统,延续历史。没有历史精神的城市,是沙滩上的城市。物质层面的财富虽然可感可触,但历史文化精神则渗透整个城市的街巷肌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都可以引进,唯独历史遗产不能复制,无法移植。[4]

2.3当今城市地域特色欠缺的表现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今天一些城市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历史,而是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消解着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他尤其对八个方面的问题深恶痛绝。[6]一是城市记忆的消失,二是城市面貌的趋同,三是城市建设的失调,四是城市形象的低俗,五是城市环境的恶化,六是城市精神的衰落,七是城市管理的错位,八是城市文化的沉沦。

3扬州城的地域文化

3.1扬州是一座兼具南北风格的城市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之间,属于有名的“江淮地区”。从《禹贡》时代的九州到现代的行政区划,扬州都处在由北方到南方的过渡带上,也正因如此,扬州便有了兼具南北风格的城市风貌与文化传统。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扬州方言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普通话一致。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在扬州话里是不分的,从语言里反映出扬州的偏北风格。但在自然景观上,由于这里地处淮河下游,地下水位较低,地表水面便多似江南,地表植被和各种物产便有了许多相似之处,这显示出了扬州的南方风格。但从民风来看,从清代的“扬州十日”,特别是从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身上,我们又看到北地人刚烈的影子。还有扬州的园林,如“个园”与“何园”,在建筑学界是公认的兼具南北风格的园林代表。

3.2扬州是一座盐商文化浓郁的城市

扬州东近黄海,西通西京;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安市毗邻。隋朝开凿大运河,扬州占据了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内贸易中黄河、长江、太湖流域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是唐代漕运及盐、铁转运的中心。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总商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富甲天下。随着扬州盐业经济的发达,扬州的文化日渐繁荣,进而形成扬州独具特色的盐商文化。

大批盐商齐集扬州,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河下盐商社区,并最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扬州社会风俗。盐商们利用垄断盐业的特权,巧取豪夺,积聚起大量的财富。盐商们除了声色犬马之娱,也附庸风雅,追求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雅趣,这一切对于明清扬州城的社会习俗、风尚的演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盐业经济支撑扬州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又哺育了盐业经济。各地商人集结扬州从事盐业,将自己家乡的文化带入扬州,与扬州当地的文化不断融合,逐渐形成扬州独特的盐商文化。盐商文化渗透到扬州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了扬州地域经济的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扬州文化市场的兴盛、促进建筑市场的繁荣、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扬州盐商通过建书院、筑园林、贮图书等方式支持文人读书,通过组戏班、开诗局、收字画、办文会等方式开辟文化市场,各地学子皆得其惠,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更因之异军突起。同时,扬州盐商以自己的才智、见解和价值取向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推进士人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创造了清初扬州城学术文化的辉煌。

3.3扬州是一座独领的城市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植物;景观;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87-1

当前中国城市的景观是照着自然化,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和很多的自然因素有关系,如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城市物流等等。面对中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建设现代的景观园林

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景观要素,能使城市景观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变化。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应用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有着降尘、降噪、生产氧气的作用,利用不同的物种在空间上创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的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 城市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并且要结合和保护着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力资源以及民俗风情,创造有地方特色的绿地规划,地方特色越是浓厚,就会越给游客留下印象,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当地的原材料,当地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建设绿色的景观大道和绿色的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及别墅小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地方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绿地需求。保证城市系统的开发,保证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益,增加植物生态多样性。

3 社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1世纪是一个注意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的注重绿化的生态效益,这就推动着我们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色为主的园林建设主要由花草树木的种植来实现,如有的小区引进南方的树种,更有的小区以花、果树为主,不但绿化,到了秋天还会有果实,并采用了一些健身器材,成了老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甚至以一些坐凳作背景,通过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起到点景的作用。通过巧妙的运用植物的形体,线条,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加上灯光的点缀,利用各种植物季的变化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图,来体现植物造景的秘密,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也要符合生态原则,缺少了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既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又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要创造不同水准的艺术景观,要有观赏性,还有健康性。

4 结语

当前各国园林发展的趋势是人性化、森林化、多样化,而我们设计的中心还是以人为基础,考虑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创建出更贴近自然,更人性的生态景观。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142.

[2] 南希.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2;81-83.

[3] 刘曼.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7.

[4] 金克镇.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可持续[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 郝寿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个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

[6] 徐人良,陈小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

[7] 郭尧.浅谈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J].科技资讯,2010,(24).

[8] 李永雄,温墨缘.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与技术管理[J].中国园林,2010,(09).

[9] 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