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17:2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
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42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920**、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720**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
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五、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经过认真调研、统计和分析,撰写《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与分析》、《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分层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等调查报告和论文,帮助数学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了解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以作为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参考。2、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通过个案跟踪和个别指导等方式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016课题调研报告范文二:
本学期,有四个课题要结题,分别是朱春燕《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肖烈《小学高段学生日记竞赛的实践研究》,齐丽琴《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陆立军《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将课题报告发到博客,望几位教师抓紧撰写,及时上交,争取获奖。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对3~4年级的要求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的要求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无论是《课程标准》这样的法规性文件,还是语文泰斗的忠告,都告诉我们,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滋补品,而是与课内阅读同样重要的正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语文能力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多数不爱课外阅读,而且在有限的阅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习惯。这些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有必要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阅读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和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最终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不爱看课外书及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的客观原因、心理基础,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最终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在课题实施前对全校区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阅读意识的调查、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2、实施的策略:通过调查和分析,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如激发阅读动机、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9至20**、1)
制定课题方案,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学习相关理论,并确定合理的实施策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3至20**、6)
1、根据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
2、每个学期召开研讨会,汇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加强调控,不断改进实施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9至20**、1)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人员情况及分工
姓名成员情况分工陆立军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组长。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及研究报告的执笔,并指导和参与课题的实践。姚清波小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曾分别在富阳市、浙江省、全国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负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参与课题的实践。包利芬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年。曾几次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华玉兰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曾在富阳市论文比赛中获奖。成员。参与课题的实践。
八、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在实施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
最终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论文。
九、机制保障
1、学校重视。邀请课题研究专家和教学专家做课题顾问,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组织。
本学期,我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科研工作,主要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加大了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培训力度,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促进学习 理念先行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全市数学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丛书,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四个观念:(1)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2)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3)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动发展的过程。(4)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从而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健康地进行作好准备。
二.狠抓课改 保证质量
⒈本学期,我们除在数学中心组活动中认真贯彻研讨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并布置了有关工作外,一方面,在文化小学和南门街小学对全市一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两次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在绸缪小学对全市五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苏教版(修订版)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使有关教师很好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另一方面,设立了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中心组,并组织在实验、上沛、周城等小学多次上研究课、作课改的讲座和进行研讨活动,为广大实验教师示范、引路。另外,我们还扎实地组织了各种评比活动:(1)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优秀案例及优秀课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实验小学的吴红琴老师和平陵小学的马柯老师拍了录像课送省和常州市参加录像课评比;(2)数学年会论文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
⒉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在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对全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对全市课改基地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调研,特别是深入课堂第一线听了大量的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有力的指导,并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和策略在网上,以供全市数学教师学习,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抓实课题 深化教改
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本学期,我们着重抓了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常州市级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知识‘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研究”这两个创新课题的研究。共开展了4次全市研究活动,每次活动中都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做到了每学期有研究计划、有经验总结;每次活动有重点、有布置、有准备、有反馈、有理论学习和探讨、有教学实践和总结、有评价反思和资料积累。课题组教师努力做到以课题研究的要求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把教改实践的经验及时加以总结、交流和完善。另外,省级实验小学还以教育部重点课题“在新的平台上评价课堂教学的研究”为切入口,加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数学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16
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受关注时间较长,早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编制十年一贯制教材。200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会议认为衔接工作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同时提出中小学的教学应注意“瞻前顾后”,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很多关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课题实验也积极展开,如2005年福建省东山县确定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再如2007年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衔接――小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有多所学校试点,多达三至五年的实验时间,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主持研究的并非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的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交流,所以理论上的成果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迄今初中、小学这两个学段在教学上仍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刚进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极度不适应,另外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导致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初中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1 研究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能够逐步扭转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脱节现象,使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快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铺路搭桥,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同时,让小学教师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让中学教师及时掌握小学阶段的教学动态,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快地把握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方式上的衔接等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在参阅文献基础上,根据访谈中提炼的问题,编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2.2 访谈法
获得关于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原始资料,从中提炼目前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对策。
2.3 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有一定文献价值的文字材料。
2.4 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总结与反思。
2.5 案例分析法
在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中培养和收集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个例跟踪。
3 研究内容
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吸纳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及时地沟通交流。在研究人员的分工上,可以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安排,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每个小组均安排有中学、小学教师,便于了解整个义务教育段每个教学内容的要求,方便不同学段的教师沟通交流。在每个研究小组内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与衔接问题难点的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合力剖析七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剖析中小学转换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心理变化和数学认知过程三个方面的规律,探索和优化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上研究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知识的衔接;从小学和初中教法上的差异出发研究做好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既从小学角度也从初中角度双向解决两学段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管理对策。
4 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措施,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使大部分七年级学生能顺利通过数学学习过渡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两极分化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究成果可以以调查报告、教学案例、论文集等形式体现。
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初中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小学毕业生,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提高课堂效益,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都非常有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一贯制学校方便进行案例式分析、个例跟踪,所以也具备操作的现实条件。研究从数学学科入手,切入点小,操作面也更强。学校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创新本校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模式。
参考文献:
[1]蓝锦江.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78-79.
[2]李琴.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J].新西部,2011,(15):250.
[3]黄训志.谈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科学信息,2010,(13):674.
[4]袁巧玲.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新课程研究,2010,(5):98-99.
[5]谢清芳.有关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与教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9,(23):685.
[6]吴俐俐.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193-195.
[7]李晓龙.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09,(1):76-77.
双向联动的内容
(一)课程
1、学习适应方面
2、社会性适应方面
(二)环境
1、物质环境
2、软环境/人际环境(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作息制度)
(三)家园合作、家校合作
课程实现双向联动的方式方法
(一)课程对接
1、源自小一的教学目标
(1)分析小一的教材(重点看语文与数学,对应读写与数学适应困难)。总结读写与数学方面的核心学习经验。
(2)分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提炼出一般性的行为习惯与专门针对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习惯两大类,前者如独立意识、自我控制等,后者如按时完成作业等)
联动的方式方法
2、长期性一般性的对接
(1)学习方面
初步设想:角色游戏、早期阅读语文
建构游戏、美术活动数学
绘画活动 前书写
(2)社会性方面
初步设想:一般性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应该可具有连续性与性。这里可以谈一下终身教育的观点。收集中班与小班1-2个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联动的方式方法
3、大班阶段专门性的对接(入学准备期)
(1)学习方面
同课异构。读写与数学领域内,各呈现一个成功的例子。
(2)社会性方面
总结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行为习惯。
4、小一初期专门性的对接(学习准备期)
(1)学习方面
设置学科课程。重点培养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2)社会性方面
设置综合活动课程。重点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与师生交往
七、具体的研究方案
(一)成立实验小组
组长:陈建民 (黄龙中心校 )副组长:肖小雀(黄龙中心校副校长)刘盛容 陈南珍
组员:小中班年级组长、大班全体保教人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对小学教师以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新入学儿童存在的典型不适应方面;对大班教师的幼小衔接经验以及对教育行为与《指南》提出的实施要求相结合。
2.培训学习。在省、市、区教育部门贯彻《指南》实验工作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在园本培训中,专题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实验培训。
3.行动研究。以《指南》为依据,以《湖南省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体系(建议稿)》为基础,充分借鉴各地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经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持续开展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系列活动。
(二)研究方法
4.课题研究。在“幼小衔接”专题实验中,开展有关专题研究,主要选题是:①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小衔接②以小学为主体的幼小衔接;③如何指导家长做好 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5.园际交流。通过送教、送培、QQ群等方式与全省进行《指南》实验的部分幼儿园交流共享实验资源。
6.专家指导。邀请专家指导小组的成员,专家通过培训讲课、现场指导、网上答疑等方式对幼儿园实验进行指导。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
1、2013年9月——10月,动员学习阶段。组织教师、家长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精神实质。防止幼小衔接工作中小学化倾向。
2、2013年9月——2014年2月,学习《湖南省幼小衔接活动体系要点(建议稿)》。找到幼小衔接的切合点。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
3、2014年3月——2014年8月,小中班继续围绕长期性一般对接工作进行衔接教育,调整大班作息时间表,提早入园,延长教学活动时间,缩短午休时间等;大班则开展专题性对接活动,进行相对专门的衔接教育:我要升学了;参观小学(我心中的小学);我要毕业了;我是值日生;红领巾的作用。大班老师做好相关专题的设计、实施、记录,进行实录、教育叙事、经验总结等工作。
(四)保障机制
1、经费保障:幼儿园将自筹经费,确保实验需要经费。
2、制度保障:建立“幼小衔接体系”专题实验的各种制度,推进实验计划在一日活动中的落实;落实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中的激励措施鼓励老师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确保研究的持续进行。
对照《指南》寻找不足之处
以往,我们更多的工作关注孩子知识学习方面,跟上小学的步伐,忽视了孩子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忽视了幼儿人际关系的培养,《指南》关注孩子心理方面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还没有从幼儿身心全方位认识幼小衔接问题,尤其是孩子的心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班际之间的交往活动太少);对孩子的观察、个别指导方面还做得太少,因人而异的指导工作还没有做好;而这一系类工作对于幼教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我们该怎么办?
对小学课程要求没有了解;对家长的指导还滞留于表皮,需要进一步深入;我们用什么好方法引领家长转变的家庭教育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1 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的精神实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2 关注幼儿生活能力与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3 双向联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班作息时间表等,多方面与小学慢慢靠近。
4 加强老师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加强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5 引领、转变家长观念,加强家园合作。
6 正确评价幼儿,引领幼儿正确自我教育。
(五)本学期已做好的幼小衔接工作
1 组织好教师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贯彻省级试验精神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五、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结果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9、寓教于乐原则
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学习。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难点
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
八、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
关心、指导。
2、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3、上好学习心理课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导课余生活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九、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十、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确立研究方案;
2、开题论证;
3、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阶段成果:创造性学习个案及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得失,继续深入研究。
2、收集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展示课题成果。论文、案例、随笔等。
4、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
最终成果形式: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和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开放性学习案例。
十一、参考文献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研究》的实践意义,就是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只有课程多样化,才可能实现选择。从模块内容的组织来看,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从教学组织来看,模块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也能够相对减少学生所学科目,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创造出适合于商科中职数学教学模块。商科类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要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内容按模块式设置。教学要求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商科类数学要求数学课程面向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数学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商科类中职数学一向是最重要而又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因为初中毕业选择就读商科类的学生多是由于讨厌数学或是数学程度差,抱有逃避数学科目的心态。近几年,我们一直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目的动机、意志品质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做跟踪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商科类专业一年级新生,在调查中反映出有63%的学生,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理解不充分,一知半解;占比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意识到学好数学是提高自身数学素质的需要;7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对其它的科目有帮助,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具有连贯性、抽象性,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掌握数学感到束手无策,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教材涉及到的抽象内容不感兴趣,遇到学习困难不愿意去攻克它。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有相当比例的认为数学难学枯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职业知识,短期内难以适应不同专业职业模块数学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授课模式单一,语言平淡,不能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难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造成新旧知识难于衔接,认知过程的思维受阻,课堂知识无法内化,做作业只能敷衍了事,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我们通过分析得到结论:
(1)对这类学生依他们现在的学习水平,按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授课,这些学生拿到数学学分是很困难的,以致于影响到他们领取毕业证。
(2)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来说,又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才能保证他们专业技能的顺利掌握。
(3)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来说,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数学知识,才能立足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
3、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研究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服务商科专业,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现行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商科各专业人才培养对数学课程需求定位来制定商科中职数学的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课程目标实施方案。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进岗位实践”为出发点,制定商科类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的设计。
(2)在课改理念指引下,通过探讨适合商科类中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不断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贯彻课改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水平。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死板,毫无生机,学生厌学的局面。
4、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环节;文献法:主要用于资料查新;调查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确定基础模块设计。
(2)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表,就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在专业课中的需要程度进行调研,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课程整合及确定课程内容提供参考,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程度适宜。
(3)开展教学调查,改革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的整合,研究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渗透以及运用。请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完善研究内容以及方案,深化研究进程。
(4)着力开展商科数学教育教学培训,积极拓展教师商业专业知识课程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商科专业信息素养,增强其教师教学能力。
5、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1)商科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的身边实例为切入点,引领出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再让数学知识服务于专业、服务于生活实际问题。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活的气息,少了很多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多了通俗易懂的实用性。希望通过实训模块的设计,让学生体验、领悟及欣赏数学在他们自己生活和将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2)商科学校数学的模块设计广泛、实用,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里,基础的、实用的、学生又能接受的数学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做到低起点,也就是以宽基础、重实用、简单、够用为目标;叙述的方式尽量通俗、简洁、易懂、直白、形象;淡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不过分强调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用性为目的,培养学生学好有用的数学。
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厌倦感、失去兴趣、持冷漠态度,甚至产生厌恶逃避的行为(如逃课、辍学等)。处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不再将“知识改变命运”、“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视为神圣信条。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厌学。本文试以农村小学调研为基础,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以期对小学学风建设有所碑益。
二、 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法为主,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为铺。在某些农村小学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阅读量、学校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准确了解、定量分析。
三、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1.调查结果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中80%的学生有厌学倾向。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低落、心情浮躁、纪律松散等;在学科上,农村小学中高达49%的学生厌烦数学,26%的学生厌烦英语,同时也不排除有19%的学生会厌烦其他的科目。
2.厌学表现
(1)在课堂上的表现有迟到、早退、逃课等。
(2)在课后作业上的表现有少做、漏做、抄袭、不做作业等,调查中发现有29%的小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有11%的小学生经常会不做作业;有40%的小学生会因作业太多而厌恶一门课,不想学。
(3)在考试上的表现有答题时文不对题、乱答一气等。
(4)在课外的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沉迷于游戏、网络等。调查发现有11%的小学生会因上网等原因不做作业。
四、农村小学生厌学状况的原因分析
对于农村小学厌学状况,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外部因素和自身的内部因素来分析其原因。
1.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对农村小学主要体现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周边环境不良等方面。
(1)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有15%的小学生会因为“其他事情”不做作业,这“其他事情”主要是指上网、看电视,而今,网络铺天盖地,已然成为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杀手。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没有是非分辨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
(2)读书无用论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人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思想影响下认为读书无用。这些读书无用的思想有一些影响到了可爱的小学生们,调查中发现,有13%的小学生认为学习不重要。
2. 学校因素
(1)校园环境
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学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及人际交往氛围是促使学生好学的动力,而不良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不良的学习环境是催生他们厌学的一个潜在因素。调查发现有12%的小学生非常不喜欢学校的学习环境。
(2)教师素质
目前就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骨干教师匮乏,从学历上表现为达标率不高等。有的教师受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个人修养等因素,工作效率一般、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关系处理不融洽等助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时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波及小学。一项调查显示,约有半数的六岁到十四岁的儿童学习超时和睡眠不足。
3.家庭因素
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成绩不好,你会在意谁的看法?”,有65%的学生选了家长,可见家长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37%的小学生觉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爸妈”,所以父母是支撑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但要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也会让小学生厌学的。
(1)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念头,当这些要求和期望变成小学生无法承受的外在压力时,小学生就会出现敷衍行为,严重的,则产生逃课和叛逆行为。
(2)错误的教育方式
家长常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对学习的一些行为态度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学习的行为态度。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过度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听之任之。
4.自身因素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体现出:首先,学习动机方面,没有强而有力的学习动机,有61%的小学生觉得学习困难;其次,学习目的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有11%的学生认为学习不重要;第三,学习方法方面,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五、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做到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联手教育孩子,有效引导学生。如果发现孩子有厌学现象,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这些都是促使小学生厌学的因素。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努力弄清楚孩子厌学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去克服这些导致厌学的因素。
2.政府参与
政府要对小学做出政策和财政上的倾斜,通过优先扶持发展的政策和重点的资金投入倾向, 不断改善农村小学办学的硬件条件,优化其教学设备设施,使农村小学能初步接触到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针对农村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可以推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捐资助学活动。
教学片段一:复述描写蟋蟀的住宅特点的段落。
师:其他昆虫听说蟋蟀的住宅很好,也动心了,想听听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你们这群蟋蟀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一男生:嗨!大家好!我是蟋蟀,我们建造住宅要讲究这几点:一、慎重选择住址……
师:刚才男蟋蟀说得很好,女蟋蟀呢?
生:老师,我跟我的蟋蟀妹妹一起说好吗?
师:好,掌声欢迎!
两女生:我们是一对姐妹,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住宅的特点,欢迎大家光临。
“蟋蟀(姐)”:我们慎重选择住址……
“蟋蟀(妹)”:现成的洞穴不好,我们历来独立自主,我们讲究卫生……
“蟋蟀姐妹”:当四周很静的时候,我们就在平台上弹琴,现在就为大家弹一曲吧。(两女生模仿蟋蟀进行口技表演)
教学片段二:复述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相关段落。
师:我们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知道你们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你们愿意接受采访吗?接受采访前,先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可能问你们什么问题,要做好准备噢!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做复述前的准备)
师(扮演记者):蟋蟀你好!我是昆虫电视台的记者,很想了解你们修建住宅的具体过程,你们什么时候开工?工期多长?工程量多大?
生复述。(略)
教学片段三:复述全文。
师:今天在这里举行蟋蟀王国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你们一定有着丰富的建筑经验,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选择的住址坐北朝南……
生:我的门前有一草丛……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
师:大家的经验很丰富,希望会后继续推广,回去说给你们的家人或伙伴听听。
上述三个教学片段呈现出新鲜多元的复述形式。下面,我以这个课例来阐述复述的几种“变脸”。
一、变“单口相声”为“群口相声”
常见的复述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宛若“单口相声”,比较单调、枯燥。如果改为“群口相声”,即让数个学生进行合作复述,效果可能就不一样。合作复述如何进行呢?首先,由学生自主寻找合作伙伴,然后,双方共同进行复述练习,或你述我听,或异口同述,或一唱一和,在练习中互相提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片段一”中的那对“蟋蟀姐妹”的复述就凸显个体复述所无法企及的三个优势: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些因为内向不敢独立发言,抑或因复述水平局限而逃避发言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携带下,有了参与的愿望,并产生积极的参与热情。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出于密切配合的需要,双方都不敢放松对文本的阅读,而且在合作研读的过程中,双方互相提示、互相启发、互相纠正,彼此在对文本内容的记忆熟练程度,理解深度上都会得到提高。3使复述充满情趣。如“片段一”中的“蟋蟀姐妹”不但复述,而且进行表演和注解。这就为复述增添了趣味性,增强了可听性。再比如“片段三”,通过蟋蟀王国建筑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就比直接叫学生复述来得有趣,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复述积极性。
二、变“剃头挑子”为“炕上枕头”
有的教师在复述教学中,只是当听众,做裁判,导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应该将复述视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教与学并重,犹如“炕上枕头――哪头都热”。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有责任通过引领与教育,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所以,“复述”不是学生一人玩的“单出头”,应该是师生一齐玩的“二人转”。上述课例中,教师的引领就做得很到位。比如,“片段二”,教师扮演昆虫电视台记者所提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也是在帮助学生搭建复述框架,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依纲而述,据问而述,增强了复述的条理性。
三、变“一饮而尽”为“浅斟慢酌”
一提到“复述”,许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是全文总结性的学习反馈,一定要“一饮而尽”。其实不然,对于长篇幅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分层逐步复述――“浅斟慢酌”。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对复述全文有困难,更应提倡分层逐步复述。统览上述三个教学片段,显而易见,教师是在有意识引领学生分层逐步复述,先复述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段落,再复述描写蟋蟀修建住宅过程的段落,最后,通过蟋蟀王国那一场建筑住宅经验总结交流会来对全文进行总复述。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更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四、变“壁上观者”为“庐山中人”
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我宁可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求身在此山中”。因为这样有缘触摸山水,真切感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复述,又何尝不是这样?倘若一味以读者的身份来复述,学生跟文本角色总有一定的距离,复述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有些课文,完全可以通过转换角色,让学生走进文本,成为“庐山中人”,去进行角色体验,待他们亲力亲为了文本的角色之后,再去复述,便易于达到“文我同在”,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蟋蟀的住宅》的复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化身为虫”,接受昆虫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参加蟋蟀住宅经验交流会,始终沉浸在昆虫世界的情境中,多么富有儿童情趣!
五、变“封闭训练”为“实战热身”
运动员需要封闭训练,更需要走出去参加实战热身。复述,同样应该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新课标倡导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片段三”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复述给家人或伙伴听,就拓展了复述的训练时空。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书籍文章,所看的电影电视复述给别人听;将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物描述给别人听。绝大部分学生面对家人和伙伴复述时,往往会比在课堂复述时来得自然、大方。这是因为,在课堂上的复述带有强烈的学习色彩,学生比较拘谨、放不开;而对家人或私底下对伙伴复述,则就变成了一次真正的言语交际,学生容易进入角色,自然应对。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众多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课题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改革尝试的还鲜有人为。
(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多元智能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充实。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新的《数学课程标准》10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验。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名言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道出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学习问题,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论是1个开放的、不断生成中的理论,开展这样的研究,必然会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益匪浅。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接受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学动态。其次,教师应具备全能意识与技能,创设能鼓励各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为教学中教师的身教最有说服力、最具示范性。再则,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而教师个体能力毕竟有限,很难集全能、多面手于1身,客观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同时,研究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研究中教师必将带来全新的课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实验研究就是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是实践上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现实意义。
3、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对象:实验小学56年级
概念界定:
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
2。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几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3。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数学课程标准》等1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的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5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不同学生的智能强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4、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5、经验总结法.
5、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成就积极的自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数学课程理论、教育理论
6、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
3.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1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搜集材料,设计出针对高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调查的智能光谱问卷
2.实施调查研究,对调查和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类统计,比较、寻找原因,提出教育设想,撰写各个子课题报告。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 解决问题4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再次论述。
5、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1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家长学校教学情况等)。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成果推广。
7、成果的形式和课题组成员分工
1、成果的形式:
课题中期:完成《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
最终成果:《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王玉玲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经担任过国家级105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任务和市级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赵凤君、李宏宇:研究在小学数学。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苏惠贤、刘素丰、王恩瑞:研究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8、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1.学校领导班子对本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通过必要的经费支持
2011年5月,学校出台《启东实验小学学生免试管理办法》,在继续坚持取消期中考试的基础上,建立起学生期终免试制度。免试办法要求学生主动提出申请、教师推介,家长认可,班主任同意,班级同学赞成,经公示征求意见后,由学校审定公布。免试科目涉及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和科学等学科,原则上一名学生一学期免试申请科目不超过三门,一门学科原则上不提倡连续申请免试。每学期期终考试期间,学校组织免试生分学科开展主题活动,活动包括个人学习自我评价、经验梳理与相互交流,参与有关超越课标或者跨学科的主题文化体验活动。工作一启动,立即引发家长热议,免试话题一时成为家校交流探讨的中心话题。许多学生及家长积极响应,有家长赶到学校表示充分支持,认为这是另一层面上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做真正的自己”,建议大胆面对各种质疑,坚持创新方向。也有家长前来抱怨:“孩子热情太高,动机可能不纯,很可能影响后续学习。”六年级学生写来建议书,建议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要给予特殊政策,取消免试名额控制。我们觉得这是家校之间、师生之间深化理解、建立共识的大好时机,让家长代表与师生一起座谈讨论,学校发出《给家长的一封信》,进一步表达学校的教育思想,说明工作规程,试行一年,学校已有一千多名学生获得免试资格。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经验总结来看,免试促进了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理性认知,唤起了学生对于相关学科的喜爱之情,提高了学生文化学习的自信心和内省力。
今年,学校在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各科教师中就免试办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免试工作进行系统的反思研究。研究发现,学生对考试的不同理解、态度和掌控力,显示出对于学习、学校、社会、自我乃至人生的不同认识与情感,而积极向上情感的积聚和内化会逐步成为一种动力和信念,会逐步成为学生自信而坚定地走向新目标的一种人生姿态。当然,免试也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律自勉意识的弱化,但只要积极引导,它又会成为学生人生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难得的历练,从小体验努力与优秀、骄傲与落后之间的关联。免试让学生对于学习更添了一种生活的情趣,一种成功的喜悦,一种信任的美好,一种努力的决心。免试可以启迪和引领教师在教学中超越考试成绩的视界,对于优秀学生更多一份宽容支持,更多一份因材施教。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教师对于免试的不同观点,并从中感受到教师考试观、质量观、学生观的偌大差异,意识到学校在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指导上新的使命与责任。
考试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但又缺乏哲性研究的一个管理领域。我们把考试改革作为教学文化、学校文化、教育文明的一个基本组件来认识和建设,致力于通过考试改革不断优化对于每一学生学习生活中文明素养的培育,努力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成为一种文明生活,一种文明建设。我们越来越觉得,考试管理一直是而且还将是学校文化以及办学品质的一个重要元素和观测标杆。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迈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文章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一本+三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本+三线”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本,以着眼“愉快学习有效课堂”构建、学生成长、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力求综合提升,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经验与特色,对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一、“一本”
近年来,学校把“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组内,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二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争取机会外派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实验小学学习、取经。学习归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真正做到“一人出学,全体受益”。三是组织成立了“校长—教导处—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五级培训梯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通识培训。信息化领导小组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对话,共享优质资源,使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更为具体化、常态化。
二、“三线”
(一)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愉快学习有效课堂”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新课改背景下徐博承的《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一书的相关理念为依据,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依托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起草模式—示范引领—对比研讨—课堂评优—模式完善—实验推广。为了扩大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利用学校微信群和QQ群,加强各教研组对“愉快学习有效课堂”相关专著和文章的系统学习,使广大教师能方便、快捷地明确“愉快学习”的魅力和要义。二是全校教师均开通了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人人通”,使教师能熟练应用国家、省级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进行愉快学习,高效沟通。三是充分利用一体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开展信息技术在“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对比研究课,以及教学技能大赛,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共进和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四是鼓励各学科组围绕中央电教馆备案的大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积极申报子课题,一边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一边总结经验,撰写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努力营造以研促教的、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
(二)发展学生个性,坚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
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运行方式都力求符合学生特点和现代化的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平等、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愉快学习和个性发展。学校各个班级都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班级空间,有一部分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学习空间。课前,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接受教师的延展性作业,查询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将课堂以外的信息资源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资源共享、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课后,学生能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工具,适时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资源建设,把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增加资源储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有力的软件支撑,学校一方面建立了教师原创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激励机制,将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课件、撰写优质教案、开发电子软件等纳入考核奖励之中;一方面通过网络下载和购买引进等方式将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试题、课件、教学案例等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以备教师使用。
三、结语
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的教育领域已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抽象枯燥。当多媒体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后,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优化了中学数学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整合要反映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做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必须注意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必须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4.有效性原则
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对教师来讲,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研究内容
1.巧用多媒体,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外界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而引起的。巧妙地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创设教学情景,能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的欲望。
2.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认知结构造成困难。多媒体技术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形象,突出感知的重点,突破感知的难点。
3.巧用多媒体,提高操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和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整体优化。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提升自己,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研究步骤及组内人员分工
准备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教学反思,查找资料,课题形成,申报课题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评审书的撰写,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通过教学实践及听课学习的方式获得教学案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与其他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得到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也就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小结阶段,根据实践和反馈的具体实情,做好研究资料的阶段性整理和分析,动态地继续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课题研究的总结和结题工作: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鉴定。并做好成果的推介工作。
沈群英:制定研究方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徐燕红:观测记录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王华:档案整理、典型案例分析,为科研论文准备第一手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集。
2.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课件集、课题研究的音像制品。
3.完善学科资源网站。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