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政单位财务工作计划

行政单位财务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21 00:5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单位财务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政单位财务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问题;对策;概况;预算编制;职责划分;预算管理制度

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被称为行政事业单位,执法监督与社会管理为其必须履行的职能。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众多,涉及范围较广,如政府、教育、科技等单位,因此其具有庞大的资产。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显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共130万家,8.01万亿元国有资产总额,其中5.31万亿元为净资产总额,与国有净资产总额相比,其所占比例高达35.14%。为合理分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必须重视部门预算问题。作为政府预算编制的重要方式,部门预算由单位各个部门编制,以此将各部门全部收入、支出状况充分反映出来。相比传统预算制度,部门预算的应用可提高管理预测能力,增强行政单位工作透明度,并能够在相应条件下对财政改革制度的具体情况加以反映。但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要求相关人员、部门必须重视部门预算问题,正确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办公高效,加快廉政建设步伐。

1 部门预算的概况

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预算编制的一种制度与方式,其通过政府各个部门编制,以此对所有部门的收入、支出情况加以反映。实施部门预算,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增强行政单位工作透明度,是降低率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财政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管理的基础形式,部门预算的实行,应在预算编制内纳入部门所有财政性资金及部门所在单位收支。其编制方法如下:

1、选取标准收入预算法进行收入预算编制。通过调查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税源,进行收入动态数据库、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库的建立,并在分析、论证经济、财源及其变化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财政收入有关指标的合理选择及进行标准收入预算模型的建立。按照可预见的经济性、政策性和管理性等因素,对修正系数加以确定,并进行标准收入预算编制。

2、选取零基预算法进行支出预算编制。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为支出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支出预算主要选取定员定额管理的方式,根据工作福利标准与定员编制依次核定人员支出预算。根据部门性质、职能与工作量区别等对日常共用支出预算进行多个层次的划分,并进行中长期项目安排计算的合理制定,在与财力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前提下,在预算内对急需可行项目进行优先安排。以此进行综合性财务部门预算的编制。

2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1、职责划分不明确。预算管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密切配合。但现阶段因预算认识存有偏差,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同时存在多重、无人管理现象,导致责任、权限矛盾激增,最后将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2、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依据,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效率提升的保证。部门预算实施后,会计预算工具和程序、会计数据和信息表现形式、会计档案保管方式等产生了极大的改变。通过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可满足内部会计管理内容调整需求。因现阶段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将为财务会计预算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甚至出现违法违规操作行为,为此,必须重视部门预算管理。

3、部门预算人才缺乏。为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需求,相关部门必须对部门预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以重视,扩宽渠道、培养人才,这是财会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人机协调工作是部门预算工作顺利运行的基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人。目前,存在部门预算人才缺乏的问题,如部分部门财务会计人员是过去手工会计、出纳等通过短期培训而来,新形势下,无法适应部门预算管理需求,无法准确测算部门资金预算额度,无法对软件处理功能进行灵活应用,无法在预算信息加工处理中合理运用会计数据。

4、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作为衡量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标准,必须确保支出定额体系的完整性,这也是顺利执行预算编制及完成年度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传统“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仍严重影响着部门预算工作的开展,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支出定额体系不完善。此外,因缺乏定额标准,无法对资源工作合理支出规模进行准确确定,这都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

3 应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与信息反馈控制

(1)强化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在单位预算编制中,财务各项收支计划指标的参考依据通常都是上一年度的具体执行数据,通过本年度单位工作计划、任务要求,并与单位本身财力情况充分结合,以此对预算加以确定。在全面分析、总结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前提下,需对财务收支、财务活动规律进行充分掌握,并对各项收支标准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比对工作情况,对本年度收支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财务管理内的经验教训进行合理总结,提出本年度增收节支措施,为本年度预算编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强化分析本期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需积极主动整理、分析预算信息,如预算工作计划、工作任务等。

(3)多层预算管理跟踪报告制度的建立。根据预算内容划分,进行日报、周报、月报等。各预算职能部门需定期跟踪分析、控制归口预算目标,预算管理委员会需组织各部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找出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处理工作。

2、健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部门预算实行后,系统正常、安全是管理制度制定的关键。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序进行,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制订,重点工作岗位要求达到分离职权,有效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在部门预算系统操作环境中,应进行一系列完整、严格操作规定的制订。要求该规定必须明确职责、合理确定预算管理程序,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3、提高部门预算人员素质

为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需求,必须对部门预算人才素质加以重视,进行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预算工作流程、全面了解预算知识,并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必须严格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方案、计划的制定,如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以此对财会人员的部门预算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完善组织内部结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4、规范部门预算编制

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预算支出定额制定要求业务工作量化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此对单项业务工作定额标准加以确定。首先,根据性质将经费支出进行3部分划分,如基本人员机构支出、基本业务经费支出和项目支出。其次,分类、归纳、整理业务工作内容,对业务支出定额依次制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事业发展计划的综合反映,部门预算是单位宏观调控能力提升与资金利用情况改善的重要途径,是关乎单位整个管理环节、集预测、决策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基于此,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对部门预算工作加以重视,切实履行预算工作的主体责任,实现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张建碧.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12)

[2] 陈丽娟. 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5)

[3] 欧阳华生,张海洋. 廉政的制度约束效应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预算透明和审计制度视角[J]. 公共财政研究. 2015(03)

[4] 颜炳芹,张保华,张金星.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J]. 科技信息. 2009(23)

第2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报账员;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不断改革,大力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各地都先后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实行报账制,这些都是当前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次探索和创新,是适应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需要,把繁琐复杂、专业性强的会计工作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分离出来,由报账员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各单位到核算中心的报账工作由报账员来完成,这对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和会计工作效率,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报账员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充当着现金、票据交换的使者,连接单位和核算中心的桥梁和纽带,在整个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一、报账员是会计集中核算中的一线工作者

报账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这样的岗位,报账工作必须完全置于会计循环中。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按“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统一核算”的管理办法,对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集中进行统一核算,取消各单位原有的银行账户和会计核算岗位,实行单位报账员制度,加强财政监督和会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些都要有报账员来完成。报账员是由主管部门任命,经财政部门同意的,具有一定财务管理知识和会计核算基本技能,负责单位报账资料的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传递等工作的财会人员。报账员归纳起来有3个特征:报账员是现金、票据收付的关口;报账员是第一手会计信息收集者;报账员是观察一个单位会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状况的窗口。在会计核算中心运行过程中,与核算中心联系最密切的是单位报账员,作为会计信息的传递人员,其所传送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直接关系核算中心会计信息的正确性,报账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核算中心会计工作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报账员已成为会计核算中心的“第一线”工作人员,所以,报账员工作的规范化就显得特别重要。报账员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不可或缺的。

二、报账员是连接单位和核算中心的桥梁和纽带

(一)加强宣传,相互支持

报账员要做好经费集中核算改革的宣传与解释工作,使单位领导认识到,实行集中核算改革是政府加强财政管理的行为,是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转移,而不是削弱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单位负责人仍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单位仍有义务和责任搞好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单位仍是会计主体,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内部财务业务规范,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单位撤销了会计机构,但不能说明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可以不要了,相反加强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仍是各预算单位不可推卸的职责,势必要求报账员有更良好的业务素质。会计集中核算制是会计委派制的一种新方式,它是在各单位、各部门的行政经费、事业费、专项拨款和预算外资金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的一种核算方法。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各单位、各部门都不再保留会计、出纳岗位,只配备一名报账员,负责办理本单位的一切报账业务。报账员是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会计工作的最基层岗位。因此,做好报账工作,对于实施会计监督,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做好沟通,当好参谋

实行经费集中核算,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仍归原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加强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其流失;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等都是单位报账员管理的内容。单位要真正理解,核算中心只担负核算和监督职责,而不能代表单位行使会计主体职责。故单位领导不能认为会计日常的记账、支付工作都移到了核算中心,单位就不再履行会计职能,发生财务违法违纪行为不再承担法律责任。正确认识报账员是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领导要树立3种意识:实行经费集中核算,不是削弱单位财务管理,而是进一步促进财务规范化;不是改变会计主体,而是财务工作重点的转移;不是降低单位理财水平,而是需要配备素质更强的专职报账员。报账员如果不能做好沟通工作就会给单位和核算中心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有些单位的报账员对现金管理不重视,挪用、坐支现金随意性大,长时间不来核算中心报销,或者一个月只来一两次,但一来核算中心报账就是好几十万现金,将给单位的资金安全带来隐患。再如,有些单位报账员不熟悉业务,或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的往来款项和收入性质不分,就会混乱单位经费支出,造成核算中心记账不准确。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其实只是将单位报账员从繁杂的算账、记账等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将工作重点转到预算安排、资金筹措、给领导当好经济参谋和财务管理上来。如果报账员的业务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势必使单位和核算中心的信息脱节,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报账员是会计工作规范的执行者

由于单位一切的经济往来首先还是通过单位自己管理,如对原始凭证的初审,应根据行政事业财务制度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核票据是否符合财务规定,是否真实合法;还要做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往来款项管理;正确执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这些都要求单位有一套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而具体的执行者就是单位的报账员。报账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原始凭证的初审,保证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各单位报账员在受理本单位各项经费支出时,应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初审。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原始凭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核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是否符合财政、人事部门的有关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受理。

第二,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报账员受理的原始凭证应须具备相应的要素,即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的签名、证明人签字;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要求其予以更正、补充。各单位报送的原始凭证各要素必须齐全,发票和附件必须一致。

第三,报账员应先在本单位认真审核发票,汇总所报送发票的总金额,做到心中有数,报账时与中心前台会计核对,如有误差应当面查找。日常工作中应逐笔记录现金日记账,月末与中心管理会计核对银行存款余额。

第四,报账员要向单位领导和有关经办人员宣传有关财务知识。如结算点(1000元)以上必须转账,减少现金的流入流出量,保障资金的安全。并保证所有收入缴存财政专户,所有支出通过核算中心支付。

第五,年末报账员要对本单位的往来款项进行清理,及时收回欠款和偿还债务。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

第六,报账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以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纠正错误与舞弊,保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单位不得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

报账员还要配合财政、物价、审计、税务、纪委等部门,做好查账、对账、编制部门预算等工作。有非税收入的单位要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标准收费,做好每年的收费年检工作。各单位要明确划分哪些款项是属于应缴的财政性资金,哪些是待结算的往来款项。对于经过批准收取的非税收入和罚没收入等款项应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单位不得自行“坐支”。值得注意的是,各单位收取的非税收入不能算作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只有从财政专户和财政预算部门按照规定核拔的资金及其他收入才是单位的收入。业务量大的单位要经常与财政部门有关科室核对缴款金额,做好申拨款工作。

四、报账员是会计法规和道德的践行者

在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代管独立核算和集中核算的单位作为报账单位。原则上一个单位确定一个报账员。单位的一切报账业务由报账员负责办理。报账员在中心的专管员指导下开展工作,向单位负责人负责。报账员要熟悉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财会业务知识,掌握本单位报销制度、审核权限等规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不断丰富会计职业活动内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会计工作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要求会更高,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有些可能会被提升为会计法律制度的内容,有些则可能被淘汰,一些新的包括会计法律制度的内容也可能充实进来。报账员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政策,依法监督本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维护财经纪律。作为单位报账人员,应该热爱财会工作,熟悉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相关会计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报账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第3篇

(一)单位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仍归原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加强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其流失;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等都是单位财务人员管理的内容。但从现状来看,许多单位由于放松了对财务人员的管理,结果给单位带来一系列问题:

1.不利于单位经费的管理。实行集中核算,其实只是将单位财务人员从繁杂的算账、记账等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将工作重点转到预算安排、资金筹措、给领导当好经济参谋与财务管理等上来,更好的从事“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理财水平,现在大部分核算单位只设了财务主办一人来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可是许多财务主办从未从事过财务工作,由于不熟悉财务制度,无法合理安排、使用单位经费。

2.不利于单位现金的管理。从实际运行来看,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对现金管理不重视,挪用、坐支现金随意性大,如部分单位长时间不来核算中心报销,或者一月只来一两次,但一来核算中心报账却是好几万现金,如果放松单位财务人员管理,随意坐支、挪用现金,将给单位的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3.不利于往来款的管理。往来款主要用于单位涉及往来款业务时使用,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当纳入本单位收入支出管理的款项列入往来款项;而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适用收费票据,而又非往来款的其他财务性质的收入(属应税的项目、房租等),如果单位财务人员不熟悉业务,或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的往来款项和收入性质不分,单位只要涉及收入不能适用收费票据,就全部使用往来款票据,本应是收入而误入往来账户无法支付,或是往来款而当作收入列入本单位经费,就会混乱单位经费支出,造成账务核算的不准确。

4.不利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原先大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都是由财务人员负责,自从会计核算移交后,有些核算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能概念模糊不清,以为资产管理全部是核算中心的事,放松了对资产管理,根本未设资产明细台账;另外有些核算单位对一些毁坏、丢失、报废固定资产或者对一些无偿调入、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到核算中心进行资产核销、增加等账务处理,于是出现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现象,更有些单位随意转让、划拨固定资产,如果财务人员没有认真加以管理,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核算中心方面:实行集中核算后,财务人员是单位和核算中心的沟通桥梁和纽带,如放松对单位报账员的管理,给核算中心也带来不良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目前单位财务人员几乎只有报账员一个人,且许多报账员是由不具备基础会计知识的办公室、人事部门等人兼职,更有甚者是驾驶员担任,由于不熟悉财务知识,不了解相关财务制度,大大降低了单位的理财水平。因此来核算中心报账时,单据书写不规范、完整;无法区分单位经费性质,常常混淆经常性、专项、往来款等款项。另外核算中心工作量大,又对单位的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不是很了解,这些都给核算中心的审核和核算工作带来不便,大大降低了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

2.加大监督管理难度、增加风险。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审查单位支出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是建立在单位报账员审核和领导签批的基础之上,由于会计主体与会计核算相分离,核算中心往往只能就凭证的规范性进行审查,不易查明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如果单位财务人员思想品德不佳,业务素质不强,防冒领导笔迹在单据上签字来核算中心报销,用合法凭证虚列支出套用现金;或者对单位的现金收入(如收费性、往来款等收入)不及时上缴,私自挪用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核算中心对单位财务监督的难度和风险。

二、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管理的对策

(一)单位要重视对报账员的管理。

1.思想上重视对报账员的管理。

正确认识报账员是单位重要组成部分,单位领导要树立三种意识:即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是削弱单位财务管理,而是进一步促进财务规范化;不是改变会计主体,而是财务工作重点的转移;不是降低单位理财水平,而是需要配备素质更强的专职报账员。对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根据预算和单位用款计划及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做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往来款管理等都需要单位报账员来完成;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项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所以不能放松报账员的管理。

2.增强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管理,规范对报账员管理。单位仍是会计主体,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内部财务业务规范,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单位撤消了会计机构,但不能说明财务人员的管理也可以不要了,相反加强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仍是各预算单位不可推卸的职责,这必要求报账人员要有更好的业务素质。由于单位一切的经济往来首先还是通过单位自己管理,如对原始凭证的初审,应根据行政事业财务制度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核票据是否符合财务规定,是否真实合法;还要做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往来款项管理;正确执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这些都要求单位有一套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对报账员的管理。

3.严格现金的管理。要规范收费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管理,建立现金日记账制度。坚持现金收入日清月结,不能坐支现金,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抽查制度,防止报账员长期占用现金,或挪用现金,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核算中心配合单位加强报账员的管理。

1.加强宣传,相互支持。加大对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宣传。

让单位领导和报账员认识到,实行集中核算改革是政府加强财政管理的行为,是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转移,而不是削弱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单位负责人仍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单位仍有义务和责任搞好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单位不能对削弱财务人员的管理。同时核算中心应定期或不定期(如每年抽出一个月等)深入单位,到核算单位了解并参与其经济业务活动,帮助单位健全内部财务监督约束机制,帮助和督促单位领导加强对报账员的管理。

2.加强培训,提高报账员的素质。报账员负责单位的报账工作、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会计信息的传递等工作,其业务素质的好坏会直影响到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核算中心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其的培训工作,进行经常流和沟通。

3.建立报账员信息反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单位报账员的交流会等,聆听报账员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或不定期的上门走访、沟通,探讨会计集中核算进程中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单位重视报账员的管理。

4.加强单位备用金的管理,监督单位日常现金收入是否及时上缴,是否有坐支、挪用现金现象,严格备用金管理,对违反有关财务规定的给予警告、通报、拒绝报销,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

(三)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加强报账员管理。

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不定期对单位报账员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使单位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单位报账员的管理。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单位财务开支的审计监督,促进单位加强对报账员的管理。如对在于有效执行财政法规,提高经费使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报账员给予奖励,对于掩盖事实,违反财务制度等违法行为的,应予以严惩。

三、加强单位报账员管理,为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打下扎实的基础

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两者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监督;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提高财政服务水平。但要确保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单位必须配备懂财政、财务管理知识,了解和熟悉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及会计规章的人担任单位报账员,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第一,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前奏,它的编制涵盖了单位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细化到了按预算科目划分的各支出明细项目,预算既反映了本单位所有收支预算总额,又反映了收支按单位和项目的具体构成情况,以及单位及项目的收支按支出功能分类的具体构成情况。第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重点是指标管理,从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到国库支付等都是指标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其实都是进一步细化了单位预算,进而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三类资金指标,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不管部门预算的编制还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都需要单位有懂业务、高素质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配合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4篇

开展此次活动具体预期达到的目的是:贯彻落实《会计法》、《湖北省会计建账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查找执行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和落实会计建账监管,进一步规范全省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行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和会计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各单位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进一步督促全省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督促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会计人员重视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的学习,切实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理财、诚信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

活动期间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重点检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会计凭证规范、会计账簿规范、财务报告规范、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会计内部控制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四项财政改革的落实情况;在上市公司以及国有控股、参股的大中型企业,除会计基础工作以外,还要重点检查《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

成效

在湖北省财政厅开展的“会计管理年”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各地市州会计管理部门、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开展各项自评和检查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会计管理年”活动的各项内容,并对近年来会计管理的重点、亮点、基础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会计管理部门

1、与宣传贯彻会计法规制度相结合,活动期间会计管理部门深入到市直有关单位和大中型企业,讲解会计法规制度,通过媒体刊发会计法规制度贯彻执行情况。宜昌市举办的“三峡财会论坛”,以“五个一”为宗旨,即“搭建一个平台、明确一个主题、凝聚一个群体、形成一个成果、推动一项工作”。孝感市举办了由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财政局相关人员参与的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既宣传和推进了“会计管理年”活动的进程,又保证了会计法规制度宣传贯彻的效果。

2、与《会计法》执法检查相结合,按照“会计管理年活动”测评的有关内容,通过检查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考评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情况,督促依法设置会计账簿,防范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切实发挥了《会计法》在规范会计行为、维护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3、与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新会计制度的衔接磨合相结合,各地市州在企业中摸底,总结新会计准则实施三年来,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实际效果,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高校和医院中,由于即将实施新会计制度,为新旧制度的衔接和磨合做好准备和培训工作。十堰市开展“会计专家进企业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了解收集企业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会计改革相结合。湖北省多项会计改革已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经历数年时间,此次通过会计管理年活动,各地总结以往经验成绩,同时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调整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促进各项会计改革向深度、广度推进。黄冈市英山县、荆门市掇刀区、荆州市公安县等地不断完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及时研究和破解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该项工作已进入到农村“三资”(资产、资金、资源)精细化管理和使用的阶段。

荆门市、荆州市完善和创新建账监管方式方法,实行网络化管理,推广信息共享制度,通过收集每个会计年度在信息系统上报的财务指标、纳税情况等企业运营的核心衡量标准,为地方经济提供具有持续性、可比性的数据,通过这一平台,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等其他相关方面相联系,形成具有系统性、互动性的会计管理工作体系。

黄石市的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工作,以形成公信力、影响力为目标,从对当地190家行政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信用等级考核评审,向具有成长性、来自新兴产业的中小型企业扩展,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推动诚信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5、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相结合,各地市州将会计管理年活动与财政系统开展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活动相配合,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部门在活动期间抽查了大量会计资料,认真细致地开展考核测评,掌握了单位会计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现状,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6、与会计基础管理相结合,将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纳入到会计法规及会计管理年活动检查内容中,荆州市具有针对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培训班,十堰市开展会计账务展评等活动,促进了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进一步的规范。

7、为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奠定了扎实基础,促进《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及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各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重视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营造出重视和支持会计工作的良好氛围,达到了会计管理年活动的预期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

1、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得到提高。

此次全省开展“会计管理年”活动,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活动主体之一,通过广泛宣传,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检查测评,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等同于动员各方力量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会计执法检查活动,提高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制度建设得到完善。通过“会计管理年”活动的开展,省直行政机关、各地市州行政机关、各类事业单位清理自查会计基础工作,纠正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凭证不规范、以明细账代替日记账等突出问题,查漏补缺、改正错误;在巩固基础工作后,总结汇总本单位会计制度贯彻落实、财务管理、单位内部控制、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积极进行整改,对各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了修定和完善,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了修定和完善,内部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3、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开展“会计管理年”活动,不仅是一次大检查、大验收,更是大交流、大学习,也是大练兵、大规范,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单位提高了对会计的工作认识、建立健全了会计工作制度、夯实了会计工作基础,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各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负责人通过完成活动指定的各项指标,清理本单位会计资料,深化了对本单位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工作现状的认识程度,对下一步如何安排会计工作计划的思路更加清晰化,具有针对性。

(三)省内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参股非上市企业

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中,参与活动的企业将主动安排与贯彻上级安排相结合;做到全面整改与重点整改相结合,认真自查,立即改正,对历次检查中发现的、尚未解决的所有问题都要进行整改,能改的坚决改,同时考虑到时间的紧迫性,特别对本次会计管理年自查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国资委此次揭示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常态整改与集中整改相结合,对各种问题常监督、常思考、常解决,不能立即改到位的,也要高度重视,可以花长一点时间改到位,同时搞好本次集中整改。

解决长期存在的、相对严重的问题;实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既就问题改问题, 更要思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员工职业水平提高、提升管理工具等方面下功夫,达到治本的效果。 在湖北省财政厅汇总统计的结果中,100%的参与活动的企业五个方面的量化考核综合评分在90~100分,体现了企业会计工作适应经济大环境和企业整体运营的需要,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

1、各企业的会计基础核算工作按照《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及时编制上报各种会计报表和对账明细表。会计机构健全、全部会计人员依法持证上岗;会计岗位的设置合乎规范;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实行财务印鉴分管,定期执行现金、存货、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盘点制度,定期清理往来单位及个人款项,减少资金风险;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及时据实核算收入、成本和费用,反映真实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人员按期按时完成会计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2、会计信息详实准确,按月及时编制《月(度)资金预算表》、《月度快报》、《月度资金分析表》和《月度财务会计报表》等;上市公司按照国家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按期报送各种财务报告,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准确。

3、档案管理规范。其中,会计档案按照月度终了时段,及时整理、装订成册会计凭证,按时间顺序摆放整齐,以便查阅。至年度终了时段,及时打印上年度所有账页装订成册,并将其他会计档案资料立卷归档,有序存放;证照管理方面,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房地产资质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均按时完成本年度年检工作。

4、会计监督方面,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规定履行监督职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健全;各项资产均按规定进行了建账、核算管理。上市公司依法接受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会计资料的监督和检查。

差距

通过此次活动,对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工作的状况进行梳理和摸底,也发现其中存在的深层次、长期性问题,以期在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促进会计工作的可持续性进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工作。

(一)会计管理部门

1、亟需加强协调和沟通,营造支撑、支持会计管理的大环境,体现在部分地区的建账监管遭受不被理解、不予配合的现实,且“越往基层越明显”。在一些地方,涉及到招商引资的企业,其相关会计信息难以纳入执法检查、建账监管的范畴。独木难支,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建账监管、执法检查与多方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还需要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加强协调,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多下功夫,保证这些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顺利开展。

2、管理对象呈现多元化、分散化趋势。省内上市公司与国有控股、参股的非上市企业接受证监、国资委等部门管辖,同时会计与财务工作不再局限于基础核算,向会计控制、参与决策管理等方向发展,财政部门会计管理工作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之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现实。

3、上级财政部门、会计理论界的关注点与基层会计管理部门实际工作存在差别。在地、县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会计管理部门、亟待规范财务的企业、村级经济组织急需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在各类媒体中却难以找到。这需要括财务与会计在内的各领域、与之适应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方法等深层次的关注与关怀。

4、会计制度建设滞后于财政改革。基层工作重在落实,今年湖北省财政厅在会计管理年活动期间,在部分地区下基层的调研中发现,实际工作中碰见具体问题,找不到依据,或者政出多门,导致基层会计管理工作者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会计管理的效果。

5、会计管理工作者知识结构、服务方式老化,突出体现在进行会计执法检查等工作时,出现“不熟不懂”的情况,需要紧跟时代变化的节奏,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

1、会计人员的调动任用随意性大,相当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顾法规要求,任意任用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部分单位负责人甚至任用不合格的会计人员,认为“听话的会计人员就是好会计人员”。

2、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基本上各单位的财务室墙面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财务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但是关于预算约束和内部监督却未真正实施和落实,会计人员根据领导签字报销记账,一般不会根据制度规定予以拒绝。

3、财产不实或财产根本就没有登记入账,在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当时购进或建造固定资产时没据实登记,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尚无正式评估机构,于是部分单位仅根据会计判断粗略估计入账,甚至部分资产游离于账外。

4、手续不清,责任不明。开支无事由,无经手人,有白条入账行为;甚至没有审批人签字也入账,极易滋生违纪违规行为,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乡镇基层尚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或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事业单位中。

5、记账随意,任意规并业务范围,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掩饰过大的招待费,将招待费列为办公费或其它费用。

6、会计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随意乱放。部分单位没有专门的会计档案保管人员,会计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财务人员变动,会计资料未据实移交,各年度会计资料不能很好地衔接延续。

7、会计监督乏力。近年来,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对加强会计监管取得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会计监管在部分单位、部分环节出现执行放松的趋势,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仅负责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未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规定,做到应采尽采,没有建立政府采购台账;普遍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建立重点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监督制度,将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付接待费、办公费、车辆经费等本应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费用,滞留在部分行政单位历年结余的专项资金较多,尚未纳入财政资金统一管理;有的单位将其视同可以自由支配的公用经费使用;个别行政机关与所属事业单位存在混在一起进行会计核算的问题,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会计管理规定等。

8、纳入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少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部分单位未配备专职会计且为委托会计记账机构,会计核算部分原始凭证内容不完整,记账凭证附件不全,凭证装订不规范,部分单位还未实现会计电算化。

9、财政四项改革中存在问题。来自单位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的部分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将上级补助收入、非转金收入、经营收入、利息收入等不纳入部门预算的现象;违规使用老帐户,部门预算改革前单位使用的银行基本户的老帐户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游离于部门预算外,造成单位预算编制不全面、不科学、弱化了部门预算的监管作用,挤占挪用项目经费现象突出;违规套取和转移财政资金;应缴未缴财政专户;行政经费违规弥补工会经费;用财政资金发放临时工作;政府采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三)省内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参股非上市企业

日常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原始凭证内容不完整,对少数原始凭证基本内容存在的漏项,把关不严;

2、部分记账凭证业务内容摘要过于简单,部分不能简明反映经济业务内容,以及未标明附件数量等问题;

3、部分记账凭证的错误更正方法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存在无签章等现象;

4、记账凭证装订的未按规定签章、填写凭证编号;

5、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时,只填科目编号,不填科目名称; 6、会计档案管理方面,部分年度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未按规定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管理制度亦需要进行补充完善。

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重点检查内容之一是考察《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通过此次会计管理年汇总收集企业的意见,发现新准则在执行过程存在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准则中部分内容可操作性较差。在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大多数企业认为新准则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新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的趋同,但原则性的规定太多,难以具体操作。如《股份支付准则》规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应当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究竟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却没有具体说明。《应用指南》中虽然对此进行说明,但企业认为不够细致。

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制约了新准则的实施。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许多新的会计理念,很多会计核算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思想。通过湖北省财政厅举办的座谈会、下企业走访等途径,多数企业会计人员认为新会计准则中的新会计理念“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一次进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不同企业的会计人员判断相差很大,一项对外投资中,第一家企业的会计人员认为要提取15%的减值准备,第二家则提取20%的减值准备,第三家提取62%的减值准备,最后一家企业的会计人员则提取了100%的减值准备。对同样投资项目的职业判断,差异巨大,证明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同时,从数家上市公司的季报、中报、年报中发现,错报、漏报、机械套用的现象仍然较多,特别是存在公允价值使用不当的情况。会计人员缺乏新准则所要求的专业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新准则的实施效果。

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首先,缘于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新会计准则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而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企业间的竞争不够充分,公允价值不易形成,可能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并形成错误的财务报告信息。其次,当前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现行的公司法及证券法规,在公司配股和增发、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的评价监督等方面都过于偏重利润指标,导致部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最终造成整个市场秩序的混乱。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工作量明显加大。调查显示,此次参与会计管理年活动的大多数企业认为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会计工作的工作量更大,更为复杂,更为繁重,新会计准则中很多事项要求设置备查簿,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对策

(一)会计管理部门

1、会计管理工作从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刚性向软实力转型,在日常工作中要通过规范行为、观念、秩序,营造适于会计行业做好做强的软环境。

2、抓基础,优化服务;打基础,强化管理。会计改革、会计管理工作有它的规律性和持续性。要在抓基础方面怎样去规范会计行为。要有措施,建立制度去规范。通过日常的《会计法》执法检查、质量监管,去规范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3、抓监管,要突出现实的需要。会计管理工作,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每年的会计管理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现实的需要,一年一个突出的重点,紧紧围绕形势的需要,围绕政府及财政经济工作的中心去开展,切实的抓出成效。

4、抓学习,着眼长远,实施有湖北特色的会计人才战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今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会计人才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各地各单位正建立和完善会计人才选拔、培养及使用的机制,适应会计工作向参与决策、制订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规避风险等方面转变的新要求,通过此次会计管理年活动,各地逐步发掘和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年轻有为的全省高级会计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抓会计人员的学习还包括会计管理干部学习,要为会计管理干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培养出能写、能说、能算的人才。要树立大我,充实小我,不断深化、不断转化。在会计管理干部的学习上,要采取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的方式,开阔眼界,不断解放思想,学习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更好地促进会计管理干部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行政事业单位

1、各单位需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每年开展适合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继续教育培训,更新各业务知识,提高各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对分管财务的单位领导,也要进行效益管理、依法管理等业务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科学理财意识,逐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

2、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部门应根据单位的特点,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论证,搞好支出结构的优化设计。各单位应改变忽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控制,资金使用单位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的状况。为此,各单位要扩大事业性支出的比重,相对减少用于管理等方面的消耗性开支。对消耗性支出,应认真分析研究其开支的必要性,规定最高消耗限额和加强各种消耗性支出的控制,使费用预算能够切实有效地执行。

3、加强凭证和票据管理。各单位制定凭证和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执行, 严禁违反规定印制、转借、串用、代开财政收入票据等行为。

4、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对未及时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非税收入,要组织力量督导,督促单位足额补缴入库(户);对隐瞒财政收入、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等违规行为,责令整改,调整有关会计科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5、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对达到《政府采购目录》的设备物品,要责成有关单位报政府采购部门集中采购。

6、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单位要改变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一是要责成专人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健全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定期与使用部门核对,确保帐实相符。二是单位处理固定资产要按照程序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7、加强往来款项的清理。对其他应收款不及时进行清理,就不能够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和经费支出,甚至会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为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管理和清算。一是要控制应收款的资金额度;二是要缩短应收款的占用时间;三是要及时对应收款进行清理、结算。

(三)解决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建议

1、提高新准则的可操作性。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而新会计准则除了减值准备、关联方交易、企业合并等项外,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完全趋同,目前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建议在《企业会计准则》之外,另行更为详尽的解释细则,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新准则的可操作性。

2、加强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深入地进行培训,结合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使会计人员能真正领悟并准确掌握,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3、健全并切实落实企业内控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近年来会计界关注的热点,财政部近年也将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对于上市公司,建立内控规范体系,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非上市公司,有关部门应做好宣传、推动工作,促使企业健全并切实落实内控制度。同时,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督促企业自觉执行内控制度,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