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3-02-11 22:3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物理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教学改革之后,高中物理的新课程有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提出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形成。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合理的使用合作学习方法,可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下面结合合作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展开分析,简要介绍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剖析了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意义以及合理化方案。

一、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之中,首先要明了物理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即促进学生学会更多的物理知识,同时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传授,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全不被重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物理知识,致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在物理学习当中,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主动性,这样物理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很高。所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更关注人才的合作精神。在高中教育中,把人才合作精神的培养放在了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渗透合作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对高中物理教学来讲,更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运用合作学习方法,进而使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促进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合理方案

1.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在以往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这样致使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合作的缺乏,课堂教学环境也死气沉沉。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要想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改善以往教学形势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之间的合作,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作用、共同进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一定要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作为其目标,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般情况下,生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竞争,虽然竞争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然而从宏观意义上看,此种关系极其不利于整个班级的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竞争关系,把竞争关系中有利的一面发扬下去,把竞争关系中有害的一面摒除,把竞争转化成学生之间的合作。下面我们就详细地分析一下此种转化过程需要注意的几点。一般我们可从课前合作、课中合作、课后合作三部分把握。比方说,在高二物理“电势能”这个章节的教学中,在备课时教师就要结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样才会使教学难点突破。因此,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成组,每组四人,给他们留一些作业,例如了解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定义以及作用等等,要求每组的小组长负责对学生预习情况的监督,把每组一起完成的预习作业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教师把每个小组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实施总结,例如,静电力做功有哪些特点?电势能和电势有什么关系?如何断定等势面的性质?之后组织每个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合作讨论,然后让他们给出答案。

对于物理学习比较难把握的就是物理定义,对于物理定义的教学一定要以定义本身为中心,将定义的外延讲给学生,之后经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总结这些定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物理定义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更好地运用这些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总体来说,对于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把握好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而实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就是要求物理教师合理地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因为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只有有效地渗透合作学习方法,物理教学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实践;思考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充分强调了生活化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生活之花在高中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一、物理教学走进生活,牢记重要意义

让高中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把那些较为抽象的高中物理知识进一步真实化、生动化、具体化与形象化,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稳步有序开展。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教师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沟通。对此,教师要积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切实把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高中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以大气压的讲授为例。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可以引入:电视上看到在高原上的边防官兵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饮水的水源来至雪山,做饭、煮面用的是高压锅。这个问题就很明确了为什么在高原上的官兵会用高压锅做饭很煮面?由此,整堂课就是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从气压大小与水的沸点温度的高低入手,渐渐地迈进问题解决的实质。

以摩擦力的讲授为例。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放在光滑的表面上,给予这个物体一个初始速度,这个物体将以这个速度匀速的直线滑行。在这节课中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回顾,然后引入: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个提问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与好奇。紧接着引导学生给出答案――摩擦力的存在。这个知识点就从上一个知识点推论出来了,但是还不完善。教师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根本动不了,而有些物体同样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一推就动了呢?

以重力加速度为例。学生都知道重力加速度g,与物体的质量m相乘,就等于物体的重量。这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和计算,如果一个航天器以2g的加速度上升,里面的宇航员将承受多大的压力。同时,让学生想象飞机以大于g的加速度下降,里面的乘客将会是什么感觉。

三、有效挖掘课程资源,加强生活素材运用

当前正处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时期,加强物理课堂教学紧贴生活、紧贴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出生动的物理情境”。科学的思维和理念也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实践,并在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物理教学课堂是物理知识教学的重要空间,因此必须加强将教学内容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素材来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认为,物理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获得: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物理教材中提供的明确的生活化素材。如教材中的图片、实验等小模块,进行“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寻找“科学足迹”等。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采摘物理教学书刊、图书中的生活化素材,如《生活中的物理学》、《物理教学》、《物理通报》等杂志中所蕴含的生活化物理教学素材十分丰富,引入这些“专业性”期刊的素材,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师对生活化素材采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素材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空间也是非常有利。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向网络要生活化教学素材。在互联网这个大世界里,所包含的教学素材更为丰富,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丰富和鲜活,作为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兴优势,如采摘一些视频化、动漫化、连环画式的素材并引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丰富了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联系生活开展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高考这一目标,一些学校压缩实验课的课时,甚至于一些老师将实验课作为自习课或理论课来上。老师所做的实验也是基于课本上的内容,没有任何的拓展。在实验课中,学生动手的机会也较少,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应该每周开设固定的实验课,有效利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找到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胜欲。在不断实验中,总结失败的经验,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完成一个个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总之,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探究,借鉴孩子们身边幸福生活地有效资源,让我们多思考,多发现,本着教学为生活服务的原则,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加强物理跟生活的联系,让物理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爱上物理课!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随着物理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重点突出物理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物理学还只是作为自然哲学一部分时,为了说明各个天体的各种表观运动,托勒密建立了一个由偏心轮、本轮―均轮和等距轮三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示一组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模型。在这个“地心”模型中,托勒密用了约八十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他本人意识到,这种任意加圈的办法不可能具有物理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能相当准确地测算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方位,符合古代人们关于“天然位置”和“天然运动”的见解,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一致,后来又为宗教所利用,所以得以流行约一千四百来年。而后哥白尼建立了“日心”模型,他将托勒密体系的八十多个圆周减少到了三十四个,使得天文学上的测算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他仍然把匀速圆周运动看作是最完美最和谐的运动,因而坚持以偏心轮和均轮―本轮的组合来说明宇宙的结构,这使他的体系失去了更彻底的简单性,并导致这一新体系在天文测算的精度上较旧体系并无多大的提高。直到开普勒大胆抛弃了束缚人们头脑两千年之久的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转向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建立以“行星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太阳系整体模型。开普勒的这一模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物理学这一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物理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要多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

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4篇

论文摘 要: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实验教师的工作职能与实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笔者结合20多年物理实验教师的工作实践,通过调整职能、科学管理、创造条件、适时开放、强化培训等措施,切实提升了自己的实验管理与教学能力,较快地适应了新课改对实验教学的需要。

物理实验部分教学改革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近六年来,笔者在转变工作职能、提升设施效能、创新实验思路、提供实验服务、提高实验技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使自己的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与突破,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对物理实验教师工作的需要。

一、调整职能,提高教辅意识

实验室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管理的目的是使实验室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但配备了仪器,建立了实验室,只是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些设备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实验教师。实际上,实验室工作看起来平凡,但弹性很大,需要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的有效结合。因此,为了保证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笔者这几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拓宽工作思路,耐心细致地主动探索,努力按课改培养目标转变观念,调整工作职能,使自己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能,逐渐向协助科任老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以及独当一面地为任课教师分担学生探究性实验的部分教学工作的职能转变。笔者以为,自己理应做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应是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导师、伙伴与朋友,而不应是物理实验探究的旁观者,一个新课程改革的局外人。

二、科学管理,拓展仪器用途

为更好地担负实验器材管理和实验教学服务的双重任务,笔者一方面尽力搞好实验室环境管理,努力营造一个洁净、整齐、具有科学实验氛围的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激励学生探索进取,获取知识。另一方面,笔者尽力做好仪器设备的科学分类、登记建账、陈列摆放、订货采购等工作。如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陈列摆放,尽力做到整齐美观、陈列有序,取用方便,使设备的陈列摆放既体现科学性,又展现艺术性。

在此实验教学现实下,笔者立足我校实际,挖掘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仪器和零件,积极组装简易教学仪器、改进创新实验装置,发挥现有仪器的潜在功能,拓宽现有教学仪器的使用范围,努力搞好物理实验。作为实验教师,笔者以为自己不仅要熟悉教材,掌握配备标准,熟悉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底子,计划经费,更应讲求一物多用,少花钱,多办事,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三、创造条件,融入实验改革

笔者以为,实验教师不应只是仪器的保管收发员,而应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笔者应积极参与高中物理每个实验过程的始终。如实验前笔者认真备课,仔细研读实验原理,对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教法等教学客观分析,并因地制宜制订本校实验的实施方案。如组装“汽车过凹凸桥演示器”。用两根直径为2~3毫米的铁丝(做桥面)、小铁球(直径约2 cm)一个;再用泡沫塑料和透明胶带等物制成有斜坡和凹凸桥面的演示装置。在分析讲解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八节的“汽车过拱桥”一段课文及课后“思考与讨论”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时,用这一简易教具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了小球(表示汽车)过凸桥无论快慢均能畅通而过;而过凹桥时慢行能过去,稍快则桥面被压塌的现实情景,因直观生动,学生们在兴奋地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向心力含义的理解。根据平时积累的实验教学档案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加以预防,对高一新生组织学习《实验室规则》,第一节课特别重视进行实验室的操作规范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针对高中物理分组实验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损坏的情况,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采取一些预防性的管理措施,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所用的斜面木板的末端安装一块保护挡板,能有效地防止小车撞击滑轮和摔落现象的发生,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可准备一块纸板垫,将其放在重锤下落的地板上,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缓冲保护作用,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地板。实验方案确定后,笔者总是按要求准确细致地做好实验前准备并预做实验,以检查仪器药品材料的效果和把握实验要领。实验过程中,笔者深入课堂,协同任课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实验,排除仪器故障,添加材料药品,处理偶发事件,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实验操作错误和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地进行纠正,对普遍的、反复出现的错误,及时收入实验教学档案中,并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

四、适时开放,指导学生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过去学生实验基本上是按照教科书的设计,学生根据“菜单”而进行的验证性实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以实验室的活动为手段,自己设计,选择仪器,收集数据,通过探究,归纳总结规律;过去的学生实验只限于教科书规定的几个实验,新课程则要求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实验室活动。实验室应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设条件,充分挖掘实验室资源,尽量满足学生科技实践的需要。笔者认为,开放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开足课堂内能完成的学生分组实验课,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学问题调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制订方案、规范实验、记录结果、交流分析、归纳结论、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自己和任课教师的协商,在笔者的精心组织下,我校实验室开放的形式有:全面开放,定时开放,预约开放。在实验开放日,笔者除了为学生提供该用的实验器材外,还积极组织学生自主实验,耐心辅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开放日能自己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实验。

当学生对所做实验还存有疑问,或者有改进的设想时,他们可以在实验开放日提出讨论。学生对整个过程充满新鲜感,把单调的实验变得具有趣味性。可以说,实验室的开放,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实验,促进了学生学具制作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有效地利用了实验室的教学资源,促进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五、强化培训,提升理念技能

新课改要求实验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实验教师,笔者认为自己必须与物理教师一样树立“创新目标”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氛围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的现代实验教学观。为贯彻落实新型教学观,笔者主动进入到物理实验校本培训的行列。在上级还没有开展有效培训的情况下,我校就采用了教师和实验教师校本参与式培训与教师自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参与式培训中,由教研组长组织,让教师和实验教师在具体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之间及与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以达到相互培训的目的。通过培训对培养实验教师的实验能力,起到少走弯路、加速发展的作用。

首先,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多研读物理专业教材和杂志是实验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在熟悉实验室的器材和新课程中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初高中物理教材,并认真阅读图书室有关学术杂志中,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实验研究”栏目,《物理教学探讨》“物理实验”栏目,《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拾零”栏目中,涉及实验教学的文章等。这些文章,从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实验的组织管理,实验用品的选择改进,具体的实验方法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这些经验总结,既易学又实用,是实验教师学习的好资料。其次,主动了解物理学科教师的教学安排及教研进程,明确自己日常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并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有的放矢地立足现有实验室条件,为开展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创设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环境。再次,开辟校际间和通过因特网与同行交流沟通渠道,虚心向专业老师请教,借鉴兄弟学校实验室管理的经验,学习同行在服务物理教学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

作为实验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要辅导学生实验,必须自己能熟练地做好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自己本身的操作要规范。如“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实验时,有些学生没有掌握螺旋测微器这一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在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或其他物体时,当测微螺杆已接触被测物时,还继续用力顺时针旋转测微螺杆;还有些学生在测微螺杆已跟测砧接触时,还用力顺时针旋转测微螺杆,造成螺旋测微器内的丝纹损伤,使测微螺杆顶在测砧上时,可动刻度和固定刻度的“0”刻度线不能重合在一条线上。对此,教师就要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协助学生快而准地使用仪器。实验教师还得练就一些快速处理仪器故障的本领,如打点计时器不打点,多用电表调不好零等,以免影响学生实验。而这些技能,只有不断进修培训,通过多看、多练、多想,才能运用自如。

经过20多年的物理实验教学探索,笔者以为,新课改下实验教师要搞好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工作,必须调整职能,规范管理,拓展思路,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实验理念与技能,突破以往实验教师仅仅停留在完成实验室管理和协助任课教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职能瓶颈。此外,通过实验开放与探索,鼓励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努力提升高中实验开课率的基础上,极力为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创设条件,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物理学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使自己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较快地适应了新课改对实验教师工作职能与实验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基础,2005.

第5篇

关键词: 物理教育存在问题思想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67-01

纵观目前的中学物理教育实践,许多学者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口号、建议,如启发式教学,提高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素质等,但在实际的物理教育中,要么是别人怎么教我怎么教,要么是过去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教育质量总在低水平上徘徊。目前物理教育实践主要存在下列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1 物理教育目标确立的问题

首先是偏重应试,放松素质养成。即以升学考试为教学目标,初中物理教学瞄准中考,高中物理教学瞄准高考,高考方式、题型的变化,将会带来物理教育实践方式的直接变化,同时,各学科“齐心合力”,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当然,升学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但是片面的应试教育去全面削弱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如素质的养成机制在于内化,而我们的应试教育去只重视说教、灌输等外部控制;素质是积累的产物,而应试教育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不同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有差异的,但应试教育去以升学考试为统一要求。

其次是难以体现教育民主化特征。由于以升学为目标,物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着眼点于为思维活跃、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便利(如座位安排,提问机会),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机会越来越少,物理难学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学习成绩同不同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如此“丢卒保车”,“差”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优”生又受到不健全的关怀,同时面向少数学生的做法也会冷落了民间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若不重新确立物理教育目标,这些问题将能以解决。因而科学是定物理教育的目标是物理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物理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

科学新知识如排山倒海般地涌来,使人脑简直无法包容。据估计,今天的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学习,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书籍、刊物的5%。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日益发展的科学知识这间形成了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然向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从物理学科知识的总汇中,优选精华,并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学生;另一方面,要特别的注意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是物理教育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社会需要、物理学科深入学习需要和学生可接受三个方面,但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的取舍上却各有偏向,许多取舍某一知识的理由都是主观的,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还有待于物理教育研究的深入。

3 对学生学习心理研究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学生会感到物理难学呢?为什么学生会出现明显的智力差异呢?这就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互相作用、平衡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即遗传、实践、社会影响、认知过程之间的互相作用。如果对学生这些因素的发展水平缺乏把握,就很难促进这些因素能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

爱因斯坦主张: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同时研究和运用由心理基本因素、心理动力因素、心理状态因素、心理成果因素等四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师生双方心理结构的协同作用及其良好的匹配作用。目前,我们的物理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不多,能够动用和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的就更少,致使师生双方协调活动受阻,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物理教学方法的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学思想中的消极因素,直至现在还顽固地反映在教学方法上。一谈到教学方法,人们总认为它属于教师“教”的范畴,并以讲授、谈话、演示等简单的教法来概括教学方法的内涵,而忽视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工作方式的全部涵义,即包含着“教法”和“学法”两方面的涵义。从现代教学方法观来看,“教学方法”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学”是为了“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

不少年轻教师还认为教法无须学习,只要通过摸索就会自然而成;也有不少教师以某种时髦面目出现,一概否定传统教学主法的作用,盲目追求“新法”。这些也是教学方法观上的弊病。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毕竟“教学有法”,“教有定规”。但是,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具有广泛适应性和较强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不多,探索和优化物理教学方法的路还很长。

第6篇

一、教师自身转变教育思想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提不出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

按照动态生成资源观的理论,课堂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宝贵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丰富的实践智慧,就能够于平中见奇,变废为宝。因此在课堂上,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力、什么方法。教师教好物理,关键是教思路、教方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勤于思考,富于联想,善于总结”,培养学生自觉地、努力地锻炼自学的能力。

二、以课堂为载体,发挥教学主渠道功能

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做学生的组织者、启发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要从被动中解脱出来,既要主动学习基础知识,又要不断地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对于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功能,我是从以下几点提高课堂实效的。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兴趣的。一般而言,中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学习物理的兴趣容易波动。如何减少学生学习兴趣的波动性,使学生的暂时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是我们最难攻克的堡垒。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是:教学要步步为营,随时解决好学生的疑难问题,真正把他们教懂让他们学透。我在教室中建立物理问题本,让学生把疑难问题写在上面,实行科代表每天汇报问题制度,使我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正确把握教学进度,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反馈情况,精心设计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不同要求的问题,并加强辅导,热情帮助学生克服解题过程中的“拦路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建立在听懂学会基础上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趋向稳定化。

2.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智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是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启发、引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否则,师生之间将会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主动思维。

3.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高中物理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科学猜想法、实验法、类比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逆推法、数学工具法等。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运用了科学猜想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学习“电流”和“电压”的概念时,运用了类比法。

三、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中学物理教学服务

教师要学会对多媒体的使用,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学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优化设计,促成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2.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和分析法。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教师通过实验现象来引课,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生利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实验,例如,利用笔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塑料尺来研究声音的特性、摩擦起电等;利用纸来研究流体压强等。

3.精心设计学习情境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具有目的性、适应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同时,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愿望。

4.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索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覆盖,在使用地膜时,当雨水过后要注意及时揭膜的目的是什么等。

四、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