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3:2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扶贫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人才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实施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教师的素质,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工作任务
1巩固和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2抓好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重点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讨论,提高广大教师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4通过名校名师的高考讲座,提高我县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我县高考质量。
5利用的专家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培训内容与形式
根据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在要求,主要开设:教育领导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专升本学历教育等。
培训形式: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
四、步骤
教育扶贫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县教育扶贫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组长。下设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设在县职教中心。
2制定实施计划。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计划或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备案。
3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县职教中心做好开展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各项硬件、软件建设。
4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扶贫项目,落实项目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习。根据教育扶贫项目提供的资源,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输送学员到县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进行培训,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工作,并报县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站在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魅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扶贫项目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和全省“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的重大机遇,围绕“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以干部驻村帮扶为切入点,精确瞄准贫困群体,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为推进村全面小康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和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新居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14年村减少贫困人口21户68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素质技能和村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发展信心和幸福感指数明显增强。
三、工作任务
1、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明确1人驻村,确保69户贫困户有1名帮扶干部。要建档立卡。对前期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建立精准扶贫对象管理档案,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档。要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要算好帐。以户为单位,了解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算好时间帐、经济帐,找准脱贫致富路,“一户一策”制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
2、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围绕全县农业产业规划布局,针对村和贫困户实际,按照市场需求,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领群众找准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制定覆盖到户的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产业扶持到村到户。2014年,计划种植红薯700亩,玉米500亩,稻谷1000亩,同时发展家庭养殖,计划每户养鸡10羽,养猪2头以上。
3、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加大对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的资助力度,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杜绝贫困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进一步加大贫困学生家庭救助力度,力争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以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卫生进家庭”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改变群众传统生活陋习,树立文明卫生新风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以适用技术、产业化技能、劳务输出和就业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确保年度拟减贫且有劳动能力的每个贫困户至少1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能。
4、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仍未参加农村危房改造的农户实施危房改造。对已进行危房改造的农户进一步提升改造,完善功能、美化环境。
5、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以推进小康创建水、电、路、讯、房计划为抓手,引导和支持农户改厕、改圈、改厨、改灶,建沼气池、文化室、宣传栏等,改善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探索建立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新建和改造村水源点和供水管网,解决全村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推进电网升级,实现一户一表率100%,农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5%;硬化部分社道路、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力争将村打造成为文明示范村。
四、保障措施
1、组织协调到位。精准帮扶驻村工作队要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加强与项目涉及部门的对接协调,统筹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镇政府、村“两委”是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协调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2、帮扶措施到位。对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对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人口,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边远贫困人口实施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部门实施社保兜底。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3、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坚持从设计、材料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口,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纪行为,保证建设质量。要强化项目资金监管,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根据全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书记讲话精神及部长关于专题教育工作安排部署要求,5月25日,我局召开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动员会,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会上,党组书记、局长张洪波以《践行三严三实、严明政治规矩、助推扶贫移民事业加快发展》为题上了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开启了我局专题教育工作。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领会、准确把握
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通俗易懂,又立意高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一是全面理解“三严三实”丰富内涵,充分领会重大意义,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作为检验党性修养和言行举止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二是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生必修课,融入灵魂、见之于行。始终忠诚党的事业,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并把这种坚定性自觉体现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职、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上。三是从严从实,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权力,始终坚守个人干净的底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防止“贪欲缠身”陷阱、“人情腐败”陷阱、“权力寻租”陷阱和“温水煮青蛙”陷阱。四是牢固树立干事创业的意识,始终把工作岗位当成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奉献的岗位,扎扎实实地提高素质、锤炼品格、砥砺成才,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深化认识、明晰方
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提出了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全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一是全局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转变,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必须高度重视问题,自觉警醒起来,在专题教育中认真加以解决,按照“严”和“实”的要求,深入分析查找“不严不实”的问题,要认真梳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进一步推动作风建设新要求落地生根,全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二是当前,我市扶贫移民工作进入了攻坚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考验,要实现2020贫困县全部退出,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全局领导班子、在全市扶贫移民系统干部职工。为此,要切实把开展专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新局面,从而完成好上级交予的各项任务。三是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在巩固、拓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下功夫,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始终保持清醒认识,保持坚定自觉,以锲而不舍、弛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实现工作态度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质量明显提升、工作纪律明显加强。
三、认真落实、抓住关键
深入学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忠诚、干净、担当,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不断完善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制度、机关行政管理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和党纪条规、省委和市委从严治党“两个决定”、“两个意见”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十项规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专题教育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六个一”。二是以严的态度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这次专题教育不分批次、不划阶段、不设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要求、降格要求。要继续发扬讲认真的精神,把从严要求贯穿于专题教育的全过程,尤其要体现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上。县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精神,重点开展“六检查六反思”。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不散光,扭住问题不放松,以钉钉子的精神解决问题。要强化刚性约束,真正把规矩立起来、把纪律严起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以实际的发展成效造福于民,努力使专题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四、精心组织、统筹兼顾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把专题教育摆上重要位置,与扶贫移民工作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一是局主要负责人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加强领导,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题教育进行具体指导,认真谋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统筹推进落实。局综合科负责日常工作,其余各科室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落地见效。二是局党组以从严从实作风开展专题教育,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工作分析研判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三是充分运用报刊、网络、开设宣传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局践行“三严三实”、真情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事迹,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反映专题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四是把抓好专题教育与推动扶贫移民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具化扶贫开发改革落实方案,做实落地扶贫开发创新机制,重点抓好扶贫移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深入精准扶贫精确减贫工作,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筹备和搞好“10.17”国家扶贫日活动。要在讲规矩守纪律、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出实招,在真抓实干、推动扶贫移民事业发展上见实效,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两手硬”。
×义务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
×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县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开展援助农村薄弱学校、救助贫困学生活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教育三方面的作用,广泛动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全县上下迅速掀起援助农村义务教育的热潮。下面,就如何做好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多方支援,整体推进,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呈现喜人局面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薄弱校的改造和贫困生救助工作,采取了超常措施,给予了政策上的较大倾斜,建立了“优先改造、部门包保、扶贫助学”等工作机制,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改造了一大批薄弱学校。全县新建校舍万平方米,改造教学危房平方米万平方米,装备教学微机总量近台,可以说,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年初以来,市政府组织××警备区等家驻长部队、市妇联等个市直机关及宽城区所中小学,与我县的所农村中小学实行了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现已援助校舍改建维修资金、微机、图书、办公及学生桌椅等物品价值达万元,预计近期还将有大量的资金和物品送至受援助学校,整个援助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
×我县信用联社主任张树同志率领单位全体职工积极投身到扶贫助学活动中来。他们几次深入哈拉海程家窝堡小学实地考察学校的校舍、教学设施、装备状况,并于月日举行了隆重的现场捐赠仪式,捐赠资金及物品总价值达万元。其中县信用联社万元,为学校维修校舍、更新办公桌椅、添置微机等。联社职工个人捐款万元,资助了名贫困生和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同时,县信用联社将程家窝堡小学做为党建活动和团员活动基地,以此为载体,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养信合职工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这为我县自己的扶贫助学活动开了个好头,堪称表率。
×办教育是得民心、顺民意的,老百姓是拥护的、支持的。去年的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第二名都花落××,今年又有名学生高考成绩超过分,在××地区名列前茅。我们××教育在省内外的名望与日俱增。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正是我们县委、县政府、社会各界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驻农单位、上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党政干部、广大人民群众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解囊,捐资助学。
×二、广泛发动,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援助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
×××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仍十分有限。在全县所中小学中,有所遍布全县乡村,占全县学校总数的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村小和初中分校条件还很差,办学还很困难;在全县近万中小学生,有的学生就读在乡村学校,有万名中小学生的家庭经济还比较困难,许多贫困学生仍徘徊在失学的边缘。因此,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倍关注农村薄弱校的发展,加倍关注农村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伸出友爱之手,给每一所学校创造一个均衡的发展条件,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平等的就学条件,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方正简体方正简体、开展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方正简体,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方正简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只有始终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才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要察民之情,体民之苦,排民之忧,解民之难,倾力关心和扶助这些薄弱学校和贫困学生,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全社会的一片爱心。方正简体
×方正简体方正简体、开展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方正简体,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佳选择。方正简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贫济困、团结友爱”,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我们讲“以德治国”,我理解,这个“德”字既是一个心灵尺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富有爱心,乐于助人,把积德行善作为我们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有些同志认为经费紧张,捐款频繁,存在着一定畏难情绪。这种思想是和我们的传统美德相背离的。困难是存在的,但面对那些因贫而辍学、因贫而无法升学的孩子,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怎么能无动于衷,毫无恻隐之心呢。只要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心,个个伸出援助之手,就会使那些孩子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方正简体方正简体、开展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方正简体,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正简体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个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教育涉及面广,二是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三是教育界供给和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们的机关干部、单位职工和个体业户,虽然生活也不算富裕,但是与那些弱势群众相比,条件要好得多。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少抽几包烟,少喝几顿酒,把节省下来的钱汇集起来,捐献出来,对那些贫困户、受灾户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方正简体
×方正简体方正简体、开展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方正简体,是保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要求。方正简体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人才,根本在教育,这些贫困孩子如果获得援助,他们将顺利完成学业,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县域方正简体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如果我们让这些孩子因贫困而辍学,流他们一无知识,二无技术,很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势必会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从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个大局出发,本着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态度,切实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全力开展好这次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方正简体。方正简体
×二、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积极稳妥地开展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
×规范管理是扶贫助学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科学管理是扶贫助学工作有效开展的条件,社会监督是扶贫助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要不断完善扶贫助学的管理机制,建立“领导包保、部门对接、资金援助”的援助农村义务教育的工作格局,把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版权所有
×、建立县领导联系乡镇、副乡(局)级以上领导包保贫困生制度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援助农村义务教育活动中,要集中精力、热心参与、走在前面、当好表率。副县级以上领导分片包乡镇,要经常深入到乡镇所辖的薄弱学校,了解情况,掌握问题,及时协调督促部门、单位落实包保薄弱校任务,在短期内,迅速改变薄弱校的落后面貌。副乡(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每人要包保一名贫困学生。包保期限为自包保之日起至贫困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止,每学期包保金额不低于元。包保期间,我希望各位领导要在包保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热情,密切关注包保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全程支持包保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
×、建立部门、单位对接援助农村薄弱学校制度
×全县个机关、家民营企业分别包保所农村中小学校。支援与受援单位已经结成了对子、签订了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工作中要重点解决困扰学校发展的校舍陈旧、装备不足、资金短缺等实际问题。双方要在实地考察、调研、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援建计划,认真付诸实施。各援助单位要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把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当做本部门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各受援单位必须要把援助的资金和物品真正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版权所有
×、建立县城学校援助农村学校制度
×县城中小学校和农村学校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援助协议,建立“手拉手”校际互动协作关系。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农村学校支援的同时,在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援助。援助可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教学研讨、送课下乡、师徒结对等。
×、建立救助贫困生专项资金制度
×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所困,徘徊在失学边缘。学习、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杂费、书本费已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经常性地救助贫困生制度,每年通过社会捐资、政府筹集、省市救助贫困生专项资金、学校减免杂费等渠道筹措资金,对县内所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各种灾害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残疾、军烈属子女;孤儿;义务教育段担负不起杂费及书费的贫困学生予以资助。
×要严格履行个人申请、街道、村委会(居委会)推荐、学校走访调查、师生评议、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核、张榜公示、县教育局审批等程序,分别按初困生每学年元,小学特困生每学年元,初中贫困生每学年元,小学贫困生每学年元的标准,在开学前一周,用于抵减贫困学生的书本费、杂费、伙食费等必需的学习生活费用开支。受资助的特困生、贫困生要向所在学校递交保证书,并由监护人、推荐人在保证书上签字,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
使贫困生学习和生活得到保障,使他们学习安心,生活舒心,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关怀,感受到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圆学童求学梦,育自强有为人”,是我们对所有贫困学生的希望,也正是我们开展援贫助学工作的宗旨所在。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加大力度,高度重视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广泛发动和鼓励各行业和公民捐资助学,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工作。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扶贫助学工作融入县委、县政府和县属各部门、企业单位的工作计划中,调动全县各方面的力量,使扶贫助学工作规范化、长期化、社会化,确保我县的薄弱学校迅速发生变化,确保生活在××县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能够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享受到平等、优质的义务教育。
×、加强宣传,迅速掀起扶贫助学新。让每一位适龄儿童有书读、有学上、能成才是政府及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团体及有识之士投入到扶贫助学事业中来,把扶贫当作一项崇高的社会公德事业,使扶贫助学工作成为凝聚××人心、反映××诚信意识的民心工程。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要成立县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丙恩县长和我担任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机关党工委、县教育局、县计划经济局、县招商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团县委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
×县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督查部门和单位包保薄弱校情况;督查副乡级以上领导干部援助贫困生情况;督查县城学校援助农村学校情况;督查各级各类学校,落实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协议书情况和省、市、县资助贫困生资金使用情况。要组织纪检、审计、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对援助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专项督查。出现包保学生辍学的,要责令包保人无条件找回;对不履行包保职责或包保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要对包保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全县通报;对挤占、挪用援助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的,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领导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为树立榜样,鼓励先进,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保障厅、农委、扶贫办七部门,决定联合表彰在发展职业教育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表彰名额及范围
共表彰职业教育先进单位40个,先进个人40名。其中,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8个先进单位,3名先进个人;农委系统5个先进单位。
(一)先进单位评选范围
1、办学有特色并取得显著成绩的职业院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2、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行政部门(含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扶贫等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等。
(二)先进个人评选范围
1、在职业院校的建设、教学、管理、科研、技术推广和服务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2、在职业教育的决策、组织、管理和研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工作者,包括各级党政、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也包括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员。
二、评选条件
(一)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评选的基本条件
1、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学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方面特色鲜明,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影响较大;在国家和省确立的职业教育发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培训机构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服务,成效显著,信誉优良。
2、有关单位、部门、社会团体和服务机构等,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制订政策、统筹规划、联合办学、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及促进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在推行国家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鉴定和行业企业办学、培训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在职教教学科研、先进经验推广以及职业指导与咨询、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效益。
(二)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评选的基本条件
1、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中,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成绩显著。
2、高度重视、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参与职教发展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改善,在解决制约职教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显著成绩。
三、表彰办法
对评选出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由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表彰决定,并分别颁发“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的奖牌和证书。同时,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事迹做好宣传,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四、评选要求
(一)评选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做好评选表彰工作,省教育厅等七部门成立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一),负责评选表彰的组织领导和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由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保障厅、农委、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职成处,负责日常工作。各市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密切配合,通过召开市级职教工作联席会议的方式,根据省下达的推荐名额和评选条件,组织对属地院校、部门、企事业单位、团体和机构进行初评、推荐和上报。省直有关部门也要根据推荐名额和评选条件,组织好省属学校或单位、个人的评选、推荐和报送工作。
(二)评选要求
1、确保评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好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民主评选、逐级审核、公正推荐方式进行。评选名额不得突破。严格控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推荐、评选比例,县(处)级领导干部的表彰比例不超过表彰总人数的12%,市(厅)级干部不参加表彰。推荐的候选对象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组织、纪检部门的意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征求计生、综治部门的意见,并加盖公章。各地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要对推荐参评对象进行考察并负责公示情况的检查与上报。省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将对拟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候选对象,在有关媒体进行公示。
2、确保评选的代表性。各市要严格按照评选范围、推荐名额、评选程序组织评选,注意发现新的先进典型,以第一线的教职工和学校为主。
3、曾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原则上不得重复推荐。
五、申报材料和时限
为保证评选工作顺利进行,请各市、有关单位于20*年6月底前报送下列材料:
1、《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申报表》、《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申报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申报表中“单位主管部门意见”一栏中,若申报者为县(市、区)所属单位或个人的,其县级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2020年驻村第一队员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汇报
——**村驻村第一队员 ***
当前,新型肺炎防控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全国上下倾尽全力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因为在中国的大地上,武汉很远,疫情却很近,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有的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有的人在为我们拼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及基层干部,作为**村驻村第一队员,我和我的团队也冲锋一线,为乡亲守土尽责、为村民众志成城,用责任和坚守为**村筑起一道牢固的健康防线。
疫情当前,我们连续二个月不离村,给村民发放传单3000份、入户排查,积极协调各方为村民做好各种防范工作,利用喇叭、音响开展宣传,带动村民主动参与抗击疫情,展现了驻村队员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在**村低山桥关口进村的路口设卡轮流值守排查,对过往的车辆一辆一辆去检查登记,车上人员一个一个去量体温并严格执行外出戴口罩制度。对那些外来走亲访友的人员耐心劝说,让他们主动返回;对当地村民也不放松,他们出入村口都要“通行证”。我们的目的是:把疫情堵在外面,内防传染,外防输入!当疫情日渐严重,由于听闻买不到口罩,村民们也开始流言四起,恐慌蔓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立即行动:一是利用父老乡亲群、拉横幅、贴标语、村大喇叭、流动音响、发放传单等媒介入队宣传防控疫情知识,教育村民相信政府、相信国家,面对疫情不要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二是把自己购买的一些口罩免费发放给一些急需口罩的村民或值守人员,还主动协调各方的援助,解决了村民的担忧,极大的提升了整体队伍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作为**村驻村第一队员,在做好当前抗战疫情工作,确保村民健康的同时,也时刻不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我们发放2020年扶贫手册,与帮扶干部一起通过入户走访和电话联系,再一核对家庭基本信息,及时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生活,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施策,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新的帮扶计划;鼓励年轻的劳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做好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统计工作,协助其申请交通、稳岗补贴工作;动员在家劳动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并做好2020年以奖代补的第一批申请、核验工作,通过这些以求达到内增外收的成效,做到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为稳定实现村民“两不愁三保障",作为驻村干部,我们要从“加强基础建没,为村民办实事”这方面努力工作。我们和村两委干部通过入户排查摸底,对房屋还是CD级的贫困户和一般户家庭,多次入户同他们商讨对策,给出建设性意见并帮助他们向政府申请危改指标和资金,对于总是以没钱、没地建房为由的,我们和村两委干部也多方协调有关部门、乡邻,联系帮扶企业,共同努力,争取在今年六月底前全部完成CD级瓦房的改造。
在脱贫攻坚收收官之年,我们将会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为夺取脱贫攻坚残全面胜利奋勇拼博。为了答好“两不愁三保障”这份试卷,我们协助村民建房改厕、添置家具、安装水电。但仅靠政策“输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变传统“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怎样消除贫困户“靠着墙根嗮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思想,才是扶贫攻坚工作重点。“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教育系统专业和资源优势,利用均衡教育政策,协助当地学校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连线贫困家庭家长和子女,宣传扶志扶智相关政策及先进典型,杜绝文盲半文盲的产生,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并引导贫困户破除思想桎梏,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致富持续稳定脱贫攻坚成效。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祖国的强大兴盛,为了村民的幸福安康,我们会一直谨守“心系村民,共抗疫情; 转变思维,扶贫扶志”的宗旨,和全国人民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2018年以来,王桥镇社树村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增添举措,以绣花的功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树村基本情况
社树村为非贫困村,辖14个村民小组,840户、31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93人,贫困发生率0.96%。其中:贫困户18户30人,脱贫户19户63人,2018年脱贫1户3人(薛岗)。
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2018年以来,社树村按照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18年初,帮扶单位县委办对驻社树村工作队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按照有关要求选派1名科级领导和2名后备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协调解决驻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及时对帮扶责任人进行调整,充实帮扶干部5人。同时,组织村“四支力量”、全体帮扶干部认真学习领会2018年中省市县脱贫攻坚相关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先后召开12次村“四支力量”会议,6次帮扶干部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把干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县委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上,统一到脱贫攻坚的帮扶工作中去。
二是夯实帮扶责任。社树村和帮扶单位县委办常态化组织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与贫困群众交心交流,议定帮扶措施,完善纪实资料,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先后组织召开5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培训会,悬挂宣传标语12条,发放宣传册300余份,帮扶干部入户宣传300余人次,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知晓率有效提升。
三是巩固帮扶成效。
1.产业扶贫方面:2018年通过摸底调查,为有产业14户贫困户落实产业扶贫资金14198元。其中:为12户果树种植户落实产业扶持资金9798元;为4户奶山羊养殖户落实产业扶持资金4400元。为贫困户郭绪军落实金融扶贫贷款4万元,为社树村全体贫困户落实金融扶贫贷款入股分红和2017年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分红。
2.就业扶贫方面: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播宣传、微信群宣传,发放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宣传就业帮扶政策。组织19名贫困群众参加了精准扶贫就业招聘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5份;为3名贫困群众介绍外出务工,实现了稳定就业。目前,社树村贫困家庭在外长期务工有固定收入23人。
3.健康扶贫方面:积极帮助落实新农合住院报销、大病保障、民政医疗救助、特殊慢性病补偿等健康扶贫措施。联系县医院在社树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扶贫义诊活动2场次。组织71名贫困群众在桥底卫生院参加健康体检。
4.教育扶贫方面:社树村县内就读7名贫困在校生全部享受到泾阳县教育扶贫政策。其中:2名学前生享受到生活补助金750元,3名初中生享受到教育助学金1875元,2名高中生享受到国家助学金2500元。联系团县委为贫困大学新生刘蕊落实教育助学金5000元。
5.实施危房改造方面:2018年实施危房改造1户(刘汝刚),目前房屋已建成入住,落实危房改造补助金26390元。
6.扶贫扶志工作方面:2018年以来,开展道德讲堂4次,道德评议评选活动4次,公布善行义举榜4次,完善了社树村村规民约,为全村群众安装了“家规家训”牌,建成了郑国大道“乡风文明一条街”。社树村红白理事会组织健全,运行良好。通过开展十大好人、好儿媳,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鼓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家庭境况,在村内了形成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新风尚。
7.贫困户退出方面:社树村2018年脱贫退出1户薛岗,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12855元,家庭成员中1人实现稳定就业,家庭住房符合安全住房标准,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家庭成员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符合安全饮用水标准,县住建、教育、卫计、水利等部门都已出具相关认定书。
8.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8年联系县扶农办和交通局实施通村道路升级工程,完成通村路拓宽和柏油铺设2.3公里,联系县城管局,争取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项目资金,建成了社树村农村生活垃圾分拣站。联系县水利局,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新打人饮井1眼。联系县电力公司,增架变压器1台。完成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任务,党员活动中心完成扩建490平方米。投资10万元,完成村内绿化提升工作,新栽植各类苗木10400株。
三、存在问题
一是脱贫攻坚工作做的还不够实。个别帮扶干部存在厌战思想,工作作风不扎实,绣花之功还不到位,主动作为的意识还有待增强。
二是对特殊贫困户的关注还有待加强。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和扶贫扶志扶智方面做得还不够多,部分贫困户脱贫对兜底保障政策依赖性还比较强。
三是脱贫攻坚工作做的还不够细。个别贫困户良好卫生习惯还未养成。一般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知晓率和满意率还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社树村将严格按照省市县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对标社树村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及标准、对标各项工作完成和推进的时间节点,帮助社树村尽快补齐工作短板弱项,提升工作质量水平,确保全年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是继续抓好贫困户退出工作。对2019年贫困户退出工作提前谋划,拟定帮扶计划,提前着手,对照各项指标任务,有重点、有针对性开展贫困户脱贫帮扶。
如何实现在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战略目标,是当前中国社会从政府到民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发展议题,也是7000万仍然处于贫困生活中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群众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一轮新的扶贫攻坚的战略追求中,“精准扶贫”作为反贫困的新举措,在突显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决心和态度的同时,也提出了怎样才叫做扶贫中的“精准”和怎么做到精准扶贫,以及谁来做的问题。从当前“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情况来看,如何避免在新的扶贫攻坚中出现急于求成和简单化的偏差,防止因行政性的干预和各种外来资源的输入而使受援者产生对政府资金、社会帮扶的依赖,就成为反贫困行动中理论探讨、政策研究和实务推进等各个层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考虑的基本问题。本文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理念为核心,把精准扶贫工作方略的实施放到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探讨在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反贫困的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正在全面开展的“脱贫攻坚”行动提供一点建议。
一、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依托的内源发展观
“内源发展”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出现,而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进入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务领域,并引起各国关注的原因,是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研究计划:“对促进适应各国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发展和多样化发展过程的社会文化条件、价值体系以及居民参加的动机和方式进行研究”。这一研究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总结二战以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各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对它们的局限进行分析批判,特别是在各种现代化的话语系统下,后发现代化国家追赶型社会发展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反思而提出的新发展战略和政策思维。按照这种新发展观,“一个社会不能完全照搬另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每一个国家都应根据本国的资源、需求、文化特性、思维结构和行动方式”,“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模式和风格”[1]来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政策路径,运用内源发展战略来解决自己发展中的问题。而所谓“内源发展”的理念强调的是“发展是人民的发展。人民的发展最核心的是人民的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提高,它们必须是来自于人民的生活、自己的文化和从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2]因此,“内源发展”的理念,是把发展看作“生长的人自己的一种行动(一种努力、一种创举等等)”[3],强调各民族在解决发展时,应该是一个“由人自己并为自己来完成的发展过程”,“把发展的各种目标、道路、方法和所使用的技术等方面的考虑都归集到人的整体和统一体中去”[1]。内源发展观的提出,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了人的主体性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反贫困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念。对发展中国家摆脱他们对西方现代国家的依附性,探索自主发展道路产生了重要启示。但是,过于哲学化的讨论,使这一理念往往陷入逻辑应然的理想状态,而在实践上限制了内源发展理论对人们开展政策思考的社会想象力。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的出版,以发展人的真实自由为目标的“可行能力”理论,使内源发展的抽象观念能够具象为由各种“工具性自由”,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护所组成的个人主体性所需要的实质自由,使这一发展观念的内涵得到了极大充实,其外延也扩展到实现人的主体能力的获得所需要的条件。在他看来,“这些工具性自由能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整体能力。”[4]而获得了这些“工具性自由能直接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并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及互补性”而“相互强化”[4],能够增强人们应对现代化背景下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扩张挑战的主体性。这将使我们在考虑发展政策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并在建构以内源发展为内涵的反贫困行动体系时具有更深刻的实践意义。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中,发展型社会政策形成了由众多理论观点和实际行动支持的研究谱系。这个谱系既包括了前面所提及的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也包括了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投资战略、詹姆斯•梅志里(JamesMidgley)的可持续生计理论、迈克尔•谢诺登(MichaelSherraden)的资产建设理论、艾伦•沃克(AlanWalker)的社会质量理论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政策创新意义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论。这些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以积极的社会政策干预穷人的生计过程,围绕着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培育进行投资,消除对穷人的社会排斥,减少其脆弱性,以增加他们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能力,形成可持续生计能力来促进他们的社会发展。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的谱系中,以梅志里为代表的整体性社会政策思维,在关于农村发展模式的探索方面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政策框架,“把那些在传统上一般被主流现代化政策忽略的乡村群体的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将“焦点集中于老百姓身上……以更好地解决农村人群的迫切需要。”[5]这是一种把民众置于政策议程中心的思路,但又不是那种目光短浅和为实用主义所驱使的“民众需求第一”[5]的民本主义(或许某种意义上的民粹主义)。它是一种基于整体性社会政策思路的社会投资行动,这一政策思路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规范性社会政策的国家主义、市场主义或平民主义思路,而是融合这三种思路,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面临的困境,建立国家、公民社会、民营商业部门和国际发展机构等政策行为人结合的共同行动,去增进他们的福利,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竞争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抗击社会排斥的能力[5]。按照这样的政策思路,农村发展中的可持续生计策略应统筹考虑“所有与生计维持相关的机遇与制约因素”。既要强调受益人的参与,也要协调政府部门、营利性机构、发展机构、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等的行为。要采取社会投资的方式去发展农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他们增加各种资产性积累创造条件。“因此,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讲,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实行传统的福利项目(诸如教育、健康和住房)或者以在关键性的非福利部门(诸如农业和资源保护部门)进行社会投资的方式来实现。”[5]在农村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的陈述中,梅志里也特别提醒到,尽管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依靠单一机构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而必须将多重行动者考虑在内。”但是,“善加组织”,注意协调不同机构、不同参与者的行为,以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结构性效果,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的经验证明,由于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的问题,不同的参与者和发展政策往往会相互竞争,彼此抵牾,导致农村发展计划的失败。譬如“有关受益人(或称‘利害关系人’)参与的说法常常有高估现实的问题。”“要想把那些在社会层面上矛盾重重、在空间上七零八落的人群纳入发展工程和项目之中,会存在很多操作上的困难。”“一堆机构不恰当地凑在一起,各个组织以一种恶性的方式进行竞争并且毫无必要地重复行动(就像在‘整合性农村发展项目’的案例中经常发生的那样)”,不仅会使扶贫计划失去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会破坏人们对发展的信心和对各种发展计划及其行为者的信任,使农村发展失去社会基础。因此,在可持续生计计划的工具性运用中,既要充分肯定国家在农村可持续生计发展中“独一无二的作用”,也应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服务供给领域“容易与草根阶层打成一片”,调解他们与政府关系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地方社区“经常拥有极有价值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关于地方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地方性知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实现发展目标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国际发展组织对地方社区所提供的财政支持和服务起到的工具性作用,也推动了社会政策的变革。而私人部门作为可持续生计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可以为农产品拓展营销渠道,也可以通过特殊的安排为小农产生者提供贷款。”总之,组织协调各个行为体之间的行为,与受益人进行充分的协商,“确定正确的先后顺序和建立最为恰当的制度安排,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环节。”[5]
二、“精准扶贫”中的内源发展战略
“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根据到2020年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以及“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①的要求而提出的扶贫政策新思路,也是国家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针对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如对贫困人口的“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不同程度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②而提出的工作方针。它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③作为现阶段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确了“精准扶贫”的目标和方法,成为各地开展“脱贫攻坚”行动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在这一政策方针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大量机关干部“入村包户”,订立目标责任制,举地方财政之力,实施“脱贫攻坚”的“三年计划”、“五年计划”,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精准扶贫”攻坚行动来落实中央决策,并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效果。但是,在这一重大的国家行动战略的落实上,如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实现“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的目标,一些地方的做法却需要进行反思。比如“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许多地方采取的是领导干部做表率,干部职工总动员,入村包户,一对一,面对面地开展扶贫行动。这些措施以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和行政干预为特色,以政府机构为主体和行动者,在精准扶贫的力度上也显得非常有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关心和负责任的态度。然而,我们知道,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到了脱贫攻坚的阶段,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中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绝不仅仅是靠政治行动和经济干预措施就能解决贫困,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包括贫困群体在内的更多的行动者参与,以复杂的方式去应对复杂的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因而,所谓“谁来扶”的问题,实质是谁是扶贫的主体和行动者的问题,而“怎么扶”则是如何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让包括贫困者和专业发展工作者在内的相关主体也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来的问题。按照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分析框架,反贫困行动是由多个行动者组成的行动体系。其中,政府和行政体系固然是居于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专业人员和专业队伍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保证。但是,“真正的扶贫是以小的增量投入激活巨大的存量,是帮助贫困者提升‘自主性’的一个过程”,要在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上下功夫”④。从这一基本的方法论要求来理解精准扶贫,我们必须明白,过多的政府干预,过大的物质、技术和资金投入而又缺乏贫困者在脱贫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使贫困群众、贫困家庭、贫困社区产生依赖性,削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主体性和意愿。因此,“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的原则①,对于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具有从战略到实践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政策指向性。从内源发展的观点看,“精准扶贫”应该瞄准贫困者的主体性培育,通过激发他们的内生性动力,培育可行能力,形成内源发展的主体,使之能够参与到脱贫行动中,才能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发展。从发展可行能力的视角来理解“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我们首先要把主体看作是一个由个人主体和社会系统组成的社会主体。它的内核是由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组成的主观世界。然而,这种主观性又是来源于它所处的生活世界:一个由它所生活的环境、文化、习俗、教育、制度和体制组成的社会系统。个人主体由这个社会系统所形塑、改变和再造。因而,任何主体的发展,能力的改善和提升都应从其所处的生活世界的改变入手,通过制度体制的改革、教育的完善、社区的移风易俗和文化创新、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资本的培育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也只有如此,“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才不是单纯乐观主义的浪漫理想,也不是唯意志论的主观意念,而是可望可及之事,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也才能成为贫困地区通往全面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又是和“扶持谁”这一前提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和贫困人口的构成及其特点。这是在精准扶贫中培育贫困者主体性,推进内源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资源、机会和财富的分配不公带来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和个人家庭收入差距扩大变得越来越严重,农村贫困格局也发生了新变化。李小云最近提出,农村贫困格局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下,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催生大量的贫困人口,从贫困特性上看,可见这种贫困称之为转型贫困”。这一部分贫困人群中的一部分有机会在转型中获得发展机会而摆脱贫困,另一部分则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而避免陷入贫困,还有一部分则会落入贫困陷阱,形成贫困的增量。“二是原来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而且处于贫困代际传递状态”[6]。这两部分贫困人群构成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增强他们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内生发展能力,就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议题。在增强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源发展过程中,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是两项彼此关联的实践性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下,农村社区的原子化和空心化使农民失去了社区依托,变成脆弱群体。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开发扶持的力度,出台大量涉农政策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遏制了农村社区衰落、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增收乏力的趋势,一些区位、交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社区,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甚至反超城市,成为富裕农村。但是,在中西部脆弱程度较深、贫困人口存量较大的地区,社区衰落、劳动人口流失、资源匮乏,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是困扰社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基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社区建设来夯实基础,借助“脱贫攻坚”计划和“精准扶贫”措施,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社区发展机构、发展农村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等社区重建措施,激活社区潜能、整合社区资源,重建农村自组织体系来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增强社区、家庭和个人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生活风险的能力,形成以“社区能力建设为基础的内源发展”[7]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贫困者的主体性将由个人主体联合为社区主体,生存方式也将由原子化的个体生存转变为组织化生存,自主性及主体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农村反贫困的行动中,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来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经济能力,一直是扶贫工作的主要议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以项目化的方式扶持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来激活农业生产潜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式的扶贫政策在实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中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越来越远离贫困人口所能从事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具有很强的减贫效应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6],发展农业产业的减贫效果逐渐降低,靠开发式扶贫政策解决那些受脆弱性影响较大的贫困人口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解决贫困人口生计能力不足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政策框架就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作为发展型社会政策主要支柱之一,可持续生计的发展思路,“其具体的工作一直集中在诸如贫困、脆弱性、农场体系、参与性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5]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生计维持系统包括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资产和维持生活的各种活动。对于可持续的农村生计而言,它追求的目标是多重的,既追求人们收入的增长,也要考虑增加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减少脆弱性和规避风险的社会保护与能力提升。而要实现这多重目标,就必须对人们进行社会投资:投资于教育、健康、从事各种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技能,以及改善环境和改变生活态度的能力与方法。通过这种社会投资,形成对他们有实际意义的可行能力,即拥有自主开展生计活动的财政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产性资本,为推动他们的内源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内源发展并不是仅仅由社区和个人单独的行动构成的,尤其是处于困境中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社区,其资源的短缺和能力不足,需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来激活内生动力,也需要有政策体制的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因此,内源发展战略并不排斥外部力量的介入来帮助贫困人群和他们的社区改善环境,为他们的生计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外因激发内部活力,为农村社区的内源发展提供协助,就构成关于内源发展战略的完整内涵。
三、通过农村社会工作推动“内源式”精准扶贫
农村社会工作是以“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村民的发展能力,达到农村社区的公平、公正、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8]为目标的社会工作样式。专业化的农村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引导下,以社区为基础,以促进农村人们的自主发展为目的,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去协助村民以自我发展的方式,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在社会现代化变迁中的转变与发展。在近二十年的探索中,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出一系列以反贫困和社区能力建设为基本议题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并在实践中开展了以促进社区参与、改善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发展社区文化、推动社区建设为内容的策略和方法探索,围绕扶贫、生计发展、能力建设、文化建设、城乡互助、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社区服务、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等不同议题,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服务,在所开展服务项目的农村社区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改善了这些社区的状况。在这些实践经验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内源发展,激活人的潜能及其身边资源,支持村民自主发展,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核心价值,对反贫困及社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总结这些经验,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将对“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中,以促进农村社区内源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的农村社会工作,首先将人置于战略的中心地位,把精准扶贫的重点放在人身上,以培育和激发贫困社区、贫困家庭和贫困者的主体性与自我发展责任能力为基本着力点,关注他们的生活形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发现他们的优势及局限,分辨和澄清他们的真实需要,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去影响、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促进其发展动机的形成。我们之所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是因为在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尽管也谈“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是把贫困群众的物质需要当作工作的重点,把技术、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当作主要的措施,而忽视受助者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忽视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知识,在各种压力和挑战中所形成的策略和技巧。因而,在扶贫行动中,农村社会工作从优势视角的观点出发,“致力于动员村庄及村民的力量(资源、智慧、知识、能力等)来实现他们目标和愿望,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9]而社会工作者则以协助者、陪伴者的角色开展服务,运用助人自助的方法去培育和发展贫困者的主体性,通过发掘他们的潜能,活化社区、家庭及个人的资源,来促成贫困社区的内源发展格局。农村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另一个基本策略和方法,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精准扶贫。按照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观,真实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们所具备的可行能力基础上的行动自由,即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风险能够做出积极的回应,从而使他们摆脱困境,得到发展。在这里,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能力建设,不是简单地培养和发展某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的问题,它也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理解力及批判精神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新的技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与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世界观的转变相结合的整体成长过程。因而,在反贫困行动中,农村社会工作必须把“精准”放在人的转变上,以“助人自助”为出发点,“自助助人”为归宿,把“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结合起来,开展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精准扶贫,把扶贫的着力点放在社区能力、家庭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激活培育上,针对贫困社区的社会环境、文化特质、生计方式、生活习俗、经济状况,以及贫困人群个人和家庭的具体困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不仅给予他们资金、技术、信息、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技能层面支持、辅导和培训,也针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农村发展和现代化的缺陷和不足,开展观念更新和行为改变的社区教育、个别辅导。增强他们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提升他们抗御生活风险、发展生计的个人家庭能力和社区集体行动的能力。农村社会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的第三种策略和方法,是针对当前农村社区组织化水平低,生产的个体化和社区生活的原子化导致的社区衰落,开展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组织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压力与挑战的最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化,人类摆脱了自然生存的状态,以各种形式的组织联合起来,进行合作交往,建构出形态多样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于贫困社区和贫困人群来说,组织化或再造组织化的社区及其个人的生产、生活形态,对实现他们的脱贫发展及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目标,具有关键战略的意义。诚如德鲁克所说,“现代社会,经济和社区的核心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和生产率,而是作为‘生产’成果的社会器官的管理有方的组织机构。”[10]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不断向农村扩张,农村地区个体化的生产方式和原子化的社会状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要求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愈加突出,社区的组织化也愈加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贫困地区的农民不组织起来,会使他们“在面对有组织的市场力量和变化莫测的市场风险与社会风险时,变得非常脆弱和无能为力。”[11]因而,推动农村贫困社区的组织化,以有组织的方式去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成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协助农民脱贫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以往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来看,运用社区组织的社区工作方法和沟通协调、互助合作的技巧去组织农民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社区协调组织,引进社会组织为村民提供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协助和支持,对凝聚社区共识,激发社区活力,完善贫困治理结构,实现社区的内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除了上述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外,农村社会工作在参与“精准扶贫”的攻坚行动中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移风易俗,推动贫困社区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包含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12]人们可以因为拥有一种文化而生活得稳定富裕、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也会因为所拥有的文化而因循守旧,陷入困境。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因人的活动而不断生成、不断改变的创造过程。适应和创生、守成和变革作为人的文化行为的基本特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塑造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贫困是人们受到社会环境、传统习俗和生活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就是美国人类学者奥斯卡•刘易斯所说的“贫困文化”。在他看来,“‘贫困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模型的标签,是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与理性的社会亚文化,它表达着‘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表达着‘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13]对于生活在贫困文化中的个人、家庭或群体来说,仅仅减少物质贫困本质上不可能减少贫困的。因为它是一个根源于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现象,不消除贫困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不作以改变人的生活信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贫困文化的存在既会阻碍人们脱贫意愿,又会再生出新的贫困。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认为,把精准扶贫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重视贫困者的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的物质文化建设,又重视精神文化和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改变。通过文化建设来解决贫困社区及其成员自主发展的文化局限,为实现贫困者及其社区的内源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当然,农村社会工作并非实现贫困社区内源发展的万能工具,也不是解决精准扶贫问题的点金石。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和适用范围,也需要借助于政府、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来与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计划相对接,才能在内源发展的策略中发挥专业作用。这就要求农村社会工作必须把自己置于“精准扶贫”的整体战略中,与政府和社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扶贫机构开展专业合作,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和方法参与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也要转变扶贫观念和工作方法,用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贫困治理方式,把现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治理,变成具有广泛社会参与的社会治理过程,将过多的行政管理权让渡给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使农村社会工作有机会、有空间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多主体共治的贫困治理新格局,为实现以内源发展策略推进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创造条件。
作者:钱宁 卜文虎 单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整村脱贫工作推进情况调研报告
尊敬的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推动全县整村脱贫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1月中旬到3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贫困户、召开乡村干部和贫困户座谈会、实地察看项目实施情况等方式,深入部分乡镇贫困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我县**年实施整村脱贫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坚持整村规划、整体实施,整合投入,限期销号,全县整村脱贫工作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县XXX个
“十X五”市定贫困村中,已有XXX个贫困村基本达到市级验收标准,基本完成整村脱贫任务;剩余XXX个贫困村,正在实施整村脱贫,并将于今明两年接受市级验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XX元增加到**年的7XX元,平均每年增长XX%。贫困村贫困人口共减少XX.X万人,较**年下降XX.X%。
(一)领导重视,思路明晰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脱贫工作,坚持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贫困村整村脱贫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县领导和部门联系扶贫任务的通知》和《关于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县里统筹、乡镇为主、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带动、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改善、产业扶贫开发、扶贫搬迁安置、教育技能提升、社会关怀扶助、特困家庭保障”六大工程,全县整村脱贫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全县XXX个贫困村,每个村都有一名县级领导定点联系、两个部门定点帮扶,都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基本都有1—2个主导增收产业,形成了“党委政府推动、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各方互动、群众主体行动”的良好局面。
(二)机制完善,措施有力
一是资源整合到位。坚持县委、政府统筹安排,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共同参与,将道路通畅、饮水安全、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牛羊、柑橘、蚕桑、黑木耳等优势特色生态产业,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累计完成财政投入XX.X亿元,撬动社会投资XX.X亿元,实施完工项目XXX个、在建项目XXX个,形成了扶贫项目建设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二是项目管理到位。坚持对项目规划、建设、验收各个阶段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项目规划实行乡镇初步建议,村民集体决策,部门联席统筹,确保了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坚持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三是资金监管到位。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制度规范,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财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督,定期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通报。
(三)重点突出,成效较好
一是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建设村社公路1022.8公里,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组通公路率均达到或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修建饮水工程461处XX.X万方,架设水管912.5公里,新修及整治渠堰136.7公里,整治山坪塘**4口,解决了XX.X万人饮水困难,改善了XX.X万亩农田灌溉;实施扶贫搬迁9XXX人,完成危旧房改造1XXX户,贫困群众住房基本实现了应搬尽搬,应改尽改。二是扶贫产业正在形成,贫困户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围绕
“两廊三带”空间布局的发展思路,在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3+2+X”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柑橘、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XX.X万亩,新增山羊养殖XX.X万只、肉牛XX.X万头,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群众增收的问题。如**镇、双龙镇等乡镇大力发展柑橘产业,让贫困户足不出户、足不出村摘去了贫困的帽子。清水土家族乡依托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鼓励贫困农户通过扶贫搬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但脱了贫,还致了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整村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整村脱贫所取得的成效只是阶段性的,今后的工作任务仍很艰巨。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县整村脱贫在客观现状、扶贫环境和具体工作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我县属老、少、偏、山、穷地区,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较多,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如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要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目前,我县扶贫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项目支持,县级财政配套很少,贫困乡村筹资更为困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全县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较多,但点多面广,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扶贫贴息小额信贷难以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越是贫困,越是难以得到生产发展资金;“互助资金”使用的面太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产业项目特色不明显
部分乡镇虽然重视向帮扶单位争取项目支持,帮扶单位也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但在引导和调动群众主动发展产业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多。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仍然突出。有的乡镇、部门在项目设置上没有充分从贫困村、贫困户的角度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客观形成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有的贫困村在扶贫产业项目实施后,由于后续管理没有跟上,导致特色种养产业实施后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劳动力不强
从人口素质上看,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调研中发现,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病残户或无劳动力户,只能对耕作便道、灌溉用水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耕作,剩余的地方便无人打理,使土地荒芜的现象有所出现,在加上留守在家的普遍是老人和小孩,因此靠个人或家庭寻求后续发展困难较大,直接影响了整村脱贫工作实际效果。
(四)返贫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我县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调查发现全县仍有很多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落后。近年来,虽然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贫困状态,对项目建设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每年都会出现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群,由于脱贫基础不稳,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又重新返贫,由于整村推进工作重点在基础设施方面,难以顾及这部分贫困户,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统筹力度
一是思想认识要进一步统一。要把做好整村脱贫工作始终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紧抓好;二是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每年都应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多方衔接,规划和落实脱贫项目,推动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渠道要进一步拓宽。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使帮扶的思路更宽,渠道更多;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工作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扶贫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推进。
(二)加大扶贫投入,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运行效益
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县财政在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对扶贫项目的配套资金投入;二是政府应加强协调,整合好各方面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建设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能力;三是金融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克服惧贷心理,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扶贫信贷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四是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试点先进村的成功做法,加强监管,规范运作,使互助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运行好、见效益”,并逐步扩大互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额,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三)强化精准扶贫,坚持因户施策
要对全县现有贫困人口逐户逐村建档立卡,集中扶贫资金,落实精准扶贫到户。一是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到户到人。按照国家和市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结合我县实际,逐户建立台帐并录入扶贫信息管理网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对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监督。二是落实精准扶贫到户政策措施。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持,切实做到“应扶尽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要整合和落实相关部门专项政策和救济措施给予优先扶持,兜底保障,确保其衣食无忧;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对扶贫对象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三是要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贫困户进行劳务输出,实现帮扶形式逐步由“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的对接,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开发项目的结合;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和培训一门技术,振兴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额贷款;问题;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3-0031-02
一、河北省农村小额贷款的基本情况
河北省的农村小额贷款主要有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及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额贷款组织发放的贷款。
1、易县扶贫社的农村小额信贷。易县扶贫社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成立较早的一个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该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研究农村扶贫问题的一个研究项目,于1993年开始运作,1994年在易县民政局注册为社团法人,1995年开始从县扶贫办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民间的组织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科院和孟加拉国、德国等外部给该社的贷款,以及向社员吸收的存款。该社的贷款基本上是按照孟加拉小额信贷的模式运作,贷款额一般为2000元,期限为一年。贷款对象是有一定资产,但还达不到信用社贷款条件的贫困农户。截止到2006年12月,该社有200万的自有资产和五六十万元的小组基金(即存款),年可支配资金800万元左右。贷款的平均回收率为95%,覆盖了易县28个乡镇中14个乡镇的18000多户。有效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欢迎。
2、易县扶贫社的农户自我管理互助基金。该基金从2003年开始运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继小额信贷之后的又一个农村扶贫研究课题。由易县扶贫社管理。互助基金以更为贫穷的、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为服务对象,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户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该基金的运作,重点强调的是自我管理,目前正在易县的两个村试点。
3、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是只贷不存的商业性贷款组织。我省最早的小额贷款公司是2006年8月28日在廊坊霸州成立的万利通小额信贷有限公司,随后相继成立了廊坊的鑫利、中安信业三河分公司、汇欣、琨博、银邦、华泰、同安、金鑫,以及宁晋县晶龙、高碑店银宏等十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对象是境内的个体经营者、乡镇企业及有一定资金实力和信用良好的个人。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方式灵活、贷款手续简便,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营状况也普遍良好。如万利通小额信贷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仅在其成立后的4个月内。累计贷款就达1.7亿元,信贷资金平均每个月周转一次,并全部能按期收回。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只贷不存,风险完全由贷款公司承担,没有社会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各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
4、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小额贷款。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小额贷款主要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我省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小额贷款非常重视,在2007年出台的《河北省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中要求全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年均增长18%。截止到2008年5月底,河北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49445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437097万元,贷款满足率在60%左右。
二、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到位,法制不健全。目前对扶贫社的农村小额信贷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对它既没有国家的管理法规,也没有金融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管,而且对于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向社员吸收存款的做法还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作为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在工商局注册,由央行主导日常的监管,其试点的整个过程以及试点方案的制订也是由央行和当地政府审批和把关。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没能明确地划分央行与银监会及工商局在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的职能。央行作为一个主要以执行独立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己任的部门,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模式下。也不宜更深地介入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2、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缓慢且不平衡。我省是扶贫小额信贷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易县扶贫社发展早,效果好,却没有在全省推广开来,还有一些扶贫小额农贷组织甚至停办。近两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也多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贫困地区没有多少发展。
3、资金来源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发放贷款只能用自有资金,决定其贷款能力有限。二是信用社的小额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效益低,也会影响信用社在这方面的信贷资金投入。
4、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人员少,素质不高。不管是信用社,还是其他小额贷款组织,普遍存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人员少、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对推动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建议
农村小额信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定位,加强监管。我国应该制定比较清晰的法律框架,来规范和引导各种民间小额贷款组织的健康发展。应明确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合法地位,避免多头监管和无人监管的现象出现,避免对其正常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
2、给农村小额贷款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如:(1)对专门扶贫的民间贷款组织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2)对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小额贷款降低或免征营业税:(3)当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小额贷款占其全部贷款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如70%或80%),应同时降低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一是改变政府和社会上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片面认识:农村小额信贷只能在落后的、贫穷的农村地区生存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就是为了扶贫。通过河北省小额信贷的实践可以看到,小额信贷不仅在贫穷落后的地区有发展空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样有存在的必要。二是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引导人们摆脱小额贷款是“扶贫款”、“救济款”的认识误区,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
4、积极推动扶贫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应在及时总结小额贷款公司、易县扶贫小额信贷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各地区,逐步推进小额贷款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围绕提升劳务经济,培训打工人才,围绕工业强县,培训企业技能人才,围绕六大产业,培训产业适用人才,围绕全民创业,培训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创业、就业范围。
二、任务目标
培训农民工10000人,扶持创业1000人,带动就业5000人;实施“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按每名2万元的标准,为500名大学生创业提供贴息贷款。
三、实施内容
1、确定培训机构。以县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十堰民生职业技术学校(家电培训中心)、县农广校、农机富民拖拉机驾校、县新宇职业培训学校等6所机构为重点培训机构。
2、整合培训项目。捆绑“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星火计划等农民工培训项目,集中培训万名农民工。其中:劳动保障部门技能就业计划4500人(含创业培训400人),农业部门阳光工程2500人,扶贫部门雨露计划1000人,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培训2000人,科技部门星火计划500人。
3、筹措培训和创业扶持资金。争取和筹措培训资金1000万元人,用于万名农民工培训。其中:县财政预算培训资金100万元,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300万元、农业部门培训资金100万元、扶贫开发培训资金60万元、县职业技术学校325万元、科技部门培训资金30万元、产业培训资金85万元。筹措小额担保贷款基金350万元。整合中小企业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存入专户担保基金1000万元。
4、工作进度安排。第一季度培训1500人,扶持创业200人,带动就业1000人;第二季度培训3200人,扶持创业300人,带动就业1500人;第三季度培训3300人,扶持创业300人,带动就业1500人;第四季度培训2500人,扶持创业200人,带动就业1000人。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劳动力培训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计划、相关政策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各乡镇(场、区)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扎实推进就业和培训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明确1名领导主抓,确定工作人员具体抓。
2、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工作落实。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团县委、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抓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扶贫部门负责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团县委负责大学生创业扶持;工商、税务部门负责抓创业扶持政策落实。
3、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抓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农牧区新的发展平台,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我省农村牧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是突出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这个重点,实现农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供资金支撑。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发挥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通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补助、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在资金投放上,对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贴息资金、支农贷款等,实行“政府统筹、捆绑使用、定向投放”,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在实施好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的基础上,切实改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及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大农技推广、畜种改良等科技投入力度,增加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一是根据农牧业资源禀赋条件、产业产品特色和发展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合理的粮、经、饲料“三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以规模化、基地化、特色化、区域化、专业化为发展方向,以发展设施畜牧业和高效畜牧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肉(奶)牛和生猪养殖规模,走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路子。三是坚持以提高商品率为重点,加速畜种改良,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提高适龄母畜比例;大幅度增加畜牧业的产业率。四是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搞好农牧民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务工技能和整体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同时把扩大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劳动力在农牧业内部创业,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以矿产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以及中心城镇商贸流通为载体,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五是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各类协会、农牧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和市场链接功能,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牧民开拓市场的能力,努力探索一条联合起来闯市场、携手共进奔小康的新路子。六是制定加快产业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对农牧户的带动能力。
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坚持定点帮扶和县级领导干部联点制度,在巩固以往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县内及兄弟县市扶贫开发的好经验好做法,整合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合力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攻坚提供支撑。在充分尊重实际,尊重群众意愿的同时,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着力抓好村庄规划试点工作。通过国家支持和群众参与,不断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着力改变农牧区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样板。抓好“三清三改一绿”,着力抓好清理脏、乱、差和绿化村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牧区“脏、乱、差”面貌,农业村的绿化指数达到40%。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三改”(改水,改厕、改路)工作,争取用三到五年左右时间使一定比例的村(社)基本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水质优化,村间道路上等级的目标。
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快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步伐,推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力争群众就医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镇、重病不出县”的目标。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实施好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合力抓好“两基”攻坚及巩固提高工作,落实好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优质高中扩招工程,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文化教育事业,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制,广泛开展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公民道德、民主法制意识和健康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农牧民。
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切入点,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着力提高基层班子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发展思路、协调统筹运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快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铲除黄、赌、毒,禁止封建迷信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和文明个人树新风创建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结合“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政策法律进农家”等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政策法律集中教育,通过普法,逐步引导和促进农牧民法治理念的确立,成为知法守法,学法用法的新型农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