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绘画作品

幼儿绘画作品

时间:2022-05-02 00:3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绘画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绘画作品

第1篇

解读不是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对绘画作品进行猜测或从自己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理解,也不是评价作品的好坏。解读是以幼儿绘画作品为媒介,以幼儿心理为解读客体,将作品与幼儿紧密结合,在解读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解读幼儿绘画作品时应站在客观的角度,引导幼儿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绘画过程中的想法,向幼儿了解产生某些想法的原因,并作客观记录。我们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解读就应当是这一细心了解的过程。细心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能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心理。只有了解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

一、解读孩子的情感

曾有过报道,在发生过地震或其他灾难性气候的地方,请当地经历过事件的孩子绘画的话,往往可以从他们的画中看到恐惧及不安的情绪,如分裂的房屋、墙壁,倾斜不稳定的线条画面,黑暗、强烈的颜色等。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概括地指出:“绘画是语言的先导,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绘画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也是幼儿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幼儿会拿笔就会绘画,他们用点、线、形、色彩,勾勒出各种事物,愉悦了身心,更是宣泄了情感。绘画是幼儿情感生活的一个潜在的载体,毫无疑问,它是我们了解幼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次美术活动“蜘蛛网的畅想”中,乐乐画了一张大大的蜘蛛网,网中央一只可爱的蜘蛛正静静地守候着,网上不时有小虫、树叶、灰尘粘上去,整幅画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我看了不禁暗自点头。可当我再次回到乐乐身边时,吓了一大跳,刚才那生动的画面不见了,被黑色的杂乱的线条布满,简直不堪入目。此时,他正兴致勃勃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述着:“来了一阵大风,把蜘蛛网吹乱了,还把蜘蛛也裹了起来,我要派螳螂来帮忙,用它的大刀把蜘蛛丝切开,然后再让许多蜘蛛来帮忙织一张又大又坚实的网,这样大风就吹不破了。”一张让你看了审美情趣大受打击的图画,却蕴藏着孩子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永远是最美丽、最可亲的人,可当你看到孩子们画的妈妈时,一定会瞠目结舌。有的妈妈头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却没有头发;有的画把妈妈的嘴巴画得又大又宽;还有的把妈妈的腿画得像是竹杆那么细;还有的妈妈卷卷的头发比身体都大都长……为什么呢?我反复思考无果,于是就找孩子了解,原来画蝴蝶结妈妈的孩子说:“每次妈妈抱我,我都能看到头上的蝴蝶结,所以画了一个大蝴蝶结,妈妈戴着蝴蝶结真漂亮。”大嘴巴妈妈的孩子说:“这是妈妈张着嘴巴在唱歌,妈妈会唱很多好听的歌。”卷发妈妈的孩子说:“我喜欢妈妈的卷头发,长长的,卷卷的最漂亮了。”竹杆妈妈的孩子说:“我妈妈太胖了,要吃减肥药,瘦一点妈妈就更美了。”尽管从技能上看,这些画水平并不高,但却是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对妈妈的爱,也许他们的画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可笑,但却是孩子们的真挚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我们只有耐心品读才能走入他们的情感空间。

二、解读孩子的智能

绘画是眼、手、脑紧密配合的活动。在绘画活动中,要将感知到的具体形象,通过眼睛认真观察,经过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特征,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描绘出来,做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致。从认知角度看,幼儿美术是其整体智慧发展的一部分。智慧不光光是指知识的多少,重要的应是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绘画与智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完成一件绘画作品,并不是光靠某一种智能就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多种智能,所以说绘画是智能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透过孩子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读出幼儿智能的发展水平。

从一幅“热闹的马路”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线条较为流畅,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反映出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较好。画面布局合理,马路上有车子在行驶,路边还画了路牌,上面写着xx路,说明孩子的语言文字智能已发展。马路两边还有房子和树木,房子树木排列有规律,说明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已建构。画面主题明确,表现的是马路的情景,反映了作画者的生活经验,而图中车辆造型、各类车灯、车轮、车窗等细节的表现,则体现了作画者细微的观察力。

三、解读孩子的个性

绘画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

1.线条的个性特征。

美术作品中的线,有其丰富的情感语言,不但有流畅飘逸,也有顿挫、方圆、刚柔、曲直、粗犷等特征。在幼儿绘画作品中,由于受天性、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作画的线条语言也会体现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依照线条所画的强度,可以将幼儿的情绪与个性现象做分类。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的幼儿,几乎是画不出清晰的线条。相反地,能够画出强而有力的线条或在画纸上刻出痕迹者,则具有攻击性。均衡发展的幼儿绘画,出现清晰且干净整齐的线条。

2.色彩的个性特征。

色彩可以显示心理健康状态,因为幼儿会把情绪和情感表现于绘画中。幼儿绘画的色彩是个性、情绪与情感的代号,幼儿绘画的形象是思想的密码。幼儿使用色彩时蕴含了情感,更可以从幼儿的用色观察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个性和情绪表达。

从绘画作品画面的色彩种类、色彩明暗度、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也可以了解幼儿个性,如个性开朗、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适应良好的孩子所用的色彩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色调﹙黄色、粉红色、红色、黄绿色、橘色﹚。个性内向、与人相处困难的孩子则倾向于暗调色彩之使用﹙黑色、白色、暗绿、灰色、蓝色、紫色﹚,使用在画面上的颜色也较少。

3.造型的个性特征。

第2篇

【关键词】5~6岁幼儿;审美想象;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33-05

审美想象是幼儿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1〕正如黑格尔所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2〕因此,要提升幼儿的艺术能力,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幼儿园,幼儿的审美想象主要发生在艺术欣赏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欣赏作品会对幼儿的审美想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实验,考察幼儿审美想象与欣赏作品之间的关系,为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提供相关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选取

选择南京市两所省级示范园,每园随机抽取3个大班共6个班级,再在每班随机抽取12名5~6岁幼儿,男女各半,共72名被试。

(二)研究方法

实验采取2×2组内设计(又称单组实验),72名幼儿均接受两个自变量4种水平的实验。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为绘画作品的形式和主题。前者包括具象和抽象两种形式,后者包括幼儿熟悉的和陌生的两种主题。因变量为幼儿的审美想象。

(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8幅绘画作品,如表1所示。

(四)评价工具

研究者利用已有的关于创造性想象的评价工具,并结合对审美想象特点的分析,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拟制了《幼儿审美想象评价量表》。

研究者随机选取两组幼儿,由教师评定后分成“高能力”和“低能力”两组。选取一幅绘画作实验材料进行预测,用制定的量表加以评定,并对评定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伴概率小于0.05,说明两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量表的实证效度较高。

研究者邀请两名评分者对72名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再将评分数据输入SPSS17.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名评分者在审美想象总分评定上有显著相关,表明他们的一致性程度较高。由此可见量表的信度较高。

二、数据分析与结论

(一)整体分析

1.定义变量

(1)自变量方面,绘画作品的形式定义为A,其中具象为1,抽象为2;绘画作品的主题定义为B,其中熟悉的主题为1,陌生的主题为2。

(2)因变量是5~6岁幼儿审美想象得分。

(3)研究假设为,在欣赏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绘画作品时,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数据处理与分析

因其中两名被试的数据无效,研究者最终收集到70份有效数据。研究者将数据输入SPSS17.0,对自变量形式和主题进行主因素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形式因素及主题与形式的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否定虚无假设,表明5~6岁幼儿欣赏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具有显著性差异;主题因素及主题与形式的交互作用相伴概率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接受虚无假设,表明绘画作品的主题及主题与形式的交互作用对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具有显著影响。

由表4可知,幼儿欣赏抽象画时的审美想象均值大于欣赏具象画时的均值,差异显著;幼儿欣赏主题熟悉作品时的审美想象均值略大于欣赏主题陌生作品时的审美想象均值,但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多重比较

将不同形式和主题分别交叉组合成四种可选择的作品,包括主题熟悉具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和主题陌生抽象画。随后对其分别进行比较,检验绘画作品的类型对5~6幼儿审美想象的影响是否显著。

1.定义变量

(1)自变量为绘画作品的类型,其中主题熟悉具象画为1,主题熟悉抽象画为2,主题陌生具象画为3,主题陌生抽象画为4。

(2)因变量为5~6岁幼儿审美想象得分。

(3)研究假设为,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时,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数据输入到SPSS17.0,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单变量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陌生具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的相伴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接受虚无假设,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和主题陌生具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之间相伴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否定虚无假设,表明它们具有显著性差异。

为了进一步作出比较,对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审美想象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不同类型绘画作品审美想象得分按均值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陌生抽象画、主题熟悉具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

(三)研究结论

5~6岁幼儿欣赏具象和抽象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的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欣赏抽象画时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审美想象。5~6岁幼儿欣赏主题熟悉和主题陌生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的表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形式和主题的交互作用来看,5~6岁幼儿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时,主题熟悉抽象画的审美想象得分最高,主题陌生具象画得分最低。

三、教育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就5~6岁幼儿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选择能激发幼儿审美想象的绘画作品的建议

1.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宜兼顾具象画和抽象画,尽可能多选择抽象画

研究结果表明,5~6岁幼儿欣赏抽象画时表现出更丰富的审美想象。在欣赏抽象画时,幼儿总能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并能自编自导地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而在欣赏具象画时,往往“找到自己熟知的物体后就万事大吉了”。〔3〕

从幼儿心理的发展来看,5~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具有内在的心理表征能力,且能够“将任意符号与某一对象或特质联系起来”。〔4〕抽象作品所表现出的形式层面的东西,幼儿的理解可能比成人更加敏锐。因此,在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时可以多选择抽象画。

考虑到幼儿的审美偏爱和审美经验,教师开始时可选择色彩明快、风格简单的作品,如蒙德里安、米罗等人的作品。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欣赏经验之后,再提供构图、用色相对复杂的作品,如波洛克、康定斯基等人的作品。

2.从作品的主题来看,宜多选择主题为幼儿所熟悉的作品

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对幼儿审美想象的影响是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欣赏主题熟悉的作品时审美想象更丰富。审美想象的发生“需要以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客观基础,以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和以往兴奋痕迹在当前新刺激下重新联结、复苏,以及贮存信息的重新组合为生理机制”。〔5〕幼儿欣赏主题熟悉的作品时,能够通过作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是画中的主人公,从而产生审美体验。这正是实现了伽达默尔所谓的“观者的认同”,观者只有在对象中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才能实现对艺术作品及自身的理解。

(二)关于幼儿审美想象能力培养的建议

1.引导幼儿进行多感官体验和表达,培养幼儿审美想象的多样性

在审美活动中,儿童通常会通过多感官对作品进行感知觉。如,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在欣赏《女芭蕾舞演员》这幅作品时,有的说自己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有的说小女孩的舞步很轻盈,有的则说小女孩的芭蕾舞裙很漂亮。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作品时,会产生多样化的审美想象。因此,要多鼓励、引导幼儿进行多感官的体验和表达。

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多感官的体验,还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多种表达方式诠释作品。以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作品,如让幼儿通过天气特征来感知作品,看作品表现的是晴天还是阴天;通过音乐来感知作品,看作品表现的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风格。然后,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作品,如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欣赏作品时的想法和情感体验,用肢体语言诠释作品中的旋律,或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

2.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丰富幼儿审美想象的情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的情感激活对个体的感觉皮层特化具有源头奠基性和终身动力性影响,情感体验能力是审美表象建构的感性驱动器。〔6〕审美情感渗透在审美想象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也是审美想象能力的表现。如果没有情感作为中介和动力,想象活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7〕因此,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应注重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

在组织审美教育活动时,宜以情感体验式教学代替知识授受式教学。在教育内容上,宜减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增加欣赏性和情感性体验;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育,宜采用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式教育;在教育评价上,不要只重视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专门的情感体验活动,如在母亲节请幼儿设计礼物送给母亲。此类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审美活动会给幼儿带来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3.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提高幼儿审美想象的丰满性

研究者发现,幼儿进入作品情境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的审美想象的丰满性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在欣赏作品《划船》时,有的幼儿能够完全进入作品情境,描述出划船时的感受;有的幼儿则徘徊在情境之外,只能简单的陈述作品中出现的人和物。可见,幼儿能否进入作品的情境,对其审美想象的丰满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需以幼儿对类似情境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为此,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带幼儿到现实情境中开展体验活动,以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呈现相关作品,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最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情境感受转化为艺术创作。

4.开展创造力训练,培养幼儿审美想象的独创性

审美想象能力是大脑对审美知觉材料和原有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之后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因此,幼儿对材料和经验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决定了其审美想象能力。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向幼儿传授相关的思维技巧,有助于幼儿审美想象独创性的发展。

创造力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幼儿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教师给出几个固定图形,让幼儿进行不同的组合。(2)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提高预测和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有助于儿童联想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续编和图片组合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3)运用自我设计法。自我设计法主张让幼儿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进行自我规划和设计。如,让幼儿自己设计班级环境,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86.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2:375.

〔3〕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

〔4〕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出版社,1988:165.

〔5〕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94.

第3篇

【关键词】幼儿 绘画作品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6-01

绘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内心世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和内容也是大相径庭——有的充满着童趣,色彩鲜艳亮丽,有的则截然相反。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了解幼儿的一种良好手段 。

每幅作品对于作品的作者“孩子”来讲它是唯一,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及各种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有的我们需要情感上的关注,有的需要生活上的帮助,有的需要能力上的支持等等,不同的作品在解读过程中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说每一幅作品都有解读的价值。解读的方法也很多,在这里我自己归结了 “望、闻、问、切”的四种方法,接下来就跟大家交流一些具体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所谓的“望、闻、问、切”是指: “望”有目的、“闻”有选择、“问”有技巧、“切”有策略。

一、有目的的“望”

望是指直观的看幼儿作品,其中包括望作品表现手法,如:选择哪些材料?哪些颜色?哪些技巧?望情绪:是指看幼儿的创作表情和作品完成后的情绪;观察孩子与同伴交流时的态度和表情;关注情绪情感变化。 望情绪的侧重点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结合作品的两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显性的:包括技能技巧方面,如:用色、线条、布局、内容的丰富性、背景、表达等等;二是隐性的:包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表达、生活经验的了解等等,虽然看似有的点跟绘画作品关系不大,但是它是解读作品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个性需求、能力差异等选择不同点进行解读,制定相应的支持策略。

二、有选择的“闻”

“闻”在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听”,孩子的心思我们是猜不透的,看似简单的画面总是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多听听孩子的言语,是帮助我们解读孩子的有效途径。

其一,倾听设想构思;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构思,教师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构思。其二,倾听绘画过程中的思路调整,也就是孩子在表达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那就需要老师来听一听,他的思路转变的情况;比如画了一只很威猛的老虎,要把它关进笼子,怕他跑出来,还要不断加密笼子的线条,最后成为一片漆黑的团团……其三,倾听孩子与同伴的作品分享,用绘画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需要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儿童更是存在较大差异性,但孩子还是会“自圆其说”的,但教师要有意识加以记录。其四,倾听同伴评价过程中孩子的“辩解”,这也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三、有技巧的“问”

问,即询问。问也是师幼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问,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感情等。很多时候,“问”又是同“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语言形式的“问”和“闻”,深入了解孩子,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重点问一问作品中的细节之处、独特之处、与众不同、违背常理的地方,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解读作品。

四、有策略的“切”

第4篇

一、充分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这是培养幼儿绘画创造性的前提条件。途径有:

(1)欣赏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鉴识绘画对象的整体,领悟绘画对象的风格特色的一种活动。它能积累丰富的表象,提高审美能力。教师们应该经常收集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是绘画大师的作品,也可以是幼儿的绘画作品,供幼儿观看欣赏,如《花朵》《双手抱胸的女人》《白猫图》《四尺雄狮图》《奔马》《蒙娜丽莎》《镜前少女》《妈妈和我》等,使他们在视觉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感受,扩大视野,对绘画的造型表现、色彩搭配、结构布局等有一定的感知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

(2)运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刺激。幼儿受年龄限制,对美术活动缺乏目的性,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采用多样新颖的教学手法,如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情境,在情境中让幼儿表现自己对主题的认识与感受等。

(3)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园的绘画教育活动就是孩子们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充分地使整个绘画活动游戏化,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技能训练。

二、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幼儿的特点是观察往往有盲目性,因此,教师要启发孩子在观察事物时增强目的性。幼儿创造出作品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获得经验的一个过程。同时,应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绘画《我的脸》活动时,让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照镜子去发现自己的脸部特征,如眼睛、眉毛、鼻子等的形象;再通过自己的画笔将其反映在图画纸上,并能够用点线去表现脸部的明暗特征。这样,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准确掌握并表现出了自己的脸部特征,整个活动的效果非常好。

三、丰富幼儿绘画的想象力

绘画是孩子从两岁多时就喜欢的活动,他们喜欢拿着笔到处涂涂画画,这也是孩子的涂鸦期,如果我们仅仅用简单的范画和教材指导孩子绘画,无疑会使幼儿的创造力和情感体验受到禁锢和扼杀。我们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并把想象力运用在绘画中:一是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来启发孩子的想象,让幼儿把故事情节用绘画的形式画出来。二是请幼儿通过编故事来绘画,从而发展幼儿自己创编故事的能力并能把自编故事画出来。三是听着音乐来绘画。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用线条、颜色或物象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独特的理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特点,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使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和发展。

四、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绘画技能和知识

在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绘画知识,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

(1)小班幼儿处于涂鸦后期和象征期的早期,因此在造型上,他们所表现的形象还不能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观察事物时,没有明确的目的,观察的顺序紊乱,往往构图凌乱。从形象的主次关系看,小班幼儿常把物体一个个地罗列在纸上,而且每个物体都是孤立的,画面上的形象毫无关系,并且这些形象都分布在纸的边缘,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绘画时常常边绘画边转动纸张而造成的。

指导小班幼儿绘画,应该先从最基本的线条入手。为使幼儿产生绘画兴趣,教师可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利用幼儿喜爱的故事情节感染他们,让他们在老师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得到启示。

(2)中班幼儿阶段的绘画作品,幼儿不仅表现了自己和事物间感情上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出了一种空间的关系,从构图上看,此时的儿童作品中往往不只有一两个形象,有时会有更多的形象。他们会把这些形象用排队的方式放在底线上,形成并列式的构图方式。他们绘画中的形象主题并不相关,表现出的目的性差。对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他们也不注意,但已经开始把空间关系试图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幼儿对于形象的分布及主次关系的处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3)大班幼儿绘画技能训练把绘画技能学习与创造力二者结合起来,如果只重视技能忽略创造力培养,或者忽略技能只追求创造,这样的教育观念都是片面的,会使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阻碍。教师应认识到,绘画技能的学习不能单独进行,应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应在重视幼儿绘画创造力的同时,使幼儿学好绘画技能,用心绘画,展现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

五、正确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够激发出幼儿作画的兴趣和对绘画的创作热情,让幼儿能够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以展现,获得成功感。

在讲评过程中,教师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创造作品的思路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我们,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会在无形之中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创作、表现和操作的欲望,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为幼儿今后的操作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对幼儿来说,好的绘画作品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作品要有孩子亲身生活的感受和生活的情趣。二是作品要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幼儿要学会使用绘画的基本技巧。按照这些要求,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时应以积极、亲切、和蔼的态度,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稚拙以及独特的个性特征,进而激发和鼓励幼儿的对于绘画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的画笔在手中挥洒自如。

第5篇

一、往昔存在的问题。

1、绘画教学中把学习成人的技能技巧,或临摹一些名师的作品当成幼儿学习绘画的主要内容与目的,忽略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忽略了幼儿情感需要的主体体验,限制了他们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的发展。

2、绘画教学采用固定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枯裸。一般先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接着老师讲解,然后学生模仿作画,最后老师讲评。绘画的结果千人一面,看不到幼儿的性格,看不到幼儿的想象与创新。

3、绘画教学着重于作品的完成,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幼儿绘画是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过程。他们作画的动机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作画的过程,从中得到愉悦、乐趣。

4、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不能用童心感悟幼儿的作品。评价中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从而抑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扼杀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二、今日的感受与做法。

1、引导幼儿选择他们熟悉感兴趣的绘画主题。兴趣是创新的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幼儿的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相对缺乏,老师应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想象空间的、能发挥幼儿创造潜能的内容,他们才会有表现的欲望和能力,才会积极画画。比如:玩具是幼儿最喜欢、最熟悉的物品,他们画画也往往会选择玩具作为绘画的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会画出玩具汽车、玩具手枪、绒毛玩具的不同形态:小狗、小鸭、小兔……有的幼儿甚至能将玩具内部的构造通过想象画出来。

2、运用多种材料和方式,丰富幼儿的表现手法。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单一的模仿和技能训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用各种绘画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如:线描画、刮画、沙画、版画、吹画、撕贴粘画等,还可组织他们利用听诗歌、故事后的联想作画,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丰富绘画的表现手法,还可留给他们想象创作的空间,萌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3、注意增强幼儿的感知能力与绘画的表现能力。罗恩菲尔说:“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的直接体验,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而想象力和观察力是绘画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表现他们摸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看到的事物。比如,为了让幼儿表现“羊”这一绘画主题,可以引导幼儿搜集有关羊的趣闻、图书,观看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羊的照片和它们的卡通形象,看牧民在草原放牧羊群的录像片,也可请家长带孩子到河边亲眼目睹不同颜色羊吃草的形象,听听羊“咩、咩……”的叫声,摸摸羊毛绒绒的身体,以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创作灵感。

4、引导幼儿欣赏和临摹一些适合他们的现代绘画作品。许多现代绘画作品造型简练,色彩纯度高,重视形式的表现,对画面的处理非常精巧,构图、色彩、形、线的安排很有讲究。老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画面、指导临摹绘画作品时,要逐步将其视线从画面内容引向画面的形式,使他们对作品的点、线、形、色等有所感受,这对他们学习绘画技巧,创作绘画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6篇

一、从生活中发掘创造性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绘画作品虽然称不上艺术,但同样归根于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及理解。幼儿生活的环境支配着幼儿绘画创作活动的进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抽象符号,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理解和看法。因此,在幼儿创意绘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出发,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

在创意绘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幼儿扩展生活经验,从而使他们学会观察生活。观察,顾名思义,既要有“观”又要有“察”,而幼儿往往只“观”不“察”。由此,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时,教师应重点帮助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来感受生活。比如,在《美丽的秋天》一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看一看,让他们观察大小、色彩各异的树叶,闻一闻花草的香味,听一听山泉流动的声音,等等,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秋天的美丽色彩后讲述秋天的特点。感受和观察大自然,能让孩子们在绘画中大胆创作,尽情渲泄。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整理自己的画笔、纸张等,引导幼儿将他们在活动中所看到的、想到的用创意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幼儿通过对生活经验的准备充分积累,可以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进一步开发。

二、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专家研究发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幼儿萌发创新意识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只有让孩子们自主地进行绘画活动,还孩子以绘画的自由,才能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发。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

幼儿的创造力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让绘画成为他们施展个性自由、抒绪的手段。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适用于各种不同绘画形式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水彩、水粉、油画棒以及各种纸张等,关注幼儿创作兴趣的变化,随时调整绘画工具和材料,通过营造良好的绘画环境,充分满足幼儿求异创造的需求。

2.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创作心理氛围

创造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会如此。由此,在创意绘画中,由于受到个人能力的限制,幼儿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绘画技法,教师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们与众不同的言行,不能轻易指责孩子。当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他们大都希望与他人分享这种喜悦,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同和赞赏。因此教师应努力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应当在了解、理解幼儿,懂得幼儿的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对其创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幼儿从随意涂鸦到感知表现形象,都是创造性的体现,并没有“像”或“不像”的统一标准,都应该具有积极的一面。因此,对于幼儿的绘画作品,教师应“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对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画什么”比“怎样画”更为重要。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样的观点,才能在创意绘画教学中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技能与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关系。

三、融合各学科组织教学活动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和学的关系,这是幼儿自主创作的前提。教师既不能完整地示范讲解,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为了让幼儿能够进行多元化绘画创作,促进幼儿感官的协调发展,教师在幼儿创作实践中应引导他们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和探索发现中学习技能,扩展思维。

1.欣赏音乐进行遐思绘画

音乐具有直接令人产生身体律动的功能,同时又能影响人的情绪。在幼儿创作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幼儿易于理解,又能充分激起情感的音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描绘倾听音乐后的感受。利用欣赏音乐来引导幼儿进行遐思创意绘画,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画出形象、生动的作品来。

2.听故事进行绘画

在幼儿创意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适合幼儿的故事,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大胆想象、描绘,还可以给没有讲完的故事加上结尾。通过听故事,幼儿对故事中的情节、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情节的因果关系进行想象与整合,使绘画中的人、物与情节的组合有序合理、生动有趣,这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一些童话故事的引导,幼儿在绘画时充满了对童话的向往,同时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幼儿的创作兴趣,也对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创作特征,凝聚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儿创意绘画大致可分为涂鸦期、象征期、主观感觉表现期和视觉写实期四个时期。在幼儿绘画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幼儿在绘画方面也表现出了各不相同的天分。教师只有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绘画创作特征,探讨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才能为指导幼儿创意绘画提供理论依据,才可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涂鸦期(约18个月至3岁)

这个时期的幼儿在绘画时尽兴涂抹,作品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各种各样的线条。但这些线条并不是幼儿胡乱涂画的,动笔去画就是这个阶段幼儿绘画创作的真实体现。教师在幼儿画画时不应打扰,而要等他们画完之后听孩子讲一讲画的是什么,这个时期教师不用指导幼儿画什么、怎样画,但要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象征期(3岁至5岁)

在这个时期,幼儿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图形符号,而且可以命名。在这一时期,幼儿往往把人画成“蝌蚪人”,他们观察事物时只会关注其主要特点,对外界事物的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直觉的象征化,与真实物象相差较大,更具有独创性。所以这个时期,教师不能单纯评价幼儿画得像不像,也不需要示范应该怎样画,但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及各部分的关系,让孩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3.主观感觉表现期(5岁至9岁)

这个时期是孩子学习创意绘画的黄金时期。因为年龄小一些的幼儿能够画其所想,而稍大一些的幼儿随着观察力的进一步增强便开始了对细节的描绘,从而画其所见。主观感觉期是幼儿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创作最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明显的写实倾向。6岁以后的幼儿已经可以将所见所闻作为整体记下来,保存在记忆中,并能凭记忆把所见所闻加以概括后重新组合表现出来。在这个时期,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通过绘画日记的形式培养孩子的形象记忆力,使幼儿轻松大胆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作品。教师要重视幼儿的主观意识,不过分强调事物的逼真性,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形象记忆力。

4.视觉写实期(9岁以上)

在这个时期,幼儿的绘画创作开始向写实转变,开始关心自己作品的水平,否定自己过去的绘画作品,更加注重描绘物体的逼真性,喜欢欣赏有立体感、明暗变化丰富、色彩真实感强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记忆能力的发展逐渐减慢,而观察写实的能力却飞速发展,不再适合进行纯粹的幼儿创意画创作。这一时期,教师应通过色彩和素描等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让他们接受不同的绘画风格,提高审美能力。

第7篇

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想象力是不可少的。诗人、小说家、画家等,他们在创造以前都要有想象;科学家在发明时,也离不开想象活动,因此,想象力是一笔人们终身受益的具有倍增效应的思维财富。然而,超凡的想象力需要从幼儿时期就进行多方认真、细致的培养,那么在辅导幼儿绘画中究竟如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善于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幼儿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育。”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才成长的起点,同样幼儿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绘画活动。幼儿生来好奇、好动,对整个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摸一摸、碰一碰,非亲手感受一下不可,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有一个刚满4岁的孩子对蜗牛特别感兴趣,经常在地下找蜗牛玩,在生活中她看到自己身穿满身花纹的衣服,挺像蜗牛的,就在纸上连续画出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蜗牛状,特别是画出的螺旋式的断线有了一种跳跃式的美感,整个画面显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很多人看了都称赞她,可见积极性来自兴趣。兴趣是怎样来的呢?单靠“新奇”日新月异是不行的,必须在选择题材内容上是幼儿感兴趣的,诸如画些小房子、小鱼、小虫子这些事物是幼儿所喜爱的,他们表现起来必然津津有味。反之,如果用单纯灌输的方法让幼儿呆板模仿,他们就会感到厌烦,甚至不想画。例如:我在教中班幼儿绘画时,发现由于年龄小,不会边观察边画,也不会按照示范步骤进行,往往急于求成,画出的作品粗糙散乱,有的画糖葫芦圆形画在竖线上,表现既不理解也不感兴趣,对此,我把一个个红果子穿在小棍上,然后问孩子是什么?孩子们同声回答“是糖葫芦”,为启发幼儿想象我还编出儿歌:“红果子、红果子,穿起来像珠子,用什么穿?用棍子”,最后鼓励幼儿一起画起来,看谁画得又多又好,虽然画得横七竖八,但老师笑了,这样边看边念边画的方法,使他们兴趣倍增,较快地掌握了绘画的顺序和方法。在画月亮时,孩子们总爱问“月亮有妈妈吗?”当他们问及“月亮妈妈在哪时?”我随机给幼儿展现了一幅“夜晚天空”的图画,启发他们观看月亮周围有许多小星星,“小星星在干什么呢?”有的孩子说在嬉戏,做游戏,还有的说在听故事……这样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紧接着引导孩子把想象和看到的都画在纸上,有圆圆的、弯弯的月亮带着微笑,有成群的星星围坐在月亮妈妈身边……整堂课都使幼儿兴趣特别高,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其次,经常组织幼儿欣赏一些能理解的绘画作品

特别是幼儿的作品,教师、家长都要学会欣赏、称赞,不要因孩子的作品与现实不符就加以指责,只有常鼓励他们将心中所想象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表现出来,孩子们才会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做动力,他们的绘画潜能才会被充分挖掘出来,才能有创新、进取和提高。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欣赏自己的作品,使幼儿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心理状态中,对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和陶冶情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既能培养美感,又有助于发挥想象,从而催生培养幼儿丰富的绘画想象力,并在欣赏和评价同伴的绘画作品中,潜移默化,吸收其他小朋友的长处,提高自身的绘画技能。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要健康。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幼儿的精神,污染幼儿的心灵。鲁迅先生曾经谈到,他小时候看了《二十四孝图》,其中一个人因为家贫把他的小儿子活埋了,为的是减少一个吃饭的人,以便养活自己的父亲,因此,鲁迅非常恐惧,不知道自己家里什么时候也把孩子活埋掉,可见坏画作品对幼儿的心理影响是大的。二是要适合不同年龄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绘画兴趣和爱好是不尽相同的,较小的幼儿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形象,稍大一点的逐渐喜爱儿童生活的绘画。例如我班的幼儿曾经欣赏过一幅“尊敬老奶奶”的绘画后,有些回家主动向自己的奶奶问好,并给奶奶搬椅子坐。再大一些的幼儿,爱欣赏有关科学幻想内容的绘画等,他们对这一类画能津津有味地看很长时间。另外,年龄不同,对色彩的反映度也不同,大部分幼儿喜欢观看色彩明快、柔和鲜艳的画。三是题材和形式要多样性。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内容,其知识面要广,适合他们的欣赏能力,要不仅限一种题材,如描绘首都北京的、描写儿童生活的、表现童话情趣的以及展现祖国优美风景的绘画等等。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将这些不同形式和风格的绘画,适当地向幼儿作介绍,这对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兴趣有着很大作用。

最后,要学会以游戏的方式组织绘画教学

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通过玩游戏加深幼儿对绘画内容的理解,使游戏融于绘画,使绘画贯穿游戏全过程,这是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下,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接受绘画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要力求将绘画活动游戏化,如教画小熊吹泡泡时,老师就自制肥皂水,告诉孩子今天来玩吹泡泡游戏,看谁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又漂亮,最后再让孩子动手添画五颜六色的泡泡。由于有游戏作铺垫,孩子的画面表现很丰富,色彩多样,通过游戏绘画既提高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又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潜伏于这丰富的想象中,给孩子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吧!

第8篇

一、尊重幼儿个性,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教师尊重幼儿的创造性,积极提供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幼儿在安全、自由、民主、活跃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中进行绘画。

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教师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素质,而这一切“尊重”,都是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的。幼儿园教师应是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而不是权威的代表。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在构图和用色上可谓是构思独特、想象新奇,但这时往往被老师误解。比如,有个孩子把太阳画成蓝色,老师生气的说:“太阳怎么是蓝色的呢?”幼儿回答:“太阳掉进大海里。”“你没有看见小朋友画的都是红红的太阳,改过来!”幼儿看着老师严肃的样子,呆呆的点点头。这位老师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把幼儿的创造力禁锢起来,压抑、扼杀了幼儿创造性的萌芽,错过了一次鼓励幼儿创造性表现的机会。要知道,蓝色对这名幼儿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是他经过想象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是他创造力的表现。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陷的创造终究还是创造,如果教师在绘画教学中,不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创造素质,对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严格规定的话,幼儿只能被动机械地再现,很少有自由发挥的余地,那么,幼儿生命的脉搏以及内在的精神也就不能创造性的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要营建安全、自由、民主、活跃的心理环境。要了解幼儿的绘画心理,培养幼儿创造的心态,给幼儿充分的创造自由。正确对待幼儿在绘画中创造性的表现,宽容对待与众不同的做法,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不要让他们感到约束。加强正面指导,多表扬,少批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去幻想、去探索,从而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二、主体、主导并举,正确把握师幼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绘画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运用临摹教学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虽然临摹能让幼儿学习绘画语言,如构图、色彩、形式等,但临摹容易陷入僵化的局面,依样画葫芦,幼儿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产生的结果是作品模式化、概念化,根本谈不上自由创造。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让幼儿注意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并通过记忆、想象和理解,将它们反映到绘画中来。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幼儿的自由发展,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幼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放任自流,这种方法也是不正确的,这可能导致幼儿绘画主题、幼儿绘画水平停滞不前,幼儿虽已初步具备知识、记忆、想象能力,但审美意识毕竟淡薄,表现能力、创造水平还需提高,还需要教师在主题思想、方法、技巧等方面加强启发和辅导。

三、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的自由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幼儿绘画作品闪耀着原创的灵性和美丽的梦想,有着非凡的想象力,教师要启发幼儿想象,充分利用美术本身的形象、色彩、线条所具有的吸引力,来诱发幼儿艺术直觉和创造潜力。一是为幼儿创设情境。即设计和选择充满感彩的环境、情境,使幼儿在亲身感受和体验周围世界中激发审美想象。二是启发幼儿发挥自由联想,适当安排一些想象绘画的内容,让幼儿把想象中的事物画出来。不论画得怎样,都要耐心欣赏,给予表扬,这样对激发、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

四、采取鼓励、启发手段,引导幼儿绘画创作

一要注重鼓励。教师要了解幼儿和其创作的需要,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指导,鼓励他们认真观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大胆表现。肯定幼儿通过内心活动观察世界、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提高幼儿创造积极性。

二是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进行绘画作品的心理基础。培养幼儿绘画创作,必须做到:选材要具有想象空间;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反映幼儿自己的生活及情感,它的造型、创新、自由创作,不拘一格,不受限制,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不要修改其作品,只提建议性意见;为幼儿提供创作源泉,亲眼看到、听到、亲身体验到的都是最直接的创作信息。

第9篇

关键词:评价;幼儿教育;措施

G612

一、评价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孩子和我们成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自然表现的事物也会不同。不要随意对孩子的绘画作品进行主观认定。在初次观察到一幅画的作品时,我们要想到一些问题:这幅画要向我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可以发现这幅画的什么特点?画的中心是什么?还缺少什么?画面上的物体大小、形状、颜色以及运动的方向都是怎样的?如果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先与孩子交谈,弄清楚孩子在画画时的发展状态,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评价就会更具体,更有意义。画的象征意义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画的象征性可以很宽泛,但是其意义却因人而异。一幅画可能传达某种新的信息,也可能在论证我们已知的某件事。但是如果不考虑与画有关的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一幅画的含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

当信息技术深入评价环节后是会来带新的活力,让评价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1.幼儿自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介入

为更好的实现《纲要》中对艺术教育的目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自评的过程也是幼儿对自己绘画意图重新梳理与反思的过程,幼儿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想法,都是他们进行再创造的灵感之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进行自我评价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和辅助,帮助幼儿获得感官和精神方面的鼓励。例如:在进行教学作品“我眼中的春天”中请个别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幼儿的作品在电视机中或者投影中进行放大,让孩子获得自豪感,接着可以在幼儿讲述时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营造轻松的氛围,减小孩子的压力,最后等幼儿介绍完还可以播放鼓掌音效,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即使很稚嫩、很不专业,但是作为老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孩子想说、敢说,这无疑是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2.幼儿互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介入

幼儿互评是指孩子之间互相展开各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幼儿发现各自不同的特点,促进他们共同的发展。在幼儿互评环节中渗透信息技术的介入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胜心,促进幼儿更积极、投入地进行评价。例如在进行《我设计的名片》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设计不同形状、功能的名片,在活动讲评环节中,我就把幼儿的作品都集中摆放在一起,拍摄下来,然后放进多媒体课件中进行展示。互评环节中先把幼儿分成黄、绿两队,由两队幼儿以竞赛的形式来说说自己队伍中的卡片哪里设计得好?说出一点得一个小笑脸粘贴,在课件中直接发放到自己的队伍标记中,最后数一数那队赢得的笑脸数量多哪对就获胜,获胜方有权利优先挑选进行的区域游戏项目。经过了这样的互评方式,孩子们发言积极性提高了,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幼儿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作品的好坏以及改进的方向,提高了幼儿对评价活动的兴趣。因此,信息技术介入幼儿的互评活动环节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幼儿互评,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有意识地让幼儿主动参与评价。惊喜地发现幼儿竟然也能有模有样地进行合理的评价。例如,有一次我组织幼儿画主题画“家乡变化大”,佩佩小朋友画了很多房子,颜色也搭配得很鲜艳。但我的感觉是房子的大小安排不合理,而且画的都是同一风格的房子,显得单调。在评价作品时,我恰巧抽到她的画:“大家觉得佩佩画得怎么样?”舒舒很快就举起手:“老师,我觉得佩佩画的房子颜色很好看,但是房子都画得一样,不好看”。“小朋友,你们觉得舒舒小朋友说得有道理吗?”又有一位小朋友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还要画公路、汽车,才会更好看”。是呀,我没想到这一点,可是孩子却想到了,假如不让幼儿参与评价的话,就不可能发现幼儿的审美需要,岂不是委屈了幼儿?我认为,幼儿互评应成为多样化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最重要方法。尤其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更应把评价绘画作品的权力下放给幼儿。

举办幼儿作品展,体现评价的公平性为了让更多的幼儿有展现自己作品的机会,我把我们班的绘画角扩大了一倍,每当幼儿有新作品时,我就及时粘贴在绘画角,并由幼儿轮流挑选作品,这样,幼儿在挑挑选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评价,绘画角也变得充实而丰富。由于让幼儿参与,幼儿积极性高,课后,经常有幼儿三三两两站在绘画角旁指指点点,幼儿自己在对比的过程中学会了正确自我评价

四、评价指向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好的教学不仅能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且能激发和形成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就是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怎样才能找到最近发展区呢?那就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机能上,而是要通过过程中的评价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例如在小班美术《我长大了》的活动中,部分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双线条的四肢。本次活动是小班即将结束时的活动,即将学习用图形组取代线条,学画正面人。于是我在巡回指导的时候,看到孩子出现的双线条手臂或者是腿部就会及时进行评价:“这个小朋友的手臂很强壮,身体一定很棒”;“他的腿真有力气,稳稳地站在操场上”等等,利用一些有情景的语言来给孩子一份暗示,激发更多的孩子去尝试绘画双线条的四肢。对于在尝试画双线条图形的孩子有了模仿的对象,被拿出来展示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自信心增强了,绘画时也会更加大胆和有想法。通过教师不失时机的肯定,成为鼓励幼儿努力超越的契机。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努力去了解幼儿,把幼儿的不同表F贯通起来,及时地肯定和评价,就会推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

第10篇

关键词: 美术欣赏活动 幼儿 指导方略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提高幼儿的视觉审美水平,就必须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视觉资源,发挥幼儿的视觉感知潜能,使他们获得和积累丰富而宝贵的视觉经验,形成敏锐的审美能力,发挥“发扬光大”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悉心选择欣赏内容,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欣赏是开启幼儿美术心门的一把钥匙。通过欣赏各类作品,幼儿感知具体绘画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感受绘画作品中传达的技能和技巧。

1.名画欣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名家名作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可以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题材、表现手法独特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使他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境界提高。

如大班美术活动《我的小伙伴》,以我国名画《百子图》来导入观察人物的动态。欣赏从局部到整体。首先,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呢?那这些小朋友们在这里做什么?说些什么话呢?(从表情、动作等方面进行讲述。在幼儿讲述后,让幼儿学做画里面人物的不同形态。)其次,整体欣赏整个画面,感受画面的欢快气氛。最后,老师请幼儿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名字呢?全班合作来创作一幅《我的小伙伴》。安塞农民画《牛头》,是一幅象征性的作品,构图饱满,色彩热烈,装饰性强。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三头巨大的牛头连为一体,又对中间的牛头进行夸大,给人以鲜明突出的感觉,不仅增强了牛的威武气势,而且显示了牛的非凡神韵,使人感到一种美的力量。教师问:画上有些什么?幼儿第一眼观察到的基本上是一致的(一个牛头)。老师:“这张画中什么颜色最多?”(红色、黄色)“给你什么感觉?”(感觉牛很威武、牛气冲天、好像有一团火马上要燃烧起来……)。如果画中全用红色、黄色是否好看?通过明暗色调的对比,幼儿发现暖色调的图案,给人热情、奔放、有很强烈的感觉,而冷色调的背景使人感觉很冷,心里很难受、很害怕。美术欣赏活动能使幼儿产生审美的心理。其实幼儿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是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的。只有学会欣赏名家名画和生活中的美术作品,才会使他们运用学过的色彩(色调冷暖、明暗等)、线条(曲线、直线、螺旋线等)、形状(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景物(树影、建筑等)等知识来对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美术欣赏活动,并反复不断地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幼儿的审美才能发挥出来。在大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梵・高的《星月夜》,说:“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面都有什么?”大家都争着回答:“星星、月亮、树、房屋……”老师问:“那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看着树好像往上长。”有的说:“好像它们都在动。”还有的说:“看起来好像很安静。”老师说:“我们再来看看星星和月亮周围他是怎么画的?”一幼儿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就这样绕绕的,一个圈一个圈的,像螺旋线。”另一幼儿说:“点点点的。”后来,老师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画家和作品,并让幼儿创作自己的作品。再如,修拉的《大碗岛夏天的周日午后》中的点描法,达利的《永恒的记忆》,蒙克的《呐喊》中的变形和夸张,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中的线条和色块,米罗绘画中的童趣幽默和线条笔触,康定斯基作品中的色彩与形体,中国山水画中的虚实、疏密、繁简,等等。这些欣赏性范画既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让幼儿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又能够为幼儿尝试不同表现技能技巧的先期经验做准备。

2.现场范画化解幼儿创造美的难度

作品《拾穗子》画的是“弯着腰的三个妇女在拾穗子”。老师请一名幼儿讲述作品的内容,并问大家会不会画,很多幼儿说不会。教师又请一名幼儿弯腰拾穗子面向着大家而站,请大家观察感知,上身与腿的线条是什么形状?侧面脸部看到了什么?怎样表现弯曲的形态?然后教师画出了一个弯腰的女孩影子。

现场范画,主要针对某些绘画难点或者需要当场试看效果的绘画方式所作的范画,能够给幼儿提供当下的技术支持或者亲眼所见的机会。在绘画教学中,由于认知、表现能力等方面原因,幼儿常会遇到造型表现困难,比如物体的遮挡关系、比例关系、手脚的造型、动作的表现,等等。此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通道充分感知现有物体及其关系,以获取丰富的表象信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各种不同时空状态下的表象能够使幼儿游刃有余地创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范画,因为将表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还需要表现力的支持,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认知、情感、想象和创造都是通过表现力展现的,而范画则能够提高幼儿的表现力水平。

3.同伴间相互欣赏分享绘画技能

中班幼儿画了命题画《会跳舞的小人》。下午自由活动,教师把作品拿出来请大家欣赏,并要求幼儿说出“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在哪方面改进一下会更好”,这是班内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幼儿们已经学会采用欣赏和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喜欢他使用的颜色,如果再画大一点会更好”、“我喜欢他画的那个个人跳舞的姿势,如果再给小朋友腿画弯曲和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更好看”……

欣赏同伴的画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特别是当大家养成使用一种正向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同伴之间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变得具体、多元。通过分享同伴的作品,幼儿不仅可以扩展自身的经验,同时建构出新的经验,而且可以促进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分享能力和绘画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伴间相互欣赏既可出现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又可在绘画前出示。

二、欣赏作品应该注意的问题

1.避免幼儿机械模仿范画甚至依赖范画

实践发现,因为范画的不当使用造成了幼儿绘画表现的程式化和僵化。绘画作品变得缺乏想象、童趣,幼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萎缩,不再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表达,而是依赖于范画和老师,这无疑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宗旨,也引发了大家对范画的抵触情绪。

2.欣赏内容脱离幼儿生活经验

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门徒的感情与性格,让欣赏者从人物的形态、神情中读懂了其中蕴含的故事。这幅画显然不适合幼儿园的孩子来欣赏,孩子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有限,无法感受其中的意境。

如在学习设计《盘子》时,老师选择了《青花瓷》作为欣赏内容,在充分调动幼儿感受点、直线、螺旋线、锯齿线、城墙线、不规则曲线及不同粗细长短线条的基础上,在幼儿绘画前出示了多幅不同线条、不同组合的范画。结果,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各异,而且组合多样,比先前的表现丰富了很多,而且没有和范画一模一样的作品。

绘画作为幼儿内心和精神的一种表达,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它描绘着幼儿眼中的世界。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 激发 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幼儿学习潜能的源泉,它能够促使幼儿主动探索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一、运用语言的魅力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1、运用故事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每出示一幅范画,就用一个优美的故事引导幼儿和我一起去观察画面,幼儿就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到绘画当中,并将自己的故事编得更丰富,画面画得更饱满。例如:在画意愿画《春天》时,我编了故事《春天》讲给幼儿听“美丽春天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树叶,笑得弯下腰,红、黄、紫色的花儿开得很鲜艳。它们在微风吹拂下点着头向柳树打招呼,小鸟欢快地唱着歌,青蛙在池塘里“呱、呱、呱”的呜叫着,它们在一起商量要开“迎春联欢会……”。幼儿听了故事,原来比较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讨论著还要邀请谁来参加联欢会。我因势利导说:“你们编的故事肯定比老师的好,画画得比老师的更好。”平时不喜欢绘画的幼儿也参与进来,在画中画了蝴蝶、蛇等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幼儿拿着自己的画相互之间讲述着。经过一段时间的故事与绘画相互参透的教学实践,我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绘画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2、用儿歌激发培养幼儿绘画兴趣

幼儿喜欢儿歌,它朗朗上口,能满足幼儿嘻戏热闹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把画编成儿歌,边说儿歌边画,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收效很好。例如:在画熊猫时,编了儿歌“熊猫的头圃又圃,椭圆眼睛画里边,三角鼻子月牙嘴,半圆耳朵长两边……幼儿看着很难画的熊猫,在儿歌中变得即简单又好画,立即来了情绪,提笔边画边说儿歌,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幼儿在画鱼吹泡泡时,我编了儿歌:“鱼儿鱼儿水中游。自由自在吹泡泡,吹了一串又一串,水晶珠珠往上飘。”幼儿说着儿歌,在自己的画面上画了许多的泡泡,色彩鲜艳,五彩缤纷,非常漂亮,这次绘画作品很成功。采用儿歌形式的绘画教学,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收到了好的教学成果。

二、绘画材料的多样化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用水彩笔、纸、油画棒绘画,时间长了就会缺少新鲜感,感到索然无味,在绘画教学中我采取多种绘画形式。如:印章画、吹画、蛋壳画、棉签画等,使多种不同形式,多姿多彩的画面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开拓了幼儿的绘画视野。当幼儿参与到这些绘画中时,情绪很兴奋,很投入。如:在吹画时,幼儿把广告色倒到绘画纸上,用力地吹着,彼此间相互比试着,看谁吹的花纹多,看谁吹得更漂亮,并叫老师来评判。“老师,我吹的画比他好看。对吗?”另外,听家长说幼儿将自己的蛋壳画放在床头边,每天都拿着看看,玩玩。在家还继续在蛋壳上画画。由此可知,多种绘画形式的多样化拓展了幼儿的绘画方式,给幼儿带来了绘画的新奇感,符合了幼儿的好奇心理。促进了幼儿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三、用游戏形式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最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将游戏引入幼儿绘画教学中。例如:在一次大班画《孙悟空》的教学中,我说:“今天画孙悟空。”看着范画,部分幼儿出现畏难情绪。他们说:“咦。真难画。”看到幼儿的这种状态,我没有先让他们画画,而是带著他们做孙悟空腾云驾雾追牛魔王的游戏,游戏的间歇中,我请幼儿观察孙悟空右手是怎样遮住眼睛的々左手放在什么地方?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人物动态的姿势和绘画中遮挡和被遮挡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由于幼儿在绘画时没有压力,画面画得真实、生动。在玩中找到乐趣,而乐趣激发了幼儿绘画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幼儿绘画装订成册培养绘画兴趣

老师或家长保存幼儿的每一幅作品,将其装订成册,摆放在教室。闲暇时可逐一约某一幼儿和他一起看他的画册,引导幼儿从画册中看到:(1)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从一页一页画中感受自己绘画能力的提高,肯定自己的进步;(2)和幼儿探讨以前的这些画,哪些是你满意的,哪些是你现在不满意,为什么々你现在想在这幅画上再添画些什么内容?什么颜色々(3)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客观的、有利于增强幼儿自信心的评价。(4)让幼儿之间相互评价他们的作品,引导幼儿循序渐进的从色彩、布局、构思、创新等方面去相互的评价其作品。

通过以上的实践,我发现幼儿从自己的画册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有成就感,增强绘画的自信和兴趣,幼儿在对以前作品的探讨中,又有了新的构思,新的创作愿望。在评价自己和别人画册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绘画评价的一些知识,逐步的培养了幼儿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五、从色彩着手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从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到,幼儿大多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对色彩鲜艳的东西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出示的范画一定要色彩鲜艳,如:当我出示范画时,幼儿会很兴奋地说:“哇噻!真漂亮!”幼儿就会自然的提起绘画兴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颜色,让色彩的变化对幼儿的视觉产生冲击,感受色彩变化带来的快乐。如让幼儿亲自操作,把三原色红、黄、蓝进行相互勾兑搅拌后,颜色产生的变化。从幼儿操作过程中,我观察到幼儿会不厌其烦的反复操作,并相互讨论:“怎么变成紫色了?”“哎,太有意思了。”操作结束了,幼儿还余兴未尽的讨论着。我感觉到幼儿对色彩变化的喜爱和兴趣,并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幼儿把对色彩变化的兴趣引导到绘画中,怎样运用色彩的变化提高绘画作品的美感,从而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感到了颜色在绘画中的魅力,对在绘画中使用变化的颜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儿的作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在教学中利用颜色的变化使幼儿能更清楚的看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在画动物老鼠时,将老鼠的头用一种颜色画、身子用一种颜色画,脚用一种颜色画,老鼠背的袋子用一种颜色画,这样幼儿就能清晰的感受到老鼠的身体的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就不会因为用一种颜色画而分不清老鼠身体的各部位与整体的关系。不同颜色的使用还可以使幼儿感到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从而对绘画产生兴趣。采用了以上方法后,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增强了。兴趣也增强了。

六、培养幼儿绘酉兴趣的长久性

第12篇

关键词:兴趣;绘画活动;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9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26

一、L画活动和创造能力的定义

(一)绘画活动定义

绘画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旨在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绘画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借助绘画活动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宣泄内心的情感,因此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二)创造能力的定义

创造能力是幼儿基于现有认知水平上,形成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特色价值的产品或事物。在幼儿绘画中,教师应正确全面评价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绘画活动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能量

为了充分利用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培养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我们深知绘画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诸多尝试。

(一)选材合理,激发创造能力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题材,对于培养创造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而且能使孩子高效地投入到活动中,使绘画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途径。越是幼儿熟悉的事物,越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让他们进行二次创造,使他们产生联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肯定幼儿,激发创造能力

幼儿园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不加修饰与掩盖的,对幼儿而言,画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的延伸。幼儿在绘画作品中呈现的内容就是自己所想的、喜欢的,所以成人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传统的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常常是用成人的眼光,以相似度作为评价标准,这是错误的,这样可能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自信心,耽搁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幼儿画不规则的线条、点、色块,对于成人来说这些杂乱无章,但这是幼儿自己的涂鸦语言。他们的涂鸦,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很抽象,但他们需要我们的认可,即使孩子讲述不清这些作品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但我们要欣赏他们那些天真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给予个别的多元的评价,切不可片面。

(三)合理评价,激发创造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科学、有针对性地鼓励幼儿,不仅能肯定幼儿目前的良好表现,而且能鼓励幼儿在将来做到更好。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在鼓励班级幼儿时要做到全面。

在美术活动《小鱼》中,一位教师在讲评时发现彤彤的作品很优秀,就立即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你们看彤彤的小鱼多好看呀,和我们大家的不一样,她画的是长长的小鱼,真聪明!”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一样,教师不应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这样做就会使孩子认为教师说的“长长的小鱼”才是正确的,从而倾向于去模仿别人的作品,其实这是在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鼓励幼儿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可以说:“这样小鱼与众不同,是不同形状做成的鱼儿,那你还知道哪些形状呢,这些形状可以变成什么?”如果这样提问,就不会对幼儿产生错误的指向性,同时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也是没有错的,更加肯定地带着自己的想法去用各种图形组成小鱼。

三、绘画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丰富教学形式,开拓幼儿创新

1.情境教学。在情境中学习,是幼儿的一大爱好。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借助形象的任务、生动的情节这些形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有兴趣来创造自己的绘画作品。情境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亲和力,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游戏教学。为了剔除不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游戏的形式开展绘画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兴趣。

3.运用肢体进行教学。小班孩子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他们对于美工区活动非常感兴趣,经常把小手印印在纸上。教师发挥想象进行装饰,很容易就变成各种造型。例如,绘画活动《奇妙的手印》,通过手型的不断变化,然后再印在纸上的手印的位置不同,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进行再创造,做出各种造型。

(二)巧用针对评价,促进幼儿创新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要客观正式,对于发展水平一般的幼儿要及时指导,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周围同伴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学会自我评价和比较,才能激励幼儿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三)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减少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尽可能多创造他们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去欣赏、讨论别人的绘画作品,同时将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在各方面的异同,幼儿之间取长补短,最终激发他们二次创造的欲望。

(四)实施启发评价,发展自主能力

通过教师启发式的评价,能不断地拓宽思维、开阔眼界,鼓励幼儿创作出具有幼儿个体特色的美术作品。实际教学中教师尽量减少示范,让幼儿自主创作。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借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来启发幼儿的创造与想象能力。

(五)改变教育观念,提升幼儿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