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23:2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论文不只是计算一些经济规律和经济学分析,还需要加强整个论文的科研属性,这也是目前科研压力过大的情况下的一个解决途径。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生,提高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硕士生撰写论文的能力,二是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加大硕士毕业论文指导力度和监督审查力度。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硕士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硕士毕业生分配办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硕士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硕士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一、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new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9.致谢
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1.标题
(1)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三级,具体的格式要求为:
1级标题:中文黑体,三号(21px),段前、段后间距均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2级标题:中文黑体,四号(19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3级标题:中文黑体,小四号或(16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
段前、段后的间距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2)标题的表述可以用“章、节”、“一、(一)”、“1、1.1”等形式。其格式如下:“第一章(一级标题,居中,单列一行)”“第一节(二级标题,空两格左对齐,单列一行)”“一、(三级标题,同二级标题)”对于其他样式的格式,要求不变。
对于其他级次的标题或者需要突出的重点部分,可用五号黑体字体进行标示,也可单列一行,或者放在段首。
2.正文字体
(1)硕士论文的正文中,如无特殊要求中文一律采用简体,特殊情况可用繁体,字号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
(2)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4)阿拉伯文、日文等其他文字使用该文字的惯用字体。
3.图表、公式
(1)硕士论文中的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的备注置于表的下方。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一般不要分页显示。
(2)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的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形不能跨页显示。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3)论文中的公式为居中对齐,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需要加线条。
(4)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4.注释
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的形式。注释的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类型的标识,每页需要重新排序,不得与上页累计。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页一律放在正文后面,可不编序号,但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编号项目及次序与引文注释的格式基本相同,但不不要标注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按照引用著作、论文、电子文献的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升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外文著作、论文用原文罗列,无需翻译。
6.页眉、页脚文字
页眉、页脚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论文题名,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3磅);如果论文采用单面印刷,则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7.页码
页码的起始编码页为第一章,按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第一章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所有的页码均置于右下脚。
三、硕士毕业论文的页面设置要求
1)开本
摘要,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大量语法形态错用,文不达意,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過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此书经多次再版,现已多次再版,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we,our和us的使用,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例如this paper,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 Milton(1997)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1993)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Discussion,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Santos(1996)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2000)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其次……,最后……等,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语步模式决定了論文的层次结构,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04):481-499.
[3]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J.M.and Feak,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57-158.
[5]操林英.国际科技期刊材料类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6):1109-1112.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档案学硕士;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25-03
目前,我国多数档案学硕士生培养单位采取三年制或两年制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仍然以理论课为主,不仅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级人才,更加不利于学生就业。基于此,本文从就业角度审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的方向创新现有课程体系,以确保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在所需的领域一展所长。
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及专业需求
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档案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文件中心;以及档案行政机构。研究生思想已经成熟,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明确,除了个别预想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即时就业。就档案学专业硕士而言,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考取公务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将考取公务员视为最为稳妥的就业机会,公务员录取范围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工作人员均可依条件选择报考单位,对于档案专业的学生来说,可选择国家级、省级档案行政机构,各级政府机关、党政机构、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也可报考个别机构文职类公职人员。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考取相关档案管理岗位不失为上乘选择。档案管理方向公务员,除了应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必须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严守党和国家各项机密,并要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宪法》、《档案法》、《保密法》、《信息法》等涉及自身工作的法律条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档案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因此,公务礼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也是档案学专业学生必须通晓的课程。
(二)考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考试不同于公务员考试,目前尚无全国、全省、市统一招考的形式,事业单位考试由用人单位委托各省、地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所属的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报名、考试、录用等相关事宜。事业单位具备立档单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事业单位设有管理档案的组织部门或文书部门,各单位根据每年的人事需求提交用人计划,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除了报考要求硕士学历的服务机构,更多的去向选择为高校档案馆及研究机构。此类毕业生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要通晓文书学、秘书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高校档案馆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能独立承担一定量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提升高校档案馆及科研机构在档案专业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三)应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相关部门
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应聘企业的人数并不多,且基于营利的目的,企业档案人员多归办公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其他组织机构包括文件中心、数据处理部门等。对于应聘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学生而言,要全面掌握日常办公、人力资源、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潜力发挥至最高点。换言之,企业更需要年轻、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或是经验颇多、根基稳定的人员,这些硬件要求成为阻碍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谋发展的重大阻力。若想涉足企业的学生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思想,为自己规划一份长远的计划书,分阶段、分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免遭受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打击。
二、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8所大学设立了档案专业硕士点。我国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呈现区域广、院系设置多样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体系化等特点,各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虽有所不同,但均是朝着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方向发展。下表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表: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
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
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
‘
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三、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有学者明确指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方式方法,提出档案学教育应在探索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在实践中协调的原则。并指出,应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确立“以独立为本,融合为用”的专业发展思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笔者认为,根据社会需求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并非将原有课程体系,而是更好地将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就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占8-12学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提交实习报告,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实践经历,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
同时,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
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摘 要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问题一直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绩效,对比差距,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研究过去三十年上市银行绩效体系,旨在为我国上市银行绩效评价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上市银行 绩效评价发展阶段
一、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为主要经营对象,功能多样化,业务综合化的金融性企业。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多方面的要求,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但在操作中仍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有目的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适合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有效性有着关键的作用。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为经营原则,高效率的运用自身资源,提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体现出来的运作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第一阶段
在国外,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银行业经营环境稳定,监管严格,银行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存贷款利差。银行盈利仅取决于其市场份额,业务的发展必然导致绩效的提高,所以经营目标主要是增加市场份额。产品单一,市场风险较小,考核重点仅仅在于存贷业务的增长和市场份额。银行基本不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开始进入财务绩效评价时代,出现了大量著名的财务分析或评价模型。杜邦公司在1903年首创了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核心的杜邦财务体系分析系统,模型将ROE分解为资产净利率(ROA)和权益乘数(EM),整体分析各种因素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而后,在1972年,美国学者戴维•科尔第一次将杜邦分析系统应用于商业银行领域。1928年,美国的亚历山大•沃尔更是提出了沃尔评分法,利用综合评分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评价,该方法随后普遍应用于银行的绩效评价工作中。
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在进入80年代后,整个西方银行业处于放松管制的转变时期,利率管制的松动、汇率的逐步市场化,银行经营的大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单纯业务发展不再能带来盈利的增长,相反,盲目发展贷款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导致了大量的损失,银行在管理上也出现了问题,甚至走向破产关闭。此外,商业银行在产品种类,业务范围上进行了开拓和发展,许多非金融公司也进入了金融服务行业,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为提高经营效益,保证竞争优势,银行试图以绩效评价作为手段改进内部管理,剔除不能创造效益而增加成本的工作环节和服务,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
因此,商业银行在不断开拓新的盈利来源的同时,意识到业绩管理的必要性,并试图通过绩效考评改进内部控制。在1979年,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评议委员会制定了骆驼评价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管理水平、盈利水平和流动性。该体系对以上5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水平进行评估,最后评定综合等级。骆驼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三性”原则,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但骆驼评价体系仍然主要从财务角度方面对银行财务绩效进行审核和评估。由此可见,传统银行的绩效评价是以财务指标分析为主导,辅之加以非财务指标分析。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定义在90年代以后,消费者所获得的各种金融服务产品的来源更加广泛,银行经营在高度竞争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银行逐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评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各种风险成本。wi1lam D Miller在《商业银行评估》中提到评价银行绩效必须在关注影响银行的财务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非财务因素。由此,提出了10P评估法。10P是指利润、资产、资产和负债的组合、产品、营销渠道、业务流程、战略计划、人事制度、潜力和银行个性。分析以上10个因素可见,willam主要上是从非财务指标来分析银行绩效,扩展了银行绩效的分析方法。哈佛商学院的教授RobertS•Kaplan和复兴集团的总裁David P Norton在1992年《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以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管理系统的论文:《平衡计分卡一绩效驱动指标》。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概念,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新型战略管理体系。由于平衡计分卡有很多优点,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它运用到银行的管理活动中,世界前400家大银行中就有50%在绩效管理中使用了平衡计分卡。
参考文献:
[1]周习华.外资银行进入动因、影响及我国应对策略研究.现代财经.2007(8).
[2]刘金贺,姬虹,李俊.中外银行的二大战役.商界评论.2008(3).
[3]易红兵.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统计研究.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4]卢国锋.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摘 要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而说明了我省农资企业仍然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只要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我省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原崛起 农资企业 发展成果 有利条件 前景
一、我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是由于我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了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我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崛起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因而,总起来说,我省农资企业一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而言,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一般有利条件
在对于中原崛起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可行性的分析方面, 刘仁庆《中原崛起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则着重强调了河南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南在这种优势的前提下应该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达到2020年“中原崛起”的既定目标; 吴宏亮《中原崛起及其战略选择》则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这些条件无疑也是我省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又仅仅只是一般的条件。对于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农资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的有利条件。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有利条件
1.农资企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
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需要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河南省虽然土地总面积在全国仅仅居于第18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占第3位。早在2004年全省蔬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91.1千公顷,总产量为5237.52万吨,总产值近400亿元,其中面积和产值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2位 ,从而成为河南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我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我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我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农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我国中央政府与我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远的不说,就我省最近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而言,这里的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我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
三、结论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也正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在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张亚飞.中原崛起战略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5.
[2]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 这就促使预算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 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关键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本页关键词】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正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管理制度, 是被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管理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我国, 它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将所有财政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单位在支付款项时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实行这种制度, 能从根本上避免我国现行财政资金缴拨制度的种种弊端, 对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1. 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财政资金支付层层拨付, 财政收入层层汇缴, 流经环节过多, 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的问题, 也能从制度上解决以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 从而起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作用。
2. 能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预算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账户直接拨付, 减少了中间环节, 使预算资金到位及时, 从而有效地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改变了资金由预算单位层层转拨, 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既有利于财政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 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又能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3. 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加大财政监管的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预算单位支付每一笔资金的付款金额、用途、交易时间、账户余额等信息, 都可以在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由此, 对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大大提高, 监管的力度也明显加强。
4. 有利于促进预算单位提高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 这就促使预算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 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同时,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专项经费必须事先提出详尽的论证报告和预期效益, 预算的执行与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在时间上一致, 这样就促使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水平, 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1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
纵观国外研究生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更加趋向多元化、多样化,既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某种意义上,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成为或正在成为一种过渡性教育,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则变为一种终结性教育,他们非常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下面以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四国为例[1],分析国外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最早源于中世纪大学与行会中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师傅”掌握“徒弟”的录取权,师徒关系亲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导师个人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组织管理上导师也因此具有绝对权威。
专业式模式则体现出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美国研究生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学习,确保了学生拥有在其领域独立从事研究的本领。而且,课程覆盖面很广,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特点之二是研究生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由于很多科学技术需要综合知识,单一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研究生教育就实行跨学科学习。学生除了学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以提高人才的广泛兴趣和知识水平。
英国研究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协作式,通过科学研究,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起重要作用,淡化教材而博采众长的能力训练,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度,重视研究方法和第一手调查研究,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学分制下灵活的学习安排。学生从一入学就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然后就可能的论题进行研究,并且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围绕计划做初步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论文写作。
日本研究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式培养模式。各高校在招生考试上具有自主性,严格控制研究生的入学质量,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以讨论带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参加实践课题提高研究能力,以研究室形式对研究生进行过程管理,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质量进行监督。
研究和对比国外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虽然各种培养模式产生有先后、主次之分,但目前在许多国家,多种培养模式是并存的,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2]。
2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教育模式采取理论学习和学科研究工作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先以班级的形式学习一些课程,为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打基础,掌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导师给学生开出一系列的参考书目。学生围绕研究方向去图书馆查寻资料,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导师定期组织讨论,以研讨会的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即培养学术型人才,通过建立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尽管这种教育模式给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传统的模式必须进行改进和创新突破,即需要加强培养专业型人才,主要是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与研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降低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学位论文质量等。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但是,不管哪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都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学生创新,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型培养模式与应用型培养模式并存是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200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公布了北京大学等64所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高校名单。综合试点改革工作有利于推动学校转变观念,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3]中,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学习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读,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读。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以空间中心为例
学徒式培养模式、专业式培养模式、协作式培养模式和教学式培养模式四种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的培养目标需要。在许多国家,四种培养模式并存。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是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福州大学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是一个2000年新组建的学术研究机构,聚集着一批从英国、美国、日本回来的博士学者。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种模式融合的趋势。成立之初,即为学徒式“一带一”培养模式,学生人数少,导师对学生影响很大,目前空间中心导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即为当时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一直以来,空间中心主要培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该专业在国内属于新兴和发展中的学科,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设立其本科生专业,因此在前几届招收的研究生中,大部分都是从数学、计算机、地学等相关专业跨专业的,学生知识领域覆盖面较广,专业兴趣广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结合了专业式培养模式的优势。同时,空间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导师队伍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研究领域和专长方向的课题组,对应的研究生在入学后完成教学式基础理论的培养后,随之跟导师进入到指定课题小组中,与小组中的研究团队共同协作分工,在团队管理方面,空间中心“传帮带”工作非常到位,研究生一进到新的课题组,团队相关成员会负责指导和带领他很快进入状态,研究生在完成课题组项目的同时,完成自己的硕士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空间中心从2009年开始负责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领域(信息化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并于2010年新增测绘工程专业学位领域,开始招收和培养在职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100多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对中心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中心就业情况良好,从毕业生服务行业分布情况,超过60%的毕业生就业于高校或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事业单位,还有30%的毕业生就业于IT、通讯、GIS等相关的国企和公司,就业率达到100%,并且均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
空间中心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之所以在就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从培养模式上看是有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一个以科研为主,只培养研究生没有本科生的一个科研机构,空间中心一直秉承是为“数字福建”及现代社会信息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宗旨。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名研究生的培养都会依托于具体的科研项目,每篇硕士论文或者毕业设计都是一个科研项目的一部分,空间中心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把关严格,工作量足,论文质量受到领域专家和老师的好评。研究生在学期间,就可以接触到前沿的学科领域,并展开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在接触具体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编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理论上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就业面窄,但他们多种培养模式融合的模式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拥有一定的优势。
空间中心作为“数字福建”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开放实验室,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独树一帜,这也为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广阔的平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上,空间中心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联合办学,让企业和行业参与到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不断培养和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正从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向学术型与专业型模式并存转变,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会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模式研究,不管是那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只有从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出发,探索新的培养方式,改进培养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欢. 国外研究生培养的模式[N]. 教育文摘周报,2008-06-30(6).
由此,一系列研究生质量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任务、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l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中所凸现的主要问题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原本存在的质量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方面的增加,这种数量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产生质的进步准备了量的基础。但硕士研究生教育如果只顾规模的扩大,而不能保证质量,只能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贬值。随着在校研究生和毕业研究生数的迅速增长,研究生质量呈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考研动机复杂生源质量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硕士生的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生源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质量。
1.1.1越来越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本着逃避就业的心态,加入了考研大军。有些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本科上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希望考研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同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1.1.2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因为现有工作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待遇。
1.1.3还有一些人盲目攀比学历考研动机具有过多功利性,硕士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的标志。
1.2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人们习惯上认为,经过层层选拔的研究生已经是“精英”了,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等各方面都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并且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事实上,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功利心重,人文素养差,社会责任感低,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其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活动的开展情况,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状况,研究生科研所达到的水平、程度等,就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于对专业文化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有的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科研基金和科研实验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只能处于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培养出的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
1.3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习态度和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在校硕士生数和毕业硕士生数都随之迅速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的诱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读研究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所以对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敷衍了事。学校或专业不理想,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因素,使许多硕士生产生了消极心理,无心向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一些人被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所沾染,滋长了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的思想。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刻苦,做论文没深度,就易避难,不愿到现场调查研究,怕苦怕累,这样必然导致硕士毕业生的质量下降。不好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都使得学生对研究生教育产生消极的看法。硕士生大部分时间忙于找工作,无心学习,导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对学位论文急于求成,拼凑应付,研究生教育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1.4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降低
进入市场经济后,用人单位的人才的消费观念增强,使得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学生,部分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在科研学术方面不如博士生。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严重制约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市场的吸纳能力已大不如从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正呈下降趋势。
2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面对众多问题,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结合我国研究生培养特点,笔者提出“精选拔”、“重管理”、“严出口”的三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2.1精选拔
精选拔,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的同时,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考核及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其生源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鉴于当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普遍不足及应试教育的弊端,研究生选拔考试已越来越为专家学者所诟病。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门槛”,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设置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具有学术研究潜质和研究志趣的人才。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应是由偏重知识、技能型向偏重能力、创新潜能等综合素质转轨。应当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及有关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考评系统”。考试的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有从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抓起,彻底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才能为提高我国研究生含金量提供基本保障。
2.2重管理
重管理,指的是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应本着“厚基础,宽知识”的原则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在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学研究与课程学习各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半时问,在这个阶段,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知识与实验技术的学习,扩大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人论文阶段做准备,并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合理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重视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研究取向。谢安邦教授指出,研究生教学,其目标指向不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2.3严出口
关键词:英语演讲竞赛 演讲技巧 幽默
中图分类号: G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29-01
公共英语演讲不仅仅只是一种交流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将英语语言和演讲技巧相结合。如今,英语演讲不再追求塑造一种严肃的氛围,而是追求能够与听众之间能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对于选手的演讲技巧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本文从英语演讲幽默技巧的作用、准则、形式三方面对幽默这种演讲技巧进行阐述与总结。
1 幽默在英语演讲中的作用
在演讲中,良好的幽默技巧绝对可以成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恰当地运用幽默技巧,可以迅速的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带动听众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以幽默的小例子作为观点的论据,既言简意赅,又富含深意,能够为演讲增色不少。特别是在有时限的英语演讲竞赛中。
2 使用幽默的准则
2.1切合主题、易于表达
演讲中所使用的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演讲的主题所服务的,偏离了主题的幽默,只会让听众备感迷茫,因此,在选择幽默的素材时,一定要确定幽默与主题之间联系是否紧密,并且对素材进行适当改写,使得自己想要突出的主题更加明晰,增加演讲的可听性与带入性。
2.2通俗易懂,新鲜地道
演讲就是为了让听众能够理解演讲者所想要表达的,并且能够附和演讲者的观点,选择幽默素材时,自然要以此准则进行选择。过于生涩难懂的幽默固然内涵深刻,可是却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尤其是在英语演讲中,对词汇的选择也要有所考虑,过多的非必要高级词汇的使用,很可能大部分听众并不能听懂,更不要说引起共鸣了。适当的对所选幽默素材进行改编,用常见词汇来表达其含义,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做英语演讲,不仅仅只是用英语来进行演讲,不是对演讲稿进行翻译在说出来而已。而是要'Think in American way',因此要对英美文化有一定了解,要懂得在英美文化里的“笑点”在于哪里,才能让演讲变得幽默而地道。
虽然在演讲中使用幽默是一种相当实用的技巧,但是我们在决定是否使用幽默前,还是应该问一问自己:我能简洁明了的把这个幽默的精髓讲出来吗?这个幽默切合我的演讲目的吗?我的听众都能听懂吗?这个幽默新鲜吗?
3 演讲中幽默的形式
演讲中的幽默不仅仅只使用在举例上,更可以使用于演讲者的表情和语音语调上。但各种形式的幽默技巧的使用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观众迅速的融入演讲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听众们不一定会开怀大笑,也不一定会会心一笑,但是听众至少会意识到演讲者在试图表达一个观点,这样,幽默的效果就达到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在于幽默的恰当性和生动性了。
3.1举例的幽默
举例的幽默精髓在于贴切。如何将幽默与论点联系起来呢?类推法就是一种能够有效的方法。类推法通过举例另一件事,展现它与论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这种联系是创造的核心,可以确保幽默运用得当。有个通货监理官在关于调控工具如何用于提升健全的银行系统的演讲中运用了这样一个幽默:“我的一个朋友在20世纪80年代的上半期强烈渴望有一部汽车电话,最终,他说服自己那并不奢侈,而是一个必需品,因此他买了一部。在买到电话的那一天,他从车上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然后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再见过他。最后,我在大街上看到他,他好像很沮丧的样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是汽车电话的事。“怎么了?”我问道,“你所做的任何事都比不上你想要那部电话。”他回答说:“是的,但是每次它一响我就要去修车厂,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调控如同电话一样是工具,既可以有效使用,也可能误用。演讲者利用电话预调控的相通点,将幽默与论点紧密的联系起来。
3.2表情的幽默
表情的幽默的精髓在于用面部表情将情感与观点最鲜明、最恰当的显示出来,演讲者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变化对听众施加心理影响,搭建起演讲者与听众交流思想情感的桥梁。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善于用表情的幽默来丰富演讲内容的人。有人在回忆罗斯福演讲时说20分钟的时间里,罗斯福先生的脸上表现出诧异、好奇,故作吃惊、真正的兴趣、焦虑、同情、幽默、尊严和无比的魅力,但是他几乎没有说出什么东西。分析罗斯福的演讲的专家认为,他的演讲往往更注重面部表情,有时说得很少,他的表情已经传达了更多的准确的有效地信息。
3.3语音语调的幽默
语音语调的幽默精髓在于发声时的情感。在一个TED演讲中,一位经济学家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各国不同态度时,模仿了两个不同的女人就财务管理方法吵架的情形,他以尖细而挑剔的语调模仿态度激进的女人的说话声音,以憨厚而坚持的语调模仿态度保守的女人的说话声音,不时穿插自己的原声,使得演讲一下生动起来,让听众在了解了双方不同的心理活动后,能够跟随着演讲者的思维,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最终演讲获得了满堂喝彩。将情感带入语音语调中,才能使幽默的内容变得绘声绘色,才能更清楚的体现出演讲者的观点与态度,才能使幽默的效果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刘宗粤.演讲的非语言沟通:面部表情[J].应用心理学,1990.03.
[2]TED演讲2012年精选集[M].
[3]陆剑非.巧用幽默 增强演讲效果[J].硅谷,2008.12.
[关键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就业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47
[中图分类号]G647.38;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顺利实现更高要求的就业,改变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以高校各阶段毕业生为重点内容的就业工作,增强职业就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者的从业能力和水平,完善就业体系,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际表现,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做好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使其能够科学、合理、顺利就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及就业教育现状
1.1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总体形势
2006年,《南京日报》曾报道江苏省研究生就业率继续走低,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04届江苏全省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比2003届下降了0.47个百分点;2005届比2004届下降了0.66个百分点。且研究生就业优势在不断削弱。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平均供需比率逐年下降。以浙江大学为例,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供需比从2001年的1∶25.7下降到2002年的1∶13.7,再降至2003年的1∶4.7。全国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1.2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对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调整,但是从整体上审视我国高校研究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就业教育培养机制不完善
影响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和内容是对其的就业教育培养机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的宏观评估和监控体系,质量约束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这些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教育培养质量。高等院校有关就业教育工作的机制不完善,组织安排不健全,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者没有丰富的就业教育专业知识;各个院系对研究生的就业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没有足够的专业就业指导人员,更没有具体的就业教育管理措施。
1.2.2 就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笼统地把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看作是一个整体,不注意区分硕士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和其就业情况的具体性,甚至一部分高校将硕士研究生纳入到本、专科生就业教育服务的工作中。高校的传统教育工作,是实行导师对学生负责的制度,即学生原则上是根据自己教师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规定了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样的教育培养方式已经无法与新局面、新形势相一致,从而致使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这也是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内部因素之一。
1.2.3 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不能满足现实的就业教育需求。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教育培训队伍要更专业,积极主动进行研究生的就业培训指导工作,同时就业教育培训队伍还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充分掌握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精神和要求,引硕士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目标,全面指导其学习就业技巧,从而使硕士研究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更好地进行就业,以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2 影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因素
2.1 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因素
部分硕士研究生自身没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其综合素质也不高,甚至不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缺乏真才实学,又急功近利,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上不端正择业期望值,社会实践的深度不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部分硕士研究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更是渺茫,以致于学习呈现一种松散的状态,这类毕业生在就业教育指导过程中,不能充分理解培训人员传授的就业知识和技巧,在毕业求职时毫无目的的向各种单位投递简历,更不能说清自己的长处和与较为优秀的技能,不仅影响了自身的择业和就业,也严重阻碍了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因素
目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并没有相应的针对性,致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也就不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不能满足现实的就业教育需求,这方面有待提高。
2.3 国家和社会的因素
我国正经历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新时期,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各种国家政策也在随之不断调整变化,这其中就包括影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计划的具体政策要求。例如: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针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的机关改革、压缩编制、精简人员等政策要求,就会使这些原本是毕业生吸纳“大户”的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量减少,从而不利于高校硕士毕业生进行就业。
3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文中针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及就业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单位和社会就业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以及为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3.1 提高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实力
毕业生拥有较强的就业综合实力是高校就业教育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近年来,由于社会快速发展,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硕士研究生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高低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一定要理性认清自身的情况,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来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断充实就业储备,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就业工作。
3.2 推进就业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
首先,创新研究生就业教育培养工作制度,采用导师教育、引导小组培训的机制,充分调动导师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全面提升就业指导质量,使毕业生就业机会得以不断增加;其次,规范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培养过程,保证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规范培养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单位要优化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调整、更新课程及课程内容,改进就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严格把关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和论文的研究撰写,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后,高校就业教育单位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确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3 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良好的就业教育环境是高校进行就业教育的重要保障。所以,全社会各个因素都应通力协作,为广大硕士研究生建立一个全方位职业发展的交流空间和支持平台,例如成立类似“职业生涯论坛”“职业生涯指导协会”“创业者联盟”等社团来辅佐就业教育培养单位的具体工作。
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性人才,是国家设立创新教育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一定意义上说,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