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金控制论文

资金控制论文

时间:2023-01-17 17:59:32

资金控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2]刘新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及风险管理[J].财经研究,2004(9).

第2篇

一、货币资金控制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控制制度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经济业务在合法的状态下开展。企业应首先满足合法性这一前提,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控制制度,这是建立货币资金控制的先决条件。2.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指建立货币资金控制必须依据企业总目标以及有关具体目标来确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是控制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明确的控制目标有助于实际操作和考核检查。3.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原则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全过程控制,即对企业涉及货币资金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二是全员控制,即对企业中与货币资金运作有关的所有员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成员既是施控主体,同时又是受控客体。

二、货币资金控制的内容

1.授权控制。授权控制是指各企业或岗位在处理货币资金收付及保管业务时,必须得到相应授权,经过批准才能进行。授权包括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后者指授权处理特殊性业务,如大额资金的支付、应收账款信用度的制定等。企业要明确各管理层次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责任、内容标准和限度,为货币资金业务的安全性奠定基础。2.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在组织规划中,要考虑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某个员工独自担任,则增加其出现错误的频率、造成舞弊行为的职务或岗位。如:出纳员的工作与会计稽核工作就属于不相容职务,因为如果这两项工作归属同一人,就为其从事舞弊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发生会计差错的机会就会增加。3.文件记录控制。文件记录控制是货币资金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授权控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有效性保证,会计记录就是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系统方法。健全,完整的会计记录有助于正确反映企业货币资金业务状况和结果。

三、企业货币资金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货币资金控制设计不合理。货币资金控制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出台后,公司仅是依照规范开展内控活动,并未依此对相关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视和具体细化,制度之间存在缝隙,不能有效衔接,尤其是在关注基层、关注细节、关注风险方面存在不足,许多关键控制点被忽略。第二,企业控制缺乏科学性,相关政策和程序的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控制活动,从而导致流程不畅,环节过于繁琐,不但没有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反而被一些职工误认为“内控”即是“内耗”。2.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不完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不完善是当前货币资金控制的有一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有效的资金预算机制,导致资金支出失控,亏损增加。一方面,资金预算目标制定标准未适应下属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其执行不具操作性。另一方面,把资金预算作为静态指标,未能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实时监控,不利于企业对货币资金的控制。资金预算形同虚设,导致资金失控,资金预算目标未能有效完成,并未起到资金管理的目的。第二,未设立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制度和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使某些经济业务由一人办理,缺乏必要监督,对于大额货币资金缺乏有效集体审批,造成资金失控,资金被侵占挪用。3.授权审批制度不严格。公司货币资金要进行收支运转,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授权审核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可见授权审批控制的重要。但是,目前,企业授权审批制度存在不严格的现象,企业虽然有一套自己的审批程序,但授权审批缺乏制约。大多数公司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审批权高度集中在总经理身上,各部门的资金业务都由各自的主管人员签批后汇总到总经理,并由其最终进行审批处理,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分解与制衡。这种制度虽然可以明确领导的责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程序,但其中隐含的风险巨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想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必须要拥有一位高素质的总经理,否则势必会造成权力专断、的现象,威胁公司的财务安全。同时,审批权的高度集中,也会降低办事效率,影响整个公司的经营。4.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业务素质和内控知识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多数企业中,会计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低、政治素养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缺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相关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不够,法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意识不强,对国家各项财经法规的执行能力低,从而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四、加强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的策略

1.完善货币资金控制设计。业要加强专门的货币资金管理机构、资金结算中心对货币资金的管控力度,建立系统的内控制度。企业货币资金用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第二,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分散,各个开户银行账面余额少,不能形成较强的支付能力,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各单位资金信息不能得到正确的反馈,造成财务工作难度大,车间水电气费和各种材料费用得不到控制,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升。为此,应该加强资金结算中心的管控,通过对资金的管理,控制各种货币性成本开支,规范各类收支行为。实行资金集中管控,统一资金调度、统一信贷管理、杜绝不经审批的对外投资行为。2.完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第一,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有效保证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减少不合法收付。如若公司主要负责人责权不清,权限过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约束,则会导致资金被侵占、挪用。因此,企业集团应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等内容,集团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对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严禁其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第二,明确银行存款业务的关键控制点。为保证银行存款业务符合授权要求,保证银行存款业务真实合法,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控制:银行存款业务发生部门主管或单位主管,审核批准银行存款收支业务,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批;或授权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经办人员已经经办权限。审核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核后,才能进行银行存款收款或付款凭证的传递。第三,货币资金业务人员的职务分离。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钱账分管,即将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与记录这些业务的人员分离。出纳或收款员不能既收款又负责开发票或收据,应与开票员的职责分离。如果企业规模小,人员配备不齐全,则应有专人负责发票或收据的核对工作。货币资金实物收付及保管只能由经授权的出纳员负责处理,其他职员不得接触未经支付的货币资金。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纳员应将每天收支现金数,登记在现金出纳备查簿上,现金日记账与现金总账应由其他人员登记。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用现金日记账代替现金出纳备查簿,由出纳登记,现金总账的登记工作须由其他职员担任。负责应收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账的工作,负责应付款项账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的工作。3.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规定授权权限。授权权限,即审批人应当根据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授权批准程序具体如下,首先,公司的有关部门或个人在用款时,应当向审核人(会计主管)提交支款申请书,注明款项的金额、用途、支付方式等,并应附有关的合同或送货清单、签验货证明等。审核人应对该申请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并核实该笔业务的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申请,审核人应当不予办理;其次,审批人(公司负责人)应当对审核后的支付申请批复,最后,交给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企业里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必须要分开设立岗位,互相牵制和制约。4.加强高素质人才建设。公司财务人员较多,难免出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之部分人员工作的时间越长,惰性以及耐心和细心程度有所下降,导致实施内控时存在一定的偏差,控制效果降低。因此,提升企业人员道德素养和能力,有利于企业的货币资金控制。同时,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决策者的号召力和领导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有效地地实施管控。

作者:白丹吴宝宏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3篇

一、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合理负债经营

企业要扩大再生产,仅靠自身有限的资本金和盈余公积是远远不够的,负债经营是企业寻求发展的手段之一,不仅可以缓解企业自有资金紧缺的矛盾,而且能够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企业在利用负债进行资金筹集时,必须遵循筹资费和资金占用费低于相应资金投放使用所带来收益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可采取以下负债途径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1.加强与银行等金融单位的联系和协作,融洽金融单位和企业的关系。

金融单位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首先调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然后严格审查所贷资金的效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企业应坚持以信为本,以诚相待的原则,搞好银企关系。每月企业应将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报表等资料及时报送银行等金融单位,取得金融单位的信赖和支持。对已取得的贷款按时还贷,以形成“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良性循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这样就可以拓宽和稳定金融单位的信贷资金来源渠道。

2.利用商业信用的形式进行负债融资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迟付款或预收贷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信贷关系,是一种自然性融资,其具体形式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商业信用筹资比较容易取得,是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形式,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负担成本。在不损害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的基础上,取得合理的商业信用融资。

此外,企业还往往存在一些非商品交易中产生、但亦为自然性融资的应付费用,如应付工资、应付税金、其他应付款等。应付费用使企业受益在前,费用支付在后,相当于享用了受款方的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需要,通常不需花费代价。但应付费用的期限具有强制性,不能由企业自由酌情使用,企业应合理抓住机会使用。

二、切实加强货款回收工作,确保自有资金来源

通过负债可为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但企业负债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发生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由于丧失偿债能力而面临破产。所以负债是有条件、有限度的,企业不要把负债作为筹资的推一法宝,而应把资金来源的重点放在货款回收上,确保自有资金来源。

1.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对营销员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现代市场营销学及技术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经营合同法等知识培训,通过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扩大产品销售数量和质量。

2.实行经济责任制

将产品销售数量、货款回收指标、应收账款降低指标等各项指标具体分解到每个营销员,并与其工资、奖金直接挂钩。

3.强化结算管理

加强对客户单位信誉程度的审查,根据企业的规模、信誉程度来确定不同的结算方式,大力推行A、B、C销售结算管理模式。另外,对赊销、现销等不同结算方式的销售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及时收回货款。

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经常分析往来账账龄,对拖欠时间较长的欠款,组织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清欠队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立体交叉式的清欠工作,加速资金回笼,提高资金周转率,同时减少坏账损失。

三、管好用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有了资金,必须把资金管好、用活,才能保证资金结构合理,避免浪费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最佳效益服务。管好用活资金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做好资金使用计划,优化配置资金

在任何时候企业可支配的资金数量都是有限的,但对资金的需求是无限的,企业应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把筹集到的可支配资金有效地组合起来,保持合理的配置结构。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结构,储备资金与生产资金结构,存货资金和速动资产结构等。同时,确定各项结构资金计划额度,并将其分解下达到有关单位,以求最小的资金消耗和占用,实现最大的资金收益。

2.在时间上灵活调度,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资金支付手段和时间上,按资金急需程度灵活安排。例如,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首先保证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以稳定职工情绪,然后安排生产急需的原材料和配件,保电力、保税金,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

3.严格管理,紧缩开支,搞好资金节流工作

(1)强化采购资金管理。实行择优、择廉、择近采购材料,防止间接采购、盲目采购,压缩采购成本,节约采购费用,把好资金支出主流关。

(2)强化生产资金管理。企业要从推行经济责任制入手,以降低消耗为突破口,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础,以压缩可控费用为重点,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生产资金的占用。

(3)严格控制日常费用支出,实行费用包干制,节约有奖,超支不报;对有的费用则采取严厉的冷冻手段,即在一定时期内不予开支,促进管理人员勤俭节约,防止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

四、盘活存量资金,挖掘资金管理深层潜力

现金和银行存款是资金的直接表现形式,而库存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及其他资产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所以,盘活存量资金能挖掘企业资金管理深层潜力。企业应积极开展清仓查库,合理储备物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开展修旧利废活动,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把死物变成活钱;强化在产品和产成品的管理,积极开展压仓促销,使企业的在产品和产成品资金控制在科学合理的限额内;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生产需要,做到灵活采购和储备,在强化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对市场长钱物资实行无库存供应管理,充分利用社会库存,减少人力、物力耗费和资金占用。

五、抓好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

(1)坚持做好银行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的日清月结,做好企业和银行的对账工作,发现未达账及时入账,对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及近期收支做到心中有数。超级秘书网

(2)做好外部应收账款和往来账的清理工作,保证应收账款及时收回,防止呆账发生。

(3)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思想觉悟,通过组织财务人员学习银行法、票据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不定期地进行资金运筹、资金效益的探讨活动,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资金效益管理。

第4篇

(一)项目监管

在对项目进行监管的时候一般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是否能够选出优秀的前期单位,项目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监管单位所决定的。有些监管单位进行监管的时候太过于形式化,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所下降。单个的市政设施改善专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都不会很多,周期也较短,这样建设单位自己就可以确定监管单位,但是怎么样确定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选择资质高、技术与设备较强、有丰富经验的监管单位,第二,要针对每个需要改善项目的特点来制定出详细的监管策划,还需要专家来对监管的方案进行审查,确保方案可行。第三,加大对监管单位工作审查与业绩的考核。

(二)招标监管

在招标管理监控中,一般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上。应该避免虽然招到价格较低,但是质量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的项目。所以,在招标的时候就应该要一次成功,也就是报价要合理,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的单位。根据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单位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其实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有些单位在招标的时候是符合程序的,最终它们施工的质量却没有办法令人满意。所以,这里就应该要着重考虑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针对投标文件的控制,要对各个方面的问题考虑的尽量详细一些。第二,评标过程中的控制,在招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标,评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招标能否成功。对于一些技术复杂,时间方面等有要求的项目一定要安排好时间,招标的代表人也要仔细的选定,尽可能的选择对于项目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员,这样就会更加凸显出优势来。

二、款项支付与财务决算资金内部监控管理

(一)款项支付

在专项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款项支付,这其中也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款项支付管理中财务人员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仅仅只是起到了记账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没有真正的实施财务监管的作用,因此要加强专项资金项目在款项支付中的作用。

1.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支付审批会签程序。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支付审批会签程序,有利于项目付款控制的支付签单,这其中的内容主要有项目的名称、预算金额等部门意见栏目。财务人员在办理支付款项的时候要将每一笔的项目在申请合同上进行明确记录。

2.设置实用的会计明细账目。

在预算的时候应该要根据相应的核算原则,针对市政改善项目大小的特点等改善项目的计划,对于每个项目中可能会涉及到的项目等都应该要在财务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又或者可以在财务明细账目中要有所设置,这样的设置单位在查找的时候也会很方便,同时也会节省单位在竣工时所产生的成本预算,节省了项目在完成之后还需要额外来进行决算的时间。

(二)财务决算内部监控

专项项目财务决算主要就是对项目的投资情况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很准确的编制财务决算,也就更加的方便了单位与上级部门掌握资金使用等情况。在日后的设施改善中合理编制项目资金,有利于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率,也可以为财务部门的绩效提供依据。但是财务决算内部监控中还是存在问题的,施工单位一般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会出现向上级多报决算的现象。另外,施工单位为了能够多接项目,一般都会忙于施工,对于决算办理都是能拖欠就拖欠。

1.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应该要明确好财务决算时间上的要求,财务决算的结果应该与上报预算的差额之间有明确的规定。

2.加强对项目的决算审计。

经过实践证明可以明显的看出,财务决算的时候引用第三方的审计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项目中投资若是高于所规定的金额,这个时候就应该强制的进行审计,但是在很多的市政改善项目中所投资的项目一般都是达不到强制审计的标准,这个时候就可以引用社会审计,社会审计就可以作为第三方。社会审计一方面可以交由管理单位直接委托,这样与施工单位就不会发生任何的直接管理,就会较少出现人为方面的事故。另外,专业的审计单位在人力与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也可以提高财务决算的准确性,提高专项项目经费的使用率。内部控制管理是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面所说到只是市政设施改善中的一个部分。在市政设施中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对项目资金的安全性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第5篇

【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控制;综述

一、相关金融学理论简述

在详细阐述金融控制理论之前,我们先了解另外两种金融学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通过对这两种金融学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金融控制理论。

(一)金融抑制理论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调查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发现很多国家存在金融与经济相互抑制的恶性循环现象,他们称为金融抑制。金融抑制可以概括为:一国政府对金融业制定了政策,人为的降低利率,实行歧视性的信贷政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使金融业处于一个没有效率的状态,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一种状况。

(二)金融深化理论

1973年,麦金农和肖①各自系统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政府要放松对利率的控制,鼓励银行间竞争,以此最终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的标志有三个: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发展正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三是构建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

二、金融控制文献综述

(一)金融控制的内涵

宽泛的讲,控制是政府对经济的所有干预,政府实行金融控制政策是指在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采取有利的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政策工具,对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速度进行控制,而不是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实行过度的市场化措施,并最终在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金融的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对金融进行控制的时,由于执行力度、对象和步骤的不同,金融控制的效率也不同。本文认为金融控制是政府对金融领域的控制,即政府为了促进金融业发展、弥补金融市场失灵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以出台法律法规为主要手段对金融主体进行扶持、引导、规范和约束的总和。

(二)国外金融控制文献综述

金融控制一词,最早由麦金农②提出,他指出财政控制应优先于金融自由化。麦金农的金融控制理论是一种财政和货币控制理论,该理论指出转轨时期的政府靠发行货币取得资源将导致通货膨胀,而不会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实行财政控制,并建立完善的税收机制。

1、金融控制内涵的界定

维斯卡西认为,政府控制是政府以法律手段,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的一种强制力。丹尼尔・史普博对控制的界定结合了经济学、法学等对控制的定义,他指出,尽管市场是控制政策存在的理由和前提,但以往对控制的界定都倾向于把市场忽略掉,因此他把行政决策和市场机制统一了起来,认为控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种规则或特殊行为。

2、对金融控制的必要性研究

有学者指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这种由多数企业构成的产业具有如下的特征,即消费者未必拥有充分的信息,以决定在多种服务和价格中选择哪种为好,结果难以使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而且一旦企业倒闭,则难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Llewellyn和David研究了金融控制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并指出金融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必然性。Julian R.Franks等学者在1998年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了金融控制的有效性,他们研究并考评了英国金融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并首次对金融控制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对象选择了美国和法国。Rochet和Keeley等学者的研究认为资本充足控制在降低银行冒险的风险激励方面具有积极作用。Taylor,Buffie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政府对金融部门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控制。Wade,WB认为东亚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提高了社会福利。Edwards,Hastings对拉丁美洲国家金融自由化研究的成果表明了在缺乏适当管制的条件下,自由化会导致经济系统的脆弱性。Cho and Khathate对亚洲五个国家的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并没有导致储蓄与投资的系统增长。C.Denizer,R.M.Desai and N.Gue-orguiev认为用抑制性的金融控制来为赤字融资可能会比用自由化来弥补赤字的成本要高,但采取这样的政策能够维持权威和确保权力的生存及延续。

(三)国内金融控制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经济学家对政府金融控制进行了多方面细致的探讨,积累了大量文献。近几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金融控制的涵义界定

王欣欣(1996)指出,经济改革中的金融控制是对改革过程的控制,是稳定与变革相统一的控制,是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控制。张杰(1997)则认为金融控制是对国家调控金融资源的一种描述。为了将个人部门的储蓄集中到国家手中,需要一个国家控制并占垄断地位的国有金融体系,同时为了让居民储蓄更多地流入国有银行,也限制了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高存款准备金制度限制了国有银行自主运用资金的权力,强化了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张力(2001)所研究的金融控制专指转型国家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控制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相对速度(而不是同时实行所有的市场化措施),在不引起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金融均衡和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谢朝华(2004)认为金融控制是指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效率,政府以一定的手段对金融活动主体的控制和金融活动主体对其金融行为的自我约束。

2、金融控制所包含内容的方面

李冰(2001)认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经济往往难以避免财政状况恶化。为了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国家实行了金融控制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利用储蓄来吸收居民户和非国有部门的潜在购买力;二是利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系来为财政赤字融资。此时国有银行成为金融控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有:(1)代行财政注资职能;(2)承担本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职能;(3)承担本应由财政出资的政策性业务。毛伟(2001)认为金融控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明晰金融部门特别是银行部门的产权结构。(2)增强银行风险决策和风险化解能力。(3)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4)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5)谨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沈民(2003)认为金融控制包括:(1)通过国家对金融业的垄断,限制体系外及国外金融机构介入,尽可能通过金融业从社会集中财富并置于其既定政策目标支配下。(2)对国有银行的表外业务、产融结合、信用证券化等现代业务严格控制,严格实行分业监管。(3)严格的贷款规模和歧视性贷款政策,使国有银行长期对国企从流动资金到固定资产投入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贷供给。

3、金融控制的工具与表现形式方面

张兴盛(2000)认为金融控制的工具有三个: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利率控制;对国有银行的信贷控制,其中包括对各国有银行都赋予了政策性贷款的义务,中央银行对各国有银行都实行了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以及高准备金制度。陈雨露(2005)认为金融控制中的国家战略工具有三个:超额外汇储备;开发性金融制度;开放条件下有限自由化的货币制度安排。在金融控制的表现形式方面:阎江(2003)认为我国始终没有走出以间接融资为主,以信贷体系为基础的“计划管理”模式,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一直存在,这种过度干预直接以政府的金融控制表现出来。其一,行政性的金融垄断;其二,高储蓄率;其三,严格的信贷规模和歧视性信贷政策。郑泽华和王枉(2009)认为经济转轨时期金融控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长期维持行政性的金融垄断;其二,国家在对国有银行进行政策倾斜和保护其垄断地位的同时,对产融结合、银行表外业务、资产结构调整、银行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等均予以严格限制和管理;其三,严格的信贷规模和歧视性的信贷政策。

三、小结

对于政府的金融控制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而对其作用的判断还要依赖金融发展的程度和政府进行控制的强度,在不同的阶段,金融体系对政府也有着不同的需求。为了加强对金融控制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在第一部分介绍了与金融控制理论密切相关的两种金融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通过对这两大金融学理论的介绍和比较,使我们充分的认识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控制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为后面我们介绍金融控制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金融控制理论,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金融控制的文献综述。通过对金融控制的介绍,我们认为金融控制是政府对金融领域的控制,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而对金融主体采取的一系列规范和约束的总和。它不同于金融监管,也不同于宏观调控。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外学者对金融控制的研究,其中尤以麦金农的观点为主要,然后介绍了国内学者对金融控制的研究,分别从金融控制的涵义、内容及其工具与表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金融控制理论的发展所发挥的理论指导作用肯定会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麦金农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肖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

②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一书中提出。

参考文献

[1]R.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刘新伟.浅谈金融自由化的利弊[J].成人高教学刊,2002(6).

[4]李强.历久弥新的学术生命力――评《麦金农经济学文集》[J].中国城市金融,2007(02).

作者简介:

第6篇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一)文献综述

关于家族控制企业的研究文献很多,然而家族参与企业管理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学术界争论的议题。国外很多文献研究了家族控股股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相关领域已有的文献中,存在两派对立的理论观点,其中一派观点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指出家族参与管理解决了第一类委托代理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有些学者从保护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了企业的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Julio Pindado等人研究了家族控制是降低还是将增加融资约束,研究的结果是降低,原因是家族企业的而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以及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充当管理职位,文中提到多数家族管理者对企业和行业特别熟悉和了解;他们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Pindado J,2011)。也有学者研究指出作为大股东的家族很有可能通过超额控制侵占小股东的权益,导致不效率的投资发生及企业价值的负影响(Villalonga B,Amit R.,2009)。

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也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运用的模型有所不同。Steven Fazzartz等人首先提出用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模型衡量企业融资约的大小,以现金流对企业投资支出的重要性为依据,指出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越大,外部融资约束越大(Fazzari S,Hubbard R G,Petersen B C,1988)。另外一些学者如Almeida等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入手研究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提出现金的持有是具有一定成本的如放弃了当期的投资机会,但如果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现金的持有可以为下一期投资机会的出现提供保证,因此融资约束问题越严重的企业越倾向于从内部现金流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现金持有,内部现金流越多,持有的投资储备的现金持有量越多,并由此导致现金持有量对内部现金流的敏感度,也就是说,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越严重,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越高(Almeida H, Campello M,Weisbach M S,2004)。

通过关于家族管理、家族二代涉入、家族超额控制的文献回顾和整理,本文探讨了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家族的参与能否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第二,家族第二代涉入能否影响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最后,家族超额控制怎样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

(二)理论假设

本文将分别从家族管理、家族第二代涉入和家族超额控制三个视角考察家族对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影响。

1.家族管理。根据已有的研究,本文推测家族参与企业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原因在于家族与企业的结合所产生的独特优势:(1)所有权和经营权权没有进一步分离,降低了代理成本;(2)家族管理者目光长远,不会为短期目标牺牲长期利益,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3)由于在乎家族名誉,因此更在乎企业的名誉;(4)他们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特别多。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H1:家族成员出任董事长会降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H2:家族成员出任CEO会降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H3:随着家族成员担任董事会席位比例的增加,现金现金流敏感度降低

H4:随着家族成员担任管理层职位比例的增加,现金现金流敏感度降低

2.家族二代涉入。本文认为通过父辈提供的机会和平台,考虑到家族财富与企业绩效的利益一致性,家族二代在管理方面会采用长期战略导向。且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家族二代作为家族的一部分,其逐渐继承家族财富和权利,同样可以减轻大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家族第二代出任董事长会降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H6:家族第二代出任CEO会降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H7:家族第二代出任董事会席位会降低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3.家族族超额控制。超额控制导致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们的利益冲突。Villalonga和Amit的研究中指出相比起其他企业,家族做为大股东更容易也更倾向于实现对企业的超额控制。但与其他企业无异,股权集中下超额控制会使家族控股股东有能力和动机去影响公司决策从而为己谋取私利,牺牲小股东的权益。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8:家族金字塔层级数会增加现金现金流敏感度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上市家族企业。最终一共收集到2002至2010年间的669家上市家族企业作为初始样本,在剔除掉ST以及信息缺失的样本后,一共有616家企业成为本文分析的总体样本。家族企业样本总体分布于18个行业,大部分集中在竞争型行业,其中最多集中在制造行业中。

(二)变量说明

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具体的研究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四个部分。

变量测量相关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变量的具体定义如下表1所示:

(三)研究模型

本文借鉴了Almeida的模型,主要被解释变量为现金存量的增量(ΔCash),主要解释变量为现金流(CF)。根据需要检验的假设,本文将通过加入相应调节变量来考察其对现金流(CF)系数的影响。基本模型如下: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回归分析

表4中的模型(1)为基本模型,可以检验家族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其显示的结果是全样本估计结果。从模型(1)可以看出企业现金存量的增量与现金流显著正相关,即我国上市家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模型(2)和(3)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了家族董事长和家族董事比例作为现金流的调节变量。模型(2)结果显示,哑变量家族董事长与现金流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则表明了家族成员出任企业董事长降低了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即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其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1。同样的,在模型(3)中,董事会比例与现金流交互项系数为负,说明家族成员董事会席位占比越大,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越低,即融资约束越小。其结果支持了假设2。

在模型(4)的结果中,虽然家族CEO与现金流交乘项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因此假设3不成立。这可能是相比起职业经理人,家族成员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无法实现降低融资约束的结果。在模型(5)中,家族管理层比例与现金流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家族参与管理层的人数比例越高,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越低,即家族成员占管理层比例越高,企业的融资约束越低。因此假设4成立。

综合表4的结果来看,家族参与企业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度,及降低融资约束。这与Pindado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5将家族第二代从家族成员中剥离出来单独检验是由于家族第二代对家族企业的影响存在争议,考察其对家族融资约束的影响非常有价值。模型(6)、模型(7)和模型(8)分别将家族第二代成员担任董事长、家族第二代成员担任CEO、家族第二代担任董事会席位三个变量作为哑变量加入模型(1),并分别形成家族二代董事长、家族二代CEO、家族二代出任董事会席位与现金流的交乘项,从而考察其对现金流系数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6)的结果中交乘项系数并不显著,即家族第二代成员担任董事长对融资约束没有影响,即假设5不成立。这可能是因为在上市的600多家家族企业中,只有2.39%的企业是家族第二代担任董事长,这意味我们的家族上市企业还较为年轻,相对于其父辈来说年轻的家族二代显然缺乏经验,所以投资者可能会对这些继承者抱有怀疑的态度。这结论也与Brian的研究结果一致。模型(7)和模型(8)的结果中,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家族第二代担任CEO及家族第二代出任董事会席位能够降低企业的现金 现金流敏感度,即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假设6和假设7成立。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发现,除了家族CEO和二代董事长之外,家族参与包括家族二代的参与企业管理都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答题吻合。

接下来的回归分析将关注家族企业超额控制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家族的超额控制程度用家族控制的金字塔层级数衡量。

模型(9)中列示了家族所控制的金字塔层级对企业现金现金流敏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金字塔层级数与现金流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家族所控制的金字塔层级数越大,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越高,即超额控制程度越大,融资约束越大。结果支持了假设8。

四、结论

第7篇

关键词:投资控制 全过程审计 方法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项目管理实现资金高效使用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控制手段贯穿于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并发生积极作用。此过程中,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方式是加强投资监管,实现项目按预期资金建成的关键所在。

一、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现状

在工程建设领域,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逐渐加强,经验与方法逐步成熟。审计在工程设计、招标、实施、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监督过程、对造价及建设各个管理环节进行监督并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关注的投资控制方法日益完善,但在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监督与专业审计脱节

目前全过程审计一般是建设单位选择具备资质的工程造价审计机构进行项目审计,内审部门对审计中介机构进行日常管理与工作协调。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往往负责对中介审计的业务约定,监督中介审计履约过程中是否按约定要求提交审计成果,至于审计成果质量情况,则甚少关心。虽然中介审计对审计成果付法律责任,但发生问题后再追责罚款会使项目投资控制较为被动。

(二)项目概算控制与标段投资控制脱节

概算的作用是在施工立项前对工程的总体建设费用进行预算,以便更好的完成业主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控制。但在部分项目中,有为“完成”而完成概算的现象存在。以某园林项目为例,设计概算为2300万,招投标后签订合同金额为997万,预计投资与实际投资偏差之大使得设计概算失去了实际性作用

二、全过程审计模式与投资控制的优化思路

根据上述情况,提出全过程审计模式优化如下:

全过程审计优化模式

主要审计模式 造价咨询单位专业审计,内部审计程序监督、复核成果

主要目标 做好项目总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具体施工合同投资控制

做好项目施工合同中过程支付款项控制

主要审计点 概算审计

招标控制价审计

施工变更及工程进度款审计

结算审计

管理的咨询与建议

依照上述模式,得出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主要思路:

(一)开展内审与外审配合的全过程审计

在审计方式优化时可以考虑在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时由内审部门确定专门的造价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内审部门不仅对审计中介机构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公允性进行监督,还对造价的合理性进行复核。实施投资审计时,要使内部审计与中介机构活动流程流畅贯穿始终。同时考虑审计工作内容与部门职能的联系性,加强各方的良性互动,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业务部门为审计部门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及时与审计监管交流意见,提高控制体系运作效率。

(二)开展从“面”到“点”的全过程审计

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将项目建设周期为主线,风险预测作为导向,梳理各项经济活动流程,查找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及评估影响程度,明确关键控制节点和控制要求。早期介入,以控制项目总体概算为内控目标,将项目预见建设规模、标段划分金额分配的监管时间前移,使全过程审计对将要发生的具体活动运作审核更加充分主动。项目招标时,以概算金额匡算招标项目控制价,进行合理调整,做到进出平衡、分配有序。工程实施时,严格审核进度款项支付是否超支及变更项目的合理性等,确保付出资金在实际完成建筑价值内。

三、优化全过程审计投资控制的实践讨论

(一)做好项目投资控制表

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表是一张统筹全局的整体性表格,设计表格可以将应用于一般项目实施时的“成本测算表”与项目前期匡算设计指标的概算内容相结合,表格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采购方式、合同单位、概算金额、招标控制价金额(概算与控制价差值)、合同金额(概算与合同金额差值)、变更金额(变更金额与合同金额和值)、已支付进度款(支付进度款占合同金额与时间完成工程量的比例)、结算金额等。

投资控制表在实际运用中不仅是一张数据统计表格,更是可以使项目实施、监管人员掌握项目投资实时情况的“晴雨表”。表格由项目实施人员每月更新数据,内部审计部门及中介审计共同研讨可用资金是否充裕,并以此为根据发出资金紧张的预警或建议项目部门适当重新分配各标段间的可用资金。

(二)开展“背靠背”控制价审核

“背靠背”控制价审核模式是在目前招标清单及控制价审核模式上的优化。在操作过程中,由招标公司根据设计图纸编审工程量清单及计算控制价,社会中介审计单位同步进行此工作。招标完成后,中介审计对的工作成果进行复核,并共同讨论确定控制价,以此减少清单漏项,提高控制价精度。同时,也对招标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内部审计则根据中介审计的编制初稿及最终控制价的差异程度考核中介审计工作质量。

以某机电安装施工项目为例,招标公司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8353万元,全过程编制控制价初稿金额16073万元,最终核对金额16910万元,核对发现清单漏项金额1037万元,核对审减询价过高材料费用1728万元,有效地减少了控制价的误差。

(三)进行变更论证与分部分项结算

变更论证是指在项目发生重大设计变更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由于工程设计变更而产生的资金变化在前期投资控制时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有必要对大额变更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严格控制变更费用。在变更事由明确后,由设计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研讨若干个可行的备选技术方案,再由中介审计分析成本,使变更方案做到经济最优。实践中,考虑产生备选方案需要的时间对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可将技术经济论证同步实施,即审计列席技术讨论,参与过程中完成各方案的成本测算。

另外,分部分项结算也是大型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方式。施工实施阶段,单项工程按形象进度划分阶段进行结算,阶段性工作内容完成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在原合同进度款支付基础上编制调整价格提交项目实施部门审核签认,以此作为造价结算的中间依据文件,提高结算效率。除此之外,过程结算资料还表达了工程不同阶段造价的确切投资,可以作为项目后续投资调整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宋燕冰.工程项目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及审计实务【J】.财会信报,2012(4);

徐彬.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部控制探讨【J】.审计月刊,2008(5);

第8篇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商业信用融资

基金项目:本文是苏州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Y2014749B)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政治联系、企业家声誉与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支持(项目编号:201413984013X)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9日

公司控制权是从股东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经济性权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利益存在方式,是利益冲突的产物。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对公司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建立股东之间的信任基础,有利于提高公司运行的效率。它是一种表征公司运行状态的评价体系,其真正价值就是平衡地维护各方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和合理的期望利益。纵观现有文献,围绕控制权与商业信用融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国家制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样本的不尽相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观点。回顾并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发挥研究成果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国外研究概况

从1843年在英国法中出现福斯规则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控制权的研究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在企业进行商业融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外学者们也对此进行过不少研究。Cornelius(1997)、Kaplan & Strmberg(2003)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企业中控制权的配置及演变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在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早期,风险投资家通常要求更多的控制权;而随着业绩逐渐变好,不确定性逐渐消失,风险投资家通常放松对企业的控制;企业的控制权安排通常是一种或有控制的安排,即控制权依据一些可以证实的财务或非财务业绩指标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进行转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即同股不同权。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为何要如此配置?这种控制权的配置有何优势和劣势?以下文献从理论的角度对此种控制权配置进行了解释。

ghion & Bolton(1992)在不完全合约理论框架下,假定创业者具有私人利益,投资者和创业者具有利益冲突,他们讨论了不同控制权配置的最优性。Dewatripont & Tirole(1994)则关注现金流权和控制权之间的最优关联性,即当企业业绩较差时控制权应该配置给持有凹现金流权利(如债券)的一方,而当业绩提升时,则应更多给拥有凸现金流权利(如股权)的一方。Hart & Moore(1998)也研究了在不完全合约融资中控制权的安排问题,通过建立含有私人利益的不完全合约模型以说明最优的或有控制权配置。Bascha&Walz(2001)讨论了或有控制能使风险投资企业在关于IPO的决策时达到最优。Gebhardt&Schmidt(2006)考虑了在不完全合约的框架下,利用可转换证券和控制权的条件配置使风险投资企业的替代决策达到最优。Hellmann(1998)研究了风险投资家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替代创业者,他认为创业者在谈判时会在给予风险投资家足够多的股权以换取控制权。Hellmann(2006)在双边道德风险的框架下,考虑了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配置,他说明了控制权的或有配置在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模式上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及对企业风险投资等进行了系统、丰富的研究,为民营上市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西方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假设及东西方公司存在的与生俱来的文化差异等因素,单纯依靠国外的研究文献是无法准确得出我国企业家对控制权的要求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的。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也在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姚佐文、陈晓剑和崔浩(2003)利用控制权依据可转换证券进行转移,从而说明可转换证券与或有控制能使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模式达到最优。李姚矿和陈德棉(2004)在Bascha&Walz(2001)模式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退出控制权分配模型以探讨参与型可转换优先股与风险投资家的最优退出选择之间的关系。安实、何建和王琳(2002,2004)在不同情形下讨论了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讨价还价过程中的控制权配置问题。陈永庆和王浣尘(2003)对风险投资的再谈判过程进行了简要讨论。欧阳凌、欧阳令南和周红霞(2005)在泰勒的企业融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引入控制权转移和监督成本变量,分析了控制权的安排对创业投资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认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松散的交替关系。

至于国外流行的金字塔持股模型,叶勇和胡培(2005)经研究后发现,超过50%的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并未分离,他们认为金字塔持股是通过间接所有权链条形成的公司终极所有权,并不单纯是终极控制股东加强控制、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工具,以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判断是否构成金字塔持股有失偏颇。李金龙、范纯增及谈毅(2006)理论分析了影响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各种要素,指出环境不确定性、创业者私人利益、创业者声誉和项目成功概率对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的配置都会造成影响。赵西亮(2005)指出控制权的或有配置与可转换证券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双边道德风险问题。燕志雄(2007)也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配置进行了研究。

三、总结

从融资结构中折射出的是控制权的安排或控制权的结构。不同的融资契约中包含着不同的控制权,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就包含了对控制方式的选择,而作为均衡解的融资结构是投资者与经理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最小化成本的控制权结构,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控制权的安排来最大限度地限制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融资契约中涉及的控制权通常为名义控制权,对经理行为的监控作用有限,但是,与股票相比,债务契约因其包含的清算权能够直接威胁经理的实际控制权,所以能够对经理形成更强硬的束缚。由此可见,应该充分发挥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当然,由于债权人和股东所拥有的控制权的内容及其实施方式的不同,会造成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影响到商业信用融资结构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在现实中,还有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诸如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等民间的非法、准非法灰色金融机构贷款,且异常活跃,但民间借款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保护的融资行为,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我们国内学者要继续根据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商业融资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及解决途径,让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不复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哲昕.企业控制权结构探讨[J].学术界,2010.4.

[2]高雷,宋顺林.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市场反应[J].财经科学,2006.3.

[3]燕志雄.激励、控制权安排与金融合同[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廖敏.控制权、所有权与资本结构[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王变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融资结构决策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6]刘俊堂.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意义[J].现代商业,2007.13.

[7]伍秉华.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成因和公司治理研究[J].市场论坛,2008.9.

[8]周玲玲.民营企业政治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南京邮电大学,2013.

[9]姜伟.民营企业股权激励意义浅析――结合智能交通行业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

[10]胡伟.控股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

第9篇

针对目前存在的大量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其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诸多资金壁垒。而当企业外源性资金需求难以被满足的现状下,如何优化内源性资金的配置则成为当务之急。

会计内部控制的出发点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对象是资金流。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企业资金在时间上将先后经历:原材料采购阶段(G)、产成品生产阶段(W)、产成品销售阶段(G`);与此同时,企业整体资金在空间上则同时存在于这三个阶段。由此可见,会计内部控制的出发点须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原材料采购阶段

当前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订制化生产要求,即根据客户的订单生产相应产品。在现有商业规则的作用下,企业将先期垫付一定的货款。这就意味着,该阶段所实施的资金预算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资金的配置。如何根据企业目前的资金状况合理开展资金预算,则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出发点之一。

二、产成品生产阶段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会计部门往往扮演着成本中心的角色。或者说,会计部门不仅有责任监管企业资金流,还应通过成本控制来优化资金流。从而,针对生产阶段的资金配置,必然就须以成本控制为前提。不难理解,会计内部控制着重于在价值层面实施成本控制活动。因此,确立原始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合理性,便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又一出发点。

三、产成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阶段对于中小企业最为关键。尽管以订制化生产为特征的当下,销售似乎不成问题。但即使这样也存在着尾款回收的问题,更何况大都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推广的难题。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模式,需要及时回笼资金G`(本金+利润)。因此,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在于对利润的回笼监管。

基于出发点的内部控制途径

根据上述三个出发点可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建立有效的内控目标,还应增强会计人员的岗位意识,当然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也十分重要。为此,这三项要求便构成会计内部控制途径的要件。

一、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

中小企业作为当前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间并不存在统一的经营目标。从而,也不存在相同的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然而,仅就生产经营的内涵式驱动而言,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目标则是一致的。根据“产出—投入”间的比较便是,在资金投入量维持原状的前提下,提高该比例的数值。这一目标导向便为绩效管理建立的价值取向。

二、增强会计人员的素养

会计人员的素养可以由两方面组成:岗位技能、岗位意识。从当前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增强岗位意识的需要显得较为突出。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人员尽管具有良好的执行力,但在面对业务操作时较为被动,难以形成自觉、主动与各部门联系的意识。这将导致会计人员因缺乏整体经营观,而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出现偏差。关于这一点,依赖于绩效管理中的职责界定来克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

众所周知,绩效管理需要在定量的基础上,针对考核对象确定最终的业绩效果。并以此作为考核对象薪酬分配的重要参考。上文已从三个方面建立起会计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因此指标体系也应围绕之而进行。

增强内部控制效果的二者契合模式

本文开篇已经指出,建立二者的契合模式在于增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因此,应以会计内部控制为导向,辅以绩效管理为支撑。

一、资金预算环节的契合模式

针对项目生产的资金预算,首先需确立资金组成要素。一般而言,可划分为:人工费用、物资采购费用、流通费用。因会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必然受到若干技术性问题的影响,难以准确估算出预算资金量。这时,建立起与各业务部门的联动机制则十分必要。为此,绩效管理在制度安排上,就须针对预算的准确性给出考核办法。如,明确人工费用应在预算总量的20—25%范围内浮动;若决算后未能满足该指标,将追究会计人员相应责任。这样一来,就增强了会计人员的岗位意识。

二、资金使用环节的契合模式

资金使用环节主要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在具体实施中,涉及到会计人员的资金监管与业务部门的成本控制两大工作。在明确企业生产目标的前提下,绩效管理应分别包含针对会计人员和其它部门人员的要素。针对会计人员来说,会计人员通过生产运营中所发生的会计原始凭证,来获取资金流动量和方向等参数。由此,确认原始凭证的真实、合理性就由为关键。一般情况,会计人员只对凭证的形式要件进行审核。为此,绩效管理中还应增加对凭证有效性监管的考核机制。

三、资金回笼环节的契合模式

在许多中小企业里,有关执行资金回笼事项的人员主要为市场营销人员。他们不仅承担与客户的业务接洽,还履行着最终产品尾款的回收工作。这一项工作在年度末由为重要。为此,绩效管理的对象主要就是市场营销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制度安排上,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针对尾款回收量为基础的提成制度。这一点属于绩效管理中的正激励要素;在激励兼容原则下,量化提成指标。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尽管本文是以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但文中所得出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于其它类型的企业。

首先需要明白,建立会计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间的契合模式,目的让在于推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找到会计内部控制的出发点,以及围绕出发点所形成的路径。

第10篇

【关键词】终极控制人;投资行为;现金流量权;控制权

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转型期,上市公司中的大多数由政府主导转制而成,国家股或国家法人股在我国大多数公司转制过程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大多数企业处于金字塔控制结构之下,最终控制人通过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来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这使得利用投资行为来损害其他相关者或者小股东的利益成为可能。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999年,La porta等提出,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一个最终的控制股东,这个最终控制人通过金字塔持股、交叉持股和有限表决权等方式,达到对控制链终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一般将终极控制人拥有的对公司的控制权称为终极控制权,终极控制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终极控制权的控制是多级的;二是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存在着偏离,也正是因为终极控制人的多层级控制才导致的了其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

1.1 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现状

我国目前市场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将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的2661个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公司存在终极控制人,在所有样本中只有12.25%属于分散持有型的上市公司(未排除未披露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不存在终极控制人。另外,在存在终极控制人的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人性质属于国有性质的占40.41%。从终极控制权比例可以看出,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平均享有41.87%的终极控制权,可见,终极控制权结构展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

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比较大。若按照10%作为终极控制权的判断标准(La Porta等提出了两个控制标准即10%和20%。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股东披露的标准主要是5%和10%,而目前国内外文研究献中普遍以10%作为是否实现控制的标准,因此本文选取10%作为控制权的标准。)则在样本中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之间的平均比为0.82。

综上所述,根据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后,正如La Porta所言,我国也存在着显著的终极控制权现象,从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比角度分析,也得到了证明。

1.2 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影响

目前对终极股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终极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逐。终极股东通过金字塔式持股和交叉持股链条控制了上市公司,随着控制链条的不断增加,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的分红权越小,造成其掠夺上市公司的财富,却只承担较小比例的损失,这种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骗离为终极股东获取私有收益提供了条件。Shleifer、Vishny(1997)认为当控股股东控制了公司几乎全部的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投入资本扩大企业的控制性资源,从而获得不为中小股东所共享的控制权私有收益,那么就使公司的投资决策往往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做出的,而不是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

Attig,Fisher and Gadhoum(2004)研究发现终极控制者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激励终极控制者过分的扩张,终极控制者也许会投资利润率低下的项目来换取自己收益的增加。Holmen and Hogfeldt(2005)分析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加剧所有权集中引发的控制性股东的盘踞效应,这种盘踞效应的主要特征是最终控制性股东通过利益抽取获得控制权私立,大股东通过较少的资本投资来控制多家企业的内部现金流。

王立军(2006)研究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背离程度越大,金字塔控制公司与处于底层公司的效率损失直接与过度投资带来的成本相联系,这种过度投资行为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发现控股股东普遍利用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投资所形成的控制性资源是产生控制权收益的基本来源。苏启林等(2003)、谷祺等(2006)研究验证了终极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会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背离程度越大,企业价值的损失越大。李善民、王德友、朱滔(2006)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比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高,企业价值越低,说明较高的非国有企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会引发更严重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问题。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高,冲突越严重,公司过度投资越严重。

2.研究设计

2.1 变量设计

本文研究需要三组变量,被解释变量是企业投资支出(L)的替代变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与期末总资产的比。解释变量则为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比CV(现金流权/控制权)。控制变量则选择了已被证实的对企业投资产生影响的如下变量:(1)企业规模(Size)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数值越大代表企业的规模越大;(2)成长能力(Growth)用营业收入增长率衡量;(3)行业虚拟变量(Industry)。 按照证监会对行业的分类标准,将上市公司分为13个行业,剔除金融行业(I类),选择行业J类为基准,设置11个其它行业的虚拟变量。(4)年度虚拟变量(Year)。 本文选取的是2010-2012年3年的样本,以2010年为基准,共3个虚拟变量,属于2010年Yi=1,否则Yi=0。

2.2 样本与数据来源

以2010~2012年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以下几项筛选:

(1)剔除掉控制权比例小于10%的公司。

(2)剔除掉被ST、PT的公司。

(3)剔除掉金融保险类公司。

(4)剔除披露资料不全的公司。

在此基础上共得到3441个样本, 其中2010年1112家、2011年1155家、2012年1174家。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上市公司数据库,运用Excel2007和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

2.3 研究模型

为验证前文假设,本文采用如下回归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L代表企业投资水平,CV代表两权分离度,Size代表企业的规模,Growth代表企业的成长能力,I和Y分别代表行业和年份,β0是常数项,β1-5是回归系数,ε是随机扰动项。

3.实证研究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终极控制人

通过对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和两权分离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的平均值(38.4%)接近40%,几乎达到绝对控股(50%),最大值(89.41%)也接近90%,可见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普遍较高。另外,控制权的特征值普遍要高于现金流权,这说明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两权分离比的均值0.8149,总体上看不高,这是由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简单的股权结构所导致的。

3.1.2 投资行为

通过观察样本公司2010-2012年三年的数据,样本公司的投资规模的均值为0.0528,标准差为0.0532,这说明样本公司的投资规模的差异相对较大,这为终极控制人通过扩大投入资本从而获得企业的控制性资源,进一步扩大控制权私有收益提供了证据。从公司负债融资情况看,负债总体规模的均值为49.2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来源扔为负债。

3.2 多元回归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之前需要先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果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太大,则变量间会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而影响回归结果。一般情况下,认为当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时,变量间即高度相关,会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导致结果不可靠。从皮尔森相关性检验结果可知两权分离比、公司规模和成长能力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度不高(其中系数最高的为0.107),这表明,上述解释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见表1)。

(1)两权分离比的回归系数在模型中为-0.021**,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模型的回归系数说明上市公司的投资与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比成显著负相关,两权分离比越小,即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的投资水平越高,反之亦然。这就证明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情况下,控制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背离程度越大,冲突越严重,控股股东普遍利用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至此,假设得到验证。

表1 多元回归结果

Model a1

Constant -0.539***

(-10.122)

两权分离比 -0.021**

(-2.217)

公司规模 0.766***

(77.164)

成长能力 -0.008

(-0.877)

行业 控制

年份 控制

调整R2 0.699

F值 500.119

(Sig值) (0.000)

a.Dependent Variable: 投资水平

说明:①***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②回归系数下面值为相应的T值。③年度变量和行业变量的统计结果没有在表中标明。

(2)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的回归系数在模型中是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的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公司投资水平就越高。

(3)控制变量的成长能力回归系数在模型中近似为0,表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投资水平没有线性关系,即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没有直接的影响。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沪深两市A股2010-2012年连续3年共3441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几项结论:

(1)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终极控制权现象,终极控制人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越严重,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两权分离度越大,即控制杠杆越高,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同时,外部监督水平越高,终极控制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成本越大,从而会缓解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2)本文不仅从整体上考虑终极控制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还从更具体的股权结构观察其影响: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通过金字塔结构控制上市公司,但大多数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并未发生分离。终极控股股东多采用多条控制链,利用金字塔结构以较少现金流权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控制权。

参考文献:

[1]冯旭南,李心愉.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科学,2009(2):84-97.

[2]郝颖,刘星,林朝南.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投资与利益攫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2):98-106.

[3]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75-84.

[4]赖建清.所有权、控制权与公司绩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卢惟.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下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2010.

第11篇

[关键词] 互联网+;小微企业;资金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2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050- 03

0 引 言

小微企业虽然在规模与资金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同样是保障整个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有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企业的注册数量已经超过上千万家,其中小微企业所占的比例达到99.3%,占GDP总比重的55.6%,占国家工业生产总值的74.7%,占社会销售额比重的58.9%,占总税收比重的46.2%,占出口额比重的62.3%。上述的各项基本数据,彰显出小微企业对于整个市场的价值。同时,小微企业也能够为社会提供75%的就业岗位。结合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经验也可以发现,这三个国家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基于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小微企业如何做好资金管理进行探索,迫在眉睫。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互联网+”理念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1.2 资金管理理论

所谓资金管理,主要是指一种开放、动态以及C合性的管理模式,是在国家法律的基本引导下,参照资金运行的特征与规律,更好地协调内部资金的管理,有效处理不同资金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是对组织资金流、资金的调度、资金运转以及资金结算等资金运行流程的全面管理。

1.3 小微企业界定

当前在我国的小微企业界定方面,并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内容,如今全球不同国家设定的参照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现行对中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界定方式为三类,一是将实收资本作为衡量标准;二是将职工人数作为衡量标准;三是将营业额以及销售能力作为衡量标准。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如下表1所示。

2 互联网+时代的小微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融资方面问题及成因分析

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微企业资金管理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融资问题诱发的内因。①企业规模限制,小微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资产总量还是在固定资产方面,竞争十分激烈,所获取收益较低,经营效益处于变动的状态,现金流明显不足;②财务制度不健全。很多小微企业为获取国家的专项补贴以及有逃税漏税的现象,通常会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导致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影响;③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导致企业管理者不具备信用意识,为开展金融机构以及银行融资形成阻碍。

另一方面,融资问题诱发的外因。①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成为金融机构共同的抵制对象,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明显不占优势;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缺乏健全;③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无法依据法律法规的具体标准开展研究。

2.2 资金控制方面问题及成因分析

资金控制是资金管理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分析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将资金控制方向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控制观念落后。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对资金的良好控制是决定其成长的核心与关键性因素,需要增强中小企业资金控制,有效掌控企业成本因素。但站在企业管理层视角,资金控制观念并未形成,执行效果不佳。

第二,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小微企业对成本控制并不具备行之有效的体系,受到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影响,成本是小微企业的生存根本。缺少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导致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

第三,成本监督机制不完善。小微企业高质量人才获取十分困难,造成财务方面的监督管理手段落后。会计工作者对企业内部情况无法准确了解,成本监督机制无法建立,致使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本控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3 优化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资金管理策略探析

小微企业资金控制优化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树立资金控制思想。小微企业通常是民营企业,并且规模方面较小,投资者多数为中小投资者。因此,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管理层应该在思想上注重对企业资金的有效控制,保证企业具备良好的资金流动环节。

第二,有效的成本控制。资金的有效控制成为关键,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够获取更多最大的效益,满足中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完善产品与服务,构建营销脉络及体系。

第三,成本监督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小微企业在资金耗费控制过程中,应该注重事前控制,做到对成本控制的未雨绸缪。结合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本理论,将资金控制作为起点,保证将其应用到经营业务前端。另一方面,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构建一个高质量、高素质的队伍。企业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基本内涵。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超,骆建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5,10(1):100-102.

[2]张淑丹.互联网金融新形势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5,11(11):49-57.

[3]梅佳,兰强.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小额贷款公司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研究[J].海南金融,2015,4(11):77-80.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资金活动 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

010年,财政部颁布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等18项内控指引。但是,由于实践时间短、反馈信息不足,这项内部控制规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概念和内涵界定模糊、重大缺陷缺乏认定标准等,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难和资金活动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搜集上市公司的案例和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财政部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将资金活动定义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等活动的总称。

(一)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孟焰、王志成(2003)讨论了多会计主体企业资金内部控制,主要是企业对其分支机构的资金内部控制问题,重点研究了多会计主体企业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张雪峰(2010)认为我国企业在现金流的内部控制制度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内控制度环境还不完善;没有建立相应风险预警系统;对现金流的控制活动不健全等。

财政部会计司的《我国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情况分析报告――基于2011年内控评价报告、内控审计报告的分析》中,包括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情况和具体内控缺陷披露情况。多数公司对重大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两个方面。定量标准一般是以某一财务报表指标作为计算基础,以该指标的一定比例作为衡量重要与否的标准;定性标准则各公司差异较大。

(二)内部控制缺陷驱动因素的研究

Doyle 等(2007)对披露重大内控缺陷的公司特征进行了研究,将重大缺陷按其形成原因分为三类:人员缺陷、复杂性缺陷和一般缺陷。通过对样本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具有内控实质性缺陷的公司规模较小、获利能力较低、经营复杂、增长迅速,或是近期经历着兼并或重组。

齐堡垒等(2010)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和应计质量更低,即内部控制对于保证财务信息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二、实证模型与数据

(一)实证模型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选用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如下:

上市公司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截距项+βi×影响因素i+ε

(二)因变量的说明

本文的因变量是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当存在缺陷时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机制还不够完善,公司年报披露意愿不强,所以应当综合考虑其他的外部信息来分析资金活动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渠道来采集缺陷样本:一是通过国泰安数据库采集数据;二是通过新浪财经查找其“违规记录”和“诉讼仲裁情况”,寻找与企业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相关的信息,并将相关企业归入资金活动内控存在缺陷的样本。

(三)解释变量的说明(见表1)

(四)解释变量回归系数预测

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对表1中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符号预测分析如下:

因为公司组织架构内控缺陷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质量,属于公司层面的缺陷,所以该缺陷越严重,可能导致各类资金活动出现内控缺陷的概率越大。而公司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素质和管理,故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越容易导致资金活动内部控制出现严重缺陷。

高成长的公司可能由于业务或企业规模扩张过快,故易导致资金链出现断裂或投资决策失误等内控缺陷。企业在发生并购或是内部重组三年以内,其公司架构等方面并未完全成熟,所以更容易产生营运资金管理不善。企业发生亏损通常与其管理控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有关,尤其是投资活动的缺陷。如果公司的子公司和分部数量较多,表明公司运营的复杂性较大,可能导致资金活动过程中缺少监管而产生重大缺陷。同样,公司营业收入越多的企业,可能营业规模越大,人员更多,业务更加复杂,相应对各类资金活动的监管程度可能越低。企业境外收入比重越高,表明其对外贸易额或海外子公司营业额占主营业务比重越大,因此更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故易导致公司资金的不稳定。

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因为受监管的时间较长,各方面的制度较完善,所以产生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小。CEO兼任董事长,虽然会使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但由于可能更关注大股东的利益及其现金流权的控制,而加强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

而公司控股股东为个人公司,可能因为股东侵占公司资金等行为而更可能出现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绩效和资金管控对控股股东的影响越大,故其越重视公司的资金活动内部控制,因此预期其控股比例越高,出现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有交叉上市的企业,由于受到多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同时国外上市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出现资金被挪用或侵占等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小。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后,企业的投资决策水平和资金控制水平会提高,故认为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出现筹资不当或投资失误等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小。

因为“四大”会计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故其在审计客户的选择中处于优势地位,为了降低其审计风险,他们会尽量规避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企业,所以由“四大”所审计的企业,出现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较小。

对于地区变量,我们以东部地区为参照标准,由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市场发育程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较东部地区都有显著的差距,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市场交易成本相对较高,故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管控不严的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概率也较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架构缺陷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2:人力资源缺陷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3:公司近三年发生兼并或重组与资金活动内控制缺陷正相关。

H4:公司经营亏损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5:子公司数目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6:公司分部数目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7:公司规模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负相关。

H8:境外收入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9: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10: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负相关。

H11: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正相关。

H12:“四大”国际所审计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负相关。

H13:公司上市年龄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负相关。

H14:交叉上市的公司与财务报告内控缺陷负相关。

H15:信息化管理与资金活动内控缺陷负相关。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分类分析

从表2对各年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分类统计可知:(1)资金活动内控缺陷中资金管控类的内控缺陷最为常见,即企业出现了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或遭受欺诈等情况。(2)筹资活动缺陷也比较普遍;资金营运活动内控缺陷和投资活动内控缺陷所占比重较少,但是也要提高警惕,设计科学的管理流程防范缺陷的发生。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自2008年到2011年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企业收入增长率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企业经营性亏损平均每年都在10%以上,企业并购平均每年都在25%以上,企业内部重组平均每年都在25%以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各年都在36%左右,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也在19%左右持平,但是其绝对数量是在不断显著增加。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4回归结果可知:

1.企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连续4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更可能出现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因为组织架构方面的缺陷很大程度上说明企业的制度不完善,管理有漏洞,所以更容易出现资金活动内控缺陷。

2.企业经营亏损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连续4年均呈正相关,其中2009至2011年连续3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经营亏损的企业更可能出现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

3.控股股东特征和资金活动内控缺陷连续4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2008年和2011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控股股东为自然人的企业更容易出现资金活动内控缺陷。

4.企业信息化管理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在2008和2009年呈显著正相关,2010年不显著的正相关,说明使用信息化管理的公司更可能出现资金缺陷,可能是因为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暴露了公司内部控制中的缺陷。

5.企业上市时间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在2009和2010年呈显著正相关,而2011年呈显著负相关,与美国等成熟市场一致。这说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和成熟,上市时间越长的企业受到的监督更广泛,内部控制更加完善。

6.企业销售收入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在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规模小的企业由于内控制度的不完善更可能出现资金活动内控缺陷。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综上,自2008年到2011年上市公司的企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连续4年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存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更可能出现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

企业上市时间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在2009和2010年呈显著正相关,而2011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和成熟,上市时间越长的企业受到的监督更广泛,内部控制更加完善。

企业CEO和董事长是否兼任、企业上市时间等变量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不稳定,可能与中国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环境有关,其具体原因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企业信息化管理与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在2008和2009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使用信息化管理的公司更可能出现资金缺陷。

(二)启示

首先,企业资金活动中的资金管控部分是出现缺陷概率最大的地方,应该完善相关制度,予以重点监督。其次,由于企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缺陷很可能导致公司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缺陷,所以要提高企业在投资、筹资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活动的效率,应该进一步规范中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应高度关注企业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减少资金活动内控缺陷的发生。再次,企业经营亏损及人力资源内部控制缺陷也影响到了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质量,故也应是市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的重点之一。另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改进其资金活动内部控制,因此,在条件允许下,可鼓励更多的企业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企业更健康的发展。J

参考文献:

1.Doyle J.,Ge W.and McVay S.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

2.Ge W.,McVay S.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3).

3.孟焰,王志成.论企业会计主体间资金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3,(4).

4.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