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教案

时间:2022-07-05 22:0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声慢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声慢教案

第1篇

【摘要】每篇课文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只要你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他们自己就会告诉你他们的特色是什么,应该怎样教活他们。

【摘要】 抓住特色 认真分析 教活课文 活学活用

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若问我对语文教学的感受,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极为恰当。我发现每篇课文都不是死的,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只要你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他们自己就会告诉你他们的特色是什么,应该怎样教活他们。

在此就以李清照词两首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来谈一谈我的这种感触。

新人版必修4第二单元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与《声声慢》。按照常规,这两首词是分开来讲的,我参考了几个教案,也是分开来讲的。但是我通过分析后发现,这两篇课文表达的情感都是一个“愁”字,为什么不可以以“愁”为线索将这两首词串起来一块儿讲呢?

在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首先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并强调了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色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前期词在内容上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丽明快;后期词表现爱国精神,抒发伤时怀旧和怀乡掉亡的情感,风格凄凉低沉。然后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练习之后,请两位学生激情朗诵,这样就营造了浓浓的抒情气氛。接着,我按照以“愁”为线索将两首词串起来的思路来讲这两首词的内容和特色。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宦游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携酒去东篱观赏,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再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总体上来说,这两首词都写“愁”。《醉花阴》写与丈夫短暂离别的相思之苦。这种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声声慢》写国破家亡夫死之痛。这种愁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在意境方面,《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这样,我抓住这两首词都写“愁”的特色,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内容集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2篇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自主探究的能力。就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随后就构建新时代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课堂优质高效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教师的教学认知出现问题。当前的很多语文教师把语文看成是“语言”的表达工具,在语文课程教学时讲述的是语言描写、讲述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讲述文章是如何进行情感表达的、再就是对文章中的成语、字、词的含义进行讲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了,但偏离了新时代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本意。2.教师课堂提问出现问题。教师设置问题面向一切学生有助于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好像是“矫枉过正”,无独有偶,又出现了满堂课的提问,并有“兴风作浪”的作怪气势,这样做的弊端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提问教师设计”,学生回答后得到的确认也是“教师确认认可的”,都没有学生的“功劳”在里面,哪还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理念。

二、构建新时代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识基础,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正确认识世界。一是做到随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某个教师的教案非常漂亮,并被以公开课进行示范,但是一味地用这个教案来给不同时代的学生上课,不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而且得不到更新教学内容会误导学生。二是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知道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一切围着学生转,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和引导,是迎合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脱离了学生,空谈语文教学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就达不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三是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为此在教学中要尊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取舍教材,对学生增长素质有用的去学习,对增长素质无用的大胆舍掉,不要面面俱到的学习教材,同时根据学生的喜好,可以把后边的内容挪到前边来教学。总之一句话,教师教学所做的一切都得围绕学生转。四是要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知识多一些,然后服务于社会,为此教师不能一味地教学教材,而要拓展教学,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传递。五是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借助新科技多媒体教学,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明晰化。六是语文教师要提升素质。教师不要认为自己的知识够用了,就不用再更新学习了,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方能不被社会淘汰。我们要承认语文课教学不单单来自于教材,更多的来自于教师从课外获取更多的知识,否则新时代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2.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迎合学生的喜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一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等科学的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畅所欲言,和谐状态下互动交流,然后给学生激励性评价,从而营造良性竞争的课堂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构建高效优质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二是高中学生情感丰富,有个人崇拜的迹象。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进行情感教学,以情换情,让学生“爱屋及乌”,激发学生的“学不好对不起教师”情感;同时,用教师的个人的“文学素养”魅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要有豪放之情;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则要声调低尽显“老年无依、失落孤寂”情感;在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则表现为悲愤和沉痛。所以,教师的教学要针对不听教材的不同文章,尽显不同情感,从而把个人情感诠释给学生,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3.依据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素质教育要求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以便迎合学生的所求所需。为此,教师要研究好学生的喜好和需求的同时,研究好教材,加强对教材的把关,认真考虑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哪篇文章可以不讲,哪篇需要细讲,哪篇可提前讲,哪篇需要靠后放都需认真研究。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的主要问题精华要点,并对一节课知识量的传授进行了严格控制,以便为学生安排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为构建有效高质课堂奠定基础。总之,在实践教学中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更新教学理念,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新时代的优质高效课堂。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语文作为较于其他学科有更多人文性的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学生人生方面更应该发挥作用,让学生的发展根植于充满传统文化的课堂,让传统文化的氛围充满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

作为引入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其渗透面是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设置,例如,文言文、古诗词等。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为例,共涉及古诗词22首,文言文共17篇。然而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不仅应该指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主题、内容、人物性格等等,同时还应该点拨学生这篇课文出自《红楼梦》这部经典中,是一个朝代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缩影,所以,可以适当补充给学生清朝的礼仪习俗、建筑风格、等级制度等传统知识。语文课堂上“教教材”不可取,然而我认为只是“用教材教”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求知欲望,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氛围应该是自始至终的,每个细节是都可见的。在课堂上“教学相长”的同时,养成学生“尊师重教”的礼仪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教授学生书法的写作,让学生感受书法这种国粹的魅力。

二、传授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但是仍然需要强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比重还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中编入的不应该只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司空见惯的学生早已有所耳闻的内容,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考虑。当然这种传统文化篇目也不应只是量的增加,如果为了只是文言文的积累也是顾此失彼的做法。

语文教材不只是教科书一种,这一人文性浓郁的学科更是生活的反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诸如,教学视频,戏剧表演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也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途径。

2.教师

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有积淀的基础上的讲授才会有历史的厚重感,才不会只是教案的复述,或者在课文之外问题的束手无策。然后,在此基础上全面备课,由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所以,备课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问的问题,可能涉及的知识,这样有准备的课才能有底气地上,有针对性地讲,学生才能有切实的收获。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该时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例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书法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朗诵能力,让学生可以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文的韵律,甚至是一点绘画能力,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美,更甚至是一点写作文言文、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教学的时候更透彻,知道作者表达时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篇目不应该只是考试的牺牲品。教师习惯性地将古文的翻译作为重点,将学生的背诵作为目的,这样的课堂难以有美的享受,更没有兴趣可言。有些甚至是只学习考试的重点部分,然后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脱离了文章内容,考完试后学生都不知道课文内容,变成为了考试而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体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师肯教,学生时间久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抛开考试的压力,不是开篇就讲背诵的任务,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学到他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考试的要求也肯定能达到。

3.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面对古代经典篇目的阅读缺乏耐心,缺乏兴趣的培养,因此,刚接触就感觉难以读懂,很快就放弃了,所以,对传统文化感受不深,所学的经典篇目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社会的极速发展伴随的是浅阅读的盛行,浏览式的阅读,猎奇式的阅读,多数人很难俯下身子去阅读文化气息浓厚但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极少有人能自觉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更深层次进入课堂的策略

1.听

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传授应该是多角度的,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该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听一听名家的朗诵,很多时候古代的诗文不是作者自己默默写成的,而是一时兴起的吟唱,抱有感情的唱和,配合音乐的填词等等,听一听别人读的字词,听一听音乐的感受,学生更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语文课程做到“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说

早在之前,朱自清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就说:“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顾问,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能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由此可见,诵读古文的重要意义。诵读可以领略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语感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领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古诗文比其他经典更需要读出来,《赤壁赋》的大气磅礴,《声声慢》的凄婉哀伤,《蜀道难》的浪漫豪放等等。

3.读

新课标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当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语文教材的内容有限时,传授传统文化就要是伴随学生始终的,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经典古诗文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传统文化,在课程紧张的同时应该保证学生诵读经典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读书的空间。广泛的阅读可以触类旁通,吸收古代文化的营养。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经典古文,尽管在教材中没有提到,教师可以将它放到课堂上来统一阅读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化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课下走马观花式阅读。

4.写

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听说读上面,而应该尝试写作,即学习古人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学以致用,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应用,在于将古人的表达方式转换为自己的方式,能够有声有色,或者在表达与古人相同感受时拿来引用。

语文课堂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授,一定不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考试而加大积累量,而是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而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