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阳光体育论文

阳光体育论文

时间:2022-03-01 16:25:32

阳光体育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高晓红杜养军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有1/3的学生除了每周90分钟体育课学习外,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对体质健康概念不明确。有80%的学生有锻炼的愿望,但因为运动技术差、没有锻炼习惯、不知道锻炼什么,加上运动场地和器械不足等导致不喜欢体育锻炼;而且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往往喜欢运动量小、强度低和锻炼环境舒适的室内运动项目。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造成体质和健康水平下降。2.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情况分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我省六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因为扩大招生以后,高校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施和以前相比呈相对减少的趋势,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却找不到适合自己锻炼的项目,加上可以锻炼的器材、设施少之又少,严重影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导致学生身体机能逐步下降。其次,是大学四年的课程被压缩到两年半完成,大一、大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越来越少,加上运动场档次较低,体育设施质量差,器材配备不齐全,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质下降。3.大学生体育理念、意识分析。大学生健康理念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调查发现,有26.6%的学生,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63.5%的学生,是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还有9.9%的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数据反映出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方针,正确开展实施必须首先强化舆论引导作用,使学生清楚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的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从而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锻炼习惯。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

1.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和宣传。阳光体育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为出发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建设,为学校体育教育搭建广阔的实施平台,丰富学校体育教育内涵。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号召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应采取多种形式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利用各自学校好的资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大学生主动参加全民健身。2.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基础。体育经费、场馆设施、教师编制是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硬件保障。普通高校运动场地、健身器材、体育环境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与中小学相比,有很大改善。大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自主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及内容,但多样化的健身要求仍无法满足。对此,首先,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多安装一些实效的锻炼器材,多修建和开辟一些体育场地,吸引学生主动接近健身场所,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愿望。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各自资源优势和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科学、巧妙地设计、布置好各种体育器材设施,利用共享资源及现有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3.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课、课外活动、训练与竞赛是实施阳光体育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课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阳光体育要求在体育教学课上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掌握运动技能及运动知识,增强学生体质。教师应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研究,明确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思想,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言传身教,围绕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来进行和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更新体育知识、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掌握健身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技能,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逐步形成终生体育意识。课外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之一,是体育教学课的延续和补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仅靠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是不够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为了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措施和保障。课外活动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组织方法要灵活多样,如通过举办体育节、体育日、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组等,鼓励学生利用清晨,课间操,上、下午的课后活动以及晚上自习后等自由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组建各个项目的学生代表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节假日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代表队学生是体育活动的示范,有力推动了学校的群体比赛。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应与群体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活动内容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安排娱乐性强的项目,使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多元化。五、结论与建议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和开展,不仅仅贯穿体育教学课、课外体育活动、群体训练与竞赛,而且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来完成,体育经费、场馆设施、教师素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硬件保障。阳光体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增强体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身心放松状态下,养成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2篇

论文摘要: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西安邮电学院在校的男女大学生各5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体质健康、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1.2.2测试法

2008年10~12月随机抽取西安邮电学院的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测试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学生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男女各发放500份,回收996份,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达94.58%,其中男大学生问卷464份,女大学生问卷478份。

1.2.4数理统计法

对测得的数据和调查问卷回收的数据,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fowindow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体质达标情况以达标率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质现状和规律。学女大学生各500人作为测试对象,严格按照《国家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绝大部分处于及格状态,不及格率较高,优秀率非常低,男女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后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

2.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3个方面。

2.2.1大学生自身因素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每个大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争取每天锻炼lh。

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有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少于两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也很短,绝大部分都在1h以下,相比较而言男生每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于女生。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根本不考虑体育活动的强度、时问,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体育锻炼不科学。

2.2.2学校因素

(1)体育教学

通过调查发现,所有高校在三、四年级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只有部分院校在这两个年级开设了体育选修课,这说明高校只是将体育视为一门课程,而没有注意其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长远效益;从教学内容上看还是以专项技术教学为主,身体素质练习、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很少。

(2)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

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好坏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只是为测试而测试,这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外在的压力和动力去从事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2.3家庭因素

据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总人口数量的15%,由此可见,父母没有给孩子们做出好榜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3%的家长赞成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体育锻炼,没有家长的支持,学生就没有从事体育锻炼的外在动力。

3对策

3.1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阳光体育为背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的体育思想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目标。

3.2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各高校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检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指标,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综合考核的成绩内,占一定的比重。

3.3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

家长要改变“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观念,应认识到健康才是孩子以后的发展的基础。为此,要经常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要以身作则,每天陪孩子或督促孩子从事1h以上的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方面。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体育课教学内容还是以专项技术教学为主,绝大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只有12.3%的家长赞成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体育锻炼。

第3篇

1.阳光体育使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更加丰富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规定使85%以上的学生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要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实际上学生的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的,单靠每周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在阳光体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阳光体育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有了重要的保障,推动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结合,既完成了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如每到节日和重大活动的时候,班级就会组织一些文艺体育节目,这些体育节目的完成要靠在课余的时间来完成。班级之间组织的体育比赛、训练比赛也要在课余时间完成。因此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要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阳光体育的行列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阳光体育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的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的需求,还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推动了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安全、体育营养等知识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风貌,有利于校风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阳光体育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阳光体育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促进作用,体育活动大多在同伴的相互交往、合作中完成,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频繁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虽然现在提倡给学生减负,减作业,但由于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这种提倡就成了口号,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对立的心理。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正确地对待失败,以此树立良好的信心。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积极地参加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消除紧张和烦躁,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4.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和体育场馆是必不可少的,要有相应的运动空间和体育器材做保障。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逐步得到完善,并不断丰富起来。但总体来讲,中学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足,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体育场地缺乏尤为严重。阳光活动开展五年多来,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是学校的领导重视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场地有了保证;其次是体育器材得到补充或者更新,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需要大量的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也会专款专用,合理配置。最后,体育场地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计划中。学校要发展,不能只发展智育,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5.结语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学校应该建立阳光体育活动长效发展机制,避免走形式主义,使阳光体育制度化,从而长久地开展下去。如果只是说说,或者开展个两三年,那么阳光体育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建议学校领导增强阳光体育意识,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改造体育设施场地,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得到保障,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落到实处。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策略

 

1.前言

1.1研究背景

“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台,体现的是国家对青少年的关心和负责。我们有些学校打着为学生负责的旗号,却只管学生文化成绩好坏和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其实质则是为了学校知名度,为了校领导的政绩。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在,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错过了这个敏感期再去锻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青少年时期缺乏应有的锻炼,体弱多病,也许后果还未能显现,但今后就业和工作时,就会为身体健康问题所拖累,没有健康的体魄做保障,一切都将是空谈。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工程”,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大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大力宣传健康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引导青少年学生改善生活方式,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高等学校是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时光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刻,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掌握技术技能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通过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对于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进入大学校园后,作业、升学等压力要比中学生小得多,大学生有不少的空余休闲时间,对于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很有优势。

南京是高校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对南京高校实施阳光体育工程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国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南京高校实施情况的调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分析原因体育论文,进而分析比较,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以为高等学校进一步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起到参考作用。

1.2研究现状

“阳光体育”这个概念是在2006年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至今不到5年的时间,时间尚短。对阳光体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亦不丰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类,阳光体育的研究现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特点:

1.3研究目的

1.3.1调查现状:调查南京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1.3.2研究策略:深入领悟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政策措施。

1.3.3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更进一步。

1.3.4推进素质教育: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从普通高等院校中选取8所学校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献以及国外的相关研究,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借鉴其研究方法和已取得的成果。

查阅网上社会各界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看法,尤其学生对“阳光体育”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意见和建议。

2.2.2问卷调查法

问卷主要就学生对“阳光体育”的认识、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等方面来设计。选取南京大学等8所院校,每校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发放问卷,共发问卷800份,回收741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698份,有效率94.2%。

2.2.3观察法

对上述8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主要考察各校的体育场馆情况、各校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修建的场地和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

2.2.4访谈法

与8所院校体育部领导或老师,了解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以及近三年学生健康体测的数据。

2.2.5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了表格绘制和图表制作。

2.2.6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文件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推导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小论文。

3.结果与分析

3.1“阳光体育”的内涵

“阳光”代表青春、活力与健康,“阳光体育”并不是代表在阳光下的运动,而是代表学生青春活力而积极的体育锻炼,因此“阳光体育” 并不单纯指某项运动,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把“阳光体育”作为一个品牌来推广,把“阳光体育” 品牌做广做响,让“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快乐”等口号深入人心,品牌追求的不是经济效应,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

3.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3.2.1扭转学生体质下降

200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状况令国人担忧,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要求广大青少年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必将提升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水平。青少年要了解体育的作用和功能,要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清楚地意识到体育锻炼不但是自己的权利,而且是自己义务。

3.2.2关系到青少年一代健康和民族康强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水平,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这句名言鲜明地指出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基石。通过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3.2.3推动学校教育和体育的改革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学校体育了,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加大了,学校体育工作的空间更大了;挑战是能不能抓住这次机遇,关键在于体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对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改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大胆创新,不断充电学习,努力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3.2.4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知识掌握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尺度,众说纷纭。而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容易统一体育论文,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容易认同,因为孩子喜欢体育活动,家长不会反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各界都会支持。因此要把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体育运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3.2.5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体育相对落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成了全社会的焦点,运动成了全社会的时尚,健康成了全社会的目标,这必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体育锻炼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运动”的局面,将群众体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结论

4.1阳光体育运动在南京高校广泛启动

南京各高校都积极响应了号召,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和两次冬季长跑活动的起跑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4.2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南京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体现了领导人对青少年体质的关心,反映了党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学校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4.3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阳光体育运动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宗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通过一定的宣传,“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正渐渐被接受和采纳,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4.4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优劣的关键在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在现行的体制下,领导重视的作用更显突出,调查发现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普遍不够重视,开展有关阳光体育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被动响应文件的精神,对如何持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漠不关心,没有相关制度予以保证。

4.5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认识不够深入

阳光体育运动是什么,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和学生对此存在疑惑,有些人认为阳光体育就是课外体育活动,还有人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单纯一项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属于学校体育范畴,“阳光体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4.6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体系不够完善

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调查发现,学校无从下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阳光体育体系,阳光体育运动系统包括:阳光体育的宣传、冬季长跑活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测试、阳光体育的组织领导。

4.7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有待加强

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的不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必须使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招生规模同步,这个硬件条件能否解决,直接影响阳光体育能否顺利开展。当前要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改善体育锻炼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邓雷,杜遥捷.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 时代教育,2008,8.

[2]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 体育学刊,2007,8.

[3]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 中国学校体育,2007,4.

[4]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 体育与科学2008,5.

第5篇

2007年,《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与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及《小学德育》(现《中小学德育》)杂志社联合主办全国首届阳光德育论坛。原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林海英校长作了题为“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典型汇报,来自全国各地的阳光德育实践者进行了精彩的论坛互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李耀明主任就阳光德育论坛作了精辟的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和我分别作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构想》与《叙事德育——走进心灵的教育智慧》的专题讲座;平阳县小副校长池昌斌作《美丽的生命》精品课例展示。

2012年6月,第二届全国阳光德育论坛在潮州市举行。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卢春梅校长作“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报告,介绍他们用“顶层设计理论”从阳光教师到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全面构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的典型经验,其中以“预构-导构-自构促建构”的“三构式课堂教学”和“书声-笑声-歌声齐飞扬”的“三声校园”为亮点,出版《阳光下成长》系列第二部专著《阳光下成长——阳光德育理论与实践》,这既是学校办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重点课题和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卢校长嘱咐我写序,我欣然允诺。因为,无论作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课题指导者和卢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的导师,还是作为“全国阳光德育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我不仅深感荣幸,更倍觉责无旁贷。

最近,顺德本原小学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评估,总结提炼了他们用将近8年的时间,用自下而上的“叠积木理论”建构起来的阳光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系统,以及8年来由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组成的阳光下成长的故事集。孩子们从开始只是为自己许愿到后来为他人许愿,从感受阳光到感悟阳光,由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友爱助人的阳光心理行为和人格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形成。

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校本研究,探索的不仅仅是一条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从德育特色创新到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整体发展、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践行现代教育公平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理想之路。阳光德育校本探索之路,表达了教育者对现代德育内涵的理解,反映了教育者对美好德育理想的憧憬,体现了教育者对未来德育发展的期待。

“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少年”是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广州小北路小学“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潮州城南中英文学校从阳光教师到阳光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从“三构课堂”到“三声校园”的“阳光下成长”的德育校本模式;顺德本原小学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和从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的健康人格行为阳光德育模式,体现的都是以阳光文化培养阳光品格的德育理念。聚焦这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探索历程的关注点,人文关怀精神,德性内生规律,品德自我建构,形成了贯穿于其中的三个鲜明的主题词,折射出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与本质内涵。

一、用阳光点亮希望:阳光德育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

寓意阳光的普照万物、把光明带给人间和孕育生命的自然属性,阳光德育派生出公平、关爱、希望、自信、开朗的品格特征,进而拓展为以人文关怀精神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现代德育理念。发展为本、成长导向是阳光德育的基本宗旨,而以爱育爱、用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之人,则是阳光德育的核心内涵。

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孕育、哺育、激励和引领生命成长,在于惠及每一个生命,在于促进发展主体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替代生命的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德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的意义上说,我们把阳光德育比喻成春天哺育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春风春雨;从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品格生成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具体演绎为促进品德“内生外化”的校园文化、课堂行为;从德育的价值是以爱育爱、以德树德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实践演化为品德促进自我建构的道德行为,如志愿者关爱行动、环保低碳行为等。

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是校园、家校、社区的关爱行动;是师生、亲子的情感交流活动;是班级关爱文化与关爱共同体的营造;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亲和力、关助力;是助人自助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关怀、自我关爱的思维方式;是激励学生心灵成长的一种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德育的本义是约束人、规范人还是关怀人、发展人?”这是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分水岭,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从德育理念上说,人文关怀是一种育人思想,关注人的情感﹑需要﹑权利﹑发展和促进人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德育内涵说,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教育态度,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情怀。但是,从本质上说,它首先是一种德育伦理观念,即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生﹚之间合理关系的观念。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德育的使命是培育学生养成遵从社会规范的品德。从德育过程看,教师是学生品德的示范者、教育者、塑造者、指导者,学生是品德的仿效者、受教育者、被塑造者、学习者。示范与仿效,教育与受教育,塑造与被塑造,指导与学习,构成了师生间为人师表和尊师重道的“遵从﹙服从、顺从﹚式”传统德育伦理关系。这种德育伦理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就是一种以规范、约束为核心内涵的“范本德育”模式。现代德育理论观念强调人文关怀,主张“人本德育”,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德育的前提,把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德育的目标。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德育伦理关系,是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范本”到“人本”,从教导、训导到指导、辅导,从约束人、塑造人到发展人、成就人,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教育服务与指导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真正成为了品德的自我建构者和生命成长的主人。

二、让希望长驻心灵:阳光德育呈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内生外化规律

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品德的内生外化。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德育,就是让德育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成为品德优良、品行端正、品格健全的人。人的发展的根本是自我发展。因此,德育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品德的内化、内生与外化活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教育的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1)品德知、情、行要素整合协调发展规律;(2)品德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规律;(3) 品德内化过程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规律;(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实施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从品德形成规律上进行德育,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交往中,通过情感体验进行自我建构,自觉地将道德知识、规范和要求内化为道德认知(观念、信念、信仰)和道德情感、道德价值与道德需要,进而内生为道德人格,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表现。

人文关怀是对道德主体的人格尊重与爱护,是一种“人本教育”。前提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上有三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教育”——把学生看作是物体、物件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如手工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制作”东西,把学生比作泥团任意捏造成型;农耕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栽种”东西,认为教师是园丁辛勤浇灌就有收获,把学生比作植物让其自由生长;工厂生产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生产”产品,把学生比作材料,按一定程序进行加工成产品。

受此影响,传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常常也是“目中无人” (眼中无学生)的德育,更多的是把学生看作是一块可以随意塑造的“泥团”和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的“白纸”;把教育者看作是“灵魂的工程师”;把德育看作是一种塑造学生灵魂、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看作是简单的外塑行为和过程。因而,学生品德形成被看作是被动的或受动的。这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低效或无效现象的认识上的误区和根源。因此,为了更科学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品德内生发展的理念,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向内生型德育的转变。内生型德育,指以内在生成为本质特征的学生品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发展模式。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培育模式,也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模式。倡导品德内生发展理念和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到内生型德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校改进与学校特色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情感感受、体验与需要。基于品德形成是道德认知主体在教育者有效指导下品德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过程的理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既重视德育的社会规范,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与需要;既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健康,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用和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及和谐的心理品质。

人的品德行为受其内在的需要、愿望、观念、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支配和控制。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道德价值是否得到认同、道德情感是否获得支持、道德行为是否得到强化、道德理想是否得到实现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动力需要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包括学习的价值感、能力的价值感、为人的价值感、心灵的价值感,也包括在课堂中的价值感、同伴中的价值感、生活中的价值感、班级中的价值感、校园中的价值感以及父母与老师面前的价值感等等,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乃至整个身心发展的“杠杆性”要素。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使命的人文关怀德育,要特别关注学生成长中的这一“价值感效应”。“价值感效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心灵成长的自我驱动力,是“让希望长驻心灵”的秘密所在。关注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和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感和心灵需要,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世界,才能创造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选择和实现个人理想、才智和潜能的平台,才能积极引领学生品德人格的内生外化,才能有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为的品德发展。

三、让心田植满鲜花:阳光德育展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自我建构本质

“拔掉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绿油油的庄稼,培养良好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美德驻守心灵。”作为德育目标,我们当然最关心的是“让心田开满鲜花”的结果。但作为德育过程,我们更关心如何才能让鲜花开满心田,鲜花如何长留心田,特别是如何形成鲜花长留心田的良性循环机制和长效机制。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自主发展的自我成长过程。科学、合理的品德教育,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设一切有效的条件去“孵化”学生的良好品德。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活动、践行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以实现“感悟明理”“情感体验”“行为反省”“认知升华”的“悟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化、模仿性的“道德灌输”和“行为养成”。

阳光德育的实质是生命价值的唤醒,生命内涵的丰富与生命动力的激扬,而这一切的动力之源均来自主体的自我建构行为,而自我建构行为的心路历程和动力机制的关键性环节就是“悟构”——由认知和情感感悟体验内在生成的自我建构。这是学生的品德或德性内生的关键。品格生成的核心内涵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其实质是品德的“悟构式”发展,“心田鲜花长盛”的秘诀。大海的洁净是因为它的净化功能,品德“鲜花长盛”关键是建立和形成“悟构式”动力机制。阳光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找到适合自我的成长方式,而“悟构式”动力机制就是这种成长方式的“机理”。

第6篇

【关键词】 城乡小学;阳光体育;现状;对策;宁津县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兴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有效地开展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基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中之重;在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与环境下,有效开展乡镇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对于华夏民族的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地处环渤海蓝色经济带,是经济带域内较为落后的地区。其小学阳光体育的实施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影响着宁津县的人才质量培养,更关乎着蓝色经济带的总体发展。本文针对宁津县城以及相衙镇、柴胡店镇、时集镇等十个乡镇的小学阳光体育活动实施现状进行了体育学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宁津县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持久执行和大力开展提供可行性参考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城三所小学和相衙镇、柴胡店镇、时集镇等十所乡镇小学的阳光体育活动实施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就以上关键词,对2013年以来的有关期刊进行了检索,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研究。

(2)问卷调查法。设计《宁津乡镇小学阳光体育实施现状问卷》,并请学校体育学专家就问卷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向宁津县城三所小学发放问卷605份,回收有效问卷569份,有效回收率为94.05%。向宁津县十所乡镇小学发放问卷16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9份,有效回收率为93.27%。对以上问卷作Alpha信度检验: P < 0.01,信度很高。

(3)专家访谈法。访谈体育学专家和基层教育部门领导,以获得研究上的指导。

(4)综合分析法。在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指导下,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领导层对阳光体育的重视

(1)认知度。根据领导层对阳光体育的认知度调查研究发现:在宁津县城小学中,71%的学校领导层重视并能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14%和15%的学校、领导对于阳光体育不重视和无所谓。不容乐观的是在宁津乡镇小学中,只有11%的学校领导重视阳光体育活动,33%的学校领导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重视,无所谓的甚至达到了56%。根据我们的访谈可以得知,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不同学校的小学领导,对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意义在认识上存在差异。

(2)资金投入。根据学校对学生阳光体育经费投入调查统计表明:宁津县城小学有61.33%的阳光体育经费投入较充足,有26.14%的阳光体育经费投入一般,有12.53%的阳光体育经费投入较少;而宁津县乡镇小学只有15.35%的学校对阳光体育的投入较充足,19.31%的学校投入一般,65.34%的学校对学生阳光体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由此可以看出,由于阳光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宁津县乡镇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水平较低。

2、阳光体育实施的时间段和频度

调查结果表明:宁津县74.16%的小学生选择在下午的课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9.01%的学生选择在早上参加体育锻炼,16.83%的学生不确定。此外,调查结果还表明,每天锻炼在20分钟的占60.20%,30分钟的占25.00%,40分钟以上的仅占14.80%。这与教育部的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相差甚远,也无法达到锻炼的目的。

3、阳光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宁津县小学在体育活动项目安排上总体较为单一,半数以上的小学都把慢跑、广播操做为首选的内容,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分别占11%、8%、7% 、6%、6%、3%等,其他内容占7%。从内容安排看,他们在选择项目时,都把简单方便的项目作为主要体育活动内容。此外,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还得知,乡镇小学开展课外趣味体育的学校少之又少。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领导层对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存在差异;学校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宁津县乡镇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水平较低;学生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参与时间与频度不同;阳光体育活动锻炼内容较为单一,这些是宁津县城与乡镇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差别与因素。

2、建议

(1)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各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成立由领导任组长的阳光体育运动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小学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和增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作为,落实有力有效。

(2)进一步明确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内容和意义,不断丰富阳光体育项目,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3)学校要把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结合教育部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积极实施,并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完善,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4)加大对乡镇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资金投入,统筹资源,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的合理配置。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进一步改善活动设施。

(5)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掌握至少2个项目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的新要求,不断拓展课外体育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 白如震,吕峰.鲁西北三市初中阳光体育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新西部(理论版),2012.04.

[2] 李生民,王波,祝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9.

第7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部分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并走访了部分高校的领导、专家。

1.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期刊网查阅了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有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1.2.2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并进行综述。

1.2.3实证研究法

通过对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证研究,发现其规律,为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实践经验。

2.结果与分析

2. 1独立学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2.1.1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理解不够

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认识不清,有些学校把一些学校常规性的体育活动比如学校运动会、体育文化艺术节等纳人到阳光体育中来,无法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不能将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只是给常规性体育工作冠以阳光体育运动之名。

2.1.2学生对阳光体育理解不深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全面启动了,但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直接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效果。同时因为学生缺乏健康意识,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惰性,不感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参与进去,常把阳光体育作为自己的一种负担。

2.1.3运动场地设施不足

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是依托母体二本院校办学,随着母体院校的搬迁扩建留下的老校区正是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场所。但随着独立学院的扩招,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基础设施是保证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较大程度的制约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1.4师资匾乏,教师指导不够

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部分院校兼职外聘教师所占的比例较高,而这方面在体育教师队伍当中表现得尤其严重,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多为兼职,师资来源主要倚赖挂靠本科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如果说这些教师正常的教学基本上能够满足·,但是在课外的辅导上、参与阳光体育中的指导上就相距甚远。

2. 2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

长效机制是指方法、方式和手段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和相对稳定的机制,因此机制的运行要长期有效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体系与之相配套。我院自从2006年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方案,同时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2.2.1学校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成立全国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细则,领导和组织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由学校教务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对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考勤,学校的体育教育部门对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进行考评。每个学期进行总结并上报教务部门,把结果作为班级、个人评先评优的指标之一。通过政策的规范和有效的监督真正地使学生走出宿舍,走进运动场,有质量、有效率的锻炼。

2.2.2加强宜传力度,营造运动氛围

建立长效宣传机制有助于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目标等核心理念深入人心,让管理者、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都能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确保学校开展真正的帕光体育运动“,而不是只喊口号。因此,必须积极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扩大阳光体育运动宣传途径。·

2.2.3科学合理地选择阳光体育

运动的项目、内容和时间阳光体育运动的项目、内容应推陈出新,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兼顾学校的师资、场地器材设施。王彩平在”影响山西省大学生阳光体育开展因素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篮球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大学生的心目当中无论男女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羽毛球和乒乓球对抗性低,趣味性强在大学生中尤其是女生无论在喜欢程度上还是在参与率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项目的选取上要和学生有共鸣,能够吸引学生在主动参与进来,建议学校开展活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

文章还指出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8:00以前、16:00-18:00和18:00以后这3个时间段内,而在8:00以前和18:00以后这两个时间段内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女生比例比男生多,在16:00-18:00这个时间段进行锻炼的大学生中男生比例比女生多。总之,学生集中在上述3个时间段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与学校的作息时间是一致的。学校有关部门应将这3个时间段的体育活动统筹安排,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

2.2.4建立阳光体育的评价体系

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体系是对在实施阳光体育的过程进行监控同时检验阳光体育开展的效果。它的评价可以分为3个方面:第一是每个学期开展针对阳光体育项目的一些比赛进行评价;第二通过体育课评价,第三是通过每年的体质测试进行评价。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的一个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来监控和检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第8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南宁市中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08-02

2006 年12 月23 日,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年来,“阳光体育运动”频频出现在媒体报端。但是,在南宁市有不少人甚至连体育教师和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也相当陌生,不知阳光体育运动的缘起与目标、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状况等。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形成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南宁市中学。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从参考文献中搜集一些当今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南宁市沛鸿中学、南宁市第二中学、南宁市第三中学、南宁市第四中学、南宁市第十九中学、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南宁市第二十九中学和南宁市第三十六中学的学生和体育老师进行随机抽查,发放调查问卷532份,其中学生500份,体育教师32份,学生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为94.4%;体育老师问卷回收32份,有效问卷为32份,有效率为100%。

(3)访谈法:在做问卷调查的同时,对所调查的部分学生和全部体育老师就有关南宁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访谈,并作笔录。

(4)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的有用数据进行统计。

二 结果与分析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缘起与目标 。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缘起。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 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 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 82%。在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学校教育改革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特点的基础上,2006年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决定提出了目标实现的检测量化标准,就是“用3 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 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 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 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在“阳光体育”视野下南宁市中学体育状况。

(1)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前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3年后体育运动目标对比分析。

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前和开展3年后所调查的学校都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每天锻炼达到1小时的学生由原来的42%上升到了68%,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由原来的78%上升到了90%,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的学生由原来的60%上升到了86%。在四项量化标准中,有三个标准超过了原来既定的目标,“每天锻炼1小时”这个目标没有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运动时间没有得到保障是南宁市中学生的一个软肋。

(2)南宁市中学生目前平均每天锻炼时间。

表2可以看出,南宁市中学的学生平均每天锻炼的时间达1小时以上占68.22%,1小时以下的学生占31.78%。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大多数中学安排每个班级每周上两节体育与健康课,每节40分钟,每周在课外开展两次阳光体育活动,每次60分钟。理论上分析,学生每周两节体育课,参加两次阳光体育运动,再加上学生自发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每个学习日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然而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平均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的学生并没有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大部分的学生除了参加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和早操,还能抽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还有31.78%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达1小时的,这占了很大的比例。

根据表3可知,在平均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的学生中,由于学习压力大,没时间锻炼占80%;家长不够支持占5.33%;领导重视不够占24%;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占14.67%;场地器材不足占53.33.%;其他9.33%;由于中学课程比较紧,受升学率压力的影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们似乎更加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使学生们有很少自己支配锻炼的时间。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在参加体育与健康课和阳光体育运动之余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3)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要项目以及学生态度。

南宁市中学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主要以跑步、球类活动、体育游戏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为主。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后,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以及运动的方式比以前更多,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对自身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南宁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问题。从现在各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存在着只有68.22%的学生能够做到平均每个学习日锻炼1小时或以上,并没有达到85%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要求;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光喊口号,政策没有落实到处,市局没有布置检查工作;不够重视学生身体锻炼,不注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文体活动以及阳光体育运动,只注重学生文化学习;存在着一般学校体育工作与阳光体育运动不能区分的问题,在正常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或活动上冠以阳光体育运动之名,就算是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着对阳光体育运动实质理解不准的问题,不知在工作中如何开展工作,不知哪些工作属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范畴;对阳光体育运动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的一体化理解不够,还没找到一种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方法等问题。

三 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结论与建议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进行长远规划。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绝不是开展几项活动,也不是开展三年后,在2009年阳光体育运动考核评估后就结束了,从09年到现在的三年,还有往后数十年,还是应该持续地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在南宁市有些中学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同于体育教学课,等同于群体性体育竞赛,等同于课外体育活动,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也是短视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目标大部分都达到了,达到了的目标我们要保持,继续发扬;没有达到的目标,必须进行长远规划,从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以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发挥南宁市教育局、体育局以及共青团部门的作用。

南宁市教育局是南宁市教育事业的单位,南宁市体育局是南宁市体育事业的单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教育局的事,也是体育局的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充分发挥南宁市教育局和体育局的作用。教育部门无论从经费、人力等提供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来说都是有限的,而南宁市体育局有专门用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可以从南宁市体育彩票公益金里划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专项资金,可以发挥体育局人力资源和利用其举办活动能力的灵活性共同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服务。在中学里也要注意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广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大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线。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2007 年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措施,它是国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第9篇

摘 要 通过对河南大学生2002年至2010年历年身体健康体质测试,揭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前河南大学生心肺功能发展现状,以及开展后河南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结论认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对河南在校大学生心肺功能健康有重要的促进意思,并具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河南大学生 心肺功能

一、引言

2006年12月,全国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去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都充分说明国建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活动开展至今已经6年,是否对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效果又如何?本文通过对2002至2010年河南大学生体质测试心肺功能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并得出结论,对探讨河南大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影响下,心肺功能现状及改变具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2002至2010年全校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长跑的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图书资料。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查阅有关研究论文40余篇。查阅了中央下发的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测试法

对河南农业大学2002至2010年在校大学生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进行认真测试。

3.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表格绘制。

三、结果与分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前学生耐力素质状况分析

2007年前,阳光体育运动未开展前,河南农业大学学生耐力素质状态,本文选取河南农业大学2002、2003、2004级学生进行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以及肺活量的测试,数据如表1、表2、表3。

(二)历年大一新生耐力素质状况分析

我们针对2003至2009级学生在大一入校期间的耐力素质进行测试,得出数据进行分析(表4)。我们不难看出从2003级到2005级大一新生男女的耐力素质测试中,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且下滑趋势非常明显,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在高中期间耐力素质也是呈下降趋势。到2006级大一新生男女耐力素质下降速度都有一个明显的减缓,但在随后的2007级出现了更加剧烈的下滑。值得注意的是,2008级大一新生男女耐力素质较往年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并在2009年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我们可以理解为,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在2007年及以后的逐步推广,大一新生入校时的耐力素质不仅遏制了逐年下滑的趋势,并且得到显著的回升并且巩固。从一个侧面可以以放映出来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耐力素质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后有了较明显的提高。“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高中阶段的开展成绩显著。

(三)在校大学生耐力素质状况分析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学生在高中阶段耐力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有针对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数据如表5。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在校的男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2003至2007均呈现下滑趋势,并且标准差逐步扩大,两级分化继续严重。但值得庆幸的是,在2007年在校的男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均出现了拐点,在随后的2008、2009、2010学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标准差也在逐年降低,说明耐力素质整体趋于集中。从而我们得出,“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学生高中阶段,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是极其巨大的。

(四)在校大学生耐力素质成绩分析

结合现阶段大学生耐力素质情况与我国颁布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于耐力素质的成绩标准,我们对现在阶段大学生耐力素质成绩进行评估。

结合表6,我们通过对比得出,在2007年出现拐点之前,在校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情况及其严重,女子平均成绩仅为69分,只是刚刚达到及格线。而男子耐力素质情况更加严重,最严重时平均成绩仅为60分。反映出整个大学在校学生耐力素质及其低下,情况岌岌可危。“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及推广准确及时的,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意义。

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几年的推广,在校大学生耐力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截止到2010年。男子1000米平均成绩81分,达到中等良好水平。女子800米平均成绩84分,达到了中等偏上良好水平。可以说“阳光体育运动”对在校大学生耐力素质成绩提高是明显的,作用是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前,大学生在校期间耐力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下降趋势非常显著,并且两级分化日益严重。说明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在校耐力素质整体下降,且极端差值出现逐渐增多。

2.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前,在校大学生入校时的耐力素质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两级分化也日益严重。说明学生在高中阶段耐力素质也是呈逐年下降趋势。

3.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前,在校大学生耐力素质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下降趋势非常显著,并且两级分化日益严重。说明在这一阶段在校大学生耐力素质整体下降,且极端差值出现逐渐增多。

4.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学生在高中、大学期间耐力素质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最低点的及格达到了中等良好水平。并且耐力成绩逐渐整齐,极端差值得到了有效的消除。

(二)建议

1.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情况需要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时刻关注,一旦放松对其的监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就会快速下滑,造成的各方面影响不言而喻。

2.“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对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是有效及明显的,其各项要求需要长期坚持贯彻。

3.虽然在校的学生的耐力素质的下滑趋势得到了制止,并有所回升,但回升时间较短,并不稳定,有反复的可能,需加强重视程度。

4.在校大学生耐力素质较过去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再接再厉,继续提高,防止倒退。

参考文献:

[1] 朱海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有效实施的探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

[2] 薛志伟.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4):78-80.

[3] 祝菁.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 潘红玲.阳光教育理念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内江科技.2009(2):72-74.

第10篇

摘 要 本文以当前阳光体育的开展为研究对象,对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主体影响的消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调动参与主体积极性的策略:发挥理论指导对阳光体育开展积极的作用和宣传效果;体育课和课外阳光活动多元化开设丰富多彩的项目,提供更多的选择;要让学生能够不断体验到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成功;充分利用和挖掘阳光体育联赛和院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阳光体育 体育课 运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精彩的言论,可见青少年的身体,不仅仅是隶属于个人,更是民族的身体、国家的身体,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是国家、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殊不知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蔡先生言论就身体和精神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和知识的载体,没有了健康的身体,那么一切都将难以为继。身体的健康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他的学问再大,品德再高尚,也很难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将来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的未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普通高校学校教育的基本义务,也是高校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阳光体育的内涵及其推行

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综合素质下降的现状,2006年12月,由主席作批示,国务院下达中央七号文件,同时2006年12月20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下发了《关于亿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为全面贯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这一名词的出现,主要是针对当前大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缺乏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等情况,旨在鼓励大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关于阳光体育的内涵,教育部官方文件解释为:阳光体育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享受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1]。也有学者将“阳光体育”引申理解为是“承载着党对青少年学生的关爱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心”,“阳光一词寓意国家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政策阳光[2]”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下一代的关爱。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之时,由于其来自国家上层机构的文件,开始之初就受到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重视,一时间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动员和开展,掀起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高潮,然而高潮过后,有许多学校却慢慢消失了初始的热情,固然外部环境因素和监管、管理等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参与主体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对于学生来说其本身是否存在缺陷和缺乏吸引力的部分呢?

二、影响学生参与阳光运动主动性的因素

(一)因素之一——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强制性

按照教育部文件,学生必须进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次数不得少于出勤次数的85%,否则体育成绩不及格。而许多学生仅仅把阳光体育运动当作一项任务来无奈的被迫的去完成。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如果学生不喜欢这种强迫式的形式主义的阳光体育运动,那么即使有强迫,由于其参与含有应付的充分,其锻炼效果也不会明显,更加不会对终身体育理念有任何的促进作用。阳光体育运动能够开展的内因,其实是来源于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能够从内心里面真正接受这一形势,真正领会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真正的从“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变成一种锻炼的习惯,变成体育成为我们将来生活的一部分。人都有一种意识,自己参与的事情,自己会努力去尽力完成;如果是被迫去完成的,那么心底或多或少会有抵触的心理。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抵触心理,把阳光体育运动内化为自身喜欢做的运动值得我们深思。

(二)因素之二——学校开设课程的单调性和课外活动项目的单一性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项目的教条制,导致抵触的逆反心理。心理学中对逆反心理解释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中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每天早晨的早操,或者早晨的跑步,下午的跑步。开展项目不够丰富,缺乏创新,导致学生抵触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往往是同学喜欢的好多项目在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没有,而开展的项目学生又不喜欢,导致开展项目和学生喜好的项目之间对接的矛盾,学生从内心里不喜欢开展的项目,自然也就缺乏自我学习和自我练习的内部机制,不利于阳光体育的开展,更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

(三)因素之三——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欠缺导致内心对阳光体育运动理解的片面性

许多同学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仅仅理解为设计主管部门要求学校这么做的,学校要求我们这样做, 我们就这样做。对于阳光体育的内涵、阳光体育目的是什么,都一无所知,至于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学生体育人文素质的欠缺势必导致在执行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陷入形式主义的框框。

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如何调动主体参与的主动性

(一)发挥理论指导对阳光体育开展积极的作用和宣传效果

在进行理论宣传的同时,要进行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生理学知识的讲解,要让学生知道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什么,进行阳光体育运动根据自身身体素质可以进行哪些项目的选择,进行项目选择上进行怎样的锻炼才会起到最好的效果,如针对肥胖的同学,告知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有氧锻炼以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减肥方法,针对瘦弱的同学告知其进行力量性练习以达到身体强壮的效果。通过这些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使学生既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身体的重要性,又意识到通过自身的体育锻炼,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想要获得的“身体”,真正的把阳光体育运动内化成为一种自我锻炼的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二)体育课和课外阳光活动多元化开设丰富多彩的项目,提供更多的选择

开设丰富多彩的项目,提供更多的选择。阳光体育开展项目多样性,参与的同学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性,学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活动,会从内心深处喜欢该项目,会不断的加强及巩固自己的获得。同时提供更多的项目给学生,也可以培养学生更多的关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兴趣,不断拓宽自身的视野。

(三)要让学生能够不断体验到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成功

在学期开设前进行身体技能检测,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在学期结束后再进行一次身体机能检测。如减肥的同学,增强身体爆发力或者增强耐力的同学或者学习某一项运动技能的同学,都可以通过不断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不断看到成功,检测到成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不断提供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同时这种成功的体验将会促进学生顽强拼搏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Z].教体艺[2006]3号.

第11篇

论文摘要: 从全国有代表性的几个省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质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学生健康水平持续下降。推广阳光体育运动不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动员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继2007年首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之后,于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全国各类学校继热情高涨的2007年之后,在2008年更是把阳光体育演绎得如火如荼。

1.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2005年10月对沈阳药科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中医学院、沈阳化工学院的部分在校本科生中随机抽取3055名学生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了测试。正常体重的学生仅占58.74%,而超重、肥胖学生则占40.06%;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及格率达97.37%,但其中有63.70%的学生仅处于及格水平,优秀率仅为11.20%;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测试分析该项测试实际上是测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不及格者所占比重达25.90%。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选择了2004级2978名、2005级333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标准》的测试对象,结果显示:身高标准体重方面正常人数04级为36.74%,05级为35.35%;超重或肥胖人数占10.11%,05级占12%;身体机能(肺活量)04级优秀率为33.65%,05级为20.51%。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高校学生在身高和标准体重方面正常标准的基本上不能达到半数,低年级不如高年级,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指数偏低。2006年9月,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2.“阳光体育”的实施策略

2.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学生身心健康,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各学校要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组织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2.2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活动,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2.3课上要阳光,课下更要阳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课上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教师要对班主任和相关教师进行体育方面的必要专业培训,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有科学的指导,发挥群体作用,使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2.4借机,造势。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善于利用机会,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多组织活动或者院系之间的比赛,活动或者比赛层次要多、形式要广,要因地制宜、要有特色。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以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3.一些问题

3.1单纯的长跑是很枯燥的,在训练中可穿插些趣味项目,如2人3足跑、运球跳绳跑、加速跑、时代列车等。在长跑中,可进行50m、100m、200m等短跑冲刺训练。

3.2对于不适合长跑训练的学生应该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如慢走、做广播体操、太极拳等。

3.3在场地设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学校一方面要尽力加大投入,统筹资源,一方面要丰富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例如跑遍校园活动。

4.结论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更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还需要有效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传播作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关注更多的体育栏目,接受先进的体育文化,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同时还需要增加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保障学生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的进行,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下去。

总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不是一种途径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抓好相关体育设施、器材器械等配套设置的建设等途径来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http:///.

[2]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新闻中心—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zt/xwzt/gnjyzt/2007/ygty/.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4]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 4.26.

第12篇

关键词: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 “阳光体育运动”; 实施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2-002

一、前言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教育主管部们要求全国各个学校在树立“健康第一”的前提下,认真执行“阳光体育运动”,认真做好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苏州作为经济和教育的发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更好的开展“阳关体育运动”,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合性文件。“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在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顺利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所以对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苏州市直属中学(初中)18所样本学校学生中按整群抽样方式随机各抽取1个班级,共18个班级81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借助图书馆和期刊网搜集整理有关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根据。

2.2访谈法。对18所样本学校体育组组长和被调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老师及学生,就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进行访谈。走访有关专家学者,听取专家学者们对本研究的意见,以及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和研究对象选取的建议。认真记录访谈结果,获取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

2.3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的目的设计问卷,并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12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有效回收率为96.80%。

2.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谈论

1.学校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情况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抓手作用,使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风气,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对18所学校体育教研组长就学校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情况进行访谈,结果显示:认为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视”和“重视”的有13个人,占72.2%;认为重视情况一般或不重视的有5人,占28.8%,调查表明总体上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对“阳光体育运动”是重视的。

2.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分析显示,影响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场地不足占40.46%,器材不足占43.38%,内容枯燥占11.70%,身体素质差占4.45%,内容枯燥占11.70%。

3.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发动情况

要广泛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使体育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选择“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学生分别占9.92%和25.19%,有45.04%的学生对宣传口号“知道一点”,“不了解”的学生占到19.85%。说明很多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

4.学校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

经分析显示,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运动、慢跑和其他运动。根据数据分析,总体上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学生参加锻炼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只局限球类、慢跑、其他运动。这样对阳光体育运动发展不利,学校应该多组织多样化、情趣性较高的体育运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

5.学校体质健康测试仪器情况

所调查的18所学校均能完成体质健康测试,并上报教育部。对体质健康测试仪器的调查显示:体质健康测试仪器齐全的学校有6所,占33.3%;只有部分仪器的有10所,占55.6%;根本没有测试仪器的有2所,占11.1%。6所仪器齐全的学校中,有2所学校有2套测试仪器,4所学校有1套测试仪器;只有部分测试仪器的学校主要是缺少台阶试验仪器,测试选用耐力跑项目;没有仪器的学校,学生体质测试时从其他学校临时借用;所有学校中只有4所学校有专门的体质健康测试室。可见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条件还有待于加强。

四、结论

1.苏州市直属学校(初中)总体上对“阳光体育运动”是重视的,能利用校园媒介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宣传,并将“阳光体育运动”列入学校年度、学期工作计划中。

2.早操和课间操列入了课程表,正常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能够正常完成。

五、对策

1.加大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要坚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学校日常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的教育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

2.建立和完善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确保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从发动宣传再到落实都能够持久、有序地进行,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够真正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3.扎实抓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制定法规,改变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被占用的状况,使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能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序进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4.学校应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和器材的基础上,加大对“阳关体育运动”体育场地、器材、测试仪器等的资金投入,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明确“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

5.在施行绩效考核的大环境中,加大对体育教师激励先进、促进发展的力度。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引导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打造魅力课堂。

6.为了使学校“阳光体育运动”

开展的有声有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更好的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的体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如“学生阳光体育节”、“趣味运动会”等。

参考文献:

[1]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研讨[J]体育学刊,2007,14(8):10―14.

[2]朱建红,刘成兵.对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2):93-94

[3]曹伟平.浅析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背景及开展措施[J]运动与健康,2008,22(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