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范实习生个人总结

师范实习生个人总结

时间:2022-07-24 13:5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实习生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范实习生个人总结

第1篇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一)

_____________中学:

我校__级本科班学生__将于__年__月中旬至__年__月中旬进行为期_____________周的顶岗实习.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二)

_______________学校:

兹介绍我校______________学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20__届______学历毕业生________________同学去贵校实习,请接洽。

(校或院、系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三)

________________:

现介绍我院20XX级_________师范专业同学前来贵校顶岗实习,为期__周。

望贵校提供实习条件,并按照学校规定对学员严格要求,督促其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其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鉴定意见。

谢谢支持!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师范生实习介绍信(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兹介绍我校______________学院(系)_____________专业20__届______学历毕业生__名同学去贵校教育实习,请接洽。

名单:(略)

(校或院、系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回 函

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现已接纳你校_____________学院(系)学生__________进行实习,特此证明。

实习单位(盖章)

20__年__月__日

延伸阅读:师范生实习注意事项

(一)准备阶段

做好教育实习的各种准备工作,学习备课,写教案,练好师范基本功。在实习出发前,上交一个主题班会课教案、一份第二课堂方案、一份个人实习计划以及一份实习前的准备总结。

(二) 见习阶段

到达实习学校后,尽快安顿好各队员的住宿问题,再由该校负责老师带队员熟悉学校环境,购买宿舍公用物品。第二天,与学校召开见面会,请学校领导、科组老师、班主任介绍学校、科组、班级的基本情况,请优秀老师介绍教育、教学的好经验,了解实习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种规章制度,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A、教育见习

1、多听原科任老师的课,提倡跨年级、跨专业听课,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

2、了解各科目的上课进度,把握任课班级的成绩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3、在原科任老师指导下,准备上课教案,进行试讲。

4、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学生的工作。

B、班主任见习

1、与学生见面,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

2、用3-5天时间记住所带班级的学生名字,召开班委会。

3、确定一名待进生,从各方面去帮助此生。

4、结合初一新生的军训活动,协助学校和原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

C、教育调查

1、从实习学校和当地情况出发,初步确定调查主题。

2、初步确定分工名单。

3、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三)实习阶段

A、教育实习

1、争取早上课、多上课。一般要求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2、每节课上课前必须进行检查性预讲,同组实习生参加听课,可以邀请原科任教师参加。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生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科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3、鼓励不同科组的同学互相听课,作好记录,多沟通交流,共同进步;同科组的同学可集体备课、轮流负责。

4、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教学效果,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B、班主任实习

1、熟悉班主任常规工作,独立处理班上问题,经常与指导老师沟通。

2、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设计好主题班会的方案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计划,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

3、深入了解学生,继续落实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C、教育调查

1、确定调查题目,初步拟定调查问卷,明确各项分工

2、进行调查(如问卷、采访、座谈等),请求实习学校配合,保证不影响实习学校的教学工作。

3、统计问卷,整理、分析采访座谈等调查活动的资料

4、分析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

A、教育实习

1、每位实习生写工作总结和个人鉴定。

2、请原科任老师填写实习生鉴定,初步评出教学的实习成绩。

3、与原科任老师进行座谈,请求老师批评指点,找出存在问题,力求改进。

4、向原科任老师送上小礼品,表示敬意与谢意。

B、班主任实习

1、请原班主任老师填写班主任工作鉴定,初步评出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成绩

2、与原班主任交谈,送上小礼品,致以敬意和谢意,并处理好最后的班主任工作

C、教育调查

修改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并交给实习队长

后期工作:

① 实习队长组织全队同学根据《教育实习纪律、调查与总结评分标准》评定每个同学的教育实习纪律、调查与总结的成绩。

② 实习队长收集每位实习生个人总结与专题总结、调查报告等材料,写好实习队工作总结(执笔者免写个人总结),回校后三天内将实习队的总结以及推荐2篇写得较好的专题总结或调查报告交回教务处教育实践科。

③ 实习队长负责写出全体队员的小组鉴定,填写好队员的考勤表。

④ 原科任教师和原班主任写好实习生鉴定,初步评出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实习成绩后,由实习学校签写意见和加盖公章,交领队教师带回教务处教育实习科。

⑤ 召开总结座谈会,征求实习学校领导、师生对我校实习工作的意见,整理好送回教务处教育实习科。

⑥ 研究如何为实习学校做好事。

⑦ 离校前,清退各种借用的材料、物品、用品,付清各种实习费用。

⑧ 认真写好感谢信,做好返校交通安排

⑨ 回校后三天内将调查报告和个人总结或专题总结、《教育实习学生工作本》、班主任工作计划、班或团课讲稿交给本系教学法教师。

⑩ 实习结束后,三天内评选出教育实习积极分子(人数不超过全队1/3),交回教务处教育实习科审批。

(四)、教育实习的成绩考核

第2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心理现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94-02

师范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尽快地顺利实现从合格学生向合格教师的过渡,即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这一过渡是他一生教学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专业成长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如何提高实习效率是高师院校在实践问题上考虑的重点。笔者根据对近几届实习生及实习基地教师的调查,并组织、参与教育实习,目睹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现将实习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及学生在各阶段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调查简作剖析,以引起高师院校及学术界同仁的更多关注。

一、调查的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包括实习生及实习基地教师共1298名。其中,本科生502名,专科生796名;文科532名、理科766名。被调查者主要来自临沂师院、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等院校。调查按照随机的方法进行。

(二)调查方法

从实习开始,对实习期间实习生及实习基地的教师群体进行综合分析,将实习过程中三个阶段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分成若干要素。如准备阶段的恐惧、焦虑、轻视;实习阶段的过分紧张、过分松弛;总结、鉴定阶段的自傲、自卑、患得患失等。调查以选择、现状认识或简答等方式进行。

二、实习生的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

(一)准备阶段的恐惧、焦虑、轻视的表现

1.恐惧

实习生对将面临的实习生活感到极度的担心和害怕,由于不知如何面对而惶惶不可终日。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客观原因,如参加活动少等。主观上缺乏锻炼、天性羞怯、不善交际的学生容易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干预策略:

客观上,指导教师应以“指导者+朋友”的身份关心实习生,及时帮助解决实习生实习中的疑难问题,唤起他们积极的实习情感,并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实习生去主动接近实习学校的师生,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试着与他们交谈。主观上,应多与指导教师、同学交流,从中获得启发,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心中有底,即可逐步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2.焦虑

随着正式实习的一天天临近,有的实习生越来越焦躁,坐立不安,尽管准备就绪,却总觉得什么都没准备好,甚至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把实习的得失看得太重,或者是平素性格上就有些焦躁。事实上,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活动成效的提高。心理学上,关于动机与成就的相关研究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但高焦虑易降低活动成效,必须想办法克服。干预策略:

对于上述现状,实习生在主观上首先要给自己降低实习期望,关注实习的过程和过程中的体验,不要太注重结果。客观上,作为指导教师要组织实习生做些别的事情,诸如制作教具、研讨课件、练习板书、组织指导实习班级学生活动等等,转移对那些引起焦虑的事件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3.轻视

实习生对即将来临的实习掉以轻心,不以为然。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实习生对实习的难度估计过低或对自己的实习能力估计过高,可视为“过低焦虑”。干预策略:

主观上,常想想“事非经过不知难”。客观上,指导教师及实习学校要对这部分实习学生提出一些事前忠告:教育上一般不允许尝试失败。应督促他们进一步明确任务和目标,“逼”他们去训练探索实习技能与方法,以便引起这些轻视者从思想上对实习的重视;或者将其实习活动安排在稍后一些,使其有机会从别人的挫折或失败中吸取教训。

(二)实习阶段的过分紧张、过分松弛的表现

1.过分紧张

有的实习生,讲课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有的语速过快、无停顿、无起伏,一节课内容半节课讲完,然后尴尬地立于讲台上而不知所措;有的面红耳赤、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有的事前准备不充分,缺乏临场经验。干预策略:

主观上,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备好课,反复熟悉教案,做到心中有数,须知“艺高才能胆大”;客观上,指导教师及实习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实习生多熟悉学生,多熟悉教学环境,并教给一些放松技巧,如做深呼吸,默默数数等。

2.过分松弛

有的实习生讲课时有气无力、平平淡淡、时断时续,有如催眠一般;有的衣冠不整、体态不正、松松垮垮,或斜倚讲台,或背对学生,看不到一点振奋和挺拔的样子;有的讲课内容随意性大,东拉西扯,板书杂乱无章。

实习生讲课过分松弛的原因:(1)可能出自个人的性格、气质;(2)也可能出自无所谓的态度。干预策略:

根据实习生讲课出现过分松弛表现形成的原因,采取合适恰当的方法,如对前一种原因可以利用逐步调整的方法;对于后一种原因,要着力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动机水平,如适当地给予挫折和“打击”,比如师生课后评议,教学效果不好的自然得到惩罚等;也可用效果及时反馈的方法,如将上课的情形用录音、录像手段记录下来,让本人反思其过程,最终从中吸取教训。

(三)总结鉴定阶段,自傲、自卑、患得患失的表现

1.自傲

有的实习生表现为对自己估价过高,有的甚至还会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

其原因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总结评价自己的实习工作时,容易犯自傲的毛病。干预策略:

主观上,让实习生认识到自傲的表现不仅伤害了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而且也否定了集体的合力。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中肯地评价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诚挚地感谢集体和他人的帮助。客观上,指导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让这部分学生认识到实习是一次集体作业,充满着合作与友爱的气氛,每个人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渗透着集体和他人的智慧。

2.自卑

有的实习生表现为对自己的估价偏低,在评价自己的实习时容易夸大自己的缺点,并贬低自己的成绩和优点。

造成自卑现象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误解了谦虚是美德,尽量将成绩轻描淡写;二是骨子里的自傲以自卑的方式表现出来。即想用低调的方式评价自己,换得人们颂扬其成绩、优点和谦虚的美德。干预策略:

主观上,应客观评价自己,不要一味地自卑和低调。客观上,以合理正确的评价树立其自信心,不宜直截了当地“揭穿”,也不能讽刺挖苦,只能从正面肯定他的成绩和优点。

3.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者,是把自己的实习成绩和表现看得过重,希望评上“先进”或“优秀”,从而为毕业找工作增加“砝码”;或者正相反,担心如果对自己评价高了,评上了先进或优秀,会得罪人或失去朋友。干预策略:

让实习生化解这种心态的关键在于自我调适,尽量看淡功名,不因别人计较而不肯评价自己的成绩,也无须为“蝇头小利”,而不顾事实,夸大成绩。

三、启示

通过以上讨论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实习是这样一种活动:它“演习式”地把学生由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下子推到了较为开放的更为真实的社会环境及人际交往之中,实习生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实习指导教师一开始就要注意引导实习生人际心理的协调。诸如:与指导教师的心理协调;实习生之间、实习生与实习学生间的心理协调、实习生本人的心理自我调控等。笔者在这里只是根据调查中的主要因素列举几种常见的影响较大的心理问题,要想切实提高实习质量,我们应在实习中不断去发现去总结。指导教师要想指导好教育实习活动,离不开对实习生心理活动的了解,懂得实习生个性差异及其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指导的盲目性,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外,对于实习评估方面的问题,诸如实习成绩如何评定才公正、合理,不同专业的实习成绩评估体系如何建立,怎样认定每次教育实习的质量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正伟.培养反思型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2]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教育实习中地理科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生是中学地理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的教学素质直接影响中学的地理教育水平及新时代中学生对地理知道的理解与掌握。因而需要高校在培养地理科学本科师范生时,积极探讨有效的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法,促进大学本科教育的良性发展。然而,目前高校地理院系的大多科研侧重于自然科学,而对中学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中学地理学科的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越发显得陈旧[1]。如何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和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是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探讨研究的问题[2]。为了更好的探讨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生的培养,本文从教育实习入手联系中学地理教育,提出地理科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提供参考。1教师基本素质培养1.1心理素质:教育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教育实习,积极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理的问题、难题。其次,要做好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从学生到教师,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转变在心理上需要个适应过程,因此在平时课堂上的锻炼尤为重要。1.2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音的标准性,二是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语音的标准要靠平时的口语训练和积累,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对实习生来讲必需通过认真备课、深钻教材、听课吸收来得到提高。1.3教学仪态:教学仪态主要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着装,二是上课时的肢体动作。着装要自然得体,符合教师的身份。肢体动作指的是上课时手势的配合,眼神的交流等,运用得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肢体动作常跟个人的习惯有关,因此要克服相对较难,需要平时的观察、模仿及自我纠正。1.4板书书写:板书工具以传统的粉笔最为实用。随着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再重视书法的练习。然而板书技能是一个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因而需要在大学本科教育期间坚持练习,而在教育实习前再进行一次强化训练,以期在教学实习时能学以致用。1.5教学逻辑: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是一个值得教师探讨的课题,它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的表现能力,任何一堂精彩的课都体现了教师较强的教学逻辑性。地理科学师范生要加强教学逻辑性的训练,主要是加强上课过程中的引导与过渡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通过教学详案的编写、不断的试讲及听众的点评来得到提高。2教学技巧培养2.1理解新课标,熟读教材:中学新课改浪潮下的新课程标准是中学教育的指南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处理必需以新课标为准,因此地理科学师范生要认真解读最新的课程标准,为自己的实习做好准备。中学的教学方式跟大学的教学方式差异较大。要适应中学的教学,首要的就是熟读教材,借鉴别人的优秀教案,研究如何在一节课内把要讲的内容讲完讲透。2.2了解学生,掌握学情:现在的中学地理教育以学生作为主体,学情复杂,体现在初中生与高中生不同,同样是高中生各校生源也有所相差。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各班也各有学习特色。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自身定位为引导者,在实习初期积极听课,咨询中学带队老师,增加对学情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教学有法。2.3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运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中学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变得十分广泛。因此,师范生要借教育实习的机会培养软件的使用技巧,这些都将在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也要掌握传统的黑板教学方法。学生在教育实习时要做到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2.4教具的使用及创新:理论的课堂教学学生容易疲劳,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教具一方面能形象的说明问题,另一方面能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使用甚至创造教具。2.5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育实习评价方式: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而不是证明,同时,评价必须反映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人的需要。因而,评价是促进实习生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发现每个实习生的潜质,找出每个实习生的不足之处,并为指导教师提供反馈,将是对实习生增进对教育教学的领悟的有效途径。对于具体的评价的方法,笔者认为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将实习分为四个阶段:实习前准备工作、实习中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实习后的总结工作,分别给每个阶段评定成绩,各占一定的百分比,然后合计总分作为学生实习成绩。3结语综上所述,教育实习是地理科学师范生必修的专业实践课,是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过渡训练,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生是未来中学地理教师的主力军,高等院校应该紧密联系中学建立长久的实习基地,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南针,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素质,加大地理教育实习的指导力度,使学生能合理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熟练驾驭各种行之有效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新时代教育需求下的中学地理教师。

转贴于

第4篇

【关键词】非师范生;分散实习;质量监控

一、高校分散实习存在问题

毕业实习是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毕业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锻炼。是以培养、训练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检验学生全方位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非师范专业实习面临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层面:实习地点分散,实习管理难以到位

学校实习经费有限,实习基地建设难、数量少,无法满足实习要求。非师范生只能任意联系实习单位,对实习单位规模、管理水平等等内容知之甚少,学生实习地点太过分散,学院不能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使得实习成为“放羊”。

(二)学院层面

很多学院实习经费有限,尽管学生数在逐年增加,学院在优秀实习指导老师人才培养方面缺少支持,缺少责任心强、专业技术好、专业水平高、行业实践操作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致使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不够,直接影响学生实习积极性。

(三)学生个人层面

学生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不知实习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把实习当做应付学院检查的任务,不停更换实习单位,不认真实习,让实习成为“走过场”,导致很多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对高校分散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势在必行。

二、高校分散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分散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分散实习前期改革

实习前期改革,主要指实习策划阶段改革。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实习实施指标体系,和实习指导老师配置以及实习单位遴选三方面内容。

1.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实施指标体系的改革。原有的非师范专业分散实习缺少实习实施指标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开展相关实习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实习工作的方向标。只有把实习任务及要求落实到位,才能有效地对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监控。新指标的建立不仅要涉及到: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实纲的指定、实习日历、实习调查报告等关于文字性方面的要求。也要涵盖: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单位办公室管理、具体实习实施项目标准,如办公室公文处理、会议接待、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完善的新实施指标体系,才能深入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才能对实习过程的真实性、自主性、开创性进行甄别,从而实习工作向健康、有效方面发展。

2.实习指导老师的配备。关于实习指导老师配备方面,我校原有做法是:先由老师自愿报名,后由学院分配指导任务。在某些学期,实习人数众多,缺少实习指导老师。在老师眼中,指导任务成了增加工作量方式,指导实习积极性严重削弱。有些老师并没有任何指导经验,指导任务被学院“强压”下来,指导成为被动。因此,在严格管理、加强对实习生监控的同时,还要改革实习指导老师配备。要克服一切困难,配备责任心强、专业技术好、专业水平高、行业实践操作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使各位指导老师在指导实习过程中,能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实践经验,最大程度实现实习指导过程的效率化,从而提高实习质量。

3.实习单位的遴选。现阶段的主要情况是:优秀实习基地少,不能满足需要。学生只能依靠个人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内部水平参差不齐,实习过程无法监控。因此,实习单位遴选工作势在必行。随意选择实习单位,早就不能满足实习需要。选择具有科学管理经验、先进管理队伍、优秀团队效益、良好行业信誉的实习单位才值得推广。优秀实习单位,才可能培养出优秀实习生,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应加大对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将更多优秀企事业单位纳入实习基地建设中来。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育人才,实现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机制。

(二)分散实习中期改革

分散实习中期改革的重点在于实习质量监控水平的提高。实习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实习管理手册,量化实习指导标准和实施项目。现有非师范实习管理手册已使用多年,内容设置为: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实结等。在反馈实习过程、检验实习效果方面作用实在有限。新手册可以增加以下几方面内容,有利于检验学生实习效果:如实习成果展示、实习信息收集整理、实习调查报告等等方面,尽可能设置多的实习项目让学生进行填写,需要填写的内容越多,学生造假的可能性越小,越能全方位的监控和检验实习质量。

2.改革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我校现在的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从第三周到第十三周,大约七十天。而我校的教学时间为十八周。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完成两周学习后,外出实习十周,而后又返校学习五周。这样安排,对学院教学内容设置、学生各项工作开展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带来诸多问题。学生外出实习,教师必须停课,课程教学刚刚进行两周就戛然而止,使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待学生第十三周返校,又因有些实习单位以各种借口“不放人”,要求学生继续实习甚至承诺安排就业,留住了学生。在这样的“诱惑”之下,返校人数有限,学院无法有效监管,面临诸如课程教学无法进行,毕业论文无法开展,特别是学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与此同时,这种“卡在半截”式的实习时间安排,导致很多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岗位设置受到限制。因为实习生往往是刚刚“上路”又要“下车”,所以单位不愿意为其安排相对重要的工作,而是随意安排一下事务性工作。学生学不到东西,直接影响学生兴趣和实习效果。为了使毕业生得到充分锻炼,可以尝试将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十周开始进行,可以与寒假相对接。这样一方面使实习时间拉长,学生有足够时间学习新东西;另一方面单位也因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合适岗位让学生锻炼,将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

3.改革分散实习管理平台,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很多学校因实习经费限制,没有条件建立更多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导致学生实习过于分散,学校指导老师无法深入下到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检查,我校也是如此。因此,非师范生实习管理平台难以建立,全靠学生“自觉”。要解决这方面问题,应做到:

首先,加大实习经费投入。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更多实习基地以供安排非师范生实习。另一方面,还要为本校实习指导老师提供更多进入实习单位检查和了解情况的机会,以便于督促学生开展实习工作。其次,利用飞信、QQ、微信等现代化联络方式对实习过程化管理,如让学生利用微信平台,将每天实习工作整理和记录下来,并及时对外。可以使学院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学生实习状况,从而起到一定监督作用。

(三)分散实习后期改革

分散实习后期改革主要涉及到:实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我校关于实习成绩评定法则是,上交实习管理手册即可获得实习成绩。如果还需申报校级优秀实习生则需上交实习成果展示材料,如实习期间发表的作品、制作节目的光盘、项目的策划书等等。因此,只有申报校级优秀实习生的学生展示了自己实习效果。大部分学生是随波逐流、随意应付。要对总结阶段的实习质量监控工作进行改革,可以做到:

首先,关于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可以让学生以答辩形式参与实习成绩评定会,接受学院关于实习项目设计与执行、实习方法与手段运用、实践技能锻炼情况等方面的提问,并联系实习单位对其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这样才能较公平公正的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

其次,对本校指导老师进行考核,考核项目有指导态度、指导方式方法、指导效果等等。对优秀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全校通报表扬,甚至可以以在评定职称等方面加分的形式,来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实习、认真指导实习。对指导老师不合格的情况,重点分析问题原因,提供进一步修改措施,以此提高学校老师指导非师范实习的严肃性。

最好,应积极开展优秀实习生的实习经验推广活动。以报告会形式向各兄弟院系推广实习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多角度展示实习成果,营造良好实习氛围。为下一届学生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三、结语

非师范生实习面临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实习经费问题。经费缺乏,实习基地难以建立,导致学生只能以分散形式完成实习,由分散实习而衍生的问题接踵而来。高校应花大力气解决经费短缺问题。首先,将一部分经费用于优秀实习基地建设,以经费促发展,以发展带动建设,以建设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双赢。其次,将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水平。加强对优秀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及时了解专业最新信息,增加知识储备,都有利于提高实习指导水平。最后,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指导老师巡查和指导力度,密切与实习单位联系,让指导老师积极参与实习全过程,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第5篇

1.知识传递单向性影响学习兴趣

当前,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在信息传递和知识生成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单向性,缺乏互动性,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第一,课堂讲授的单向性。目前,本科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式,该教学方式由于发挥了语言讲授的直接性、可控性、系统性、高效性等优点,历来被认为是课堂授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但是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具有语言传递单向性的不足,因此往往被理解成“注入式”“灌输式”,进而引起了人们对其越来越多的思考。对于习惯了中学期间师生互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本科生来说,讲授式教学不利于提高他们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实验指导的单向性。高校的实验课程在教学设置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和分量。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其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教师介绍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和验证的原理等,学生则按图索骥地完成操作,实验方法和实验知识的传授亦是单向的。这种被动机械式的操作对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与中学时期的各类兴趣实验相比,大学生对这类实验方式的兴趣显然不大。

2.时空局限性影响有效学习

现代基础教育关注有效教学,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注重培养中学生从大量信息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当前的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影响师范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理论课程教学过分依赖课堂讲解。本科课程理论内容比较系统、深奥,教师通常将有限的时间消耗在系统讲解中,希望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也缺乏课前自主查阅和收集学习资料的意识,导致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不丰富,学习效率不高。其次,辅导课教学注重集中讲解,缺乏课外交流。对于一些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来说,教师采取了适当增加辅导课教学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以物理学专业为例,通常须在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系列专业课程中开设辅导课程,用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目前,常规的辅导方式仍采取集中讲解式。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缺乏其他课外交流方式的补充,这种辅导方式常常难以达到全面解惑的目的,影响辅导效果。

3.技能培养单一化束缚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代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这对本科师范生的技能训练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本科生技能培养方式仍缺乏多样化,束缚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一,实验技能培养方式单一化。理工类专业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并开设了专门的实验系列课程。以物理学师范专业为例,本科生开设的实验课程有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以及与电子电工课程有关的实验等。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但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还比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设计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探究性实验、课外设计、创新开发等实验活动方式较少,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二,教学技能训练指导方式单一化。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技能要求的提高,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目前,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途径仍以观摩教学、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为主。在这些技能模拟训练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主要是点评、分析和纠正。在这种指导方式下,学生对基础教育的观察了解不深入,缺少调研与反思,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教学理念缺乏实际感知,因此难以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二、高师院校本科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路

1.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思路之一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对话教学

师生对话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和表达的直接方式。对话教学近几年在基础教育领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在高校,该教学方式只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开始尝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运用谈话技巧和心理探查技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对话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大学生成长的尊重和关注,能够避免单向讲授式教学容易导致的教师对学生思维和心理的无视现象的发生;同时,学会对话和沟通本身就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况且当前的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尚缺乏该技能的专项训练。对话教学应把握两种双向的互动方式: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形式。教师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基础、思维方法等,便于进行因材施教。二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包括一对一和多对一两种形式。学生通过对话获得解决疑惑的思路与技巧。总之,对话式教学既有助于学生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方法,又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教学相长。对话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展开师生讨论,即教师在课堂中引领全体学生讨论某个课题。在高校课堂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基础,是与本科生自学能力提高相适应的。讨论式教学是由教师组织教学材料转变为学生自主生成教学材料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听众转变为主讲者,能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打破教学常规。这些转变一方面能够避免讲授式教学可能导致的互动性差、学生依赖性强的问题,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会收集与组织材料、汇报讨论过程和结果。对师范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有助于训练其开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授课表达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就物理学专业来说,教师可就诸如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科技与人类文明等思辨性的课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方式打破了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中心地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状况的目的。

(2)MOOCs式交流

网络信息化学习已经席卷教育界,并将继续深入地影响教育方式的变革,微视频、可汗学院等教学资源将在基础教育中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师范生,他们必须掌握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技能。近两年,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涌现出国际化网络远程教育案例,美国的Coursera、Udacity、edX等公司大规模开发的在线课程——慕课(MOOCs)便是典型代表。这些远程网络课程具有在线学习、线上提问、论坛交流等优势。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辅导过程中,为了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参与学习、增强互动性,采用MOOCs式交流将成为必然趋势。辅导教师可以借鉴远程教育经验,改变交流方式,尝试运用网络在线方式进行交流辅导,将线上交流与线下答疑相结合。采用MOOCs交流方式,必须充分发挥两个资源优势。其一是微视频优势,教师将辅导的重要内容录制成简短的视频,每个视频只集中解决一个难点问题,方便学生选择观看。学生选择跟自己疑难问题密切相关的视频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样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就增强了。其二是交流平台优势,教师将大量微视频到平台上,供学生随时下载保存与播放,并在平台上在线讨论和补充讲解微视频内容以外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平台获得大量教师解答的信息,学习效率相应得到提高。

2.运用反思式指导方式深化学生对教育的理解

教师指导师范专业本科生在教育见习观摩、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实践调研等方面进行反思,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符合“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这种指导方式有助于师范生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深化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达到热爱教育、提高和创新教育技能的目的。

(1)实践反思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师范专业加大了见习实践课程的开设规模,学生通常要完成若干个学分的见习任务。见习教学方式一般以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观摩效果,教师应促使学生思考基础教育理论如何与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思考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指导学生撰写观摩反思报告。教师根据观摩课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反应、教学的有效性等提出思考问题,要求见习生围绕这些问题思考分析,撰写反思报告,发表个人见解并反复讨论交流。通过反思式指导,师范生反思所学的基础教育理论问题,寻找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突破口,增强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信心。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方面,采用反思式指导,教师不需要直接指出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必直接告诉他们解决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试讲的某些细节提出反思问题,如教学行为引起的效果、教学设计意图与课程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以及处理依据等,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并在试讲教案里填写相应的教学反思。这种指导方式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反思教学技能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提高和创新教学技能的效果。实习教学将师范生带到了真实的课堂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是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极大挑战。教师对实习的常规指导方式主要是根据师范生的实习教学表现进行指点。但是,直接指出实习生在教学中的不足,会挫伤其积极性,直接给出解决建议,也极易导致其对解决问题的依赖性。改变指导方式,运用反思式指导,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启发实习生去思考改进,则会提高他们的教学信心。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理念,教师让实习生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环节设计、了解学情、师生互动方式、探究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创新点等问题。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实习生达到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建构,创造性地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执行力。

(2)调研反思

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应只停留于指导实习生的备课与上课层面,否则学生实习几周以后热情就会逐渐消退,除了继续按部就班地训练教学技能之外,他们难以找到进一步提升的突破口。教师将常规指导方式改变为调研反思,会给实习带来新鲜内容,注入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调研反思即教师指导实习生利用实习期间与中学生广泛接触的机会,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反思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教师应对实习生如何观察教育现象、选定调研问题、确定调研方法、分析调研材料和数据、归纳调研结果、思考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具有三个比较显著的优势。一是,有针对性地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通过调研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训练,提升了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二是,实习生能够获得第一手教育实践资料,丰富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感知。基础教育改革遇到很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师范生在理论课堂中的学习范围和深度。调研反思则能够使实习生进一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创新性。三是,生成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未来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而教育实习期间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反思,这种研究能力才会逐步生成。

3.运用活动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较多,但是有些活动项目不是以专业学习为目的的,与专业教学联系不密切。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师范生更乐于将专业学习与科学活动相结合。以科学活动的形式开展专业教学,组织师范生参与创新活动,减少课堂讲授与灌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1)探究活动

探究教学是近几年在中学课堂上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在大学实验课程教学中也应充分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反思与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过程。这种探究活动,就是要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基本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实质和魅力,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扭摆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实验,常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教材完成不同形状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以及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按照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操作、测量和处理数据、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而已。将该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实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刚体转动惯量的因素有哪些?”接着列举学生对刚体的形状、转动轴的位置的猜想;再由学生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测量数据、分析论证;最后计算出各种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并总结出平行轴定理。这种探究实验活动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对实验的参与性,增强其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性,提升其实验创新能力。

(2)设计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是大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实验设计能力无疑是实验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重要方式是采用设计型实验活动,活动步骤包括提前布置实验选题、学生个人或小组查阅文献、设计并提交实验方案、现场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等。此类设计活动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都比较喜欢的实验方式。设计型实验活动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从事科学实验的设计能力,使其在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仪器、测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此类活动,一方面,学生学会根据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例如,对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设计课题,学生可以选择单摆法、复摆法、自由落体法和气垫导轨法等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学生应学会综合比较与分析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活动能够训练其对实验仪器各项性能、误差影响、精度要求和性价比等方面的分析能力,还能够提高其对选择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动态测量与静态测量、绝对测量与相对测量、补偿测量与转换测量等方法的判断能力。

(3)科技创新活动

第6篇

文/伍素英

摘?要:近年来,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生产制造类专业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而对于商贸类专业的尝试相对滞后。因此,本文从校企合作实践主体之一的指导教师的角度,探讨了优化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措施。

关键词 :校企合作?指导教师?工作步骤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近年来,各技工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困扰。例如,大多数院校与生产制造类企业的合作较多,实践较普遍,而商贸类合作较少,探索不足;生产制造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地点较为集中,多聚集在工业园区,商贸类专业实习场所较为分散,多分布在商贸区、城市中心繁华地段;制造类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高,专业针对性强,商贸类涉及的专业面广、跨度大,企业强调学生的服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等,两者在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特色。如何深化商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作为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师,多次参与所在学校商贸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与企业、学生充分接触,经历了合作的全过程,深有感受。本文试从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出发,从校方指导教师的角度,论述了指导教师在校企合作前、中、后期工作的“三部曲”,从而实现优化校企合作,提升商贸类专业校企一体化育人效果。

一、校企合作前的“预警曲”

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下企业实习,需要由单纯的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的身份转换,学习场所由课堂向工作车间迁移,学习内容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人际关系由师生、同学、家人向上下级、同事、客户等复杂关系转化等。众多的变化,对于大多数未成年、缺乏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认知与心理准备,但从其生理年龄与心理成熟度来看,很多情景他们自身是无法完全预知的,短时间内难以全部接受。学校不能简单地扮演送“工”者的角色,教育不能止步于学生下企业之际,否则无异于劳务中介,也与职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时,校企合作中教育主体之一的指导教师要发挥不可缺失与忽视的作用,指导教师应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做好校企合作先期学生的引路者、辅导者,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为一体。指导教师将学生即将面临的种种变化分析归类,开展针对性的、有效的、专题性的开篇教育,唱好“预警曲”,主要涵盖四个方面。

1.安全教育序曲

安全包含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物品设备安全三个方面。摆在首位的是人身安全,包括出行安全、生产操作安全等。实习前,要开展安全专题教育,签订安全协议书,购买相应人身保险,发放相关安全手册,通过考核的方式让学生牢记安全要点;财产安全是指学生个人财务安全及企业财务安全两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个人财务及企业财务保管的基本原则,提高防盗技能;物品设备安全是指实习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设备的安全,即生产对象的安全,确保这类物品安全的最好方法是规范操作。

2.挫折教育序曲

现在,学校强调赏识教育,学生很少受责备,即便犯错,也有改正的机会,导致挫折教育缺失;而到企业实习,出现失误就要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公司制度的处罚,这让学生一时难以承受。这就需要在学校教学中增加挫折教育这一内容,开展挫折活动体验及训练课程,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抗压能力。

3.职场文化教育序曲

这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及企业文化背景等内容。通过企业的讲座,由企业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知识等教育,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理念、管理制度与管理文化,从而加强职业意识、劳动纪律观,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融入企业,最终发展为企业人奠定基础。

4.专业技能强化曲

针对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具体岗位,加强校内岗前专业技能提升。例如,客户服务中的语言技巧,仓管员的入库、在库、出库流程标准,收银员的辨钞、数字键盘的训练。通过短小时效的校内实训,弱化学生的心理不适应感,增强学生的期待值,强化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二、校企合作中的参与“跟踪曲”

在上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直接面对的是企业班组基础管理层,企业基层班组长是学生实习的直接领导者,此时,技工学校的指导老师多半起辅助作用,配合企业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与企业员工存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学生还不能很快从学生转换到企业员工的角色,对企业没有归属与认同感;另一方面,企业班组长认为来企业实习的都是员工,急于让学生立刻成长为熟练的员工,在管理方法上有时过于简单,甚至与学生发生口角;在情感上,将学生当做临时工,没有从心底将学生接纳为同事,两者间有生疏感。这些差异带来的矛盾不时在实习过程中爆发,成为校企合作中的绊脚石。此时,指导教师要担负起协调、指导的作用,全程实施跟踪辅助教育,积极参与班组的日常管理,表现在:调动协调全员参与,包括校企合作中的校方,即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包括企业方,即企业班组长与老员工。指导教师积极参与表现在参与全过程,包括岗位安排、交接班会议、考勤管理、岗位技能培训等各个方面,关键做好以下四个跟踪。

1.岗位安排跟踪

校方加强与企业基层班组长沟通,可以互换信息,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双方及时修正实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实习效果。在岗位安排上,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可为企业班组长提供意见。排岗时,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性格特点,将学生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与性格相仿的老员工进行配对实习,例如,性格外向的可以先安排促销员岗,做事细致的可以安排到收银员岗,技能熟练的直接安排在仓管岗,使学生较快适应实习环境,消除初入岗位的不适。

2.考勤管理跟踪

在以企业的考勤制度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班组长与指导教师相互配合,班组长以企业的工薪奖惩制度吸引学生,教师从心理上鼓励学生遵守劳动制度,双方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做好疏导。例如,有些学生身体不适、家中遇事或因工作上不顺心而出现请假或旷工情况,班组长要与教师共同协调,做好调整。在节假日前夕,对服务企业来说正是最繁忙的时候,需要增添人手,可学生还有放假休息的习惯,不为企业考虑而选择休假,教师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入职培训跟踪

一般企业会对实习学生再次进行入职教育,主要是通过视频、员工示范等进行短时间的强化培训。教师参与入职培训,及时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又能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并学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从而将学习成果引进学校、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水平。

4.交接班会议跟踪

交接班会议通常是对上一班的情况总结,也布置本班的工作任务。这对学生、教师都是很好的学习岗位技能、岗位责任,深入了解企业运作与管理的课堂。指导教师也可以将交接班会议延时,将学生的实习当班情况进行总结,迅速提升学生的实习技能。

三、校企合作后的“反思曲”

每一次学生到企业的实习都是校企共同的成长过程,要将第一次的合作发展成长期合作,实习学生真正成长为企业员工,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总结、沟通交流。因此,指导教师在每次校企合作结束后,要做好后期的反思工作,唱好“升华曲”,为后续的合作提供帮助与借鉴。

1.建立实习风险基金

对于学生实习风险较高的岗位,校企可以共同建立实习风险基金,作为学生实习期的补偿金。例如,收银岗对学生来说存在较大风险,出现短款、数目不符、设备损耗都要理赔,这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尤其在实习初期,学生的岗位技能还不熟练,容易出错。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可以抵偿学生实习初期无意造成的无重大责任的赔偿。例如,从企业入职培训到学生独立上岗的第一、二个星期,无意过失损失赔款从风险基金中支出,在过渡期后,逐渐取消风险基金补偿制度,或设定赔款比例,适当降低学生实习的风险,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抵触情绪,帮助学生快速转化为企业人。

2.建立激励制度

企业方可适当引入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交接班会议中,多表扬优秀学生、进步学生,鼓励适应较慢的学生,以表扬、赏识为会议主调;或奖励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商家提供的促销品奖励周明星、月明星实习生;或为优秀实习生提供入职机会,促使学生较快地融入企业、认可企业,从而为企业吸引熟练技能人才打通渠道。

3.建立实习日志制度

要求每位学生记下每次当班的心得体会,指导教师通过学生的实习日志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技能弱点和他们实习的所思所想。有的学生会在日志中吐露他们的奇思妙想,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学生在收推车时,发现聘用人员过多,收车点分散,建议公司建立有明显标志的几个收车点,同时,逐步将普通超市推车更新换代为自取自还智能型推车,减少收车人员,从而降低成本。这一合理化建议经教师反映,得到了超市的重视,在后期果然得到了改善,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合作效果。

4.建立顶岗实习案例库

指导教师应养成记录实习过程中典型案例的习惯,整理校企合作中的规章制度,改进条文,这些积累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动素材。随着案例的增多,这就成了一本校企合作的“活教材”。

总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实践,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一体化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2]涂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范文一:幼师实习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实习心得体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来到了xx幼儿园,随着时间飞逝,实习生活的结束,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幼师的不易。这次实习也让我收益颇丰、受益匪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进园实习初期,我感到了很大困难,毫无工作经验的我,面对新工作,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的确很难。我觉得毫无头绪,不知道到底该从哪里下手,看着师姐们轻轻松松的带着宝宝开展各种活动,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游戏,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热情高涨的小脸,我深深地被感染着,我努力地去学习,尝试独立带孩子,经过几次之后,我的紧张心理才逐步退去,慢慢的融入这个小集体当中。

在实习过程中,让我懂得了要因人施教,面对不同的幼儿要用不同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差异,有自己独立的内心小世界,而作为他们老师,要想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小世界,不用心去了解去发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是不行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爱之处以及不足之处,要想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不仅要关心和照顾幼儿,和幼儿家长的沟通也非常的重要,在实习期间我试着与家长打交道,与他们交流幼儿在园以及在家的各种表现,实习让我获得了很宝贵的东西。

在教工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都有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时间表及主班配班老师的工作分工,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时间表,配合所在班老师认真做好一日生活常规工作。

最初,保教工作时,我虚心请教老教师和师姐们,积极配合他们工作。户外活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热时:提醒幼儿减衣服,喝水时不拥挤,不说话,以免被水呛到。吃饭时小心被烫,安静进餐,不挑食。洗手时用肥皂,消毒杀菌,睡觉时要盖好被子,我们都要检查一下幼儿是否盖好被子,以免受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好每一个幼儿。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一个幼儿并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生活小常识、小窍门,帮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在幼儿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让每个幼儿真正爱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充满爱心与童趣的氛围,在玩乐中找到真正乐趣、不断的增长知识。

要成为一名合共的幼儿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外,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幼儿各种怪异的提问,我吸取周围教师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不能对此疏忽!知识和经验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有不断的吸取、提高!家长才会放心把孩子完全交给你。完全信赖于你。充分信任你。并且做到不怕苦,不怕脏,像母亲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经过这次实习,三个月里:让我真正的了解幼儿老师是那么的不容易。真是:哎,做什么都不容易啊~曾经以为带幼儿是什么人都能上任的。可做起来是如此之难!回顾与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和孩子们一起的喜怒哀乐,想想要分开。实习也落幕尾声。

幼教工作是一个繁琐而又辛苦的事情,需要幼教工作者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并重,缺一不可,总之,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要当一名好幼教不容易啊~在此次实习中,我也看到了我自己不足之处,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我愿意用我的所有热情与爱心,换取孩子们的开心以及家长的诚心,实习间:让我增长了见识,做老师难,做个幼儿老师难上加难,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这就是我这几个月的实习过曾,想要当一名好教师不容易。总之为了以后努力吧!加油!

范文二:师范生实习心得体会

初为人师,对于师范生的我而言却是件极具挑战、颇具好奇心的事情。20xx年9月23日,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和队友来到金华一中,开始了为期八周的教育实习,实习期间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让我体验到太阳底下最光荣事业的崇高和艰辛。

在高师指导老师学科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实习工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

一个多月里,我从一个只会纸上谈教的大学生到一个能在课堂上讲课自如的准老师;从一个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到一个对平行班有一定处理能力的班主任,这一切无不见证着我所付出的每一分耕耘所得到的收获。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我的实习进行总结。

一、进驻学校,统筹规划,全面做好前期工作

我们于9月23日早上到达实习学校?D?D金华一中,一进校园就为金中美丽的新校园所惊叹,再加上这所百年名校处处洋溢着的人文底蕴,使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所学校。一切安顿好了以后,学校组织我们开了个简短的教育实习准备会。会上我们和各自的老师都有了接触,并且明确了实习期间的一些要求及实习内容安排。会后我立即根据会议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且着手准备一些教育教学资料。良好的开端为我后面教育实习的顺利、完满地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名师指导,虚心学习,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实习的开展,我们分为两个阶段:

实习的前两周为见习阶段,在这个星期里,我全面熟悉高二生物新教材,认真听指导老师的每一堂课,做好听课纪录,课后与老师探讨,虚心求教,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过程,认真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学习如何备课、如何更好地将新课改的理念与落实考纲考点的要求相结合。

第二阶段是上课,我的指导老师是科组长,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并且带着连个理科实验班,所以每堂课前我都细心琢磨教材、详细写教案、做课件,每一样都是改了又改,直到自己认为能教好的符合班级情况为止,这样才交给指导老师审批,在指导老师的批改和建议下再做修改,并且在上课前进行试讲。我的每一节课指导老师都坚持听课,在课后细心帮我评课,针对我课堂上出现的缺点提出宝贵意见,并且肯定了我的一些可取之处,让我倍受鼓舞,在课后努力改正,提高教学水平,以确保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不出现同样的错误,在这样的努力下,我在教态、语言、板书、提问技巧、与学生互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老师的赞赏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是对我的教学水平充分的肯定。

三、认真负责,勤恳他是,为人师表,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

做班主任是辛苦的,每天都要检查学生的出操情况,自修课要维持班级纪律,好在一中的学生个个都很自觉,自修课总是很安静。

同时做班主任又是幸福的,在第一周我基本上就了解了班级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及班委组成。和学生熟悉以后学生们对我都表现的很友好,我和他们亦师亦友的关系能让我很好地发现班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我总能以大哥哥的身份来开导他们。

班主任工作中最难忘的是和学生一起准备校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那一周虽然我连嗓子都喊哑了,虽然吃了四天的泡面,但那种与学生一起奋斗的感觉真的很好。尤其当得知最终我们班获得了一等奖的时候,我和学生们几乎喜极而泣。

在班主任的实习中,我学会了如何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学会了维持班级纪律,学会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学会写班主任工作计划,学会怎样开好主题班会,学会..,这一切都是我班主任工作实习进步的真实写照。

四、团结协作,积极做好调研与实习工作

在实习期间,除了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我在实习队里也尽力尽责,与队友团结合作完成该完成的任务;一起探讨调研课题,一起研究调查问卷;与队友相互帮忙,相互听课,互相借鉴经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这一方面巩固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给我的实习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我从不同的队友身上学到了很多,如不同的教学风格,班主任工作技巧等等。

虽说我们的实习已近尾声,但我对教学的追求和努力将一如既往,我对学生的关爱也将永不消减,作为准老师的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努力、不断成长,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范文三:教育实习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们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经历,真是感想颇多。短暂的工作时日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也使我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了真确的方向。

教育实习对一个师范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校师范生平时所学的无非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大部分知识都无法直接与教育实际相关联,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一种眼高手低的坏习惯,看待事情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深刻见解,思考大于行动。因此,要想把所学的东西切实的、合理的运用起来,就必须付诸于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使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备的我们得到了真实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努力完善自己。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觉得我更加成熟了,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教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是人类的文化桥梁。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一员的我来说,责任更是重大,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接过这副重担,否则只会误人子弟。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也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重大意义。作为语文老师,我更要加倍努力,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阅读,多思考,多钻研,革新观念,使自己成为一名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饱学之士,实实在在地为传播人类文明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听课与讲课相结合,每天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良好的敬业态度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始终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坚韧毅力也深深打动着组里的每个成员,他们也乐于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我分享,因而,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认识到了能够把自己既有的知识轻松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又乐于接受,这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传授一种切合实际的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所以课堂的授课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影响着一个老师的教学成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能只为了讲而讲,应该更注重学的结果,应以学生为中心。

第8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职业技能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对高师生加强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要保证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和探索其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未来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应具备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和各类教育工作者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项目,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加强这种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是语言文字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规范正确的文字表述能力。它以教师口语(含普通话和外语口语)和“三笔字”为主要内容,这是对师范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最起码、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二是计算机运用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能力。这是21世纪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三是教学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教学组织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课前的备课技能、课堂的上课技能、课后的辅导技能等三个方面。四是班主任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集体教育的技能,个别教育的技能,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技能,制定、实施、检查和评价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学生操评的技能等四个方面。五是其它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的其它有关的教师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如文艺技能,体育技能,教研技能(课题申报、实验研究、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技能)。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师范生个人角度看,它是提高师范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迎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很多,教师职业技能是其应具备的专业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但技能是一种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的技巧和能力,它必须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过系统地加以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师范生只有接受系统地锻炼和培养,才能把这种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亚待解决教师的适应问题,教师能否适应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正是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只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才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好基础。另外,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为一名“准教师臂的师范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位置,就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和素质,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从师范院校角度看,它是体现师范院校办学特点、促进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主要体现为以塑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和其它各类教育工作者为中心任务,而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谓是教育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体现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还是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它是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能手,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具备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要培养这种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让其在大学阶段系统地接受师范教育,进行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这就要求高师院校以高度责任感的战略眼光来认识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性和突出师范特点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然性。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并没有完全引起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培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重学科专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系统、规范和完整,强化训练软弱无力以致出现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导致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了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师范毕业生在校时专业学习成绩优秀,但走上教师岗位后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出现了忙于课前写教案、课上背教案、课后理教案,以及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提问无目的、点评不到位、表达无条理、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等教学技巧和能力问题。三是重应试考试轻技能自主训练。专业学习和测试与技能训练对师范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师范生还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以致平时只重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技能的自主训练,使之难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技能。四是重个性发展轻技能的全面培养。有些学生过于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若有一技之长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忽视其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总之,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生得不到系统、规范和完整地职业技能培养,给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阻碍。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培养目标体系相对模糊。这可以从许多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还没有制定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具体实施技能培养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而得到说明。正因如此,导致许多院校在技能培养中存在缺乏依据和标准,出现技能培养不够系统、规范和连贯以及主观性、随意性的现象。二是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许多院校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为开展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制度体系。如《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还未出台,《教师口语和“三笔字’训练与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演讲与口才、体育裁判知识等文体特长项目的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计算机培训与考核制度》《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制度》等都还不够健全、规范和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目前高师院校主要担负师范生技能培养重任的“中教法”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师学历学位偏低、职称偏低、科研成果偏少,以及教师积极性不高、学校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四是经费支持相对不足。以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为例,学校按每生一定比例将经费专项划拨至学院,学院再将经费统筹用于实习点联系几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住宿,来回车票,制作实习简报、板报、材料等有关实习活动。由于经费不足,有些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落实,而几年前实施的与中学实行“教育实习基地”定点挂牌制度,也因经费问题使该项制度的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承担教育实习重任的教师纵然有责任、能力和信心搞好教育实习工作,也会因经费问题而力不从心。

   三、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技能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师院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确定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培养模式、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实施,形成一个明确而又科学的技能培养目标体系,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实践教学角度看,要保证目标的实现必须积极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基础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英语实践、计算机实践等;二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语言文字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等;三是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文体实践活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是创新实践环节,包括课外科技立项、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挑战杯赛、学生科研论文、科技小发明等。在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建设。一是“一个基地”,即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搞好与中学的定点挂靠或共建基地建设,为师范生提供岗前技能实践的锻炼平台,把师范生所学的知识“带出去”和中学的教学经验、教改实践“引进来”。二是“两个中心”,即中学学科教育及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测试中心。建设好这两个中心,能为师范生了解和把握中学学科教育和教改的基本情况和规律,为师范生技能培养提供信息资源和组织上的保障。三是“三个教室”,即微格教室、cai课件制作室及中学理科实验室。搞好“三室建设”,能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课件研制、中学相关实验操作和研究等条件,为师范生将来从教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健全完善制度,组织措施得力

    高师院校应根据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这是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基本保障。当前,在师范学科专业教育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然而,与之相比,在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却显得重视不够,如课时不足、训练不系统、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师范生技能培养急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来保障实施。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制定一系列内容具体、标准统一、便于操作、执行有效的技能培训量化标准和实施细则,详细规定师范生每一年应达到的技能水平,并进行相应的严格培训和考核,向通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师范生颁发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或等级证书,从而促进师范生自觉训练,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从制度上做出规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当然,由于师范生技能培养不像专业课那样便于操作和考核,所以,学校务必考虑这种技能培养的特殊性,要专门成立院校领导班子、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并通过建立健全校、院、系等各级组织以保证这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实效化。

    (三)优化教师结构,保证经费到位

    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技能培养始终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实施,教师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之人”,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技能培养中,学校务必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师资培养和引进计划,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育资源整合等手段和途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思想端正、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学校还必须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的情况,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所形成的那一套教师的评价标准与考核制度,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此外,学校还应根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项教学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师范生技能培训与考核等相关费用。只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技能培训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第9篇

8月18日下午两点,在某某老师的组织下,服装办公室组织了新教师培训会议。会议期间各位老教师为我们新教师讲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并为我们指出初期授课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我们四位新教师,办公室分派了四位老教师指导我们的业务技能,帮助我们快速成长。

通过这次的培训活动,以及后期对课程的熟悉,让我对自己所要带的课程《服装质量检验》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因为服装品质是服装的生命,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服装品质的控制与检验,使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尤为重要。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企业产品质量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做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深刻体会到《服装质量检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单一学科,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需要服装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服装结构、工艺基础,熟悉制版与制作、服装成衣款式设计、成衣制作等工作。所以本课程与其他的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服装检验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具备服装成品检验方法、服装的号型标准识记能力。以期满足烟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看到学校为我们的工作成长这么尽心尽力,作为当事人的我们知道,工作成长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所以,为了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我现在制定一个为期一年的职业规划。

在这一年里,我的总体规划目标: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管理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努力成为专业化的优秀教师。 首先是化被动为主动,从小事做起。主要是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从小事做起,主动做事。虚心请教他人,完成过渡期。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

1、认真备课、上课。教师最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学从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开始。备课时,先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然后借鉴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案和教辅材料,并且根据新课程标准,定出适合学生的教案。每堂课,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课后及时反思。

2、认真对待学生的作业。作业是教师和学生沟通联系的平台,因此,争取在每一次作业中写下鼓励性评语。

3、积极听课。听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指导老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可能的话,多参加各种培训进修。每听必评,每听必思,集百家之所长,促进教学。

4、在各方面虚心请教其他老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5、抓紧时间自学。向经典学:通过阅读教育教学文学名著,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保持教师的“书生气”。争取每个月读完一本教育名著,并写出读后感;向经验学:写好每天的教学日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向他人学:浏览名家的微博,观看名师的教学视频,学有所思。

6、关心学生。多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需求,并做好谈心记录。为班主任分担解忧。

其次,在实践中检验自我。在教学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风格,进一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加强自身师德修养:通过阅读教育类的专业书籍,及时关注教育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够更轻松更有效地学习。

2、在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下,课中有准备地将某种理论应用到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反应。课后做好总结工作。为课题科研准备材料。

3、继续保持自学以及虚心请教他人的习惯。

4、尝试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5、结合他人班级管理的经验,了解学生,反思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在教学之路中,我会始终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自己。我会始终不忘自己为师的职责和使命,不辱为师德重任,努力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化优秀教师!

大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教育实习既能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熟悉教师工作,加强我们的综合能力,对于我们师范生非常重要。在实习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就要求我们在做好知识准备的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要注意角色转换,每人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怀着希冀与期盼的心情来到了中学,开始了我的教育实习生活。实习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每天都要早出晚归。

这两个月是我过得最充实,最辛苦的也是最有成就感和最有挑战性的一段快乐时光,这段日子里,我终于体会到了要做好一名教师,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明白了要做好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责任感和重要性,总之,这是一段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着重要影响的日子,我把这近两个月的许许多多感受与心得记下来与大家分享。

以下我把总结分为知识方面,教师素质,全面教育分别论述。

在知识方面

在知识方面,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得我不得不再昼夜苦读;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 教师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知识结构要合理,当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只懂自己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扎实的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技巧,操作,并运用自如,熟悉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我在这次实习中发现自己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就拿理论知识来说,虽然学的专业课程确实不少,但距离实际工作要求还远远不够。不但自己涉及的面比较窄,而且学习的深度也不够。掌握的知识不够细致,扎实。而实践方面了是如此,虽然实习过程中学会了许多东西但距离熟练操作也相差很远。更何况实践中遇到的情况只是实际情况很微小的一部分,用"沧海一粟"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仅要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深化已有的知识。也只有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的处理好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难点,才能有对教材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解,左右逢源的贯通,举一反三的应用,从而保证教学流畅地进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还发展了能力。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我面对的学生是正在成长中青少年,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烈。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去解答和引导。只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活动时,往往会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问题,甚至于有时学生提的问题也是我前所未闻的。 教师要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由此给予人生观上以有益启迪,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教师必须广泛的涉猎个学科知识,培养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来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得到发展。

丰富的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还必须具有教育,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懂得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树立起科学教育思想观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在教师素质方面

我领悟最多的是在职业道德,教师素质方面。"教书育人"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素质道德方面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要教书育人并重,这就一定要做到我们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点在班主任工作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一) 热爱教育事业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有可能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人是一项伟大而复杂是艰巨事业,它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一般职业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更是和教师的职业性质格格不入的。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对他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们在实习期间也体会到了,教师真的很累,早上六点半起床已经太迟了,晚上六点钟很可能还没回来,教师并非一个理想的职业,相等待遇情况下,它比一般的行业要更累,甚至在八小时外还不能休息。因此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

(二)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育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只有首先付出对学生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师生之间架起了感情的桥梁,学生才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才会有实效。因此,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实习中我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管他学习好不好,他的家庭背景如何,我都一视同仁。消除了学习不好同学的自卑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实习刚开始我就对学生说,我对你们都还是陌生的,你们每个人在老师心目中都是一样的,不管你以前表现如何,现在一切可以从头开始。正因为做到这一点,学生对我也很尊敬。

(三)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在实习中,每天出发前都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校微带了没有。因为我明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朝夕相处的学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也正是从教师那里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作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就这样,我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教学活动也收到了实效。这让我想起我们温师院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正在努力用实际行动去注解她。

三 全面的教育能力

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其活动效果的基本要素。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素质,如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之外,还必须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从教能力。我觉得,教师全面的从教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课堂教学能力

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师最主要工作。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分析处理教材,掌握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教学组织能力;具有了解学生个性特点,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我往往在早一个星期就开始查资料,写教案,然后试讲,再修改,直到上课前还在考虑各种细节问题。具有根据对象和情境的变化,迅速捕捉教育实际的应变能力。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和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要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不能孤立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样,而应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二) 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由于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和与同学交流的主要手段,所以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相对于其他行业是比较高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规范,简洁生动,富有逻辑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书面语言表达观点正确,内容充实,行文流畅,书写工整是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起码要求。除了与学生很好交流之外,对其他老师,领导也要做到尊敬,有礼貌,然后很好地沟通,能够表现自己的能力。与个别同学的语速过快,讲话不够简洁相比,我在这一点还做得比较好,上课时语言简洁,有逻辑性,也能很好地与学生互动交流。

(三) 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工作经常面临的对象是班级集体,学校集体,而在集体中进行共同的活动,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我觉得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文体活动;善于把不同个性的同学组成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现在的独生子个性都很强,很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同学相处的能力;善于把任课教师,团队组织以及学生家长,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协调一致的教育学生。在班主任结婚请假的期间,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全面考验了我的组织管理能力,这点在学校担任班干部的经验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四)教育科研能力

具有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拥有教育科研能力也是高质量的教育和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教师的科研大量的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的,其研究能力具体表现为:不拘泥于教材,有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筛选运用教育科研成果,概括和升华自己教育实践经验,观察记录,积累经验,以及合理使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这是我在实习中发现自己所比较欠缺的,对于一些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也没有深入地研究,现在还有一些时间,我必须要努力在最后的大学生活中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

综合上述,在本次教育实习的过程中,我的收获非常大。我谦虚,谨慎,严肃,认真地贯彻"尊重教育的理念"。教育实习使我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在这两个月中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也体会到了做为人民教师的乐趣和光荣,这更激励着我坚定了作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信念。我决心以十分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中,争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大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为期一个月的新教师岗位培训结束了,通过这次教师培训学习,我受益良多,了解到了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应该掌握哪些业务知识,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这次培训,我懂得了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勇于开拓创新的品质,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实验小学仇老师对教研工作常规和教学工作常规做了发言,从新课程理论到教师的成长渠道等方面深入具体地向我们做了讲解和阐述,不仅帮助我们解除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更为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长足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懂得求知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先决条件。求知首先要求教师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的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师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给学生一桶新鲜的“活水”。另外教学还应注意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论是在集体备课还是在教研活动中,应学会汲百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喜好,洞察学生心理。在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虚心学习他人管理组织学生方面的“灵丹妙药”,争取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减少失败,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是我在培训期间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几点看法:

二、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学习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

三、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四、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 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五、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桂淑华(1987-),女,江西南昌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江苏 南京 2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Y2012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880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14-02

为加强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各高校在原有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探索和改革,使其培养模式在保持基础知识深度的同时,更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然而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针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现状,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是一个值得积极探讨的问题。该问题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2,3]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总体运行方式,主要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评价等环节。[4]但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需求,针对特定职业,注重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知识结构上看,其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标准上看,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获得者具备社会特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从业基本条件,注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其培养质量主要用行业标准和从业能力衡量,其学位论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重在考查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专业学位的上述特点与传统的学术学位有着较大差别,因此其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学术学位培养的经验,而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以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寻求合理有效的培养办法。

2.目前培养模式实施中暴露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普遍采用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并形成一些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许多高校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完成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有的高校采用双师型师资结构,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衔接起来。学校和企业如此深度合作在国内还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普遍适用的规范,因此具体实践起来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成果归属存争议。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依靠学校培养,其所取得成果自然归于所属学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种不同的培养经历,甚至导师也是学校、企业双师制,在研究生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或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成为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2)技术问题,实践内容难深入。在企业实践阶段,企业导师应当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提高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然而,企业的专业技术往往是企业的机密,特别是一些正在攻克的问题更是高度机密,实习学生并不是企业员工,如果对企业机密涉入太深则对企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企业在对实习生培养上必然有所保留,实践内容难以真正深入。

(3)企业管理问题,学生身份难定位。企业作为一个运营机构有其自身完备的管理机制,但其管理制度都针对内部员工,对来此实践的学生缺乏约束力,又不完全适用,且存在学校与企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学生在企业中的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导致身份难以定位。

二、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输配电、供用电、电气工程自动化六个培养方向,以强电为主线,实现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技能结合,将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校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依托新能源、电力行业,创办具有电校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借鉴其他院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针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遇到的问题,对于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能在电力领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问题进行了思考。[5]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区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在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培养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领域方向就业。在课程类型上体现多元化:除常规课堂教学外,增设工程实践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规律。在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需要经历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完备训练。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行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校界限,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境,实现产学研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共建,形成体现行业先进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环境;学校、企业、政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据产业技术发展,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开发新课程,合编新教材;实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培养质量“双评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符合度。

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水平,在培养方式上需要不断优化,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化、细化。在此方面有些思路可供参考:

(1)权责分清,利益共享,调动各方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中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构成了一个社会关系,且该关系是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关系开始之前就应当将各自的权力义务划分清楚,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事先签订三方协议。在以往的校企合作经验中,联合培养方面的经验本来就不多,规范、协议并不完善,且一般都只有校、企两方,后续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协议条款来划分各方权责,保证各方利益,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2)开放与约束并举,实现深度合作、深入培养。企业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涉及到核心技术往往会“放不开”,原因在于缺乏约束。对于企业自身的员工,有劳动合同的保护,不用担心由于人员流动等原因引起技术泄密,而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非定向生,其毕业流向等都是未知之数,技术开放对企业是有风险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增强双方约束力,从而提高双方开放程度,企业可以放心利用更多的人才资源,学生可以掌握更深入的专业技术。

(3)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办法。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与学分挂钩,对学生行为形成制约力;同时,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优招优遇机制,以实质优惠吸引这些已提前熟悉工作的学生加入企业团队。

3.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因才选企

电气工程是一门内容丰富、方向众多的大型学科,涉及到电力系统、电机、电工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又有许多专业方向,以电力系统为例,有发电、输电、配电、电力运行、电力建设、电气设备等多个方向。在本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可以不把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向都划分到非常细致,而是在培养过程中综合学生个人素质、个人偏好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现状,对方向选择进行推荐和引导。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各方向的真实内涵与内容,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实习学习,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总结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培养模式,经验的积累、新办法新思路的尝试仍然需要实践的检验。把握教学定位、把握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特点是推进培养模式成熟化、高效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在此方面优化和完善的思路来源。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探索下,本专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将日趋完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2]黎静华.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3]李良碧.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途径之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的艺术教育、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传播与推广,并逐渐渗透至普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高校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突出的应用性特征,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各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甚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但收效甚微,专业人才的就业仍局限于基层服务岗位。因此,笔者旨在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探讨现行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从中发现新的路径,为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启发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在此项理论诞生前,单一智力构成理论曾长时间的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意即人类的智力是由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整合构成的,最终反映出人类的聪明程度。虽在此之后,有众多学者探索着二维、三维等多重智力构成的相关理论,但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并在界定该定义的基础上,于1983年《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正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人至少具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1]。至此,多元化的人类智能的构成理论和实践检验成果逐渐展现在学者和教育者面前,在各层次的教育学领域中不断发挥着独具影响力的作用。我国教育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识多元智能理论至今,在艺术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领域都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随之,在普通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育中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今天,针对高等教育的探讨越来越多,多元智能理论也渐渐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与研究范畴中。

二、现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成

各类高校设置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岗位需求、具有成熟的基层服务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强调本科层次的理论性,但用以积累基层经验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通过设计不同类别的实践性课程,使之共同构成酒店管理专业由局部到整体、由课堂至课余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纯粹实践性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课余的第二课堂实践环节三部分构成,其中,以前两个类别所占的比例较大,第二课堂实践环节由于受到教学理念、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与差异的影响,在本科类院校中所占比例尤其少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现状

三个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推动着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运转,这一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各本科层次高校中的运行方式为:第一,通过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式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们逐步形成对酒店管理的整体框架及主要构成要素的分解性实践体验;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应用能力,并伴随着主题内容的专业化、深入化,逐步将单一实践转变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锻炼;第三,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起来,在见习和实习体验中,融合过往不同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中涉及的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各项目活动经验,最终构成完整的实践体会,并在此过程中积累行业经验、熟悉行业运行模式、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实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终极目标。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虽因不同本科院校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具体开展形式的差异会有所不同,但该体系中的内容、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基本趋于成熟稳定,并在运行过程中逐步体现出实践性与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宽泛化,使之更加能够准确地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需求。但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实现,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审视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狭隘性影响管理意识的引导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且这些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均有明确要求,但无论是宏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是微观的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在设置时会更多的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学会什么技能、学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因而引导学生们进入被动学习的误区,欠缺主动发现、质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事实上,在酒店管理、尤其是中高级的管理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而非被动地被宾客投诉,才能实现前馈控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解决,不断编织出完整的管理网络。

(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影响对学生不同角度管理能力的发掘

尽管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但完成实践教学目标所依托的课程却较为局限。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薄弱的两门“专职”课程,且在部分院校中仅有的两门课程教学还流于形式。这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化智能表现的理念刚好背道而驰,通过简单的两门课程、甚至是缺少精心设计的形式化课程,能够表现出的每个学生的亮点极为有限,因而不仅会影响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判断,更加会因片面认识削弱学生对酒店行业的积极性,相当于在酒店行业与专业人才的双向选择通道上设置了障碍。以笔者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内蒙古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与行为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表明,影响学生初次就业选择的个人因素中,实习经验以27.06%的比例位居第二,仅次于占44.70%的个人兴趣因素。由此可见,仅以形式单一的一、两门实践课程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势必会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大众化影响个性化管理特质的培养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使得高校的教学现状都呈现出集中化、大班型,这也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少停留、满堂灌现象,真正能够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分配至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因此,无论学生的特点、潜质如何,同样的课程,不同的班级、年级,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都以相同的形式,泛泛而谈。突显出了那些语言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表现力较好的学生群体,而具有其余特质的学生却不能在形式相同的若干门课程的实践中准确地表现自己,在见习、实习活动中,亦是如此。

(四)教学过程的浅表性制约学生对管理层次的探索

课程设计,是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能力、创新性的直接体现。只是一味地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讲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仅实现了目标的三分之一。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如果仅达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目标,学生们达到的亦仅为基层服务岗位的专业水平,始终无法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达到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要求。以专业见习为例,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展此课程时,仅带领学生进行浅表性的行业参观,走马观花式地了解酒店基层服务岗位的工作状态,学生对行业的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片面的对客服务印象上,无论对下一个模块的实践,还是对日后整体的专业实习都会带来狭隘的理解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的局限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创新作用

因为实践教学形式的大众化,过多的个体在同一形式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导致了教学评价的大众化局限;其次,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传统,导致只有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标准与要求顺利完成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在课程评价中获得优秀的评定,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就事论事式的教学评价,从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展现综合智能的积极性,缺少对实践教学中对联想式学习模式的鼓励,实际上就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否定。以专业实习为例,只有在实习中遵守纪律、勤劳刻苦、顺利完成岗位既定工作才会在此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肯定,相反,利用专业实习中的观察与思考,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却并不能在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优势,甚至利用专业实习中的经验积累实现自主创业,甚至会被扣上不务正业的“头衔”,进而影响专业实习课程的评价成绩。因此,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无形之中削弱了实践教学能够激发的潜在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对管理能力提升的初步尝试。

四、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途径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在确保完成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酒店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必要进行优化调整。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多元化

实践教学也应同理论课程一样,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将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专业能力是核心,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培养是保障。其中不仅包含了酒店行业基层服务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要素,更能够通过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智能特质、创新才能,更加有利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化。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多维度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原有的三部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进一步优化,使实践课程的设置渗透至四年的教学中。例如在大学一年级的酒店管理概论等入门课程中设置见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们初识酒店行业,形成感性认识;大学二年级通过设置关于前厅或餐饮等核心运营部门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们熟练掌握酒店主体运营部门的岗位实践;大学三年级设置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管理岗位专业见习,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酒店二线运营部门和部分管理岗位的岗位实践;大学四年级安排专业实习,并将之分解成服务岗位实习与管理岗位实习两个阶段,准确引导学生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化。2.注重课程群式的实践课程设置。运用系统化的理念,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其所必备的能力与素养并进行逐条罗列,围绕每一条要素设置一个课程群,当每一个课程群的课程修读完毕后,学生必然掌握某一类技能或某一类管理模式,若干个课程群全部修读完毕后,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实现。同时,学生也可在选修课程中根据自身智能特点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集中修读某几个课程群内的课程,也能为职业规划的实现做好课程支撑。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形式的设计应在逐层深入

中关注个性化在实践课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围绕每个课程群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循序渐进、逐个击破的教学过程设计,将专业实践从基层服务岗位拓展至管理岗位、从一线拓展至二线,为学生在行业内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就业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渗透,更加有助于每个学生主体在基本智能要素的发展,并且更加有针对性的发挥个人所长。而为了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的效果,实践课程或环节的教学形式应基于学生情况注重创新。1.项目化教学法的运用。将各实践教学环节或任务以项目管理的思路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开展项目活动,贯穿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以团队协作的形式、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认知自我,找到自身的不足,亦能在团队中发挥出个性化的优势。且这种团队工作状态在酒店行业中尤为常见和推崇,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职业素养。2.能力本位教学法的应用。能力本位教学实质上是能力的整合简称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2]。它强调某一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的实现,并在这一理念下,主张课上课下的情景教学训练,将情景模拟的全过程交由学生进行,教师仅负责情景的设定、任务的分配,以及效果的评价。在这样不同的情景设定中,或在同一情景的不同学生演绎中,学生可充分展现个体或团队特点,也能够达到同一工作岗位多重能力提升的目标。(四)教学评价的设计应具备广泛性实践教学本就属于灵活的教学体系范畴,因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就不宜过于呆板。评价的标准可结合实践效果、创新性、团队协作与管理、实践总结的深入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体除了在校的任课教师外,实习和见习的酒店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也应成为重要的评价团队组成部分;而评价方法也应在注重定性评价的同时将以上标准细分量化,既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又易于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和团队的不足之处,进而确定日后努力完善的方向。同时,实践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与学生的奖惩体系挂钩,尤其侧重激励措施,例如将评定的优秀实习生与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升相挂钩,鼓励了优秀的学生选择在行业内就业,也为其就业岗位的层次提升奠定了基础。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更加准确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在酒店业转型且加速发展的今天,除了酒店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作为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各高校,更应主动顺应社会及行业需求,为长久困扰着供求双方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难题寻找多角度的解决办法。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思路,也希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存问题。

作者:包永宏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45.

[2]李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旅游高等教育研究[J].时代人物.2008(10).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隐性逃课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49-02

大学生逃课在高校中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目前,在各大高校针对逃课有着一些顺口溜:大一期间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期间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则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逃课成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这些流行在大学校园中的“逃课”顺口溜,把大学生逃课状态和心态,描绘的很生动,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逃课现象,各大高校都极其重视,也纷纷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措施。如武汉大学某教师采取电脑随机点名,南京大学用微博拍照点名,等等。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隐性逃课”应运而生。

一、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概述

“显性逃课”指的是学生无正当理由却不去上课。而“隐性逃课”则是指学生虽然来到课堂,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是注意力并不在听课上,实质形在而神不在,上课却不听课,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也被称为到教室去逃课,是一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具体表现包括课堂走神、睡觉、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上网、聊天、听歌看视频、发呆及看课外书等活动。针对显性逃课行为,很多高校制定了一些严格的制度对学生上课的出勤率进行考评,并将出勤率与学生的毕业挂钩,因此,学生的显性逃课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但对于隐性逃课而言,至今都没有十分有效的解决手段。但是,隐性逃课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却远比显性逃课巨大,如果不加以重视,不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可能导致高等教育意义失效。

二、引发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

隐性逃课的发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自身方面因素、教师的因素以及学校的管理因素等。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分析

1.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90后,在他们身上有明显的特点:独生子女,从小过着安逸的生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没有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吃不了苦,自我约束力差,缺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责任感差。因此,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白大学的这些课究竟有什么意义,他们缺少对学习的需要。在中小学时,他们的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家长、教师的管束,还有升学的需要,因此隐性逃课在中小学中并不明显。然而上了大学后,学生脱离了教师和家长的管束,学业也相对轻松了许多,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在缺乏学习动力与需要的情况下,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大学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非常丰富,大学生忙于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逃课成了家常便饭。

2.“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

很多学生经历完黑色高考后,在即将跨入大学前对大学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但是随着对环境的熟悉,他们发现大学并不如自己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于是,有些学生陷入迷茫,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会想着试图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这些学生会有选择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便会认真听讲,在认为对自己未来影响不大的课程上,就不去上课,或者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课,这也是“隐性逃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3.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对专业缺乏认同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做一件事感觉不到快乐时,就会通过一些消极行为来抵制。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对不喜爱的课程教学就会表现出惰,出现我们所说的“隐性逃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入学进行专业选择时,并非是自愿选择,而是分数不够自己所选专业,被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以我院的工商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为例,80%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这些学生主要是因为分数不够,上不了心目中的大学,但是抱着至少能上个本科的心态,选择调剂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然而调剂的专业并不适合他们,想换专业又很难,最终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这样势必导致对所学专业的厌恶。另一方面,有些学生选专业时完全是按照父母,亲戚朋友的意愿,而自己本身并不喜欢。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随意乱选,接触专业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于是大失所望,因而没有学习的动力,最后“隐性逃课”也就在所难免了。

4.受身边同学的影响,从众心理作祟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本身对学习还是有兴趣,对专业也没有过多的排斥,但是他们同样出现“隐性逃课”行为,甚至“显性逃课”。经过笔者在工作中的调查访问发现,这些学生出现“隐性逃课”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从众心理作祟。有些同学,本来是想认真听课的,但是室友,或者班上的其他同学不听课,他们担心被人笑话自己是个“怂人”,或者会被不听课的同学排挤,所以索性随大流。这类学生的一般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坚定,尤为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外,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还是比较普遍的,那些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的人、不遵守常规、特立独行的同学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追捧,他们认为这种逃课的方式看起来并不“严重”,对课堂出勤率完全没有影响,对自己的平时成绩更加无影响。因此,这部分标新立异的学生选择以上课不听讲展示他们的与众不同,相互之间影响,因而出现了“隐性逃课”行为。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分析

从教师方面分析原因,造成“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学不重视,教学行为失当。在大学课堂上,大型的公共课,由于大班授课,教师的授课方法、授课形式是否得当与新颖,是导致“隐性逃课”的主要因素。例如,大学生必须上公共基础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有些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课堂乏味,学生听不进去,自然就会开小差。此外,由于当前高校大量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聘请很多兼职老师,大部分兼职老师由于精力有限,无法将重心放在教学上,教学授课只是他们赚取课酬的一个手段,对“隐性逃课”现象视若无睹。

(三)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

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是引起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学时间安排、社团组织管理及课程安排管理。教学时间安排主要指上课时间的安排,以我院日常课程安排为例:第一节课8:00开始,而现在的大学生都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晚上都玩游戏到一两点,甚至三四点。所以在早上的课堂上,就会表现为无精打采,或者干脆在课堂上继续补眠。此外,大学的课程一般是安排一门课程一上午上三节或者四节,有些教师为了提早下课,经常选择连续把四节课上完,学生在高度疲劳的情况下,最后只能选择开小差来逃避课堂。此外,大学生的午休时间普遍只有不到一个半小时,而通常大学的校园都比较大,从教室去食堂吃午饭,再回到教室或者宿舍就需要将近一小时,学生根本来不及休息就要进入下午紧张的课程中,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课,容易瞌睡,而在夏季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这样就导致了严重的“隐性逃课”。

三、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解决对策

根据以上所分析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行为及原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代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背后的一些现实背景。这有利于我们寻求一些措施来遏制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把导致“隐性逃课”行为发生的可能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让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形成良性的互动。

(一)由学生自身因素引起的“隐性逃课”的解决对策

1.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其学习的内部力量,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解决大学生学习难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应该因材施教,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分门别类地进行辅导。例如,对于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大一的学生侧重于学习适应的辅导;大二学生主要是引导他们确立自己学习的目标;大三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在冲突和选择上寻找平衡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大四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教育和研究生考试方面问题的指导。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隐性逃课”的比例了。

2.改变专业选择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的归属感

当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对学校和专业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专业。同时,高校也应该制定一些符合学生需要的制度,给对所选专业毫无兴趣的学生提供转专业的便利通道。此外,学校还通过举办一些爱校活动或专业知识比赛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自己学校和专业的热爱,形成归属感。

3.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

最近几年,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各大高校大规模扩招,民办学院、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扩招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以今年为例,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据2013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况,高校应该给予学生一些压力,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让他们了解这一情况。

(二)由教师因素引起的“隐性逃课”的解决对策

首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式,提升大学课堂吸引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改进充实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很好地开阔眼界、深化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要保持对课堂“隐性逃课”行为警惕性,多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觉维护课堂秩序。教师可以通过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课堂的教学真正得到他们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最终达到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认真听老师讲课。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在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的知识。

(三)由学校管理因素引起的“隐性逃课”的解决对策

首先,学校应该转换管理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学科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课时间。其次,严格考勤管理制度,如可以采取任课教师、辅导员、学院督导以及学生干部形成“多位一体”的考勤制度。通过日常的考勤制度的严格执行,深入课堂检查,对学生上课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于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及时给予适时的批评提醒,并告之严重性,建立“隐性逃课者”档案,作为日后对其成绩评定的依据。第三,完善考试制度,使考试的方式多样化。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互动的积极性等因素来综合评定他们的成绩,从而有效降低隐性逃课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吴礼平.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归属感的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