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14:4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管理评估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理××××年年度工作述职报告
集团公司董事会:
××××年是xx公司在沿袭近××年的国营企业体制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过重大调整、变革,在全新体制下运行的第一年,我有幸亲历并蒙董事会信任,受聘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xx分公司经理职务,现就一年来的履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及时调整、转变观念,适应新体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当好“配角”、演好“主角”。作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当好总经理助手,严格按照管理程序,履行好分管工作职责,协助总经理经营管理的正确决策,就分管工作向总经理负责。作为xx分公司经理,严格按照授权经营管理范围,带领分公司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围绕集团公司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卓有成效的经营管理工作,向总经理负责。
×、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以德治企”的管理思想。作为企业管理者,努力革除长期以来在国营企业体制下的“官本位”思想,把自己从企业“领导”的定位中解脱出来,以企业“经理人”向出资人负责的积极态度,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积极、健康、饱含热情的工作态度管好班子、带好队伍。
二、以人为本,致力培育团结、和谐、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工作团队
×、“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管理和发展水平。按照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积极倡导建设学习型单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老带新、先带后”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培训方法,基本实现全员计算机持证、技术岗位全员持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了员工的学习热情,一批基础好、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员工分别取得和晋升了技术职称和职业技术等级,企业整体文化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以行导之,以情动之,以德为之”的管理原则,不断提升自身及班子的标竿作用,在企业建立正确的人际工作关系和处事方法,有效的化解工作矛盾,培育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纯洁员工队伍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创新、务实,构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新机制
×、按照“简捷、高效、适用”的原则,科学设置管理层次和职能,建立“事业部制”的中层管理机构,完善班组逐级责任管理建制,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强化部门职能作用。
×、采取组织考察、群众推荐、员工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以“上者为闲,能者居中,工者局下,智者在侧”的管理经典,重视人才发挥能人作用,选拔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提升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作需要设置部门岗位(职务)职数,对每一个岗位(职务)都制定了相应的岗位条件、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基本完善了部门负责人、班组长、职工在新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聘(任)用机制,签定了期限为一年的职工上岗协议书和职务聘任书,月度、年终考核,优胜劣汰。
×、完善了考核办法及薪酬制度,根据全年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人人细化,按照“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方案,按照技术含量、劳逸程度、责任大小、工作贡献适当拉开岗位(职务)分配差距,绩效工资细化考核到每一个岗位。同时完善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奖勤罚懒,激发企业内在活力,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四、目标明确,企业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储配站工程建设步伐,积极主动的准备前期工作,按照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目前完成了土地征用,消防道路的修建及其各项评估报告和比选工作和燃气管道的铺设,工程即将进入实质性工作,力争在今年×月底全面竣工。
×、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系统投入,培育企业预警机制,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今年企业投入资金建立了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完整的xx地下管网数据库,便于科学评估运行管网的使用年限及管网结构,为管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增添了的加臭装置及远程监控系统,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配合气象部门对天然气运行场所和公司公共场所进行了防雷设施的专项检测安装,保证了设施设备的安全性;组织开展首次安全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检验和培养员工队伍安全意识和应急抢险救援能力。作为集团公司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组织进行了专项安全检查和隐患集中整治工作,对各集团公司下属的场站、施工作业现场进行安全监察管理,并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日活动,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确保公交营运、供水、供气安全。
×、加速企业标准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公司多年来一直没有相应的独立的设计和安装企业资质,今年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积极申报完善企业工程安装资质,并按照《特种设备监察条例》的要求,一方面对公司在用特种设备办理和完善注册登记手续,使其合法化。组织职工参加技术监督部门举办的特殊岗位操作管理人员培训班,使参与特种设备管理和操作的员工取得设备操作许可证,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供气区域管理,调整发展思路,规范农村燃气安装工程。为规范燃气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明确燃气供应范围,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城镇燃气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建发〔××××〕×××号)文件精神,以及《**省燃气管理条例》规定,公司根据现已建成的燃气管网敷设现状和城市燃气发展规划,特申请××个乡镇的供气区域,保障了公司的合法利益。对年内出现的供气区域内其它安装单位安装天然气一事,坚决的予以制止,发现情况的同时及时汇报并采取相应办法,***村等,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围绕集团公司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全司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创新实干、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截止××××年底安全供气××××万m×,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同比增长×.×%;经营总收入××××万元,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同比增长××.××%;实现经营利润×××万元,完成年度责任目标的×××.×%,同比增长××.××%;供气输差率×.××%,比年度责任目标下降×.××个百分点,较去年下降×.××个百分点;新增天然气用户××××户,较去年增加×××户。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进一步理顺企业外部关系,努力营造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企业检验和改进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优化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理念引入企业领域,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之中,是企业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和健康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念厘清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有效性程度的一个过程和方法。它不仅仅是确认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运行的缺陷和缺陷等级,更重要的是分析缺陷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相比一般的审计方法,内部控制审计更加现代和科学,它在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审查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
内部控制审计评估报告要遵循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合理性,是指内部控制评估报告要客观、真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设计、运行以及执行的有效性程度和存在缺陷的原因;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编制核审计过程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内部控制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也可以委托不负责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不能简单等同于内部控制,而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反映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自我需要。
二、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审计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未实行有效衔接。内部控制审计虽然针对的是COSO报告中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但也涉及企业其它方面的控制内容。因此,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存在实质性漏洞,都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妨碍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还只是囿于内部控制的狭小空间内,未将其触角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
2.内部控制审计评估报告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内部控制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企业管理层理所当然是责任主体,对评估报告审计结果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有些企业内部还存在互相推诿的状况,将审计责任推给内部审计人员或外部受委托的会计事务所,使得下一步的审计工作不能有效执行或者延缓了重新审计的时间,造成资源浪费。
3.内部控制审计标准有待科学化、统一化。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企业中还处于婴儿期,阅历和经验不足。各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存在着不一致,这就给受委托进行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增加工作负担,每展开一次审计,他们必须重新学习委托单位的审计标准,这也给委托部门增加了成本。如果是上市企业或正在寻求上市的企业,这样不统一的标准也给我国上市管理当局的有效性评估造成障碍,最终影响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路径分析
1. “两明确”
(1)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决定着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重点的选择,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是界定审计责任的参考标准。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内部控制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维护企业资产安全,保障企业资金合理合法利用和运作最优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经营水平,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合理性。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客观真实地就评估发表审计意见,为审计结果提供合理保证。不同企业,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由于在企业规模、业务性质、治理理念和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别,内部控制方式或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颁布的内部控制指南只是对企业如何建设内部控制的具体指导,不能代替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因此,审计准则应当明确审计的合理性目标,督促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受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一定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价,使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在作用上保持一致,为改进授权企业的内控制度提供合理保证 。②合法性。审计企业内控制度的合法性,主要是审查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制度体系的规定,同时也要审查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上级组织或主管单位或机构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条例。近年来,我国已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多个文件。2006 年 7月财政部成立了专门的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与其它四部委于2008 年 7月联合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之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于2010 年 4月15日正式,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范围。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直接决定着审计的质量、责任归属和成本输出,也是审计可行性的决定因素。审计范围能有效抵御内部控制的各种可能的外部性,尽可能充分地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本来应当是整个内部控制,但是,内部控制具有广泛性特点,没有明确的边界,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影响审计的可行性会。因此,目前内部控制审计要善于明确、把握和突出重点,主要集中解决由于内部控制弱化可能产生的输出虚假财务信息的问题。国内外已颁布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规范也普遍规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范围应当是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财务编报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控制程序。同时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审计能够为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保证审计质量,必须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实施程序。
2.“一创新”
创新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现代的审计方法,因其目标和重点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有别于一般审计,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内部控制审计方法。(1)顺藤摸瓜法。即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常规审计入手,了解相关数据信息和管理情况,在此基础上把握审计的重点,向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延伸,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评价。(2)问题分析法。即直接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缺陷处罚,跟踪审查企业在购、产、销业务环节中的运营和管理实况,对之实行审计并作出评价。(3)调查法。在实施审计之前,先做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找出问题的关键,确定审计重点并针对之作出审计。(4)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结合法。综合评价是对企业整体的经营和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整体评价。在完成审计之后,可以开展专项评价,对内部控制的环境、风险、沟通、监督等机制进行具体的审计。
3.“一强化”
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新经济时代,伴随着兼并收购、破产重组、关联方交易、电子商务、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就如达摩克斯之剑悬于企业之上。企业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预防风险的机制,加强管理。在审计之前,为防范企业内部隐性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重点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控环境以及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人员结构和素质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在审计中,主要防范效果失灵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做到审计范围重点突出,审计方法得当,抽查业务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后,审计人员还应从宏观着眼,统筹兼顾,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往来及其相应的内控系统,并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技术合理估计企业的风险水平,警示企业调整运营方式、采取相应措施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一、对于国企改革中的评估问题。在专家评审会讨论中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单纯的评估技术问题,而是改制方案中存在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改制方案关键问题不明确所造成的。
建议评估机构应在详尽了解改制目的及背景前提下,开展尽职调查,按操作规范进行职业判断。首先应尽可能制定详细、完善的评估方案,评估的采用应进行充分论证,并多和委托方特别是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对评估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各评估师应熟悉、掌握中央及深圳市关于国企改制的一系列法规及规章,严格依法评估。
二、评估机构进行整体资产评估时,将房地产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并入评估报告的,评估报告所纳入房地产的评估范围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处置方案所确定的资产范围不一致,造成部分资产漏评,整个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
建议评估机构应先核对资产评估明细表与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处置方案所确定的资产范围是否一致。如有未纳入处置方案的房地产项目,应进行资产评估。对未经深圳市国土部门备案的非深圳地区房地产评估项目,评估机构应按规定实施评估程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委托方已与房地产评估机构签订有关房地产项目评估业务合同的,特别提示资产评估机构,在与委托方签订业务约定书时要注意明确资产评估范围。
三、对于长期投资的评估,部分评估机构按照母子公司合并报表进行评估,不符合《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规定。
评估机构应按照规范的要求,先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根据拟改制企业占被投资企业股权比例,确定该项长期投资的评估值。控股和非控股的长期投资,都要单独评估值,并计到长期投资项目下,不要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与投资方合并处理。
此外,评估机构应按照《资产评估报告基本与格式的暂行规定》的要求,简要介绍投资背景、被投资单位的概况,说明长期投资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深入了解具体投资形式、收益获取方式和占被投资单位资本的比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评估。建议评估机构着重说明长期投资以不同的方式评估的理由,并履行应有的资产评估程序。
四、在对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项目评估中,部分评估机构未能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进行评估,造成企业账面数,审计报告数与资产评估清查明细表数不一致,影响资产评估报告的合理使用。
建议评估机构在出具正式报告前,做好与审计机构的对接工作。企业申报账面值应与审计报告数一致,对评估需要调整的事项,应在清查调整值中进行调整,并需要企业予以确认。
五、评估机构擅自对应收款项评估为零。
对国企改制应收账款的评估,必须在恢复已计提的坏账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应严格按照深圳市国有企业改制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评估。对于按照有关规定可以核销的资产损失,经规定程序审批后方可予以核销。确保应收账款相关有案可查,防止有关责任线索灭失。
六、对于预计负债的评估,由于现有评估、评估准则及相关操作规范未有涉及,评估机构在评估中往往按企业经审计后的账面值予以确认,未能充分考虑预期可能获得的补偿及可能支付的确定金额。部分评估报告的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仍然为“未考虑现在及将来可能承担的抵押、担保事宜。”造成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与评估结果互相矛盾。
评估机构在具有充分理由对预计负债进行确认时,应考虑将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设定为“仅考虑上述担保事项,对资产评估结果的,未考虑其他现在及将来可能承担的抵押、担保事宜。”应特别关注企业在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的情况下,担保单位享有的拒绝履行担保责任的抗辨权以及在履行担保义务后所拥有的向被担保单位的追偿权。并说明上述事项可能对评估结果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关注企业与被担保公司是否存在反担保合同,对企业为各子公司担保的预计负债,应核实被担保公司是否存在重复挂账问题,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应保持职业谨慎态度,并做到所确认的预计负债证据充分、计量合理。
七、执业风险意识仍有待提高。部分机构未能充分关注资产评估目的行为与评估结果的对应关系,对重大事项未充分履行如实的告知义务,对重要事项影响企业净资产的程度揭示不深,对资产评估风险易发生区域把握不够准确。
建议评估机构充分加强前期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周密的评估方案;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选择适用的价值类型和,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将职业判断贯穿评估工作的始终。重点把握资产评估机构所面临的重大事项不确定风险、权属风险、数量风险、计价风险、报告风险及档案风险等主要风险。对有关业务形成结论或提出建议时,应当以充分、适当的证据为依据,更要在允许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防范执业风险。
一、会计内部控制的含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与企业会计记录、会计业务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直接相关的内部控制,包括保证账目和会计报告客观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保障会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保护资产安全性的有关组织、规划、程序和方法。一般意义下的会计内部控制包括对内部岗位设定内部牵制和核查的岗位控制、为保护企业固定资产安全而进行的实物控制以及针对过往教训做出的事后控制。本质在于通过会计活动的自我约束和调整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提高管理效率,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髙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对企业财务能够对企业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贯彻执行,从而保证在市场经营活动中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助企业达到规范内部财务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的目的。故,完善内部管理控制,注重内涵式发展,对于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极具现实意义。
二、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
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企业发展及其运营的各个环节。从狭义上来说,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是指相关人员为了进一步维护资金和会计信息的安全而制定的一些管理方法、手段或者措施。在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遵循科学的、合法的、全面的以及高效的指导原则与方针,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认真开展工作。即,确保企业的发展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使之维持良好的发展秩序;确保能够积极应对、追踪发展风险,分析和总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业务信息、财务进出帐记录等,并整理成档,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片面性。部分企业将内控工作的内容进行了“分解”,导致会计内控管理制度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对内部操作的流程及评价标准等予以明确。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具体的工作人员正面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无法真正落实自己的工作;同时,无法对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实行情况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继而有碍于企业上下各个部门间的协作,最终对工作效率产生阻力,削弱了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实施力度与职能效用。
第二,企业未能结合实际制定会计内控制度。目前,国内大多企业虽然先后建立了相应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些制度仅仅是摆设,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同时,企业与实际的会计-1:作人员并不重合。会计内控制度的制定者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实际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多数照搬其他企业常规制度’并且为了保证制度的完整性而细分了各项规定的内容。但这些制度的制定并没有与企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导致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第三,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发展较慢,且形式陈旧。一般来说,大部分行业的制度建设都要优先于业务发展。随着形势的变化,内控制度也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必要时要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一定的修改。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着较大漏洞,比如,部分企业仍然过度重视业务发展,而忽视了制度建设的意义及重要性,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与时代背离、与现实脱节;经常出台各种规范或者制度,但是各种制度内容并不调理,没有形成制度体系。
四、改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践措施
(一)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特征。应结合考量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规模,建立符合企业现状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同时,由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与会计数据紧密相连,会计资料的完善和准确决定着企业的资金流向及动态,对此,企业应运用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制定完善的内部会计资料管理方法,对企业内部会计资料进行分类管理,严格校对账目资料,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妥善管理内部会计资料,优化企业发展路径。但在做出规范性原则规定时,企业必须先全面考虑其在内部适用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二)定位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对各个环节进行全员、全程、动态控制。同时,建立多层次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完整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化解各种潜在的风险。包括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制度评价等内容,并结合国家会计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本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内部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内容、效果等进行分析和梳理,并进行相应的修改或者补充,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风险管理控制意识。应理解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宣传与培训,使风险控制深人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风险控制活动中来;引进专业素养高的财务人员,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的财务人员培训计划,包括专业知识培训、技术培训、道德素养的培训,使财务人员正确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恪守职业操守,増强风险防范意识。同时,管理阶层要转变经营观念,重视信息化、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财务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
近几年,随着全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但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一些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非法生产经营、私自乱采滥挖、盗卖矿产资源、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全县矿业发展正常秩序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加强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规范管理,不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规范生产经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产经营效益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增加县级财政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严格开工生产条件,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为促进我县经济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集约开发”的原则,对县境内符合下列条件的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予以开工复产:
1、具有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合法证件;
2、具有与行业主管部门签订的依法加工生产承诺书;
3、具有与持有采矿权许可证矿山企业签订的合作加工协议合法来料矿产品原产地证明。
三、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实现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1、工业促进局:为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将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纳入全县中小企业管理范围,作为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的日常管理,对准备复工的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进行开工条件资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通知电力部门供电,予以恢复正常生产。
2、国土资源局:负责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收缴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组织实施验收工作,负责加工企业与采矿权许可证矿山企业签订的合作加工协议或合法来料矿产品原产地证明的合法性审查。
3、工商局:负责对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的登记和签发。
4、环保局:负责企业环境评估报告,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环境监察。
5、安监局:负责安全生产条件的审查,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一律不予恢复生产。
6、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审查合作加工协议或合法来料矿产品原产地矿产品来料的数量与加工销售成品数量是否成正比,对其量严重失调的,要按照数量较大的数据收缴相关税费,并将情况及时通报工业促进局和相关部门,予以纠正。如其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由工业促进局通知供电部门停止供电,相关部门吊销有关证照。
7、供电公司:负责协助工业促进局规范来料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实施断电措施。
8、乡镇政府:负责协助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本乡镇来料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四、加大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生产过程检查。工业促进、国土、环保等部门以及各相关乡镇,要建立巡查制度,按照各自分工和职责,安排专人,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生产的监督管理,及时查处非法生产、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从制度上、责任上、纪律上强化管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正常有序,稳定发展。
2、加强来料收购检查。工业促进、国土部门以及相关乡镇要加大对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检查力度,对其矿产品来料合法性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如发现有擅自私采滥挖,非法收购原料行为,要及时予以坚决打击,责令其停业整顿。对情节严重的,发现一处,取缔一处。
3、加强尾矿库检查。安监部门以及相关乡镇要对各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进行定期检查,防止因企业堆料废渣和尾矿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企业堆料废渣和尾矿库不规范的企业,要制止并限期改正。
五、强化舆论宣传,创造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矿产品来料加工企业的监督力度,要深入矿产品来料加工重点乡镇村、重点矿山进行明查暗访,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非法滥采、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及时给予曝光。要进一步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调动全社会监督举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全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无形资产流失;原因;保护
一、无形资产流失的表现
由于种种原因,在改革、转制的过程中,企业无形资产大量流失,严重违背了现代企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这一根本经营宗旨,具体表现在:
1.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无形资产价值缺乏有效的评估和认定及合资后疏于管理。由于现阶段我国资产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国有资产没有经过规范的核定和评估,对外商提供的专利、专有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过高,对中方投入的商誉、经营特许权、土地使用权、优惠的融资条件等无形资产作价过低,造成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相对减少。有些合资企业将中方投入的无形资产长期闲置,使企业失去了原有的著名品牌,变相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2.人员流动使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流失。企业的管理、技术人才身上含有企业特有的无形资产,这些人员的外流,带走了企业的管理诀窍、专业技术和企业苦心建立的营销渠道,从而使企业造成其无形资产的流失。
3.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有些国有企业经营不善长期亏损,声誉下降,其商誉等无形资产价值也丧失殆尽;另外,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的保护观念、法制观念淡薄,不注意利用商标注册、域名注册来进行自我保护。
4.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无形资产的流失。国有企业改造成股份公司时,按账面资产净值折股,大量未入帐的国有无形资产没有折股,有些企业只把容易辨认的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折价计入国家股,而对商誉、经营特许权、商业秘密等评估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却没有折股,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
因为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其功能作用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只能存在于在观念中,因而它极易被人们忽视而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
1.部分企业忽视知名厂商名称的无形资产作用,盲目追求新、特、奇的名称字号,企业多年来在流通领域树立的良好形象无法重视。在合资、合作中对企业无形资产不评估、不计价、不入账;更不会利用无形资产的优势,来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维护企业和国家的权益。
2.缺乏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监督企业的无形资产使用、保护和交易行为。我国关于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存在着滞后性,尚不能完成全面保护无形资产的需要,从而给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加大了无形资产保护的难度。
3.人才流失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重组中,企业的优秀营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企业,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是巨大的。
三、无形资产的保护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宣传教育,掌握有关无形资产管理的知识和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制止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侵权行为,防止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1.国家应加强对企业厂长、经理的法律培训,把取得无形资产法律培训合格作为厂长、经理任职的必备条件,同时把保护企业无形资产并使之不断增值列为企业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并加以严格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厂长、经理留任或提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2.国家相关部门要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制定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使评估公平、公正、科学;进一步完善合资企业经营条例及细则,适当增加有关无形资产保护条款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盗取企业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有损企业商誉的违法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法律成为保护无形资产的有力武器。
3.国有资产和外经管理部门在批准企业资产交易、合资、重组等经济事项时,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要进行严格审查,企业在合资合作时,除规定应向审批机关提交规定文件外,还必须同时提交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和确认的文件,使企业原有的无形资产得到真实的评估,从而使无形资产的评估程序化和法制化。
4.在企业内部树立无形资产的观念,依法确立自己的无形资产权
(1)要转变只有有形资产才是资产的观念,企业无形资产要及时登记注册,取得合法的权利。如专利要到专利局,商标要到商标局,土地使用权要到土地局,企业名称要到工商局。企业应重视对自己所拥有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的国外注册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2)对非专利技术、供销渠道、水电使用权、企业人才及企业家这些不能注册登记的无形资产,要签订合同,运用合同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3)对企业商标等要多领域使用,以便运用多项法律进行全面的保护。在对合资企业命名时,应将中方自己的字号同样的用于合资企业名称中,而不能单一的用于外方的字号。这样既利用商标法保护商标,同时也用企业名称登记保护了企业名称的专用权。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评估系统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加剧,面临的风险也更加多样化。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很多企业成了金融危机时代的牺牲品。我国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且健康发展,必须提高企业竞争力,从内部完善自己,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找到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衡量企业面对的内外风险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已成为了企业当前最迫切的任务。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要素。其中,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应当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若企业不能及时识别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则可能错过化解风险的最好时机,不能避免风险所带来损失的扩大,增加企业陷入财务或经营困难的可能性。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信息技术在会计、审计等方面均有广泛的运用,提高了信息采集、交换、处理、存储的准确性和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支持平台,特别是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面,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为风险评估带来大量有用的信息,通过将风险评估与信息化结合,能够实现对企业风险变化的实时观测与控制,并利用风险信息的变化情况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基于以上背景,探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优势
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风险评估流程进行重整,使信息技术与风险评估系统高度融合,使风险评估过程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且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风险评估信息,迅速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上主要有以下优势:(1)实时监测。信息化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使得实时检测成为可能,当经过某个时间点或约定的事项发生时,可以马上触发系统的运行,进行新一轮的风险评估,不需要人工检测,减少了人力的耗费,并且当风险评估的结果超过风险临界值时,系统会迅速反应,将问题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帮助以最快的速度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反应不及时导致风险加剧,降低损失扩大的可能性。(2)信息高度共享。信息化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所用数据可以来自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实现与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对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在风险评估时不需要重新收集风险评估相关数据,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大大减轻了工作量,节约成本,并且避免了相关数据更新后风险评估系统没有及时得到最新数据的可能性。(3)决策支持。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风险评估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管理者通过对这些大量的风险评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能够发现潜在有用的数据,发现异常情况,判断风险数据的变化过程,及时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
构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需要一系列的步骤,首先应该设立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分别设置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设置整体风险的临界值。之后进行风险的评估过程,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实时评估,生成评估报告并存档,当评估中出现重要指标或整体指标超过临界值时,生成预警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相关人员在进行风险控制活动之后,将整改报告提交给系统。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
1.建立指标体系。要进行风险评估,首先应该纵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发现、认识和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管理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财务因素、安全环保因素、自主创新因素、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这六大因素。因为安全环保因素不易于定量研究,并且安全环保因素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的影响尚不明显,本文在建立指标体系中以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安全因素替代安全环保因素,采用了反映企业管理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财务因素、自主创新因素、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安全因素、其他风险因素等相关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八点要求,即企业财务信息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的特征。以财务指标作为评估企业风险的依据,使评估结果更为合理、公允。本文对于各个一级指标,均设立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本文建立的风险评估财务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1)管理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2)人力资源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3)财务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4)自主创新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5)外部经济环境安全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6)其他风险因素评估指标构建
对于每一个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下一级别的细分或者增设、删除其他的指标,来改变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以使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更加适合于企业的具体情况
2.风险评估,输入权重、风险临界值。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衡量指标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通过数据库读入或者手工输入。企业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系统,例如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等。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有一些数据可以直接为风险评估所使用。例如,在评估应收账款风险时,要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坏账比例、商品赊销比例、客户信用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获得,通过读取会计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以得到实时数据,进行实时风险评估。输入权重,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企业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设立风险临界值。风险临界值的确定要根据行业性质、规模、特点及同行业相关指标的平均值、估计最大值、估计最小值等因素分为整体风险临界值和个别风险临界值,整体临界值为根据各个指标风险可接受程度加权算得,个别风险临界值是根据个别指标的风险可接受程度来设置各自的临界值,对于个别会带来严重后果的重要指标,要筛选出来进行独立观测。读取了所需数据之后,就可以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权重数值来计算整体风险以及个别重要指标的风险。将整体风险和个别重要指标的风险的计算结果生成一定格式的文档,储存在风险评估系统的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看并分析风险变化的过程,更好的掌握整体风险和重要指标风险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分析,评估未来风险状况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战略、措施与方法。计算出整体风险和重要指标风险之后,要分别将其与各自的临界值进行对比,若整体风险数值大于整体风险临界值,则进行风险报警,将风险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若重要指标风险数值大于重要指标风险临界值,也需进行风险报警,将风险报告提交给相关人员;若整体风险数值以及重要指标风险数值均小于风险临界值,则再进入下一轮的风险评估或当外界条件改变时触发新一轮的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相关人员在收到风险报告之后,根据风险报告中的风险指标、风险数值偏离风险临界值的程度来确定风险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源头,控制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以及范围。在控制活动完毕之后,出具相关报告,将报告提交给风险评估系统,作为文件存档,以便之后随时查阅并总结规律,提高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水平。
四、总结
风险评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结合2006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构建,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解,并详细分析了各个流程的具体实现方式,试图建立一个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系统的框架,实现对企业风险变化的实时观测与控制,利用风险信息的变化情况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勇,张秋生.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研究[J].交通财会.2002(2)
[2]关艳丽.用ERP增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宁夏机械.2007(3)
[3]郝林毅.基于内控风险的财务预警警兆识别系统初探[J].科技创业.2008(8)
[4]李雅琴.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会计之友.2009(7)
[5]鲍建青.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09(10)
[6]杜国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析[J].经济研究导论.2010(2)
[7]侯微.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重构[J].工商管理.2010(3)
关键词: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合同评审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4-0153-02
铁路勘察设计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走过来的国有企业单位,不少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都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在计划经济年代,勘察设计任务由上级下达,按地域分工承担勘察设计任务,采用下达指标,按照实际完成情况清算的方式管理。任务就是命令,一纸任务书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合同。因此,勘察设计单位只管生产,不讲经营,更没有合同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勘察设计行业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出现了市场竞争,勘察设计单位已经不只靠上级下达任务,还会独立承揽一些社会项目。他们开始接触合同,引入合同意识和合同管理,但由于处在起步阶段,合同是很不规范的,也没有什么示范文本,合同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粗糙,甚至有漏洞,并由此引出了不少教训,交了不少学费。
1999年由建设部、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示范文本》并随之颁布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管理办法》。合同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已日趋突出。合同确定了工期、质量及价款等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主要目标,明确了双方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工程建设的核心。
现代勘察设计企业正在走向市场化的成熟阶段,也逐步意识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与合同和合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必须十分重视合同及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贯穿合同履行过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合同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合同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合同管理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它是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核心”。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切不可以为签了合同就万事大吉,把合同束之高阁。要防止由于合同管理不善而遭到的惩罚。
因此,如何设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浅谈一些个人设想:
一、签订阶段是合同管理的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尤为重要,能否防范风险主要在这一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要落实合同对方的信誉和合同条款内容。而合同对方是否重信誉,合同条款是否严谨,是合同能否顺利履行和法律风险能否有效控制的保障。
(一) 建立合理的岗位职责
如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应由谁负责谈判、签署,由谁履行,由谁督促,由谁决定变更,在制度上作一定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它是根据合同金额和合同履行期限进行划分的,是法人授权委托书签发和合同用章的基础,也是日后合同责任追究的基础。
(二) 有明确的合同汇报程序
合同汇报制度是企业透明运作、防止相关人员的有效形式。具体作法是:在工作例会或专题会议上,在合同酝酿阶段,合同业务部门应对拟签订的合同、参与部门和人员及其分工、是否招标等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起草阶段,合同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合同起草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谈判阶段,合同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合同谈判情况包括对合同对方主体资格审查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会签、审批阶段,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审批情况进行汇报;在合同履行阶段,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履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进行汇报;在合同归档阶段,合同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就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和责任追究情况进行汇报。
(三) 大力推行勘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
勘察设计企业可根据不同情况,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推荐的合同示范文本基础上编制适合本单位的多种版本的合同示范文本,请法律专家、合同专家审核定稿后作为本企业的合同示范文本,提高合同文本的质量。
(四) 设定合理合同会签及审批制度
合同会签是公司相关部门参与合同管理的有效形式,对于杜绝违纪、维护公司利益、保证程序正当有效具有一定意义。如财务部门要审查付款、贷款条款,技术部门对合同技术条款和对方技术资格进行审查,纪检监察部门对招标过程进行监督,法律顾问对合同中法律条款全面审查。可以会议形式进行,但必须签署,如有异议,应在会议记录或合同会签审批单上标示,作为以后责任追究的依据。
二、履行阶段是合同管理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也重要,需要作好内部交接工作,落实担保措施,对合同履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来降低对方违约风险。同时可通过评估发现合同在签订阶段存在的问题,反过来对下一个合同的签订和合同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依据。
在本阶段,要建立合同履行的监控机制,督促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对方按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履行,使合同履行中的各种信息和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搜集和反馈,进一步预防纠纷的发生,并能在纠纷发生前有效预测和报警,使我们在纠纷发生时能及时、有效、从容地予以应对。对履行周期长、标的额大、复杂疑难的重大合同实行计划履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应全面掌握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分析合同履行中的不利因素,适时运用撤消权、变更权、不可抗辩权等法律手段,制定应对措施,指导和帮助业务部门排除履行障碍,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
三、合同履行或纠纷处理完毕,要进行合同管理制度运行情况评估
对于常规和标的额不大的合同,可通过抽查合同文本进行评估,但对于合同履行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合同和标的额巨大的合同应一事一评估。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汇总,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反过来可预防纠纷的发生。
在合同履行中或履行后,如发现合同内容或签署程序不合法,应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合同内容或签署程序是否合法根据合同履行情况评估报告确定。其中审批人对合同负全面责任,签署人负相应责任。有关部门对其负责的相关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承担相应责任,如已提出异议而未能获得签署人的认同,异议部门就其异议办法内容不承担责任。未按程序和权限签订合同的,追究越权人相应责任。管理部门的当事人未能按程序进行管理,承担相应责任。业务部门的当事人对其上报的情况与事实不符、执行合同中越权承担相应责任。
[关键词]内部审计 作用 方向 监督
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一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现代管理制度下的一项重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单位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单位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1 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
内部审计依托其内部监督措施和程序能够保证单位中不同利益的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合法性,并通过完善的审计监督程序确保信息传递的顺畅有序,而这是单位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一作用在企业内部审计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最重要的监督机构,它左右的审计监督活动都是建立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监督贯彻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的现金流、生产组织情况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反应,能够在企业内部保证生产经营信息化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的顺畅流通,这对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帮助单位提高运行价值和效率
单位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单位的价值和运行效率,在这一点上内部审计师是完成这一目的最大的保障。这是因为单位可以通过积极的战略内部审计活动,对单位的发展战略作出客观评价,并通过真实的、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为管理层的提供决策依据,以确保单位发展战略的正确性。此外,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通过严格的、完善的监督程序和措施督促单位内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与现代绩效评价制度相结合,将内部审计结果纳入到绩效评价当中,有效地督促企业内部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
(二)在单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 检查和评价作用
在内部审计中,风险检查和评价是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对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检查、评价,并形成详细具体的风险评估报告和相应的规避方法,供单位的决策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参考。以确定风险领域、客观评价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和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顾问和咨询作用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帮助组织解决风险问题,通过咨询积极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或使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成为可能。内部审计可以在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的效果和效率方面,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建议。帮助单位管理层及时出台相应的应对政策,并保证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切实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3 报告和防范作用
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针对内部审计中的重大风险发现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对风险传递的路线进行情绪的预测和报告,并能够利用审计活动的及时性对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报告,使风险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控制,将风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二 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根据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设计审计发展的最新动态,笔者认为我国的内部审计在今后―段时间内将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发展趋势
内部审计活动的外部化发展趋势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一些美国公司为了降低运行成为、增强市场适用性、保证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将内部审计活动中的一些非核心内容交由专业会计公司或律师事务所进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不仅减少公司的管理支出,还有效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加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而随着最近几年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活动的外部化发展趋势已经凸显。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国内企业看到了完全内部化审计活动的弊端,纷纷开始尝试将内部审计活动中的非核心内容交由专业会计公司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发展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内部审计的服务导向型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管理制度的发展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不仅仅要承担审计的任务,还要承担组织内部纠错查弊、堵塞漏洞的监督导向型的任务,以帮之单位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单位组织的各项发展目标。因此,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开始全面向内部管理服务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资产保障(即财务审计)向管理保障(即管理审计)直至风险保障(即风险评估)转变,二是由被动的查出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以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内容为主,内审工作的重点也将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部审计的方式将从单一靠内审人员的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内审的形式也将从事后审计逐步转向事前及事中审计。
(三)内部审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普及开了,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下,计算机审计已经逐渐开始应用到内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依托专业的内部审计软件,建立单位组织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实现统计抽样、数理统一、模型构建、统计分析等职能活动。专业会计公司可以通过单位组织在网上提供的响应数据资料进行网络审计,不仅可以简化内部审计流程,还能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提高内部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允价值;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对策
一、盈余管理与公允价值不存在必然联系
国内外会计界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阐述。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而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操控。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企业或个人利益最大化。采用非法或欺诈的手段来调整账面盈余的操控。前者所称盈余管理既包括合法的利润调节行为,也包括非法的操纵行为。是广义的盈余管理。后者是指非法的盈余操纵行为,是狭义的盈余管理。本文以下所述的主要是指狭义的盈余管理。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衡量公司经营状况、评价公司价值、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来说.企业盈余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都比较重视企业的盈余。而由于委托关系和盈余数据的有用性导致了盈余管理有其自身存在的基础和动因。盈余管理是20世纪由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从最初的利润平滑到秘密准备等.方式、方法不断翻新和增加,与会计计量使用公允价值与否没有因果关系。
20世纪50年代会计准则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观念,并于90年代开始在美、英等国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探索并于90年代末颁布的部分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虽然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的争议较大。应用范围很小。但目前,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又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在19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占会计要素计量准则的比例达57%。新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该金额的确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第二个层次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的估计;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估计不可能时,则应用现值等估值技术方法进行估计。无论采用市场价格为基础还是以现值等为基础,共同的一点都是不能脱离市场,都是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价值估计。因而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能更加如实反映继续持有和取得或处置资产或负债对业绩的影响;能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可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能够促进企业真实反映企业盈余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允价值的存在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客观上与盈余管理没有必然联系。
二、公允价值是盈余管理的工具
任何非法或欺诈均不会主动贴上“非法”的标签。相反,还会竭力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盈余管理也不例外。企业管理当局对利润进行操纵的行为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为法律法规所不容,因而在客观上需要合法的外衣。公允价值的引入满足了盈余管理这一需求。
引入公允价值是为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反对任意提供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但由于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特别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还不成熟。大多数资产公允价值的估计信息难以获得。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和计量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例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中。上市公司通过非同类资产置换达到“互利互惠”,即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评估后。两家上市公司通过“约定”互换资产使置换资产升值。实现人为的“报表重组收益”.其原因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而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过程中资产评估信息人为估计。且缺乏相关信息资料和透明的监督机制,使公允价值成了操作手段。再比如,新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有的上市公司很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改变了以前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结果可增值也可减值,可能使证券易投资较多的公司股本“账面富贵”并反映在当期业绩中。
公允价值计量与核算比较复杂,对于市场不成熟的资产,可运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但现阶段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很大,需要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三、公允价值计量下防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企业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它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会计主体的利益。如果不能合理确定公允价值,那它就会成为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的公允价值在使用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笔者认为这还不够。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转变收益观念,引入全面收益理论
强化资产负债观念,淡化利润表观念,其目的在于削弱盈余管理的根基。观念的转变就是要进行传统思路的换位。传统的思路是先利润表后资产负债表,新思维是先资产负债表后利润表。传统思维易于以利润为核心,放大盈余的作用,为核算利润而核算利润,易于基于不同目的操纵利润;而新思维追求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是否符合其定义和确认条件,追求企业真实资产、负债条件下的净资产的增加,体现全面收益理念。
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后者可以通过“其它收益”来反应。从金额来讲,全面收益等于净收益加其他收益。为了防止企业为保障与配股等而利用公允价值创造利润,证券监管机构在制定相关指标考核时,应将未实现的损益与已实现的收益分别考核;加强对公允价值有关信息的披露,规定任何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应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产生的损益,而且应根据相关项目进一步细分各种收益的来源和变动,杜绝利润纵,同时也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明确的决策信息。
(二)加紧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
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理论界等应积极研究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尽早推出我国自己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和应用指南。
在目前暂时没有可操作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出台前,完善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研究现值计量的应用策略成为首要任务。比如。为了获取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各行业可以着手建立行业市场信息数据库。企业历史实现的收益往往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通过过去的现金流可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必须建立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方便职业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
(三)引入资产评估机构确定资产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要求相关资产的市场是完善的,而我国市场不十分完善,客观上提供了较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职业判断空间。社会公众必然对会计信息系统中易引起争议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对较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的公允性产生怀疑。社会公众必然要求上市公司证明其所确定的资产公允价值的可信性。在目前状况下,上市公司自愿要求资产评估机构对易引起争议的资产,以及较多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司的相关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资产评估报告对这些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在对外公布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时,同时公布资产评估报告。由于资产评估机构具有资产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这样必然增强资产公允价值的可信性,进而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四)加强监管力度
1 加强事前监管
在大多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中都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要求、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性”要求等。因此,应在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前,对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遏制公允价值的滥用。例如,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对企业发生的大额的非货币换应进行实质审查。审查主要集中在对交易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对交易价格公允性的判断这两点上,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法人治理,特别是主管人员诚信度的认可程度的审查。
2 加强事中与事后监管
监管部门应当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立场出发,强化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不仅在年报中披露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换和债务重组中资产的相关情况,而且以单独公告的方式披露比年报中更加详细的信息,包括各类资产的明细、初始成本等,帮助报表使用者获得充分必要的信息,同时让市场能够对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督。此外,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超过账面价值较多的,董事会应出具专项说明以解释差异较大的原因。
加入WTO 后,外资和民营企业将会有一个较大,混合经济的成份会增加,资本市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会更加开放,出现企业产权的多元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资产经营委托联系的多样化,经营者报酬以现金股份等形式多样化,经济资源的流动组合的市场化等情况。为防止腐败和舞弊,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体制转型过程的经济秩序,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就要加强审计监督,同时要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审计单纯查处财务收支中的违法违纪的倾向,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大型骨干国有企业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和对重大突出问题的专项审计监督。审计的对象和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国有企业审计的国际惯例
国际最高审计组织利马宣言指出“公共资金的管理意味着一种委托关系,因此,有公共财务管理就一定要有审计”。东京宣言指出“随着公共部门活动和政府为追求发展所用开支的增加,随着公共企业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当局自主权的扩大以及某些国家私有化趋势的加剧,公共责任制的特性、范围和广度现在已扩大到更广的领域”。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情况尽管不同,但随着政府为追求经济发展进行大量投资和公营企业活动的不断增长,政府更加重视对公营企业的管理,为提高经营效益,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在明确公营企业与政府投资者的经济责任、财产权利、经营自主权和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经营绩效进行定期审计监督,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检查会计和绩效标准及法纪的执行情况,评价受托经管公共财产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以促使公营部门的财务信息和全面经济责任得到改进。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将与国际上的公营企业制度接轨,进一步明确国家对企业以投入资本额为限的财产责任和企业对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完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法人财产运营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从过去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向对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监督转变,客观上要求参照国际惯例,一方面政府审计要站在国家出资者的角度,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责任的全面审计监督。另一方面社会审计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以独立审计的角度鉴证、监督所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合法、一致性。
三、对策
(一)改进企业审计方法国有企业占有、利用国家有限的资源,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财经法规,以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国家权益,更为重要的还要看其对资产经营的有效性,这都是企业经营者及法人代表应承担的经营责任。当前,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偷漏截留国家税收利润等违纪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有些企业甚至濒临破产,而经营眷却不承担经济责任,有的还易地升官。这与缺乏经济责任观念和对经济责任的有效监督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审计在监督企业财务收支合法性、合规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审计监督,以促使其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增加资本积累。
要加强对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一是结合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使经济责任人格化,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经营者对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承担经营责任,改变以往集体负责,实质人人都不愿负责的模糊责任虚置状态。明确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并在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中予以明确,通过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形成制度,以加强责任监督,增强责任观念。二是明确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审计监督的。国有资产包含国家对国有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以及投资收益形成或经依法认定取得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和其它国有财产。在财务报告中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末分配利润等。国有资产保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等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如果期末额小于期初额,实质就是蚀本。国有资产增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评价保值增值的状况及实现的途径和潜力,还应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除以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净利加利息支出除以资产总额);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除以成本费用总额)以及资本结构指标;产权负债比率(负债总额除以所有者权益)。
审计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时,首先要通过财务审计审查企业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是否真实。其次,在财务报告反映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和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指标,并同近期财政部通知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以及授权监督机构批准的考核标准相对照,确认企业保值增值指标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同时对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并写进审计报告,以解脱或明确企业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作为确定其年薪、升降、留任和奖惩的依据。再次,增加审计产权责任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当前对企业审计的重点应放在摸清家底,清产核资,强化对企业产权改革的审计监督,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促使企业政企分开,促进产权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评价企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状况;继续加强对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审计,突出对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数额较多、亏损较大和接受国家财政补贴较多企业的审计监督,检查有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边续两年亏损或虚盈实亏而亏损额继续增加的问题和股权转让、资产处置、对外投资中的不公平交易隐藏的腐败和渎职问题,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随着产权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客观要求社会审计独立、公正地审计、鉴证企业财务报表,需要全面推行注册会计师对所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为投资人、债权人服务;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系列服务。
由于我国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时期较短,事务所缺乏长期观念,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违背职业道德和原则,中介机构数量繁多,同业恶性竞争,再加上转制后,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未发挥有效的权力制衡作用,存在“内部人控制”,企业总经理等负责人可能要求事务所欺骗股东,偷漏税收,审计仅是为应付行政法规的例行要求,审计委托和付费者不是股东,而是企业经营者,拿谁的钱,按谁的意愿办事。委托业务本身缺乏强制真实性的内在动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存在混乱、作假。在目前的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过渡阶段,客观上需要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并和被审计企业无收费利益关系的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组织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验资验证报告的真实性和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作假违纪问题,到委托企业进行审计调查。代表国家行使对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提高社会审计的质量,维护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结合企业改制的新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随着投资形式的多样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企业资金流转的环节多,资金关系复杂,财务管理的漏洞多,控制的难度加大,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会跟不上,出现倾向性的问题,如多环节、多渠道投资转移国有资产,截留私分资产收益,利用企业资金炒股,私分收益,虚假上市,私分炒买原始股,低价出售转移国有产权及资产,幕后交易损公肥私,企业负责人弄虚作假,骗取效益年薪或股票期权,贪污、挪用国有资金等问题。为防止腐败,加强对企业产权代表和经营者的个人经营行为的监督,就要加强财经法纪的专项审计。为及时调控宏观经济,及时发现企业的新问题,提出对策,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倾向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审计和审计调查。
(四)正确处理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关系保值增值责任审计是在传统财务审计基础上的扩展和审计目标的深化,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合法性审计与真实性审计相结合。市场经济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要求财务信息满足社会公众决策的多方面需要,首先考虑的是真实性。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符合统一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因此,当前审计的重点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要在过去重点对财务收支和收益分配的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国外的机辅助审计,抽样审计、性复核、函证查询、抽盘存货、倒轧销货成本等审计,加强对存量资产的盘存审计和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股权变动等方面的审计。
二是财务审计与效绩审计相结合。
按照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必须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自主经营;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国家投入的资源充分利用,高度重视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使资金不断增值。绩效审计主要检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即节约资源;效率性,即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效果性,即把使用价值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和政府核定的绩效指标。所以,对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的监督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绩效审计上。绩效审计只有在通过财务审计核实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否则会出现虚盈实亏、假数虚算的不良现象,这都依赖于财务审计。目前,需确定绩效审计准则和标准,审计部门事前要参与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责任指标及考核方法的确定,事中结合资产经营监督机构批准的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中增加对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审计评价的内容。在具体审计项目别要重视对成本审计,以及实物和股权投资的效益审计,以经营成本和投资成本为龙头,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分析做好资产经营绩效审计。事后出具权威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是财务审计与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
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后,围绕资产增值的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将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中心,更加重视财务控制。企业内控制度是一个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审计时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被审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工作,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一、我国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航运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己经积累了一定的内部管理经验,到目前为止,大型航运企业一般都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经济业务有章可循。在制定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时,大多数企业把内部控制分成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内部管理控制体现在一系列的管理程序中,而内部会计控制则是依据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制定的。更有甚者,不少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从《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中直接摘抄过来的,虽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是和航运企业的具体业务结合的不强,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实际效果较差。
在内控控制制度建设上,部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实行授权分离,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一经建立就长期固定不变,不能随着经济业务的变动而改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的偏差越来越大;
第三,大多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常是包括一套财务会计制度及一套财务管理办法。例如,在航运界,内部控制做的较好的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包括会计控制规范和财务管理办法两个部分。从这些内容构成来看,它们的内容和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以及随后的一系列具体规范的内容基本吻合,也就是说基本是会计控制的内容,而管理控制的内容则在控制程序中体现,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没有很好的融合。
从根本上来说,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受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限制,没有把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结合起来,同时没有结合我国航运企业业务复杂,流程较多的特点。考虑到我国航运企业的特点,根据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原则、目标和步骤,应该实行业务流程重组、按照业务流程来制定我国航运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我国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的目标与原则
按照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控制的思想来建立我国航运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就要对我国航运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重新审视,看看究竟有哪些经济业务,哪些业务是不必要的,哪些业务是重要的,对于不重要的或不必要的业务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对于重要的业务按照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在制定具体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必须要明确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1.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达到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发展战略。具体说来,我国航运企业的内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各部门与各方面人员的责任与地位,确保所有的业务活动都遵从单位规定的程序并经过适当的授权,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效率和效益。
(2)保证对资产的接触、处理均按照授权要求进行,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3)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4)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设计内部控制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内部控制理论,参考内部控制范例,根据内部控制法规,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在此基础上,结合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三、我国航运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就要认真研究航运企业的经济业务,按照每一项经济业务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可以考虑业务流程重组,把一些简单的或类似的甚至不合理的业务进行合并重组,制定出某一类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我国航运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以及制定目标和原则来说,制定内部控制的步骤,主要是确定控制目标,分析整个控制流程,确定流程的控制制度,最终以文字或流程图的形式加以体现。下文就仅以船舶投资业务为例简单介绍下我国航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方法。
1.制定控制目标
船舶投资不论对于大型航运公司还是小型航运公司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经营活动,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公司长期的经营活动,甚至决定着公司经营的成败。因此应针对船舶投资活动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降低投资风险。船舶投资活动一般可以分为船舶投资决策、船舶建造和船舶经营管理三个阶段。在船舶投资决策阶段,主要是授权控制,强调的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因此主要控制目标是保证投资活动经过适当的审批程序,保证投资活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以降低决策风险;船舶建造阶段主要是确保船舶建造符合所要求的技术标准,按时交付船舶,筹集资金,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货款等;船舶经营管理阶段主要是一种价值管理活动,因此主要控制目标是保证船舶的有效使用和维护,保证船舶价值在账面上、报表上正确、合理的反映,合理地揭示投资收益。
2.分析主要控制流程
船舶投资业务从投资项目提出到船舶投入营运、投资回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进行市场分析,提出项目建议书;
(2)营运公司编制初步可行性分析报告;
(3)营运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
(4)提交营运、集团公司董事会审批;
(5)营运公司组织图纸设计和概预算;
(6)营运公司组织船舶建造的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
(7)营运公司组织船舶建造和监造;
(8)营运公司组织船舶验收和决算;
(9)转入固定资产管理;
(10)船舶投资分析评估。
3.整个流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按照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控制的思想来建立我国航运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根据业务控制流程设计,谈谈我国船舶投资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1)市场分析阶段。负责市场信息搜集的人员对所搜集的信息必须注明出处,确保所用来决策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市场分析人员进行市场预测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必须说明选用的理由以及所采用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必须经过部门经理的认可;应当组织会计、机务、海务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严禁盲目决策;参与论证的各部门人员应分别出具书面意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直接参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项目建议书中的投资估算编制及经济效益评估必须得到会计部门的认可;项目建议书应有经办人员的签字。
(2)营运公司编制初步可行性分析报告阶段。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人员与投资计划编制人员职位分离;投资计划编制人员不能同时掌握该计划的审批权限;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直接参与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及经济效益评估必须得到会计部门的认可;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有投资管理部部门经理签字。
(3)营运公司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航运市场的市场调查和未来几年的市场预测的数据必须注明出处;机务部、海务部以及航运市场部等部门应配合完成对船舶建造的技术安全项目等进行论证;财务部门应负责投资计划的编制、融资方案和支付方式的编制、投资的经济效益预测论证,分析各种投资、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并给出选定最终方案的理由,并且要求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可行性分析报告应有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的签字。
(4)营运、集团公司董事会审批阶段。董事会对船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应经2/3以上的董事表决通过,并且必须有董事长的签字,此可行性研究报告方可生效。
(5)营运公司组织图纸设计和概预算。公司应建立船舶设计单位的选择程序和选择标准,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船舶设计单位,并签订设计合同;公司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委托监理负责设计协调和管理,应组织机务、海务等部门专业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分阶段审核,以确保最终方案的适用性、经济性、合理性和设计文件的完整性;投资管理部应编制船舶投资项目的概预算;公司应组织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对所编制的设计概算进行演算和复核,审查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及适用范围,以及概算项目是否完整。
(6)营运公司组织船舶建造的招投标以及合同管理。公司应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船舶建造单位,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明确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对潜在投标人的财物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公司应自行或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标底,公司的财务会计人员应协助审核标底的计价内容、计价依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及标底价格是否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公司应组织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招标文件进行评审,择优选择中标人。
(7)营运公司组织船舶建造和监造。公司应当指定船舶建造的负责人及组织机构,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投资、进度和安全进行管理控制;公司应当建立严格的工程款、材料设备款及其他费用的支付审批程序,按照有关规定使用船舶建造资金,并将投资额控制在批准范围内;公司派往船厂的监造人员必须与造船厂无经济利益关系,监造人员定期应向公司报告船舶建造进度和造船厂履行合同情况;公司财务部门按投资计划按时组织融资活动和按照造船合同按时支付造船款项;投资管理部应定期向公司和集团公司报告造船进度。
(8)营运公司组织船舶验收和决算。公司应当会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对船厂报送的竣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并根据设计与合同的要求组织竣工预验收;对于存在的问题,公司应及时要求船厂进行整改;公司必须聘请法定船舶检验机构的验船师对建造完工的船舶进行验收,并填制竣工验收单。验收单根据检验结果填写,同时必须出具验船师的意见,只有检验合格的船舶才可以投入使用。验收单位和验船师必须在验收单上签名;财务部门在船舶验收后,应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并及时分析该概算、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9)转入固定资产管理阶段。在船舶转入公司固定资产后,企业应授权航运市场部负责船舶的营运、调度等生产活动,机务部门负责管理船舶的日常维修及保养,海务部门负责船舶安全管理、证书管理、提供航行技术指导等,各部门共同负责船舶安全生产营运,同时各部门的负责人分别对自己所管部分负责。航运市场部、机务部、海务部、财务部等应建立各自的固定资产登记账册,对船舶的船龄、吨位、航速、价值、使用情况、维护和保养记录等情况进行日常的管理及控制。财务部门的账面记录应定期与航运市场部、机务部、海务部等部门的有关记录核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