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10:0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本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了解文字处理软件word操作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3、了解文字处理软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11-2011学年下期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的团队精神。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教学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教学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三、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信息教育的课程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不断学习。从思想上端正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行动上积极参加各种知识的学习,学电脑技术,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及其它的工作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关键词: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问题 对策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问题
1.教学理念不到位。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地展开了。但是,很多学校对此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首先就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由于缺乏升学考试的压力等原因,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是一种“形象工程”,而未落到实处;也在此不到位的教学观念下削减教学课时,不配备或不利用相应的硬件设施等等。这些由重视程度不够而引发的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教学条件的局限。教学过程中教学经验不足、师资质量不高、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师资问题较为普遍和明显,很多学校的该课程任课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这门课学时少,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任课教师待遇不高、受重视程度低,教师自身也随之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师资呈现了缺乏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不足等问题。其次,在很多稍偏远的农村中小学里,硬件设施也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学校缺少计算机或者计算机落后都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加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教学的硬件、教材等往往显得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进展。
3.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枯燥乏味。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将学习重点放在相关的升学考试科目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聊天、利用上网的机会冲浪、玩游戏、听音乐等现象都是信息技术课上常见的现象,总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思想及观念。这里所说的思想观念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理念,要明确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意义,真正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安排合理、足够的教学课时,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学校学生的成绩,在各种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不重视。其次是教师方面的教育思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会议、自学等形式,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要深刻地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学生人生的长远影响和意义,进而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才会达到最大化。最后是学生的学习观念,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处的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将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门课加以重视,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渴望。只有从领导、教师到学生等方面都统一认识,都对其加以重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提高必要的条件设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载体,所以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就要提高硬件设施和条件。要通过政府、社会慈善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硬件设施,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技术,提高整体的师资质量和素质,进而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和改进。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综合性、时展性等特点,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转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以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作品竞赛等丰富、多元的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在绘图工具使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各自上交作品,在班级甚至学校等更大范围内进行比赛和展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4.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人教版《信息技术》是在丰富的实验、总结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高效的教育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突出特色和优势,让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可着重强调“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通过一个个细化、有针对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意识地去学习,让教学的操作性增强,通过任务的驱使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螺旋式上升”也是此教材的一大特色。人教版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都分别以基础、应用、提高三个不同的层次结构来安排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则包括基础篇和应用篇两个层次。“基础篇”是介绍基本操作,“应用篇”是通过实践对基础加以巩固和练习,“提高篇”是进一步总结、概括、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这一教材特点,做到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基础学起,由浅入深,而不能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就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掌握基础开始,逐步达到会应用甚至更高的信息技术境界,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
三、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技能和基础。因此,一定要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找到问题的存在及原因,并通过思想、方式等方面制定对策,解决相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年11月14日。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微课程模式 概念解析 教育内容 教学原则
一、微课程模式概念解析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指小课件,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课程难点而设计的,最初主要在多媒体教学建设中运用,是由积件教学的思维发展而来的。微课程教育模式就是小课件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为了细致生动地阐述某个教学点,利用短小精悍的教育视频为手段,老师围绕这个知识点展开课堂内教学和组织课程活动的教育模式。
二、信息技术微课程模式的教育内容
1.关于信息技术文化的教育内容
第一台电脑诞生至今,已横跨两个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高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使我们从工业时代迈进了高科技时代,时代的变化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信息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引起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更大兴趣和热爱。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文化及发展史串编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2.关于技能操作的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技能操作,它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微课程教育内容中最丰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技能操作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利用视频手段教学。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可以对教师的技能操作教育方式进行搜集整合,利用如今发达的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共享,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关于基础知识的教育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步阶段,肯定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知识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点,基础知识教育相较其他课程内容更乏味,老师可以采用制作相关的视频、动画或者流程图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讲解,以更生动的表现形式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信息技术内容的逻辑和整体安排,培养其系统性学习的习惯。
4.关于生活情景的教育内容
微课程教育模式可以非常便捷将生活情景纳入小学课堂当中,生活情景具有丰富多彩、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特点,而且非常容易用视频、声音、动画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生活情景也比较多,例如爸爸妈妈在家里会使用手机、工作会使用电脑等情景;还有很多发散性的情景,比如电视播放的公益广告、电影院播放的电影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素材搬到课堂当中,学生会比较熟悉,更有兴趣摸索,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微课程模式的教学原则
微课程的课堂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导入阶段的教学原则
微课程在导入阶段,首先要遵循根据不同教师的风格差异,适时导入。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老师教学技能优秀,有的老师善于表达、活跃气氛。有的老师上课通常采取“开始上课”的简洁导入法,不仅不能引导学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反而无法取得好的微课程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风格,结合不同的微课程导入方式,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在适当的时间将有趣的情景导入课堂中。
其次,微课程教学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课程导入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但是不能时间太长,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集中度和注意力,把重点放在学习上。如果导入时间长了,则学生容易沉浸在生活情景中,影响学习效果。
2.课堂讲练阶段的教学原则
课堂讲练阶段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步骤之一,一般在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之间。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微课程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课件,教师既可以从已经做好的资源库中选取相应的章节,又可以按照课堂具体安排自行录制。这种课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既可以由教师进行讲解,又可以直接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学习。其次,要针对性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微课程引入课堂讲练中,教师位置相应改变,由原来坐在教师机前或站在讲台前转变为在台下指导学生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课堂讨论阶段的教学原则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意见,建设轻松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这就不仅需要教师认真地准备教学实施过程,而且要管理学生积极地参与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其次,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在讨论阶段会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甚至出乎意料的想法。再次,及时反馈,促进教学最优化课堂讨论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反馈―激励”的过程。这种“反馈―激励”机制会促进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加工吸收。
4.总结阶段的教学原则
微课程在课堂总结阶段要体现出教师对整节课堂的主导地位,要对主要教学内容给予概括,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性评价。由于在微课程辅助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较多使用的过程性评价,及时、全面地为学生的学习答疑解惑,因此评价过程贯穿整个课堂。
微课程教育模式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比传统模式更有效。本文首先阐述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概念,其次对微课程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纳,主要包括:关于信息技术文化、技能操作、基础知识、生活情景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最后,本文对微课程教育在导入阶段、课堂讲练阶段、讨论阶段和总结阶段的原则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王靖然.中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6).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个案研究
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以积极应对现代信息化浪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多采用信息技术课程来予以落实,而信息技术教师又十分重要。因此,对其工作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十分必要。
1、研究设计及过程
(1)研究对象:选取广州市某小学极具代表性的3名信息技术教师,3名教师均具备成熟的教学经验;
(2)研究工具:从3名研究对象的个人介绍、工作环境与内容三方面来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分析框架的构建;
(3)资料收集:通过纸、笔、照相机、录音笔、录像机及电脑等对3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时间、地点、互动对象、工作感受、工作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观察、访谈、分析及整理,并收集学校各类日常通知、文件、教师撰写的文档及教案等;
(4)资料分析:对每次访谈、观察及实物进行分析。
2、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较繁多
主要体现在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去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完成学校电教工作、管理机房、宣传工作等[1]。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原因为:①大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副课,导致校领导误以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少;②信息技术教师其信息技术能力优于其他教师,完成上述工作更加容易;③部分学校教师编制较少,师资相对缺乏,因而信息技术教书所需完成工作便更多。
2.2、小学信息教师当前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要求不相符合
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使得信息技术教学不被重视,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该课程教学硬件欠缺,尚无适用教材,国家尚未对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规定;②极易被其他主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借课”,导致该课程课时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为: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环境要求较高;②信息技术由于更新较快,因而不易形成稳定的教材与课程标准;③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升学考试中,使得教师重视不足。
2.3、该课程教师地位不高,职称评定难度较大
出现该现象主要原因为:①信息技术尚未纳入小学升学考试,校长、教师及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均相对缺乏;②小学教师职称名额相对较少,而信息技术教书地位相对不高,因而为自身利益争取的机会就更少。
2.4、该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为缺乏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当前高等院校尚无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因而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较为缺乏;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选自其他学科教师,具有专业科班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则相对较少。
3、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高工作绩效相关建议
3.1、制定相关规章来对教师工作量加以考核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重视的问题,该课程很多教师均反映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很多学校尚未将教师所完成的其他工作纳入其工作量中。主要是由于很多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缺乏相关计算标准[2]。当前,个别地区已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如深圳罗湖区教研中心便于2004年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计算参考意见(征求意见稿)》;和龙江牡丹江市提出,因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环境多为电子辐射环境,故教育部门与学校应予以适当补助、奖励。
3.2、教学应有据可依
较之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尚不明确。原因之一便是国家已出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应标准则仍未出台。若中小学信息技术出台有相关课程标准,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情况来进行适用于本地的信息技术教学教材的开发,进而有效结束当前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材的混乱现象。而且,一旦课程标准出台,该课程教师便可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有据可依。
3.3、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①加强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的力度,师范院校应不断提升相关专业教育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应根据一线教师能力素质需求对所开设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尤其应注重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实践,教育见习,加大教育实习比例,使师范生能够及早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解,并及早进行相应能力的储备;
②完善教师职后培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及学校应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对信息技术教师实施定期培训,促进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根据教师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培训,可通过面对面培训、网上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从而帮助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专业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4、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某小学3位极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对当前国内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现状有所了解,但本研究所得出结果主要基于文中的3个案例,并不具备普适性,但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058―01
当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教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g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克服教师纯技术的讲解,要重视学生自学及总结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以前的计算机课主要就是信息技术教师反复地讲解,计算机教育具有片面性,过分强调技术的教学。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向教育信息化转变,信息技术教育应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技术知识,为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克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纯技术化”的讲解,要重视学生自学及总结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的学习可结合打字游戏、纸牌等进行,让枯燥的内容娱乐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画图软件的学习,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将自己最心爱的照片进行扫描,利用画图的工具再对照片进行编辑,最后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交流评比。让他们自己结合书本知识自己总结,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轻松地学会了画图软件的使用。
二、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按照新课程的标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而要提高信息素养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信息技术文化。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组织学生到银行、税务、机关、工厂等参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正确地使用、网上信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正确把舵,避免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
2.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及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更多地了解现阶段出现新的技术及时与学生交流,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让学生按照现阶段的技术往后慢慢自己琢磨和摸索,会取得惊人的成绩,学生将来的发展前景会更好,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确立主题,分工合作,利用网上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帮助其他老师,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育教学工具,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同样,在教育领域当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生动形象而又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语文学科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就变得尤为必要。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能够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同时,不少教师在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
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备课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替代。因此,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取多种的方式来优化教师的备课方式,为课堂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1 整合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越来越密切,许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采用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系统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然而,目前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依赖于庞大的网络资源,工作效率比较低,最终所采用的素材有时候甚至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目前教学大纲的要求,搜集有用的网络资源和教学素材,建立专门的教师专用的数据库,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归纳,包括课文讲解素材、音频视频的剪辑以及课后练习题目的总结等,以供教师备课使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提高备课水平。
2.2 加强交流,备课资源共享
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小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完全可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之上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互换意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备课成果上传至平台,相互借鉴,各自完善,反思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在线教学研讨,相互学习,思维相互碰撞,使得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课件更加合理、完善,为进一步的授课打好基础,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授课
对于课堂授课来说,信息技术的一个强大优势在于更加生动、具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优化教师授课。
3.1 创设情境
与以往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在课前导入以及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利用生动有趣的图片、充满趣味的音效或者更加直观的视频动画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1]。
3.2 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那些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备课的过程中采用较多的篇幅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根据导学课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进行补充、强化说明。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如《刻舟求剑》、《称象》等故事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具体环节,加深印象。
4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加以优化管理。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师生交流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的良好方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呈献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完善、补充。另外,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于语文课的意见和建议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平台进行交流能够避免现实中学生因为畏惧教师而不敢言说的局面,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
5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需注意的事项
5.1 避免过分依赖
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因此不能过分依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自己的讲解、板书等传统方式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以及想象的空间,重视语句的优美之处,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出现多媒体成为课堂主人的情况,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
5.2 密切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习惯等实际特点,对课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避免拿来主义,完全利用网络素材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以学生为宗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6 结语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一种在新的教学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以注意,就能够对教师的备课、授课、改进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山东 昌邑 261300)
分析学习者特征包括分析学生的一般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它为确定学习起点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特征除分析学生学习的一般特征外,主要是分析其学习该课程的特征。通过学习者分析,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机会。
2.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分析关系到教学信息的组织。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划分单元和课,将学习任务进一步划分为小的子任务,找出学习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提供依据。内容分析法一般使用层级分析法,通过回答一系列“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掌握什么?”的问题,将学习内容排列为一个层级,从而确定教学起点并为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其他步骤提供依据。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应以该课程的特点为依据,从有利于学习出发,分析课程的内容结构、重点难点,包括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对教学内容范围、深度的规定和要求。将小学信息技术课从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到单元和课逐级细分,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3.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学过程而取得的学习成果或达到的最终要求,它包括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既要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直接学习成果(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要重视那些不能看见的重要成果(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已在教学大纲中作了规定,在教学中要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以便把教学大纲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与小学其他课程的特点明显不同,讲授型教学模式不完全符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当在把握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创建适合本门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教学”等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信息技术课教学,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5.重视上机操作过程
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要求,加强上机实习环节,让小学生多动手实践,使其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新知识。在上机过程中,教师要告之小学生“怎么做”,即要精心策划技能培养程序,确保小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并帮小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小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思维。
6.进行教学评价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总称。
信息技术与学科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各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与城市中小学的教学条件有明显的差距,而现在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大多针对的是教学条件很优越的城市地区,真正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教学模式却寥寥无几,其实这也是农村大量教学设备闲置、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价值的原因之一。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以及教师信息化能力等因素的束缚和制约,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状况很不平衡。虽然政府在农村地区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结果这些巨大资源与现实利用率不成正比,很多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资金和设备己经不再是最大的障碍,而“无人会用”或“使用太少“成为最大的问题。而目前推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更具有城市模式化,很难照顾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特殊需求。目前整齐划一的整合目标没有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差异性,一味按照城市标准加以要求,使农村中小学的整合流于形式。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大多数教师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潮流、时尚,并不能真正了解它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当做辅助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效果的一种工具,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学习环境,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何克抗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建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总结了中国学者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① 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②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③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④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就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⑤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来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苗逢春构建了社会领域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即产生兴趣,明确任务或主题――将有关问题置于复杂的社会或历史背景下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有关问题,因果推理原因,查考正反证据――交流、协商,社会建构――总结并形成态度,反思实践。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上,孙远杰在其主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使教学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三、国内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层次和模式
1、国内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层次。
比较早提出整合层次的是刘儒德。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中,他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特别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层次――它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改革和信息化,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创新发展。
2、国内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种类很多,大致有以下三种:(1)从过程上可分为: “凑合――糅合――整合――融合”。(2)从类型上可分为:全程整合模式与非全程整合模式。(3)从所需环境要求上可分为: CAI综合模式、NET模式和INTERNET模式。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把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模式与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现在教学模式不适合于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原因所在并提出解决办法,同时提出适合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设备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优化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缩短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不平等。
四、研究信息技术与农村中学各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有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会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在想学、乐学、会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素养,实现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转变观念,让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兴趣,掌握技能,形成特长,提高素质、同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验的操作经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中使教学内容的星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种新型教学方注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及相关的学习理论,以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研究与分析,构建适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如今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小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兴趣,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起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能力正处于一生中最高的时期,如果能够得到优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带领,他们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信息技术教育的塑造也将达到一个完整的水平,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国现如今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教学手段单一,小学生的反应不足,导致小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态度消极。这表明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1.2 我国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人才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小学信息技术培养行业迅速兴起,在各大高校,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的学习也火热展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院是我国培养专业教育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各专业的教学都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专业是学院的热点专业,承担着为我国的小学信息技术行业提供优秀人才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信息技术培养教学是小学教育所重视的,也是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的重视部分,保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
2 分析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2.1 老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不够,不能进行良好的小学信息技术培养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重视老师对小学生知识的教导,只灌输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进行更深的知识研究造成了阻碍。而在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训练应该占有极大地比重,将小学生带入到小学信息技术管理中去,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才是教育中应有的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老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认识不高,认为灌输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没有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锻炼小学生对技能的掌控,为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保障。所以老师应该改革自身的思想,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中应有的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2.2 教学中不重视教学后的审查与考核,小学生的小学信息技术技能不过关
课堂考核是课堂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在课堂进行课堂考核,有利于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总结,也有利于老师对小学生知识技能理解程度的了解,推动课堂进度,让小学生在考核中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但是现如今在的小学信息技术管理课堂上,老师对小学生进行了全面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但是却忽略了课堂考核,导致老师不了解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影响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进度,使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与使用也不能深入了解,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3 探究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手段与措施
3.1 注意对小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小学生的潜力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解,对小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以至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仅仅是死记硬背,现如今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老师如果能做到对小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老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小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小学生对小学信息技术管理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将小学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他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 “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其中,第1方面是整个素养结构的知识技能基础;2、3、4是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核心;第5方面是与整合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人文修养;第6方面是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动力系统。
二、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
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的职前教育;(2)教师的校本实践;(3)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总结;(4)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5)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三、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
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
采用专家报告、讨论等方式,系统地介绍有基本概念。结合案例分析,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主要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理解整合的有关模式,引导并帮助教师从教师的视角理性、全面地思考和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
本环节的关键是改变教师 “被动受训者”的角色,组织教师合作研讨、主动理解和建构有关理论和模式。
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将有关 “整合”的理论和模式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 1)教学设计培训:以其他教师的课例为载体,采用案例分析法,向教师介绍系统教学设计应包括的所有环节、要素,各环节和要素应如何设计及其注意事项等;展示并讨论“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模板”,介绍“模板”的使用方法。
( 2)按领域/学科分组:每组由教育技术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师代表组成,教师控制在10名左右。向小组成员布置明确的合作教学设计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如半天)内,经过研讨,合作设计出一堂或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准备案例展示材料。
( 3)选定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并非所有的教学主题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适合的教学设计主题,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小组成员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备选的教学或活动主题(最好是近期计划教授的主题)。然后,对备选主题的价值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每组选定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为了便于操作,教师按学科/领域分组,但每个小组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要注意渗透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有条件的学科小组可设计一些跨学科或者综合化的主题单元,切忌由于按学科分组人为导致学科之间的相互孤立和脱节。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分析环节可渗透到主题选择阶段进行,主要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难点、培养目标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 4)系统思考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参照“教学设计模板”,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教学理念,选择或创造教学及评价方式,论证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选择合适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确定适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设计各环节(包括教学和学习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的具体教学和学习活动,重点考虑教学任务的设置、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论证教学活动对人力、物力、设备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 5)小组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后小组讨论教学设计方案并修改。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专家设计的课程成品,教师应由被动的课程“使用者”和“消费者”,转变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成为校本课程的创造性的“生产者”。[1]
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各小组向全体教师展示各自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专家和其他小组教师对各组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重点分析和学习各教学设计方案的优点;发现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
4、制定校本方案,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校本研究
( 1)制定校本方案和实施计划:合作教学设计之后,教师根据小组设计的教学方案,结合当地/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教师、学生和设备的现状,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或调适,制定出在本地和本校切实可行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案,周密考虑并列出实施该教学方案所需的资料和资源。
( 2)在自然情景下实施校本实践和校本研究,形成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档案袋。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教学,并在本校的自然情景下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应全面翔实地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形成完整的 “教师教学档案袋”和“学生学习档案袋”。教师教学档案袋包括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后,教师应及时修改、补充教学设计方案,尤其是补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选用的或自己制作的教学材料、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方式、具体的评价量规或测验、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教学处理策略等)和教学录像。学生学习档案袋包括:学习过程录像、学生作品和成果。
5、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自我反思、总结
教学活动完毕,教师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包括: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能有效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审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通过第 4、5个环节,重在帮助教师通过校本的实践及反思,提高教师教研能力,逐步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1]
6、案例展示与评价,经验总结与交流
组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优秀经验。案例展示至少应包括 3部分内容: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展示教学录像,交流自己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反思总结。每个案例展示后,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分析,总结出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可组织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教师展示各自的校本实践案例,交流校本教研经验。
教学设计环节是教师将整合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本环节就是将各自的教学实践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的过程。其间,要发挥专家,包括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特长,与教师共同总结适合当地特色的整合模式,考察有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实现条件,分析原有理论的缺陷或不足,提升理解和认识,总结能有效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具有高度适恰性的 “个别化”理论。[2]本环节既是一轮“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的最后环节,也可以作为下一轮“专家-教师理论研讨”的起点,以此形成环环相扣的校本实践行为链。
四、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特点和实施关键
1、以教师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为整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2、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当地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整合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模式和理论,弥合一般性的理论和模式于学校教学工作复杂性和各地巨大差异性之间的鸿沟。
3、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参与和实践:与传统的教师培训不同,教师在本模式的所有环节中都是实践的主体和主动创造者,培训者或专业指导人员只是教师的“协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专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和引领教师的同时与教师共同学习和提高。[3]
4、重视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和校本实践习惯性的反思,可通过多重途径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使教师清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纵向发展轨迹,有助于确立自我职业发展的信心;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理论修养方面的缺陷,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发现自己具体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教学习惯及其消极后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避免。
5、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在与各地区、各学科的同行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和层次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持续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各地、各学科的教师逐步建立研究共同体,以便分担压力,共享资源。[4]
6、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实现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如果脱离专业引领和理论总结,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实践很容易陷入从实践到实践的低水平重复,学校的实践工作和教师的专业能力都难以提升。本模式的各个环节都重视专业引领的作用,组织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全过程对话,唯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修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持续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整合工作。
[参考文献]
[1]傅建明.(200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5期。
[2]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综述[J].成人高等教育,2002.(5)。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两年以来,笔者作为主讲教师连续十五期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共有750位教师接受了培训,中学教师有300位,小学教师有450位,教师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在培训期间我们对所有受训教师做了调查,调查的主题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状况,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和访谈形式。经过分析总结,笔者所处的县区农村教师目前信息素养的现状有如下较明显的几个特点:
(一)不同年龄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差别较大,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调查结果发现,中青年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能,老年教师队伍中大多数老师只掌握很基本的操作甚至不会操作,根本不能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他们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能够系统的掌握信息技术,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
(二)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师自我需求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自我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意识和习惯,具备较低的信息素养水平
主要依赖上级教育部门开展的项目工程, 学校、个人缺乏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深度不够。
(三)硬件设施落后,教师信息技能没有施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及信息技能的运用必须要有硬件的支持。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普遍比较落后,尤其是一些较偏远的学校甚至不具备有相关的信息技术设备,多数学校则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需求,教师纵使掌握我很好的信息技能也没有“用武之地”。
(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只停留于简单的运用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只有在公开课或教师技能比赛的时候才采用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或者简单地把传统的板书改为PPT幻灯片。未能够较有深度地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二、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策略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针对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特点,我提出以下几点对应的提高策略:
(一)教师应自发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视程度,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自主学习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自我发展观念,自发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信息时代要求每个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学习,具备信息素养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能的继续教育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大部分的老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他们希望能够接受一些信息技能方面的具体的软件培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聘用相应课程的优秀人员进行上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也可借助学校内部信息技术中心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学方式自我提高信息素养,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进行自考、函授与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相关的进修活动。
(三)学校建立激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课堂内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使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师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组织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四)上级行政部门应加大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创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是一个比较突显的问题,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不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个别教师信息素养再高也没有“用武之地”。完善必要的基础设备设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高的分析总结,请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并不是平等或者是通过分清主次关系来对待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的教学,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逐渐融为一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常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现状,主要存在有以下整合误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与缺陷就是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缺失。当前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从而容易造成对于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忽视,在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旁观作用,没有更好的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或者是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对于教学改革的提升与发展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缺陷和误区主要表现为整合教学中,过于注重对于学生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实现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全面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导致教学改革的不彻底,使得教学实际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
再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由于对于网络资源以及技术手段的过于依赖,使得教学开展中对于其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忽视,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整合误区和缺陷。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科领域比较宽泛,因此教学中可以进行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就比较丰富,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网络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获取,忽视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作用地位,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中出现了上述误区和缺陷。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结合上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误区和问题,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真正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与进步,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切入。
首先,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优势,进行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激发。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能够实现文字以及图像、音频、图形等多媒体为一体,并且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逼真教学情境创设等,对于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创新教学视野,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与趣味性等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在向学生展示庐山风景与秀美风光之后,以庐山瀑布为主,切入到课文的讲解与学习中,从而实现对于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实现课文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运用,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中,注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对于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引导后,实现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知识面比较宽泛,对于那些与生活实际以及时代距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在对于抽象或者是复杂的内容进行展示与理解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与学习掌握,对于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都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再次,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加强学生课外延伸同时,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最后,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应注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开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本身的生活范围与知识接触面比较小,因此,语文写作的教学开展比较困难,而网络资源的内容丰富并且范围宽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