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一考试总结

大一考试总结

时间:2022-12-15 23:40:51

大一考试总结

第1篇

花开正好,奋斗正当时

——2020届高三一诊考试总结暨先进学生表彰大会

为了弘扬正气,振奋士气,表彰先进,激励后进,4月28日下午五时三十分,我校高三级部各班学生代表相约在校录课教室,隆重举行高三一诊考试总结暨先进学生表彰大会,会议由级部主任老师主持,校办主任、级部副主任老师和老师参加大会。

首先,大会对在高三一诊考试以及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中涌现出的勤奋学习、自律自觉、善思笃学、心态阳光、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的学生予以表彰,并给获奖学生颁发奖状。

接着,老师对全体高三学生做了鼓励讲话,对高三学子不惧挑战,奋斗拼搏的精神风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对全体学生提出要有四个意识“目标意识、忧患意识、共享意识、拼搏意识”,并引用实例告诉学生,学会调节,懂得珍惜。在距离高考的70多天里,相信高三学子必将通过艰苦的努力,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此次表彰大会催人奋进,高考将至,相信这次大会将会鼓舞全体师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在2020年高考中再创佳绩!

第2篇

这次市统测考试总体不是特别难,因为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总结。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成为很多同学发挥不佳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在一轮复习中没有抓住每章重点,对基础知识点认识不深刻,片面的以为基础很简单,忽略知识点原理等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从期中考试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将错题重新做一遍,找出错题原因

错题是照亮自己弱点的明灯,在错题中总结,在错题中找原因,是高三复习的一大关键内容。所以,一定要将期中考试试卷中的错题重新做一遍,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错题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了。

2将错题相关知识点再复习一遍,重新梳理知识点的原理

找出错题的原因所在,还需要了解错题在高三复习的知识点中的位置,然后将这部分知识点再复习一遍,将知识点的原理弄清楚,防止下次做同类题目的时候再出错。这个环节其实不需要太多时间,但是这是很多同学往往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提醒同学们应多注意。

3对知识点所在章节的重点内容再重新梳理一遍

一道题放到试卷中,是因为它站在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位置。因此,既然一道题出错,非常有必要将它所在章节重点内容重新在梳理一遍,做到万无一失。

4总结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前的大型考试已经不多了,所以从这次考试开始就应该多总结一些大型考试的应试技巧,比如考试心理调节,考试时间分配,难题应对策略,考试作息调节等等。凡是在高考中笑傲群雄的人,一定对大型考试有百倍的信心、十足的把握。所以,应试能力的提升也是高三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此提醒广大同学多加注意。

第3篇

1.面试方式

通过对云南省公务员面试的真题归纳和总结,我们发现,云南省公务员面试方式基本为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面试。其中绝大多数单位和部门采取结构化面试。虽然结构化面试与无领导小组面试考察的能力要素是相同的,但是考察的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无领导主要通过形式表现能力,而结构化则更多的是通过内容来展现能力。因此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最好通过实战模拟,加强认识和理解。

2.试题类型

云南省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形式的考题类型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结构化面试的五种常见的考题:自我认知与职位匹配、计划组织、沟通协调类、应急解决问题类、综合分析类(社会现象分析、名言警句、串词、编故事等),尤其是自我认知、计划组织、沟通协调以及综合分析,几乎为必考类型。所以考生需要着力准备,理清备考思路。

对于无领导小组面试则以开放型和两难类题型为主,题目一般都包括个人陈述、自由讨论和小组总结陈述三个阶段。

二、面试备考方略

广大考生首先应该及时明确面试形式,可以通过浏览官方网站通知或者电话咨询等形式确定考试形式。其次,确定好考察形式后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准备面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准备:

1.面试仪表的准备

所谓仪表即考生在15到20分钟内所展现给考官的举止仪表,具体指着装、走资、坐姿、眼神、礼貌用语等细节。

2.面试答题思路的训练

(1)答题思路的准备和形成。考生在了解考试形式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考前实战演练,针对不同的考题类型形成相应的答题思路,使答案在涵盖所有考点的同时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只有这样考生才能在游刃有余地在考场上展现自己的才智和才能,最终顺利过关。例如结构化面试中的计划组织类试题,大家应该掌握组织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计划阶段、组织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而且要明确具体每个阶段在现实的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和需要的准备。

(2)要将思路转化成流利的语言表达。这是众多考生所欠缺的一种能力,考生需要在正规的场合和环境下不断加以练习,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3.语言结构的训练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在语言结构上有所准备,语言不能过于突兀,有头无尾或者有尾无头,更不能虎头蛇尾。要注意语言的层次感和严密性,开头简练,内容充实,结尾有深度和高度。这些都是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的。

4.关于无领导小组面试

第4篇

1、考试整体总结

建议同学们先对自己的第一次月考考试整体情况做一个总结,大家对自己的成绩都有一定的期望值。那么,这次考试,你是否达到了期望名次、成绩是上升还是下滑?如果上升,是因为题目适合你?还是同水平的同学出现了失误?还是你的水平真正上升了?如果下滑,问题又出在哪里?是不是以下因素造成的呢?

(1)对月考不熟悉

由于月考的考题形式和分值安排都接近于高考,部分学生可能还不是很习惯,在答题时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影响了最后的成绩;

(2)心理因素

可能是因为学生自己太过紧张,求好的心态太迫切了,从而影响正常发挥。既然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学生就应向前看,不要再纠结为何第一次考得不好,不如将这些时间花在分析月考的试卷上,这才是最有效、最合理的做法。

2、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总结是月考考试总结最重要的一环。有两种情况很可怕,一是根本不进行总结,那么你下次可能还掉在相同的陷阱里。二是“就题论题”进行总结,这样的结果是你下次可能掉在相似的陷阱里。

那么,如何正确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呢?

首先,拿到卷子后,细细浏览卷子中的每道题。此时需要关注的,不应只是错题。而是包括自己当时答起来不顺利思维有障碍的题,以及凭运气做对的题。

其次,应着重对这部分题涉及的知识做一个由点及面、更深、更广的复习。千万不要就题论题,因为这样的总结只是让你多会做一道题而已,下次类似的题变一变形,可能又错了。一道题错了,可能是你相关的知识体系就没有搞清楚。

3、考试技巧总结

高三的同学应尤其注意,要把每一次考试当成是高考的真实演练。当你再次回顾整个考试过程时可以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这次考试你的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

(2)有没有出现填错答题卡,或者、一些很明显的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样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3)具体到每门学科。数学是否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的大题而没有检查前面的题,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英语听力是否因为纠结前面的内容而影响了听后面的内容等等。

把你总结的记下来,这都是你最宝贵的经验,进行这些总结后,还要把这次考试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以更好的回顾和吸取教训。

提醒:

第5篇

关键词:期末考试;总结;思考;试卷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14-02

大学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考试后情况的分析,不仅会对今后教学过程的改进完善有所帮助,而且对学校教学文件的制订和课程设置安排也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1]。目前,期末考试后,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完,在学校网页教务处本科教学一体化平台登录成绩后就算完成任务了。虽然教师们做了试卷分析,但也只是按要求统计一下及格率、排一排分数段等,真正使教师们能静下心来,分析研究一下试卷、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等不多,这样考试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试后的总结,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会对今后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5级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的期末考试为例,对考试后进行了总结和对今后教学工作的进行了一点思考。

一、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

(一)对考试试卷的总结

1.对试题质量总结分析。试题质量分析是一项非常细致而耗时的工作,在期末考试后,教师对试卷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试题、区分度小的试题和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要逐一加以修改完善,对有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容易引起歧义的试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以后考试中再次出现。而对于试题的难度适宜、区分度较高和语言描述准确的试题,应该重点标注出来,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建设重点素材。科学的试卷质量分析结果,可为教师在改进教学工作(包括改进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命题组卷工作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因此,应把试题质量分析作为一项常规的教学工作认真做好。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中较容易题比例为40%,适中题的比例为46%,较难题的比例仅为14%;表明试卷难易的比例搭配基本合理,试卷内容涵盖广、题目类型多样,因此试题整体质量基本适中,但试题的难度相对不大。在今后命题过程中要注意试题的难易比例分配。只有一个相对合适难度的试题,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过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兴趣。

2.对试题内容的总结。期末考试试题内容应当是一门课程核心内容的浓缩,是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的真实体现,不但能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而且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的相对比重,还能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数量比率,以保证试卷的内容和结构的效度。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基础知识题目占80%,综合性题占10%,实际应用的题占10%,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但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问题方面的题目较少。在今后的考试中,力求做到综合性题和实际应用题的比例占30%―4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考试题型的总结。期末试题一般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类型。其中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题型包括综合分析题和论述题。由于《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知识点较多,范围较广,出题覆盖面较大,因此,客观性题目的比重较大,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4:1,做到了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基本符合命题要求,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题型少。今后要减少选择题、填空题和概念题的分值,增加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题型分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对考试成绩的总结

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4分,平均分76.9分,及格率92.3%。从试题类型得分率来看,名词解释题的得分率为87.1%、填空题86.7%、选择题77.3%、判断正误题76.9%、简答题70.7%、综合题目70.8%。可以看出,名词解释得分率最高,其次是填空题,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较好。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来看,成绩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因此,本次考试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但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的是缘于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好;有的是对学习缺少动力,厌学造成的;有的是沉迷于网络,疏于学习造成的。在教学中如何兼顾到这些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专心学习,也是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

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成功与失败的一种有效形式。考试后不仅要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对照学生的成绩,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很多教师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认识不够,往往只把考试当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忽略了考试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教学效果的功能。因此,教师们要转变观念,认真分析试卷中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

二、对期末后的一些思考

(一)不断提高试题质量

期末考试试卷常规命题办法是由任课教师在考试前出题,这种出题方式是教考不分离,易受出题教师个人经验和偏爱的影响,且易与往年试卷试题重复,并且可能出现试题阐述不严密甚至错误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试卷的质量,使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对一门课程的出题原则既要能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同时试题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使学与不学、学得好与学得差的学生能在课程考试的成绩中得以体现,以此打消学生的学习惰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因此,在期末考试后通过试卷分析不断优化、补充和完善试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确保试卷质量本身的准确性、科学性,使考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反映教与学水平的客观量度的作用。

(二)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分析研究卷,提高教学效果

考试后教师要依照评分标准认真批改试卷,细心统计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分出名次,以此作为评优、评奖学金、助学金、入党、保研等的重要依据[2]。批改试卷要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要做到有理有据,避免随意性给分。同时,教师平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学生不但重视最后的考试,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考试后,教师对试卷的试题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及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区分度小及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加以修改完善,对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差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下次考试中再次出现类似的现象。而对于质量较好的试题,可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优秀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学生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强调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要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可从考试所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因此,考试将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良好评价作用。

(三)教师要教书育人

考试只是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思想状况,要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逐一克服。教师要认真备课,用心讲课,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也反映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水平。从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胸无大志,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努力不够,致使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平时能认真听课、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树立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陈俊,刘廷禹.从大学物理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看学风问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42-47.

第6篇

单元测试、阶段考试、期中考试是学习阶段性的考察,要在考试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为接下来的学习调整自己才是大事:

考试后及时总结,总结分数得失,总结心理变化;

考试体现的优点要表扬,要自我肯定,提升自信;

考试体现的缺点要面对,要勇敢肯定,坚定改正;

第一、跟大家聊聊考试后总结的事儿,欢迎大家实践。

老生常谈,各位同学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一定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吧。你的方法是否有效?方法是否好?

相信你的老师、家长、同学都提到过一个神器——错题本。那何为错题本,是不是就是简单的记录错题就叫错题本?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错题你要总结记录如下几个方面:

1、 分析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有无缺失、偏差、不牢固的?

——如果是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那就需要首先回归教材,沉稳下来把知识点重新学习下,巩固下基础,可以多向他人请教学习,切忌浮躁复习。

2、 分析自己,对题的理解是否正确,解题方向、方法是否得当?

——题做不上,基本有两大问题,第一个就是题目理解不清楚,分析不到位;第二个就是方法选择不恰当或是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概念、什么公式、什么思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自己做题训练来解决,但前提是对知识掌握要清晰。

3、 分析自己,考试心理状态,是紧张过渡,还是放松过渡?

——考试一半考能力,一半考心理,过硬的心理素质会让自己在考试中发挥正常,如何拥有一份好的心理素质呢,首先不要把分数看的太重,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多锻炼下,比如把每次单元考、作业都当做考试,就想中国乒乓球队平时训练一样,教练为了让队友能在比赛中不受现场气氛的干扰,便在平时训练中播放各种干扰的声音,锻炼队员。

4、 分析自己,复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考前复习的时候,是否抓到重点的复习,而不是像没头苍蝇一样不知道从哪里复习?是否用心去复习了,而不是走走形式。学习是个过程,任何一个结果都是过程带来的,你尊重了学习的过程,考试结果才会尊重你。

5、 分析卷子,要把出错的题进行总结归类,什么原因而丢分?

——同学现在开始就要有总结意识,把错题分类,有针对性的去调整。如果是马虎,过后才反应,就要提高下应试心理、做题的灵活度;如果是因为时间紧没答好题,就要提高下自己做题速度,重新安排答题时间分布;如果是不会,就要多做题巩固锻炼下。

提供个考后总结的记录表,供大家参考:

第7篇

[摘要]考试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厚重的考试文化,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远程教育虽然起步不久,但同传统的教育形式一样,考试文化成为衡量现代远程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尺,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考试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梳理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现状,设计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路径是每一个远程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的立意也就在此。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路径

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浩渺的教育发展史中星光璀璨,形成了底蕴厚重、作用巨大的考试文化。随着现代远程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其考试文化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引发了现代远程教育考试环节、考试要求与考试形式的多元化,使得考试贯穿于教学始终,不仅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由此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与积累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不二法器。梳理和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可持续的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美丽的现代远程教育”目标,已是当下时不我待的大事。

一、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现状

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中,也在积淀着以在传承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及考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积淀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考试经验教训的消化,更是对传统考试精髓的传承;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直面考量的实践、积累、沉淀,更是检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指南;不仅是促进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改进教学手段的助推,更是彰显现代远程教育软实力的绿色通道。笔者带着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提升教学质量的命题,在陕西宝鸡、铜川、延安、渭南、汉中五地市的电大开放教育、奥鹏教育及部分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中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表400份,回收310份,回收率达77.5%。其中女性占65%,男性占35%。调研对象年龄20—30岁占56%,30—40岁占39%,40—50岁占5%,同时与有关管理、技术、科研人员座谈,初步掌握了我省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第一手资料,由此映射了这一命题的基本现状。可以说,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考试文化的建设与积淀取得了成效,并由此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努力。

(一)高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

通过问卷分析发现86%的问卷对办学单位重视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给以肯定,51%的问卷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并在问卷中反映了办学单位在教学过程及考试过程重视文化建设的细化比例。

(二)对以通过现代远程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高度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占61%,59%的调研对象认为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提高教育质量。

(三)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总体与细化内容有一定认知

55%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安全、网络、温馨、监督、评价、行为等具体内容有7%—24%不同程度的了解。

(四)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主体定位及突出特色的认知到位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占81%,认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以学校主体建设,学员辅助建设为主体的占39%。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如果让你给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定一个关键词,特色的权重比占到36%,位列品味、风格、精神、物质、校风、学风等词条之首。当然,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客观的认识到:对通过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以及通过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认知和实践,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对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尚不够统一。调查发现,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不了解的仍有4%,不知道占2%。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与我无干的想法占到4%。2.观念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调研中发现。13%的数据表明在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过程中领导并不重视,45%的数据认为建设者观念落后。说明在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实践中,观念更新的路还很长,可谓是任重道远。3.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还需加强。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调查者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认知面不宽、不广,宣传还不到位。对建设的具体内容知晓率、认可度最高的仅为24%。虽然有73%的调查问卷认同考试“温馨”文化建设,但对“温馨”体现到考试环节,却仅有27%认可。4.建设投入不足,建设的落实大打折扣。14%的问卷认为目前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主要不足是投入的不足,并有25%的问卷认为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是经费不足。

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考试文化的积累尚不那么厚重,但其内涵在继承基础上的实践历练中也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灵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形成了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温馨”文化、网络文化、队伍文化、传媒文化、评估文化、安全文化、交通文化、设计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考试文化系统群,并在发展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在聚合、升华中构架出主流文化和核心文化。

(一)以“木桶效应”清除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短板,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好题

所谓“木桶效应”也称短板原理。是讲木桶装水的最大值取决于组成桶壁的木板是否等齐,绝不应有短板。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统一认识,端正态度,用整齐划一的观念消弭短板,用坚定不移的投入,开展建设,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效益的最大化。1.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考试文化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广大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广大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在考试文化建设中,思想要高度重视,观念更新要与建设同步,要用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直面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命题,不间断的探索积极向上的现代远程教育考试主流文化与核心文化的内涵与构架,在思考、实践中,实现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实施“一把手工程”。对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要在高度认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实施“一把手”工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从思想认识的提高、建设思路的设计、建设经费的投入、建设宣传、建设过程的落实、建设结果的评估、建设队伍的考核,建设机制的升华,教学质量的测定等方面做全面、详尽的安排、督察。“一把手”要成为考试文化建设的擎旗着、掌舵者、领航者,同时也要成为通过考试文化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把关者、淬火者、执法者。使“一把手”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主心骨,从根本上消弭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短板。3.科学设计、全面规划。科学设计也就是顶层设计,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指南。包括相关建设概念的定位、建设的理论基础、原则、要求等。要求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者、设计者全方位理解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与关系,结合本土实际,设计出科学、规范、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通过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体系框架,从而合理布局建设层次、科学分布建设重点、适度掌控建设进程、综合使用建设方法、适时总结建设内涵、不断探索建设路径、规范升华建设机制、及时考量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的提高与考试文化建设“无缝隙”、“无差异”“无损耗”、“无折扣”的对接。

(二)以“渔网效应”落实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环节,为教学质量的提升铺好路

“渔网效应”是指在渔民在捕鱼时用网格稀疏的渔网,滤掉小鱼,捕获大鱼的做法。其意义是抓大放小,以大带小。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考试文化强调建设的全面推进是必要的,但重点是考试核心文化、主流文化的构建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考试文化建设内涵多元,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开展考试文化建设侧重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建设各不相同。借助“渔网效应”,目的是抓核心,带全面;抓主流,上水平,将考试文化的建设贯穿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为教学质量提高服务。1.将考试文化建设覆盖于教学过程。从实践看,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并非只局限在考试过程中,恰恰大都在重要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完成。这些建设既有实物的再造,也有思想的灌输,更有精神的凝聚;不仅有课堂的系统讲授,也有网络的资源传递,也有专题的剖析,离开了活生生的教学过程,考试文化的建设不可想象。加之,现代远程教育考试理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赋予现代远程教育多样的考试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掌握,这才能为考试的实施奠定基础。切实有效的抓住教学过程,将考试文化建设覆盖于教学过程这个主战场是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的考试文化、尤其是构建主流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2.将考试文化建设全覆盖于考试过程。考试过程是积淀考试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示、创新考试文化,全面考量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这一阶段的考试文化建设要本着突出重点、规范全局的宗旨,以务实、严肃、缜密、安全、温馨、量化、及时、全面的原则开展。考前准备、考风考纪教育、考场内的布局、考试的总体安全、考试制度的贯彻、考试水平的量化公正、考试结果的“温馨”反馈、监考队伍的积极向上、监考思想的形式和发展创新等都要在实践中验证、在验证中凝练、在凝练中升华。抓住考试环节,不仅是对考试文化建设的检测与再造,同时也是印证考试文化,特别是考试主流文化,更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试金石。3.将考试文化建设覆盖于总结评估过程。这里讲的总结评估既包含了个体考试过程的总结评估,考试文化建设整体工作的总结评估,也包含了教学质量提升的总结评估。总结评估是按照各自的评价标准,全面考核各自工作过程与水平的阶段,在总结评估中发现问题,积极整改,弥补缺失,促进发展,丰富内容,概括凝练,从而指导下一轮次的工作开展。因此,总结评估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以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三)以“烟囱效应”,聚合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动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储满油

“烟囱效应”是指气体从底部到顶部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扩散或排出的现象。也就是在密度差的作用下,形成排除气体的动力。在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命题中,应用“烟囱效应”原理,重点就是借用其动力效应。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不能只强调建设。没有动力,这些建设都将付诸东流。一方面,积极探寻考试文化建设的源动力。要在远程教育机构、办学单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及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对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和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认知度上做文章。另一方面,积极探寻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助动力。要在规划设计、制度完善、宣传力度、内涵提升、过程落实、方法丰富、结果反馈、社会评价、科学奖惩,机制创新等层面下功夫,通过合理统筹、科学分工、有序实施、公正评价、正向奖励,激发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用建设的正能量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以“夹板效应”整合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结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执好法

“夹板效应”顾名思义,就是两块板材,同时发力作用于某一物体的现象。刚性范式、同时发力的要求,是“夹板效应”的特点。运用这一原理,就是掌控两块板,把握发力度,通过刚性的规范,考核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结果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水平,并将考核结果反馈建设过程,强制约束考试文化的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再提高。“夹板效应”就是执法效应、规范效应。两块板即远程教育机构、办学单位及社会。发力度即双方对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及教学质量提升的客观评价。刚性规范即双方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与质量提高考评、奖惩的评价标准。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加强考试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已不再仅是办学单位与办学机构的独有的事情。实际上,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的参与与评估已使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建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实质的变化。在今后远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而言,一方面在传媒文化、评估文化、安全文化、交通文化等层面的建设上多做工作。另一方面在对通过考试文化建设,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落脚上多做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对办学单位来讲,一是及时概括、总结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的发展内涵,凝练其精神实质。二是及时分析社会对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教学质量提高评价的结果,借助刚性的制度、标准认真整改。三是办学单位与社会及时沟通,办学单位不仅要接受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总体的评价,也要定时、不定时的走出校门,适时、非适时的听取社会对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的专项或随机评价。将社会的总体评价与随机评价相结合,将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及时整合评价的结果,引导现代远程教育考试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锋.学习型社会与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王娜.考试的文化选择功能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吴燕玲,盛秦陵.能力生态:地市开大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4]杨立军.开放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J].成人教育,2015(12).

第8篇

变化一:2015年两考合一

从2015年开始,初中毕业生实行毕业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从2016年开始,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分数既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初中毕业生的毕业成绩。

变化二:新增生物地理科目

生物、地理学科正式列入学业考试科目,计入中考总分,初二结业时考试。因故未能参加考试的学生,参加下一届学生的生物、地理考试,成绩计入总分。

变化三:历史思想品德改开卷思想品德和历史学科采取同场合卷开卷考试的方式。

变化四:体育考试每学年一次

体育考试改为每学年考一次(即随年级结业),总分60分,考试在项目上将提供更多可选择性。体育与健康总分为60分,年级结业。60分预计将平均分配到各个年级,每个年级20分。每个年级考试都由沈阳市招考部门统一组织,与初三升学考试组织方式相同。从前没有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技术项目的测试,改革后这些项目可能出现,考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800米、1000米、仰卧起坐等都是测体能的最基本项目,所以项目变动不会太大。

变化五:外语听力口语入总分

外语听力口语成绩计入学业考试总分(分值为20分),考试形式为人机对话。

第9篇

[关键词]广东省 公务员考试 申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05-01

前言

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已经于2013年4月14日结束,此次考试不同于2012年广东省分县级以上、乡镇职位两次招考,分开考试,而是同时进行招考,职位仍分为这两个部分。虽然不同岗位同时进行考试,但是其申论考试内容根据职位分配分为三类试卷,申论一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申论二为乡镇大专以上及三支一扶村官,申论三为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特点较为明显,本文就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进行分析。

一、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三套申论题目设计凸显职位差别

通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命题根据职位不同,在题目设计上也有差别化的体现。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面对的职位为乡镇农民和异地务工人员,其申论题目设计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900字,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如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二面对的职位为乡镇、本地大专以上;支一扶村官、选调生、基层项目人员,采取三题模式,作答字数总计1100~1200字。而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面向的职位是县级以上(含省直、公检法等),其题目设计虽也是三题模式,但作答字数总计1300~1500之间,题目设计为对策+概况+作文,难度差别显而易见,体现出不同职位之间的区别,难度来看,申论三难度最大,申论二居中,申论一难度最小。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论是2013年广东省考申论一,还是申论二,亦或者申论三,都是三题结构,第一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题主要考查了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论述题以策论型命题作文为主。

二、申论材料逻辑脉络清晰

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在材料组织上,脉络清晰,易于考生把握材料内容,阅读难度相对不大。如2013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材料围绕“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综合维稳”“农村农技推广”而展开,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考生阅读材料,把握要点。例如,第三题,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题目要求“根据材料3,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撰写一份材料”,从中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一、作答范围为材料3;二、作答任务是就揭岭县农村留守家庭面临的问题撰写一份材料。要求中含有“条理清晰”,因此要注意答题结构。另外,要注意篇幅不超过500字。

三、申论主题选择紧贴广东省情

纵观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不难发现,其申论题材选取均紧密结合广东省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2012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开展的“三打两建”行动,考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11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结合广东省职业病问题全国最为突出、防治形势严峻这一省情,考查职业病防治。

同样,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三结合广东外来人口众多以及湛江等地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等社会管理新模式这一省情,考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该根据题目中“条理清晰”的要求,考生还应按照一定结构组织答案。首先,要对“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进行总结。材料中提到的“‘网格化’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增加一级更小的基层管理单元,而是改写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可以用来作为总体概括。其次,分别归纳特点。

此外,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一聚焦农村发展中的农技推广、农村维稳、农村留守家庭等问题,材料亦选取广东南山镇等极具本省特色的相关案例,紧贴广东农村发展的实际。

由此可见,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仍然延续广东以往的命题风格,紧贴广东省情。

四、申论材料字数较多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字数与国考和其他省市相比,明显偏多。近年来,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所提供的材料字数大约为6000,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的字数约为6400,2010年约为6500,2011年为7000左右,2011年8500字,2013年达到9000多字,同时考试时间也不是国考的2.5小时,而是120分钟。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阅读这八九千字,还要书写近2000字的文章,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也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理解是做好申论的前提条件,考生要想在申论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得突破这一关。

五、结语

总之,广大考生应该把握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考生特点,有的放矢,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功。

【参考文献】

第10篇

文章摘要:也是训练学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保持平和心态,使其轻松应战的契机.月考总结就是学生的加油站、助跑器. 一、月考总结的意义 1.高三月考是一种常规性考试,能让学生熟悉高考流程和高考题型,并及时查缺补漏.通过月考总结,学生学会理性看待考试…… 摘要:

月考是高考复习过程中检查和诊断教与学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保持平和心态,使其轻松应战的契机.月考总结就是学生的加油站、助跑器. 一、月考总结的意义 1.高三月考是一种常规性考试,能让学生熟悉高考流程和高考题型,并及时查缺补漏.通过月考总结,学生学会理性看待考试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双眼,才会专注于复习过程,专注于分数背后的秘密.很多学生拿到试卷时,或者兴高采烈、得意忘形;或者扼腕叹息、失声痛哭;或者心灰意冷、撕掉试卷;或者一考了之……这都是不明智、不可取的做法,容易使一些学生形成急躁、焦虑的考后综合征,以致盲目复习,随波逐流,始终处于“学习——紧张——考试——失落——焦虑——学习——紧张——考试——失落……”的恶性循环中,复习效率低下,成绩难以提高.这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危害.通过月考总结,学生更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心态变得更成熟,意志变得更坚强,目标变得更清晰.否则,学生很容易把月考看成一种负担,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第11篇

关键词 作答时长 难度 高考 理科综合 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引言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试题难度是考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命题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难度”是考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测量概念,是试题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义指考生或被试者完成试题或任务时的困难程度。定量刻画试题难度的量数,称为难度系数或难度值,经典测量理论框架下在数值上等于代表性考生群体在试题上的通过率。

难度主要受考生对试题内容的熟悉程度、考查行为目标的层次、情景材料的信息量、试题的形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时间在此指给定考试时长或考生作答时长。一般情况下,在给定考试时长内,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将对考生的作答表现产生影响;反之,在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一定的情况下,作答时长也会对考生作答表现产生影响。此外,给定时长与考生自主分配的作答时长并不总是一致。同一试题可能由于分配时间的不同,导致通过率发生变化。在理想状态下,试题包含的信息量和考生思维量应与给定考试时长相匹配,现实考试情境下的给定时长是否恰当亟待研究,考生作答时长的分配对其作答表现的影响也值得深入探讨。

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以下简称理综)总分为300分,考试时长为150 min,试卷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其中物理占120分,化学占100分,生物占80分。考试时长为三科共用,考生可以自由分配150 min的时间。150 min在三个科目间的分配应与科目总分值成正比,即物理60 min、化学50 min、生物40 min。考生按照上述分配作答时长是否恰当,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一学科的作答时长对其表现有何影响。本研究以生物学科为例,研究作答时长对考生作答表现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已学完全部高中生物课程的高三理科学生,共452人。样本选自北京地区的两所中学,X校学生平均成绩好于全市平均成绩,279人;Y校学生平均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相当,173人。

2.2 测试方法

2.2.1 测试材料

以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全部试题作为测试卷,满分80分,其中客观题共30分,包含5道选择题,每题6分;主观题50分,包含3道非选择题,分值分别为18分、16分和16分。

2.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3×2两因素准实验设计,因素一为作答时长,三个水平:基本时长、不足时长和充足时长。因素二为学校,两个水平:学校X和学校Y。

2.2.3 预试

为确定标准作答时长,在Y校(成绩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选取一个普通班(40名学生)进行预试,记录从答题开始到90%考生正常完成全部试题所用时长。测得标准作答时长为40 min。

2.2.4 正式测试

按班级期末生物平均成绩,将两所学校的考生分为A、B、C三组,三组考生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A组:要求该组考生在基本作答时长条件下,即40分钟内作答试卷。B组:要求该组考生在70%的基本时长,即28分钟内作答试卷,时间结束立刻回收答题卡,即B组在不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测试C组:要求该组考生作答试卷至90%考生正常答完,考试结束,回收全部答题卡并记录时间,即C组考生在充足作答时长下完成测试。

2.2.5 阅卷

对所有测试组进行统一阅卷。阅卷前对所有阅卷员进行正式培训,统一阅卷标准,阅卷结束后得到考生各题得分。

2.3 数据分析

用SPSS 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答题用时

在测试中测得X校C组作答用时约48分钟,Y校C组作答用时为50分钟,此即为考生回答试题所需要的充足作答时长。在高考中,按照分值比例,考生在生物试题上分配的作答时长应为40分钟,试卷的思维量应与40分钟的时长相匹配。但出于保密的需要,高考试题在考前无法进行预试,试卷的思维量是由命题者估算出的。本研究经测试得到的标准作答时长约为40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等分值比例的作答时长是基本匹配的。

3.2 全卷得分结果与分析

各组考生全卷得分情况详见表1。由表1可知,两所学校测试B组(不足时长)的得分在三组间均为最低,测试C组(充足时长)的得分均为最高。以全卷总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主效应是显著的(F(2,446)=5.807,p=0.003),学校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F(1,446)=51.462,p=0.000)。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718),即不同学校间,不同时长条件下差异趋势是一致的,差异趋势详见图1。

因为本研究主要探讨时长的效应,也因为组别和学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为了简化结果的解释,故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只保留组别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4.894,p=0.008),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全卷总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这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全卷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全卷得分无显著提高。这进一步说明,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综生物试题总思维量与40分钟的作答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3.3 客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客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间差异显著(F(2,449)=4.263,p=0.015),即在不同作答时长条件下,考生客观题得分差异显著。对三组数据做进一步的对比分析,以A组为参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显示,A组和B组差异显著(t=2.008,df=449,p=0.045),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18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客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4 主观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组别和学校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对全卷得分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以主观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24,p=0.045)。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比较,结果与以全卷得分为因变量的结果也完全一致,即A组和B组差异显著(t=1.967,df=449,p=0.050),A组和C组差异不显著(p=0.425)。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主观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 主观题各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3.5.1 第6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6题(高考试卷中第29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边缘显著(F(2,449)=2.598,p=0.076)。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00,df=449,p=0.036),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891)。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该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该题得分无显著提高。

3.5.2 第7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7题(高考试卷中第30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显著(F(2,449)=3.166,p=0.043)。以组别A为对照组,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结果发现:A组和B组得分差异显著(t=2.188,df=449,p=0.029),A组和C组得分差异不显著(p=0.659)。说明,当考生作答时长由不足时长变为基本时长时,此题得分有显著提高,但由基本时长变为充足时长时,得分无显著提高。

3.5.3 第8题得分结果与分析

以第8题(高考试卷中第31题)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组别的影响,发现组别的效应不显著(p=0.254)。这一结果说明增加或缩短答题时长对该题得分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8题的分析结果与第6、7题的分析结果不同,得到这一结果应与试题的难度有关,第8题难度系数为0.66,属于中等偏易试题,试题相对比较容易,答题思维量与信息量相对较少,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相对较短,作答时间对考生得分的影响较小。第7题的难度系数为0.41,属于较难的试题,试题的信息量和答题思维量均相对较大,考生必须仔细阅读试题内容并将文字转换成模型进行思考,在解答试题时,由于本题的解题思维链也相对较长,考生用于思考的时间也较长,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较大。第6题难度系数为0.60,难度适中,试题思维量和信息量不是很大,所以考生得分受作答时间的影响为边缘显著。

在对本测试的预期中,作答时长对考生表现的影响,除了与试题难度有关外,还应与试题的位置有关。通常情况下,对于试卷中按照有序排列的一系列试题,考生应该按照由前到后的顺序作答。这样,如果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相较于位置靠后的试题,位置靠前的试题分配到的时间应该更为充足,而位置靠后的试题在时间从不足变为适当或充足时,考生表现应该获得明显的增益。本研究的结果并未显示出如上的规律,原因可能有三,本测试共有8道试题,有限的试题数使得这种位置效应并未显示;位置效应的影响要弱于试题难度的影响,考生对较难试题的深入思考导致表现的增益掩盖了试题的位置效应;分配给考生的作答时间,无论是不足、标准还是充分,实际上都满足了考生基本完成试题的时间,也说明试题总的思维量和给定时长是较为匹配的。

在作答时长变长后,考生在较难试题上的表现获得了明显的增益,而不是在位置靠后的试题上。这也提示我们,考生在回答试题的时候是运用了一定的答题策略的。因为该测试卷中试题的难度并不是按照试题顺序单调递增,即位置最靠后的试题并不是最难的。考生能够在接触试题时就鉴别出试题的大致难易程度,并合理的调配时间作答,而不是一直按照试题顺序作答,毫无变通。

4 结论与建议

2011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总体思维量的设置较为合理。考生用约40分钟的时长进行答题的得分效果最佳,若缩短作答时长至28分钟,考生得分将明显降低,若延长作答时长至48分钟以上,考生的得分并无明显提高。在高考时,建议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对答题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制定好自己的答题策略,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恒,李金波.高考试题难度的预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3-5.

[2] 毛竞飞.高考命题中试题难度预测方法探索[J].教育科学,2008,24(6):22-26.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测试;效度;信度

1引言

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合作研究结果认为:CET4和CET6(简称)是一项信度极高的考试,每次考试客观题的内部信度都达0.9以上;效度相当高,回收问卷中有92%的教师认为CET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以为这里所指的信度和效度的界定很模糊,就某次具体的测试而言,信度和效度是受特定条件限制的,不可能是绝对的。迄今为止,我国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包括CET等大规模英语测试还是以客观性题型为主,主观题只占10%或20%左右。就评分方法而言,因客观性试题答案的唯一性,可用机器阅卷,从而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无疑具有相对较高的信度,但不足之处就是效度难以保证。同时大量采用主观性、直接性试题的测试在阅卷信度上也令人怀疑。这样的困惑总是或多或少存地在于考试的开发、设计和评估过程中。

我们能否使信度和效度同时最大化呢?信度和效度又应如何整合而达到适当的(appropriate)平衡?Bachman和Palmer在其测试理论中认为可设置“可接受的最低程度”(minimumacceptablelevel)的效度或信度等质量指标从而使得语言测试的“效用性”(usefulness)原则中各特征之间达到适度平衡。由于测试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测试目标、社会环境等约束条件下进行的,本文尝试探索在可行性条件下,测试的总效用(overallusefulness)最大化时效度和信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效度和信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如果我们想阐释一次特定的考试成绩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在设计和使用测试时,信度和效度是我们首要关注的特征。Bachman把信度定义为“测试的一致性”(consistencyofmeasurement)。简言之,就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可靠度。例如,我们可以这样来检验测试的信度:使用同样一份试卷,在两种不同的场合、环境中,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施与同样的学生,如果测试结果基本吻合,那么证明该测试是有信度的。一份试卷的测试结果如果缺乏信度,就没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减弱了考试的公正性。当然,要完全消除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也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把影响不一致性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便于提高测试信度。

信度所涉及的问题是个体测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测试误差或其它因素所影响的。效度所关注的问题是个体测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和个体语言能力相关。因而,我们研究信度的目的是使测试误差造成的影响最小化,研究效度旨在使我们想要检测的语言能力的效果最大化,它们是两个相互补充的目标。一项测试若没有信度,也就无所谓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或必要条件。权衡信度和效度,效度是首要的。然而Underhill和Heaton指出信度和效度特征在本质上是互相冲突的。测试效度较高的试题有时测试信度较低。反之,测试信度较高的试题有时测试效度较低。Morrow也认为想把测试任务设计得既具有可信性又具有真实性不可能的。Hughes却说虽然测试的各种特征相互排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弃这些特征。

3对信度和效度在理论上能达到适当平衡的可行性研究

评价英语测试最重要的原则是总效用性(overallusefulness)。Bachman和Palmer(1996:18)把某一特定测试的“总效用性”看作是由六个因素构成的,即效用性(Usefulness)=信度(Reliability)+构想效度(Construct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互动性(Interactiveness)+冲击力(Impact)+适用性(Practicality)。这里需要说明的是:Bachman和Palmer之所以把“构想效度”作为“效用性”六大特征之一,是因为构想效度(上节已提到)关系到我们根据测试成绩所作的解释的意义性和适切性。前五者均与测试成绩的使用有关,而“适用性”与测试的方法有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测试的可行性。评价一次考试是否有效用需要综合考察这些因素,在它们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而这一平衡能否实现取决于适用性的大小。对于大规模考试,考试策划者需在试卷设计和考试任务设置时重点考虑信度和效度,而对于一般学校考试,教师就应多考虑考试任务的真实性、互动性和对教学的冲击力(或称后效作用)。

4在英语测试实践中把握好信度和效度的平衡关系

以上已经大致证明:信度和效度作为评估测试质量的两个基本特性,两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但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协调使之达到适切的平衡,以保证测试的总效用性最大化。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英语测试的设计和命题过程中,不能绝对、片面、盲目地追求或强调某一方面而以失去另一方面为代价,只有综合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获得最大的总效用。

4.1考试内容能否体现新的语言教学观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观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而更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的交际功能观和九十年代以后兴起的任务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approach)都对语言测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四、六级考试题型还是以结构主义语言测试理论为基础的多选题为主,某些语言项目的测试与实际语言能力的相关性不高,很难体现当代语言教学观提倡的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查。Bachman和Palmer(1996)也强调测试任务和目标语使用任务(target-languageusetask)的一致性。看来革新CET的试卷结构、题型设置是关键。为了提高考试的效度,可以通过调整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3:2或1:1),多采用直接测试法,增加听力和写作测试的权重,加大口试考核力度并设最低分,变化题型等手段。也可通过采取大题量小分值,细化评分标准,综合使用整体评分法(holisticgrading)和分析评分法(analyticmarking)等措施来提高考试信度。

4.2能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

测试是教和学的导向。问题是如何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减少负面反拨效应。四、六级考试长期以来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猜题、押题,教师偏向应试教学,产生了不良的教学效果。Hughes提出了若干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测试要培养能力;测试内容要覆盖面广并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尽量使用直接测试法;成绩测试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使用尺度参照等。这些建议多数涉及效度,也与信度相关。信度和效度是影响反拨效应的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能使测试产生积极有利的反拨效应。

5结束语

测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师,重视语言测试理论的研究,掌握命题的原则,在试卷编制过程中把握好信度、效度及其它评价指标之间最佳的平衡关系,将有利于优化各类英语测试的质量,更有效地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985,Standardsfor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Testing[M],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2]Bachman,L.F.&A.S.Palmer,1996,LanguageTestinginPractic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