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11:0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学考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技巧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技巧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技巧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技巧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高考地理复习策略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高中地理的学习指导方法一、自然地理
对于绝大多数文科孩子来说,自然地理是大家的薄弱环节,但是其实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对于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必须从推导此原理的技巧开始,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原理进行推导,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深切的理解地理口诀,才能对口诀进行熟记;自然地理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规律理解后单纯熟记的内容,比如洋流图,对于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多重复熟记,这些都完成以后还需要通过大量做练习加以巩固,从而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原理。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考题相对灵活,而且有些知识是结合区域进行考察,例如农业的考察,与区域结合相当紧密,对于这部分学习,需要夯实基础,将课本看一遍,对于不明白的概念要及时弄懂,对于有些概念要及时进行区分;然后就是对于书中提到的涉及区域的地方进行看图熟记,通过地图加深印象;在明白了概念,也熟记住地图后进行背诵,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知识都已经理解,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熟记已经不是你的难题。
三、区域地理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地理中的考察精髓,因为所有人文和自然的知识最终都要放到地图上进行考察,所以高考中的答题必定配备有地图。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明白了人文和自然的知识后因为不认识所考察的地方,不能通过所知道的原理进行解题,成为了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最大屏障,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特别需要进行熟记和练习。对于区域地理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进行熟记,通过地图熟记的地方最为牢固,然后通过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四、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的三部分知识都明白之后,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明白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五、有计划的进行练习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历年中考试卷,准确把握中考动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考试的范围、考试的形式和难易度。在复习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课标》和《考纲》对每一个知识进行分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只有在复习中找准每一个知识的位置,才能保证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考试题是《考纲》的具体化表现,教师要认真研究中考试题的思路、结果、题型、取材方法等,认真进行试卷的比较研究,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二、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从中考的方向来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也是中考地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科“双基”教学的要求有丝毫降低,从严格意义上讲,读、用、填、绘图能力属于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范畴,最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所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都属于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知识,能力考核是建立在“宽知”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要把握主干知识,把重点讲透、难点讲清,使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从历年我市中考试卷来看,重点问题重点考,重点问题年年考。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即知识重组、情境创设、设问角度等发生改变。指导学生时要“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解决问题。
三、强化地图学习,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工具,地图能力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能力。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从历年我市的中考试题来看,图表的张数一般在15~20张,试题中的图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图表信息的组合。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学生要掌握读图方法。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四、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生活
每年的中考试题的设计都离不开热点问题,几乎每年、每套试卷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收集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络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往往作为试题背景,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在考题中体现。教师要设计好与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解决考试大纲相应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了解时事、多读报。如本学年与马航失联事件相关的东南亚、中国南海的知识点;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及欧盟总部的欧洲西部的知识点;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和2014年足球世界杯等“金砖五国”相关的五个国家的知识点;南极泰山站的建立与南极地区相关的知识点。除以上即时性的热点外,也要关注长效、稳定性的热点,如“温室效应”、“沙尘暴问题”、“水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问题”、“四大工程建设问题”、“人口问题”等。还应时刻关注与地理学科知识有关的生活与生产实例,特别是与福建省相关的,如福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灾害性天气――台风;福建地理位置所在的南方地区等。当然,教学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不能忽视双基。应该把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重心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
我市地理中考题型分两大部分,即选择题和综合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选择题共50分,每题有四个选项,牵涉的知识点很多。因此,选择题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份试卷成绩的高低。要做好选择题,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仔细审题,弄清题目所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迷惑,确保提取有效信息。二要抓住关键语句,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三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特别是地理选择题有一图带多题的特点,这一组题是有关联的,注意信息的利用。四要运用科学方法解题,如直选法、排除法、优选法、图解法等,因篇幅问题,这里不一一展开。
第二部分综合题。综合题也是50分,一般为材料、读图分析题。一是认真审题,从图文材料中提取和解读有用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材料和图表中。二是填写地理事物的分布、名称时,写法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比较普遍的错别字如:“湄”写成“眉”,“濑”写成“赖”,“硅”写成“畦、蛙或洼”,“甘肃”写成“甘萧”,太平洋、太行山的“太”写成“大”,等等。三是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进行描述,要做到要点完整、意思全面、条理清楚,不唆,不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关键词:学业考试;复习;策略
做好初中学业考试复习是每位八年级地理教师必须经历的考验,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复习面临着“时间紧、课时少、内容多”的挑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例谈学业考试复习策略。
一、重视“双基”,立足教纲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是地理学业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纲”中明确规定考查学生的“双基”――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试题难度控制在0.8左右,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的分值比例约为7∶2∶1,试卷基础分占到70分以上。可见,地理“双基”知识的考查是学业考试的重要部分。教师复习时必须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为指导,回归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理解必考点,关注知识盲点,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读教材;重视基础,立足教材。学生作答基础题时要认真细致,不可粗心大意,要拿足拿稳基础分值。
1.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策略。教师依据初中地理学业考试说明的内容目标,引导学生认真通读教材,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切切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复习一遍。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的导向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导读、导议、导思、导练,科学地安排学生看书、读图、议论、思考和练习等教学环节。“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巩固和应用,教师的“讲”需贯穿始终,使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为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学生能看懂,就让学生自行复习。如果这样,学生会误以为老师不复习教材,教材不重要,会做题才重要。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思维断层,往往会错过掌握基础知识阶段。在接下来的综合复习中,很难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重视地理基本技能复习策略。地理学业考试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间规律、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形成过程等基本内容。在地理学业考试中,地理试题与地理图表紧密相连,近几年地理学业考试试题中至少有10幅以上的图表,还有一些是无图考图的试题,教师要重视地理图表的阅读与分析,并且要善于运用图表中的数据或信息来分析和回答问题。复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意识地强化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和填图习惯,避免由于图表不熟悉或图意不了解而连环失分。
二、重视讲评,提升能力
试题讲评是在学生完成试题之后,师生对试题进行解剖、分析、点评,以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试题讲评是复习中的重要环节,它能矫正学生的知识偏差,强化理解记忆,教会学生解题思路和技巧。试题讲评一般放在单元练习、分册练习、综合练习、典型题、易错题、专项训练和考试之后进行。教师要充分运用《初中地理学业考试》中的试题,做到精讲精练,避免“偏、怪、难”的题目干扰。通过试题讲评的巩固复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初中地理学业考试的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教师要重视这两类题目的讲评策略。
1.对于选择题,主要考查地理基本知识和地理事实,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等解题方法。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1)认真审题,审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或有用信息,审四个选项,审题组之间的联系。(2)全面正确地把握题干内容和题项中提供的线索和要求,准确领会题干给予的指令。(3)对选项逐一确认或逐一排除。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意,防止粗心大意。
2.对于综合题,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如何归纳地理区域特征和分析地域差异。解题思路一般为:(1)仔细观察地理图表,正确把握图表类型,弄懂图表的主要内容,挖掘其隐藏的已知条件。(2)根据题问的要求,正确、有效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3)概括提炼,归纳整理,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表述。做题时要注意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要做到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三、重视综合,回归教材
初中地理学业考试试题的设置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特点,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适当考查学生的联系、比较、归纳等地理学科综合能力,考查学生地理知识、技能与地理方法的迁移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业考试复习的成效在于适时组织模拟考试,扎实进行每次考试的分析与评估,让学生养成“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的学习习惯。
综合复习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精选或编制一定量的能力型、综合型和应用型模拟试卷,引导学生挖掘试题的内涵,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图文转换等思维变通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求异、创新的变换中逐步提高。还应鼓励学生对题型、思维方式、解题方法等进行归纳小结,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联想迁移能力。
综合复习中的重要环节是试卷综合评析,它能矫正学生的知识偏差,强化理解、记忆,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教师进行试卷综合评析时,要突出针对性,注重实用性,讲在需要处,评在关键处。试卷综合评析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试卷评讲过程中来。对有共性的典型错误,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必要时要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渗透,以求触类旁通。对非典型错误,应放手让学生讨论,进行自我订正,相互订正。此外,还必须广泛吸收试卷中的反馈信息,力求通过讲一点使学生知一串,评一题使学生会一类。
总之,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复习要把握基础,提升能力,综合运用。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地理教育的观念价值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唯分唯考状态下,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知识点或考点,就算是关系题、意义题、论述题也必以知识点或考点的方式呈现。在记忆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以加大记忆的难度,验证测试者的记忆能力。而教学过程中,为了考试的需要,人为的将原来彼此关联的概念、原理、原则等切割为互不相关的无意义音节。这不仅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1.新课本容量大、内容多 新教材的内容以图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看,直观了许多,它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知识点也无形地增加了。但以图片为主,它的外延内容就增加了,一些本身已经去掉的,或专业知识较强的内容就很难说明。
2.新课本的结构不利于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
在新课改中有些知识点跨越度比较大,对比法运用得比较多一些,特别是在必修Ⅱ、Ⅲ中几乎每个章节都运用了差异比较大的两地区对比,让学生总结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方法适合基础知识比较牢固的优秀学生,而不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初中地理课仅在初一、初二开课,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也不重视。而且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所以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3.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 (1)对课标,不同版本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把握知识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如何?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应如何掌握“度”。现在的教材有许多删减,若不补充一些知识,三年后,学生能否达到应有的标准。若按旧教材要求作一定程度拓展深挖,是否会拔高了教学要求,反而“欲速不达”?
(2)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不同的案例,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必修Ⅲ生态环境建设中,人教版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在流域的综合开发中,人教版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山东版是以长江流域综合开发为例,也有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的。更让老师揪心的是高考时还指不定会考哪个没听说过的案例呢? 4.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问题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而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必修I知识难度大且内容繁多,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困难。学生很活跃,但活动过多,知识点过于抽象如果想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教师只好唱“独角戏”。 5.课本中不要求的知识,在作业本上还有有关题目出现 新课改对于以前的知识点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与之配套的练习题、参考书,却还是以以前的指标为准,题目改动不大,虽说有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但是大量的陈旧题目存在。 二、解决措施 1.重视课程标准,重视三维目标 例如必修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的把握:(1)必修Ⅲ的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作为前提展开;(2)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3)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 2.关于案例教学 如何选择最佳案例:(1)用好人教版教材所选案例为第一,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案例。(2)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3)考虑利用当地典型案例,建议作为课后研究性学习作业完成。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核心,对案例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关键。 3.保持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点 教法的选择大家普遍认为,接受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不是不能讲,而是要讲得精彩,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该讲的时候讲,不该讲的时候不讲,老师要倾听学生的讲,学生之间也要互相倾听,不同的课型要选择不同的教法。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上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学习地理的成效。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学科认识偏差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及对策
当前,有不少学生家长和教师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他们认为因为高考必考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所以它们是重要的科目,务必要多花时间学好;而包括高中地理在内的其余科目是次要的科目,学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学生也会对地理学科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地理比起上述三门学科来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不用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甚至特意减少花在地理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以保证其他所谓的重要学科的学习,进而弱化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时候,学生就很难学好地理,长此以往,学生对地理学科就失去了兴趣。这样一来,由于受学科认识偏差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就可能会慢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消极被动一难于学好一失去兴趣一更加消极被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要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属于文科范畴,但在大学阶段却被划进理科的范畴,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综合的学科。因此,学好地理学科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当前全社会都强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更彰显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优化地理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方式,着力挖掘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吸引力,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新奇感,从而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一般情况下可利用教学挂图和简笔画来辅助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教师讲了好久学生都不一定能搞清楚,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兴趣了。此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情况动态地模拟出来。显然,这种动态的模拟展示比起静态的挂图和简笔画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绩效差及对策,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就是学不好,或者是学得很吃力、很辛苦,学习效果也很差,可谓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在于学习方法不当。如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仍然延续了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只知道死记硬背,不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习人文地理来说还可以,但是用来学自然地理就不行了。还有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只知道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和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消极被动的学习习惯,当然易导致地理学习上的低效。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提高学习效果,就要针对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第一,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人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活学活用。第二,要学会使用地图。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课本中有大量的地图。地图在地理学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识图、用图是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做到图文结合、图不离手。第三,养成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形成习惯。
三、基础不牢导致学生难于进一步发展及对策
在初中阶段,学校、教师、学生都对初中地理的教与学不够重视,结果就是学生的地理基础不牢固。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对于必须牢记的基本地理事实和数据记得不清楚、不准确,对于必须理解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学生的地理基础技能缺乏,很多学生不具备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技能;学生的地理思维没有得到发展,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更谈不上深化和拓展。
针对学生基础不牢固的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着手应对: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一定要把高中地理学好的决心和信心;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努力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抓紧时间查缺补漏,做好学习计划,尽快把初中没学好的地理知识补回来;最后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学,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帮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考试考查由原来单方面的能力转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本文以鲁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结合教材知识点与相关高考例题探讨高中地理专题教学的复习策略。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教学内容与标准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专题教学思维入手,让学生在综合性思维中得到锻炼,才能很好地面对以后的考试。由于高中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知识板块。因此,专题教学要按照“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有机地联系高中甚至初中的地理知识与基本能力,这就是地理学科的专题综合性特点。
在鲁教版高中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根据教学知识相似性,有必要把这六大知识点分为以下三大类:“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单独归为自然灾害与治理类;“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可以归为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归为区域经济发展类。通过以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新整合,专题教学知识点因而也需要结合相关试题重新整合,其整合步骤与具体复习策略分述如下:
1.自然灾害与治理类。自然灾害与治理类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对荒漠化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描述荒漠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在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方面熟记荒漠化的形成原理和荒漠化的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卷第30题是有关环境保护考题,我国沙尘暴天气影响我国西北甚至华北地区,属于自然灾害与治理类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内容。
因此,学生首先要知道荒漠化的基本特征,知道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懂得治理荒漠化的措施等等内容。比如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然后在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时,要指出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我们更重视人为原因。不同的区域原因不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也因地而异。
2.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对河流湿地概念及流域空间分布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描述河流湿地、河流流域作用,举例说明河流湿地资源、河流流域治理问题,通过其成因、发展变化规律,分析流域湿地开发的条件,识记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等。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考卷第23~24道题,有关云南昆明滇池周边水域的调水工程就属于河流水域区域综合开发类专题知识点的考查。
因此,学生要根据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分布和成因进行综合学习,以提高各种地理技能,增强区域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同时,还要运用有关方法获取地理信息,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学会解释、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在以某河流为例说明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时,要适当了解其他河流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情况,以作比较,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关于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问题,并确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观念。
3.区域经济发展类。区域经济发展类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对区域的农业资源或者区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予以探讨,进而推到区域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问题。因此,学生要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或者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繁荣与衰落的原因;要学会从文字和地理图表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根据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还要联系所学地理基本原理,用于分析、解决其他区域的同类农业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考卷第21~22道题,就是有关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的题目,与第29道题有关的北美五大湖地区就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类专题知识点的考查。
在区域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问题上,从整体区域考虑,落实在地图和地理图表上。考生要懂得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对工业化、区域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进行表述,并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2013年江苏高考地理考卷第28道题有关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与第30道题城乡规划考题,就是有关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的选做题也是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类专题知识点的考查。
高中地理专题教学复习是地理教学和学生能力提升极为重要的一环。地理专题复习教学应该立足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地理教材等,针对具体教学需求,细化教学目标与行为。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高中与初中地理相关内容,配合若干高考试题进行实践演练,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应考能力。
关键词: 高考地理教学 基础知识 地理图表 综合能力
地理高考命题的根本价值取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考查适应时展、现实需求的地理学科能力和价值观的功能不断增强。”地理学科能力首先要建立在地理基础知识之上,其最基本的内涵包括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表技能等。据此,在高考地理教学中,我就此谈几点认识。
1.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要落到实处,对主干知识的学习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要引导学生主动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进而学会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问题。如对于重要的地理数据、地名等知识点,该记的一定要记,能用图记的尽量用思维地图记忆;对于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要抓本质,少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可运用以下方法学习地理概念:第一,要运用分析比较方法,辨析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抓本质属性;第二,要学会抓关键词对概念加以剖析,综合掌握其内涵。地理原理学习的主要方法有:理清知识体系,类化地理规律;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体系;应用范例解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应用因果关系推理,认识本质属性。
2.加强识图及填绘图表等技能的训练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和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以地图知识为基础,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说明地理问题;注意地图、图表、数据等资料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应用,重视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掌握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地理思维品质。
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统计计算、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等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多数文科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地理计算题的失分率很高,因而尤其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加以统计计算的技能训练。
3.提高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地理图像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便于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和说明地理问题。因而,对地图、图表、数据等地理图像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运用,是学习地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在地理高考复习中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方法,掌握一些地理图像的绘制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力度,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对新颖图像、变式图像的应变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尽量运用逻辑推理、地理图像分析等方法让其理解透彻,在对地理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和评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向来以区域地理为基础,以系统地理为重点。因此高三地理教学要高度重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教学,同时也可为分析历史、政治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度重视以区域为载体,提高对区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学习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特征;怎么阐述一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怎么归纳一种现象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等。不宜将初中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与高中地理分开复习,要尽量融为一体。
《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都提到,高中阶段课程目标是:(1)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掌握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2)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学会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3)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和交流世界与中国本土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上学年高二地理教学与考试经验总结
在上个学年,我校地理组全力以赴,最终整个高二年级学生地理结业水平考试全部合格,达到A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A级、B级通过率达50%以上,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1.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对地理学科水平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将初中时期对地理学科的不端正态度延续到了高中阶段,出现了诸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做作业、不及时解答疑惑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一直落后;另外,由于学生家长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地理学科无关紧要,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
2.经验方面
(1)要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去年在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整个高二备课组,以及任教高二的教师都全力投入到高二水平结业考试的复习中。全组上下团结一心,为考出好成绩而努力。
(2)夯实基础,抓好基本功的落实。对于基本知识点,教师要反复提醒,反复操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任教教师负责,逐个过关。
3.不足方面
(1)课时比较紧张。由于二期课改教材内容比较多,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结束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在5月中旬就应该结束所有的新课进入到复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法等的不足,为了把握好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往往需要更多课时来帮助学生消化,因此,去年留给高二全面复习的时间只有两星期左右。因而学生习题训练不够,很多知识点不够熟练,把握不好基础内容。
(2)分层复习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虽然在复习冲刺阶段,我们对高二四次考试成绩排名前100名的学生和后30名的学生进行了分层复习,但是没有形成一套贯穿整个学年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教学、复习的策略,更没有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中等成绩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因而最终达到A级的学生并不多。
三、有效地教学和复习,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总结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经验教训下,通过全体高二地理备课组的讨论和研究,本学年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教学和复习。
1.利用学案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课时紧张的问题,我们决定充分设计好学案,利用学案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工作。把一些浅见易懂的内容,设计成预习作业,上课时由教师通过提问或默写等方法进行检测,而不必再上课时花费时间进行讲解。(2)精心设计问题。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问题呈现出整个思维推理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难点也迎刃而解了。(3)精选习题。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或练习。这些例题往往是针对某个难点的不同提问角度,或是变式训练等。(4)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于每个章节的内容,学案中都有知识点梳理。在设计的时候,这些知识点梳理是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只要回答出这些问题,就能掌握整个章节的内容。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用科学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
对于基本知识点,只要进行反复的默写或训练就能够达到记忆要求。但是,综观去年高二水平考试的考卷,我们发现:很多题目不只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有些题目甚至达到了高考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难点内容,用问题引导,强调思维的过程。对于重要的地理图表的阅读,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论事来读图表。
【关键词】区域地理 有效 教学内容 教材 学习方式
地理学科的考查的内容多反映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战略性。它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将数学、哲学的思辨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实证综合为一,并将研究对象落实在极为现实的“区域”上。区域地理内容在历年高考中表现出大概率,大题、大题切入点或较大分值的特点。在多年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笔者对其有效教学有如下的思考。
1.依据高考目标确定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有效内容
高考的性质和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地理学科高考具有如下的评价目标:①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②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③是否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项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④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由高考的要求可知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是在区域上发生和发展的。因此,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如下图:
由图可见,区域位置为初中地理的教材内容,国土整治为选修二的教材内容,而其它的内容为地理必修上、下册的内容。初中地理部分更多的是解决“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区域,其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区域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2.区域地理教材的重组和开发
地理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知识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对象。学生要借助地理教材这个平台和范例理解和建构,通过教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地理学科高考的内容,是围绕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及其特点出考题,以保证地理学科的科学实质。因此,无论学校地理教材的形式、内容如何,其教学目的仍然是要忠实于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这就让教师可以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扩展。
教材的编写一般遵循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即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地理现象。而高考中试题的考查往往是:呈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规律(原理)探求。而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一般是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寻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探究地理规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例如:我们可以将选修二的内容拆分到中国分区的教学中。讲授完北方地区就直接讲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华北平原中低产田治理、东北农林基地建设。我们也可以在复习必修下册传统工业区时,复习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在重组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梳理其中主干,挖掘其中的典型案例。教学中更应注重知识的迁移,解读和剖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与规律,将高中教材中的原理规律巩固在区域地图上,使教学更接近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组和开发教材,使教材成为支撑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3.用丰富的事实充满地理课堂,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
文科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而考试要求用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来解释某个事实,这让文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区域地理教学有着丰富的事实与图象,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感到越困难,他就越需要越多的阅读这些事实与图象。阅读能教给他思考,阅读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探究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理解与运用抽象概念与规律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有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丰富的事实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列举这些事实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获得事实本身的知识点,它们是解读和掌握重要原理的载体,是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方式。如高中地理选修二中,关于荒漠化的教学思路可以是:“什么是荒漠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广西会有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类型吗?――广西的荒漠化”。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能够用学到的原理解释广西的荒漠化,最终理解“荒漠化”这一抽象的概念。
4.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特征识记、思考
整体上看,高中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应该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一些地理事实材料,然后理解和应用。其核心在理解应用而非记忆。然而学生的识记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念的逐步识记。让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理解抽象概念和规律,并用这些概念和规律去理解这些事实,这样,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思考和识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也不一样,因此便形成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便是地理学的区域性。我们在记忆的时候要选取每个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并对其进行提炼与综合来加深记忆。如:南方气候暖湿,植被葱郁,可称为“绿色中国”;北方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可称为“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积广大,黄沙漫漫,瀚海无边,可称为“金色中国”;大西南有雄浑的青藏高原,冰川绵延,雪峰皑皑,可称为“银色中国”。关于国土整治,可作如此描述:“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主要是保护好原生环境。在区域地理学习的识记过程中,必须从大区域的角度,从空间综合的角度,了解地理事物,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将地理要素逐级叠加,学会将复杂要素逐级剥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对于区域分析来说,综合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学习区域地理,不能把区域自然地理与区域经济地理人为地割裂开来,而要从综合分析的角度来看待区域的重大事物和现象,及其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弄清区域地理事物的关键所在分析区域面临的地理问题,这是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B.A.
【关键词】初中地理;复习方法;记忆法
任何课程都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复习,平时认真上课和练习是很重要的,可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而又合理的复习计划,最后的期末考试肯定是不能取得一个好的结果的。平时的月考、单元检测或是半期考试等,所要考的知识点范围不大,比较容易抓住复习的重点,但在中考复习时范围比较大,地球地图部分约占20%,世界地理约占25%,中国地理部分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5%的内容,地理知识是比较繁杂的,需要记忆、了解或是理解、掌握以及应用的知识点非常的多,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手足无措。这是一个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难题――怎样才可以有计划、有重点、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狠抓“讲”、“练”、“补”三个环节
要想在中考复习中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便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有组织性的复习。
第一步:“讲” 教师必须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突出复习的重点,理清缘由,还要将地理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准确化。以达到让学生明确概念答题完整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四大工业区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重点突出其特点以及形成的条件、主要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等内容。另外,“讲”还必须要讲清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一方面要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来进行纵线复习,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准确、牢固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及其原理,更要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按照地理要素来组织,达到横线复习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地形这一板块时,教师可先把总地形和四大区域地形相对比来进行复习,在复习农业时将地形、气候、水流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若是这样来复习的话是很利于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二步:“练” 所谓的练就是实践,只有不断地进行练习,才能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大多是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练”是要循序渐进的,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应用能力的训练,都应该逐步地提高难度。例如,在比较我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时,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目要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助于学生分析和思维的能力。
第三步:“补” 补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及时地进行分析和讲解,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补是有效地提高复习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注重复习方法
地理的复习方法很多,把需要复习的知识点(例如国家、河流、地名、山脉等)归纳在地图上是一种很有效的复习方法。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的复习效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复习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地阅读相关的教材、地图以及笔记,在复习前给出复习的大概范围,学生根据给定的范围来展开全面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平时比较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一些疑点,也会找出重点,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快速地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大家不妨尝试一下以下的方法:
1.谐音记忆复习法。学生若是不能将过多的地图、地名的记忆和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分清楚就很容易将某些原理、概念混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谐音法来编“顺口溜”,例如在记忆六大板块时可这样记“南非亚印太美”;在记忆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时可以将其编成这样的顺口溜:“满蒙回藏苗、维彝壮布朝、侗白土哈瑶。”
2.运用“对比强化记忆法”进行复习。比较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还有地名、重要的地理界线以及典型的经济项目(例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这些是可以通过地图来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的。例如在复习各大洲的知识点时,可制作如下表格:
让学生填写并系统地掌握各大洲的知识点,选择这样的复习方式可将原来比较零碎、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相对来说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比较法来复习地理,不但能够让学生接受地理观念、概念等,还能够加强学生分析以及概括事物、现象的能力,例如:天气和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南美洲和北美洲等等的比较。
三、结束语
学习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更要有一个好的结尾。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讲授和复习这两个重要的过程,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地理课程的复习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更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掌握情况等做高低有别、深浅不一的解答。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复习时,应牢牢记住这点。
【参考文献】
[1]张泉,初中全程复习方略:地理,未来出版社,2010(01)
[2]马丽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强化手册,沈阳出版社,2011(01)
基础知识要重视
新的高考方案将能力要求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以能力立意,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创新和实践能力,每一项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无能无力,所以不要急于研究综合题,二是通读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梳理基础知识,明确基本事实、原理、规律,研究内在联系,确定重难点和自己个人的薄弱环节。
复习高中地理应尽可能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提高能力。而能力提高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活学巧变。
二、知识网络会编织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最富裕独特个人特色的知识”。地理事物纷繁复杂,知识点星罗棋布,必须学会总结整理、归纳、记忆、巩固,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将课本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融会贯通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理而获得正确理解、自由支取和灵活与运用的有效知识。抽象复杂的地理关系,单靠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记忆是困难的,借助各种图表来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了。将所学知识点已经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做成一个个框图表格去记忆,这样就可以建立知识体系,做到将知识点熟稔于心。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编织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讲课本由厚变薄,切不可完全依赖老师,照搬照抄,自学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识记的过程、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
三、图文转换会应用
学好地理的窍门就是会看地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以及其他地理示意图、图表和景观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区域比较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因为图题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水平最好的训练方式和检测途经,所以要学会无图找图,以致画图,尤其注重图文转换,如勾绘山脉、河流、行政区,从而对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关系、海岸线状况、区域间的相对位置等记忆深刻,心到手到眼到耳听,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让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痕迹。
将图标转化为文字,是地理常见的读图分析能力,也是学习中的难点,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能根据图标叙述地理过程或现像;2、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知识;3、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在综合测试中,有关地理的试题必有图,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知识迁移要灵活
综合能力测试,往往不拘泥于单一知识点,“遵循考试大纲,但不拘泥于考试大纲”。把各科内容、方法和原理广泛联系起来,突出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所以平时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跨学科渗透。
特别要重视与政治、历史学科综合的交叉点和切入点。古人有“左图右书的说法”,认为“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所以地理与历史的结合,常常与事物的分布与特征为依托;哲学的许多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地理事件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