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2022-02-01 09:5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历史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

第1篇

2、初一历史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们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制定了这个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学期收获进步。

3、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4、教材分析,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5、学生状况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6、具体思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7、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8、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9、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0、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11、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12、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13、教学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14、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1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16、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17、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19、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20、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1、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22、改进措施,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3、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24、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5、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26、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27、教学进度,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28、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29、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

第2篇

一、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

初一学生由小学刚刚升入新的学校,面对增加的学习科目,他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尤其是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是副科,所以他们对这一学科所抱的学习态度就不十分正确,态度不够端正。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应给与重视,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历史课中,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历史学习观念,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历史知识的学习绝不是故事的聆听,要使学生在那些历史故事中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了解古代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排除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不要把历史课看成故事课,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探究历史的规律性,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1.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民主课堂,轻松学习。以书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针对初一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力求以适合为目标。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最复杂的阶段,学生由儿童向青年发展,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以及学校内容和科目的变化,使他们一夜之间长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都显得那样手足无措,尤其是班主任再不像小学老师那样手把手地管理和教导,科目一下子增加了,所有这些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影响。学生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变化,都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地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学习中非常需要的优秀品质。利用这一些特征为历史教学服务。可以在课堂上向他们展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展现历史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主要现象。

2.活动课上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活动课,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应该善加利用。上好历史学科的活动课,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首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订活动计划,自由确定活动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喜欢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活动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利用活动课,使教材和生活相结合,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并把视野移向教材之外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例如:“寻找历史”这一活动课,这一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可以说活动内容色彩缤纷,学生开始在身边寻找历史,然后讨论书本记载的历史;由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细节和物件开始,追寻其历史渊源,例如:一支笔、一把小刀、一处遗迹、一件历史文物,都是寻找历史的极好道具,都可以引发出一段颇具内涵的历史故事。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学生一直是教学的主角,而且在这样的寻找中,师生互为学习和提高。

三、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

知识是相通的,互相间都有交汇点。初中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在学术范围内具有独立性,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的知识积累是这种融合的前提,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可以密切联系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史是我国历史的重要阶段,涉及到许多的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学习古代科技时又与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教师应根据教材,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弥补教材中所缺乏的非历史知识。如,司马迁的《史记》,古往今来给人们称之为无韵的《离骚》,所以教学中可以铺陈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如,在讲授明朝“东林党”这一历史概念时,教师可以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著名对联作为教学的导入,从而使学生明确东林党的真正含义。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0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怎样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学”的主体角色。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为基础。为此,笔者对广东省茂名市第四中学、茂名市第五中学、茂名市第十中学、茂名市茂南区第一中学等4所农村中学的3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各100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习兴趣、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与方法、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历史课,以提高自身素养为学习动机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到3%,以应对高考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所占比例为95%。对于获得历史知识的来源,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来自于相关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及家庭、社会的影响,有3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来自于对历史故事书的阅读。

2.学习习惯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表示“只会在上课之前几分钟之内浏览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达到40%,“有时间就预习,没时间就不预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超过40%。没有按时复习所学内容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将近80%,表示有时间才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还不到60%,特别是当其他学科的作业较多时,有超过70%的学生表示不会复习在历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在问及作业情况时,有85%的学生表示只满足于课后教师所布置的有限的作业,其中还有15%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用抄袭的方法来应对教师的检查。

3.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喜欢在师生谈话、讨论和问答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占到了一半,而喜欢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方法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4.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存在的困难

对于历史学习当中存在的困难,有30%的学生归结为时间概念不清,不会审题;有不到20%的学生归结为其他学科的作业过多,以至于用来学习历史的时间太少,不能及时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的知识就会被遗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抄录笔记,未能及时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学习过于机械、被动,不能创新地学习。突出表现为在学习当中过分地依赖教师,只要遇到疑点、难点就等着教师来讲解,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规律。

2.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够浓厚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近十年的时间,但是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过于陈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3.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

现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在历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其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不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总是有手脚被他人束缚的感觉,总是有窒息之感。

二、改善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充分考虑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受其生活条件限制,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唯书、不唯师,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学。我们可以采用“三段式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其次,要求学生细读预习提纲,较快地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再次,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例如,在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如下预习表格(见表1)。

学生在这样的预习表格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书籍,或者询问他人,会对新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在较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当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当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表格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一提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形式和手段,比如文字是否生动形象、教学活动是否丰富多彩、课型是否新颖活泼等。实际上人们想要对事物和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除外在的、形式上的兴奋与快乐之外,还要依赖于内在的、对人们心灵深处的震撼。历史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开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创新解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问题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时,可以引用“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典故,引导学生对这一典故进行思考:公民可以拒绝国王进入自己的住宅,能拒绝贫困吗?学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产阶级民主是存在缺陷的,仍然不能给予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加以对比。在封建社会,人们不仅不能拒绝贫困,国王和军队随时都能闯入其住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理解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较为进步的。那么,如何才能使人们既能够拥有人格尊严,又能拒绝贫困呢?这样一来,就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三)重视不同章节、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特别重视不同章节、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应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对世界和社会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如世界近代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3个数字:“1”“2”“3”。“1”是指一个形态,即资本主义;“2”是指两大时期,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3”是指三大线索,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殖民扩张引起亚非拉人民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发工人运动。当然,这种概括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为此,教师在讲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应该注意将其与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深化对以前学过的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要为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够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只有将不同章节、不同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

(四)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一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笔者仅就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加以探讨。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用真实的历史来教育学生。历史的价值源于真实,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教师用来教学的历史素材是虚假的,它们不管多么美好、多么感人,最终都会因为其虚假而失去教育效果。

二是遵循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心灵引导绝不能搞“假、大、空、玄”和牵强附会,更不能将其视为知识的记忆和语言的表达过程。为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历史事实本身的真、善、美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历史的深意,让学生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激荡和人生态度的变化。

三是教师本身应该是情感体验、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提升的引路人和先行者。也就是说,历史教师应该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见解,有感触,有激情,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懂得和挖掘历史精华,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荡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