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万能个人季度总结

万能个人季度总结

时间:2023-01-14 20:1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万能个人季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万能个人季度总结

第1篇

销售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销售就是介绍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销售员工工作计划报告万能,欢迎阅读!

销售员工工作计划报告万能1一、加强业管工作,构建优质、规范的承保服务体系。

承保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源头,是风险管控、实现效益的重要基础,是保险公司生存的基础保障。因此,在20x年度里,公司将狠抓业管工作,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1、对承保业务及时地进行审核,利用风险管理技术及定价体系来控制承保风险,决定承保费率,确保承保质量。

对超越公司权限拟承保的业务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后上报审批,确保此类业务的严格承保。

2、加强信息技术部门的管理,完善各类险种业务的处理平台,通过建设、使用电子化承保业务处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承保基础数据库,并缮制相关报表和承保分析。

同时做好市场调研,并定期编制中、长期业务计划。

3、建立健全重大标的业务和特殊风险业务的风险评估制度,确保风险的合理控制,同时根据业务的风险情况,执行有关分保或再保险管理规定,确保合理分散承保风险。

4、强化承保、核保规范,严格执行条款、费率体系,熟练掌握新核心业务系统的操作,对中支所属的承保、核保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技能和素质,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提高客户服务工作质量,建设一流的客户服务平台。

随着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各家保险公司都加大了对市场业务竞争的力度,而保险公司所经营的不是有形产品,而是一种规避风险或风险投资的服务,因此,建设一个优质服务的客服平台显得极为重要,当服务已经成为核心内容纳入保险企业的价值观,成为核心竞争时,客服工作就成为一种具有独特理念的一种服务文化。

经过20x年的努力,我司已在市场占有了一定的份额,同时也拥有了较大的客户群体,随着业务发展的不断深入,客服工作的重要性将尤其突出,因此,中支在20x年里将严格规范客服工作,把一流的客服管理平台运用、落实到位。

1、建立健全语音服务系统,加大热线的宣传力度,以多种形式将热线推向社会,让众多的客户全面了解公司语音服务系统强大的支持功能,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客户满意最大化。

2、加强客服人员培训,提高客服人员综合技能素质,严格奉行“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宗旨,坚持“主动、迅速、准确、合理”的原则,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实务流程的规定作好接、报案、查勘定损、条款解释、理赔投诉等各项工作。

3、以中心支公司为中心,专、兼职并行,建立一个覆盖全区的查勘、定损网点,初期由中支设立专职查勘定损人员3名,同时搭配非专职人员共同查勘,以提高中支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查勘、定损理赔质量,做到查勘准确,定损合理,理赔快捷。

销售员工工作计划报告万能2一、市场开拓

根据目前的公司产品理念及价位,首先必须给产品定好方位,一个好的方向才能确保公司产品的良性发展,前面市场分析里面介绍了市场竞争力的转变,红酒行业终端市场已经开始转变成为厂家竞争的主要战场,红酒连锁店的扩张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厂家要想在这部分市场站住脚

,必须在服务与革新上有突破。鉴于公司现在的情况,我建议采取阶梯分散式开拓方法,所谓阶梯分散式开拓方法,就是区域先样板店后分散店,以点带面的形式开拓市场。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方向是第一要素,方法是第二要素,这二者不可分离,必须有力结合才开拓出适合公司发展的市场。

二、产品销售

根据公司与店的具体情况制定年销售任务,月销售任务,再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解。分解到每月、每周、每日。以每月、每月、每日的销售目标分解到各个系统及各个门店,完成各个时段的销售任务,并在销售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提高销售业绩。对与完不成的店面,要进行总结和及时的调整。主要手段是:提高团队素质,加强团队管理,开展不同阶段各种促销活动,制定合理有效的奖罚制度及激励方案(此项根据市场情况及时间段的实际情况进行。销售旺季针对红酒连锁专卖店实施力度较大的销售促进活动,强势推进终端市场销售。

三、客户管理及维护

针对现有的终端连锁店和商客户进行有效管理及关系维护,对每一个连锁店客户及商客户建立客户档案,了解销售情况及实力情况,进行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公司产品知识理念的不定期有计划的传播,在旺季结束后和旺季来临前更要加大力度传播。了解商及连锁店经销商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并建档进行定期拜访,相互沟通,制定销售计划及促销方案。

四、品牌及产品推广

品牌及产品推广在20x年度配合及执行公司的定期品牌宣传及产品推广促销活动,促进品牌的知晓度,培养品牌使用频率和品牌忠诚度,通过电视、杂志、报纸、网络、户外宣传渠道策划一些投入成本较低的公共关系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再有可能的情况下与各个连锁客户联合进行推广,不但可以扩大影响力,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客情关系。产品推广主要进行一些“路演”或外静态展示进行一些产品推广和正常营业推广。

销售员工工作计划报告万能3品牌及产品推广在20x年度配合及执行公司的定期品牌宣传及产品推广促销活动,促进品牌的知晓度,培养品牌使用频率和品牌忠诚度,通过电视、杂志、报纸、网络、户外宣传渠道策划一些投入成本较低的公共关系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再有可能的情况下与各个连锁客户联合进行推广,不但可以扩大影响力,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客情关系。产品推广主要进行一些“路演”或外静态展示进行一些产品推广和正常营业推广。

终端布置

终端销售渠道网点的建立普及会大量增加,根据此种情况设计部必须随时、随地积极配合销售业务部门的工作,积极配合连锁店店面和店中柜公司产品形象的建设,进行统一、整齐、合理、规范的产品形象陈列,可按公司统一标准。积极针对终端促销、培训定期安排上岗及上样跟踪和销售补进工作。有公司具体负责人负责制定终端布置标准。

促销活动的策划及执行

促销活动的策划与执行主要是在销售中进行,提升产品淡旺季的销售量,促进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第一严格执行公司的销售促销活动,第二根据届时的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销售促销活动,灵活策划调整一些销售促销活动。主要思路以避其优势,攻其劣势,根据公司的产品及市场资源优势,突出活动重点的策划优势与劣势。

团队建设、团队管理工作计划

红酒品牌的竞争在某些人看来依旧是浅显的广告战、价格战、渠道战等等,但是他们忘记了企业运营的本质。不论一个企业的资金实力有多强也不论他的资源有多深厚,那一切资源的操纵者始终是人!红酒行业这些年一直追求服务的差异化,那么一个好的销售团队更是必不可少,传统的团队建设让很多企业精疲力竭,而且并没有发挥出团队的作用,拥有一个有出色的团队在未来的红酒竞争中才能够真正地决定企业的兴衰。

团队建设:好团队是能让每一位队员都有归属感,而归属感的两大要素:一是要能在团队里面成长,二是能跟随团队有一份好的收入。具备这两点之后建立团队就要考虑到人力的合理利用,乱用不仅造成公司资源浪费,而且会影响到团队的成长与凝聚力。

团队建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选取销售核心人员:区域经理、区域经理负责开拓市场,并负责市场服务。第二阶段:团队管理,每一支团队都以区域经理为主,由区域经理负责工作调配与团队文化的建设。有力的执行公司产品的销售工作。第三阶段:团队培训分为公司培训与区域经理培训两部分,公司制定月度培训计划,培训公司文化理念、产品知识、专业知识、心态引导,销售经理每周负责培训销售技巧及对手优劣势分析,增加团队凝聚力。第四阶段:团队攻击力的形成,战利品来自一场又一场成功的战斗来获得。

销售员工工作计划报告万能4成功的销售员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他们总是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严格的按计划办事。日本保险业的推销大王原一平,给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就是每天拜访20个客户,如果那天没有达到,他就一定不吃饭也要坚持晚上出去。就是凭了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顶尖的销售大王,也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

工作我们的计划,计划我们的工作。销售员要有长远目标、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并且把明确的目标细分成你当日的行动计划,比如要达成目标你每天要完成多少拜访?你要完成多少销售额?你今天拜访了哪里?明天的拜访路线是哪里?每天,心里都应该清清除楚楚。

没有目标和计划的销售就好象是没有航标和双桨的船,只有在江面随波逐流。没有目标和计划,销售员也无法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和总结,他不记得自己的产品卖到了哪里,他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他的业绩停滞不前,因为,他没有记录。没有记录的事情就等于没有发生。

成功的销售员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他们总是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严格的按计划办事。日本保险业的推销大王原一平,给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就是每天拜访20个客户,如果那天没有达到,他就一定不吃饭也要坚持晚上出去。就是凭了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当之无愧的成为顶尖的销售大王,也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

工作我们的计划,计划我们的工作。销售员要有长远目标、年度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并且把明确的目标细分成你当日的行动计划,比如要达成目标你每天要完成多少拜访?你要完成多少销售额?你今天拜访了哪里?明天的拜访路线是哪里?每天,心里都应该清清除楚楚。

没有目标和计划的销售就好象是没有航标和双桨的船,只有在江面随波逐流。没有目标和计划,销售员也无法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和总结,他不记得自己的产品卖到了哪里,他要浪费大量的时间,他的业绩停滞不前,因为,他没有记录。没有记录的事情就等于没有发生。

销售员工工作计划报告万能5一、对销售工作的认识

1、市场分析,根据市场容量和个人潜力,客观、科学的制定出销售任务。

暂订年任务:销售额100万元。

2、适时作出工作计划,制定出月计划和周计划。

并定期与业务相关人员会议沟通,确保各专业负责人及时跟进。

3、注重绩效管理,对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评估进行全程的关注与跟踪。

4、目标市场定位,区分大客户与一般客户,分别对待,加强对大客户的沟通与合作,用相同的时间赢取最大的市场份额。

5、不断学习行业新知识,新产品,为客户带来实用的资讯,更好为客户服务。

并结识弱电各行业各档次的优秀产品带给商,以备工程商需要时能及时作好项目配合,并能够和同行分享行业人脉和项目信息。

6、先友后单,与客户发展良好的友谊,处处为客户着想,把客户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到达思想和情感上的交融。

7、对客户不能有隐瞒和欺骗,答应客户的承诺要及时兑现,讲诚信不仅仅是经商之本,也是为人之本。

8、努力持续和谐的同事关系,善待同事,确保各部门在项目实施中各项职能的顺利执行。

二、销售工作具体量化任务

1、制定出月计划和周计划、及每日的工作量。

每一天至少打30个电话,每周至少拜访20位客户,促使潜在客户从量变到质变。上午重点电话回访和预约客户,下午时间长可安排拜访客户。思考北京市地广人多,交通涌堵,预约时最好选取客户在相同或接近的地点。

2、见客户之前要多了解客户的主营业务和潜在需求,最好先了解决策人的个人爱好,准备一些有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并为客户带给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从招标网或其他渠道多搜集些项目信息供工程商投标参考,并为工程商出谋划策,配合工程商技术和商务上的项目运作。

4、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记录,以备遗忘重要事项,并标注重要未办理事项。

5、填写项目跟踪表,根据项目进度:前期设计、投标、深化设计、备货执行、验收等跟进,并完成各阶段工作。

6、前期设计的项目重点跟进,至少一周回访一次客户,必要时配合工程商做业主的工作,其他阶段跟踪的项目至少二周回访一次。

工程商投标日期及项目进展重要日期需谨记,并及时跟进和回访。

8、前期设计阶段主动争取参与项目绘图和方案设计,为工程商解决本专业的设计工作。

8、投标过程中,提前两天整理好相应的商务文件,快递或送到工程商手上,以防止有任何遗漏和错误。

9、投标结束,及时回访客户,询问投标结果。

中标后主动要求深化设计,帮工程商承担全部或部份设计工作,准备施工所需图纸(设备安装图及管线图)。

10、争取早日与工程商签订供货合同,并收取预付款,提前安排备货,以最快的供应时间响应工程商的需求,争取早日回款。

11、货到现场,等工程安装完设备,申请技术部安排调试人员到现场调试。

第2篇

关键词:银保渠道;期缴业务;历史;现状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58-03

一、中国银保渠道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是2000—2003年的启动期,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分别开展协议,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保费收入从4.25亿急增到764.91亿,渠道比重从0.43%上升到四分之一强。

第二阶段是2004—2005年的调整期,因前期的粗放经营、快速扩张,销售误导、手续费恶性竞争、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突出,银行、保险监管部门重拳规范,各银行、保险公司先后压缩规模、调整结构,甚至停业整顿,发展呈现放缓、停滞,渠道比重下降。

第三阶段是2006—2008年的跨越发展期。近年来银行保险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和缺陷,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从而再次成为广大客户、监管部门、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关注焦点。

第四阶段是2008年至今的渠道建设发展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宽松,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金融资产大幅增长,银行保险市场需求和供给持续升温,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和金融集团等不同阶段的合作模式并存,银行保险业务规模、渠道比重和销售队伍均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

二、中国银保渠道发展现状分析

(一)银保营销渠道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业一个重要的分销渠道

21世纪以来,在中国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环境下,银行保险以兼业形式开展代销的寿险业务异军突起,发展态势迅猛。继1996年前后人保、泰康等公司初步尝试涉足银保合作,2000年平安寿险公司率先推出了专门的银行保险产品——“千禧红”。随后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相继推出了“鸿泰两全”、“鸿星少儿”、“千里马”、“红双喜”等各自的银行产品。自此,中国银行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与日俱增。

总体而言,中国银保营销渠道发展并不均衡,业务主要依赖于银行内部的销售渠道,主要以柜面渠道为主,而对于理财中心、电话营销、网络营销、对公客户经理、公司信贷等渠道,仍处于尝试阶段。先进有效的网络技术支持对银行保险的发展极其重要,而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尝试才刚刚开始。由于网络系统没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业务操作还停留在手工化、粗放型的层面,还不能通过ATM、电话、信函和网络等先进的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销售。银行保险营销渠道整合的初步尝试。

(二)发展现状的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中国现行的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保险的发展。由于中国的金融业和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故对于欧美出现的金融业务一体化趋势,不可盲目追随,但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和准备,一旦条件成熟时,也应逐步放开各种行业限制,促进国内金融企业的一体化发展。当前在《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中都有“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等条款,已经为金融业混业经营预留了政策空间。

2.经济环境。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保险监管部门也逐步强化了银行保险发展的规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加强机构资格管理、加强业务内部管理、规范手续费管理、规范销售人员资格管理、规范产品销售、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行业内外沟通与交流等七大方面明确了监管要求。随后,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60家保险公司共同签署的《银行、邮政保险业务自律公约》面世,从销售人员资格管理、手续费比率和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银行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但相关规章制度的遵循、执行情况亟待进一步的落实、完善。

3.社会文化环境。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为寿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的繁荣、对更高生活水平的期望,促使居民储蓄方式发生了改变。股市起起伏伏在低谷徘徊,楼市迷雾重重前景难以预测。什么样的投资方式既保险又有可观的回报?市民在选择投资渠道时不禁陷入困惑。银行降息,银保产品收益更可观。购买银保产品,或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存款贬值,这也是市民购买银保的最主要的动力。

4.科学技术环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银保渠道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很多保险公司或者银行都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中心。目前中国银行保险主流的业务模式还是通过银行柜台销售以保险公司名义开发的储蓄替代性趸缴产品,银行按照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具体而言,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主要以短期化的模式为主,以后可以更多的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银保产品的销售。

三、中国银保期缴业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2009年初,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公司强化长期储蓄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长期储蓄功能,万能保险、投资连结保险可以提供持续奖金,以鼓励长期持有保单,或鼓励持续缴费。

泰康人寿、太保寿险、中德安联、国泰人寿、太平人寿等公司纷纷推出期缴型产品。虽然监管部门支持,但是期缴型人身保险在国内银行渠道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寿约为90∶1,泰康人寿约为200∶1,还有不少外资寿险公司几乎没有期缴业务收入。

从银行收入角度看,趸缴业务与定期储蓄较为接近,期缴业务虽然能够带来稳定的续期手续费,但日益扩大的退保风险和销售的复杂性,为期缴业务推进增添了不确定性。一面是银行对期缴业务规模和续期手续费的信心不足,期缴业务要在银行立足;一面是保险公司不甘心期缴保费收入下滑。银保渠道能否顺利实现趸转期的业务转型,关键因素还取决于保险公司。

现在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主要停留在简单的销售层面。银行客源丰富、险企竞争激烈,银行在银保合作中往往占据主动,导致其一味以手续费高低来决定合作对象。

四、中国银保渠道发展及期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银保渠道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银保渠道得到迅速发展,为壮大保险公司实力、提升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个险业务调整结构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寿险业务的最大支柱,成为新单业务的最大来源。虽然银保渠道迅速发展壮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银保关系尚未理顺,银保合作行为短期化。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更多地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这种状况,在“1+1”的兼业模式下如此,在取消“1+1”模式后,这种状况也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结成实质性“战略联盟”的并不多。

2.保险从业人员和银行柜员的保险理念不足,营销宣传片面。银行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职员的保险知识也不足,造成部分储户在未充分了解银保产品的情况下购买,引发各种售后问题。目前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型为主,保险公司和银行对红利的过多宣传,容易误导投保人,也偏离了保险产品的本意。

一项对银行分红保险投保人的回访表明,有48%的投保人购买分红险是看重其红利,28%的投保人看重其保障功能,24%的投保人则是二者兼顾。可见近一半的投保人为红利购买分红险,他们把购买分红保险当做了投资理财获取利润的投资方式,看做是储蓄的良好替代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银行代办人员存在着较为集中和普遍的不当宣传、讲解问题,他们将银行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国债进行片面比较,一句“能保本有固定利息、有红利还不上利息税”的介绍,就把众多的储户变成了银行保险的投保人。

3.银保产品同质、开发和创新滞后。银保产品主要有投资连接险、分红保险、万能险、意外伤害险等险种,其中储蓄和投资类保险占主要地位。据统计,寿险业务中90%以上为分红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类险种还未形成。产品的同质性,使得现有银保产品与银行自有产品之间存在竞争。银保产品、尤其是储蓄分红型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银行储蓄替代性,向消费者销售此类产品,无疑将直接影响银行储蓄业务,对双方长远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4.银保双方地位事实上存在不平等,导致合作基础不够稳固。银保双方地位事实上存在不平等。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主要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银保合作的关键因素是手续费高低。手续费过高,形成保险公司的高额成本支出,手续费过低,银行为了更有效利用网点资源,会更换合作对象,保险公司随时可能失去网点,不愿意进行长期性的投入,技术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银保合作的基础不够稳定,合作行为存在短期化和随意性,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期缴业务存在的问题

1.政策环境制约,合作模式初级。当前国内金融业中的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仍实施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较少涉及资本融合,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大多数尚停留在分销协议阶段。银行利用保险公司争夺销售渠道,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心理,采取“一对多”代销的开口协议合作方式。银保双方缺乏长期的共同利益,而令双方的合作无法深化。期缴业务因此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2.经营理念差异,利益关系不顺。银行保险所产生业务量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举足轻重,对银行的利润贡献也日益提高。银行管理层从总体战略考虑,愿意发展银行保险以拓展中间业务,但基层机构仍以存贷业务作为被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基层人员保险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

3.发展短期倾向,销售误导激增。在合作短期化的形势下,部分保险公司和银行片面追求业务规模,主观上对误导风险认识不够。保险公司则把较多的精力、费用投入处理与维系银行的人际关系,忽视全面、深入的业务培训,导致人员不了解保险产品的条款责任、权利和义务等,随着业务快速发展,银行保险的误导现象、退保纠纷也日益增多,直接影响到银行业、保险业的声誉和形象。

4.产品结构单一,影响持续增长。各保险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市场上常见的多是“短平快”的分红保险、投资险、简易意外险和车险产品。主打产品多为保险责任、费率基本相同,保险金额、分红方式等略有不同,一至十年期交费五至十年期返还的分红产品,与银行零存整取储蓄产品较为相似;投连险、万能险则类似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在发展初期,易于为大部分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会逐渐给商业银行施加争夺分流客户压力,并且可能透支潜在的优质保险资源。

5.期缴产品缺乏,推广较为困难。在监管层力促银保产品向期缴型转变后,曾经有部分银行却因规模考核和手续费偏低拒绝期缴保单,使得不少期缴产品无法销售。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在谈判中明确表示,除非保险公司能够保证期缴保险产品每一年交给银行的手续费能与趸缴保险产品持平,才可能会期缴型保险产品。实际上,即便按目前最高的期缴手续费比例支付给银行,保险公司也难以满足银行提出的要求。银行开出这样的条件只能说明,在年度业绩考核的压力下银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转嫁风险。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期缴产品手续费问题上僵持不下,使得准备全力推出期缴产品的保险公司,在银行上陷入困境。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保单缴费期越长越好,期缴保费的价值大于趸缴型,因为期缴保单能够保证未来有源源不断的保费收入,有利于持续提高投资资产规模。期缴产品迟迟不能在银保推广,关键还是现有的银保合作模式下保险公司缺乏话语权以及市场理财意识的不成熟。

6.费用恶性竞争,经营成本高企。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更多的是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一方面,各银行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主要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不惜成本,竞相提高手续费率,甚至贴补费用进行恶性竞争。这些使得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增加与经营成本上升明显不匹配,根本上使保险公司通过银行降低保险产品分销成本的初衷相背离,必然制约银行保险的持续稳健发展。

7.风险管控滞后,客户服务缺失。因发展导向多以迅速累积业务规模为目标,加上产品的简单性,银行保险的兼业形式往往采用便捷式柜面销售,销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免疏于客户需求分析、核保调查、单证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广大客户与保险公司的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洗钱、逆选择和集中退保等风险。

8.技术支持不足,实务操作烦琐。银行保险的技术含量要远高于传统的保险个人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才能通过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由于网点的稳定性较差,中小保险公司不愿、也不敢加大对银行保险的信息技术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创新研发、资金代收代付、在线客户服务和电子商务等,进而影响到银行保险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天宇.中国银行保险发展问题探析[J].保险研究,2009,(5):29-33.

[2] 吕宙.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保险研究,2009,(6):9-32.

第3篇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第4篇

过去5年间,它以100%~200%的增长速度猛冲,交易额从2007年的3.6亿飙升至去年的309亿,人员更是暴增至2.6万人,不可谓不激进。

美团网创始人兼CEO王兴,以前的看法也如是:“总觉得阿里巴巴是很早就成功的电子商务公司,京东是突飞猛进的后起之秀。”

但他最近参加了一次研讨会之后,有了别样感触:京东其实不快。仔细想来,刘强东1998年就成立了公司,做了五六年线下业务后,2004年搬到了线上,之前做的事情都和现在的电商紧密关联。按照刘的说法,他从第一天开始,第一个员工、第一笔工资,都记录在IT系统里,一直延续到现在。而马云的阿里巴巴是1999年成立的。在电子商务开始比拼耐力的时候,所有快的冲刺,都来源于他们慢的准备和积累。参与投资了京东的凯鹏华盈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周炜对我们分析:相当长时间和范围里,京东烧钱是在建物流、建系统,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如此,淘宝才把京东视为竞争对手。”

美团网是一家快公司吗?2010年3月上线,2011年公司已从年初的200人发展到第三季度结束逾2000人,销售额保持月均20%的增长,达到了15亿元的年交易额。5月,它又在“闯”4亿元的月销售额大关。王兴对我们坦陈:“发展确实太快。”但即便是这样,也有媒体曾做类比,分析出“‘快’拉手,‘慢’美团”。

近两年来,团购业如过山车般热闹,5000多家网站齐冲锋,“唯快不破”。王兴奉行的是“理性快速扩张”,今年的美团开始刻意放缓速度,“每个月保持10%的增长”。他在建设美团的核心竞争力--IT系统的同时,也在加强团队建设,抓管理、夯深度。

在UC优视CEO俞永福看来,企业的慢往往也并非刻意迟缓,而是要控制发展节奏,为下一阶段积攒快攻之势,但“节奏是考验企业的最难的课题”。

有时慢并非急流勇退,也不是消极怠工,而是以退为进,增强体质。今天的“慢”,是为了下一个周期的“快”。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指出,一些互联网公司没有坚实的品质和价值支撑,做得再大,也是在造一座“沙塔”,“登峰造极之后,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快公司也要有慢逻辑百米跑还是马拉松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一日万里的互联网时代,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吗?

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总结了互联网理念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快是必要、必须的。

“无所畏”的凡客诚品,如今更是在快马加鞭。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余颖看来,一旦凡客步子放缓,京东等上马服装电商的话,先机可能就会被抢走。他对我们分析:互联网行业向来“赢家通吃”,同一细分市场上可能仅几家能存活,面对肆意的竞争和小概率上的成功,自然是“唯快不破”。

所以,在Groupon模式大紫大红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中国的团购网站从无到有,迅速演变成“千团大战”。冒进者铆足了劲儿“跑马圈地”,不计后果砸广告,拉手网的员工去年下半年甚至扩张至5000多人,怎一个“快”字了得。

这种“必须的快”,凯鹏华盈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周炜称之为“预赛季”。在“预赛季”,速度是能否取得决赛资格的“决胜局”。

“其实没有不想快的公司,但往往有些人太贪心,想以百米赛的速度跑完马拉松。”周炜说。参赛者去比赛的目的可能不一样,方向也不尽相同。跑马圈地的时代,大家都想冲到好的赛道上。但这些选手们对于自己参加的究竟是“百米赛”还是“马拉松”,似乎并不是很清楚。

“在创新的脚步上要快”,余颖分析,但快并不是万能的。快也意味着行业门槛低、技术壁垒低,所以也极容易被复制、被超越。凡客快跑,也未必能够确保能够长期持续保持市场份额的绝对领先。快的前提是方向清晰、判断正确。曾经快的米聊遭遇强势的微信,也败下了阵来。

“每天前进30公里”,美团要跑的是一个超长的马拉松,在采访中王兴反复强调。他要把美团做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在王兴看来,人是有惯性的,从模式不为所知,到慢慢积蓄能量,大家觉得好就会冲过头、高过预期。最后,泡沫无法支撑了再跌下来。因为有惯性,大家都认为行业一塌糊涂,完全是泡沫。“其实也没那么差。”他坚决反对美团的发展上上下下坐“过山车”。

为了抢占最佳跑道,美团扩张初期曾采用直营加的模式“加速跑”。但因为风险较大,去年3~5月,他们也慢慢把收编为直营,放缓速度匀速前进,王兴在践行自己的“慢逻辑”。

互联网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成功的门槛从来都很高,参加决赛者要笑到最后颇不容易。做企业是一个跑马拉松的过程,王兴认为,在可持续和其他条件一样的前提下,快自然比慢好,没有谁完完全全刻意要做慢公司。

雷军总结的七个字看似简单,但知易行难。有网友总结到:因为诱惑难挡、寂寞难耐、习惯难改。

快跑之殇千团混战现“吃空饷”

在“预赛季”和跑马圈地的时代,倘若是发力过猛,无疑会损伤体力。

去年团购大战,有的网站甚至连自己公司到底有多少人都数不清楚。各地员工不断入职、离职。“如果无法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就会出现各种混乱的局面。比如:给20个人发薪水,其中只有10个人干活,出现了人才吃空饷的情况。”王兴感叹。美团也是直到2011年6月份才构建好自己的在线IT系统,实时对员工考核。

美团达到300人的时候,王兴意识到,公司再往下走可能面临极大的管理问题。于是,他们成立了美团学院。

遭遇彼得定理的他,最头疼的是对人的管理。“实现标准化管理、精益求精很重要。”王兴说。为此,他寻找了大半年的COO,最后从阿里巴巴拉来干嘉伟。“光谈就谈了5个月,中间去了很多趟杭州。”

很多团购网站的冒进者们,在惯性的驱动下停不下来,疯狂扩张的代价是疯狂裁员。作为2010年从零起步的行业,不断遭遇招人再裁人的“病”。

快跑的他们,一开始就以冲刺速度去完成马拉松比赛,没有预算好商家的物理承受能力;没有料想到,团购业线下业务的复杂性;没有深度把控建设品质。王兴以前并不知道,一个小小的烫发套餐团购,考察起来也如此麻烦,用什么药水差别很大,用户也常“被动”额外消费。快跑也损伤了当地的服务品牌。

但这还是轻的,飞速融资、急于求成的企业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拉手网折戟IPO,几乎是撞得头破血流。此后,坊间对于它的各种质疑声,一度纷至沓来。拉手网最近也不断在求变,探索新的方向。其上线的拉手商城,以名品折扣模式展现。随后,又变为传统的B2C模式,后又回归名品折扣模式。曾在中国团购行业内坐过第一宝座的它,陷入了转型之痛。

去年,很多团购网站都大量烧钱投广告,从网络到平媒到户外,从地铁到央视,一度“满城尽现‘团购网’”。但现在寂寞萧瑟的背后,是数千家团购网站急剧“抱团”关张。

与拉手网要转型的模式类似的唯品会,如今也正被业界诟病。2010年成立的这家奢侈品购物网站快跑到了纽交所。风光背后却暗含一系列弊端:资金链短缺、人力成本支出巨大、供应链问题等等。“流血上市、上市即破发、市值缩水三成”,成为唯品会交给资本市场的“成绩单”。

谁也不愿意“过快跑”,但无奈的是,互联网因为低门槛尤易催生盲目扩张。“拿到下一个投资的,一定是疯狂扩张规模最大的一家。”周炜分析。在百米淘汰赛中,这是必然。尽管接下来创业企业要跑的是马拉松,但惯性使然,大家已经陷入了“速度怪圈”。

对现在有耐心,对未来才有信心慢的内核是“实力派”

一个企业的“快”,远远没有竞争力和成长性重要。胡延平指出,成长性是可持续地让企业扩大规模的内核,品质和价值之后才是规模、速度。

美团网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后天的“慢工出细活”。

“对现在有耐心,对未来才有信心”,王兴开始沉淀,把控速度。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派,王兴很注重培养美团的核心竞争力。美团发展至今,他的团队里发生过的最大分歧,是要不要做自己的一套IT系统。外包方案肯定见效快,但最后他们决定自己开发。王兴认定,这将是美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尽管用他的话来说,IT系统距离理想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但他要赢在持续改进的能力。

在选取城市开发的标准上,王兴喜欢用量化分析的方式,靠数据说话,比如:该地的常住人口、人均GDP、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网民数量等等。也因此,在拉手网去年7月突飞猛进到500多个城市之后的很长时间直到现在,“慢”美团都保持在了90多个城市。

2010年上线的社交网站Path,更是一家对自己有着足够耐心的公司。其创始人莫林曾不止一次说过,他想做的是慢公司。他并不急于扩大用户群,而是想实现缓慢的、有机的增长。他反对病毒性的扩张,并不急于扩大用户群。

第5篇

上周末我跟一群大二的学生出行,听到他们在长途巴士上大声讨论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只有拷贝和山寨了。这结论从祖国明天的消费栋梁口中说出,不得不让人担心。其实在美国,消费者对中国的山寨产品也是耳熟能详的,更有一些人顶不住价格的诱惑,成为中国山寨产品的用户。这些山寨产品还有个可爱的英文名─BoBo。中国产品真的是进入一个山寨时代吗?是什么促成了这样一个现象呢?在产品创新上,我们怎样才能早日走出山寨呢?毕竟山寨外的世界才更大、更广阔啊。

现状

虽然中国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的业态向高科技行业和服务行业转型,也涌现了一些在技术创新方面世界领先的企业,例如华为、海尔等。但是在大环境上,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发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1.拷贝、山寨横行。

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相关政策、法规滞后,“拿来主义”大行其道。

3.由于语言、环境方面的限制,中国与世界时尚、潮流等流行元素无法完全同步,没有引导时尚潮流的话语权。

4.产品开发人才匮乏,长期的填鸭式教育导致优秀人才难以涌现,束缚了中国人的创造力,但是中国人对模仿却比较擅长。

5.一些企业急功近利,没有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去创造及生产产品。

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中国的产品开发总是跟在一些潮流产品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从商标设计到产品外观设计的模仿,再到功能上的拷贝和山寨等,中国的山寨风有愈刮愈烈之势。网络的快速发展、通信的便捷也使山寨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同时,得到提升的是我们山寨的速度。以今年4月苹果公司推出的产品iPad为例,人家正版产品还没上市,我们的山寨版就已经在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上出售了。

如何开发一个好的产品

以前读文章的时候,看到一位美国产品专家用榔头来区分产品功能的不同,在这里我也借用一下。

榔头这个产品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客户钉钉子。其他超过这个目的的供给物都是功能,例如拔钉子的功能。这个产品的核心元素是能将钉子钉入界面的部分,所以在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花费精力打造产品的核心部分,什么时候只是在增加功能或是在做无用功。这样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哪些元素让我们的产品成为产品,而不是一味地随波逐流,不断去增加那些无关紧要的功能。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成功开发一个产品时,有哪些原则是需要注意的。

1.从简单开始,并保持简单。

大多数成功的产品都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理念建立的,并且从各个角度去深度挖掘这个简单的理念。如果一个产品过于复杂,你需要测量的方面就更多,要不然你不知道哪些部分在起作用,哪些做错了。

以苹果公司的音乐播放器iPod为例,苹果公司推出音乐播放器之前,这种产品在市面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苹果公司CEO乔布斯认为那些产品不是又大又重,就是又小又没用。所以一款能容纳1000首歌曲的播放器诞生了,截至2008年,这款产品在全球已售出了两亿多部,这个明星产品还带动了苹果公司其他产品的销售。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iPod的产品设计理念。

目的(设计理念):让用户随时随地可以听到他们收藏及喜欢的音乐。

核心元素(如何让目的实现):超大容量以确保可以容纳下用户需要的所有音乐(今天iPod的最大容量为160G,能存4万首歌曲),友好的操作界面让用户可以轻松地找到、播放歌曲(转轮、自建歌单、搜索、歌曲分类、摇动换歌等);高质量的耳机以确保音质;电池待机时间长,可以长时间收听歌曲;尺寸小,便于携带等。

功能,随着每一代新产品上市,不同的功能被慢慢加上来了:播放视频、录音、录像等。

但是我们发现,恰恰是因为苹果公司一直专注于iPod音乐播放的目的,提升产品的核心元素,把核心元素做到了极致,才使得竞争对手无法超越它。即使竞争对手推出的音乐播放器拥有比苹果公司iPod多几倍的功能,设计得再花哨,还是不能与它匹敌。

2.进行整合。

想想你的产品是否能成为一个现有的产品、服务的一部分,衍生或通过它们得到很好的推广。这样你的产品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标准,也可以利用对方的知名度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比如说,很多不知名的软件公司及个人都因为为苹果公司App店写应用软件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营业收入。

再比如说,Nike公司联手苹果公司推出一款鞋子,可以内置一个感应器在鞋子里面,直接与iPod保持同步,将所有的运动记录准确记录下来,并通过附带的软件对运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储存和分析。Nike公司借助iPod受到消费者欢迎所开发的这款产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运动品牌领域应用高科技的领先形象,可以说是一次运动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3.接受产品的局限性,万能产品只是一个传说。

有一句古语说得好─“过犹不及”,这与英语中的“Less is more”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什么都能做的产品,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什么都做不好。拥有更多的功能并不能保证你的产品必然成功。所以,要承认一个好的产品也有它的局限性,只要这个产品能把必要的东西都做好了,那它就是一款好产品。我们以谷歌的搜索引擎为例,很少有人认为谷歌的首页或搜索页面做得很有美感,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人们使用它。人们使用搜索引擎需要的是它强大的检索功能, 而不是完美的画面设计。

4.不要混淆功能和产品。

讲到这里,又不得不谈到前面提到的榔头了。榔头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你敲钉子。在此基础之上的一切都是功能。所以你希望自己的消费者看到自己的产品时,想到的不是一堆功能,而是这款产品能让他们做什么、怎样去做。你增加的产品功能不能以牺牲产品的核心价值为代价。而这些核心元素正是你应该专注的销售核心。Skype并不是第一个做VOIP的公司,但是它却打败了很多很早就进入市场的VOIP供应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目的:让用户随时随地可以使用VOIP服务,就像使用他们的电话一样。

核心元素:PC到PC的免费网络视频电话、付费个人电话号码、电话留言、电话同时移动呼叫转移到多个电话上、付费短信、联系人名单。

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了不同的附加服务:公司黄页、购物等。

这一切让Skype看起来就像一个移动电话运营商一样,它成功地将一项成熟的技术进行了产品化,让客户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有价值的产品,并愿意为这个产品付费。这就是为什么其他VOIP运营商会失败。如果你不能让自己的客户把你提供的种种功能、服务当作一个产品来购买的话,等钱烧光的时候,游戏也就结束了。

结束语

第6篇

一、主要措施和作法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增强业务技能

为了使每位干部职工理解《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税源管理制度》,我局从去年3月份起多次组织召开税收管理员培训班,参训人员达到420余人次,基本上每位税收管理员参加了三次培训,另外还特邀请了市局领导将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的填写以及纳税评估的操作方法面对面授课,同时还将《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源管理制度》、《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纳税评估办法》印制成《税收管理员手册》200余册供大家学习,让每个干部职工真正地理解“两制度”的实质内涵,并注重“干与学”相结合,全面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技能及综合素质,为“两制度”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配套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完善征管机制

根据“两制度”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分别制定和完善了《咸安区地税局税收管理员制度》、《咸安区地税局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纳税评估操作办法》、《税源管理办法》、《重点税源管理制度》以及税收管理员的“六项制度”,使税收管理员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更明白自己的权利及义务,以达到外促征管内促廉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建立了税收管理员的公开制度,将税收管理员的相片、姓名、工作职责、服务范围等在办税场所及服务大厅进行公开;以及个体税收税负核定制度;欠税公告制度;注销户、停歇业户、非正常户、个体税负调整户的公示制度。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规范了税收管理行为,完善了征管机制。

(三)界定机构职能,明确工作职责

为了更一步明确税收征管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我局将基层分局内设机构进行了优化重组,明确基层分局以“综合管理、办税服务、税源管理、检查督办”四大类型设置办公室、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股、行政督办股。税源管理股按照行业划分为企业税收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集贸市场管理岗、重点行业税收管理岗,并明确各个股室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企业税收管理岗位及重点行业税收管理岗位,我们实行竞争上岗和定期轮岗制,实现了人员与岗位的最佳匹配。同时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明确为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申报管理、征收管理、税源管理、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纳税服务、征管资料管理等,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事、各尽其责。

(四)以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税源管理

税收管理员制度是规范税收管理员行为的制度,是加强税源管理确保税收收入的有较措施,我局是从以下几方面贯彻落实的。

1、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实施税源源泉控管

税务登记管理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管的一个环节,在进行户籍登记时,我们要求各分局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纳税人进行全面摸底登记,使税收管理员清楚地知道辖区每户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税源动态情况,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户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工商、国税、房产、土管、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登记交换情况,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综合治税护税网络”,增强管理实效,实现了税源在源泉上得到了监控。今年我局通过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核查出漏征漏管户46户,补办税务登记证46套,补缴税款3900元。

2、实行巡查巡管,寻找税源漏洞

我局根据户籍巡查制度的规定,统一建立巡查日志,列出需要巡查监控的内容和项目,要求税收管理员每月有针对性地在辖区内进行巡查,巡查面不得低于85%,每月的巡查次数不低于两次,并且有详细的巡查记录,以巡查巡管及时地了解、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票使用情况,停歇业、注销户、减免税户、末达到起征点户及新开业户的情况,实行税源动态监控。今年上半年通过巡查巡管,共巡查出假停歇业36户,假注销户6户,不符合减免税户13户,申报未达到起征点而实际达到的有42户,已开业而未办理税务登记证的有56户,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了处理。

3、开展纳税约谈,深化纳税评估

年初,我局为了弥补税收征管上的空白,要求各分局成立纳税评估专班,由分管业务的局长负责,从分局内部精选数名业务技能比较好、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税收管理员组成。并认真研究分析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及各种税收稽查案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纳税评估操作办法》,并对电源水电公司、信用联社等45家企业开展约谈、进行纳税评估,共评估入库税款400多万元。我们根据企业的税负率、税负变化差异、税负变化幅度、销售变动率,销售额增长幅度与应纳税额增长幅度对比、零(负)申报次数、销售毛利率、成本毛利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情况、负债、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一一进行对比,确定相关指标,然后按照行业税负监控结果,采取综合评估,确保纳税评估质量。

另外,我们准备进一步拓展纳税评估体系,在资历上由老手带新手;在业务素质上以能手带差手;在技术上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征管软件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在岗责体系上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强化评估考核;在评估范围上从企业行业深入到建安、个体、集贸市场等各个行业及各个税种。从而形成人人会开展、个个会评估的局面。通过纳税评估,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地控管,发现涉税违法行为及时纠正;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纳税申报质量;更淡化征管矛盾,融洽征纳关系,有较地制止了纳税人被稽查处罚的风险。

4、加强税源分析,挖掘税收空档

税收管理员根据月初收集的税收基础信息及上月的巡查情况,对辖区内的固定税源、流动税源、潜在税源、预期和发展税源从税务登记管理环节到税种管理环节,从行业变化到重点税源变化进行科学的评估分析,分析税收与经济总量之间关系、具体纳税人收入指标与相关财务指标之间关系、当前税收动态与上月税收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各项分析来确定税源的主流及挖掘隐藏的税源,并撰写出税源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征收重点,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完成每月的各项工作任务。

5、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管理

根据税源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管理制度,借etax征管软件建立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库,按照税源的多少实行分级监控,凡是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税源户报省局监控;凡年纳税额在30万元以上的税源户报市局监控;凡年纳税额在5万元的税源户由区局负责监控。在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房地产税收一体化行业除了以票控税外,税收管理员每月不低于两次对其纳税户的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及进销货、成本、利润等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评估,通过重点监控管理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来促进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对纳税意识淡薄、纳税申报不及时、隐蔽性强、流动性比较大的纳税户进行重点管理,跟踪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确保其税款及时足额地入库。

6、实行行业管理,责任到人。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的税源分为企业组,个体组,市场组,建安组,车辆组,实行分行业管理。对税收管理员明确监控任务和工作标准,使税收管理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同时各分局与各税收管理员签订了目标责任状,确定其任务和责任,按照制度的规定月月进行考核评估,并与当月的奖金挂钩,通过考核评估来调动税收管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了税源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加强考核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工作成绩的好坏在评比和考核中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及《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考核评分表》的要求,每月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填写的情况及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认真地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结果同税收管理员的经济利益、能级管理和评先评优挂钩,并且每个月及时地进行奖惩兑现,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到“工作范围清、工作内容清、工作职责清、工作奖惩措施清”。到目前为止我局共有8人未按规定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受到惩罚,惩罚金额共计400元,6人能出众地完成税收管理员工作而得到300元的奖励。从根本上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六)强化事后监督,抓好检查督办

检查与督办的目的是更好地完成工作。为了更好地把税收管理员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各分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情况及考核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对考核工作不兑现,工作落实步骤慢,不完善,不规范的分局进行通报批评,并且采取相应的处罚。各分局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情况每月书面报送给区局,区局将纳入个人档案,年终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

二、取得的成效

(一)逐步解决了过去那种“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由于以前管理职能交叉,致使在收入任务分解落实上成难题,出问题,部门之间容易相互推诿。实行“两个制度”后,明确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分户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纳税人的动态管理和整体评价有了直接的责任人,有效地解决了责、权归属问题,保证了征管责任的层层落实。另外,税收管理员的观念得到了根本改变,树立了“责任大、管理细、要求严”的日常税收征管思路,消灭了各部门管理区域之间“空白地带、交叉地带”,减少了工作中的扯皮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税收管理员工作责任感明显增强。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今年我区税费1亿2仟万能够如期如数地过半,是我局贯彻落实“两制度”的最好体现。

(二)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推行“两个制度”后,由于责任到人,税收管理员下户巡查次数也逐步增加,能及时准确掌握纳税户和税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从而减少漏征漏管现象。另外,税收管理员在巡查时大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等税收知识,增强了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自行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使税收征管“六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两制度”实施以来,我局的征管“六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8%-17%,征管“六率”分别为:登记率100%,申报率95%,入库率100%,滞纳金加收率65%,处罚率71%,欠税增减率-15%。另一方面促使税收管理员及时收集、整理、录入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征管资料,确保了征管资料的全面、完整、规范。目前我局的征管资料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能在征管etax系统中查找到每户纳税人的征管资料。

第7篇

1.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为目的,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也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或职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1986年我国政府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并于1991年国务院正式发文提出建立企业年金的前身――补充养老保险。1995年劳动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了初步规定。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年金的市场化管理这一政策要点,此后企业年金开始逐步发展。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建立企业年金的主要规则。2013年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国务院正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至此,我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从制度上实现了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目标。

2.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特殊性。

2004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的第十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明确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采取缴费确定型(definedcontribution,DC)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中,职工的退休收入取决于退休前的缴费额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因此,在缴费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年金基金是根据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和职工按照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缴费,即企业年金基金本金;二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而形成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实质上是商业基金的一种,与证券投资基金相类似,但是由于年金基金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这一特点,其投资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其特性加强投资管理。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预测未来时期企业年金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时期内维持收支平衡的总平均缴费率,并将基金积累需求分摊到计划参与职工的整个工作期,使在职职工把一部分劳动收入积累起来,并在职工退休后,用基金积累兑现当初的企业年金承诺。因此,计划参与职工在工作期间的缴费积累就会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储备基金。但在企业年金基金的累积期间,由于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的存在,必须要求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投资运营,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让企业职工“老有所养”。

3.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及投资管理现状。

随着企业年金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社保机构、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逐渐参与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中来。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及2011年修订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为规范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可以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营。目前,我国使用的企业年金投资工具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根据2011年公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47条规定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从年金基金的规模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博时基金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底,中国只有16000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560万人参加,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已经积累了191亿美元。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超过33,500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与人数达到1179万人,基金规模为253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26.18%,年均增长率33.27%,远远高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30日,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管理的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72171个,参加职工2210.46万人,积累基金7092.39亿元,投资管理机构实际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金额为6855.99亿元,投资组合数为2689个。2014年三季度以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累计收益额为368.24亿元,加权平均收益率为2.46%,累计收益率为6.01%。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其投资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健全。

二、我国现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年金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企业年金在我国开始运作已有十余年,但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却仍未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中缺乏对自我投资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运作模式基本上分为三个部分,即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和保险公司经办,在这三部分中都会涉及到自我投资的问题,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除了规定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以及各种投资工具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最大比例外,并未限制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即并没有对养老金投资于购买基金缴费人(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行限制。而对企业年金的自我投资不加约束,一旦该企业经营发生危机,将可能严重危及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

2.企业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规定,在年金基金的投资过程中必须有由受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提供的,作为风险补偿的风险准备金。但是风险准备金毕竟有限,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还可以考虑由企业年金理事会或受托人在企业年金年度投资实现收益高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从高出的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形成盈余准备金。当风险发生,企业年金实际回报率低于最低投资回报率时,可以先用盈余准备金进行弥补,再用风险准备金弥补。

3.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涉及到财政、税务、劳动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部门,虽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但规定比较分散,不够统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部门,企业年金协同监管协调的机制还不健全,这就使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安全性得不到充分保障。同时,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风险分散主要是靠政策明确投资比例限制来完成的,这就使得风险分散机制缺乏灵活性,一旦出现政策性风险,风险分散机制必将难以迅速适应,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

4.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有限,投资工具可选范围狭窄。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机制不完善等种种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存量远远小于世界水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育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债券甚至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资本市场上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品种不多,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根据现行制度的规定,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营运选择具有较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金融监管水平不高,证券监管部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等各种原因,使得本来已经受限的投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

三、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方式改进探讨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专门规范企业年金的法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不同的投资主体探索着不同的模式,市场存在无序状态。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定,从立法角度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进行规范,给予企业年金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实施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质条件、基金投资方向、比例限制以及基金投资监管等方面做出更为详细、严格的规定,以法律的形式严格界定企业年金同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及其保障范围,确立企业年金的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等。同时,注重有关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配套立法。其次,在完善律法的基础上,还应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的缺失与年金基金收益率低下是很多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巨大阻力,税惠政策的实施已经是刻不容缓。从国外实践来看,EET税制模式最为符合我国企业年金现状。第一,在企业年金缴纳时给予税收减免;第二,对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给予税收减免或延迟征税;第三,在受益人领取资金时征税,以规避税收漏洞问题的出现。目前这方面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3年底实施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建立完整的企业年金投资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在《企业年金管理管理办法》中提出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的概念,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受托的投资管理机构提供的风险补偿,但在欧美等国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会被要求建立投资储备和盈余储备两种储备金,以防止重大风险的突然发生。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可以建立同时包括盈余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准备金由相当于基金管理资产1%的自有资本构成,盈余储备金则由基金一年的实际投资收益率超过所有的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的1.5或2个百分点以上的差额部分构成,是年金基金的资产,不属于基金管理公司。而当基金的年实际投资收益率低于所有的年金基金平均收益率的0.5到2个百分点以下时,基金管理公司首先要用盈余准备金弥补差额,如果不足,再用公司的风险准备金弥补;如果仍然不足,则公司要被强制进行破产清算,由政府来弥补基金收益率的剩余差额,个人账户余额被转移到其他基金管理公司。

3.加强投资管理人的监管,健全企业年金风险管理机制。

3.1事前预防,加强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流程。

第一,由投资管理人的最高投资决策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一般为投资决策委员会)在总体上对投资策略进行把握;第二,投资组合经理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根据研究部门提供的研究成果以及其自身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进行投资。投资组合原则上应由备选库选定的投资工具构建,超过此范围的也应由报请批准。

3.2事中监控,贯穿投资管理全过程。

第一,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内部监察部门应实时、全面地对投资部门的投资业务进行监控,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出具书面反馈报告;第二,为防止操作风险,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内部应对一些投资品种做出限制,或者直接禁止;第三,借助一系列投资分析及风险控制软件,对投资风险做出定量化分析,做到对风险的提前规避。

3.3事后反馈,总结此前风险控制工作。

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应建立并严格执行监控报告制度,由内部监察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及时跟踪投资的进展情况和结果,并编制监控报告,这一环节不仅保证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流程的完整性,而且也可作为对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进行评估和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

4.1逐步增加权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

从国外企业年金投资经验来看,股票及基金投资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的重要途径。适当提高权益类产品在企业年金投资中的比例可以增强企业年金投资的盈利性。我国经济正在稳定快速发展,我国股市也在向理性,成熟的方向迈进,因此,可以逐步加大股票及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的投资,使企业年金基金充分获取投资成熟市场带来的收益。

4.2投资不动产、国家基础设施等产业经济。

以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产业经济方兴未艾。一般来说,当经济周期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通货膨胀时,债券、存款方等投资会有贬值的风险,但产业投资会出现上涨空间。因此,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可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的前提下,投资技术含量高、产业回报率较好、继续发展和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追逐其中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项目,以提高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收益率。

4.3适当进行海外投资。

第8篇

钻井工程作为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可分为准备工程、钻井作业工程、试油修井作业工程三大类。其中准备工程包括地质井位论证、钻井地质井位设计、钻井工程设计、钻井工程预算、钻前工程、搬安工程。钻井作业工程包括钻井作业工程、录井工程、电测作业工程、固井作业工程。试油修井作业工程包括试油工程、压裂酸化作业工程、下泵投产。

1江汉采油厂钻井工程投资现状

江汉采油厂钻井工程管理主要工作量为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辅以滚动勘探工程。肩负着油田的产能建设及滚动勘探任务,分别由江汉油田分公司开发处和勘探处总体牵头管理,采油厂作为具体执行主体。目前每年计划钻井100口左右,钻井进尺约27xl04m,总投资近4.8亿元。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和滚动勘探工程都具有高投资、高风险,以及事故多发性和突发性,质量问题的隐蔽性等特点。钻井工程项目管理中,主要涉及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油作业工程。江汉采油厂钻井工程投资管理形式上是按甲乙方市场化进行项目管理,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为例,江汉油田开发项目管理由油田分公司授权开发处牵头项目管理,局监督中心、局总调、采油工艺研究院、地质研究院作为职能部门进行项目协作管理,开发处再授权给采油厂作为项目施工承建单位,采油厂由地质研究所钻井项目部和作业监督站进行项目具体执行,对钻井公司、测录井公司、井下测试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以合同形式发包,由这几家公司作为承包单位进行项目施工,并通过内部关联交易中心按江汉油田相关定额进行验收结算。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钻井项目部负责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的运作和管理,采油厂作业监督部负责试油作业工程的运作和管理。从职能和职责来看,他们实质是代表油田分公司承担油田开发建设的业主,负责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管理。在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中,钻井工程工作量最大,投资最大,结算依据江汉油田管理局钻井定额,主要考核依据是钻井工程设计和相关行业标准,如钻井取芯质量标准、钻井井身质量要求等。困扰钻井工程的主要问题是工程风险大、工程质量鉴定难,加上缺乏专业工程监督工作人员,使得在控制钻井成本的手段上相对不多。随着物资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采油厂钻井工程成本也在逐年上升,对采油厂带来较大成本压力。2(X)5年~20()8年的钻井工程工作量,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除常规勘探开发和滚动勘探外,增加了低品位开发井26口。2007年增加低品位开发井18口外,又增加了2口侧钻井和污水处理井2口;钻井进尺由21.50万m增加到27.57万m。2008年常规勘探开发(含低品位103口)和滚动勘探(7口)计划共110井,钻井进尺达27,64万m0统计2005年一2008年钻井工程成本,也呈逐年上涨趋势。2(X)5年至2008年,钻井、测录井总成本也由1624元夕m上升到2145员夕m,几年内每m上涨了521元,上涨比例分别为1.08,1.12,1.ro。

2钻井工程投资成本上涨原因分析

2.1增加材料费用补贴、定额补差及钻井新定额的推行,钻并成本增加随着物资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管理局从2006年开始对材料费开始补贴,主要为油料补贴和套管补贴。2006年补贴2955.1万元,平均单价为131元/m。2007年补贴4091.3万元,平均单价为148元/m。2007年增加定额补差,主要含钻井工程补差、测录井工程补差、试油工程补差。其中钻井、测录井补差4091.3万元,平均单价为ro7夕口口m。2008年推行了中石化的新定额,基本是在老定额的基础上上调了12.7%。另一方面由于局内钻机型号组合调整,40钻机比例增加,超过3200-3500m的井,过去都是上32钻机,现在是上40钻机套用45钻机定额。

2.2地质报废进尺呈上升趋势,造成钻井平均成本增加近年来勘探开发部署多以岩性油藏、复合性岩性油藏为主,约占油藏类型总数的70%以上,其特点是储层变化快,油层分布预测性变难,地质精细描述程度达不到钻水平井等特殊工艺井的高要求。滚动勘探开发对象多为隐蔽性油藏,其特点是油藏不易识别,储层变化快,构造复杂加上一些地震资料不复合实际,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使得储层预测的精确度无法进一步提高(如王76井区由于局部微构造复杂造成王76平2的2次侧钻;又如王78一2井区由于储层变化太快,在油层分布较可靠的井区钻探的王78一4井储层变干;又如严7一2井储层快速变化)。造成钻井井工程中的地质报废进尺也呈上升趋势,导致钻井平均成本增加。

2.3水平井比例增加,钻井成本增加自2007年以来,江汉采油厂水平井部署增加,按2002年一2008年钻井工程投资井型分类统计表明,水平井钻井成本为普通直井和定向井的1.3-1.5倍,随着水平井所占当年新井比例的增加,整体钻井成本大幅增加。如针对薄油层、水层附近的物性较差的油层,(如广l区潜13,广华一王广区潜432,浩口油田潜342),用常规直井不能满足开采要求,只能利用水平井、大斜度井等特殊井型进行开发,这也是特殊井型应用的一个主要趋势。从单位成本而言,这些特殊井型要求增加了钻井成本。

2.4钻并工艺要求提高,增加钻井成本一是近年老区钻井部署区块并增多,地质复杂情况增多,下技术套管井数增多,导致整体成本上升,如2008年的产建区北断块、白云岩井区。二是固井要求提高,在老区许多复杂井都要求做承压试验,大部分井要求超过钻井工程设计书的返高,导致添加剂用量、固井水泥量成本增加。

2.5地质资料录取要求提高,增加钻并成本随着钻井部署区域变化和地质解释资料的要求,造成近年在地质资料录取上费用增加。如潜江凹陷现在测井要求上测到潜一段,平均增加500-60Om左右的电测常规资料录取。又如水平井测井仪器部分井使用了ExCEL2000型测井仪(Ex-CEI2000型测井仪约50万元/井次),比常规的CSU型或3700型测井仪费用上升近一倍,滚动探井和水平井均增加使用了综合录井仪(综合录井仪约20万五少井次)以满足地质取资料和地质导向需要,近期部署的水平井广平9和广64平4井更是租用了胜利油田LWD随钻测井仪(日租费6万元)。还有如对拖市、八岭山等区块增加地层倾角资料录取(地层倾角约20万元少井次)。

2.6井深结构发生变化,造成钻井平均成本增加按应用较多的钻井井深分类统计,表明钻井工程投资浅井成本最高,深井次之,中深井最低。井深感20(X)m的井,横向对比钻井成本最高,纵向对比钻井成本由1660元丫m逐年上涨至2269元/m,上涨比例为1.18,1.06,1.19;井深在2000一3200nun的井,横向对比钻井成本最低,纵向对比钻井成本由1017元/m逐年上涨至2097元/m,上涨比例为1.00,1.13,1.巧;井深)3200m的井,横向对比钻井成本居中,纵向对比钻井成本由1622元/m逐年上涨至2163元/m,上涨比例为1.09,1.16,1.06。另外对2007年一2008年几口超深井(〕3700m)进行评价,钻井成本达到2660元/m。2008年对比2007年,浅井和深井比例均有所增加,浅井主要的黄17井区、白云岩井区、北断块、河26井区、洪湖油田,深井主要的西区、王广、总3井区、万12等,井身结构造成钻井成本上升相当明显。2.7道路投入增加,造成钻井平均成本增加近年来,油田部署新区大多远离基地,在道路投人上也大大增加,一些额外增加的道路费用也加人到钻井费用中,造成钻井成本上升。如2007年总3井区、老21井区,2008年河26区、浩口、李3井区,特别突出的如高58井和农3一2井,钻前道路补偿费动则几十万元,极大的提高了钻井平均成本。

3控制钻井工程投资成本的方法探讨

钻井是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习惯上被人们称谓龙头行业。主要原因除他在勘探开发中的独特地位外,其钻井工程投资约占勘探开发项目总投资的50%一60%,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人们对钻井成本的高低就倍加观注,并往往被作为评价钻井工作好坏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江汉采油厂钻井工程投资管理形式上是按甲乙方市场化进行项目管理,钻井采用总承包制。对钻井公司而言,操作手段及方法、钻井过程中的如钻头、泥浆材料等耗材的较大的自。对采油厂来说,依据钻井施工设计和合同,通过关联交易中心按钻井工程相关定额进行结算。在这种管理和结算条件下,如何控制钻井工程投资成本呢?

3.1加强地质井位论证,提高钻探成功率,降低无效进尺,控制钻井成本;提高单井产,,降低工作.,控制钻井成本钻井工程是一项地下隐蔽工程,工作对象在地下,工作目标是实现地质钻探目的。近年来勘探开发部署多以岩性油藏、复合性岩性油藏为主,油藏不易识别,储层变化快,构造复杂,加上一些地震资料不复合实际,使得储层预测的精确度达不到井位部署要求。但同时生产运行上钻机催井位,一些井位未得到充分分论证就已上马,导致钻探成功率较低,地质报废井次和进尺增加,新井产量未达设计要求。可以说这是在可控条件下,导致目前钻井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优质的地质井位一方面可以降低无效进尺的投人,另一方面提高单井产量,可以通过控制工作量达到同等开发效果,从而最有效控制钻并成本。采油厂应在井位论证上加大投人和奖励措施。一是加大人员上的投人,目前新井井位压力主要在地质所静态室几个同志身上,要负责巧部左右钻机,近100口井的钻井井位论证,还有日常的材料和管理事务,任务紧也任务重。在没有优质储量作为接替的情况下,加上缺少后备力量的培养和补充,能够完成任务已相当不易,要想提高井位论证的质量确是勉为其难。二是提高井位论证的科技投人,目前采油厂科研项目上投人在增加,但是在井位论证上,科技投人却不大。科技投人不只是设备的投人,更主要的是人员素质的提高,开拓思维的地质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三是加大井位论证人员的奖励措施。目前采油厂对井位论证人员有奖却无罚,一口井论证通过了就完成一半,如果能钻完下套管就完成另一半,如果再有高产就皆大欢喜可以领高产奖了,井位论证人员不跟踪井位实施情况(也确实跟踪不过来)。在激励井位论证人员上,可在采油厂按季度或年度评选优质井位,一来激励井位论证人员的同时,也让大家交流井位设计思路,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对低效井位展开总结,对犯低级错误的井位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

3.2钻井井位整体优化部署,控制钻井成本钻井井位是全面贯彻体现“储量、产量、效益”三统一原则,以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加强滚动勘探和新老区产能建设。加大对新、老区产建方案的编制和研究,深化区带整体地质认识,强调钻井井位整体优化部署。一方面是合理的钻井工作量,有效控制钻井成本;另一方面有利工艺配套措施研究,地面建设整体规划到位,及时的注采井网完善,实现“储量、产量、效益”三统

3.3优化钻井工程设计,控制钻井成本钻井工程设计是钻井工程实施的唯一依据,也是决算依据,钻井工程设计优化是提高钻探效果、控制钻井成本的最直观最有效方式。如2007年总3井区是2(X)7年低品位产能建设区块。2006年钻探总口地区第一口评价井总3一4一6井时,设计参考拖市油田列为一类重点防喷区块,采用为万能+双闸板的三组合防喷器的井口装置,井身结构为表层套管Zoom+技术套管goom+油层套管。地质所项目部根据该井区实钻情况,认为上部井眼稳定且无异常高压层,提出该区取消技术套管方案,并通过跟踪总3斜一3一6取得论据,申报局设计中心获得通过,在钻探总3斜一5一5井中,试验取消技术套管方案并获得成功。该方案实施后,单并节约钻井周期五天计巧万元,节约钻井技套费用35多万元,因井身结构的调整,定额结算区块由拖市调整为老新,也节约投资近20万元,单井累计节约70万元。该成果后推广应用于总3井区其它10口井均获成功,总计可节约钻井投资700万元。再如2007年的新区产建区王南扩,如果按王南井区作设计也应为一类重点防喷区块,采用为万能+双闸板的三组合防喷器的井口装置,井身结构为表层套管50m+技术套管950m+油层套管(王57斜一5井设计)。地质所项目部根据该并区设计目的(主探4,),和静态室结合后,将王南扩设计井位调整为明9块井号(如明9斜一9一3井号由王57一7调整过来的),井身结构设计和结算区块(调整为参考周矶油田)都进行了调整,单井节约钻井工程费用100万元,再如针对西区一王广的广10一2井区,潜4;油层上下的潜4:及潜4;有水层或水淹层,且油层需压裂改造后方能获得较好的产能,但直井在压裂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压差问题,井下管柱很容易就窜槽,如广10一2、广31一1等并均未获得产量,基本等于废井;鉴于这种情况,工程与地质结合设计了广平8井,位于广10一2井低部位340m,预测砂层厚度2.om,设计水平段长度180m,实际由于垂深1.Zm时穿出地层,水平段仅钻遇油层20.sm,投产初期6.0t,到目前生产稳定,地质目的基本实现。同样利用钻井工程设计优化取得成功的广1平1、广1平2、浩平5、广2平6等井。再如2008年部署的王4一11一5井,最初设计为潜3;及潜4{双靶点,地面选点后,认为如果以双靶点做钻井轨迹设计,潜3’正好必须落在王23B井区,该井区该层为大漏失层,已有王云平2井和王23侧均在施工中因井漏无法有效处理而中途工程报废。工程与地质结合后重新设计潜4}单靶点,地面选点有意识避开王23B井区潜31漏失层,目前该井已顺利钻完投产,日产油17.0t,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钻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也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工作。在钻井过程中,不但要解决地层的漏、喷、垮、缩径和井下的高温、腐蚀等井眼安全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保护和解放油气层、取全取准地质资料等问题;井下工具要承受异常大的拉、扭、挤力和研磨力,钻井工程设计就是钻井解决这些矛盾,完成地质钻探任务的统一体。钻井工程设计优化是集物理学、化学、力学、水力学、金属结构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现代技术于一身的工作。目前江汉采油厂钻井工程设是委托局地质设计监督中心(设计也是不取费的),钻井工程设计优化的可控性相对比较低。钻井工程设计优化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卓有成效的任务。

3.4加强钻井工程监督管理,提高工程质t,控制钻井成本开发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履行工程承包合同,工程监督管理也就是督促承包方按行业标准履行合同的过程。而加强钻井工程监督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也是控制钻并成本的有效方式。钻井目的是找油找气、开发油田,全面满足地质设计要求。如果花费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钻的一口井,由于质量间题成为次品或废品造成井眼报废,除经济损失无法弥补外,还将贻误油气田勘探开发速度。从开发项目管理可以看出,项目管理中没有独立的对采油厂负责的技术监督部门(局地质监督中心是作为分公司职能部门进行指导),作为执行主体的采油厂地质研究所和作业监督部,只能靠发展自已的监督力量和完善自己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工程监督工作质量。目前采油厂已建有采油厂、作业区、采油队的三级作业监督管理体系,在新井试油作业工程管理中已能较好执行监督管理职能。但地质所进行钻井项目管理的总共只8个人,主要职责有钻井运行及合同发包、测录井运行及合同发包、工程和地质现场监督、工程验收和结算、试油方案、新井生产管理等,在没有独立完善的钻井技术监督体系作为支撑时,工程监督管理只能以抽检为主,加上钻井工程问题多,难度大,工程风险大、工程质量鉴定难等特点,必然形成钻井管理的薄弱点。目前采油厂所处的环境,无论是从开发工程项目管理所处的市场化背景(如内控管理),还是作为保证开发工程质量、加强过程化控制、提高开发工程效益、降低作业成本;无论是参照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管理惯例,还是自身队伍素质建设需要;都需要加强工程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强钻井工程监督管理,督促承包方按行业标准履行合同,提供有质量保证的的工程。(l)要建立钻井技术监督体系。开发项目管理需要监督体系,参与负责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进度控制、投资管理和安全环保等管理工作。目前作为具有监督管理的资质单位分公司地质监督中心只对开发项目以指导性管理为主,采油厂地质所钻井项目部既无资质,目前建制和人员状况也无能力满足过程监督的高要求。要解决目前日益提高的钻井技术监督管理要求,就必须优化现有监督资源。首先监督体系上,可以宏观上由分公司地质监督中心统筹管理,将全油田的监督人力资源整体注册调配。其次充许采油厂以合同形式聘用有监督资质的人才,加人到工程监督管理队伍,主要管理常规性开发井,让监督工作更贴近现场,加快监督响应速度和基础监督资料的建设(如监督日志、监督报告等),增强监督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以维护采油厂利益为监督的最高原则,同时也要维护承包商的合法权益,实现甲乙双方互赢,真正走上开发投资内控管理要求,促进整个开发市场公正公平与健康发展。再其次对重点井(如评价井)、重点井段(如易漏易喷)、重点层位(如取芯层、兼探层)、重点工序(如固井工程)设置控制点,由采油厂提前请示分公司地质监督中心,再由分公司地质监督中心组织监督具体事项。(2)监督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职业化钻井技术监督人才要求相当的高素质:知识面宽、多专业结合、现场经验丰富、擅长项目管理、敬业精神强、合同意识强、坚持原则、科学管理、工作准则化等,其培养和成熟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作为制约钻井技术监督管理的另一个瓶颈,要走自主培养和市场化相结合。首先油田要优选立志于做职业化技术监督,并为油田奉献的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和上岗机会,充实油田的监督和监督管理行业,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工程监督主流市场。其次多种政策鼓励一些在油田工作了多年的离退休老技术人员参加监督培训,将多年的生产经验和新时期的新技术、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相结合,形成工程监督辅助市场。(3)行业标准和监督手册的完善。监督管理就是监督人员根据业主的委托和授权,依据法律法规、合同、行业标准,按监督手册对工程建设各个工序和环节之间的各项工作实施。行业标准是监督人员从事现场监督管理的准则之一,对石油行业的相关工程质量评定标准,最好都有确定的标准相对应,如果有空缺的或者正在修改的,应由油田职能部门确定相关局标(如西北局制定有(质量手册》),对工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相容性,便于生产管理和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现场监督手册,保证监督管理工作有较好的稳定性、延续性和不断完善性,将各个监督环节强化为控制点,将控制点细化为各项具体条款和内容。现场监督就可以按控制点进行统一要求,同时可根据现场实践反馈不断完善补充到手册中,充分发挥开发项目管理中钻井工程监督管理的作用。(4)建立多行业资料共享的信息平台。监督管理要求是对工程各施工环节实施过程监督,不仅要求监督人员多专业结合的知识面,而且要掌握与监督工程相关的多行业资料,如钻井工程监督管理就要了解设备情况、地质剖面情况,油藏描述情况、邻井生产及注采情况等。而以目前的信息资料建设情况和网络技术来看,是有可能满足监督人员对资料的需求的,缺少的只是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另一方面,作为决策机构也需要对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同样需要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如可从网上直接查阅批复监督日志和监督报告。加快现场技术人员与后方专家和决策者的信息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督人员的作用空间,实现对勘探现场施工质量的有效监督与控制。

3.5鼓励钻井公司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钻井速度,提高劳动效率,控制钻井成本新工艺新技术就是生产力,采油厂要多鼓励钻井公司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更新设备,加快钻井速度,提高劳动效率,提高特殊工艺井的成功率,从而达到控制钻并成本目的。如近几年由于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钻井周期已大幅下降。2(X)8年对定额进行调整时,定额周期都参考实际情况进行了下调,从另一侧面有效降低了钻井成本。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 衍生品 商品期货 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 F83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31-06

引言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衍生品市场作为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危机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危机洗礼之后,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竞争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呈现新的趋势,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衍生品市场竞争所采取的对策,对中国如何积极稳妥应对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发展衍生品市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后危机时代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与竞争呈现新趋势

受危机影响,全球衍生品市场多年来保持较快发展的态势发生了变化。数据显示,经历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全球衍生品市场在2009年的增速趋于停顿,期货交易量同比下降1.67%,期权交易量同比上升1.71%,总成交量为177亿手,与2008年基本持平,微升0.12%。2008年受雷曼兄弟破产影响,当年部分全球主要衍生品合约成交急剧恶化,但全年依然保持了13.86%的增长率;然而2009年市场跌宕起伏,金融危机逐步冲击各主要衍生品市场,市场发展速度受到明显制约。全球衍生品交易所2007年―2009年的成交情况如表1所示。

考察近年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各市场之间的竞争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不同种类衍生品分化明显,商品类衍生品比重逐年上升

从交易种类来看,不同种类的衍生品分化显著,2009年利率类衍生品交易量大幅下滑,跌幅达23.00%;外汇类衍生品异军突起,同比大涨64.77%;普通金属类衍生品交易量更以同比猛增132.76%的幅度成为全年最大的亮点。股指类和单个股票类衍生品交易总量近120亿手,基本与上年持平,依然保持全球衍生品市场的领先地位,占总成交量的67.43%。经比较,包括股票、股指、外汇、利率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92.01%下降至2009年的86.94%,而包括能源、金属、农产品和其他商品在内的商品类衍生品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则由2007年的7.99%增长至2009年的13.06%,各品种2007年―2009年的成交情况如表2所示。

(二)发达国家衍生品市场份额下降,市场流动性受损

自2004年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全球衍生品市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然而随着2008年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转为银行控股公司,金融危机的蔓延对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造成了严重损害。尽管近年来各大衍生品交易所的总成交量仍在上升,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的年增长率已呈现急剧下降的态势,并持续到2009年末。

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的交易额主要由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CME Group)、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Euronext)所贡献。在2008年,欧洲的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额同比上升10%,达867万亿美元,同期北美的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额同比下降9%为1174万亿美元,这使得北美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额的比重从2007年的56%降至2008年的53%,而欧洲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额的比重则从同期的35%升至39%[2],如图1所示。

而数据同样表明,欧美地区衍生品交易量占全球衍生品交易总量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63.14%下降至2009年的57.38%,跌幅超过9%,其中在全球交易量居于前十位的欧洲期货交易所同比下跌16.56%,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同比下跌达20.99%,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同比下跌4.91%,仅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和纳斯达克-OMX集团(Nasdaq- OMX Group)保持了正增长[3]。欧洲及北美地区衍生品交易所2007年―2009年的交易情况见表3。

(三)新兴市场国家衍生品交易崛起,中国增长势头强劲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衍生品交易相对回落比较,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2009年发展迅猛,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衍生品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交易量居前十位的交易所中,圣保罗期货及有价证券交易所(BM&FBovespa)、印度国民证券交易所(NSE)、俄罗斯证券交易所(RTS)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分列第六、七、九、十位,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量同比上涨210.03%,增速居全球之首[3]。整体看,2009年全球仅亚太和拉丁美洲两个地区实现了正增长,二者交易量合计占全球衍生品交易总量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33.12%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40.82%,涨幅超过23%。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35%[3],连续超越欧洲市场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衍生品交易市场,并缩小了与北美市场的差距。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商品市场对全球商品价格的引导力也逐步增强。考查商品市场,2009年全球商品期货与期权总成交量为23.12亿手,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为10.79亿手[3],占全球商品期货与期权总量的46%以上,成交总额突破65.26万亿元[4],连续第二年超过国内GDP总额。

(四)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差距不断加大

目前拉丁美洲衍生品市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次于北美、亚太和欧洲市场,巴西的圣保罗期货及有价证券交易所已跃升为全球第六大衍生品交易所,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非洲衍生品市场成长速度不凡,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JSE)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高速增长,一度位列全球第九大衍生品交易所。一方面,亚非拉地区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上长期由欧美占据全球衍生品市场垄断地位的局面,使全球衍生品竞争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市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韩国交易所(KRX)凭借Kospi200股指期权超过29亿张的交易量拔得2009年全球衍生品市场交易量头筹,这一交易量甚至超过了全球排名第四位和第五位的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全部产品的交易量之和,韩国衍生品市场也成为近年来全球最活跃的衍生品市场之一;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的衍生品市场在经历2008年的较快增长后,2009年均为小幅负增长;而南非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2009年成交量大幅下滑,跌幅高达67.6%,全球排名下滑至第十五位。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地区差距有扩大迹象。

二、各国衍生品市场竞争对策分析

为抢占竞争优势,各国政府和各大衍生品交易所采取多种对策,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一)深度调整监管政策

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众多缺陷,如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创新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缺乏协调沟通,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等等。当前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均着手调整监管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如欧盟委员会考虑彻底禁止投机性衍生品交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提示要防范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过程中引发的金融危险并加强监管等等。

美国目前正着手完善金融监管措施,一方面计划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如扩展金融监管范围,注重机构间的相互联系和系统性风险,弱化顺周期问题,增强风险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等;另一方面准备重塑其金融监管体系,如减少监管重叠,合并商品期货委员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资本市场实行统一监管,实行“基于目标“的监管模式等。此外,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首次被纳入监管体系,措施规定部分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须经清算机构及交易机构或类似机构审查、未集中清算的信用违约掉期必须向交易所或监管者报告、监管者可对信用违约掉期交易以及基于证券和商品交易的衍生品设定头寸限制、金融企业在处理场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票据交换所持股不得超过20%等。2009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被视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自上世纪 30年代大萧条以来改革幅度最大、最彻底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二)大力发展期货投资基金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注重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经过多年发展,全球期货投资基金已极具规模,它不仅是个人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工具,也是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期货投资基金管理项下的资产规模曾出现减少的势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投资基金因其在金融危机中的卓越表现,继续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资产规模再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巴克莱集团统计,全球期货投资基金管理项下的资产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5.6倍。

雷晓冰(2010)认为,期货投资基金获得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宏观经济持续增长、期货市场迅猛发展、投资主体日益丰富、交易技术不断提高等原因外,期货投资基金与传统资产的相关性低,市场监管更严格以及收益更稳定也是重要的因素[5]。

(三)交易所加强并购与整合

建立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掌握全球金融资源的支配权,已关系到一国的国际分工角色、综合竞争力和国家安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通过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不遗余力加强并购与整合,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影响力,全面争夺金融资源,构造全球易市场。

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曾是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2006年6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击败德国交易所,正式宣布与泛欧证券交易所合并组成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并于2007年4月作为第一家真正全球性的证券交易集团在巴黎和纽约挂牌上市,两家交易所的合并催生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流动性的证券交易集团,在公司上市、现金股票、金融期权与期货、债券、金融衍生品和市场数据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8年8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完成了对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收购,这是继2006年10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耗资80亿美元收购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之后再次采取的一项旨在扩大其竞争优势的举措。收购行为使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在美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强化了其世界顶级交易所的地位,并为将芝加哥建设为与纽约、伦敦齐名的全球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交易所的并购与整合打破了交易所竞争的地域限制,使竞争在全球范围展开,交易所集团往往将机构设置进行全球化布局,把全球看作一个单一市场,按时区要求设置业务机构,为投资者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全球化服务。全球衍生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几大交易所之间,实力强劲的交易所在竞争中将愈发强大,并可能主导全球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

(四)积极推行集中清算

判断一个金融市场能否正常运作,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措施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关键条件是交易完成之后是否能够对其进行及时清算。场外衍生品市场由于采用双边清算方式,信息不透明,交易双方需自行承担清算风险,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揭示了场外衍生品市场过度发展与监管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场内市场,尤其是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场内衍生品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具备监管有效、信息透明、披露完全、风控完备的特点,不但可以有效管理金融市场风险,而且在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健康、安全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融危机为成立一个统一的清算机构或由交易所进行集中清算提供了难得的机遇[6],拥有世界最大期货清算所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正积极与对冲基金Citadel投资集团合作,推出提供场外衍生品清算服务的平台,同时积极游说政府以获得支持;洲际交易所(ICE)则支持共同成立新的清算公司,为以双边形式进行交易的场外市场提供清算;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衍生品部门Liffe已计划将欧洲信用违约互换产品转移到Bclear这一清算平台上,将伦敦清算所(LCH.Clearnet)作为所有交易的中央对手方;欧洲期货交易所也已将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纳入到期清算业务之中。

(五)致力市场稳健发展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法律政策,规范市场投资环境,平稳、有序推出交易品种、大力进行投资者教育等多种举措,推动了本国衍生品市场的稳步增长。如中国继2008年推出黄金期货品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75.52%之后,2009年又推出了螺纹钢、线材、早灿稻和聚氯乙烯等期货品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81.48%[4]。其中螺纹钢期货合约2009年3月27日正式上市交易,全年三个季度的成交量高达约1.62 亿手,在全球衍生品合约成交量中排在第十一位,在全球商品期货与期权合约成交量中排名第一。而2010年4月16日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上市的股指期货,更是引起了全球瞩目,经统计,上市当月十一个交易日内,股指期货日均成交13万手,日均成交额1248.20亿元2,开局良好。

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期货合约接连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治理整顿和培育、发展,市场运行日益规范和高效,中国的各级监管机构始终强调期货市场应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根据本国自身的特色稳步推动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危机深化了中国相关企业、监管机构和决策层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和理解,还原和提升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本质;另一方面,期货合约很好发挥了期货市场固有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契合了中国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实行的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各种基础项目的建设和提升内需的举措使中国企业需要消耗大量原材料,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和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受到广泛重视,客观上推动了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提升中国衍生品市场竞争策略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不但从资本短缺大国成为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还从对外债务大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对外债权国。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衍生品市场持续较快发展,市场功能逐步强化,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同时还应看到,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金融大国,但还不是金融强国,中国的金融发展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表现在金融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宏观调控体系、监管体系、多层次市场体系等均有待完善和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全球影响力还有待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才刚刚起步,还需继续发挥商品期货市场的优势,市场还未对外开放,同时还需协调好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并通过创新不断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功能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丰富。同时应看到,仍有很多行业无法有效利用衍生品市场对冲风险,导致在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损失,而且由于目前中国衍生品市场是区域性市场,其国际影响力与其全球排名还很不相称。

建议首先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衍生品市场,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一个健全的、可化解经济运行中系统性风险的衍生品市场在加快实现中国由金融大国向开放型金融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中国参与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

其次要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股指期货上市为契机,密切观察,不断总结,确保股指期货稳健运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股指期货等场内衍生品市场因为运行规范、价格透明、流动性高、集中清算、监管严格,保持了平稳运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上市股指期货之后,还应逐步推出其他指数期货和期权产品,以及国债、利率、外汇的期货及期权产品,形成丰富多彩、较为完备的基础产品体系,进一步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广度,逐步使中国的衍生品市场达到发达国家的规模。

再次要继续发掘商品期货市场的竞争优势。为适应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需要,继续做精做深现有商品期货产品,使期货市场的运行充分反映现货市场的状况及套期保值需求;继续健全商品期货市场的品种体系,积极开发原油、白银、煤炭、电力、铅等大宗产品,研究碳、气候等品种,逐步开发和完善中国商品指数期货和期权品种体系,不断发掘中国商品期货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促进衍生品和相关市场的对外开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电子交易系统使得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参与全球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设想成为现实。应坚持全球市场战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全球性竞争。

对外开放一方面要“走出去”,在完善相关制度与规则的前提下,探索离岸交易和保税交割模式,扶持国内期货公司继续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创造条件使其逐步达到国际市场的运作标准,推动其开展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广大现货企业走出去提供配套的专业化中介服务,同时加快相关品种覆盖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如黄金行业应逐步取消黄金进出口限制,允许商业银行自由进出口黄金等,另一方面还要“引进来”,在批准外资继续参股国内期货公司的同时,分阶段允许境外合格投资者进入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积极发展外资企业或金融机构成为国内交易所会员,适时放开境外一般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交易,构建一个稳定、有竞争力的衍生品市场。

(三)协调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增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协调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关键是协调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协调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要坚持创新的步伐与风险控制的水平相匹配,发展的速度与监管的能力相适应。杨迈军指出(2009),创新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永恒主题,制度创新和品种创新是期货市场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7]。创新需要与中国市场经济“新兴加转轨”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根据中国自身特色施行可行性高、操作性强的创新;创新还要与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过程中的后发优势;同时创新要有前瞻性,使其始终在风险可控的层面内进行,并避免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要坚持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避免因监管过度而成为市场发展的桎梏;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力,使市场结构、市场经营模式和监管制度相互匹配,提高监管的效能和效率,如建立国务院层面的跨部门金融市场监管协调机制,从整体上协调和把握金融市场的规范与发展问题;还要积极参与跨国、跨地区的金融监管合作,加强对整体性、全局性风险事件的判断与处理。

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很好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然而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并非万能,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时,政府应果断予以干预,干预的根本目的不是再走计划经济,而是帮助经济回归良性发展的轨道,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为政府的退出创造前提条件。对于中国而言,政府同时担负着市场监管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责任,必然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引导和支持,必要时进行干预。

(四)进一步提升交易所和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中国交易所现有企业文化与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在后危机时代,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表明,寡头竞争市场结构是一种在现代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又具有较高效率的市场结构形式。国外交易所的并购和整合浪潮给我们以启示,为应对全球交易所集中化的竞争与挑战,可以鼓励目前国内会员制的交易所改制为股份制,以市场化的手段推动交易所的上市或并购,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交易所集团。

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期货公司分类监管制度,政策上强化引导,加大“扶优限劣”的政策力度,对法人治理结构欠缺、合规经营水平低、资产负债和风险偏高、低手续费恶性竞争的公司严格进行限制,使其逐步退出市场,对运作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或上市快速提升市场地位,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并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期货公司。期货公司还要尽快改变同质化经营模式,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应结合自身实力和发展目标,选择定位于综合类大型公司、专业类公司、外盘类公司或咨询服务类公司等方向,在各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竞争,并形成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

注:

1.表1数据涵盖全球69家主要衍生品交易所上市的期货、期货期权、证券期权合约,以及在交易所进行清算的OTC产品,交易量均按单边统计。本文数据均按单边统计。

2.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省略。

参考文献:

1.Galen Burghardt,Will Acworth. 2008 A Wild Ride[R]. Futures Industry,2008 (3).

2.Duncan McKenzie. Financial Market Trends: Europe VS. US 2009 [EB]. 省略.uk,2009-10-19.

3. Galen Burghardt,Will Acworth. Volume Trends: Decline in the West, Surge in the East[R]. Futures Industry,2009 (3).

4.中国期货业协会. 全国期货交易历年月度状况统计表[EB].省略.

5. 雷晓冰.飞速发展的全球期货投资基金[R]. 上海期货交易所,2010.

6.金融危机改变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竞争格局[R]. 期货业,2009.

7.杨迈军.稳健运行 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监管与发展[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