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

时间:2022-07-16 01:4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运行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运行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电气运行与控制 理论 实践 教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大多还是以学科为中心展开,突出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实行先理论教学,后实训实习,专业课教学全部结束后,再进行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或实践。在教学形式上实行集体统一授课,集中实训实习,期末统一命题考试,用分数作为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主体,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无法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本质。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高中阶段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中职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已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再加之当前企业需要的是进厂就能上岗的技能型生产一线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要完成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能熟练、高素质劳动者这个任务。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模式必须改革。近年来,我校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概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三个特性:①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②认识过程的同步性;③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1 教学环境――企业化。办学过程中,我校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坚持校企结合。在实践教学时把学校转变成“企业”,从实训设备的放置到墙上的规章制度,从学生穿生产性工作服到指导教师的管理方式,都充分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现场和环境,使学生进入实习室或实训室后就立即能感觉到自己是进入了生产车间或真实工作岗位,达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并将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变成工学教室,仿照工厂的环境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室与车间、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同时,工学教室融教学、实训、实验、考核于一体,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示实验、强化训练和考核等多种功能。为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近几年,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五个理实一体化工学室,其中包括电子电工、电机电气、PLC、单片机、工厂供电等学科。且每个工学室都有足够的工位和现代企业环境。

2.2 配套教材――项目化。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结构,重组教材结构和内容,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用人要求,结合学科大纲、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各个知识点分解为实践训练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为若干个实训任务,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校正在组织专业课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编写了一套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这套教材力争突破传统的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弱化理论分析,简化推导过程,降低整体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和实效性。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资格标准融人校本教材中。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参照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来设计,将“综合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来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让这套校本教材力求理论知识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实践技能便于操作,让学生学起来爱不释手,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

2.3 课程设置――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围绕培养目标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总和,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因此,要实行理实一体教学:①必须重新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工学结合的特色,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消化理论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掌握实践技能的要领。编制适应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法模块化式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②教学内容要进行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分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又包含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内容。如我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主干学科《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可组合为基础知识模块、指令系统模块、程序与控制系统设计模块等,教学时要一个模块接一个模块按顺序进行。③课时安排,安排课时要集中连排,以保证理论知识结合技能操作同步进行教学,保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时间。

2.4 师资队伍――双师化。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熟练的实践技能,而且还要具有企业模式的管理能力。教师不仅能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整体理论教学,也能下得车间带“徒弟”,将大班化为小组分层进行技能指导,同时还能按企业模式管理好工学室和教学设备。除此之外,专业教师还应具有一定创新综合能力,否则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总之,要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理论精通、视野开阔、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

我校为了培养一批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门制定了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出国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示范专业负责人培训、实训基地负责人培训等。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校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每学期都要抽调一至二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一般要求完成以下两项任务:①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②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要求专业教师在指导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时,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并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我校根据《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努力。总之,通过多种渠道,使我校初步建立起一只较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2.5 考核评价――多元化。在进行理实一化教学过程中,完成一个项目后就要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对学生考核评价时首先根据学生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效果,由本小组进行初评,所得成绩占其总成绩的20%。然后开展成果展示活动,由学生小组介绍项目的设计思路,实施情况和实际解决的问题,开展相互交流,进行各小组互评,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最后由评审组(评审组由各小组组长和老师组成)总评,评审组通过对项目完成过程进行讨论,总结其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产生问题的的原因,提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方案,最终对每一名同学给出赞赏性的评价和量化分数,这个成绩占总成绩的40%。通过上述多元化的考核,对每学生完成项目过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完成质量等多方面,像企业检验最终产品一样给学生全面、科学、合理、准确的成绩。

我校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各学科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都进行了多元化评价,其结果学生欢迎,老师满意。

3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要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且不可重理论轻实践,也不能重实践忽视理论。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使二者相互推进,共同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懂理论、精技术、高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3.2 老师的角色要转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能力为本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①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②教师要从讲台上讲解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

3.3 要帮助“学困生”。个别学生的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在学习中别的学生学或做,他们看,成为既不用脑又不动手的“看客”,被称为“学困生”。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分组时要强弱搭配,安排“学优生”帮助“学困生”,老师在巡视指导时也应对这些“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并从中产生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继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4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我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4.1 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了我专业的教学质量。

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吴志宏(1964-),男,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马仕海(1977-),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95-0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笔者从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出发,借鉴专家和学者的先进思想,就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1.面向岗位群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所谓“面向岗位群”的实践教内容设计,就是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进行分解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比较国内外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时发现,国内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虽然提高了实践环节学时的比重,达到总学分30%以上,但在内容设计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培养计划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下面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加以说明。对面向电力行业的电气设备开发与制造岗位及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运行与检修岗位、电力系统设计与安装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进行分解和整合,分别对应发电专业方向、供用电专业方向、继电保护专业方向,把现有实践环节分成3个层次,即基础实践环节、专业素质培养环节、岗位能力实训环节。每个环节由若干课程或项目组成并分别设定不同的课程(项目)目标。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思路见图1所示。

2.实践教学的延伸

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仅限于课内,更应该延伸到课堂外。这些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独立课题等环节。比如参照澳大利亚TAFE的“培训包”模式。[1]仍以上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其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训计划”,这个计划分为知识与技术学习、实践练习、经验总结等三个层次,分别给2个学分,课内和课外学时按1∶5比例分配到2个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学生获得接触实际问题―分解为课程中的理论问题―逐个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系列实践训练过程。

3.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要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融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把知识融入社会的能力。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实现校企合作,由行业专家主导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参与课程实施的组织安排、教学和评估等。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方式可供借鉴,如提供主要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教材或教学辅助资料等。企业与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为学院提供兼职教师。具体落实在教学实践上可形成企业在校组织技术讲座、学生到工厂参观与实习、学生到工厂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

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最大的优点是:学校的培养与学生就业的岗位实现无缝对接。笔者在澳大利亚考查时看到莫道克大学甚至有自己的农场,教师和学生也是农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教育与企业的结合。这种方式和理念值得借鉴。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核心技能,又拓宽专业技术领域的范围,使其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2]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以能力为本”不仅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而且体现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纵观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超过60%,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功能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两大基本要素:一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真实成长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二是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3]前者常使用基于小组合作的演讲课、讨论课、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完成;后者常使用基于项目的教学组织形式。每个成员都会在课题的解决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并努力以良好的工作成绩来完成课题。[4]

2.营造工程环境,提高动手能力

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沈阳工程学院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职业技能要求,首先建立了全数字仿真模拟发电厂、数字仿真变电所、电网调度DTS仿真系统、物理模拟电气运行工程中心,形成了电能生产―电能输送―电能供配整个工程环境的再现。在实习实训环节学生真实地扮演发电厂运行值班员、电网调度值班员、供用电变电所值班员等角色,完成相应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既能实现岗位技能培养的目的,又能潜移默化进行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其次,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见习、实习的机会。

3.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

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身体力行的自我感受和历练,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大学教育中非常普遍。如美国高校内大都有各公司、集团或协会资助的社团。[5]学校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以此锻炼领导才能、团体工作技能,使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学生还可把自已的课题设计与这些实践联系起来,既可得到学分,又可得到经济资助。

在我国,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的助研工作、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都属于这种形式,但由于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或学分管理,所以带动效应不强。沈阳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将其合并到课外培养计划,并可选择地计入学分,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很好的积极效果。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方案、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近年来,各院校从各自办学的特点出发,针对自身专业和行业特色做了大量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院校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必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祝斌.学习澳大利亚职教先进理念,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J].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

[2]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6):22-23.

[3]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

2005,21(1):52-56.

第3篇

在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探索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校园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思路,总结了“教学工厂”的建设成果和运行特色。

关键词:

教学工厂;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TeachingFactory),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所创造的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二者紧密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校长林晋东的解释,“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摸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学到先进实用的工作技能,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模拟、模仿、融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工厂的内涵所在[1]。

1“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背景和特点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解决了如何将学院教学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的普遍难题,使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也不是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进行技能训练。“教学工厂”既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也不是企业的车间,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场景在学校的再现。“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建,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它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的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个“教学工厂”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并且为学校开拓了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2]。近年来国内已经有机械制造类专业、汽车修理服务类专业、导游专业、法律实务专业等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初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例,但电力技术类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尚未见到案例报道。

2电力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突破方向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大量发电、输电、配电和控制设备组成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快速性、同时性的特点。由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供电、配电、用电完全同步、影响面广、自动化控制水平高的特点,对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与水平有较高要求,电力系统企业概不接受学生在电力生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学生所谓到电力企业实习,实际上只能看、不能动,根本无法参与实际操控,往往最终演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完全不可能在电力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这一点与各种制造类或设计类专业完全不同。近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场地、经费以及技术的限制,多数学校倾向于采取纯软件的仿真培训系统,或者是分散的单个操作实训装置,学生难以熟悉电力行业全环节的生产过程,缺乏在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操作训练。如何在电力企业的真实系统设备装置上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电力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开办有电力类专业的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但仍缺乏与企业情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场地,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地要求。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要克服无法在电力企业进行岗位操作培训的弊端,亟须探索在校内建设一个具有电力行业完整生产过程、真实职场氛围、真实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以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与运行

3.1总体思路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的改革思想,依托2011~2015年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所获的软硬件支持,校政企联动,整合资源,采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新校区建设,与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按照南方电网标准与规范要求,改扩建原有功能较单一的电力技术实训场所,在校内设计建成了包括电力系统发供电企业“运行、检修、试验”的三种工作模式的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所有实训设备均为电力企业生产的真实、先进的设备来源于合作企业捐赠、学院自筹资金、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购置、毕业校友捐赠等。对综合实训基地展开综合应用形成教学工厂,以突破无法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3.2建设方法与成果

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通过聘请企业专家顾问,项目组成员反复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与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以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平台,编制出具有行业特色课程并予以实施,形成实训基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过程职场化、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浑然一体的建设模式,最终建成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于一体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该教学工厂的电力实训平台就是涵盖“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及电力调度的全环节多功能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工业网络与电气控制实训室、全物理仿真发电厂、220kV物理仿真变电站变及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实训室、电力仿真中心、电力营销实训室、电力设备检修实训车间、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与巡线实训场、高压试验车间、保护装置调试车间、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微电网技术应用实训室、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实验及实训室、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52个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达15000余平米,设备数量达17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人民币,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实训平整支持了基于“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该教学工厂具有“工厂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工厂设备与企业设备一致,工厂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致,工厂课程与企业需求一体”的形式特征,利于加强和提升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由此突破了电力行业实践性教学条件的瓶颈,满足了培养专业服务产业的电力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此教学工厂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与广西电网下属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革新及项目研发、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建教学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每年培训电力企业员工达1000余人次以上。

3.3电力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在对广西区内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的发电企业、电网及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及其它工矿企业,如大唐集团平班电站、广西电网武鸣供电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湛江)、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检修与试验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了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及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相应的行动领域能力,提炼相对应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适应岗位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在专业课程标准中,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描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按照项目载体的实施需要,设计了教学项目,如项目任务、教学实施的步骤等。

3.4运行特色

(1)利用教学工厂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创设专业认知体验课程、基于精益“5S”管理的实训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电工基础技能培训到电气运行、线路巡视和维护、设备检修、高低压开关柜检修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电力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课程中,按照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岗位要素知识,开发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电力企业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2)教学工厂集成了大量前沿IT技术以提升教学与实训效果,依托电力综合技术实训基地和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与某水电站和某县级电力公司的网络互联,两类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运行状态数据均能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力调度实训室,实现课堂直通电力企业生产现场。与重庆新世纪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混合仿真软件,使教学工厂能够更全面模拟真实生产过程。(3)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生产现场才能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实施现场教学、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并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从建设到运行至今近五年时间,创设了大量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运行工况、真实生产安装的教学现场,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轮换等促进团队协作、班前会班后会、真实操作等教学方法,成功解决了诸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为同类学校开展教改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虚秀维.教学工厂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对比[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7-18.

[2]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9.

第4篇

关键词:船舶电气设备;管理措施;维修保养

0 引言

目前船舶航运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典型的运输设备,因为运输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船舶实际运行中极易出现故障问题,给船舶企业运输造成不利影响。电气设备作为船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构成复杂在运行中极易出现故障,因此有必要做好其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本文中主要阐述船舶电气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船舶电气设备故障特点

设备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故障。所谓设备故障,是指系统的构造处于不正常状态,并可导致设备相应的功能失调,致使设备相应行为超过正常允许范围,这种不正常状态称为故障状态。系统的故障诱因有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指系统本身的因素,包括设计、结构、测试方法的缺陷,元器件选择和使用不当,电路结构等设计不合理、质量控制不严等;外因是指所处环境对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维护水平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系统故障的不可避免性源于故障诱因是不可避免的。

2 船舶电气设备运行环境及管理要求

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建立在了解设备构成的基础上,因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此进行简单叙述,并给出船舶电气设备的简单管理措施。

2.1 船舶电气运行环境

船舶常年在海洋与港口之间航行,海洋气候本身就变幻莫测,大量腐蚀性气体及灰尘充斥在港口,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需要做好电气设备管理工作。但由大量部分构成的电气设备,对运行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防腐蚀、防水及抗晃动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也有着极高的绝缘要求。除此之外,考虑到航行过程中的恶劣环境,还需要做好震动冲击、霉菌细菌及盐雾油雾等方面的预防。

2.2 船舶电气设备管理

船舶航行过程中对电气设备有着极大的依赖,电气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对航行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设备管理人员有必要做好相关管理维护保养工作,确保电气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2],通常情况下船舶电气设备管理要做到以下内容:熟悉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不止,并对其技术要求有着基本的了解;确保电气设备使用中按照相关准则进行;对电气设备运行进行监测,制定科学维护管理措施;可以及时发现故障问题并对其进行判断;对简单故障问题进行修理并可以向修理单位提出可行的修理方案及要求;电气设备的调试工作可以按照各种规范进行;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设备及技术状态,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及解决方案。

3 船舶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措施分析

很多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及共性,船舶电气设备也有着这些特点,电气设备种类及组成复杂,电气设备不同技术要求、使用要求及性质等也不同,这意味维护过程中使用的维护工具也不同。但实际中其检修方法存在共性,一般情况下常见的检查及保养方法也就那么几种,笔者将其总结为五种,其方法措施如下。

3.1 仔细观察寻找故障点

通过观察电气设备组成部件的外形变态和监视装置的指示,判断电气设备故障情况[3]。船用电气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大部分都装设监测仪表或指示装置,通过观察监测仪表所指示的数值或指示装置所呈现的状态,就能清楚地了解电气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在处理电气设备故障时,可以首先从观察其组成部件外形变态上入手。如电网中出现短路故障时,我们只要观察熔断器是否有烧断的现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有短路故障和在哪一相发生了短路故障。又如,电气设备的紧固情况,可以通过观察其紧固的部件是否松动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2 发电机故障维修

在日常检修之中,发电机通常无法励磁,也不能创建电压,测控系统开始进行报警。这个故障是由磁场失磁导致的,一般要使用持续按冲磁按钮,进而创建起励磁磁场。某船舶柴油发电机属于无刷同步发电机,当发电机处于空载、轻载等状态时,全部参数都处于正常状态。发电机承受较大的负载时,那么发电机电压就会出现继续下降,并且下降幅度较大,电流也快速上升,进而造成电流快速上升,造成发电机的主保护开关出现跳闸,无法平稳运转。检查之后发现,其在各种情况下都没有出现异常的声音,可判定其存在故障。频率表在运转的过程之中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这样就可以基本判定是励磁系统出现了问题,具体来讲就是相应的励磁电流过小不能带动重载。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对AVR的电压进行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拆开发电机之后,对励磁设备与旋转整流器进行检测之后,查明其中一个二极管出现了烧损的迹象,使用同样规格的二级管进行更换,调试之后恢复正常,发电机承受负荷的性能运行的性能不存在异常,让故障得到及时处理。

3.3 船舶电网失电后的处理

作为船舶机电设备的管理者轮机管理人员应能够在机电设备故障所引起的全船失电情况下作出及时的处理措施,防止由此而产生后续更加严重的事故,尤其当船舶处于机动工作状况或者大风浪等极端气象条件下。

3.3.1具有自动电力管理系统电网失电后的处理

当发电机发生除短路故障之外的其它故障所引起的主开关跳闸,具有自动电力管理系统的电网都可以自行解决问题,不需要操作人员的参与,而操作人员只需要根据故障指示处理故障即可;当船舶电网发生失电时,除了报警之外所有设备都停止运行,这种情况下,作为操作人员不要轻易将发电机组启动及合闸供电,而应该先检查主配电板后面是否发生汇流排短路,经过查找寻到短路故障点并处理或者确定没有发生短路故障之后才能按复位按钮。

3.3.2常规电站电网失电后的处理

并车操作过程中造成电网跳电的原因有;运行发电机与待并发电机自身机电故障所引起的电网跳电;并车过程中由于操作者操作不当,导致过电流继电器或逆功率继电器动作从而使得电网失电。针对上述出现的第一种情况,找到引起机电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方可启动发电机;而第二种情况,首先需要将过电流继电器或逆功率继电器复位,当没有其它异常情况以后,将其中一台发电机的主开关合上,然后按照负载在船舶安全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先后顺序依次启动运行,最后当发电机上的负载达到一定值时,再去启动备用机组进行并车操作。运行机组常常会因为滑油压力失压、机械超速等机械故障而发生停车最终引起跳闸电网失电。遇到此类故障应采取的措施为;由于发生故障,报警系统会发出声光报警,所以首先要应答报警,进行消声。接着启动备用发电机,当发电机转速、滑油压力、电压、频率稳定之后合闸,然后按照负载在船舶安全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先后顺序依次启动运行,最后对故障机组进行故障检修。

4 结束语

船舶常年在海洋中航行,对相关电气设备运行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实际中有必要做好相关电气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目前实际中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电气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情况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中笔者通过自身实践经验,分析了船舶电气设备管理措施,深入剖析常见电气设备维修保养的方法,希望可以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启成.浅议船舶机舱设备维修与保养的新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15(19):67.

[2]田志国.船舶电子设备故障诊断与检修方法[J].科技风.2015(07):24.

[3]陈礼文.浅谈船舶电气系统故障检测判断[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7):89.

第5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电子技术;教学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电气运行与控制等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般电子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低,基础知识薄弱,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很难掌握,而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即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会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这就很难实现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电子行业技术工人的目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德文Handlungsorien-tiertesLemenundLehren一词,直译应为行动导向的学与教,是近年职业教育理论的一种新趋势,被誉为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方法之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方式,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完成任务的途径去学习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运用到实践中去。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以能力为本位。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不断实践的过程为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势必要用到一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以任务为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活动规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确定。第三,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教师点拨、总结为辅助。第四,以评价来激励。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对实践过程、生产的产品、合作协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来激励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案例

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些方法的统称,常见的方法有以下七种: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这几种教学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使用。笔者在课堂上也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现以“流水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案例来说明。

1.明确任务

一是创设情境、项目引入。可根据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编写一个“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该学习项目在企业中是真实存在的,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如:在校企合作中,笔者学校接到某公司的订单,要求在两天内生产一批不同流动速度的流水灯,制作完成的电路需达到产品的要求、性能和技术指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接手这个任务,应该如何完成,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制作、调试流水灯。随后,教师通过PPT视频播放现实生活中流水灯的应用,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及激发学生自己尝试的欲望。二是描述学习任务。针对本学习项目描述其学习和工作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结合,而不能只描述工作过程。以流水灯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为例,学生接到项目后,明确项目要求,制订工作计划,根据项目要求,通过Protues仿真技术对原电路进行简单分析,并改造出不同于原电路流动速度的电路图,然后通过检测元件画出布局与接线图焊接布线检查调试一系列步骤,在万能板上制作出流水灯电路。制作完成的电路应能符合一定的电子安装要求并能可靠安全工作后,交付老师验收,并签字后,由组长统一收齐,交与教师。三是协助分组、项目分解。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分组,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法,模拟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流程,设置质检员、制图员、技术员等不同岗位。分组教学和角色扮演的结合实现了因材施教,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责任和职业意识。

2.制订计划

首先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工作中按时完成任务,要求每组制订计划。另外,通过小组协作、商量制订计划,形成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此时,教师巡回观察,对学生在制订计划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必要的时候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但是指导要以不干扰学生工作、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前提。之后是点评计划。完成制订计划任务后,教师对各组进行点评,以使学生增强工作信心。

3.工作准备

复习回顾,引导探究。教师通过PPT展示实物图与原理图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回顾与认识元器件,其中电阻、电解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是已经学习过的,但是发光二极管对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元器件,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特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及观看多媒体视频正确掌握识别与检测元器件的方法。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为保障学生和设备的安全,同时避免繁琐、提高效率、节省资源,每组的制图员运用proteus仿真软件画出原电路并进行简单分析,与此同时,另外两名学生则在旁边进行督促、讨论与共同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改造出不同于原电路流动速度的电路图。此时教师只做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查看工作页。

4.计划实施

计划实施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于重点问题,需精讲,排除学生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工作是:任务一,领取元件,每组组长根据本组改造设计电路中涉及的元器件各领取3套,此时组长充当分拣员的角色,并分发给组员;任务二,检测元件,保证电路质量;任务三,为制作后的电路考虑总体布局和整体美观,画出元件布局及走线图;任务四,插装与焊接,为保证焊接质量,需注意焊点的要求,必要时由组内技术员提供技术支持,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任务五,检查并调试,电路制作完成后组内互相检查,及时修正,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确认电路无短路,通电调试,调试时小组内一人调试,两人监督,保证安全;任务六,测试关键点电压,为能顺利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做准备;最后,为腾出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按7S的要求整理现场。

5.分析验收

产品验收,优胜劣汰。教师让各小组由质检员验收本组的产品,并填写生产任务单与验收单,然后交付教师进行验收,让学生了解产品的优胜劣汰规则。行为导向,得出结论。教师选出两块电路板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抛出问题:找出异同点。通过共同点(都是两灯一块亮灭,从而引出电路结构分析),以及不同点(发光二极管灯流动速度不一样),引出电路工作原理分析,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演示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使抽象的知识点更为直观化,同时结合学生测试的三极管集电极电位,得出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并通过仿真得知充放电时间的快慢决定发光二极管流动的速度,从而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6.总结拓展

为使学生们对本次项目进行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制作电路的规律,需撰写总结,交流心得。为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升华,可以布置拓展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创新。

三、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组织协调及沟通能力,成为一个有问必答的咨询师。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加强教师队伍。“请进来”即从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技术师范学校中引进相关师资;“走出去”即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工作。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宽知识结构,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行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认识,也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2.完善教学场地建设

要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场地。第一,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分小组围坐在一起的课桌椅。这是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必要的辅助工具和方便小组讨论的坐法。第二,电子操作实训台。这是学生在制作与调试电子电路时必要的工位。第三,计算机。行动导向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此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等,另外,在分析电路过程中需要对电路进行仿真帮助理解。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因此理论实践教学场地应统一,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为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