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识图实训总结

工程识图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06 16:21: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识图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识图实训总结

第1篇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初学建筑制图课程时因空间想象能力差感到学习困难,在识读建筑工程时因缺少感观认识和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知识难以识读建筑施工图;在大学二年级时,建筑识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惧怕在专业课中识读工程图,也影响了相关专业课的学习,然后所学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没有接触实际的工程图纸,在一些顶岗实训中,有些学生看到一叠叠的图纸根本无从下手,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识图训练。对于一些制图标准由于也没有接触实际的工程图纸也掌握不了。

2建筑识图基础理论的培养建筑施工图识读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根据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去解读房屋建筑图纸所表达的建筑物的形状、大小、构造及有关技术要求等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年级学生初学建筑制图课程时因空间想象能力差感到学习困难,在识读建筑工程时因缺少感观认识和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知识难以识读建筑施工图;在大学二年级时,建筑识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惧怕在专业课中识读工程图,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了现场教学法,模型教学法,工程案例教学法。

2.1模型教学法

(1)观看模型,掌握建筑工程投影原因

在学习《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教学中让学生看基本形体如棱柱、棱锥或者基本模型,增加他们对三视图之间投影关系的感性认识,验证投影原理。同时课后布置根据投影图转换绘制作业,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及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

(2)模型制作与施工图识图相结合

对于结构施工图,由于现场教学不好组织,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很难看到钢筋的配筋情况,因此,从图纸到实际有很大的难度,也是很多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同学们对结构钢筋图看不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小型结构模型的制作,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白一些钢筋的具体布置,与结构图识图理解过程不谋而合。此方法作为提高识图能力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上,省去了繁琐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引导过程。

2.2现场教学

在学生识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提一些看似简单却又不怎么好解释的问题,如:“这是什么呀”,“什么是散水、女儿墙”等,其实这些在课堂中都已经讲解过,但是由于一些构造抽象,讲解过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有些即使了解,但也弄不清楚,其实很多问题在课堂上解释半天,只要带学生到现场一看就什么都知道了,于是,带学生进入现场进行实际现场教学试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一些在建工程的施工单位而言,由于安全问题,不愿接受学生到施工现场学生,因此,目前进行现场教学对象主要是已投入施工的工程,比如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对于现场教学要进行很好的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如下几点。

(1)教师应事先确定教学的实际工程,弄清该工程的构造特点,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

(2)将学生分组,每小组5-7个人。

(3)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至于使学生不至于走马观花。甚至无所事事,比如要求学生带好小图版、笔记本、卷尺等用具,对实际工程构件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制在图板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建筑工程构造做饭建立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相关构件含义的理解。还能将建筑工程制图方面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方面的能力。

2.基于工程实践案例教学

在学习完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以及建筑结构课程后,为了学习能够系统的接触工程中的图纸,安排了一周建筑识图实训课程。实训时间的安排:我们的建筑识图实训周安排在三年级开学初,恰好在学生学习完基本专业知识之后,走入岗位之前,为以后顶岗实训和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实训周的任务:让学生读懂一套来自实际工程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实例,精选施工图纸很重要,图纸的内容不易过难,由于学校是新建的学校,考虑到学生可以与实际相结合,选用的图纸基本是学校工程的图纸。实训的组织方式与内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4-7人,一套实际工程图纸,分组进行讨论,一起进行解决问题。实训最后进行考核。考核先进行笔试,然后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口头答辩。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构造;实训方案

“建筑构造”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此课程旨在了解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掌握其构造方法,具有识读和绘制施工图的理论基础。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消极的学习态度。适当地引入实训,可以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实训方案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教、学、做”三合一的方法,适当缩小理论授课学时,(由原来的54个学时减为42个学时),结合理论授课安排必要的随堂实训(12个学时),以及课后安排两周的实训周。具体内容如下:

1.随堂实训

[序号\&实训模块\&实训内容\&学时\&1\&参观建筑\&了解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增加感性认识\&2\&2\&墙体大作业\&根据要求绘制墙身详图\&2\&3\&屋面大作业\&根据要求绘制屋顶平面图\&2\&4\&参观楼梯\&了解楼梯的类型、作用及位置\&2\&5\&楼梯大作业\&根据条件绘制楼梯详图\&4\&]

2.实训周安排(两周共计60学时)

实训时,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分组先量测校园内1号教学主楼各部位的尺寸。第一组完成建筑总平面的测绘和全部平面图绘制,第二组完成建筑立面和剖面的测绘及立面图绘和一个剖面图的绘制,第三组完成墙身大样图的测绘和绘制,第四组完成楼梯的测绘和绘制。

[序号\&实训模块\&实训内容\&学时\&1\&任务书下达\&教师布置任务,讲解相关内容\&4\&学生分组,明确分工,准备相关资料\&2\&2\&建筑物测绘\&教师讲解测绘方法及注意事项\&2\&学生测绘、记录数据\&22\&3\&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教师讲解绘图要求及注意事项\&2\&学生绘图\&20\&4\&测评\&学生自评\&2\&小组互评\&2\&教师点评\&4\&]

总之,实训任务由两部分来完成。第一部分进行测绘实训,目的是掌握施工图的图示方法和图示内容;第二部分为根据建筑构造和施工图的知识,绘制施工图。

二、方案实训过程

以我院1号教学主楼为学生的实训任务。

1.组织学生参观教学主楼

在随堂实训时,组织学生参观教学主楼,从外观到每个楼层的布局,再到一个教室的组成、具体布置,全面观看。参观过程中教师介绍这栋建筑物的各部分组成、功能、作用、构造、使用的材料以及国家对住宅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提问,也可互相讨论,教师做解答,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

2.实训环节设计

在为期两周的课后安排实训中,将实训环节设计分为五部分。

环节一:提出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的。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明确各个小组的任务。虽然每个小组的任务不同,但实训都是通过两个部分完成的,第一部分是测绘实训,目的是掌握施工图的图示方法和图示内容;第二部分为根据建筑构造和施工图的知识,绘制施工图。

环节二:互相讨论分析任务,总结完成任务所面临的问题。

在给出任务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任务,总结完成任务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在测绘“建筑总平面图”任务中,学生要知道建筑总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要绘制建筑总平面图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该如何利用建筑总平面图上的内容去完成一些实际工作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环节三: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不断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计划。例如:在“绘制建筑平面图”任务中,当学生提出问题“建筑底层平面图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可结合“建筑制图”课程的相关知识讲解,用现有的底层平面图纸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学生就会自行总结底层平面图里应包含的内容。

环节四:学生互相协作、共同探索完成实训人物,展示任务完成的成果。

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组合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此环节,教师可根据每一组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互帮互学,共同完成任务。

环节五:成果评价,先进行小组评价,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对成果进行总评,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每一个任务在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做出反馈和评定,帮助学生找出他们在完成任务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指点。与此同时,要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扎实的专业应用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方案实训的目的

实训以任务为载体,学生必须实实在在参与到任务的完成里面来,从信息的收集、任务的实施到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的过程中,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学习,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成就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既熟悉相关的建筑制图规范,提高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又加深对建筑构造一般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在课程实训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认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完善、提高,逐步提升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实施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观察思考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职业视野;在与小组协作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锻炼了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为工作后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群,梁媛,李娜娜.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3).

[2]王伟玲.浅析建筑构造与识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2(23).

第3篇

【关键词】平法识图;钢筋算量;任务驱动教学法

我院通过对建筑行业现状的调查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到由于识图能力的匮乏,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针对这一现状,我院开设了《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旨在加强学生识图、审图能力与钢筋下料能力。在近两年的《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教学中,通过课程组老师的不断摸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获得学生好评。

1.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图纸作为工程师的语言,读懂结构施工图是建工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因此《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成为建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建筑制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前序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能手工计算钢筋工程量、熟练进行钢筋翻样。

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企业调研,我院最终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分为单项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其中,单项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针对施工员的岗位职责,对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101图集,根据建筑施工工艺流程划分为多个学习领域,具体体现学习情境一: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二:钢筋混凝土板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三:钢筋混凝土柱、墙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四:钢筋混凝土基础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五:钢筋混凝土楼梯、雨篷等其他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在学期末集中实训1周(28学时),教师提供一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实践工程图纸,要求学生对其中的一榀框架- 剪力墙进行钢筋翻样计算。

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特点,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贯穿整个教学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通过小任务来驱动教学组织过程,以大任务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如在学习情境一: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平法识读及钢筋计算中,将整个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见表一。

表一 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平法识读与钢筋计算任务分解

其中任务1.1—梁的钢筋种类,梁的钢筋构造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视觉认识,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现场参观法。首先布置任务,下发任务工单,学生明确任务后去现场参观,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现场对每根梁内的钢筋进行认识并做好记录,完成任务工单。

任务1.2—梁的平法标注,教师借助二维和三维的效果以多媒体教学讲解梁平法标注的内容,再让学生分组识读梁的平法施工图来强化学生识图能力。

任务1.3—梁的钢筋翻样,学生通过查阅图集和规范,了解梁节点构造要求,在实训室内根据任务工单要求,根据图纸要求对指定梁进行钢筋绑扎。

任务1.4—梁的钢筋,学生分组根据梁平法施工图计算出钢筋用量。每次完成任务后,小组之间交换成果互评,互评完成后进行检查和小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点评。点评过程既是总结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的点评总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不仅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还要比较总结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改进不足提高能力。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专业技能都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助能力得到加强。循序渐进的小任务,环环相扣,驱动了学生对单个构件进行识图和钢筋工程量计算,培养了学生对单个构件的识图能力和钢筋翻样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对整套图纸的识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大任务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识图和钢筋计算能力。在学期末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由教师提供一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实践工程图纸,学生对其中的一榀框架- 剪力墙进行钢筋翻样计算。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使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3.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现在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的考核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打破了传统考核方式,在本课程上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考核以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占60%,过程考核由平时出勤40%+钢筋翻样30%+钢筋计算30%组成,期末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占40%。采取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深化。

4.结语

综上所述,钢筋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真正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以任务为中心及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践为中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为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11级、12级、13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遇到问题的研究,采取将课程合并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14级学生进行实践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程合并;课程标准

0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大部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比较困难。为了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好本门课程,课程组成员研究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的新思路,进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文件的编制,对14级经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例认证。

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跟教师反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不好学、学不会,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这种情况。在2012年,课题组成员便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1级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分别在2013年、2014年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采取分级研讨的方式。首先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总共分为四组。第一组的学生是学得最好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是学的较好的学生、第三组是学的一般的学生、第四组是学的最差的学生。其次与每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学不好《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原因”,每组讨论结束后,总结原因。将四组讨论结果归纳如下:第一,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第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招的专业,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是文科生。文科生觉得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第三,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第四,无法识读施工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四组学生均有此问题。

2就上述遇到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研讨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归纳的四个问题进行研讨,采取解决方案。具体解决方法如下:①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减少外聘教师的数量,便可解决此问题。②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是文科生,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转变文科生的观念,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学习数学是不同的,不意味着“数学”学不好,计量与计价也学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方式。首先让这些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觉得可以进入本门课程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全部学会。学生能够走进来,通过逐渐学习,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时,自己的成就感就建立起来了,有了成就感就爱学习了。千万不能让学生一入门,就让学生体会本门课程很难,无法学会。③针对第三个问题:“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实际上教师上课的时候也发现此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大家提议可以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合为一门课程,但是需要担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能将两门课程实现完美融合还是有些困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任课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工作很多,不仅要掌握《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的全部知识,还要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课的时候能够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如果采取此种方式上课,要提高师资水平,需要培养至少两位能够按照此种方式任课的教师。④针对第四个问题:“无法识读施工图”。识读施工图是做预算的基本工。很多学生会说,“老师规则我都懂,但我就是不知道该看什么图算”。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之前,学习过先导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识图与构造》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筑构造,一部分是识图。先学习构造,再进行识图,总课时90学时。虽然课时不少,但内容众多、繁杂,教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全部的识图。识图是一个逐渐积累的的基本工。只有通过不断的识图,识的图越多遇到的问题才会更少。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识图在进行每一分部工程计算时,首先应该讲解图纸,图纸看懂后,再进行计算。通过一、两个项目的训练后,逐渐摆脱识图烦恼。

3实施课程改革

首先,进行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研读《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书籍。第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教师成员负责按照教学改革,编写初步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课堂土建实训图纸,编制实训计划、工程量计算书、建筑工程预算书、工料机分析表、材料价差调整表、费用计取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编写教学课件更能胜任。企业成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课堂资料可供选择。但是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既实用又适合学生的图纸。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对教案的编制,教案编制花费了课题组教师的很多心血,也是本次教学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教案采用两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又使教师在内容限定的条件下尽情发挥自己的特色。第三,按照上述编写的初步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以及课堂实训图纸,对经管专业14级学生进行实际验证。在验证中对首先对教案的内容、课时的设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期末修改整体设计,整体设计修改好后修改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特别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类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应该主要让学生动手,而不是教师讲。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着觉得很简单,可是自己一动手就算错。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教师觉得很容易的部分,而有时候学生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教师预留10分钟课内实训时间,可是结果发现学生20分钟还没做完,这样在教案中要及时修改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另外,对课程中较难部分,教师要考虑所任课学生的层次问题,如果学生普遍接受能力不好,教师可以不讲。先让学生学会简单的部分,难点可由学生开拓学习。这样就避免了讲解太难的部分,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太难,打消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4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知识的整合方面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还需继续思考怎么将知识结合才能恰到好处。第二,14级学生订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两本教材,所以学生总是拿错教材。所以需要教师不仅要整合知识,还要整合教材。如果在下一级教材没有整合的情况下,可以只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一本教材,教师把《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知识穿去,做好笔记即可。第三,课堂实训图纸还是教师发图,学生私印的状态,如果将其整理成册,更为方便。

5研究结论

5.1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对14级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实例认证,有90%的学生能够学会本门课程,特别很多是文科生以及基础很差的学生。其中有20%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本门课程,并且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准确;希望将来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乐观。70%的学生能够喜欢本门课程,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工程量计算及套价基本准确;希望如果有机会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有所期待。5%的学生虽然喜欢,但是懒惰、不爱动手、老师督促才肯学的学生,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部分工程量计算;对于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过考虑,但是具体能干什么没有想过。5%的学生是不学习的学生,无论教师怎么督促、怎么讲解也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将来就业没有考虑过。

5.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及格率为73%,与往届学生及格率50%比,学习成绩已有大幅提升。

作者:安冰姝 郭素芳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武建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

第5篇

[关键字]识图课程 知识体系 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U6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66-2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研室经过多次进入企业实地调研考察,和企业专家开会研讨,汇集本专业以往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后最终研讨决定于2008级新生开始,将《船舶性能与船体结构识图》作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课。

由于是在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中第一次进行开设,没有以往或者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可以借鉴。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研室各位老师经过多次研讨,确定了本门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选定等相关内容。

由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集合了船型辨识、船舶尺寸、船舶性能、船体结构和船体图样的识读,很难从现有的教材中选择出一本符合以上要求的。本专业该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研室所有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由黄若川老师主编,付锦云老师主审精心编写而成《船舶性能与船体结构识图》教材。由于该门课程的开设带有一定的试验性和创新性,随时需要根据学校以及企业的反馈反馈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调整,所以这本教材目前仍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院内教材发行使用。

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的新生,很多学生对船舶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完全陌生的状态,同时由于该门课程开设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完善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其他的后续专业课程打下稳固的基础而设立的。因此在教学的手段上,就需要比其他的任何专业课程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目前该门课程采用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进行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外,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还在大一组织新生到船厂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参观,对于校内完成有困难或无法完成的船舶结构原理设计等项目,到船厂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聘请有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和教师一起进行现场教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是学生形成直观、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课程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开设已有五年时间,授课对象已有08~12五届学生,其中08、09级学生已经毕业,10级学生目前在顶岗实习期间,从这些到船厂的学生以及船厂的反馈信息,这门课程的开设对现今轮机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作用非常大,同时此门课程的开设也得到了一些船舶企业的好评。在此基础之上,特对这五年来该课程的开设进行一些相关的总结与探讨。

1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1)校企全程共建课程。课程设置源于行业企业的发展;学习情境设计基于企业真实产品和实际工作过程;校企联合实施校内项目训练与课程设计;企业实习与技术服务构成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学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师资队伍;校企联合开发、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资料,同时我们的教材也作为企业培训的参考书,形成了根植企业、校企全程共建课程体系。

(2)课程以项目为导向,根据船型的辨识、船舶基本性能的原理设计、船体结构的原理设计、船体图样的绘制原理和识读方法按企业实际的船体结构建造工作过程,船体检验过程序化教学内容。由先到后,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能够使得所有的新生能够将以前对船舶的认知由外在深入到一定层次的内在了解,为本专业的后续学科打下基础。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教学、科研、实训相互促进。学生的工作任务单,可以是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进行科学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来组建教学、科研、实训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在校外,实施“两动态、三真实”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利用技术优势,服务区域船舶行业,将真实的船体建造图纸引入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引入到真实的船厂施工现场,实现教学项目与教学地点“动态化”,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真实地工作,得到真实的成果。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现场参观船舶制造生产,在实际的生产中去了解船体性能的检验标准和船体结构的建造过程,参与施工现场的读图、识图等工作项目,得到了“真枪实弹”的锻炼,提高了识读读图的技能,感受现场的职业氛围。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的识读过程指导、把关、质量检查与验收。通过这种方式,使本课程教学任务真实化、教学地点动态化、成果评价职业化。

(5)商业网站作为教学资源。中国船友在线网站是由我们的教师带领学生主持和建设的,吸引了不少船舶行业技术人员,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同时,也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对我们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较大的帮助。目前该网站已成为人气较旺的网站。

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1)课程开发的优势。我院开设本门课程在国内属于最早院校之一,其他院校是没有的。本课程是我院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教学团队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根据企业对往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造船模块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对船舶原理、船舶造型、船体检验、船体结构与识图等多门学科进行精选整合后形成的一门课程。这种整合改革在同类院校中尚属首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

(2)教学改革先行优势。我院被列为第一批省示范性重点建设院校,第二批国家高职示范性重点建设院校,2007年轮机工程技术(舰船动力方向)专业也被列为湖北省教改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课程涉及内容的广度、深度及综合度,实现了学校教学环节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有效对接,具备精品课程素质。

(3)教学队伍具有实践方面资历优势。绝大部分教师来自企业,而且引进的教师经过培训和锻炼,有不少具有劳动厅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能力,师资队伍具有工学结合的先天优势。

(4)实训条件优势。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在目前拥有3000多㎡的实训场地,中央与地方共建、国防科工委建设等项目也在陆续地进行,引进了一套最新的船舶设计软件,建成了一个一体化教室,还包括校外几十个实训基地,能进行本课程的所有实训和教学。

(5)教材建设的优势。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依据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舰船动力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了《船舶性能与船体结构识图》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并编写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教学课件等资料;选取高职高专船舶类专业先进、适用的规划教材作为参考资料。该教材是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根据制定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本课程大纲,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后,由黄若川教师负责主编,付锦云教师负责主审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内教材《船舶性能与船体结构识图》。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识图与构造;工学一体;专业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96-03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费 腾(1987-),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助理讲师,建筑学学士。研究方向:建筑工程。(广东 广州/510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2014年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市级立项建设精品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成果材料。课程建设单位: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立项编号:穗教职成【2014】26号;课题负责人:陈若山。

《建筑识图与构造》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通过介绍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本构造原理、构造组成和分类、构造方法等,让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相关知识,识读建筑构造的施工图纸,并能够运用构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因此这门课也是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建筑识图与构造》的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先,该课程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牵涉到很多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例如《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诸如《建筑力学》等课程上的学习能力十分有限,往往不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影响了《建筑识图与构造》的课程学习效果。第二,《建筑识图与构造》涉及的概念分类多、技术规范多、图集图样多。中职学生面对这样的课程,普遍具有畏难心理。再者,《建筑识图与构造》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重理论而轻实操,强调传统而忽视新工艺和新型材料的应用,行业相关规范、标准没有与时俱进,教材内容上与实际工程有一定距离,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建筑构造新工艺和新型材料应用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建筑识图与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就要打破既有的“重理论轻实操”的局面,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主流背景下,探索专业基础课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强调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同步,即工学一体化,是专业基础课进行转变的切实可行的方向。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国家职业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提高被教育者(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工作与学习融为同一个教学体系。

在我校申报并立项的特色课型研究课题《中职建设类专业课程工学一体课型实践研究》中,我们对“工学一体”的定义是:“以工学结合教材为文本,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学习理论和训练技能。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进行工学一体课型的实践研究,以课程的教学设计为载体,探索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工学一体化教学的转变方式。

一、课程的内容

《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任务是:建筑制图识图基础、民用建筑构造组成、原理及其运用、施工图识读初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建筑制图识图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原理重点掌握民用建筑的构造及其组成原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建筑制图识图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建筑构造的识别和应用能力,最终逐步形成建筑工程图纸的识读能力。

二、设计思路

打破传统的学科理论型教学模式,以职业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学习任务作为学生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载体;以工学一体化为基本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教、学、做”一体化;用任务的完成程度来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工学结合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建筑识图与构造》的教学设计思路中,具体应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实践的主体地位

工学一体课型模式下的教学,必然要体现出行业知识和技能实践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但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主要体现在单纯地增加实训课时。实践性在职教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够仅仅靠实训课时的多与少来体现,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真正做到“以行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知识”。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学习任务,进行教学的组织

1.将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完整而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现实工作情况中有很多任务,其中只有一部分任务是有教学价值的,先将它们描述出来,再进行优化,选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

2.按照实际工作中生产的组织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

3.结合《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的工作任务联系起来,转变为学习任务;对学习任务进行排序,按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任务中的组织流程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学习任务的选择和排序要注意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容量均匀,不能头重脚轻。

(三)重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中职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其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应用能力才是培养目标的核心。要让学生通过行动解决实际问题,并伴随着这个过程掌握理论知识,再把所学知识反过来投入到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学习任务的确定

按照“打破传统的学科理论型教学模式,以职业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的设计思路,我们需要把《建筑识图与构造》的课程内容以“描述工作任务―优化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的方式重新进行整合。新的教学方案应当把学习的内容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任务中,利用完整的任务实施过程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同时在学习任务中分解出若干个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每一个基本教学目标的达成。

下面以《建筑识图与构造》中的第九章《屋顶构造》的学习内容为例,通过企业工作情境,提炼出学生在岗位上所需体现出的职业能力,再与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确定工学一体课型模式下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

四、任务实施

《建筑识图与构造》采用工学一体课型的模式进行教学,最根本的着力点就落在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任务实施过程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灵活的设计,其形式简单清晰即可。

笔者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第七章《门与窗构造》中的“门的构造”的内容为例,进行学习任务实施过程的设计,实施过程设计如表2所示:

在进行任务实施过程的设计时,有以下几点:

(1)将以往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知识传授方式,尽可能转变为学生主动而教师被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教师把课堂作为学生施展学习活动和表现学习行为的空间,把自身变为集引导、咨询、总结、提炼、答疑于一身的帮助者。

(2)各个任务的实施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例如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权重分配、任务的实施步骤、任务的完成方式等。总体的原则是让任务的布置最有利于学生实施任务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一个任务的实施过程可以具体分为多个部分,如表2中模仿学生玩游戏的形式,以设关卡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层层过关来建立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获得成就感。

五、考核评价

通过完成表2中“门的构造”学习任务实施过程,其考核评价表可以如表3所示:

在对学生的任务评价中,需要体现出两个方面:

(1)过程性评价要大于终结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此来评价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使得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自评、他评、教师评价。其中学生互评的形式可以不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改为随机挑选两名学生对某个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课堂表现,以及完成的练习等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他评的两名学生可以是同小组讨论的同学,也可以是其他小组的学生。由两名其他同学进行他评的方式,相比于小组评价的方式更为灵活。

在工学一体的模式下,探索《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新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任务实施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理论和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另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今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工学一体课型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土建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丽玲,卜振龙.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4(1).

[2]刘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数控加工专业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6).

[3]苏廷志.对高职工程造价类《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运用建筑教学模型教学效果的初步研究[J].商情,2012(49).

[4]孟吉.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

第7篇

[关键词]平法施工图;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33-02[作者简介]魏翔(1984―),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土木建筑系讲师,中级工程师。

高职“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能课。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核心,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识读建工工程施工图和钢筋翻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即仅仅以课本、规范图集为主,讲授施工图的基本识图方法,未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和学生施工现场实训以及以真实工程图纸为任务的钢筋翻样模拟演练,从而使本来就枯燥乏味的课程理论教学效果越加不理想。[1]因此,本文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根据建筑施工关键岗位中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应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能力分析为依据,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任务为驱动,同时遵循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把教学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实训两阶段进行,采用“导―融―授―解―评”五位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创新,从而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2]

二、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整体设计思路

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图的审核到开工建设,乃至竣工的整个工程,都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具备识图和钢筋翻样的能力。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施工现场实际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施工现场识读混凝土平法施工图的能力。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本文提出了全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一)项目式、任务化教学

项目式、任务化教学的教学整体设计是在分析施工图识读及钢筋翻样对一线施工管理人员所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真实的项目设计图纸为载体,按照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划分,共划分为6个课程项目,其中项目一“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准备”对应工程开工准备阶段对设计图纸的交底和图纸的会审,项目二到六分别对应各个具体的施工阶段内容。然后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将每个项目任务化,即进行具体的任务布置,把6个实施项目又划分成23 个具体任务,使课程内容具体化、显性化。从而各个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任务的布置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明朗化、具体化。[3]具体如下表所示:项目式、任务化教学整体设计

课程项目任务布置项目一:混凝土结构平法

施工图识读准备1.准备平法施工图识读相关资料;2.准备钢筋基本知识;3.掌握传统结构施工图识图基本方法和钢筋翻样项目二:钢筋混凝土

基础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基本知识;2.独立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独立基础钢筋构造知识,独立基础钢筋翻样实例计算;3.条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条形基础钢筋构造知识,条形基础钢筋翻样实例计算;4.筏形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筏形基础钢筋构造知识,筏形基础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三:钢筋混凝土

柱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柱的基本知识;2.柱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框架柱钢筋构造知识;4.框架柱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四:钢筋混凝土

梁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梁的基本知识;2.梁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梁钢筋构造知识;4.梁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五:钢筋混凝土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剪力墙的基本知识;2.剪力墙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剪力墙钢筋构造知识;4. 剪力墙钢筋翻样实例计算项目六:钢筋混凝土

板与楼梯平法施工图识读1.准备板和楼梯的基本知识;2.现浇板和楼梯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和识读;3.现浇板和楼梯钢筋构造知识;4.现浇板和楼梯翻样实例计算(二)“导―融―授―解―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如下:“导”即导出任务,根据真实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导出学习任务;“融”即融入情境,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顺序设计教学情境,并把导出的任务融入情境中进行教学;“授”即传授知识,根据教学单元相关内容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方法来传授相应知识;“解”即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学情境中的相应任务;“评”即答复评价,编制任务答复,小组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打分。

(三)职证化教学

国家在许多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多次提出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就业机会多,参加工作以后上手快、熟练程度高,同时也能满足企业持证上岗的要求。因此,本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也响应了当前国家加大、提倡高职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号召,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砝码,同时也锻炼了教师,还进一步满足了社会了需要,可谓一举多得。[4]

三、结语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条件都具有较好的导向性,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实践。在实际的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编排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和难度既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充分体现了紧凑、实用的原则。项目化的教学安排使教学内容更加明确化、显性化。任务式的教学引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明确,使学生养成了课前带着任务主动预习、课中带着任务针对学习、课后带着任务巩固学习的好习惯和好风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二,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导向,以真实的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训为手段,这些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马丹丁.论建筑结构课程中平法识图教学单元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8).

[2]初艳鲲.房屋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7).

第8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概预算课程; 理实一体化; 绎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04-001

一、前言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中职校建筑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概预算应用能力,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政策性和时效性,涉及建筑工程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融入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因此,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就必须学好本课程,学以致用。但目前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性、课改理念的盲目套用等,使得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上手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

目前,职教老师积极投身课改,取得成效,但也存有问题。如本课程教学片面强调技能,对理论和实践何时衔接、如何衔接把握不够,导致学生“做中学”的“学习质量”下降,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和岗位迁移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盲目套用现代职教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把它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往往“说一套、做又一套”,片面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做,老师有效指导缺位,放羊式教学现象在专业课教学中还时有见到。

1.1进行课程重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重构,教材仅作参考,结合学科前沿发展方向进行课程重构。首先,补充建筑工程识图知识。因本课程针对施工图进行各项指标的计算,改变往常教学只针对某一套图纸的使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系统培养。其次,结合目前工程领域的前沿科学,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现在工程图纸基本采用平法标注,但多数书本在这一块仍是空白,因此,必须针对平法标注这一新更改及时调整学生,从钢筋砼基本知识开始,逐个熟悉和理解,直至建立平法标注的模型和识图本领。再次,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讨论、考察和调研等活动结合,增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1.2借助校外实习基地。本课程在教学上除有相应的预算模拟实训室与计算机编制预算模拟实训室外,还需校企合作。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而言可深入实际,系统掌握概预算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增强预算实战能力,从而使本课程的教学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效性,不与工程实践脱节。同时教师与合作企业的工程造价人员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指导,对实习单位而言,可物色优秀学生为单位人才招聘把握先机,实现双赢。

1.3采用启发式对话教学。《建筑工程概预算》一显著特点是其计算方式和图形理解无固定模式,为了让学生的计算结果接近标底以及对图形的理解符合原始图形意图,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积极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对话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满足合理需求,转化不合理需求,引导产生新需求,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思想和创新,例如,在介绍工程量计算规则时,可让学生对同一个图形,用不同的方法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再进行比较,权衡优劣,总结经验教训。

2.改进教学反思与评价

目前,常规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及评课、议课等缺乏一种有效的引导和训练方式。如多停留在“上传下达”层面,未真正用于研讨教学方式及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像“理实一体”教学中呈现出的一系列需解决的问题,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讨与交流方式,多是一个人的舞台,未充分体现集体智慧、团队力量,有的甚至只流于形式。

为使教师真正拥有提升课改实施水平的平台,可采用绎课的操作方式,即上课评价再上课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的“评价”,不是简单下结论,而是对课改的理念、思路和原则在教学层面的拓展和深化,具有演绎性质和功能。如针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分步选择其一,先在一次课上有目的地尝试实践解决方案,再通过课后集体反思、综合评价,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再在下一堂试验课或相关课上深入实践解决,课后集体再反思、再评价。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初步架构具有职教特色的“理实一体”课堂教学理论,达到发展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基金: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 ZZZ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号

[2]王秀琴,王宗华.提高《建筑工程概预算》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

第10篇

经过对园林行业、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为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土方工程模块、园林给排水工程模块、花坛砌体工程模块、假山工程模块、水景工程模块、园路工程模块、栽植工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共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并细化为17个教学任务。

2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重点训练学生“能识图、会作图、懂施工”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针对高职学生爱动手、喜欢参与的特点,设计出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四步教学模式,即:分析任务、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分级评价。

2.1分析任务

每完成一个新任务前,教师要先向同学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个学生(或每组代表)讲解自己对任务实施的一些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工程设计任务,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2发散思维

让学生看一些与所做任务相近的图纸、施工现场或施工视频,培养学生对园林工程的识图能力,并积累一些素材。明白一个优秀的园林工程作品所具备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观看施工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内部的构造做法,掌握园林隐蔽工程的教学设计。

2.3动手操作

根据之前的任务分析和观摩相近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或工程成品,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形成图纸表达出来,比如地形设计、喷泉施工图设计等任务;或通过现场操作,把实物做出来,比如模型制作,地形放线等任务。工作量小的任务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量大的或重复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2.4分级评价

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成果,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分级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根据考核标准自评,找出不足进行修改;然后把整个小组的成果放到一起,小组成员互评,把其他同学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指出,由完成人修改;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评出优秀作品,并指出不完善方案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3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所设置的教学任务,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每学期结束前不安排集中考试时间。针对国家职业标准关于园林工程施工员对园林工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园林工程课程特点,以突出能力考核为原则,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考查课,完成土方工程、园路工程、栽植工程和花坛砌体工程教学及考核。第二学期为考试课,完成假山工程、水景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教学及考核(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小游园施工图设计任务)。考查课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情况,考试课除了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园林单项工程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安装;安装工程预算;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工程招投标的实行,安装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中的地位也越不容轻视,招标单位需对其进行招标控制,投标单位需进行投标报价及其工程造价控制。但是专业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如给排水工程、采暖通风工程、热水工程、建筑强电工程及弱电工程等。如果想做好安装工程预算则需要对每一个专业都非常熟悉,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工程造价,为招投标单位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都开设了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并且将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专业涉及广泛、综合性强、技术性强和内容多,所以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1授课教师的影响,该门课程授课大部分教师为非本专业教师,他们对安装工程预算可能只掌握某一专业知识,而其他专业只是大致熟悉,这样的问题可能对同学们学习非常不利。

1.2支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不济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的支撑课程非常多,而安装工程预算课程设置的支撑基础课程非常少,基本上很多院校在前期只开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且课时数少,接着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所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识图能力,导致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学习效果也将降低。

1.3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内容涉及专业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少见,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课程比较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了解比较少,在没有进行工程实践情况下进行学习,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深入,所以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抽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

1.4教学课时受限,本课程设置过程中受到教学计划影响,教学总课时少,因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内容较多,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不能缺少,课堂用于实训课的时间也减少,有些院校甚至没有开设实训课或实习课,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所有内容,且还要使学生能独立编制安装工程造价经济文件能力,还具有一定困难。虽然预算的基础知识在建筑工程预算中已学,在这里所费时间不多,但是在安装工程工程量算量讲解中,需要将工程量计算规则配合相应施工图才能让学生学懂算量。

1.5教学资源更新慢,按照我国定额特性要求,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所用的安装工程预算定额需要三至五年进行更新,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更新速度快,而书本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所以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还另补充新定额上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懒惰性,不愿去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只记教材上知识。

1.6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学生对于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不够重视,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只听课堂上所教内容,实际上没有主动掌握安装工程造价的真正内容,所以他们无法独立完成整个各安装工程工程造价文件。

为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我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传统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单一,感觉枯燥无味,造成课堂上学生懒惰,无法认真学习,有些学生甚至一学期结束后,课本上无一笔记,上课时浮躁、玩手机,部分同学到学校根本就是混日子,到学校能拿一个毕业证就行了,反正毕业后家里能安排工程,所以在学校来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后来,高职教育提出“理论-实践一体化”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讲授本课程时,先调动学生的学习感觉,为学生准备了不同的工程实例施工图纸,让他们必须要先完成识图任务,平面图和系统图中的每一个图例和字母分别代表的意思,只有这样看懂施工图,他们才能进入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学习。

2.2在教学过程中拿出部分时间采用讲授法,学生先了解每个专业的分部分项工程内容组成;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大致了解在招投标过程中需要编制的项目内容,然后每讲一条规则,举例讲解本规则的运用。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后反映老师所讲规则运用时非常简单,但自己在练习时却感觉比较难。那么难在何处,这时老师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期练习打下基础。

2.3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均可以进行,但是我们学院的教学条件有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观察我们生活周围,比如给排水工程组成内容,这是非常直观的,清楚管道系统及设备管件等,然后结合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上也积极了许多。

2.4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安装工程造价的计价程序与建筑工程预算造价计价程序相比,安装工程材料费分为计价材料费和未计价材料费,而建筑工程预算材料费不再进行细分;两者的计算基础就四川省而言也是不同的。

2.5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然后老师将施工图纸发给每位学生,先根据施工图内容进行讲解,比如给水管道长度按照计算规则按以管道中心线(包括管件等所占长度)以延长米进行计算,那么老师就根据图纸上某一编号管道进行黑板板书讲解,然后剩余内容让学生根据施工图内容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在进行算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问题,这时老师会逐一解答每位同学的提问,如果多数学生都提到统一问题,则老师则要将该问题再次进行重点讲解,以加深其影像,最后环节就是老师根据本次算量过程中学生们所遇见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所谓无聊的课堂也不存在了,这样即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精神。

2.6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板书和图纸进行综合运用,因为本课程需要大量图纸,在有限时间内将节约大量的时间,进行灵活使用,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展示图纸内容,调动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施工图识图能力。

结语:

通过实践表明,建筑安装工程预算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增加,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张居高.浅谈如何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j].科教文汇.2013.(5)

[2]徐亚丽.《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9)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专业;项目教学法;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教学适度,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一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电子类专业《电子线路》课程,如何职高和大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一、职高学生的“三会”

职高毕业生主要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这种岗位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三会”,即“会识图,会焊接安装,会测量调试”。

1.会识图。识读电路图是每一个电子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要求学生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借助相关资料正确识读电路图。只有读懂电路原理图,才能去分析、去检测、去维护实际硬件电路。能不能识读电路图直接影响学生应用实际电路的能力。因此,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应多设一些实际应用电路,使学生能积累一定量的典型器件应用电路的知识。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原理电路图和实际硬件电路对应起来识读。理解系统电路是由哪几部分典型电路构成的,各部分电路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是什么,电路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处理过程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实际原理电路和具体硬件电路的方法。还要利用专门的时间来讲解电路图的阅读方法,综合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2.会焊接安装。焊接安装是每一个电子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焊接安装技能,具备一定的焊接工艺知识。能了解良好焊点的形成机理,知道焊接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材料,常用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初步掌握通孔插装焊接技术,表面安装焊接技术等。所以项目中应专门开设焊接安装工艺实训课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指导学生掌握焊接安装技能。

3.会测量。作为生产一线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选用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去检测具体电路参数,并能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典型电路参数的测试调整方法。其次,要加强综合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可以给定实际电路原理图和具体元器件,让学生自己去搭接电路、选用仪器、测试和调整电路参数。也可以给定一正常或有故障的实际硬件电路让学生去测试调整电路参数或去排除故障,来提高学生测量的实际应用能力。测量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

二、大专学生的“六会”

对于高职类学生应该再加上“三会”:会查资料,会设计制作,会写文档。

1.会查资料。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陌生的新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查阅各种资料并为我所用。所以在理论项目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开始布置思考题,提供参考书,过渡到只布置思考题,不提供参考书,到最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查阅、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会设计制作。初步掌握电子线路及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是衡量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今后专业上发展的重要方面。虽然各种成熟的电子电路数不胜数,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实现某种功能应选用哪种电路更好?某种电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改进?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技术性能要求,查询、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研究类似电路性能并进行改进,通过组装调试等实践活动,设计制作出性能指标达到相应要求的电路。

3.会写文档。在项目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各种报告、文件、论文编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写的总结报告、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各种测试报告、工艺管理文件、毕业设计论文等要严格要求。并要加强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项目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电子专业课都有相应的理论要求和技能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能截然分开进行的,理论教学应为实际应用服务,实践教学应紧密地和实际应用相联系,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更不能让实践教学去为验证理论教学服务。实际应用电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电路,用到多门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各门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间的相互配合,应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全盘优化考虑,克服由于各课程间的系统性、各实践教学环节间独立性所造成的内容重叠和脱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1.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训,训练学生识别选用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装配工艺等技能。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测试电子电路和使用电子仪器的能力。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和科学地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电子工艺实训,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通过元器件检测、筛选、焊接装配、制作印制电路板、电路调试、故障排除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生产一线实践工作的训练。既学会生产一线所需基本技能,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课程进行专项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分阶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铺垫。使学生切实学会“识图、设计制作、焊接安装、测量、岗、查资料、写文档”,为今后从事生产、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综合训练。在模块训练的基础上,将模块电路综合成某种系统电路,即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电路等结合起来,能根据所需实现功能,运用EDA软件分析、设计相应原理电路及印制电路板,并进行制作安装、综合调测。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有效地应用电子技术打下基础,

四、实施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