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类专业

金融类专业

时间:2022-05-21 09:3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类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类专业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金融类专业 校企合作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相关政策指引的出台,都意在鼓励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探索,从而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就业岗位对接,突出职业办学的特色与理念。

一、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1.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而高职院校与经营相关实际业务的企业有一定的脱离。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往往也缺乏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在实操性较强的实训类课程中能力欠缺,从而无法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实操能力的优势,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处境尴尬,就业困难。因此只有践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真正发挥高职学生的优势,保证学生的就业。

2. 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而言,该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因为该类专业的学习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该类专业与会计、电梯等专业相比实务性较弱,因此对于该类专业的办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十分注重财务安全与保密性,因此金融机构很难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也就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的对接,再者由于相关制度的严格限制,许多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是无法带到企业外为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的,因此高职院校更急需突破重重困境将企业引入教学,培养区别于本科院校具有高职特色的金融类人才。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企业可以更高效、低成本地选择它所需要的员工;可以在高校推广企业的文化品位和企业的知名度以及利用学生在高校中推广金融产品;可以获得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金融产品营销、员工培训等问题。

二、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实现校企合作困境

1. 院校与企业间中介桥梁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几乎没有设立专门部门作为中介,为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牵线铺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单靠系部个体力量,大部分是动用系部教师私人关系联系企业,难度较大且能力有限。金融类专业试图开展校企合作必须要“跑市场”,而“跑市场”联系到的机构可靠性难以保证。然而可利用的私人关系毕竟有限,大多合作碍于人情,可持续性较差。金融机构方面,现在金融机构迫于业绩的压力都想寻求新的市场作为突破点,而学校就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许多金融机构都试图与高校建立联系,然而由于没有接洽的人员,同时院校也没有主管的部门,因此也错失掉一些机会。

2. 校企合作缺乏成熟系统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都倡导校企合作,然而学校却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具体系统的规范校企合作的模式,因此金融类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合作模式的不健全,造成合作中有许多漏洞,而金融机构讲求效益,注重短期利益,一旦合作不能在短期内为他们创造效益,合作很难继续维系。

3.金融机构就业岗位与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对接

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挑选新晋人才,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就业门槛较高,像商业银行招聘的学历起点就是本科。招聘金融专业高职学生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证券公司营业部、保险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销售岗位,而这些岗位人员流动性大,且金融专业女生相对较多,女生在择业上对销售岗位有一定的抵触性,因此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校企合作阻碍较大。

4.金融行业政策法规制约

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及重要性,政策法规对该行业的制约条款诸多,许多金融机构的业务无法拿到企业外供学生实践,而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这类直接接触现金的业务,金融机构也不会准许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接触。因此,金融专业相关授课内容的实习实训开展困难。

三、基于利益双赢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合作只有双方都能从中获益才是良性合作模式,合作也才会更长久。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在关注自己的合作诉求之外,更要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目的无外乎两种,一是开拓市场,二是人才招聘。

若是基于第一种目的开展合作,这类金融机构一般接纳不了高职毕业生,或者非在职人员无法进入企业实习,那么第一种模式就是不错的选择。作为院校应该为系部提供一些支持政策,系部能力有限,要想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院校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院校可以在相关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学校的优势为金融机构做一些宣传与营销,也可以允许金融机构针对校园的金融需求开展业务,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金融需求,也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性,学院对于企业的需求也更易满足。

若是第二种合作目的,那么该类金融机构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企业从业人员可以作为外聘专家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授课,特别是一些实训课,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去企业实践学习,使学生近距离了解该行业,同时也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在学生大三的集中实习阶段,金融机构可批量接纳学生的企业实习,最终在实习生中挑选合适毕业生签约就职。甚至可以发展更深度的合作模式,开展企业与院校的“订单班”合作,学校按企业要求进行授课培养,毕业后直接录用就职。

第2篇

当前我国正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社会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下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伴随着全国各高校逐年扩招的影响,高等教育也由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连年上升,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80万,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平均以20-30万的速度增长。在此情况下高校就业人数的基数不断扩张与社会职位需求的有效动力不足必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较差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就业质量不高。当前,有很多学者将就业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将视角放在就业数量上,而很少有深入研究就业质量的,其实民办高校就业数量只是一个表象问题,深层次的根源问题应该是就业质量。

二、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近年我国金融行业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使得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保持稳固增长的趋势,金融类专业成为就业率较高的热门专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金融类毕业生的需求增长,金融类毕业生人数也急剧攀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其面临就业压力和就业质量等方面的挑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有助于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分析,为其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客观了解学校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调整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容和结构,准确定位就业观。因此,在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应从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范畴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确保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就业趋势分析

首先,金融类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金融类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升温一跃成为热门专业,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将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随着银行、投资、信贷、保险、资产管理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加,且存在巨大的行业升值空间。乃至未来金融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数量众多和层次复杂的态势,金融类热门专业将持续升温。因此,金融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仍有较大优势。

其次,金融类专业就业范围广泛。由于其专业课程设置较广,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呈现出多样性,其主要就业范围包括:银行系统中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民营商业银行等;证券、期货交易公司;金融担保、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及保险经纪公司等国内外银行、投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柜员、理财顾问、操盘手、经纪人、客户服务、咨询等岗位工作。另外还可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从事经济行情分析预测、市场营销、投融资、管理等职位。因此,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

最后,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民办高校在金融专业的建设改革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金融业实际操作环境与课程学习进行融合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认识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同时,金融类毕业生应自我剖析、自我定位,明确自身在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和能力运用中的优、劣势,客观评判从业能力,制定准确的职业规划。

在追求稳定的工作、高薪待遇的工作目标同时,应尊重自我实际知识能力和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定位,科学合理的设计职业发展计划。增强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获得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良机。四、就业趋势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民办高等院校的快速兴起,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金融类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民办高校的荣誉和生存,更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为教育部门和主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行政部门在制定就业政策的问题上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改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金融类专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个人能力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

首先我国金融行业的工作环境、待遇、福利体制相对较为健全,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能不断的自我提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专业对口能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就业,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保障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金融类专业的就业范围广泛有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毕业生进入社会金融、经济等行业的相关岗位,他们就业质量的高低会影响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与口碑,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能立刻反映出民办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有利于社会金融经济发展。提高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关系广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认识,以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第3篇

中专可以学以下几种专业较好:

1、计算机类专业:该专业需求档次逐渐拉开。计算机层次相对较高的岗位,例如项目研究人员,能够胜任的人选依然不多,研究生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

2、法律类专业:近年来,法律硕士报考人数增长迅猛。司法、立法、执法都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科生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法律硕士有非法律专业的背景,可以解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跨学科的问题。

3、通信类专业:国内通信行业发展迅速以及国外相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人才就业前景广阔。除传统的电台和电视台之外,通讯公司等企业也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

4、财会金融类专业:目前我国金融类人才中缺乏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服务人才。财会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正是这几类人才的后备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高职 企业教学项目 五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18-03

2015年8月教育部正式《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文中强调要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鼓励并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①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的推行决心和坚定态度。

在国家相关精神的指引下,我院金融类专业在近几年一直坚持走校企共育人才之路,创新合作模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与当地多家金融企业尝试不同的合作模式,摸索了一套企业教学项目“五对接”的运行模式。

一 企业教学项目“五对接”的内涵

深度且持续有效的校企合作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学校和企业一起组织一些活动或推荐几个毕业生就业的层面,为了合作的长效性,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实施,全方位地开展校企合作。

1.从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将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起来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要能走入社会、适应企业需求的,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同质产品,任何一个专业只有通过研究对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用,也才能使企业觉得合作有价值。

2.从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和课程改革对接起来

不同专业都有不同的对口企业,不同企业都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及工作任务,要想学校教育的毕业生能顺利、快速上岗,必须在校内就开展相应的工作技能训练,所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3.从学生的全面培养方面将职业人的专业素养要求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现在的企业不仅需要会做事的员工,也需要会做人的员工,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常抓不懈。企业员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就应该灌输给学生这些职业意识和职业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

4.从教师的指导能力方面将企业的优秀员工培养和专业教师的培养结合起来

虽然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但是没有好的师傅很难有好的学徒,因此,教师队伍的培养不能忽视,校企双方在这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企业的优秀员工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学校的专业教师往往理论能力和研发能力突出,因此两者的结合培养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5.从学生的最终考核方面将职业技能鉴定和学校技能考核结合起来

教学的效果最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和评价。校企合作模式下需要打破常规的试卷考试模式,更多地从实操技能方面进行考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如何考核员工,学校就可以如何考核学生,考核方式的大胆创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 企业教学项目“五对接”运行模式的实践

在确定了五个对接方面之后,我院金融类专业组织师生和合作企业一起开展了企业教学项目的具体实施,基本的操作方式如下: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为明确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企业教学之前,我们主要面向学生、老师和企业组织了多次调研活动,并邀请企业专家根据调研结果展开讨论,从专业发展立足于本省、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我院金融类专业应该培养“全面发展、金融基础知识扎实,业务流程熟悉,基本技能娴熟,职业道德良好,综合素质较高,适应能力强,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良好品质,能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从事柜台业务、信贷业务、客户服务、产品营销、理财咨询等业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②

2.优选课程教学内容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之后,我们开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金融类课程多而杂,并不是每门课程都有必要或有条件进行企业教学,因此我们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及实际条件,整合了教学计划,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金融专业的通识课程之外,特别优选了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人身保险实务、金融营销实务等课程进行试点教学,并根据教学模式的改变,大胆变革课程内容,突破常规教学的限制。比如证券类课程,我们联合证券公司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了“积攒工作经验”式的半工半学教学模式。运作中我们在不影响学生其他学习的情况下,将学生排班安排进我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金融理财工作室,该工作室平时是提供给证券公司开展正常业务活动的场所,在学生进入后证券公司必须指派专员对值班学生进行诸如金融市场热销产品讲解、接待与沟通、如何提高金融营销技巧等方面的实战辅导,并不定时地带领学生走入社区了解行情、开发客户。从实施的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确实有助于弥补金融类专业大学生工作经验的不足,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因为企业人员和学生经过长期接触与历练,企业也发掘出一些优秀人才,作为其人才储备。

3.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在活动中培养的方式。根据金融专业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和比赛秀出真我风采,展现专业技能。活动中我们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担任活动指导老师,将企业文化、岗位技能考核要求、为人处世方式等通过活动和比赛慢慢灌输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企业也能从中发掘可塑之才。

4.提升专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师资培养方面我们实施了“专兼互学”模式,聘请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将其纳入定期化、规范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激励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兼职参与实训教学或担任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将行业企业的实践标准融入教学环节。与此同时,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参与社会培训认证,主动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发挥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的特长,帮助企业建立职业培训班,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和考前辅导,实现互利共赢。

5.实践式考试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最后的考核方面,我们实行了实践式考试的方式。学生最终成绩由课堂教学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共同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50%;学生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做出评价;学生实践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及学校带队教师共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实践日志、实践总结、实践业绩等。

三 企业教学项目“五对接”运行的条件

1.要有合适的对接平台

因为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无法安排学生大量地进入企业开展活动,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理想的实践对接平台,我院金融类专业联合了银行、保险、证券企业成立了金融理财工作室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美地解决了企业正常营业和学生实践锻炼的双重需求,宜学宜工,既可以解决学生顶岗岗位不够的问题,又可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营业。

2.要有灵活的学校管理制度

校企教学实施中需要灵活的课时安排、场地安排,需要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因此必须要有学校相关教学部门的支持,要赋予专业一定的自利和应变权利,改变固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备条件之一。

3.要有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总体来讲,由于企业监管和盈利目的的制约导致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单靠学院和专业的努力很难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因此我们感觉到特别需要政府出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果能有政府出面规范企业与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义务和责任、加大社会宣传、给予企业一定的合作优惠等将成为校企合作长效实施的坚实后盾。

4.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半学半工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自由度增大,活动场地会扩展到校外,学生的安全责任重大;同时,教师的指导行为更加自由,由于实践现场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学校对教师有没有完成指导任务,或者说有没有按质按量地完成指导任务很难监控得到。因此如何保障教学质量,杜绝教师走过场、学生变学为玩,是企业教学项目实施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注 释

第5篇

【摘要】互联网+是时代背景,其影响无处不在,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样面临影响,如何应对互联网+的影响,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结构体系进行建设,是每个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专业结构体系

一、互联网+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的影响

“互联网+”是时代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经济诸领域中,其影响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为了使学院各专业和课程有效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带来的影响,更好的培养与时俱进的技术技能人才,应以互联网思维对专业设置和建设进行研究。应深入产业行业进行调研,准确把握互联网对产业行业影响,尤其是工作岗位的变化,以及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流程的改变。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调研结果,征求专业建设意见,得到互联网对产业行业的具体影响,分析专业变化,着眼于时代背景研究专业结构建设,通过设置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充分反映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院校之一,依据学校历史和现实环境,明确了传承金融文化、开拓金融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办学宗旨,在专业结构布局上,采取了明确方向、逐渐推进,注重内涵,不断优化的方法,逐步形成以金融类专业群为龙头、财会商贸类专业群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群及文化艺术类专业群适度发展的航空型专业结构体系。

(一)适应互联网+对产业影响,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

浙江是全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前沿要地,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构建五大金融产业、四大金融平台、三大区域金融布局的“大金融”产业格局,计划把金融产业打造为万亿级现代产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产业实力强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的“金融强省”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省域经济发展需要,在金融管理、国际金融、农村金融、投资与理财、保险等五个大金融类专业上持续优化和建设,2011年成功申报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后,作为项目主持单位更是全方位加大专业、课程和资源建设力度,金融专业从最初的做大、做强、做实,到现在已经做优、做精、做名,在学校继续发挥龙头专业引领作用的同时,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也具有领先示范效应。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影响,浙江省规划到2020年,杭州要力争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构建和运作一批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互联网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发和推广一批全国市场占有率高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基本建成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依托传统金融行业人才培养和金融研究的优势,紧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6年又新增互联网金融专业专科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二)以互联网+为背景,推进财会商贸类专业提升内涵

1.增加会计类专业信息化课程。会计专业是高职教育的普适专业,开设的学校很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信用管理三个专业,基于原来面向金融行业办学,会计专业群金融特色明显,既面向金融业,同时也面向工、商、服务企业培养会计人才,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双素、双能、双证”为核心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会计专业适应“互联网+”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增加ERP等相应课程,逐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2.依托互联网+,加快国际商贸类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依托浙江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院逐步加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力度,在成功立项省级优势专业后,学校作为主持单位又成功立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专业根据外贸形势最新变化及外贸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与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合作修订外贸业务员岗位职业标准、开发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两个岗位职业标准,明确对应岗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全国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和外贸岗位培训,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2015年3月,国务院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作为全国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杭州跨境电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学院依托国家政策导向,适应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三)增加信息化特征明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文化创意类专业

1.以规划促发展培育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未来专业增长点。

信息产业与金融产业一样,也是浙江省七大万亿产业之一,是未来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把信息产业发展划分为培育发展期和创新突破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万亿元,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学校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基础上,计划逐步增加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加大专业产教融合深度,培养信息化高端人才。

第6篇

二者各有千秋,在理工类专业吉林大学较强,在经济金融类专业上海财经大学较好。

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吉林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著名学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利息理论;时间价值;经济思维能力;运用能力

一、引言

利息理论作为高校金融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利息理论的一般原理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应用数学工具对金融业务中与利息有关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以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分析贯穿全部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利息的度量、利息问题求解、年金、收益率、分期偿还和偿债基金等。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步伐的加快,实际上已为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和发展空间。利息理论是金融、保险精算与金融数学类课程的基础,在保险、债券、股票投资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利息理论是金融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让学生利用现代数理方法进行金融分析,对该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金融类专业学生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够胜任金融类等相关岗位的工作。

二、教学思考

1、培养学生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观念

资金如果没有时间价值,就不存在利息,因此,利息理论首先要传递的就是“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个理念。教学中强调利息理论中现在的100元和一年后的100元是不相等的,这和数学中的100恒等于100不一样,也就是说在利息理论中金额相等的一笔资金,支付的时间点不同,其价值是不同的。在教学中应强调不同时点的资金在经济上是不能够直接相加减的,要求学生时刻把“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个观念放在心中。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金具有时间价值”,需要培养学生累积和贴现的思维。在进行积累和贴现的讲解时利用图示对现值和终值进行明确的时点标注,并说明现值和终值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时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进行利息问题求解时,对于非比较期的多笔资金,有的资金需要考虑贴现,有的资金需要考虑积累,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时点进行分析,从而会发现无论选择哪一个时点作为参照时点,其都不会影响分析的最终结论。

2、以基本公式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首先,在概念界定清楚的基础上重视不同符号之间的相互转化。比如,在利息的度量这一章中,将影响利息的因素进行归类,利息因计息时刻不同分为利率和贴现率;因计息方式不同分为复利计息和单利计息;因利率的度量期和计息期是否相同分为实质利率和名义利率。把 、 和 之间的转化公式用图解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基本概念及公式。进一步地,把 、 、 、 和 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等式及图解推导出来,让学生熟练掌握,对学生理解不同利率表示方式下利息的计算非常有帮助。

其次,讲透彻年金的相关公式。年金是利息理论的核心,因此需要讲透彻年金相关公式。比如期末付等额年金的公式 需要解释 表示单位本金期末付年金的现值, 表示计息的次数, 表示整个计息期恒定的有效利率,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公式的基本含义,也有利于学生对年金相关公式进行理解和掌握。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利息理论不等同于数学,但数学工具必不可少,利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计算公式,比如年金的现值、累积值公式、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偿债基金、金融产品定价公式等等,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公式。比如每 个计息期支付单位金额的 个计息期的利率为 的期末付年金的现值为 ,这个公式可利用 进行讲解,即 表示每个计息期支付 经过m个计息期后的积累值为1,但也可理解为在第m个计息期一次性支付1个单位与每个计息期支付 ,共支付m次是等价的,这样就会很容易理解 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3.利用软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使用公式编辑器编辑符号和公式。利息理论中符号、公式比较多,而且有些符号如延期m年的n年期期初付年金的符号 在word上编辑不是很方便,但可利用最常用的公式编辑器来编辑,非常方便,也很好学。这对于学生继续学习保险精算时编辑符号和公式也很有帮助。

其次,要求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在教学中经常利用Excel软件演示计算过程,做作业时也要求学生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计算时尽量使用软件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使用软件进行计算的能力,也可简化计算,提高效率。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利息理论是对经济现象运行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把握,应用型和实践性是该课程强的生命之源。因此需要将利息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利息理论这些抽象的公式背后所隐含着的经济意义。比如等额偿还中所涉及到的等额本息偿还和等额本金偿还,这两类偿还就是现实生活中房贷的归还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可举例30万的贷款,年利率为5%,贷款期限为20年,每年偿还一次,用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方式进行偿还分别计算每年偿还的金额以及偿还的总金额。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等额本息最初每次偿还的金额比等额本金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额本息每次偿还的金额会比等额本金偿还的金额多,并且等额本息偿还的总金额也比等额本金偿还的总金额大,这说明当你在选择偿还方式时若能够承受最初的还款压力那么使用等额本金的偿还方式将让你支付更少的利息,也可进一步引申若利率变大或变小对两种还款方式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两种不同的偿还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慢慢能以专业的眼光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小结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是学生顺利学习利息理论的基础;以基本公式为基础进行教学,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利用软件进行计算,能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软件的能力,提高计算效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芳,方伶俐.利息理论课程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第8篇

摘要:为适应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3+1”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实践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3+1”培养模式 通识能力 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院校主要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类,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

一、“3+1”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学四年中,前三年在高校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第四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一般培养模式相比,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延长了学生参与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

一般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通常为3.5年,只有近半年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三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显然,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时间缩短,走进社会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延长。

(二)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紧凑

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关理论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适当整合,同时,前三年要适当加大周教学工作量,保证在三年内完成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项目的教学。

(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

据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其次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关注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最后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学历。“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通常应明显优于一般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其次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低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取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目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通常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会计类专业,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金融类专业,但两种定位均有待推敲。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设置的,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又有一定的联系。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而财务管理除了对企事业等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评价外,还要对各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事中的控制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懂会计核算,所以说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日常供、产、销等资金运营活动,经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所以,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金融市场法规,掌握证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所以金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学、金融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着力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资金调度、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税务筹划,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财人员。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从事审计、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工作;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工作。

综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基层,具有较强的职业体验,具有现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投资、财务策划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财经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咨询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能熟练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着重抓好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金融MATLAB;实验教学;人才培养

A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Financial MATLAB Experimental Course

HONG Zhen-mu HUANG Li-li

(School of Finance,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quest from the modern society to financial talents, financial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need to make some explorations and 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MATLAB,the author consults some referenc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Financial MATLAB;Experimental teaching;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MATLAB是一款由美国MathWorks公司的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商业数学软件。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目前,MATLAB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处理的金融数据量越来越大。随着投资表品种(股指期货指数、个股期权、分级基金等)的增加,我们所需掌握的定价模型也越来越复杂。复杂的定价模型需要强大的数值计算平台来支持,金融数量分析需要数值计算工具,而MATLAB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与丰富的工具箱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MATLAB在世界各大金融机构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今使用MATLAB的金融机构有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联邦储备委员会、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因此,对于财经类院校的金融本科生而言,学会如何使用MATLAB这一工具来进行金融数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更好地开设MATLAB金融实验课程也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亟需探讨的问题之一。

1 金融类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深化的进展,不断加强和提高实验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多数高校金融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项趋势。而MATLAB作为一种可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的软件,已被许多高校列入培养方案,将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独立开设。

但是,目前实验实践在金融类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并不高,实验教学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首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国内在开设《金融MATLAB》及相关实验课程时,采用的模式大多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为辅,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很明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很好的衔接与配合,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实验教学的内容更新不及时,选用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其次,实验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大多数MATLAB课程采用的是教师先讲授,学生再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的讲授大约占课堂时间的70%以上,造成学生所能获取动手练习的时间有限,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教学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实验教学采用的是完成实验报告或上机测试考核的形式,而这种方式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评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 MATLAB实验教学实践内容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不考虑学生专业的差异性,教师按照教材章节内容讲授,再让学生通过上机实验巩固理论知识点。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形成机械式的学习,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容易由于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丧失学习热情。针对这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笔者基于参与MATLAB教学的实际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上做出了一些探索。

2.1 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方向,在MATLAB的教授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学生专业应用的结合。教师在理论讲授中主要介绍MATLAB的基本使用技能和方法,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增添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W生对于MATLAB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由于我校财经院校的性质,大多数学生为金融相关学科和专业,MATLAB的开设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的设计。因此,在MATLAB 的教授中可以设置一些和金融相关的案例或建立具体的金融模型,利用MATLAB向学生演示金融数量分析具体过程,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验为辅”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呆板乏味,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倡导以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W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MATLAB的课堂讲授中,先以实例演示给学生观看,然后再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概念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2.3 评价机制

课程成绩对于学生而言是对其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评判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MATLAB实验课的教学至关重要。与其他课程的考查方式不同的是,实验课不是以单一的期末考试结果作为评分标准。实验课的考查应将考试以分数分散于平日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最终的实验报告结果的综合,可将学生在多次实验过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设为6:4,把平时的实验表现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草率递交实验报告了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实验的学习动力,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

3 MATLAB实验教学实践效果

3.1 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MATLAB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其丰富的金融数据分析工具箱可以通过编程实现金融模型的构建,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易操作的金融计算程序。通过金融MATLAB实验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的同时学会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使实验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枯燥的理论讲授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若在实验课中先以实例演示加上问题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MATLAB实验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和职业规划。

3.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通过多参加实验和实践去获取新的知识,使得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答疑解惑的导师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4 结语

摒弃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各种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上做出一定的改革,将MATLAB更多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开设实验教学,提倡任务驱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平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在财经类高校开设MATLAB实验课,要多以服务金融类专业课为基本原则,目前我校的实验教学发展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优秀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骅月.MATLAB与金融实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杨菁.对金融学实践教学问题的反思与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3]何启志.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证券期贷,2011(9).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也在不断加快,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等金融专业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和金融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开展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界限日趋模糊,企业和民众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要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就成为了各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光靠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通过金融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2.1 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普遍不够科学

从整体上看,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了一定的理论学习效果。但是,由于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要求老师及时掌握各类金融活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难将最新金融动态引入到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最新形势的掌握。

在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中,许多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特色规划。如果除去作为基础的暑假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专业文献综述训练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环节,许多学校往往是简单的根据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开出了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和银行实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也各自独立,没有体现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

2.2 实践教学资源缺乏,配置不够完善

金融实验室配置距离金融实践教学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金融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随着高科技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其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使得金融实验室在金融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各高校也纷纷加强了对金融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从目前运行现状来看,金融实验室配置距离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这也约束了金融实践教学的发展。

2.3 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挑选一些在职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实习中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工作繁琐;另外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有金融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能两者兼顾,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4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滞后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给金融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高校大多都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与实践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设置较多,应用类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时较多,实践课时较少;重宏观经济理论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产品开发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习实践明显滞后,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差,掌握知识过于死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教学模式上,应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优化金融实验室软硬件资源,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从培养金融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来看,完整的金融学实验课程应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外汇、期货和期权等方面的模拟与分析,这对金融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想利用接受的实时经济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模拟交易和行情分析,金融实验室至少要配备卫星接收机、实物展台、工作站终端、可堆叠交换机、中控系统等硬件设备以及证券实时行情分析系统、证券模拟交易系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外汇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等软件系统。这样,通过实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金融学科的教育必须将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学校应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发展业界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3.4 提高专业教师质量,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

没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不太可能培养出一批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既然金融学生要提出“双证”毕业的考核标准,那么教师队伍应该实现“双师”的教学资格认定,从事金融教学的老师除了完善自身的学术修养,提高职称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完成部分社会认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此外,金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定期到金融机构学习和进修;如果不具备此条件,学校或教研室也应该聘请金融实务部门中实践能力强的领导或者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务金融素养。

参考文献:

[1]廖霄梅.《货币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2]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人才是推动金融业提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适应战略发展需要、年龄结构合理、层级结构清晰、专业配套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金融必须要有一些“领军”式的金融人才。而农村金融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尤其缺乏既懂银行又懂证券、保险等金融知识,又懂农村经济、熟悉农村工作的复合型领导干部。缺乏既有丰富的金融企业领导经历又通晓国际惯例的金融家。缺乏熟悉专业技术过硬的金融相关部门从业人员。

二、铜仁农村金融人才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通过对辖内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调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共计169个乡镇,420万人口,从事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人员分别为:中国农业银行机构数8个,职工人数40人,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数159个,职工人数636人,邮政储蓄机构数101个,职工人数475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35个,职工人数776人。全市从事农村金融金融人员不足二千人,我市从事农村金融金融人员所占比例低,总量明显不足,学历层次低,具有计算机、国际金融、法律、会计等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同时,在政府党政机关及相关经济部门中熟悉金融的人才匮乏,发展和运用金融的思路、措施受到严重制约。如玉屏县自2010年来引进人才近300人,没有一名是金融专业人员。农村金融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农村金融改革对金融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加,农村金融的发展当然需要大量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现有农村金融系统基层营业机构和业务岗位人员不足,分布不合理,现有的农村金融人才结构中,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金融专业人员相对偏少,农村金融人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基本需求。面对不断兴起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可以预见到未来人才缺口巨大,农村金融人才总体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人才跳槽、流失、不愿去农村就业的情况更会加剧这种不足。

三、铜仁农村金融人才发展对策

在人才的发展策略上,铜仁应以政府为主导,依托行业机构发展和高校现有资源,搭建校政企合作提升平台,多渠道、分层次、分梯度、多元打造适应我市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优良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多借鉴一些国外的解决方案,如小额贷款计划、政府培养计划等,通过这些新型的金融服务来为贫困地区脱贫服务,对于目前而言,铜仁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金融人才

在加大力度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大力开展内部员工培养计划,开设行业内部、外部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从业人员自学、在职教育、外部培训等方式,在现有中、基层人员中择优培育,分层次、有梯度打造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开阔市场视野、多个领域技能知识的中、高层金融人才。

2.依托高校,订单培养农村金融人才

重点依托校政企合作平台,利用高校金融类专业丰富师资、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通过定向重点培养、整体引导拉动等模式,多样化、有序系统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工作。实施专项资金定向资助,通过减免金融专业学生学费,设立金融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方式,吸引、引导优质生源进入金融类专业学习,引导毕业生留在本市金融行业就业,为区域市场规模化打造专业人才群体。

3.健全金融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金融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全市人才信息库,定期市场人才供求信息。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合法权益。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金融人才的支援力度,使金融人才布局更合理,发展更均衡。

四、结论

总的来说,铜仁农村金融的发展,其关键还是在人才的发展。在合理利用农村金融人才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先进的教育培训,较高的金融服务水平,使得农村金融人才能够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其才能。对于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既要大力吸引外来人才,又要开展内部员工培养,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保障,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关系,充分体现人生价值,使得高端人才能够引进来,并且能够留得住。需要加大力度改善高端人才引进和留住机制、金融人才市场化运作机制和自身的培养机制,改善农村金融人才结构性矛盾,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发挥其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7).

[2]安纳特·G·钱达瓦卡.欠发达国家中城市的资金引力.金融与发展,2005(2):24-27.

第12篇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金融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研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1501

《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史上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管理学、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对该学科建设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意识到经济的重要性。各大院校也相继对其它非经济类的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做好铺垫。下面将主要针对金融教学专业学生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1 关于金融数学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必要性

从培养目标去看,对于高等院校的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之后将在金融、保险、投资、金融证券等部门从事经济建模、经济方面的分析及金融产品的设计等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都与金融相关。因此,为了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基本都在该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了《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金融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利弊

从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数学类的基础课程。相对于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功底,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这使得他们在运用数学工具去分析和处理一些经济类的相关模型及数据预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局限性体现在他们对经济类的专业知识方面的掌握相对薄弱。因此,在学习《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时,对某些知识点不能全面并深刻的理解。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课后利用业余时间多专研该方面的知识,并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所改革与创新。

3 对金融数学专业开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研讨

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师教学的时候应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首先,就《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由于金融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专业类课程较多,而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学到的经济类的知识相比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显得少了许多,无论就学科知识的深度或广度而言都是薄弱的,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结合金融数学专业的特点,在内容上,应将该课程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拓宽,不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比如在介绍信用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内容,就可以简明扼要地讲述其主要内容,不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不讲。而与《货币银行学》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相关经济类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增加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经济类专业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各大院校所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经济类的还是非经济类的专业,显然这种教育方法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对于非经济类的学生,他们本身所掌握的经济类的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知识面较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较难适应这类学生。对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很适应他们。因为就该专业的特点而言,其学生的数学功底较好,而经济类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根据其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其一,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形象、生动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他们也较容易接受。其二,在课堂中多增加案例,尤其与现代生活、经济相关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及该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锻炼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三,可适当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公司、金融企业,了解这些企业的运营状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际当中去发现问题,进步解决问题。其四,根据专业特点,在讲到某些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时,应在这里帮助学生去深挖这部分知识,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理解掌握该内容,甚至运用数学的工具看能否有所创新。

最后,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体系已经相对成熟,但到目前为止,依然还存在一些经济学家仍未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相信在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金融类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必要的。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提出几点目前经济学家还没有解决的热点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讨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上不断提高与创新。同时,应多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情况,多与同行及知名的学者进行沟通、探讨。

参考文献

[1]梁柯.关于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055):7778.

[2]白淑云.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教学与模式创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22(3):107108.

[3]李健.奋力开拓中国金融学科建设之路[J].中国金融,2001,(5):7375.

[4]赵华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