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2-06-28 00:0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11年8月我有幸成为教师行业中的一员,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期间我任教信息技术和科学两门科目。随着工作的深入,各方面经验渐长,对岗位工作情况已基本熟悉。曾开过科学和信息技术校级公开课各一节,并在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校本培训中给我校全体教师开过一节《多媒体制作——ppt制作》。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步和突破,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我近三年奋斗的目标。

二、优势分析:

1、具有一定课堂教学经验,基本能胜任三、四、五、六年级的教学工作,能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

2、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平时积极阅读专业书籍,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和思想,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和设备,灵活辅助各项教学活动。

4、基本上能正确处理和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

5、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努力进取。

三、存在的问题:

1、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学有些茫然,尤其是在新课标下,教学还显得比较陌生,操作有时会走老路子。

2、对待学生或者工作有时有点急功近利,在处理学生问题方面还有待改进。

3、完成工作时没有把紧时间,经常是前松后紧,有时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有好的想法,但因为时间的问题无法实践。

四、三年规划总目标:(2011学年—2011学年)

1、主动探索教学理念,理论落实行动,积极进行各种教学实践,摸索出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路子。

2、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素养。

3、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对待每一个学生。

4、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5、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教师,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6、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设定工作进程和完成时间,避免前松后紧。

(一)第一年目标:(2011.8—2011.6)

适应与转变好教师的角色。

1、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并在教学中进行实际尝试,做到快学快用。

2、努力研究好新课标,提高教学效率。

3、努力上好每次公开课,多吸取经验和建议,争取越上越好。

4、用心积累和学生相处的经验,多询问有经验的老师,为今后做班主任打好基础。

5、主动熟悉学校的各项工作。

(二)第二年目标:(2011.8—2011.6)

基本适应好各项工作。

1、继续多方面吸取别人好的经验,努力探索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路子。

2、争取当上班主任,实践对学生的各项教育和管理,并在其中不断使自己成长和成熟。

3、继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开始积极参加各项专业技能比赛,多见见世面,在“赛”中求进步。

(三)第三年目标:(2011.8—2011.6)

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年轻新力量。

1、仍旧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路子。

2、能够处理好班级的各项事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第2篇

1、科室“品牌建设”

(1)心衰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心衰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是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心病科的常见病,也是多种疾病的终末期阶段。现代医学对于急性心功能不全疗效快速、显著,但是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即使是长期、系统治疗,患者病情仍呈逐年加重趋势,心衰II度患者五年成活率不足50%。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减轻患者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病死率。

在世界各国最新心功能不全指南的指导下,我科西医药物系统治疗心衰的方案时刻紧跟世界水平,对于心衰I度、II度、III度,均已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但是仍有许多患者逐渐发展成重度顽固性心衰,甚至多脏器衰竭。我们发现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改善症状为主,对于脏器功能本身并无明显改善。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心衰病患者大多以虚症为主,表现在气血阴阳各个方面,在本虚的基础上,伴随气滞、血瘀、痰凝等标实的症状。我科针对临床常见证型,形成心衰方1号、2号,分别治疗气阴两虚型及阳气虚弱型,同时根据门诊及病房不同需要,选择汤剂、膏方、艾灸治疗、中药外敷等不同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急性期以缓解症状为主,缓解期长期治疗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从而减少了患者发病次数,降低死亡率。待资料准备齐全,心衰方计划申请院内制剂。

(2)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治疗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在心脏神经方面的一部分,与患者的体质、情绪密切相关,分布于中医“胸痹心痛病”、“心悸病”“不寐病”等方面。西医对该病的态度是听之任之,或者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但是该类疾病反复性强,且药物副作用明显。中医辨证施治,该类疾病患者多为气虚、阴虚体质,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状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甚至学生的学习压力均增加,同时活动时间、活动量明显减少,这些社会现状促使人们患该类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中医治疗该类疾病多以行气理气为主,效果非常显著,而且无肝肾损害及药物毒性等副作用。该类疾病病源广泛,多在门诊进行治疗,我科针对该类疾病的临床经验,已申请院内制剂“百消颗粒”。

2、CCU病房建设

目前CCU病房房屋改造已经完成,计划病房内具备监护、除颤、心梗快速排查的能力,尚未配备呼吸机功能。我科重症患者较多,计划在20XX年加强CCU病房重症患者医疗、护理方面的经验总结,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申请1名医生20XX年就CCU病房短期进修,以提高工作能力。

3、心血管介入治疗

20XX年我科将心血管介入列为重点发展内容。我科目前虽住院患者较多,但是适合做介入治疗的相对较少,且许多患者是抱着中医治疗为主的考虑来我院治疗的,因此介入的开展的确是难度较大。今年的介入治疗仍旧选择择期介入患者为主,由外请专家来指导操作、我科医生辅助进行完成。同时申请1名主治医生去阜外医院就介入及重症进修,逐渐培养我科的介入力量,把我科的介入工作一步步开展起来。

4、诊疗方案

我科目前有三个诊疗方案:心衰病、胸痹心痛病、心悸病。我科计划20XX年新增眩晕病的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病而设。高血压患者病源广泛,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患者的中医治疗要求越来越多,尤其是高血压早期、高血压I期患者,该期患者可逆性较强,脏器损害不明显,中医辨证治疗标本同时进行,不仅降低血压值,而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几率。

5、院内制剂

在原有科室院内制剂的基础上,20XX年计划新增心悸病的院内制剂:宁心颗粒。该方主要治疗各类心律失常及非心律失常的心悸患者。因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低血压、慢心律患者均不能使用,这就给中医治疗心悸病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心悸病是我科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需求明显。宁心颗粒方在临床使用已经多年,临床疗效稳定,已列为今年院内制剂申请计划。

6、加强科研开发

科研指导临床,今年我科计划两项科研思路,目前基本成形的一项“炙草活血方治疗阴虚血瘀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7、人才梯队建设

随着患者逐年增多,CCU病房建立,介入治疗的开展,我科心病科专业人才尤显不足。计划20XX年就介入治疗、CCU病房方面派送人员进修,申请新入研究生1名。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兴趣;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01-01

数学是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高中生高考必考的科目,但许多学生对于高中数学学习很苦恼。即使有很多在初中阶段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到了高中后,对于数学学习还是很吃力。新时期,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正视这种现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寻求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视目前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方能对症改正

很多的学生,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对于数学的学习都得心应手,然而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当进入高中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高中知识点学习起来总觉得很吃力,慢慢的降低了热情,成绩一落千丈,慢慢的轮为学困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可是这么多年却没有人去想为什么,去找原因。经过多年的教学,以本人的经验总结,我觉得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教学方式问题了。教学方法的不同,在初中由于教材内容少,教学要求较低,教师课时安排比较充足。因此,讲课内容少,课时进度慢,教师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的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教师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评讲,学生也有足够时问进行巩词并总结。其次,心理因素的原因。由于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是受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所制约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大多数高中生一般都是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总是觉得很害羞,不爱与教师交往,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因此,心理上产生了一种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知识。最后,不得不提环境因素。学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些环境都是客观的,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利用环境、改造环境、适应环境,使自己成为环境的主人。有的学生常常过分强调环境的客观性,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去积极地利用现有环境。或改造、适应现实条件,而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有的甚至埋怨环境不理想,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活动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导致学习数学知识吃力,学习激情不够,学习效率低下,从而变成学习困难,而放弃学习。如上的几点原因,只是本人的简短的总结,并不是面面俱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反应,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能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寻找原因,只有知其因,方能对症解决。

二、知其因后,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呢?

1、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兴趣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联系教学知识,抓住重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同时要积极的期望。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数学充满信心。相信数学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想象中的兴趣会推动学生认真学习数学,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也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因为不断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同学往往努力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而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这样才对学习有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兴趣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高中教师切记不能忽视兴趣的重要性,相反还要更加的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放在教学首位。

2、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好和会学是两码事。新时期,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我们更注重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中,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以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它任何形式的教学方式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终身受益。但学生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还是要靠后天培养。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与传授是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的揣摩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能力。

3、提高多媒体的使用率,提高教学效果

第4篇

关键词:市容园林行业; 继续教育 ;培训工作 ;发展现状; 发展思路

一、引言

近几年来,为落实国家《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西安市已于2010年5月印发了《西安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2012年起,继续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且每年不少于80学时。

二、目前一般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1.思想观念陈旧,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落后。大多企业的继续教育发展缓慢,一些人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缺乏正确的定位,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大多都是讲师将书面上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空话、套话比较多,内容枯燥乏味,讲解不结合实际案例,实际适应性不强,致使员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主动性差、培训效果不尽人意等问题出现。

2.经费投入不足,使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继续教育经费在许多企业中都未被纳入到专项经费中,因此企业对继续教育投入往往很少。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导致继续教育规模水平很难得到提升。

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一般无固定编制。大多数企业缺少自己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教师的聘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进而导致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缺乏连续性、一贯性。

4.培训经验不足,缺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当前,企业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只是对前期的教育培训过程进行组织,后期对培训结果的效果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这导致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很容易造成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降低,进而不求上进,对企业组织的培训进行敷衍。因此,企业应采用竞争的方式、奖优罚劣,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职工物质或精神方面进行激励或惩罚,以使培训达到真正的目的。

三、继续教育学习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

1.继续教育学习的意义。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企业的专业技术队伍必须要做到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专多能。继续教育不仅是干好本职工作以及迎接新挑战的需要,而且它对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及要求。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分为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知识更新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0学时,其中要求公需科目不少于24学时,专业科目不少于56学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取得继续教育学分,包括:参加培训班、参加相应的学历教育或攻读学位、参加国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四、我市市容园林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1.融汇多种教育方式于一体。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摒弃了学校以往单一的教育形式,它不仅将培训范围拓展到了社会和家庭,而且教育的层次及内容也各不相同,它给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另外,在形式上它不仅限于培训班一种形式,根据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可以采用各种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有组织、有计划的自主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继续教育内容既新颖又实用。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注重于职工的应用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培训,进而使职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我市市容园林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从知识更新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为宗旨,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结合市容环卫和园林绿化行业特点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实际情况,既要学习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经济知识以及各种通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着重学习本行业、本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借此来寻找事业进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发掘提升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3.继续教育基地为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保障。市容园林行业主管部门专门成立了市容园林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依托下属的园林技工学校开展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了园林技校的师资力量、教学优势,在市容园林行业资历较深,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相关专家教授为大家授课,2012年至2015年已累计培训市容园林行业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名,为市容园林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4.教育结构多元化。职工继续教育培训是一个横向的培训体系,由入职前教育,在职技能教育、入职后继续教育等组成,交叉互补。大力提倡学历教育,通过对职工学历、学位进行统一认证等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干部职工报读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各类专业学历、学位教育,为干部职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改善专业知识结构。继续培养行业学术带头人,为市容园林事业培养高层次高学历专业人才。

五、我市市容园林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思路

1.建立职工教育培训的新理念。市容园林行业管理部门应该改变对职工教育培训的理念,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避免与工作冲突,并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达到互动。最终使职工能够因为培训使得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科学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保障。我们可以在制度中明确规定一些内容,如员工上岗必须持有上岗证、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继续教育、在职期间只有积极参与培训才允许上岗才能得到提拔等。通过这样,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主动进步,进而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明确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向。职工教育培训不仅要保证全员能够参与培训,使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且还要能够为园林行业快速的培养出核心人才,使企业的智力得到开发。因此对于职工教育培训我们要着重于需求培训、重点培训、个性培训、层次培训。

4.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职工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对培训方法进行革新,对培训内容进行丰富等方法实现。如(1)将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2)精选培训内容,有重点和针对性的进行培训;(3)对培训成果进行考核;(4)不断对培训经验总结,促使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升等。

5.建立科学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评价体系。提高员工的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完善评价体系,革新激励机制,为企业提供人才的保障使企业健康发展,对职工给予激励措施以奖励其在工作或培训中的突出表现,使员工的能力和才华能够充分的发挥,使员工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并且作为其他员工效仿的榜样,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六、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创新 大学生就业 能力指导 就业困难

作者简介:雷树俊,女,1964.8,江苏淮安,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定义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定义一直众说纷纭,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综合各家之所说,概括如下,就业竞争力就是指个人在大学教育期间所获得的,寻找工作的能力优势,进行职业选择中,职业发展过程中较其他人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能打动用人单位,超越竞争对手。这些优势都是靠个人的人力资本和聘用单位的人力需求间的匹配中体现出来。毕业生在就业中找到符合自己目标并能满足自己才能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时必须要具备就业竞争力。就业核心竞争力中包括技能、管理、抗挫折能力、外语、计算机、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总的来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大学生在校四年中通过自身努力,教师的教授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实践活动中的锻炼,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形成一种综合的就业、专业、工作素养。其次,高等院校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声誉对毕业生所产生的效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等等。最后就是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推动学生就业的管理工作对毕业生产生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生信息传递以及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这三个层面对高校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在各项原因的调查中,其中实践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对毕业生到岗实践能力需求不断加强,各个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常常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审查条件,甚至作为录取的条件之一。很多单位不仅对实践经历要求严格,对在校期间的实践成果要求也相对严格,大学生若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将成为学生求职路上的拦路虎。

在大学生就读高校的四年中,学生会经历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两个环节,虽然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应用,但还是存在一些完善的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就体现在认识程度较弱,长时间以来,理论教学占据半壁江山。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的基础理论性学习中,学校与教师都存在理论教学凸显学术性,而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环节,这样的错误认识就误导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部分学校甚至时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即使高校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大部分高校还是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学术科研工作中以及知识性的教学中,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放到日程上来,还有一些高校宣传口号做的十分响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计划制定很完美,但是实施起来只停留在表面工作中。导致学生在高校期间了解专业技能、实践技能的途径少之又少。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作为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学校并没有把握好社会实践这一环节的设置。

校外实践活动的忽视,校内实习体系也不健全,这是现如今高校的现实情况。很多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中都提及实习教学环节,但时间非常短,仅仅有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部分高校也为了弥补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的缺陷,而制定了校内模拟实践,增加实验的课时等等,但是这些在执行起来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化,考核随意化。例如有些学科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也分割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联系,这种知识体系的形成,难以适应跨国企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一种现象,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师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现有知识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只能让许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薄弱已经限制了高校实践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究其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而教师视野狭窄,教师在到高校工作后,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较少,无法了解学科前沿信息以及发展动态,对最新的技术成果了解甚少,更没有接触过先进的技术仪器。教师长时间将目光聚焦到理论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到业务部门的实习锻炼的机会。学校的激励以及考评制度制度不够完善,教师没有继续深造的积极性。

二、 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工作,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相关举措。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情况已经显露出来,各高校面临如此严峻的问题,必须着手进行深入探究,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工作。在新时期,我国高校的教改工作的进行必须要与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相结合进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建立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准确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命脉,了解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向,精确把握其发展规律,既要基于各高校自有特点以及办学特色,又要着眼于当前学校存在的就业问题,还需要探析学校以及专业长远发展的情况、课题。

1、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增加关注度,确保高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的就业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这关系到毕业生的前途以及职业发展,关系到高校稳定、健康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供需的稳定发展。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教育部门、高校都需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必要情况下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工作,让各高校的就业工作能力在足够的投入下顺利展开。高校要保障就就业指导工作资金充足,踏实的保障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并把民生工作有序的开展起来。不断完善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消除那些不利因素,解决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协调的因素。转变观念就业指导观念,由管理行政配置计划主导的模式转变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

2、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工作体制。各高校要不断深化改革,通过在摸索中总结,在参观学习中进步,探寻出符合自身高校学情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机制。要改变院系依赖学校、依赖职能部门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面,调动各院系的主动性,让院系自发的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开创院系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通过考核评估等方式将就业工作纳入到体系中。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调动全体师生的智慧群策群力创造就业氛围。要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支持、鼓励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事情,不断探索和创新,及时纠正与形势发展不和谐的方面,及时的改进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要大胆的应用新机制,在合作与沟通中推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另外,也要侧重研究政府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实施的优惠举措、创业教育、职业培训等等,加以研究并积极推广。

3、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开展工作,在总结中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指导工作的基础,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实践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上,盲目的开展实践工作而忽视理论指导都是不可行的,也只是暂时的发展,不可能让指导工作可持续进行。同样,就业指导工作理论的建立也必须出自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上,理论与实践结合是相辅相成的。就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让教师们抽出实践进行总结,总结好的经验,推进不完善地方的改革。教师们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之前也要坚持理论学习,要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前沿的就业实践能力丰富指导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对于广大的在校学生来说,知识的取得大多来自书本,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为此,学校应该加大投入,联系当地的企业单位,“学产”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场地、科目、设备、师资与技术支持,不断促进校企合作。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阶段,学校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建立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通“学研”通道,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利用学校与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强的特点,参与或建立于企业有关的项目。通过项目的立项、研发到实践来形成产学研的联动机制,使得企业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产学研体系的优势。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4、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借鉴他人经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和谐发展。如今各高校对就业率的重视程度已经逐步加大,但是必须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轻视就业质量。要通过积极开展评估活动来推动就业工作的发展,这些评估办法不能关门自己创造,必须要积极的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就业评估模式,全面的、客观的、先进的建立评估体系。严格制度的制约可以对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有个基本了解,这样考核和评估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力的完善。

5、大强对教师的就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创造良好工作氛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必须要秉承为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进行学习和深造,各高校要对这些教师不断鼓励和引导他们提升业务水平和自身能力。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程度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所以要定期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他们从知识、技能、业务等方面综合提升,并通过学校制定相关的评估方式来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消除那些工作中的不积极因素。引导教师快速成长,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指导。

6、高校应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善于利用和发挥市场体系的积极作用。就业趋势的严峻,警示着高校不能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招聘,而是积极的走出去,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的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对用人单位进行分析,了解招聘需求,通过与用人单位联系将学校办学特色以及毕业生专业的特色宣传出去。同时,也要积极的与长期合作单位进行沟通,对用人单位邀请到校园进行宣讲,举办专场招聘会,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是,很多专场招聘会的效果并不明显,到招聘结束仍然有部分职位没有招到合适人才,也有大批量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岗位。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完善招聘会形式,面对这种现状,可以改变这种赶集式招聘模式,进行行业类招聘方式,这样不仅增加了招聘的机率,还为毕业生增强了招聘的针对性。积极利用信息化招聘方式,及时下发招聘信息。并不是所有用人单位的招聘规模都可以建立一次专场招聘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网上招聘平台,让更多的学生以最便捷、快速、高效的方式进行就业信息的查询与简历的投发。这样也为用人单位提升了招聘效率,这样不仅高校提升了就业率也更好的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吸收更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招聘。

7、通过完善产学研系统,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产学研”是一套完整的体系,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创业思维的全新人才,摸索出一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应该在机制与体制上进行创新。通过机制以及体制的改革,使得“产学研”能深入、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自身不断改革和努力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使“产学研”链条能够不断转动,扩大合作范围,开拓思维,让更多的大学生融入到社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创业平台、就业平台。

综上所述,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导工作,对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必须要从大学就业竞争力入手,根据各高校自身就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能力指导,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何静,武威.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郭宇刚.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第6篇

论文摘要:对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调查表明,学校将这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创建联系在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实践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但同时这类课程也面临着观念、经费、时间、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科技类校本课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旨归,是其他课程类型所不能替代的。发挥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注意此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整合,处理好此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也可采取课程化、制度化、个性化的工作思路来提升此类课程本身的质量。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为了全面反映调查所得,下面笔者将调查结果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呈现(详见表1、表2)。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和资料本身呈现的特点,笔者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

1.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对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学校通常是从一开始的课外科技活动逐渐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来加以开发,即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特色创建、已有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规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最后成为正式的校本课程模块,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种课程类型(见表1)。

2.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开展科技教育之前,并没有从整体上单独预设目标,而是在开展科技活动时相应地涉及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形成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清晰(见表2)。

3.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施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主权,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些要求正好与科技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一致的。为此,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重新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3]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4]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1-20],

第7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性实验;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王倪珂(1985-),女,河南洛阳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实习中心,助理实验师;孟玲霞(1980-),女,山西永济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实习中心,实验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74-02

高等工程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培养并造就一大批具有竞争性、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相对扎实,但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有关,学生没有好的实践平台参加创新活动来进行自主设计型的实践,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欠缺。另外,教师参与指导较少、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也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善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不对称性,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2]

一、实践平台现况

近几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习中心为了应对严重的就业形势和各种竞争的挑战,解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以及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培养现状,针对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开放性试验等实践教学项目,如设计“S”轨迹无碳环保小车、设计制造典型运动机构、三维模型造型加工等,并且组织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数控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等竞赛,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每个实践项目的完成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可以充分养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所需知识的习惯,以及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再理解、巩固的过程。同时,中心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数控设备及大量的工装夹具、量具、工具等,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另外,中心还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中青年教师对这些实践教学项目进行专业指导。

实习中心开放性实验教学经过几年发展与完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完成了几种典型机构的设计加工作品;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了机械设计大赛,分别取得了一、二等奖多项;成功举办了校内首届数控大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作品如图1所示。

然而要构建实践平台,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今后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实践平台的完整性。[3]第一,建立实践项目课题库,提高项目双向选择的灵活性,学生也可以在给定的大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做。第二,建立一支凝聚力强、立志创新、梯队化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第三,完善各类数控设备及配备相应的工装夹具、刀具、量具、工具等,规范设备设施的使用制度,保障学生实践安全。第四,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自我管理能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落实点等,从而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4]

二、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具体措施

要完善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理想的工程实践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1.调研制定项目库

实践项目库的题目选择是提高学生参与率、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并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和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研,了解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市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开放实验等活动的参加情况,对当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及北京市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分析总结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灵活性不够、宣传力度不强、课题选择面不广等;深入社会了解企业单位对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解和要求以及对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的评价;以工作在工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致力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专家为访谈对象,掌握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调研的结果,针对工科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实践项目的开设,探索项目开设方法及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科技创新、学生感兴趣的、与企业实践接轨的实践项目库。

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库不仅要拟定详细的课题方向及内容,同时力求在课题的大范围限定下,还有一些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设计方向,避免设计研究内容千人一面。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开放实验等项目,首先,要对开设内容进行研究,题目要有较强的可选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科研兴趣自由选择;其次,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特别是指导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密切相关的题目;再次,结合国内主流竞赛情况,以及本科生专业课学习进度,组织开展校内科技创新比赛,进而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国家与北京市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最后,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设备、工具、生活用品、企业中新型产品、环保用品、教学设备、康健装置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改进、创新等,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实践中来。

2.构建师资队伍

科技创新、开放实验等实践项目的实施,需要一支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队伍由三个梯队构成:专家教授、实验师和高级技师。

专家教授负责理论研究和指导,为实践项目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实验师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来指导学生操作,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解决新课题能力;高级技师主要完成审核图纸、辅助指导加工装配等工作,需要有多年的实践加工经验。三个梯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共同对实践项目进行把关和指导,保证实践项目的顺利进行。

随着科技创新、开放实验等项目实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分工与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服务。因此,构建梯队分工明确、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更能为实践平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基础。[5,6]

3.配套硬件平台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实习中心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数控设备,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卧式及立式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床、五轴加工中心等,并计划继续购置若干台数控线切割机床及加工中心;同时还购置了大量的辅助类工具,数控机床配套的工装夹具、量具、各种数控刀具等,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今后还需要不断完善设备的操作辅导及管理方法,完善工具的使用及管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好的硬件保障;更要进一步完善设备设施的使用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在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践项目环节。

4.完善管理机制

(1)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制度的建立便是成功的开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校本情、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整体素质及知识掌握水平,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教学及管理措施,并在开放实验的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将相关措施融入进去,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

通过总结目前开放实验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及制度,从而引导学生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由指导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及特点,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安排等,在关键节点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引导,完善项目实施过程文档,督促学生按计划一步步完成项目内容,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及科学性。[7,8]

(2)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积极主动性。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适当进行奖励:与学校学分制度结合,加大实践环节学分的认定力度;对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不定期的举办学生开放实验成果展示和技术交流,由同学自己现身说法,宣讲自己的收获;以学期为单位,对同学所完成的开放实验成果进行评比,颁发证书和奖励,从而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肯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实践创新活动中来。

(3)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实践项目环节完成后,如何评估学生是否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实验指导者最关心的问题。创建一个相对合理、相对公平的评估体系,不仅可以正确检验学生能力的提高程度,更为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更能保障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在自身发展方面的自主性、能动性。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是否真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估检验认定,对学生进行激励,为学生参加其他活动以及就业提供参考,更促进了指导教师今后的实践教学不断改进。

三、建立工程实践平台的意义

1.增加竞赛参与度

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需紧密切合国家热门竞赛题目要求,按照比赛的标准拟定实验的具体内容,为后续同学们完善作品、参加比赛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2.贴近企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缩短学生在就业阶段的适应期

通过开放实验的全程训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实践,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必能更加适应社会的挑战。在本科四年的专业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这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能力与今后就业时企业的需求还有哪些差距,以便迎头赶上。

3.完成将所学专业课内容有机结合并再学习的过程

本科教学过程中各个科目的内容分开教授,考核方式又过于独立,同学们无法学习到整体工程性思维方式。而通过开放实验,将工科专业所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二维绘图”、“三维建模”、“数控技术”、“精度测量”、“刀具夹具”等课程,全部有机结合起来,同学们通过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完成模型加工以及装配调试全过程,既锻炼了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锻炼作为工程设计人员的大工程思维意识过程。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开放实验中,指导教师只是拟定大概方向,具体的设计方案细节、设计进度安排、加工方式、安装调试过程全部由同学们自主进行,并由教师指导、辅助完成,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实践技能,更能够让同学们体验到根据自己的实验进度安排,去学习所需知识的全过程。同学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时,会自己广泛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逐步解决相应的问题,一步一步将整个实验进行下去,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是当前本科教育最缺乏的能力之一。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使同学们更愿意自主学习。

5.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同学们可以学会如何安排一个工程的进度,提升自己作为工程指导者的主人公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沟通协作、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己优势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

6.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同学们从书本上学到了专业知识,即使学习再好的同学,要动手实践时也会一筹莫展。作为理工科类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自然也较高,通过开放实验完成设计、加工、安装、调试整个过程,不仅强化了所学的书本知识,更能锻炼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同学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璐.开放实验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244.

[2]周彤.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1,(26):181-182.

[3]刘国荣.工程应用型本科全开放实验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57-58.

[4]洪涛.创新开放实验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41-144.

[5]赵文敏.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9):1116-1119.

[6]褚晓锐.基于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5-18.

第8篇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全面铺开,本研究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媒介进行调研。此教材包括五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基本词汇量为3 600,加上一些词组、短语和惯用法累计达4 500左右,几乎是新课改前的两倍词汇量。教师的备课与信息检索负担明显加大,其中Task、Project板块超出了不少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能范围,以致很多任课教师对新教材随意删减或更换板块内容。同时,新教材侧重英语知识与技能在运用中的习得,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中学校是两年内学完全部课程,高二暑假便进入第一轮复习,因此,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又回到了教师“一言堂”的现状,教师再次牢牢地控制着课堂话语权,学生只是充当课堂记录员或听众。那么,教师能否通过对各板块以及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的科学整合,在额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新课程任务?教师课堂话语量与教学效益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课堂内教师与学生的话语量应该保持怎样的比率才合理呢?本研究拟以教师课堂话语量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效益与教师话语量的联系进行实践调研和评估。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的界定

“教师话语量”(the amount of the teachers’ discourse in class)指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进行语言交际的有意义的话语总量。它包括教师的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指令/活动组织、解释、评价、总结和作业布置等。

“高效课堂”(highly 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狭义地讲叫最佳课堂教学效益,从广义的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最优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高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近来,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它的再界定,即:“高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高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实现教与学的统一。[2]

2.研究对象

湖南省耒阳市二中58位高中英语教师、湖南省各地区教研活动中的32位英语授课教师共计90位。通过观摩课、赛课、示范课和常规课等形式对这90位教师的各种课型的话语量进行调查统计。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调查研究法、数据统计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通过授课、评课、课后反思等方式对教师课堂话语量进行研究和统计,并且与他们近十年的教学效果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探寻科学合理的课堂师生语量比率,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把话语权充分下放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4.研究路线

数据统计(教师语量与教学效果数据统计、各种课型语量结构统计)数据分析(分析语量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各种课型的语量结构)研究结果(理论形成)教学启示(理论指导实践)

三、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1.数据来源

(1)课堂实录:利用电子监控录像,统计师生话语量;平时听课时利用手机、手表等工具对师生话语量进行统计。

(2)访谈: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哪些教师课堂容量大、哪些教师教学效益好等等。

(3)资料收集:收集各年级、教务处的各种教学效益考核资料。

2.师生课堂话语量数据统计

教师话语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组成:导入、讲授新课、课堂指令/活动组织、解释、评价、总结和作业布置。

学生话语主要包括:思考、回答问题、课堂训练(包括朗读、做调查研究、表演等)、记录等。

表1、表2是近几年湖南省各地区32堂教改观摩课和近50堂常规课(《牛津高中英语》版教材)的话语量统计。

统计得出学生平均话语量占64%,教师话语量占36%。以上观摩课均属各地区的样板课,通常是由学校备课小组按照新课改精神精心设计,并反复试教的产物。从上述数据以及授课现场发现,新课改从理论到实践均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这些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平时的常规课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和效果。

此项统计主要是调查我校和湖南省各地区的常规课型的教学,其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反映出不少地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真实的一面。从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缺乏科学有序的语言交流,只有口语课学生的话语量提高了9%,占一堂课的51%。学生在新老教材中的课堂平均话语量分别占14.8%和12.6%;教师话语量为67.1%和72%。

3.教师话语量和教学效益的数据统计结果

本研究把话语量适中的英语教师分为A类,话语量大的分为B类。运用我校教学效益考核公式进行数据统计。统计公式:班级贡献值=(班级科平成绩与年级科平成绩差值)-(班级人平总分与年级人平总分的差值)÷学科总数。

例如,张老师任教高二某班英语,期末考试英语班平分为73.7分,年级英语科平分为78.5分,他所教的班级各科人平总分为586.1分,年级人平总分为602.6分,那么,张老师的班级贡献值=(73.7-78.5)-(586.1-602.6)÷9=–3.0分。班级贡献值为负数表明张老师的英语教学在班级属于拖后腿的学科,若贡献值为正数,表示该学科属于教学效益突出的科目。各学科贡献值正负相抵为零,它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

从统计中发现(见表3),高一阶段课堂话语量大的B类教师的教学效益(班级贡献值)比课堂话语量适中的A类教师要好,到高二时两类教师的班级贡献值基本持平,到高三时A类教师的贡献值明显高于B类教师,高考时A类教师的优势更加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效益并不与教师话语量成正比。

第9篇

一、在了解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去安排教学内容.每个班中的学生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那些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教师要适当的给他们安排一些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技巧性.这样才有助于优等生发挥自我优势,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进取.另外,教师在应对中等生的时候,要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安排中等类型的练习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安排适当的拓展内容.教师在应对较为落后的学生的时候,要尽量在课堂设计一些他们容易理解和学习的内容,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也就能逐渐的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渐渐的学习的信心也就提搞了,物理学习进步的就更快了.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了解,超额的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不能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就会扰乱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就很难对物理产生兴趣,物理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时间久了,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例如,高中物理苏教版中平抛运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组织教学之前以一个教学班为单位对学生做了一个学情调查,发现一个教学班之中学情差异是很大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预习比较到位,之前的知识也掌握的比较牢靠.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础掌握并不牢靠.对平抛运动的理解并不清楚.解题的思路也不够明确.针对这么大的差异性,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中就进行了隐性的差异性教学.尤其是在本课的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的一块的设计中.笔者让部分比较不错的同学进行主动的探究.让他们自己总结.然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并促进在这一模块中学情一般的学生.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通过这种隐性拉动,几乎全体学生不仅仅掌握了,平抛运动的特点,如物体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如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影响.和接下来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学生不仅仅掌握的比较好.同时由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性.激发了很多原本不太积极的学生的积极性.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该打造出差异性高效率的教学

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很多是因为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思想和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教师讲的问题没有听进去,大脑没有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从而导致长期的思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以致跟不上其他的同学.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这一部分学生,要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提醒,还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活动,以便提高注意力,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经常在多数同学问题还没有思考完成时,就由少部分的学生回答所取代,造成落后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导致了课堂的低效力.还有的差的学生他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弱,回答问题时不能清楚地回答,这时老师就打断学生的回答,或取代回答(其他优秀学生回答),严重的还要被老师批评,这样就给学生有造成了自卑的心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类的学生以后回答问题就会更感到害怕,更加表达不清楚,或还会造成本来会的同学,就是因为心理自卑而不敢回答或者回答错误的现象等等.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避免盲目而无效的提问.课堂的时间很宝贵,教师如果提的问题让学生无法回答,那么就失去了原有的实效性.物理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门课程中教师应当多和实际生活联系,提出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实践.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多思多想,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避免在课堂上做一些无效的事情.还要思考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可靠,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最有效,学生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等问题.

例如高中物理苏教版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肯定会让部分学生思想麻木,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差异进一步拉大.笔者设计这节课时注重教学效率的问题.以一根主线贯穿课堂.从生活中随手把一个苹果抛向空中这个现象入手.从问题的产生,到分析具体问题,再根据差异性教学原理,让一部分基础较好同学先自学来解决问题.让对这节教学内容比较吃力的学生讨论,自行研究这个问题.然后举行两种模式课堂对比.在热烈的气氛中,几乎全班同学都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加速度及其相关概念、原理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握.

三、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教师要严格要求他们,要坚持“高要求、严标准”的原则;对于处在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教师还要积极鼓励他们,教给他们较好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对于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教师要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法,先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之处,及时的表扬、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树立自信心.

四、开展个别学生单独指导的学习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 海南电大 开放教育本科 公共英语课程 “英语Ⅱ(1)”

一、引言

为应对教育部对部分网络教育学院实施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网考”)的压力,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先后进行了相应课程改革。电大开放教育本科非英语专业英语网考科目是“大学英语(B)”。多年来,海南电大在适应网考的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之路上并未真正迈出步子,公共英语网考课程被当做普通课程对待,未被给予相应重视。尽管任课教师不遗余力,但海南电大的网考合格率一直徘徊在电大系统下游的状况并未得到改观,因此,其适应网考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与管理已到了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的地步。本文所提的教学改革思路主要基于任课教师多年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任课教师与历届学生定期与不定期的随机交流与访谈、教师辅导答疑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教师与兄弟电大同行的经验交流、网络及文献调研分析等。

二、海南电大网考与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对电大开放教育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网考无疑是一拦路虎。根据相关统计,海南电大历次英语网考通过率一般在30%左右,尽管每年有三次参考机会,但学生考试信心会逐次下降,继而心灰意冷直至最终放弃。为数不少的本科生专业课成绩优良,却因未能通过英语网考而无法按时毕业,这一状况及其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不能不令人担忧。

“开放英语3”(以下简称“英语Ⅱ(1))、“开放英语4”分别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第一、第二学期公共基础课,前者是中央电大统考课程,有形成性考核任务和期末上机考试;后者则是网考辅导课程,面授辅导按网考题型设计为专题应考辅导,这套办法实施多年,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多年来只有一位教师独力支撑全校所有本科生网考辅导局面,缺乏辅助人员和协作团队,个人精力有限,压力很大,而且如果临时调换任课教师,则新任教师很难迅速进入角色;二是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网考辅导管理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学生管理如同一盘散沙,学生缺乏网考意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职责不清,遇事互相推诿;三是大班授课,且面授时数少至仅21节,严重影响考前辅导质量,大部分学生尚未弄清网考是什么就已走进考场仓促应战,考试效果可想而知。

“开放英语3”作为网考前期课程,虽力图在考试题型上向网考靠拢,但实际辅导与网考有脱节。该课只安排一位教师大班授课,总面授时数同为21节。任课教师没有网考辅导的压力,但有中央电大下达的该课教学计划和任务,因而难以分身尽早向学生宣讲网考并让学生熟悉网考试题和环境,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开放英语4”的考前辅导压力。

三、海南电大本科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相比兄弟电大,海南电大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已然滞后,但兄弟电大的改革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认为,应当将两门课的教学辅导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来抓,本科生一入学就应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因此“开放英语3”阶段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辅导改革

1.组建教学团队

改变原来“开放英语3”和“开放英语4”各由一名任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充分发挥团队作战优势,将英语教研室现有7名教师中的6人整合进来,打造一个团结协作、高效务实的教学攻关团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中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充分强调合作。

2.强化学生网考意识

海南电大学生网考意识亟待增强。一方面,海南教育远落后于内地,海南电大学生的底子薄,学习主动性差,竞争意识不强,学习上仍沿袭教师督促甚至一手包办的传统观念,思想游离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理念之外,这无形中给网考意识的树立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学习“开放英语3”时,学生需要完成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形成性考核作业并参加期末上机考试,这容易给学生“开放英语4”也采用同样考核方式的错觉,即使反复宣讲也难以消除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更何况教师因为要完成本门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网考意识问题和网考环境的普及。今后,学生网考意识的强化一刻也不能放松,每次面授课、辅导答疑和小组活动都要反复强调网考问题,师生要共同研究网考试题,探讨复习方法和考试技巧,学生要始终绷紧网考这根弦。

3.实施统筹教学

根据海南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开放英语3”的教材不适用于网考训练,教材与配套学习光盘有脱节现象。学习光盘功能强大,习题覆盖面广,相比文字教材更适用于网考训练,但学生习惯于使用可随身携带的文字教材,对于需要安装到电脑的学习光盘,由于时空限制用得较少,这导致日常学习脱离网考环境。然而,“开放英语4”所用文字教材由于包含网考题和答案解析,却十分适合全天候使用,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纸上练兵熟悉网考题目。可见,两门课的教学资源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电脑环境下使用“开放英语3”学习光盘,其他时间和环境则使用“开放英语4”文字教材。

在找到两门课的最佳结合点后,我们明确了改革思路:在确保完成“开放英语3”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将两门课进行统筹与整合,从“开放英语3”学期开始进行网考辅导和训练,把网考辅导糅合到“开放英语3”的教学辅导中,使网考辅导周期从原来的一个学期延长为两个学期。教学辅导课件浓缩“开放英语3”的知识点介绍和网考题例,有向网考的适度延伸。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处理两门课的关系,督促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必要的应考技巧,做到电大课程学习和网考两不误。

3.分层次教学

鉴于电大学生来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分层次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实行分层次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快马加鞭;基础尚可、处于中间层次的学生经过一年的针对性训练有望全部通过网考,这部分学生是提高合格率的重要保证;对基础差或毫无基础的学生,由考题引出知识点,边讲解知识点边增加题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这部分学生应增加面授辅导时数,应考技巧的训练很重要。

4.分模块教学

目前“大学英语(B)”网考试题分六个模块:交际用语、阅读理解、词汇与结构(语法)、完形填空、翻译、写作。考虑到第一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开放英语3”的形成性考核任务并参加期末上机考试,计划在此阶段糅合辅导交际用语、词汇与结构、完形填空三个基础模块;第二学期重点辅导阅读理解、翻译、写作三个应用模块,这三个模块在网考题中的占分比为65%,是提高合格率的重要保证。

5.机房模拟考试环境教学

部分学生,尤其年龄偏大或平时较少接触电脑者,键盘操作水平低,动作笨拙,打字易出错,容易看串行、点错选项甚至漏题,即使会做的题也往往无法将答案正确输入电脑,尤其是翻译和写作题。如果不在平时的辅导和训练中为学生创设模拟网考环境,则学生在实考中会因为不熟悉考试环境导致心理压力增大,影响正常发挥。而且,“开放英语3”和网考都是采用计算机随机组题的考试方式,因此从第一学期开始使用电脑机房上课是一石二鸟的做法。

(二)教辅与学生管理改革

我们认为,应设立专门的网考课程咨询、辅导、组织和管理机构,简称“网考办”。“网考办”有专用的办公场所、专用的电话、专用的网上教学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专职的辅导员和信息员。

设立“网考办”的好处在于不仅给网考课程学习者提供一个咨询、服务的窗口,便于集中管理学生,而且教学团队和网考课程管理人员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召集之所,便于集体备课、研究试题、方便快捷地获取学生信息和网考信息、共同探讨教学改革方案。

目前海南电大学生管理以专业分割,实行专兼职辅导员管理制,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辅导员分散,难以集中监管;辅导员所管学生数量悬殊,有的专业只有一两名学生,有的专业在籍学生则多达百余人,极易造成工作上的疏漏;辅导员素质不一、责任心不强使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现象成为学生意见最大却投诉无门的盲点;有些辅导员甚至自身还未认识到网考通过与否对学生学业的影响,更谈不上对学生的网考心理辅导与网考信息支持。二是以专业对学生进行划块管理往往是重专业,对公共课信息的管理则出现真空地带。辅导员对学生所提诸如网考报名时间、方式、免考规定等问题,往往以一句“问任课教师”将皮球踢开。指导学习光盘的安装使用应当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却一并推给任课教师。如此,事无论巨细,学生向辅导员求告无门,就只能咨询任课教师,严重干扰了任课教师的正常教学辅导与教学研究工作。三是任课教师、辅导员、考务部门之间的权限泾渭分明却缺少沟通,往往导致网考信息不畅。虽然划分职责权限的初衷是好的,但分工未必协作,又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不作为现象难以得到察觉与遏止。四是网考课程教学团队教师均身兼多职,六人中仅有一人是专职教师,其余五人均在各自部门担任行政工作,且其中两人是处级领导干部。团队教师在忙完一天繁重的行政工作后,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教材教法和试题研究,要应对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确实分身乏术。如果没有专职教辅人员协助完成专业教学以外的各项事务,则所谓的教学改革势必是隔靴搔痒。

因此,配备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网考课程专职辅导员和信息员十分必要,各配备一名即可。专职辅导员对学生负责,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了解网考试题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职责主要包括:建立网考学生档案;通知和督促学生参加网考辅导和培训;了解网考各个环节,能准确回答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报名参考;对参考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对网考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及时、准确地为教学人员提供学生个人信息。

网考课程专职信息员对教学团队负责,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要上通下达,其主要职责:给教师发放教材和辅导材料;联系教学管理部门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上传下载网考学习资料;打印模拟题;与考务部门、中央电大、兄弟电大网考组织管理机构沟通联络,及时获取网考最新信息;每次网考后进行考试成绩统计和分析,为教学团队提供教学反思和策略调整的依据;负责网考专用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负责与技术部门联系。及时获取技术支持。

(三)教研管理改革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学,是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仅靠教学团队和“网考办”拟设的几名教辅人员是难以支撑网考大局的,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通力合作,为网考辅导与信息传递工作提供方便和协助。应支持“网考办”的教学团队和教辅人员外出调研学习,鼓励其与同行交流合作;实行项目倾斜,鼓励开展网考教学和管理研究;每一次网考的监考工作均应至少安排两名教学团队教师参加,以便教师接触网考真题,了解最新网考动态。

四、结语

自网考实施以来,海南电大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大层面的相应课程教学与管理改革,但人心思变,原任课教师一直在顶着压力,尽己所能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法改革。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弱的,不可控因素又过多。本文提出的改革思路未必全面与合理,旨在抛砖引玉。文中所提已有一部分在进行改革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但这些改革主要是在教学团队可操控范围内,而事实上改革的全面实施还需要学校领导支持、相关部门配合。总而言之,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发现、思考和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永芳.广西电大大学英语B网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王景政.云南电大大学英语(B)网考现状及存在问题[J].云南电大学报,2011(3).

[3]许鹤鸣.基层电大英语网考现状浅析[J].海外英语,2011(7).

[4]许敏.加强电大英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英语”网考通过率[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第11篇

【关键词】田径公共体育课 分层次教学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60-02

田径作为在校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基础的课程,已成为我校大一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我校大一体育课开设的田径项目为50米、800米(女)/1000米(男)、立定跳远、原地投掷实心球项目。针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成绩测试、成绩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所教授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研究。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理工大学2012级体育普修课所教授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班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普修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在开学初对两个班级学生的50米、立定跳远、800米和原地投掷实心球项目进行了测量,并根据《大学生体质测试》评分标准进行了评分,求出了两个班在这些项目上的平均成绩,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实验班为40人,对照班为40人。通过《大学生体质测试》调取两个班级学生进行的立定跳远、800米成绩和身高、体重、握力、肺活量、两个班级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前查阅了中国知网有关分层次教学的论文50余篇,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参考数据,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

第二,专家访谈法。在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前,通过走访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的部分教授和教学管理者,向他们征求分层次教学法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步骤,此种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专家对此种教学方法给予了肯定,并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宝贵意见,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给予了很大帮助。

第三,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大学前对田径基础知识、田径技术的掌握情况,对田径课是否有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四,实验班分层次法。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学生的田径技术基础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身体素质较好的,有一定田径技术基础的学生分成一个层次,教学目标为围绕教学大纲,拓宽知识,讲授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动作,不断深化内容,提高难度,以保证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热情和兴趣,并不断提出表扬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适当地让这些学生做一些表演性的动作,体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为其他层次的学生树立榜样;第二层次是身体素质较好,掌握一定的田径基本技术,教学目标为围绕教学大纲,了解拓宽的知识,掌握基本教学

内容;第三层次的是身体素质薄弱,无田径技术基础的学生,对田径项目又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学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提出表扬,逐步培养起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促进其自觉锻炼,教学目标为围绕教学大纲,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达到成绩达标。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在于消除“吃大锅饭”的现象。分层次前,有田径基础的学生成绩无提高,知识面没有拓展,但在班级的田径成绩却能鹤立鸡群,轻而易举地取得较好的田径成绩,没有成功的乐趣,丧失了学习田径的积极性;而无田径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课上的内容大部分学不了,产生了消极心理,也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对田径学习的兴趣。分层次教学以体育课教学大纲为前提,围绕教学大纲和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断激发学生掌握技能,体会成功喜悦,展示自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分层次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不能让学生在同一层次中没有任何的调整,要有阶段性的成绩测试、分析。在每个层次中的落后学生要降到下一个层次,对有所提高的学生要上升到上一个层次,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发展、提高和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考入大学以前体育课的授课和学习情况,调查结果为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体育课,小学阶段多数学校的体育课都能正常进行,但是升入初中后,由于激烈的考学竞争,各学校都想让学生们考出好成绩,体育课经常被数、理、化、外语等中考考试科目占用,而升入高中后体育课的开设内容基本为自由活动,占用情况更为严重,多数体育课变成了自习课。由于田径技术学习比较枯燥,动作的展现和表演成分较少,观看田径训练和比赛的观众也是少之又少,多数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概念,尤其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女生,多数学生都不愿意运动,再加上现在物质条件丰富,微机几乎人手一台,课余时间看电视剧的竟占学生中的多数,导致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更加薄弱。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之前,课余活动内容基本相同,田径基础也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结果

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50米学期末平均成绩是23分,比学期初提高了1分;800米的成绩学期末和学期初相同,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学期末比学期初提高了2分,原地投掷实心球平均得分学期末比学期初提高了1分,从学期末和学期初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提高幅度不大。

实验组50米平均成绩学期末比学期初提高了4分,800米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立定跳远提高了6分,原地投掷实心球提高了3分,整体提高幅度远远超过了对照组,分层次教学激发出了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3.分析

从实验结果得出,在田径公共体育课中采用分层次教学,通过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田径技能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在体育课教学中“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成绩优秀的学生技术有所提高,锻炼了能力;成绩良好和中等的学生掌握了技术,注重了能力的培养;成绩及格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技术、技能,成绩达到合格,提高了身体素质。

三 结论

分层次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了“田径技术基础好的学生无提高,田径技术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的现象。达到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的目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增强了学生学习田径技术的自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学生作为主体,具有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等的综合性教学方法,适合于田径公共体育课教学,能够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薛冰.田径课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1):65~66

[2]郭鸿鸣.高校游泳选项课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0):201~202

[3]谭健.关于“分层次”教学在我院体育选项课中运用的构想[J].象牙塔内,2011(9):103

第12篇

一、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主要工作回顾

(一)领导重视,统一认识,成立机构,健全制度,保证义务教

育课程改革实验顺利推进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实验工作。

*年9月,我市成立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课程

改革的宏观决策,统筹规划,组织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

责课程改革的组织、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年9月,我市召开全

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副市长李卓彬、教育局局长华同旭、教

育局副局长陈茂林到会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市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作了

动员和部署。*市教育局先后颁发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

意见》、《关于我市中小学*年秋季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通

知》、《*市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制

定和颁发,为我市课改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照市的做法,各区、县级市也组建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般由区、县级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加强领导的力度。颁发各种文件指导、监控和规范课改实验工作。截止*年1月,我市各区、县级市共出台关于课改的有关文件153项,从制度上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我市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了《*课改通讯》,目前已出9期,登载课改文件,宣传课改理念,报道课改动态,交流课改经验,对促进课改信息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认真学习,强化培训,把握课改精神实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坚持新课程实验的正确方向

教师是直接推动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新一轮课改成败的关键。切实抓好新课程实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工作,决定着课改实验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我市对新课程师资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共举办培训1585场次,培训665706人次。其中,*区共举办培训328场次,培训588900人次;番禺区共举办培训82场次,共培训13444人次;海珠区共举办培训550场次,培训11538人次……。我市新课程教师培训内容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类,通识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评价改革等内容。学科培训内容包括:学科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说明,新教材的教学建议,新教材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

在培训方式和培训策略上,强调培训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突出参与式,体验式培训。许多区、县级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芳村区采取“由点到面、辐射互动、研训结合、保证实效”的原则,实施三级培训的策略;*区把新课程培训分为“两段”、“三类”,即“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两段,“通识培训”、“学科专业培训”和“校本培训”三类;荔湾区以先导性培训、全员性培训、同步性培训、研究性培训、骨干培训构成集中性培训,通过业务部门经常性到校调研指导等方式开展过程性培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培训,帮助教师把握课改精神实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为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教研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施

各级教研部门是引领与推进新课程实验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以课改作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教研室作为课改参谋部、指挥部的作用,使教研室成为课改工作的研究室和指导室、教学管理的业务室、教师培训的导师室、收集与传递信息的情报室,教研员成为课改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和促进者。特别是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的听课调研活动,通过面对面与教师、学校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的肯定与欢迎。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宏观指导,*市教研室中小学各学科针对我市课改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就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评价方式、课程资源开发、保障条件等方面作了具体阐述,指导意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提供指导。

中小学各学科教研会是经常性开展新课程实验教研工作,促进课改工作深化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近三年来,中小学各学科教研会为实施新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作好理论准备。各学科教研会都组织了全体理事以及各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多次的理论学习,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去认识本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使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下的义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地理教研会采用了“集体学习、科组学习与个人学习”三结合的方式,音乐教研会先后在*城区和番禺组织教研员进行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学习。二是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新课程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工作策略。例如,中学数学教研会在市教研室中数科直接指导下,制定了通过科研课题研究引领和常规的教材教法研究这两个互动的平台、互动的策略去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在*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的引领之下,对其中包含的一百多个子课题分成6个子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专题研究。同时,以这些专题研究为依托,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了教材教法分析,到农村薄弱学校对口“扶贫”等工作。化学教研会加强对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由市教研室化学科牵头,成立了“*市初中化学教学研究中心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大课题;沟通各区(县级市)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信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到学校听课调研,及时提出对教学质量提高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策略。三是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教师上岗培训。三年来我市实施的市、区、学校及教研会举办的四级培训中,市教研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此外,还开展了一些专题学习,例如英语教研会开展的英语课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教学方式的转变、任务型学习的模式、教与学的策略、评价测试理论、合理处理教材等。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化学教研会提出了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对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英语教研会成立了5个专题理论研究小组:高考备考策略研究小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小组、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研究小组、初中新教材教法研究小组和竞赛小组。每年召开年会,为教师们提供了宣读论文、交流心得的平台,并开展了论文评选活动。音乐教研会启动了《开展中小学生音乐创造活动的研究》课题。目前各区已基本完成选点、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人员、进行方案研究等实验工作。五是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许多教研会向教师提出了要求:在每堂课的实施过程中在要对照新课标认真备好课,在课程实施中做好课堂空间的管理、课堂时间的管理、课堂行为的管理。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进行课后反思,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进,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许多教研会还不定期地举办优质课的观摩、学习活动,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录像”、“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五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教研会在教研活动上多次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指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例如英语教研会通过举办“初一英语词汇竞赛”、“初一英语手抄报”、“初二英语听力竞赛”、“初三英语综合能力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TopShow”表演等活动来刺激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六是开展发展性评价研究,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如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会按照*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规划,组织各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探讨与研究,构建适宜本区教学实际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以校为本开展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是打造学习型学校,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举措,是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困惑,实现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活动在各区、县级市学校蓬勃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区以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举办了“*区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芳村区积极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新模式,如对比教学模式、课例分析模式、课题研究模式、观摩研讨模式、学校沙龙模式、论题答辩模式等,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从化市召开了“以校本教研为主线,以案例研讨为突破口,推动农村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现场会;荔湾区全区启动了“校长负责、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个人反思”的校本教研;白云区构建了以区教研室为指导、以学片为核心、以学校校本教研为主体的三级教研网络;天河区采取“以点带面、滚动发展、从局部到整体、层层推进”的工作策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如“联系人工作制度”、“区域校本教研评估制度”、“校本教研沙龙与开放日交流制度”、“教研员体验教学制度”、“联片教研工作模式”等,被教育部定为《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项目》国家基地。

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重点,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组织开展新课程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共8683节,其中,海珠区多达3476节,从化达1030节,*区达888节。这些活生生的课例一方面反映了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课例的研讨,又推动了新课程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四)课题引领,深化科研,不断提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科学化水平

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提升课改,把教育科研的重心转移到课改实验中来,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策略。课改实验启动以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校校有课题,人人勤钻研已蔚然成风。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申报立项关于新课程实验的科研课题共计1894项。其中番禺区达686项,*区达638项。越秀区以区域性三大重点课题《教学行动研究与现代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发展性评价研究》统领新课程实验的教育科研工作。天河区颁布了《新课程实施研究课题指南》,开展课题负责人培训,并通过评估、规范全区的科研工作。*区实施课改实验与与教育科研同步,形成“实验过程课题化,实验总结科研化”的经验。黄埔区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为思路,从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小学教育科研。花都区在全区各校建立和完善科研制度,加强立项课题管理,把集体备课和一般教研活动纳入科研轨道,开创了“一般教研科研化”的新思路……

(五)加强课程管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课改实验损失,保证课改实验质量

义务教育新课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强课程管理,以保障新课程的正常、良性、有效运转。我市按照广东省关于“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课程设置模式”的要求,确定课程设置,认真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各区、县级市根据*市教育局制订的《*市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试行)》,制订本区、县级市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实施意见,并指导学校编制科学可行的周课程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市和各区(县级市)由教育行政领导、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教材选用委员会,从有利于课改的稳定推进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出发,比较各种版本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教育发展实际,认真确定本区、县级市的选用教材。各区、县级市按规定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积极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共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549门,其中番禺区多达171门,海珠区达152门。

评价是加强课程与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教育局颁发了《*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意见(试行)》,以发展性评价作为*市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的核心主题,推进了我市在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有力促进新课程在我市的全面实施。一批试点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两年来先后在市六中、南武中学、人民中路小学、*市卫生学校召开了四次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现场会,以《*课改通讯》为阵地,出版了三期《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专刊》,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我市中小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为防止课改过程中轻视知识,忽视质量的倾向,切实保证和提高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市教育局*年6月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通知》,建立全市性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抽测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控。到本学期为止,我市已在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初中和高中各年级进行34科次纸笔质量抽测,在二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组织英语口语和生物等学科的非纸笔抽测。并对已进行抽测科目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有力地保证了我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最大限度降低了课改所带来的质量损耗,确保了课改实验的质量。

(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形成区域性推进新课程实验的策略与特色

我市区域广阔,不同区、县级市之间经济、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新课程实施。各区、县级市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形成了区域性推进课改实验的不同策略和特色。*区以“整体启动,同步推进”为原则,以“分段视导,全程跟进,全面指导,分点突破”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策略,注重试点带动、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试点检测校、学科试点和中心备课组的示范、辐射作用。天河区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等组成课改专家组指导课改实验,以评价改革研究作为推进新课程实验的突破口,深入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研究、口语评价研究、学生学业多元评价研究;建立由教研室牵头,基础教育科、督导室、区进修学校、电教站参与的联合督导工作机制,全方位了解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和解决课程改革实验进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确保课程改革依法规、按计划、创造性地实施。从化市针对农村山区县市的特点,提出了“着眼整体、着力乡镇、以城带乡、以研促改”的工作思路,采取“以校本教研为主线,以案例研讨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农村课改向纵深发展”的工作措施,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山区推进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番禺区确定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提升、研究推动;评价导向、典型引路;专项突破、深化改革;把握契机、实践创新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区—片—镇—校本”和“教研员—特约教研员—中心教研组成员”的教研网络及督导评估机制,开展教学新秀、十佳青年教师、优秀案例等评比活动,促进大区域课改工作。……

(七)及时总结,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反思、交流借鉴是提升课改实验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编制、出版关于新课程实验的论文集、案例集,召开报告会、研讨会、现场会是进行课改实验工作总结、交流的重要途径。截止*年1月,各区、县级市编制、出版反映课改实验成果的论文集、案例集共计544件,其中,*区、海珠区分别多达162件。各区、县级市在课改实验中组织召开新课程专题报告会、研讨会、现场展示会共计1437场次,其中海珠区达379场次,*区达234场次,从化市达157场次。这些类型会议中,现场展示会因其准备充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参与面广,研讨深入而辐射范围广,影响力较大。如:*年4月*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场会在*区召开,700多人参加了大会,*区的做法及经验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大推进了我市课改实验的进程。*年4月的“*区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200多人参加了现场研讨活动,*区校本教研的做法及经验得到推广,也进一步推进了对校本教研的研究与探索。从化市于*年3月和*年12月的两次课改现场会,展示了他们在农村地区推进课改实验工作的探索与突破,参加研讨人数均超过1000余人,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区、县级市的课改现场会不仅在全市范围内搭建了一个探讨问题、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成效。

二、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初步成效

(一)思想认识的提高,课程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并不断转化为教学行为

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实验的目标、内容与实质逐步理解、认同,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新的课程理念不断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校长的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生观的转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仅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这与以往教学中“目中无人”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发现,很多实验教师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开始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结论,同时注重学生思考、比较、选择、判断、质疑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衡量学生。

其次,课程观的转变。新课程实验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而是对课程内容不断解读、不断创新,对课程资源不断开发、不断整合,增强了课程调适意识与课程创生意识,新课程让教师感到了一种民主、开放的文化氛围,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再次,教学观的转变。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不再把教学过程当成简单的“讲授——接受”过程,而是成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对话与交往的过程,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与分享的过程,师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

教师观念的更新,课程意识的增强,端正了教学指导思想,大大改变了教学面貌。正如*三中在总结中所说:我校在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以来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互动教学、开放式考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日益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迸发出积极投身课改的热情,学校的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中在总结中写道:课改以来学校发生的最大变化是,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起来。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被大量使用,往日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现象已基本得到遏制。形成多种多样的学生评价方式,考试分数已经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个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和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大的动力,也是促进课改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我市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对课标的理解日益加深,对新课程实施的自觉性日益增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验在我市正积极推进和稳步实施。

(二)以课堂教学优化为新课程实施的中心,促进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教师角色有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沿着有效的方向发生积极的变化

课堂上的变化是衡量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市继续深化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探索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优化活动。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大量的课堂教学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市不同层次的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并积极地尝试和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途径与原则。可以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总体面貌在新课程推动下还是发生了较大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课堂教学目标的变化。老师们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试验、质疑、发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经历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结论与过程有机融为一体,知识、能力与情感和谐发展。

(2)课堂上师生关系走向民主、平等,课堂气氛变得和谐与活跃。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出现了平等、民主的关系,课堂的气氛格外活跃与和谐,大大克服了原有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与“一讲到底”的沉闷状态。

(3)教与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纵观全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日趋灵活多样,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有所尝试和运用,照本宣科、单纯说教的现象正在减少。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中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价值引导者、新课程的探索者与研究者。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教师不再拘泥于按教案的程序机械展开教学,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在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较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有趣味,学得有成效。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做到重组内容,整合资源,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搭建阶梯、拓展思维、引导探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4)课堂日益走向开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在新课程实验的课堂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思想有所解放;教材不再是死的教材,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调整、拓展,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突破了课堂的时空局限;学生与老师更加紧密地交流与沟通,可以有各自独立的理解与个性化的表达,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与辩析,师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成份,运用教育机智,适时调整预设环节和改变教学策略,展现了师生活动的真实性与鲜活性。

(三)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缩小了实施的课程与学生获得的课程之间的落差,保证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中,始终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点,紧紧把握课程标准,理解各门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内容特点,认真钻研新教材,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努力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我们一致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市教研室在充分理解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教学实际,制定了《*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现阶段研究专题,以及教研方式改革等等,帮助教师更好理解新课程,把握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这些学科指导意见,可以说是我市教研人员与实验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进行积极探索的阶段成果。

除此之外,各学校、各学科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图书资料、网络媒体、社区家庭都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建成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的教学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重要转变。在这方面,我市大部分学校都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将网络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开发、积累、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扩大了教师的视野,超越了狭隘教学内容的束缚,激活了师生经验,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不断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力支持了新课程的实施。

(四)发展性教学评价理念与技术得到广泛普及与运用,新的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在建立

两年多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伴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发挥了很好的配合与支持作用。发展性评价功能的全面性、评价目标与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重视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接受性等先进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多元评价技术与方法得到普及,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与学生、教师的发展过程自然融合,使评价真正发挥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发展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在新课程的实践探索活动中积极尝试,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创造了大量鲜活的、有一定价值的评价研究经验。比如,我市初中历史学科的开放性考试实验,小学数学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探究,中大附中的多元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华康小学的“表现性”评价探讨,广大附中运用发展性评价进行作文分点升格训练的经验,南武中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123中学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方式”,协和小学为学生建立“小学生品德发展评价手册”,109中学“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六中开展初中语文听力水平发展性测试与评价的探讨,等等。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步步探索的足迹,标志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念正不断为广大教师所理解、所运用,并在新课程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调控、促进等作用,一个包括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以及相关评价在内的、具有*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在发展中逐步构建。这个评价体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理念、内容、形式方面都带有创新性,重视了传统评价方式与现代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市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成果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已在我市众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成为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杠杆。一些学校以发展性评价研究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学校内部考试改革,初见成效。

(五)适应新课程实验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课程创生与开发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开设,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新的学校文化正在建设之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赋予了学校和教师较大的自的同时,也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市基层学校在努力重建学校管理方式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表现在校长管理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充分信任教师,依靠群体力量和智慧,增强教师自主意识创新评价制度,都是大家共同的做法。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各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制定了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保证了新课程在学校层面的落实。比如,越秀区豪贤中学就十分注重探索在新课改视角下的学校管理策略,在新课改中重建学校教育管理理念,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再生学校课程文化;海珠区实验小学则以过程管理、教师管理、质量管理为内容构建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有效推动了新课程实验目标在基层学校的有效实施与达成。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课程设置中给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空间,一方面体现在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中某些内容的开放性,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国家设置、地方指导,更重要的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另一方面是三级课程管理概念下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这都对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应该说,*市中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市教研室对*年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专项调研结果分析,我市有很多学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比如海珠区52中学、芳村区何香凝纪念学校、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区中星小学、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等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做了深入、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学校的实施策略与课程体系特色。作为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的增城石滩港侨中学确定了《增江河流域探究》作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课题,该课题主要结合增城的母亲河“增江河”沿岸的文化、历史、环境、生态、风土人情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的精神;海珠区教研室中学部以群体力量参与全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指导,发挥了很大作用。

此外,我市中小学结合学校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富有个性的学校课程。比如,广雅中学就有《简明校史》、《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指导》等十多门校本课程的开发,89中学的《科技·人文·绿色》综合课程,97中学的《艺术人生》、《健康人生》和《情系珠江》,番禺区星海中学的《心理健康》,白云区矿泉中学的《校园文化》课程,南武中学的活动类课程等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市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过程中,还有一个做法是用课题引领的方式进行试点,作为广东省和*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广东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及其开发策略”和“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市教研室牵头,在*市内15所中小学进行试点,通过“培训——总结——开发——研制——推广”的程序,开发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总结出不同的开发路径与模式,在国内相关领域和一定范围内产生很大反响,其课题也纳入了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之中。近日,作为该课题研究的首批成果——由东川路小学、协和小学、京溪小学、环市西路小学、石湾中心小学编写的五本著作正式出版,体现了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另一个在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滚动立项的课题——“*市中学语文学科教师编制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是从学科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十多所中学开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也在整理之中。从全市范围看,尽管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仍有很多误区,开发的课程的水平也有高有低,但是仍不乏一批有一定价值与水准的校本课程涌现,为新课程实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为学生个性张扬、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在促进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将大大推动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

(六)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新课程实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契机。所以,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课程理念与课程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主体精神的确立,整体意识的增强,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理解与传授,使老师们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教学中的问题。

(2)专业知识的扩张,学习能力的提高。按照新课程实验的要求,老师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真正地成为终身学习者,不仅向书本学,向同伴学,还要向学生学,到社会实践中去学,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

(3)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提高。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习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学习选择和利用书本之外的课程资源,学习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他们在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4)教研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新课程实验所提倡的校本教研已在我市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学校创设的一种新的教研文化和教研方式。广大教师在理论引领之下参与到学校课程实施的研究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互帮互学,开展研讨,探讨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与策略,这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不仅创造了一种合作、探究的教研文化,也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外,在新课程实验中各区县、各学校围绕着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问题广泛地开展行动研究,使这种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蔚然成风,逐渐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工作的需要,由此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并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提升课改实验水平,这应该说是新课程实验带给我们的可喜变化,也是课改深入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这次课程改革由于时间紧迫,涉及面广,理论上准备不足,实践上各种条件不够充分,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我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与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管理的意识和水平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特别是学校一级课程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这次课改,国家在课程管理体制上作出了重大的调整,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明确了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在学校,因此,学校的课程管理意识和水平,将对新课程实验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旧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当前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课程管理的意识不强,课程管理水平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把课程管理简单视为课程执行,把课程管理过程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传下达”的被动过程,从而在课程实施中以标准划一的课程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使不少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出现了趋同的倾向。二是在课程管理上存在有厚此薄彼,随意加减课时的现象。某些学校在管理上仍然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目标,把管理的重心过多地向某些传统的考试科目倾斜,同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削弱了对“非考试科目”的投入,使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不到全面落实。有部分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最能体现学校课程管理自主性,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低估作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实施或是有名无实,或是以课外活动取代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脱离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重形式轻内容、重材料编写轻开发过程等现象不在少数。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如何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有选择地开设地方课程和有针对性地开发学校课程,提高学校管理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对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尚有偏差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理念的更新,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要求都较以前历次课程改革的力度大,触及面广,然而,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偏差。

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一方面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常常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机械地把它贴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以至许多课堂教学常常缺乏学科特点,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另一方面是人为地肢解课程三维目标,某些新课程实验课例把教学过程割裂为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若干个阶段。把新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割裂开来,看不到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需要统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时实现的。

在对新课程内容结构的把握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改革步子不大,拘泥于教材,过分偏重知识教学的情况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是矫枉过正,出现了过多以学生活动取代知识学习的现象,如部分课堂教学削弱间接知识传授的力度,把课程实施重点放在学生通过体验构建知识体系,把获得直接知识与接受人类发现、整理的间接知识的过程人为地割裂开来;部分教师把教学内容的重点过多地偏向与学生兴趣和经验相联系的生活内容,而忽视了学科内在的规律,把强调课程面向生活、教学联系现实与重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对立起来。

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存在着过于依赖文本和忽视文本两种倾向。一方面不少学校和教师仍然把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生活资源,缺乏充分利用文本以外课程资源的能力和信心,以致学生所关注的教学内容比较匮乏,课堂教学成为搬运教材和教参的过程;另一方面,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网络资源和其他非文本资源的作用,而忽视了文本资源包括教材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了教学过程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常常忽视了我国传统教学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尽管令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但是一些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活动,形成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在对待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在摒弃了过去的“满堂灌”的做法之后,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由于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忽视了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不加区别地一律把“讨论”、“互动”派上用场,甚至在难以形成问题的内容上也让学生去开展“探究”和“发现”,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程实验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广大的一线教师。但从当前面上的情况看,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成为阻碍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绊脚石:一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师在专业修养和学习能力、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还有待加强。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是脑袋指挥不了身体,思想上认识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弊端,但陈旧的教学手段仍在使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东西仍然残留在教学过程之中,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还不太多,形成了新课程要求与实践之间的较大的落差。二是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学科型的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目标落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地把新课程目标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融合成有机整体,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将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面向生活与社会的变革和适应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需要等方面,我们的办法还不多。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办学条件困难的学校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学科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或因缺编而随意顶替,甚至不能正常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三是当前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的学习任务、教学任务不断加大,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有所缩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束缚。

(四)新课程实验的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支持系统尚需完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各级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应该把课程改革当作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但是,当前仍有一些政府部门,在思想上对课改重视不够,把课改等同于一般的教学业务工作,认为那仅仅是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在经费投入、教师工作量计算、学校资源配备、班额控制等配套措施上给与的政策保障还远远不够。部分地区对新课程实验的投入不足,新课程实验所需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较为突出。当前,适应新课程要求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的场室、实验设备、活动器材,在许多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显得严重不足;实验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等)的实验仪器标准迟迟没有下达,使学校实验设备的配置滞后;另外,中学新教材要求部分学科的实验量和实验内容较原教材要增加3倍左右,但教学所需要的实验室却没有增加,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课堂教学的要求。

由于对新课程实验重视程度有差距,我市当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新课程实验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受地域、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学校办学条件所致外部条件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思想观念、工作态度、改革措施等内部原因带来的差距。个别区、部分学校对新课程认识不到位,培训走过场,措施不落实,对新课标、新学科、新教材的研究缺乏力度,新课程实验工作推进缓慢,与先进的地区、学校存在较大的反差。

课程改革并非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因为它关乎到整个国家今后的发展水平,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是,当前社会各界对课改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均较低,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也远远不够。学校在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的活动中,难以得到社区以及各类文化、体育机构的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基地和社区服务场所等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社会舆论尚未形成有利于课改健康发展的氛围,常常出现学校轰轰烈烈搞课改,社会和家长却对学校的做法大泼冷水的现象;社会和家长均不同程度存在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偏向。保障条件不完备和支持系统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

下阶段新课程实验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对策与意见

针对前一阶段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今后的新课程实验,我们将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深化”的推进策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入理解新课程实验的精神实质,把握课改大方向,积极探索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政府要更主动、更积极地支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促进教育发展是政府所承担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放在本地区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调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加大对新课程实验支持的力度,继续在人力、物力和各种配套政策上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新课程实验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积极、主动协调社会各级部门和相关机构,要通过各类媒体继续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报道,为新课程实验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关心、支持课改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

(二)各级教育职能部门和中小学,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继续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

各级教育职能部门,要尽快拟定新课程实验设备设施配套计划,逐步充实新课程实验的各项物质条件;要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强化管理者的培训,努力把校长培养为认识明确、引领到位的课改先行者;市、区(县级市)教研部门要积极做好新课程实验的调研、指导工作,继续完善市、区(学片)、学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建设,为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创设空间,为新课程实验提供保障。

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各学科教研会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作用,各学科教研会要在新课程培训、教学研究、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期,*市教育局教研室准备颁发《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学科指导意见》,各级教研部门和学科教研会要认真抓好指导意见的落实,以促进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

中小学要继续提高课程管理的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制度;要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学校在社区的优势,利用家长学校和学校开放日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家长展示新课程实验的过程和成果,争取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对新课程实验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正确把握新课程实施的内涵和把课改工作重心向薄弱环节倾斜

正确把握新课程实施的内涵,要求学校和广大教师要正确认识课改的方向和课程实施的内涵,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以教学内容改革与课堂教学优化为重心,促进我市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且还是一个充满探索、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当前,我们要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存在的落差问题,在努力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的关系、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正确引导的关系、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课程实施中文本资源和各种课程资源的关系及其综合运用、开展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和加强质量监控的关系等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促进广大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

把课改工作的重心向薄弱环节倾斜,是根据课改需要而提出来的一项工作策略,指的是为推动课改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把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学生倾斜。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基础性教育,新课程实验决不是为了培养少量优秀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因此,下阶段新课程实验的工作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要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对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采取政策倾斜、对口帮扶、分层指导、分科突破等手段,努力缩小我市各类地区、各类学校之间在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差距。另外,对部分困难学生,要注意调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如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等,鼓励他们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发展,通过课改大面积提高我市义务教育质量。

(四)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感到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仅仅把它局限在教科书、教参、教辅资料上,而不注意组织师生挖掘和利用符合学生经验、易于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导致了大量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成为课程内容,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一方面是继续充分运用学校现有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如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是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等等,将其转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各级行政部门要在政策上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的互相联系与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促进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使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成为可能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完善*教育科研网、*教研网、*名师网和各学科教研网的功能,强化它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五)深化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导向与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