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15:1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汶川地震英雄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今冬的征兵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是在国家蒙受特大雨雪冰冻、地震灾害和成功举办奥运会、“神七”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就、以及纪念改革开放30年这种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较之往年,今年征集对象有较大调整,大学生和应届高中毕业生成为应征主体,针对他们文化程度高、接受教育能力强、接触信息广思想活跃等特点,职能单位(部门)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资源,拓宽宣传渠道,打好征兵宣传的主动仗,充分调动了应征青年参军报国的积极性,征兵工作再度升温。
一、大力弘扬抗击自然灾害英雄事迹,应征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
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大应征青年对人民子弟兵充满了无限敬仰,在特大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再一次诠释了人民忠诚卫士的内涵,在应征青年中树立了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使应征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结合这一有利契机,应着重用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鼓舞和激励广大应征青年踊跃参军。一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宣传英雄事迹。依托省会城市新闻媒体密集的优势,发挥报刊电台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广播电视滚动播放宣传抗雪救灾和汶川地震中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献身国防事业等方面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在报刊杂志开辟专版专栏,让广大应征青年解读当代军人的情感世界,了解英雄的成长足迹;借助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把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络作为对应征青年宣传教育的主阵地,组织部队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代表与青年学生视频对话,直面人生;还应注重发挥现代通信即时性好的特点,组织精干队伍,编撰诸如“有志青年投笔从戎、好男儿保家国”等精短文字,协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部门,运用短信群发、彩铃等形式对辖区进行通信覆盖,营造人人关注国防的浓郁氛围。二是邀请受灾人员讲述英雄事迹。在特大冰雪灾害中,很多受灾群众得到了和武警官兵无私的帮助,结合这一实际,组织受灾群众讲述子弟兵不怕疲劳,连续奋战,帮助群众抗雪救灾的事迹;有条件的应邀请地震灾区在辖区休养人员,讲述在抗震救灾中人民子弟兵的英雄壮举,激励广大应征青年投笔从戎立军功。三是组织应征青年感受英雄事迹。结合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国庆长假,应组织应征青年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举办“抗击冰雪英雄颂”大型公益文艺演出、“抗震救灾图片展”,在校学生会、党团组织中广泛宣传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引导广大适龄青年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先进事迹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围绕“新一代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强大国防我们该做点什么”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大讨论,很多应征青年表示要像英雄们那样,把从军报国当做人生的最高追求。
二、广泛宣传改革30年的伟大成就,应征青年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更加坚定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广大应征青年,更多地是享受着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为此,应注重运用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广大应征青年,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更加坚定,参军报国的热情高涨。一是看成果,增强光荣感。为了更直观地解读改革开放发史,特别是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情况,通过组织应征青年收听收看有关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宣传报道,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还要利用军训、过军事日等时机,从部队薪金调整、换发新军装到保险、医疗等方面的改革政策给军人带来的实惠,让广大应征青年感受到人民军队良好的生活环境。辩证思考,思源明责,广大应征青年会更加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参军报国的光荣感,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二是看历程,增强责任感。为增强应征青年对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认知效果,职能单位应协调共青团、教委等合办演讲、电影周、宣传月、专题党团日活动。组织应征青年,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变迁到城市大建设的新貌,从国家重点企业的重组到经济建设的振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历程,让他们感受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新景象、新成就,进一步增强对改革开放美好前景的信心。三是看未来,增强使命感。在组织参观学习中,应紧扣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果转化成为应征青年的人生信仰和精神追求,通过采取“家乡巨变大讲坛”、“坚定信念,跟党走”主题演讲会和主题歌咏比赛等形式,增强应征青年的神圣使命感,引导他们以责无旁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召唤,把思想上的收获转化成投笔从戎踊跃参军强大精神动力。
三、努力改善优抚待遇安置政策,应征青年参军报国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调查发现,广大应征青年踊跃报名应征,既有思想进步的原因,也有对优抚待遇感到满意的实际心理。过去,很多应征青年担心去当兵后地方的优抚政策不落实,产生了后顾之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适龄青年报国的热情。各级职能部门应注重运用良好的优抚待遇和安置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青年参军入伍。一是不断改善非农户口退伍军人补偿政策。现在政府机构加大改革力度,非农户口和满限士官很难像过去一样被安排到党政机关和一些效益较好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应在多方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新的补偿标准。以省会合肥的补偿标准为例,在整个华东区域还是比较占有一定优势的,广大转业士官、城镇退伍军人是比较满意的。二是创新农业户口退伍军人就业新途径。除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户口退伍军人的优抚金,按年均财政收入率递增外,在选举农村干部中重点考虑选拔军队复退人员,这部分人群思想作风过硬,全面素质较强,在组织农村工作中能够安心扎身,还应通过由政府出面举办退伍军人用工招聘会,积极向各类企业推荐,用人的在企业税收上预以减免,对用人达到一定比例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退伍军人回乡务农和经商的给予政策,重点扶持,特别是对进藏、戍边等艰苦环境服役的义务兵,应予以重点安置,农业户口的按非农户口待遇,立功受奖的还予以重奖;在校大学生入伍的按所在学校辖区非农户口待遇标准,开辟大学生应征入伍、返校重读、学费减免等方面的绿色通道。■
尊敬的谭老师:
您好!虽然这封信您永远收不到,但我还是情不自禁提笔给您写了这封信。
在汶川大地震中您为了救四个学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谭老师,您可知道,自从您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汶川,离开了您热爱的事业,您的英雄事迹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您虽然走了,但是您那舍己救人的精神却留给了我们。您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努力工作,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如今,灾区人民的生活已经蒸蒸日上,一栋栋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连成了一片,勤劳、乐观的灾区人民抓紧生产。金灿灿的油菜地里,绿油油的小麦田间,翠生生的蔬菜园中,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农民。他们或除草,或施肥,或摘菜,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都江堰、广元、绵阳、阿坝等灾区的工业园里,工人师傅们正在加紧施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车间重新建起来,每天都有新的生产线重新开起来,每天都有新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来……
2008年9月1日是都江堰中学全面复学复课的日子。上午9时,随着嘹亮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都江堰中学新校园冉冉升起。新的学校,新的起点,新的希望,随着一所所崭新的校舍在灾区拔地而起,校园里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冬去春来,暖意渐浓,放眼蜀中大地,灾区广大干部群众正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工作,争取实现一季度“开门红”。谭老师,我想如果您听了这些消息一定会很高兴的吧。
谭老师,您的英雄事迹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每当我遇到困难将要放弃的时候,您的笑容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好像在说:坚持,坚持,再坚持,坚持就会胜利,这时我就会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耳边就会传出您的声音:要树立信心,要相信自己,你能行,我的精神就会振作起来。一想到您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这点困难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谭老师,我将以您为榜样,挑战困难和挫折,努力学习,长大也当一名老师,继承您的光荣事业!
谭老师,请您放下那颗思念亲人的心吧!
祝您:
永远安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将曾经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汶川变成了一堆堆废墟,死亡和遇难人数不断增加,几万人因残忍的大地震而无家可归。在这场大地震中,又体现了无数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
一个平凡的教师----谭千秋,当大地震来临的那一瞬间,她迅速组织学生到操场上避难,当教室快要倒塌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还有四个学生没有救出来,教师的那种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也把四个孩子藏在讲桌底下,自己用她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掉下来的废弃物,四个孩子得救了,而谭千秋的身体却僵硬了,为了救出那四个孩子,他们不得不把她的胳膊锯断......这位教师,在最危急的时候不顾自己,而是用宝贵生命保护了那四个孩子。
还有敬礼的男孩----朗铮,他被废墟深深地埋在了下面,当救援队伍把他救出去的时候,本应该号淘大哭,但是他没有,而是抬起他那小小的右手,给救援队伍敬了一个不规则的礼。我看了以后十分感动,一个小小的孩子,就知道心存感恩,而我们呢?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知难而退了,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无情的大雪灾咱挺过来了,难道地震就压垮我们吗?不,不能,你看,总书记亲临汶川慰问,指挥救援工作,中国各地的人民心连心,向受灾地区捐赠钱物,汶川已经开展了重建家园活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汶川一定会恢复它原来面貌的,中国也不会因地震而垮下来。
地震,中国不怕!
“人性光辉,大爱无言”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财经日报的政经新闻版的一条叫“人性光辉大爱无言”的新闻。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
那条新闻主要讲了在地震发生是一些人的英雄事迹,其中的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7-28日那天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就在地震发生时正在给两名学生上课的年轻的舞蹈老师汤鸿一把把那两名学生推到了墙角用自己的手去挡住了倒塌的墙后来人们从废墟中看到了这催人泪下的一幕,那个老师仍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后来那两个孩子都幸运的活了下来。我看到了这里心情很悲伤。我觉得这位老师真是太伟大了,她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还为别人着想。想到这里我的泪水不知不觉的流了下来,为她沉痛的哀悼,希望她能安心。
还有一个人让我很敬佩,他叫王周明,是名年轻教师,是5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地震发生时,他指挥学生分两路,从教室的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还没跑出教室的一名女生推出教室。这时,一根粗大的横梁打在他头上,他的头盖骨被击碎……
......汶川大地震中,这样催人泪下,感人的事迹太多了,数不胜数!
他们不是名人!但他们的名字将永垂不朽!
汇泉小学 四年级二班
潭里稳
第四小学 五年级(6)班
林浩同学:
你好
我是安徽省宿州市第四小学五年级(6)班的学生。虽然我们不相识,但是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你的英雄事迹。
5·12特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但是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那些英雄人物,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
林浩你是个品学兼优、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孩子。
当你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林浩你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被从上面滑落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作为班长,在被埋废墟时,你带领同学一起唱歌,给被困的同学递矿泉水,鼓励同学战胜恐惧。爬出废墟后,发现一名昏倒的女同学,立即把同学背到安全地带,交给校长。
当有人问你为什么在这生命的紧要关头要去就其他人时,你的回答深深打动了我。你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了,要我这个班长还有什么用呢?” 林浩同学,虽然你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但你更是一个勇敢、有爱心的小学生。
当你又一次返回废墟,救出了另一名受伤的男同学。因为救同学,你的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但看上去一点都不在乎,还镇定地说:“你背得动他们,你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有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背完同学后,你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医生给你检查完身体后,林浩你拒绝了救助站人员帮助,自己穿好衣服,和姐姐、妹妹一起从映秀镇步行7个多小时,安全撤离到都江堰。
林浩同学你是我们的同龄人,但你还是个遇事镇静、舍己为人、临危不惧、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小英雄!
地震日益频发,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人类与各种“不确定性”作斗争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人们在见证了灾难的同时,无不触动人们的思绪,促发我们的思考。高校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创新教育形式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力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唯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在恐怖的地震面前,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离我们远去,而个体的生命拯救,每个人与死神的抗争,昭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从5·12汶川大地震,到罕见的9级日本大地震,无数的生命奇迹在上演,无数的感人画面触动人们的心弦,从生命的陨息到生命奇迹的创造,无不彰显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责任与价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情感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当个人情感受挫、学习成绩下降、就业压力大时,个别大学生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2011年5月份的一份《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更有网友总结了《2011年至今大学生跳楼事件集锦》在知名网络论坛上,据其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案例已达39项。
任何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双重的,重大自然灾害在摧毁个体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大地震使数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几百万人的家园顷刻被毁,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让人们面对着“人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这些构成个体人生最根本的、起始性的存在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大地震使许多沉浸在网络游戏、言情小说和肥皂剧中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挫折与死亡;增强学生幸福感,提升生命敬畏感和珍惜意识,激发学生成才的潜能,从中学会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
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
灾难过后总是促进人们的思考,从汶川地震到日本9级大地震,人们总是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难多发的日本国家,对应对突发事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日本,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张《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除了平时的教育和预案之外,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抢救生命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将近一分钟通过nhk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地震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临时避难。
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的工作原则,确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的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发挥党团组织及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以及动员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志愿者和号召学生积极捐助支援灾区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三、高校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来全球范围频繁发生的一系列的地震事件表明:目前世界正处于地震发生的活跃期,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震相关知识。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地震和灾难预警、应急机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实推进。其实,自从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教育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少高校开展了逃生训练、逃生课程,加强了灾难教育、逃生教育,提高学生忧患意识。但高校部分学生抗灾观念仍然淡漠,抗灾知识依然缺乏,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还过于粗枝大叶,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说教”的阶段。有专家认为,随便翻开一本“公民素质教育”的读本,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的公民应对灾难意识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
转贴于
必须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地震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地震的素质教育,日本的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学校有防灾教育,公司有防灾预案,社会有救灾培训,日本地方政府有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的防灾教育中心。从学校到各类公司,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经通过教育养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减灾习惯,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习惯,日本人在应对这次大地震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冷静和秩序井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结合汶川、盈江、日本地震的情况,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学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议等方面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通过实战演习、主题班会、黑板专栏、知识竞赛、观看录像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的能力。
四、高校应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总是伴有感人的英雄事迹。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模范如9岁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废墟下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爬出了废墟后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救援。他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又如地动山摇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身躯守护着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幸存的学生,这是尽一份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是尽一个普通公民的义务。在大地震的特殊情境下,职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融为一体,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等。还有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震区的中国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和志愿者们等。地震无国界,抗震救灾精神同样感人至深,日本9级大地震后出现许多感人事迹,如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后,只剩下“50死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近600名“勤杂工”在福岛辐射区默默坚守岗位,从事着搬运管道、修补震坏的围墙和电线杆等体力工作。危难中养老院学校工作人员为了亲情选择留下“陪老人到最后”等。
抗震救灾的每一个画面,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一部激励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高校应以抗震救灾为主题, 学习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如开展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撰写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 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振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多少人失去生命,失去亲人,失去一个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面对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场景,全国人民无不噙着泪水,承受着锥心之痛。灾难虽然无情地夺去了数万同胞宝贵的生命、摧毁了美丽的家园,却极大地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中华民族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用坚强和团结书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壮丽史书。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很多的少年儿童在地震中表现沉着镇定、自救互救、保护财产,展现了少年儿童奋发向上、健康进步的主流。其中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李阳,
5月12日下午,李阳正在北川县委礼堂内等待表演节目。地震发生后,他随着人群跑出,直奔学校。李阳跳上废墟,焦急地喊着“我是李阳,我来救你们了,你们要挺住!”经过紧张的搜救,李阳发现了被压在教室天花板下的廖波。李阳便用手去抬,天花板太重,难以搬动。他便鼓励廖波说,一定要坚持住,我的好兄弟。13日早晨,救援人员进入北川。李阳立即喊来救援人员,并主动举着输液瓶,帮助医疗人员给废墟下的廖波打点滴,直到廖波成功获救。一支救援队伍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名被困的小女孩,一块块砖石被移开,这时队员们才发现小女孩的双脚被卡住,下半身沾满了鲜血。从女孩的神情中不难看出她正在遭受剧痛的折磨!废墟随时可能坍塌,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这时从废墟中传来小女孩的声音: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我!先去救其他的小朋友吧!大多数人在这样的处境下大概都会大哭吧!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她所表现出来的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坚强!每每想起上述英雄事迹,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更应该在他们身上学会坚强!今天我们在着要说:‘受灾的孩子们不要哭!全国人民都在关注你们,帮助你们!因为我们与你们是血脉相连的!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中国人是生生不息的!是最勇敢的,最坚强的!
真的, 我很难过。看着同胞们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善待自己,珍爱生命!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而那些轻生者堪比鸿毛还轻…………
前几天,看了湖南都市频道《寻情记》里,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看后心里先是感动,后是感慨,再是愤怒。
讲的是一个19岁的衡阳女子,一个怀有一两个月身孕的女子,在今年七夕情人节那晚的10点,踏上了那条永远不归的路,为了她所谓的爱情,选择了跳湘江自杀。然而,就在那女子被江水淹没快到腰身的时候,被路过的好心人付有看到了。他当时没有多想,自己也不会游泳,衣服鞋子也没有脱,就奋不顾身的跳进了江水中去救人,没想到短短几分钟,无情的江水把他们一起吞噬了。身为家中独子的付有,为此,也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
付有,一个来自黑龙江哈尔滨,还不到22岁的男孩,刚毕业于湖南高速铁路技术学院。父母随其来衡阳,在南华大学附近,开了家饺子馆。他的骨灰也撒下了在他遇难的湘江,他的身体,他的灵魂都献给了这片他生前所钟情,所热爱的城市。付有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无私精神感动了整个雁城。同时,他的事迹将永远在人们口中流传,他的精神也将激励更多的人将爱挥洒。
故事里还说道,那女孩生前有一个男朋友,是一个有家室,一个42岁可以做她父亲的老男人。这女孩确实是因为和他的感情纠葛而死,可出事后,至始至终,那男人都没有露过面,没有去给他们的遗体作最后的道别,没有去给他们的父母说声抱歉,连最起码的一声对不起也没有说。
我在想,或许,爱情本身是你情我愿的事,或许,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果,也注定是个错。他虽然没有直接杀害她,可她却是因他而死啊。可他怎么就能那么心安理得,他的良心这辈子就不会受到一点谴责吗?他的冷漠,他的无情,不仅让人愤怒,也让人很寒心。
一步之遥,生与死的距离,也只在一念之间,一瞬之间。一个悲剧,三条生命,两个离散的家庭,四个悲痛的老人。生死两茫茫,惟有泪千行。在他们离开的日子里,他们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声嘶竭里的哭喊着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却再也听不见,也再也回不来。两个青春年华的生命,因为这一步,就踏入了那遥远的天堂............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自杀轻生的人却越来越多,我很不解这到底都是为什么。在我看来活着和选择死亡,都得需要很大勇气,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活着。或许,那些轻生者,他们都有很多,别人不知道的痛楚和哀伤,都有很多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种种压力。他们为了寻求自己心里的解脱,为了逃避现实,懦弱而‘勇敢’的选择了,那条极端而偏激的道路。他们潇洒的离开了,而留给家人,留给亲人的,却是怎样刻骨铭心的疼痛和悲伤啊?
我想说,我们的身体发肤都受之父母,我们都得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只有我们幸福了父母才能幸福,我们好好活着,也算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道。
当我们对人生绝望的时候,是不是该想想那些渴望生命,渴望生活的人们。比如,在汶川地震时,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那些人,他们的求生意识是多么的顽强。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残废,知道自己家房屋已经倒塌,知道自己已经变得一无所有,但他们仍然强烈的渴望生命。因为在他们看来活着是多么幸福,多么美好的事情,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会比活着更美好了。
善待自己,珍爱生命,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咬咬牙就会挺过去,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走不了的路,我们得在苦难中学会坚强,在坎坷中学会承受。
商场父亲节活动方案2017一
一、活动目的:
我们时常歌颂母亲,却总是无法形容深沉的父爱,对于父亲,我们总是忘了表达,说声我爱老爸有多难?也许我们和父亲之间,就总是这样心息相通,却默默无言。父亲总是真切地默默承受着,为爱扛起一片天。我们将在父亲节这天,让我们回忆自己童年时候的父亲,一起感恩父亲。
二、活动时间:
2012年6月X日
三、活动地点:
棠下好又多超市
四、活动对象:商场附近购物者,年轻人
五、活动内容:
感恩老爸 祝福便签贴商场将于当天活动前提早一小时,亮出一块感恩父亲节的可移动2M*1M宣传牌,安排工作人员提前装备好笔和便签纸给路过的路人写下祝福的话语,便提醒路人,这些纸条是等等抽奖的筹码。
《父亲》演讲节目一开始,有演讲师开始朗诵《父亲》朗诵完毕后演讲汶川大地震种种父亲为了保护子女的性命的感人英雄事迹。
《感恩的心》手语舞演讲一结束,立马由潮汕学院心理协会舞蹈团成员共同送上手语舞《感恩的心》送给天下所有的父亲,祝福他们父亲节快了、主持人互动:
手语舞完毕后,主持人上来先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祝福他们父亲节快后,来几道有奖问答的题目,与观众互动,送出印有好友多LOGO的小礼品(如钥匙扣,开瓶器等),搞起全场气氛。
热舞送上:
互动完毕后,主持人由请上MAX舞团送上性感的爵士舞,再次带动起全场气氛。
抽奖环节主持安排把签好名的祝福牌搬上来,随机抽取几份,抽奖中的幸运儿将会得到有好又多提供的纪念品(印有好又多LOGO的物品,做到最佳宣传效果),但是领取纪念品之前,必须讲出自己小时候父亲做过最感动的一件事情,(理想感动全场观众)讲的最感动的一个幸运儿,可以得到好又多提供的更大的奖品。(至于奖品内容与商家达成协议,目的做好商业性宣传)、最后又歌手送上陈奕迅的《单车》做为本次活动的告别曲,跟大家说再见。
商场父亲节活动方案2017二
一、活动时间:6月13日-16日
二、活动主题:六月佳礼 扮靓父亲
三、活动内容:
六月佳礼 扮靓父亲---五颜六色闯关中大奖
父亲节活动期间,商品全场88折,购买商品折后单票满128元以上者,可凭电脑小票参加五颜六色闯关中大奖,为父亲抽个父亲节礼物活动,为父亲献上精美的父亲节礼物。
奖品设置:
特等奖:任选服饰一件;
一等奖:送指定商品一个;
二等奖:购买商品在打8折;
三等奖:购买商品在打7折;
四等奖:明星海报一张;
活动细则:
1.在卖场收银台出入口处放一促销长桌,并铺上红布;于桌上放置两个抽奖箱,每个箱上都装着5种颜色的乒乓球共11,分别是白色4个、兰色3个、绿色2个、黄色、红色各1个。
2.只要顾客连续两次从箱子里抓出来的乒乓球的颜色是一样的,即可获得相应的中奖奖品;红色球代表特等奖;黄色球代表一等奖;绿色球代表二等奖;兰色球代表三等奖;白色球代表四等奖。
在购物袋内放入写有今天别忘了打个电话给父亲、父亲的生日是哪一天?父亲的节日只有一天。为父亲过生日吗?等等温馨话语的卡片等。下面印上新世纪名称及广告。
备注:从消费者的感情需要出发,容易引起在外工作的子女们对父亲的想念,而且这种宣传是公益性的,顾客完全不会有抵触心理。对树立一个有感情、有责任感的新世纪形象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现象;品析;解疑;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83-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评价中明确指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因此我们在进行写人叙事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总是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那么,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写人叙事文章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想象补白,在体验中感受
高尔基曾经说过:读者要能各式各样地想象它们(艺术形象),而且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储蓄去补充和增补,惟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形象。小学课文虽然以写人叙事为主,但由于感情抒发、表现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影响,有些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人物描写的情感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进行想象补白的训练,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补充和增补,在体验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习第三小节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三天前法布尔听到从花丛中传来动听的声音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同学们有的说:“他会想:这声音真好听,我一定要抓住这只昆虫。于是他就一直在草丛边转来转去,非要找到这只昆虫不可。”有的说:“他会想:这是什么昆虫发出的声音,我怎么没听过呀?这次我一定要见识一下。他就天天趴在草丛中观察,一动也不动,生怕吓跑了这位‘歌唱家’。”还有的说:“他会想:这到底是什么虫子?让我到书上去查查资料吧。他就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了解这只昆虫的生活习性,找到了虫子的生活规律后,他就一直趴在虫子出没的地方,想早一点抓到虫子。”……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了法布尔在这三天中的所作所为,深切地感受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二、品词析句,在比较中感受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有时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子,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在比较揣摩中感受人物的形象。比如《嫦娥奔月》中的一句话:“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这句话中的“疾步”一词就值得好好品味一下。在教学时,提问:“嫦娥为什么要疾步向前?”学生就会回答:“因为逄蒙马上就要搜到仙药了,如果让他吃了仙药,他就要去祸害更多的人。嫦娥为了不让逄蒙去祸害更多的人,所以要疾步向前。”接着可以追问:“‘疾步’能不能换成‘走’?”学生会说:“不能。因为疾步表示快速地走,是跑的意思,从疾步可以看出嫦娥为百姓着想,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而用走字就不能表现出嫦娥的自我牺牲精神了。”学生经过对“疾步”一词的理解品味,嫦娥的形象就了然于胸了。
三、与人物对话,在解疑中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接触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后,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式与文本中的人物直接进行对话,真正地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如教学《海伦・凯勒》时,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感知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采访活动:假如海伦来到了你面前,你有哪些问题想问她。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有的学生问道:“海伦,你摸读盲文时手都摸出血了,为何还要学习盲文?”海伦:“我只有学会了盲文才能与大家交流,所以,不管多么辛苦,我都要学。”有的学生问:“海伦,你一个单词或句子,有时甚至要练习几个小时,难道不觉得单调吗?”海伦:“当然单调了。但是由于我的耳朵听不见,只能靠触觉来学习语言,这是非常艰难的,我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我要向困难挑战。”还有的学生问:“海伦,你整天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有没有感到世界对你的不公平呢?”海伦:“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世界对我不公平,因此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但自从我学会了盲文以后,知识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已不再抱怨命运对我的不公了。我觉得生活对我来说还是很美好的。我能‘看到’玫瑰园里玫瑰的花瓣飘落在我身上的情景。”……通过这样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学生对海伦的形象感受得更深了。
四、补充资料,在拓展中感受
苏教版课文中所描写的一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真人真事,他们有很多值得叙述的事迹,但是由于篇幅和主题等的因素,在入选课文时都有了一定的删减和重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针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一些资料的补充,丰厚文本资源,活化解读人物的方式,让学生在拓展中丰厚人物形象。如《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谭千秋老师在汶川大地震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四个学生的英雄事迹,在教学时可以补充以下资料:
他(谭千秋)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本次灾难报道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媒体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在其报道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理念。将“人文关怀”理念应用到媒体的报道中,就是要求媒体的报道做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等。媒体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应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①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努力彰显媒体的“人文关怀”理念,是时展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所有媒体工作者的使命。
媒体以往的灾难性新闻报道没能冲破新闻报道固有理念的限制:一方面,报道没有将重点放在灾害本身,而是高唱英雄赞歌、树立正面典型,报道的泛政治化动员色彩比较浓重;另一方面,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报道也主要偏重于对灾区人民物质上的关怀,如报道政府对灾区的物质援助,报道政府是如何关注灾区人民的衣食住行等。而这次报道遵循“人文关怀”理念的要求,采取了比以往任何一次灾难报道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文精神”的报道方式。总结一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关注灾难本身出发。以往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媒体上出现的主要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和一大堆官员的名字,报道成了抗灾救灾英雄们的“颂歌”和领导们的“赞歌”。本次报道能够从灾难本身出发,以灾难为报道的核心,这样有利于灾难问题的解决。以5月22日为例,《人民日报》出版了“抗震救灾”的特刊;同日,《南方周末》出版了地震特刊《汶川九歌――大地震现场报告》。还有许多报纸如《广州日报》、《解放日报》等,都从灾难本身出发,做了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专题报道。
二是重视生命权。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关怀最基本的是对生命的关怀。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人的一切权利包括劳动权和休息权的前提。②生命的神圣性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和敬畏生命,但是我们的媒体报道却常常轻视生命。在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常常会伸过话筒问,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的妻子是从哪个窗口跳下去的?……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提问,不仅反映出记者人文意识的缺乏,更是对当事人和广大受众的伤害。③这次报道能够从生命权出发,报道人的求生本能以及人间的亲情关爱。这样的报道体现了对受害者的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尊重,可以让人感悟到人性的温暖以及生命的崇高尊严。如报道中所运用的大量触动人心的组图,唤醒了人类的良知与道德,体现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和媒体工作者对人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三是关注灾区人民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以往我们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对灾区人民的心理关注较少,忽略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报道和关怀。本次报道却从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出发,关注灾区人民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并敦促政府和社会给予灾区人民心理援助。如5月29日《南方周末》A12版上的报道《北川中学:小心疗伤》。
四是别样的政府报道。以往的报道政治色彩太过浓烈,宣传味太重,无疑在政府和受灾人民之间画上了一条无形的线。但此次报道采用了一种平视的视角,报道政府的救灾举措,体现了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决心,彰显了政府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执政理念,如总理路线图。
五是信息的高度透明,对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视。灾难报道能否做到及时深入,是与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密切相关的。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了重大情况要让人民知道后,媒体在确保公众对灾难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5・12”地震发生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进行了及时、充分、详尽的灾难及抗灾报道,报道的信息公开度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灾难性报道。其中,尤以中央电视台的表现最为突出。地震发生后,央视立刻派出强大采访阵容奔赴灾区,并以24小时滚动播出的办法报道救灾一线的新闻,使全国观众能在第一时间里全面了解抗灾实况,其反应之迅速、报道信息量之巨大令人叹服。目前有观点认为,5月12日应该是信息迅速公开的纪念日。我国媒体对本次灾难的报道,充分体现了政府高度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政府和媒体的文明和开放。
这次报道中“人文关怀”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反思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媒介成熟的象征。虽然本次灾难报道比较多地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但笔者认为,本次报道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1)报道的媚俗化。有的报道热衷于报道受灾者的惨状,以此来赢得卖点。本该是沉重的严肃话题,有的报道却采用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对惨状进行不遗余力的渲染。如何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做出打动受众的高质量报道是对媒体从业者的一个极大的考验。(2)隐私权保护的缺位。有的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不顾当事人的感受,也未进行任何技术处理,直接将当事人的某些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未能体现对人的尊重,缺少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终极人文关怀。如果连人起码的尊严都无法保证,我们的媒体又谈何“人文关怀”呢?(3)过于密集的弱势群体报道。在灾难报道中,媒体所关注的个体大多集中在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身上,展示灾难中弱势群体的状态,以此引发人们的关爱和同情,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媒体滥用人们的关爱和同情,易造成受众的心理疲劳。如对儿童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都着力于孩子们清澈的大眼睛、弱小的身体。这样的报道会让人感动、让人泪流满面,但如果泛滥的话,则可能会导致反感抵触情绪的产生,所以笔者认为这方面的报道应该适度。(4)问责类报道的缺失。总体上看,本次报道走的仍然是“温情路线”,以正面报道、典型报道为主,相对回避了相关严重的问题,问责类的报道很少。经历了大灾大难后的中国人民需要的不仅仅是感动和流泪,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媒体作为“社会的公器和守望者”,应该挑起这全民反思的大任。
笔者认为,这次报道中所存在的这些不足应主要归因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它们对受众市场占有率的追求使得一些媒体在面对灾难时,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认真负责;另一方面,媒体受其本身固有的传统报道理念的影响,相对忽视了受众的知情权。而这就使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守望者和监督者”的职能。
结语
作为“社会守望者”的新闻媒介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媒体工作者应多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强化人文意识,加强对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力求在报道中彰显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注 释:
①陈兴侠、孟晓:《注入人文关怀》,《新闻爱好者》,2002(5)。
②胡云霞:《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1)。
③刘新利:《浅析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今传媒》,2004(7)。
一、设计讨论话题要艺术
首先,话题必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要有信息差(informationgap)。切忌设计那些明知故问的无聊话题,诸如“Yes orno?”,或者课本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这些话题严格地讲都属于无效话题。一般课堂讨论的话题应是两难问题(dilemma)、尝试性问题,或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这些话题应源自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拓展,是课堂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升华。例如:当学生学习了“Music”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What kind ofmusic do you like?Chinese orWestem?Classical or modem?Why?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辩证对待外来文化的意识。
其次,话题也不能设计得太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范围或背景知识范围,否则,学生难以顺利地展开讨论,只能用母语讨论,或者保持沉默,达不到训练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对“parachuter”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让学生讨论“If youare a parachuter and land on thedesert,how call you survive?”这样的话题是难以进行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就课堂上随机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迅速地做出反应,让学生讨论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衍生出来的话题,以便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划分讨论小组要合理
根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和课堂讨论议题的性质来合理组成讨论小组,这是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前提。
首先,在讨论前教师要根据需要来决定讨论小组的人数,课堂讨论可以是两人小组或多人小组,甚至是全班集体讨论。诸如“Which do you prefer,Chi-nese food or Westem food?”等,这样的话题适合两人小组讨论。“What are the differencesbetween British Engish andAmerican English?Please givesome more examples”等,这样的话题适合多人小组讨论。
其次,教师要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讨论小组成员的构成。可以按照学生现成的座位来组成,如同桌两人小组,前后两排的四人小组;也可以临时组成讨论小组,如让学生4~6人围坐;或按话题的支持方和反对方来分组。但各种形式的分组又各有利弊,如按固定座位分组容易操作,节约时间,但对成员的构成不好控制;临时组成讨论小组虽然耽误时间,但教师可以控制小组成员的构成。如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搭配,性格内向与外向的学生搭配,男女生搭配,不同背景学生的搭配等。因此,在具体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任务性质的侧重来选择最优的分组,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三、机智控制讨论时机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讨论时机的把握。一般课堂讨论应选择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认知冲突时,或见解产生分歧时。不债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课堂讨论可以作为一节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Book 1,“Unit 1 Friendship"时,作为新课的导人,她让学生讨论:Whatelse can we make friends withbesides humans?学生通过讨论列举了许多可以成为人类朋友的东西。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被调动,使后面的课文学习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
课堂讨论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末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了人教版Book 1,“Unit 4Earthquakes”之后,结合汶川地震中的少年英雄事迹,让同学们讨论:Have you got anv commelltson the child to rescHe others indisasters?通过激烈的辩论和理性的思考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的技巧,而且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升华。
四、有效监控讨论过程
当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能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满堂巡视,或袖手旁观,信马由缰,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讨论开始前,教师要给出明确的指令,交代讨论的内容和方式,并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不少教师平时没有养成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形式讨论的习惯,只是到了上公开课的时候才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临时抱佛脚,其结果是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指令,如坠五里云雾,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情形可想而知,教师必然是手足无措,盲目进行无效讨论,草草了事。冷了场,丢了人,尴尬之至。
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特别要鼓励那些内向型学生大胆地发言,示意外向型学生多倾听同伴的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都拥有话语权。当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遇到语言障碍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当观点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不要敷衍搪塞,草率了结。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进行咀嚼和心理加工,从而内化知识的时间。
在学生讨论中,当观点偏离主题太远时,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安慰和鼓励学生说,“Maybe youare right!”或“Please think it over”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及时肯定学生新奇的想法和别出心裁的想象力,不盲目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终结性的评判,更不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归纳和小结,阐释讨论结果,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同时要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加以借鉴和改进。
五、对讨论进行客观评价
教师每次上课都应该设计量化评价表格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三维目标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进行评价。例如,你(你的同伴)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同伴不同意你的意见,你怎么办?通过讨论你明白了什么?此外,每次讨论后,教师要对整个讨论的设计和过程进行反思,明确哪些方面是值得发扬或应该避免的,以便优化以后的讨论设计。
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
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