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17:2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绿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油田矿区绿化建设情况
尽管这几年我国许多油田矿区的建设都注意到了生态建设这一理念,许多大型的国有矿区油田已经开始了自身的绿色改革。中国石油系统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推进矿区绿化美化。全年共投入绿化资金9亿元,新增绿地1400公顷。到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油田矿区的生活范围的绿化面积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一,对于生产区域的绿化面积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三点六之多。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还面临许多的问题,油田矿区的绿化改革在很多地方还只是一种构想。尤其是某些偏远地区的小油田私自开采的矿区,私挖乱采依然严重。只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忘记长久的生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现阶段我国的油田矿区建设还不健全,但是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绿化方案和绿化机制。可喜的是虽然这种绿色生态还不是很完善,但是每年我国矿区和油田企业对于绿化和环境保护的投入都是在增长的状况下,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相信我国油田矿区建设之路会走的越来越好,矿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就将变成现实。
2对于矿区油田生态建设的要求
不同的油田矿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并且企业的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对于企业的绿色建设投入也不相同,但是每个企业在绿色建设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这些要求都有一定的共同性,下文将对矿区油田绿色生态建设要求进行描述。
2.1矿区绿化的植物种类选择不同的矿区有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状况,而且由于矿区油田开采的特殊性,导致其土地的状况不能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上,另外由于种植的面积巨大为了易于管理和生长,植物的选择一般采用抗逆性较强,而且对于周围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植物。植物本身需要有对抗干旱、盐碱、pH值、高温等不良条件的忍受能力。另外对粉尘和二氧化硫等腐蚀性气体具有抵挡机能。一般情况下,在油田矿区选择的树种有槐树类、柏树类、华北卫矛、松树类、臭椿、榆树类、连翘、果树一般选择苹果、枣树等。这些植物具备抵挡外界较卑劣情况的本领。
2.2油田矿区各不同区域的绿化要求一般情况下办公区域大多数都处在油田矿区的上风区域,有比较好的环境,并且由于是工作区域,有较多的管线,易于进行绿化。这一区域的绿化一般是组合性且规则式的可以设计一些装饰性作用较强的绿化景观如:花坛。假山、喷泉水池等。这样的绿化一般增添了企业的美感。其次该区域内的绿化设计应该尊重厂区本身的地质条件,进行符合自然规律的安排。依照地形的变化和方便交通的原则栽种植物铺设草坪。生产区域的绿化要求要符合该区域特点,由于生产区是作业的首要区域,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料。所以需要通过绿化将生活区域与办公区域和这部分分离开。宽度较大的隔离带是建设中的特点。隔离带一般情况要达到三十米到五十米的宽度。这一部分需要种植有很高抗性的树木,面向第一污染源,有充分吸收遮挡有害气体的能力;而较高的灌木可以起到一定的遮阴作用。建筑的周围应该有一些乔木、绿色植物篱笆组成植物群落过滤和阻挡有害的气体。道路的绿化是矿区改革的一大重点,这部分区域绿化需要承担隔音降噪、吸收尾气和有害气体、遮阴的同时还要保证交通安全的责任。因此这部分的绿化植被一般是需要选择生长势头较旺、树木形状整齐、树木分叉高度较高、遮阴效果和抗粉尘能力都较强的高大乔木。一般情况和其他道路相同,直接在道路两旁栽种一排至两排的乔木即可。厂区区域的的绿化承担着油田矿区绿化的主要任务,是一个油田矿区的门面工作,这部分的绿化应该是规则式和混合式共同协调作用的区域。厂区到办公区域可以使用比较高大浓密的乔木连接。在周围可以设置比较鲜艳夺目和花圃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使整个厂区的自然环境更加优美。为了保持厂区四季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多栽种一些常绿植物,这样也可保证这一区域的可欣赏性。最后,对于油田矿区的废物处理区域是绿化的重点和难点区域。现在这部分区域的处理一般采用先填埋后绿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这部分一般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处理。先对废物进行粉碎后进行填埋,在填埋处覆盖土壤,最后在土壤上覆盖植被。要选择抓土能力比较好,同时对于土地营养要求不高、易于成活的植物进行种植。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条件不同,合理选择绿化的植被和绿化的设计排列规律才能科学合理的建设现代油田矿区的环境。
3油田矿区绿化改革的观点
油田矿区各自的条件和状况都有所区别,比较老的的一些矿区都是传统的建设方式,要加快向绿色生态矿区的转变,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绿化区域、调整绿地建设的覆盖面积、合理厂区规划。而新的油田矿区要在建设时时刻秉承着绿色生态的建设方针、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另外,油田矿区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质,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树种和植被的规划方案,不要选择一些时间持续不长久且只是面子工程的绿化项目。环境的改进和维持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并结合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引进的树种应该适应油田矿区的自身需要,不要盲目跟风引进流行树种。油田矿区的自然条件限制一般比较突出,在种植绿色植被时要合理规划,并选择配套的灌溉设备,不能大量用水,注意节约。多培育一些适合艰苦环境的植物;尽可能削减绿化养护带来的用度。对于油田矿区的绿化要实现系统性长期性的管理,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有些企业近些年来由于资源衰竭和新能源的兴起,效益并不是很好就放弃了对于区域的绿化改革。殊不知其实对于绿化建设的投入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4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以及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原来污染严重的油田矿山企业将会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文明、和谐的园林化油田矿区。在带来资源的同时也让人类用自己的智慧馈赠给自然一份礼物。
作者:刘雪梅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功能的认识,已经由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装饰提高到具有城市形象的美化、文明的象征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种功能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城市绿化也因此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绿化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本质上。来认识,才能有助于对它正确定位。
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在文化领域中缘文化早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的。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绿化的发表思想
100余年前(英)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文,该文是作者在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城乡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为了人民必须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和农村要给予人民社会的爱和自然的爱。霍华德认为一个中心城市必然有与它相联系的卫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规划构思;认为城市各分支系统一住宅、工厂、道路、绿地、学校等通过重新有序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外围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发表意义。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网为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别是热岛效应。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例,在外环线以内的绿廊布局,其方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交织成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绿廊各9条,主干绿廊共6条,内环线以内的三纵、三横主。干道一致,应首先实施。绿廊纵横于城乡、浦西浦东、环内环外,绿廊相互交织成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的生态绿网,它们的建成将把郊区和海上的冷湿空气带进城市,又能对城区热中心进行分割疏解。
四、区系结构和群落结构
城市绿化的基础是植物,而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再现城市中的“第二自然”,是长期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虽然谁都能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但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是人居于自然之上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关系很和谐呢?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较高纬度的华北地区生长好的加拿大杨及二次引种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均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根据前几年对上海城市绿化最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调查,前者有68种,后者有105种,上海可用于绿化的植物材料都是很丰富的,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本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就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着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媚外,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着,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在整个城市中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应是主旋律,它与开敞的草坪及形态雄伟的大树构成一个有节奏、有韵律的城市绿化整体。
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功能的认识,已经由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装饰提高到具有城市形象的美化、文明的象征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种功能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城市绿化也因此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绿化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本质上。来认识,才能有助于对它正确定位。
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在文化领域中缘文化早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为当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的。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绿化的指导思想
100余年前(英)霍华德发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文,该文是作者在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城乡对立,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了为了人民必须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和农村要给予人民社会的爱和自然的爱。霍华德认为一个中心城市必然有与它相联系的卫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规划构思;认为城市各分支系统一住宅、工厂、道路、绿地、学校等通过重新有序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网为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特别是热岛效应。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
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以上海为例,在外环线以内的绿廊布局,其方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交织成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绿廊各9条,主干绿廊共6条,内环线以内的三纵、三横主。干道一致,应首先实施。绿廊纵横于城乡、浦西浦东、环内环外,绿廊相互交织成一个具有整体、系统性的生态绿网,它们的建成将把郊区和海上的冷湿空气带进城市,又能对城区热中心进行分割疏解。
四、区系结构和群落结构
城市绿化的基础是植物,而植物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何运用植物材料再现城市中的“第二自然”,是长期存在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虽然谁都能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但在城市绿化的实践中,是人居于自然之上还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关系很和谐呢?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有明显的地带性,它随地理区域、气候带、地貌等不同而有区别。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大规模引种了适应在较高纬度的华北地区生长好的加拿大杨及二次引种适应在低纬度华南地区生长的检树,结果均全军覆灭。事实上,上海地处中亚热带北缘,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根据前几年对上海城市绿化最常见的乔木和灌木树种调查,前者有68种,后者有105种,上海可用于绿化的植物材料都是很丰富的,当前应该深入到江、浙一带属本地带的区域去挖掘、去发现,先引到城市环境中来种植,成功的就可推广应用,这样才能体现上海城市绿化的特色。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著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著,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在整个城市中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应是主旋律,它与开敞的草坪及形态雄伟的大树构成一个有节奏、有韵律的城市绿化整体。
论文关键词:生态学 生态园林 生态效应 园林植物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意识增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绿化方面过渡到生态方面,传统的园艺技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的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趋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那么,如何将所赋予的内涵溶入到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去,以及如何打造具有绿色生态效应的城市,是一个园林工作者的一个新的挑战。
1植物生态学
1.1植物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园林之间的内涵。植物生态学是根据自然环境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个体适应不同的环境,个别工厂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种群在不同的环境和社区的形成和与发展过程中,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些物质在养分循环的作用。包括个别植物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科学四部分组成。是植物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使命是使用植物生态学,分析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自然规律,使人类理性的发展资源利用,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进行的生产活动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1.2城市的园林生态效应 园林植物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态效应一直是专业人士的一个重要议题。园林植物必须保持城镇碳氧平衡、蒸腾吸热、空气净化、监测环境污染和减少城市噪音等诸多效应。
1.2.1保持城市中的碳氧平衡,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O2在城镇低空范围内从总量的碳和氧调节和改善城市的平衡,以改善当地空气质量。
1.2.2降低城市热蒸腾,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来降低温度的辐射量,并通过植物叶片的树荫形成阻挡太阳辐射,减少直接辐射地面和墙壁,增加冷却和加湿效果,这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3净化城镇空气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空气二氧化硫、氟化氢和氯气已经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不同的园林植物吸收SO2大小与其形态、叶量、面积、气孔开合度等密切相关,尽管生物量相同,但其吸收硫的量也会不同,其净化能力也不同。HF是一种常见的对植物生长的有害污染物,各种植物对它的抵抗性有着明显性差异。在一般情况下,氟化物敏感的植物它的容量是低的,抗性植株的氟含量高。氯气是在大气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植物的危害往往比SO2、HF和其他更严重。氯气对植物组织有强大的杀伤力。不同的植物对氯气的灵敏度差异也很大,在一般情况下,常绿阔叶类的植物抗性弱或者比较敏感。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可以起到防尘效果。不同的园林植物,由于其叶面粗糙,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和叶角差,使它们的滞尘能力差异不同。一方面植物可以减少灰尘和悬浮附着在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另外其他园林植物的分泌物中也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分泌出气体的植物挥发物中有50%-30%含有大量杀菌或者抑制细菌存活的物质,可以杀菌或者抑制细菌生存。
1.2.4监测环境污染和减少城市噪音 周边社区环境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植物群落,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多种植物对不同层次的大气污染反映大不相同,人们可以据此来了解空气污染。同样种植园林植物对降低噪音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理论上来讲40M宽的绿化林带可以降低噪音10分贝〜15分贝,比不做绿化的街道,绿化的街道可以减少噪声8分贝〜10分贝。
2城市生态园林植物的选择
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应尽可能扩大城市绿色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应该充分利用绿地园林植物种植结构,合理利用,提高现有绿地绿量。由于城市土地紧张,采用多层结构,也可以提高单位绿地上的绿色,使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最大化。
3建设中国城市生态园林中存在问题
按照目前的规划和建设城市生态园林要求,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和城市生态园林评价要求的国家标准不够,所以存在一些问题。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以下几点:①整体的宏观调控不力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典型问题。 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绿地建设不足。国内和国际的研究表明,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③分布不均,城市生态绿化的整体水平不高。 ④在城市总体规划,根据传统模型往往只有绿色空间的系统规划,而缺乏生态、经济、美学、理论原则为指导整个系统的城市生态园林总体规划,往往忽视了城市生态园林系统之间的关系。 ⑤建设资金短缺阻碍了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⑥城市生态园林系统只是在有限的传统园林的范围内建设,只在功能及美学意义上进行景观布置,却忽略了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生态以及种群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⑦对于单位绿地、绿色住宅小区绿化,绿化率一般只达到提到的指标,在不同程度上或完全忽略各植物相互生态关系及面与点线形成的生态关系,但也缺乏调查和监督作用。 ⑧在道路、河岸和其他的绿地往往强调绿地率和功能的遮荫及美感,突出树荫和强调感观效果,却忽略线性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殊的生态地位。 ⑨树种选择规划时,常以施工方和规划者的个人喜好,缺乏生物多样性的考虑,缺少对各类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考虑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⑩规划内容很简单,生活和旅游业污染也是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影响不能被忽略的问题。
4改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措施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存在很多问题,特作出以下措施,以便为中国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发挥作用。 ①把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以提高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是城市绿地多样化自然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运作的绿色生态系统的前提,城市绿化的生态恢复和重建应该是多样性,以发挥的城市生态园林的生态效益。 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造景手法,力争使人工设施和绿化空间的结合。一方面要保持一个绿色的环境的自然特点,以满足心理需求的人性化,另外也应该考虑使用人工设施,提高园林空间的功能特性。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实施方案,实现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原则的概念,要充分考虑植物生长习性、生长速率、生命周期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绿化用地的性质、土壤条件等综合环境,优化城市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使社区保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花园。
参考文献:
曹法国。空气污染及其对植物的影响。生态.1990.10(1):7-12。
陈康复,苏雪痕,刘梢鬃。北京城市景观生态研究(2)中国园林.1998.14(2)0.5154。
李健城市生态绿化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
银丁林,武小钢。 0.2006中国林业教育发展的学科的景观生态分析。
2.35〜37。
【关键词】新加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
2012年11月20日至23日,我们一行30人在新加坡进行了学习参观、游览观光考察,感触颇深。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面积714平方公里人口531万。其南面由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环境非常优美。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层次丰富,草本、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
新加坡由若干个岛屿组成,主岛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新加坡几乎没有农村,境内草茂花繁,整洁美丽,因此又被称作“花园城市国家”。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填海造田的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好的绿色世界。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合理规划周密设计
早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提出了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并要求在住宅前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如今新加坡市内占地20公顷以上的公园达到44个,0.2公顷的街心公园达240多个,在264条公路两旁,种植大量花草树木。如果把这些数字加在一起,那么绿化占地面积约为420多公顷。 这个城市绿化目标同样非常明确,而且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街心邻里公园,到停车场、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桥、楼房立面等,对绿化的位置、面积、标准、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建房规定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来,保证实施到位,使房屋与绿化相互衬托。
2.法规护航令行禁止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法制健全,执行严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先后出台。政府在加强绿化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的同时,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例如,在公共绿化地攀枝折花将以破坏公物罪处罚,罚款不少于5000新元,同时处以一定时限的人身强制。
3.市场机制灵活运用
绿化管理并不仅仅是主管部门的责任,所有建设项目,如街道、建屋、开发土地的绿化都作为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按照绿化规划落实,验收合格后移交绿化部门管理。对于大面积的绿化养护、树木花草的管护,公园设施的维护,绿地的建设等,都用招标的方式承包或租赁经营。市场机制的有效利用加快了城市绿化的步伐,提高了绿化的成功率,调动了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管理、养护的积极性。
由于开垦、采摘、放牧、非法交易等人类无计划、过度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日渐萎缩,多数物种濒危。因此合理开发保护植物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发展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国策,农村生态绿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美好蓝图的重要体现,更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因此,把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农村生态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是农村生态绿化的重要课题。或者说,在农村生态绿化中开展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生态绿化中,开展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一是改善了地球环境,更加适合居住,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二是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是保护水资源的治本举措;三是有利于合理运用和节约土地资源,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四是有利于保护植物资源,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奠定基础。
没有高规格的新农村生态绿化,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更高的水平;没有合理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也就没有更高水平的农村生态绿化。要使新农村建设健康、科学发展,必须一开始就重视农村的生态绿化问题,要把新农村的生态绿化融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之中,要把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融入农村生态绿化之中。通过农村生态绿化,大力提高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能力,对全面推进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中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河南是农业大省。近几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绿化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通过生态林业省的建设,使农村生态绿化上升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但是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河南的农村生态绿化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善的县级规划,资金投入也较少,农民对生态绿化的意识很差。所谓的农村生态绿化,都是各村自己的独立绿化,没有全局意识,没有把利用植物资源作为开发生态经济的意识。换句话说,基本上就是栽了几棵树,无科学性和计划性,不能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发挥不出较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更谈不上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效益。
因此,在河南农村生态绿化中,还有很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认真按照农村生态绿化的原则,积极开发适应当地的农村生态绿化模式,结合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认真管理和开展合理的评价,那么河南的新农村生态绿化就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就会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使新农村生态绿化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南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绿化工作,既要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开展工作,还要从国家生态绿化的大战略角度去把握农村生态绿化工作,更要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开展工作。河南的农村生态绿化,是林业生态省建设和国土绿化的补充,要纳入国家国土绿化和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框架之中。河南的农村生态绿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省、市、县、乡(镇)、村各级政府都要有规划和目标。规划和目标的制订,要在国家和省规划目标的框架下,以县级生态绿化为基本单位。县级农村生态绿化方案,必须聘请著名专家详细论证,要结合国家国土绿化和省林业生态省建设方案来科学制订。乡镇和村庄的生态绿化,必须融进县级规划,符合县级生态绿化的大方案。也就是说,乡镇、村的具体新农村生态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均要按照县的生态绿化规划方案开展工作,实施管理。
二、农村生态绿化工作是一个科学工程,有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为了少走弯路,要合理使用各种植物资源,要遵守农村生态绿化的各种原则,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原则、城乡一体化与生态旅游原则、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原则、获最大经济效益原则等。按照原则办事,就会使新农村生态绿化少走弯路,就会可持续科学发展。
三、要科学地开展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特别是要对药用植物、园林植物、蜜源植物、果品植物、用材植物、淀粉植物、蔬菜植物、能源和油脂植物、抗污染植物以及河南特有植物广泛开展研究,要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植物的生态绿化,不同地区开展不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要使不同地区的植物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要根据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特点,开展不同的绿化生态模式。新农村生态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模式、与立体林业相结合模式、新农村生态绿化的道路和村镇以及村镇庭院采集相结合模式、新农村生态绿化和野生资源结合模式等等。
五、实施过程中,在管理方面应以县级为生态绿化的基本管理单位。县级政府要加大管理资金投资,要建立县级专门的绿化管理机构,完善机构人员的定岗、定编,实施岗位工资,制定专门的农村生态绿化管理和奖罚制度,为确保农村生态绿化建设长久、稳定地开展工作,提供管理和制度保障。县级政府要广泛开展新农村生态绿化方面的科技研究,成立本县的生态绿化科研室、生物技术支撑的绿化植物繁育中心和育种园地,依靠科技提高生态绿化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水平。
六、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生态绿化的评价和研究,要把新农村生态绿化的评价制度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作为新农村生态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搞好新农村的生态绿化建设的评价工作,一是要制订出新农村生态绿化效果的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二是要加大评价工作的具体实施力度。有了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评价体系、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以及评价后的奖惩制度,才能促使新农村的生态绿化更有效地开展。
可以设想,一个好的生态绿化县,应该是符合生态绿化原则,突出地方生态特色,突出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较新的生态绿化模式。具体说就是,村与村之间道路宽阔笔直,两旁的树木高大整齐,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村庄内外绿化整齐美观,庭院绿化形成特色等。在突出生态绿化效果的同时,植物资源也要广泛得到利用和保护,从而为农民获得较大经济收入,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县县农村生态绿化工程的网络,全国就会形成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就会得到更好的优化,淡水资源的枯竭趋势也会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文化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园林建设应该产生理想的生态效益,这样才能够让人们得到身体上的健康,同时人们心理上的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让人们在视觉上眼前一亮,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将一个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展现出来,这样人们在心理上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将园林绿化建设所体现的功能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园林绿化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这样才能将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体现出来。
1 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只有维护城市的绿地系统,才能让生态系统更加的平衡,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植树、栽花以及种草等方式,这样能够促进城市绿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除此之外,在防噪音以及除尘、调节温湿度的方面,也可以带来良好的效果,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和谐,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的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其次,加强园林绿化的建设,还可以起到美化市容的作用,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采用园林的方式对植物进行组合以及栽植,并且将一些传统的文化特色有机的与绿化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创造出不同风格的绿化效果,让城市的色彩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从而将城市的风貌完整的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生活,对于人们的情操也可以起到陶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吸引来外资与人才的引进,让城市的人文底蕴得以充分的展现。
2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从根本上对园林绿化的建设起到了约束性的作用,并且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思想,加强这些基本原则的应用,可以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具体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因为城市园林绿化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要满足生态性的需求,所以在进行花草树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促进生态质量的提高为首要的出发点,合理的对园林树木进行培育以及使用,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此同时,在这一指导原则的前提下开展园林绿化,可以对城市起到调解性的作用,还能够预防风沙的出现,保证空气的清新,从根本上对城市的环境起到改善性的作用。由于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和水土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它们在千百万年的自然生态选择中养育出来的植物品种也不相同,而相同的植物种类在不同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所产生的生态调节功能也不一样。所以,生态原则指导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强调因地制宜,主张尽量多使用本地植物,从而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它超越了市俗意义的城市景观美学,奉行的是生态美学,推崇的是绿色生态城市。当然生态指导原则并不反对有人主张的为城市园林绿化多样化而引进域外植物。但是这种引进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引进的植物不能喧宾夺主地替代这个城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根据生态原则而确立的绿化主体风格;二是引进的植物必须适合本区域生长,否则将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绿化和生态美学效果。
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东方文化大国,中国优秀的传统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宝贵的物质财富和民族骄傲,需要我们认真地继承与弘扬。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比德、吟咏雅趣和形实兼丽等,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与神的结合,启迪居民。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传统文化,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魍常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城市绿地品位和情调,从而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需求,丰富和提升园林绿化的内涵和功能。所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并行发展的今天。文化原则更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城市的地域不同,人文风俗不同,历史发展脉络更不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强调文化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它们融人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城市的历史脉络在园林绿化中得到充分体现,不仅突出了"文化",同时也突出了景观特征,更突出了城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如国内的大连、杭州就很有代表性。从国外来看,荷兰、日本都是成功的典范。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不仅使他们名声远扬,而且也使他们在经济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可见,文化原则指导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城市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扩展,城市周围的自然生境大量被高层建筑物和混凝土地面取代,城区建筑容积率增大,形成"热岛效应"、造成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及人类远离自然产生的心理失衡等问题突出。因此,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把绿色自然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浅析生态园林与生态设计[J].熊瑶.山西建筑.2007(32).
[2]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J].高忠.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0).
[3]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J].于晓森,李冠衡.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绿化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园林城市是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设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体系,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运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绿化,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为地球人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与国家园林城市相比“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更注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之“园林城市”的评比标准,“生态园林城市”的评估增加了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综合物种指数,本地植物指数,建成区域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城市热岛效应程度,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评估指标。在21 世纪的今天,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城市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之一。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落脚点与切入点。
一、生态城市园林绿化的关注要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过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而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排放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地下水水质变差,直接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使得饮用水水质下降危害到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2、城市园林绿化的非均衡性
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部分城市的人均绿化面积较高,绿化率也较高,但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中心区绿地在相对或绝对减缩,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非均衡性。
3、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不足
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为了城市生态系统能持续优化,通过城市物种的多样化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必须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要保持系统内的物流、能流与其环境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的动态平衡,即保持绿地系统的自我恢复、自我调节的功能,从而使城市绿地成为一种人工创造的自然生物群落的再现。但是目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与之相背离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不完善;
(2)城市绿地自身生态结构简单;
(3)自然系统人工现象严重。
4、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缺乏生态学思考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减弱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5、热岛效应
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植被相对较少,消耗比蒸腾的热量少,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城市上空厚厚的污染物质又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大气逆辐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内部的气温比其他地方要高,就形成了热岛现象。
6、大气污染
工矿、炉灶、车辆、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等有害化学气体,使城市上空空气污浊,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7、各种噪音
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行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越来越多,噪声分贝愈来愈大。
二、生态城市的园林绿化的有效措施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绿化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 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人的需求与行为感受。因此在规划设计的前期有必要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听大众的意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经调查研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切忌用领导意志来代替民意。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遵循生态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在规划设计时要切忌毁田、毁林建园林的做法,对规划设计范围内的大树(特别是珍贵树种、古树)应尽可能地保留。充分考虑大树给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尽力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还要尽可能的维护生物多样性,并防止污染。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达到前后相贯。同时要将园林规划设计与当地的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按照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内外城市绿化的成功经验,着重于城市整体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结合大规模旧城区改造和市政建设的同时,同步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园林城市建设。
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
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花、种草、种药、种果,还要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鸭、养鱼,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植物、动物、鱼类、鸟类、微生物能够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物质、能量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能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要只顾眼前的效果,应该有长远发展目标,应从城市长远发展考虑,留足基础设施用地,避免砍了栽、栽了砍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改变,要把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观赏和防护功能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4、绿化设计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 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集中力量在城市繁华街头和主要路口,建造一些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局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小品、雕塑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 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需要做细做精,打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依据城市类别,对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微生物、野生动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存、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应性,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5、选择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抗污染的植物品种
我国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可供选择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抗污染的植物种类,包括树木近8000 种、有花植物近30000 种,完全可以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选择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应通过垂直绿化来实现围栏、院墙、阳台、屋顶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植树、养花。为了能够增加绿量,要多种叶大荫浓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林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花卉,搞复层、多层立体绿化。此外,还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广场、游园及小区的遮荫效果, 增加绿化地的色彩, 为广大市民提供绿化充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距离合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6、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 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重要保证,特别在当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广泛开展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 实行单位考核和评比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乱砍滥伐、侵占绿地等破坏绿地的行为, 依法巩固和保护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伍生, 刘南方. 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才智, 2010,(11)
[2] 王书文, 郭福原. 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审视[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3] 刘军.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境问题[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4] 郑小九. 论绿色奥运理念的生态关怀[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10)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化建设 ;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环保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两大主题。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之一。近几年“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的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城市建设进程全面加快,城市面貌翻天覆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绿化规划建设方向和重点在那里?本文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1、目前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当前,绿化规划编制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编制和实施绿化规划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生态绿化规划还不够全面,不够协调
过去规划重点聚焦于城区,对城市周边环境规划、保护和建设还存在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存在结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均、生物多样性较低、城乡绿化差距较大等不足。开发建设混乱无序,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2生态绿化规划与建设不够科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在环境和资源等很多方面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与生态资源的保护、自然绿地的保护、环境承载力发生着日益严重的冲突。
1.2.1生态绿化建设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城市绿化建设忽视了城市传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创造,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址、遗产和民风民俗不屑一顾,甚至加以破坏,绿化建设与规划中存在跟风现象。斥巨资打造“主题乐园”、“主题广场”、“景观大道”,致使很多城市绿化形象与风格雷同,千城一面。
1.2.2重人工轻生态
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恢复而不是重建”,即应该力求保持城市的历史价值、城市扩张也要体现出“遵循生态”的原则[1]。许多城市花巨资打造纯人工的森林公园、人工湖、湿地公园,却对城市外部天然的森林、湿地、河流、湖泊不加保护和利用,甚至随意开发,使得城市大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1.2.3重形象轻功能
热衷于打造形象工程,建大广场、大喷泉等等,没有将居民对绿化环境的真正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居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一些城市重复改造、高价建绿、对树种重复改造、浪费严重的矛盾等等都日益突出。造成土地、资金、维护费用浪费巨大等现象。
1.3生态绿化规划编制深度不够,实施的规范与政策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绿化专项规划对各类绿地的绿化指标阐述比较明确,但对详细规划的内容与深度要求不够明确,对绿地的强制性内容还停留在绿量、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绿化建设的风格、树种的选择等指导性的条文不详细或不够明确。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行业管理不明确。
2当前生态绿化规划建设的一些新思路、新方向。
2.1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采取扩大近郊新城区和远郊未建区森林和绿地面积、建设各类郊野公园、大外环绿化隔离带,形成绿化廊道和绿化网络等措施,将其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2.2节约型生态绿化的建设
要倡导“三节一环保” 达到“四减”目标。 “三节”即节地、节水、节财。“四减”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空气和水体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耗能、减少城市交通和其他方面的能耗。城市园林绿化应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为城市人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
3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建议
3.1城乡统筹,绿化协调发展
城市的主要绿地系统结构,应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同时加强沿线、沿水系的防护林建设及农田林网化建设,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等协调发展。使市域生态绿地有机串联,形成城乡协调、高效有益的市域绿地结构体系。
3.1.1自然生态建设与修复,加强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
城市要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以“生态优先”为先导,建立土地保护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敏感、环境脆弱的土地,致力维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优先”是指对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对城市中心及周边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原始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保留地、森林、荒野、河流等) 以及具有一定生态敏感度的自然斑块等加以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1.2加快隔离带与郊野公园同步建设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绿化建设必然要扩展到城市。对现有的森林湿地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进而发展成郊野公园,是最具可行性的。将森林湿地资源与隔离带两者相联系,形成绿化斑块结合廊道,既改善了城市生态问题、改善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绿色休闲需求问题,又达到以绿养绿,将是绿化建设的必走之路,保证城市的永续发展。
3.1.3城市绿地中引进农业斑块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环境向城市环境转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在贯彻保护基本农田的国策下,城市绿地系统中引入一些农业斑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补充,将大大增加城市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能使城市绿地系统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同时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也满足了市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的需要,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2]。
3.2、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绿化
3.2.1营造城市绿化的特色性
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是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是非常珍贵的品牌资源。 “千城一面”降低了城市的内在文化含量和个性特点,使得城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人为地剪断了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如何避免这样的尴尬,摒弃盲目克隆的陋习,整合传统资源与发展潜力,是规划者必须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3.2.2提倡节约型生态园林绿化建设
按照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城市生态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以生态环保,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如立体绿化、耐旱的乡土树种、节水型植物群落、节水型绿化,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金,增加绿量,杜绝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真正的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3.3完善城市生态绿化规划编制及相关的法律、政策
作为城市规划者,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切实从传承人类文化整体高度,对传统文化,现有的民风民俗、加以适当的引导,并根据城市地带性特征,结合城市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支撑条件,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据此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绿地系统规划。有效的保护好自然植物群落和自然的痕迹,保护河流、湖泊、沼泽地、海岸线绿地、自然山坡和林地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要大力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保障。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和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出台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相关规范与法则,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促使集约绿化发展,广泛的付诸实践。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其理论研究和实践仍需进一步深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将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贯彻以上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进一步摸索出合理有效的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同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是我们近年来对城市绿化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城市绿化综述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做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
三、城市绿化面临的问题
1、国情现状中的制约因素
(1)资源贫乏
作为资源贫乏的国家,至2004年度,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0.101hm“,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并呈逐年减少趋势,由此城市可供绿化的土地也日趋紧张,这从新建居住区绿化指标由30%降至20%,便能说明间题的紧迫性;而人均淡水量只有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是又1个难以回避的矛盾。现我国沿海及北方城市普遍供水不足,许多地区依赖大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地面下沉,因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倡导节水性绿化显得愈来愈重要。
(2)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光化学烟雾污染、工业废气、粉尘和酸雨,这些颗粒物含有大量有毒物质。我国城市每年粉尘排放2400万t,二氧化硫1410万t,而且噪声危害日益严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绿地中的植物是唯一能有效降低污染的生命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3)财力有限
城建维护资金不足,是目前普遍性的问题。城市绿化的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持续投入,需考虑经济原则—以最小的资金投人,取得最大的效益。
2、城市绿化行业中的误区
(1)重草坪,轻树木,尤其轻乔木
前几年的“草坪热”只考虑景观效益,不重视蔽荫作用,忽视生态效益,过度重视草坪的作用,热衷于建植单一的草坪,仅配置一些灌木,不种或少种乔木,导致绿地2次重建。近来观念有所转变,高大乔木逐渐增多,但仍存在乔木太少,草坪空间偏大的问题。
(2)重大树和外来树,轻乡土树种
“大树热”既对大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且大树移植成活率低,即使移植成活,其根系和树冠受创后难以恢复,树体逐渐衰弱,在以后的几年至十几年内变成“老头树”,依靠大树进城所形成的绿化成果终会成为“绿色泡沫”,投人大量资金却起不到预期的长远绿化效果。同时,城市绿化以外来树种作为名贵树种的代名词,大量利用外来树种,忽视乡土树种,缺乏地方区域文化的特色。如为追求所谓的“热带风光”,不管当地是否适应,不惜花巨资从外地移植大量的大规格榕树、加拿利海枣和蒲葵等热带棕搁科植物,这些树种不仅维护费极高,且往往生长势较弱,影响其观赏性,更无从谈起其对城市的生态作用。
(3)重城市绿化,轻市郊的森林建设和湿地保护
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最直接的展现,而城市周边的森林和湿地是城市的生态保护屏障,二者缺一不可,但目前二者的建设极不平衡,尤其资金投人方面明显存在不平衡情况。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就1个城市整体而言,相对封闭而又有限的城市绿化,无法承担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作用。
(4)总体绿量不足,分布不均,缺少生态绿色廊道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公共绿地建设力度,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绿地增幅仍普遍落后于城市人口增长幅度,发展总量与需求仍存在矛盾。如目前杭州绿地主要分布在西湖风景区和新建城区,而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如老城区,绿地配置仍偏少,公共绿地无法使市民日常受惠,尚需增加大量绿地。其次,连接主城与副城之间尚无一定规模的林带,使绿地不成一体。三是缺少山林、湿地与城区之间放射状生态廊道相接,造成生态链中断。
四、改善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措施
1、城市园林布局
当前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存在着规划无序、布局分散、人工雕琢过多等缺点,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应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和建设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城市生态环境,将自然引入城市,达到“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佳境。
2、城市园林结构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城市的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根据生态位的原则,合理配置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光、空气、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
3、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起到应有的景观价值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减少管理费用。根据城市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应选择一些抗污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乡土植物,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引进一些适于本地生长的野生植物或外地植物。以草坪为例,在北京地区普通绿地的草坪建植应选择高羊茅、结缕草及较抗旱的一些草地早熟禾品种等,在一些景观要求不是很高的地方如道路两旁,还可选择野牛草。因为这些草坪草种较抗旱、耐热且管理粗放,在北京地区表现较好。树下遮荫的地方应选择紫羊茅、细叶苔草、粗茎草熟禾等。
4、发展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对于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的城
市来说,发展垂直绿化无疑是一个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垂直绿化是指城市建筑中的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到的绿化。垂直绿化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视率高的优点。
5、提高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生态效益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
(1)叶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份增加空气温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增加生态效益就是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切不可不切实际的以草坪取胜。
(2)努力推进园林植物的健旺生长
由于城市中严重的污染致使城市中的植物叶面上不同程度地覆盖一层污染物,这一层污染物不仅直接对植物产生毒害,更阻碍着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植物失去自我调节能力、本身的生态平衡,加之管理不善,不仅引起植物生长不良,而且造成死亡,其生态效益是很低的。为了使植物正常生长,发挥出正常的生态功能,就要人为地帮助植物恢复它本身的平衡,包括对绿地中的植物进行精细与科学的管理,如用清水喷淋树冠(或研究叶面清洗剂之类“绿色”物质)冲洗掉叶面上的污染物;同时,适时进行松土、施肥、灌溉、修枝、防治病虫害等,迅速提高绿地管理水平,使植物健旺生长,这是充分发挥绿地生态效益挖潜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抗性污染性强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
五、结束语
城市绿化对于城市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的空间,而且使城市的面貌更加美好。但是现代城市绿化其生态效益并不是很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葛长韩,末美忠.对当前城市草坪建设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1999,(1):47-48.
[2]况平.关于城市草坪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1998,(1):22.
关键词:城市绿化;生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关于城市绿化的定位
城市愈繁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神往就愈深刻,从焦虑、拥挤的社会浮华中抽离,置身一个安祥、和谐、纯朴的空间,人的身心才能获得充分休憩,让节奏慢下来,在自然的生活情趣中,慢慢享受。我们离自然有多远,离舒适就有多远。近年来,人们对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功能的认识,已经由可有可无的点缀、装饰提高到具有城市形象的美化、文明的象征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多种功能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城市绿化也因此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绿化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本质上来认识,才能有助于对它正确定位。
城市绿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破坏自然的过程的逆向过程,因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农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马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和桥梁,这些无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间。因此,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绿化最主要的功能应该定位在生态上,而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绿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态美和动态美,成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观。因此,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态上,同时兼有其它多种功能,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方向。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网为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楔”、“环”、“廊”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和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
三、区系结构和群落结构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协调的关系,植物对环境不同的要求,限制了城市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的地域性特性。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植物在城市绿化的地理环境条件中发挥其功能,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应用乡土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地理环境条件的植物种。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在自然界里,植物很少单独生长,一般总是有一定的植物种类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结合,这种植物组合一般概括为植物群落[3]。
城市植物群落是指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所有的植物的总和,城市规划中用得很多的是“绿地”这一概念,绿地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符合生态学理论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设计科学的城市植物群落还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等作用。
四、加强生态管理
要加强对城市人们宣传和普及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方面重要作用及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要动员公众参与城市绿化的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如哈尔滨市已经构建了12319城管指挥热线,受理市民对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投诉,方便相关行业更好地进行城市管理。在郊区建立培育地带性绿化材料的苗圃;如已经出台的《哈尔滨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划定了“绿线”管制区142处,并挂牌管理,实施依法治绿,确保《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落到实处。将“绿线”作为环保生命线之后,今后征用农用地建设绿地,政府将按《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标准给予农民补偿。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用地,要一次提供、统一征用和同步建设。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绿化隔离林带所占用的耕地,允许不作为耕地减少进行考核。在国有土地上建设公共绿地,还可通过划拨方式提供。这些均为城市绿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严玲璋,陶康华,周国祺 . 城市绿化的若干生态学问题[J]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