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10:23: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用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有利于信用联合
信用联合的基础是联合管理,联合管理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效能。有效的联合管理,不仅需要高效的信息化系统作支撑,还必须应用信息化软件进行联合固化,力争做到有效、高效、长效。目前,大量的信息化管理生产库都集中在第二层和第三层政府,这是在履职需求、实力、效率、具体业务熟知度等因素作用下的客观表现。但实际上,由于大量的管理工作在基层,所以基层最迫切需要联合管理。同时,基层的数据最完备,最需要建成联合管理。目前困扰基层政府的最大问题有:一是无法及时得到需要的数据;二是同层级政府间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大大降低了基层政府的联合管理效率。
(二)有利于系统高效
信用管理系统应在管理效能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实现行政损耗大幅度下降。最佳模式是全国集中统一建成一个信用管理生产、应用库。但是如果全国只建一个信息化库,网络带宽、动力的需求将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且这种消耗是长期的,直接影响到建设、运行的效率。通过我国十多年实践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管理生产库以建在第三层政府部门为宜(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宁波、各地市等都属第三层政府部门,其履职需求和具体管理业务熟知度等不尽相同)。而应用库应全国统一建设,否则异地信用管理无法到位,应以第三层政府为依托建立分布式的全国虚拟应用库。
(三)有利于创新发展
信用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应具有以下创新性:首先,应满足可扩并性。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调整,有些部门可能合并,有些管理职能可能会放权给社会,信息化技术架构及管理模式应满足这些需求,搭建组合式的底层技术架构。其次,应具备可完善性。没有看准就忙于固化容易扼杀基层的创新功能,主要指低成本、低时间周期的完善。最后,还应具备可积累性。科学的信用管理顶层架构,能不断积累我国社会管理中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二、社会信用管理顶层架构要素选择
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调整,大量行政事务社会化、市场化,在社会管理上势必会形成一个调整期。为尽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和体制,由政府牵头组织搭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管理顶层架构势在必行。为保证顶层架构畅行无阻,发挥科学高效的管理作用,应重点保证以下几项要素的科学选择:
(一)信息化建库定位
考虑到方便应用,数据生产库与应用库应分离。生产库是通过管理软件在管理中产生的原始数据库,应用库则是在各类具体应用中进行数据整合、调用、抽取、比对、查询、统计、分析、预警等使用的数据库。综合考虑有利于数据生产、信用联合、系统高效、创新发展等因素,数据库应建在第三层政府。但考虑到目前第二层政府在行使职能中沉淀了大量的管理数据,且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主要采取了以第三层政府为主、第二层政府建设过渡生产库模式。如“信用宁波”,基于宁波市级各部门自有的业务生产库(新建或系统性不强的部门统一进入市级智慧云计算中心系统,降低建设成本),全市建立统一信用联合应用库,自动、实时、双向地和各部门数据共享;第二层政府的各县(市)、区也参照上级政府建立相同的系统,实现本级的数据共享,同时通过上下联动,将数据实时推送上去、接收下来;各共享单位根据管理需求在信用联合应用库中进行相关应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综合效率。
(二)管理部门的职责
政府各部门应找准各自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积极探索应用新理念、新技术,保障依法履职需求。一是建立管理业务信息化系统。所有信用数据都产生于履职过程的记录,各部门在履职过程中收集企业、个体户、个人等各类主体的信用数据,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二是建立本部门信用等级分类管理。根据被管理对象的行为及评定标准,实时自动生成以其负责人身份证代码为主,登记注册号、机构代码为辅的部门信用等级,并按照信用等级分类进行相应管理。对具备与其他部门或跨地域信用联合条件的,先将本部门产生的信用等级以及行为事实数据自动、实时地传送到信用联合应用库,合成综合信用等级,再按照综合信用等级进行信用等级分类去管理。三是不断做好部门内部系统优化。狠抓数据质量,使部门的业务管理软件、硬件环境、人员素质、业务规范度、全面执行全国数据标准能力达到标准规范。同时优化内部数据信息的纵横整合,优化技术架构使共享数据进出自如。
(三)各层级政府职责
各层级政府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做到定位准确、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构建信用联合管理架构。最基层政府部门的职责:具体实施信用、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信用、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探寻解决途径。第二层政府部门的职责:不断收集、发现问题,向上级汇报并提出对策建议。有计划地进行创新试点并形成信息化软件,做好上升到第三层政府推广应用的准备。第三层政府部门的职责:一是建设各管理部门信用管理生产库及信用联合应用库,并不断优化系统、提高效率。二是不断收集信用、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解决、优化。三是支持、帮助第二层政府部门创新信用管理,将其成熟的并经过实践充分检验的信用管理软件上升整合到第三层政府部门的系统内以供使用。四是向上级反映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有条件的进行信用立法。第四层政府部门的职责:一是开展适合本行政区域内的信用立法。二是出台相关信用管理政策和办法,指导下级政府具体实施。三是统筹协调所辖区域内信息化及信用系统建设,建立共享通道。国家层政府部门的职责:一是架构好科学高效的全国数据流通道,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统一建设一个信用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控制调配中心,不断增补数据共享目录,及时调整数据在各库的摆放标准。二是开展信用立法、制定数据标准,并根据管理的重点难点全国性信用管理号令。
(四)牵头、实施部门的职责
各级政府办公厅、发改委、经信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等部门都作为牵头部门,但是由于此项工作既要有足够的权威,使各部门信用数据共享,又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智慧管理应用,以及宽泛的管理实践经验总结传播,所以笔者建议,牵头部门、实施部门由两个各具优势的部门担任。具体实施部门的职能为:将各单位各种类型的信用管理数据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实时自动地收集、纠错、整合、返回,以及常规应用;不断把在信用和信息化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方法、经验、理念进行收集、传播和推广到其他部门,促使信用联合的单位越来越多。实施部门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备较宽泛的社会和市场经济管理职能。例如“信用宁波”目前信用联合管理目录有78类507项。二是具备一定的利用信息化进行社会和市场经济管理的实践。三是具备深入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最基层乡镇(街道)、站(所)是信用管理的前沿,大量的管理实践使其成为极其敏感的触角。四是具备掌握大量被管理主体户口信息的职能。在管理实践中,人工录入企业名称及基础数据(包括身份证号)内容多很容易出错。2007年,“信用宁波”利用工商经济户口全的优势,先将经济户口数据实时传到各单位,嵌入其管理软件,模糊查询一点击就行;而身份证采用了读卡器,大幅度提高各部门管理效率,准确率高,更增强了实施单位与各单位的凝聚力。
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理念认识
(一)以超前意识提高建设标准
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不仅应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更应深入社会了解实际情况。在总体思想理念、架构设计上有超前意识,内容设置上能够做到长期管用并逐步充实。避免目标定位较低、重复建设投入等问题,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尽快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注重更新思想理念
一是处理好信用管理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很多人认为信用就是诚信。笔者认为,信用是信息应用的管理,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将我国政策、法律、法规有效、高效、长效地落实到位,将现有法律精神有侧重地陆续转化为能具体实施信用管理的办法。二是用智慧化标准建设社会信用管理系统。目前很多城市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其实质是集现代科技、先进理念、实际经验为一体,支持现代城市智慧发展的信息化系统。智慧化也是继信息化、数值化、自动化、智能化之后的更高层次,与智能化相比,考虑问题更全面、客观、长远、灵活。三是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工作取得成败的关键所在,信用管理实践证明,我们需要的不是单一的信用经济管理,而是全面的社会信用管理。为此,应培养既有信息化专业技术知识,又有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践并懂得建设规律,既有管理知识,又有在基层一线的管理实践;既懂经济管理,又懂得社会管理的复合型信用管理人才。
(三)亟须统一规范的几个问题
一是信用管理的概念。我国目前“信用管理”常常被“信用经济”领域的研究所占据,但社会实践证明,信用管理决不仅局限于信用经济领域,而是应该建立于更宽泛的管理领域,因此应准确定义其概念,否则将影响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二是数据的标准。国家工商总局经过多年努力,制定了3500项之多的数据标准,但有些部门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数据标准,造成信用数据在跨区域、跨部门应用时产生极大的障碍。三是信用评价体系。应及早出台信用管理评价系统,并遵循客观公正、简捷适时、系统通用、可持续性原则。
(四)立足现有资源发挥建设效益
(一)企业信用管理建设创造经济效益
江苏省地处经济发展迅速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服务业相对密集,企业间交易频繁,在这种频繁的交易下,信用管理尤为重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个失误的、缺乏诚信的交易很有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迫使企业退出市场。企业体系构建的好,供应链间的交易稳定、自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用体系是一个无形的经济效益网,是企业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没有信用就没有商业,没有信用企业就没有发展。
(二)经济效益理念是信用管理建设的驱动理念决定行动,行动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企业有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方案,没有理念与行动也相当于纸上谈兵,不会成功。有句话说的好,有梦想才有现实,经济效益就相当于企业的梦想,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就是现实,现实成就梦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成就了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并不断壮大。企业信用一旦形成,那是一笔源源不断的财富,势必带动企业向着健康、长远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效益表现
在我们课题组走访的江苏省企业中,36%的企业认为构建信用管理体系能创造高的效益,44%的企业对信用管理能否创造高的效益持观望态度,10%的企业认为实施信用管理会加大企业成本,效益收效甚微。这个调研结果从根本上说明,企业没有充分了解信用管理,对信用创造的效益没有充分的认识。
(一)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社会效益
目前,有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活动带来的社会效应,大多企业家会通过广告宣传方式尽可能的创造社会效应,他们深刻的意识到增加社会效应就会创造社会效益,效应与效益是一个共同集合体。但是企业通过宣传等活动带来的效益是一时的,只有做好的产品、诚信经营、拥有好的口碑,也就是进行信用管理才能促使企业长远的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信用带来的效益不仅有利于企业获益、发展,还有利于企业所在城市的发展和企业所在城市居民的需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平常化,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更多的国人宁愿购买价格偏高的外国商品,宁愿不惜成本寻找国外代购……。这些现象都是我国企业家需要深思的问题。审视我国企业的管理缺陷,改进不足才能增加效益,赢得民心。我们课题组进行街头调研,竟然高达91%的居民认为国外的企业更有信用,相比本国产品更相信国外的产品质量。可见,信用管理对于我国企业显得尤为迫切。有信用就相当于有交易,有交易才能有效益。在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下,企业市场规模才能得以扩大,企业发展了必然会带动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些都是构建信用体系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效益状态,它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城市、国家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客户数量和质量,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必然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目前企业涉及到的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对赊销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客户的信用评估、商账追收等。
1.赊销活动管理的经济效益。
企业进行赊销管理实质是指财务意义上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客户明确赊销流程、赊销规则、账款归还要求,有利于收回企业的应收账款,降低应收账款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据我们课题组调研的企业反馈,目前93%的企业还是以销售额作为员工的主要考核指标,这个考核指标容易导致企业赊销额偏高,应收账款风险加大。可见,企业进行赊销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信用评估的经济效益。
企业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主要是指建立信用档案、对客户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在进行业务活动时,首先与信用较高的企业进行交易。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使企业与越来越多的信用客户进行交易,与越来越少的失信客户交易,最终达到失信客户没有市场,真正达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状态。信用是针对赊销业务发展出的一种涵括范围广、具有较高效率和显著经济效益、以及很大发展潜力的管理模式。
3.商账追收的经济效益。
赊销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销售方式,但是应收账款收回困难是企业头疼的问题,导致坏账的发生率偏高不下,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据调研,只有3%的企业设有专门的追账人员,35%的企业虽有商账追收的程序但都表示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追收效果不好。综上所述,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就相当于一项无形资产,强化信用管理对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
我们课题组经过5个月的调查研究,根据江苏省企业的特点,基于效益理念提出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的措施,主要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以企业为主体采取的措施。
(一)设置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调研发现,江苏企业对信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94%的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信用管理涉及的工作非常多,范围非常广,仅仅依靠财务部门或者销售部门对客户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明显不够的,职责很难明确,责任无人承担的局面时常发生。基于效益考虑,信用能够给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专事专管非常有必要。
(二)建立相应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
信用管理包括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每个岗位负责一块工作内容,并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就是员工的要求,有了制度要求员工才能更好的工作,企业才能更好的管理、发展。目前,江苏省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相关的信用岗位责任制度,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大幅度加快岗位责任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岗位建设是开展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企业信用全过程管理
信用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做到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采取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内部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每个环节的目标、控制管理重点各有不同。事前主要是指客户信用档案的规范管理,事中主要是指销售、生产过程的管理,事后主要是指应收账款的监控。据调研,江苏省企业的客户信用档案的规范管理还远远不够,虽然高达87%的企业创建了客户信用档案,但真正对照客户信用档案实施销售策略的只有3家公司。可见,江苏省加强企业信用全过程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应用信用管理系统
本着经济效益原则,如果企业完全采用新的信用管理系统耗资巨大。但是在现有ERP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信用管理系统模块尤为经济,并且能够与现有企业使用的数据无缝对接,在毫无影响企业现状下,增强信用管理的幅度,增加信用管理的管理方式是经济的、可行的。
(五)在网站上增加信用管理窗口
一、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企业信誉是企业立足之根本,因此加强企业信誉,构建企业管理体系就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行为更加规范,企业欺诈减少,企业销售等更加正规,从而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提高了企业的销售业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立足。其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商业道德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必须遵循的轨迹。也是促进市场经济稳定,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然而现代市场经济混乱已经成为现实,市场经济犯罪行为较多,因此企业急需从自身出发,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维持市场经济稳定。具体要求企业应做到规范化管理,彻底消除市场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提高企业的诚信度,减少企业经济犯罪行为。第三,只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诚信、公平始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其生存的根本保障。因此只有在构建诚信体系的前提下,企业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获得价格优势,并且通过与客户的接触获得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加强管理人员对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者和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其必须加强对企业信用度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企业信誉,使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稳定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风险管理是其核心,但对于复杂的风险管理来说,由于涉及专业和众多因素,因此仅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完善管理。并需将企业业务和管理融入到各个部门之中,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出台相关准则和奖惩制度约束部门行为,提高各个部门的管理效率,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工商管理人员应加大风险管理的投入,建立全方位的工商部门职员之间的协作模式,并且增加企业信誉构建方面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服从管理,提升其思想高度,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这是构建工商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企业管理者与企业职员之间共同努力。
(二)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信息的更新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其效益。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高超的技能和管理能力,因此,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在企业内部独立存在,而不是依附或从属于其他部门,并且部门及部门人员的职的调查、分析以及执行。确保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掌控,对待企业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预防政策,如针对企业销售业绩低下问题应全面排查企业人员的诚信问题,针对现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从而使销售人员与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之间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提高工商管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由于工商企业自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有助于企业人员建立共同的目标。当然也要求管理人员不断的通过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重视个人信誉的重要性。
(三)推行资信管理制度推行资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是企业信用管理系建立中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客户资料的收集是重点,只有企业了解客户具体信息,才能以客户为基础推行自信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客户资料管理库,并不断开发新的客户,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查。也就是说,自信管理制度的推行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得即时的客户信息,企业可利用合法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对企业客户进行调查,了解客户的真实信息。通过建立工商企业的内部授信制度,考察合作客户的赊销条件。正确了解客户的信用额度,并以此作为向客户发放贷款的依据,降低工商企业运营风险。企业可对客户近期及以往的交易记录进行调查,建立专门的审查部门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四)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等级评价客户是企业服务的目标,也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来说,其首要目标就是获得客户满意度。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应建立客户档案,并对其档案进行分类管理。认真分析客户的品质,信用度以及还款能力等方面内容,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一般,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等级评价应建立在分析客户需求和整理客户基本信息基础上。客户信用分析可按月或按季度进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总结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逐渐转向国际市场,社会主义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管理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了经济利益,但巨大的金钱诱惑导致其迷失了方向,企业信誉度急速下滑,企业经济犯罪现象频繁,进入21世纪,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单纯靠技术发展已经无法稳定发展,树立企业信誉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实际上,这与企业管理者对工商企业管理的认识不深有关,并且企业缺乏对自身的认识,过分追逐经济利益有关。企业自身应重视信誉度的建立,并且了解自身运状况,对企业员工进行经济管理相关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信用管理体系的认识,从而构建符合企业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企业经济犯罪,使企业能够将信用度放在首位,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曹玉敏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