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未来就业前景

未来就业前景

时间:2022-05-10 23:0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未来就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未来就业前景

第1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旅游业起步,中国旅游教育开始发展,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055所,在校学生为75.33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22所,在校生43.5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在校学生31.81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将旅游业提升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各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为旅游行业发展服务是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学生的直接目标,但目前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为深入分析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本文以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深层原因。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调查 

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为2012年,目前,已毕业一届专科学生,本科生尚未毕业,在校本科生共四届: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共调查四届学生140人,以其为例,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及就业意向方面说明。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大四21人,占15%,大三28人,占20%,大二34人,占24.3%,大一57人,占40.7%,男生24人占17.1%,女生116人,占82.9%,民族组成中,汉族74人,占52.9%,维吾尔族38人,占27.1%,哈萨克族22人,占15.7%,其余为回族、蒙古族6人,占4%。在新疆14地州中均有生源,其中南疆42人,占30.1%,北疆(天山以北)98人,占69.9%。被调查学生中,有74人家长为农民,占52.9%,工人14人,占10%,其余有教师、干部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其次为非旅游行业的工作,再次为自主创业,仅仅66%的学生愿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汉族学生较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从事旅游企业相关工作,民族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相关工作。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态度分析 

总体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比较乐观占半数以上,1/3表示一般;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所持态度不同,大四学生持不乐观、一般态度的占2/3,大一学生4/5学生持乐观或一般态度。不同民族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差异不大,持比较乐观态度者居多。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借助spss19.0分析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就业意向,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知显著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年级、家庭经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 

(一)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选择倾向不同 

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企业相关工作,说明随着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的增加,其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就业选择时也较多地考虑旅游相关行业。2015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旅游行业相关工作,这与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存在故有的偏见有关。2013级学生较倾向于自主创业,这与目前国家的高校自主创业政策及学校相关政策有关,学生独立意识、创业意识增强,大三学生有一定的实习经验,人际网络较密,使其产生独立自主创业的想法。2014级学生倾向于旅行社工作,这与大二学生刚刚结束的旅行社、景区实习有关,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亲自旅行社、景区实践,对其工作流程较为熟悉,在现有的选择中,无疑是最能掌握的一个,这也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就业选择具有影响。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影响其就业认知 

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的直接体现为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若学生主动选择该专业则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感兴趣,也倾向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呈现一定差异,2012级学生有多于1/2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1/3是因为被调剂;2015级多于1/2是因为被调剂,1/3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2013级、2014级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的稍多于被调剂的,各年级学生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较少受家人、老师、朋友影响,出于自愿或被迫的情况较多。汉族和少数民族因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或被调剂而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当。不同年级均有一半以上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感兴趣,很不感兴趣共2位学生,一位为汉族学生、一位为维吾尔族学生,分析原因两位都是被调剂的学生。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就业认知 

从不同年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看,感觉课程设置一般的学生57人,大四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不太满意态度的接近半数,大一至大三学生由于没有完全接触课程,大部分学生感觉满意。从不同民族学生看,汉族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一般态度的接近半数,有23人持不满意态度,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大部分感觉比较满意,维吾尔族学生持满意态度的人数最多,可见,在民汉合堂教学中平衡不同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是一个重要课题。专业课程是学生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重要窗口,由于高年级学生对本专业了解较为全面,学校学习的知识与行业需要的知识之间有一定认识,若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行业需要知识之间难以对接时,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意向将会重新考虑。民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满意,其对未来就业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见目前学校所设专业课程较符合民族学生需要,也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知识需要对接。

(四)家庭状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调查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较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大,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也较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就业。被调查对象中,半数以上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差,可见,大部分被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的安全性体验较差,对旅游相关行业的信赖度较低,不能完全接受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分析家庭经济较好、父母职业为教师、干部、工人等的学生,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明显较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明显看好,倾向于选择旅游企业等相关旅游职业。 

四、做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引导 

(一)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强化专业认知 

高年级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课程之后,具有较深刻的专业认知,其对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快速认识本专业及未来的可能方向,并结合自身条件作出适当调整,从而探索较适合自我发展的学习与实习之路。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使高年级学生提出自身面对的困惑,与教师一起探讨,使教师对学生的困惑有全面掌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需要学校层面出面解决的,由学校层面解决,需要学生自身克服的,由学生自身克服,需要家长配合的,积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需要社会给予共同的关注的由社会共同面对。 

(二)树立旅游管理专业在高中生中的良好形象 

目前,高中生在备战高考中面临较大压力,没有时间思考走进大学的专业选择,高中教师也多为数理化政史语文英语等专业的师范生,鲜有旅游管理毕业生,因此,高中生对旅游的认知为零,又由于旅游中一些不好事件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持有偏见。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均不会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迫于高考分数,即使高考志愿是主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也多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分数在同类高校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较合理;或者是被调剂。在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一无所知情况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然困难,学生对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的认知较少故而不乐观。高校可以定期到高中开展宣讲,或者与高中教师交流,通过高中教师增加高中生对旅游管理的认识,使高中生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从而增加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起点,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为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对旅游行业有一清晰认识,对国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对旅游企业发展状况及对居民对旅游的需求等方面有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教学上,更要放在科学研究上,研究旅游业发展演变历程,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需求,把握宏观环境,研究学科发展历程等。只有在全面、深刻、准确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设置出符合当代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并做长期规划。 

第2篇

关键词:音乐学院;复合型;培养模式;就业;新模态

音乐学院所推行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型培养模式的桎梏,将学生放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上;并且,通过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教育培养,其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更加适应现代社会、更加适应目前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的综合性音乐人才。区别于以往的音乐本位的教育方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中的多方向、宽口径、泛领域的教育特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新模态。

1 音乐学院复合型培养模式下形成的就业新模态

在复合型培养模式下,音乐学院学生在近几年的就业上形成了新的模态,主要包括岗位范围更广、适应能力更强、就业前景更广阔等几个特征。相较于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情况,这三项特征从总体上说是进步的、更具发展空间的。下面笔者就详细阐述这三种新模态及其特征和意义。

在复合型培养模式下,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岗位范围更广了。音乐学院所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仅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并且在复合型教育背景下,其所积累的其他素质、所培养的其他方面的兴趣点,都成为其择业、就业的重要考察因素。总而言之,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音乐学院学生在岗位的选择上具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所选范围变宽、所能胜任的岗位变多,并且随着复合型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这种特征会愈发明显。

除此之外,学生的适应能力更强了,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目前市场上与音乐相关的岗位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单纯的音乐素养并不足以满足一个岗位的人才需求。因此,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音乐学生在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时,也同样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其次,对其他岗位来说,一些与音乐相关性较低的岗位更加需要此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在复合型培养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得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更具备其他岗位的适应能力。

相较而言,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音乐学院学生也具有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音乐学院学生恰好满足此种社会需求,从生源上就具有了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革新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生日后的发展前景更加良好。

2 复合型培养模式影响音乐学院就业模态的原因

上文提到复合型培养模式令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新模态,总体来说,这种培养模式所形成的新模态是趋向利好的,更加稳定、优质的就业模态。如果回过头来对形成这一模态的背后动因进行思考,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认识一下复合型培养模式所带来的音乐学院教育方面的革新与改变。正是这些深层次的教育层面上的原因,促使音乐学院学生的就业形成了新的模态;而分析这些原因的过程,便是我们挖掘这种复合型教育模式亮点与潜能的过程。

首先,复合型培养模式所具有的开放性是形成这种就业模态的必要保证。区别于以往音乐学院的教育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不再只关注于音乐学院学生在音乐层面的专业造诣,而是将教育领域变得开放、教育口径变宽、教育理念变得更加灵活、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复合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以音乐为中心,具有一定综合能力与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适应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种教育理念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复合型培养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理论优势,而形成这种较为成功的就业新模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此。

其次,复合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师形成就业新模态的基础。一种教育落到实处来说,便是每一堂课程的前期、中期、后期的教学,与每一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它们共同构建了整个教育模式的骨骼和框架,对教育模式产生着基础性的影响。音乐学院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以音乐知识培养为核心、以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其他知识层面的涉猎为的体系,从而保证了复合型课程设置的层次和质量。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出现了开放性课堂、学生本位课堂等全新的授课方式和授课理念,其同时也更有效地支持了这一课程体系。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这种就业新模态的出现。复合型培养模式并非简单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教育元素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共同为这种就业模态的生成提供了基础和土壤。

3 未来就业新模态的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式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教育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努力。因此,复合型培养模式在音乐学院中的应用显然还处于一个发展和上升的阶段,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其所形成的就业新模态也仍然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其发展方式与未来的发展动态。

首先,要继续坚持开放性的理念,继续保留目前的丰硕成果。复合型的教育模式是需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作为其核心的教育理念自然应得到坚持和发展。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将复合型的发展方式继续发展下去,才能稳定目前形成的就业新模态,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这一新模态。

其次,要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步伐,应对各种挑战。教育改革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复合型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路,同样需要认清形势、紧跟时展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种就业新模态就会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应对新问题,若不做改动,故步自封,就会前功尽弃。对此,音乐学院需要积极应对各方面挑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这一良好的就业新模态得到巩固和发展,使音乐学院复合型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4 结语

音乐学院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不仅对音乐学院学生的教育和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从教育源头上影响了音乐学院学生的就业模态。在复合型培养模式下,音乐学院学生的就业具有了岗位范围更广、适应能力更强、就业前景更广阔的新特点。复合型培养模式的教育特征是形成这一新模态的直接原因,要延续和发展这一就业新模态,需要从音乐学院复合型培养模式的革新入手,进行根源上的发展和完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对复合型音乐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意义,并且为高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一种从根源上入手解决的办法。即从教育层面进行重新思考、定位与引导,从而更好地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内人才输送出去,体现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第3篇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商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其学科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构成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企业经济运作中的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投资分析、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其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根据其学科专业特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比较广泛,包括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内资或外资工商企业等。伴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则需要大批的高端以及中层管理人才来做为坚强的后盾。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因此,未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

根据上述分析,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看好,但由于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素质不好,导致就业夺力仍然巨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和素养还适应企业的需要。当前,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市场营销的运行等都需要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但是,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却不能随便的接纳刚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纠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应聘企业管理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或是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虚心请教,从而无法胜任工作,处处碰壁,或是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意接受沟通技巧运用、心理能力磨练、实战方法掌握等方面的基础训练。企业的发展需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面对工商管理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当然敬而远之,因此,企业不愿意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应试教育的壁垒,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只会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做习题,因为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校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了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经验自然也无从谈起。而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大多不想花费大量和时间和资金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企业更希望所招聘来的员工可以立即投入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给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本来看好的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

1、搭建“立体式”实训平台。职业高校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课的节数和实验设施的建设,通过聘请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授课,提高课堂的实际说服力。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对选定要去实习的单位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感性认识。通过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鼓励学生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接受公司上岗综合实训,从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实践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索“定单式”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只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就业找到出路。职业高校应当建立与各大企业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问,加强同企业的联系,通过认真归纳梳理企业的需要,理清教育教学思路,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并通过

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才能提高“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必将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打开“方便之门”,也必将成为今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打造“专业化”就业名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同其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共同点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这一突出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最佳的途径就是为自己的应聘简历“加码”,其中一个重要的一种方式参加资格考试。

第4篇

我们查阅以往资料,发现有关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分析很多,但是关于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生的就业研究很少。比如在CNKI数据库中,2015年以第二外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28875条,以二外法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124条,但多为教学研究;以“英语专业,就业”及以“法语专业,就业”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分别有13557条和691条;以“英语专业,二外法语”为全文关键词的数据有97条;而以“英语专业,二外法语,就业”为关键词的有0条数据。因此,我们的研究领域几乎无人涉足。

笔者也发现,过往的关于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分析绝大部分是以学生为调查对象,而以学生视角切入的研究极少,更没有学生独立开展相关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综上所述:几乎没有同时关注“英语专业,二外法语,就业”的研究,没有学生独立开展“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生就业前景”的研究。基于上述两点,我们认为本研究论文具有独创性。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掌握英语论文和法语的学生及求职者进行调查,且调查了企业对求职者英语和法语能力的要求,探讨分析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最后提出相应建议,为英语专业且第二外语为法语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性参考。

二 数据及分析

我们编制了英语和法语相关求职者和学生调查问卷(简称问卷一)以及英语和法语相关企业调查问卷(简称问卷二)两份问卷,通过购买问卷星的网上调查样品服务以及其他渠道收集数据,得到比较真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和可供参考性。

问卷一通过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以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求职者这两类人群为样本,采集了有效问卷共209份,主要调查了他们的求职意愿和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的态度;问卷二同样通过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两种方式,以涉及英语和法语的相关各类企业为样本,其中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居多,采集到有效问卷共171份,通过对相关企业的人员(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和员工)进行调查,了解相关受访企业的内部状况以及他们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人才的需求。

我们分析问卷一的数据,发现209名受访者学习英语的原因主要是课程学习需要。56.94%的受访者出于个人兴趣选择了学习法语。因为课程学习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兴趣需要学习法语的受访者共占83.74%。我们总结样本情况后认为:大部分第二外语为法语的学习者出于个人兴趣和提升自我的目的,选择了学习法语。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问题上,77.03%的受访者认为学习英语有助于就业,52.15%的受访者认为学习法语有助于就业。虽然受访者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这对未来就业有帮助。我们还发现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口语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这与我们问卷二中企业对求职者哪种外语能力较为看重所得出的数据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求职者和企业人员在对外语口语能力的重视程度上有一定共识,这可以为学生及求职者在提高自身何种外语能力问题上提供参考。从总体上看,受访者对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就业前景持较乐观的态度,认为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学习法语能让他们在就业上更胜一筹。

作者研究问卷二的数据后,发现53.22%的受访企业与国外企业在业务上有交往,其中23.39%的受访企业与国外企业交往频繁;在与国外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受访企业中,54.06%与法国企业有业务来往,其中19.18%与其他国家也有业务来往。这表明大部分在华企业与国外企业有业务交往,且目前较多企业与使用法语的国家和地区有业务往来,这一调查发现,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的人才有较好的就业前景。83.63%的企业受访者表示经常或偶尔用英语交流,71.93%则表示经常或偶尔使用法语交流。这说明在受访企业中,员工在处理业务问题上总会使用英语和法语交流,因此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是必须的。关于企业对求职者英语、法语能力的要求,52.05%的受访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33.92%的受访企业只要求英语日常交流能力,52.63%的受访企业只要求法语日常交流能力,39.77%则要求法语文书处理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虽然企业比较看重求职者的英语能力,对求职者的法语能力要求略低,但同时掌握英语和法语会让求职者在就业前景上更有优势。问卷二的数据表明,51.46%的受访企业看重口语能力,26.90%的受访企业看重良好的书面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因此,从样本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企业由于业务工作需要,对求职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在此我们建议,英语专业在校生可重点培养口语能力,同时也需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我们通过对比两份问卷的数据,发现受访的在校生、求职者、企业人员都最为重视外语口语能力,对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事实上,对于一个部门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工作或单位处理日常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能,因此我们建议在校生注重培养口语能力、书面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培养写作能力。

三 结论和对策

法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仅次于英语之后,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全球共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法语为官方语言或日常用语,法语的使用者遍布了全球五大洲。近几年,法国不断拓展中国市场,越来越注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各类在华法国企业数量剧增,涵盖工业产品、大型连锁销售企业、农产品、食品、奢侈品等领域。法国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使得会说法语的人才拥有更多优越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在华法企通常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虽然在华法企业务工作中较多使用的是英语,但这并没有减少他们对通晓英语和法语的人才的青睐。随着在华“三资”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营业额的激增(“三资”企业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他们对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格外青睐。因此,如果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会讲法语绝对能大大提高职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除了在华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外,多数行业企业与外国企业、外资企业都有一定的业务往来。据我们了解,英语专业和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向,大概有:政府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媒体和出版行业从业者、旅游产业从业者、各类企业员工、自由职业者。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第二外语为法语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注重求职者的口语能力,因此本文对求职者如何提高口语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学生及求职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要敢于向老师发问,要勇于开口与外教交流,以便老师或听者能及时较好地帮助矫正发音或指导语法等,以此来逐渐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学生及求职者在学语时,可以把语块作为学习的最小单位。学习者可以把语块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存储在记忆中,并且在使用时可以把语块从心理词典中迅速提取出来运用,这样在语言表达时可以减少大脑语言加工的时间,加快语言产出的速度,进而极大地促进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得体性和地道性。最后,学生及求职者可以多模仿和朗读英、美、法语的作品,或者观看英、美、法语的影片,听英、美、法语的歌曲和新闻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矫正自身存在的发音错误,又可以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并且提高自己用英语记忆及思维的能力,熟悉大量的地道句子结构及表达方式,进而增加口语的流利程度。虽然口语能力在交际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但口语只是听、说、读、写、译技能之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时不能只关注口语能力的提升,应在注重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听、读、写能力的提高。

我们建议英语专业且第二外语为法语的本科生要了解各类企业对求职者英语和法语能力的要求,利用闲暇时间通过“自言自语”的自述训练等方式强化自己的口语能力,同时兼顾提高听、读、写、译的能力,把潜在优势变成实在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显峰.法语在英语专业二外选择中的优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

[2]赵小芹.探究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优势[J].中外企业家,2013(14)

[3]郝娟、芦峰.“三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要求及其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1(8)

[4]陈研.关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5]李俊凯、何晓玉.非专业法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5(1):54~57

[6]张晖.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第5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成才需要;学习行为;大学生;目标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个性与环境的函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应如此。大学学习是一种追求知识为未来高质量生活准备的活动,显然,生理与安全性需要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动机,只有以获得尊重与实现自己价值为内涵的成才性需要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动力。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成才需要,并且使成才需要更多的偏向个人的目标,这一切必然在大学生学习行为中得到反映。

目前,有关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集中研究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而且分散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就业率影响等方面,很少有人从系统的角度将整个学习行为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认为所谓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指与大学、专业选择以及学习直接相关的行为总和。从行为的发展来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成才性需要”驱使下的较长而复杂的行为过程,从时间地点顺序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限于在大学内的学习――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它还应该包括大学与专业的选择过程,即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一、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

大学生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成才性需要与大学培养目标的比较,对就读学校、专业的选择。这一阶段,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成才需要是影响行为倾向的关键因素,其中成才需与将来职业密切联系着。

虽然,大学培养目标与大学生成才性需要在总体方向上同向,这是大学与大学生发生关系的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行为即学校与专业的选择与确定方面,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学生一方面要对学校培养目标与个人具体成才目标进行比较,其中将来就业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有资料表明,51.2%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主要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31.1%的学生出自自己的爱好,57%的学生是自己确定专业与学校,但是对所学专业与市场需要比较感到满意的人所占比例不足为30%,尤其非自己选定专业的学生70%不满意现学专业[3]。可见,市场因素,个人兴趣与学校培养目标在影响学生行为方向选择与确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一影响会伴随着大学生度过整个大学生活。因此,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从许多学校招生信息中挑选符合自己成才性需要的学校,对学校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初步认识与价值筛选的过程。

二、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

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再认识、再评价过程,它是大学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受到学校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个人目标的影响,表现出多元性。

就业前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原则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学生及其家长不惜数万元教育投资绝非仅只想得到一张大学文凭,而找到满意职业、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他们真真的目的。资料表明[3],51.2%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主要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31.1%学生出自自己的爱好。从近年来招生工作信息中也得知,许多考生宁愿冒落选的风险而只填报就业前景广阔的学校与专业,对其它学校与专业均填报“不服从分配”。设想如果投入数万元学费并在大学学习四年后而无法找到自己认为相对满意的工作,或者不能就业,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这种人才资源的开发投资是低效益的。从自主择业来说,如果不能选择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显然不可能充分就业。因此,在当前仍至将来,就业前景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最直观的因素。

学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培养目标通过影响教学体系及设施建设、学生管理的评价指标,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直接的激励作用。按行为方向和行为强度两个维度对比大学生的个人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存在四种类型:第一类,大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完全一致。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完全一致的前提是目标的双向适应性。学校在定位培养目标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核心需要,学生也充分理解了学校培养目标的意义,使得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相互吻合。第二类,大学生学习的个人目标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总体相同。学生对所学专业与学校基本满意,表现出学习努力、积极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与专业能力。第三类,倾向于个人目标。对所学专业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很满意,学习中行为选择性明显,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加不积极 。第四类,明显于个人目标方。 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的确存在,例如,完全为自己个人目标学习等。实证研究证实,当代大学生学习目标可分四类(见表1):

显然,当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完全一致时,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的促进是积极的。但是如果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的方向明显不一致,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难以发挥导向作用。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应该归结为第二、第三种类型,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协调的地方。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滞后市场的需要,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向与学校培养目标导向常常发生偏离、甚至表现出相悖。许多学生淡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热衷于各种“考级”就缘于此。因此,这一环节是大学生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对学校培养目标再评价与认同的过程。

三、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

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是指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实现了专业学习的目标、形成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经验(实践能力)。大学生学习行为目的的实现受到就业市场的有关信息与学校教学体系二大因素的影响。

就业市场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程度:第一,人才的竞争制度。就业市场是否完全按照市场法则“公平、公开、公正”的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等,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到位与到位的心理感受。第二,人才的经济待遇。人才的经济待遇关系到对人才的肯定性与重视程度,从“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角度,它是个人教育投资能否得到回报,因此,它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稳定性。第三,对待人才的观念。是否重才、用才、量才而用,它不仅影响着人才心理的稳定性,也影响着人才的潜能的发挥。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体系通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形成,影响到大学生的经验建构,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市场的竞争,我们的大学教育与教学应该从承传文化、传授知识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中摆脱出来,上升到应用、创造和发展知识的教育,将“知识库”转变为能力源,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最直观的标志是就业的成功率。就业率的大小直观地反映了人才市场对大学学校培养目标的肯定程度,就业的区域与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成才性需要的满足程度。大学生将多年来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作用于社会的行动与能力,并受到社会的评价与检验,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就业。因此,就业成功率是衡量大学生学习目的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可见,这一阶段实质是学校培养目标通过大学生的行为转化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过程。

四、大学生学习行为三个阶段的关系与研究结论

上述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三个阶段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大学生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在学校有关信息、市场因素、个人经济条件以及个人兴趣共同作用下筛选的结果,但是这样的选择毕竟发生在大学校园之外,与真实的大学存在着差异,差异的状况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差异大情绪波动大,差异小情绪波动小,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入校后的学习行为。

同样,大学生入校后的学习行在大学培养目标、个人目标、专业特点、就业信息的影响下进行为调整,或者认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或者偏离该目标指向个人目标(如考证等),对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

而大学生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的结果不仅检验了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的正确性、也评价了大学生学习行为的进行与调节的有效性。这种验证与评价不仅作用于大学毕业生,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他们对学校培养目标的认同与评价。随着政府对各大学就业率的公布,各校毕业生传播,它影响着大学在生源市场上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一阶段又是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开始。

综上所述,大学生为行为方向的选择与确定、行为的进行与调节、行为目的的实现与评价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系统过程,大学培养目标、就业市场因素、个人目标始终伴随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向与目标。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叶珠.九十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1999(4):12-15

[2] 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3] 车艺.当代大学生需要结构发展趋势研究[J].青年研究,1998(11):21-26

[4] 高顺文.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行为的工具合理性趋势探析[J].青年研究,1999(2):32-36

第6篇

一季度人才市场招聘专业和求职专业主要情况如表1,招聘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占招聘总数的70.5%,求职数量前10位的专业占求职总数的58.4%。招聘和求职专业对比如图1所示。

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R务中心从2000年开始季度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2000年只有1~2月份的信息,2001年只有8~12月份的信息,2002年以后,每季度一次信息。引人注目的是,市场营销、计算机、建筑、文秘、企业管理、机械、通信工程等专业基本都居于招聘、求职数量前10名,而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等三个专业则是首次进入招聘数量前10名(如表2)。

就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显示出的各专业的冷热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就业问题专家。他们认为,职业市场的热点是在不断转换的,切忌盲目追求某些热点专业,而应当从全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前景来选择专业。专家特别对今年一季度的10大热门专业进行了评点。

市场营销专业

除了2000年1~2月的统计信息中居第2,2001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一直位居招聘数量第一位;在求职人数上,也有两次列第1,两次列第2,列第3、第4、第6各1次。可以说,市场营销专业是近年来人才供需两旺的专业。

其实,市场营销专业也只是近年来开始热门的专业。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类物资都是按计划分配的,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市场营销。因此从整体上讲,这类人才是缺乏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营销成为经济运行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各个行业都急需市场营销人才。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加快了此类人才的培养步伐,因而出现了本世纪初以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需两旺的局面。

从对2001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位需求比最低为1:0.83,最高为1:1.81,都明显低于同期人才市场职位需求比,而且,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见表3)。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加入WTO以后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增加,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一段时期内,该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乐观。

计算机专业

2000年以来,无论招聘人数还是求职人数,计算机专业基本都在前5位(只有2000年的招聘人数排第7),同样属于供需两旺的专业。虽然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量比较大,但计算机专业的繁荣和市场营销专业是不一样的。第一,它在上世纪末期已经“热”到了顶点,有一点条件的学校都办起了计算机专业,市场可供人才的数量还有一个上升期;第二,在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不再体现出专业优势,而是一般职业所必备的通用技能,招聘数量上升的势头会逐渐减弱。从2001年以来,该专业的求职人数相对于职位数是在不断上升的(见表4),达到或接近了同期人才市场的职位需求比,计算机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态势已经显现。可以预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会更加激烈,求职的难度会不断增加,形势不容乐观。

建筑专业

近年来,建筑专业在招聘数量上一直稳居前10名,但求职人数在2000年1~2月、2002年三季度则未进前10名。建筑专业不是什么新专业,但因为在过去的年代,社会在建设方面的欠账过多,这几年国家又加大了基本建设的投入,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道路工程(包括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市政工程、房屋工程、水利工程,放眼所见,无处不是建设工地。为了拉动内需,未来若干年内,国家(也包括社会有关方面,甚至外资)在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仍然会呈增加的态势。所以,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内,建筑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应当比较乐观。从近年建筑专业人才的职位需求比看,也反映了这种趋势(见表5)。

注:2002年三季度建筑专业求职人数未进前10名,第10名的求职人数为7.5万人。

文秘专业

文秘专业是2000年以来在招聘数量、求职数量方面都进了前10名的三个专业之一,同样是近年来供需两旺的专业,但是,该专业的职位需求比是最不稳定的(见表6)。

与文秘相关的工作一直就有,但过去被划入了行政工作中。文秘这种职业的叫法近几年才有,培养专业的文秘人才的时间更短,目前开办相关专业的大学不多,许多目前做文秘工作的人,都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好在几年前劳动保障部门已经开始进行秘书职业的技能鉴定。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规范化运作的加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还会有所增加,因此,真正文秘专业出身的专业人才就业应当不成问题。

机械专业

机械专业在2000年以来,一直稳居招聘人数前10名,在求职人数排行上,除了2000年1~2月份的统计中,因求职人数只列出了前8位的专业,而使机械专业没有上榜。

从我国的发展看,机械专业招聘人才可以说是大起大落的专业。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车、钳、刨一直是让无数人羡慕的好职业,进工厂,当一名制造工人(当然,如果当一名制造设计师更好)是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械专业每况愈下,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末,在这个时期,无论大学还是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生源都难以为继。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的生产车间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中心”成为世人的共识。面对“中国制造,谁来造”的问题,机械专业又一次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专业。

从发展的眼光看,经济建设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仍会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前10年积聚的人才较多,机械专业的职位需求比(见表7)一直在人才市场的平均值上下游移,总体上是供大子求,求职的难度还不小,所以仍需谨慎选择,不可盲目追捧。

企业管理专业

企业管理专业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此类人才的就业形式一直较好。近年企业管理专业的职业需求比(表8)显示,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本科以上的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基

本是供求平衡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稀缺人才,但是,“企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并不等同于“职业经理人”,充其量算个毛坯,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磨练。所以,市场看好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前景,但关键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实践,这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有一份平常心,能够塌下心来,从最基层做起。

注:2002年四季度和2003年一季度建筑专业求职人数未进前10名,第10名的求职人数分别为17.3万人、20.7万人。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行业无疑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固定电话在城市家庭中还是稀罕物,现在,移动电话在许多农村地区已经非常普及,而且,对通信产业来讲,远远不是电话就能涵盖得了的。去年一季度以来的每次统计中,通信工程专业的招聘数量一直在前10名,但求职数量一次也没有进前10名。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通信工程专业的供求形势是基本平衡的。但一些专家指出,目前,通信行业的许多基本建设已经完成,加上近几年通信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明显增加,在一段时期以后,供求平衡的局面可能打破,有可能像计算机专业经历过的形势一样,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专业

市场对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今年一季度第一次上升到全国人才市场职位需求的前10位。据统计,广告、医药卫生、轻工食品专业分别是2002年四季度本专业招聘职位数量的3.4倍、2.7倍、3.6倍,这样的增长幅度是少有的,说明市场对这三类人才的需求潜力很大。因为是第一次进前10名,没有可比的数据,这里放在一起分析。

从广告专业看,“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陈词滥调,好的产品同样需要得力的宣传。我国的广告业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亿增加到90年代末的近500亿,目前仍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幅度,但是,广告业整体人才水平不高的格局并未打破,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对高水平广告人才的需求幅度同样会加大,因此,广告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第7篇

关键词: 本三英语专业 学习状况 调查与研究

一、引言

宿迁学院等本三学院的飞速发展衍生出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熟知本专业信息对于将来英语的学习与本身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本三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反映本三英语专业学生独特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即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地运用网络与图书馆资源,但在学习中依旧存在着焦躁不安、心浮气躁等心理状况。本文力图从本三学生着手,深入了解其学习状况等方面,从而为科学安排本三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二、本三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

(一)对本专业的了解

英语专业是用来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这是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本应是每个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知道的事。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我们以图表的形式来展示对回收回来的157份调查问卷(09级50份,08级60份,07级47份)的统计分析。

在对这三个图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后,我们得出以下三个观点:

1)09级虽然有很多学生说对本专业很了解,但是其了解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大部分所谓的了解仅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要学英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了解专四、专八等级考试,但是很少有学生了解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

2)08级的学生开始理性地思考自己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经过一年的学习,08级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再是表面化和简单化,他们已经开始理性思考即将到来的专四、一年以后的专八……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收集了本专业的就业信息,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

3)07级学生真正地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已经经历过专四考试,所以他们有自己的经验,一年后就要面临就业的严峻情形让他们更加系统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专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09级到07级反映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学习、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本专业的了解也在不断地加强,更加的系统全面……

(二)学习策略

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可走,语言能力的强弱与掌握语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语言材料吸收量越大,语言能力提高越快。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操练和自我纠正。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仅仅是死记硬背?或者还是在摸索中?在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问,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很少有学生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程度上,76.7%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很多学生都在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都有自己的实用型常用网站,例如,听力,写作省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有很多本专业的资料书,关于单词、听力、阅读、翻译、写作、英美文学著作等,这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快乐”这个选项上,从07到09级这三个数据呈现出的是一个几乎很对称的V型。08级处于V型的最底端,且与07级09级的落差甚大。

对此,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08级之所以处于V型的最底端,认为学习是快乐的百分比最低是因为他们处于大二这一学年,正在备考专四,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等级考试,许多学生都将这一考试神秘化了,因此感到畏惧恐慌,压力过大,过于迷茫,无有效学习途径,因此学习的快乐感也就大大低于没有太大压力的07级、09级。

2. 07级和09级虽然数据相近,但是他们产生学习的快乐感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09级作为新生,他们对本专业了解得很少,对于他们而言,刚入大学的新鲜感并未完全消退,专四对他们来说又很遥远,专八、就业更是遥不可及,所以他们没有太大的压力,是一种很“变相的盲目的”快乐。而07级已经经历过专四考试,专四的通过给他们一种满足感、一种动力,他们已经体会到英语学习需要有pressure和pleasure的结合。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努力,获取知识才是真正的快乐。

(四)不同阶段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大一是纠正发音、建立初步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各高校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都十分注重语音的教学,开设语音课程。调查显示,宿迁学院有80%的09级学生都反映,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并不标准,例如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鼻边音不分……对于新生而言,这就是最大的障碍,所以要不断地练习。季羡林曾经说过,“不要脸的人啊,学得好外语。”这就要求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练。前面我们多次提到大二要面临的专四考试,每一位大二学生在给予它十分重视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十分的压力和紧张,专四本身就是一个障碍,自身的心理紧张感又是一个障碍,87%的学生在考前有紧张焦虑感。这一切都要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调节去克服。对于大三学生而言,突然增加的课程例如翻译学、词汇学、报刊选读、英美概况等让许多学生感到压力很大。此外,随着第二外语的难度的增大,大三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英语学习的时间。

(五)对待专四、专八的态度

专四和专八的关系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关系不一样。专四指的是英语专业第4学期基础阶统测,专八指的是英语专业第8学期高级阶统测。“四”和“八”,从含义上来讲是指第四和第八学期,而不是级别。这个考试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水平检验考试,是学习成果的检验,是评定一位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着重调查了宿迁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待专四、专八的态度。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有将近70%的学生对于专四、专八有畏惧心理,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表示在复习中感觉很吃力。许多学生表示在专四复习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听力与阅读。同时,在对老师的访问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专四未通过主要是因为听力得分较低。08级在今年参加了专四考试,对于专四考试深有体会。而对于专八,其实在大三来讲,在专四考试成绩下达时,就开始准备专八考试,这足以看出学生们对于专八考试的重视。不过,大三课程的增多会让一些学生心有余力而底不足。等到大四,学生们准备考研,但许多学生选择的是跨专业考研,这对于专八考试的复习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许多学生忙于实习与社会实践,花费了许多精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产生了浮躁心理,这对于专八考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于专八考试来讲,稳定的心态与持之以恒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六)对就业前景的感想

就业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一座沉甸甸的大山。现在社会的竞争太过残酷,不仅是本三学生,就连本一本二学生也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本三就业并不看好。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42.5%的学生对自己将来就业并不看好,认为无法与本一本二的毕业生竞争,37%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得好,将来有好的就业一定不成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外向型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对具有校强的外语交际能力、掌握一般商务外贸运作知识、熟悉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另外,我国正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社会上也一直在提倡小班化教学,教师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所以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从宿迁学院年年不断攀升的考研上线人数来看,希望通过考研来获得一个更好的文凭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不在少数。但不少学生还是抱有一个自信的心态,在他们看来,社会上还需要很多英语人才,只要拥有过硬的英语能力,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三、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一宿迁学院为代表的本三学生在从大一到大三的学习中逐步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76.7%的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同时也看到了本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例如70%的学生存在阶段性的(专四、专八考试前后)焦躁不安、心浮气躁等心理状况。总之,本三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很独特的,对此我们已经分别从六个方面展开了调查分析与研究,但是还仅仅处在探索阶段,我们将力争在取得初步成果后,不断深入研究,以达到为本三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依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光明日报.1998.5.

[2]谭炳煌.怎样撰写科学论文[J].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3]熊学亮.英语学习[J].2002,(9).

第8篇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有关因素;策略建议;就业前景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背景分析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1.大学生认为和未来就业有关

调查中显示,认为你现在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有74.7%的同学认为“目前没有工作经验”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影响就业,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成绩水平和未来就业有关,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不少学生认为“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目标方面

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择业的选择,首选在上海、背景、杭州等发达城市的占78.3%,首选在自己家乡的占41.2%,且绝大多数是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的仅占0.3%.这个数字很低,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自己择业的期望值很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的前景。其次,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进行了解,结果发现,选择到外企就业的比例最高,约占36.2%,其实依次为国家机关27.2%,私营企业占18.6%,高等院校占10.6%,国有企业7.4%.从数据来看,目前的同学较多的倾向于去外企工作,国家机关,如公务员、高等院校、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单位也不在少数。另外,对大学生工资选择方面,27.2%的选择了1000-2000之间,3.3%的人选择了1000以下,选择2000以上的有69.5%。

3.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在调查中,有56.7%的学生认为“亲自到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6.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在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就业,占45.3%.有些学生选择了由学校推荐,有12.7%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网上择业多占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三、大学生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3.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难实施解决措施

1.稳定的就业环境

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国家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国家需要经过宏观调控,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国家需要宏观调控,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逐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2.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是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大学生服务水平。

3.平等对待大学生

创造没有歧视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更好的为企业付出。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不仅仅是企业给员工制造机会,同时也是企业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投资。企业应与时俱进培训员工,是因为大学生刚进入企业,对于业务都缺乏专业的能力,再加上本身刚步入社会,经验不足,所以企业要培训他们。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实现自身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同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培养责任意识

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方面考虑,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而不要乱投一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

结论:大学生面对着残酷而严峻的就业压力,但并不是毫无出路可言,压力与机遇并存,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趋势,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念与态度,更多的大学生会在此竞争之下有个更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金鸿、陈和祥.略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3]陈保红.浅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9,7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心理;对策

作者简介:刘菊(1984-),女,山东济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樊黔江(1955-),男,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贵州 铜仁 5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研究”(课题编号:tzjy-0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50-0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文件,提出坚持学校办学“三个适度挂钩”的要求,即将就业工作与院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相挂钩,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是高职院校开展其他工作的中心工作。而要做好此项工作,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倾听他们对高职院校的建议十分重要。

鉴于此,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实证研究,问卷采用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以贵州省某高职院校5个典型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的313人为样本,针对其就业趋向、就业压力源、对学院的建议等进行调查。并且在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的同时,对高职院校进行再审视,因为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就业机构或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高职教育系统高职教育人的事情。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部分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相对较低

调查样本中,在回答“你是否喜欢现在所学专业?”的问题时,选择“喜欢和很喜欢”的人数比例为41.38%;选择“一般”的人数比例是27.59%;选择“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人数比例是31.03%。这说明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低。

通过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的是基于兴趣爱好,有的是因为高考分数低的原因,只能选择所剩专业,还有的是因为考虑到所选专业就业前景好,而不是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是会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兴趣的因素很多:第一,专业在所在系甚至整个学院所有专业中的地位,即专业建设和发展综合实力的排名影响高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如专业实力较强的医学系和护理系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专业实力排名靠后的人文社科系学生,而且医学系和护理系相关专业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优越感。第二,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和专业培养方案是否合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如果缺少专业课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会严重打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第四,专业就业前景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五,专业实训实习环境,以及高职学院领导或教师是否科学引导学生就业、介绍相关就业单位等就业服务质量,都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开放性问题——对高职院校的建议的回答上,高职院校学生表达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现状和忧虑。

2.多数高职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意识明确性相对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在回答“你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大学目标或未来的人生规划?”时,回答“有个比较模糊的目标,但不知道怎么实施”的人数比例为48.28%;回答“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人数比例为24.14%;回答“还没有目标,正在努力寻找中”的人数比例是13.79%;选择“没有目标,混日子挺好的”人数比例为13.79%。这些数字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目标模糊,不知道怎么实施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规划。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不强,没有就业规划,成为其就业的瓶颈。“就业意识是一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是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形成的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它是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并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做好充足的就业心理准备。”[1]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及专业优势,不清楚就业的前景及压力,在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在回答“你有没有考虑以后的就业?”问题时,选择“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及专业优势,不清楚就业的前景及压力”的人数占58.62%,选择“其他:想过,不清楚怎么做;就业之路很迷茫”的人数占17.24%,而选择“有,觉得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光明”的人数比例仅为13.79%。因此,需要一对一帮助发现他们的能力优势和个人性格特点,适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岗位。要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使其能够思考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认清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压力。

3.就业趋向总体分布相对平衡,大多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

高职院校学生在回答“你自己设想的就业趋向是什么地方?为什么?”问题时,选择“大城市的人数比例是24.14%,主要是因为开眼界或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学的东西多、就业机会多”;选择“中型城市”的人数比例为20.69%,主要原因是工作需要等;选择“边远山区”的人数比例也约为20.69%,主要原因是喜欢安静,想做养殖业,或者是想帮助山区的儿童,或者是山区需要自己;选择“小型城市”和“农村”的人数比例都约是17.24%,选择“小型城市”的原因主要是压力小,稳定,选择“农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能力有限,服务农村。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趋向选择多样,虽然选择大城市的比例高些,但是总体来讲,就业趋向的分布比较平衡,表现出一定的就业理性。

同时,高职学生在回答“家里人或自己有没有给你很大的压力?”的问题时,31.03%的学生认为家里人给的压力比较大,51.72%的学生认为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13.79%的学生社会压力比较大,3.45%的学生认为通常没感觉什么压力,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感觉到压力,主要是来自自己的压力,其次是家人的压力和社会压力。在调查怎么看待就业压力方面,51.72%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31.03%的学生感觉“想行动又觉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从何下手”,13.79%的学生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走一步算一步”,综合来看,有将近一半的高职学生不知如何面对压力或者选择逃避压力或者在无可奈何中强作宽慰,而且,调查中有68.97%的学生最大的担心和困惑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需要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

4.缺乏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和自我发展的信心与锻炼

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散漫,将大学美好的时光大多花在玩的上面,缺乏寻求自我发展和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意识,如他们在回答“除了上课时间,你通常做什么”问题时,65.52%的学生选择四处游玩或打游戏或上网聊天或在宿舍玩、睡觉;只有34.48%的学生选择学习或参加社团活动。

同时,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锻炼的机会较少,没有营造一种学习技能和学生表现能力的良好氛围,因此很多学生感觉大学生活不充实。在调查中,只有10.34%的学生感觉大学生活充实,48.28%的学生感觉一般,还有27.59%的学生感觉不充实,13.79%的学生没有太多感觉。

二、建议与措施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因此,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就业相关的内心需要问题,就要首先拷问高职院校贯彻“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精神的力度如何,其次是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结合学生对高职院校办学、就业方面发出的内心声音,采取有效对策,笔者建议如下:

1.科学引导高职学生选择兴趣专业,提高专业内涵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在针对学生在大学初期调换专业的需求,对这些学生进行气质、性格、兴趣与职业趋向等方面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供一定数量调换专业的机会。其次,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内心声音的呼唤之一——“应该对我们的专业关注,而且平等对待”等,高职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同时,应该为每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发展的机会,不能只重视重点专业的发展,甚至牺牲其他专业发展的空间、时间等机会来发展重点专业,应该对每个专业的学生负责,对非重点专业学生的人生发展负责。再次,建设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后,专业内涵建设十分重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对问卷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显示其内心声音的呼唤之二——应配备齐全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要提高。在专业内涵建设中,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是核心,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而学生对专业有兴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因为,专业课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方案、教学模式、专业就业教育等一系列环节的优劣。最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精髓传授给学生,培养高职学生对专业的直接兴趣;还应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本专业就业前景、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对自己未来就业的意义,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间接兴趣。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服务体系服务力度,解除就业压力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识不强,没有就业目标和规划,成为其就业的瓶颈,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对问卷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显示其内心声音的呼唤之三——“希望学校帮助推荐好的工作”;“希望老师能够指引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希望领导和老师能够多多指导和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为学生多介绍一些好的单位或部门”;“就业压力大,希望学院领导能够多给我们意见”;“希望学院能够给毕业学生介绍合适的工作”。对高职院校建议是:第一,在学生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职业趋向的一系列测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适合的职业领域等,同时,为学生提供其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群、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等,以及就业前景和社会背景相关的讲座;第二,在以上自我认识、职业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袋”,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大学期间实现一系列发展目标。成功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涵,为每位学生提供舒心的就业心理辅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个性的长处,发现个性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相符之处,提高在职业生活中能够得到发展的自信,另一方面要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要求的差距,明确努力的具体方向,并帮助学生理解‘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调适、能力可以提高’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努力可以胜任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自信”。[2]第四,分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发动每个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生涯档案,这些甚至会延伸到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第五,积极贯彻教育部就业文件精神,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学校应在学生毕业前半年,及时为学生调整专业方向,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对于毕业时未能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学校应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对其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总之,切实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服务体系服务力度,自然破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

3.打造良好的校园就业文化氛围和满足学生锻炼、实习实训的条件

根据调查结果中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散漫,将大学美好的时光大多花在玩的上面,缺乏寻求自我发展和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意识,以及感觉大学生活不充实的情况,以及学生发出的内心声音之四——学校要在学生评价上改变,不要仅仅注重分数,忽视素质和道德;希望老师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不感觉孤独;希望老师能够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希望学院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让学生又一个全面的发展。建议如下:第一,建设良好的就业文化内容:自信文化、毅力文化、礼仪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管理文化、沟通文化等。第二,发挥全院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创校园就业文化。第三,开发动态的就业文化载体——社团、各种技能竞赛等,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应科学引导校园各种社团发展,并给与一定的支持。开展生动活泼的技能能竞赛活动和就业模拟演练活动等。第四,公平对待每位学生,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职业素养的提高,并且将学生在平时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就业技能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估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五,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参与制定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整体建设规划,并努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规划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第六,借鉴“预就业”模式,即可以自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起每次寒暑假都选派合适的学生进入相应单位进行实习,在此期间,表现优秀者可在第二个暑假继续在该单位进行实习,被淘汰者可于第二年重新竞聘至别家单位进行实习培训。以此类推,工作表现一直优秀者于毕业时可直接在该单位上岗,享受正式工的待遇。[3]最后,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顾明亮.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形成[J].继续教育研究,

2011,(10):125.

[2]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学业规划;学生就业

一、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进入21世纪,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已经呈现明显的综合化趋势。师范院校兴办非师范专业成为大学扩招以来,师范类大学迈向综合性大学的主要潮流,师范院校以研究型为基础,以师范性为特色,以综合性为发展方向已经成为适应时代特点、应对机遇和挑战、实现战略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向综合性发展的进程中,各学校大量开设非师范专业,非师范类学生规模在师范院校学生总数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例,近十年来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学校内非师范生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师范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提高非师范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非师范生学业规划的投入力度,培养非师范生的就业意识。实施就业核心竞争力教育,实现根本性的转向。

二、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心理分析

为了了解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对学业规划与就业意识培养的真正心理态度,我们设计了一组调查问卷,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样本院校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48份,收回有效问卷率96.7%,选择样本有一定代表性,满足调查分析需求。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师范院校非师范学生两大代表性心理问题。

1.就业前景模糊

(1)非师范学生普遍感觉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较大,焦虑迷茫占主流思想。调查数据显示,非师范生感觉理想与现实差异大的为85.9%(有一定差距为38.6%,相差甚远为47.3%)。迷茫和焦虑为非师范学生的主流心态,60.8%的学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9%的学生想到就业就心慌,仅有14%的非师范学生对未来就业充满希望。其中女生比男生更迷茫,女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人数整体上多于男生。

(2)在对就业形势的态度上,数据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困难的非师范学生占到了66.8%,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的占31.6%。令人惊讶的是,大三的学生竟比大四的学生更加悲观。56%的大四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但是仅有41.4%的大三学生认可这一态度。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男生比女生要乐观。

非师范类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较大,对就业形势态度较为悲观,这与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一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大三的学生竟比大四的学生更为悲观,这是因为大三的学生总是接受就业严峻等负面信息,而师范院校并没有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业规划教育,没有解答困扰在非师范学生心中的问题。长此以往,滋长在非师范学生心中的自暴自弃心理就会增长,这会大大降低非师范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2.毕业去向不明确

(1)哈尔滨师范大学非师范学生的总体薪酬期望为2261.3元。其中67.9%的同学选择在1500~2500(元)这个区间。但是大四毕业生的薪酬期望明显低于大三、大二的学生。大四仅为2002.5元,大三为2569.3元。大二为2335.7元。性别与文理差异不明显。

(2)与过去学生看重工作城市这一点不同,现在的学生更看重工作前景。工作前景的吸引力为34.9%。而工作城市的吸引力仅为15.7%。工资待遇和兴趣爱好的吸引力分别为21.7%和27.2%。但值得注意的是有42%的非师范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毕业去向,走一步看一步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

非师范类学生在大二大三时对预期薪酬盲目乐观,但在毕业前夕又对薪酬期望过分悲观,在非师范学生中没有明确的毕业去向的占据的很大的比例。这表明师范院校在非师范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上没有足够的投入,导致非师范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与打算,走一步看一步。这自然拉大了师范院校非师范生与综合性院校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培养方式

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学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通力配合、共同解决。大学生自身能力是基础,学校教育培养是关键,人才市场是保障。根据上述数据结果分析,我们为师范院校非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非师范生与市场需求接轨机制,重视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

目前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设置有趋同化、集中化,课程设置类师范化、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调控机制,对于学生就业无市场的专业暂缓招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功能。

2.规范非师范生培养机制,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1)高师院校应成立相关管理部门,负责非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加大对非师范生培养的研究力度。目前看来,师范院校的主要教师教育资源集中于师范生上,但是,学校又开设了关于非师范生的专业,由于对此的研究较为空白,时间也较为短暂,因此使得非师范生有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保障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局限于课程要求和课本教学,而是以“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性,着重进行能力培养”为原则,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确定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应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讲授过多的情形,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大案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努力提升非师范生个人素质和水平

第11篇

一、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方向相联系

英语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服务生活、满足社会变化的需要。在进行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出实际需要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和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材料和内容的选取和准备时,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需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对教材进行适当扩展并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学习英语和思考问题。

例如在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6中,是关于“Would you like to order?”知识的学习。这个单元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可能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所帮助。重点是“listening and speaking”和“language in use”。对于该单元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模拟情境的办法,分小组进行对话练习,每组4位同学,由一位同学担任waiter,其他同学作为客人,模拟生活情境中的询问菜价以及点菜,促进学生提升运用英语的能力。从生活中去挖掘英语学习内容,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易学,也是为了今后的实际职业发展需要而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展开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工作场景模式为导向

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都是会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类群体。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可以适当展开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工作场景模式为导向进行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生活化语言交际环境,促进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促进学生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更加具有真实性以及画面感,让学生能够真切体验到熟悉而又真切的生活画面,促进学生分析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2中,是关于“I can do it”知识的学习。结合文秘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展开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计。如果学生毕业之后,应聘到某外企当行政秘书,那么你在面试时会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如何让面试官对你印象深刻?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英语自我介绍,让台下的同学对其进行提问。教师观察台上学生的表现力以及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与学生交流面试感受,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实际面试场景,让他们有时间找出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三、体验生活化教学特色,与专业知识体验相融合

中职英语教学应该与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相融合,具有鲜明职业特色。中职英语教学,关键在于这个“职”字,它说明,职业教育就是着眼于提升普通工作者的素质,并且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和教学方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应该是与普通英语教学模式相区别的,结合中职生的专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让学生体验生活化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互融合,促进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相互促进。

例如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二册unit8中,有“If you want to talk,you can go online”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任务式教学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英语学习的网站,并且为自己的网站设计宣传海报。最后进行小组自我评价、小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参考。这种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生活化教学体验,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也加深了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四、创新生活化校园文化,与未来就业前景相关联

在中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英语学习是随处和随时都可行的。创新生活化校园文化,结合专业需要,让学生融入到英语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认知。将英语学习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英语,在兴趣中体验英语。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就业指导;考评机制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实际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很多高校通常会在大学生即将毕业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才开授就业指导课,这样匆匆开设的课程安排无法对学生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2.就业指导课相对单调

在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仅是普通的公共必修课。就业指导课授课方式局限于方针政策、择业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和相关信息等,通常内容过于单一,就业指导课无法达到全员参与的基本要求。

3.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考试测评模式

当下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机制,一味看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课堂中的实践过程,这样往往使学生只注重背诵理论知识,而在自身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误区,也无法达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课程目标。

二、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1.就业指导定义过于片面

就业指导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对就业指导的普遍认知还存在“就业安置”的守旧观念,以顺利安置大学毕业生为基本任务,并未树立起积极正确的就业指导思想,就业指导的意义和目标方面存在严重偏差,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指导问题,还要加强改革就I指导的实践对策与考评机制研究。

2.就业指导本质上未列入教学计划

大多数高校将就业指导课归为不重要课程行列,未真正纳入重要的就业指导文化建设学科当中。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时代下,高校毕业生都要求自主就业,但就业指导工作依然为过去的传统方法。因此,高校需要格外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三、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与推动考评机制模式改革

1.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前提整合课程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整合应以科学合理为准则,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前提,切实有效地整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毕业生班的完整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2.就业指导考评模式的调整和升级

就业指导课是具有赋予大学生一生就业能力的重大使命的课程,因此,就业指导课不应局限于讲解课堂理论知识,要开展全面创新测评,如操作能力检测、实践案例分析等。

另外,应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大学生可以在假期中参与社会实践,走访用人单位体验求职历程等。以就业指导课为参考方向,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和查找需要改进的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就业指导课的考评目标。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考评标准

就业指导课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评机制方面都有待提高和改进。高校应当全面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不以期末考试为唯一的评判准则,实行多渠道立体的考评机制,将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工具,着重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未来规划等多方面能力。引导学生完成自身就业方向规划和就业前景分析,引导他们深刻剖析自身的优势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通过模拟未来就业分析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评。

就业指导课理所应当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传统理论考试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地基式环节,只有将实践操作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部分,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推动全方位改革,将全面更新的就业指导课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考评中,才能使高校大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