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贷论文

校园贷论文

时间:2022-06-12 05:5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贷论文

第1篇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论述了加强诚信教育的对策,主张营造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诚信理念的社会环境,发挥学校诚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诚信教育、管理和大学生诚信自身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对策

诚信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互不欺骗、信守诺言,最终的结果就是言语和行动的高度符合,这是社会赖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诚信行为,也影响到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大意义在于,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需要。1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新时期的大学生受过多年的正规教育,思想道德素养应普遍较高,但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对利益和物质的过分追求使得一些大学生逐渐淡薄了对诚信的坚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考试和学术研究中的诚信缺失

首先,考试作弊愈演愈烈。部分大学生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疏于听讲课后又懒于复习,更有甚者,抓住学校管理上的漏洞逃课旷课。平时学习不用功必然导致考试时的手忙脚乱,于是,作弊便成了这些学生通过考试的重要手段。“学不用精,会抄就行”已经成了某部分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考试的真实写照。

其次,学术造假屡禁不止。部分大学生对待学术并不热忱,写论文、做研究总是抱有完成任务式的不负责态度。有的学生不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为了完成任务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拼凑论文、不进行实地调研、实验而假想编造数据,这样的情况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

2、日常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

当代的大学生要面对的社会状况复杂而多变,部分大学生对利益和物质的过分追求使他们迷失自我,甚至丧失了道德底线。比如,有的学生急功近利,在争取奖学金或竞选学生会干部的过程中不遵守规则,结帮成派,拉取选票,实行不正当竞争;有的学生言而无信,借同学朋友的钱不归还。这样不重承诺、诚信缺失的现象在校园里泛滥,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人冷漠,缺乏责任感,彼此间无法信任,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2

3、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一点主要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种行为:首先是故意拖欠学费,部分高校学生并不是家庭真正困难的人,他们不交学费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为了追求享乐,肆意消费,或购买高档的电子产品,或为谈恋爱满足虚荣而挥霍了。其次是骗贷逃贷,某些学生为了骗取助学贷款而伪造困难证明,拿到款项后肆意消费,贷款到期又不主动归还,合同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3 。这种畸形现象造成现在不少银行在进行助学贷款项目时往往持保守迟疑态度,连累到许多真正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难以获得助学贷款。这给学校办学,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实践证明,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形成不是仅靠某一方面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连接和相互配合。

1、营造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诚信理念的社会环境

没有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营造一个人人讲诚信的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营造诚信建设所必需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其次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整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伦理道德体系。只有当诚实守信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失信行为才会受到强烈的公众谴责,失信者才会付出极高的道德成本。4 再次要发挥法律的支撑作用,在法治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某种程度上的失信行为不仅缺德而且违法,从而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促进其诚信习惯的养成。通过一系列全民诚信教育,打造良好的信用体系,是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根本所在。

2、发挥学校诚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作为多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把诚信教育贯穿到各类教育教学中去。

第一,加强校园诚信教育。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例如“诚信校园行”知识竞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及资助政策,同时还能让广大师生了解到部分同学因违约失信的行为要承担的严重后果。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悟诚信,体验和理解诚信,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不讲诚信的危害性和诚实守信的必要性。5

第二,加强教育者的诚信管理。首先,教育者要从思想观念入手。对诚信问题有高度重视,不能仅仅依靠德育课一门课程完成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而是要在课堂发挥教学的作用,把诚信道德的内容分解到各类学科的教学中。其次,教育者作为实施者,要起着以身作则的作用,本着以诚实为本的精神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再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从内心具有诚实的精神,不断进取,告诉学生在学业上不弄虚作假,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本事,学到真知识。

第三,加强大学生自身诚信建设。诚信缺失会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将来发展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和保证。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完善这方面的机制,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诚信档案内容一般分为两部分:一为诚信承诺书,由大学生与所在院校签订并要求学生认真遵守。二为电子诚信档案,包含学生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情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建立诚信档案还要形成体系,建立诚信档案不仅仅要在高校内通行有效,而且要与社会接轨,与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效的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

第2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被喻为朝阳事业,有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夹缝中求生存的严峻挑战。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个性办学之路。独特性,差异性和积淀性是个性办学的特征,凝练办学理念、明确学校定位、建设特色专业和培育优秀校固文化是构建个性办学的主要方面。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得到了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是,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职业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学生一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有明显下降。要应对如此严峻的挑战,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

1 个性办学的含义

要理解个性办学,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个性。《现代汉语词典》中“个性”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结合教育,可以将“个性办学表述为:在一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在一定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特有的优势和特色。

2 个性办学的表现和特征

个性办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学校积淀深厚校园文化的校园建筑、布局等物化层面的特色。二是体现在规范、高效的内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行为层面的特色。三是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等理念层面的特色。这三者之间,最能反映学校特色的当属理念层面,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个性办学的根本。

个性办学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独特性。即“人无我有、独一无二”,具有填补空白或它校难以模仿的独特成份,是学校个性办学的本质特征;二是差异性。即“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具有在国家政策统一要求下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风格特色,是个性与共性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三是积淀性即继承与创新,个性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优良办学传统的积累、借鉴、比较、创新、提炼的结晶。

3 实施个性办学的几个主要方面

构建个性办学可以在很多方面,但其中办学理念、学校定位、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的构建是关键。

3.1要凝练办学理念

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是个性办学的前提,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谓办学理念,是指教职工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的体现,是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所在学校同样面临着中专就业严峻、高职转型更名、成人大专逐渐萎缩的严峻挑战。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正视存在的挑战,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办学理念:一是抓住“服务”,学校属行业办学,为上海卫生事业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是主要功能;二是提倡“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医疗卫生机构、适应学生;三是围绕“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第一任务,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使命。

3.2要明确学校定位

科学的定位是形成个性办学的基础。学校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在教育系统中所处的恰当的位置,即指学校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发展的可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办学目标及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定位一定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照搬本科院校或者中专办学的做法。二是追求专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全”。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在分析上海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人才的现状和需求时发现,数量的缺少已不是主要问题,人才结构的优化才是主要任务。所以,学校紧紧抓住了“人才结构优化”,从两个方面明确学校的定位:一是培养更高学历层次的护理、药剂及医学相关类人才。二是要根据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适时培养“健康类人才。

3.3要建设特色专业

职业学校核心是办专业,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所决定的。一所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就是专业的办学特色,专业亮点是职业学校办出水平的核心,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一是巩固传统优势专业。二是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探索开设新专业。中国即将出台卫生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上海也将建设成为亚洲医疗中心。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笔者所在学校牢牢抓住建设“健康中国”的机遇,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健康”类新兴专业“快而优”。一方面,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已有的“健康”类专业;另一方面,着力探索专业目录中没有,但在国外已经开设,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类专业。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

 

兼具“民、独、优”特点,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贫困生相比,独立学院贫困生因学校体制、就业压力、家庭条件等因素呈现一定的独特性。正确分析并掌握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特点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前提。

1、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在学费昂贵、有“贵族学校”之称的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更为突出。贫困生大多来自城镇下岗失业家庭、农村和偏远地区,与同班级、同宿舍内家境富裕、出手阔绰的同学相比形成巨大反差,对于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的差距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刺激。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8%的贫困生因家庭贫困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卑”或“难堪”,36%的贫困生不愿意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往,46%的贫困生在与同学相处中“怕被同学歧视”。

2、过度的自尊心理

独立学院贫困生家境贫寒,但困难的环境磨练出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性格,渴望成功,希望自立自强、自食其力,非常在乎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更加不愿意与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状况,生活困难羞于启齿,抗拒学校师生、社会善意的同情和帮助,更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而是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这种过度的自尊心理,使得学校和一些党团组织想伸手帮助他们,却不得其法。

3、持久的焦虑心理

某些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经常面临生活危机,每花一元钱甚至几角钱都要精打细算,每年勉强交上学费后,又要为下一年的学费大伤脑筋;有的贫困生在求学的同时担负了家庭对自己过多的期望,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

4、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往往缺乏坦然面对和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公开自己的贫困身份,也不希望被别的同学察觉自己的贫困处境。由于经济压力无力支付与同学一起游玩、聚餐、过生日等活动的费用,只好在各种活动中悄然隐退,不敢与同学有更加深入地交流。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客观环境因素

1.1经济压力

独立学院是按照民办机制运行的,国家不直接投入办学经费,学生的学费均按照办学成本收取。调查显示,东部地区独立学院学费均在1.5万元以上,中部地区独立学院学费也在一万元左右,即使在学费较低的西部地区,也要万元左右,这就使得独立学院贫困生与其他家庭条件优越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得多。论文参考,心理健康。

1.2就业压力

首先,独立学院仍是新生事物,其毕业生还没有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其次,很多用人单位仍把有无奖学金视为毕业生是否优秀的衡量指标,而独立学院贫困生在校期间为解决生活问题忙于兼职打工,学业往往不够优秀,许多奖学金也因此与他们无缘。再次,当前就业市场游戏规则仍极不完善,任人唯亲、关系效应等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论文参考,心理健康。

1.3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要求和期望是自强不息、勤奋好学、自立自强,但社会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也给贫困生造成了严重困扰,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冲击着积极的主流意识与价值观,使贫困生的心灵受到摧残和侵蚀,造成贫困生对社会寄予他们的积极意愿产生了怀疑和误解,易产生叛逆情绪,甚至出现了道德的滑坡,如恶意欠贷、考试作弊等。

2、自身因素

2.1性格特点

长期经济困难很容易造成某些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也不愿意与外界交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对外界事物不关心或缺乏兴趣,表现为孤独、冷漠等,自然会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他们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敏感、孤傲、猜疑,久而久之必然在自身与他人之间造成心理隔阂。

2.2自信与自卑的矛盾

独立学院的贫困生与所有大学生一样,充满了理想,敢想敢为,但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一本、二本大学,认为独立学院档次低,感到失落、自卑,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学习改变命运”的传统思想以及周围人通过考入重点高校而取得成功的实例再次抨击着他们尚不成熟的心灵。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有不甘却又不可奈何的矛盾,极易对他们形成困扰。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心理健康。高昂的学费、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父母终日劳作,极少与子女深入交流,更无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心理健康。这些贫困生无法为自己的苦闷和迷茫找到好的宣泄对象,终日淤积在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自卑、冷漠等性格。

综上所述,要帮助独立学院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培养健康的人格,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课程,加强贫困生自身修养;(2)完善教学建设,树立良好学风;(3)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自下而上”的贫困生档案,确保经济、心理救助落到实处;(4)加强就业指导,缓解就业压力。(5)与贫困生家庭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援助,扩大心理辅导范围。

参考文献:

【1】柴敏.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前沿,2003(10):121-123.

【2】侯占伟.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与对策[A] .西北医学教育,2008:83-85.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黄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08:72-73.

第4篇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诚实和信用的合称。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意是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可见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更应该注重诚信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的身上有很多新潮特点:思想开放、跳跃思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辨别能力差、自律能力低等。这些特点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统的东西重视度不够,随之出现了欺骗老师、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违约、毕业求职履历造假、网络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大学生诚信观念缺失。

1大学生诚信观念缺乏的原因

1.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孔子说过“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这种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但是又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格言古训,历史进程中的不良因素一直在左右摇摆着大学生对诚信观念的认识。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全球是一家的网络局面,让一些消极思想铺天盖地侵袭而来,加之我国对道德教育监督体系不健全,很多不诚信的作为能带来短暂的大收益,导致了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发生。诚信缺乏也渗透到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感情淡漠、诚信缺失、安全感缺乏、同学间信任度降低等现象在大学期间已经屡见不鲜。

1.2家庭负面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宠爱集中于一人,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不诚信做法仅限于于批评教育,不让孩子经历更多的风雨,使得孩子缺少责任感。

1.3学校对学生诚信观念教育力度不够

现在学校虽然开始抛弃以往的唯成绩论,但仍以说教为主,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加之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诚信教育效果甚微。此外学校内部管理中也会有不公平不诚信的行为,如荣誉内定、论文造假、让学生代做工作等都对学生诚信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诚信是人类社会的传统美德,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基于诚信的重要性及现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着重将诚信提了出来,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大学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输送场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责无旁贷。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协同推进。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

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心意识,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查找、自我纠错。

2.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诚信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和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的,是学生学习做人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一些倡导诚实守信的活动,如提倡诚信考试、诚信贷款、诚信做人等,让大学生可以处处感受诚信,学习诚信,践行诚信。

2.2家长和教师树立诚信榜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的重要场地,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诚信交往、诚信办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自觉践行诚信。

2.3建立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

通过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于诚信的高度重视,让学生知道哪些是不诚信的行为,时刻规范个人的言行。将学生不诚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惩戒,使其能够铭记教训。对于学生诚信行为也记录在档案之中,适当给予奖励。激励学生发扬诚信的行为,摒弃不良行为,并将这种思维从学校延伸到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

2.4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

为了引导学生文明诚信上网,学会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与假,辅导员可以召开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同时学校也可以创建一些诚信教育网页,设立有关的论坛,从实处着手,让大学生了解网络诚信的重要性,从而文明诚信上网,提高自己,促进网络诚信教育的发展。立世以诚,待人以诚,做事以诚。诚信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社会永恒而又常新的道德话题,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崔涛,赵璐璐.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探索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76-177.

第5篇

【关键词】 学生事务; 高校财务;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812.4;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125-0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1],几乎没有文献从财务视角讨论过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财务部门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是高校正常运行的保障,学生事务财务管理工作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对学生学费收取、奖助贷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控制,对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生利益、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发展及对高校学生事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信息化概念的广泛使用始于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均强调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提出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高校中逐渐兴起的“数字化校园”“一站式服务”“无纸化迎新/离校”等概念就是高校学生事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用。

高校学生事务财务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更是急迫。一方面,收费管理难度增加,高校收费压力很大。随着高校扩招,在校生总人数和学生类别不断增加,尤其是成教、自考等类别学生学费情况多变[2];为规范管理,各类培训费、报名费、测试费、医保费等零星收费都收归高校财务部门集中管理。使用先进的收费软件、启用多途径收费方式、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等,可以提高收费效率和方便收费数据统计。另一方面,学生奖助学金和贷款管理亟须信息化手段支撑。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奖助学金批次、额度、涉及人数不断增加;贷款额度不断提升,不同学生应交学费与获得贷款金额不同,需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学费抵交和退费。财务与学工部门合作开发学生奖助贷管理软件可提高数据传递的效率和信息准确度;为学生开放个人财务平台,可使学生充分了解个人财务信息,减少现场咨询量,避免矛盾发生。

二、高校学生事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实现

(一)收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借助信息平台加强收费宣传力度

学费收入是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有力保证,但是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加强收费管理是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学生事务财务工作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的收费宣传。

借用信息手段加强收费宣传可采取如下措施:每学年集中收费前通过短信或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向所有在校生及其家长公开收费项目、标准、时间、方式等,必要时可以强调按时足额缴纳学费对学生责任教育和诚信教育的意义;在财务处主页和微信公众平台上公示发改委批复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开放学费查询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询个人学费缴纳情况;摘录《学生手册》中收费相关条款告知学生,或明确指出欠费给学生带来的危害,如影响入学注册、选课毕业等。

2.拓展收费方式、提高收费效率

目前各高校采用的收费方式主要有:现场集中收费(现金或POS机刷卡)、银行托收、网上缴费等。采用银行托收和网上缴费可以避免排队等候、避免携带大量现金的不安全,可实现异地缴费和多校区收费一体化。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手机APP缴费也逐渐兴起。收费方式越便捷,收费效果越好。

采用网上缴费方式,学生需开通银行网银,进行线上选择和支付。财务人员仅需进行后台操作,定期核对收费金额和缴费人数,确保支付平台、银行进账单、学费数据库三者金额相等,即可批量生成并打印收费收据,将收据交由各学院转交学生本人,生成智能凭证、快速进行账务处理。

3.优化收费软件、挖掘新功能

市面上有不少针对高校需求的学生收费管理软件。高校在软件使用中要加强与软件公司的交流,充分挖掘软件功能,或要求软件公司研发新功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提高数据统计能力。在收费管理中必须随时关注收费效果,掌握学费应收数、已收数、欠费率等数据,只有依靠系统管理,才能快速读取需要的信息。收费软件可提供相关数据作为账务系统金额的佐证。目前已有软件公司开发了专为校园生活支付服务的手机应用软件,但主要使用范围限于校园一卡通充值等,高校可以与软件公司加强沟通,拓展软件的收费范围,完善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

4.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很多高校依托信息中心建立起内部信息共享网络,方便各部门相互提取信息。学生事务财务工作也急需依赖该信息平台减轻工作压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现业务经办部门和财务处的共赢。

收费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涉及两方面事项急需各部门共享信息、协同工作[3]。一是学生异动,包括教务部门管理的学籍信息异动和公寓部门管理的住宿信息异动。学生休学、退学、降级、退宿、搬寝室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变更直接影响学生应收学费和住宿费数据变化,目前均由教务和公寓部门定期提供纸质资料,由办理学生事务的财务人员手工更改数据库信息。更改信息工作量巨大、手工处理容易发生错漏、也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学生持纸质单据跑各部门办理变更事宜也不方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务和公寓部门可向财务部门开放学生异动模块,财务部门将读取到的更改信息批量转入学费系统进行备注,并自动更新应收数据。二是学生欠费催收工作。高校学生收费工作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支持和配合。目前,很多高校财务部门已向各学院开通查询本学院学生缴费情况的权限,通过信息共享,将学生欠费催收工作下放到学院,并将欠费情况列入学院考评机制,以提高收费管理水平。

(二)学生“奖助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国家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目前,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拓展,向高校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与学工部门合作建立“奖助贷”管理系统

建立专门的“奖助贷”管理系统将会大大提高财务和学工两个部门的合作效率,也将让高校学生更便捷地享受到全面的奖助贷信息。一方面通过该系统所有可申请的奖助学金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查阅、筛选、申请资助项目。另一方面该系统有一个包含全校各类学生的基本信息库,信息库中有学生姓名、学院、学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基本字段,学生可自己维护个人信息。资助项目一旦评定完毕,学工部门即可快速提取获奖学生基本信息,再将该信息快速传递到财务通道,进入下一步发放流程。“奖助贷”系统的优点在于学生基本信息准确率高,可大大降低发放失败率;学工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传递通过系统进行,不用人工进行U盘拷贝,确保信息安全,也避免时间耗费;学生可以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获得有关奖助学金和贷款的所有信息,有效避免错过相关信息而导致没能获得可享有的资助。

2.优化奖助学金发放流程

奖助学金发放流程涉及学工、财务、银行三者。学工部门负责评定奖助学金获得者,将配上银行卡信息的获奖人员名单传递给财务,财务进行账务处理并通过网上银行系统进行批量。高校学生事务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与银行建立合作机制,学生奖助学金发放都使用学校统一开户的银行卡,则银行可直接管理学生卡号信息,如有发放失败情况,学生直接在校内银行网点更正个人信息,一旦姓名和银行卡账号核对相符,之前的发放流程可自动重启。这将大大减少奖助学金发放返工率。

3.优化各类贷款到账处理流程

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形式: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财务管理的难点在于:贷款学生基本信息匹配;贷款金额抵交学费、住宿费;多余贷款退还学生本人。尤其是2014年7月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措施的通知》,调整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8 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 000元。贷款金额普遍高于应交学费和住宿费之和,批量退费工作量大增。

目前情况下,需要学生个人持贷款证明到财务处确认贷款到账,以之冲抵学费。为减少学生确认贷款的繁琐手续,同时提高贷款确认和多余贷款退还学生的准确度和时效性,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一种可能性是与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联合开发学生贷款管理软件,凡是有贷款的学生可自行在端口登录,并按固定格式填写个人贷款基本信息,包括贷款类型、日期、金额、姓名、学号、学院、银行卡号、联系电话等;或者在现有学费收费系统中开辟新的贷款管理模块,为学生开放端口录入贷款基本信息。财务部门定期将银行到账明细与学生贷款管理软件中贷款信息进行比对,信息核对无误自动抵交学费,对贷款金额大于应交学费金额的学生,多余金额自动退还到学生银行卡上。并在财务系统上附加学生手机号信息,业务处理完毕将自动短信告知学生进行查询。

该类系统使用初期,需要学校财务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各学院辅导员开展大力宣传,督促申请贷款学生登录系统录入个人信息,只有基础数据完备准确才能保证后续账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待学生以老带新形成录入贷款信息的习惯后,财务处可批量处理学生贷款业务,学生不用再到财务处排队等待,财务处接到的有关贷款咨询也会大大减少。

三、结语

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遵守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是高校学生事务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学生事务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确保高校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财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郭芳晴.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吕幸丰,李燕.高校收费与学生奖助贷管理信息化研究[J].考试周刊,2011(45):193-194.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最早提出“信息素养”一词;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概念被介绍到国内;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的“布拉格宣言”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项基本人权,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已经引起重视。论及信息素养的涵义,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简言之,是个人对信息获取、评价、筛选、分析、利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据调查,当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程度还不容乐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较淡薄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成长。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急剧增长,电子书刊、网络视频等使学生对信息收集的理解局限于互联网而忽略了其它信息源的重要性。早已习惯在网络上学习和休闲的他们,已经对互联网产生了某种依赖心理,甚至对其它信息源的价值产生质疑或抵触。大部分学生除了写作业和毕业论文,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不会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缺乏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

(二)信息检索能力偏低

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不会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检索专业资料。许多学生不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不会有效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术资源。有的同学用搜索引擎也只会某些简单技巧,上网检索效率不高,这些都反映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信息利用创新能力不高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不只是由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来体现,如何评价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存储信息比如何获取信息本身更重要。然而,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吸收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

二、 信息素养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素质能力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信息素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成为现代大学生素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他们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身体素质,还必须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即知识、智力和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智能结构应该具备:丰富的认知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相应的获取信息的技能,即:较高的信息素养。[1]

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信息素养教育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应重视获取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为了提高他们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传授比较法、演绎法、发散思维法、综合分析法等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提高学生把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创新能力。

(二) 信息素养与自学能力的关系

自学能力是个人独立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最重要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个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自主学习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2]

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或缺,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造学习的伙伴》中提出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分为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大学生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充分调动自身的信息意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积极捕捉和挖掘有用的资源,并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信息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

信息素养是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它是大学生求知、求职与生存的基本能力。在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信息素养越高,代表他的综合能力越强,在就业竞争中就越有优势。大学生培养自身信息素养,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强研究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类具有较强能力的毕业生也正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

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高等学校适应信息化时展应具备的教育理念。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偏低已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瓶颈,作为从事大学生一线工作的教育者,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责无旁贷。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渐培养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学会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为什么需要信息、在哪里找到信息以及怎样找到信息。除了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要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也应帮助学生建立信息观念和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要让学生懂得信息意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先决条件。信息素养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知识素养、人文素养相辅相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不可能是一门课或几次培训就完成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

(二)加强学生信息能力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学生在校求学,获得的不应只是“黄金”,更重要的是应当获得“点金术”,换句话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也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对其信息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引导。 转贴于

一是提高大学生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今,图书馆馆藏以外的信息比重加大,且载体形式不断变化,面对广泛和无序的网上信息资源,学生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整理所需信息,掌握搜集、鉴别及获取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二是培养大学生评价、整合和创新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可选择性、获得性,准确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效用性,然后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找出规律,得出创新结论。三是加强大学生信息技能的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和网络操作技术,熟悉本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技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检索。[3]

(三)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和总和。[4]由于部分大学生信息道德欠缺,撰写论文时直接将网上下载的资料复制、粘贴、合并一处;引用他人语句不标明参考文献出处;有些甚至仅对下载文章略加修改就署上自己的名字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十分必要,让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也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要求。

面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资源,仅仅依靠法律约束还不够,需要我们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信息道德和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常识,知道建立和维护和谐的信息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指导学生在利用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时,要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切忌剽窃他人成果。教育学生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带有不良言论或腐朽思想内容的读物或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教会他们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并且有道德地评估、交流信息,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参与“挑战杯”之类的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在具体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大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将得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的体验,从而培养收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指导学生认真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也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之前,必须要查阅资料和搜索相关信息,从多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自己课题的研究价值、前人研究的成果、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成功和不足的经验等,并在论文撰写时知道引用或转载他人文章时应注明出处。学生通过创作学术论文这一科研训练,能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

(五)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大学生要有站在信息时代前沿的能力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主动动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技能,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亲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

(六)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并富有学术性和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适时组织一些有益的读书学习活动、信息知识大赛、社会实践调查、学术交流会、演讲比赛、网页设计比赛等,让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术前沿,树立信息意识,增强自学能力,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综合素质。此外,充分利用校园网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网上课堂、教学视频等栏目能让学生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相关信息。通过校园网络营造学习文化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与国民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21世纪的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国家信息能力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6]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和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过仕明.信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肖卫红.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

[3]海永雯.电子阅览室——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A].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5).

[4]赵玉光等.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阅读行为内在联系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

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8篇

(一)全面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虽是高校公共必修课,但有别于一般理论公共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理论性并不强,但应用性和现实性广泛,安全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就理论讲理论,又不能让学生感觉这门课“学无所用”“浪费时间”,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7]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建议从三个方面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进行教学主体攻关,上好安全教育课。1.调整安全教育课教师授课的话语方式,放下传统“高大上”“一言堂”的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转变为“接地气”,与学生“聊天、对话”的“江湖式”交流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解安全教育内容时,根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用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时尚的教学方式和接地气、感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讲好安全教育课,与青年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有亲和力,老师的授课方式很有带入感,学生在内心为老师的教学水平点赞,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视域”,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亲近,这种信赖、亲近、默契转化为有力量的学习动力,学生们愿意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的业务技能。当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青年,安全教育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赢得学生,就要增强对融媒体技术的理解、分析、辨别和使用能力,掌握融媒体技术特长,巧妙地将融媒体技术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而言,教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5G、VR等技术,拍摄、编排、剪辑生活中的安全小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案例素材补充进去,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技术、平台的深度融合,教师用“事实和实力说话”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无法企及的。3.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读懂学习主体内在需求的本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备教材,又要学会备学生,厘清融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内在需求和自身弱项,弄明白学生在哪些安全问题上容易犯傻,哪些安全事情上不知所措,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预防和解决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比如教师在讲授女生安全、交通安全时,可结合网上抄的很热的“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心得,也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改编成安全情景剧在下一次课上展示,这种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求新”特征,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把“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调整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调整,既要考虑盘活课程存量,又要做到优化内容增量。1.盘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内容存量。教师要整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现有教材和教材内容中的重复部分,优化教材体系,避免重复、低效供给,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教材中第九章:诈骗的防范与第十章: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网络侵害,两章内容有诸多重复(其他章节也有类似情况),如此多的重复内容必然造成对学生的重复供给,学生在学习重复性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觉得学这些是“浪费时间”“没有用”“无意义”。所以,类似这样的内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内容优化,去粗取精,避免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2.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增量。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材的编写要与学习主体成长的时代背景紧密衔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机制,将教材中原有的大段文字加以精简,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视频短片等元素,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悟,如可以结合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问题录制成微视频,教师在讲解“校园贷”时,把视频穿插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式的宏观叙事方式要精彩。二是增加新颖的教材内容。还是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该教材自2009年第一版发行,至今已有10年未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完善,教师在讲授那些“老掉牙”的理论和案例集时,学生先入为主地将其贴上“过时”标签,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疑,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适当增补诸如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网络诈骗”等安全教育内容,但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加上教师主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融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整体需求。

(三)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融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革,不仅要改教材、改教法,提高安全教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应该改革安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打破过去“一卷定高低”的封闭式考核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封闭性考核方式强调以笔试为主,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学生填鸭式的应答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对培养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效果不明显。论文建议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斯克利芬提出,强调目标与过程的结合。那么,如何对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呢?具体而言,安全教育过程性考核的标准和形式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20%)、安全教育主题活动(40%)和理论知识测试(40%)。拿过程性考核中的平时成绩来说,教师怎么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依据是什么?这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教师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首先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如学生上课发言、回答问题情况,学生课堂坐座位情况(前3排每次加12分,后3排每次减12分),上课玩手机情况(课堂玩手机学生被抓住1次扣1分),给予学生一个合理区间的打分,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自然而然的往教室前排聚拢,至少不会坐在后3排,课堂玩手机现象也会因此明显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前排就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对于提高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大有裨益,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对于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也可以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如教师可安排学生编写安全活动方案,进行安全实操训练,也可以安排学生拍摄安全主题类的微视频、微电影或者自导自演的安全情景剧,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讨论、心得分享,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脑洞大开,充分展示学生才华。总之,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通过过程性考核的形式让这股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当然,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教师必须具备把控全局的能力,掌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度,否则,单纯的就活动搞活动,把主题活动演变为娱乐活动,就会失去教学的本真,也就是说,教师“求新”的前提是坚持“内容为本”的底线教学思维。

四、结语

总之,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不能堵,只能疏,主动适应新环境,把融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改革,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时代接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安全堡垒,推进平安、和谐、美丽校园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顾名思义,指的是素质和教养,或者修养。人文素养特指在人文方面人们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接受环境熏陶,将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气质、修养和品格。它包括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人文知识的运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关心人之为人本身,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大学是培养具备高深领域知识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机构,“成人”与“成才”是大学培养人才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虽然其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其办学目标为服务地方社会,但在人才培养上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方式,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人文化成”的功效。人文素养的培养核心是使其“成人”,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一个有处世智慧的人,一个有高尚涵养的人。进入大学,学生们从中学的目标明确紧张有序阶段到大学的寻寻觅觅自由放任阶段,仿似从笼中放飞的鸟儿,“天高任鸟飞”。面对形形的社会现象还有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冲击,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这时候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们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树立端正、良好地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明明德”,不至于误入歧途。当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一个“止于至善”的人生,一个有理想的人生,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会只做有利可图的事情,也不会荒废时光虚无度日,更不会因为一时把持不住而越过自己道德和良知的底线。

(二)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突出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主要培养具学术、技术和职业三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学研究、技术研发,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要有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并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文方面的素材,使他们的创作灵感得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更明白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对症下药,使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对自己吸纳的人才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大学生是专业中的佼佼者,还要求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尽早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人文方面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充实,内在涵养逐步提升,人文精神逐渐升华,外在言行礼貌得体,自然能在各种场合待人合情合礼,接物恰到好处,将来也能成为广受各行各业欢迎的人才。

二、地方应用性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受制约的因素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开展了素质教育工作。其突破口、切入点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如今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已逾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各种原因,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仍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一)社会层面的因素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方面———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些歪风邪气,有时候作为社会喉舌的媒体也为之推波助澜,比如铺天盖地地对高端消费品,富豪消遣方式的宣传。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与世隔绝的读书人,相反地,他们多多少少受到社会上恶浊风气的污染。表现在:读书求学越来越功利化,对将来能拿高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趋之若鹜;沿袭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唯“考”独尊,成绩至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淡薄,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疏于甚至懒于与人交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用钱财不节制,攀比心较重,为了得到奢侈消费品甚至没有底线,如常被媒体提及的大学生,裸贷,很多当事人就是为了让自己在人前光鲜亮丽花钱潇洒而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

(二)高校层面的因素

应用型本科大学,因其特定的办学定位,注定其必须面向社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因此,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重压下,为了满足“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不惜牺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技能课和各类实验实训课占巨大比重,人文方面的课程如语文、历史、艺术鉴赏等边缘化,作为必修课只开一个学期,或者通过选修课解决。这是“重应用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对人文教育的“弱化”。记得在《寻找北大精神》的演讲中钱理群教授曾经指出现在我国的大学弥漫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两大思潮。实用主义完全针对个人利益,要不要干取决于其有用还是无用;虚无主义随着实用主义产生,只认定时尚和利益,除此之外一切皆可抛弃。这两大思潮导致了大学里面的“知识的实用化”和“精神的无操守”,大学里的老师、学生拒绝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也拒绝对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钱教授的讲话一针见血,指出了现在在中国大学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一味地讲求“实用”,倒置“成人”和“成才”的本末次序,背离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宗旨,势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良影响,制造出一批“有文化的野蛮人”。

(三)教师层面的因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也不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曾经听到一位思政部的老师提到学生大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连《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都要上。须知《大学语文》课程是承担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这在业界已经达到共识。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是国务院和教育部明确要求的———2006年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到“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非常重要,不可弃置。它在传承人类精神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及汉语应用能力,健全大学生人格形成,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文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教师如果意识不到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又如何能身体力行,“春风化雨”,“以文化人”?除了人文课程教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很重要。一个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专业教师,如何能很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能合情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从更广阔的角度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

(四)学生层面的因素

如今这个时代,新旧转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很多学生把持不住自己的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在功利主义的怂恿下,唯考独尊,唯实用独尊,唯网络独尊。他们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专业学习上,轻视人文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对总体成绩和将来就业并没有多大关系,更不用谈花时间读人文方面的书籍和听人文方面的讲座了。八十年代那种见面就谈文学的良好风气已经不复存在。更有甚者,一天花绝大多数的时间上QQ,刷朋友圈,打《王者荣耀》之类的游戏。理想的消失,人文的缺失,关键在于学生的忽视甚至是漠视。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人文课程,多管齐下协同教育

培养人文素养,首先要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的教育。大学里的人文课程,包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通史、“两课”等基础课,还有相关的选修课。应加重人文课程的总体的比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强调,在评价体系中纳入相应的考核,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确保大学生通过较系统的学习把人文知识和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师资管理和建设,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教师的选聘上把好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选用一些“治学”和“做人”方面优秀的教师。因为这样的良师,能“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给学生以积极的人文精神熏陶。其次,透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在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社会的一员,面对社会不良风气,也会困惑,多多少少受其影响。应重视对在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再教育。可以透过邀请外校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开讲座、授课,与兄弟院校交流,开展人文方面的教师竞赛和活动等方式,使教师的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经在教师培训中邀请湖南省礼仪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袁涤非教授讲授教师礼仪,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老师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三)活跃人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堂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大学生对人文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与上课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很多人文课程从头至尾都是教师讲授,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应该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人文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多样化,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可采取情景教学法,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文化和社会内涵;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或者学生演绎诗人、历史人物等,通过表演了解人物的生平,想法,感悟其具有的情怀,感同身受;也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研究,在查阅资料和互相切磋形成成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应用人文知识;甚至可以“翻转课堂”,学生通过查资料、看论文等提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和讨论。另外,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大学语文》课堂,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朗读、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喜闻乐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礼仪习惯也得到很好的培养。笔者所在的教研室进行过相关尝试,结合特定的知识单元,分别举办了“聆听经典朗读会”“中华好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电影分享会”“辩论赛”等活动。透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们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日益加深,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礼貌礼仪等有显著提高。

(四)利用网络空间,构建大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

今天是“互联网+”时代,谁占据了互联网,谁把握了话语权,谁就赢得他的观众。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出一些优秀的人文方面的网络课程,如“大学人文素养在线开放课程”;或者引导学生选修一些“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精良的人文课程,并制定相应的学分要求,使学生转向,不再沉迷于网聊和网络游戏,回归人文知识本身,关注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

(五)发动校团委、学生会、图书馆等部门,创建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开展人文方面的活动

校园文化可谓校园的“软件”。美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在校大学生的情操、营养大学生的心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美化校园环境,给学生怡情的空间;应充实图书馆人文类书籍馆藏,给学生怡情的养分;应请高雅文化进校园,让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充实校园文化,并传承地方历史文明。如湖南本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举办长沙花鼓戏欣赏,长沙弹词介绍,湖湘文化讲座等活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可在全校各院系举行相应的活动如四月“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诵读经典”比赛,“母亲河探源”,“演讲比赛”等。另外,还可通过团委、学生会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从而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聚焦应用型的前提下,应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并针对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透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在制度上保障人文课程的教育,在师资上加强人文课程教育的实力,也在实际工作中多渠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不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素养,做到“成才”与“成人”两不误。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3]吴俊,刘佳人.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48-52.

[4]闵永军.多途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48-149.

[5]黄正元.大学办学泛市场化的风险———以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为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2):5-8.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助理辅导员制;高职院校;工作成效

一、助理辅导员制的实施

学校聘任了一批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工作能力强,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学生干部作为新生班级的助理辅导员,聘期为一年,主要协助辅导员新生接待、宿舍管理、学风建设、奖助贷、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助理辅导员聘任后,学生工作处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助理辅导员军训工作实务、学生电子档案实务、班级管理知识、与学生谈话的原则和技巧等学生工作业务知识。辅导员指导助理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培训与交流活动等。每学年学生工作处都会针对助理辅导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成绩由工作述职、辅导员评分、学生评分、学工处评分,并选出优秀助理辅导员进行表彰。学生工作处还对优秀助理辅导员的典型事迹、工作案例汇编成册,作为下一届助理辅导员的培训教材。

二、实施助理辅导员的工作成效

1.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

高校专职辅导员是学生的“大管家”、“保姆”,担负着思想教育、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党务等繁重的工作,尤其现在“80末”、“90后”的大学生都非常有个性,大都处于“不服管”的阶段,这给专职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与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实行助理辅导员制后,辅导员更能有的放矢的做好学生管理教育工作。

(1)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接待工作、军训工作、入学教育等。在新生接待工作中,助理辅导员是整个新生工作中的主力军,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报到工作,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主动向他们介绍校园、学院概况及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反映。95%的被访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大”,4%的被访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工作中的作用“比较大”,只有1%的人认为“作用不大”。可见,助理辅导员在新生接待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对“助理辅导员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80%的新生的答案是助理辅导员在烈日中陪同他们完成了整个军训,对新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有95%的新生认为通过助理辅导员了解了更多的校园环境、各项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助理辅导员在整个新生接待及军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协助辅导员抓好学风建设、班级管理。在大一新生中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助理辅导员要参与班级的管理及学风建设,培养班委干部,指导班级学生建立诸如早读、晨练、上课考勤等班级学习和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等。

在“您(辅导员)对助理辅导员的班级管理与学风建设工作中的作用评价”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20%的辅导员认为作用“非常大”,35%的辅导员认为作用“比较大”,认为“一般”的有45%,没有人选择“作用不大”。虽然选择作用“非常大”的比例不大,主要是因为助理辅导员毕竟是学生,对于学生事务管理处于摸索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辅导员,但不可否认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帮助。

(3)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助理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生活阅历与新生比较相近,容易取得新生的信任,与新生容易沟通;并且他们与新生都住在学生宿舍,更能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新生调查中,在对“如果有困惑、难题,你是求助于辅导员还是助理辅导员,或其他”这一问题调查中,有75%的新生选择了助理辅导员,15%的新生选择辅导员,10%的新生选择其他人。在对“助理辅导员找你(学生)个别谈话的次数是多少次”的问题问答中,选择“0”次的人数比例仅为10%,选择“1次”的占20%,选择“2次”的占60%,选择“3次”以上的有10%,可见至少有九成的学生曾至少一次与助理辅导员进行过个别谈话。因此,助理辅导员更容易取得新生的信赖,协助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发生。

2.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提高助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助理辅导员的角色是学长,还是新生的“小老师”,亦师亦友,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工作中产生并实现了强烈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实现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结合。

(1)有利于提高助理辅导员的协调、组织、管理沟通等能力。学生管理工作是个大学问,不但要有工作热情,还要有工作方法、技巧。助理辅导员要协助辅导员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要组织党团活动、培养班干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使助理辅导员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在对“从事助理辅导员工作使你的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的问题回答中,有六项能力让助理辅导员由高到低选择三项,所得的结果是:A.组织管理能力(38%);B.人际关系能力(30%);C.沟通表达能力(28%);D.思想教育能力(20%);E.观察思考分析能力(19%);F.自我控制能力(18%)。其中,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的助理辅导员最多。另外,据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统计,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历年担任助理辅导员(原称作“学长”)的优秀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在为人处世、领导同事沟通交流、办事能力方面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很多师范生在中小学中更是担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等学生工作的中层骨干干部。

(2)有利于助理辅导员培养榜样意识与敬业奉献精神。助理辅导员是新生的“小老师”,他们要在新生中树立榜样作用。助理辅导员要求师弟师妹做到的,自己就必须先做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成为新生的表率。在对“从事助理辅导员工作以后,你对言传身教的认识”问题中,有6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比以往更加深刻”,3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比以往有所深化”。

助理辅导员在指导新生学习、生活,帮助新生处理各类难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在工作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热情与奉献精神。同时,助理辅导员的身份是学生,完成辅导员布置的工作任务需要花费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并且是没有任何工作报酬的,这就需要助理辅导员有高度的敬业、奉献精神。在回答“从事助理辅导员,对你培养敬业与奉献精神的帮助有多大”这一问题时,有65%的助理辅导员选择了“非常大的帮助”,只有3%的学生选择“有一点点帮助”。

3.实行助理辅导员制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众所周知,新生在刚入校时由于不熟悉新环境,往往很难快速改变其在高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型、自我型心理状态。而且,这些“80末”、“90后”的独生子女,离开了父母、亲人的管教与照顾后,很难快速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且可能会对自己放松要求;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和考上大学的兴奋感也在逐渐消失;有的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很多的困惑;有的新生参加了多个社团,无法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有的新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感到迷惘;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新生不知所措。这些都需要助理辅导员的悉心引导与帮助,使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融入大学生活。有80%的新生认为助理辅导员在帮助他们专业学习、熟悉大学校园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对助理辅导员制的几点思考

1.助理辅导员的选拔机制

助理辅导员是“优秀学生”的代名词,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担任助理辅导员职位有着很大的积极性,因此,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或者个人申请加辅导员推荐的形式选拔助理辅导员。笔者认为通过个人申请加辅导员推荐的形式聘任助理辅导员比较理想,从高年级品学兼优、能力强、政治思想过硬的学生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经过辅导员的推荐,并通过在军训期间考察和试用的助理辅导员才能担任正式的助理辅导员。

部分辅导员认为:助理辅导员的学习任务重,每个班应该配备2~3个助理辅导员。笔者认为每个班配备一个助理辅导员是比较合适的,如果班级助理辅导员过多,容易在管理班级时出现意见不统一等问题,不利于班级管理。

2.助理辅导员的管理机制

在实施助理辅导员制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助理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概念模糊,不清楚具体的工作职责,还有部分助理辅导员没能处理好与所带班级辅导员的关系,管理越位。学校要完善培训机制,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介绍助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可邀请往年优秀的助理辅导员传授工作经验教训,保证助理辅导员上岗时基本熟悉工作任务与流程。助理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会碰上新的问题和困惑,在这个时期也要开展团队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研究工作中的新问题,这种交流有利于助理辅导员后期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也会出现部分辅导员不能自觉完成本质工作的情况,这是因为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学校要制订相关的管理条例,从助理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对走访宿舍、主题班会、个别学生谈话等次数的硬性规定)、工作汇报等方面入手制订。

第11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2.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第12篇

一、分析课文,善于挖掘环保素材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都是关于动植物的说明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是关于名家写景方面的文章。如《松鼠》《松树金龟子》《济南的冬天》等作品,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用心,善于捉住有关材料,及时对初中生渗透环保意识,一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组织学生搞一次有关“暖冬”的社会调查,搞清楚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全球变暖,为什么冬天的雪花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不再拥有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什么时候能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的环境,面对当前的环境保护问题我们该怎么做等。

再以《松鼠》为例,从这篇说明文中,我们已经深刻了解了这种动物在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的生存食物链中所具有的作用,但为什么我们身边的松鼠越来越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我们当今物质的发达到底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来的。面对人和动物的紧张关系,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尽可能地做些什么。

二、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爱社会

当前国际国内社会为了宣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立法设立了许多关于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爱鸟周”等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合理使用黑板报、校报、日记、课堂习作等形式来配合这些节日的举行,一步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以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环保小组”为例,活动主题为“消除白色污染,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内容包括“街头宣传、问卷调查,向小摊贩和消费者发放简易布袋”等,每年成员新老更替,常年不懈地坚持活动,在周边社区影响很大,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历届学生从中不但得到了许多环境保护知识,还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这一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他们的观察能力、新颖立意的构思能力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中根植了深厚的环保意识,这是弥足珍贵的。

三、指导学生写作,增强环保意识

在前两项措施的基础之上,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更高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就还需要和每次的作文练习联系起来。结合散文、说明文、游记等体裁给学生安排了题为《校道月色》《校园新貌》《春到校园》等作文,使学生在抒发对这些美景的喜爱的同时,既得到了美的教育,又强化了环保意识。为了结合实际,我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对水质进行调查研究,学生们写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环保小论文,其中包括《汽车尾气的调查》《水,原来如此》《不让母亲河再流泪》《让菜蓝子代替塑料袋》等。天蓝地绿,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让学生从小形成绿色消费观、绿色价值观,成为真正的环保小卫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

四、利用阅读教学,渗透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