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7:31: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科护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明确岗位责任职责
成立了肛肠科品牌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者,由护士长任组长,负责检查品牌护理服务工作的落实情况,患者满意度回访,副组长1~2人,负责具体品牌护理工作组织实施,制定肛肠科品牌护理服务工程工作思路,制定不同工作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并切实落实到人,切实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来落实责任,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落实。实施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落实护士长—责任组长—主管护士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让治疗、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督查机制,护士长根据查房及质控小组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分析讨论,逐步改进。
1.2实施绩效考核制度
制定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在工作质量、制度执行、服务满意度等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基础上,增加了护士基础护理工作量的考核评分,每月评选护理明星,在宣传栏上张贴表扬,给予表彰奖励,让护士劳有所得,优劳优得,提高了护理人员积极性,使护士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
2.1创建和谐的就医环境
室内环境整洁,摆放鲜花,窗帘采用温馨图案,调整手术间温湿度舒适,室温控制在22~25℃,湿度50%~60%,播放背景音乐,提供完善的设施和规范化管理,使患者有初步的安全感
2.2规范服务礼仪
强化护理人员服务礼仪培训,入院时主动关心患者,多介绍一句,让患者感到热心;做治疗和护理时多解释,让患者感到放心;做检查前、后多沟通,让患者感到安心;出院时多宣教,让患者感到放心。日常生活由责任护士多协助。工作中做到办公护士“四主动”:主动站立迎接,主动办理手续,主动介绍护士,主动通知医生;责任护士“五到位”:自我介绍到位,护送入室,安置休息,介绍环境制度到位,评估患者到位,安排饮食到位,执行治疗护理到位,服务过程要“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取拿轻;言行规范到环境要求都注入人文关怀改善服务态度,使患者感受到“住院”如“住家”。
3“关爱、人性、五心级”专科特色护理
3.1“宣教零距离”
为让患者更好的了解病情,手术患者了解手术过程,护士制作了手术宣教视频,利用移动查房设备,到患者床边进行更直观的知识宣教,同时发放健康宣教手册。定期进行公休座谈会。
3.2“心情随意贴”
患者及家属可以随意将心情、意见、建议贴在医患沟通栏,医护人员可以更直接的了解病友的想法,有效减少医患矛盾及促进病友间知识交流。
3.3制作统一的移动式输液架及护理包
制作健康教育展板,将复杂深奥的医学原理,变为通俗易懂的知识。针对呼吸系统的训练在临床普遍存在,但效果参差不齐的实际,通过简明、生动、形象和流畅的具有表现力及感染力的文字及图片,增加患者的学习及阅读兴趣,熟悉了术前至术后的一系列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减轻了患者的恐惧感,规范了护士的服务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3.4进行广泛宣传,提升品牌价值
制作展板,护理包(印有品牌标志,发放患者,既方便了患者,又进行宣传),通过院内报刊、简讯等,将品牌塑造的目的、意义、具体措施、实施动态等及时向全院护理人员,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4体会
近年来,全国广泛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全国多数医院均在创建不同形式的护理质量工程。本院开展的护理品牌建设以护理工作者的素质、行为和形象为载体,以“用心管护,快速康复”为核心目标,以“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模式,实施了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理念的转变,做到了护理工作无缝连接,全天候到位,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用心管护,快速康复”的品牌护理使护理人员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责任和竞争的重要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强化,使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1.1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两个不同病区患者各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观察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32±4.33)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43.37±4.71)岁,学历中专13例,大专及其以上87例;参考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4.55±5.01)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43.76±5.02)岁,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院自行设计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五项,患者入院后分发调查问卷,所有患者在填写前,均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由患者亲自填写,对于填写有难度患者,可由患者表达后,由其家属进行填写,本次研究共分发200份问卷,实际收回200份,均为有效问卷。各项评分分别为100分。非常满意为总分>425分,一般满意为总分在350~424分之间,不满意为总分在350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五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
2.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57例,一般满意40例,不满意3例,治疗总满意度为97%,参考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44例,一般满意39例,不满意17例,总满意度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及护理的要求明显提高,不仅要求疾病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治疗期间护理的质量亦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医疗器械、新设备及新技术在临床逐渐推广及使用,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同时工作强度及难度明显增加,这就导致其工作负担加重,因此较多数人不愿从事护理工作,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而患者人数不断则更加,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护理人员与患者比例明显失调。而护理人员的流失亦可导致临床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临床一线护士缺乏,其工作较为辛苦,同时夜班频繁,这就导致其生活、工作节律紊乱,同时工资福利与辅助科室的比例相对较低,导致较多护士工龄较长或取得中级职称后想办法离开临床。有报道在对济南市6家医院进行调查时发现,其中50%左右护理人员由病区护理岗位分流制后勤、医技及行政等岗位,导致护士明显缺乏。而护理人员的个人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员配置产生影响,年轻护理人员多面对结婚、恋爱、生育高峰,个人事务较多,而生育、哺乳等导致护理人员的假期较长,导致本来编制不足的护理队伍配置更加不合理。在我国医院护理人员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不同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工作可能相同,而不是按照职称上岗,导致职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人员严重浪费,同时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的影响。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可导致较多的不良后果: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导致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加,护理强度增加,这就导致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应付、不积极、态度不佳等问题,进而导致护理质量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护理差错等,护理纠纷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医院的形象。为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作者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合理对人力资源配置:①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减少护理人员的非专业工作,随着护理制度的不断改革,护理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大多被非护理工作占用,导致了资源浪费,因此医院可充分的调动后勤保障,替代护士完成患者接送、药物运动及物品领取等,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②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避免人员的流失,根据工作性质等分配奖金,对于夜班值班护士,提供夜班补贴,同时倾斜临床一线护士,避免人员的流失。③在护理人员上岗时根据其个人能力等分层次使用,合理有效的用人,从而保证医护人员掌握的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明确岗位,划分清楚职责,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优势。④做好护理人员的再教育,提高护理队伍的素质。随着临床护理业务的不断拓展,单纯的学校教育及临床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护理部门要为护理人员提供创造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等,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⑤建立护理人员支援库,从而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不足。
4结语
1.1一般资料
收集并整理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所收治的320例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60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94例和66例,年龄在1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2±2.74)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97例和63例,患者年龄在1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1±2.8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资料并无明显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外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分析
对外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出如下分析:(1)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由于护理人员在平常的外科护理中缺乏风险意识,且综合素质具有较大的差异,使其在处理医疗问题方面产生了难度;(2)缺乏对病情变化的综合判断力。外科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复杂多变,护理人员并未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从而在耽误患者诊疗时间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3)护理文书书写缺乏规范性。医院护理人员的任务繁重,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书的书写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4)引流管发生堵塞、扭曲和脱落。外科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具有较多置管,极易出现堵塞、扭曲和脱落等情况,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1.2.2护理方法
在对照组方面,主要利用了外科护理的日常方法。而在观察组方面,采用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1)识别并衡量风险。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是外科患者经常出现的不良情绪,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此,在护理工作开展前,对各类护理风险进行正确衡量,进而对各个护理细节中所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处理,并制定出基于个性化护理风险衡量的计量表;(2)制定并完善医院护理制度。在对观察组的160例患者进行护理中,通过制定安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具有针对性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使护理人员在树立正确风险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操作与规范管理,并针对各项急救技能和专业护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其对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3)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负责观察组中160患者的护理人员加强同患者亲属的沟通,并被培养以亲切的态度同患者进行适当交流,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缩短其康复时间;(4)加强对并发症的监控与以外时间的风险防范意识。定时、定期对观察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全面观察,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外科护理服务,并采取各项措施预防感染,降低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几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发展率进行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0例,沟通不良0例,管道脱落0例,突发意外2例,由此计算可知,不良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1例,沟通不良5例,管道脱落2例,摔倒2例,由此计算可知不良护理的风险发生率为6.25%。综上,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年5月1日-2014年4月1日急诊科收治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急诊外科护理中采取危急管理的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8~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2.4岁;对照组采取普通常规管理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7~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显著性小,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试验经该院临床试验机构及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护理方式,而对实验组在常规管理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方式,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护士的危机风险意识;(2)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3)建立风险防范小组,确保护理人员各司其职;(4)改善科室护理体制,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体制;(5)树立榜样,维护医院及护理人员的良好形象。
1.3观察指标
1.3.1病情控制情况
根据疗效判断标准,可将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控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生命体征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有效:病情明显有所改善,体征也有所改善,未出现较大波动;无效:病情无变化或恶化,生命体征持续异常。有效率=显效+有效。
1.3.2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结束或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包括护理是否专业、服务是否到位、知识宣讲是否到位等方面内容,调查结果可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来评定,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
由数据可明显看出,实验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危机管理临床疗效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满意率仅为76.7%;而观察组总满意率则达96.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舒适护理更受患者青睐,容易接收且口碑好。
3讨论
危机管理是指对于还未发生的、无法预知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突发事件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一个处理。对于急诊这样一个科室来说,危机处理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急诊病人通常都是突发的、情节严重的患者,它需要良好的危机管理护理系统,这样才能做到及时抢救,万无一失。作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外,还应该具有防范风险及提高危机感的强烈意识,这也是护理人员的责任所在。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居安思危,将伤亡和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4结束语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本院普外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择期行胃、肠或肝胆手术(腹外疝和阑尾炎)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46.2±11.9)岁;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9~80岁,平均年龄(45.7±1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建立并完善护理质量检查及考核制度,积极查找和分析普外科护理安全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及控制措施。规范护理流程,通过组织学习或培训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逐步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②合理配置和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普外科护理工作量的变化情况,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提高其护理质量,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及心理状态。③提供人性化服务。制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应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到尊重和理解患者,努力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消除误会,减少冲突,避免发生护理纠纷。④建立并完善交接班制度。重点做好治疗和护理等环节的交接,规范护理交接班,努力做到“三清”,明确下一班需重点观察和护理的内容。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评分>14分表示存在焦虑,评分7~14分表示可能存在焦虑,评分<6分表示无焦虑。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普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与不满意2项,问卷有效回收率100%。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服务中出现的护理安全事故。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观察组HAMA评分>14分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评分<6分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本院普外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择期行胃、肠或肝胆手术(腹外疝和阑尾炎)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46.2±11.9)岁;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9~80岁,平均年龄(45.7±1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建立并完善护理质量检查及考核制度,积极查找和分析普外科护理安全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及控制措施。规范护理流程,通过组织学习或培训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逐步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②合理配置和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普外科护理工作量的变化情况,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提高其护理质量,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及心理状态。③提供人性化服务。制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应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到尊重和理解患者,努力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消除误会,减少冲突,避免发生护理纠纷。④建立并完善交接班制度。重点做好治疗和护理等环节的交接,规范护理交接班,努力做到“三清”,明确下一班需重点观察和护理的内容。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评分>14分表示存在焦虑,评分7~14分表示可能存在焦虑,评分<6分表示无焦虑。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普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与不满意2项,问卷有效回收率100%。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服务中出现的护理安全事故。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观察组HAMA评分>14分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评分<6分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精神病急腹症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60~72岁,平均(65.2±3.6)岁。原发病为:阑尾炎22例,胃肠道穿孔18例,肠梗阻10例。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n=25)和传统护理组(n=25)。两组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病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3.1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护理观察指标比较显示,快速康复护理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均低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是在情感、行为、认知、人格、意志、智力等多方面均会出现异常表现的特殊的患者群体。尤其在并发急腹症时,该类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较易出现反应迟钝,不能正确的描述其疾病症状,加之缺乏自知力,对疼痛不敏感,从而导致不易准确检出腹部阳性体,延误病情。然而此类患者一经确诊,病情往往较危重。围手术期的各种临床治疗措施以及常规手术的实施,均有可能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冲击患者的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术后疼痛反应、胃肠功能的恢复,最终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加大了护理难度。而本文所介绍的FTS护理方法,则是优化原有的传统护理措施,以减少各种应激反应为最终目的,促进精神病急腹症患者的临床康复。
3.1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精神病患者因受自知力影响,精神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反复住院,且不易配和治疗,为此当其发生急腹症时,更是抗拒治疗。责任护士列举成功术例,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利用多媒体讲解FTS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情况,缓解其紧张焦虑,提高就医的依从性。对于自知力缺乏的精神患者,可邀请精神科专科护士来科室进行术前心理干预,以取得配合。在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后,责任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在术前迅速制定出快速康复计划,根据计划对每阶段知识、配合要点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3.2术前肠道准备及胃管留置
传统护理理念要求急腹症手术前需进行肠道准备并留置胃管,而快速FTS理念则认为清洁灌肠属于创伤应激,增强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增加麻醉过程中低血压的风险,因而不提倡术前肠道准备。另外,精神病患者对该操作过程不易能很好配合,如强迫操作,往往会引起相关操作的并发症,甚至还会诱发精神疾病,从而影响手术的进行。因此,对于实施FTS的患者仅在存有胃肠功能较差的情况下,术前才予口服缓泻剂及肠道抗菌药物,手术麻醉后放置胃管以便胃肠减压。
3.3术中保温护理
FTS理念认为,手术室温度相对较低、使用品后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此外,术中大量输注低温的液体,或使用低温液体冲洗腹腔或手术部位,均可导致机体温度降低。因此,术中需保持手术室内温度在24℃~26℃,加温输入或冲洗液体至37℃,必要时可使用保温毯,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感染以及降低分解代谢,促进快速康复。
3.4胃管、引流管的护理
对于胃肠道手术而言,胃管留置难以起到降低肠道压力、防止吻合口瘘的作用,反而会增加患者不适感、咽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术后留置胃管及引流管,易导致更大的安全隐患。部分患者因精神症状会反复拔管,造成出血和损伤。FTS观点认为,某些引流管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影响术后活动,增加卧床并发症。FTS组患者术后立即拔除胃管,未放置引流管,并加强了腹部症状及生命体征的观察。若因特殊原因留置胃管及引流管,术后24h应尽早拔除。
3.5术后止痛护理
患者术后的剧烈疼痛可能诱发或加剧其精神症状,导致出现过激反应,从而影响术后的康复治疗。FTS护理组使用镇痛泵72h持续镇痛,多数患者术后安静休息,没有烦躁不安表现。
3.6术后饮食护理
传统的护理理念认为,为避免肠麻痹和吻合口瘘,患者术后排气后方可进食,而FTS理念认为,术后早期进食,可减轻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状。且早进食还可促进切口愈合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功能的尽快恢复。患者手术清醒后,如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即给予5ml温开水漱口,每隔0.5~1h一次,术后6~8h可流质饮食,并根据对饮食的耐受性在术后24h内进食流质饮食,3d后恢复正常饮食。对于术后精神症状比较稳定的患者,还可予每天2~3次咀嚼口香糖的“假饲”治疗,以便能促进术后肠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肠麻痹出现的时间。
3.7术后活动护理
FTS理念认为,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6h可在床上进行更换,术后12h可下床适度活动,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需>5次,第2天开始可正常活动。制定术后康复运动计划,实行“起床三部曲”。
3.8输液与营养支持
研究表明控制急腹症患者术后的液体补充量有助于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此外,FTS的理念也表明,术中提倡控制性补液,及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应注重术后液体限制性的补充,鼓励患者宜尽早进食。未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通常无需常规的营养支持。
3.9出院护理
1.1术中细节护理
在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更为全面的细节护理。在手术进行时,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状态,根据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时,应格外小心,避免液体或异物进入患者的耳朵或眼睛。观察患者是否舒适,帮助患者贴减压贴,避免患者局部受压。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应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1.2术后细节护理
手术结束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存放好手术标本,以便查阅。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掌握患者恢复情况。
1.3细节记录
应加强细节方面的护理,并全程记录护理过程,保证护理记录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对于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突况、患者病情、医嘱、医疗操作及护理操作等,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随着治疗的深入及时更新。
1.4感染护理
成立护理质控小组,负责监控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根据护理操作标准进行护理,注重细节。定期开展无菌护理专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1.5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对此次护理的满意程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并对比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24/25),对照组为84%(21/25)。观察组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4%。对照组感染4例,感染发生率为16%。两组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控制合并症,维护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
术前应当认真做好患者的相关辅助检查,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当注意对其调整心肌供氧平衡,稳定心功能,同时提高对血压变化的重视,确保能够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避免患者由于血压波动过大而造成的脑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给患者生命带来威胁;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当密切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实施手术前,应当确保患者的血糖维持在7.8~11.2mmol/L这一适宜范围;对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在术前应当做好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对于一些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当采取强化禁烟措施,由护理人员指导其有效排痰,确保能够在术前较多的时间内有效控制患者慢性疾病,增强老年患者应激能力。
1.2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身体衰弱,且多数患者长期受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折磨,本次入院后多表现为焦虑、忧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而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和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比如可以良好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有条不紊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到安全、信任。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影响患者情绪问题,做出及时清楚的解答。介绍本次手术的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使患者能够对于手术治疗和疾病有一个充分认识,从而减轻其焦虑,也可以介绍本院的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信心。
1.3并发症的预防
①增强消化道护理,帮助肠蠕动恢复。手术后第1天,护理人员应当采取顺时针方向对患者实施腹部按摩。注意做好胃液量和颜色变化的密切观测,如果有阻塞性黄疸者,还应当避免由于胃黏膜损害而导致的应激性溃疡。②患者手术后的3d内应当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护理人员应当对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测,尤其加大对于心率、心律异常变化以及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的观测,合并高血压者应当强化护理力度,避免出现血压波动而导致的脑血管意外。③强化呼吸道护理。等到患者麻醉清醒后应马上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尽可能的保持肺部扩张,频率应当在100次/天。同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和咳痰,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通气情况,防止发生肺部感染。④做好肝肾功能的保护,纠正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变化,其肝肾功能已经减退,相应的药物蓄积以及毒性反应也会增加,在护理中应当采用高效、安全性大且副作用下的药物来进行护肝肾。
2结果
本组研究中45例老年胆道感染患者,手术后有1例出现应激性溃疡,还有1例并发肺部感染,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逐渐恢复,病情治愈出院。综合评价,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确切。
3讨论
老年人的生理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各器官功能结构均表现出进行性衰竭,因而极易进入代偿期或者失代偿期,对于胆道感染老年患者来说,对手术耐受性差,直接增加了手术危险发生率。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结合老年患者的特殊生理特性和老年胆道感染病情的特征,认真观察患者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其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入手,进行全方位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以切实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本研究中对老年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据此制定了术前病情评估,对于一些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控制合并症措施,并结合老年胆道感染患者容易产生的心理忧郁、焦虑等特征,采取了相应的心理护理,在手术后对于容易出现的术后并发症采取了有效的消化道护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护理以及呼吸道护理等干预措施。从而使得患者能够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本组45例患者中,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和肺部感染者各有1例,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逐渐恢复,病情治愈出院。综合评价,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确切。
4结论
1.1创设虚拟情景教学
外科护理学具有前沿性、实践性的特点。科技的迅猛发展给医疗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临床疾病的护理措施在教材上得不到及时更新,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而有些疾病发病率低,平时难得一见,在课堂讲解时教师有“无从说起”之感,更谈不上让学生见习或实施护理操作了。针对这种情况,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需求,创设虚拟情景,即利用模拟系统程序创造出多种真实病例和临床急救场景,使学生能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融入特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1.2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把教学课件和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设置“在线答疑”。学生可利用班级群下载文件、交流、讨论等,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充分进行交流互动,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对教学内容、进度、方法等适时调整、改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科的最新进展信息反馈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的能力。
1.3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而是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易于学生接受,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功能,满足了思维的多元化和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我校外科护理学课程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也不够丰富,在授课时往往照本宣科,内容讲解无新意,授课无特点,久而久之教师会觉得授课枯燥乏味,逐渐降低了教学热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优势,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订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方案,从而培养青年教师勇于创新、善于求变和勤于反思的现代教学理念,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
2.2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到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在讲解“泌尿系结石”时,由于知识点零乱、抽象,仅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了解它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但教师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图片、动画来展示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排出过程以及引发肾绞痛的原因,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2.3利用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制作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授“烧伤患者的护理”这一章时,在讲解“烧伤深度评估”这个重点内容时,可应用网络教学图库资源,通过皮肤组织结构图片清晰而直观地展示不同程度烧伤所达到的皮下组织深度;还可通过列表比较来直观展示“三度四分法”不同级别的相同点和区别,使平时在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它们。
2.4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使学生在学习各种临床护理操作时,如同亲临医院真实场景,可真切感受临床护理工作程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5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反馈,创造了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师生在积极的互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
3效果评价
学期末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授课班级学生随机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P<0.05)。
4结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中302例作为观察组,年龄13~84岁,平均年龄(54.3±3.6)岁,每天行手术平均(0.8±0.3)次;抽选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253例头颈肿瘤外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6.2±3.8)岁,每天行手术平均(0.7±0.4)次,全科护士的文化水平在大专及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风险管理
1.2.1护理风险识别
首先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比如评估护理风险的主要来源,如:患者对于病情的认识不足;病情危重,变化比较快;患者病情复杂;护士的日常护理比较容易出现纰漏;资历尚浅的护士对于病情的把握和问题的处理能力不足等。
1.2.2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定期进行培训,对于在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等全面分析研究,最好应急备案,提高护士的风险识别能力,将护理任务责任制,树立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
1.2.3优化护理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实行责任制护理模式,做到每一个病床均有专门的管床护士负责,全面实施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严格遵守交接班的规则,优化各班次的护理资源,尽量在每一班安排资深的护理人员对于护理中的风险进行预判和防范,对于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避免。
1.2.4明确管理职责,落实个人职责
可以由护士长带头成立护理风险管理监督小组,做好护理巡视工作,同时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寻找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针对性防范措施,落实岗位职责。
1.2.5拟定科室突发事件等护理风险的预案
主要的预案措施包括患者出现窒息、手术大出血、活动跌倒等问题的应激处理工作,同时做好相关的医疗器械、药物的管理工作。
1.2.6加强护士专科业务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头颈肿瘤外科患者的病症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要求非常高,所以院方定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多发病、常见病的护理、危重病症的监护和急救技术等,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1.2.7加强护理风险监控
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护理管理监督小组应该频繁的对病房进行巡视,监督并检查护理的落实情况。
1.3评价方法
①制定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于护理服务进行评价,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即90~100分表示满意,80~90分比较满意;80分以下不满意。②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如压疮、跌倒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99.3%,医护人员公开表扬次数为56次,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8.1%,医护人员被公开表扬次数为12次,护理风险的发生次数为7次,护理被投诉次数为2次,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改变了以往的护理状况,能够把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防,通过树立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医护人员能够更加积极地发现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然后尽早的进行处理[2]。护理风险管理加强了护士和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有效沟通,了解基本情况,因此很好的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通过护理资源的优化,合理的分配护理资源,保证了每个护理环节都由专人进行负责[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护士更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认可,同时护理风险的发生次数相对对照组而言更低。
1.1研究对象
我校2010级三年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名。两组均使用同一统编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授课计划,由同一位教师授课。A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组学生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
1.2方法
1.2.1A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写出教案,依照教科书的程序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感性认识。
1.2.2B组: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典型疾病为主线,由外科护理学教学组教师联合临床带教老师集体备课,讨论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病例,如乳腺癌、腹外疝、肠梗阻、阑尾炎等,提供病例相关疾病的多媒体资料和参考书籍。学生以10人为1组,分为6个学习小组。课前1周将病例资料发给各组,小组长负责组织病例相关问题的讨论、分工合作及查阅文献,学生结合课本和查询的资料预习相关知识。课堂上每组选派学生模拟真实的病例,授课教师按照病例资料内容,依据教学组编排的诊疗护理评价规范引导学生根据病例设置若干临床情景,每个情景提出若干问题,由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引导、补充、完善、总结并提出要求和改进措施。各小组在每次课后相互评价,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3考核方法
期末理论考试从本校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训操作考试由学生抽签选取两项操作,占总成绩的30%。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B组同学对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评价,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B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及问卷结果可见,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在以下方面提高学生及教师的综合能力:
3.1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需要亲自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参与备课和讲课等活动,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样不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和引领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促使学生完全自主利用学习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这种教学法给予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形成他们自己的临床思维。学习过程中,在教育者不断地启发、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充分体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学生获得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也引导和激励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是临床典型病例,情景也大多为临床上遇到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仿佛处于医院工作任务的实际情景中,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角色扮演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课本知识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相互评价的环节,既能保障学生基础知识达标,又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以促进他们竞争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