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民建论文

工民建论文

时间:2022-04-23 22:12:24

工民建论文

第1篇

一、主要做法和基本成效

组织机构健全。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__省《实施细则》等规定,我委基层党组织设有机关党委1个,机关纪委1个,机关党委班子由7人组成,书记系委党组成员,委员系有关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机关纪委班子由5人构成,委员由有关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为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有利于党员的管理教育,有利于结合机关党建工作促民族工作顺利开展的实际,设置直属党支部13个(机关党支部6个、离休党支部1个、退休党支部1个、事业单位党支部5个),由汉、彝、藏、羌、回等14个民族构成的党员179名,党组织关系隶属于省直机关工委。党支部书记由各处室(单位)一把手兼任。

作用发挥明显。近年来,委党组高度重视并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关党建工作,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从委党组、机关党委到各党支部,逐级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委党组书记、主任认真履行机关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其他委领导对所分管处室(单位)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负总责,任务分解到头,责任到人,发挥了“一岗双责”的积极作用,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职责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齐抓共管”的机关党建工作格局。特别是完成各项党内重大活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及时、有序、见效,达到了查找问题一针见血,整改措施结合实际,做法经验得以提炼,“回头看”活动针对性强,解决问题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措施有力、保障到位、行动力执行、制度建立、责任落实,彻底扭转了过去机关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

制度得以落实。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是机关党建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我委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制度性文件,对一些难点、疑点作了明确具体的规范,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架构和制度体系。机关党建工作得到委党组高度重视,形成了《委党组指导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强化党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深化理论武装工作,形成了《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关于在委系统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的意见》;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加强处以上领导班子建设,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领导班子“四好”活动的意见》、《省民委委、处两级领导班子创“四好”活动制度》;落实党支部和党员目标管理,形成了《“争先创优”活动制度》、《关于省民委机关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实行目标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县处以上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五项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树立“民族之家”形象,形成了《关于建设民族之家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几年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党支部建设目标管理。委党组每年专题召开党建工作会议2次以上,对阶段性工作作部署。认真落实“”、“一把手”上党课、专家辅导理论、党内谈心谈话、“创先争优”等制度,并付诸绩效管理和考核,坚持把自我评估、各党支部(单位)党员干部评价以及考核组考查结合起来,促使制度建设的“软指标”向考核激励的“硬约束”转变,有力的制度建设推动了机关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特别是各级书记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表率作用带动了党内的团结、统一、和谐,为机关(党支部)建设和民族工作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成效得到展现。关于思想建设。我委构建了“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其他委领导共同抓、机关党委协调抓、群团组织配合抓、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抓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格局。针对疑难问题和干部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和解惑释疑工作。关于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支部书记,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通过开展“四强”基层党组织、实践“三个代表”党组织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和“我为党旗添光彩”等活动,全方位调动了工作激情,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关于作风建设。在抓机关建设上,深入开展委、处两级领导班子创“四好”活动、文明单位深入创建、学习型机关深入开展、和谐机关稳步推进、机关党建向社区延伸。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年节日和积极组团(队)参加全省和省直机关各项文体活动,展示了“民族之家”的良好形象。在抓民族工作上,紧紧围绕民族地区人均主要指标差距相当明显、农村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基础环境建设任务非常艰巨、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滞后、维护团结和谐面临多重压力等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切实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力抢救和保护“5.12”汶川特大地震损坏的羌族传统文化,为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关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廉政文化进机关(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和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等教育活动,引领先进典型事迹入脑入心,增强了群众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积极推进预防为主方针,坚持党风廉政与管权、管事与管人相统一,推进“重大决策四项制度”建设,增强了政务和党务工作公开透明。二、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理念创新不够,导致工作方式方法相对滞后。少数同志单纯地就机关党建抓党建,潜心探索和思考创新工作的力度不够,工作方式方法习惯于老一套而难于创新。就理论武装而言,强化学习力是理念创新的基础。个别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兴趣不浓,激情难以产生,兴奋点难以找到,习惯于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报刊杂志等,尽管我们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抓中心组学习、各党支部(处室)学习以及适时提供学习资料作辅导等,仍有少数党员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学习力不强,再好的学习内容都会感到乏味和削弱,导致了理论学习的力度、深度、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作为民族工作部门的各处室(单位),由于工作职能差异,有的同志频繁出差,有的同志除了必要的开会学习活动外,深入调研学习的机会较少,就连机关内部各处室(单位)之间互相交流工作经验,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及开展交心谈心等活动的开展相对较少,造成了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缺乏,各党支部自身特有的或潜在的特质没有充分体现于工作,反而应付了事的态势越演越烈,个别同志对机关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形成了一定的工作盲区,导致一些工作落实不到位。

载体创新不够,导致组织生活形式枯燥乏味。基层组织生活方式的老路老套削弱了党员对组织生活的向往和热情,有创意地开展组织生活不够,在组织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不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加之委系统各党支部工作性质和职能的差异,赋予的任务艰巨繁重,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加大,一些党支部积极思考和认真探索开展适合本支部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不多。紧密围绕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提高党员政治素质,树立党员良好形象开展工作的力度不够,多数党支部活动都是采取学习文件、念念报纸和相关资料,没有在创新活动载体上狠下功夫,从而导致了枯燥乏味。

制度创新不够,导致工作的统筹力亟待加强。近年来,我委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抓落实推动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加上现有的一些制度还未能及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修改完善,制度运行的时效性、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距。多数党支部活动阵地受限,开展党组织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也致使党内的一些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特别是在实施两个目标管理活动中,个别党支部只注重业务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漠视了与党建工作的融会贯通或有机结合,找不到凝聚人心协同做好工作和取长补短的着力点。

三、改进思路和对策建议

创新工作理念,切实增强机关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机关党建工作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适时调整和改进机关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活动内容,做到工作思路、格局、方法既务虚又务实。一是拓展工作思路。坚持把机关党建工作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__、加快__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为民族工作服务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省委“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__”的总体思路、“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紧扣“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部署,按照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重在融会贯通,找准委系统和民族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和切入点,促使机关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扭转就机关党建抓党建到紧密结合民族工作任务转变,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新转变。二是改进方式方法。机关党员干部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迫使机关党建工作由单一向综合、单纯灌输向教育引导转变,对党员干部职工进行的理论武装工作重在启发、善于诱导。三是围绕中心工作。准确把握全省民族工作和机关工作的核心内容,积极协调各处室(单位)解决影响中心工作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帮助激励和推动鼓劲融入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机关党建工作就有的放矢,就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找准突破切入。我委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机关党建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有融入中心工作的意识,在委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清醒地意识到融入中心工作的目的干什么和怎么办,从哪里入手有利于发挥作用,然后找准切入点,坚持业务工作与机关党建工作相融合,并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干起来有抓手、有效果。

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搭建平台改进组织生活的枯燥和乏味。结合新情况、新要求注入的新内容,在寻求围绕民族工作、提高党员政治素质、树立党员良好形象等载体上下功夫。观念要创新。除了传达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外,每个党员要灵活运用党的理论、方法和观点看问题、想事情和做决策,处理好为集体、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和如何贡献力量的关系问题。为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坚持开展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工作特点提出具体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纯洁性党员队伍。内容有新意。随着时代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组织生活内容需要在满足党员内心世界基本需求的同时,内容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可以是政治或时事,也可以是经济或其它法律常识等的点滴积累和灌输。形式要多样。除了习惯按照传统的做法外,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坚持以活动的多样化为平台,针对机关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薄弱环节,根据党的任务,每年确定调研专题,落实专人调研,做到常规调研与专题调研、单项调研与综合调研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吃透上情、把握下情,找准工作的对接点,做到问题在调研中发现,经验在调研中总结,办法在调研中产生,实绩在调研中创造,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做好交流创新。活动要具体。坚持以文娱体育活动为桥梁和纽带,以各类联谊活动的开展,促进工作交流。深入开展类似于学习型机关的各类主题活动等,通过争创“学习型支部”、争当“学习型党员”等形式,解读好党员干部职工的“知识危机”、“本领危机”、“能力危机”等问题。引领党员干部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观念,切实转变职能和改进作风,提高政策、办事、办文、组织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目的。

第2篇

一、岩土工程勘探技术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岩土工程具有其复杂性。它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比如,地质学、工程学。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勘察工作复杂而重要,是工程得以开展的前提。岩土勘察技术主要是指准确地分析以及测评城市工民建项目现场采集的岩土状况的客观数据。以此,在相关设计与具体施工细节方面,为城市工民建项目工程提供一定的依据。总的来说,岩土勘察工作主要分为这三种,初步勘察、可行性勘察、详细勘察。对于这三种勘察,需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比如,初步勘察需要按照具体工程最初的设计来进行;详细勘察则需要根据工程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行。同时,岩土工程勘察的具体内容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现场的检验以及检测、岩土工程地质的调查与绘图、室内测验。在城市工民建工程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利于对场地的基本条件给予调查和分析,并加以确定;有利于使工程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地提高。

二、在城市工民建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

就岩土勘察技术的现状来看,当下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在城市工民建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出现的问题不止一两个方面。而且,随着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岩土工程勘察的人员技术能力欠缺。一是:岩土勘察的技术人员不具有全面而准确的岩土勘察知识,并且他们对自己所学的岩土勘察知识也不能灵活地运用。进而,造成在不同领域的勘察技术人员之间不能互相进行交流学习、沟通,促进工程项目建设的进程,很显然,他们也无法对岩土现阶段的状况以及它未来所发展的趋势予以全面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二是:这些岩土勘察技术人员不具备相关的岩土勘察技术,勘察能力低下。尤其是一些小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经常聘请一些并不具有岩土勘察技术的专业人员、专业工程师。三是:相关施工企业没有对岩土勘察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在岗培训。并且,没有对在岗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技术人员不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非常不规范,不具有操作的基本素质。其次,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准备不完整。在岩土工程资料准备不完整方面,一是:必要的岩土工程资料和准备功能工作是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岩土工程勘察人员并没有对这些资料予以搜集。二是:对于岩土勘察设计部门,为了赶工期,勘察设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岩土勘察的重要性。更严重的是,有些设计人员根本没进行充分而行之有效的实地考察,只是根据别人所说,就进行相关设计。致使这些岩土工程方面的设计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最后,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岩土勘察报告的相关信息并不完整而准确,特别是相关数据之间存在很大的误差。进而,造成与之相应的勘察报告变得毫无意义。这样不仅会使岩土工程施工受到阻碍、工期延误,还会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当然,除了这些方面以外,还存在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的时候,没有制定明确的工程目标。

三、在城市工民建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问题的解决策略。

岩土工程勘察在城市工民建项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不仅成为当下重要的话题之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可行的对策予以分析。第一、需要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现场资料的搜集。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勘探以及搜集到的资料对岩土工程的勘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正现场资料收集方面,勘察人员需要对当地的地质、地形进行了解,还需要对其它一些方面进行掌握,比如,水文条件、地貌。在进行实地了解的时候,需要做好记录。并对这些资料信息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整合,为勘察报告提供真实而准确的信息。第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需要提高勘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施工企业需要定期对勘察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具有该岗位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二是:需要对在岗勘察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了解并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勘察的基础知识,具备应有的勘察理论知识。三是:对勘察人员的操作规范予以完善,对他们进行诚信以及敬业方面的教育。。并制定相关规定,必须按照相关的勘察规定进行操作。四是:对于相关勘察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一定要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第三、在岩土进行勘察的时候,需要应用最新的勘察技术。同时,还需要对地域性勘察特点引起重视。在运用最新勘察技术方面,可以利用那些具有对应功能的工程探探测设备。比如,隧道地震勘察技术、探地雷达技术。信息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有很多有效的科学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中。比如,借助这些设备,利用连续加密测点来获得地质界面。并对它进行实时的处理。这样便可以对传统地质界面划分问题给予解决,解决那些漏判与划分不明确的问题。进而,使岩土工程勘察的数据更加准确,使功能工程建设的质量得以很好地保障。在地域性勘察特点方面,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质特征,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地区进行相应地勘察。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勘察规程,体现出对应的地域特征。以此,来使岩土工程勘察更加科学化以及专业化。当然,除了上面这些对策以外,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策略。比如,需要对岩土勘察设备的质量水平予以严格地控制;对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数据库与系统给予开发。

四、结语

总之,在城市工民建项目中,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之,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的时候,需要遵循工程建设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对相关地质予以充分地检测,并制定出全面而系统的勘察报告。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设计和施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保障埋下伏笔,促进我国建筑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最后,作者希望本文在给读者带去帮助的同时,也能引起他们对此的思考。

作者:杨吉 单位:浙江大合检测有限公司

第3篇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弊端体制建设

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工作或正在城市寻找工作的群体。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群体,是在我国二元结构的夹缝中产生的一种特殊阶层。农民工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本文在探讨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时使用农民工一词,只是为了行文方便,并不代表作者赞同用农民工一词来定义这一特殊阶层。

一、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与弊端

1.农民工基本上处于无保障状态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截止2005年5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约为1.2亿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为1亿。据有关专家的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外出务工农民的数量将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1]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劳动群体的健康状况却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农民工多从事城市里最脏最累和最危险的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工是最需要医疗保障的群体,但是这个最需要医疗保障的群体却游离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还处于试点阶段,在城市他们是“边缘人”无法融入城市,享受不到城镇企业职工的医疗待遇。在他们受到病痛侵扰时,多是拖延病情而不即使就医。据2000年在北京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36.4%的农民工生过病,13.5%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生病以后,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是硬挺过来,花钱看病的人均支出是885.46元,就业单位为他们看病的平均支出仅为72.3元,不足实际看病支出的1/12。[2]由此可见,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虽然许多大中城市为农民工制定了一些医疗保障政策,但都存在种种弊端。

2.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弊端

第一、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生存在农村与城市的夹缝中,医疗保障权利得不到制度保证。户籍制度是为了证明公民身份,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然而,作为中国短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产物,户籍制度被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得到运用,并最终演变成“一个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城市居民身份的权利的制度”,“成为我国长期实行城乡隔离政策的载体和核心。”[3]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中,但其户口却是农村的。这样就存在一个矛盾,他们既享受不到城市为市民提供的各种医疗保障,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率的医疗保障。农民工生活在城市边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第二,法律对农民工的权利的保护不到位,其医疗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首先,长久以来我国许多的法律法规都对农民工存在立法歧视。如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理》规定,失业主体仅限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后失去工作的,只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的失业保险待遇。这种歧视性的立法制度,加剧了城乡分化,人为地将农民工列入城市的低层阶级。立法漏洞使侵犯农民工权利的行为难以被追究。同时,劳动合同立法缺乏程序性规定和救济手段,缺乏对雇主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的制裁性规定,社会保险立法没有明确农民工的权利。其次,我国缺乏农民工享受社会福利的实体法,现有的社会福利立法基本上停留在民政福利,仅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劳动法除了在第76条作了宣言性规定外,尚无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予以规定或者将农民工劳动福利纳入调整城镇原有职工福利体系,农民工享有的社会福利少之又少。另外,现阶段的司法威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法律的正常执行受到诸多不应有的阻挠。例如,河南省许昌县人民政府因107国道扩建工程自1995年起拖欠该县保安建筑公司工程款15.6万元数年,到1998年6月,写给该公司一纸欠条“完事”。2003年12月,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许昌县人民政府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偿还许昌县保安建筑公司工程款15.6万元。但是,许昌县政府“就是不还钱”,手持法院判决书的农民工仍拿不到自己的血汗钱。[4]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岭乡政府因续建该乡柯坪水库工程自1997年起拖欠农民工工钱及工程款34万元,以种种借口欠款8年不还,工程处和农民讨要工钱时,该乡领导甚至说“该工程是上两届乡领导办的”,与他们无关。[5]行政力量过多的干预了司法力量,造成了农民工的权利即使有立法保障,也得不到正确的实施。对农民工来说,当政府失去了其应有的诚信,当法律失去了其应有的威严,他们在社会上生存的空间就会进一步被挤压。当这种社会矛盾积压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动荡。

第三,各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的统一。虽然国家还没有为农民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但各个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在过去数年里,不少地方开始尝试将农民工就地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且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仿效。如山东省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意见》规定,全省城镇用人单位都要按当地规定为雇用的农民工办理医保,参保登记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各地要在今年6月底前出台实施细则并付诸实施。但是这种地区性的政策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性的需求。我国现行社保制度不能在城乡之间实现有效对接,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尖锐矛盾。而且,社保缴费基数和比例超出农民工承受能力。于是出现了一轮农民工退保的热潮。另外,各个城市为农民工提供的医疗保障也存在诸多弊端。政府管理的漏洞与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使这一本来保障农民工权利的制度难以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制的重大意义

1.它保护了法律赋予农民工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平等和谐的宗旨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要从这种相对平等的原始观念中得出国家和社会中的平等权利的结论,要使这个结论甚至能够成为某种自然的、不言而喻的东西。”[6]宪法赋予了每个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农民工却因为现行政策享受不到其应有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本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规定,公约生效的成员国至少应当为本国工人提供包括医疗、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生育津贴等9项津贴中的3项保障。这些都是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国际法律保障,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劳动者一视同仁的认可。在我国,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与城市无法分割,应当享有市民的权利,享有市民所有的社会保障。转2.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有“专家估计,我国20世纪最后二十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中,劳动力流动的贡献占到1.5个百分点”。[7]农民工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农民工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5%。[8]农民工对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如果没有广大的农民工参与城市建设,我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规模。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长期生活在几乎没有任何保障的环境下,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基本利益得不保护。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农民工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不是二等公民,他们理应享受经济发展为每个公民带来的各种保障和福利。

中国正经历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却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一味的追求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忽视了社会制度的健全。中国每年高达9%的经济增长是由出口支撑起来的。为了增加出口量,就必须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广大的农民工就是这一制度下的牺牲者。日本学者木下俊彦也建议中国政府须着手解决社会问题。“中国不应该只注重经济发展,应解决棘手的社会矛盾。”[9]许多经济学家都承认,中国不能也不可能一直靠出口拉动本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政府应寻找一种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以内需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拉动内需的首要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动调整收入分配,在市场失灵的状况下,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减小收入分配差距。而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调整问题上的失位,使得广大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并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的增长。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成为我国拉动内需的最大障碍。解决好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有利于增加农民工可支配收入,同时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3.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

当今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的发展,但社会制度建设的滞后,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广东三省的治安状况至今仍令人担忧。其中流动人口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会保障将农民工排斥在外,导致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在一定程度引发了农民工的仇视心理。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不但得不到相应的赔偿,雇主不管农民工的死活,“将其解雇了事”,使农民工产生了对雇主和社会的报复心理,使公共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城乡分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唐新民.《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过渡性方案的路径选择》[J].《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第31卷.

[2]洪学英.《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Z].《合作经济与科技》第302期.

[3]曾宪植.《我国农民问题探析》[N].《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73页.

[4]张燕军,张燕领.《八年欠债何时还》[N].《法制日报》2004年10月26日第9版.

[5]陈则周.《福州晋安区鼓岭乡政府拖欠工钱8年不还》[N].《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日第15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3页.

[7]刘怀廉.《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农民工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4月7日第8版.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师德:思考

今年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德建设年,各高校就如何抓好师德建设都采取了一定措施,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民办院校的师德建设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并加以解决,不然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49所,其中民办本科院校共有25所,在校学生几百万,教师几十万,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其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态度,教师的思想意识、立场、观点、道德品质等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经过对某民办高校师德状况调查,感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敬业精神削弱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敬业精神不足。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敷衍了事,上课胡吹乱侃发牢骚,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引导学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的教师把职业仅看成谋生手段,淡化了教书育人职责神圣的观念;有的不安心做教师,舍不得投入全部精力,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本职工作得过且过,课外兼职乐此不疲。在教育实践中,有个别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不闻不问;只注重传授知识,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责任,对于课堂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打瞌睡、看其他书籍、甚至交头接耳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闻不问,对课外学生中违纪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放任自流;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随意发泄对现实、对学校的不满,甚至因为个人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泄私愤情绪,其结果,书也没有教好,又严重影响了育人质量;有些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时间少,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而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有愧为人师表行为举止失范

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难以起到表率作用。有的教师不注重个人修养和言传身教,重得失,轻德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带着情绪去上岗,口不择言。行不符义;个别教师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诈骗学生的钱财,在辅导、考试、评卷操作上,有组织地“关照学生”,以提高考试及格率,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收取更多的费用。违反了纪律,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有的教师纪律观念差,上课迟到早退,打手机,私自调停课,随意更改教学大纲和内容,少留或不留作业,不认真批改作业,考试命题不认真,卷面错误多,泄露考题,不按要求上交试卷,不按时给出成绩;有的教师言行和穿戴方面未能规范自己,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甚至将不健康的思想带进课堂,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有的教师唯我独尊,与同事、同行之间缺乏相互尊重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等。青年教师在师生关系处理上,存在两种倾向:或忽视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遇事急躁,缺乏耐心,训斥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或不拘小节,与学生过于随便,言行中不注意教师的身份,在同学中渐渐失去威信。个别教师在道德上出现了理想和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人生错位、羡慕以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等客观事实,少数教师出现违法、违纪、道德败坏、学术腐败等现象,正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放松思想改造所导致的后果。

(三)教书育人失衡爱生之心淡漠

个别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不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而是弄虚作假,哗众取宠;有的教师对待学生厚此薄彼,不一视同仁,以罚代教。在教育实践中,不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育人意识淡薄。由于部分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少,又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讲不清楚,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透析

要解决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查清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

根据调查了解,民办高校的师资人员结构从年龄上看是两头大中间小,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刚毕业的年青人,起教学骨干和主力作用的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很少。据某民办高校教师调查统计显示:教师总数471人,60岁以上的121人,占25.69%;35-60岁的46人,占9,76%,35岁以下的314人,占66.67%;5年以上教龄的199人,占42.25%;5年以下教龄的272人,占57.75%。教师年龄分布是“老少碰”,非老即青,中年教师甚少,结构畸形。且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多数超过65%,而且多数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另外,与公办学校的教师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和收入均不高,相关政策模糊,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

(二)聘用制导致临时观念

民办高校的教师来源实行全员聘用制,导致民办高校只注重使用,不注重教育和培养,只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师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社会福利待遇又不落实,教职工患病住院、出现意外等情况,民办高校没有相应的医药费报销的政策等。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认同感,没有稳定感、安全感,和公办高校的教职工差别太大。致使少数年轻应聘者中,有的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因而忽冷忽热。多抱有临时雇佣观念,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

(三)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误区

首先,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全国普通高校扩招,整个高等教育行业都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高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公办高校历史悠久,拥有人才、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在生源争夺战中处于优势。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没有优秀毕业生,民办高校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其次,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这也决定了它目前的办学特征:强调规模效应和低成本运作。最后,人才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一定比例的教师流动率可以淘汰不合格的教师,为学校带来新鲜血液。但是教师的流动率过高,对学校的发展不利。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人才流动率的问题,有的老师是“狡兔三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马上跳槽。影响人才稳定的主要因素薪酬缺乏竞争力、工作环境、接受培训的机会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师德问题既是一个“个人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当今各种社会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折射和反映:师德建设问题,既是一个当前的热点问题,又是一个长远问题。任何企图通过简单的几个文件和规定来使师德状况迅速改善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从而改善师德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

(一)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基本机制

要全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必须以“以德治校”思想为指导,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机制。一是激励机制。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主要体现在薪酬分配制度上,薪酬分配要打破以往的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做到“按劳取酬”,使收入真正能够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职责、敬业精神、任务复杂程度、业绩、贡献等。精神激励可以通过对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的教师评选“优秀班主任”、“十佳德育工作者”等方法,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使其拥有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机制,完善用人制度。由于没有教师的竞争市场,也就不能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不能保证对学校教师的压力。因此,要有效地推动师德建设: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优秀人员吸收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对师德评比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采取离岗培训、自学进修的方式加以劝解,限期整改仍不过关者坚决调离教师岗位,优胜劣汰,优化教师队伍。三是监督制度。要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师德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和其他师德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落实以及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四是评价机制。师德评价应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三个层面,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高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二)营造和谐的师德建设环境

一是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其使命崇高,但实际生活中教师职业尚未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种反差影响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切实落实《教师法》,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境因素。要通过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大批优秀的德才兼备者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充分发挥师德榜样的作用,加强典型宣传引导。师德榜样准确而真实地诠释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义,承载着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取向。要加强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力度,注重挖掘和宣传师德模范人物,在榜样的感染中,促使教师理解和认同职业道德的原则。三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评价、奖惩制度,缺乏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起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对教师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从机制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警诫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

(三)加强良好教师风范的塑造

教师职业道德的完善,需要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这突出表现为教师的风度风范。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教师风范应包括:思想文化底蕴与教师身份相符。做到严谨笃学,锐意创新;仪表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符,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举止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语言要情理结合,富于精神感染力;遇事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与人交往要做到自尊自爱、友善宽容。

第5篇

1、1墙体节能应用

工民建工程节能设计中,外表面由于是能耗主体,因而成为了重要的管控对象。通常可采用有效的保温方式实现环保节能目标。例如外墙内保温技术或是外墙夹层保温以及外保温手段。针对墙体内表面,可应用保温材料,确保雨水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该方式应用起来相对简便且销量较高。对于建筑墙体外保温,需要外墙体之外应用保温材料并加盖防水涂层,进而有效的预防太阳辐射,抑制对墙体形成的危害影响,令墙角或是梁等方位更加便于处理,抑制热桥问题,实现冬季保暖以及夏季隔热的目标,预防墙体应力造成的损坏影响。

1、2屋顶节能技术应用

工民建节能施工中,屋顶维护结构较为重要,对建筑项目环保节能以及屋顶保温隔热效果显著。当前,较多建筑工程为更好的实现保温隔热目标,位于房顶设置了保温层。通常选择在防水层以下填充导热系数较低的轻质材料,以达到预期目标。例如,位于隔热层加设膨胀珍珠岩,或是应用玻璃棉、苯乙烯泡沫材料等。当前,绿化工程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工民建工程屋顶设计中,应用草坪或是花园,不但同大自然亲密无间,同时可起到美化环境以及保温隔热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1、3门窗节能技术应用

工民建施工中,门窗为主要的耗能部位,其能耗比例可达到建筑工程消耗能源总量的一半。因此,门窗施工环节更应采用有效的节能技术手段。例如可应用新型玻璃材料,有效的调节宅窗以及墙比,合理的提升住宅外窗整体气密性,进而在一定层面控制热能损失导致的能源耗费现象。由于低辐射玻璃体现出较低水平的反射率,因此可提升保温性能,实践应用中可合理的选择应用。另外在把控宅窗以及墙比的过程中应确保北、东、西、南的比例分别低于20%、30%以及35%。还应确保住宅外窗呈现良好的气密性,为实现该目标,可采用密封性能优秀的新型材料,也可通过加装泡沫塑料封条达到预期目标。

1、4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

可再生绿色能源包括水电能、太阳能以及风能或是地热能等。当前,该类能源更多的应用在大众日常工作、生产生活与工民建工程施工设计之中。太阳能应用方式具体为加装太阳能热水器,使得光照以及热能可源源不断的传输到工民建工程中。另外还有一类不断推广的资源为地热。其呈现出低污染、应用成本较低的特性。可在寒冷的冬季满足工民建项目采暖需求,同时可达到夏季制冷的目标。该过程仅需要应用地源热泵使得地壳更深层次的热水被抽取出来。新时期,工民建工程施工建设中,显现出了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因此,需要科学的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方能缓和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意义

工民建项目施工建设阶段中,节能技术实现了良好的应用与推广,同时受到较多单位甚至是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体现出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应用节能技术手段不但可提升工民建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节约成本投入。还可全面优化工民建项目构造,推进温床、墙体保温技术与采暖、空调节能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引领相关产业的全面更新域优化。另外,工民建工程应用节能技术手段可节约有限的资源,更广泛的引入太阳能以及天然绿色的低污染资源,对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使成本费用得到有效节约,并可提升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发展。

3、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发展

就当前我国工民建工程节能状况以及现实国情,应进一步在建材应用创新上狠下力气,确保环保、节能建材的合理应用。实际上,节能技术离不开节能材料的合理应用,因此建材创新为技术发展创新的核心基础。科技发达的今天,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正在广泛开展。然而,我国较多新型材料的应用仍旧依靠国外进口,使得投入成本费用居高不下,会进一步加大我国财政压力。为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应积极向着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真正的节约能源。针对新型工民建工程项目的材料研发以及独立生产,政府单位应扩充投资力度,积极的突破技术难关,推动工民建工程节能技术的丰富应用以及高速发展。另外,应注重的研发人员的教育培养,如果单纯的依靠新型材料不能使节能环保技术得到有效发展,因此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方能推动节能材料的丰富、蓬勃发展。相关单位应制定系列化的奖惩激励措施令掌握先进技术方法的高新科技人才积极的参与到实践工作之中,为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多元化发展贡献应有力量。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之上积极的开发研究,依法规划设计,编制合理科学的节能标准,确保先进技术的全面落实到位。

4、结语

第6篇

1.1室内取暖的节能技术

因为我国横跨北温带和热带,所以南北方温度差异较大,对于北方地区,冬天气温非常低。完全依赖暖气供暖会及其浪费资源,若是工民建施工在室内采取必要的节能措施,这样会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室内在工民建施工主要使用的节能技术手段就是水源热汞系统,但此系统有一个缺点,即易受区域限制。它的原理是把地表水吸收的太阳能与地下水吸收的地热能结合在一起,利用热能转移的原理,使室内达到采暖效果,但对于某些地下水稀缺地区,水源热汞系统效果不大明显。所以室内采暖节能技术仍有待提高与创新。

1.2楼顶隔热的节能技术

楼顶隔热一直以来在工民建施工中都是节能的重点。太阳光直射到屋顶会导致屋顶吸收大量热量,从而建筑本身的温度就会升高,所以屋顶隔热对于南方的高温地区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北方地区由于炎热的夏季,对楼顶隔热也有一定要求。采取空气层隔热节能技术以其低成本无污染的优点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原理是通过降低传热达到隔热的目的。此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多数炎热的南方地区,有效地节约了楼顶隔热成本并且隔热效果显著。一方面,建筑屋顶及墙体被良好的隔热,另一方面,隔热会如同被子一样起到对室内保温的作用。楼顶隔热节能技术不仅只有空气隔热技术还有运用高温材料隔热技术,运用浮石砂隔热等等众多有效的技能技术。

1.3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

维护结构,即是建筑物墙体的统称。如同植物细胞壁的作用一样,起着支持、保护建筑整体的作用。同时,维护结构是使用材料最多,面积最大的应用结构。因此,节能技术主要是应用于维护结构,维护结构也是节能的重点。至于墙体的保温效果,就主要取决于对墙体保温材料的选择。对整个维护结构运用从外保温到内保温的节能技术,外部使用保温材料与防水材料相结合,墙体既做到了隔热保温,并且保温材料和墙体也不会遭到雨水的破坏。内部则需要在墙体内部加入必要的保温材料,这样两重保温的办法起到的节能效果就更加明显。总而言之,保温材料的应用对于维护结构的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1.4工民建施工中有效的利用太阳能节能技术

在能源缺乏的21世纪,太阳能以其无污染且用不尽的优点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太阳能节能技术室将遮阳、散热和太阳能结合在一起运用。使工民建筑得到无限度,无污染的热能。太阳能运用最多的要数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热水器了。太阳能发电的原理是先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然后发电系统会在白天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最后电能会被蓄电池储存起来,经输电线路传输到工民建筑中供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是利用热水器的集热管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集热管利用热水上浮的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产生微循环而得到所需热水。这样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们对天然气的依赖,同时也很好的保护了环境。总而言之,随着时展的趋势,节能技术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民建施工中,并且充分利用节能技术能极大的降低工民建施工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所以运用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是时代所需。

2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应用发展

如今,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应用。但目前,节能技术仍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实际运用中,节能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一定的发展才能满足现代化工民施工的需要。国家也会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作用,并且加大力度完善节能技术设计标准。结合理论与实际,通过制定发表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强制在工民建施工中必须运用节能技术,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节能标准,使节能技术的使用更为广泛。因为我国处于节能技术应用的初期,技术尚不完善,所以在工民建施工中有必要更多的引用国外先进节能技术手段,并运用到我国的工民建施工中,更多的与外企合作,交流,这样还能推进我国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第7篇

一、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1)培养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为了建立更具创新性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比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多借鉴与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还要在管理制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只有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效率,才能优化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体系。2)对传统观念进行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管理者必须对传统的管理进行创新,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创新意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以市场需求为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更加科学、合理。3)对机制以及技术进行创新。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体制有机管理制度有着较大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建立具有先进性的机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其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所以,技术人员要多借鉴先进的案例以及经验,对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先进性以及创新性。

二、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

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包括多项内容,为了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对施工材料、技术、设备以及工程资料加强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好项目资料收集工作,这样资料包括材料合格证、设计方案、竣工材料、验收报告以及测量数据等等,管理人员妥善保管这些资料信息,如果由于管理不善,出现资料缺失等问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延误工期。所以,在建立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做好细节工作,建立存档制度,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完善性以及高效性。

三、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某民用建筑工程,占地面积为12800m2,其属于高层综合性大楼,地上为26层,地下为2层,建筑高130m。其开挖面距离周围建筑的最大距离为20m,而最小只有8m.该建筑由于处于商业中心,所以,人流量比较大,为了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工程设计人员还要结合工程实际,优化与创新组织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才能提高施工的效率。2、施工组织项目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由于该施工场地较为狭小,在南北距离不足100m2的场地中,要建立结构较为复杂的高层民用建筑,必须合理利用外部场地。项目把场地内的临时设施布置得非常紧凑,临时办公室尽量精简,大宗材料堆场相对集中。经与周围业主积极协商,在离工地1km左右的地方租赁一块闲置空地,搭设6幢共60间临时活动房,并配以卫生间、食堂等生活设施。项目在工地租赁仓库作为临时堆放,在工程急需时再短距离转运。项目的成品、半成品及大型设备需求量很大。大楼采用SRC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在结构施工阶段钢结构施工量较大,平均每周的吊装量就有100多T。外墙整体玻璃幕墙面积达60000m2多,穿插主体结构施工,幕墙骨架和玻璃的用量巨大。大楼设置45台电梯、手扶梯,电梯组件进场运输量也很大。所有这些分部工程对狭小的场地都是严峻的考验,项目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协调所有垂直运输工具(2台TCT7032大型塔吊和2台京龙SCD200/200GS高速变频货电梯)对到工地大宗构件、设备实行进场24h内吊装完成。本基坑开挖10m深,土石方开挖工程量较大,出土难度较大。基坑基本上是白天爆破,晚上集中装土外运。土石方外运坡道铺设厚麻袋,并用水浇湿,黏除车轮附着的泥土。防止车轮带出工地污染道路。门口设置全自动机械洗车机,对车轮、车身及汽车底部进行全面冲洗、确保无泥土外带后才放行。车厢顶安装自动式车盖,防止土方运输过程中散落。出入口专人指导,避让过往快速行进的车辆,保证行车和行人的安全。

四、结语

通过实例分析发现,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较为复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审美眼光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民用建筑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努力改进技术,还要优化管理体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还要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与优化,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其的要求。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只有对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才能使其在建筑市场稳占一席之地。

作者:范文翔 单位: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第8篇

1.农民工普遍参保意愿不强,个人缴费能力差

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28人(占被调查者23%)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许多农民工的最大愿望是“打工赚钱,回家盖房娶媳妇”,想法单纯、对眼前的物质利益比较看重、对市场经济的风险认识不够是农民工参保缴费意识较弱的原因之一。农民工群体大多生活在贫困地区,技能单一,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上微薄的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立的起点比较高,为了保证生活不可能有多余的钱购买医疗保险。而且大医院的收费较高,多数农民工难以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很多民工群体中的成员往往依仗着年轻、体质好硬挺过来,有的甚至带病上工。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并不高,月收入最高是2500元,折合为年平均收人是30000元,占12.5%;月收入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1000元—2000元,折合为年平均收人12000元—24000元,46.3%;月收入最低是在800元—1000元,折合为年平均收入是9600元—12000元,占41.2%。农民工年平均支出:年平均支出最高是30000以上,占6.3%;年平均支出最低是5000元以下,占4.8%;年平均支出占比例最大是5000元—15000元,占88.9%;在农民工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加上药品和医疗价格不断攀升,根本没有“闲钱”买医疗保险。另外,农民工变换工作地点就得退保,这不利于他们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连续性,也打击了他们变换工作地点后续保的主动性。

2.农民工缺乏平等获得医疗保障的权益

目前农民工群体基本上属于自费医疗范畴。根据宪法规定的公平原则,每个公民都应享受基本的国民权益保障,不应该从政策和制度上根据出身、生源地和职业等区别对待每个公民,这样的体制不但有悖于公平的人权理念,对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仍未覆盖农民工成为城市社会保障的对象,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权的保护机制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使农民工处于权利保护的真空地带。

3.农民工缺乏自我维权意识

许多农民工对法律法规不了解、不熟悉,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是临时工,用人方不需要对他们履行义务和职责。事实上,不管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用人方都要负担职业病的诊断治疗费用及为农民工购买医疗保险的责任。

二、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本省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以解决农民工住院、大病医疗保障问题为重点,坚持“低费率、保大病”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参保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办法和政策,但相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农民工的需求,本省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仍面临不少挑战。

1.在意识上存在的误区

在农村医保制度与城市医保制度不能接轨的情况下,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的医疗保险,不能带回户籍所在地,也不能享受相应待遇。对于回到户籍地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社保,农民工退保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的“理性”选择。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样的状况,反映了出针对农民工长远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积极设计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制度,才是解决困扰农民工退保问题的根本所在。

2.加强政府职能作用

近年来,虽然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但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方面的权利难以得到落实,农民工生产和生活条件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政策层面来看,农民工权益保护都与政府的角色密切相关。建议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机构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强劳动保障方面的执法力度。3.报销医疗费手续复杂按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参保人员有病就医要先到户口所在地的村镇医院就医,村镇医院认为需要并同意,才能到上一级医院(县、市、省)就医。否则,看病的医药费不能报销。农民工很多时候因为手续繁琐且成本太高,不愿享受这一保险。因此,即使有近一半的受访农民工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他们在异地城镇工作中实际很难享受到许多应有的医保待遇。另外,有5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如果转换工作单位或转移工作地时,已参加的医疗保险不可以跟着转移;63%农民工的流动性高,在现有医保制度缺乏可携带性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变成只交费而不能受益。

三、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

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进城后面临许多挑战包括住房、子女教育、养老、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农民工医疗保障机制的建设。

1.抓好地方性法规的建设,鼓励与提倡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方法

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权、责、利关系,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这一方面所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依法管理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商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此来增加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

2.从实际出发,解决比较突出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入城镇职工医保体系,因为这个体系不适应收入低和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从现实出发,优先解决突出的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障或是与其相关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与城镇职工同等性质的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承受能力差,因此,他们一旦遇到疾病,就很有可能因此而失业。如果一旦失业,后果将难以预料。轻者可能导致其基本生活难以维持,重者则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政府应将其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并以立法形式确立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3.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工自我的保护意识

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进行健康宣教以提高农民工的卫生保健意识。做好农村务工人员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让他们理解社会保障的政策和规定,提高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保意识。适当组织医院、医务工作者直接进入农民工密集区域,免费为农民工义诊,发放药品,传授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受伤后自救和互救的有关技巧。针对农民工中存在的重大健康与疾病问题,以满足农民工基本健康为重点,普及基本卫生知识,提高农民工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4.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信息库

第9篇

(1)施工方面的人为因素

由于各建筑行业人流量大,新工众多,还有一部分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人进入建筑行业,导致我国的建筑施工队伍鱼龙混杂。这一行业的特点直接导致培训工作无法与人员变动情况达成一致,甚至有很多技术工作人员的本身技术以及个人素养水平偏低,不坦白自己的个人技术,没有按照施工工序操作以及施工。除此之外,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节省开支,不顾社会及民众安危,雇佣对技术操作不专业的工人管理工地,造成安全隐患。在建立一个管理体系时,不但没有做好事前的预防工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施工方案,导致各工序之间的施工质量粗糙,当后续工序不能顺利完成时,相关人员不但不如实相报,反而蓄意隐瞒,从而施工质量风险进一步加大。

(2)选用材料的偷工减料

材料方面的因素,也是导致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原材料石子、沙子、水泥的质量问题,门、窗、油漆等材料种类的选择不当,质地不过关,都对施工的质量有致命打击。倘若刚竣工的建筑外墙,由于钱财方面的节省而选用低劣产品,在墙漆施工时偷工减料,那么建筑物外墙便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脱落、毁色等状况。若饰面砖在砖施工时发现空鼓现象,但施工人员并未引起重视,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更有可能导致外墙渗水,或出现本可以避免的结构裂缝。材料及其质量的低劣是民用建筑施工中的普遍现象,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不堪想象。

(3)设计方面的问题

不少单位为了接到工程而一味地迎合开发商,在设计上过于简单化,不考虑设计的实用性,理当设计防水的地方不设计防水,理应放钢筋的地方不放钢筋等现象,又或某些不懂技术以及设计规范方面的人员设计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施工图,例如在对建筑地面进行处理时,预制空心板上先抹平然后做面层,按这种设计施工的地面,大多数容易有裂纹。

(4)厂地监理工程师监督不到位

施工场地监督的不到位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罪魁祸首。某些监理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超越资质。监理机构的人员、配备不符合一系列要求,普遍存在施工场地无人查岗的现象;对材料的偷工减料视而不见或者是尚未进行严格的审查,更没有分批、分部分地对工程进行质检验收,就直接进入下道工序,缺乏工作责任感,没有专业素养,这也是造成建筑施工一个非常大的质量隐患。

2解决并且执行建筑质量问题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有关部门的管理制度

从国家和人民还有财产安全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当借鉴各国各省以及各地区已经成熟或者完善的体系,先找到问题所在,进一步明确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制定、细化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规范,颁布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则并且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质量的问题,为有关质检部门奠定结实完备的法律基础。还可以将建筑管理工作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对建筑管理的刻意疏忽现象采取法律的手段,从而形成良性的、真正为人民百姓着想的建筑管理法律体系。必要时还可采取加分扣分的管理制度,细化有关部门及单位的职责,更好地做好质检工作。

(2)重点把关材料、制品、设备

材料使用之前应该遵守先检查、后使用的原则,做到择优选购。对于生产产家不明确、质量不明的建筑材料、制品以及设备不予使用并且打压、举报,对一些新出来的品牌,或者地方上私自生产出来的品牌,更要严格进行检验,慎重选择。同时还可实施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认证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不合质量的产品、品牌流入市场。

(3)创造新技术

借鉴一些优秀的建筑,各国各省的优异技术加以创新。结合知识创造新的工艺、装备,采用优秀的新型生产以及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营造出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在牢固的技术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保证从开工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在创新的同时也应保证人民及财产的安危,为高质量的建筑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4)验收以及质量问题的处理

当建筑进行到验收阶段,质检部门在验收工程质量时如若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最有效的补救措施。工程质量验收的主要工作包括:对相应材料进行验收,组织自检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5)严格选人,要求资质

第10篇

关键词: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工作讨论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93-04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我国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农村改造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笔者拟从乡村建设运动整体和历史事件两个角度,分别探讨在乡村建设运动中职业教育研究的不同视点,意在抛砖引玉,丰富职业教育史研究。

一、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研究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包括农村经济、县政建设、公民训练、乡村自卫、平民教育、合作运动等内容,渐及各项农村社会事业,与政府的农村复兴策略相呼应。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核心部分,乡村建设运动是广义的职业教育推广过程,以政府机关、民间团体、学校机构、社会试验组织等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团体虽然从不同的方面入手,但以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为形式的职业教育贯穿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整个历程。职业教育是乡村建设运动中平民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的思想、理论、模式及特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逐渐生成。职业教育推动了乡村建设运动,也需要在自我反思的理智情境中推广,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可以丰富近代农村研究的视野。另外,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过程呈现出一些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成果。比如,除了创办专门的职业学校、民众培训班之外,在师范学校和小学还添办了各类民众培训班。在各类职业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巡回教学、流动教学、露天学校、小先生教学、生活导师制、巡回书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并同时开发了书法教材、识字课本等教材。笔者认为,提炼并归纳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代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研究等均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同时也能为当代农民培训提供诸多的培训模式和发展路径。

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史料、专著和论文。

首先是代表性的史料。主要有乡村工作讨论会编辑的《乡村建设实验》(第一、二、三集),千家驹等人编著的《中国乡村建设批判》。

其次是专著,包括近代版和当代版。近代专著有:古M著的《乡村教育新论》,古M编著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陈兆庆著的《中国农村教育概论》,陈序经著的《乡村建设运动》。当代专著有:郑大华著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徐秀丽主编的《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李德芳著的《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王景新等人编著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当代编辑的专著还包括个人文集或全集,如《梁漱溟全集》、《晏阳初文集》等。

再次是论文。主要有祖秋红的《现代化视野下的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张蓉的《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赵祥斌的《神圣与世俗之间:齐鲁大学乡村建设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何建华等人的《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骆墨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3期)。

最后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众多试验区的乡村建设实践,叙述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情况,并进行了性质评价。研究思路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内容较为全面,涉及了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导人物及其乡村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改革、平民教育、合作建设等各项事业。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研究意在肯定或否定乡村建设运动,容易忽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发展模式;多数研究限于单个或几个主要的机构团体或乡村建设派别模式,忽视了其他团体或机构,研究内容往往重复、单调;有的研究对乡村教育运动中的职业教育推广工作未能从专业理论的高度去审视,未能突出职业教育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共性与个性。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团体,对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研究运用如下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视角解读历史;运用个案研究法,选取尽可能多的乡村建设团体机构作为个案;运用比较法,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和特色方面进行比较;运用考古研究法,追踪溯源,实地考察,进行相关问题的考证研究。

在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方面,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以学校式、社会式的职业教育作为维度,展示各类机构团体创办职业教育的情境。在政府机关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中央机关、省级机关、市级机关、县级机关为代表的政府机关,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民间团体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改进社、合作组织、慈善机关等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学校机构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大学、小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为载体的乡村建设机构,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在社会试验组织与职业教育方面,介绍以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委员会、实验区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团体,叙述它们创办职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其次,从乡村建设运动中抽取案例,归纳职业教育的整体构建和个性特色,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例如,分析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要素,概括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养成的特征以及社会效应,概括农民培训的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还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选取实验区并以个案形式叙述实验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进行研究的关键环节。归纳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另外,乡村建设运动涉及了众多的团体和人物,人物的职业身份、政治面貌、思想生成、社会背景以及党派因缘,牵连广泛,关系复杂,厘清团体机构及人物对职业教育推广的作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困难之处即是创新之处,可以进行如下尝试:一是在选取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时,要考虑地域特色、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人物等因素,除了大型的试验机关如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无锡教育学院等之外,还要选取一些鲜为人知的团体或学校,如河南遂平酷山职业学校、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等,以此丰富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二是从小事件看大道理,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下,突出团体与政府的互动。三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人物的职业教育思想与理论,确保个案的陈述充满逻辑性、实践性、动态性。四是将众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运用当代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审视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确保所归纳的职业教育过程充满理论指导性与现实可操作性。五是强化乡村工作报告的诠释与解读,突出文本思想内涵的比较与分析。六是史料研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

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与职业教育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是民国时期从事实地乡村建设事业的工作者组成的一个工作讨论团体,于1933年7月在山东邹平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集会,后又分别于1934年、1935年在河北定县、江苏无锡集会。乡村工作讨论会检讨同人所从事的乡村工作;报告工作上的心得与困难;联络感情,研究切实互助方法;交换知识经验,互相切磋商量如何改进工作技能技术。尽管由于战争等原因,乡村工作讨论会未能继续下去,但其在民国农村建设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前途乃至民族命运,影响至深且巨。

在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前述所有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资料外,还包括以下专门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首先,近代报刊对第一次集会的研究,可见王伯平等人的《乡村工作讨论会纪略》(《乡村建设》,1933年第3卷第1期)。对第二次集会的研究,可见黄丽泉的《在定县参加第二届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后》(《新农村》,1934年第17期)。对第三次集会的研究,可见俞振辉的《参加全国乡村讨论会第三届年会回来》(《泸农》,1935年第3卷第5/6期),西超的《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中国农村》,1936年第2卷第1期),罗石民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报告》(《广东蚕声》,1936年第2卷第1期),叶蕖均的《出席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的经过》(《民教月刊》,1936年第1卷第3期),常文熙的《专载(一)参加第三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记》(《社会经济月报》,1935年第2卷第10期)。其次,近代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涉及的开会通告,可见《民间》(1935年第2卷第8期),《民教半月刊》(1935年第22/23期)。关于第三次集会的报道,可见《崇农》(1935年第4期),《民间》(1935年第2卷第12期),《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3卷第6期)。再次,当代的专门研究可见姜新的《无锡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述》和《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评议》。

关于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学术界对乡村建设运动关注甚多,成果颇丰,对乡村工作讨论会却略有提及,专门研究相对不足,未能深入挖掘乡村工作讨论会在推动乡村建设和民族自救中的社会影响和理论建树。其二,所有的研究大多处于文本描述或评价层面,致使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研究处于静态层面,忽视了人物思想来源的继承性、动态性和批判性。其三,乡村工作讨论会由各个团体组成,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单个团体的研究,忽视了乡建运动主流和团体与支流之间的关系,导致乡建运动研究处于分散状态,未能突出共性与个性。其四,对乡村工作讨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及国家政策实施的互动研究不够。

民国乡村工作讨论会集结了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做法和教训,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集大成式反思。乡村工作讨论会的三次集会过程同时也是三次教育界大事,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集会过程和报告文本加以分析也是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契机。在三次集会以及所汇集的乡村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是备受关注的时代主题,从三次集会过程以及乡村工作报告中探寻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不失为一种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路径。第一,将所有参会团体置于同一历史坐标系内,可展现各团体及人物不同的农村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和出发点。第二,能够更加整体、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乡村建设运动,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乡村工作讨论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与理论,具备了一定的乡村建设理论支撑,归纳、提炼了乡村建设理论,为当代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可资借镜与参考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从历史事件入手研究中国近代农业职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史研究的一个角度。从研究思路来看,首先,要从社会大背景上纵向梳理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经过以及三次集会召开的具体过程,并确定事件经过中的关键点。其次,要分析各份演辞与报告,追踪溯源。再次,要将人物思想、理论与集会过程相融合,力求在文本上立论并提炼出具有时代性的农业职业教育主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探讨乡村工作讨论会成立的社会背景,涉及中国农村、农业的近代变迁、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以及本会的发起经过。第二,叙述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召开,即邹平集会、定县集会、无锡集会。可以分别叙述集会过程,包括筹备情形,涉及开会通知、大会程序及工作报告条例;参会人员情况;开会经过;工作报告内容;集会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等。第三,三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比较与分析。主要是三次集会的目标与宗旨;参会人员的数量、资格与来源;汇报内容的比较;涉及团体及机构的缘起与设立、工作经过、实验心得和未来计划;三次集会的议题分析与比较;重要人物的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比较等。第四,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与批判。时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成立目的以及具体活动过程进行了现实的审视,具体包括江问渔、徐宝谦等人对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反思;李紫翔、孙晓村、张志敏、千家驹、吴半农、孙冶方等人对邹平和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乃至农村建设运动所作的分析与批评。第五,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现实思考与启迪。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历史定位,包括新建农村实验区的扩大,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农村研究的加深以及技术的推广等;乡村工作讨论会的社会理想受挫的原因,包括战争、经济、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等。

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第一,作为当时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协作团体,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及三次集会发生在中国农村经济面临破产、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乡村建设与民族自救成为时代主题,三次集会以及所包容的农业职业教育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呼声,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第二,乡村工作讨论会以复兴民族国家为前提,以创造中国新文化为目标,以振兴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普及农业职业教育为抓手。第三,在三次集会的各个环节融入人物的思想与理论,使人物的演辞与报告充满动态性、历史性、实践性;强化演辞与报告内容的诠释与解读,每份演辞与报告都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成果,所有内容及发表之意见,均富有价值,既反映了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发展情势,也是报告人等主观思想与理论的结晶,要突出文本在职业教育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与分析。第四,乡村工作讨论会提炼了乡村建设在文化教育、农事经济、自治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模式,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制度、机制建设等问题。第五,乡村工作讨论会呼唤民生政府,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1927―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六卷、第八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一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4.

[8]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5.

[9]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6.

[10]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M].上海:新知书店,1936.

[11]古M.乡村教育新论[M].上海:民智书局,1930.

[12]古M.中国农村经济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1933.

[13]陈兆庆.中国农村教育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4]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M].上海:大东书局,1946.

[15]蒋杰.乌江乡村建设研究[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村新报社,1935.

[16]千家驹.中国的乡村建设[M].上海:大众文化社,1937.

O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Movemen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 Zhan-pi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

第11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围绕中心,创新发展。**市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主题,学践结合,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载体,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思路,转化为做好理论教育、舆论引导、对外宣传、文化繁荣、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氛围和精神动力。

一、增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吸引力 ,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理论武装工作要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重点,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把科学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统一起来,把教育的要求与干部群众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使理论武装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富有吸引力。

一是充分发挥市、乡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紧扣“工业优先,富民强市”主题,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突出抓市委中心组和基层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做到理论学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区分教育层次创新学习方式,对领导干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系统性学习,推行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五个一”模式;对一般干部,通过干部理论考试、每月读一本好书等学习手段,提高理论修养;对普通群众,通过理论普及宣传,形成共识,增强走工业强市的信念。从而做到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示范学、宣传阵地引导学,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水平。

二是着力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开展理论宣传“四进”活动,即:理论进农村,理论进学校,理论进企业,理论进社区。多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进行理论宣传,市电台、电视台、市政府网站开设科学发展观专栏,阐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三是高度重视理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培训,定期举办高质量、高层次的理论骨干培训班,安排理论为理论骨干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集中全市素质强、水平高的理论骨干,成立科学发展观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宣讲,目前已宣讲16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万多人。

二、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舆论引导工作要以凝心聚力、促进和谐为根本,创新途径,在做好主题宣传、加强策划、改革栏目等方面下大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一是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我市两台一网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注重宣传效果,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使重大主题报道有声有势。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运用百姓视角,反映百姓关注,大张旗鼓地把“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主题深入宣传到群众中去,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市政府网站凭借互联网独特优势,运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多种表现形式,高速度、大容量报道新闻,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成为网上**新闻信息的主渠道,发挥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二是不断推出典型。市级媒体在树立先进,弘扬正气,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良好风气方面负有重要职责。结合 “工业优先”发展举措,加强对推进“工业优先”进程中取得的新经验、新成就的宣传报道,对其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全市形成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是加强组织策划。我市媒体应当把新闻宣传策划工作作为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突破口,重点围绕“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主题,结合实际,认真策划组织,通过开办专栏、专题、专版等,全程报道、跟踪报道,营造浓厚氛围,扩大宣传声势。

四是深化栏目改版。两台一网应按照“三贴近”、体现**特色的要求,继续深化栏目改版,在做好本市新闻、做深经济新闻、做活民生新闻、做实图片新闻、做多短新闻、做特服务性实用性新闻信息等方面花大力气加以整合,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庆祝建国60周年、第二届啤酒节等主题,新开办几个突出**地方特色、贴近群众的栏目。

三、增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打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对外宣传工作要以打造亮点、提升知名度为关键,创新形式,营造强势氛围,扩大**的影响力。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市形成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外宣部门具体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外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大外宣格局,把分散的外宣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整合起来,协同作战,形成规模效应和迭加效应。完善双稿酬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出台《**市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市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应急预案》,对一些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统一口径,掌控舆论主动权。

二是打造宣传亮点。没有亮点就没有特色 ,就没有外界关注的焦点。要把唱响“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的发展思路作为对外宣传的基调,把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建到田间地头”、发展现代畜牧业“打造中国萨福克羊之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推进工业发展进程“搞好服务,安商惠商”等作为外宣亮点,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树立全新的**形象,进一步提升**的知名度。

三是整合外宣资源。针对我市对外宣传资源分散、整体效应不强的实际,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外宣办建立外宣资料库,同时将我市各单位具有特色与亮点的资料与音像,在资料库内进行整理收集。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全市新闻报道资源,成立**市新闻报道团,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通讯员队伍,鼓励和发动本地记者和通讯员积极向上级各大媒体投稿,同时邀请今日**、**日报、**经济报、晨报、**日报等报刊杂志的首席记者们,分别组成记者团对我市进行战役性的强势宣传。组建**市外宣礼仪团,集中对宣讲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团体标志,义务进行会议讲解、啤酒节等重大节庆礼仪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对外推介**。

四是拓展途径。精心策划第二届**啤酒节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啤酒节大力推介**。把疆内外知名媒体记者分阶段、分批次邀请到我市,开展“啤酒节记者采风”活动,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采访报道,突出宣传“以啤酒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办节思路,强力打造“啤酒之都,价值**”的城市名片,让啤酒节的推介传播达到最大化。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争取与《**日报》社联手,开办《**日报》**专版,在**日报社led大屏幕及大幅宣传栏上做**形象宣传。同时把握好上级媒体的阶段性报道要点,攻头条、上大稿,提高外宣上稿率。

四、增强群众文化的感召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创造优越的文化条件

群众文化工作要以服务群众、提升品位为方向,创新内容,增强感召力,让群众唱主角、唱大戏,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城乡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大型活动专业化、中型活动上档次、小型活动有品位”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强乡镇“两站一队”(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电影放映队)建设,力争20xx年建设17个乡场镇综合文化站,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社区新建体育场地和体育健身场地。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三下乡”、“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建好的同时,管好用好乡村文化阵地,优化和升级乡村文化阵地功能,发挥文化站室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群众文化的集散中心和新农村建设的智力中心,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

二是大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对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授予“民间文化能人”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铺垫。成立乡镇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通过在全市农牧区开展四区一线“农家欢歌”文艺展演等活动,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扶持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文化,逐步形成“一村一精品、一乡一特色”的文化新格局。

三是围绕全市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组织好农牧区文艺调演工作,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继续开展城乡文化对口支援,深化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城乡文化大繁荣。

四是以重建“乒乓球大市”为切入点,积极发展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发挥好乒乓球协会的作用,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开办**市乒乓球训练中心,结合国家体育总局的“阳光体育”工程,在市直各小学建立乒乓球训练基地,从孩子抓起,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去,力争把**建成名副其实的“乒乓球大市”。

五、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凝聚力,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为目标,创新载体,增强凝聚力,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着力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

一是围绕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的目标,统一思想认识。举全市之力,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同“工业优先,富民强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文明委成员单位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各级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开展“文明行为月”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开展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是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模范还贷户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为“工业优先,富民强市”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12篇

县执法局精神文明建设长远规划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执法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根据县委精神文明办提出的各项要求积极开展工作,现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精神文明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市精神文明工作长远规划要求,落实##市委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围绕##打造“中国茶城”的总体目标及##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全体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全面加强和推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 二、领导机构 一项重要工程的完成,必须以完善的领导机构为保障。文体局认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党支部、工会等内部机构的人员充实调整工作,其中精神文明领导小组人员调整为: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 ###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 县文体局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全局职工齐参与,共同创建县级文明单位”为主题,动员全局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以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线,在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和丰富多彩活动,不断提高全局职工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 1、以理论学习为动力,不断提高职工的总体素质。公民的文明程度是与公民的文化程度和总体素质紧密相连的。我们要以开展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重大学习活动为契机,以提高职工思想道德为根本,以加强本局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和个人自学等多种途径,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本职业务,建立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利用所学到的理论思想和相关的知识升华至我们思想,更新干部的观念,规范干部的行为,真正把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做到理论学习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相结合;与文化事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各项工作取得成果,真正体现我局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 2、开展各项活动,提高文化干部的文明素质。全局职工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以党支部牵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好学习评比五好家庭、先进个人、记功等评比活动。倡导全局职工从文明用语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待客、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院内花草和环境卫生,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遵纪守法、勤学好动的文化干部队伍。围绕文化业务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引导人,用制度约束人。要经常开展对“一票否决制”的检查落实,对那些违反一票否决制度的各项规定,要严格纠正,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护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以“求真务实、廉洁从政”为主题,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目标,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和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工作中,要加强党内学习和考核。一是围绕“五好五带头”的基本要求,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实干型集体、服务型队伍,使党员成为顾全大局、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群众、公道正派的先锋。二是要利用党员学习和纪检部门举办的学习培训班等机会,认真开展学习《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等重要条例和报告内容,在党内掀起一股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的热潮。三是要利用党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民主评议的有利时机,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一些腐败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执法局精神文明建设长远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