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业单位入职转正总结

事业单位入职转正总结

时间:2022-05-16 04:17:55

事业单位入职转正总结

第1篇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岗位设置的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为什么要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

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等系列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2006年,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事业发展。国家人事部制发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文件。根据国家政策,省、市、县分别印发了鄂办发[2008]1号、十办发[2009]14号和溪办发〔2010〕50号文件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行了部署。

目前,在教育事业单位推行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建立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入岗位竞争转换用人机制),有利于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实行开招聘的选人用人制度)。

二、实行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与职称评聘分开、工资改革绩效工资改革有什么联系?

2002年以后,教育事业单位依据国办发[2002]35号文件《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精神,推行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改革),目的是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营造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择优聘任、鼓励创新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006年实施的工资改革、2009年实施岗位绩效工资改革等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把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待遇随人走)变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待遇随岗定),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进行了配套,并明确规定在没有按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只能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

目前,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相结合,与促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换相结合,组织引导教育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将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含其中,是2006年岗位工资改革和2009年的绩效工资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基本内容、目的、原则、范围是什么?

1、基本内容。推行“两项制度”即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实现“两个转变”,即管理上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用人上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

2、基本目标。以建立岗位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着力建立起有别于机关和企业,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3、基本原则。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坚持公开平等、以人为本、依法办事原则;坚持责权明确、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原则。

4、实施范围。经县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全县教育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校)和局属二级单位)。经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公办教育事业在职在册在编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含特岗教师)。

四、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岗位如何设置?

1、岗位类别设置。教育系统岗位类别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其中,管理岗位指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指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2、岗位等级设置。管理岗位设七级至十级4个等级,分别对应现行的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9个等级,其中,高级设置五级、六级、七级3个等级;中级设置八级、九级、十级3个等级;初级设置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对应一至五级技术工岗位。

3、岗位控制。依据全县教育事业单位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在册正式人员数量等因素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超岗单位按编制数核定,不超岗单位按现有人数核定),其中,小学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90%,高中、中职、初中和幼儿园教师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

全县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比例总量控制在0.5:4:5.5以内,其中,县一中、县二中、县应用科技学校、县实验中学、教育局属二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2:4.5:3.5;其它初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1:4:5;小学及幼儿园中级、初级岗位控制比为5:5。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高级岗位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结构比例为2:4:4;中级岗位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助理级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4、岗位条件设置。岗位任职条件分为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是任何人员上岗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取得相应等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在下一级岗位聘任三年以上),具体条件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

五、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程序是什么?

1、职责划分。政策规定:县委组织部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负责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

县教育局是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各单位(学校)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主体,具体负责根据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按需设岗,严格程序,自主组织岗位聘任。

2、工作程序。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程序:①单位(学校)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含岗位设置控制数及工作实施办法);②报县教育局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初审;③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修订单位(学校)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含考评细则);④广泛听取职工对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提请单位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审议通过;⑤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集体讨论和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提交县教育局审核,报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⑥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校岗位设置的具体实施工作。

六、如何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中的岗位聘任问题?

1、聘期与管理问题。事业单位岗位聘任原则上以单位(学校)自主组织聘任。对于乡镇以下规模小、人员少的学校(或教学点),乡镇中心学校对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专业技术人员聘期统一定为三年。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岗位有空缺的,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人员队伍状况,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在岗位控制数内),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逐步到位。

实行岗位设置后的单位必须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聘任缺岗人员,没有空岗不得聘任和调入人员。聘任期内新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须待本届聘期结束后参加下一届竞聘上岗,不得直接聘任。

聘用合同期满后,学校应按有关政策规定,对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解聘、竞聘和岗位调整等决定。

岗位聘用原则上采取逐级晋升的方式,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并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首次岗位聘任问题。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在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根据国家和省、市、县有关规定,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原则,使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通过竞聘,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不能竞聘到高等级岗位的人员,过渡到相应职级最低等级);在单位未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前(超编超岗没有空岗),不得新聘人员;以后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解聘等办法过渡,使人员结构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在过渡期内,现有人员结构超过核定的岗位总量20%的单位,一般不开展新的专业技术职务申报。

3、关于岗位设置待遇落实问题。对符合政策规定,按照工作程序,经过县教育局审核审核和县人社局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新聘岗位等级,从认定的次月起对调整、晋升岗位等级的聘用人员按程序审批兑现相应的岗位工资。单位人员岗位变动后,从变动的下月起按新聘任岗位的工资标准执行工资待遇;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学校,人事、教育、财政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

4、关于岗位聘任“一票否决”问题。对基本条件不合格、聘期内师德考核或年度考核有一年及以上不合格者,聘期内累计病假超过6个月或事假超过45天者,实行岗位职务聘任“一票否决”,只能在同职级最低等次,或者低于原职务岗位聘任。对在党纪、政纪处分期间或正在接受立案审查或停职审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暂不参加竞聘上岗。

七、如何抓好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

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制度创新,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减少与现行制度的矛盾和冲突,确保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

要准确把握政策,广泛动员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要按照“先入轨、再完善”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首先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制度先建立起来,先入轨运行起来,保持队伍稳定;

要科学制定设置方案和实施细则,严格工作程序,阳光操作,民主决策,公平竞争上岗;

要坚持基本原则,严格工作纪律,认真落实政策;

第2篇

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编办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加大机构改革创新力度,统筹推进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权责清单等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机构编制管理持续增强

(一)机构编制基本情况。机构改革后,我市目前党委设工作部门9个、政府工作部门27个。截止2019年9月,我市行政编制合计1797名,行政编制在职人数1565人。其中:党政群系统行政编制1205名,在职人数1018人;政法系统行政编制592名(含省垫增公安政法专项编制53名),在职人数573人。事业编制9646名(含群团机关使用的事业编制32名),在职人数9360名(含群团机关使用事业编制在职人数30人,不含编外聘用人员1099人)。从编制总体运行情况看,我市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有成效的,守住了编制总量不突破2012年底编制总量这条底线。

(二)盘活用好编制存量资源。我市共核定科级领导职数728名,已配备687人(含待消化29人)。机构改革后,共设置党政机构36个,精简部门机构2个、内设机构4个;精简行政编制数5名、领导职数39名。加强探索创新,建立行政事业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在编制总量内,统筹调剂余编,管住、管好、管活编制资源。

(三)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对照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一个部门承办、编委一家行文制度,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严把编制关和进人关,树立编制工作权威。畅通机构编制违规违纪举报途径,规范使用《申请使用编制审批表》《机构编制核编证》等多种方式强化人员调动管理,有效控制编制和人员增长。完善信息系统实名制管理,截至目前,录入、更新信息800余条,将信息系统与核编证管理有机结合,确保编制管理准确到位。

二、机构改革工作取得成效

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党政机构改革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及时完成涉改部门领导班子任命及挂牌,相继印发配套文件,完成涉改部门人员转隶、国有资产与档案移交以及新组建和调整部门共**家“三定”规定印发并组织实施。

(一)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卫生健康、人社等部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减少了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进一步提高。

(二)理顺了部门职责界定。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落实好机构组建和调整任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上级对口部门“三定”规定等确定部门职能,明确主次责任,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推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使机构职能调整既有物理变化更有化学反应。

(三)落实了控编控职数的原则。按照上级要求部署,除市委政法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市委办、市政府办等核定1正3副外,其他部门单位领导职数统一核定1正2副,“总师”数量保持不变。全面清理限额外行政机构,规范挂牌机构和临时机构,防止挂牌机构实体化和“事业局”,做到限额之外无机构。

(四)推进了相关领域改革。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落实上级综合执法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在充分沟通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印发市场监管、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执法改革方案,锁定执法人员编制。二是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将完全、主要和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其行政职能全部回归机关,职能在“三定”规定中明确,实现转职能不转机构,并统筹考虑剥离行政职能后事业单位设置前期工作。

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日趋规范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多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坚持以人为本,依靠职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推开、规范操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目标任务

理顺政府与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明确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根据不同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等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按照既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起宏观管理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培育文化市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形成以公有制有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健全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按照省、市要求,组建统一集中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进综合执法。将现有的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及“扫黄打非”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调整合并,组建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建设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

四、改革的范围

(一)承担由国家举办或支持的公益事业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范围包括:县文化馆、图书馆。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转化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将上述单位改制成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引导有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二)按照市场原则,把原来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和其他经营业务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转企改革。其范围包括:县秦腔剧团、人民剧院、电影公司。改革的重点是通过整合资源,逐步过渡为经营性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三)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改革。组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文体广电局下属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编制机构按规定程序已批(渭编办发〔2010〕97号、潼编发〔2011〕20号)。由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行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市场管理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监督检查职能。

五、改革内容

(一)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注销县秦腔剧团、县电影公司、县剧院3家事业单位法人,分别成立:县秦腔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县电影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县人民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核销事业编制。新组建的公司是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由县文体广电局按照不拘一格、广开视野的要求和政治强、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市场的标准面向县内外公开选聘。

(二)改革用人机制。新组建的公司推行全员聘用制,所有岗位重新设定,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岗变薪变、同岗同酬,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逐步实现人员的能上能下,合理流动和配置。现有“老人”按新的岗位设置规定,实行事业岗位聘用制,经上岗考核合格者由总经理聘用。新人经考核录用后,签定聘用合同,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聘用考核过程中,拒聘新岗位和落聘的“老人”,发给绩效分配制度中职工固定工资70%的生活费(财政负担),连续3年不能被聘用或者拒绝聘用的,予以辞退。辞退后单位不再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被辞退人员的相关手续及人事档案按人事部印发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暂行规定》(人调发〔1992〕18号)的有关要求办理。聘任演职人员以现有人员优先,同时面向社会招聘。转制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转制企业应当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合理安置现有人员

1.实施人员分流,办理提前退休。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思路,参照市直文化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办法,对转制单位中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干部55岁、工人50岁)5年以内或虽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以及工作年限满25年,从事特殊表演工作的人员,经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县人事劳动部门批准后,可按事业单位退休办法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

2.认真落实分流职工退休费用。本次转企改制涉及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人员退休费用仍按转制前事业单位标准核定。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以本单位提前退休人员提前退休时核定的事业单位退休费为标准计算,由县财政全部承担。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已退休人员以及符合提前退休条件人员退休时以核定的事业单位退休费和每年递增10%为标准计算,县财政承担50%,转制单位承担50%。所需费用统一从退休费纳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之月起,计算至法定退休年龄,一次性缴纳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交清费用的次月起,提前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提前退休人员退休费调整按转制前已退休人员调整办法执行。

3.妥善解决分流职工的医疗保险。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以及符合提前退休条件人员中,单位已参加医疗保险的,按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享受医保待遇,单位未参加医疗保险的,按现行政策足额缴纳医疗保险费后办理,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解决。

4.认真落实转制后职工养老保险。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从2012年1月1日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本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2011年12月3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为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转制后职工养老保险,根据中、省、市有关规定逐步予以解决。

(四)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体制。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安全。新组建的公司由县文体广电局实施监督管理和协调指导,由县国有资产局履行国有资产监管职责。转企改制后,授权企业经营文化单位国有资产,并赋予企业充分的用人和经营自,确保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主体。县财政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适合国有文化企业实际的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和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并对企业资产经营和管理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务和收入挂钩。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解聘主要负责人职务。

六、配套政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转变投入结构。一是增加财政投入。改革所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产业经费投入;二是改变投入方式。以2010年财政对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费总数为基数,设立“县级文化艺术发展专项基金”,逐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融资、单位积累等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统筹文化发展基金,采用以奖代补、政府采购和项目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等方式,重点用于对优秀文化作品的以奖代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发展项目贴息、场馆建设补助等;三是加快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投资文化事业领域,免征土地、城建、人防、环卫等有关费用;四是为确保文化体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设立县级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原则上每个单位不突破5万元),主要用于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

(二)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转制为企业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前的在编在岗职工,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原渠道办理退休手续。转制为企业后新进人员执行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

(三)完善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各项优惠政策具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2008〕14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等政策规定执行。由县政府出台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支持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持续发展的路子。

七、时间安排

2012年3月底前,完成所有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八、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县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了确保这次文化单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成立县文化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2、分工负责。县文体广电局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积极衔接落实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相关文件,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4篇

【关键词】 地勘事业单位;宣传工作;深化改革;舆论环境

一、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历史和当前面临的改革形势

在我国,从事地质工作的地勘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以行业为基本单元组织经济建设和生产,从事地质工作的地勘单位分别隶属于原地质矿产部、冶金部、煤炭部、核工业部、化工部、建材部、武警黄金部队、石油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各行业的地勘单位按照行业分工开展专业地质工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原有地勘体制与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体制不顺、重复投资、活力不足、功能不强等问题,国家对地勘行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家先后对原地矿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全部和冶金部、煤炭部、核工业部的主要所属地勘单位进行了属地化管理,随后又对全国的地勘单位进行了公益性地质队伍与商业性地质队伍的分类管理。当前地勘事业单位再次面临进一步分类改革管理课题。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1]。2013年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我国的改革全面推向新的高度,深化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使得地勘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成为地勘事业单位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由于历史原因和行业特点,地勘事业单位普遍包袱重、基础薄弱,虽然地勘事业单位进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探索实践,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投资了一些产业项目,但是总体上看,多数地勘事业单位还没有好的能够持续盈利的产业项目,还没有真正形成自我良性发展局面,市场生命力还不够强,单位和职工对于转型发展信心不足,因此,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一定会遇到阻力和困难。

解决改革发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首先要从思想工作抓起,解决思想问题就要结合实践,加强宣传引导,以改革发展成就和美好发展前景,动员干部职工坚定改革发展信心,争取广大干部职工支持理解,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舆论环境。

二、结合地勘事业单位实际开展宣传工作的措施

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结合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在新的形势下,要营造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需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1、坚持用党和国家政策统一思想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已经向全体中国人民证明,通过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发展可以解决主要矛盾和问题,这一经验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目标,对新时期各领域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转型发展,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地勘单位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要站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与全国共同发展致富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加强党和国家政策宣传,特别是十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干部职工支持国家深化改革,支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支持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跟上国家改革发展的步伐,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协同推进各项改革。

2、坚持用行业和本单位改革发展成果争取职工支持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来,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所有的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都探索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路子,通过企业化经营,多数地勘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职工得到企业化经营带来的实惠。内蒙地质矿产局等地勘单位,在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方面为行业树立了单位快速发展、职工快速致富的先进典型。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在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发展了矿业经济、进入了工程勘察和陕北石油市场,投资了一批矿业企业,创立了东新科贸、西北有色工程勘察公司等科技和工程服务企业,通过企业化经营更新了思想观念、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发展了局队经济、改善了职工待遇,特别是依托地勘主业优势发展起来的矿业经济,极大的促进了地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一队一矿、一队多矿”战略,造就了西北有色地质七一七总队、七一三总队等经济强队。

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是一个地质科研单位,具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拥有大批优秀专家和一些专利技术,在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地质、测试、选矿等专业技术优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向市场提供岩矿石测试、矿石可选性研究试验、地质技术咨询等专业技术服务,后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先后在测试领域拓展了进出口商检、生物测试、技术输出设备制造等业务,在选矿领域拓展了选矿流程研究、选矿技术指标承包等业务,在地质领域拓展了遥感技术服务、矿业开发等业务。在企业化改革发展中,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将专业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实现了单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职工收入和住房福利显著改善。

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实现了地勘经济发展,改善了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让所有的职工得到了实惠。下一步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商业性地勘单位改革转型,是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再延伸,要通过深化企业化改革进一步发展壮大地勘经济,让职工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实惠,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坚持用地勘行业发展成就让职工看到改革转型的美好前景

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先进理论、理念、经验、做法与中国的现实客观实际情况相结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西方成熟市场矿业行业的现在,就是我国地勘和矿业行业的发展未来。

在西方成熟矿业市场,大型矿业公司和初级探矿公司根据企业资源特点,合理的进行了社会分工,成功的实现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职工生活富裕。在西方成熟市场国家,与我国地勘单位资源特点相似的初级探矿公司,在社会化分工中主要承担资源勘查任务,通过资本市场募集找矿勘查资金,通过找矿成果证券化实现了地质项目价值,通过勘探成果交易企业实现了理想投资收益,合理的社会化分工实现了全社会优势互补,良好的融资环境使得初级探矿公司成为西方资源勘查的投资主体,最终使得从事资源勘查的企业和职员,在市场中获得丰厚收益,资源勘查行业成为高收入群体。

西方初级探矿公司为我国的商业性地勘单位的企业化发展树立了样板,其发展道路值得我们学习,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成就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

4、坚持用国家养老社保政策帮助职工消除顾虑

现行的政府公务员、事业职员和企业职工退休福利待遇差异,也是影响事业单位改革转型发展缺乏内部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在职期间和退休后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得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对于转型发展有更多的顾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地勘行业积极呼吁国家制定更加清晰、更具人性化的政策,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的思路,解决好职工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消除职工顾虑,争取群众支持。

另一方面,也要用长远眼光看问题。应该看到,我国现行的退休职工差异化养老、福利政策,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异化退休养老政策一定会逐步改革调整,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是未来国家分配领域改革的主要目标。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2月26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规定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即可自由衔接转换。这些政策可以理解成为分配领域制度改革的一个信号,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职工退休待遇差异将会逐步缩小,甚至不排除全面合并、统一标准的可能。

要通过积极争取落实“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和超前分析研判政策发展趋势,及时消除职工顾虑,争取职工对地勘事业单位转型发展的支持。

三、结语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商业性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已经成为必然,政工宣传部门作为国有地勘单位的一个重要组织保障,要积极主动融入中心工作,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研究宣传工作着力点,切合实际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成就、成熟市场行业发展经验、国家养老福利改革趋势,消除干部职工顾虑,克服改革发展困难,为改革转型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发展壮大地勘经济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华社授权.2012.4.16.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5篇

关键词:事业改革;难点;总体思路;财政政策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步骤,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各地对社会事业改革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从本质上说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到位,一方面财政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重点发展的社会事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的难点

目前我省事业单位主要按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缺乏对其社会功能、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存在事业单位标准过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使得国家包揽过多,重点不明,财政负担过重,对财政而言,“负担沉重”与“投入不足”同时并存,财政负担沉重之后必定是对确实需要资金的投入力不从心。以我省省级事业单位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3年3月31日,省级事业单位763家,事业编制91836人,实有72214人。其中财政核拨315家,占事业单位总数41.3%;编制17858人,占总人数的19.4%;实有14253人,占总人数的19.7%。财政核补185家,占总数24.2%;编制27780人,占总编制的30.2%;实有21651人,占总人数的30%。自收自支128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5787人,占总编制的6.3%;实有3955人占总数的5.5%。上述资料表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比重仅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人员仅占6.3%,而财政核拨和核补的事业单位数和人员编制数占了绝对比重。2002年省直事业单位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还不包括专项经费)22.8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支出比重高达23.7%。

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原则和框架都已十分明确,即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定位、分类,重新界定事业财政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给范围偏宽的问题,实行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调整结构布局,优化事业资源的配置,缩减编制,节约开支,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仍然干扰多多,困难重重。综合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难点有:

难题一:如何科学设置事业机构。事业单位设置需从公共产品供应入手,各国学者公认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标准的公共产品为纯公共产品,如同时不具备这两个标准则属于私人产品,但在现实中有的产品只具备其中一个标准,有些产品两个标准都具备,但又不够充分,一般将这第三类产品划分为准公共产品。而科学划分公共产品的性质是科学设置事业单位和重新界定事业财政供给范围的前提基础,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太多、差别很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上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历史遗留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端,使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部门、区域和学科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职能交叉,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置事业机构,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难度性很强的工作。

难题二:如何科学、合理定编定岗。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是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核定经费,给“粮”给“奶”的基础,而事业单位编制,又是由人事编制部门来核定。造成人事改革、财政资金供给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动全身”。目前事业单位行政化倾向严重(事业单位普遍套用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事关人事、财政、单位、员工三家四方,一旦在编制核定上动真格,缩减财政补贴范围,同在事业单位一条船的上上下下都会想方设法“严防死守”,争取缓减,遭遇“伤筋动骨”的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软化”重新配置资源的改革。合力改革攻坚干扰多,困难重,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难题三:机构臃肿,冗员严重,“出口”渠道狭窄。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和扩张并非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学生分配、干部分配时不去企业,机关编制满了,又大多往事业单位里挤。这样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很多成本摊到事业单位头上而相当多单位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富余人员的安置、消化除了市场化外,已无后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大于前两项改革,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

难题四:配套改革不同步,相互制约。事业单位的保障机制配套是制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问题。现在我省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事业单位改革一部分机构要撤、并、转制,在这种情况下要解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

难题五:改革的成本由谁承担和消化。改革是有成本的。事业单位改成聘用制,或者减员,或者推向“社会化、市场化”,都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保障。而事业单位改革不像企业改制,能够通过破产、固定资产变现等方式补偿下岗职工。目前普遍观点是要推行事业单位的行政后勤“社会化、市场化”来解决富裕人员问题,但是不同单位条件相差甚远,除了高校和卫生系统拥有众多在校师生和病员及家属,行政后勤管理和经费来源有规模效应,其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比科研院所、文化馆团等容易的多。而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后勤工作社会化、市场化难度较大。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

目前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从局部上升为整体和进入攻坚阶段,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推进性特点。即事业单位改革集资源整合、产权制度、投资体制、经营体制、财政供养体制、用人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深层次改革,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

1、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实行不同的财政供给模式。界定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推进事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调整结构布局,优化事业资源的配置,缩减编制,节约开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经费渠道进行全面清理,按照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和经费自给能力,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和财政供给形式,实行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和扶持力度。从性质和职能上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类。

行政管理类。具有行政性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对于这类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将一部分原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政府部门;难以划归的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脱钩,取消行政隶属关系,依照公务员的制度管理,经费由财政核拨,所有执法收费均转为政府规费,全部上缴财政,与部门支出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

社会公益类。从其公益性的程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两大类事业单位。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指为了国家的公共目标、实现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提供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单位,例如自然、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尖端前沿技术研究、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此类纯公益事业自身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私人不愿承担也无力承担,基本上由政府“兜底”来办,经费主要靠财政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科学设定岗位,搞活内部用人机制。

准公益事业单位是指既有公共目标又有私人目标但偏重于公共目标、能实现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而提供的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单位,例如科技开发类研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育场馆等事业单位。这类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但其发生的耗费部分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费取得一定的补偿,对其仍应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采取财政补助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政策,政府相应地进行定额或定向给予财政补贴。对其收费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保证公益性事业的运行不偏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目标。

经营类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提供具有排它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如应用技术性研究设计院所、地方一般性剧团、电影制片厂、非学术性杂志社、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各类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人才服务、出国服务、招待所、培训中心)、各类协会、学会、专业技术学校院、地方性医院、康复中心及各类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具有组织收入强,收入相对稳定,其发生的费用完全可以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取得收入来补偿并取得利润。要彻底转为企业并改制,应与财政供给脱钩,由市场调节。对于一些转制确实存在困难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过渡时间,采取逐年减拨经费的方式,逐步推向市场。要大力发展这类事业单位的民办、合伙制、股份制形式,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发展既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又不需要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2、加强清理整顿,优化事业资源配置。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我省的财力偏弱,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优化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和设置事业单位,发挥更大社会效益。应根据区域经济和公用事业的需要,采用撤、并、转、建等办法,对事业单位总体布局进行调整重组,保证资金向社会发展具有前导性作用和社会亟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事业单位集中。

应撤消的单位:按照政事分工的原则,原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已明确收归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职责业务已经过时或消失、成立后未正常运作的事业单位;“三无”事业单位(无明确职责、无办公场所、无在编人员);职责不明确,与主管部门业务没有相关的事业单位;任务严重不足或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的事业单位。对撤消的事业单位,财政不再供应经费。

合并的事业单位:职责业务相同或相近、重复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及功能萎缩的事业单位;同一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数量过多,任务相近,必须整合的事业单位。合并的事业单位,重新核定编制,并按合并后的事业性质、职能重新界定财政经费渠道。

3、建立编制管理和预算管理紧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经过调整、合并、撤消后,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要精简编制、重新核编,按其性质、职能和编制数重新界定财政经费供应政策,建立编制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要求是:编制部门、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编制和财政部门进行核定编制,确定经费供给形式。这样,使编制、人事掌握编制计划,财政部门掌握经费预算等相关标准,达到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的目的。

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让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脱钩,取消行政隶属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将取消行政级别,建立不同于政府部门的人员管理制度和福利制度。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事业单位分流到社会和企业的人员,单位没有为其上社会保险,必然带来如何建立及计算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问题,应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保证“出口”畅通,让“进口”与“出口”良性循环起来。改制单位的保险征缴向企业保险过渡,养老保险和医疗单位和个人各交一部分,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进入失业社会保险;继续执行国家有关公积金政策。凡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额和差额的事业单位职工,其改制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被撤销的全额和差额事业单位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视同缴纳。原事业自撤销之日起,其社会保险费用均由个人承担。今后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向差额拨款型和公益型事业单位铺开。

5、多渠道筹措改革资金,保障改革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除了要撤并部分职责不明确,规模偏小、工作任务交叉和设置不合理的事业单位外,还要在一般事业单位人员(含乡镇事业单位)编制进行精简。因此需要想方设法筹措改革成本,解决改制分流和职工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以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事业单位筹措改革成本的资金的渠道可以有如下:一是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二是改制单位土地出让金;三是单位资产出售资金。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可用于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职工安置费从净资产中剥离,由改制企业一次支付给职工,也可通过资产量以实物形态入股。改制前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经劳动部门核算确认后,从资产中予以扣除,并缴至社保经办机构。改制单位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以及未纳入社会统筹的退休职工按政策规定的退休费,要从净资产中一次性剥离出来,离退休人员的相关费用要按有关文件规定在资产中剥离。对落聘职工应以内部消化为主,对解聘人员实行解聘风险补偿。

6、加快事业单位分配机制改革。分配机制改革关系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和事业单位的活力。根据中共十六大精神确定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原则框架加紧研究,加快人事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门别类,细化有关规定。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制,根据能力和贡献大小,拉大分配差距,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特点的工作考勤制度的改革方案。建立奖励金制度,对做出优异业绩、成果的人员以重奖;事业单位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经济效益的,提取一定比例的净收入用于对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与报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可以用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出资入股,参与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可试行职工内部“参股”,年终分红的做法。

7、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对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财政对固定岗位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建立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对向企业化转制的事业单位赋予人事聘用、流动的充分自;对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国家资助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科研机构,赋予充分的人事管理制度自;半公益事业单位实行内部置换岗位制度。行政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后勤人员岗位可以互相置换,其人员工资待遇由单位结合原档案工资标准、按现岗位自行确定发放。

三、不同行业改革的具体设想

(一)教育单位实施“确保中间,放活两头”的改革方略。即对九年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办学新路;而对幼儿教育则坚持走社会化办学的路子;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教育要坚持成本化办学方向,采取公办民助、股份合作、民办等多种办学形式,走联合、兼并、挂靠、合作之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中小学编制新标准,经费由财政核拨。同时抓住乡镇撤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机,适当合并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高等学校。主要解决机构、人员臃肿和生师比、生员比不合理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产业化特征,以学校服务社会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后勤服务规范的社会化运作,后勤服务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使之从单位的管理难点、经费包袱成为单位重要的增收源。职业学校各类成人高校、成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干部学校、函授院校和培训机构,要精简编制,抓大放小,实行经费自给,确实要扶持的财政给予定额或定项补助。

(二)医疗卫生单位县属、乡镇医院等医疗机构,政府继续扶持防疫保健机构的发展。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所(站)和妇幼保健所要进行整合归并,实行院所合一,精简机构和人员。医院(疗养院、门诊部)、保健院(所、站)要进行优化重组和结构调整,采取“售、股、租”等多种形式,变政府独家办医院为职工、社会力量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办医形式,变传统管理为法人治理。基本支出自行负担,大型设备和仪器添置由政府适当补助。卫生事业单位要进行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争取2-3年完全过渡为面向社会事业性质的自负盈亏独立实体。

(三)文化、新闻出版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对公共图书馆、文物、公共博物馆等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定岗,控制人员总量。经费由财政核拨。对以优秀传统剧目表演为主的艺术团体等具有公益性,又可不同程度地实行经营运作的文化事业单位,赋予充分的人事自,提高流动岗位所占的比重,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对经营性的影剧场所、剧团,通过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乡镇文化站、广播站等可合并成立镇广电文化中心。文管办和文化稽查市场队的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在严格控制编制的前提下,核拨经费,保证宣传文化工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贴近中心、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21号),文化新闻出版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待中央和省统一部署后施行。当前根据中央和全省治理报刊工作会议精神,各级要切实做好报刊散滥清理整顿工作。除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的刊物,必须赠送的部分,经核定后,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其余所有杂志社、报刊必须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在清理整顿中经批准改为内部刊物的,其经费由部门自行解决。

(四)对我省公益性科研所进行整合,对重复设置的科研院所,可按照大学科的范围合并同类项。对必须由政府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重要公益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经费由财政拨款。公益类研究和开发并存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然划分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进行运行和管理,其中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科研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

(五)涉农事业单位按照“一稳定三提高”的原则。即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要求,采取留、并、放、转的办法,根据乡镇实际,实现政事、事企分离,将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执法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到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实体一律从事业单位剥离出来。对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生产的、防疫、畜牧站、种子站、机械、行业监督指导等单位,理顺管理体制,调整布局和结构,适当合并,形成精干高效、优质的服务网络。提供无偿服务的,经费由财政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其他农业经营服务单位,经费自给,政府在政策上提供扶持。

(六)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分为三类。(1)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经费由财政核拨。实行目标责任制或承包责任制,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如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和环卫单位。(2)经费自给,有条件的转制为企业。全民事业单位直接转为全民企业单位,如市政施工、园林设施施工、苗木花卉生产单位,对重大项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3)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转为股份制企业,或破产和撤销。

第6篇

关键词:事业改革;难点;总体思路;财政政策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步骤,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各地对社会事业改革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模式有了很大变化但从本质上说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尚未到位,一方面财政负担沉重,经济效益不高,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重点发展的社会事业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的难点

目前我省事业单位主要按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缺乏对其社会功能、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分析,存在事业单位标准过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使得国家包揽过多,重点不明,财政负担过重,对财政而言,“负担沉重”与“投入不足”同时并存,财政负担沉重之后必定是对确实需要资金的投入力不从心。以我省省级事业单位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3年3月31日,省级事业单位763家,事业编制91836人,实有72214人。其中财政核拨315家,占事业单位总数41.3%;编制17858人,占总人数的19.4%;实有14253人,占总人数的19.7%。财政核补185家,占总数24.2%;编制27780人,占总编制的30.2%;实有21651人,占总人数的30%。自收自支128家,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5787人,占总编制的6.3%;实有3955人占总数的5.5%。上述资料表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比重仅占事业单位总数的16.8%,编制人员仅占6.3%,而财政核拨和核补的事业单位数和人员编制数占了绝对比重。2002年省直事业单位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还不包括专项经费)22.8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支出比重高达23.7%。

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原则和框架都已十分明确,即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定位、分类,重新界定事业财政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给范围偏宽的问题,实行政企分开、事企分开,调整结构布局,优化事业资源的配置,缩减编制,节约开支,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仍然干扰多多,困难重重。综合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难点有:

难题一:如何科学设置事业机构。事业单位设置需从公共产品供应入手,各国学者公认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标准的公共产品为纯公共产品,如同时不具备这两个标准则属于私人产品,但在现实中有的产品只具备其中一个标准,有些产品两个标准都具备,但又不够充分,一般将这第三类产品划分为准公共产品。而科学划分公共产品的性质是科学设置事业单位和重新界定事业财政供给范围的前提基础,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太多、差别很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上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历史遗留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端,使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部门、区域和学科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职能交叉,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置事业机构,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难度性很强的工作。

难题二:如何科学、合理定编定岗。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是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核定经费,给“粮”给“奶”的基础,而事业单位编制,又是由人事编制部门来核定。造成人事改革、财政资金供给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牵一发,动全身”。目前事业单位行政化倾向严重(事业单位普遍套用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事关人事、财政、单位、员工三家四方,一旦在编制核定上动真格,缩减财政补贴范围,同在事业单位一条船的上上下下都会想方设法“严防死守”,争取缓减,遭遇“伤筋动骨”的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软化”重新配置资源的改革。合力改革攻坚干扰多,困难重,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难题三:机构臃肿,冗员严重,“出口”渠道狭窄。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和扩张并非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学生分配、干部分配时不去企业,机关编制满了,又大多往事业单位里挤。这样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很多成本摊到事业单位头上而相当多单位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富余人员的安置、消化除了市场化外,已无后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大于前两项改革,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

难题四:配套改革不同步,相互制约。事业单位的保障机制配套是制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问题。现在我省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事业单位改革一部分机构要撤、并、转制,在这种情况下要解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

难题五:改革的成本由谁承担和消化。改革是有成本的。事业单位改成聘用制,或者减员,或者推向“社会化、市场化”,都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保障。而事业单位改革不像企业改制,能够通过破产、固定资产变现等方式补偿下岗职工。目前普遍观点是要推行事业单位的行政后勤“社会化、市场化”来解决富裕人员问题,但是不同单位条件相差甚远,除了高校和卫生系统拥有众多在校师生和病员及家属,行政后勤管理和经费来源有规模效应,其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比科研院所、文化馆团等容易的多。而大多数事业单位行政后勤工作社会化、市场化难度较大。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

目前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从局部上升为整体和进入攻坚阶段,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推进性特点。即事业单位改革集资源整合、产权制度、投资体制、经营体制、财政供养体制、用人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深层次改革,现出整体推进的态势。

1、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实行不同的财政供给模式。界定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推进事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调整结构布局,优化事业资源的配置,缩减编制,节约开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事业单位的职能和经费渠道进行全面清理,按照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和经费自给能力,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和财政供给形式,实行分类管理,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和扶持力度。从性质和职能上事业单位可以分为三类。

行政管理类。具有行政性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对于这类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将一部分原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政府部门;难以划归的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脱钩,取消行政隶属关系,依照公务员的制度管理,经费由财政核拨,所有执法收费均转为政府规费,全部上缴财政,与部门支出脱钩,实行“收支两条线”。

社会公益类。从其公益性的程度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两大类事业单位。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指为了国家的公共目标、实现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提供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单位,例如自然、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尖端前沿技术研究、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此类纯公益事业自身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私人不愿承担也无力承担,基本上由政府“兜底”来办,经费主要靠财政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科学设定岗位,搞活内部用人机制。

准公益事业单位是指既有公共目标又有私人目标但偏重于公共目标、能实现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而提供的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单位,例如科技开发类研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育场馆等事业单位。这类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但其发生的耗费部分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费取得一定的补偿,对其仍应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采取财政补助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政策,政府相应地进行定额或定向给予财政补贴。对其收费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保证公益性事业的运行不偏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目标。

经营类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提供具有排它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如应用技术性研究设计院所、地方一般性剧团、电影制片厂、非学术性杂志社、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各类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人才服务、出国服务、招待所、培训中心)、各类协会、学会、专业技术学校院、地方性医院、康复中心及各类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具有组织收入强,收入相对稳定,其发生的费用完全可以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取得收入来补偿并取得利润。要彻底转为企业并改制,应与财政供给脱钩,由市场调节。对于一些转制确实存在困难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过渡时间,采取逐年减拨经费的方式,逐步推向市场。要大力发展这类事业单位的民办、合伙制、股份制形式,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发展既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又不需要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2、加强清理整顿,优化事业资源配置。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我省的财力偏弱,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必须优化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整和设置事业单位,发挥更大社会效益。应根据区域经济和公用事业的需要,采用撤、并、转、建等办法,对事业单位总体布局进行调整重组,保证资金向社会发展具有前导性作用和社会亟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事业单位集中。

应撤消的单位:按照政事分工的原则,原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已明确收归行政机关的事业单位;职责业务已经过时或消失、成立后未正常运作的事业单位;“三无”事业单位(无明确职责、无办公场所、无在编人员);职责不明确,与主管部门业务没有相关的事业单位;任务严重不足或长期不出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的事业单位。对撤消的事业单位,财政不再供应经费。

合并的事业单位:职责业务相同或相近、重复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及功能萎缩的事业单位;同一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数量过多,任务相近,必须整合的事业单位。合并的事业单位,重新核定编制,并按合并后的事业性质、职能重新界定财政经费渠道。

3、建立编制管理和预算管理紧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经过调整、合并、撤消后,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要精简编制、重新核编,按其性质、职能和编制数重新界定财政经费供应政策,建立编制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要求是:编制部门、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编制和财政部门进行核定编制,确定经费供给形式。这样,使编制、人事掌握编制计划,财政部门掌握经费预算等相关标准,达到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的目的。

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让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脱钩,取消行政隶属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将取消行政级别,建立不同于政府部门的人员管理制度和福利制度。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事业单位分流到社会和企业的人员,单位没有为其上社会保险,必然带来如何建立及计算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问题,应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保证“出口”畅通,让“进口”与“出口”良性循环起来。改制单位的保险征缴向企业保险过渡,养老保险和医疗单位和个人各交一部分,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进入失业社会保险;继续执行国家有关公积金政策。凡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额和差额的事业单位职工,其改制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社会养老保险费。被撤销的全额和差额事业单位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视同缴纳。原事业自撤销之日起,其社会保险费用均由个人承担。今后社会保障制度要逐步向差额拨款型和公益型事业单位铺开。

5、多渠道筹措改革资金,保障改革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除了要撤并部分职责不明确,规模偏小、工作任务交叉和设置不合理的事业单位外,还要在一般事业单位人员(含乡镇事业单位)编制进行精简。因此需要想方设法筹措改革成本,解决改制分流和职工的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以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事业单位筹措改革成本的资金的渠道可以有如下:一是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二是改制单位土地出让金;三是单位资产出售资金。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可用于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职工安置费从净资产中剥离,由改制企业一次支付给职工,也可通过资产量以实物形态入股。改制前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经劳动部门核算确认后,从资产中予以扣除,并缴至社保经办机构。改制单位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以及未纳入社会统筹的退休职工按政策规定的退休费,要从净资产中一次性剥离出来,离退休人员的相关费用要按有关文件规定在资产中剥离。对落聘职工应以内部消化为主,对解聘人员实行解聘风险补偿。

6、加快事业单位分配机制改革。分配机制改革关系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和事业单位的活力。根据中共十六大精神确定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原则框架加紧研究,加快人事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门别类,细化有关规定。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制,根据能力和贡献大小,拉大分配差距,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特点的工作考勤制度的改革方案。建立奖励金制度,对做出优异业绩、成果的人员以重奖;事业单位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经济效益的,提取一定比例的净收入用于对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与报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科技人员可以用高新技术成果向企业出资入股,参与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可试行职工内部“参股”,年终分红的做法。

7、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对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推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财政对固定岗位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建立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动态人事管理机制;对向企业化转制的事业单位赋予人事聘用、流动的充分自;对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国家资助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科研机构,赋予充分的人事管理制度自;半公益事业单位实行内部置换岗位制度。行政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后勤人员岗位可以互相置换,其人员工资待遇由单位结合原档案工资标准、按现岗位自行确定发放。

三、不同行业改革的具体设想

(一)教育单位实施“确保中间,放活两头”的改革方略。即对九年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办学新路;而对幼儿教育则坚持走社会化办学的路子;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教育要坚持成本化办学方向,采取公办民助、股份合作、民办等多种办学形式,走联合、兼并、挂靠、合作之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中小学编制新标准,经费由财政核拨。同时抓住乡镇撤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机,适当合并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高等学校。主要解决机构、人员臃肿和生师比、生员比不合理的问题。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产业化特征,以学校服务社会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后勤服务规范的社会化运作,后勤服务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使之从单位的管理难点、经费包袱成为单位重要的增收源。职业学校各类成人高校、成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干部学校、函授院校和培训机构,要精简编制,抓大放小,实行经费自给,确实要扶持的财政给予定额或定项补助。

(二)医疗卫生单位县属、乡镇医院等医疗机构,政府继续扶持防疫保健机构的发展。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所(站)和妇幼保健所要进行整合归并,实行院所合一,精简机构和人员。医院(疗养院、门诊部)、保健院(所、站)要进行优化重组和结构调整,采取“售、股、租”等多种形式,变政府独家办医院为职工、社会力量和政府投入相结合的办医形式,变传统管理为法人治理。基本支出自行负担,大型设备和仪器添置由政府适当补助。卫生事业单位要进行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争取2-3年完全过渡为面向社会事业性质的自负盈亏独立实体。

(三)文化、新闻出版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根据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实行分类管理。对公共图书馆、文物、公共博物馆等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定岗,控制人员总量。经费由财政核拨。对以优秀传统剧目表演为主的艺术团体等具有公益性,又可不同程度地实行经营运作的文化事业单位,赋予充分的人事自,提高流动岗位所占的比重,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对经营性的影剧场所、剧团,通过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乡镇文化站、广播站等可合并成立镇广电文化中心。文管办和文化稽查市场队的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在严格控制编制的前提下,核拨经费,保证宣传文化工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贴近中心、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321号),文化新闻出版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待中央和省统一部署后施行。当前根据中央和全省治理报刊工作会议精神,各级要切实做好报刊散滥清理整顿工作。除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委的刊物,必须赠送的部分,经核定后,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其余所有杂志社、报刊必须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在清理整顿中经批准改为内部刊物的,其经费由部门自行解决。

(四)对我省公益性科研所进行整合,对重复设置的科研院所,可按照大学科的范围合并同类项。对必须由政府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重要公益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经费由财政拨款。公益类研究和开发并存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然划分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进行运行和管理,其中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科研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

(五)涉农事业单位按照“一稳定三提高”的原则。即稳定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技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要求,采取留、并、放、转的办法,根据乡镇实际,实现政事、事企分离,将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执法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到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实体一律从事业单位剥离出来。对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生产的、防疫、畜牧站、种子站、机械、行业监督指导等单位,理顺管理体制,调整布局和结构,适当合并,形成精干高效、优质的服务网络。提供无偿服务的,经费由财政核拨。实行收支两条线。其他农业经营服务单位,经费自给,政府在政策上提供扶持。

(六)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分为三类。(1)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经费由财政核拨。实行目标责任制或承包责任制,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如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和环卫单位。(2)经费自给,有条件的转制为企业。全民事业单位直接转为全民企业单位,如市政施工、园林设施施工、苗木花卉生产单位,对重大项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3)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转为股份制企业,或破产和撤销。

第7篇

述职报告是任职者陈述自己任职情况,评议自己任职能力,接受上级领导考核和群众监督的一种应用文,具有汇报性、总结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述职报告的写法依据报告的场合和对象而定,一般来说采用总结式写法。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物业客服主管转正个人工作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物业客服主管转正述职报告

首先,感谢您们能给我机会____物业管理公司工作成长学习的机会。在我试用期一个月时间里,我主要的工作是环境、人员、制度流程的熟悉了解,通过学习,我熟悉了公司项目的整个操作流程。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做好领导交代的每一项任务,同时主动为领导分忧及提出好的建议;项目方面不了解的问题虚心向同事学习请教,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希望能尽早融入到工作中,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公司领导的帮助下全体员工的协作下已工作了1个多月,对这段期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面熟悉公司、项�咳嗽被肪场⒅贫攘鞒蹋形蚬�企业文化。

本人加入公司时,全体公司员工在老总的带领下,满腔热情,积极进取,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公司氛围。在这种良好的公司文化感召下,我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二、纠正错误、合理建议:

由于前期多种原因,造成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滞后,特别是工程维修方面,通过努力逐一处理,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合理执行公司领导的交代的各种事宜;合理结合农民安置房物业管理特性;在参考同行业操作规律的前提下,对本项目物管工作进行了调整。

三、规范管理制度、提高项目执行能力:

接手____项目后,逐个与部门员工交谈,增进了解,利用例会、临时会议进行培训,包括物业管理法规条例、装饰装修、建筑物质量标准、保质期限等国家省市标准。在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隐患,及时的讲解学习消除,同时在利用好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

1.装修装饰巡查制度;

2.保安部周勤务执行制度;

3.保洁勤务工作流程分配方案;

经过初步的规化调整,每个员工确实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到人;做到培训、考核经常化,有效提高员工专业服务知识与技能。现在本项目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对客户服务能力有较大进步。经过一过个多月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仍存在不足,如别工程维修方面未能完全及时的解决,现尽力逐个协调解决,本人相信在叶总的带领下,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桂林萃岛物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会更加进步。

物业客服主管转正述职报告

我叫____,20____年____月____号入职,担任客服专员一职,截止目前已有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以来,非常感谢领导对我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各位同事的帮助;使我深深感受到____大家庭的温暖。完善系统的入职培训,使我不仅了解公司的发展历程、规章制度,也使我能够快速转变角色,熟悉工作内容和要求,更使我能够成为公司的一员而骄傲;实操训练及每周的内部培训,使我快速的掌握技能要求,也更加注重细节性服务。在我看来,这是短暂的两个多月,短暂的是我还来不及掌握更多的工作技巧与专业知识,时光已经流逝;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客服人员今后的路必定很漫长。

回顾当初在招聘会上应聘公司客服岗位的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不过如今的我已从懵懂的学生转变成了肩负工作职责的____,对客服工作也由陌生变成了熟悉。

很多人不了解客服工作,认为它很简单、单调、甚至无聊,不过是接下电话、做下记录、端端茶递递水罢了;其实不然,要做一名合格、称职的客服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工作责任心,否则工作上就会出现失误、失职状况;当然,这一点我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而是在工作中经历了各种挑战与磨砺后,才深刻体会到。

工作中的磨砺塑造了我的性格,提升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我这个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不丰富的人而言,工作中不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难,但在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让我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敢于挑战,性格也进一步沉淀下来。通过公司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总结,我深刻体会到职业精神和微笑服务的真正含义。所谓职业精神就是当你在工作岗位时,无论你之前有多辛苦,都应把工作做到位,尽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所谓微笑服务就是当你面对客户时,无论你高兴与否,烦恼与否,都应已工作为,重客户为重,始终保持微笑,因为你代表的不单是你个人的形象,更是公司的形象。

当然,我在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以后工作中仍然需要多留意、多学习、多思考;和其他客服人员一起,共同把事情做好。

物业客服主管转正述职报告

本人____业于____大学,所学专业为____,于20____年____月____开始在____物业工作,目前职位为客服专员。进入物业参加工作的几个月试用期经已接近尾声。工作以来,在单位领导的精心培育和教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在这段的工作学习中,对物业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物业的发展历程和管理以及个人岗位职责等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熟悉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慢慢领会了物业诚信、勤奋、求实、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为公司的稳步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下面就是我试用期自我鉴定,也是对自己的工作表现的总结。

工作上,我的主要岗位是客服专员。在工作中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在本职工作做好之外,在____的准备期间配合数据专员,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其制定了一系列的表格,总结了相关数据。在学习掌握客服相关技巧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争当行家里手。为我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工作态度,作到了理论联理实际;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一专多能的长处及思想文化素质,包括生活中也学到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做事原则,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

思想上,自觉遵守物业的的规章制度,坚持参加物业的每次的培训。要求积极上进,爱护物业的一砖一瓦,一直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工作者的重要性。

第8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的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总结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研究部署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刚才,会英同志传达了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批转的《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讲三点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国家办事业、国家管事业、国家养事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现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需要,甚至阻碍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党政机关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今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第一,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月,中央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随后,中组部、人事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某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省里也提出某年全省聘用制改革覆盖面达到以上,去年达到目前,我县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自的逐步落实,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下岗分流已取得明显成效。以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党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入轨运行。近年来,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卫生系统开展了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特别是某年以来,我县在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中实行了聘用合同制和人事制度,加快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范化、社会化、法制化步伐,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整体配套、立体推进的改革态势。由于机制和体制的问题,很多单位未能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也迫切需要县委和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从方向上加以指导,从政策上加以规范,以求改革到位。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转变用人观念,破除大锅饭和终身制,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潜能,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县事业单位现行的人事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不断暴露出来。一是由国家兴办的事业单位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供养人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截止某年,全县共有各类事业单位个,职工人,是全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近倍;二是在管理体制上政事不分,机构设置重复,既增加了财政负担又造成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三是在人事管理中实行身份管理和终身制度,难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四是实行国家大一统的用人制度,单位普遍缺乏用人自,使事业单位难以通过人事运作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五是形成了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使各类人才选择单位和岗位的自受到限制,难以形成人才的优化配置;六是管理方法单一,分配实行平均主义,缺乏激励机制,既不符合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特点,又遏制了各类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各类人才才华的施展,阻碍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七是事业单位门类繁多,布局结构失调,社会化程度低。从社会职能上分,有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有社会公益型的事业单位,有创收盈利型事业单位;从管理体制上分,有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有院长负责制;从行业上分,有教育、卫生、文化、农、林、水等;从经费来源上分,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隶属关系上分,有隶属各级政府机关的,有隶属党群部门的事业单位。有些事业单位已失去了事业单位的应有作用,其性质、职责、服务对象是典型的企业,而经费、人员又由政府承担,增加了财政支出。要解决这些弊端,就必须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充满活力,各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早日实现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要创新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毫不松懈地抓紧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要调动全县上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仅教育、卫生及城建系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能够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和良好的用人环境,为郾城参与竞争提供人才支持。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复杂,必须确定目标,分类指导,讲究方法

这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对于吃了几十年事业饭,捧了几十年铁饭碗的事业单位职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要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把推行聘用制、实行评聘分开、搞活内部分配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作为队伍建设重点,把未聘人员分流作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是对终身的固定用人制度的改革,意味着要搬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铁交椅,打破干部职工的铁身份。各事业单位要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程序订立聘用合同,可以直接聘到岗位,也可先签聘用合同,后签岗位合同;可以一步到位,也可分步实施,但必须按照县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五月底前全部完成。今后,事业单位补充新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严格按照要求,实行考试、考核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要加强聘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聘用人员进行岗位聘期考核。人事部门要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妥善处理人事争议,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在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彻底改变过去身份管理的方式,在用人、统计、计划、调配等方面取消身份区别,建立适应岗位管理的制度和办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要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必须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才能胜任的岗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执业资格制度,实行岗位准入控制;要深化职称改革,积极稳妥地搞好评聘分离和以聘代评改革试点。实行评聘分离的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总量控制前提下,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职务聘任相分离,任职资格代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某一职务所达到的学术、技术水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用人单位在核定的结构比例限额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根据岗位需要,通过公开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取得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自主确定聘用人员。二要合理设置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推行职员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可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和考任。聘任、选任、委任的领导人员,按干部管理的权限和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三要合理设置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另外,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版权所有

第三,要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要贯彻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逐步扩大内部分配自;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积极探索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事业内部分配。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一定要搞活,要拉开档次,有条件的单位可采取内部按岗位分配的办法,对关键岗位要给予适当倾斜。允许事业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第四,要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宏观管理和监督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政事分开、下放管理权限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认真解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等问题。一是要转变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管理职能,该下放的权力,要落到实处;该管住的,要真正管住。对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对国家财政拨款和定额补贴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员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指导。坚决防止和纠正借改革之机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及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性指导和监督。人事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行指导、检查、服务和监督及综合协调的职能

第五,要妥善安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未聘人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由于编制、岗位、条件及应聘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会出现一些未聘人员,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渠道进行妥善安置。在安置过程中,要坚持三条原则,从六个渠道予以妥善安置。三条原则即:一要坚持精简机构、保持稳定、增强活力的原则。不允许通过增设机构和突破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来安置人员。二要坚持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未聘人员要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自行消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跨系统、跨行业调剂安置。原则上不能把未聘人员简单地推向社会,也不能盲目分流。三要坚持先挖渠、后分流的原则。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改革实施前,开辟未聘人员安置的多种途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安置措施和办法,不能造成车到山前再找路的被动局面。希望大家谨慎对待,把握好环节,执行好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思想工作,多渠道进行安置,防止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第六,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的机制和环境。事业单位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引进高层次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改革建立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并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要建立吸引人才绿色通道,对进入我县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简化调入手续,不受编制限制。要尽快制订重奖科技功臣办法,真正贡献突出的,可以给予重奖,激发各类人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自觉性,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艰巨,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严肃纪律,狠抓落实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任务繁重。对此,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宏观指导,及时沟通信息,主动通报和反馈情况,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研究部署,有督促检查,有责任落实,确保改革的深入开展。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要按照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对本乡镇、本单位的改革作出规划,理清思路,大胆探索。在改革方案设计和实施中,要先易后难,递次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同时,要及时摸清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向,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保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9篇

这次会议主要的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总结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研究部署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刚才,会英同志传达了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批转的《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讲三点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国家办事业、国家管事业、国家养事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现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需要,甚至阻碍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党政机关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今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第一,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20007:月,中央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为建设一支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随后,中组部、人事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省里也提出2003年全省聘用制改革覆盖面达到80%以上,2004年达到100%目前,我县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企业经营自的逐步落实,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下岗分流已取得明显成效。以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党政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入轨运行。近年来,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卫生系统开展了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县在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中实行了聘用合同制和人事制度,加快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范化、社会化、法制化步伐,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整体配套、立体推进的改革态势。由于机制和体制的问题,很多单位未能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也迫切需要县委和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从方向上加以指导,从政策上加以规范,以求改革到位。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转变用人观念,破除大锅饭和终身制,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潜能,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县事业单位现行的人事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有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不断暴露出来。一是由国家兴办的事业单位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供养人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截止2003年,全县共有各类事业单位640个,职工16129人,是全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近10倍;二是在管理体制上政事不分,机构设置重复,既增加了财政负担又造成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三是在人事管理中实行身份管理和终身制度,难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四是实行国家大一统的用人制度,单位普遍缺乏用人自,使事业单位难以通过人事运作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五是形成了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使各类人才选择单位和岗位的自受到限制,难以形成人才的优化配置;六是管理方法单一,分配实行平均主义,缺乏激励机制,既不符合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特点,又遏制了各类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各类人才才华的施展,阻碍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七是事业单位门类繁多,布局结构失调,社会化程度低。从社会职能上分,有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有社会公益型的事业单位,有创收盈利型事业单位;从管理体制上分,有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有院长负责制;从行业上分,有教育、卫生、文化、农、林、水等;从经费来源上分,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隶属关系上分,有隶属各级政府机关的,有隶属党群部门的事业单位。有些事业单位已失去了事业单位的应有作用,其性质、职责、服务对象是典型的企业,而经费、人员又由政府承担,增加了财政支出。要解决这些弊端,就必须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充满活力,各类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早日实现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要创新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毫不松懈地抓紧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另一方面,要调动全县上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仅教育、卫生及城建系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营造能够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和良好的用人环境,为郾城参与竞争提供人才支持。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情况复杂,必须确定目标,分类指导,讲究方法

这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后的又一重大改革,对于吃了几十年"事业饭",捧了几十年"铁饭碗"的事业单位职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要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把推行聘用制、实行评聘分开、搞活内部分配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作为队伍建设重点,把未聘人员分流作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是对终身的固定用人制度的改革,意味着要搬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铁交椅",打破干部职工的"铁身份"。各事业单位要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程序订立聘用合同,可以直接聘到岗位,也可先签聘用合同,后签岗位合同;可以一步到位,也可分步实施,但必须按照县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五月底前全部完成。今后,事业单位补充新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严格按照要求,实行考试、考核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要加强聘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聘用人员进行岗位聘期考核。人事部门要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妥善处理人事争议,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在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彻底改变过去身份管理的方式,在用人、统计、计划、调配等方面取消身份区别,建立适应岗位管理的制度和办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要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必须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才能胜任的岗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执业资格制度,实行岗位准入控制;要深化职称改革,积极稳妥地搞好"评聘分离"和"以聘代评"改革试点。实行"评聘分离"的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总量控制前提下,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职务聘任相分离,任职资格代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某一职务所达到的学术、技术水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用人单位在核定的结构比例限额内,按照一定的程序,根据岗位需要,通过公开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取得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自主确定聘用人员。二要合理设置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推行职员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可区别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和考任。聘任、选任、委任的领导人员,按干部管理的权限和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三要合理设置工勤岗位,建立岗位等级规范,规范工勤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另外,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

第三,要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要贯彻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逐步扩大内部分配自;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积极探索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事业内部分配。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一定要搞活,要拉开档次,有条件的单位可采取内部按岗位分配的办法,对关键岗位要给予适当倾斜。允许事业单位经批准,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第四,要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宏观管理和监督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政事分开、下放管理权限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认真解决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等问题。一是要转变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强化宏观管理职能,该下放的权力,要落到实处;该管住的,要真正管住。对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对国家财政拨款和定额补贴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员等方面进行控制和指导。坚决防止和纠正借改革之机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及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政策性指导和监督。人事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行指导、检查、服务和监督及综合协调的职能

第五,要妥善安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未聘人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由于编制、岗位、条件及应聘人员自身素质等原因,会出现一些未聘人员,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渠道进行妥善安置。在安置过程中,要坚持"三条原则",从六个渠道予以妥善安置。"三条原则"即:一要坚持精简机构、保持稳定、增强活力的原则。不允许通过增设机构和突破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来安置人员。二要坚持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未聘人员要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自行消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跨系统、跨行业调剂安置。原则上不能把未聘人员简单地推向社会,也不能盲目分流。三要坚持先挖渠、后分流的原则。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改革实施前,开辟未聘人员安置的多种途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安置措施和办法,不能造成"车到山前再找路"的被动局面。希望大家谨慎对待,把握好环节,执行好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思想工作,多渠道进行安置,防止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第六,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辈出的机制和环境。事业单位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引进高层次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改革建立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并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要建立吸引人才"绿色通道",对进入我县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简化调入手续,不受编制限制。要尽快制订重奖科技功臣办法,真正贡献突出的,可以给予重奖,激发各类人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自觉性,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艰巨,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严肃纪律,狠抓落实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任务繁重。对此,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宏观指导,及时沟通信息,主动通报和反馈情况,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研究部署,有督促检查,有责任落实,确保改革的深入开展。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要按照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对本乡镇、本单位的改革作出规划,理清思路,大胆探索。在改革方案设计和实施中,要先易后难,递次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同时,要及时摸清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向,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保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10篇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

以加强公务员思想、能力、制度和作风建设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1.《公务员法》出台后,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公务员法》的学习、宣传、实施工作。

2.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坚持“凡进必考”。加大检查清理违规进人工作的力度。认真落实《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完善相关措施,提供配套服务,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改进考核办法,健全考核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切实解决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

3.大力提高公务员能力素质。以提高公务员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公务员培训,深化公务员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四类培训。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把培训目标、培训方法与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培训形式,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继续开展以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为核心内容的培训。

4.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做好典型事迹的宣传工作,组织召开“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座谈会。继续开展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加强公务员思想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二、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分行业实施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

5.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建立分类管理的用人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实行公务员制度;对转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其它事业单位要根据不同功能,实行符合其特点及其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

6.继续深入推行聘用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后管理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努力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办法,强化岗位管理,在聘用制推行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未聘人员安置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营造环境,着力抓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努力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统筹做好各部门、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动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7.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进一步优化和壮大重点行业、支柱产业人才队伍,继续贯彻执行《**市科技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和《**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认真做好学术、技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拔、管理及使用工作。继续做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管理及使用工作。

8.进一步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并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我市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具体措施,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鼓励优秀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和偏远乡镇流动,要敢于突破常规常格,打破传统保守的旧框框,在人才政策、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9.加大人才及智力的引进力度。积极用好国家实施西部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围绕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万创业。同时,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引智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引智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引智工作宣传力度,不断探索引进智力的新路子、新方法。

10.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继续做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大力加强和全面推进人事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扩大培训教育范围,拓展培训教育领域,促进各类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开展以“高新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共同科目的学习培训,重点抓好以增强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培训;继续做好各项培训教育的管理和证书的颁发工作。

11.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客观、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原则,抓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的职称评审工作。做好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评选推荐工作。坚持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完善职称管理办法,重点研究解决因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进一步推动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12.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按照“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

13.继续做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按照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要求,研究拟定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根据事业单位性质、功能和财政支持程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健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指导和调研。

14.推动规范政策外津贴补贴工作。继续配合有关部门推动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正确处理规范津贴补贴对社会其他群体产生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15.继续抓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关于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意见》,总结推广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经验和办法,立足本地,因地制宜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教育,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工作网络。通过抓调研、抓典型、抓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帮助农村人才提高素质,鼓励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事业。

五、推进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建设

把握人才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规律,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16.继续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拓宽人事人才服务领域,为人才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化公共服务。按照《**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要求,逐步完善人才市场管理的配套办法,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努力推进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网络化信息服务、专业化人才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的服务、管理工作,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拓展人事领域,为民营经济单位人事人才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探索建立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的途径;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利益。。

17.推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体制改革。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要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要积极争取加大对人才市场的财政支持力度。

六、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及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18.明年是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承上启下的第二年,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安置渠道,缓解安置矛盾,认真完成安置任务。要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自主择业工作,通过宣传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宣传改革形势,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转业干部选择自主择业。

19.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认真做好企业干部解困及维稳工作。

七、全力做好人才统计和其他工作

20.认真实施人才资源统计报表制度,积极开展人才资源统计,并及时总结经验,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制度。

21.认真做好安全、综治、、群团、档案、保密、民族、宗教、扶贫、计划生育、人事工作大事记等项工作,积极支援城市建设管理。

八、不断加强人事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22.抓好学习培训,加强人事部门能力建设。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把加强人事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努力提高人事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23.切实转变职能,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水平。要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突出管宏观、管政策、管服务、管监督。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人事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24.搞好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人事制度改革攻坚阶段,要进一步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人事工作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人事工作和谐发展。

第11篇

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阶段性特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灵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这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各种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更大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进各领域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部,是整个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方面改革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是增强改革协调性、保障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加快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也很难再深入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公益服务体系都无法真正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条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方位、渐进式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政府职能得到明显转变,职责关系得到明显理顺,部门责任得到明显强化,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迈出重要步伐。但是,面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依法行政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改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系统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强调要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十七届五中全会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改善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十二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至关重要的五年。必须紧紧围绕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谋划,循序渐进,努力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当前,需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在于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职能转变的方向、重点和途径,找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一是着力转变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稳步推进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运行规则,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切实解决市场监管领域政府“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三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政府在促进公平就业、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利益关系,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政府在基本公益服务提供上的主导作用,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二)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政府组织机构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载体。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对于提高政府整体运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在有机整合基础上组建大部门,对于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权责脱节、协调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央进一步整合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的决心。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应在近几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要求,深入分析近期和今后一个时期有条件实行大部门制改革的领域,在更大范围推进这项改革。对改革中涉及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大部门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如何构建,大部门外部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如何实现,与大部门相联系的现有政府机构类型如何调整等,要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要逐步加大机构综合设置的力度,不断优化政府组织构架,规范机构的名称、规格和序列。在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同时,对各部门内设机构也要实行综合设置。要继续巩固和深化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做好改革的评估工作,对评估中查找出的体制机制问题,认真整改落实,为未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打下基础。

(三)着力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创新政府管理、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改进为群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建议从健全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问责、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等方面对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服务和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着力改善行政运行机制,努力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一是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划清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二是继续深化“窗口”机构的改革。健全完善政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行办事制、首办负责制等好的做法和制度,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方便群众。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行政补偿和赔偿机制。四是以强化责任为核心,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完善行政监督和政务公开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四)扎实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依法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明确要求。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有利于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部分地区开始了一些探索,需要通过试点,进一步总结经验,逐步把这项改革引向深入。“十二五”时期,可考虑以扩权强县为主要切入点,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向县级政府放权的力度,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统筹协调的能力。要把下放行政管理权与清理省市两级行政审批事项结合起来,加大省市两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力度,该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要下放给县级政府。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省、市、县政府的财力,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建立健全与县级政府扩权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确保县级政府用好省市下放的行政管理权。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加强专题调研,逐步提出改革完善的思路和措施。

(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在我国,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社会事业领域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改革既是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因此,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服务水平。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改革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社会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改革的任务上,应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分类推进。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理顺与政府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实现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时,进一步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要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革,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第12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政府机构改革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和要求,推进我县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圆满完成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是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基本要求”是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新形势下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上来。

具体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1、要做到“四个分开”:即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介分开”。凡是企业能决策的事情,要交给企业决策;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市场去解决;凡是适合中介组织办理的事项,要让中介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凡是基层能处理的事务,要依靠基层去处理;凡是政府该管的事情,各部门要责无旁贷地管住管好,切实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要突出“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有效贯彻实施中央的方针政策,确保政令畅通;更加注重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严格执法监管,增强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3、要强化政府的直接服务职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阳光操作,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等制度,推行行政许可统一、联合、集中办理,减少审批事项,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使广大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得到便利和实惠。

(二)以建立大部门体制为突破,整合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政府机构设置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集中体现了“六大两调整”的特点。其中,“六大”指的是:

1、“大农业”。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综合管理与统一协调,将农业局、县畜牧中心、农机中心、经管中心承担的行政职能,以及中小企业局承担的农产品加工、质量监督管理等职责等进行整合,组建县农业委员会,进一步完善服务“三农”的管理

2、“大工业”。加强对工业的统筹协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县发展和改革与经济贸易局、县中小企业局、县二轻公司承担的行政职能整合,组建县经济和信息化局,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3、“大交通”。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组建县交通运输局,将县城乡建设管理局承担的出租车行业管理职能划归交通运输局。

4、“大建设”。在县城乡建设局的基础上,组建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履行住房保障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理、人民防空等职能。

5、“大保障”。将人事局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能整合,组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体系。

6、“大文化”。将县文化中心、县广播电视中心和县体育中心相关行政职能整合,组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两调整”指的是:

1、组建县发展和改革局。将县发展和改革与经济贸易局的发展和改革职能,划归县发展和改革局;将县物价局、粮食局的行政职能划归发展和改革局。

2、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县卫生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在县卫生局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牌子。由县卫生局承担全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职责;将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承担的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以及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的职责,划入县卫生局。

(三)以强化落实责任、理顺职责关系为重点,改进政府管理体制,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要通过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有效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多头、权责脱节、人浮于事等问题,切实把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部门职责。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管理、上下衔接、有利工作”的原则,确定部门主要职责。确需几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明确“谁主办、谁协办、相互间如何衔接”。在“三定”工作中,部门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新增职责要有法律法规依据,不能随意扩大和延伸。

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内设机构。严格控制部门内设机构。改革中合并的部门要统筹考虑股室职能分工,尽可能减少股室设置;不涉及改革重组的部门内设机构也要进行必要调整,职能分工过细、业务单一、职责交叉的要予以合并。

三要从严控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各部门行政编制不增加。对于职能调整和撤并的部门,实行编制随职能走、人员随编制走。对于改革前出现的超编现象,要妥善安置,暂时允许超编运行。要从严配备部门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严禁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

四要做好定岗定员和人员安排工作。各部门要按照职位分类要求,在职能分解基础上,根据职能任务和实际工作需要,做好定岗定员和人员安排工作。

二、积极稳妥地同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

事业单位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公共平台。经调查摸底,目前,我县事业单位共有285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223个,编制3614名,实有在职人员3428名;差额事业单位17个,编制406名,实有在职人员396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45个,编制553名,实有在职人员644名。

我县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复。根据省、市安排,我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清理、规范、分类、总结”四个阶段。12月底前完成清理工作;明年1至2月份完成分类;3月份完成总结。具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紧做好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

这次改革,就是要对全县285个事业单位重新界定、分类。全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是开展清理规范工作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应撤销、应合并、应下放、应转企的情况;明确规定了保留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职责任务、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形式、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的情况。

1、要准确执行政策。科学界定各类事业的职能性质,全面梳理,逐个审议,做到严格清理,不留死角,界定准确,规范科学。

2、要严格审核把关。编办要按照方案要求,对各部门和单位的“三定”方案进行严格把关,及时汇总上报。

3、要加快进度。各部门和单位要抓紧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圆满完成清理规范任务。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这次事业单位分类的标准,就是按照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来划分,即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事公益活动”的三个大类。

“三大类”中,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要把为社会提供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划入这一类别。改革后,只有这类单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这些单位各自的职责任务不同,运行机构、服务对象和收入状况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又将这些单位再具体划分为三个小类,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

公益一类具体指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公益二类具体指面向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公益三类具体指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三大类”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和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撤销、合并、下放、转企”等方法,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

一是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转为行政机构;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进行职能整合或机构合并。

二是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目前,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在确定类别后及时转为企业,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经过相应调整后才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先列入转企名单,待条件成熟后,再转为企业。

三是对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公益属性。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和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方式,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四)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政策

一要配套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养老实行的是单位退休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职业年金等相关制度,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实现与机关、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衔接,切实保障干部职工和分流人员的基本权益。

二要配套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我县已进行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其他事业单位要根据各行业、各单位的职位分类和实际工作需要,在职能分解基础上科学定岗定员,打破身份界限和终身制,完善竞争机制,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行政化封闭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要配套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分级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已实行了绩效工资。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部署,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行。

四要配套推进财政投入制度改革。逐步加大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和支持,确保财政资金向基础性、公益性社会事业集中和倾斜。不断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公益事业投入机制。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对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投入办法。同时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和资产监管。

五要配套推进相关政策改革。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益事业。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监管制度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确保事业单位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调整力度大,事关沁县科学发展大局,事关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各单位“一把手”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机构编制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全面准确掌握情况,加强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组织、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严肃各项纪律。要严明政治纪律,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要严肃工作纪律,重大事项坚持集体讨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报批。严禁擅自提高机构规格、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严禁违反规定突击花钱;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全程跟踪监督,对借改革之机、违法乱纪的,甚至阻挠改革工作的,要坚决查处。

三要做好无缝对接。改革就是利益调整。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干部职工顾全大局,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适应改革。

1、新组建单位的负责人要按照“先到位后理顺,先运转后完善”的原则,迅速进入状态,着手机构组建、部门“三定”等工作;

2、撤并部门的领导要认真负责地做地本部门人员、资产、财务、档案材料等调整划转和清理移交工作,防止工作断档,站好最后一班岗;

3、接收单位的原有人员要想方设法帮助新进入人员适应新环境、度过磨合期;

4、新进入人员要尽快到达新岗位,该交接的工作要迅速交接,确保改革期间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