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服务调查报告

科技服务调查报告

时间:2022-01-27 15:0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服务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服务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然而,在如火如荼活动开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受条件所限,大学生总是干一些支教、文艺演出、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在总结成果时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帮助不大,相比课堂教学效果的收获不多。

2.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各高校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科技服务、知识咨询、文化辅导和勤工助学等形式。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未取得规定学分者必须重修,否则不能毕业,只能做结业处理。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然而,重视不等于就提高了大学生的认识。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看出来。在学生所写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有的写自己在假期留校搞自学的经过,有的写如何准备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补考复习,有的写听一次演讲而大发感慨或看了几篇文章就边抄边议,等等。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大学生写出了符合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安排的是实地考察、参观,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体验生活。目前,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占多数,家教、勤工助学等形式次之,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种示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关键是要为大多数非组织性的大学生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机会。

4.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经受实际锻炼,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增长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数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只是走过场。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们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有的只好到父母所在单位混时间,开一张假证明以应付学校的检查。

5.部分实践活动成了骚扰地方的代名词。

高校往往单纯考虑学校的经费问题,而忽视了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地方或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长期以往,会影响地方或单位的积极性。家长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游山玩水,采取经济上不予支持的态度。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社会实践目的,广泛开展专业实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首先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要尽量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比如法学专业在普法宣传上要发挥自身专业作用,编制普法材料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讲,并能够开展义务咨询;计算机、电子等理工科专业要在科技服务上多下功夫,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要多来到企业参观或在贸易公司与企业领导进行交流,获得前沿信息和技术;文学专业要结合时政,深入基层进行政策的宣讲等。当然,这并非是说所有的团队只能有一个专业的同学,许多团队,尤其是低年级的团队由许多专业的同学组成,但最好能在这个团队活动时确定一个方向和重点,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还是“企业参观”为重,否则就会造成在活动时的“非合力”,削弱整支队伍的战斗力。

2.确保长效机制,建立大学生专业实习基地。

高校要按照“办实事,求实效”的要求,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的原则,主动与地方联系,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覆盖面。在拓展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准企业结合点,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高校要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主动与知名企业长期开展实践合作。这些企业可以在向学生实践提供实践场所和有关帮助的过程中,提高企业的信誉,并通过学生为其提供相关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而对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又增加了自己的经历,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并已被实践证明。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和毕业实践,并指派素质高有丰富生产经验、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和毕业实践,并辅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学业和实习两不误,缩短毕业生上岗之后的实习期。

3.学校要有一套明确评价体系。

首先要抓好组织领导。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育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助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科学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实践,掌握正确的方法;为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抓好舆论导向。通过对活动典型和活动开展情况的报道,形成引导和推动活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建立宣传报道信息员制度,在第一时间将点上活动情况反馈给学院、学校及当地的各新闻媒体,为宣传报道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容丰富的活动信息;对于重点小分队开展的重点活动,宣传报道组派专人负责,做到专题追踪、深度报道。真正做到对内营造氛围,对外展示形象。

抓好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要求、实施、保障、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的必备条件;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计算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4.以专业实习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推行“就业”实践,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渠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围绕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大学生将来毕业就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加强组队的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同时,推行“试就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举措,让面临毕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有关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用人单位考察,在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择优录用,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缩短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期。

第2篇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第3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在食宿、安全及活动的开展方面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注重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与地方开展长期结对合作,把扶贫工作、科技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与大学生接受锻炼、成长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3、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性和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虽然是短短的二十天,但是客观现实给同学们的教育却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实践使他们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幻想和不现实。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4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5篇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着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着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hole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network in Changzhou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wn, and 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fusion effect of multiple subject cluster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school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rom public nonprofit, network informatization, and service special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关键词: 结构洞;科技中介;聚变效应;常州科教城

Key words: structure hole;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y;fusion effect;Changzhou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wn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017-02

0 引言

常州科教城的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四方主体构成了创新网络的主干节点,四方节点之间的信息薄弱点(空洞)导致信息、资源流转不畅,知识转移受阻。因此,急需科技中介机构在“政策-资本-技术-产业”创新链条中发挥黏合剂作用,与网络上的其它节点发生直接的强关系作用,填补信息网络中的结构空洞,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控制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1 结构洞理论概述

1974年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首先在“Getting a Job”一书中开创性地研究了“弱关系的力量”[1],在此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理论。伯特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这就是结构洞[2]。

伯特的研究表明,结构洞是一种具备竞争优势的社会资本结构,结构洞产生了信息利益优势和控制优势,这使得拥有结构洞的组织或个体更容易获得额外的更高报酬的机会,成为“渔翁得利的第三方”[2]。

例如在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图中,a、b、c之间互有联系,d与a之间也有直接联系,而c、d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a才能发生间接联系,因此在c、d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而a是c、d之间的第三方,c、d之间的结构洞使得a拥有了信息利益优势和控制优势。

2 常州科教城多元主体网络中的结构洞

2.1 常州科教城“政产学研”多元主体特性

常州科教城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是“政产学研”多元主体聚合而成的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园区由高教园区和科技园区两部分构成。

首先,常州科教城的高教园区是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由5所高职院校(其中1所国家示范院校,1所国家骨干院校)和1所常州地方领军型大学――常州大学组成。

其次,常州科教城的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与全国6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签约园区的海归创业团队达210个,园区已成功吸引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远宇电子集团、霍尼韦尔建筑智能集团等国内外众多著名的研究机构、大学、国企、民企、外企等入住。因此,常州科教城是聚集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四方发展主体构成的创新型“科-教”网络,如图2所示。

2.2 多元主体“科-教”网络中的结构洞

在“政产学研”四方主体构成的“科-教”网络中,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负责制定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聚集、引导、培育创新力量的壮大发展;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直面市场经济竞争;研究所是前沿技术研究、高精尖人才培养、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这个创新网络中(如图2所示),政府与高校和企业保持着“强关系力量”的直接联系,但其和研究所可能只能保持着图中虚线所代表的“弱关系力量”。同理,高校与政府之间有直接联系,但其与企业或者研究所之间的直接交流渠道就可能相对弱小。因此,当“科-教”网络中的任一方和其他的某个节点无法直接发生联系时,阻碍信息与资源在网络中流动的结构洞就产生了。

3 科技中介的创新聚变效应机理

3.1 科技中介的服务功能内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因此,科技中介机构属于科技服务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读国内外关于科技中介的理论文献,可知学术界普遍认可科技中介的主要服务功能是信息搜获及信息交换,因此把科技中介的功能大致划分为搜寻认知,交流吸收,商业化三大类[3];在国内的实践中,科技中介机构既能直接参与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应用过程,也能利用技术、管理、金融和市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各类主体提供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服务,或者以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形式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4]。

3.2 科技中介的创新聚变效应机理

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四方构成了常州科教城“科-教”创新网络的主干节点,科技中介应发挥其独立性、专业性、知识密集性、交互服务性的特点占据结构洞,利用信息利益优势和控制优势粘合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使得信息和资源在网络中顺畅流动,促进知识转移,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的聚变效应,这是科教城科技管理机构在政策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所承担的历史任务。

3.2.1 增强科技中介的公共非盈利性

由地方政府搭建科技中介公共服务平台,明确为非营利性机构,其运行经费来自政府。科技中介公共服务平台可作为政府部门“行政决策”的主要咨询机构,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方向等提供独立、客观、科学的调查报告;发挥公共非盈利的特性,促进集群中的各个创新主体在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上互通有无,协同创新。比如可在技术对接、信息共享、政策咨询、涉外咨询、知识转移等方面为中小企业与高校等提供免费服务,也可向行业、企业推广大学实验室、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

3.2.2 拓展科技中介的网络信息化功能

“科-教”网络中的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据优势地位,但由于结构洞的存在和“网络信息孤岛现象”[5]制约了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流动。

由于创新信息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多变性[6],在信息网络中央布局的科技中介具有其它创新主体不具备的信息挖掘、解码、扩散的能力,更专精于信息资源的传播,可将各创新主体的政策、人才、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市场、产品有机整合起来,进而与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强关系力量”,融合贯通政策链、资本链、科技链和产业链,将政府的人才、法律、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切实产出红利,将高校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顺利转化成应用成果,实现研究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价值,使得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商业盈利。

3.2.3 提升科技中介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目前国内的科技中介机构按其社会经济属性可分成两类:公共非营利性和民企商业盈利性,其组织形式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机构等,不同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侧重不同,但其专业化服务的价值体现在“比政府懂产业,比企业懂政策,比高校懂应用,比研究机构懂市场”。

各创新主体因社会职能分工的不同,在创新实践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运行机制中的薄弱短板,因此,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要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化服务,比如为政府提供第三方调查数据作为决策参考,为中小企业解读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商务计划,提供金融、人力资源等服务,将高校的隐性技术知识深度解码,凸显其显性生产力并找到市场上的买家,为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找到风险投资和产业化路径。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任敏,李璐,林虹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34.

[2]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47.

[3]郭元源,池仁勇,段姗.科技中介功能、网络位置与产业集群绩效[J].科学学研究,2014(06):841-844.

[4]中研普华公司.2013-2017年中国科技中介服务市场现状观察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中研普华公司研究报告720345.中国行业研究网,2013.

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达161.8亿元、4352.3亿元、14986.5亿元,产业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三二一”模式。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行业均得到优化调整。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现代制造业同比增长10.4%,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金融业同比增加11%,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9.5%,高端服务业增速也高于三产平均增速。

1.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决定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行业选择

李志伟、仉媛(2015)通过对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指出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多;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尚有一定空间,但由于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增多,该吸纳能力仍有限;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则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可见对于女性农民工而言,主要应该在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寻求自己的就业岗位。

2.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的空间定位

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明确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从而进一步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将制造业、汽车、石化、劳动密集型商业等进行外迁,而这些行业恰恰是吸纳农民工较多的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和诸如北京动批、大红门批发市场等劳动密集型商业更多的是吸引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必将影响着这些人重新进行行业或就业区域的重新选择。

3.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层次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终将有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客观上需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及市场对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从而促使就业层次提升,反过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不应该是“弱势群体”,需终生注重自我竞争力的构建

一直以来,学者对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关注更多是将这一群体归于“弱势中的弱势”的层面进行研究,笔者希望改变这种被动的、片面的认识,应该客观、全面、多元地认识她们,更多的给予她们尊严与尊重、赋予她们机会与空间,她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将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北京外来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中如保险经纪人、医药代表、环卫工人、服装厂工人、塑料厂工人、电子厂工人等,不乏工作业绩突出、能力不凡者。总结她们成功的经验不难发现,往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自我就业竞争力。

1.重视自我职业规划和上升空间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虽然有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如果能够充分重视自我职业规划和上升空间,则能够比较主动的选择自己的工作行业和地域,为了预期的上升空间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有助于就业竞争力的持续。

2.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

《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3%,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同样具备自主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条件,但有的却由于自己的价值观偏差、主观能动性不够等因素,影响其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维持。即便出现好的工作机会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错失良机。

3.具有性别意识和竞争意识

受传统家庭观念“女主内、男主外”的影响,女性农民工承担家务劳动成为一种普遍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男性大都不承担家务劳动和某些生产劳动,而实际上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女性农民工会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则女性农民工又会承担更多的再生产的活动,使得女性农民工的压力增加。强化社会性别意识,让她们意识到不同性别在各种行业中存在着差别,以便恰当发挥其性别优势,使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尽可能做到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分工趋于平衡。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又会促使她们在工作中的付出换取相应的社会认可与回报,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

4.深入领会和掌握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内在力。通常会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就业机会能否获得。然而,这常常是她们就业之初所欠缺的关键能力。对于具备大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而言,可以凭借其相应的毕业证书作为找到工作岗位的砝码。但对于其他人员,则需要进行自我进修或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培训,以便适应岗位职责需要。

5.拓展潜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通常是在环境发生改变或恶化时,她们表现出来的承受能力、具备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处理危机事件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这些将实质上影响着她们在工作岗位中走得长远的问题。

三、发挥“政府——社区——企业”三方主体的助力作用

1.政府要“有所为”,充分发挥好政府的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的手段,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等手段,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和竞争力的构建。如,首先,政府结合当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围绕构建就业竞争力的五个要素开展短期、中期培训,政府应给予在培训专家库或人员及资金上的资助和支持。其次,完善地方面向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并在缴费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她们能够有能力参保、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再次,在政府统筹安排、制度许可的情况下,对参与提供培训或吸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的机构、企业或个人给予税收上的优惠,鼓励社会多方主体参与。此外,政府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没有渠道了解就业信息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供需市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2.社区要充分发挥好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做好片区女性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社区作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基本平台,除了服务好本地常住居民外,可以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外来人口容纳进来,特别要额外关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让其分享城市化的成果,为生活和就业提供服务。

3.充分调动企业在吸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培训等方面的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区域特色;成功创业;教育

    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体现自己的特色。对五年制高职校来说,紧跟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应当是一个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理念,它有利于提高高职生创业的成功率,是当前高职生成功创业的新引擎。地方高职校为地方经济服务,抓住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抓住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牛鼻子。

    1.大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促使我们重视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教育

    对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概念化,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找不到符合区域实际的项目,是高职生创业成功率如此之低的重要原因。近几年,高校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广大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许多高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许多大学生也满怀激情投入创业之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却极低。据有关资料表明[1],社会上创业失败率为70%左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左右,毕业后自主创业率也不过1%,可见同社会上的创业相比,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是不容乐观的。

    2.经济区域化趋势引导着五年制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顺应这个时代潮流的创新创业则更容易取得成功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一方面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的个性化。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地聚集于有特色的地区。区域特色因个性而存在,个性成为区域价值的依据,如深圳经济区域、苏南经济区域、苏北经济区域等都有自己的特色。

    3.五年制高职校的现状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教育区域化的方向

    地方高职校应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渠道的培养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各地高职校、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高职毕业生区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不强,不愿意在本地创业。因为经济相对落后,毕业生大多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亦将他们向发达地区企业推荐。

    4.高职生区域化使创业倾向区域化

    高职生的生源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即大多来同一个地方,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生几乎全来自本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极为熟悉,区域化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创业的展开,并提高成功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社会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对立志创业的五年制高职生如何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参考模型。他们应该试图建立宽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多与人沟通,并与社会网络成员建立广泛的事务关系。而区域化则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抓住以上问题,五年制高职生创新创业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山重水复之际,出现柳暗花明。那么,如何进行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呢?各个区域有自己的特色,下面以江苏宿迁为例,作一简单说明,以期抛砖引玉。

    宿迁市属于苏北经济区,建市十多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增幅连续几年全省第一,被社会誉为宿迁现象,区域经济特色初现,但仍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的落后地区。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的培养的人才大量的流失,同时,我们还发现引进的外地人才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一、以区域特色教育为中心,重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并建立长效机制

    1.强化乡土教育与创业教学,增加高职生对区域创新创业的了解,培养高职生区域创业之心志

    五年制高职生年龄较小,阅历也浅,对创新创业问题认识不深。区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许多高职生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未必对当地区域全貌及历史文化等有透彻把握;再加上中学阶段的升学率教育,许多学生曾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外界所知甚少。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转化的效率也惊人。因此高职校宜及时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为其补上这一课,让学生受到丰富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强化学院学生扎根宿迁、建设宿迁,在宿迁创业的坚定信念。

    宿迁市编写的《宿迁创业文化读本》,是了解宿迁市市情及创业状况的较好的资料,适合在高职校中传阅。同时,开放教学内容,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查阅区域性报刊、网站等,并逐渐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及时了解区域最新信息、创业文化,学会运用信息,跟上区域经济发展潮流。

    2.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丰富创业内容,调动高职生持续的创业热情,培养高职生区域创业之智能

    五年制高职生的创业热情很高,但其持续性不强,往往遇到一点困难就全部放弃。对此,我们要倍加呵护,为高职生成功的区域创业提供充分的课程准备。课程体系应调整为能够涵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环境、艺术、社会发展知识、区域创业优惠政策等诸方面,满足时代需求的体系。增加区域市场与经济、环境与发展、人文与道德等课程门类,正确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指导的关系。尤其注重适当的艺术教育,从内外激发高职生创业激情。

    抓住教学这个中心环节,通过教师将区域创业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热烈的教育氛围,以此提高高职生学习与创业教育有关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评估机制。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知识的运用、整合与创新,采取书面考试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的形式,并且提高能力测评项目比重。

    二、政府、社会、学校联动,共同组建高职生区域创业平台

    宿迁全民创业的热潮正蓬勃兴起,高职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应积极地参与其中,以补充自身,并逐步将社会资源化为己用。可以这样断定,凡是没有明确指明不让学校参加的活动,学校都有参加的可能,凡是没有指明不准让学校利用的资金、资源,学校都可以利用。

    1.充分利用社会培训,积极争取联建创业实践基地。宿迁市政府非常重视创业文化建设,并于年初始组织了多次创业培训,设立了专门的创业服务中心,出台了许多创业优惠政策。学校应带领学生积极利用这些创业平台,带领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积极争取联建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进基地实践获得经验,让基地的成功者引导学生更好的创业,通过基地寻求创业机会。

    2.以项目带动创业创新,发挥高职校师资优势,带领学生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我国企业没有技术自我研发的传统,大多没有设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却还没有,宿迁市企业多属于后者。

    高职校要跳出只管教书育人、不投身经济战场的封闭办学圈圈。教科研人员不在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的需要不了解,但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师生集体攻关,积极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解放思想,开设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新研究、新专业、新班级、新培训,以满足五年制高职生区域创业的需求

    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的个性化,对高职生创业有新的要求,需要高职生不断补充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这两者促使高职校不断进行新的研究,创建新的专业形成,而不应该仅仅是文凭的发放点。形式上可采取专项培训、短期培训等。

    这儿的问题是许多高职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这种开拓的勇气,不是根据区域优势,而是根据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学生的感觉还是没学到知识。我们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更要教以致用。也许有人会说,高职校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开,有些专业即使是区域所需、学生所需,学校也想开,但缺乏实力。对于这类问题要分类对待,只要对区域创业有益,完全可以尝试着来做,下面试着列举几种情况来说明:

    1.区域成熟产业,看其前景决定是否发展。若是无公害、日不落产业,大力发展,引导学生在此创业,如宿迁花木产业、高效农业、畜牧业等等,都应当深入研究,应当开设此类专业,或者类似短训。师资可以就地取材,从当地聘用即可。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

    2.区域初步发展产业,看其趋势,趋势良好的朝阳产业,则开发新专业。如电子产业等,应用广泛,适合深入开展研究,形成自己优势,同时也可以组织集体攻关设计。对学生加大教育力度,为学生开拓创业领地。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志愿服务;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其中志愿服务活动在农村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专业技能,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目前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一)农村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志愿者们坚持以服务农村为宗旨,经常组织志愿意者深入各村,开展慰问老党员、特困人员和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志愿者们还经常开展公益活动,并将具有农技、医疗、文艺等方面特长的志愿者骨干逐步充实到服务新农村志愿者队伍中去,使志愿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树立了志愿者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人士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服务内容也更加广泛,为推进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贡献。

(二) 建立村级志愿服务站

近年来,在很多行政村都建立起了志愿互助帮扶管理站点,负责发动本辖区内村民开展志愿互助帮扶。同时也加强了对村级志愿服务站的指导,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村级志愿服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志愿者招募、选拔、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工作。各行政村由村两委组织,组建以村民小组组长为主体的村民互助志愿者队伍,使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跟市、县、乡镇志愿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使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活动之前有动员、活动之中有指导、活动之后有反馈。

(三)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农村志愿服务在服务领域的开拓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扶贫开发、爱心助学、青少年维权、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多个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项目。此外,技术性领域的工作是知识、科技含量较高的志愿服务,这一领域的开拓是农村志愿组织未来工作的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立以青年企业家、科技星火带头人、青年经济人为主的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送政策、法律、科技“三下乡”活动,指导农村广大农民和青年科学种植养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青年志愿者科技服务队还深入农村社区、农村中小学校园、乡镇企业宣传科普知识,发放科普宣传单;医疗服务队每年深入农村社区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体检;防火宣传队在防火期间深入各林场、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宣传防火知识,发放防火宣传单等。

(四) 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根据农村现实需要确定服务项目,组织相应的志愿者开展服务,促使志愿者与服务项目之间更为契合。不仅提高了志愿服务的频率,而且还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规模和内容,使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真正符合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为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农村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 农民参与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目前农民对于志愿活动的认识还是不够,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年轻人甚至是老年人都会利用休息时间做一些其他工作,以期获得更多的生活收入,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做志愿服务。另外大部分农民对志愿服务了解程度并不高,对有关概念、价值、特征等知识缺乏认识和理解,志愿服务意识尚未真正融入农民生活,农民参与度低,志愿服务人员结构呈现单向发展趋势,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二)农村志愿服务社会化水平低

农村志愿服务依然局限于组织推动,受政府政策影响,具有一定的官方或半官方色彩。农村志愿服务深入发展固然需要加强党政部门的领导和扶持,但过多地介入,单凭行政手段来组织志愿行为,难以保障志愿服务的实效,尤其是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各类志愿组织难以实现步调协调、资源共享。因此,农村志愿服务常会受到服务时间、服务规模、服务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比如农技方面的指导,上级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可能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当农民朋友遇到农作物、禽畜等发病的事情,往往会因得不到及时指导而错失防治时机。

(三) 部分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尽管有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执行负责人,在肯定大多数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由于责任人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使得有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没能真正起到实际作用,在农民群众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觉得我们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些务虚的工作,面子工程。因此对于志愿服务新农村这项活动,必须更加注重实效,让农民群众在志愿服务中真正收到实惠,只有实实在在对农民群众有益的东西,才会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推广、更容易产生效益。任何脱离农民群众流于形式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都要在今后的实施计划中删除,因为衡量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只有一个,农民群众接受不接受、欢迎不欢迎。

三、加强农村志愿服务的思考

(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供公共财政支撑

可探索通过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与农村志愿服务相结合、公益事业与农村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发掘政策潜力,加强宣传,倡导社会各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农村志愿服务事业,在慈善机构设立基金会,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会的方式,为志愿服务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同时还要建立基金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机制,逐年按比例加大基金投入,并建立基金规范使用与监督制度,在政策上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对农村志愿服务的投入。通过搭建社会参与公益活动的平台,建立项目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冠名赞助、充实农村志愿服务经费,打造农村志愿服务品牌。同时农村各社区也要与各单位建立良性互动的共建关系,通过不断创办农村社区服务项目和设施,吸引单位资源,拓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领域,不断深化农村志愿服务。

(二) 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广大农村青年应当成为志愿服务新农村的主力军,村级志愿服务站要在志愿招募、选拔、培训等方面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建立起一支符合新农村建设特点,满足农民群众迫切需求的农村志愿服务队伍。比如在农村党、团员青年中率先进行一些知识技能培训,并逐步推广,将农村种养殖作为农村青年学习农业技能的大舞台,请农业产业化带头人为农村青年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实行农村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制。通过网络、朋友推荐、手机短信、宣传册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队伍。二是健全志愿服务网络,以市直部门和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为骨架,村(居、社区)为辅助,建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实现志愿服务全覆盖。三是建立定向志愿服务制度,市直部门和单位定点联系帮扶一个村,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初步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促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夯实基础拓展领域,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坚持以创新思维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在激发参与积极性、增强志愿服务成效的同时,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工作品牌。为使农村志愿服务成为建设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召开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会,创作农村志愿服务相关戏剧、歌曲,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开办专题专栏,宣传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先进经验和事迹,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在进一步夯实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爱心助学,青少年维权,环境保护,巡防,青年就业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基础的同时,要继续拓展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领域,如将问题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列入志愿服务对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以“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线,坚持文体形式多样化,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以村级文体活动中心为主要阵地,以农村青少年活动之家为辐射,以农村团组织为依托,经常性地开展农村群众性文体交流活动。

(四)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志愿服务意识

在农村,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工作领域,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进程。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也应成为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认识志愿服务,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参与志愿服务;努力实现从单向服务到双向互动的转变,从组织推动向自发行动的转变,从组织覆盖到全社会参与的转变。首先,在发挥青年志愿者主力军作用的同时,依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巾帼、科普、红十字、老龄、城建、教育、村居等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全社会参与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局面。其次,加快推动志愿服务由城区向农村拓展。依托开展的各类干部驻村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以整治农村环境、帮扶困难群众和困难学生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正村风促文明,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第三,培养网络爱心志愿者,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不定期在网络空间学雷锋倡议,吸引爱心网友广泛参与。近年来,网络爱心志愿者相继组织了“关爱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爱心让你我同行”公益演出,“关爱白血病儿童”,无偿献血。抢救病危产妇等影响力较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

当前,农村志愿服务已在各地农村扎根开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新农村默默奉献,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将志愿服务新农村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嘉兴共青团.桐乡市屠甸镇团委关于志愿服务新农 村现状调查与思考.2007-12-26.

第10篇

论文摘 要:成人教育在建立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灵活性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是民族地区其他高校难以媲美的。因而从创新体制机制出发,建构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创新教师认定标准和培养途径或为可取之径。

民族地区的滞后,实际是教育的滞后。其产业结构调整受其生产力水平及发展速度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调整目的是要改变地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这一任务完成的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积极灵活性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是民族地区其他高校难以媲美的。它在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诸方面与产业结构调整更相适应,在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各类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方面,也更能促进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然而,由于西部山区、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师,尤其是成人高校的教师流失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落后,反过来又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继续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影响社会的和谐,制约小康建设进程。

因而,建构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其评定标准和培养途径应结合产业结构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为此,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探索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认定标准

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以是否依据所学服务当地产业,尤其是否为当地产业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为标杆。根据调查报告可看出,三农问题一直制约当地经济提升的瓶颈。产业组织分散,布局很不合理,而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科技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交通通讯、科研教育不发达,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其标准可认为:

(一)要做一名成人高校好老师,首先要热爱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事业

“名师出高徒”,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生素质的高低,只有造就一支适应当地民族产业升级改造的教师队伍,才能造就高质量的学生。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

(二)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

首先,要有了解民族地区学生的能力。成教学员有比普高学生特异之处,在学习的年龄、时间、地点等方面迥异。在学习的内容、方式上更有灵活性。

其次,处理民族产业教材的能力。教材只是“点”,产业才是“面”,如何将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教材“衔接”,从此可折射出教师的“底蕴”。

再次,课堂教学能力。是否真能诠释学员心中之疑,带来学员产业升级价值观,在此可得以彰显。

最后,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为此,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深入学员,了解学员。在深入中排解当前农村发展的困境,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在了解中消释学员产业调整之惑,提高学员农业转型的能力。

(三)创新民族教师认定标准

为了更好地引导民族教师的有序发展,在我国尚无标准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自行制定民族教师的认定条件和培养管理条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民族地区教师宜承担当地产业技术开发科研工作情况;(2)教师参与民族产业项目实践活动情况及认定;(3)教师带教学生从事民族产业科技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创新成人高校教师体制机制

我国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大因素。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经营规模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农业社会效益高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解放农村牧区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将带来结构创新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课题调查组认为可这样实施:

(一)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机制

推进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体制与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加强成教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对口部门之间的联系,实行教师与农村产业教学实践“衔接”制度,从源头上提升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

(二)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选拔机制

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建立符合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规律与民族产业尤其是农业改造升级相联系的公开招聘新教师制度,改进考试的科目、内容和方法。完善成人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成人教师准入制度,探索建立民族地区成人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逐步推行民族地区成人校(院)长公开招聘选拔制度。

(三)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配置机制

创新编制管理办法,制定民族地区成人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建立健全成人高校教师编制定期调整机制,严格落实成人教育与普高教育一致政策,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合理确定教师、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比例结构。对到农村地区和两翼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成人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完善民族地区成人教师转岗、退出制度。

(四)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积极探索多元化、分类别、分层次的评价方法,构建以农村产学研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符合成人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完善各类人员职务职级体系,加大学校绩效考核权重,扩大民族地区成人高校评价自主权。

(五)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分类指导民族地区教师发展,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善农村科研成果知识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成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对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和农村项目工资制等。

(六)加强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考核评估

提高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年度考核的评估权重和分值。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信息化支持系统,推进教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别是在双语教学方面加强考评,这是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使之适应当前民族地区正大力开展的农业产业升级改造。为此,要建立“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双语教学”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

三、注重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途径——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

(一)改进认知,注重实践

根据国务院关于西部发展战略之计,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成人高校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服务产业,服务当地,在有效转型中更新教师的知识观、价值观,促使教师在劳动付出价值体验中形成有效技能。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实践,让教师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知民族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二)注重互补性的研究与实践

在创新成人高校体制机制的外因与教师本身的内在需求下,让教师主动追求自身的成长,即注重产业结构改造与谋求自身幸福指数相伴。尤其宜强化自身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习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前瞻性、互补性的研究与实践。诚然,此研究必将引起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育课程整合向纵深层次发展,也必将促使教师的良性成长。从而,提高教师有效技能,打造民族地区成教学科教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民族产业发展。

(三)以民族产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

学校应积极鼓励引导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从事一定的科研项目,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民族产业科研项目的鉴定、论证以及科研项目规划、申报等工作。如此,既促进民族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又能使教师了解民族科技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提高。

(四)适应契约合作为民族教师提供实践平台

契约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当地民族产业部门以协议的形式界定的合作方式,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教师了解生产实际,直接参与民族产业调整实践,参加产业转型调研、分析、处理,参加企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科研等工作。产业调整是民族教师服务产业的最好课堂。

参考文献

第11篇

1、负债业务:截至11月底,我行全口径存款时点达到60978万元,较年初增长2358万元,其中对公存款余额达28614万元,较年初增长1525万元,储蓄存款时点余额32364万元,较年初增长833万元。截止11月底全年全口径日均存款余额为60625万元,较年初增长1020万元,其中对公存款日均已浮出水面,较年初正增长39万元,余额为27517万元;储蓄存款日均余额为33108万元,较年初新增981万元。

2、资产业务:截止11月底,我行贷款余额为40273万元,比年初新增万元。9月底,我行向__项目成功营销4亿元贷款,并分别于9月底投放2亿元、11月置换1亿元固定资产贷款,有效调整了我行的贷款结构,提高了利息收入水平。同时,我行今年在房地产项目贷款营销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分别营销__、__两家优质房地产企业贷款各5000万元,为我行房地产金融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年累计收息达到634.26万元,资产质量良好。全年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达13189万元,手续费收入达到6.6万元。

3、中间业务:今年我行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各种渠道,积极组织收入,提高收益水平。截止11月底,全年累计中间业务收入达172万元,比去年增速达到215%。其中10月份我行收到第一笔财务顾问收入7.5万元,以及国际结售汇收入2800元,开拓了新的中间业务空间。发售国债1651万元,基金1300万元,信托280万元,各类保险25万元,理财产品中间业务收入达到__万元。

4、国际业务:今年我行国际业务有了较大的进展。通过营销__科技、__等有进出口业务的贸易企业,我行仅10月和11月就完成对公企业国际结售汇82.59万元,国际结算量达到71.71万元。11月,经上级行批准我行开办外汇储蓄业务后,我行积极行动,对前台员工进行多次国际业务培训,悬挂宣传条幅进行业务推介,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始办理业务,为我行今后国际业务和外汇理财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电子银行业务:为了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高科技服务,减轻前台压力,今年我行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目标。截止11月底,我行共发展企业网银客户14户,个人网银273户,CALLCENTER签约287户,网银结算量达到32393万元。

6、其他方面:20__年__路支行在结算服务、核算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同时也积极参与__支行举办的各种活动,在行庆50周年合唱比赛中,我行做为牵头行,积极准备,组织有序,与营业部、黄河支行组成的参赛队一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主要工作回顾

1、围绕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20__年的工作中,__路支行始终坚持以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为目标,以增加收入、创造效益为工作成效的评价依据,对每一项产品、每一个客户进行认真地梳理,挖掘潜力客户和潜力产品,合理调配人员,达到提高经营水平的目的。今年,我行充分认识到省行理财中心的潜力,通过与省分行个人客户部的多次沟通,利用理财中心的优美环境,开通对公高端客户窗口,不仅完善了理财中心的功能,也提高了对公高端客户对我行的满意度,实现了对客户的差别化服务。此项举措对我行的服务水平是一个很大地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今年的业务发展中,我行将对公客户进行了细分,有信贷业务的客户和存款余额较大的客户由客户经理进行维护,小额客户由前台通过优质服务进行维护,要求每天专人统计余额变动,大额进出情况,并调查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量身定体的服务方法。初步形成多层次的营销网,如前台柜员通过余额大小或者大额进出筛选出潜力客户推荐给客户经理,客户经理负责上门走访维护,并由前台客户经理进行方便快捷的核算服务。今年以来客户经理维护的优质客户户数增加了42%,存款余额增加22%。

在今年3月份储蓄存款达到37000万元以后,我行对私存款新增不理想。一度回落到年初320__万元左右。目前通过设立对私前台客户经理,开辟VIP客户专区,筛选金博大和世纪联华返款商户的前20名做为重点寻找沟通联系等手段,发现并留住高端客户,从而促进对私业务向上增长。同时狠抓前台人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目前由于DCC上线、集约化经营等因素流失的客户已逐渐开始回流。

2、积极推行绩效管理,提高支行管理水平

年初伊始,我行率先推出《绩效管理实施方案》,为每一个中层干部量身定体,制定了绩效管理目标、绩效管理综合评估和相应的激励约束办法,经过科学的推算,对每一位中层干部所在的岗位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设定,并由行里与中层干部的各自不同岗位相互进行认定。通过绩效管理的推行,使中层负责人的责、权、利相匹配,以鼓舞中层负责人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经过半年多的运转,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效果已得到充分的体现。部分部门也在本部门内部对员工进行了试运行。我行试行的绩效管理办法也得到了金水支行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认可,准备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推广。

为了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5月份我行出台了客户经理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考核办法,由于激励约束有力,使客户经理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营销客户,主动承担行内大客户的维护工作,我行对公业务有了较大的起色。今年我行自行上报申请审批的项目全部得到省分行认可并顺利通过,使__科技、等信贷业务的投放为我行今年以及明年的对公业务 、国际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严把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

今年,面对DCC上线、员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差错率较高等情况,我行从严把关,要求员工提高核算质量,积极防范资金风险。通过强化培训、一对一老带新等方式,迅速提高核算水平。对会计主管的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对核算差错出台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使员工的业务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迅速的提升。同时,在人员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将B级柜员岗位后撤,做好全行后台稽核工作,从严把关,使我行的核算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4、强化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今年,我行加大了培养优秀人才的力度,把内容繁多的学习培训多层次分布在立体培训网中,让全行员工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适应建行改造和社会竞争的所需人才。员工的培训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展开:1)积极组织员工参加上级行培训,全年参训132人次,是力度最大的一年。特别是支行在人员短缺、业务繁忙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让每一个前台员工脱产11天专心学习。2)、支行自行组织对全体员工的深化培训。专项制定学习计划,每周安排2个晚上培训。培训采取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每次由3名员工做讲师进行背课,使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讲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加大对客户经理、中层负责人、业务骨干的提升培训。组织读书活动,推荐《细节决定成败》、《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优秀书目,开展读后感想座谈,使骨干人员得到有效的素质提高。

5、把安全防范溶入日常管理,防微杜渐,继续创造安全无事故

安全是各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是第一要事。对外我行密切关注社会形式,严防不法分子的侵害。从早接款晚送款,到出入通勤门,我行都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督促每一个员工遵照执行。做到人人熟悉防抢预案,定期演习。对内签订职工联保责任书,员工思想动态调查报告。设立专职稽核员,对帐务全程监控,并制订核算差错处罚办法,有效遏制了业务差错和违规违纪现象。今年处罚相关责任人20多人,消灭隐患30多起,有力保证了我行业务发展。

6、工会把“家园文化”深入推广,团队凝聚力越来越强。

今年工会注意“家园文化”建设,给每一位过生日的员工当日送上一份鲜美的蛋糕。同时组织员工参加了合唱、跳绳、乒乓球、篮球运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特别是由支行领导带队的合唱团,经过精心排练,在20多家支行参加的比赛中一举夺得第一名,使支行团队凝聚力空前加强,员工踊跃参与团队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1、前台服务存在差距,客户投诉时有发生。今年我行发生一起有效投诉一起,严重影响了我行的信誉。

2、客户经理队伍有待于加大。现有客户经理只是维护了对公客户,如果加上对私客户维护,显然人力不足。

3、对公、对私业务发展措施落实不到位,需要树立全员营销理念,以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4、网银、电话银行签约推广力度不大,柜面客户排队的压力依然很大。

四、20__年工作规划

20__年发展思路:以学习《决定》为发展契机,围绕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深入挖掘人员和业务潜力,积极组织各项业务发展,坚持走高端路线,创新经营,规范发展,防范风险。

1、指标规划:对公日均新增3000万元,储蓄日均新增20__万元,中间业务收入有更大突破,实现180万元;储蓄存款争取突破4亿元。国际业务、电子银行、客户拓展指标争取完成金水支行下达的任务。

2、继续推进绩效管理,促进全行经营绩效的全面提高。

3、扩充经营人员队伍,增设客户经理岗位,从核算主导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化。

4、会计达标通过一级验收。

第12篇

关键词:群众体育 城镇化发展 影响因素

一、背景

中国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众体育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提升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城镇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影响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度解析显得尤为必要。

二、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小城镇群众体育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小城镇的规范与管理、经济发展、场地与设施情况及个人收入、健康意识、闲暇时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安排情况等。由于诸多因素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四点。

1.体育意识与健康观念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功能的认识。在群众体育发展的诸多研究中,体育意识及观念始终被列为核心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各阶层的体育意识与以往相比,普遍有所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也渐趋深入与丰富,但状况仍不理想。农村及小城镇更不容乐观,且呈现出不均衡状况,表现为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人多不具备体质教育和锻炼身体的意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更是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对全民健身的认识依然停留于政府的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基础上。群众组织者往往也处在一种为比赛而比赛的无意识状态,没有认识到组织比赛的真正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百姓的健康服务。

要改变小城镇体育意识薄弱的状态,政府应从当前经济、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出发,扩大宣传,营造一种全民健身的舆论氛围。利用传播媒体、公益广告牌、宣传画等各种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体育意识,并不断传播科学的健身方法。另外,社会和个人都应加强文化素质的提高,因为文化素质高的人,受教育程度高,在吸收新观念新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上也较文化素质低的人深刻透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有可能寻找各种方式包括体育健身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更有可能接受新观念充分展示生命、享受生命。

2.地方政府态度

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运动,最终要通过地方政府的行为才能得到落实。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权力机构,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相对特殊的身份、地位和智能行为。它具有一种双重身份:既是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地执行者,又是自己相对独立的管辖区域,可发号施令干涉单位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

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也为其在群众体育开展工作上带来了弊端:其一,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狭隘的局部利益出发,借口地方体育健身情况的特殊性,重视抓经济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全民健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中央政府的全民健身计划采取消极的态度。其二,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的统筹规划和发展中往往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和角色错位。要么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大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要么把本该由社会办的事情独揽起来;有时又把自己的社会职能一股脑地压在社会组织头上,在执行、监督、管理和调控等全民健身运动运行的职能中,地方政府往往摆不正自己的真正位置,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中央政府只着眼于全局这个“面”,地方政府则需要兼顾这“面”与地方这个“点”。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地方政府对有关社会体育的法规、文章的执行力度也不够。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民族身体素质”。法律条款中明确了群体的地位,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明确群体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贯彻体育法规,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

3.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

(1)经济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变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人们在追求发展和享受快乐体育时,也必须首先满足生存需要。当人们还为生计所累时,是不可能会有闲情去做锻炼身体、娱乐身心之类的活动。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但体育活动绝不能没有经济作基础。同时经济条件还与体育消费和闲暇时间的支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消费直接影响着人们接触体育的机会。

(2)社会进步及科技的影响

农村小城镇除了经济建设之外,还应有文化的建设。一个地区的社会进步、社会文化,对群众体育活动内容的产生与发展、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形成乃至人们对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现代体育科技是推动群体发展的强大动力,它能有力地对群众体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指导,也能增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功能、体育运动与抗衰老关系的认识。另外,端正科研部门的服务方向。开展体育科技服务,主要应在体育锻炼监督、体质评价和运动处方等方面入手,开展不同年龄、不同项目负荷与锻炼效果关系的研究,使小城镇全民健身科学化。

4.群众体育组织与管理机构

由于群众体育管理体系具有边界不清的特点,它是一个社会多种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组成的,使用的场地设施多属于不同的社会系统,资金也是从多种渠道汇集的。不同的社会组织往往会从自己组织的立场出发,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这就需要找到各社会组织与小城镇群众体育的利益结合点,使它们认识到小城镇群众体育的投入与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小城镇群众体育各组织管理部门应协调配合,共同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各种组织的职能作用,促使社会的所有成员从不同渠道参与健身,并更好的利用各种社会体育资源为全民健身服务。体育管理部门要与文化、教育管理部门分工合作,与工会、老年体协、老年活动中心、共青团、妇联、本城镇的各社区及乡镇群体中心紧密合作,建立畅通的横向网络。还要加强本城镇下属的乡镇等基层群体组织的建设,因为小城镇群体的日常活动都是在基层活动点(站)进行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群众体育由于受国家全面包揽,才致使后来各群体组织之间分工不明确、边界不清。因此,更好的协调社会各组织的行为,尽量减少和缓和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强化他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社会各组织对群众体育的整体利益的认识,明确群众体育的目标,是做好小城镇群众体育管理的前提。

三、结语

体育意识与观念是影响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与难点问题。政府应从当前经济、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出发,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传播媒体、宣传画、设服务点等途径改变人们的体育意识与观念。

地方政府是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执行者和调控者。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领导阶层,应认真贯彻体育法规,制定相关的执行文件,并定期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明确群众体育的重要性,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增强全民体质上。

经济是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现代体育科技是推动小城镇群众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政府应加强小城镇经济基础科技文化的发展,鼓励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企业资助全民健身。

组织管理机构是小城镇群众体育的直接执行者。由于它是由一个社会多种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组成的,所以各部门应协调配合,更好的利用各种社会体育资源为全民健身服务。另外,加强小城镇俱乐部建设,提高会员制比例。在下属乡镇建立群众体育组织机构,尽力扶持企业单位成立健身俱乐部或其它商业体育俱乐部。

小城镇群众体育必须完全溶于整个社会发展中,社会中的任何单位、环节、因素都必须协助、支持其工作,使小城镇群众体育真正实现与社会、经济、人文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仇军.体育人口形成的路径分析[J].体育科学,2003,(1).

[2]肖进勇.现阶段我国行政部门管理手段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