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4:4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铁路信息化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成了必然的趋势。高速铁路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其资金投入数额高、技术需求高、品质监管严格,经过对运用信息化加以管控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管理能力。信息化在铁路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铁路领域发展的重点策略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高速铁路作为政府重要的建设项目,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质量监管严格,在其项目建造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下面将进一步突出说明信息化在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1高速铁路信息化的简介
信息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方向,已变成促进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是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策略。信息化在铁道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铁路领域发展的重要策略与现代化的重要象征。高速铁路作为政府重要的建设项目,投入的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质量监管严格,在其项目建造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优化管理过程,提升高速铁路建造品质。
2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2.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信息资源共享性。构建一个公共的信息控制系统,介入在建工程管理的各个机构、各个管理人员把自己享有的信息资源输入到信息系统中,便于各方了解项目有关信息,第一有利于提升工作速度,第二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让工程的透明度提升,使大家可以更准确、深入掌握工程建设情况。利用共享的信息平台为有效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信息。
(2)部门沟通及时性。沟通指的是人和人之间传输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对于工程获得成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大规模工程,通常牵涉到诸多部门与诸多人员,工程开工时,需要项目经理及大批的设计人员,管理机构和项目负责人可把需求直接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和有关机构进行交流。各个机构均应当配备专门的沟通专员,另外应考虑平台出现问题无法交流时,运用其他的交流方法。让人员在配置和各专业间的条件提交更简便,责任更清晰,让工程科学、稳定实施。
(3)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的优化。信息化工程不单单是过程的自动化,其还包括管理形式和业务过程的整合。信息化构建是一种管理的革新,因为其牵涉到公司的诸多方面,因此在初期建设过程中,应当选取水平较高的项目负责人和成员,此对信息平台的构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2提升高速铁路项目管理能力的本质要求
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品质要求严格、技术繁杂、建造时间短,工程管理是高速铁路建设获得成功的保障。现代化项目管理要求管理信息化,将信息的搜集与处置当做平常管理的主要任务,将定量和定性剖析有效融合,有依靠主观经验判定转变成依托信息合理决策。因为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文件存储、报告打印、图形操作页面、互联网通讯等效能大幅提升了人们实施工程管理的质效。让信息化变成工程管理的主要渠道。目前电脑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已经从最初的文字处理,上升到了3个不同的层级,分别是信息管控、建造指挥、战略支撑。
2.3建设数字铁路的根基
数字铁路是以GPS、RS、GIS、信息平台、虚拟化、物联网、信息集成等技术为依托,探究我国铁道基础设施、移动设备和铁道环境的信息化,达成铁道服务资源与运输资源的全方位管控与直接显示的铁路信息平台。数字铁路具有数字化、自动化、虚拟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是一个巨大、繁杂的大工程,是对铁道信息化的进一步拓展。铁路信息基础架构应当在铁道建造期间便初步建设,这是由于全部的铁路基础设施信息均在建造期间逐步累积构成的。假如未曾在铁道建造阶段注重基础设施的材料的搜集、归纳与架构化,构成完善的铁道信息基础架构,构建数字铁路也就无从谈起了。
3高速铁路信息化对工程管理的必要性
3.1信息化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性
(1)可提升企业业务流程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措施达成人才、资本、材料、信息资源的集中谋划、调配与协调,让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业务过程有效融合,让信息平台变成工程信息沟通的介体,进而增快工程管理平台中信息反应速度与平台的反应效率,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对于建设公司来说,有重大价值。据统计,在国外建筑业企业中凡运用项目管理平台的公司,施工进度提高50%,施工质量提高40%以上,而施工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15%-30%和5%-20%。
(2)实现合理高效的监督,加强企业决策力度。对于建设公司来说,信息技术可以对公司工程施工的各个时期加以有效监督,不管是工程的进度、协议践行的程度,还是工程中人力、机械、材料的运用费用,均能够依托计算机技术加以即时监督。
(3)打破地区限制,达成了跨区域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协助公司解决此种跨部门、跨地区合作、交流等难题。特别是自从中铁建设集团实行地区管理以后,我们更需要此种迅速、即时、高效的信息互享与交流平台,全方位满足工作需求,提升管理效率,减少公司的跨地区管理费用。对于工程涉及全球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我们来说,运用工程管理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等应用程序更有助于达成全球业务的集中管控。
3.2信息化对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1)顺应施工工程管理对信息量的要求,达成信息的高效整合与运用长时间的粗放型管理,导致建设公司对搜集、归纳和使用信息的忽略,并逐步形成了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模式。随着公司建筑工程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加,施工信息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信息统计模式,不仅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还增加了传输的流程,且在传输过程中极易造成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使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将工作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还能形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共享,同时还能对信息予以进一步挖掘,有效提升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2)构建合理有效的预算计划体系,对成本加以全方位管控利用信息平台不但能够构建全方位预算体系,减短预算时间,另外依托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做到质量有根据、耗费有定额、管理有规范。
(3)形成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等“四流合一”的信息化模式运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对企业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予以及时处理,且在公司内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网络平台,从而有效实现公司“四流合一”(资本流、物流、数据流、人流)的集成管控局面,大大提升了公司整体的运行效率。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3.3在企业整合能力方面,信息化具有的重要意义在高速铁路施工单位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而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企业整合能力角度而言,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影响。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企业财务、材料采购、具体施工以及劳资等内容的整合、提炼和升华,并有效形成总部、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相信随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日臻完善它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因为信息化管理在其自身系统的建立与框架基础上本身就有其科学性、及时性、系统性、联动性等各方面优势。也能促进铁路系统更好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铁路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己成为必然的选择。使行业、企业、建设项目都能在信息化管理中受益。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开展。要紧紧围绕着当前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着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系统的需要,来逐步完善高速铁路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使之能在以后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浅谈信息化在高铁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3).
[2]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施工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技术;2015年S1期.
【关键词】铁路运输;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30-01
铁路运输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铁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一批信息系统相继投入运用,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铁路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解决铁路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铁路做出了以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重大决策,重点强调信息化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就是要以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铁路现代化,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包括: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力公信息系统等。
二、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不够完善,总体思路形成较早,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及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需要,二是通信网建设滞后,网络及信息安全工作薄弱,信息传输通道拥挤、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综合应用难以展开,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投入应用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始信息的采集不够及时、准确、完整,与实用要求有差距:五是采用信息技术后,仍沿用传统的作业流程,组织机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信息化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具体来说:
1、铁路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目前铁路当局组织结构的战略目标存在不一致。过程中出现条块分割等诸多不利于铁路运输业协调、统一发展的因素,出现了只注重眼前私利,而缺乏整体效益的现象。虽然铁路当局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只是在单项应用上收获了一定成果,但没有明显的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没有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组织整体的利益目标却没有实现。
2、铁路运输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信息通道能力与铁路运输业务量的增长不适应,铁路光纤数字传送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诸如,信息不能实现数字化接入、陈旧设备超期服役、铁路信息安全保证系统不完善、信息标准化体系不统一等。接入网端的不统一已经成为了阻碍信息通讯的主要瓶颈。
三、铁路信息化建设中的未来趋势
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思路,紧密结合铁路运输生产的实际需要,努力推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整体提升铁路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
1、随着中国铁路IT系统不断发展,各种不同的应用和业务系统在网络上运行越来越多,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要求对系统集成技术管理的内容日趋增多,包括网络管理、性能管理、应用管理、使用管理、安全系统等内容。
2、伴随中国铁路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直接导致管理人员不断增多,管理流程日益复杂,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技术管理体系亟待需要完善
四、铁路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规划
1、建设原则
(1)贯彻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的思想;(2)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3)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4)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6)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提高应用软件的研发水平;(6)重点强化运输繁忙的东部地区和在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铁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7)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注重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系统开发建设,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信息化整体效益;(8)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2、规划的体系结构
(1)铁路信息化重要应用领域。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和人员,以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保障运输安全为目标,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以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竞争能力、增运增收为目标,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
(2)铁路信息化基础平台。铁路信息化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是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五类平台。
3、管理保障措施
(1)信息化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措施。加强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推行,加快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2)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保障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强化业务部门与技术开发部门的沟通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建设程序,加快铁路信息化建设步伐,保证系统建设质量。
(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形成全路性的铁路信息生产运行、技术支持、网络管理、软硬件维护维修系统:建立健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一系列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建立按市场方式运作的信息系统维护体系,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明确用户和维护单位的责权关系,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铁路信息化知识产权保障措施。坚持采用正版软件,加强知识产权使用的管理,落实开发经费,保障研发单位的权益。
(5)信息化建设中的工程管理保障措施。建立项目立项和审批措施,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建设中的监理制度、项目的调试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评估制度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机制。
(5)信息化建设培训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各级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素质,保障信息化建设顿利进行。
(6)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信息化的规划、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促进铁路信息化健康发展。
1 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定义及问题分析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很多领域开始引进科学信息技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在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铁路运输企业也紧追时代的潮流,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其存在着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很大的投资力度,因此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对铁路的客货运输需求与运输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铁路运输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数据形式不统一。铁路运输有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不可能在铁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投入无限的资金与精力,因此,我们只能选择重点项目去建设,这导致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的存储与传输也存在着多样性,这也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进度,数据形式不统一使得各个管理信息系统间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增大,导致数
据传输效率降低,阻碍了铁路运输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进度。
第三,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不足。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是我国科学技术信息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其本身发展的时间还有限,我国还没有成熟、有效、系统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既懂得铁路运输管理,又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专业人才,这使得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的研究不成熟,阻碍了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在实践中的有效运用,减缓了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进度。
2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必要举措之一。信息化的全局化和可控化,使铁路运输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可以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突飞猛进的飞跃:
第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企业内部多个部门的不同项目,导致资金散乱,财力匮乏。而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运输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采用
机器化操作,合理审批资金流向,并进行及时有效的
监督,真正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采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明确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保证企业信息及时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3 关于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完整规划的建议
3.1 确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原则
①结合性原则。必须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用高效的信息开发方式,将企业的流程再造过程,包括流程重组、流程分析等,与网络平台的开发结合起来,根据铁路运输实际情况,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逐步推广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开发。
②经济实用性原则。这是铁路运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握的原则,必须在制订规划时,遵循企业的生产实际运营情况,根据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管理层次和队伍素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订与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不能盲目追求创新,盲目追求高科技,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网络信息平台。
③参与性原则。铁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仅要成为其使用者,还要参与其中,成为其建设者,要分析企业的生产化流程,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全局性的预测分析,领导决策层也要参与其中,以促进信息化规划的开发进程和速度,为企业的运营决策服务。
④动态化原则。铁路运输企业要在信息化规划的同时,保持动态变化的心态,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进行调整,通过循环往复的运营而产生增强化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时调整和动态的,要在逐步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实现逐步的增大效益。
3.2 形成信息化规划的整体架构
①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统一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由于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点较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力度,但是毕竟资金有限,因此应该把最有限的资金运用到急需建设的管理项目中去,不能仅顾及眼前利益,要通观全局,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由铁道部组织专家小组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全路的现实情况综合利弊制定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标准,并监督各运输企业按照规定实施。在各运输企业建设完信息化管理项目后,由专门专家小组进行评估,指出其中的问题,以安排资源整合共享。
②引进综合型专业人才,加强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上文提到,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较短,还不是很成熟完善,并且缺乏既有管理经验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铁路运输企业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存储安全管理。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引入市场机制下的商业模式,缓解人才紧缺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使运输信息专业机构参与到铁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减少铁路管理部门的工作负担。同时,引进大量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使他们投入到铁路运输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演练中,以满足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需求,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结合与有效运用,为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保证。
3.3 确立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和阶段目标
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实现铁路客运站的综合现代化系统,全面推广编组站自动化信息系统,加强各个部门团结合作,启动并实施这几项信息化工程,从而实现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阶段性目标是在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要将长远的整体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的、具体的工程项目,各个部门团结合作,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尽快建成全路客运售票系统,改造现有的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成为全路数字数据网;尽快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在主要站段建立信息库,在计算中心建立中央信息库,实现信息统计、加工处理等功能,在网上进行汇总和分发,实现数据交换;着手建立铁路运营信息系统,并逐步推广列车控制信息系统,完成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关键词:铁路运输; 构建; 信息化系统;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日益成为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提高铁路运输系统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铁路运输系统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来看,构建成熟的信息化系统是未来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促进铁路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要对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要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质量,满足铁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需要,提升铁路运输系统的信息化程度。
二、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从目前铁路运输过程来看,构建信息化系统不但是提高铁路运输安全性和高效性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铁路运输系统内部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是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必要手段
对于铁路运输来讲,安全性和高效性是衡量铁路运输质量的重要指标。在铁路运输的实际过程中,铁路的设备和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过程中。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重要应用,在铁路运输中构建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了铁路提高运输效率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
2、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是满足铁路运输发展的必要措施
考虑到铁路运输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作用,在铁路运输发展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质量,就要对铁路运输系统进行积极的优化和升级,以保证铁路运输发展的快速性和稳定性。从目前铁路运输的发展来看,构建信息化系统时满足铁路运输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保证了铁路运输发展的质量。
3、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是提升铁路运输科技含量的必要方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运输设备和运输系统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一背景下,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成为了铁路运输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满足了铁路运输系统发展的需要,也提升了铁路运输系统的科技含量。因此,对于铁路运输系统而言,构建信息化系统时提升科技含量的必要方法。
三、铁路运输过程构建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内容
信息高速公路主要是由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和各部门以及公用的应用信息系统所组成,因此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内容大致也就包含这两个方面。
在铁路信息网络方面,“十一五 期间已经建成中国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CRPAC),这是继铁路电话网之后第二个覆盖全路的信息传输阿络,也是全路计算机联网的基础。该阿络除了满足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的传输信息要求外,其网络用户还包括已经开发的各种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如铁路各部门的业务(计统、物资、工业、人劳、教卫、行政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全路客票预售系统。此外,该网络还配置了可与国际联网的电子信箱系统,提供网络增值业务,如远程文件传送、软件资源共享、电子数据交换(EDI)、可视图文信息、智能用户电报、号码簿系统、传真存储转发等一系列新的数据通信业务,它们为铁路运输信息化提供了潜在的市场能力,也使铁路信息化工程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目前的铁路数据网是建立在分组交换技术(也称x.25技术)基础上的,它的传输速率比较低,不能满足高速、大容量信息传输的需求,更不能视为中国铁路的信息高速公路。实际上,除了上述全路电话网和铁路分组交换数据网已经全路联通(到各分局及主要站段)外,各路局还有许多尚未全路联网的信息传输通道,例如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已经开通在路局范围内的数字数据网(DDN),许多铁路分局已经建成传输速率不同的局域网(LAN),还有一些单位已经开通无线电数据通信网(W-LAN)。
四、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的要点分析
认识到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以后,我们就要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积极构建信息化系统,保障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得以发挥,全面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输效率。从目前铁路运输中信息化系统的实际构建过程来看,其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铁路运输中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应从现有系统网络的改造开始
在铁路运输中构建信息化系统,不仅仅是信息系统的新建,针对现有系统网络的改造应作为首要内容。由于铁路现有的系统网络相对庞大,各项功能比较健全,在现有系统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但可以减少资金投入,也可以对现有系统网络进行综合利用,提高了现有系统网络的利用率,满足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需要。
2、铁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应提高系统的覆盖能力
从目前铁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来看,要想发挥信息化系统的积极作用,就要不断提高系统的覆盖能力,使信息化系统成为满足铁路运输需要,提高铁路运输网络有效性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在铁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应将提高系统覆盖能力作为重要的技术指标,保证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
3、铁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应努力建设多功能子系统
在铁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信息化系统不只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其子系统主要包括: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铁路运营信息系统(OIS)、列车控制信息系统(CIS)等。因此,在铁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子系统的构建质量,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考虑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十分必要的。通过在铁路运输中构建信息化系统,不但能够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也促进了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对铁路运输过程中构建信息化系统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质量满足实际要求。
参考文献:
[1] 熊玲玲;谷海;张艺;;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现状及营销发战略研究 [J];科技和产业;2012年04期
[2] 宁善佑;;我国铁路货运价格策略研究 [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年06期
[3] 何成才;;我国铁路综合调度模式发展研究 [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年10期
[4] 文超;彭其渊;文欢;;告诉铁路列车运行冲突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从分析铁路建设项目物资信息管理现状入手,引入“互联网+”思维,开发适用于铁路建设物资管理的信息系统,以期实现移动办公和信息共享,做到信息数据动态实时、完整精确、过程可溯,推进铁路建设物资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工作。
关键词:
互联网+;建设物资;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建设物资是指形成实体工程和实现工程功能所必须的物资,通常占工程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建设物资管理是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铁路建设管理推进标准化信息化背景之下,如何结合区域化的项目建设管理机构分布,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供应商等参建各方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物资动态管理、精确管理、过程控制和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多项目铁路建设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1铁路建设项目物资信息管理现状
1.1信息方式以静态数据为主
较长时间以来,铁路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都是以项目指挥部的方式存在,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项目完成开通运营后又重新组建新的项目指挥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少从长远角度考虑对建设物资进行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大多数建设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都是以纸质版、EXCEL表格、或向软件公司购买的单机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为主。
1.2物资管理各阶段数据孤立
从铁路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经批准后,建设物资的计划、招投标、合同签订、供应、结算、验工计价、概算清理等各个阶段就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各阶段数据孤立存在。在实践中,物资管理从计划、招投标、合同签订、供应结算到验工计价等各阶段,工作往往不是由同一部门负责,存在大量反复统计、前后数据不一致等情况,严重影响物资管理工作效率。
1.3缺乏数据综合分析利用
建设物资供应进度是实体工程进度重要的客观分析资料,也是成本分析的重要资料。但在现有管理方式下,很难对各项孤立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给决策层参考。如果决策层需要某个项目的建设物资实时数据,需要层层统计上报,很难快速、准确地提供。
1.4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供应商等参建单位及物资、计划、合同、财务、审计等各部门经常需要使用物资计划、供应、结算、验工计价等数据,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1.5远程使用数据不便
由于建设物资管理人员经常往返于工地或在外地出差,常常出现需要使用某些资料而移动存储设备、笔记本电脑内电子文档不全,或者在外出差却需要使用单机版系统导出信息等情况,无法利用移动网络进行办公,造成管理者的诸多不便。
2系统构建
开发基于“互联网+”的铁路建设物资信息系统,必须将原有静态、分散、孤立的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与参建各方实现信息共享,利用“互联网+”的乘数效应,做到建设物资管理信息数据动态实时、完整精确、过程可溯。
2.1系统架构选择
与C/S(Client/Server)方式比较,B/S(Browser/Server)架构不需事先安装调试客户端,并具有更好的跨平台性、可扩展性、易于升级维护等特点,适应建设物资信息系统用户多、交互性强、移动办公的特点,使用户能随时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及时办公,所以选择B/S系统架构。
2.2系统层级选择
通过对基于“互联网+”铁路建设物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决定系统设计为3层体系结构,包括用户层(WEB层)、应用层(包含业务外观层和业务规则层)、数据层(包含数据存取层和数据存储层),每一层均可单独扩展和升级。
2.3系统安全性分析
为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主要采取以下几个安全防范措施。一是采用SSL协议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B/S之间通信安全,防止数据泄漏;二是采取病毒防护、身份认证、漏洞扫描、防火墙等技术防护措施,保证系统运行安全;三是数据库安全方面将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分开部署和隔离,限制数据库访问权限。同时采用定期备份、同步备份、异地备份策略,实现灾难可恢复性。
3系统主要功能分析
信息系统分为基础支持、业务执行、决策分析等3大基础模块。
3.1系统数据采集原则
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按照现行铁路建设物资管理办法和现有铁路建设物资管理主要流程,将日常手工作业流程转换至信息系统内进行。从工程承包单位录入物资总需求计划开始,打通后面的所有建设环节,使数据纵向流转至后续各个阶段,避免人为录入失误。保证了建设项目物资数据的真实准确、过程动态、记录清晰。
3.2系统数据流程
系统数据流程为:开始工程承包单位录入物资总需求计划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核(必要时转设计单位确认)建设单位录入招标公告录入中标信息签订合同(录入合同信息及扫描件、质保金比例、质保期等)各标段录入季度分月需求计划(在总需求计划额度内选择合同)建设单位向供应商下达供应计划供应商接收供应计划供应商录入发货信息工程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进场验收标段收货确认供应商从收货确认中生成结算清单结算清单审核(结算及付款审批仍为纸质版)验工计价概算清理结束。
3.3系统功能模块
为实现上述流程,系统设计了物资目录管理、计划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供应管理、结算管理、验工计价、工作流查询、统计分析等9个功能模块,并根据用户角色和职能不同分别赋权。
3.4统计分析功能
系统对总需求计划、季度计划、招标、合同、供应、结算、验工计价等情况,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和维度等各种组合条件进行实时查询和统计。以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总需求计划执行情况为例,实现对项目、标段、物资类别等的计划、合同、供应结算、验工计价情况的数据查询和汇总,并可导出EXCEL表格等。
4系统的功能创新
4.1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建设
在构建系统时,按照“互联网+铁路建设物资管理”的思维,将参建各方及供应商按铁路建设现有物资管理方式和流程纳入互联网平台。这种构建方式既能实现建设物资管理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又有利于各方共享信息数据。
4.2由参建各方共同录入实时信息数据
本系统的数据均是由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部门分别录入,如工程承包单位录入物资需求计划;招标部门录入中标信息;合同管理部门录入采购合同;供应商录入发货信息;标段录入收货信息等等。这些数据录入后,还需经过相关人员审核确认才能生效,保证了系统信息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以总需求计划审批流程为例,工程承包单位录入总需求计划后,需依次经过监理、建设单位工程部(必要时转设计院确认)、建设单位物资部(初审、终审)等程序,所有程序通过后才能确认生效。
4.3多项目同时使用系统
根据区域化建设项目管理机构的特点,建设单位同时负责区域内多个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根据这一特点,本系统从角色区分、建设项目选择等功能对项目进行分别管理,适应了多项目同时使用系统的需要。
5系统的应用
1优化发展中心城市
注意维护生态环境,发展都市农业;城市东南部作为生态维护、生态建设重点区域,限制发展一般性制造业项目。万宝、米沙子方向,城市未来工业发展预留地,必需科学控制,防止低水平盲目开发。实行控制开发。城市西北部限制一般工业和大规模的人口集聚,控制开发的区域。城市的西北—东南方向是城市生态建设主轴。
南部新城核心区为副中心,以市建成区为主中心。机场等为组团,东北—西南为主要工业发展方向,东南—西北为主要生态建设方向,形成“主副中心、分散组团、轴向发展”城区发展格局。年,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左右,市区人口控制在360万人左右。
城市二环路以内的核心区域为城市的中心区,重点建设的区域。以人民广场为核心。集中布局金融安全、文化教育、信息通讯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激进服务业,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以市政府南移为契机,规划建设南部新城区,形成城市的副中心,集中布局现代化、生态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行政、文化、旅游、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城市中心区,根据各城区的区位优势、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汽车开发区、经济区、工业园区、站建设、区政府北迁以及世纪广场和东方广场等周边开发为契机,规划建设几个有特色、高品位的区域性中心。
实施重点开发。西南部依托高新区与汽车区,鼓励开发的区域。城市的西南—东北方向是工业发展主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汽车产业,构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特色工业区和新城区;东北部依托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东湖开发区,集中布局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玉米加工业、入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建设成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向型经济区域。
2加快建设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
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步伐。加大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等重点工程建设,依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产业、人口和其他要素向县(市)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集聚。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4个次中心城市,以及12个重点城镇。年,4个次中心城市城区人口超越25万人,各重点镇区内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
3努力构筑大经济圈
以为中心,建设和改造市域内部分国道、省道和县道。以高等级公路连通与周边的县(市)区,100公里半径范围内构建一小时经济圈交通网,并逐步实现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交通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带动经济圈快速发展,培育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加大同吉林中部城市群合作的力度,加快建设经济带。扩大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东北物流走廊和东北经济隆起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建设道路交通、水、电、热、气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提高承载能力,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城市面貌。
1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航空运输为辅助的中心成网、成环、四周放射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交通枢纽中心。
新建和改造150条城区主次干道及支路。启动城市快速道路系统一期工程,城市路网建设。以完善城区道路网、建设城市快速路、改造城市入口为重点。对二环路、三环路及纵横方向主干路网的瓶颈路段、路口进行拓宽改造,重点建设解放大路-亚泰大街、吉林大路-东盛大街及东三环路等交通节点的立交桥或高架桥,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通行能力,逐步实现二环路、三环路重要道路网节点立交化。新建和改造线国道出入口、大街、公路、公路和等5个城市出入口。重点发展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完善与新建轨道交通工程,适时开展城市地铁前期工作。
新建铁路西客站,铁路、航空和航运网建设。配合国家规划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高速铁路、铁路复线和地方铁路。改造铁路编组站和东站集装箱场站。完善国际机场功能,增加航线,建设机场物流区。疏浚松花江航道。
2城市供水。积极配合省里抓紧实施以为重点的中部城市群引水工程。规划筹建第六水厂,新建东南部和南部水质净化工程,完成地下455公里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改造二次供水设施。年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45.6万立方米。
3城市供热、供电、供气。中心城区以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集中供热为主。年全市年供电能力达到139亿千瓦时。规划建设引气工程,完成地下400公里煤气管网的改造,年全市日供燃气能力力争达到150万立方米以上。
4棚户区改造。建立政府组织、以区为主、市区联动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配套建设、梯次开发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有计划、有组织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确保三年内完成市区108块、71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
5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区光纤到社区、家庭,农村到村部。加快信息化政务建设,完善信息港、政府专网、部门纵向网和基础数据库,逐年提高网上审批和网上的水平。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建设综合性电子交易以及汽车、农产品专业电子商务系统,促进信息处置、物流管理、配送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年,城市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城市管理
关键词:现代物流;高铁时代;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
物流业是为实现物质的流动所采取的一系列辅活动,主要包括物质流动的设计、运输、包装、仓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而现代物流业是现代产业演进与升级的产物,在国际上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标志,并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高铁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在桂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是现代物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将会提高物流的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必然大大促进桂林国际贸易的发展,为铁路运输企业的国际物流提供更多的商机。同时,也将给物流企业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外资物流企业直接从事集装箱、冷藏、快运和多式联运等专业性运输,对铁路货运企业本身起步晚、技术落后,竞争力弱的专业性运输构成比较大的威胁。
1高铁时代下桂林物流的发展现状
桂林位于我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处于西南内陆经济圈、中部经济圈、华南经济圈的交汇结合部,也是湘粤桂经济带核心区之一,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1.1高铁时代下桂林现代物流的基础设施
高铁时代下桂林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分不开的。广西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不断优化的基础设施。广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了铁路、公路、港口、内河航运的建设。具体如下:(1)铁路建设。加快发展高速铁路,提高技术等级,扩大路网覆盖,增加铁路网密度,逐步形成以南宁为主枢纽的快速客运网和大能力货运网。到2015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km以上,铁路网密度每万平方公里210km,复线率55%,电气化率70%以上,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城际高速铁路网,实现地级市开通城际高速列车,基本建成“一轴四纵四横”现代化快速铁路运输网络,全面进入高铁时代。(2)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和地方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出省出边出海通道工程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大幅提高公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到2015年,力争公路总里程超过11.5万km,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8.5km,其中高速公路新增3500km,通车里程6000km以上,基本建成“四横六纵六支线”高速公路网,实现高速公路网覆盖所有中心城市,85%以上的县城半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为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0km、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打下坚实基础。
1.2高铁时代下桂林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桂林周边国家的物流发展。广西周边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其中东盟国家的影响力比较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408万km土地、1.3万亿美元总量的经济区。广西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对高铁时代下桂林发展现代物流是一个难得的机遇。(2)桂林周边省区的物流发展。桂林周边省区主要有湖南、四川、广东等省,这些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在物流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湖南,北有长江,南靠广东,湘江贯通南北,并且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对高铁时代下现代物流的发展更具有优势。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的上游,主要农产品有粮食、油料、烟叶等。四川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厚,整体经济实力较强。广东位于中国最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制造十分发达,在电子信息、机械、纺织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3)桂林周边城市的物流发展。在广西北部的物流通道中,柳州和桂林相距较近,容易形成竞争。因为柳州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工业制造基地。柳州依托其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交通优势,对物流业和商贸的发展非常重视。
2高铁时代下对桂林现代物流发展问题的研究
2.1桂林市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桂林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较全国而言桂林是三线城市,接受高新技术和研发存在困难,获取最新物流信息和反馈较缓慢,由于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需的物力、人力的认识不足,尤其缺少充裕的资金支持,不能保证对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往往半途而废,或者根本不去尝试,这也常常成为物流信息化停滞不前的制约因素。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缺乏懂计算机和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对信息化的需求缺乏明确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和策略。所以,导致桂林市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2.2服务水平不高
自营物流比例高,物流分散、单一、原始等非合理化状况突出,服务水平和效率仍处于低效率阶段。现有物流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水平都比较低,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和装卸功能,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大多数工商企业内部生产与流通“大而全”、“小而专”,物流要求采取自我实现方式,自营物流方式基本为仓库加车队。
2.3桂林高于全国物流的平均成本
一是大型物流节点建设缓慢。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城市面积不是很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大型仓库、配送中心、货运站等对现代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畅通形成了障碍。二是桂林铁路运输道路弯曲。由于桂林以喀什特地貌为主,不容易建设笔直的铁路。所以导致桂林铁路的运输耗油量大,物流成本高。
2.4重速度不重安全
对于高速铁路的高速发展,我们在追求高速铁路技术运用,自主创新、勇于开拓时,也看到了一些盲目性。我们对高速铁路发展的了解,无非是“提速、提速、再提速”。速度上去了,却没有保证应该有的安全性。在屡次发生的高铁事故中,暴露的都是安全方面技术、管理和维护的不足。
2.5缺少专业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业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现代运输技术与现代仓储技术为手段、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为指导的高新技术型产业。因此,发展现代物流对于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很大。现时,国内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这无疑也制约了桂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3高铁时代下对桂林现代物流发展的对策
3.1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运输产品的设计和营销都将实现信息化。目前在高速铁路的运营管理中,信息化已经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营部门将开发出铁路通用卡、互联网等信息服务,为旅客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从票务查询、订购车票、订购酒店等免除了旅客的后顾之忧。
3.2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桂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一是继续加速构建以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干,以中心城市的物流存储设施为节点的物流通道系统;二是加快规划建设适应城市及产业需求和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现代物流园区;三是进一步强化以铁路、公路等货运场站为主的运输枢纽建设。推动技术创新、提升空间交易效率,以此带动区域内优势产业的崛起。
3.3提高服务水平
由于现代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加快物流企业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具体措施有:一是调整物流企业的规模,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引入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比如,引入Wi-Fi等无线上网技术来提升旅客在旅行途中对时间的利用,可以实现旅途中的商务办公以及娱乐休闲等;三是完成桂林铁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改版,为公众提供实时路况、交通气象、出行线路、等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并在网上提供票务查询、订购车票等服务水平。
3.4降低桂林物流成本
一是推行高铁集装箱运输,提升物流业整体货运能力;二是要大力投入桂林的城市交通建设。其中包括衔接各物流节点的市内公路交通建设,包括远城区范围内的道路、高速公路建设,还包括途径桂林区域内的贵广高铁建设;三是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可招纳和培养有真才实学的物流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扩充物流服务项目和设备,不断向物流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5重视安全,发展环境友好型的高速铁路
随着高铁速度的加快,必须加强对对车辆抗冲击性能的研究。同时,不断研究高新技术,降低高速铁路的噪声和电磁污染,为旅客提供可持续且环境友好型的运输方式。具体措施有:(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率、安全与效益的关系。(2)加强高铁技术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工作的管理。(3)强化铁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各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和有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进一步修订和健全各级各类事故应急预案。同时建立健全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特别要加强桂林政府的应急联动,形成合力。(4)加强高铁运行环境整治。要进一步加大高铁安全投入,确保生产和使用安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落实运营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开展评估工作;科学布局高铁建设。
3.6加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以适应高铁时代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而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拥有。在培养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物流企业建立专业人才竞争机制应重视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多渠道培养既熟悉物流管理业务,又懂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物流信息化人才;物流协会举办高水平的“物流人才”培训班,培训工作要从开发人的潜能入手,制定中长期战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形成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良好氛围;加大对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认识到融入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学习现代物流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既要注重本系统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融会相关系统业务知识,注重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贸易规则;既要提高其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又要培育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组织管理人员到一些优秀的物流公司考察,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为铁路货运业融入现代物流奠定基础。
作者:梁业章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物流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2郇亚丽.新形势下高铁时代到来的区域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王凤学.中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关键词:信息化 调度管理 神华集团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05-01
神华集团是由国务院在1995年批准,建立的国有独资公司, 该公司主要生产、销售煤炭资源,促进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并将铁路与港口作为主要的运输服务方式,以发展综合性能源企业,保证开发与规划的统一性,促进神华集团的高效发展。
一、神华集团调度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实际运行
1.调度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
神华集团中的调度系统是由集团公司、子公司以及矿厂三级调度体系组成的,对矿、路、港、电等各个分公司实现分级调度管理。因为调度管理是由二十个单位在全国五个省市分布的,主要从西部边际延伸到东海,不仅跨越千公里,还分布于点线面,但整体的实施难度确比较大。所以,该集团的总调度室是以铁路通信网络为主的,并将电信网络作为辅助,不仅实现了现代化装备发展,还能保证系统与通信系统的高效运行[1]。并且,该公司系统也是利用华为公司的综合视讯系统形成的,具有上百兆的太局域网,能够形成电话、传真以及网络为一体的多种通信方式,保证调度管理通信系统的全面性和统一性,各个生产环节的紧密性和连接性,能够保证集团经营活动的有利实施。所以说,利用电话、传真以及网络等现代化通信设备,不仅促进了与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互动性发展,保证对各个产业营销渠道的监督、管理工作,还能促进调度管理工作的高效管理[2]。
2.调度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2.1与下级单位的业务流程
集团调度管理部门的各个职能主要对集团系统内的日常生产情况、经营情况进行指挥、协调等,以促进工作执行的平衡发展。该系统主要通过矿、路、港等各个生产板块实现信息流通,并对其有效处理,不仅要完成上级交代给的任务,还能将信息传达给的下级,以促进信息传达工作的有效执行,保证对存在的信息交流问题严格解决。通过生产、运输与销售等一体化运行方式,不仅能保证产品价值的有效提高,促进全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还能将产品从产地运输到市场上对其销售。根据下图的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神华集团的调度管理工作不仅能促进企业内部生产工作与经营工作的有效协调与衔接,还能保证计划、组织工作发挥协调与控制职能。所以说,神华集团的调度管理系统在对下级单位实现业务流程工作期间,不仅能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还能提高企业的自身地位,保证能够符合市场上的发展需求[3]。
2.2日常的工作流程
神华集团的调度管理部门是以集团的年度计划作为主要依据以及基础的,并全天对煤炭实施生产、铁路运输以及港口装卸等调度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全面了解到神华集团生产工作与经营工作的全部动态信息,还能对这些动态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好预测、分析以及预防工作,及时处理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还能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改善,以保证能够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掌握调整作业与计划工作之间存在的矛盾,在这种工作过程中,不仅能对工作进行有组织、有动态的指挥、调整,还能保证生产工作、经营工作的协调稳定实施[4]。
二、信息化调度管理在神华集团的实现
1.信息的互动处理
神华集团实现信息的互动处理工作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调度管理工作促进神华集团形成一个整体,加强了信息之间的互动与处理,保证信息在利用过程中实现全面性发展。因为调度工作具有更广的发展范围,能够为调度部门中执行的企业生产、经营等工作提供全面性,并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统一性。并且,生产、市场、经营与运行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调度信息网络来实现的,并在第一时间内促进生产、经营动态工作的集成与发展,保证获取的信息能达到及时性、准确性获取特征。在各个运营环节上传递信息过程中,调度部门还需要做好信息记录、分析以及处理等工作,这样不仅能满足企业领导对生产工作的积极指挥,促进经营决策工作在执行期间,满足信息的发展需求,还能使各个部门的指导工作能够独立运行,完成信息服务工作,这样不仅能使神华集团中的各个环节相互沟通、相互促进,还能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其二,调度管理工作还能促进信息的高效运行,并实现快速性、时效性发展。因为神华集团是跨区域、跨行业实现的大型企业,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同时,还需要对生产运行工作实施管理。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调度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特征,该管理工作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还能完成上级与下级信息的高效传达。同时,还能逐渐对信息进行沟通、落实,保证对生产经营、生产活动中的各个问题及时解决。神华集团内部的煤炭、铁路以及港口等工作都容易出现一些故障,因此,为了及时对其作出预案,就要实现各个职能部门组织的具体任务,保证能利用相关问题严格解决。神华集团在现代化发展中,之所以能实现较大效益,获得生产的安全性,主要就是实现了调度工作中信息的有效性发展,并促进互动信息的结合应用[5]。
2.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
神华集团的总调度室是利用统筹优化、科学管理等工作、手段对存在的各个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保证在工作执行期间,能够利用平衡、推拉等方式对各个环节工作进行控制、处理,保证各个环节工作都能协调发展,以保证生产工作、经营工作的安全、平稳运行。神华集团在每个月份的下旬,都会支持召开总调度室,在该会议中,主要对该月份存在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并保证各个销售工作、组织工作、运输工作等都能按照相关计划有效执行。同时,神华集团还要根据集团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实际变化条件,充分考虑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保证在最后能够按照相关计划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6]。
3.消除“木桶短板”
根据木桶理论进行分析,一个木桶是由长短不同的木块定制而成的,一个木桶的盛装水量是由最短的木块决定的,所以,为了能保证木桶的水量能充分l挥,一定要利用相关方法消除“木桶短板”。在神华集团调度工作中,公司中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就为木桶的单个木板,这些因素虽然是单一存在的,但相互之间又存在较大联系,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沟通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情况下,神华集团在硬件与信息的相互融合下,都完成了一个整体性环节效应,无论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造成不利因素,也都会出现“短板”效应,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影响产品的流通与运输的价值。在2004年,神华集团的生产、运输系统都面临一些问题,如:在神硕――朔黄铁路二期工程没有完成,给整体生产链造成严重的“短板”[7]。如:黄骅港航道的稳定运行与港口的装卸作业的认真完成存在较大关系。如:一线设备故障的多发时期,影响了生产工作的安全实施。根据以上相关问题的分析,调度管理工作一种各个企业主要重视的话题,所以,加强对各个组织的协调与管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铁路运行效率的有效提升,保证在提升卸装能力的同时,促进航道整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并且,做好该工作,还能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提升煤炭的生产效率,促进装车能力的有效提高,还能满足市场上的变化需求,促进煤炭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的有效发展,并合理解决铁路运输与港口吞吐量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有利实现。
三、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神华集团中建立信息化调度管理,能够促进系统、平台的统一应用。该平台在形成上,具有集成性、全面性等特点,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继元.煤炭企业集团公司多级调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构思[J].工矿自动化,2014,40(8):75-77.
[2]石守明.关于包头矿业公司煤炭集团生产调度管理创新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
[3]李海龙.浅谈神东煤炭集团生产调度管理创新[J].陕西煤炭,2011,30(2):110-111.
[4]田以海.浅析化工企业生产调度管理[J].化工管理,2014(30):20-20.
[5]陈旭.燃料调度管理系统在发电集团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9):50-53.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铁路施工;管理构思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近年来,应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大型、特大型站场及铁路枢纽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如沪宁城际、京沪线、京广高铁等,这对铁路的设计及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1]。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复杂的地理环境,而且涉及众多复杂的单项工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特大桥及站场工程。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产生于19 世纪70 年代,目前BIM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已得到较好的推广与应用,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一定的应用,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为建设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为项目的各个参与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协同工作与交流平台[3-6]。从而减少了设计与施工返工、提高了工程质量,并节约了建造成本与工期等。本研究拟将BIM 引入铁路工程的全寿命周期,进行展示与管理,以确保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竣工验收后管养的便利性,提高铁路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
2、BIM在国内铁路建设应用现状
2.1 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现状
目前,铁路工程项目的设计更多还是依靠传统的二维图纸,并通过整合各专业图纸来分析设计中存在的冲突;施工部署则主要依靠项目管理人员的学识和经验来制定与实施,且同样是采用二维图纸来表现。由于铁路工程自身的特点,其设计复杂,构件繁多,仅依靠传统的二维图纸审核很难发现问题,这些设计问题通常等到施工过程中才能暴露,届时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进行变更设计,从而影响了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也将影响建设工期。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出现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协调问题,不得不组织更多的人员进行多次审图,由此管理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因此,保证铁路工程设计的可实施性与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对铁路工程的顺利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2.2 BIM技术在铁路工程项目推广难点
随着BIM概念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关注和研究BIM,在理论研究层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BIM应用的铁路工程第一线,兼顾铁路建设工程技术和BIM知识的很少。
一支成熟的BIM技术团队需要有合理的人才结构,既要精通计算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铁路工程专业技术,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无法适应BIM技术应用的要求,工作一线的技术人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BIM技术。而且,一支BIM技术团队的成长,也需要不断在真实工程案例中进行磨砺,不断破解建模、修改信息参数难题。
2.3 现有BIM软件在铁路施工中的尝试
宁波铁路枢纽甬江主桥长909.1m,为我国首座铁路钢-混混合梁斜拉桥。项目部以该桥为依托,开展关于该桥的BIM模型研究,分析现有BIM软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基于BIM的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构思。
施工期间先用3Dmax软件建立了全桥结构模型,体现整体结构外观形象;由于该模型更多的体现结构外部观感效果,不能精确展示结构内部情况,后用TEKLA软件建立了钢结构部分模型;由于TEKLA模型主要为钢结构部分建模,难以建立剪力钉、剪力键、预应力及混凝土结构,后又使用3DCAD软件建立了钢混结合段结构模型,该模型能较好的展示结构外部形状及内部细节,但是各构件都是以实体模型建立,除了实体结构都能显示为三维模型外无其他信息参数,体现不出BIM的核心“信息”。
后又尝试使用REVIT软件建立全息信息模型,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以下难题:①结构的复杂性和构造的不可复制性。②软件本身操作的复杂性,必须先建立族,然后在模型空间载入族,反复引用嵌套。③该软件目前主要是针对房屋、地铁及管线而设计,桥梁族库少之又少鲜有样板文件可以借鉴。④缺少对该软件系统的学习,尤其是针对铁路桥梁专业族库与样板建立的学习更是希少。
由于施工方案需要对桥梁主体结构和支架基础等临时结构进行受力检算,项目部采用ANSYS软件建立实体单元模型对主体结构分析,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杆系单元模型对临时支架分析,从软件学习到模型建立、参数修改、结构分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BIM在铁路工程施工管理构思
结合工程实践,针对铁路桥梁施工中的常用结构构思了一种功能更强大、界面更友好、上手更快的操作平台。并根据特定项目开展完整的工程信息模型推广,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促进BIM技术在铁路施工企业的应用。
3.1 基于BIM的铁路工程模型精度及属性
铁路工程模型应该包括为设计结构、分析和施工的所有适当的标注尺寸,结构模型应该与实体结构一致即1比1模型,单位工程三维坐标应与大地坐标系一致。
所建模型对象属性应该包括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
根据BIM拓展需要,还应有开放性空间,即追加施工材料供货商、材料进场验收试验数据,施工班组及作业人员等信息。
3.2 基于BIM的铁路工程模型详细等级
细致的详细等级分析使用数据表来执行,这将有助于管理者的组织确定哪些组件将建模,由谁负责,在哪个项目阶段以及在什么详细等级。根据铁路工程特点,模型详细等级大致分为四个级别:L1,L2,L3,施工交底级别。
(1)在L1级别,模型将包括基本形状来表示近似大小、形状和对象的定位。这些对象可以是2D或3D;旨在介绍说明铁路工程项目概况及宏观意义。
(2)在L2级别,模型将包括对象装配的近似大小,形状,方向和目标数据;旨在将铁路工程项目分解为若干单位工程,以及造价等信息。
(3)在L3级别,模型将包括数据丰富的组件有实际大小、形状和方向;旨在体现施工方案的工艺及方法。
(4)在施工文档级别,模型将包括详细的组件有最终大小、形状和用于施工和制造的定位;作为技术人员技术交底和班组施工依据,具体包括坐标及结构尺寸,钢筋、螺栓及预埋件配置。
3.3 基于BIM的铁路工程模型分析模块
分析模型应该体现能让管理者充分利用BIM 技术,这可以使施工管理有卓越远见,根据铁路工程特点至少应该包括四大模块:结构冲突分析、工程量估算分析、临时结构分析、进度及可视化分析。
(1)结构冲突检测分析是为了检查一个或多个模型设计之间的干扰情况。在施工期间为了减少工程变更,冲突检测应该在早期进行,并持续到整个设计阶段。为了使冲突检查正常工作,项目模型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参考点,同时与冲突检测工具兼容。
(2)工程量估算分析的目的是利用建模属性数据来自动化或简化工程量估算过程,工程量估算工具的信息可以导入铁路概算编制系统,便于管理者在投标时就对工程量及造价信息准确掌握。为了工程量估算过程工作准确无误,原始的建模者必须在设计中包括相关的属性信息。
(3)主体结构受力分析帮助管理者分析计算不同施工顺序或方法对竣工后的影响,临时结构受力分析让管理者对比各种施工方案的临时结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析施工投入与大临结构安全性能关系,优化施工方案在投入与结构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
(4)进度及可视化分析让项目管理者使用项目模型在三维视图中查看项目设计或构造,来分析时间表和施工进度。这个信息用于修改或调整施工进度。使用工具可以让项目管理者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期的施工情况,以及竣工验收后各监控点的应力温度与现场监控视频反馈情况。
4、结语
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开始涉及BIM相关软件在铁路建设领域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重视铁路建设信息化推进与应用。本构思可以为提高铁路工程施工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参考,同时为BIM 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提供帮助。相信随着BIM 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推广,BIM 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从而提高其工程质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红学,郭红领,高岩等.基于BIM 的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优化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12.
[2] 何关培.《BIM总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3] 李恒,郭红领,黄霆等.BIM在建设项目中应用模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
[4] Li H,Huang T,Kong C W,Guo H L,Baldwin A,Chan N,Wong J.Integrat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virtual prototyping [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8,17.
[关键词] 汉宜铁路 荆州工农业和交通运输旅游业 荆州特色优势产业
途经荆州的汉宜铁路已在2007年底开工建设,2011年可建成通车。汉宜铁路建设将彻底改变荆州没有铁路的历史,极大的推动荆州经济发展。
一、 汉宜铁路建设对荆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1.汉宜铁路建设对荆州工业发展的影响
铁路是产业带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动力和纽带。汉宜铁路建设将有利于资金、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铁路产业带聚集,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荆州工业区域化合理布局和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将荆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产品优势、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从而增强荆州工业综合实力,实现荆州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的转变。
2.汉宜铁路建设对荆州农业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农产品连接市场的桥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会带动农副产品生产购销业、餐饮服务业等的发展。汉宜铁路建设将有利于荆州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运输网络,降低运输成本,使荆州农产品的“卖难”和农用物资的“买难”运输问题得到解决, 为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创造条件,有利于加速荆州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也有利于荆州成为区域特色农业加工和物流中心。同时汉宜铁路建设还有利于实现荆州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化分工,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促使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从而推动荆州农业的发展。
3.汉宜铁路建设对荆州交通运输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汉宜铁路建设能够使荆州同国内其他重要城市通过铁路连接贯通,这将有利于加强荆州在区域经济布局上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枢纽作用,确立荆州的江汉平原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同时汉宜铁路建设也有利于促进荆州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升荆州的物资集散功能,促进荆州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4.汉宜铁路建设对荆州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汉宜铁路建设有利于荆州同国内其他重要旅游线路、旅游景点连接贯通,将荆州的旅游业融入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格局中, 提高荆州的知名度,带动荆州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荆州餐饮业、宾馆业、娱乐业及民族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荆州旅游业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荆州应对汉宜铁路建设的对策探讨
汉宜铁路建设,给荆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空前机遇, 荆州应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
荆州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好的投资硬环境来吸引更多的外地资本到荆州投资。一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除企业后顾之忧,真正实现百姓安居、外商安心的愿景;二是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建设,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以“扩路、升港、引铁”为重点,全力打造全省公路运输枢纽、长江中游港口和国家对外贸易一类口岸,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三是加强能源基础建设。要积极参与川气东输、西电东送和三峡建设配套工程等项目,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质量,为企业生产提供用电保障;四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快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资源优势产业。荆州的劳动力、土地、水、农矿产品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荆州的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可以在精细化工、化肥、水泥、铝型材、农产品精加工、汽车配件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尝试;二是建立配套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邻近城市的优势产业和互补性强的产业特点,努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如荆州的石油化工可与荆门( 成品油)、潜江(原油)、宜昌(化肥)形成石化产业集群;荆州的汽车零部件可与襄樊等地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荆州的农产品可与荆门(啤酒)、宜昌(啤酒和酵母)等形成产业集群;三是依托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积极推广荆州的地方特色饮食和风味小吃。
3.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做好历史文化旅游文章
一是加大旅游景点建设。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提升现有旅游景区景点的档次和服务功能, 着力做好现有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工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增加娱乐项目。要通过土地置换、成片改造等多种方式,实现荆州古城“腾笼换鸟”,努力使荆州古城成为我国著名品牌景点。同时要针对游客的需求趋向,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新景点,推出新的旅游线路,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具有楚国浓郁风格的地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主线,与邻近城市共同推出文化游、考古游、探索游、采风游、朝拜游、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以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建立和完善荆州的旅游饭店体系。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提高档次的原则,加快建立以星级宾馆为主体,普通饭店为补充的规模适度、档次组配合理的旅游饭店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三是完善旅游环境。要充分展现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神韵,提高服务质量,营造亲和力,完善城市旅游功能,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发展观光度假、商业购物旅游,使荆州成为全省旅游中心、国内知名的平原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休闲娱乐区。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积极发展商品销售、物流配送、金融信息、餐饮美食、休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抓好以北京路、中山路、便河广场为骨架的商业中心区建设,形成商品销售、物流配送、金融信息等一体化的特色路、特色街区,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荆州现代服务业水平。
5.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创造更好的投资软环境来吸引更多的外地资本到荆州投资。一是强化市场执法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要加强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安全、卫生等的监督检查,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行为,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强市容市貌管理, 改善企业的社会环境,努力塑造荆州的新形象;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改善企业的安全环境;四是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科技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素质,改善企业的用人环境。
6.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双赢”
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强与汉宜铁路沿线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在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等要素共享。
7.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一是加快城镇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聚集效应。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把城镇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清洁交通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同时改善城镇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二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行制度创新。要充分利用汉宜铁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保制度改革,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加快荆州的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殷利华 马中举:荆州古城文化景观的生态化发展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2007,(4)
1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提高铁路行业运行水平及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铁路运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安全隐患,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以及风险控制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了解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这可以有效的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安全运营事故出现的次数。在经济市场中,存的风险比较多,企业为了更好的运营,必须制定出风险管理的方案。本文对铁路运输行业运营中存在风险的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
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
2.1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铁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客运高速与货运重载,由于运输形势更加复杂,而且有着较大的安全威胁,对铁路行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铁路安全事故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生产运输环节中,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铁路运输各个环节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铁路行业在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时,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好管理技术的创新工作。铁路企业应制定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为四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形成“纵深防御”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对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出管理的方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还要立足于全局角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细节优化工作,保证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更好的展开,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效果的最大发挥。
2.2加强科学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铁路行业,还要做好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这可以调动人员发现安全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对铁路行业运营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在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这有利于强化铁路职工的安全意识。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这为安全风险管理奠定的基础,在安全文化建设时,首先要设置安全文化的导向,编订安全文化手册,加强宣传,还要制定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更快达成。安全文化建设还要与铁路行业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保证安全理念与铁路部门工作理念相融合,这可以对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最好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这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2.3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层级及机制
在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铁路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岗位资质管理机制,保证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操作。铁路部门目前正处于管理转型期,为了保证其长远的发展下去,管理者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制定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管理、动态检查、过程控制以及评价考核等,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各级管理人员应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充分的发挥职能,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机制。
2.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不长,将其应用在铁路行业管理制度中,有效提高了管理的水平,还降低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在应用与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完善工作,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管理方法,保证其效用价值最大化发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铁路行业应用的管理技术越来越先进,一些监管的设备性能也比较高,这可以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在现代化的铁路部门中,管理人员应做好设备更新工作,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输的安全性。设备都有限定的寿命,铁路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设备安全评估工作。还要促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配套升级和全面整合,使信息可以被综合利用并产生放大的效能。另外,可以运用科学的生产组织手段,把握生产的客观规律,强化计划和统筹,实现均衡生产保安全。四是开展技术创新,引入如气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分析手段,提高科技保安抗灾能力,实现“人防”、“机防”与“技防”综合治理。
2.5建立持续开放的内、外部评估体系
安全评估作为确保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铁路运输生产、项目建设、设备验收等方面得到了长期应用并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手段促进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改进,仍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制度化、专业化的内部评估制度和主动开放地接受外部评估,包括由政府法律法规强制的安全评估、行业组织的安全评估和积极自主引入的第三方或同行安全评估,综合利用这些评估手段,可以使安全风险管理各环节不断完善。
结语
关键词:基层站段,标准化,主要问题,对策
站段是铁路系统的基层单位,是铁路安全生产、运输经营的执行部门,是安全和质量控制的重要防线,是全路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站段标准化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铁路的总体发展。
1.铁路基层站段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1 经济社会和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制高点,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的重要作用。铁路现代化发展不仅仅是建设工程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建设具有现代化运营体制的运输企业。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必须与市场接轨,实施标准化管理。
1.2 站段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铁路是我国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随着铁路运输生产规模的逐步加大,新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协作越来越广泛,必须要在管理模式和效率上与技术发展保持协调一致,通过标准化建设持续规范运行、管理等活动。
1.3 实现基层站段安全稳定的主要手段。通过对我段以往故障、事故的分析,很容易发现管理不规范、规章不落实、作业不标准等问题非常突出。在日常管理和现场作业中,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大量存在,屡禁不止。暴露出我们管理基础不扎实、现场控制不到位等深层次的问题。只有长期坚持并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基层站段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1.4 提高基层站段效率效益的有效途径。铁路基层站段是铁路运输工作的执行机构,也是改进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改进基层站段效率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随着新线的开通运营、新设备的广泛应用,结构性缺员问题在铁路站段中普遍存在。健全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利用既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合理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使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1.5 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使用信息技术助推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铁路站段通过对标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并依据标准建立信息系统,完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促进站段技术进步,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例如,我段利用研制的光电缆安全巡视定位打卡系统,通过实时采集并上传职工地理位置,实现对光电缆巡视作业的监控,有效卡控标准化作业程序。
2.站段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职工对标准化的认同感缺失。有些职工对标准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是搞形象工程,摆花架子。还有一些职工认为标准化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实际操作起来烦琐复杂,会影响工作效率。或多或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次两次的违章违纪行为,不会出大问题。全员的标准化意识仍然较为薄弱,导致标准化工作缺乏超前性、主动性和适应性。
2.2 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不清晰、不全面。主要体现在对标准化建设与安全基础建设、经营管理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清晰,未充分认识标准化建设对加强现场作业卡控的重要作用。例如,对标准化建设的认知和落实仅仅停留在制定规章制度文件。对标准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认识模糊,对标准掌握运用不全面,片面的认为标准化建设仅仅是月度考核、季度评定,仅仅关心验收项点上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偏重于基础台账资料管理和阶段性突击整治,没有形成管理常态,没有将标准化的理念贯穿到日常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2.3 标准化人才短缺。目前站段标准化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兼职,有些还更换频繁,对标准化建设工作不重视,标准化管理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导致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完善和管理工作不系统、不细致、不标准。
2.4 管理科室执行力较差。有些科室的标准化兼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存在着消极情绪,将标准化建设理解为牵头部门的事情,只是被动接受,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大局观念,对标准化车间、班组建设缺乏有效指导,工作差强人意。
2.5 标准执行不力或简化程序。特别是在执行作业标准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基层站段虽然也制定了有效的标准,但是我们发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跑表、漏表、简化作业程序、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操作人员往往凭经验办事,主观臆测,不按标准执行,甚至违章蛮干,极易导致事故或故障的发生。今年以来,我段就发生了两起由于不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导致的设备故障。
2.6 对班组标准化建设的监管不力。“万丈高楼平地起”,班组标准化建设是站段标准化建设最基础最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基层站段下设班组较多,特别是我段管辖范围覆盖全局,点多线长,受制于人员、距离的问题,站段对班组多采用定期抽验的方式进行监管。例如,我段每季度对车间进行全覆盖验收评定,并对每个车间抽验一个班组。日常由车间主抓标准化班组建设,每季度由车间自行组织对班组进行全覆盖验收。个别车间为了“搞平衡”,为了职工的“高收入”,人为地降低了验收评定标准,变相提高班组的评定等级,导致标准化班组建设效果不佳。
3.主要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标准化建设宣传工作。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是有效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前提。要充分利用段内简报、手机报、微信群、宣传栏、交班会、碰头会等多种形式,强化全员的标准化理念,深化全段干部职工对标准化建设现实目的和深远意义的认知,使越来越多的职工了解到标准化建设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标准化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把标准化意识贯彻到各项工作中,使职工在实际工作中从被动接受标准转变为主动执行标准,营造全员参与、合力共为的标准化建设浓厚氛围。
3.2 组织开展标准化相关活动。标准化牵头部门应结合本段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标准化建设的知识普及宣传学习活动。例如标准化问题研讨及交流、重要标准的宣讲培训、标杆车间班组的实地观摩、优秀经验学习推广等等。车间、班组应充分利用现场既有设备设施,采取每日一答、青年擂台赛、岗位练兵、疑难问题处理等方式开展“学标、对标、达标”主题活动,找准切入点,真正使标准化知识和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入脑入耳。通过这些活动,使干部职工更了解标准化,自觉参与标准化建设,不断丰富标准化建设工作抓手和载体,促进站段标准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3.3 建立健全基层站段标准化建设相关制度。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标准化建设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科室职责分工,落实标准化工作职责。标准化管理需要各部门的联劳协作。只有不断改进完善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结合部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工作中权责不明、责任混乱的现象,才能有效提升整体管理效率。
3.4 提高标准化人才队伍素质。没有过硬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做好标准化建设工作。培养好标准化专业人才,还需要在制度上给予保证。要建立一只爱岗敬业、积极履职尽责的标准化管理人才队伍,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推进本部门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要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专业素质。认真制定培养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化的方式,努力为他们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促进标准化管理人员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5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更有效更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基层站段应根据新形势下的工作实际修订完善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同时,也要根据科学技术、运用设备、组织机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做好标准的动态完善,以适应运输发展及其安全生产的需要。
3.6 加强作业标准化的监督管理。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是促进标准落实的有效手段,也是站段标准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基层站段应扎实开展对规对标检查监督,采取定期检查、专项督查以及自查、互查等多种形式。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层次剖析,找准标准不落实的原因,查找安全管理、作业控制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对关键作业岗位,充分运用视频监控等手段,实现作业的全程录像,每日进行抽查回放,引导职工在工作中自觉履行标准化作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