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党员思想工作个人总结

党员思想工作个人总结

时间:2022-02-25 00:0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党员思想工作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党员思想工作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 研究型 科学化水平

教育部于2006年7月23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定义了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规定》中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但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工作职能的不断延伸,学生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不断渗透[1]。就促使高校需要建设研究型辅导员队伍以提高科学化工作水平,来应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转型模式从事务型转向专业型,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传统型转向研究型。所谓研究型辅导员,是指能在日常学生思想工作中通过置疑设问、发现主要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形成客观规律,能将相关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方法运用并指导实践,改善和提升教育管理能力的专业辅导员,他们从思维方法和工作理念上讲是具有问题意识[2]。和学习型辅导员不同的是,学习型辅导员注重理论的学习,加上不同的学习型辅导员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不同,因此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而研究型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往往是边置疑设问边学习研究。

2.研究型辅导员的基本特征

善于置疑设问。作为一个研究型辅导员,应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多维思考,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学术的角度去置疑设问。例如现在进入高校的学生大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90后,他们个体差异大,自我意识强,受挫能力弱,抗压能力低。在面对这类学生群体凸显的生活行为不足现象,背后顺应的是哪种学术社会规律?学生遇到的问题发生的矛盾,应用怎样的学术理论去解决?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指导、对学生的科学有效管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有哪些创新等等。研究型辅导员对现有观念认知、疑难困惑的置疑设问,也正是对整个实践工作的反思,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勇于科学创新。当今互联网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就要求研究型辅导员能站在时代前沿,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新激情、活跃的创新思维[3],善于提出理论假设,敢于证伪或检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用一个辅导员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只有走在学生潮流的前列,与学生有着共同的话题,才能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得心应手。

辅导员的研究工作是将工作和学习研究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寻找问题背后潜在的矛盾,设计解决方案,梳理归纳总结,共享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学习,对工作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绩效。

持续工作实践。研究型辅导员既是一个学生工作者,也是一个研究工作者。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就会遇到可研究的问题焦点;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往往也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支撑。因此辅导员的研究工作存在于具体的实践和教育管理过程中,既源自经验又高于经验。在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开展调查,总结规律,能够在实践研究中不断自我提升,为日后深入开展工作打基础,同时也为年轻辅导员提供经验。浙江某高校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资深辅导员在处理任何学生问题时,其方式方法都显得如行云流水般,淡定自如,在向她请教工作技巧时她说,自己只不过是平时实践经验积累的多了,慢慢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而已。

二、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牵涉到个体和社会、制度和机制等相关因素,因而其发展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作理念和职业使命感的冲突

当今高校教师的待遇正不断改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很多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因此想迈进高校工作,但高校对从事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者的学历要求都要博士以上,甚至海归。而为了减少辅导员与学生间的差距,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年轻活力,高校辅导员一直来都有年轻化的特点。因此有很多硕士毕业生想通过辅导员一职先进入高校,以后再转岗从事其他教学工作;二来想通过积累辅导员的经验去参加其他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考试。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应聘条件放宽至本科毕业,这部分人往往会报考研究生,走“曲线转行”的道路[2]。

加上不少辅导员认为自己职位较低不受重视,加上每天面对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自身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就被大大地削弱。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看不到这个职业的前景,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就导致不安心本职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不会深入研究现在的90后学生群体特点,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工作精神。就势必导致有的工作了3、4年后,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辅导员,就开始考虑换做其他岗位,或从事研究,或转岗行政升迁,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辞职回家进入别的行业。

2.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所需的冲突

研究型辅导员要求自觉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去探究工作中的问题;同时要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以把握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的形成;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较高的决策水平,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

然而,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应聘要求都是学生干部党员,对学生干部经历要求的重视往往大于自身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谢斌斌对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91名调查对象中,与辅导员岗位专业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背景的只占26.7%,剩下的73.3%则是工、农、理和军事学等专业[4]。虽然平均学历和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但大多数人正式开展工作前只参加了岗前培训,缺乏后续的专业培养与技能培训,对于研究学生思想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站在理论的高度和专业的视野下去释疑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难点问题[5]。这种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所需的冲突,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的缺失,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多种“非职业性”[6]。

3.事务性工作和研究性学习的冲突

我国高校辅导员较之国外,工作内容十分多样化。加上现在各高校的辅导员和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实际管理界限不清晰,使辅导员们普遍觉得工作压力巨大。尤其是在提出“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理念后,就变相成为学生的一切都与辅导员有关,各单位、部门都可以直接指挥辅导员处理,辅导员甚至被理解为学生的“高级保姆”和“万金油”。辅导员终日忙于繁杂的学生事务上,忽视了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忽视了对学生青年工作的学习和研究[1]。

浙江某高校一位刚工作一年的辅导员说,学校规定新进辅导员要入住学生寝室三年,办公、生活、学习基本在学生寝室完成,终日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下班的感觉,个人的家庭生活都无暇顾及,更没有时间精力去深入研究学习。

三、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从制度历史角度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总是与政治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要建设研究型辅导员队伍来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以加强团队建设为保障,具体有以下几点对策。

1.完善研究型辅导员的职业使命感

调整心态,增强职业使命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大。因此必须正确引导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强化工作专业技能,确立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提升对本职业的认同感,研究型辅导员更应以专业的姿态去面对各项工作。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成才紧密相连,对于年轻辅导员而言,应该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终身事业来对待,而不是当作个人发展的“跳板”。虽然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繁琐且复杂,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也很大,但辅导员作为青年学生灵魂的导师,就要求有积极向上,甘于奉献,乐观开朗的专业心态。

明确目标,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而确立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在职业中渴望达到某个境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研究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不能只定位在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也不能满足于个人利益追求的手段上,而应该把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思想和学习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发挥有特点有特长的重要作用。

2.优化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

研究型辅导员的职业范畴不再局限于服务、奉献、培养学生,同时也被确认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因此,优化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坚实基础。

首先,从基础性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两方面着手,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包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操作技能则涵盖职业生涯规划、科研知识竞赛、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事务管理等,以娴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知识。在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基本常识之余,培养思想预测决策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辅导员,设置不同的培养课程,鼓励和支持优秀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参加业务进修,向专家型、研究型方向发展。

其次,对于有一定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如工学、理学、农学等辅导员进行专业回归,即将其回归到专业对口的院系,利用自身的专业所长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工作,如课程指导、学科竞赛、职业规划等等。

3.创建研究平台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

为了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应鼓励和支持一线辅导员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搭建学术研究平台,如定期开展辅导员月训、组织工作学术沙龙、举办科研专题研讨等,使辅导员在经验交流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升。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业背景不同、经验资历不同的辅导员进行集体攻克,强化团队协助。同时,可以围绕学生工作开展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改变传统独立研究的模式,整合资源,创建并培养辅导员科研团队。鼓励有业务所长的辅导员参与到集体协作研究中去,将独立、分散的辅导员个体凝聚成一个具有专业互补的、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具有高度科研热情的研究团队。在集体研究中学习研究方法、共享集体研究成果、开阔视野、积累经验。

因此,研究型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提高职业使命感,重视自身的学术发展,开展一定的理论研究,并将成果运用在工作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海友.建设高校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25): 228-230

[2]倪金花.论我国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D].复旦大学, 2008

[3]朱飞.学术场域中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08- 111

[4]谢斌斌.高校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5):66-69

[5]陈明霞.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95-98

[6]罗海燕,冯建.从职业自主性反思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9,(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