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6:0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配合比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为企业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创造利润主要靠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在施工中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有多个方面:施工组织设计、原材料的采购、砼配合比设计、机械设备安排等。而建筑施工企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量的砼生产活动,所以砼生产成本控制对整个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砼生产的配料依据是砼配合比设计,因此砼配合比设计成为影响砼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配合比设计是如何影响生产成本的呢?我们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原材料的选择。
确定配合比首先要根据工程结构的设计确定合适原材料,最关键的是其中的水泥的选择。一般选用的水泥的标号要比设计要求的砼的标号高,但是也不要太高。如果砼标号高而选用水泥的标号低就不易达到设计强度的要求,水泥用量就会大;如果砼的标号过低而选用的水泥标号高其强度要求是达到了,但是水泥如果用量多就会造价高,水泥用量低,就会影响砼和易性能,影响砼的质量。所以要选用适合砼各方面性能的水泥。
二、水灰比。
水灰比是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的比值,用水量是根据坍落度确定的,用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水灰比大水泥用量就小,水灰比小水泥用量就大,在确定水灰比时要在满足强度和和易性要求情况下,水泥用量尽量小时的水灰比。水用量与坍落度是成正比的,坍落度大用水量就大,所以如果是高流动性的泵送砼,其坍落度要求一般不低于120mm,其用水量就会很大,其水泥用量也会很大,工程成本自然也会增大,所以要寻求一种方法来改变这种现象,把水泥用量降低,掺加外加剂和粉煤灰就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三、外加剂和粉煤灰的掺加。
减水剂是在不影响砼和易性的条件下,有减水增强作用的一种外加剂,掺入后可以在保持坍落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用水量,从而降低水灰比提高强度。所以加外加剂后在保持原坍落度的情况下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能降低水泥用量。减水剂在应用上也要进行选择,要选择一种减水效果好的减水剂,在用量上也要通过试验进行确定,下面是工地对FDN-1减水剂在应用中的减水效果绘制的曲线图
由图可以看出,并不是掺量越大减水效果就越好,最好的掺量是在1.4%-1.8%这间,使用时我们考虑既能减水满足要求,又能用量最省,一般取下限用量。免费论文,生产成本影响。所以选用减水剂时要通过试验绘制掺加量与减水率曲线图,找出最佳的掺加量。
掺加减水剂是减少水泥用量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另一种减少水泥用量的方法掺加粉煤灰来代替水泥量。免费论文,生产成本影响。免费论文,生产成本影响。掺加粉煤灰的方法有三种:一、超量取代法,就是掺加的粉煤灰总量一部分代替等质量的水泥,一部分代替等体积的砂;二、等量取代法,就是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相应调整其他材料;三、外加法,就是在水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适量的粉煤灰,并相应调整砂的用量。免费论文,生产成本影响。免费论文,生产成本影响。如果是要降低生产成本一般采用前两种情况。免费论文,生产成本影响。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砼配合比设计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是很大的,作为企业我们的根本目地就是追求利润,所以在设计配合比时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做到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的效果。
关键词:混凝土,大体积,配合比,施工,控制
[前言] 商品混凝土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主要是精心设计调整配合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1、原材料的选择:
商品混凝土浇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55~C30之间,为保证工程质量有些施工企业原材料的要求略高于国家标准,尤其在重点工程中,对几种主要材料的要求如下:
(1)水泥:硅酸盐水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博士论文,施工。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应采用水泥水化热比较低的P.S.A42.5矿渣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低,质量稳定。博士论文,施工。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另外水泥质量要稳定,批量要足够用,保证水泥的安定性合格,应在试验室检验强度等级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28天强度指标要求,按试验室检验的强度等级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
(2)细骨料:采用中砂,控制细度模数2.4~2.8,含泥量≤1%,泥块含量≤0.5%。其他性能指标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的规定。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
(3)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连续级配的5~31.5mm花岗岩碎石,针片状含量≤10%,含泥量≤1%,泥块含量≤0.5%,其他性能指标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3-2006的规定。选用粒径相对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本身的温升。
(4)粉煤灰: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减少水化热,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是必要的。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限量为25%以下。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强度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水泥用量的10﹪以内较好,也可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博士论文,施工。控制45μm筛余≤18%,需水量比≤105%,其他指标不得大于规范Ⅱ级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实际生产上大多选用施工附近电厂的粉煤灰,并且逐车检验,以确保性能稳定并满足配比要求。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并以试验确定配合比。当混凝土超强较大或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可采用等量取代法;当主要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时,可采用外加法。粉煤灰的超量系数见表1
粉煤灰的超量系数 表1
关键词:粗集料,表观相对密度,T0304—2005法和NFP18-559法,结果分析
0.前言
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是反映集料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和空隙率等一系列体积指标的准确性。特别是在欧洲规范中,常用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来计算混合料的合成密度、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和空隙率等一系列指标。现用我国常用试验方法T 0304—2005“粗集料密度与吸水率试验(网篮法)”与法国规范NFP18-559“砂与砾石在石蜡油中的密度测量”的方法进行对比。
1.法国规范NF P18-559“砂与砾石在石蜡油中的密度测量”
沥青拌合完成后,拌合料冷却时,粒料的孔隙内部产生压力下降或沥青的某些空隙部分产生吸气。这样的现象影响到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计算,沥青混合料的砂和砾石的密度是通过比重瓶的方法决定的。
主要的试验设备有:1.比重瓶: 每个比重瓶的长颈瓶容量1000ml(直径45mm—50mm), 瓶塞处有细长管(有刻度)带漏斗。2. 真空泵或抽水器已获取压力47kPa。
主要的试验步骤:
1.1样品准备
a.准确测量20°C时石蜡油的密度,已知20°C时石蜡油的粘度170cSt± 10 cSt;
b.根据标准要求准备好试验样品800g砾石,样品放在105°C ± 5°C的烘箱中烘干直至质量恒定。免费论文参考网。也就是说,样品连续称重,相隔一个小时,相差不大于0,1%。免费论文参考网。然后放在装有颜色指示剂的无水硫酸钙的干燥箱里进行冷却直至试验使用。
1.2确定样品的干质量
已知比重瓶的质量M0 及内部体积V0接近0,1ml; 在比重瓶内加入密度为ρp t/m³的石蜡油以浸透测试样品;把比重瓶与所加的液体进行称重,得质量M1;小心的把样品放进比重瓶里,均匀搅拌比重瓶以消除比重瓶里的气泡,把已装浸透样品液体的比重瓶称重,得质量M2;相减得样品的干质量M3=M2-M1
1.3确定样品的体积
把装有样品的比重瓶保持在压力47kPa 2个小时,然后把比重瓶灌满石蜡油,并放在20°C ± 1°C的室温内 4--6小时。免费论文参考网。把比重瓶从室温内取出,用过滤纸补充或吸收的方式把石蜡油添加至试管所需的刻度,这时称的重量为M4。
所以液体的质量: MP=M4-(M0+M3)
液体的体积:VP = MP / ρp
相减得样品的体积:Ve= V0- VP
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试验结果按公式计算后可得到石蜡油中料粒的体积,进一步可知石蜡油中集料的密度。试验结果要取三次测试的平均值。
2.试验结果及分析
本试验中分别利用我国《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和法国规范NF P18-559 “砂与砾石在石蜡油中的密度测量”法实测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法国规范NF P18-559法时间短,省去了传统方法中的将集料在水中浸泡24h的要求,但是需要石蜡油为介质,成本较高。
在我国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常用集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但是在毛体积密度的测定方法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用拧干的湿毛巾将每一颗集料都擦至饱和面干状态,操作起来往往很困难,且易造成集料损失,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和空隙率等一系列指标的确定。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的测定误差相对较小,在欧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中也普遍采用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来计算混合料的合成密度和理论密度等指标。
本试验中利用我国T 0304的网篮法和法国的NF P18-559法对不同料源三种不同规格的粗集料(2mm~6.3mm,6.3mm~10mm和10mm~14mm)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都在同一温度下进行(20°C)试验中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定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从不同种料源的试验结果分析,对于密度较大的集料,两种方法测定的试验结果相关性很好,特别是1#料,有几组试验结果完全一样;而对于密度偏小的集料,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就会偏大,用NF P18-559法测定的集料相对密度就会小于T 0304的网篮法测定的结果,举几组数据进行对比:
关键词:灌注桩,质量控制,验收
前言: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因此在各类房屋及民用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地下进行的,其施工过程无法观察,成桩后也不能进行开挖验收。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加强混凝土灌注桩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和成桩后的质量验收,就变的尤为必要。
1.测量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有:①把设计总图上的建筑物基础桩位按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准确地测到拟建区地面上,为桩基础工程施工提供标志,作为按图施工、指导施工的依据;②进行桩基础施工监测;③在桩基础施工完成后,为检验施工质量和为地面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桩基础资料,需要进行桩基础竣工测量。
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注意一下两点:
1)建筑物定位矩形网点需要埋设直径 8cm、 长35cm的大木桩,桩位既要便于作业,又要便于保存,并在木桩上钉小铁钉作为中心标志,对木桩要用水泥加固,在施工中要注意保护,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对于大型或较复杂、工期较长的工程应埋设顶部为 10cm ×10cm,底部为 12cm × 12cm,长为 80cm的水泥桩为长期控制点。
2)必须加强检查工作,对桩位测量放线图的所有计算数据,必须经第二个人进行 100%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到现场测设。在建筑物定位测量成果经检查满足要求后,才能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2.成孔质量的控制
在成孔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确保桩身成孔垂直精度
这是灌注桩顺利施工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钢筋笼和导管将无法沉放。为了保证成孔垂直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应采取扩大桩机支承面积使桩机稳固,经常校核钻架及钻杆的垂直度等措施,并于成孔后下放钢筋前作井径、井斜超声波测试。
2.2 进行严格钻进控制。
钻进时须严格控制泥浆的比重、粘度、砂率等指标。特别象本桥淤质砂层较厚的地层,控制适当的钻时速度,不可急进;并采用适当增大泥浆泵的单位小时循环量等措施,以减轻钻机钻进时的负荷。钻进时,泥浆比重可适当大点,泥浆池要设2~3级的沉淀池,使粉砂、 碎岩等物充分沉淀,并经常清理泥浆池,以保证泥浆具有良好的悬浮功能。在土层变化处应经常捞取碴样,判明土层,详细记录并和地质剖面图核对,及时反馈调整施工工艺。
2.3保证钢筋笼制作质量和吊放准确
钢筋笼制作前首先要检查钢材的质保资料,检查合格后再按设计和施工规范验收钢筋的规格、数量和制作质量。论文参考。在验收中还要特别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能否使钢筋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这是由于钢筋吊笼放后是暂时固定在钻架底梁上的,因,吊环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应根据底梁标高逐根复核吊环长度,以确保钢筋的埋入标高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要注意钢筋笼能否顺利下放,沉放时不能碰撞孔壁;当吊放受阻时,不能加压强行下放,因为这将会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现象,应停止吊放并寻找原因,如因钢筋笼没有垂直吊放而造成的,应提出后重新垂直吊放,如果是成孔偏斜而造成的,则要求进行复钻纠偏,并在重新验收成孔质量后再吊放钢筋笼。
2.4保证清孔质量
清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孔底沉渣。论文参考。清孔是利用泥浆在流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冲击桩孔底部的沉渣,使沉渣中的岩粒、砂粒等处于悬浮状态,再利用泥浆胶体的粘结力使悬浮着的沉渣随着泥浆的循环流动被带出桩孔,最终将桩孔内的沉渣清干净。灌注桩成孔至设计标高,应充分利用钻杆在原位进行第一次清孔,直到孔口返浆比重持续小于 1.10-1.20 ,测得孔底沉渣厚度小于50mm ,即抓紧吊放钢筋笼和沉放砼导管。由于孔内原土泥浆在吊放钢筋笼和沉放导管这段时间内使处于悬浮状态的沉渣再次沉到桩孔底部,最终不能被砼冲击反起而成为永久性沉渣,从而影响桩基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在砼灌注前利用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当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后,应立即进行水下砼的灌注工作。
3.成桩质量控制
混凝土灌注质量是影响成桩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1)在灌注前, 首先要严格检查验收进场原材料的质保书 (水泥出厂合格证、化验报告、砂石化验报告) 和配合比试验报告, 核对进场材料是否与抽检样品一致, 拌合及计量设备能否能正常工作,并根据理论配合比和现场实际情况计算施工配合比。其次,水下混凝土主要采用导管灌注,由于落差较大,很可能出现混凝土离析现象,但良好的混凝土配合比可降低离析程度。因此,配合比要随水泥品种、砂、石料规格及含水率的变化进行调整。在混凝土搅拌前复核配合比并严格计量和测试管理。为防止发生断桩、夹泥、堵管等现象,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
(2) 在灌注过程中, 随时注意每米桩的混凝土用量,并对每根桩的用量进行记录, 以及时判断是否发生塌孔及缩孔, 并以此确定每段桩体的充盈系数,要求充盈系数 > 1。灌注混凝土应连续施工, 否则导管内产生气囊高压; 容易将两节导管间的封水橡皮垫挤出,致使接口漏空而进水。如果中断灌注超过半小时或确认发生塌孔、缩孔, 则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或重新钻孔。每根桩至少应作混凝土试件一组, 以其28 d试压强度作为质量评定的依据。论文参考。
(3) 注意:在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灌注工艺和操作方法。抽动导管的力度应适中,保证有序的拔管和连续灌注,升降幅度不能过大,否则容易造成混凝土冲刷孔壁,导致缩颈或坍落、桩身夹泥、夹砂。
4.工程验收阶段的成桩检测和质量评价
(1) 成桩检测: 包括桩位偏差、 桩身质量、桩的承载力检测等。可以采用超声无损检测法检测桩体质量,有未发现严重的缩颈、夹层和混凝土不密实等缺陷。桩的承载力检测包括静载试验、动力测试两项。规范要求:作静载试验的桩数不少于总桩数的 1% ,且不少于 3根;检验桩体竖向承载力的动力测试取桩总数的 10%~15%。
(2) 质量评价: 完工后应根据桩基施工过程记录、成桩检测及试块试验结果对施工质量做出评定质量结果。
结语
由于灌注桩基的特殊性和隐蔽性,施工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艺,精心施工,加强管理,并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提前提出质量控制和检验标准,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和执行,同时充分重视工程验收阶段的检测结果,并认真分析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龙江.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 施工技术,2009,38(6):147-149。
[2] 余才勤.浅谈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及质量验收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6):145
[3] 张明,金畅.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控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6(4):19-20
[4] 张会远,钟亚伟.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J].路基工程,2007,3:145-147
[5]蒋路华,罗宇光,姚若荣.软弱地基桩基础施工质量检测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3,28(1):57-59
关键词 EPS淤泥混合土 龄期 强度
中图分类号:TU411 文献标识码:A
Change Laws of EPS Sludge Mixed Soil Age to its Intensity Impact
FENG Yong, PEI Yubin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EPS sludge mixed soil is made of foam material waste, sludge quality through synthetic filling materials, this paper,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gray Verhulst model, the model number and the index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ge on its strength.
Key words EPS sludge mixed soil; age; intensity
0 前言
EPS淤泥混合土是由废弃的发泡材料、淤泥通过人工合成的优质填土材料,本文结合试验结果,对其抗压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龄期对其强度的影响,并进行了变化规律拟合。
1 龄期对轻量土强度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拟合
为了研究龄期对轻量土性能的影响,根据前期的试验结果,选择两种不同的轻量土配合比,如表1所示。强度的室内试验的间隔分别为1、3、7、14、28、60、90、120d。
表1 轻量土试验配合比
根据轻量土的试验方案,对不同龄期下的轻量土强度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
(1)轻量土的强度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在初期增长的较快,随着龄期的增加,强度增大的幅度降低。
(2)不同配合比下,轻量土的强度随着龄期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但水泥掺量越小,其强度稳定得越快。配合比1的水泥掺量为10.6%,其强度在28天以后就趋于稳定,而配合比2的水泥掺量为18.6%,其强度在60天后趋于稳定。这说明水泥掺量越多,轻量土硬化的时间就越大,因此达到最大强度的时间就越长。
2 灰色Verhulst模型拟合
灰色 Verhulst 模型是在成长曲线的基础上,结合灰色系统发展而来的,具有精度可靠,所需观测数据少等优点。而且随着试验资料的不断增加,预测模型还可不断地更新、优化。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对轻量土的长期强度进行预测,本项目采用灰色 Verhulst 模型。
= (1)
把式(1)离散化即得灰色 Verhulst 模型的时间响应式。(2)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灰色 Verhulst 模型预测值的对比。
图1是轻量土配比1情况下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对比。由图1可知,无论配比如何,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比较接近,特别是对轻量土的后期强度预测值较高。
图1 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对比(轻量土配合比1)
图2 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对数预测值的对比(配合比1)
图3 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对数预测值的对比(配合比2)
3 对数模型拟合
3.1 对数模型
假定轻量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为对数曲线,即某一时刻的强度为: = + (2)
式中: ―某时刻轻量土的强度;―对线曲线模型的拟合参数。
对数模型的拟合参数可通过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的计算程序计算得到。
3.2 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对数曲线预测值的对比
图2及图3分别是在不同轻量土配比情况下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对比。由图2,图3可知,无论配比如何,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比较接近。最大的误差不超过5.1%,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与灰色Verhulst模型相比,对数曲线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更为接近。
4 指数模型拟合
4.1 指数模型
假定轻量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为指数曲线,即某一时刻的强度为: = (3)
式中: ―某时刻轻量土的强度;―指数曲线模型的拟合参数。
指数曲线模型的拟合参数可通过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的计算程序计算得到。
4.2 轻量土强度的实测值与对数曲线预测值的对比
从表2来看,最大的误差可达到30%,不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因此采用指数模型对轻量土的强度进行预测是不合适的。
表2 轻量土强度的指数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拟合表
5 结论
轻量土的强度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在初期增长的较快,随着龄期的增加,强度增大的幅度降低。不同配合比下,轻量土的强度随着龄期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但水泥掺量越小,其强度稳定越快。轻量土强度随龄期的变化规律可以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
感谢2013年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EPS淤泥再生混合轻量土技术与应用研究” 及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院士工作站建设计划)(项目编号:131PYSGZ205)资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模式;函授;毕业论文设计
19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的主张被提出来后引起了当代教育观念的转变。终身教育的理论驱动着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人教育为众多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提供了第二次受教育的机会,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国家实施终身教育创造先机。成人函授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授课方式,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面授为辅的教育。[1]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授课方式的改进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毕业论文设计是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计划中一个全面性、总结性、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培养成人函授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人函授教育者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对圆满完成教学计划,提高成人函授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分析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两种授课模式的特点,将两种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应用于成人函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明确该课程的具体要求,熟练掌握毕业论文设计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方法,以期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一、毕业论文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同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特别是对某一课题认识的深化,促进其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授课模式中,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任课教师常采用边讲解边结合黑板板书,口头举例子,学生记笔记等方式开展教学。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上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要求,例如:选题的目的与意义、选题的要求、开展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方法等,而对于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展示的有关内容,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查阅资料的路径、方法等内容学生却无法很好的掌握。教师授课时对以上内容滔滔不绝,但学生却不知所云,相当于“纸上谈兵”。通过几堂课的学习,学生仅大致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些要求,而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如论文格式要求、文献检索等信息却无法准确的把握。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使师生近距离地接触、面对面地交流,但语言的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学生普遍受信息化的影响,对“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有所厌倦,而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听课效果良莠不齐,影响了教学效果。[2]
毕业论文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不知该如何着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指的是运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自发展以来已得到众多教育人士的认可,它有其独特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生动
多媒体教学可容纳内容多,信息量大,授课时直观、形象、生动,可促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能将很多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还可以将静态的教学信息动态化,复杂的教学过程形象化,抽象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相比于传统教学增加了记忆的信息量,深受学生喜爱。[3]
2.多媒体教学课件可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函授学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复制带走,课后进行理解与自习。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课后学习,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多媒体课件可及时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科的发展,将学科前沿和最新知识点及时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修正和补充,使有关知识点得到吐故纳新,丰富教学内容。
4.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手段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其目的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果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板书、幻灯片以及录影资料等其他媒体相结合,可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境界。其中,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板书结合的授课模式是迄今为止最适合成人函授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传统授课模式与多媒体教学优化结合使用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相对比于其他课程在授课时有较高的要求。
在毕业论文课程授课时,如果一味的采用“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单一传统的授课模式,既不能将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文献查阅路径等相关内容形象生动的传授给学生,又不能在有限课时内将丰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传达。但是教师优美的、富有个性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和审美,这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课堂中教师生动的讲解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富有启迪性的语音和体态语言的暗示,使学生心理产生极大的模仿力和亲和力,这是运用多媒体音像所无法收效的。
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些教师将上课的内容全部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即多媒体课件变成了黑板板书的翻版,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给予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仅点点鼠标,动动嘴巴,甚至整堂课一直坐在电脑前面,学生一堂课都没看到老师的脸,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师生关系弱化,导致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体验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根据多媒体与传统授课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进行优化组合,应用于成人函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整合多媒体与传统授课模式应用于成人函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
首先,授课教师让学生先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针对目的和意义的授课,教师应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站在讲台中间讲课,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易于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4]教师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强调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题。选择合适的题目,是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性环节。若选择的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论文内容较空洞,难以结合实际;而选择的论文题目范围过窄,又难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授课教师指导学生选出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再围绕该研究方向查找文献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材料逐渐把毕业论文题目范围缩小,并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有代表性的往届论文题目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省去黑板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参考往届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一定程度上对选题有初步的认识,较好的杜绝了学生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再次,由于毕业论文一般指的是有文献资料佐证的学术论文,所以,授课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并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技巧。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介绍必要的参考资料,并用鼠标点击、投影仪投影逐步给学生演示进入学校图书馆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方法、查询文献的详细步骤与路径,为学生总结检索文献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了解查阅中文期刊和博硕士毕业论文、会议论文相应的数据库路径,强调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围绕论文题目做文献检索,确保资料翔实。由于成人函授学生初次接触文献检索,听了课后未必会记住,授课教师可将上课课件让学生拷贝,方便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较好的掌握。
毕业论文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进行粗略讲解,接着以多媒体辅助配合,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毕业论文格式,边讲边演示,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论文格式的要求。
最后,授课教师应给学生传授毕业论文答辩技巧与注意事项。教师应现场亲自示范毕业论文答辩时的各项工作,包括答辩前的准备工作,答辩回答问题的应变及答辩完毕应如何收尾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全面掌握毕业论文答辩的步骤及相关事宜。
总之,在毕业论文课程授课时,交叉使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两种模式,授课教师不应只坐电脑前,应多与学生交流,运用恰当的手势、抑扬顿挫的声调,穿插幽默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及时进行黑板板书,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整堂课的脉络,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融合多媒体教学及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毕业论文设计基本技能,学会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分析论证、设计和计算、撰写论文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认真刻苦和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新进展,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成人函授学生的最后一门课程,是学生从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到从事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的最初尝试,学校及任课教师应重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真.浅谈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 79-80.
[2] 周建民,王桂英.关于多媒体教学与函授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统计,2009,(5):51-52.
[3] 黄生学,樊雅平.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化整合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0,(1):49-50.
[4] 李向辉.函授教育课堂教学问题审视与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81-82.
关键词:筏板基础施工
筏板基础由整块钢筋混凝土平板或板与梁等组成。这类基础,整体性好,抗弯刚度大,可调整和避免结构物局部发生显著的不均匀沉降。施工时要按施工操作工艺,保证施工质量。
1.主要材料
水泥、砂子、.石子、减水剂、早强剂、钢筋、垫块
2.主要机具设备
2.1机械设备
混凝土搅拌机、皮带输送机、插入式振动器、平板式振动器、自卸式振器、自卸翻斗汽车、机动翻斗车、混凝土搅拌运输和输送泵车(泵送混凝土用)等。
2.2 主要工具
大小平锹、串筒、溜槽、胶皮管、混凝土卸料槽、吊斗、手推胶轮车、抹子。科技论文。
3.作业条件
3.1已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包括土方开挖、地基处理、深基坑降水和支护、支模和混凝土浇灌程序方法及对邻近建筑物的保护等。
3.2基底土质情况和标高、基础轴线尺寸,已经过鉴定和检查,并办理隐蔽检查手续。
3.3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预检手续。
3.4在槽帮、墙面或模板上划或弹好混凝土浇筑高度标志,每隔3m左右钉上水平桩。科技论文。
3.5埋设在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暖卫、电气等各种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各专业已经汇签,并经质检部门验收,办完隐检手续。
3.6混凝土配合比已由试验室确定,并根据现场材料调整复核;后台磅秤已经检查;并进行开盘交底,准备好试模。
3.7施工临时供水、供电线路已设置,施工机具设备已进行安装就位,并试运转正常。
3.8混凝土的浇筑程序、方法、质量要求已进行详细的层层技术交底。
4.施工操作工艺
4.1地坑开挖,如有地下水,应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50㎝以下部位,保持在无水的情况下进行土方开挖和基础结构施工。
4.2.基坑土方开挖注意保持基坑底上的原状结构,如采用机械开挖时,基坑底面以上20~40㎝厚的土层,应采用人工清除,避免超挖或破坏基土。如局部有软弱土层或超挖,应进行换填,并夯实。基坑开挖应连续进行,如基坑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应在基底以上留置150~200㎜一层不挖,待下道工序施工时再挖至设计基坑底标高,以免基土被扰动。
4.3.筏板基础施工,可根据结构情况和施工具体条件及要求,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1)先在垫层上绑扎底板、梁的钢筋和上部柱插筋,先浇筑底板混凝土,待达到25%以上强度后,再在底板上支梁侧模板,浇筑完梁部分混凝土;(2)采取底板和梁钢筋、模板一次同时支好,梁侧模板用混凝土支墩或钢支脚支承,并固定牢固,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完成。但两种方法都应注意保证梁位置和柱插筋位置正确,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成。
4.4当筏板基础长度很长(40m以上)时,应考虑在中部适当部位留设贯通后浇缝带,以避免出现温度收缩裂缝和便于进行施工分段流水作业;对超厚的筏形基础,应考虑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热和浇筑入模温度的措施,以避免出现过大温度收缩应力,导致基础底板裂缝。
4.5混凝土浇筑,应先清除地基或垫层上淤泥和垃圾,基坑内不得存有积水;木模应浇水湿润,板缝和孔洞应予堵严。
4.6浇筑高度超过2m时,应使用串筒、溜槽(管),以防离析,混凝土应分层连续进行,每层厚度为250~300㎜。
4.7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注意观察模板、钢筋、预埋铁件、预留孔洞和管道有无走动情况,发现变形或位移时,应停止浇筑,在混凝土初凝前处理完后,再继续浇筑。
4.8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后,应用木抹子搓平或用铁抹子压光。科技论文。
4.9 基础浇筑完毕,表面应覆盖和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7d,必要时应采取保温养护措施,并防止浸泡地基。
4.10 在基础底板上埋设好沉降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分析,作好记录。
5.质量标准
5.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的规定。
5.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5.3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规定取样、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评定标准的规定。
5.4基础中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5.5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蜂窝面积不大于400cm2。孔洞面积不大于100 cm2。
5.6基础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见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专题化实践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人才平台,着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面广专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的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1-3]。在整个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设计由于其体现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无疑成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历和调研发现:省内外各高校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引入大学生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加以约束[4],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拷贝论文进行简单的句型改变、段落重组来规避检测,使得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不显著;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同学通过网络购买相关毕业论文与实物来应付毕业。
1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1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妥,导致学生
在高就业压力下,无暇顾及毕业设计一般本科院校大都将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来完成,而该时间段正是用人单位的招聘和考研的高峰期,大部分本科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就业或考研,甚至一些大学生将毕业论文看成是就业或考研过程中的一个包袱,导致毕业生很少有精力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1.2传统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应
用型高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定位目前大部分高校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即由指导教师提供确定题目,再由本科生进行选题。有些导师将自己的学位论文或科研学术论文进行分解,以供本科生进行选题,由于学生对导师论文的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加之难度太大,要求过高,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大多数学生均无法完成相关题目,最终依靠导师提供数据和实验结果才得以勉强过关。有些选题过于简单,其完成难度甚至不及平常的课程设计。另外,选题“假大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显然,传统的选题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1.3孤立、滞后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限制了多元化形式的发展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及就业体制的变化,传统的毕业设计实施模式已略显滞后,已不能满足多元化课题的要求。传统模式要求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内必须完成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一刀切的将毕业设计与前期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孤立开来,并没有考虑前期学生参加见习、企业实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因素,让学生在大四下学期重新面临新的课题选择。对于前期参加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的同学,传统模式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死板的要求其默守陈规,打压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1.4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师生比严重不足,影响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由于目前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有些院校某些专业的指导老师平均需要指导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而且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繁重的任务,加之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时间上的集中性与周期性,严重影响了教师投入在毕业论文环节上的时间与精力,从而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5]。综上所述,传统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体系已不能够适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导致该类学校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严重下降,针对传统毕业设计环节的相关改革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的“专题化”实践模式改革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将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时间跨度进行扩展,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启动,进行“专题化”的管理与运作,即将毕业设计环节一体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的专业学习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逐渐进入所选专题的领域(如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专题,电路与系统类专题,信号处理类专题,自动控制类专题),做到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诸多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多元化的选题模式,并根据各个选题的来源分类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实施模式,支撑选题的多元化发展;将项目团队管理方式引入其中,实行学生团长辅助导师管理,“以老带新,逐级传承”等方式,一方面减轻指导教师的指导压力,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针对所各类毕业论文的实施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毕业设计评审与答辩制度。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2.1时间安排及专题化运行机制改革
将毕业设计环节的启动时间扩展至第四学期开始,将其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和,形成一体化的毕业设计实施新模式,以解决传统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该模式将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毕业设计准备阶段该阶段,各个指导教师向学生公布各自的专题方向,进行师生互选,确定专题大类后,导师首先让学生熟悉该专题所涉及的学科竞赛、学术课题、产学研合作、实验实训等多个课题来源平台,初步明确其兴趣方向;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机制,强调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写作论文及格式排版的基本能力;经过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对所涉及专题有初步的认识,然后与导师进行探讨来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进行开题。第二阶段(第五学期至第六学期):毕业设计实施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所确定的课题,开展实际的毕业设计工作,如掌握导师课题中的实验技能,投身于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备战,进入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自主完成整个课题的设计、制作、测试过程,凝练相关成果,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及专利,完成进展报告,开展中期答辩。第三阶段(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毕业设计完成阶段针对前期的工作进行完善,优化,根据要求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于第七学期完成首次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第八学期,针对首次答辩及申请补答辩的同学组织二次答辩。
2.2选题与实施模式改革
在选题方面,可根据学生兴趣或实习方向及将来可能从事工作领域的实际情况,采取选题多样化的形式,选题来源可包括导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企产学研合作、参与实习或实践工作取得的成果、自拟等;可以是学生在企业调研中遇到技术问题或直接来自于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可以是从教师科研课题中分离出来的小课题;可以是从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中凝练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与本专业相关的兴趣课题等等。各种形式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形成多元化的选题模式,满足学生各种实际情况的需求。在实施模式方面,由于各个题目来源各不相同,相应课题的实施模式就该有所差别,如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应从开题源头注重对其科研素质的培养,锻炼其科技文献检索、创新点提炼、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迈进科研之门。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其从所取得的成果凝练创新点,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对于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及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鼓励学生以在企业参与的实际技术课题为毕业设计选题,学校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合指导,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6]。总之,毕业设计工作可以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合适的个性化实施,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毕业设计制作的实际效果。
2.3指导方式改革
采用学生团队合作的指导方式,按照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实行学生团长负责,以老带新,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为完成专题而努力。这种团队式的设计制作,不仅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导师的指导压力。
2.4评审与答辩制度改革
为适应本体系中的毕业实施模式,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评价,并根据学生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激励,如在以主要完成人在三类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奖项、获批专利的学生,可直接免于答辩,直接认定毕业设计优秀等级;在答辩时间上进行灵活性操作,可由学生根据课题完成情况提前申请答辩,将常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放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对于首次答辩未通过及申请缓期答辩的同学,于大四下学期进行补答辩,以避免与学生就业高峰与考研时间相冲突。
3结束语
关键词:高塑性粘土,二灰综合稳定土,施工方法
1前言
某公路路面底基层设计为20cm厚的二灰综合稳定土,采用路拌法施工,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要求,压实度为95%,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6MPa。根据土源的实际情况,所用土质为高塑性粘土,很难粉碎,塑性指数高达32.5,超过了规范要求,从而造成二灰综合稳定土的施工难度较大,不易达到规范要求。为此,需对高塑性粘土进行掺灰砂化处理,摸索出合理的粉碎办法,并通过优化二灰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目前该公路的二灰综合稳定土已达到规范要求。免费论文。众所周知,质量检测试验结果是工程质量的判断依据,为保证工程质量,检测试验应在严格执行现行的有效试验规程的前提下,对具体操作做进一步的分析,排除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影响因素,确保试验数据的科学公正。
2 原材料
2.1 土
采用路线附近的取土坑取土,液限w1=58.3%,塑限wp=25.8%,塑性指数Ip=32.5,天然含水量为40%左右,经判断为高塑性粘土。
2.2 石灰:当地石灰系Ⅲ级钙质灰,消石灰CaO+MgO含量约为57%。免费论文。
2.3 粉煤灰
采用热电厂湿排粉煤灰,主要技术指标下:
(1)烧失量:11.3%;(2)SiO2:51.7%;(3)Al2O3:28.9%;(4)FeO3:5.6%;(5)比表面积:2791cm2/g。
3 二灰综合稳定土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要指导施工并服务于施工,应按施工所能达到的情况,初步定出施工方案。由于公路沿线土的塑性指数较高且含水量较大,施工前必须对现有的土质进行改性才能使用。免费论文。因此,配合比设计时所用的土样为掺3%石灰砂化7d的土,经检测,砂化7d后灰土的有效灰剂量仅剩1%,而土的塑性指数已由原来的32.5降至16.7;仍选用CaO+MgO含量为57%、刚满足Ⅲ级灰的石灰;击实试验和强度试验所用样品采用同一次取样。经过多种配比试验,结合本地区经验,考虑二灰综合稳定土后期强度,施工时采用的配合比为:石灰:粉煤灰:土=9:27:64。
4 试验路施工
试验路施工的主要目的:摸索出土的粉碎工艺,确定二灰综合稳定土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材料的用量和布料方法,确定二灰综合稳定土的拌合遍数,二灰综合稳定土含水量的控制方法,掌握二灰综合稳定土的整形方法,确定二灰综合稳定土的碾压工艺(碾压时的机械组合,碾压遍数,碾压时间),确定二灰综合稳定土的松铺厚度,了解二灰综合稳定土的养生情况及生产能力,对配合比进行验证。
4.1 机械准备
需配备足够数量的稳定土路拌机、压路机、平地机、推土机、铧犁及旋耕机、洒水车、配套的运输设备。
4.2 原材料准备
根据配合比及击实试验结果计算各种材料的用量。
4.2.1 土
先在取土场将3%的生石灰掺入土中用于吸水和砂化,闷料1d,再运至已交验的路基上;先用推土机初步粉碎整平,在用铧犁及旋耕机多次翻拌,将较大的土块粉碎,闷料4~5d,当土的含水量降至最佳含水量时再用路拌机粉碎一遍,此时观察其粉碎效果,若效果较好则再继续粉碎1~2遍即能达到规范要求;若效果不明显且有大量坚硬的土块,则停止用路拌机粉碎(经试验,此时路拌机即使继续粉碎5~6遍也不易达到规范要求),这时应向土内洒水,让水将土块湿透,由于土块吸水膨胀,再闷料半天至一天,然后用路拌机粉碎1~2遍,土颗粒即能小于15mm。用平地机整平并稳压,在整个施工段落内抽取若干个点,测出各个点土的每平方米重量、厚度和含水量,计算出土的松方容量和平均厚度,以便准确控制用土量。
4.2.2 撒布粉煤灰
先检测出粉煤灰的含水量,按配合比设计用量,将每车粉煤灰过磅,计算每车粉煤灰的摊铺面积,用石灰在整平好的素土上打格上粉煤灰;用平地机将粉煤灰整平并稳压,再按测每平方米的重量、厚度的方法,计算出粉煤灰的密度和平均厚度,校核粉煤灰的用量。
4.2.3 撒布石灰
生石灰进场后根据施工计划提前将生石灰消解,用振动筛过筛,用撒布粉煤灰的方法撒布石灰,由于石灰的用量较少,用平地机将石灰摊平后再用人工找平,检测并计算出石灰的密度和平均厚度。
4.3 拌合
石灰撒布好后,用路拌机拌合,先拌合1遍,测定混合料的含水量,若含水量过小,根据需水量洒水,并将二灰综合稳定土的含水量控制在比最佳含水量高1~2个百分点,闷料半小时,再用路拌机翻拌1~2遍;在每次翻拌过程中,应有2~3人挖槽检查路拌机是否将二灰综合稳定土拌匀拌透,二灰综合稳定土底部是否有素土夹层和漏拌的条带。二灰综合稳定土拌匀后,抽取试样检测灰剂量,做标准击实试验,用配合比试验时的击实结果校核现场二灰综合稳定土的配合比是否准确,并成型二灰综合稳定土强度试件。
4.4 整形
拌合好二灰综合稳定土后,用推土机的履带稳压1~2遍,消除二灰综合稳定土潜在压实不均匀现象(特别是路拌机轮胎压过的地方),然后用轻型压路机在稳压一遍,用平地机整形。
4.5 碾压
精平后检测高程,用轻型压路机(12t~15t)静压,稳压1~2遍,稳压过程中找出低洼的地方,将低洼地方的二灰土表面刨松后再用新鲜二灰综合稳定土填补稳压;稳压后再振动压路机弱振(高频低幅,激振力约200kN)2~3遍,再用振动压路机强振(低频高幅,激振力约330kN)1~2遍;然后用光三轮压路机(18t~21t)静压;最后用胶轮压路机终压1~2遍。振动压路机强振1遍后,开始检测压实度,一般光三轮压路机压1~2遍即能达到95%的压实度;再检测二灰土顶面高程,计算松铺系数,一般在1.15左右。
4.6 养生
由于高塑性土的膨胀性较大,且这种土一般采用高于最佳含水量碾压,因此当二灰综合稳定土失水后易发生开裂;良好的养护能及早地提高二灰综合稳定土的强度,减少二灰土的表面起皮和松散。
5 试验段的总结和大面积的施工
通过试验段的施工发现,局部二灰综合稳定土的表面有起皮和松散现象,其主要原因为:①平地机操作手技术较差,整平次数过多,使得二灰综合稳定土的表面有贴补的薄层,并造成表面含水量过小;②过度碾压。因此,在二灰综合稳定土施工时要将松铺系数适当调大,整平时将高出的二灰综合稳定土刮除,做到“宁刮勿补”,减少整平次数。一旦出现起皮和松散现象,即使在洒水碾压也不能将已起皮和松散的部分密实地紧贴在下部的二灰综合稳定土上,只能待二灰综合稳定土强度形成后将表面这部分铲出,否则将会在底基层和基层之间形成一层软弱的夹层。
施工单位应通过多次试验和总结,摸索出每层原材料的摊铺厚度和二灰综合稳定土的松铺系数;配置有效的施工机械;设计合理的碾压方案;培训全部的施工人员;在大面积的施工时,应严格按试验段的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6 小结
针对一种土质做二灰综合稳定土的施工情况的介绍,各地区的材料差别较大,只用一种方法的试验段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功的施工方法也不止这一种,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和试验段来验证。经多次检测,要求20cm厚的二灰综合稳定土的压实度达到95%非常困难;经对厚为20cm、已达到95%压实度二灰综合稳定土的检测发现,上面的10cm压实度一般达到98%~100%,而下面的10cm压实度一般仅为88%~92%。所以,将二灰综合稳定土设计成15cm厚较为合理,这样才能保证二灰综合稳定土的全层都达到的95%压实度。二灰综合稳定土底基层厚度设计过厚,施工时必须加大碾压功率,过度碾压使得压路机的剪切力超过二灰土的抗剪强度,使二灰综合稳定土的上部开裂,这反而影响二灰综合稳定土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5073-96.公路养护技术规范[S].
[2]湛润水,等编著.公路旧桥加固技术与实例[M].
【关键词】建筑安装 安装工程 建筑工程 建筑施工 施工协调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安装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安装工程能够高效完成,就需要在预定工期内、预定费用内完成质量达到设计标准。为了确保建筑安装工程最终成果能够得到认可,需要对施工各个环境进行协调,综合各类资源,确保工程质量。
二. 现阶段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其建筑电气施工环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着来自于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工程技术上缺乏管理 由于目前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相关施工人员所涉及的具体施工项目往往都较为复杂化,且其中所牵涉到的科技要素也逐渐增多。就电气施工环节的弱点工程而言,弱点工程要求技术性与工艺性并行,因而为了保证弱电工程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与安装工艺的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相关技术文件的存档归类。总的来说,弱电系统工作作为整个电气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求的是施工单位在其系统设计与具体设备安装等各个环节上做好认真检查工作,依靠有关的标准与规范条例,是整体技术操作受到科学规范性的管理。 2.质量管理问题有待解决 在现今社会中,对于建筑施工单位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而这些所揭示的即是相关施工单位对于整体施工质量的把控欠缺。就电气施工环节来看,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ISO09001系统工程质量体系标准,必须保证在电气施工中,施工制图的规范性、具体管线施工得到监督检查、配线规格符合审查标准、主控设备质量有所保障等。而目前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实施,也就是说,施工单位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重视度还有待加强。但是忽视质量问题的电气施工操作最多只能是侥幸躲过一时,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具体施工单位最终还是要承担由事故所带来的恶果。
3. 设计质量问题 建筑安装工程都是经过严格的设计和审核的,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大部分工程质量事故都是因为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因为不合理的设计不仅造成了工程事故,并且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主要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没有按照勘测设计的原始资料进行设计,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造成设计不合理,有些设计人员为了超赶工期,忽视了细节设计,草率的套用标准图,脱离实际;设计人员素质差,缺乏设计难度大的工程实力设计单位缺乏质量保证措施.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专业协调与配合 1.土建单位和装修单位间专业的协调配合 从建筑工程的施工全过程来看,土建、装修和安装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各专业之间即互相影响牵绊又互相促进制约,只各顾各自行安排施工,对其他专业的施工要求不管不问,是目前建设项目施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此造成的工程返工、整改、拖期等等情况不胜枚举,也给项目成本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 在一般的建设项目中,土建施工单位往往是作为总承包出现,作为一个好的项目总成包,除了要管理好总包自身合同范围内的施工内容外,更应该关心并了解参与项目建设的其他专业的施工需求和技术要求,将其纳入总包统一的管理框架下,无论是总包直接分包队伍,还是业主另行外包的专业工程,进到施工现场均应服从总包单位的统一管理,在质量目标管理方面,各专业分包工程也必须响应总包方大合同中约定的质量目标,专业分包合同中约定分包工程质量目标至少不应低于这个目标。 在技术管理层面,各专业队伍应对本施工工作面内其他专业的图纸进行对比了解,例如:土建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必须掌握该区域内安装预留孔和预埋件的具置、尺寸,避免事后开凿安装;安装施工必须了解土建和装修的设计图纸,了解整个建筑的构造特点和装饰特点。 土建、装修和安装都是建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间相辅相成、联系密切。但作为独立项目各自有各自的运行规律。根据安装工程的阶段特点,在砼结构施工阶段,主要安装电气、管道,其他工种处于准备阶段。此阶段这两个专业与土建专业的配合最为频繁和密切。了解其间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序有效地做好项目间的协调配合。
2. 内部协调与配合 建筑安装施工一般涉及管道、电气、空调通风、设备四大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要做好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施工。 一般来说,管道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 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安排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的问题。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其他专业图纸、资料进行了解,尤其对与本专业相关且交叉密集工种的施工对象布局、工艺等应有所了解。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
3. 工程施工过程中前方和后方的协调 前、后方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它对于各类建筑施工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个共性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决定权是在前方,还是在后方?是在项目上,还是在大本营里?"项目法施工"运用动态管理原理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使长期以来的前方与后方难以协调与配合的局面得到了根本转变。 有共性必有个性。在高层建筑安装施工中,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必须紧紧围绕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各项特性来进行。为此,必须了解各专业施工形象进度计划,以便及时、合理地调配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 各专业总量、插入时间及在各阶段的工程量均不尽相同,根据动态组合原理,结合各专业阶段特点,合理组合各生产要素,达到前、后方的有理、有序协调与配合。
4. 安装施工协调与配合的实质 总的来讲,协调与配合实质上是人、财、物、机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就是运用项目法动态管理原理,优化组合诸生产要素解决协调与配合辨证关系。国际管理学界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得出了“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及“效果高于效率”这两个结论。这值得深思。从统筹的角度来讲,“做正确的事”涉及的是组织合理化或理事的问题,而“正确地做事”则涉及计划优化或理用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首先要明确该做什么事才是合理的,然后才是如何正确地把该事优化做好。
四.结束语。
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与协调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中不仅仅要关注保质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更要注重施工机械和操作人员的统一协调,综合各类资源,切实提高建筑安装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建齐 建筑通风空调安装工程的施工协调与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6期
[2]苏笋然 谈建筑装饰工程与安装工程的协调配合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12年11期
[3]门志斌 建筑安装工程与施工协调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年6期
论文关键词 公路工程 质量控制 施工 灌注
论文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工作实践经验,首先从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入手展开论述,侧重在公路工程准备阶段,施工过程,竣工阶段等三个方面一一作了分析,最后着重从混凝土的质量保障方面进行探讨,指出具体保障混凝土质量的三个方面的措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管理;混凝土施工组织措施;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1 公路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其原因
混凝土质量通病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制约结构工程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裂缝超限、保护层厚度偏差超标、结合面处理不当、预应力孔道压浆不实等;这都直接影响结构工程质量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其可靠性和有效使用年限。
混凝土质量通病具体有蜂窝、麻面、露筋、孔洞等多种表现类型,每种通病尤其相应的产生原因。但从整体上来说,其通病原因可以分为三种大的表现类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管理不合理;混凝土施工组织不当;混凝土质量控制不严格。
蜂窝问题是指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状的窟窿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主要有: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材料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麻面问题是指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主要有: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露筋问题是指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的现象。其产生产生原因主要有: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漏浆;混凝土保护层太薄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2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管理
混凝土配合比是控制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配合比的选定根据所在工程部位的特点、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及施工环境来确定使用混凝土的综合施工技术性能,而混凝土的综合施工技术性能是由不同的材料和使用比例经实验确定的。
1)配合比设计符合相关要求。施工前,根据两种混凝土施工技术性能试验配制多种混凝土的理论配合比以供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除满足有关技术规范及设计要求外,还应达到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2)配合比的管理。①本标段混凝土技术性能要求较高,外加剂和外掺料的品种也较多,为确保混凝土质量,并对整个混凝土拌制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②根据所选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材料的状态及机械设备的状况,确定施工配合比。施工配合比与理论配合比的质量目标是一致的。施工配合比作为拌和站拌和混凝土的配料单,拌和站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配合比的正确使用。③严格按配合比组织混凝土供应,每次灌注混凝土必须进行试验,方能运入灌注工作面。
2.2 混凝土施工组织措施
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五个因素为:施工环境、施工工艺、钢筋、模板及混凝土灌注施工,该五个因素中混凝土灌注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1)成立以项目副经理为主的混凝土灌注施工管理组,主要负责实施混凝土灌注施工的有关组织管理工作,保证混凝土连续供应和按施工工艺组织施工,从而保证混凝土灌注质量。
2)混凝土灌注前,首先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作业人员就混凝土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性能及特点和施工注意事项等进行技术交底。项目副经理负责组织相应施工机具,混凝土的运输及作业劳动力布置。项目的质检、技术部及防水作业组专职负责相应部位的灌注质量和质量检验及监督。
3)项目经理部相关的质量、技术、机电、物资部等组成现场值班小组,专职负责落实混凝土供应及按施工工艺特别是布料工艺组织施工,并督促关键部位如防水结构细部等的混凝土施工质量。
4)专职的混凝土试验人员进驻混凝土拌和站监督拌和站按配合比实施质量控制情况并协助组织运输。
5)混凝土灌注施工实行质量承包责任制,项目经理部同作业人员及拌和站签定质量责任合同,使混凝土质量与施工有关人员及混凝土供应站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以发动相关人员进行群众性质量攻关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2.3 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的质量形成过程分为: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和及运输混凝土灌注,三个阶段。
1)原材料选定及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本身质量及质量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采取科学的严格的试验手段和管理措施,使混凝土本身质量较容易得到控制;而混凝土的拌和运输,以及喷射、灌注阶段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较多,为确保本工程结构混凝土质量,采取如下措施保证混凝土的运输及灌注质量。
2)混凝土拌和及运输。①将混凝土拌和站质量管理纳入本工程创优目标管理范围,协助拌和站根据混凝土的质量技术性能要求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②拌和站每次搅拌前,应检查拌和计量控制设备的技术状态,以保证按施工配合比计量拌和,还应根据材料的状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准确调整各种材料的使用量,接受业主的监督。
3)混凝土灌注。①分别制定混凝土灌注实施方案,制定设备、人员、小型机具及运输组织计划,项目副经理组织和实施计划。②每次混凝土灌注前,项目副经理制定落实混凝土的供应和运输计划,配齐各种运输机具,协调好各种运输设备走行时间和路线,并备用相应功率的内燃发电机。③混凝土拌和站运来的混凝土先经试验人员检查核实和配料单是否符合配合比要求后方能运至工作面灌注。对达不到质量控制要求、或坍落度损失超标准、以及超过允许运输时间的混凝土作废弃处理。④按照灌注工艺和混凝土的供应量,进行对称灌注。在灌注过程中,全力组织好混凝土的运输供应,缩短灌注时间,以免出现施工冷缝。⑤随着混凝土的灌注,捣固人员应适时对混凝土进行捣固,混凝土振捣以不冒气泡为准,但不得超振引起混凝土翻沙和粗骨料下沉。
3 结语
公路工程是民心工程,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劣及国民经济的长治久安。通过本文的论述,愿能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所推进。基于作者工作经验的限制,文中个别问题并没有充分展开论述,今后会再接再厉,继续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求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建岐,余武斌.水泥稳定集料基层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J].广西交通科技,2003,04.
【关键词】建筑施工 大体积基础 筏板基础 基础施工 大体积筏板 基础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飞越,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各类建筑设施开始大量兴建,建筑施工开展的如火如荼。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筏板基础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筏板基础的混凝土体积较大,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产生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容易形成裂缝,损坏了建筑外观,同时也影响了建筑整体结构和质量,成为质量隐患。
二.工程概况。
某工程东西长103.5 m南北长14.5 m,筏板基础厚0.9 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抗渗等级S6,混凝土中掺入10﹪UEA。设0.8米宽后浇带两道,埋置高度距筏板基础底0.6m,后浇带混凝土在两侧混凝土浇筑两个月后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C35。混凝土浇筑量约1270m3,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三.建筑大体积筏板基础施工措施。
1.材料选择。
(1)水泥:本工程采用为32.5#普通硅酸盐水泥,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10-20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的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平均粒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3﹪。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4)外加剂:外加剂有减水剂、膨胀剂、粉煤灰。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混凝土,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采用外掺法,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掺加减水剂、膨胀剂对降低水化热峰值、混凝土的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2. 材料配合比
经试配确定的配合比(质量比)为:水泥∶水∶砂∶石∶减水剂∶防水剂∶粉煤灰=1∶0.50∶2.21∶3.22∶0.024∶0.09∶0.32。拌制成型的混凝土需要原材料数量(kg/m3):水泥∶水∶砂∶石∶减水剂∶防水剂∶粉煤灰=326∶163∶720∶1045∶7.824∶29.34∶104。设计坍落度为160~180mm,水灰比为0.4,砂率41%。
3. 混凝土浇筑方式及操作要点。
3.1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泵送混凝土,拌制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搅拌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所采用的混凝土搅拌机亦需符合规定,满足要求。拌制泵送混凝土前应全面检查原材料的质量,一定要符合配合比设计提出的要求,严格按混凝土配合比的规定对原材料进行计量,并应根据原材料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配合比。混凝土搅拌时的投料顺序,如配合比规定掺加粉煤灰时,粉煤灰宜与水泥同步投料,外加剂的添加时间应符合配合比的设计要求,且宜滞后于水和水泥。泵送混凝土的最短搅拌时间应符合《预拌混凝土》中的有关规定,一定要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保证制备好的混凝土拌合物有符合要求的可泵性。
浇筑采用两步走,即先浇筑筏板以下位置各承台和条形基础混凝土,待混凝土接近终凝时,再浇筑筏板混凝土,浇筑时上层筏板和下层承台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不得超过5小时,保证上下混凝土塑性闭合。混凝土振捣采用挂牌制,专人分区分片负责,振捣时在下料点及坡脚各设三台振动器,混凝土振捣时间保持10-30秒,确保混凝土密实性。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垂直振捣,插点距离300~400,插点距模板200,振捣采用快插慢拔原则,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消除两层间的接缝。以表面泛浆无明显下沉和气泡为准。
泵送混凝土排除沁水和浮浆后仍有较后的水泥浆,按标高用刮杆赶平。用木搓拍密实。 底板初凝前要适时进行上翻450高墙混凝土的浇筑,浇筑时,振捣棒插入板内5cm(注:此后不得再在上翻结构根部振捣,否则此处混凝土极易出现离析或蜂窝等现象),防止产生冷缝。浇混凝土时,设专人看模,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生要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
3.2混凝土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25℃时,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很大。需要通过合理的保温、增湿养护,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使其小于25℃,并使混凝土表面尽量少出现微裂缝。大体积混凝土采用蓄热增湿养护。混凝土终凝后,在基础筏板混凝土表面交叠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上盖麻袋或草帘。其厚度由计算确定。若出现内外温差超过25℃,可再增加保温材料。
(1)混凝土浇筑及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先在混凝土表面覆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上面覆盖二层草席或麻袋。
(2)新浇筑的混凝土水化速度比较快,盖上塑料薄膜后可进行保温保养,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同时可避免草席因吸水受潮而降低保温性能。
(3)柱、墙插筋部位是保温的难点,要特别注意盖严,防止造成温差较大。
(4)混凝土测温工作在混凝土开始浇捣后进行。7天内每2小时测温一次,7天后每4小时测温一次,预计测温天数为30天,测试时必须按编号顺序进行,并认真记录所测数据。测温工作在混凝土开始浇捣后进行。7天内每2小时测温一次,7天后每4小时测温一次,预计测温天数为30天,测试时必须按编号顺序进行,并认真记录所测数据。停止测温的部位经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同意后,可将保温层及塑料薄膜逐层掀掉,使混凝土散热。
4.施工主要管理措施。
(1)拌制混凝土的原材料均需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要注意各项原材料的温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2)在混凝土搅拌站设专人掺入外加剂,掺量要准确。
(3)施工现场对泵送混凝土要不定时进行检查,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温度,检查混凝土量是否相符。同时严禁混凝土搅拌车在施工现场临时加水。
(4)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不得超过4h。
(5)试验部门设专人负责测温及保养的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汇报。
(6)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基础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7)加强混凝土试块制作及养护的管理,试块拆模后及时编号并送入标养室进行养护。
(8) 混凝土按配合比计量准确,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设计的强度等级。砼采用商品砼,运输砼的罐车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检查砼的强度等级是否与浇注的部位相同,并要对其坍落度进行测试,合格后方能进行砼的浇注。
5.施工主要安全措施。
(1)振捣器的电源胶皮线要常检查,防止破损,操作时戴绝缘手套,穿胶鞋。
(2)夜间施工,运输道路及施工现场应架设照明设备。
(3)采用塔吊或泵车运送混凝土,必须有专人指挥,盛混凝土的料斗要灵活、可靠。料斗的吊环必须经计算后选用未冷拉的Ⅰ级钢筋,且焊接牢固。
(4)浇筑混凝土使用的溜槽或串筒节间必须连接牢固,操作部位应有护栏,不准站在溜槽带上操作。
四.结束语。
建筑大体积筏板式基础施工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督导,通过技术深入,提高工程施工品质,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最终能保障建筑安全。
参考文献: